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巴黎环境气候协定定》达成了什么目标,有什么

《巴黎气候协定》与中国的华丽转身_智库_评论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N
当前位置:
个股查询:
《巴黎气候协定》与中国的华丽转身
本文来源于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 
巴黎气候大会经过一天多的&加时赛&,于当地时间日晚正式达成史上第一份全球减排协定。正如大会前我们所预料的一样,巴黎气候大会既没能轻而易举地就达成一份新的国际气候治理多边协议,也没有再重蹈当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覆辙&&谈判虽然进行得一如既往的艰苦,过程却相对平稳,并没有出现以往常常在气候大会上出现的剑拔弩张,濒临破裂的危局。最终的结果也是如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主任所言,巴黎协定是一个&各方都不满意,但各方都可接受&的结果。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多边治理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巴黎大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法国主办方在遭遇恐怖袭击后,强忍悲痛坚持如期举行气候变化大会,最终也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法国人长袖善舞的外交魅力,也是文明对暴力最好的回应。这一天已经写入了历史,但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低碳能源转型,这只是新一章的开始。
当地时间12号晚,大会主席、法国外长在巴黎气候大会最后一次全会上落槌,宣告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达成。史上第一份覆盖近200个国家的全球减排协定,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为恐袭伤痛尚未弥合的巴黎和全球带来了希望。
《巴黎协定》共有31页(其中12页的巴黎气候协定和19页的决议),列有29个大条目,其中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透明度、盘点机制等内容。该协定将于日至2017年4 月21 日开放签署,与《京都议定书》一致,至少55 个参与国签署且排放占比超过全球的55%才能让协定生效。
谈判过程道阻且长
已经举办了21届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向来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战场。从《京都议定书》之死到哥本哈根大会的无疾而终,无一不印证了通过气候大会达成全球性共识十分艰难。吸取哥本哈根的失败经验,巴黎气候大会在召开之前,就明确要采取自下而上的谈判结构,肯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全球184个国家在会前递交了&国家自主贡献&。中美欧盟之间更是在会前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小多边声明,提前协调和锁定了主要排放国之间的目标。尽管有以上积极共识作为保障,此次大会仍然阻碍重重。
会议首日,与会各国领导人纷纷发言。从他们的表态可以看出,各国、各机构之间对大会的期待存在差距,各自主要关注的目标也有所不同。联合国方面强调要保证新协议执行力度,在2020年前开始每五年循环的盘点,同时需建立一个统一的透明度框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区)原则。其中,印度特别强调贫困国家有权使用碳能源来发展经济,而发达国家应免费提供资金技术;非盟则倡议发达国家2030年前向非洲提供30GW可再生能源。与此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则放眼更大的雄心,对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回应有限:美国表示要警惕以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松散联盟,仅承诺资助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欧盟认为应建立长期目标,以五年为周期进行盘点,目标在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60%,到2100年世界经济全面脱碳化。
随着会议的展开,各利益集团的拉锯战正式打响,各方谈判呈现出阶段性成果:德班平台出台了&缔约方关切的观点汇编&和&议题协调员提出的搭桥方案&两份文件;法国表示将提供60亿欧元资助以改善非洲电力供应;荷兰和英国表示将成立一项气候基金,有望促成每年减排150万吨。谈判场外的进展同样引人关注。由比尔盖茨牵头,27名全球知名的商界领袖宣布组成了&突破能源联盟&,计划将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研发,集合政府与企业的力量,找到除了风能、太阳能以外更多零碳排放能源的可能,从技术上找到更多阻止全球变暖的方法,力争在多个发展中和发达国家进行清洁能源科技投资。
尽管如此,和以往的谈判一样,第一周的成果主要限于技术层面,主要的矛盾如减缓、资金、共区和盘点等问题的谈判几无进展。其中如何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仍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冲突的焦点所在。在12月5日出炉的第一版最终草案中,各国在长期目标、共区、资金、透明度、力度、盘点等重点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分歧标识在草案文本中多达939处。9日,大会发布第二版最终草案,与第一版相比删除了大约2/3存在不确定性的内容,但资金、共区和长期目标上,各国依然无法达成一致。尽管中国居中积极斡旋,东道主法国和其他国家积极协调立场寻求折衷方案,主要议题上的拉锯仍然一直持续到12日《巴黎协定》最终达成。
从最终达成的协定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方妥协和努力的结果:由小岛国和欧盟支持的1.5摄氏度之内升温目标被作为努力方向确定下来,但却缺乏具体的落实目标和回顾机制;由中国坚持的敦促发达国家提高其资金支持水平、&制定切实的路线图&等内容被写入决议,确保发达国家2020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的承诺不至流于形式;联合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关注的定期盘点机制,将于2023年启动,以后每五年一次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也体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让步;而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巴黎大会前就声明巴黎大会将不会达成协议(Treaty),最终巴黎大会达成的也是《巴黎气候协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并把减排等目标放在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大会决定里。
《巴黎协定》通向怎样的气候目标?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把人类气候治理行动的目标设定在全球平均气温不高于工业革命前水平2摄氏度以内。而在《巴黎协定》的表述中,各方把&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作为目标。这显然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对现实的折衷:一方面,IEA、UNEP、IPCC等机构评估认为,按照目前已经提交了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190个国家的减排目标,全球升温只能控制在2.7~3.5摄氏度的区间。2摄氏度的目标尚且不能实现,何谈1.5摄氏度?但另一方面,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海岛国家认为,从2摄氏度到1.5摄氏度这之间0.5摄氏度的差别,对他们来说却可能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从公平和正义的角度无法妥协。在理想与现实,公平与实效之间,《巴黎协定》采取了一种灵活的表述:&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更像是对当前气候治理现实水平的确认,而&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则像是一个鼓励性的口号,告诫人们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
《巴黎协定》如何实现气候目标?
作为继《京都议定书》之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达成的第二份全球减排协定,《巴黎协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却与前者有本质区别。2020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结束后,各国将以自下而上式的&国家自主贡献&(INDC)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而不再进行自上而下式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强制性分配。
各国提出的行动目标,无论涉及减排、适应还是资金,一旦自主决定,都将建立在不断进步(progression)的&自主贡献&基础上。为解决各国&自主贡献&力度不足以实现控温目标等问题,《巴黎协定》要求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从2023年后,每5年将有一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总体盘点(global stocktaking),以此鼓励各国基于新的情况、新的认识不断加大行动的力度,确保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此外在2018年建立一个对话机制(a facilitative dialogue),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目标的差距,以便各国制定新的INDC。
对于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资金议题,后2020年的气候资金安排将在2025年之前达成新的共同量化目标,这意味着中期资金数量仍然模糊,且有可能在年出现断档。不过资金议题积极的一面是设立了最晚2025年制定资金目标的时间点,并明确以1000亿美元为资金目标下限。
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担忧的损失与损害机制方面,协定明确了华沙损失和损害国际机制将继续进行,以回应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但并没有新的国际机制,并强调这一机制不会成为任何责任或赔偿的基础。
随着企业界愈发关注低碳能源的技术发展与投资机会,《巴黎协定》还制定了气候融资机制,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并要求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人类活动排放与自然吸收之间的平衡&。这将向全球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发出强有力的信号,鼓励私人资本进入气候变化与低碳投资领域,通过推动实现新气候经济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并改变应对气候变化将制约经济发展的担忧。
总而言之,巴黎协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个相对松散、灵活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体系,是在总结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后,国际气候治理体系自然演化的结果,凝聚了无数政治家、谈判代表和智库的心血和智慧。《巴黎协定》不仅仅是2020年到2030年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代名词,它更重要的启示是,实现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和可持续发展不再是遥远将来的议题,而是当下人类最核心利益之所在。
当然,与所有艰难谈判一样,不能说《巴黎协定》一切尽如人意,还有许多工作未完待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巴黎大会闭幕会议发言中谈到&一分纲领,九分落实。协定已经谈成,下一步的关键任务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生效和最终落实,还需要对相关条款进行细化,这也是各缔约方需要通过后续会议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不只需要目标,更需要落实,世界低碳能源转型长路漫漫,长征才刚开始。
中国成为国际气候治理领导者的华丽转身
《巴黎协定》能够被利益诉求完全不同的各缔约方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处理各方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分歧时,既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水平的不同,也充分意识到了只让发达国家承担责任的&一刀切&行为的不合理性,达成了一种最大限度照顾各方关切的微妙平衡。以此为基础,协定序言和第二条的表述中都明确提出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并考虑各国不同的国情,最终使巴黎气候大会取得了相对公平、平衡、全面的成果。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上的分歧具有历史背景。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只有附件一发达国家清单上的国家需要做实质的减排努力,因为发达国家有&气候原罪&&&在发展中国家还没开始快速发展并且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时候,工业革命后的发达国家已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一个多世纪了。当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时,发达国家碳排放所引起气候变化的却为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戴上了&紧箍咒&。但是气候科学的结论却清晰的表明,我们不可能承受剩下占全球人口五分之四的发展中国家再走一次发达国家那样的发展方式。随着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大国,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排放总量上也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需要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应对气候变化,但也应该站在人类文明代际传承的高度更理性的看待气候问题中的公平问题。
从《京都议定书》的非附件一国家,到巴厘会议和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坚持发展空间的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再到《巴黎协定》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数年居全球第一,风电与光伏累积装机分别为世界第一和第二,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一路走来,也见证了中国政府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迎战到积极谋划,最终在这个事关人类前途的最重要的全球环境治理舞台上成为领导者的华丽转身。
从2006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排放第一大国后,中国又相继迈过了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第一大国,人均排放超过欧盟等重要的指标,煤炭、水泥、钢铁、铝、铜等重要高耗能产品的消费量均超过世界一半。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失败后中国成为西方媒体一致责难的对象,一方面是推卸责任,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巨大而又高速增长的化石能源需求的担忧,甚至是恐惧,因为发达国家的减排努力可以轻易的被中国的增长抵消。
2009年气候大会的难堪也给中国的领导层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与国际社会更好沟通, 让中国的减排努力被国际社会认可也成为领导气候变化工作的发改委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与国内的NGO,国际智库的交流合作,中国代表团在之后历次气候大会上的媒体沟通工作都大有改观,中国角也成为最精彩最活跃的国家展台之一。更重要的是,从2012年的十二五计划开始,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智库对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建议开始更多被采纳,包括二氧化碳强度目标,能源总量限制和碳交易试点,都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亮点,中国的减排努力开始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2013年中国北方遭遇严重雾霾后,中国减少煤炭依赖和能源清洁化的努力进一步加强,加上习近平主席&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气候变化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制定,改革国际治理体系最重要,也是最有希望的舞台。
巴黎气候大会前,中美两度联合气候声明协调立场,与欧盟,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也达成双边元首声明,凝聚共识。在巴黎气候大会期间,中国积极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居中斡旋,获得多方赞赏。在11日晚间习近平与奥巴马再次通话确认中美对巴黎大会达成协议的支持,为《巴黎气候协定》的临门一脚鼓足了动力。
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治理体系中从&落后生&到&领导者&的转变值得深思。除了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的努力外,政府同非政府机构与国际智库之间开放、频繁的交流、建言与合作,与国际社会的良好互动都对中国成为气候变化领导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管气候变化的气候司一度被称为&最不像政府的政府机构&,但却最终成就了中国参与国际治理体系的重要突破。
未来五年,中国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将继续逐步深入多个重要领域的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并带领亚投行等区域多边机构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中国在参与气候变化治理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将为中国未来参与国际治理改革的努力指明方向。
对中国来说,这是新时代的开始。
杨驿昉现为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徐博雅现为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最初发表于《第一财经》。
【作者:王韬 杨驿昉 徐博雅】 (编辑:林辰)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你真的懂《巴黎气候协定》的重要性吗?(谁能把这篇文章转给川普)
《巴黎气候协定》
自上周起被频繁提及的原因就是,作为碳排放量的大国--美国--宣布退出了。美国总统在互联网上成了众矢之的,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商界科学界,骂声一片,支持者寥寥。
不过虽然川普宣布退出,但真的能彻底的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至少需要3年时间,其中只是办理退出手续就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的概念仅仅是停留在:碳排放大国的退出,会烧更多的石油,煤炭,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然而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并非只是如此。
那么具体温室效应会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个人?
全球气温变暖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来了解一下什么是
《巴黎气候协定》
不加控制的碳排放到底会对地球本身造成哪些重大的影响?
首先大家都熟知的就是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让我们先来看几组图。
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库,全球70%的淡水被储存在冰川中。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这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阳光反射率
地表的白色覆盖区域会反射很大一部分的阳光(Albedo),深色区域会吸收热量(比如海洋),当冰川减少,反射区域减少,深色区域增多,会加快地表吸收热量,加剧全球变暖。所以一旦冰川开始大面积消融,这个非常糟糕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除非冰河世纪突然到来,不然全部的冰川消融是终究会发生的。
海平面上升到底是有多严重的后果呢?
图中红色区域分别为格陵兰岛冰川,以及南极冰川。
如果格陵兰岛的冰盖全部消融,那么根据科学家的估计,海平面会至少上升6米(20英尺)。图中被浅红色标注的部分就是会消失的陆地区域。
北欧部分城市消失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沉入海中
纽约长岛南部以及新泽西东部消失
美国南部沿海地区消失
如果南极冰盖全部消融,海平面会上升60米(200英尺)图中被浅红色标注的部分就是会消失的陆地区域。
美国东部沿海几乎所有城市消失
中国华北平原消失
北欧以及中东大部分地区消失
纽约市以及长岛几乎全部消失
Ice Sheet Melting
你就会问了:这些可怕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吗?
虽然我们无法预计未来到底会什么时候发生大规模冰川消融,但是过去已经消融的冰川为科学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在过去25年中,北极海冰范围在夏末时已经显著退化,即使在冬季最高峰时,海冰也比以前更年轻、冰层更薄。去年冰川融化的时候,船甚至可以顺利的驶过连接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通道,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
图中红线部分是1979年同期北极的冰盖覆盖情况,超过40%的冰川已经融化。据英国《卫报》报道,北极地区2017年预计将进入停止结冰状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统计,截止日南北两极的海冰覆盖率已达37年来历史最低。
图中是1988年和2013年格陵兰岛冰川的消融对比示意图。格陵兰岛有超乎想象的冰川厚度,如果把格陵兰岛的冰层覆盖在纽约曼哈顿的地面上,厚度可达3600米,相当于帝国大厦高度的8倍。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中,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贡献了约20%,即大约每年3.1毫米。
除此以外,全球气温变暖也会导致风暴等恶劣天气增加,本该带来温暖降雨的和煦季风变成了破坏性极强的热带风暴,过去50多年以来,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应规律丰枯的河流突然洪峰不断,泛滥成灾……随之而来的是病虫害加剧、农业减产、成千上万地人流离失所。
海水酸性增加,导致部分不耐酸的海洋生物灭绝,甚至是改变海洋洋流循环,从而改变气候带。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减少生物多样性,很多对温度或者气候敏感的植物和动物,微生物等会灭绝。同时一些适应性较高的细菌病毒类会蔓延滋生。
全球变暖也会导致平流层冷却,这有利极地平流层云的形成,从而破坏臭氧层。
就是二氧化碳
这里小编又要科普一下下,其实温室气体有很多种。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氮,氟利昂,水蒸气都属于温室气体。
而在这些气体中,能保存温度能力最高的实际上是水蒸气,而并不是二氧化碳。不过有数据证明,在工业革命之后,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化工废气确实是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地球上的温室气体是一个双刃剑,从好的一面来说,他们不仅让地球保持相对温暖适宜居住的温度,从反面来说,过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度升高的后果也是人类所不能承受的。
下面的两张图是美国环保局的官方数据,可以看出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以及各国所占有的比例。这也是一般人所看到的大数据,并不是那么直观。
测试一下吧!
一个人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呢?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有趣的网站The Nature Conservancy(大自然保护协会)可以通过简单的填写一个问卷来计算人均年碳排放量。
网站首页长这个样子。
首页写着:好消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全球变暖的消息!(潜台词是:“除了川普”)
https://www.nature.org/
大家可以复制这个网址进行测试。
中文网站长这样
The Nature Conservancy(大自然保护协会) 是全球最大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项目遍及全球69个国家及地区,拥有100多万会员、700余名科学家以及近4000名员工。所以这个数据是非常可以信赖的!大家不妨测试一下,看看你到底是不是低碳生活的楷模!
在这个网站中的“碳排放量计算项目
(Carbon Calculator)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在地,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来了解自己到底每年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其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你是否购买了有机食品,逛街购物,以及是否日常食用半成品的食物等等。
小编就做了简单的测试,算出了每年我的碳排放量是54吨!小编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很环保的,比如更多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车,家里的供暖设施也是天然气。但依然被这个数据吓了一跳!
而目前美国的总人口是三亿两千万人,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如果在美国的居民都和我有一样的生活方式,美国每年的碳排放量就是吨!这么看来真的很吓人。
科学家来了
为了得到更权威的答案,小编采访了The Nature Conservancy(大自然保护协会)的高级环保科学家Jon Fisher。
小编的54吨年碳排放量算不算多?到底多少碳排放算是环保的?
很遗憾,54吨的年排放量算是比较高的,美国的人均碳排放是16.2吨/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是7.5吨/年。而全世界的平均碳排放量是5吨/年。如果要达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那么到2030年,世界人均碳排放要减到2.5吨/年才行。不过人均碳排放的计算受限于地区,举例说就是美国的无家可归者的碳排放都高于世界碳排放水平。
美国的碳排放到底是多少?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会有什么影响?
美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70亿吨/年,占据全球15%的碳排放量。美国的退出,相当于15%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控制。
影响美国的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个州碳排放最多?
在美国,相比起燃料所带来的温室气体增加,实际上,最大的影响来源于破坏自然资源。比如,农业开发,以及养殖业的发展导致砍伐森林所带来的温室效应更为严重。德州,加州,宾州,伊利诺伊州,以及俄亥俄州是美国碳排放最多的五个州。其中德州一年的碳排放高达约7亿吨,而纽约州全年碳排放只有约1亿6000万吨,排在全美第9。
科学家又来了
关于中美之间是否有环保方面的合作,小编采访了大自然保护协会东亚外事政策高级顾问Bob Tansey
美国已经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那么美国的非营利性环保组织还会致力于与碳排放大国进行合作吗?中国作为碳排放量第一大国是否有相关的合作项目?
美国的很多科学家,包括我本人都与中国有很多环保方面的合作。中国的政府非常的重视环境修复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非营利性组织,TNC(大自然保护协会)与中国有很多的合作项目。比如:从西藏高原逐渐融化的冰川到长江河口海岸带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明显。TNC着重利用生态手段应对气候变化,寻求缓解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在四川、云南、内蒙古利用森林碳汇交易机制,TNC将被破坏的栖息地进行植被恢复,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社区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多赢局面;TNC还积极开发竹林碳汇方法学、可持续森林管理方法学,以指导更多的森林碳汇交易项目的落地。此外,TNC与中国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一起在四川进行林业碳计量试点系统,并向全国推广,为中国林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以及林业项目进入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奠定了基础。
现在让我们看看《2016全球碳预算报告》公布了一些好的数据来平复一下大家担忧的心情。
可以从图表中看到,碳排放的脚步在这几个碳排放大国中是放慢了速度,但是要达到巴黎协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回顾100年以前,地球因为人类科技的发展已经模样大变。
100年以后,地球会是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是否会有地平线消失在海平面以下,是否会有很多动物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是否有更多的自然灾害发生,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请在文末处留言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们的碳排放量,并告诉大家你们的低碳生活经验!
本文采访:李越 翁雪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巴黎气候协定》是什么,特朗普退出协定意味着什么?-fw土的回答-悟空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引发全世界哗然,这个协定究竟是什么,特朗普退出意味着什么呢?
《巴黎气候协定》是什么,特朗普退出协定意味着什么?
头条能多关注民生?国际大事,我实在是插不上嘴。
2016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按规定,《巴黎协定》将在至少5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至少约55%)交存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书之日后第30天起生效。《巴黎协定》的意义延续性——《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公平性——《巴黎协定》获得了所有缔约方的一致认可,充分体现了联合国框架下各方的诉求,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协定。协议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能力自主行动,采取非侵入、非对抗模式的平价机制,是一份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议,有助于国际间(双边、多边机制)的合作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培养。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并开展绝对量化减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减排目标,逐步实现绝对减排或者限排目标;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编制和通报反映它们特殊情况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的战略、计划和行动。长期性——《巴黎协定》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chet)机制。各国提出的行动目标建立在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建立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的约束机制。《巴黎协定》将在2018年建立一个对话机制(the Facilitative Dialogue),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目标的差距。可行性——《巴黎协定》协定要求建立针对国家自定贡献(INDC)机制、资金机制、可持续性机制(市场机制)等的完整、透明的运作和公开透明机制以促进其执行。所有国家(包括欧美、中印)都将遵循“衡量、报告和核实”的同一体系,但会根据发展中国家的能力提供灵活性。《巴黎协定》主要内容《巴黎协定》共29条,当中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从环境保护与治理上来看,《巴黎协定》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巴黎协定》将世界所有国家都纳入了呵护地球生态确保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当中。协定涉及的各项内容摈弃了“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体现出与会各方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的强烈愿望。《巴黎协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下,在《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等一系列成果基础上,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从经济视角审视,《巴黎协定》同样具有实际意义:首先,推动各方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积极向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避免过去几十年严重依赖石化产品的增长模式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其次,促进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力支持,在技术周期的不同阶段强化技术发展和技术转让的合作行为,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再次,通过市场和非市场双重手段,进行国际间合作,通过适宜的减缓、顺应、融资、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方式,推动所有缔约方共同履行减排贡献。此外,根据《巴黎协定》的内在逻辑,在资本市场上,全球投资偏好未来将进一步向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环境治理等领域倾斜。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据路透社5月31日援引美国新闻网站Axios报道称,两名直接获悉信息的匿名线人透露,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已经决定退出巴黎气候协议。特朗普在27日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上拒绝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气候变化协议。特朗普称,他需要更多时间做决定,然后他发推文说,会在本周宣布决定。另据路透社此前报道,特朗普曾在选战期间承诺,上任百日内就将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议。特朗普打算推翻奥巴马政府的环保政策,认为这阻碍了经济,退出巴黎协议是计划的内容之一。各方对特朗普决定的反应特朗普不顾劝阻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苹果、谷歌、Facebook和微软等巨头均表示了反对,它们甚至在买下整版广告发表了公开信,该信由25家公司联合签署,其中还包括Adobe、英特尔和Salesforce等巨头。公开信上写道:“让美国继续留在《巴黎协定》体系内对美国商业和经济都非常有利,稳定和实用的框架可以促进有效且平衡的全球应对,这对美国商业至关重要。”Salesforce CEO贝尼奥夫发推表示:“亲爱的特朗普总统,作为美国的大公司之一,我们强烈建议您选择继续留在《巴黎协定》内。”消息正式宣布后,马斯克直接失望的发推表示自己会退出顾问委员会,“气候变化正在真实发生,退出《巴黎协定》对美国或世界都不是好事。”微软主席布拉德·史密斯对此事表示了遗憾,称微软将继续做好分内之事以完成自己的目标。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则表示谷歌会继续努力,为全世界争取一个清洁和繁荣的未来。英国里丁大学的教授 Mike Lockwood FRS说:科学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为人类带来了不言自明的益处,这些益处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比如便捷、安全且高效的交通运输,能源技术,疫苗,肥料,清洁的水源等等。但是这些成果的取得在于把科学证据作为决策的核心。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在于政治信条取代科学,在气候变化方面,这样做的后果会是灾难性的。约克大学的教授Callum Roberts认为: 随着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全球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方面拿出更切合实际的策略。美国这一举动将延缓温室气体排放设置的时间表。似乎某些政治领袖没有意识到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剑桥大学博士 Emily Shuckburgh认为:特朗普的决定将直接影响每个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因为美国以及全球其他国家排放的每一克二氧化碳都会恶化气候变化的问题。特朗普的这个决定对我们未来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威胁。伦敦政经学院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的政策与传播主任Bob Ward说: 特朗普的发言纯属无稽之谈。因为该协定规定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生效三年内都不可以退出,而退出的过程需要数年时间来完成。这意味着美国在日之前是不能退出的。所以特朗普在本届任期内似乎实现不了他退出该协定的愿望了。综上,对于特朗普的决定各方反应不一,不过自从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在科学研究方面屡屡掣肘,包括经费,人员等问题。这也说明了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希望他能认识到科学不仅对于美国重要,对全球公民都同样重要,把科学作为决策的依据,而不只是装点自己政治资本的花瓶。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在纽约签署、去年11月因为欧洲议会通过而正式生效的气候变化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重点是在于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目前《巴黎协定》已经有194个国家和欧盟签署,147个签署方实现了对该协定的批准。也就是说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这项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巴黎协定》为世界各国定下“硬指标”:以工业化之前的世界气温为基准,把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2°C以内,或者更进一步,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C以内,并且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的零排放。美国正式签署《巴黎协定》时承诺,到2025年,美国碳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6%到28%。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做法其实并不意外,此举不仅是其去年大选期间的竞选承诺,也是去年共和党初选竞争者中享有共识的政策议题,甚至是共和党传统立场的某种体现。从过去的情况看,特朗普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基本没有个人立场,甚至采取了对共和党主立场的延续。作为共和党总统,一方面,《巴黎协定》与TPP、医疗改革一样,都是奥巴马的遗产,所以要彻底取缔;另一方面,共和党传统派尤其是甚至是极端保守派,通常都是所谓的“气变怀疑论者”,认为气候变化是不存在的,至少不是人为造成的,因而也无需过度参与,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由派只是为了借机扩张政府的影响力与职能范围,是大政府主张的“骗局”。特朗普通过此举可以实现众多政治目标:比如,进一步彻底实现所谓“去奥巴马化”的目标;又如,回馈体现为能源产业利益的某些共和党基本盘;再如,通过放松矿业等传统能源产业而实现更多就业进而兑现所谓“美国优先”竞选承诺。等等。
6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