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蕴含着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怎样的伟大精神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343所
24小时更新:3574
总量:6783455

2017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政治汇编专题: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17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政治汇编专题: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扣点:免费
时间: 11:25:14
下载量:278次
大小:756KB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1/222/223/224/225/226/22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 26、歌词三首知识点 &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黄河颂啊,朋友!黄河...”习题详情
20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7.0%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黄河颂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小题1】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段诗歌的大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小题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小题3】“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小题4】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小题5】“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第一段:点明黄河具有英雄的气魄,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第二段:从不同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第三段:抒发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歌词三首》练习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黄河颂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第一段:诗歌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这样不仅和下下两层的内容紧密相承,而且也紧扣题目的“颂”字。而“我”所站的“高山之巅”,又从侧面表现了黄河的气势。第二段: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第三段:诗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祖国儿女的决心。采用这样直接抒情的手法,和全诗的气韵格调保持一致,同时,也是由诗的主题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这类题目,只要内容概括合理,文通句顺,语言简洁,书写认真即可。【小题2】试题分析: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向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只要内容分析合理,文通句顺,语言简洁,书写认真即可。【小题3】试题分析:“民族精神”是指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英雄体魄。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歌词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点评:理解语句中词语的含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深入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这类试题要特别注意,往往不是要问词语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语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能举出古今炎黄子孙饮黄河之水、生息繁衍、借黄河之屏障抵御外侮的例子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借黄河之屏障抵御外侮的英雄事例的能力。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内容符合要求,阐述合理,文通句顺,语言简洁,书写认真即可。【小题5】试题分析:“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黄河向左右两岸延伸出千万条支流比成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点评:理解语句中词语的含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深入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这类试题要特别注意,往往不是要问词语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语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黄河颂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黄河颂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主要考察你对“26、歌词三首”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26、歌词三首
与“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黄河颂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相似的题目: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小题1】说说对“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的理解。【小题2】三段歌词的末两句句式相同,但用词略有变化,仔细想想这些变化有什么含义。【小题3】仿写:请写一段你理想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我的中国心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小题1】给下列汉字注音。萦&&&&&&&烙&&&&&&&澎&&&&&&&湃&&&&【小题2】标题中的“我”指&&&&。【小题3】句①中的“只”应怎样理解。【小题4】第④句中的“我的中国心”的含义是什么?【小题5】第⑧句中“烙”的作用是什么?“中国印”具体指什么?【小题6】第⑨句为什么要列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小题7】谈谈这首歌词的艺术特色。&&&&
如果让你唱这三首歌,《我的中国心》宜用&&&&的音调,《在希望的田野上》宜用&&&&的音调,《黄河颂》宜用&&&&的音调。&&&&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黄河颂啊,朋友!黄河...”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黄河颂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小题1】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段诗歌的大意。第一段____第二段____第三段____【小题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小题3】“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小题4】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小题5】“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黄河颂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小题1】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段诗歌的大意。第一段____第二段____第三段____【小题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小题3】“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小题4】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小题5】“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相似的习题。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6 *黄河颂教学目标
地区: 重庆市 - 重庆市 - 永川区
学校:重庆市永川区来苏中学校
6 *黄河颂  初中语文 & & &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体味蕴含在诗歌中激昂澎湃的民族感情。&&&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爱国情怀。
4.1 第一学时 一、导入,激发情感     1.师: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的录像,边看边感受这段录像给我们的情怀带来的撞击。(播放黄河的视频,学生欣赏)     请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或一句话表达出来。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所得,交流展示。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入课题:是啊,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在那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对着黄河发出心底的颂歌,激起了中华儿女们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国难当头的悲壮历史,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让我们放声歌颂黄河吧!     二、诵读,悟诗情     1.听诵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学生听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情感的把握。 学生根据范读体会激昂、雄健的感情基调。 纠正读音,积累词语。 2、自由诵读。要求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一说该怎样读。教师适时指导如何读出语气、韵味、情感等。 教师点拨指导时,宜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从关键的词语、短语式的句子、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例如: ①全文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②动词“掀”“奔”“劈”要重读,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赞颂之情。 ③“啊!黄河!”反复呼告,意在反复咏叹。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亢,表达歌颂之情。这三处读好是关键,理解不透彻,体会不深刻都难以读好。同时又要读出三个递进的层次。 ④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学生分小组展示诵读,小结朗读技巧。 三、研读,解诗意 同学们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同时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内涵。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中,去领略黄河的气势,探究黄河精神。 1、梳理结构 2、探究活动一:“我从____读出了黄河的气势。”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你从哪里读出了黄河的气势? 明确:由一个“望”字统领,通过”惊涛澎湃、浊流宛转、九曲连环、奔向黄海之边、劈成南北两面”等词由近到远,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磅礴气势。 3.探究活动二:“我从____读出了黄河的精神。” 师:黄河的气势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你认为本文是在写一种气势,还是在写一种精神? 从以下问题加以突破:  (1)品读朗诵词部分,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的哪些内容是歌颂黄河的?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的? 明确: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暗喻,发祥地);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拟人,刚健有力);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暗喻,指黄河天险);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凸显力量;臂膀,暗喻,指众多支流)。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两岸繁衍生息,他们创下了不朽的华夏文明。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民族。结合时代背景,请你谈谈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探究主题: 明确: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和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美读,品诗昧 师:美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把诗文的音韵美、画面美和情感美,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就是美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诵,教师读朗诵词部分,学生读歌词部分。 五、迁移反馈 1.回顾远古的沧桑岁月,历经抗战时期的腥风血雨,迈进新时代,这种民族精神是如何在华夏子孙的身上发扬滋长的?请举例说明。(可结合98抗洪救灾、非典、汶川玉树地震等非常时期,人民表现出来的伟大坚强无畏的精神来谈。) 2.播放视频:歌曲《黄河颂》。师生合唱《黄河颂》,强化诗歌的情感。 3.师: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我们的民族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奋发图强。 六、作业设计 1.积累活动:继续搜集黄河的古典诗词。 2.欣赏活动:课后自己欣赏《黄河大合唱》。
&&&&教学活动
6 *黄河颂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6 *黄河颂 
1第一学时 一、导入,激发情感     1.师: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的录像,边看边感受这段录像给我们的情怀带来的撞击。(播放黄河的视频,学生欣赏)     请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或一句话表达出来。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所得,交流展示。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入课题:是啊,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在那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对着黄河发出心底的颂歌,激起了中华儿女们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国难当头的悲壮历史,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让我们放声歌颂黄河吧!     二、诵读,悟诗情     1.听诵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学生听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情感的把握。 学生根据范读体会激昂、雄健的感情基调。 纠正读音,积累词语。 2、自由诵读。要求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一说该怎样读。教师适时指导如何读出语气、韵味、情感等。 教师点拨指导时,宜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从关键的词语、短语式的句子、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例如: ①全文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②动词“掀”“奔”“劈”要重读,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赞颂之情。 ③“啊!黄河!”反复呼告,意在反复咏叹。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亢,表达歌颂之情。这三处读好是关键,理解不透彻,体会不深刻都难以读好。同时又要读出三个递进的层次。 ④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学生分小组展示诵读,小结朗读技巧。 三、研读,解诗意 同学们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同时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内涵。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中,去领略黄河的气势,探究黄河精神。 1、梳理结构 2、探究活动一:“我从____读出了黄河的气势。”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你从哪里读出了黄河的气势? 明确:由一个“望”字统领,通过”惊涛澎湃、浊流宛转、九曲连环、奔向黄海之边、劈成南北两面”等词由近到远,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磅礴气势。 3.探究活动二:“我从____读出了黄河的精神。” 师:黄河的气势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你认为本文是在写一种气势,还是在写一种精神? 从以下问题加以突破:  (1)品读朗诵词部分,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的哪些内容是歌颂黄河的?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的? 明确: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暗喻,发祥地);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拟人,刚健有力);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暗喻,指黄河天险);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凸显力量;臂膀,暗喻,指众多支流)。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两岸繁衍生息,他们创下了不朽的华夏文明。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民族。结合时代背景,请你谈谈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探究主题: 明确: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和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美读,品诗昧 师:美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把诗文的音韵美、画面美和情感美,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就是美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诵,教师读朗诵词部分,学生读歌词部分。 五、迁移反馈 1.回顾远古的沧桑岁月,历经抗战时期的腥风血雨,迈进新时代,这种民族精神是如何在华夏子孙的身上发扬滋长的?请举例说明。(可结合98抗洪救灾、非典、汶川玉树地震等非常时期,人民表现出来的伟大坚强无畏的精神来谈。) 2.播放视频:歌曲《黄河颂》。师生合唱《黄河颂》,强化诗歌的情感。 3.师: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我们的民族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奋发图强。 六、作业设计 1.积累活动:继续搜集黄河的古典诗词。 2.欣赏活动:课后自己欣赏《黄河大合唱》。
&&&&教学活动
精品导学案
中小学教师帮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中“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哺育:喂养,通过教育培养,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与力量.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气势,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著作是什么 ——记廖彬宇先生讲《论语大义》之“知易”
我的图书馆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著作是什么 ——记廖彬宇先生讲《论语大义》之“知易”
&——记廖彬宇先生讲《论语大义》之“知易”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的经典无数,比如《道德经》、《庄子》、《尚书》、《诗经》、《礼记》等等。但是如果要说哪一步经典无与伦比,甚至是因为它的出现才影响了其它经典的诞生的,那么只有一部经典,那就是《易经》。一方面他产生的时间最为古老,在所有其他经典诞生之前很早就已诞生;另一方面智慧最为幽深,最为博大,起初连文字符号都没有,纯粹的“无为法”,“无上心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字天书”。后来经过伏羲之手,画出了八卦;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了卦辞与爻辞;孔子苦心孤诣,悟出其中精义,作了《易传》十篇,而有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之说。汪洋博大的《易经》一书,历经几千年漫长过程,经过好几位圣人之手的注解,才终于能够让后人可以从中窥见一丝端倪。即便从中只是获得一丁点启发,也足以受益无穷。而几乎中华民族历史上所有的学问,所有的智慧,也可以说都源自《易经》,或者说都能从《易经》之中找到根据。而中华民族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圣贤豪杰之士,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易经》的影响,甚至毫不夸张说直接就是在《易经》智慧的滋养下才成长为了圣贤豪杰。我在中学时读《二十四史》,发现了这个现象,因此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些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人物和《易经》的故事,编成一部书,用以启发更多的人。于是就有了我的《千古易人》这本书,但是远远不够,因为当时限于时间、限于精力,我只是从《二十四史》中摘选出了一些人物,附上正史的原文,加以注解和翻译,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想法。在《国学旨归》第一辑出版后,我也曾与刘梦溪先生谈论过《千古易人》这本书,刘先生很赞同这个思路,觉得有做下去的必要。所以,希望在未来我还有机会进行这个工作。而几千年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自贩夫走卒,内心之中都莫不对《易经》心怀敬畏。《易经》,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千古以来,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最有力的证明,那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唯一没有焚毁的典籍,就是《易经》。有人辩解,说因为《易经》是卜筮之书才免遭秦火,此说难以成立。因为当时《易经》的人文思想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传播,已经普遍流行开来,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而卜筮只是其中极小的一方面。说《易经》因为是卜筮之书而免遭秦火,势必为欺人之谈。《易经》是最伟大的智慧,《道德经》阐述天道而兼人道,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然而康有为却振振有词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司马迁形容孔子学习《易经》极为勤奋,终于“至圣大成”,有所谓“读《易》韦编三绝”的说法。《易经》所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而产生“大人之学”为“大学”,《大学》开篇的主旨正是《易经》“大人”说之主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即源于《易经》“合其德,合其明”。同时《易经》也是最伟大的哲学,其阴阳思想,富含着最高明的辩证法及正反合原理。毛泽东曾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上郑重引用《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说明事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里形容:“《易经》是一个空套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套”、“《易经》是一本宇宙代数学”;黑格尔则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易经》是最伟大的医学,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为太医。”《易经》是最伟大的兵法,其中蕴藏着兵法的神髓,《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就是《易经》“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以道制器”的流变;《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源于《易经》“唯变所适”的思想。《易经》中蕴藏着伟大的科学思想,瑞士哲学家荣格说:“谈到人类智慧的唯一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往往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是现代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对中国的《易经》进行过研究,发现在《易经》和现代物理学之间存在平行关系。玻尔所创立的量子力学中有一条“并协原理”,对此,同是诺贝尔奖的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曾指出玻尔的这个原理,与中国《易经》太极图有相似之处。作为一位来自西方的物理学家,其研究《易经》之后,从中汲取过多少养料,启发过多少思维灵感,我们难以说清。但有一件事却体现出这位科学家对《易经》发自内心的敬仰与推崇。他选择太极图作为他的爵士族徽,要世代传承。并且他还把《易经》的阴、阳太极图印在自己的衣袖上。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施恩伯格曾说,“人类历史上有一种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遗传密码的发现。至今已被认识的所有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个特殊的系统(它组合了生命样式),由64个密码组成,而中国早在五千年前的《易经》六十四卦中就已经表明了它的优先权。”17世纪欧洲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之后,在中国传教士白晋的引导下,无意中发现古老的《易经》六十四卦图竟然早在他几千年前就已经包含了“二进制”思想,令他感到震惊。日本学者五来欣造认为:莱布尼茨以0与1表示一切数,《易经》以阴和阳显示天地万有,都是天才的闪烁。这东西方的两大天才,借着数学的普遍的直觉的方法,互相接触,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以至于互相携手。在这一点上莱布尼茨把东西两大文明拉紧了。他的二进制算术和《易》就是象征东西两大文明相契合的两只手掌。此言颇得中外学者的赞同。1940年,中国科学家刘子华在法国,运用《易经》的智慧,推算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还有当代著名的《易经》科学家、中科院院士翁文波先生,曾与地质学家李四光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嘱托,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翁文波将古代的《易经》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创建了许多预测模式,在他有生之年,预测自然灾害达到了惊人的准确率,引起世界的瞩目。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曾无比赞叹:“《易经》是万有概念的宝库”、“八卦是东方科技史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治国理政与《易经》《易经》还是伟大的政治学,唐太宗身边的名臣虞世南曾说:“不读易者,不可以为将相”。因为《易经》揭示了中华文化最高的智慧与追求是“和谐”,治国理政最大的追求也是“和谐”。而《易经》不仅提出了对“和谐”的追求,也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的方法。“和谐”思想也是《易经》的首创,《易经》中有所谓“保和太和乃利贞”的说法,这个思想传播到日本,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精神与追求,称为“大和民族”,日本明治睦仁天皇又化用了虞世南的名言,提出了“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以《易经》思想来指导治国理政,从而开创出日本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受到《易经》的影响,毗邻的韩国,更是把《易经》的太极八卦图做成了韩国的国旗,以至于《易经》在韩国当今成了几乎家喻户晓的著作。韩国国旗的由来,是1882年,两位李氏王朝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奉命赴日本谈判。当时的李氏王朝没有国旗,这两位使者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没有国旗是不行的,两个人一合计,决定用《易经》中内涵丰富、富有深刻哲理的太极图作为国旗图案。于是,他们在去日本的船上绘制了一面太极旗。两人回国后,将绘制国旗的事情向政府作了汇报,受到了肯定和赞扬。第二年,也就是1883年,李氏王朝正式公布该旗为李氏王朝的国旗。1948年,韩国政府成立,也决定将太极旗作为韩国国旗,并于1949年颁布了制作标准:太极旗横竖比例为3比2;白底代表神圣的国土;太极图象征宇宙天地浑成以及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间太极圆代表人民;太极的两仪为上红下蓝色,分别代表阴阳。而由于《易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尊崇,为经中之王,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作为“人中之王”,无论是改朝换代后所起的国名、还是帝号、年号、宫名、殿名等等,几乎都是从《易经》中取材用典,目的是能够获得《易经》智慧的启发,能够让国家在自己的领导下长治久安。如大唐贞观,就来自《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天下之道,贞夫一者也。”贞字代表坚定、永恒和正确,观字代表文化、教育与观念,引申出精神和信仰,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有正确坚定而永恒的文化观念与精神信仰”,你看这个词语,就两个字,却包含这么深广的内涵。元朝的国名,就来自《易经》:“大哉乾元”、“至哉坤元”、“元吉在上”、“元亨利贞”;明朝:“大人以继,明两作离,明照四方”、“大明终始”、“天下文明”、“神明之德”、“天道下济而光明”;日本明治天皇的帝号“明治”也是来自《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以及《革卦》象辞:“君子以治历明时”。日本不仅是明治天皇,自645年“大化”年号以来,247个日本年号,很多都取材《易经》。清朝,取“乾清坤宁”之象意,《易经·豫卦》彖辞说:“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顺治为清朝建国第一位皇帝,所以“圣人以顺动”,都是渊源有自的。清朝十个皇帝,全都从《易经》取材用典,甚至年号索性直接就是卦名,譬如“乾隆”、“咸丰”。其他皇帝,如康熙,源于《易经·晋卦》彖辞:“康候用锡”,“康”,在这里有尊贵、康宁、安康等含义;雍正,源于《易经》“中正以观天下”、“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正位居体”、“君子以正位凝命”;嘉庆,源于《易经》“亨者嘉之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光,源于《易经·益卦》:“其道大光”;同治,源于《易经·泰卦》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宣统,源于《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清朝以后,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朝,我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早年的名字原本叫孙文,后来改名叫做“中山”,就是来自《易经》的谦卦。孙在古代通“逊”,谦逊的意思,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名字就来自《谦卦》:“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当中本身就包含了“博施济众”之义,也足见孙中山先生的志向;他的追随者,继他之后而起的蒋介石,原本也不叫蒋介石,而叫蒋志清,由于他追随中山先生,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后面紧接着是《豫》卦,《豫》卦的爻辞是:“介于石,象以中正”,于是把名字改成了蒋介石,字中正。取“耿介如石”的含义。前段时间,我的家乡沙土镇建了一座牌坊,邀请我撰写一主一辅两副对联,准备刻在牌坊上。我当即也在《易经》中取材用典,写了这么两幅,又加了一段注解文字,作为《释文》:主联:积土作山,积水作渊,百物大壮飞龙在天,自古无双镇;聚沙成塔,聚善成德,万民中孚同人於野,从来第一流。辅联:沙蕴珠玑,星移斗转含弘光大;土藏金玉,日就月将品物咸亨。释文:沙土镇,系贵州第一大镇。虽地处偏远,然物产丰富、英才辈出。故主联以“沙蕴珠玑,土藏金玉”喻人才之鼎盛。随时推移(星移斗转,日就月将),蚌含沙而渐成珍珠,土淘漉而始见真金(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喻此地愈加美好兴盛,能滋养圣贤雄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典出《易经·坤卦》。辅联依然嵌入“沙土”二字,借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之典,表达对沙土之寄望,沙虽小而能造宝塔,土虽微而能成高山,日积月累,循序发展,必能风云际会,飞龙在天。“百物大壮”,乃谓风雨过后,百物繁茂。又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尝率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驻于沙土,并永久留下钱壮飞之英雄事迹,故特于上联嵌入“壮飞”二字。下联希冀沙土人民能够积善行德,荀子言“圣心备焉”,故下联以《易经》“中孚”为训,中孚实“圣心”。“中孚”“大壮”俱为六十四卦卦名,正可相对。“万民中孚”、“同人于野”,谓虽地处乡野,然沙土人民同心同德(同人),均以“圣心圣德”为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日新富有。名镇沙土自古以来便有此种第一流之追求,故言“自古无双镇,从来第一流”。而“飞龙”对“同人”,既蕴“龙的传人”之义,亦含人中龙凤之诉求。毛泽东与《易经》毛泽东先生,字润之,也是来自《易经》:“兑为泽,悦也。刚中而柔外,悦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悦之大,民劝矣哉!”这是“泽”字的来源,泽是指的天降甘露,万物广被润泽。《易经》里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形容这个人外柔内刚,是顺天应人而生。他能让人民快乐,虽然在穷苦劳累的时候,但是都精神昂扬不怕吃苦(悦以先民,民忘其劳);在危险关头,人民都舍生忘死,不怕牺牲(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悦的作用和意义极大,鼓舞了人民,鼓舞了人心,人民都拥戴他(悦之大,民劝矣哉)。你看,《易经》里这个《兑卦》的解释,成为了毛主席一生的写照。东字呢?源于《易经·说卦传》:“震,东方也。”“帝出乎震。”润之这个字呢?源于《易经·系辞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泽东的东是震,指雷霆;润之就是“泽”,“泽东”的名和“润之”的字,都是来自《易经》。1949年为农历己丑年,毛主席选择十月一日作为开国之日,十月一日为农历甲子日,己丑年选甲子日,甲己作合,子丑作合,寓意天地合和,国泰民安,同时甲子又是开天辟地的一组干支,寓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全新的开始,将永远延续、兴盛。毛泽东选择这一天作为开国日,又在北京时间下午三点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下午三点以后为申时,取申子辰大海局生东方木的寓意,表示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可见毛主席对《易经》天干地支之学精通之至。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抵达北京,有机会接触了一些新思潮。但他同蔡和森谈话的主题,依然还是《周易》之“道”(规律)。这是由于当时著名学者康有为、梁启超的哲学思想,对青年毛泽东产生的影响。&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之义”,强调“易者,随时变易”,“穷则变,变则通”。梁启超发挥了康有为的主“变”哲学,热情地歌颂创新,反对泥古守旧。这对青年毛泽东有着启蒙作用。而当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更为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周易》固有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时,在书中批注到:“完全否定,乾坤或几乎息”,就是出自《周易·系辞上》。&日,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里说:“有一些同志就是不讲辩证法,……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总是有两点,有优点,有缺点,不是只有一点。一点论是从古以来就有的,两点论也是从古以来就有的。这就是形而上学跟辩证法。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毛泽东选集》)“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系辞》中所讲的阴阳关系,与阴阳的变化规律。&&在1957年整风座谈会上,毛泽东说:“不好大喜功不行。但是要革命派的好大喜功,要合乎实际的好大喜功。不急功近利也不行。《易经》上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这都是圣人之言。”日毛泽东在与何其芳谈话时说:“《易经》上有这样的话,‘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物极必反’”,“现在就是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在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中毛主席这样说:“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他在读朱熹的《朱子语类》时批注:“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读《注评周易》时又批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他的评语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大本大源,宇宙之真理。”1963年底,著名学者、易学家高亨教授受到毛泽东接见。毛主席说自己读过高先生关于《周易》的著作,并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返回山东大学后,高亨将自己的著作《周易古经今注》等,寄请周扬转呈毛主席。不久,他收到回信。“高亨先生:寄书寄词,还有两信,均已收到,极为感谢。高文典册,我很爱读。肃此。敬颂安吉!毛泽东日”。我们也可以发现毛泽东思想在很多方面,带着《易经》的智慧。俗话说“国强则民富,国破则民亡”。毛主席创立了“全民皆兵”的人民战争思想,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毛主席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认为城市中敌强我弱,无法站住革命的脚跟,农村敌人的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创建了把革命的中心选在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个思想,可以说就出自《易经·旅卦》卦辞:“旅,小亨,旅贞吉”。认为在旅途中遇到特大困难时,只有把这特大困难,分割成若干个小困难,坚持纯贞之精神,在战胜每个小困难中形成亨通无阻的绝对优势,最后就一定能够战胜全部困难,以大吉告终。按这样的原理,毛主席创立了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935&年红军到了陕北,毛主席说:“这地方虽然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嘛”,从而掀起了一个生产自救高潮。那么这个“穷则思变”的思想出自哪里呢?就是来自《易经·系辞传》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易理。1958&年毛主席又说:“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所以毛主席不仅重视《周易》的研究,更重视对“易理”的应用。不仅自己的名字取材用典于《易经》,更是运用《易经》的智慧经世致用。我们还能从毛主席的《矛盾论》中,从阐述哲理的深度来看,无疑他是研习运用《易经》之人,当他论述矛盾的二重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外因素等关系时,辨析得非常精辟,跟《易经》的阴、阳互变完全一致。龙的传人与《易经》号,习近平总书记在故宫太和殿门外会见特朗普夫妇,其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今天很多人对龙为何物其实不甚了了,甚至西方学者提出来龙这种东西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所以中国人如果自称是“龙的传人”,那就是骗子的传人,虚幻的传人。这种理念一度影响了很多中国人,一段时间里面很少听到有人自豪自信地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了。所以“龙的传人”这四个字由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说出来,让我刹那间感动莫名。智慧与精神也看不到摸不着,难道智慧和精神就不存在吗?西方人很难理解,或者说蓄意误解我们的龙文化,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要懂,什么是龙的传人,传的是龙的什么精神?龙的形象是由六种动物的身体构成的,也分别代表了六种动物。鹿角、马首、蛇身、鱼鳞、鹰爪、鸡尾。这六种动物分别代表六种精神,鹿代表了高贵的人格;马代表了不断前进;蛇代表了能屈能伸;鱼代表了自由的思想;鹰代表了执行力与有所作为;鸡代表了展示美好,爱护形象。这六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陈寅恪所倡导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原本就包含在龙的精神里面。一个人光有人格没有思想会执拗,一个人光有思想没有人格就会狂妄。这六种精神都要融到我们的生命里,能融合进去,那我们就是龙的传人,就是“人中龙凤”。“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易经》所揭示的:“形而上者之谓道”,明白了这个“道”之后能开创出一切的物质、科技与文明。这个“道”的特征是“形而上”的,就是无法具体形容它的形象的。《易经》里面讲:“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就是说当你得道(大智慧)以后,就能创造一切物质、科技与文明了(形而下者之谓器),大智慧是无形无相的,这个智慧高到极致,超越一切有形有象的现象世界,无法形容,但是却能站在制高点指导我们创造出无比丰富的物质和科技。所以叫“形而上”,“形而上”就是超越了有形有象的现象世界。而“形而下”就是有形有象的现象世界、物质世界。通俗地比喻,就是好比用哲学的思想和原理来指导科学、科技以及发明创造等等一切行为。所以这不是“唯心主义”。通俗地理解,精神的文明程度,决定物质的文明程度,而这两者也是完全统一的。而用这个“道”的大智慧创造出来的产品,可以根据任何的需要而创造发展出来,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需求。因为它能够与时俱进,所以永不过时,只要有需要就能创造发展出来。这就叫“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最后还能够为世界人类谋福祉,为全人类服务,这就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龙是什么呢?看不到摸不着,龙就是对这个至高无上的“大道”的形容。所以“龙的传人”也就是“道的传人”、“大智慧的传人”。同时还是“和谐境界”的传人。为什么说“和谐境界”呢?这六种动物,就分别代表不同的领域。鹿对马说,你虽然跑得快,但是我头上长角,你没有,我比你高贵;马对蛇说,我能日行千里,你只能钻草,你不如我;蛇对鸡说,你虽然长得好看,但是你没有我的柔韧,我能钻草,你钻不了。鸡对鹿说,你虽然高贵,但是没我华丽优美。鱼对鹰说,虽然你能翱翔蓝天,但是你下不了水,看我无忧无虑,比你自在……六种动物,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好手,都互相不服。唯有龙,能把大家融合起来,化解了所有矛盾,所以就从动物升华成了能够吞云吐雾、腾云驾雾、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也就是龙。所以龙,又代表了和谐。西汉的创建者刘邦,上朝的时候就问了一个千古之问,众爱卿啊。我想问一下,论带兵,我不如韩信;论储备粮草,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甚至论冲锋陷阵、力能扛鼎,我不如项羽。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什么都不如你们,最后却是我建立了西汉王朝,而项羽最终兵败自刎?见大家面面相觑,一声不吭,刘邦就自己回答了。因为你们都很强,所以都容不得别人,尤其项羽,因为太强了,什么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不信任别人,也不屑别人,搞得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虽然得到了一个范增,最终都没有真正用上。而我貌似不如你们,所以总能谦虚接受意见和建议,你们也就能够最终为我所用了。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真龙天子”自居的皇帝,他讲的这番话,就是“和谐”的智慧。和谐也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把所有的矛盾化解,把所有的敌对势力转化成朋友,把朋友再变成自己的命运共同体,你就不再是在某个领域称王称霸的动物了,而是从动物升华成龙了。所以《易经》本身也是龙,你说它是哲学,或者说它是医学,说它是兵法,都是对它的狭隘,它明明是龙,你却把它变成了鹿、马、蛇、鹰、鱼、鸡等等。“龙”这个字,也是《易经》第一个提出来的。在《易经·乾卦》当中,提出了“六龙”的概念。这“六龙”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人获得巨大成功、圆满成就的法则:第一个,叫做“潜龙勿用”。就是趁机会没有来的时候,赶紧沉到海底,就是让自己沉下心来,好好学习,积学储宝、积学储能,把所有的一切收敛起来,修炼自己,提升自己。代表了“学习的精神”第二个,叫做“见龙在田”。就是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把自己呈现给社会,为社会分忧解难,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代表了“有所担当”“积善行德”的精神。第三个,叫做“或跃在渊”。就是进退自如,进能上天,退可入海。这是处世的圆融智慧。《易经》里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个进退自如的智慧,可以让你立足于不败之地。代表了“能屈能伸”“知进知退”的精神。第四个,叫做“飞龙在天”。当你具备了学习的精神,掌握了一定智慧,又对社会有所担当,同时还具有了知进知退的处世智慧,那么你就必然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可以率众而行了。这就是“飞龙在天”。代表了“引领社会”的精神。第五个,叫做“亢龙有悔”。当你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以后,容易自我膨胀,目空一切,认为之所以有今天,全是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勤奋努力,加上社会地位一高,阿谀奉承的话就自然多了起来,自己也容易飘飘然。所以《易经》提出来,还需要不断反思反省自己,千万不要洋洋得意。这个“亢龙有悔”,就是反思反省的精神。第六个,叫做“群龙无首”。当你又有学习精神、又有担当精神、又知进退、又能引领社会,关键还能保持谦虚,懂得反思反省有自知之明,那你就可以走向圆满了。这个圆满,就是佛家“空性”的境界,道家“无为”的境界。这个境界,无法形容,所以叫“群龙无首”。进入至高的境界,实现生命的圆成了。明白了这六种精神,懂得应用这六种精神,就能够驾驭自然之道,用自然之道来创造一切。所以《易经》里说:“时乘六龙以御天”。龙的精神,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传承了这样精神的人,就是“龙的传人”。而关于《易经》提出来的许多精神,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融入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梁启超曾经在清华大学做过一篇演讲,谈何为君子,说六十四卦中,有五十三个都在讲君子。尤其以乾坤二卦为根本,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此“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其实,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我曾在2016年6月份访问过英国,并在英国的议会做过一篇演讲,演讲中谈到了三位对中华文化十分了解的英国学者,第一位是李约瑟,第二位是罗素,第三位是汤因比。汤因比指出,世界上有一类文明,经久不衰,文明的载体也始终如一,这类文明虽然古老,但充满适应和变化的能力,在面临挑战之际反而会不断重新激发活力,使自身得到更新,这样的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屈指可数的少数。汤因比所指出的特殊长久、适应能力与众不同的文明,就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所以,汤因比认为,中国应对人类文明尽更大责任。同时汤因比认为,中国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给人类前途以无限启示!汤因比所谓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其实正是中国的和谐智慧,也是协和智慧。这个智慧,来自于中国古老的《易经》之中。我在演讲时,谈到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我认为,在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之中就已经有了全面而明确的指示。综合起来,我当即概括了以下一些《易经》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保和太和”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变通趣时”的变通精神;“俭德避难”的节俭精神;“居下不忧”的无畏精神;“顺天休命”的随顺精神;“能屈能伸”的柔韧精神;“师出以律”的规则精神;“以简御繁”的统御精神;“张弛有度”的节制精神;“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柔进昭明”的晋升精神;“龙战于野”的斗争精神;“多元协和”的平等精神;“否极泰来”的希望精神;“周而复始”的生生精神;“志在通天”的向道精神;“先否后喜”的自胜精神;“言扬王廷”的雄辩精神;“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洁净精微”的修养精神;“正大光明”的人文精神;“遁世无闷”的独立精神;“不谗不渎”的人格精神;“居易俟命”的忍耐精神;“革故鼎新”的革命精神;“立不易方”的信念精神;“用晦而明”的内敛精神;“贞固干事”的坚毅精神;“雷出地奋”的奋斗精神;“天雷无妄”的纯诚精神;“风火家人”的整体精神;“步步高升”的渐进精神;“博闻广见”的阅世精神;“利用厚生”的济世精神;“无我利他”的致公精神;“神道设教”的教育精神;“迎难而上”的吃苦精神;“见贤思齐”的比照精神;“损下益上”的去欲精神;“慎言饮食”的养生精神;“体仁长人”的博爱精神;“嘉会合礼”的礼仪精神;“善世不伐”的自由精神;“学问宽仁”的学习精神;“守中保大”的中庸精神;“惩忿窒欲”的超脱精神;“潜龙勿用”的蓄电精神;“见龙在田”的担当精神;“或跃在渊”的本分精神;“飞龙在天”的引领精神;“亢龙有悔”的反省精神;“群龙无首”的无为精神;“正位居体”的正义精神;“存不忘危”的忧患意识;“参天两地”的感悟精神;“趋利避害”的选择精神;“小往大来”的交易精神;“天地交通”的沟通精神;“含章可贞”的内在精神;“神明不语”的静默精神;“如履薄冰”的谨慎精神;“润以风雨”的奉献精神;“探赜索隐”的探究精神;“穷理尽性”的钻研精神;“仰观俯察”的观测精神;“大君有命”的使命精神;“开物成务”的创造精神;“含弘光大”的气度精神;“和顺道德”的文化精神;“以道制器”的致用精神等等。&另外,我又曾写过一篇《周易励志铭》,借助《易经》的精神,来鼓舞人心,用《易经》的精神,来指导我们的生命走向圆满:&一、云行雨施,万物资始。幽独之贤,谦谦君子。不谗不渎,文明以止。开国承家,通天之志。二、遁世无闷,独立不惧。云龙风虎,俟命居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言物行恒,朝惕夕厉。小惩大诫,存神知几。保和太和,威名相济。立不易方,与时消息。辨物居方,治历明时。用晦而明,申命行事。利物同义,贞固干事。俭德避难,高尚其事。体仁长人,嘉会合礼。卑以自牧,朋友讲习。善世不伐,崇德广业。穷神知化,黄中通理。学问宽仁,非礼弗履。守中保大,惩忿窒欲。颐以养正,洁净精微。教思无穷,正位居体。正位凝命,退藏于密。精义入神,中正有节。日新富有,反身修德。大人合德,存不忘危。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三、风雷激荡,参天两地。观国之光,云雷之机。三阳开泰,日月推移。革故鼎新,高大以积。履道坦坦,取顺舍逆。正大光明,变通趣时。元亨利贞,大道通衢。彰往察来,一致百虑。小往大来,阐幽显微。往来不穷,王用显比。庸言庸行,神明不语。雷霆鼓舞,润之风雨。&四、大君有命,以道制器。雷出地奋,山泽通气。仰观俯察,神通万类。含章可贞,文德永懿。和顺道德,尽性穷理。探赜索隐,理财正辞。大宝大德,曲成不遗。以文化成,善积庆余。开物成务,无思无为。显仁藏用,无方无体。继善成性,无咎无誉。乘龙御天,周流六虚。道济天下,参赞化育。举措天下,通乎昼夜。天地贞观,天下贞一。知周万物,弥纶天地。有孚惠心,大君之宜。含弘光大,黄裳元吉。&孔子与《易经》孔子这一生,之所以能够“大成至圣”,其实和一部书密切相关,为什么说密切相关呢?因为他一生当中,随时随地都在翻阅这部书,这部书叫什么名字?就是后来被儒家尊奉为“群经之首”、道家尊奉为“三玄之首”的《易经》。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形容孔子学习《易经》的勤奋:“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句话就是在表达孔子读《易经》是如何的勤奋。先秦时代的书都是用竹片书写,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不读时卷为一卷,读的时候将这一卷展开,所以叫“开卷”。而孔子是怎样勤奋的呢?司马迁用了四个字,“韦编三绝”,现在已经成了成语,泛指一个人读书无比勤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先秦的书卷都是皮绳编缀的,你如果经常读,那么就必然反复地开卷、合卷,次数多了,皮绳磨损,就会断掉,那么你就必须要重新再用新的皮绳来编缀,一次编缀,就叫“一绝”,那么三次编缀,是不是就叫“三绝”呢?不是。因为在古代,“三”是广义,代表多次、无数次。所以“韦编三绝”,就是形容孔子读《易经》,极为勤奋,反复读,甚至把《易经》反复读坏,又反复把《易经》的经卷反复修整好。这整个读书、读坏书、修整书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就用“韦编三绝”这四个字概括完了。你看古人用字,真是言简意赅,而且还形象传神。这种言简意赅的精神,我们后面会讲到,就是《易经》“大道至简”、“至简至易”的精神,都是合乎《易经》的思想智慧的。司马迁不光形容孔子读《易经》很勤奋,还形容孔子后悔自己读晚了,“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就是说老天应该早给我几年时间让我读到《易经》,如果这样的话,我对《易经》的智慧就能了然了。大家注意,中国汉字当中,有一个字,既代表“知道”,又代表“做到”,能够代表知行合一的字是哪一个字呢?我在《平心平天下》里提到过,就是“了”字。代表知道,叫做“明了”,代表做到,叫做“完了”、“了结”。所以一个“了”字,既代表知道,又代表做到。《红楼梦》里还有首“好了歌”,源于跛足道人和甄士隐的对话,并借这个“了”字来阐述人生智慧的。所以“了然”二字,就包含了“明了”与“完了”,包含了“知行合一”。因为司马迁所形容的这个“彬彬”二字,就来自孔子。就是代表知行合一,又合于中道的意思。孔子在《论语》中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就是行为,文就是智慧。行为强过智慧,智慧控制不了行为,那么这个人就会粗野;而智慧强过行为,说起来什么都懂,行为和致用方面又跟不上,那么这个人就会虚浮不实或迂腐拘泥不化。所以司马迁形容的“彬彬”是什么含义?就是道行和德行都能完全具备的意思。道行代表了智慧,德行代表了行为。“彬彬”也就代表了知行合一、道德完备、文质一流。这就是司马迁记载孔子的感叹,如果早点学到《易经》,就可以早一点成为道德完备、知行合一、文质交相胜的一流人物了。这种人是什么人?就是圣贤人。那么司马迁记载的这个话孔子有没有讲过呢?我认为是有的,因为《论语·述而》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你看孔子说的这句话和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那句话,也可以说大同小异。孔子自己说的这句话,就是感叹自己学《易经》太晚了,哪怕上天再给我一点时间,五十岁再开始学,用《易经》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我这一生也不会有很多的过失了。这里的“大”,我理解为“大多”的意思,不是“大小”的大。因为如果孔子一生中犯下了大的过失,是不符合孔子的情况的。他从小就志于学,而且很勤勉,通过他的思想就能了解,他绝不会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的,但是小错,在所难免。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其中一条就是“无过”。贤人之所以还不能称为圣人,因为还有一些小的瑕疵,还不完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读《易经》以前的孔子还在贤人的境界里,读《易经》以后的孔子,则开始渐渐进入圣人的境界了。这个论述也比较符合孔子的自述。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世间的道理不惑相对容易做到,但是对世间出世间、天上天下一切的道理都能搞明白,就相对不容易了。所以佛家把世间的道理称为“世智聪辩”,而真正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不能用“世智聪辩”去蠡测和衡量的。所以佛家讲真正的智慧“不可思议”,老子则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他到了五十岁之后,才终于明了了“天命”的内涵,天命是什么呢?这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指“天道”,也就是宇宙人生的奥秘。所以孔子在五十岁之前是在一种“世智聪辩”的境界里,五十岁以后了然了世间出世间、天上天下、六合内外的根本道理了。六十岁以后呢?很多人解释“耳顺”是能够听得进一切话,引申为心态好了,其实还不够,仅仅心态好是还不够的,这个“顺”,是“顺其自然”,一种极为高明的境界,今天很多人提到“顺其自然”,仿佛就是一种无奈的悲观,其实不是,“顺其自然”是极高明的大智慧,后面我们会讲到。而“顺其自然”,这也是《易经》的巨大智慧之一,老子引用过,孔子也引用过。孔子在七十岁以后,完全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凡事都心想事成,没有滞碍,完美了。所以我们明显看到,孔子自述在告诉我们,他正是在学习《易经》之后,明了了天道,并能运用天道智慧(这也是“顺其自然”的其中一个含义)了,最后“从心所欲不逾矩”,成就完美。但是有人会说,他的人生自述里并没有提到《易经》啊。这就是读书不圆通,我们都知道他是在五十岁以后开始拼命读《易经》的,你再去对照他人生自述里各阶段的成长与收获,就完全能发现,他正是从五十岁开始,越往后,越接近天道与生命的本质,而《易经》恰恰就是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宝典。我常常说《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书,是关于他思想的“散文”,那么对他整个系统思想的完整展现和全面反映,就见于他所写的,关于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易传》。大家注意,“传”是解释“经”的。孔子在《易传》里充分挖掘了《易经》的人文思想,也就是如何用《易经》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来指导人类最终走向生命圆满、大成至圣的思想。正因为孔子挖掘出了《易经》的人文思想,足以证明他已具有圣人的智慧,而被后世尊为“圣人”。《易传》分为“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因为《易传》的出现,使后人能够通过《易传》去感悟到《易经》的神秘智慧,掌握《易经》的神奇能力,实现生命的神圣价值,就使得《易经》仿佛插上了十支翅膀,可以自由翱翔于宇宙了。所以后人又把《易传》称为“十翼”。但是历史上从欧阳修开始,尤其到了近现代,几百年来一直有人怀疑孔子并没有这样拼命学《易经》、赞叹《易经》。很多人认为,司马迁的祖上对《易经》极有研究,因为他自己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面这样自报家门过:“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于黄子。”这里的太史公,就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儒林列传》里面,又都追溯杨何师承于田何,而田何的七世祖师,正是孔子。《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所以有人据此而怀疑,司马迁对《易经》有偏爱,故意拉上了孔子,甚至认为《易传》都是出自孔子手笔,这是故意抬高《易经》地位。而这样的怀疑,从古代一直到近现代的几百年来,质疑范围一直被扩大,从开始怀疑部分《易传》非孔子所作,直到认为整个《十翼》皆非孔子所作。到了20世纪上半叶,《易传》非孔子所作已经成为多数人共识。然而这一所谓的“定论”,随着20世纪末叶帛书《易传》和郭店楚墓竹简的相继出土而被彻底推翻,证明了《史记》所载不诬。还了司马迁一个清白,也还了孔子一个公道。作为大学问家,孔子必须要博学。所以他也精于“占卜”。由于经常占卜算卦,引起弟子子贡的反感。帛书《要篇》里说,子贡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就是说先生啊,你也相信算卦吗?孔子做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吾百占而七十当。”就是说孔子常常拿算卦练手,算一百次的话,起码七十次都是准的。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试想,如果你都没有算过卦,自己也都不会算卦,怎么能够评判算卦到底准不准呢?这就是孔子最终能够成为圣人的的一个条件,实事求是,不凭空好恶评判那些有争议的事情。但是也因为常常算卦练手,他也充满了担忧,毕竟不是谁都能理解算卦这种事情。尤其是“世智聪辩”自以为是的人那么多,大家理解不了算卦这背后的深意,他们只是看到你在算卦,并不能理解你是想透过算卦来达成什么心愿。要知道《易经》确实有占卜算卦的功能,朱熹给他干脆直接下个定义,“《易》本卜筮之书”,就是算卦的书。但在算卦的背后却含着深远的意义,因为透过占卜,可以感悟到宇宙人生的奥秘,所以像孔子这样,看起来是在占卜,实际上又超出了占卜的境界。但是没人能理解啊,不要说别人了,连天天跟随自己的弟子子贡都对我孔子产生了动摇,产生了质疑。那别人又会怎么想呢?《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甚至记载了孔子算卦准确得十分惊人的事情:梁鳣,齐人,字叔鱼,少孔子三十九岁。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谓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今果然,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过。”从之,二年而有子。这个故事是孔子弟子商瞿的故事,通过商瞿表达出孔子算卦的准确。我们翻译过来,就是:梁鳣,齐国人,字叔鱼,小孔子三十九岁。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想休了自己的妻子。商瞿对他说:“不要这样做,当年我三十八岁还没儿子,我的母亲为我又娶了一房。但是,此时夫子却要把我派到齐国去,母亲请求让我留下来,夫子说:‘不要担忧,商瞿过了四十岁,会有五个儿子。’现在果然如此。我恐怕你的子女晚生,未必是你妻子的过错。”梁鳣听众了商瞿的话,没有休妻,过了两年就有了儿子。我在《国学旨归》第一辑出版前,我与刘大钧先生会面交谈,刘先生用笔写了好几段话赠我,其中有这么一句:“由筮入《易》,乃传统治《易》之根本门径。”就是说按传统学《易经》的路数,必须要懂占筮,也就是占卜,否则根本连门都进不了。进不了门,对《易经》内在奥秘的的理解,就是苍白而乏力的。所以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华文化注重实修实证,如果没有实践,就不会有修证。没有修证,就不会真正领悟。而变成一种卖弄知识与炫耀才华,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刘大钧先生曾经在一个对话的栏目里说过他的故事,他说:“我姥爷把《易经》传给我,我又把《易经》发扬光大。我姥爷之前曾说,你现在还不能出山,十年之后你必定出山。他给我讲这话的时候是1968年,我恰好是1978年才被起用的。在1978年之前的很多年里,我都只是一个纺织厂的工人。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是高深的。老人家很有预见性,包括对我找对象,很有意思。我原先的对象曾是我高中的同学,当时我带她去见我姥爷,我姥爷连理都不理。他说她当你媳妇不行,你真正的媳妇现在还在街上跳皮筋呢。我说,人家还未必跟我呢。因为当时我已经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了,城市中的手工业工人。后来文革时期,我又被关了牛棚,我们果然散了。最后碰上我现在的爱人,(姥爷)他老人家说这话的时候是1964年,那时候我现在的夫人才十岁,不正是在街上跳皮筋吗,让姥爷说中了。&&《易经》这学问,你钻进去了,掌握了它的精髓,能帮助你预测。时间一长,你会出现第六感觉,判断一个人有才没才,禀赋高不高,一看就知道了。但是再有才的人都有他的弱项,你也可以看出来。如果一个人品德修养不好,往往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该让你露脸时你却现眼。这些年我总结一下,人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德行,干的事情越大,需要的德行也就越大;要有一个宽阔的胸怀,遇到任何难事都能一笑置之。在这方面我有很多体会。我20多年来弘扬易学,从来没有被利益驱使,我写了一副对联,‘众热众冷;此际宜存主宰;独行独立;其间都见精神’,所以我在弘扬这个东西的时候并没有炒作,也没有上官方报纸,还是实实在在在做这个事,并且现在这个事情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如果你一旦通过急速炒作或者用官方来操作,你可能会适得其反,‘美而化之,德薄而化;美而慎之,不言而行’;你不用说大家都会相信你。就是我以前所讲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精髓就在于它必须要把你的德行修养结合在一起才行。我以前办的《周易研究》这个刊物,开始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被停刊。但是到最后却被教育部神奇保留了下来,现在每年刊发13000多份,发往28个国家和地区。所以做事情就要像古人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只要你一直这样做下去,保持好的德行修养就一定能行。还有一个事情就是我那里被评为‘国家的基地’(指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起先我还不知道,教育部有这样一条规定,评国家基地要有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意味着很难评上。第一,高校的研究机构要有自己办的学术刊物,而且有正式刊号;第二要截至2000年召开两次次以上国际或国内以上的学术会议;第三,单位的年轻学者有高级职称要占到65%以上,最后够这三个条件的全国只有十一个单位,整个山东大学就我们一家。开始我们中心只是哲学系下设的一个研究室,他们想让我们自生自灭,但我们慢慢做大,现在想灭掉都很困难,最后转变成大力支持我们。所以,这些最关键的转变你根本都是没有想到的,也不在你的设计之内,但是你一直在慢慢地做,坚持下来了,自然会有这个结果。这就是所谓‘人若弘道,道自弘人’。当时我如果不出来做《易经》的话,中国的象数易学可能就失传了。”这是刘大钧先生的讲话,也谈到了占卜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谈到了德行的重要。因为有这个德行在,一个小小的周易研究室,发展成了教育部的重要研究基地,刘先生阐述的微言大义在这里。而关于孔子对占卜的评价,《要篇》里这样记载:子曰:《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翻译过来,就是:对于《周易》,我照着祝卜的方法做了,而着重观察它其中的德义。根据算卦而能明白其中精深的数理逻辑,明白了这个精深的数理逻辑,而能领悟其中的德义所在。之后又能守仁行义而已。隐求鬼神佐助,而不懂这其中深奥的数理逻辑和道理,这是巫的筮占;明白了其中的数理逻辑和道理,而不能感悟到德义的层面,这是史的筮占。对史的占卜和巫的占卜,我也向往但并没有照着做。基本上我是反对巫史将《周易》只做占卜用的。后人责怪我孔丘,可能就是因为我学《易经》吧?其实我只是学习感悟《易经》中的德义而已。我与史、巫等人在学习《易经》的占卜算卦方面是一样的,但学习《易经》而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君子修养德行以求福,所以很少祭祀;践履仁义以求吉,所以很少占卜。对于《易经》,我们或许应该把祝巫占卜等行为放在次要的地位上吧?通过孔子自述学《易经》,学占卜,我们了解了,他虽然也算卦,但是是为了通过算卦而真正领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领悟到完善命运的法则,就是“德行”,也是《易经》所强调的:“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么这个思想,也与孔子本人所倡导的“不语怪力乱神”完全一致。后来荀子所谓的“善易不占”,其实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了,你只要符合道义,符合德行,占卜这些事情,都是次要的,不重要。因为德行厚重了,命运自然就好。算不算卦,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孔子正是通过对占卜的学习而领悟了《易经》的智慧,进而领悟了宇宙人生的奥秘,进而敬畏天道,注重培育德行,最终至成大圣。&&这也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学习《易经》的人,大致变成两类人的一大现象。有的人学《易经》,学成了圣贤豪杰,圣贤譬如诸葛亮、严君平、孙思邈、袁天罡、邵雍、张载、二程、周敦颐、朱熹、刘伯温、王阳明、王夫之,豪杰如唐朝的李泌、唐宋之间的吴越王钱鏐以及清代的曾国藩、左宗棠等均是。另有一类人就是学《易经》放纵了投机心理,最后成为了所谓的“牛鬼神神”。足可引以为戒。&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著作是什么(中)——廖彬宇先生讲《论语大义》之“知易”道家与《易经》&前面提到,《易经》不仅是儒家的群经之首,《易经》还是道家的“三玄之首”。三玄即《易经》、《老子》和《庄子》。在道家的地位,也极为尊崇。&我早年曾出版过《老子汇通》一书,便是将老子的思想还原回《易经》来。郭彧先生看过该书后,说这个做法有意义,因为从古至今还没有人这样去系统阐述过。然而因该书出版较早,是我早期阶段的产物,很多思考尚不成熟,也有许多不足,只有留给将来有机会时再进行修订了。我在《老子汇通》中谈到,《老子》所阐述的思想,完全是《易经》的内涵。犹如孔子的《易传》,然而《易传》十篇,篇篇提到《易经》。而《老子》五千言,几乎都没有提及《易》。然而当你去看《道德经》原文时,你又会感到完全就是在阐述《易经》思想的感觉。几乎每一章都能还原于《易》的思想。“《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用阴阳的关系来解释一切。《老子》自己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经》的思想认为阴阳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对峙,又可以相互转化。这两者的转化融合,就是和谐的基础。老子的“冲气以为和”恰如《易经》的“保和太和乃利贞”。《易经》以“乾坤”为门户,乾坤就是指天地,天覆盖一切,高高在上,周遍一切,产生了万物,万物随天时而得以生长发展,所以天代表了规律。这个规律永恒不移,而且看不到摸不着,却又真实不虚地存在,所有事物因合乎它的规律而得以长久,不合它的规律就必然产生问题。所以《易经》注重“天时”的观念,所谓:“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结果老子也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曰逝曰远曰反”,就犹如形容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同时又周而复始,所以曰“反”。《易经》六十四卦,最后一卦为《未济》,就代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之义。老子的思想,其最高境界在于“无为”,而无为恰恰也是《易经》所揭示的最高境界与智慧。《易经·乾卦》的境界就是用九爻的爻辞:“群龙无首,吉”。“群龙无首”就是无为。这个“无为”的特征是什么呢?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方无隅”。“群龙无首”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进入了“无形无象”的境界里。《乾》为天,阳气充沛于天上天下,就代表圆满。《乾卦》也是六子之父,最为尊崇。所谓“乾坤六子”,乾坤为其余六卦之父母。所以据说佛家悉达多太子诞生后不久,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老子则说:“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老子“道德”的理念,实在就是《易经》乾坤的内涵。乾为天,覆盖一切,天道高明;坤为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大地谦卑处下、方正、安宁、厚重、包容,这些都是大地所彰显的“德行”。老子始终以谦卑、柔弱、清静、厚重、包容为其思想的主旨。他讲“重为轻根,静为燥君”就是在阐述《坤卦》的德行。所以天为道,地位德。整部《道德经》,实在就是一部《乾坤大义》。乾卦为天,为至真至纯,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归真,所谓“其精甚真”、“质真若渝”。天为虚空,至大,所以老子主张“致虚极”、“虚其心”、“无中生有,有生于无”;坤卦为地,为朴实、为厚重的德义。所以老子主张“实其腹”、“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大地柔弱处下,虽然柔弱,而能包藏所有尖锐的利器,能蕴藏所有坚硬的矿藏。所以说“柔弱胜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易经》阐述天地人“三才之道”,老子则讲“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居其一”。老子的天地人,固然是八卦的天地人;老子所谓的道,实际也是隐藏在《易经》背后深处的易道。《易经》以八卦相合能成《乾卦》为最吉,如离卦,将中虚填实就是《水火既济》;艮卦,将下虚填实就是《泽山咸》;坤卦,将三虚填实就是《地天泰》;震卦,将上虚填实就是《风雷益》……《易经》这个“充实”盈虚的思想,老子称之为:“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补不足,就是“充实”“盈虚”之道。如《水火既济》卦,是取坎填离。坎为水,离为火,以清净之水熄灭嗜欲之火的意思。所以老子讲“上善若水”,也就是《易经》的“习坎”。老子讲“恬淡为上”、“清静自然天下正”“天无以清恐裂”,清为水之德,静为地之德。另外《地天泰》卦、《泽山咸》卦、《雷风恒》卦、《风雷益卦》也都是合为《乾卦》。能合为《乾卦》就是最吉。因为《乾》卦代表大道,代表无为。如何进入无为的境界呢?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益其实就是源自《易经》的《损》、《益》二卦。也就是上面《风雷益》卦的德义,震为雷,损掉欲望,代表正气的阳在下开始增长;巽为风,为学习,春风拂地,智慧如草木之生发。《易经》以扶阳抑阴为吉,以左为阳,以右为阴,所以老子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易经·谦卦》六爻皆吉,倡导谦以自守,卑以自牧的精神。所以老子主张“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同样都是谦德。乾卦之数为一,因精纯无染之象,全部合一之义。兑卦与艮卦合二为一为乾卦;离卦与坎卦合二为一为乾卦;震卦与巽卦合二为一为乾卦;乾卦与坤卦合二为一也是乾卦。所以“一”是中华文化的本体论,它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和”,基本表现形态为“纯”,由此产生了“和谐”与“纯诚”的文化。老子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就是阐述乾卦的内涵。正因为乾卦纯诚无染,所以至真至纯,老子就主张去欲和“涤除玄鉴”。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掉伪饰和欲望,都是乾卦纯诚的精神。阴阳的概念,可以对应出上下、左右、刚柔、好恶、曲直、有无、虚实、前后、长短、方圆、祸福、吉凶、进退、得失、强弱、舍得、难易、明暗、彼此、攻守、主从、黑白、雌雄、荣辱、音声等等。阴阳的哲学原理实在很大很广。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全是在讲阴阳关系。“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老子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易传》则说:“吉人之辞寡,燥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我们仔细看老子的思想,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就是在阐述阴阳的对立统一;他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在阐述《易经》体与用的关系。这个体用的关系,孔子《易传》称为形而上、形而下;老子讲“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就是讲阴阳关系的互存互根,也是在阐述《易经》变化的法则,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多则惑”,说的也是《易经》阴阳消长平衡的关系;老子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就是《易经》阴阳的换位转化。《易经》讲“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易经》“大人虎变,君子豹变”的革新精神,就是老子说的:“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孰能静以浊之徐清”。&&&&&&&&&&&&&&&&&&&&&&&&&佛家与《易经》《易经》的德性是空性,《易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神无方,易无体”,《乾卦》的“群龙无首”,其所揭示的最高境界,都是空性。那么这个空性,也是对乾坤未有之前的象征。佛家的最高境界,也是证得空性,所谓“缘起性空”。佛家论述空与色的关系,如同《易经》乾坤二卦的关系,也如同“道与器”的关系。佛法讲“不二法门”、“一真法界”,《易经》的阴阳关系、道器关系同样是不二法门。佛家有“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思想,《易经》的道理也被形容为“包罗万象”、“万有概念的宝库”。佛家言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法”,是为了彰显佛法是无为法;《易经》“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所彰显的同样是无为法。佛家讲“无常”,而《易经》讲“变化”。因此产生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变化无常。”佛家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易经》讲“天地人”三才,这三才能完全与三界相应。《易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天道地道人道,兼三才而两之的六爻,也对应了佛家的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地狱道、恶鬼道。“文不当”的“文”,就是人行为造作的“业”,这个业,将决定其吉凶,也就是将与哪一道相应。佛家修行,注重“十善业道”,所谓“十善业道”,也就是“身口意”。因“身三口四意三”合为十,故称为“十善业道”。身三,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意三,就是远离贪欲、远离嗔恨、不能执迷;口四,就是不两舌(搬弄是非)、不恶口(诅咒、骂人)、不绮语(花言巧语)、不妄语(说谎)。《易传》则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可以动乎天地,可不慎乎?”《易经》又说:“君子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均是自律之道。佛法不可思议,无法用言语表达;《易经》也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的思想,是通过卦象来感悟天地宇宙背后的真意。一旦感悟到真意,就不再执着于此象。所以《易经》倡导“德象忘言,得意忘象”,注重“象外之意”。所以《易经》之道,依然是“不可思议”。佛家断爱欲,割舍离,出家修行,能够独自闭关修道,以冀证得佛果,《易经》也说:“君子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佛家能如理如法实修实证,严以律己,《易经》也说:“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佛家有光大佛法,佛光普照的追求,《易经》同样提出来:“大人以继,明照四方”。佛家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易经》中乾卦精神就蕴含自强不息的精进、天道周普的般若、天道有常的戒律三度;坤卦精神中的安稳精神(禅定)、奉献精神(布施)、忍辱精神(守卑处下)。《易经》中均饱含了佛家六度的精神。佛家有贪嗔痴慢疑五毒需要远离,《易经》的五行化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对治五毒。佛家有“七日克期”之说,《易经》也有“七日来复”之论。佛家的大乘菩萨精神,也是《易经》“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大人之道。佛家讲看破放下随缘自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易经》也是让大家利用六十四卦的卦象来显露一切现象,透过现象又发现真相实相,最后破一切象,归于空性无相。佛家用因果来解释一切,《易经》用阴阳来解释一切。阴通隐,代表隐秘难见的本质;阳通扬,代表张扬呈现出来的现象。阴也是因,阳也是果。果是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就是现象。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辅相成。因果也是如此。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阴阳同步,因果同时。最大的因在于人的心地,所以心地也叫因地。人心难测,所以为阴;心性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进而决定一个人最终的结果。所以为阳。阴变阳必变;因变果必变。佛家有轮回之说,而《易传》讲“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佛家讲智慧即为神通,《易经》讲神通源于智慧。《易传》说:“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穷神知化,德之圣也”。佛家讲唯有佛陀才具有的四种智,而这四种智,《易经》也有。这四种智,叫做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我在《平心平天下》里专门论述过:先来看“大圆镜智”,《易经》学通达以后,象思维模式开启,一切事物均能以象的模式呈现出。如同镜子,照出了世间万象。而这面镜子,又如同一面圆满周备无死角的镜子,遍照一切现象,却于本身并无影响、并无挂碍。《易经》的原文表述为“见乃谓之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高明莫及的天就犹如一面镜子,真实不虚地反映出一切的现象。所以中国古人通过观测天文,而能察知人事。就像镜子真实无误地映照万象,反映万象,事实是什么样,天道这面镜子就会反映出什么图像。《易经》的智慧是包罗万象的,就像这面圆满的镜子,照出万象,照破万象。《易经》里说:“周流六虚”;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个广大悉备,就是大圆满的意思。《中庸》源于《易经》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总纲,所谓“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等都是形容她的周备圆满。《易经》的思想于是提出了“正大光明”的理念。正大就包含了周备圆满的内涵,镜子所以能照天照地,就在于其光明无染。这个思想又影响了后世,所以又发展出了古代官家常提的“明镜高悬”。《易经》里还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都是对大圆镜智最好的形容。其次是“妙观察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