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之自欺欺人:以为收藏了就是学习吗

为何我那么努力学习,工作生活却依然毫无改善!_金豆网赚博客-分享最赚钱的网赚项目
为何我那么努力学习,工作生活却依然毫无改善!
作者:网络
努力学习就可以进步,这个信念本身,就是很沉重的。越是把这句话当回事的人,生活中往往越是受到束缚,有压力,他们很可能会取得进步,但是,需要克服远远更多的阻力。 小时候
努力学习就可以进步,这个信念本身,就是很沉重的。越是把这句话当回事的人,生活中往往越是受到束缚,有压力,他们很可能会取得进步,但是,需要克服远远更多的阻力。
小时候我总听长辈和老师们循循诱导说:&笨鸟就要先飞,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在大家眼里,勤奋又认真是永远正确的美德。
我也觉得认真是很优秀的个人素质,在笔记本上还记了不少关于认真的名言警句来提醒自己。但有时我也作些反思,我的认真用到点子上了吗?为何我那么努力学习,可我的工作和生活却依然毫无改善呢!
1、盲目的认真比偷懒更可怕
说说我刚进入职场时因&勤奋&吃过的亏吧。记得当时我所在的部门每周一早上都要开一个小时例会,领导特别重视会议记录。
部门每个人都要轮着做会议记录,某个星期终于轮到我主笔了,心情紧张。身为一个新人,很渴望能把领导分配给我的每项任务都完美落地。
那次会议记录我高度重视。领导的每句话、同事的每次发言,我都密密麻麻认认真真地记在笔记本上。
领导要求当天会议记录必须要下班前发到她的邮箱里。于是我还加了个班,把笔记整整齐齐地打在word文档后恭恭敬敬地抄送到领导邮箱。
想不到第二天早上就被请到办公室问话,本以为的赞美变成了批评。
她说:&我知道你很认真,可是你知道这样做会议纪录会让人看到头昏眼花并浪费我时间吗?&
我顿感委屈,认认真真把每个人的讲话内容按照发言次序排列,一字不漏地记下来难道有错吗?
而且为了做好会议纪录我还专门买了支录音笔,比其他同事都认真多了。
可是接下来领导说:&你交出的任何文档,都要方便别人阅读而不仅仅排版好看。你的会议没有任何逻辑结构,让人看了只会觉得眼前一黑,心情烦躁。&
然后她发给我一份同事A上周做的会议记录让我参考。我一看,心服口服。
她把会议内容分门别类,用大小标题区分,大标题用黑体加粗引起注意,让人觉得逻辑结构清晰。
她是用了金字塔原理里的结论先行的方法来撰写笔记,这样写出来的会议记录就会让人看起来很轻松。
这份会议记录还有一个细节很亮眼,同事把文档设置好打印的标准格式,如果别人需要纸质版,直接打印即可。
这就是聪明人的做事方法,不盲目认真,而是讲究做事方法和效率。
难怪同事A平日做事总能得到领导的认可,每次部门会议都表扬她做事到位。
其实她平常也没有表现出很勤劳的样子,用四两拨千斤的力就能把事情做好,极少加班加点干活,不得不令人佩服她的做事素养。
2、有些人表面上认真,实际上是浪费时间
以前有一位坐在我旁边的姑娘,我封她为迟到大王。因为她每天上班都急冲冲,不到最后一刻不踏进公司大门。
一到公司她会先打开电脑,闭目养神1分钟,然后拿梳子理一下刚刚因为奔跑吹乱的头发,接着拿着水杯到茶水间倒热水,2分钟后坐在座位上吃面包早餐。
等她一切搞定后过了半个小时。其他同事已经处理完邮件以及做几个客户回访了。
她压惊完后终于开始工作了,但她每写两段文案就看一眼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滑来滑去。可想而知她的工作效率有多低。
有次我团队因为一个项目加班,看到她也在加班,可是她们团队的人都走了,只有她一个人留下,她在拼命地敲着键盘。一杯刚泡的咖啡放在桌面提神。
她跟我说,自己的工作量挺多,要经常加班才能完成,一脸无奈状。
可是跟她一样岗位的那位同事早就完成任务后下班了,因为人家不会每个五分钟看一眼手机,每天提前15分钟到公司,当然在上班时间能比她做更多的事。
一个员工不是加班加点就能证明他认真,也许那些能高效完成工作,早早下班的人才是又聪明又认真的干将。
就像我们上学时,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老是开小差,下课回家才恶补知识到半夜三更,以为自己很勤奋,理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考试成绩出来比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疯玩的同学差多了。
这就是勤奋没用到点上的假聪明,所有自以为是的认真都是自欺欺人,浪费时间精力,结果还不尽人意。
3、做事要有章有法
我欣赏那些认真又有巧心的人,他们做事总是有章有法,效率奇高。
比如我有个前同事,她是时间管理的高手,刷个牙洗个脸的同时都能挤出时间听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上班搭地铁也能在手机的word文档里把文章修改好。
她做事总是能遵循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把每件事分为&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等四个级别来分配自己的时间。
在日常的工作里,她总是未雨绸缪地把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
比如季度总结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但是她会每周完成做好总结以及数据分类,等到季末时,大家都在焦头烂额、加班加点地赶季度总结时,她却能轻松完成,顺便还能抽出时间来处理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情。
她每天开始工作前十分钟都会掏出笔记本,在空白页上画上四象限法则所用到的十字图像,在每个象限里分类出不同紧急重要级别的事件,然后当天的工作安排就按这个排序进行。
她是我见过的把四象限法则在工作上运用得又快又好的佼佼者,所以我私底下也葫芦画瓢地向她学习,工作效率进步了不少。
同事做每一件事,都总比别人高效又有智慧。所以领导总是对她另眼相看,高度重视。
公司委派给她的任务每次都完成得漂亮,客户对她得满意度是全公司最高。因为她帮客户写的方案又快又好,极少拖延,每次见客户总是能早到10分钟,让人感觉她既专业又认真。
又聪明又认真的人在他做的每件事里都透出慧光,他们擅长时间管理、讲究方法、从不浪费光阴假认真。
他们最能在职场里出人头地,最能在竞争环境里杀出血路,因为他们能在别人做一件事的时间里做成三件事,而且并不是因为他们比你聪明,只是比你懂得如何高效率认真而已。
罗振宇曾在《时间的朋友》里说,对于者,未来是时间之战,第一是帮别人节省时间,第二是帮别人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其实我觉得不仅是创业者,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时间的效率之战。
那些能高效利用时间,不浪费自己时间、不耽误别人时间,把时间浪费在专注上的人才是有智慧的认真者。
但愿你每天都能在忙碌的日光下还能高效地偷个懒,在高效的认真里能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4、很多人患上了知识焦虑症
我有个朋友,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
然后,他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然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他这两年很焦虑!
打开电视,看到别人英语流利如老外,他坐不住了,下了一个英语APP,走路、做饭都戴着耳机练习听读。
打开公号,读到《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学习的人》,他坐不住了,赶紧买回一摞书。
刷刷知乎,他又一声惊叹:&这个人的回答好专业好高深,我差太远了,不行,我得订他专栏。&
我问他:&你干嘛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啊?&
他一下说了三个原因:
&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他的三个担心,其实极具普遍性。
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样患上了知识焦虑症。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为知识焦虑症?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
但是学习又学什么呢?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古时一千年,他说:&我不知道怎么筛选有用的知识。&
这也是一个时间短缺的时代,时间已成为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他说:&我不想把大量时间耗费在选择上。&
这更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他说:&希望短时间就能掌握某项技能。&
正在焦虑头痛时,&罗振宇们&出现了,用手一挥:&跟我来!&于是,知识付费诞生了。
何为知识付费?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费,我就给你知识。
&你不知道怎么选吗?我帮你选。&
&你不想耗费时间学吗?我帮你读。&
&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吗?我嚼烂了给你。&
哇,知识付费竟然这么好,于是大家一拥而上。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订小密圈,很多人说:&生怕动作一慢,就被甩到行进队列之外。&
所以,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如今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5、人们总是期望遇到更好的自己
罗永浩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但是,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吗?有个朋友讲过一段付费经历: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
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了1500元。
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了500元。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了500元。
在得到上买课程,花了约300元。
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
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了2000元。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变好。谁知道一年半过去后,
&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有段时间,和朋友一起聊天时,他嘴里经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词:什么&跨界学习&啊?什么&认知升维&啊?什么&中矩思维&啊?
有一次,我问他:&你都哪里学的?&
他说:&付费APP上。&
那段时间,他特喜欢在社交场合表演,潜台词是:&你看,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
两年过去后,他终于消停了,不再逢人就满嘴喷新名词了:&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一点卵用也没有。&
他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震惊世界,于是被很多大学邀请去做报告,爱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惫不堪。
有一天,司机对他说:&你太累了,今天我帮你作报告吧?&
爱因斯坦问:&你能行吗?&
司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
那天司机上台,果然讲得滴水不漏。但刚想下台时,一位博士站了起来,然后提了一个非常深奥刁钻的问题。
司机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脑瓜转得快:&你这问题太简单了,我司机都能回答。&
爱因斯坦站起来,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博士惊呆了:&没想到他的司机也远胜于我。&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对爱因斯坦说:&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其实,我们就跟这位司机差不多,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6、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
最近,也看到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声称: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总结下来,大概是从以下3个角度来分析的:
(1)、它传授的几乎都是碎片化知识
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各种&干货&知识,今天在这个公号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干货满满,我要收藏起来。&明天在那个公号看到&高情商必须具备五个能力&,&干货满满,我得收藏起来。&就这样,他像松鼠屯粮一样囤积着。
但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
&有一天,我打开微信收藏,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收藏的,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收藏这些文章。&
最后,他一键删了个干干净净。
如果你留心一点,就会发现,现在&知识付费&传授的多是所收藏的那种碎片化知识:
●它们往往是一堆结论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事实,不告诉背后原理。
关于学习,有一句名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将会导致:
●因为不成体系,所以容易遗忘。
●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思维与视野变得狭隘。
●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和独立思考。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
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在这里,我声明两点:
第一,我不是反对碎片化学习。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很有必要,但这与学习碎片化知识是两码事。
第二,我不是说碎片化知识一无可取。该什么时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识呢?就是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这时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识来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
(2)、它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
蓝胖子写过一篇《知识付费得了什么病》,在文章里,他把&罗振宇们&称为&医生&,把患了知识焦虑症的人称为&病人&。
按照病情,病人分为三种:轻度病人、中度病人和重度病人。
这三种病人,分别对应职场三个阶段:执行阶段、管理阶段和方向阶段。
针对三种病人,医生正确的做法本应是&&对症下药,分别开出三种不同处方,但真正的情况却是医生治病时极其粗暴:
&我不管你是哪种病人,我就开这一种药方。&
&单一内容面向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受众。&
这种粗暴治疗,于是引发了一系列不适症:
重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轻度药方就怒了:
&哇靠,这个阶段我早就度过了好不好。&
轻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重度药方就毛了,
&我就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很多基础能力和基础技能都还没掌握,你却要我去学马云的宏观视野和管理格局。学习毛啊,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
(3)、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被震撼到了。我想起了我读高三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班上有一位后来考清华的学霸,他总结了一套高效学习笔记。我当时物理成绩位居下游,便向学霸取经:&借你笔记看看呗。
我把他的笔记完完整整地抄了下来,但是几次物理考试,我还是位居下游。
我说:&我都看了你笔记好几遍了啊。&
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我一下醍醐灌顶。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付费&的知识后依然没有长进?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未经你思考&得来的。
罗振宇曾经讲过自己为何要做&得到&语音:&古时候有些有钱人,他们明明有一双眼,可是从来不看书,而是请人读书给自己听,从今以后,罗胖就是你身边的那个书童。这就是我的角色定位:我读完书,讲给你听。&
说得真好,但是我想问&&有哪位大儒豪杰是靠书童读书给自己听而成功的?
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7、如何治疗你的知识焦虑症
罗振宇有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没错,罗胖确实十分懂你的焦虑,但他永远无法治好你的焦虑,他只会不断挑逗你,给你制造焦虑。
知道吗,比卖知识更高明的,是卖焦虑感。
关于知识付费,有两句话很见血:
&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质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
&(很多)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但这种满足感很快就会随时间而幻灭:
&听了一堆大神大牛们的分享,结果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
付钱过后,你依然是你。于是,新的焦虑诞生了。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依然没长进啊?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依然是井底之蛙啊?
不明就里的你又陷入疯狂购买中:&那我就再订阅几个专栏。&&那我就再购买几次直播。&
就这样,你陷入了&焦虑&购买&焦虑&购买&的恶性循环中。
要想真正治疗你的知识焦虑症,首先你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我有个朋友最喜欢随大流:
看见别人学英语,他就跟着学英语。
看见别人学写作,他就跟着学写作。
看见别人学编程,他就跟着学编程。
&学完,发现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焦虑。&
你一定也发现了,他最大的问题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虽然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所以,看见别人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毫无用处。
学习如同种地,在承包这块地之前,一定要有目标要有计划,知道要种何种作物,要达到多少产量,接下来才是为之辛劳耕作。
没有目标,一切无从谈起。
那如何寻找学习的目标呢?
●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罗列&这样的人&所对应的知识领域或技能。
●再把知识领域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
你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图就出来了。目标一明确,方向一清晰,你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撞了。
第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
&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这话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最好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式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有一次,我问考清华的学霸:&你的学习效率怎么这么高?&
他说:&我从来不简单地去看书复习,我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的。&
你不是不可以订阅得到专栏,不是不可以订阅喜马拉雅音频,但是在接受这些新知识之前,你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想学的知识点进行预先的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别人的课。
边听边对照,边听边思考,再把迷惑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搜罗体系化的书籍,从中找到解决这个迷惑的原理和方法,如此这样,你的学习才会变得高效。
第三,学习要懂系统深挖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说过一串数据: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万年间,一共创造了5艾字节的信息,这个存储量相当于50亿部1G电影。
而到了2010年,人类每两天就会创造5艾字节;
再到了2013年,人类每10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再到今天,人类每1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你如何没日没夜的学习,你都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
所以,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最有效的学习并不是碎片化学习。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纯粹就是一个大傻逼!
如今社会早已分工得极其精细,并且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所以,最好的学习不是追求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喜欢的一句话:&一味贪多求全的学习,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会让你更加焦虑。真正成功的哪些人,都是在自己行业里专注只做好自己的事,经过多年沉淀,这才一鸣惊人。
所以,不用羡慕那些成功的人,他只是比我们更早的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已。&
治疗知识焦虑的最佳方式,就是你能在某个领域上达到专业水平。
第四,学习要有致用出口
先讲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每天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就好了。&
他是行动派,想到了就做。他是怎么做的呢?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写作培训班,于是,他把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剪下来,再一句一句抄写在一张张纸条上。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边,然后再把这些纸条全部打乱,让自己把这些话按照顺序排列下来,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结构。然后,他又把难度提高一个档次,让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写下来,很多次默写之后,他就懂得了如何运用文字。终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现在了报纸上。文章见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于是他天天奋笔不休,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
当你系统地学习一个知识后,你必须为这个知识找到一个或多个致用的出口,只有让知识频繁地得到&致用的锻炼&,知识才能真正地转化成为长在你身上的本事。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毫无用处?因为他没有找到稳定的输出系统。
8、你真的懂得学习吗?
当我们都在为求知求学而焦虑时,&罗振宇们&来了,他隔着屏幕向我们伸出胖乎乎的大手:&世界末日没什么好怕的,都跟我来。&
于是我们就登上了知识付费的这条船。但在我们积极掏钱的时候,&罗振宇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一个秘密:
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
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
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
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
这就是写这篇稿子想告诉你的一点真相。
我不反对知识付费,但我反对鼓吹知识速成。
我不反对碎片化知识,但我反对神化碎片化知识。
求知这件事情,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段子:&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博客点评:
世上的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清醒&的努力;一种是&不清醒&的努力。
其区别就在于&努力者&的主观意识层面是否明确且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要达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方向或目的?
作者:马海祥 来源:http://www.mahaixiang.cn/zcfz/196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自欺欺人的面子要不得
&&&&在公车上听到几个中学生聊天,他们说的大概意思是:“***真强,每天不学习,上课就睡觉,每次考试还能拿个好成绩,真羡慕啊!”“是啊,如果我也像他那么聪明就好了。”我想他们提到的***如果在这里听到这样的话一定很自豪吧。回想我的中学时代,类似这样的想法很多,甚至有的学生还为了让别人惊讶,让别人以为他聪明,羡慕他,而故意在学校装出一个不学习贪玩儿的形象,在同学身后才认真学习,甚至熬夜学习。
年轻人有叛逆心理,渴望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渴望让别人重视他,羡慕他,所以为了别人对他的看法而去做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现在想来十分的可笑。我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些天之骄子们在花园里、在图书馆里、在自习室里、在宿舍里都在没有任何藏掖的刻苦学习着,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学习。我在清华的办公室里看到一位研究生学生会的主席(编外同事)一进门就立即工作,在不到一小时时间里,完成了一期报纸大纲的编写和几件小事情,我要完成同样的事情起码得半天时间,还是在我心情好的情况下,其效率之高另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一些中学生的此类想法就非常狭隘和幼稚了,他们只看到周围的一点人和他们的观点,没有从人生的角度去俯视,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中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他们迟早会步入大学,以后走入社会,讨好阶段性人物,却影响了自己更高层次的发展,耽误了上大学,明显的自欺欺人,得不偿失。
纵观职场,似乎有些人还在犯着这种自欺欺人的错误,那就是打工是给老板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忘了自身的积累和提高。我们注定不会在现有的公司现有的职位上干一辈子,从人生长河的角度讲,我们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增长或精通专业能力,获得更高的职位,获得更高的报酬,实现自己的理想,眼前的公司眼前的工作都是人生前期的垫脚石而已,许多人却在欺人,欺这些人生阶段性的人,一个是老板,只要让老板看到我工作就行,不会开了我就行;一个是同事,信奉枪打出头鸟的原则,如果我表现的太过突出,就会被同事视为另类。结果在欺人的同时开始自欺,年龄一天比一天大,可是能力增长却有限。那些不为别人眼光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的人会这样对待工作。首先会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从事一份自己愿意深入钻研的工作,然后把它看成自己的事情去做到十分完美,比如一年时间,我就做得同事中出类拔萃,甚至比上级领导还要好,那么我就可以明目张胆的向公司提出升职加薪的要求,如果上级领导占着坑自己不能上去,或者合理的加薪要求不能满足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跳槽,去谋求更高的发展,下一份工作的目标就是直接当原来的上级领导那个职位,找到以后,在低层领导中做得最好,就可以想中层领导接着进发,公司满足不了我的发展就换,就这样不在乎暂时同事的眼光,以自身的发展为目标,不断的获得职务和升迁和薪资的提高,最终成为高层领导或独立创业,实现人生的理想。
自欺欺人的面子要不得。人要先了解自己的目的,并设定自己的进度,在上升的过程中不在乎暂时人群(同事、领导)的观点和态度,像一支火箭一样向上窜,当你到达顶点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阶段性看重的那些人都是过眼云烟而已……
(唯一需要你一辈子在意的只有你的家人和父母。)
本人承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品牌塑造、企业产品线规划与设计、企业市场营销推广方案,有意者请与我联系。
----------------------------------------------------------------------------------
(共2部分)
&&&&&&&&&&&&&
&(共4部分)
&&&&&&(共3部分)
(共3部分)
(共15部分)
(共3部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