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茶山绣花厂招聘临时工南社附近有什么厂招临时工?

(实时搜索915个城市,99939家酒店报价信息)
免费预订,不收取任何费用
高出前台现付价,赔付预订差价
预订后,到店无房,赔付首晚房费
东莞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附近热门公交线路
东莞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附近公交站点
东莞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附近公交线路
周边公交地标
东莞热门公交地标
热门搜索线路
周边城市公交
关于住哪儿东莞周边5个绝美古村,比凤凰美,比较场尾人少
虽然深圳、东莞这些城市发展十分快速,仿佛要把过去磨灭一般,可在高楼、闹市之间,总隐匿了一些保持着自己原始风貌的古村,古色古韵,遗世而美好。
何不趁着周末,放慢脚步,去发现那些隐匿于东莞喧嚣之间的古村落,自驾1小时左右,就能和家人散散心~
【1】南社古村
雕花翘檐式古建筑、兼小资情调的800年古村
这里是有着800年历史的南社明清古村,雕花翘檐式古旧建筑栉次鳞比,古建筑群保存良好,没太多后期添加,小资情调兼顾,乍一看还真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古旧的深巷,看不见尽头,望不见出处。村道旁枝叶繁茂的古榕树下有一口大池塘,两旁是青砖建造的旧式老房子,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古建筑倒映在水中,池水不起一丝波澜,分外安详。
古村内有许多古老的祠堂,雕工精细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每座祠堂都是家族对前人开枝散叶的感谢,及与对后人光宗耀祖的期待。走进细看那些浮雕,虽然颜色掉落的差多了,但却依旧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每逢过年过节,这里都非常热闹,头戴冠冕、身穿红袍,尾随着一群挑彩礼的侍从,小朋友晚上会在河边玩烟火,红色的灯笼倒影在水面,河边回荡着阵阵欢快的笑声,喜欢隐藏在白墙灰瓦下深厚沉淀的岭南文化。
地址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①公交车:从福田或罗湖汽车站都可坐车到东莞汽车东站,转乘74路/L6路到达南社。
②自驾:耗时1时33分左右,导航“南社明清古村落”,途径珠三角环线高速、东部快速干线。
③高铁:直达“东莞站”,耗时约44分钟,从“东莞站”打车约15分钟可达。
【2】“逆水流龟”村堡
四面环水,不走寻常路,又名“水围村”
由于四面环水,“逆水流龟”村堡,又名“水围村”。吊桥、护城河、围墙、堡垒楼、逃生井…位于白沙社区的逆水流龟村堡,是一座如世外桃源般宁静而神秘的防御型村堡。村堡正门前面是一道水泥桥,以前为木桥,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这只逆水流龟的龟尾。
最神奇的是三百多年来,村堡从未被水淹过。村内纵横交错的排水渠宽约20厘米,深约10厘米,村里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人说,这里的排水渠无论下多大的雨,雨水都能及时排走,从没被水淹过。德国、南韩的有关专家曾多次派出考察团前来考察村庄内的排水渠系统。
在古堡西南角的蚝壳顶墙则主要用蚝壳堆积在青砖墙顶部。如有盗贼翻墙而入,那蚝壳就会松动跌落,提醒村民做好防御。蚝壳顶墙一方面可起到防盗作用,另一方面也寓意“富豪”。
这一座村中村,距今已有380年历史,在全省也是为数不多保留较好的明代城堡式村落,经过时间的洗刷如今依然静谧悠然。而今,还登上了国家地理杂志。
地址 |东莞虎门镇白沙社区
①公交车:太远太久,不推荐
②自驾:从滨河大道-京港澳高速-虎门港高速-白沙连升北路-连通二路-白沙社区,约1个小时16分种,约72公里。
有“鼓浪屿”与“小丽江”之称,特别适合拍照
下坝坊应该是东莞商业开发最好的一条古村,它也被大家称为是东莞的”小鼓浪屿“。这里到处充满了文艺小资的气息,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坝头是老村改造的典范,这个地方一进去就像是世外桃源般处处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它被喻为“东莞田子坊”、“东莞鼓浪屿”、“东莞798”称号,是东莞白领、文艺青年的文化休闲聚集地。很有Feel,是不是?
层层叠叠的房砖毫不羞涩地裸露,为这古建筑增添了不少韵味,各具特色的小店一间间融于这岭南风情中~
地址 |东莞万江区坝头社区
①公交车:深圳福永汽车站乘坐市际班线28路到东莞总站,转29路公交到坝头村委下车,步行150米即到。
②自驾:深圳一一广深高速公路一一京港澳高速公路一一广深高速公路一一沈海高速公路一一莞佛高速公路一一沈海高速一一东莞大道一一环城西路一一环城路运河桥一一港口大道立交桥右拐一一金鳌路一一东江大道一一坝翔路一一下坝坊(约1小时30分钟左右)
村(牛过蓢古村落)
前临池塘,背倚茂竹,原汁原味古村风貌
现在的牛过蓢古村,未经任何修缮,依然保留着古村原汁原味的风貌。放眼而望,遥挹青山,前临池塘,背倚茂林修竹。麦屋(俗称“牛过蓢”)位于茶山镇超朗村的北面,建于南宋时期,面积约0.12平方公里。
牛过蓢的自然生态优美,使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明清时期的“世外桃源”中。牛过蓢古村有明清古建筑80间,除古建筑外,其最大特色,有古树33棵,树龄104至764年,榕树群毗连着数千平的竹林,并呈半圆形之势环抱古村,蔚为壮观。
我们穿村而行,不时端详一旁的明清古建筑,这里规模虽然比南社和塘尾略小,但民居、祠堂、书屋、里巷、古井、围墙、更楼等古建筑一应俱全。
为何有一片如此大规模的古树林?因为村落风水格局讲究“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之说,而牛过蓢村落基本符合这一最佳原则,但村落背后无山,失去靠山,麦氏先祖遂开始植树造“山”,所以这也是风水林。村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一个规矩,凡村中子孙,均不得擅自砍毁树木。
地址 |东莞市茶山镇超朗村,(南社古村和这个古村相邻很近,可顺道一起玩)
①公交车:从福田或罗湖汽车站都可坐车到东莞汽车东站,步行至市汽车东站搭乘817路,西城科技园3区站下车,转乘茶山4路,在超朗市场站下车
②自驾:从罗湖-清平高速-沈海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东部快速干线-东兴西路-超东路-超朗村,约1个小时30分种,约80公里。
石排塘尾古村
从南宋保留至今,修复后重拾昔日光彩!
塘尾古村,当年也是一条富裕农村,它以村口水塘为中心,坐北面南,“七纵七横”,组成井字形网状布局。南宋末期,由一支源于陇西李姓的人家迁居到此,经数百年发展,到明代形成村落,到清朝光绪年间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
在古村落很多建筑、文物得到修缮保护后,这里也重新散发出一股浓浓云南古城的韵味,让人觉得瞬间飞到了云南的感觉。
在塘尾的古建筑群中,也散落了一些古雕楼。很多古建被修复后,也重新恢复昔日光彩,焕发活力。在塘尾古村,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你随处可见的这些生活气息很浓的地方,高雅的来又不失人间烟火。
在塘尾古村落入口处,已增设塘尾古村导览图和售票厅。进入村内,路线指示牌也安装齐全。另外,所有景点全部挂上了自己的解说牌,上面有中英文解说,让游客一目了然。全部解说牌按照统一的风格设计,古色古香,跟塘尾古村融为一体,相映成趣。
周末就来这样的地方发发呆,都会让你觉得很舒服。更多好玩有趣的文章,搜索公众号yxyo2016(一款自助语音导引平台)
地址 |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①公交车:太远太久,不推荐
②自驾:从罗湖-清平高速-沈海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东部快速干线-跨东部快线立交桥-生态园大道-塘尾村,约1个小时30分种,约86公里。
③高铁:直达“东莞站”,在“东莞火车站站前广场”站上车,搭乘809路,塘尾村站下车。耗时约45分钟,从“东莞站”打车约15分钟可达。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麒麟合创】岭南建筑经典之作——谢氏大宗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五)
我的图书馆
【麒麟合创】岭南建筑经典之作——谢氏大宗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五)
第七章 以血缘为纽带的南社宗祠文化——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五)巨野子木&&醉红颜
谢氏大宗祠“兰桂腾芳”
& & 第五问:南社谢氏宗祠中建筑时间有记载为早的是哪一间?据说谢氏大宗祠内存有一个保存地契和族谱的神秘的大箱子,是真的吗?
& && &&&2013年3月12日,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第四次走进南社,专访谢氏大宗祠。因为谢氏大宗祠是南社村谢氏家族的总祠堂,数百年来,一直是南社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宗族之间村内村外集约议事的总部。
& & 谢氏大宗祠不仅建筑历史悠久,而且环境幽雅。据《南社谢氏族谱》载:谢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乙夘岁(1555年)。这是有建造年代记载众多祠堂中最早一座。大宗祠位于村中心祠堂塘北岸,前有隔塘相望的樟岗岭,峰峦如聚,远可遥见梧桐宝脉围绕,侧枕靠马头岭,背负罗浮山,汇朝暮风云之变化,集四时山林之秀。祠堂不仅踞有全村的中心位置,论风水也可以称得上群山环绕,绿水长流的幽美环境,的确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2008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第一次走进南社拍摄谢氏大宗祠.
谢氏大宗祠大门两侧楹联
& &&&难怪谢氏大宗祠门口对联“前拱樟岗盘旭苍箐气势峥嵘如锦绣,后负马头奔腾澎湃春风回鹤映山河”,用凝练的笔墨描绘了宗祠周边之形胜。
& &&&凡游客初游南社,从西门入,沿中心塘北大道徐徐而行,过五百年古榕,谢氏大宗祠赫然眼前。
& && &据《南社村志》载:“谢氏大宗祠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两进天井。纵深二十五点五米,横宽十二米,占地面积为306平方,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
& & 大宗祠最引人注目之处当头进(前厅)陶瓷博古屋脊。前厅屋顶装着一道琉璃瓦双面正脊,屋脊分三部分,左右两端为夔龙纹饰,两端倒悬于屋脊之上的五彩琉璃鳌鱼,寄寓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飞扬的鳌鱼之须就是避雷针,起到防雷的作用。居中部分排列着宫殿亭阁,塑有各种人物,有端坐、侍立、交谈、迎宾、下棋、操琴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一数来,屋脊上竟然塑有人物四十多位,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头进屋脊前后两面相同一道,像十几米长的彩带高悬于蓝天白云下,巍峨壮观,犹若矫龙在天。
& && &琉璃屋脊上有题款“公元一九九六年冬重修(丙子年)”,亦有落款“石湾美术陶瓷厂”。原来,这条壮美的人物花脊是1996年特地到佛山陶瓷美术厂按原来图案订造之仿制品。那么原来的屋脊哪儿去呢?文革中,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将屋脊砸烂毁去,不能不令世人唏嘘感叹。再回首,壮观的花脊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犹如悬于天空的七彩虹,像征着谢氏家族的繁荣昌盛。
重修谢氏大宗祠,让曾经的辉煌重现
& &&&谢氏大宗祠吸引人们第二点是位于祠堂前的旗杆石。何谓旗杆石?旗杆石,又名夹杆石、功名碑,亦有人名之为桅杆,原来中国古代的书生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即可刻碑铭功,立于祠堂左右,凡重大节日升旗祝贺,用以光宗耀祖,激励后人。
& & 谢氏大宗祠前最让人震撼的还是如蚁排衙的旗杆石。祠堂之左侧旗杆石由内向外依次排列为: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年进士谢遇奇立、光绪二年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进士钦加礼部郎中祠祭司行走谢元俊立、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中试第二十二名进士钦点蓝翎侍卫谢汝鏐立、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中试第六十五名进士钦点营用守府谢遇熊立、同治九年庚午科顺天乡试中试第十九名举人谢廷璋立、同治十二年癸酉科乡试中试第十四名武举谢彪奇立、同治十二年癸酉科乡试中试第八十四名武举谢遇熊立等;祠堂之右侧旗杆石亦立有相同的旗杆石,另有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乡试中试第二十八名武举谢朝章立、光绪五年乙卯科乡试中试第五名武举谢汝鏐立等。
& & 游客透过这一列旗杆石,可以感受到到数百年来谢氏子弟在科举考试中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的付出,触摸到南社历史深处文韬武略的余温,认识到南社人才辈出的根源之所在——尊师重教,奖掖学子。
功名竖立在祠堂前,成了村人的榜样
& &&&游客至此,对谢氏大宗祠有所了解,但深入其中,继续追寻大宗祠的第三点吸引眼球的亮点——追祖敬宗。
& &&&祠堂前有两尊石狮,有1997年重修时所造,并没有什么特色。头进前有抱厦,左右有包台,立有柱廊两根,安装有铁制栅栏,上有“兰桂腾芳”四字,寄寓着南社谢氏对子孙后代的厚望,这也是岭南人最常用的一个词语,多见于祠堂、民居、神龛、檐板等处。凹斗式大门立于两座门枕石上,门额上高悬红底黑字的“谢氏大宗祠”金色门匾及“乌衣世胃,玉树家风”楹联,既彰显南社谢姓之大气,又体现谢氏宗族历史之绵长。
谢氏大宗祠的门枕石古雅大气
& &&&入大门,绕中门,至天井,两旁为廊屋,拾级而上为正厅,厅面阔3.4米,深7.4米,檐高4.7米,厅中尖脊檀高达7.6米。厅堂空间高敞,横梁上端高挂着红底金字的“崇恩堂”堂匾,闪闪发光,厅内柱子与两侧墙上悬挂着多幅楹联,使厅堂充满着祠堂的神圣气氛。尤其是“间关越险寄迹芦荻墩,乐业安居开基独识南畲蓢“的楹联,高度概括了南社谢氏始祖谢尚仁初来东莞定居之所,勾勒出谢氏家族艰难的创业历史,更给祠堂增添了人文文化底蕴。
谢氏大宗祠柱子上的楹联庄严而神圣
& & 转入后天井,大宗祠专门设置祀厅,后墙设有神龛,神龛上刻有瓜瓞绵长的花纹图案及“百子千孙”的字样,寄寓谢氏子孙福泽绵长之意。神龛分层供奉着始太祖谢希良、始祖谢尚仁等宋元明清历代最有名气,且为族人最尊重的八十六位谢族历代宗祖之牌位。
神龛花罩上的百子千孙图案寄寓着谢氏子孙福泽绵长之意
& & 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宗祠还保存有始建时祭祀专用的刻有“崇恩堂”三个字的汉白玉香炉。前文曾经提到,曾经有村民在“打竹篙”的时候受伤,都会到谢氏大宗祠的这个汉白玉香炉中取香灰便立即止血,伤口也不药可愈。
崇恩堂上的汉白玉香炉在哪里呢?里面的香灰果然能止血?
& &&&大宗祠中,有一块立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岁次癸丑十二月吉旦”的红石碑,碑文曰:“大宗祠肇建于嘉靖之乙卯,其费出之十世孙彦眷、彦庆为多,地则十一世孙俸任卑三分之一。岁既久材或匪贞,不无朽窳,众子姓相率撤而新之,以今年癸酉十月十三日上梁材,而有因有易有增,费视昔加焉,今纪其出资于左……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吉旦”。这块石碑真实记录了当年大宗祠建造的历史和筹资过程,也足可以看出谢氏宗族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从而实现凝聚族人的决心。
记载明万历四十一年修建谢氏大宗祠的建造过程的红石碑刻
& & 后厅还有重修的一棺“祖图”碑,尊谢尚仁为南社谢氏一世祖,而纵观“祖图”,南社谢氏族脉渊流一目了然,现在南社谢氏均为谢氏七世祖谢松英(号晚翠)之后裔,历十二世方有发展,至十四世始散枝开叶,人烟鼎盛,至今已历二十八世,子孙数千。
祖图碑让我们精神一振!
& & “祖图”左旁有注解曰:“一世祖,字东山,会稽人,宋名进士也。身为广州太守,慈惠廉明,四民歌颂,解组归道,经东莞,覩南社峰峦叠翠,地脉钟灵,遂肇基业。我十三世祖,字子达,性孝,少失怙恃,而号泣欲绝。其实,地方又遭兵燹,恐难延一线之传。赖祖母陈太孺人善筹护身之策,即于明崇桢丙戌年由南社携我十三世祖迁到连州之东坡立居焉。迄今人丁兴旺,瓜秩绵长,何其都也。然世远族繁,犹恐宋支失绪,谨将列代相传绘诸祖图,使我祖人,时时警览,方几共知,木本水源,而追报有自也,遂刻石以求不朽云。同治十年辛未岁冬至前五日十九世孙玉阶敬撰。”这段注解,详细叙述南社谢氏源流,尤其是明末十三世祖因兵燹而迁居连州之史事,弥足珍贵。
& &&&“祖图”右旁有世系辈份口诀,石上刻为“班派”。 班派,古称为昭穆。《礼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称班派,表示一个姓族的辈份顺序,这在旧时代,是受到普遍重视的。班派字一般由老祖宗排定,后辈人则依班派字命名。看那班派名字,就知道他在本族的辈份。不过这是男丁们的事,女子是只知道自己的辈份而不依派命名的。而南社的班派则为:“文学宗东国,勋名显泰州,风流千载在,富贵万年标。”
南社谢氏班派口诀
& & 无论是大宗祠初建时的明代汉白玉香炉,还是记录初建大宗祠的石碑,单单是清代的石刻祖图(虽然是重刻)都足以让后人明晰谢氏发展的延变和脉络,均俱有较高的文物史料价值。由此可见,谢氏族人十分重视宗祠的重要,并将宗祠作为维系宗族内在的血缘关系的纽带,世代维护。
& & 据《南社谢氏族谱》载:崇恩堂家族常规,每年合族祭祖人春秋两次,分别为农历三月十二日,和九月十二日。在旧封建时代大祠祭祀时,只许男性族人进祠堂,女性则在祠堂外。堂内供桌上摆放烧猪,三性等祭品,燃点香烛,由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领头三跪九拜。仪式结束后,将祭品及祭金分赠给男性族人。每人一份,六十岁以上分得更多,以表示对老人尊敬。但女性不入围,只有望着祭品兴叹。建国后,旧例取消,男女平等。
你也曾在这张独具匠心的供桌上摆出三牲酒礼诚心祭拜先祖?
& &&&2008年4月20日,南社谢氏来春山始祖及各先祖墓进行祭祖活动,恰逢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带领中国电视台《乡土》摄制组来南社拍摄《南社古村落》专题片,纪录下了这精彩的一幕。
& & 当日,南社村中扶老携幼,悉数来至春山墓地,墓地周边青草萋萋,野花照眼。村中男子抬烧猪数只,又有提篮端盘者数人,一时间墓前平台上摆满烧猪、烧鸡、熟肉等三牲供等供品,一个木盘中摆放三双筷子、三只茶杯或酒杯、三碗白米饭、一盘苹果、一盘蒸包,由族中年长有威望者主祭。
祭祖,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后辈团结、孝道的教育
& &&&祭祀之时,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头的鞭炮齐鸣,青烟乍起,黄土及红屑飞扬,弥漫在整个春山之上。
<font color="#08年4月20日,中国电视台《乡土》摄制组来南社拍摄专题片,纪录下南社祭祖的精彩一幕
& && & 2013年6月19日,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第十五次来到南社,专门考察南社最早的火车站遗址、谢氏先祖春山墓地、狗屎岭的沙井水。当天,我们在谢成运、谢忠稳两位老者的带领下,来到南社曾经的火车站遗址,穿过长长的隧道,眼前即是南社先祖春山墓地。据说当年因为港九铁路的修建而要求谢氏迁坟时,竟然惊动皇帝,最后责成告老还乡的谢遇奇协调此事,详情后表。
& & 春山谢氏始祖之墓背靠主山,山坡上还有几座古墓。据《南社谢氏族谱》载:春山墓图,葬有始祖东山暨配吉氏之墓、二世祖士昌号康歧妣黄氏孺人之墓、三世祖培庵妣麦氏孺人之墓、四世祖孟贤之墓(自拆户后,亦无闻。万历间众魂葬于此,传谓东坑唇田系其后裔,未知是否?)、四世社敬贤号悦耕府君妣黄氏孺人(二房祖)之墓、五世祖伊俊号槐堂妣何氏孺人之墓、六世祖云林暨配李氏之墓、八世祖梦草妣李氏孺人陈氏孺人之墓。
《南社谢氏族谱》记载“春山墓图”
& & 谢氏墓园除春山之外还有竹子萝、青岗等处。
& & 谢成运先生就墓的风水向我们详细介绍。原来,南社谢氏始祖墓地在春山。风水局为“鲤鱼地”,寓意鱼跃龙门的意思,风水十分好。在未筑广九铁路之前,南社祖先的墓地是面朝大海(实为东江支流)的,水出南畲(y?)塱。
原来,南社谢氏始祖墓地的风水局为“鲤”鱼地!
& & 在始祖的墓地右侧有一座墓地,是上元村的。为什么上元村的祖先会葬在属于南社的春山呢?传说当年南社人运棺木回村必定要经过上元村的。上元人见南社人丁兴旺,百姓殷实,便断定是南社祖先的墓地风水好,便要求南社让上元的祖先安葬在春山,来换得运棺木之路。南社人没有办法,故准许上元的祖先安葬在春山。而上元先祖的墓地风水则为“畲(y?)东鸡”,与南社谢氏始祖墓地一样均属风水宝地。
上元先祖的墓地风水则为“畲东鸡”!
& & 谢氏大宗祠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尤其是村中婚嫁、庆寿、庆生、开灯之时,仍然会在祠堂中摆喜宴、摆灯酒。我们在大宗祠的廊下依然发现与开灯相关的两张红纸告示。
& &其一为“恭贺新禧——南社村各村小组花灯报喜名单公布如下:东坊(卫*登 子、卫*强 子、谢*平 孙、谢*钦 孙、谢*良 子、黎*棠 曾孙)、南坊(谢*堆 孙)、西坊(谢*安 孙、谢*发 孙、谢*才 孙、谢*富 大子 二子、谢*枝 孙、谢*枝 孙、谢*祺 子)、北一(谢*文 孙、谢*全 孙、谢*明 孙)、北二(谢*广 孙、谢*贱 孙)、上巷(谢*滔 子)、上边(谢*鸿 子、谢*兴 孙)。”由这张开灯告示,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南社村2012年新生的男孩约为23人。其中谢*富为大子、二子开灯,不知是双胞胎还是大子原来未开灯,这次一起摆酒宴?
读这张2012年南社村新生男丁开灯名单,我们祝愿这些孩子平安健康,快高长大!
& & 其二为“南社村2013年正月十五大众庆灯收支公布”,其中“收入:23人*600元/人=13800元”;“支出:灯头利是23人*10元/人=230元;开灯围数100围*998元/围=99800元;猪肉、鸡、大吉、金银纸等用品468元;炮竹两排1238元;五子莲灯5个600元;工作人员用餐和利是2460元;支出合计104796元;超支90996元,由村委会垫付。)”告示最后有村委会负责人、会计、出纳、灯头人代表等签名。
账目摆在面前,但是主人家也许在乎的只是在新春佳节,乘着新生的男丁点灯让乡亲们欢聚一堂,喜气洋洋?
& &这两张开灯告示,或许这是大家第一次接触,但这个习俗已经在东莞存在至少数百年,甚至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那么何谓开灯呢?
& &开灯,又名“开丁”,最初的意思是指族中长者或祠堂负责人将新生儿之名添到家谱上,相当于注册今天的户籍。据《香山县志》记载:“正月灯节,添丁者挂花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约俟清明则焚之,曰结灯。”
一盏盏花灯,承载着莞人一个个美好的祝愿。点灯,也点亮了莞人的幸福人生路& & 何谓“丁”?在中国的历史上习惯称男子为“丁”,女子为“口”,“丁口”称之为“人口”或称为“人民”。而古代的男子到了十六岁,称为“人丁”,也称之为丁年、丁男、丁壮等。因此,古代就有了“丁役”,沿袭到民 国称之为“壮丁”。由此,岭南自古以来,不论城乡,凡是生下男婴,均称之为“添丁”;而生下女婴则称之为“添口”或称为“执个妹”等。
& & 据东坑镇彭屋彭先生回忆旧时开灯习俗:凡生子,下一年正月初二或十五就要开灯(又叫点灯)。开灯时,灯头就集资在祠堂摆酒席。每次酒宴后的晚上,灯头就提着灯笼,敲着铜锣到各家去派茶山泥公仔(俗称眼屎公仔)。一般都把泥公仔放在各家门口的门官土地菩萨那里。如果开灯人家是新婚的,便要由新婚夫妇的家姑来接泥公仔,这时家姑总会用围裙来接,有个别恶作剧的灯头用水淋到围裙上还喊道:“好睇呀!妹仔赖尿呀!”
<font color="#12年6月12日,我们到东坑塔岗村时发现正月开灯留下的灯还在.
开灯习俗中必然要送茶山泥公仔
& &开灯习俗虽然好,但开灯酒席的费用也曾经成为村民的负担,在东坑彭屋甚至出现过为给小儿开灯而卖大儿的悲惨之事。当然,现在村民富裕了,借此与村中父老乡亲热闹一番也未尝不可,但观其规模和费用有些惊人,竟然高达100围,耗资10万之巨,这就超出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
& &在大岭山矮冚村则有开灯、庆灯和结灯的习俗。2012年2月17日,恰逢正月十六,正是矮冚岭村结灯的日子,80岁的成叔告诉我们:“今年有36个灯头呢!”按照村里的说法,一个灯头则代表一个点灯的男丁。矮冚村的风俗是初一开灯,十六结灯。开灯当天,主人家到祠堂祭祀、宴请亲朋好友不在话下,结灯当天也会以糯米酒加碌堆、鸡蛋、腐竹、花生煮成糖水祭祀,求得宝宝快高长大、富贵吉祥、人丁兴旺。
日,恰逢大岭山矮冚岭村结灯,叶氏大宗祠喜气洋洋
& && &&&东莞“千角灯”的制作早期仅是东莞赵氏家族所独有。据有关史料和《赵氏族谱》记载,赵匡胤的小妹赵美容(皇姑)因逃难定居东莞。她凭记忆中皇宫灯的样式,指导莞城艺人扎作“千角灯”,并亲手绣上“二十四孝图”的灯带24条,称为“皇姑带”(文 革时已被毁)。 & && & “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灯身为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和“千个丁”语音相同,寓意“百子千孙”传宗接代的意思。同时,用一千盏灯组合成一盏彩灯,独特的创意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是民族灯文化的瑰宝。
非遗传人张佛先生亲手扎制的千角灯(现存人民公园内)
& && && &在农耕社会的中国,劳动力直接影响着国力。开灯,实际是人们对“人丁兴旺”的美好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错过了开灯,怎么办呢?原来开灯是可以补的。
& & 塘厦镇蛟乙塘村的赵老师(80岁)则告诉我们,他的儿子生于文革时期,开灯这样的仪式在当时是被称作封建迷信的,所以没有开灯。改革开放后,很多风俗慢慢地恢复,开灯仪式也在村中悄然兴起。赵老师的孙子出生那会儿,就是在村里开灯的。有趣的是,当年开灯,赵老师的儿子和孙子是一起开灯的。祠堂中的两盏灯,成了赵老师回忆中最幸福的镜头之一……
日,塘厦蛟乙塘的赵老师告诉我们,原来开灯还可以补的!
& & 东莞文化发现之旅历经六年的行走发现与创作,也听到了许许多多的关于开灯的故事。
& &&&据说在开灯之风俗盛行的东莞,有一条村子是不开灯的。这个习俗来源于一段传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非常贫穷,他们住的是草房,吃的是粗茶淡饭,可是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有一年,夫妻添了个男丁,俩人非常高兴,便在正月的某一天在草房里点了一盏灯挂在墙上。
& & 半夜里,一阵风吹来,灯里的火苗窜出来,点燃了草房的稻草和竹子,一家三口一下子被团团烈火包围着,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辛辛苦苦撑起的一间草房也化为灰烬了!于是从那以后,这对夫妻就立下规矩,以后再也不开灯了!
& & 《南社村志》载: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家里生了男孩子,以自愿为原则在祠内摆灯酒,宴请六十岁以上男女老人,庆贺开灯。
& &&&当你游罢大宗祠,再回首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老祠堂兀自蹲居在阳光下的塘边,仿佛一位饱经岁月的老者,那般的安详,那般的气定神闲,那般地从容和淡定,虽然经历朝代更迭,虽然经历战乱兵燹,虽然经历过多次重修,时至今日却依然散发出迷人的色彩。(未完,待续)
从谢氏大宗祠出来,下一站我们将去哪里呢?
温馨提示:
& &&&【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相关链接:
1、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一)
2、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二)
3、 解秘南社千年古村——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三)
4、&&南社明代遗存古围墙(上)——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四)
5、第三章 南社明代遗存古围墙(下)——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四)
6、第四章 晴耕雨读的书香南社(上)——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五)[/url]
7、第四章 晴耕雨读的书香南社(下)——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五)
8、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二)——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七)
9、 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三)——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八)
10、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四)——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九)
11、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五)——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
12、第六章 南社庙宇,扑朔迷离的文化信仰——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一)
13、游南社庙宇,听民间传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二)14、武帝庙,折射崇文尚武的精神——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三)15、第七章 以血缘为纽带的南社宗祠文化——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四)
[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茶山绣花厂招聘临时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