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收账款的疑惑?

① 新能源车市多重不利拖累 比亚迪2019年净利润下滑42%

在补贴大幅退坡叠加市场骤变的冲击下,比亚迪(002594.SZ)2019年的业绩出现下滑。

3月31日晚间,比亚迪发布2019年度业绩快报,该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1277.3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12亿元。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皆比上一年有所下滑。2018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1300.5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80亿元。对于净利下滑的原因,比亚迪方面表示,主要是行业、政策变化及本期研发费用上升影响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在2019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速还高达203.6%,而全年净利润下滑42%,这与新能源汽车市场急转直下密不可分。去年1~6月,比亚迪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14.6万辆,同比增长94.5%,但从下半年开始陷入负增长。比亚迪在2019年的汽车销量目标是65万辆,不过,受车市寒流以及补贴大幅退坡影响,最终2019年汽车总销量为46.13万辆,同比下滑11.3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2.95万辆,同比下滑7.39%。

比亚迪内部人士此前接受第一汽车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去年汽车行业整体市场需求依然疲弱,叠加燃油汽格体系变化的冲击及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的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不及预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盈利因此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由于国六切换引发国五车型的恐慌性抛售,以及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不仅是比亚迪,北汽等多家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皆有所缩水。其中,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仅次于比亚迪的北汽新能源在2019年销量为15.06万辆,同比下降4.69%。自我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十年来,2019年产销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明显加剧。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约有50多家车企共推出130多款新能源车型。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日渐成熟,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开始批量投放市场,跨国车企也在步步紧逼,昔日的“蓝海”已演变为“红海”,这也给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带来压力。

目前,在疫情以及汽油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加上国产的特斯拉来势汹汹,自主新能源汽车的压力不减反增。经历阶段性阵痛的比亚迪,正寄望通过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来扭转局面。3月29日,比亚迪推出“刀片式磷酸铁锂电池”,并计划首次搭载在6月上市的纯电动车“汉”这一车型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② 听说比亚迪与外国一家汽车公司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是真的吗

“世界上最年轻的汽车公司”比亚迪,与“世界上最老的汽车公司”戴姆勒奔驰就电动车及零部件合作订立谅解备忘录,并计划联合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新品牌电动车。

此次联姻,业内人士表示,比亚迪是搭上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高速路”。也有专家表示,未来的中国汽车品牌应该诞生在环保和新能源等研发领域有突出业绩的企业,如果还是传统汽车工业企业,即使是国际大品牌,也会面临巨大的转型挑战或危机。因此,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品牌联姻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3月1日,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下称“戴姆勒”)宣布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二者拟在电动车以及零部件领域深入合作,包括但不限于成立合资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双方合作是各取所需,比亚迪借势奔驰的品牌效应,在扩展国内市场以及进一步开拓欧美市场上形成更大的优势;奔驰则是借助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车这一未来市场。

吸引全球汽车“大佬”的目光

3月12日,比亚迪公布了2009年度上市公司年报,2009年汽车业务的营业额同比增长了142.79%,达到209.91亿元,占集团总营业额的53.18%。同时该公告称,比亚迪继续保持了充电电池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地位。

比亚迪的业绩不只获得了“股神”巴菲特的青睐,也正在吸引“大众”、“奔驰”等全球汽车业“大佬”的目光。

比亚迪公关部经理徐安昨日表示,戴姆勒选择与比亚迪合作一方面是看中了中国市场发展的良好前景,而更重要的是戴姆勒看中了比亚迪在电动汽车研发领域的先进技术,希望通过与比亚迪的合作提升自身在电动汽车核心部件领域的技术水平。

比亚迪此次与戴姆勒奔驰合作,正好借势全球第二大豪华车品牌,为出征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铺路。华景咨询董事长、实战派战略管理专家佟景国指出,在出征欧美市场之前,选择戴姆勒这样的合作伙伴是非常合适的。当然,戴姆勒之所以愿意与比亚迪合作,也说明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方面是过硬的。

对于日内瓦车展上比亚迪和奔驰展位相邻而设,佟景国认为这是品牌间互相借势。他指出,促成比亚迪与戴姆勒合作的根本原因有三点:首先,从全世界的汽车生产厂商来讲,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体系、生产体系的储备上占有很高地位,比如它在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数量上是世界第一的,这个规模上的优势可以支撑它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冲击世界第一的位置。其次,汽车业产品与品牌的相关性太强,仅有优秀的技术体系是不够的。与奔驰合作可以借助它的品牌优势,借助它的生产资源进入欧洲市场。再者,从新能源汽车的角度讲,奔驰在新的汽车时代已经产生“空壳化”了,戴姆勒也需要借助比亚迪这样一个新能源汽车的新势力来给自己的汽车抓住一些实质性的内容。

合作或将延伸到新能源工程车

去年上半年,比亚迪也曾与另一家汽车巨头“德国大众”签署过合作的框架性协议,表示双方将在电动汽车及车用电池领域展开合作,但一年来,双方的合作并没有看到多少实质性进展。

佟景国认为,这次合作肯定要比和大众的合作好一点。比亚迪和大众的合作注定是没有太多实质性进展的,因为大众从历史上就不是一个汽车生产厂家,它是一个汽车生产企业的联合体。这家公司相当于我国早年的汽车工业联合会——汽车工业总公司,只是起一个产能协调的作用,下面的生产厂商是各自为战的。而奔驰则是一家完整的汽车生产企业,所以合作会有更多实质性结果。

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包括两大体系,一部分是整车生产体系,另一部分是渠道销售配送体系。戴姆勒可供比亚迪学习的地方主要在渠道。

佟景国指出,既然“二者拟在电动车以及零部件领域深入合作”,实际上,奔驰轿车在戴姆勒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是很低的,戴姆勒的优势主要是工程车,因为工程用车的耗能更大,因此双方未来的战略合作也可能延伸到新能源工程用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当然目前只是对它们未来战略合作的一个猜测。”如果比亚迪真有这方面的战略考虑,此次合作对于比亚迪未来的新能源工程车在欧洲市场的开拓和发展都是有利的。

事实上,徐安也表示,比亚迪和戴姆勒的合作已经运作了比较长的时间,这期间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曾经去戴姆勒汽车生产总部参观,戴姆勒总裁也曾经来比亚迪参观。

徐安表示,比亚迪将与戴姆勒此次合作将设立一家新技术合资公司,为中国市场设计、研究和开发新电动车、电力传动系统、车用动力电池和电动车的相关零部件。未来新的合资公司将成为高端电动车的生产者。

然而,关于此次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合作,网络调查显示只有45%的调查对象比较看好。有关并购问题专家也认为,比亚迪与戴姆勒未来的合资企业当中,双方在企业管理、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以及渠道建设等方面还将面临一个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但因为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未来合作成效究竟会如何还很难说。

佟景国认为,做新能源汽车的思维不同于传统车,“光是拿出好车来还远远不够,关键是如何让老百姓用上”。佟景国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难点不在于生产环境和生产能力,也不在于管理环境,而在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对于政府、市场的影响是否足够大,是否能建立起相应的市场体系。这一市场体系在全球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消费者认识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比如,消费者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动力不足等”。

目前,新能源汽车核心的问题在于还尚未实现产业化,包括从设计到生产,以及相应加电站体系的建设完善,产业链体系尚未形成,因此,佟景国认为,这次合作更多应从战略方面去考虑: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合作短期内主要是为了共同培育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共同来合作创新。中国政府肯定很积极来培育市场,因为这是中国汽车业最后一次走上世界前列的机会。

改变品牌形象不是一朝一夕

虽然比亚迪从2006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实现汽车销量翻番增长,成为国内增长速度最快的汽车新锐品牌。但要真正改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低质低价”的品牌形象,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佟景国指出,一个汽车品牌的打造需要12年左右,因为它的品牌成熟周期比较长。

徐安也指出,“品牌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我们一直坚持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我们相信,依靠我们在汽车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和优秀的市场表现,我们的品牌力也将会得到稳步增长。”

徐安表示,比亚迪从进入汽车产业之前已经开始了对电动汽车的研发,比亚迪坚信电动汽车将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为此它们还专门建立了电动汽车研究院。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凭借他们在电池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已经成功研发出适合电动汽车的铁电池技术,它具有高容量、高放电能力、高安全性的特点,目前已经应用在他们开发的F3DM\F6DM双模电动汽车和E6纯电动汽车上。

王传福曾宣称,到2020年,比亚迪要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目前,比亚迪正在以“创新者”的定位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但这个新的品牌形象定位要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还需加以时日。

佟景国指出,比亚迪要后来居上,有三件事必须做:首先,“仅仅从汽车角度是不行的,需要实现产融一体化,以融资贷款等多种形态的贷款来加速销售,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另外,比亚迪需要形成多层次的品牌体系,任何一个品牌都是金字塔结构的,在金字塔尖,让全世界消费者记住的可能是它的新能源汽车,但在着力发展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传统能源汽车仍需要继续发展。再者,比亚迪需要利用好我国的市场优势,融入国家的汽车战略,同时利用好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机会迅速崛起。

如果能做好这三点,佟景国认为,比亚迪完全有可能凭借后发优势做到全球第一。另外,汽车行业最需要企业家精神,王传福在企业家精神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③ 比亚迪应收账款,比亚迪存在哪些问题

截至2017年9月底,比亚迪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516.77亿元,占净资产87.77%。而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的总营收为739.33亿元,应收账款余额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69.9%。这一比例远高于乘用车厂商和手机零部件公司,令我们感到疑惑。

经营性现金流不断减少,投资性现金流又在不断大手笔地支出,这背后就需要以巨额的融资来支撑资金链了。从上图中,也可以看到比亚迪的筹资性净现金流基本上每年维持在50亿元以上。

持续巨额融资可能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有息负债攀升,负债率提高。

截至2017年9月底,比亚迪账上的有息负债共有562.67亿元,占总资产的34.16%,占净资产将达到95.57%。若将记入权益的永续债视为有息债务,那么其有息债务总额将达到601.63亿元。


总结:但是,比亚迪一直引以为傲的产业链闭环战略,真的能带领比亚迪继续走在突破两千亿市值的道路上吗?假如在每个产业链环节都出现强劲的竞争对手,那么比亚迪一直以来的优势还会是优势吗?


④ 比亚迪负债高的原因

财务成本高是因为负债大,因为借钱是有成本的。比亚迪上半年利息支出10.26亿元,上年同期利息支出是17.71亿。

比较好的现象是利息成本下滑了,也说明公司今年有钱了。毕竟上半年从港股那边增发股票融了298亿港币。

从数据上也能看到,短期借款从去年上半年的320.9亿下滑至今年的112.57亿;长期借款从158.2亿下滑至101.99亿。

在深圳,满大街随处可见比亚迪的车,公交车、电动大卡还有的士,车和电池绝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这个行业真的太烧钱了。

比亚迪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块:

1)手机和其他产品组装代工,上半年收入431.32亿元,毛利率为7%,毛利率较去年上半年下滑了6.6%。

2)汽车、汽车相关产品,上半年收入391.57亿元,毛利率为19.53%,毛利率较去年上半年下滑了4.4%。

3)电池及光伏业务,上半年营收82.87亿元。该业务成本和毛利率均未公布。

代工业务的下游客户包括:三星、小米、华为等。代工行业本身竞争就很激烈,毛利率不高是正常的。

新能源汽车业务目前是比亚迪毛利最高的一块业务,这块业务的竞争也很激烈。竞争激烈就意味着有打不完的价格战,所以长期来看,毛利率可能还会持续降低。

参考传统燃油车,上汽的毛利率10%左右,广汽的毛利率还不到10%,行业高的是法拉利(毛利率52%),但那是奢侈品。

电池和光伏业务虽然没有公布成本,但是大致可以计算出成本和毛利。

⑤ 比亚迪年报七大信息:新能源市占率第一,汽车毛利率近22%

如今当全球汽车企业产、销盘踞低位,收入、盈利不断承压,比亚迪在保证营收的同时,似乎正展现出不同的经营思路。

4月21日,比亚迪发布2019年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7.3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4亿元,公司2019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7.41亿,同比增长17.71%,较去年同期增长的22.18亿现金流,成为上市车企中为数不多现金流正增长的之一。

比亚迪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集团将继续加大供应链体系开放,推进子公司的独立运营和市场化。通过比亚迪近来的经营活动与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分拆业务已经成为比亚迪新的经营策略之一,简单来说,比亚迪准备对外销售更多的汽车零部件。

在汽车预言家看来,从某种方面而言,比亚迪2019年度对于营收背后的调整、集团内部经营策略的变化以及人才制度的倾向等方面,是更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

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保持第一

目前,比亚迪财报将产品和服务划分业务单元,共分为三个报告分部。根据财报中“报告分部的财务信息”一项,“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收入包括对外交易收入与分部间交易收入(对内交易收入)。2019年财报中,上述对外、对内板块的销售额分别为105.06亿元和120.13亿元,较2018年分别增加17.39%、减少27.68%。

通过变动比例来看,该板块对外业务正在增长,这也印证了比亚迪希望从内销转外供的经营目标。此外,同动力电池业务相比,比亚迪半导体业务的规模较小。公开信息显示,比亚迪半导体业务主要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等业务。4月15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通过下属子公司间的股权转让、业务划转完成对全资子公司比亚迪微电子(已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内部重组,比亚迪微电子受让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100%股权和广东比亚迪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并收购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智能光电、LED光源和LED应用相关业务。比亚迪半导体拟以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照此说法,比亚迪半导体将形成多元化股东结构,寻求独立上市。

金融机构花旗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若比亚迪半导体业务独立上市,或将大力提高现在上市公司的现金状况,并为电池业务的IPO奠定基础。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乘用车电气化的市场空间约600亿,若比亚迪半导体能做到15%全球市占率,对应100亿营收,其拆分上市的市值约300亿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⑥ 一天涨出一个北汽蓝谷 比亚迪遭遇资本市场捧杀

这几天,国内汽车行业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比亚迪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了A股市值最高的车企。

上汽集团是谁?国内汽车集团中的巨无霸,世界500强中国品牌之首,一年汽车销量可达六七百万辆,相比之下,年销四五十万辆新车的比亚迪只有上汽的一个零头,顶多算小弟。

可是,商业世界就是这么神奇。7月10日,比亚迪股价收盘价89元,市值达到2430亿元,总市值首次超越上汽,成为国内上市车企“市值一哥”。

7月13日,比亚迪首板涨停,公司市值一天涨出一个北汽蓝谷,总市值达到2671亿元,比上汽集团(2248亿元)还高出400多亿元,“一哥”之位坐得稳稳当当。

不过,与比亚迪暴走的股价形成反差的是,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同比下降30.45%,输给了大盘;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更是暴跌58.34%。

名不副实的“市值一哥”背后,是资本市场的一场阴谋?新能源汽车概念股正沦为国内A股的新赌场?

过去半个月,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国际汽车市场,成立十几年的美国电动车品牌特斯拉把成立82年的老牌车企大哥丰田汽车踩在脚下,荣升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国内汽车市场如法炮制了一番——上市才十年的比亚迪超越稳当“市值一哥”多年的上汽集团,登顶中国汽车市值之巅。

这两家企业,一个代表新兴势力,一个代表传统霸主,正好是典型的后浪与前浪。

但是,它们完全不在一个量级。2019年,上汽集团的营业总收入达到8433.24亿,光净利润就有256.03亿;而比亚迪的营业收入是1277.39亿,净利润更是只有16.14亿。

论收入,上汽是比亚迪的6.6倍,论利润,上汽是比亚迪的15.86倍!

然而,资本市场却对比亚迪给出更高的估值,为什么呢?

资产价格趋势的研判,除了考虑宏观经济趋势和经济政策对于资产价格趋势变化的影响外,还要考虑产业的总体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效率、发展路径及市场预期。

而比亚迪的市值能干掉上汽集团,全凭新能源布局。

从销量来看,2019年比亚迪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23万辆,拿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之位,“元”和“唐”两个品牌都位列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五名,而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5万辆。

早在今年2月份,特斯拉股价还在低位阶段,作为特斯拉股票的持有者,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表示“没有看到当前如此高估值的逻辑”,言下之意是特斯拉的市值存在泡沫。如今,打败丰田的特斯拉,市值更是过分虚高。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晴雨表,特斯拉股价的走势很大程度会影响到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概念股的表现,国际资本对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汽车的过度追捧,也让国内新能源汽车股产生泡沫。

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目前的主营业务分整车、动力电池、汽车半导体和手机电子四大块,分别对应的估值是:

整车: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估算为360亿,传统燃油车业务收入为233亿,合计为593亿;

动力电池:宁德时代目前市值约为4500亿,比亚迪2019年动力电池装机量为宁德时代的三分之一,对应估值约为1500亿。

汽车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在完成增资扩股后,估值约为100亿,亚迪持股72.3%,对应估值约为73亿;

手机电子:比亚迪电子目前市值为450亿元,比亚迪持股65.76%,对应估值296亿。

比亚迪目前2634.02亿的总市值,显然已经高于资本市场对其的估值2462亿,而这个估值是否存在泡沫,也还有待市场验证。毕竟,几年前,海外资本市场就曾用过捧杀这一招,虚高估值引发比亚迪在港深两市突然同时暴跌,目前很难下定论资本市场是否在捧杀比亚迪。

最近一年来,由于补贴断崖式下滑,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非常低迷,上半年产销分别为39.7万辆和39.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6.5%和37.4%。与此同时,特斯拉国产后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可以说,支撑比亚迪和蔚来汽车如此高估值的基本面都有些薄弱。新能源汽车概念股是真的受资本界看好,还是沦为国内A股的“新赌局”,答案终将揭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⑦ 比亚迪负重前行,负债680亿,揭开了新能源车的遮羞布

目前时间各国的环保理念更强了,除了传统的燃油车外,都在大力推广新能源车,以便应对更严格的排放法规,贯彻巴黎协定的具体内容,各国纷纷响应,给出了燃油车禁售表,其中以欧洲和中国最为积极,许多车企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车,电动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厂,股票大涨说明了新能源电动车大有可为,事实真的如此?

然而更大的危机还不止于此,比亚迪在11月发行高达100亿的的公司债券,用于公司运营,从2019年来看比亚迪同通过发行债券以及借款共抽错了680亿元。680亿对于比亚迪来说是什么概念,2018年比亚迪的全年净利润也不过27.68亿元,属于是负重前行,而比亚迪只不过是电动汽车的缩影,在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后产生的副作用,也正是说明了新能源电动车的热销只不过是一个假象而已。

新能源电动车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是一场技术的较量,电动车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从国内来看,无论是新能源车的技术还是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消费者购买意愿不高,特别是电池续航能力,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充电问题,只有把这些解决了电动车才会被大家所接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⑧ 比亚迪汽车公司高负债率的成因

摘要 一、并非比亚迪一家车企的负债率高,整个整车车企的负债率都很高

⑨ 比亚迪公司融资存在的风险

由于疫情原因,汽车行业需求大大下降,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自身尚未得到普及,这就导致了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大幅下降,第一季度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第二名掉落至第八名,同时原计划2020年6月份上市的王朝系列产品推迟到第三季度上市。除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以生产电池零部件发家的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同样遭遇滑铁卢,比亚迪市场占有率第一季度从2019年同期的15.1%下滑到4.9%,下滑了68%。

⑩ 比亚迪半导体完成A+轮融资 估值超百亿

6月15日,比亚迪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公告,旗下控股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完成A+轮融资。
本轮投资者合计增资人民币8亿元,其中人民币3202.11万元计入比亚迪半导体新增注册资本,人民币7.68亿元计入比亚迪半导体资本公积。本轮投资者合计将取得比亚迪半导体增资扩股后7.84%股权。本次增资扩股完成后,目标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08亿元。
本次增资扩股事项完成后,比亚迪持有比亚迪半导体72.3%股权,比亚迪半导体仍纳入比亚迪合并报表范围。
比亚迪于2020年4月中旬宣布比亚迪半导体重组并拟引入战略投资者。5月下旬,比亚迪半导体即完成A轮19亿元融资,首轮投资方涵盖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中金资本、国投创新红杉资本、Himalaya Capital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
此次A+轮8亿元融资的投资方则涵盖韩国SK集团、小米集团、招银国际、联想集团、中信产业基金、ARM、中芯国际、上汽产投、北汽产投、深圳华强、蓝海华腾、英威腾等战略投资者。
两轮投资后,比亚迪半导体在投前估值75亿元的基础上,合计估值已达102亿元。后续,比亚迪半导体仍将积极推进分拆上市相关工作,尽快形成具体方案,以搭建独立的资本市场运作平台,完善公司独立性。
目前,比亚迪半导体主要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其中,作为电动车“CPU”的车规级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比亚迪半导体的核心业务。比亚迪半导体也是国内最大的IDM车规级IGBT厂商,产品覆盖乘用车领域与商用车领域,累计装车量稳居国内厂商第一。
比亚迪半导体的分拆上市,是比亚迪子公司独立市场化的“开局之作”,对于比亚迪开放供应体系并加速汽车供应链市场化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比亚迪方面表示,分拆上市将有助于比亚迪半导体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丰富第三方客户资源;多渠道实现产能扩张,加速业务发展;比亚迪半导体将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同步推动工业、消费等领域的半导体发展。
快速完成两轮引战融资,也显示出国内外资本市场对比亚迪半导体发展前景的信心。未来,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对IGBT的需求仍会持续增长,强劲的市场需求将对包括比亚迪半导体在内的新能源供应链企业形成利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海外业务的高收益无法掩盖应收账款回收艰难的尴尬;美债危机下,汇率的风险大幅上升;快速增长诱发管理风险,此种境地之下,业界大佬(601886)的上市表现或许难让投资者满意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址幕墙的承建方,北京江河幕墙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被发审委通过,不日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8月10日晚江河幕墙发布公告称,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价格确定为20元/股,对应市盈率为37.04倍。此次发行将不超过1.1亿股,拟募集资金11.98亿元,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9.65%,且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投资北京总部基地项目以及北京总部基地扩建及光伏幕墙项目。

作为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施工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幕墙企业,江河幕墙近3年来的幕墙系统工程收入占主要业务收入比例均超过99%,成为其营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江河幕墙对投资者宣称的业绩增长也看似喜人:3年报告期内(2008年至201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7.46亿元、41.87亿元以及51.81亿元,同比年增长率达到11.81%和23.7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分别较上年增长17.72%、33.66%。

然而《法治周末》记者查阅江河幕墙招股说明书发现,其高速的海外扩张却对应着应收账款的管理漏洞,公司快速成长带来的管理风险也使财务内部控制显得颇为艰难。这不得不令人担忧这一幕墙行业巨头上市后的表现。

据江河幕墙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在报告期内稳步增长,分别达到19.93%、21.77%及22.99%,远高于同行业的(002163,股吧)、亚夏股份等公司。对此,江河幕墙对外宣称其主要原因是公司海外业务比例较高,收入区域结构差异导致毛利率高于同行。

然而,在海外业务掩饰的背后,是国内利润的增长乏力。

记者调查发现,在报告期内,其源于海外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从2008年的7.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85亿元,增长比例达到156.81%。海外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也由2008年的26.63%提高至2010年的38.3%,增幅超过30%。但在海外业务大步向前的同时,公司总体毛利率水平仅随之小幅提高,这不禁使人疑惑,若不是海外业务毛利率的粉饰,江河幕墙在中国大陆的毛利率成长是否不升反降?事实上,2010年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毛利率仅为15.76%,确实低于2009年的17.87%甚至2008年的16.07%。国内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非但如此,江河幕墙引以为傲的海外项目的扩张,也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海外业务通常采用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进行结算,因此公司在中国港澳地区及中东等地的业务会受到当地货币与美元基本挂钩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越明显,汇兑损失的风险也就越大。美国表示提高国债上限之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加与美国国债信用评级的下降无疑都将进一步蚕食其海外项目的毛利。

对此,江河幕墙也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无奈地表示:“尽管公司采取多种方式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但长期看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储存货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不可避免的,公司仍将面临着一定的汇率波动风险。”

江河幕墙的头疼之处不光在海外。

不少投资者关注到江河幕墙招股说明中关于应收账款的描述。2008年末、2009年末、2010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2.62亿元、16.62亿元、23.19亿元,占当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69%、39.67%、44.74%,应收账款余额逐年攀升。2009年、2010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2.91亿元、3.06亿元,增幅仅为5%,而2010年应收账款与2009年相比,却达到39.53%的增幅。净利润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应收账款的增长。

对此,北京律师刘金海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很容易造成“死账”的增加,无疑会给企业盈利带来负面影响,也更容易造成资金链的吃紧。

在该公司应收账款中,逾期应收账款金额相对较大。2008年末、2009年末、2010年末,公司逾期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3.59亿元、4.72亿元、5.78亿元,占到当年末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8.41%、28.38%、24.91%。其中,截至2010年末,江河幕墙账龄3年以内的逾期应收账款余额为5.13亿元,占比达88.79%,这也意味着该公司账龄3年以上的逾期应收账款余额6474.11万元,占比高达11.21%。

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江河幕墙上市办公室,询问其应收账款为何如此之高。其工作人员回答称:“这是因为公司客户主要是政府机关或大型企事业单位,承接的项目工程较大,施工周期长,但大部分客户的资信状况很好,公司也在采取积极的收款措施。”

据了解,近年来幕墙行业由于ECP承包模式(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逐步流行,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有所下降,国内外无预付款的工程项目也有所增多,这些都使装饰工程行业持续多年的账款回收难问题进一步加剧。尽管江河幕墙逾期应收账款账龄主要集中在3年以内,但逾期应收账款的余额还是处于较高水平。如果客户财务状况发生恶化,或者发包方资金链紧张拖欠工程款,则公司逾期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除了“外患”,江河幕墙还面临着“内忧”的困扰。

近年来江河幕墙发展迅猛。2008年至2011年期间,公司的净资产、营业收入分别增长了92.29%和38.32%,公司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员工的数量也逐年增多。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方面越来越严格的考验。由于现有的人员结构、素质差异、外部监管力量和内部审计力量等方面的不足,江河幕墙很可能因监管不到位而面临财务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在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江河幕墙无疑将在管理、人才、以及市场开拓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届时,内控制度不完善而导致的管理风险将可能成为掣肘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也有所体现:“如果江河幕墙的管理水平、人才储备不能适应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及时调整和完善,将难以保证公司安全和高效的运营,进而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公司融资渠道单一也是投资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据江河幕墙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除自有资金外,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借款和上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短期借款余额为5.2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为15.30%,应付票据余额为6.19亿元,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为17.94%。

由于经营规模逐年扩大,业务增长较快,对流动资金需求相应增加,公司2010年12月31日短期借款余额比2009年12月31日增长118.18%,增速惊人。但2008年末、2009年末、2010年末,公司流动比率分别为1.26、1.33、1.30,速动比率分别为0.85、0.95、0.99,短期偿债能力偏低。2008年末、2009年末、2010年末按母公司会计报表计算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0.58%、61.72%、62.77%,如此高的资产负债率,将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法治周末)

【导读】对于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时,会计人员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应收账款坏账是怎样做账务处理的

  对于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时,会计人员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应收账款坏账账务处理

  1.期末计提或补提坏账准备时

  借: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 ? ? 贷:坏账准备

  2.期末冲减多计提的坏账准备时

   ? ? ?贷: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3.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转销坏账准备

   ? ? ?贷:应收账款等

  4.已确认并作为坏账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时

   ? ? ?贷:坏账准备

   ? ? ?贷:应收账款等

  坏账一般指坏账损失。坏账损失是指企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经批准列入损失的部分。提取坏账准备的企业,也在本账户反映,发生坏账时,直接抵减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生应收账款的原因主要有两种: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和商业竞争。

  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是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观因素。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款的时间时常不一致,这也导致了应收账款。由于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而造成的应收账款,不属于商业信用。

  商业竞争是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也是客观因素。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存在着激烈的商业竞争。就现代市场经济本质而言是信用经济,信用销售已成为企业争取客户,扩大销售和经营规模的最有效手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收账款带来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