蔡伦当时造出来的纸是白的吗?

  说到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就不得不提到东汉的蔡伦。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正是范晔在《后汉书》中明确记载了蔡伦造纸,故后世一直认为蔡伦是造纸始祖。但是,近世以来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早在蔡伦造纸之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的发明及应用。在睡虎地秦墓秦简及居延汉简上亦有“纸”字的明确记载。就造纸技术发展史而言,西汉早期纸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而蔡伦作为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技术的典型代表同样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壹 西汉古纸的发现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地汉代墓葬遗址中先后八次发掘出土了西汉麻纸。中国学者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北岸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一张宽4厘米、长10厘米、白色、质量粗糙的残麻纸,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灞桥西汉武帝时期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一片残麻纸;1973年至1974年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在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两片残麻纸,据同出纪年简推测,其年代不晚于汉哀帝建平年间(公元前6年—公元前3年);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中颜村汉建筑遗址窖藏清理出土西汉古纸两片。纸的年代下限为平帝时,上限为宣帝时;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甘肃省敦煌市马圈湾汉烽燧遗址发掘五片残麻纸,其年代不晚于新莽时期(公元8年—公元23年);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赵昧墓发掘出土西汉古纸,称象岗纸;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汉墓出土一张纸质地图残片,其年代在西汉初文景之际;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近五百张古纸,其中有十片残纸上书写有字,有七张属西汉、两张属东汉,一张属西晋时期。

  以上八批次考古发现的古纸曾在学术界引起过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这些考古发现的古纸年代是否早于或晚于公元105年。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奏上所造纸。蔡伦为造纸术的发明者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现在从考古成果来看,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已是不争的事实。以陕西扶风所出两片中颜纸为例,中颜纸是一次性窖藏出土之物,根据墓葬伴出物可以确定其为西汉纸张。中颜纸是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太白乡中颜村出土的,当时在一处汉代文化层的建筑遗址区瓦片堆积层下的圆形坑穴内,清理出窖藏陶罐。据参加清理发掘的考古工作者介绍,他们打开盖在罐口的铜盘后,发现罐内装满铜器、货币(半两、四铢和五铢钱)等器物90多件。其中有漆器的装饰件铜泡,在铜泡中填塞有揉成团的古纸。最大一片为6.8厘米×7.2厘米,乳黄色,柔韧,上面带有铜锈斑。由于考古地层明确,又属完整的窖藏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其年代应在西汉平帝之前,而麻纸的制造年代,很可能在西汉宣帝时。

  1990年到1992年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甜水井附近的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发掘。该遗址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一处汉晋邮驿机构。在悬泉置遗址前后共出土460片古纸,成为迄今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汉代古纸最多的遗址,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说,此地发掘出土有纸文书和麻纸两类,麻纸460余件,根据颜色和质地可分为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褐色薄、白色厚、白色薄、黄色厚、黄色薄8种。纸上写字者多为白色和黄色纸。时代从武、昭帝始,经宣、元、成帝至东汉初及晋,沿用时间较长,并与简牍伴出,对研究纸的发展变化提供了较多的实物数据。从残留在纸面上的残渣看,纸质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装物品。用于书写者质细、光滑、较厚;用于包物者很粗糙。应该说,从纪年简来看,悬泉置出土古纸中有西汉时期的古纸是没问题的。但悬泉置古纸公布后,纸史界不断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悬泉置出土的古纸有西汉纸的证据不足。

  贰 西汉古纸的用途

  考古发现说明,早在蔡伦之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用麻类植物纤维进行造纸的技术。面对这些古纸,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纸是做什么用的?我们知道,在纸没有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前,古人用于书写的材料有龟甲兽骨、金石、竹木简牍、缣帛等。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并造出了适合于书写的纸后,纸逐渐代替简帛等材料成为古人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的观点是,古人发明纸的动机在于寻找一种更经济更实用的可以替代简、帛的书写材料。也就是说纸的出现乃是古人为了满足书写的需要。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后汉书》关于蔡伦造纸记载的影响。范晔在《后汉书》中讲到蔡伦造纸时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范晔说得很明白,古人用作书写的缣帛太贵而简牍又太笨重,这些都不方便人们书写,于是蔡伦想法造出了适合于书写的纸。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在蔡伦造纸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不适合于书写的纸呢?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的确早在蔡伦造纸之前就已经有了古纸。这些古纸最初并不是为了替代简帛以满足书写的需要,而是用作包裹物品的材料。

  前已述及,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数百张残古纸中有十片残纸上书写有字,有七张属西汉、两张属东汉,一张属西晋时期。其中属西汉时期的三张古纸上分别隶书“付子”、“熏力”、“细辛”药名。根据纸的形状和折迭痕迹,可知此为三张包药用纸。另一张属西汉时期的残纸上有草书“□持书来□致啬□”等字。相关文献的记载也表明,早期纸的最初用途并不一定是用于书写文字之用的。晋代张澍《三辅故事》记载:“卫太子为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此卫太子是卫夫人所生太子刘据,后来为武帝所杀。江充为武帝宠臣。其“持纸蔽其鼻”之事,时间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早《后汉书》记载蔡伦造纸(公元105年)之前约二百年。《汉书·外戚传》载,赵飞燕为了毒死与汉成帝怀孕的宫女曹官,指使人给狱中的曹官一个小绿箧,“箧中有裹药二枚,赫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没头脑的文物ys

作者:“没头脑”文物医生

  大家好,欢迎乘坐没头脑的文物快车,我就是风靡万千少女,改进社会风气,玉树临风的没头脑的文物医生。今儿个我们就来讲讲纸张泛黄后应当如何处理。光知道纸怎么变黄又如何修复可是远远不够的,且来听听没头脑给大家讲一段关于纸的历史小故事吧!

   纸是如何造出来的

  马涧河弯弯绕绕,流经偃师市缑氏镇这一段,古时曾称为“造纸河”。说起“造纸河”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东汉蔡伦造纸的故事。

  相传蔡伦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八年,进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了太监,他先是掌管皇宫内院事务,后来成为监制各种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场的负责人。

  平时,蔡伦看皇上每日批阅大量简牍帛书,劳神费力,就时时想着能制造一种更简便廉价的书写材料,让天下的文书都变得轻便,易于使用。

  传说,有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小太监出城游玩,来到了离城不远的缑氏县陈河谷。正赏景间,蔡伦忽见溪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树枝挑起细看。只见这东西扯扯挂挂,犹如丝绵。

  蔡伦想到工场里制作丝绵时,茧丝漂洗完后,总有一些残絮遗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干后,那上面就附着一层由残絮交织成的薄片,揭下来,写字十分方便。蔡伦忽然想,溪中这东西和那残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么物件。

  他立即命小太监找来河旁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

  蔡伦望去,满眼绿色,脸上漾起笑意。

  几天后,蔡伦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来到这里,利用丰富的水源和树木,开始了试制。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篾捞出薄薄一层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纸。但一试用,发现容易破烂,又将破布、烂鱼网捣碎,将制丝时遗留的残絮,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不容易扯破了。为了加快制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纸上墙烘干,不仅干得快,且纸张平整,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蔡伦挑选出规正的纸张,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幸陈河谷造纸作坊,查看了造纸过程,回宫后重赏蔡伦,并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那纸张为什么会泛黄呢

  不用急,大家接着往下看

  就中国古籍保存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纸张发黄和污迹问题,中国古籍纸张经常由于酸化导致发黄变脆,而污迹则分为霉斑、油迹、指迹、墨渍、苍蝇便迹和蚊虫污迹等,污迹影响古籍原貌,同时会随着温度湿度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扩散效应,也严重影响古籍保存。

  根据相关统计表明,纸叶的 PH 值高于 6.2(PH7 为中性,数值越小酸度越高)只会慢速变质,而低于 6.2 就会快速变质,低于 5.0 则会迅速变质,后果就是纸张成为发黄的碎片。

  纸张发黄后应当如何处理

  这时候,就要注意防潮防尘;避免阳光直射,将书摆放在阴凉的地方,并经常轻轻翻动,翻动同时使用微量去酸性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有时对特殊古籍酸化严重时,可参照国家图书馆的处理方法处理。

  把书叶一叶叶放入网纱中,用网纱夹住书叶,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使纸张纤维浸透后,放入 2‰的氢氧化钙溶液里中和去酸,时间为 2-4 小时。处理时间很长,阴干场地面积要求大,而且处理后部分书叶时不时会附着未溶解的氢氧化钙颗粒,这种处理方式去酸效果良好,但效率很差。

  据说意大利已经使用直径只有纳米大小的氢氧化钙(熟石灰)固体粒子喷洒在古籍上,但西方古籍纸张与中国古籍纸张材质相差较大,未做过试验也没有条件试验。

  污迹处理则根据污迹种类不同,使用草酸溶液、醋液、双氧水等处理。

  请注意此处划重点:古籍保存时,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因为西方纸张存在一定腐蚀性,特别是民国时的西方纸张,同时在书柜中放置天然樟脑、冰片及灵香草、芸香、檀香等中草药及其制剂防虫,严禁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绝对不能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