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在宁波万达商圈的形态销售形态已成熟,怎样突破

商圈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春秋末年,越国。范蠡在辅佐勾践二十余年后终于助其消灭吴国。不久之后,他料想大名之下恐难久居,就乘一叶扁舟去至齐国,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陶朱公范蠡即是中华商祖。
数千年前的古时,范蠡富可敌国,生出计然之计:只用五项便让战火中的越国兴国。那时世间战火纷飞,而寻得一僻静之地的范蠡自成一派。他不知道的是,几百几千年后,华夏九州竟由他为起点生出许多分支,那些原本寂静的土地也因一个“商”字烽烟再起。
晋、鲁、浙、苏、闽,原本陌生的人们或背起货囊奔走四方,或买地置业,只是,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身上似乎总有一种标记:这些外出打拼的商者因为相同的气息和相似的秉性聚拢在一起,商帮就这样形成。
在这个没有战事和硝烟的世间,商海之中,却因为不同商帮的存在而烽烟不止。他们同有中华商脉,却由于各自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各自的区别:儒学布施的徽商、敢打敢拼的闽商、勤俭诚信的晋商、搏击改革浪潮的粤商……虽是同根生,却由于共同的目的和需求而不得不在商海博弈中使出本帮秘籍。它们有竞争,也有合作,是智慧,更是较量。这分明像一场群雄逐鹿的商业大战,不见流血,却同样有刀光剑影的痕迹。
只是,无论竞争怎样激烈,他们总是恪守这样的道德底线和商业准则:诚信、忠义,商道即是人道。所以,即是有“无商不奸”这句古话,在中华各大商帮的群体里,良知者还是占大多数。这些现在看来财富无人可及的富豪,在最初的创业阶段,多是贫困不堪。他们的发家,只是因为敢于打拼、能够吃苦。每个人的发家都是一段历史,而他们的身上,也都有着各自商帮的影子。
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创业之前仅是一个农民,从最早成立一间铁匠铺,到如今享誉国际的万向集团,30多年间,他创造了一个百亿商业帝国的神话,而他的身后也是由无数有着草根背景的商人组成的浙商群体。
安踏集团总裁丁志忠最初只是背着600双鞋来到北京,他只想相闯,想冒一下险,生命从此就有了不一样的颜色,而他的身后也是无数个走出家乡,闯荡世界的闽商身影。
鲁商张瑞敏、徽商史玉柱、晋商李彦宏,这些现在声名显赫的人的背后,几乎都有着艰苦卓绝、不堪回首的早年拼搏生涯。他们之所以能够一路走来,是因为对经商事业的热爱,对商海策略的精通,而在他们打拼事业的过程中,也留下了数不清的值得我们铭记的人和事,这些浸满了商道至理和博弈真经的故事,是中华商帮智慧的结晶,是历练已久的哲思的锤炼。
泱泱中华,为商者何止万千。纷争商帮,故事怎能说尽。这块注定充满了风云的商界版图,还会有怎样的传奇上演?无人知晓,也无人能够知晓。我们知道的只是,这世间的万千流转只是一个过程,所有的起承转合、波折与分晓,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注解,硝烟注定再起,传奇还会继续。
  【商圈性格】
挑担走四方,卖货郎闯出“种子精神”
清乾隆年间,浙江义乌和金华一带,有这样一批卖货郎。
他们会在每天晨曦初露的时候挑起重重的扁担,手摇拨浪鼓,离开家门向远方走去。在这个鱼米之乡,并非每个人都想安然享受那份惬意。有些人独辟蹊径,投身商海,就像那些卖货郎。他们挚爱生意,熟悉买卖的手法和规则。
家门口的小溪还在潺潺流淌,停泊在岸边的乌篷船上是睡眼惺忪的渔夫,他时不时地拿起鱼斗在水里洗上几遍,眼睛盯着那些渐渐远去的卖货郎——这些两百多年前的浙商远去的背影。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浙江人经商已成为一种传统。据说,在一个叫慈溪的县级市,人口不足一百万,却有6%的人做起了老板。他们时常会用混着当地方言的普通话招揽客人,那样子分明有几分自己先民的摸样。
但家乡再好,也阻止不了浙江人走出去的信念。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在欧洲求学的时候,就经常碰到温州青田一带的手工艺人和小商贩,背着黄杨木雕或者瓯绣之类从老家搭乘破轮驶出瓯江,飘扬过海一直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谋生。”
在浙江人看来,闯荡就是生活的常态。心中的经商梦让他们奔走四方,要么拖家带口,要么只身前往。这些人就像轻盈的蒲公英,落到哪儿就在哪儿生根发芽,再来一阵风,就又飘向另一个地方。他们随时准备动身,为了一个潜在的商机背负行囊,远走他乡;也可以因为一个别人看来微不足道,自己却信心百倍的生意坚持己见不动摇。一切的选择不是源于盲目和冲动,而是来自深藏心底的经商智慧和精准的投资眼光。
在阿联酋迪拜,这个充满了异域风情的阿拉伯城市,不足150万的人口中,竟有1万5千名浙江商人。迪拜河东岸,无论是汽配市场、五金市场、鞋类市场还是礼品文具市场,都有着浙江人的身影。有一次,一位中国记者在汽配市场迷了路,看到一个东方面孔的女人向这边走来,他就迎了上去,一问才知:浙江人,在迪拜已做了3年的生意。
迪拜到浙江,已不能用千山万水来形容,但到那里经商的浙江人,据说,时间最长的已经超过十年。
人们常说,浙江人眼里,什么都可以做成生意。生意不在于大小,只要它的潜力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便是这群人的商业哲学。纽扣、拉锁等被许多人看不上眼的小商品经过他们的妙手总能换来大笔财富。
浙江温州的桥头镇原来是个贫困的小乡镇,人均耕地不足3分。解放前大多数农家还吃不饱饭。但当地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头禅“桥头生意郎,挑担走四方。”土地养不活,他们就走出去。叶尧林、叶尧青两兄弟就是最早走出去的那批人。兄弟俩看准了纽扣市场,就从外边买了一批回来,在镇上买,没想到只有一天的功夫,所有的纽扣的买完了,而其他的农家也争相仿效。
现如今,这块当初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方,生产纽扣的作坊已经达到4000家,每天有至少1400种纽扣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欧美,这个小镇也因此获得了“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的美称。这样的地方在浙江比比皆是,最出名的是浙江义乌,它因为其小商品集散中心的身份,被联合国关注。生意因小而能专一精细,浙商在一个商品小天地里打通了一条以小博大的经商路。
所有的经商智慧,都是他们一步步走出来的,有人把这种精神称为“种子精神”。种子虽小,能量巨大。它能漂泊到各处,无论到了那里,都能生根发芽,留下自己的痕迹。
抱团:人脉即是商脉
在《可怕的温州人》一书中,著者有这样的一段描述:“靠着温州人的关系网,初来乍到的人不用怎么费劲便可以谋生,加工皮包、皮鞋或者在亲戚朋友的餐馆里做工。温州人在巴黎能买到一种中文电话卡,把信息源源不断地从巴黎传递到温州。”
温商是浙商的缩影,他们身上的秉性也是浙商的特点,这种秉性就是抱团。
抱团自古以来就是浙江商人的传统。他们重乡谊,重亲情,“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缺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在他们身上很少存在,而唇齿相依更能形容在外打拼的浙商的关系。
2009年,当40万浙江人扎根四川的时候,当地人发出这样的惊叹:浙江人又要把四川的市场搞得风生水起了。据当地政府说,在四川做生意的浙江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在眼镜、服装、汽配等行业处于垄断地位。而经营这三个行业的浙江人,又大多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不是自己的亲戚就是自己的朋友,即使是关系相对疏远的远亲,也有可能做到一起做一笔生意,或者直接合伙经营。
“出来打拼,真的感觉不容易,所以能带多少就带多少,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
说这话的就是扎根四川的40万浙江商人中的普通一员。他做的是汽配生意,在他所在的那个汽配中心,共有六七十个来自老家的老乡。这些老乡的生意,与他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他是家乡第一个在CD创业成功的人的缘故,自己就成了家乡人的一个标杆。为了带动更多的人致富,他把能带的人几乎都带了出来:弟弟、外甥、外甥女。而这些人在自己发展壮大后,又学着他的样子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带了出来。
与竞争相比,浙江人大概更喜欢合作,尤其是跟自己的家里人。相熟的人扎堆在一起,说一样的话,吃一样的饭,有消息就在第一时间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其实,他们不是不竞争,而是抱团在一起竞争。不然就不会有南京的“温州村”和北京的“浙江村”。一个人是一粒沙,一群人就是一个拳,而把很多个拳头聚拢在一起,就成了这个百年商帮勇往直前的原动力。
浙江人的“群居”包含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人脉即是商脉。
有人曾说过:“如果两个四川人坐在一起,他们会悠闲地聊一些家常。如果两个浙江人坐在一起,他们会分秒必争地谈生意。要么谈如何把握市场,要么谈如何不被市场淘汰。”
许多生意就是这么聊出来的。如果浙商喜欢离群寡居,他们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捕捉最利于自己的那条信息吗?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在浙江人的头脑里,生意并不只是钱,它是一张网,而人情就是门路之一。他们在自己的生意做大后,将三亲六戚招来,建立的不仅仅是这个村那个村,实际上在规划自己的“领地”,这个领地会随着亲戚朋友的关系网的扩大而不断延伸,关系越广,生意自然好做。
这不禁令人想起百年前那群摇着拨浪鼓的卖货郎,离开家乡的时候,他们不是形单影只,而是成群结队,簇拥而行。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不是这个群体推崇的,他们宁愿最开始贫穷不堪,但只要大家在一起,薪火就会相传。
那首他们出门便会唱起的民谣大概已经没人会唱了,但每当他们的后人出门在外,聚拢在一起的时候,一样的乡语,鱼水的乡情,就组成了一首绵延不断的民谣,在浙商群体里流传。而“有钱大家赚,信息共分享”,或许就是它最直白的体现。
一个草根群体的华丽转身
自古,经商在中国被称为贫贱的职业,从“士农工商”的排序中就可看出,“商”最不被重视。他虽然没被归入乞丐、戏子之类的“下九流”,当时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很多人也以谈商、经商为耻。但在浙江人看来,经商没有什么羞耻看言,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
因为不在乎,所以敢于承担和尝试、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的大小城镇会经常看见一个个挑着扁担的小商贩,他们或是修鞋匠,或是杂货小贩,一口别人听不懂却有些耳熟的叫卖声,让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细想一会儿之后才明白:“噢,这大概就是从浙江来的买卖人吧。”口里说着买卖人,心里对他们还是有些许不敬:擦一双鞋能挣几毛钱?最穷的人都不会干,他们却干。
身上的苦可以忍,心上的苦却难以排解。但有什么办法呢?这些已经习惯了“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的浙江人只能选择忍下去。草根最开始往往都是不受重视,而那个阶段,也往往是他们的原始资本拔地而起的时期。
曾经有这样一份名单:鲁冠球——打铁匠;徐文荣——农民;南存辉——修鞋匠;胡成中——裁缝;楼忠福——建筑工人。对于他们的名字有些人可能还感到陌生,对于他们曾经的职业,每个人都耳熟能详。那个时候,他们也不被人重视,也是别人眼中的苦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创业成功的人,哪个不是先苦后甜?而现在,这些别人眼中曾经苦力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他们的身上依然留着草根的血液。
“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有人曾如此评价浙商。两个极端,却反应了出了同一个秉性:浙商的出身,大多贫苦,这注定了他们是小人物,而有志气、能吃苦的小人物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1991年回家之前,一个叫王均瑶的人和一帮温州老乡合包了一辆大巴回家过年。由于路途遥远,从出发地都温州要1000多公里,车又比较慢,王均瑶就随口说了一句:“这车子太慢了。”朋友听了,也随口回了一句:“那你坐飞机回去好了,飞机快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的王均瑶也仅是个小老板,但朋友的一句话,让他起了做飞机生意的野心。8个月后,他就经过各种努力,成功的包下了长沙飞温州的航线,而这也开了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的先河。之后,他又做起了牛奶生意,他的志向是让中国有钱人都喝上自己公司的奶。总部最开始在温州,后来搬到上海。
“我一到上海,就像一粒沙子掉到了一堆石头里,太微不足道了。在温州闭眼都认识路的我,上了上海高架桥总下不来。”
做的再大,他也还是民间资本。对于诺大的上海来说,还是一粒沙。他没有忘记自己早些年睡地板啃冷馒头的日子,这些,就是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源泉。
苦出身不等于有苦命运,年纪轻轻就外出打拼的浙江商人,凭借自己的勤奋、隐忍、敢于拼搏的精神,在一条原本坎坷的经商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康庄前程。或许,无论过了多久,他们也无法改变自己草根的背景,但有一天,当他们功成名就之时回身望去,那些曾经的坎坷和艰辛,早已退去了曾经的艰涩,而成为浙商身上令人铭记的勋章。
【商海智慧】
商海破浪,小船驶出“稳”船王
他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发迹始于一艘已经跑了三十年的旧船:20年的时间成为拥有200搜巨轮,2000万吨位的世界级船王。他联手李嘉诚“导演”震惊世界的“九龙仓之战”。
这就是包玉刚,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孙,以稳健著称于世的“东方船王”。
1978年,60岁的“舵手”包玉刚决定给自己的事业掉转一下“船头”,率领他的“海上王朝”进军陆地,他的这一选择,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刚刚踏上陆地,就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20世纪七十年代,全球爆发石油危机,航运业却迎来自己的辉煌期,多少人都想在油桶里捞上一把,包玉刚的船队就搭上了顺风车。船队的订单络绎不绝,拉出去的是石油,拉回来的仿佛是一船一船的黄金。
但这个在海上鏖战了近五十年的老船王却没有被眼前的景象迷住双眼,他分明察觉到了一股涌动于繁荣背后的大萧条的气息。此时,包玉刚的幕后财团汇丰银行恰恰更换了老板,新老板上台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给包玉刚逐渐“断粮”。
形势有些紧急,这个久经沙场的老舵手却没有丝毫慌乱,他开始在心中慢慢布局。他先是有条不紊的减少船只,再紧紧地盯着他关注的领域。九龙仓码头,这个无数人觊觎的黄金领地进入了包玉刚的视野。作为香港最大的码头,谁掌管了它,谁就握有了香港绝大多数海上运输和存储业务。这是块谁都不会轻易放过的“肥肉”,但得到它,谈何容易?
在当时,九龙仓的拥有者是英国财团怡和。怡和在香港侵淫了近百年,资本雄厚,根深蒂固,想跟它对抗绝非易事。此刻的包玉刚,站在香江岸头极目远眺,这位对海有着很厚感情的船王绝不会想到今天会在香江横刀立马,与国际财团巨头针锋相对。
60年前的宁波小镇上,包玉刚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包兆会是个市井小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每一分钱都浸满汗水。家离海不远,包玉刚经常去看海,看船。命运似乎有某种笃定,一定就是一生。包玉刚在13岁的时候到上海读了一个船舶学校,抗日的时候被迫中断,又去银行里当小职员。1949年初和父亲携带打拼数年的来到香港,自此踏上航海业的征程。在1949年到1978年间,包玉刚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在一条破船上成长为享誉世界的船王。此中艰辛常人难以理解。
而远在香港,有一个人也正强势崛起,那就是比他小十岁的李嘉诚。李嘉诚通过苦心经营,跻身华人首富,一样的艰苦,一样的令人瞩目。一边是船王包玉刚,一边是首富李嘉诚,两人都不会想到如今同会于香江湖畔,一起阻击西洋财团。
1978年7月的一天,李包两人密会于香港中环文化阁一间隐蔽的房间。谈话的主题直奔九龙仓。
在那次密会中,李嘉诚打算将手中持有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必须帮他在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的股票。包玉刚意在九龙仓,李嘉诚意在和记黄埔,两大巨头各有所指,共同的目的却是对抗盘踞九龙仓的英国财团怡和。
  两人一拍即合,包玉刚当场同意李嘉诚的建议,同时约定事成之前不向外界走漏半点风声,这就是著名的“阁仔会议”。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包玉刚在承接了李嘉诚2000万九龙仓股票后,又悄悄买进1000万股,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直到他持有的九龙仓股份达到30%,高于怡和的20%时,才高调地宣布自己已是九龙仓最大的股东。
为了更加稳妥的掌控九龙仓,包玉刚又将手里的股票以高于市价的价格转让给环球旗下的隆丰国际,以此来表明,他的最终目标是掌控九龙仓50%以上的控股权。而且,即使这次有什么闪失,他顶多赔掉一个隆丰国际,对自己的财力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包玉刚步步为营,他用自己的沉稳和谋虑逐渐接近目标。
英国财团的掌控者知道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扬言反击。一股大战前的血腥味似乎正在笼罩香港的上空。
1980年的夏天,包玉刚按原计划要进行一场环球旅行。期间,他要途径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英国伦敦,最后还要飞到墨西哥与墨西哥总统会面。当时的包玉刚风光满面,九龙仓争夺权已基本胜券在握。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这一行程已被英国财团眼线获知,英国人已经谋划周全,只待包玉刚离开香港,反击立刻上演。天平开始倾向另一方。
果然,包玉刚前脚刚到欧洲,怡和就抢购九龙仓股份。他们的目标是将自己的持股率增加到49%,包玉刚的股票只有30%,如果想超过怡和,就要在两天内筹集数十亿现金,再买入20%的九龙仓股票,他有这个实力吗?得到怡和反扑的消息后,包玉刚的女婿、自己的得力干将吴光正,马上给包玉刚打电话,告知急情。从吴光正略显惊慌的话语中,包玉刚得知此事的严重性,他先平复女婿的心境,然后详细询问整个事件的经过。英国人是在逼自己全盘收购九龙仓,但他当时根本没这个实力。吴光正说,如果他们也和英国人一样,将九龙仓的股票持有率定在49%,就会占有比较有利的位置。因为当时怡和只有20%的股票,而包玉刚则有30%,再买进20%股票的话,就可稳操胜券,整个过程如果用现金交易,优势会更大。
包玉刚当即同意此方案。但他当时手里只有5亿现金,为了筹款,便详细的做起了安排:他先是致电在伦敦的汇丰银行老板,第二天上午共进早餐,再向原本确定出席的会议和见面的人物致函道歉,说自己因个人事务不得不取消这些议程。接着,他便直飞伦敦筹款,整个过程顺利的异乎寻常,财团很快答应了包玉刚借款15亿的要求。钱的事准备妥当后,包玉刚又密电吴光正给自己订购苏黎世直飞香港的飞机票,自己则按原计划飞到墨西哥与该国总统见面,以麻痹英国人的眼线。在到了苏黎世后,他就悄悄地登上事先早已预定好的飞机,直飞香港。整个过程,包玉刚非常冷静,甚至冷静的有些惊人。
回到香港后,包玉刚选择了一家平时并不常住的酒店下榻,然后立即布置收购的相关事宜。在确定怡和出价100元一股后,包玉刚决定以105元一股与之对抗,因为是现金买进,这个价格英国财团肯定无力还手。确定这点,包玉刚当天晚上就召开了新闻招待会,高调地宣布自己将再买进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使自己的股份达到49%。而在解释自己怎么筹到这笔巨款的时候,包玉刚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自己只是到当铺转了转。自此,英国财团怡和彻底被击退,他的老板甚至没有吸完一根雪茄,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呛的不行。
在整个九龙仓收购战中,包玉刚共动用了23亿现金,人们在不断的感叹,在这场震动世界的商业并购案中,船王是如何在如此的短的时间内筹到这些资金的?有些人说是因为他的临危不乱,也有些人认为是他的个人魅力和身后的强大财团。但不管依靠什么,有一点不可否认,包玉刚的沉稳、老谋深算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他。联手强人、瞒天过海的出游计划、尘埃落定后的平静言语,包玉刚的商业智慧让这艘在大海上飘荡了半个世纪的大船,终于安全靠岸,续写传奇。
商海,有时候波澜不惊,却又暗潮涌动,其间的博弈格局,变幻莫测,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落子,可使双方易局,逆转颓势。经商如行走江湖,“稳”字经念的不是退缩保守,而是在深思熟虑谋篇布局后,决然出招制胜。如同盖世的侠客,在利剑出鞘的那一刻,胜负已然分明。当他飘然而去的时候,只能看到狼烟背后的宠辱不惊。诚如包玉刚,这个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不会在乎这一时的波涛了。
【商海大事记】
193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工作,7年时间里,历任普通职员、衡阳银行经理、重庆分行经理,直到最后的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
1949年初,包玉刚与父亲一起携着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另闯天下。之后在朋友的协助下,筹集了70多万美元,搞起船业生意。
【商道妙语】
我的宗旨一向是逐步稳健发展,既不要靠耸人听闻的利润,也不要在市场不景气时,突然有资金周转不灵的威胁。
江湖里的博弈境界:无招即是有招
他本是一位英文教师,却因为一个因特网辞职下海。他曾经四处碰壁,办公室里只有一台电脑,如今却开创了阿里巴巴商业帝国的传奇。他就是马云,一个曾经的“骗子”,现在享誉全球的商务帝国掌门人。
1996年,香港拍摄的金庸武侠剧《笑傲江湖》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刚刚从杭州电子工业大学教师岗位上辞职的马云正奔波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为他创建的“中国黄页”做各种推销。在当时,“中国黄页”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极为陌生的东西,对马云来说,也带有某种新鲜感。他是在1995年出访美国的时候首次接触因特网,回国不久就建立了这个网站,在当时还是网络沙漠的中国,其出手之大胆、迅捷令人难以想象,举手投足间仿佛带有某种江湖豪士的决断。
“我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如此果敢和迅捷的原因。马云不是仅喜欢风清扬这个名字,更欣赏他的无招胜有招。他仿佛也被这位高人“隔空打物”,注入了此境界的精髓,在自己以后经历的商战博弈中,屡试不爽,深得其法。
2005年7月的一天,马云神秘地对正在采访自己的一位记者说:“两个礼拜前,我做出了这辈子最大的决定。”
“什么决定?”
“这是高度机密,我现在不能告诉你。阿里巴巴高层也只有几个人知道,但知道的也绝不会透露一点风声。不要心急,二十天后,什么都明白了。”
二十天后,马云公布消息前,谣言四起。有媒体报道,美国网络巨头雅虎并购阿里巴巴。这则“大鱼吃小鱼”的消息引起诸多质疑,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马云为何要如此神秘?几天后,阿里巴巴在中国大饭店举行隆重的记者招待会,当着几百位中外记者的面郑重宣布:阿里巴巴全面并购雅虎旗下的雅虎中国,阿里巴巴也将得到10亿美元的现金。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自1999年创建阿里巴巴起,马云的大手笔不断,此次并购雅虎中国依旧高调震惊中外。所有人都想知道,谈判桌上的马云到底是用什么打动了雅虎当时的CEO杨致远,他的杀手锏又是什么?马云的杀手锏就是阿里巴巴祭出公司40%的经济效益和35%的投票权,雅虎则出让雅虎中国和10亿元的现金。这场交易,马云是十足的胜利者,不仅壮大了自身实力还打开了知名度,但至于谈判的具体细节,马云却秘而不宣。有一次,记者问他在这起并购中运用了怎样的高招,马云淡然一笑,不予置评。如果他生来是江湖中人,必定如风清扬般潇洒飘逸,出招收招一气呵成,不留半点痕迹。
号,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尘埃落定后的一个月,西湖论剑如期举行。到场的雅虎CEO杨致远无意间说出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百度一上市的时候我就跟同事说,我把价格定低了。”他把什么价格定低了?很显然,他后悔与马云做那笔交易了。
现在看来,马云始终把雅虎中国看成一枚棋子,怎样布局,心中早已谋划周全。他不允许雅虎在此次并购中控股,却在董事会四人中安插两人,自己仍任CEO。他表面宣称谈判秉持双赢的态度,实质早已为己方留出足够的员工控股权。表面的谈笑风生,实质的大权在握。
而且,此时的淘宝网正面临美国易趣的强硬对抗,与后者相比,前者虽在市场占有率上具有优势,却是建立在淘宝免费,易趣收费的基础上的。为了提升淘宝竞争力,阿里巴巴从2003年到2004年共对其追加4.5亿资金,易趣也于2005年初追投1亿美元资金。淘宝只出不进,压力颇大。此次谈判,马云吃定了雅虎手里的现金,不出现金阿里巴巴也绝不交出自己的股份。其实,雅虎中国是马云早已看上的牌,只是时机未到,时机一到,必手到擒来。
从这场并购案中可以看出,马云的商场舞步从容淡定,他的于无声处乾坤挪转更是令人叹服。然而创业初期的马云,却远没有现在这般风光。
1995年4月,马云的草创雏形中国黄页诞生于一间租来的办公室,里面只有一台电脑。马云在付完房租和打理完各种费用后,手里的原始资金10万块钱已经所剩无几,当时的艰辛无以言表。为了打开公司销路,他拿着自己网站的材料到各家企业拜访,说出在当时还无法被人理解的因特网。通常的情况下,马云好不容易蹭进了一家企业的大门,在他滔滔不绝的说个没完的时候,对方先是看怪人一样盯他一会儿,然后极不耐烦地将他轰出门去。当他到北京后,更被人当做骗子。有一次,马云实在难以自已,就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发泄着愤懑,“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那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也不会那么落魄!”
风清扬在成为剑宗高手之前必定经过种种磨练,而马云这个他的“隔世弟子”要想修成真人,也在所难免的经受磨砺。多年的艰辛打拼让马云逐渐坚强、成熟、睿智。商场上,他足智多谋、手法犀利,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多年后的今天,当初落魄不堪的马云已成为名闻世界的著名企业家,他的创业经历和经典商战被一遍遍地诵读,而他则一如既往的谈笑风生。就像谁都难以想到在他那张酷似外星人脸的后面有一颗充满智慧的头脑。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显山露水,隐匿于喧哗的背后,独自揣测着这繁杂的商业江湖。输赢本就难定,那些驰骋期间的各大高手,身怀怎么样的绝技无人能够知晓。唯有善隐者,才可能将乾坤暗中偷换,占得商海先机。
【商海大事记】
1995年-1997年,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
1997年-1999年,加盟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站点及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1999年至今,创立阿里巴巴集团,并迅速成为全球最大B2B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已成亚洲最大个人拍卖网站;
2003年,创立独立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目前在中国市场位居第一。
2005年,与当时全球最大门户网站雅虎战略合作,兼并其在华所有资产,阿里巴巴因此成为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
2007年8月,推出了以网络广告为赢收项目的营销平台“阿里妈妈”,阿里巴巴以支付的低端门槛吸引了大量的中小站长加入。
2008年,阿里妈妈实行广告三包政策,再次掀起波浪。
日,阿里巴巴有限公司和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任董事会董事长。
【商道妙语】
1.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2.三年以前我送一个同事去读MBA,我跟他说,如果毕业以后你忘了所学的东西,那你已经毕业了。如果你天天还想着所学的东西,那你就还没有毕业。学习MBA的知识,但要跳出MBA的局限。
3.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的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
4.懒不是傻懒,如果你想少干,就要想出懒的方法。要懒出风格,懒出境界。像我从小就懒,连长肉都懒的长,这就是境界。
5.加入你问我:你喜欢能干的员工还是听话的员工?我说Yes,就是既要听话又要能干,因为我不相信能干和听话是矛盾的,能干的人一定不听话,听话的人一定不能干,这种人要来干什么,不听话本身就不能干,对不对?
6.上当不是别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贪,是因为自己才会上当。
7.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
李书福:最勇猛的是无所顾忌者,最可能成功的是全情投入者
一个疯子会做怎样的事?如果他是个有梦想的“疯子”呢?一个亿万富翁会做怎样的事?如果他是个不怕失败的富翁呢?卖冰箱、搞房产、投足球,造汽车,几番沉浮再度崛起,这就是李书福,一个疯狂造富者走过的路。
  李书福面前有这样一份简历:
男,1963年出生。21岁当上冰箱厂厂长,26岁冰箱厂被迫关闭。
29岁携带数千万赴海南投资房地产,赔的精光,“人都差点回不来。”
2001年投资足球,遭遇圈内黑幕,愤然撤资。
如果这仅是一份普通的简历,他会毫不犹豫的卷起扔到旁边的废纸篓里,但这次,他悄悄地把它塞进了抽屉的最底层——对于过去的失败,李书福并不想多谈。
即使是在现在,这个身价已攀升至中国富豪榜前30位的亿万富翁,对过去的一些事仍讳莫如深。具体缘由,没人能够说明白。他谈论的最多的还是他的汽车,是“让吉利的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因为这句话,有的人给了他一个绰号“疯子”。这个疯狂的人只因为想造车就不顾一切的构架自己的造车梦,甚至喊出了“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样的话语。李书福并不缺钱,造车之前就是亿万富翁,他之所以那么做,只能说明他的“疯狂”。
这一点,从他不谈失败到只求一败就可看得出来。
日,第一辆吉利豪情下线的时候,李书福大摆100桌宴席,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士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但大多数人都拒绝前来。“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当时的李书福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
这件事的原因很简单,造车要得到政府的批准,李书福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批文。一个黑户,谁敢来给他捧场?但他就是敢干,这是何等的疯狂。战场之上,最可怕的进攻者不是全副武装的人,而是无所顾忌的搏命者,那个时候的李书福就是一个疯狂的搏命者。
当时,他对外宣称要投资五亿,据知情者说,他手里只有一亿。1996年投产的桑塔纳国家投资十多个亿,还有大批先进的人才和多年的经验,一个只有五亿资金,之前卖冰箱、卖摩托毫无经验的李书福凭什么能够成功?他的疯狂就体现于此。李书福藐视游戏规则,无视行业权威。因为痴迷于造车而不顾一切的杀入这个行业。
1996年,李书福买来两辆奔驰,回厂之后就拆了,再用另外的奔驰配件一件一件组合起来。外壳竟然是用玻璃钢组合起来的。装配完毕,李书福就将这辆车开上了街头,还做了广告,令人称奇的是,竟然还有人问这辆车的价格。自此,李书福的雄心彻底被激发,他甩下一句,“造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就加入他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中。他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家当,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为的只是一个梦,一个不让外国车跑遍中国的蓝图。他可以失败,至少可以从头再来。此时,他也逐步接近那个可以“失败”的机会。
李书福最早的汽车生产车间是在一间监狱下属的汽车厂里,这个机会,是在与朋友吃饭的时候得到的。那家汽车厂只能生产轻型客车和两厢轿车,不能生产李书福心仪的三厢轿车,但至少可以造车了。听到这个消息,李书福兴奋异常,他使劲地搓了搓手,几天之后就在那家汽车厂安营扎寨,开始了他的“求败”历程。之后他又将自己的吉利公司搬到临海,在一块800亩的土地上秘密造车。对内加紧生产,对外宣布做摩托。在公开的场合,李书福也不断寻求政府的支持,真诚而又坚定的喊出那句“求败”的宣言。
有人说,李书福的这句话显得异常悲壮。他本不应是个壮士,造车之前,本已衣食无忧,春风得意,是自己把自己逼上梁山。再利的刀山也要过一过,再险的火海也要闯一闯。所以,他才艰难的挤上了汽车行业这个餐桌前,与其他的国际汽车食客争锋天下,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
而“求败”又是种怎样的心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胆识、魄力更是激情。求败的心即是以赴汤蹈火的热情追求目标,不达目的绝不甘休,失败也了无遗憾。这样的人,眼里冒着火,行进如腾飞的雄鹰,成功就具备了极大的可能。
从不谈失败到甘愿求败,是一种心智的成熟,意志的坚韧和雄心的展望。
度过最初的艰难后,李书福的吉利公司走上正轨。他生产出了“中国最便宜的汽车”,逐渐打开市场。之后又将吉利车开进欧洲车的心脏——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掀起一股中国雄风。而李书福说,他的疯狂还将继续。他是个倔人,认准了,就会一直走下去。
每个追求事业的人总在谈论成本,当你遇到一个不计成本的人的时候,就可能遭遇到了一个最强硬的对手。他没有卑鄙的手段,没有诡辩的阴谋,只有一颗心,一股热情。他以不计失败的勇气与你对抗,而如果你有丝毫懈怠和畏缩,即刻会被打下擂台,没有还手之力。最勇猛的人是无所顾忌者,最可能成功的人是全情投入者。商海之中,亦是如此。
【商海大事记】
1.1984年~1986年,任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2.1986年~1989年,任浙江台州北极花冰箱厂厂长
3.1989年~1992年,任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
4.1992年~1995年,国内知名大学深造
5.1995年~至今,任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商道妙语】
1.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作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2.我想我总有一天会输光的。
3.造汽车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来技术,买来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的产品。我们过去造两轮(摩托车)时,不是没人相信我们能做出来吗?事实怎么样呢?我们不仅做出来了,而且还做的很好。我心意已决,我负全权责任,哪怕是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
4.什么叫创新,就是人家都反对你而你还坚持去做。如果你和大家的观点一致,这叫创新吗?
5.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100年后,人们可以自己买零件组装汽车,就象现在个人组装电脑这么简单,到那时,通用、福特怎么会不关门呢!
6.合资就像是勾引我们抽鸦片。品牌掌握在谁的手里,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主动权就掌握在谁的手里。
7.这个社会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欲望,没有个性。这是一个进步的社会,发展的国家,允许人们有个性和不断提高欲望,不断有自己新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如果我不张扬,我没有个性,我不知道吉利集团今天会怎样。
达娃之争:饮料大佬,铁腕博弈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祖上是南宋名臣宗泽,祖父在张作霖身边当差。不惑之后的两年创办自己的企业。一句“喝了哇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词将他的事业推向高峰,他与达能打响了中国商业界最惨烈的诉讼案。这个人就是宗庆后,一个浙商群体里不得不提的人。
风景宜人的西湖岸边,哇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突然自言自语的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事情发生在十年之后,哇哈哈肯定会输的很惨,因为那时我已经很老了没有精力对付他了,但现在达能打错了算盘,因为我还年轻。”
宗庆后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场硝烟刚刚散去:达能收购哇哈哈的计划并没有得逞。从他身上,似乎还能闻到些许火药味。这个60多岁的商者就像一个刚从猎场归来的老猎手,一边慢慢吹去猎枪口飘出的青烟,一边回想从前的一切。
时间回到日。杭州西子湖畔,春寒料峭。
哇哈哈宣布与达能及香港百富勤公司成立哇哈哈合资公司。席间,众人举杯相庆,宗庆后脸上也满是笑意。
“那时,我太想加快哇哈哈的发展,与同行拉开距离了,于是在香港百富勤公司的介绍下认识了达能,一个合资公司就这样在匆忙中建立了。”
宗庆后说到“匆忙”两字,这是个关键字眼。正是因为“匆忙”,他才忽视了一个细节,而这个细节,就是达能给他设下的圈套。
当初三家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的时候,哇哈哈占49%的股份,达能和香港百富勤占51%的股份。宗庆后觉得不管怎么算,自己是一个公司,他们是两家公司,控股多但股权分散,所以,“自己还是老大。”但他后来发现,这笔账算错了。
百富勤早就与达能有合作,在与哇哈哈的这桩交易中,它只是起到一个资金整合和财务协调的作用,实际的控制人还是达能。宗庆后最初没有看清这层关系,直到1998年4月,百富勤将手里的股份转让给达能,宗庆后才觉得有些不妙。自此,哇哈哈合资公司由三方控股专为两方控股,达能占51%,哇哈哈占49%。
在宗庆后的最初谋划里,达能只是他的一枚棋子,合作只是为了盘活自己这盘大局。没想到,自己仿佛成了瓮中之鳖,慢慢进入别人早已布好的网中。
更为可怕的是,达能的这张大网并没有收的很快,而是迂回慢慢的收紧。收网的方式即是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梅林正广和50%股权、光明20.1%股权、汇源22.18%股权都已划归达能所有。哇哈哈就在网的中心,形势也极为危险。
但在当时,对哇哈哈威胁最大的还是对乐百氏的收购。乐百氏是哇哈哈最大的竞争对手,虽然没有垮台,但也只剩下表面风光。但达能的注资使其获得了强大前进动力,哇哈哈的收益受到极大影响,只AD钙奶在2001年的利润就有4000余万元的损失。此时的宗庆后似乎闻到一股血腥味,一双达能的魔抓正慢慢向其伸来,而宗庆后,也在悄悄实施自己的反布控计划。
宗庆后其实一直对达能有抵触心理,对这个法国公司保持十足的警惕。尤其是百富勤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达能之后,宗庆后就一边带领哇哈哈大踏步发展,一边祭出强力手腕:设立大量非合资公司谋求更大主动权。
早在1997年,哇哈哈合资公司成立一年后,老谋深算的宗庆后就成立大量非合资公司已备后手。2002年,成立杭州娃哈哈童装有限公司,宗庆后控股65%,其夫人控股10%。2003年10月,杭州娃哈哈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出任法定代表人。2005年8月,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分公司成立,由宗庆后掌控大局。
2006年11月初,哇哈哈经销商接到通知,需要与杭州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签订一份新合同,并开设一个新账户。这是宗庆后的又一强力手腕。杭州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是宗庆后之女,开设新账户是让销售商将一部分货款打入自己账上。而从2006年年底到日的两个月里,哇哈哈的新账户上,已有了30亿元的收入,这样做,就达到了削弱达能控制市场的目的。
直到今天,当初与达能合资的哇哈哈合资企业已经发展到39家公司,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领导的非合资企业已经达到60多家。此举意味着宗庆后对甩掉达能早已下足力气。他在不声不响中为自己的这局棋下了一步妙招,虽在当时不见得有效,却解了他的后顾之忧,有四两拨千斤之势,也为后来的反击达能下了一记猛药。
达能突然提出以40亿低价强购这部分非合资企业,宗庆后当然断然拒绝,这等于拔掉他的救命稻草。他摆出一副“鱼死网破”的强硬架势,称“已考虑到最坏结果”。他不断出现在媒体面前,爆出达能的真实面目:收购企业是为了转卖,某中国豪门啤酒企业的先买后卖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还列出达能的十宗罪,主动请辞合资公司职务,引得12主管也主动请辞追随其后。这期间的宗庆后,强势、手法犀利,回击迅猛,他用自己的强硬压制达能的无理行径,以至逼的达能的律师在法庭上做出侮辱其妻女的愚蠢行为。
宗庆后的冲锋陷阵和大义凛然,引来诸多支持。有人甚至说他是为保护民族利益而战。在这场中国商业史上最惨烈的诉讼案中,宗庆后的哇哈哈集团没有被强大的法国资本集团震慑,而是据理力争,用确凿的证据和强硬的立场与之对峙。在漫长的拉锯战后,日,双方达成友好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双方将终止与双方之间纠纷有关的所有法律程序。
商业江湖,一帆风顺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的事。置身其中,就不可避免的与别人竞争和对抗。胜败往往只在一瞬间,而瞬间有时就是细节。是谈判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筹码,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表情。商战就像一场暗藏玄机的谍战,敌我争斗,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机关算尽,险象环生。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要想鹰一样警觉,像猎豹一样迅猛和强硬。
【商海大事记】
1978年,宗庆后在杭州的一家校办厂做推销员。
1987年,宗庆后承包校办企业经销部。他骑着三轮车去送货,最小的一笔生意仅赚了一块钱。
1988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推出,迅速窜红。
1991年,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三个月将其扭亏为盈,第二年销售收入、利税增长1倍多。
1996年,娃哈哈的产品扩展到儿童营养液、含乳饮料、瓶装水的三大系列。
1996年,与法国达能集团合资兴办了5个企业。
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
2002年5月,在北京举办娃哈哈童装展示发布会,迈开多元化的第一步。
  2002年底,娃哈哈已在浙江以外的22个省市建立了30个生产基地,2002年,娃哈哈共生产饮料323万吨,占全国饮料产量的16%。
2007年,与法国达能集团进行中国商业史上最激烈的诉讼战。
2008年,虽受达能强购事件的困扰,宗庆后领导下的娃哈哈销量持续增长,上半年销量增加40%以上,全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大关。
【商道妙语】
1.“娃哈哈的品牌愿与中国老百姓共同成长。‘土’的时候一起‘土’,该‘洋’起来的时候一起‘洋’起来。”
2.“每天工作不要早上一碗饭,然后上班,中午一碗饭,上班,晚上一碗饭,还是上班。”
3.“商场就是战场,在战场上违令者,结果就是一个‘杀’。”
4.“给杭州人打工,就要听得懂杭州话。假设给美国人打工,难道还要配一个翻译?”
5.“死了张屠夫亦不会吃带毛猪。”
6.“现在天已放晴,天亦逐渐转热,不知道各省还有什么理由告诉公司影响目前销售的原因,杭州人有句话‘门角里拉屎天要亮的’,望各位不要再对公司撒谎了。”
7.“我这个人也没什么大的爱好,每天就是工作,根本没机会出去花钱,但我身后有2万多名员工,我要维护他们的利益!”
8.“哇哈哈没有战略,我不会考虑八九年之后的事情,只考虑明天的事情。”
9.“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像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丁磊:走第一步,即考虑第二三步
丁磊说:“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住一把沙子在手里。”
悲伤的人有时只会抹眼泪,而丁磊告诉我们的是,你要在悲伤的时候懂得思考,用另一个思维看待这次经历。
思考就像一种原动力,有了它,财富也会源源而来。
名称:《魔兽世界》任务:黑暗神庙行动能量等级:★★★★★
Aggro:可笑的凡人,在烈焰之子面前灰飞烟灭吧!
Ready:守护符文被摧毁了,兄弟们,杀掉这些入侵者!
Skill:燃烧吧,凡人,为你们的罪恶付出代价吧!
Slay:尘归尘,土归土。
Defeat:不,不可能!等一下,我投降,我投降……
这不是《哈利波特》或者好莱坞任何一部史诗巨片,这是风靡全球的大型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里边几个人物的对话。萨格拉斯、阿克蒙德、基尔加丹或者安度因·洛萨、麦格娜·艾格文,每一个人都是魔兽英雄榜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厮杀与除魔让全球游戏迷为之疯狂。战争一场接一场。而场外,硝烟仍在蔓延。一场决定这些魔兽命运归属的“战争”也在继续。
2009年6月,上海第九城市公司与美国暴雪《魔兽世界》运营合同即将到期。
魔兽新资料久久未获审批,九城老板如坐针毡。他一边吸烟一边冥想:合同到期,九城90%的收入就要消失,以后怎么办?
此时的中国南部沿海,广州,烈日炎炎。
丁磊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凭窗远望。他眉头紧锁,又渐渐舒展。很显然,他在思考一件事情,至于思考什么,没人知道。
这个面容温和,笑容可掬的浙江宁波商人做事向来果断,发家于网络,壮大于网络游戏。他出身于技术,所以力主原创,现在又谋求游戏代理。他要一开始就扼住命运的喉咙,掌握主动权。而这次,他盯上了合同即将到期的《魔兽世界》。
谈判。上海九城与暴雪谈判。网易与暴雪谈判。
一个明,一个暗。
流言四起:《魔兽世界》即将易主。无人确认也无人辩驳。
丁磊则一边进行日常的公司管理,一边按部就班的执行着他的计划。他知道所有步骤都在他的脑子里,他习惯于思考,用思考决定未来。
当初,从CD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家乡电信局仅仅干了一段时间后就辞职,远赴广州创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铁饭碗”并不能套牢他的心。他用编软件、卖软件得来的50万创建网易。那是1997年的5月,广州还是热气袭人。
两年后,某权威机构公布国内网站投票排名,网易6029票,新浪1469票。网易免费的两款邮件系统163.net和263.net也分别获得第3和第4位的排名。他知道,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又一次取得了成功。
但天有不测风云,网络世界更是变幻莫测。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网易遭遇互联网寒冬,公司发展受到影响,丁磊个人财富大大缩水。他有些坐不住了。他在深夜完成最后一项工作后,掏出一支烟点了起来,慢慢吸着。烟圈一个个冒出又消失,丁磊思考了良久,终于定下心来:去美国转一转,寻找一点良机。
在那里,他无意间参观了美国著名的游戏厂家电子文艺界,几幢高楼大厦,接近5000名员工,丁磊被震撼了,他似乎闻到了巨大的游戏市场所独有的气息,回国之后,就全力做网络游戏。先是收购,再培养技术人员原创开发,《大话西游》和《梦幻西游》就这样诞生,并迅速成为网易的摇钱树。但任何游戏都有生命周期,丁磊也在寻找更大的财源。
此时,第九城市已经夺得《魔兽世界》在中国的代理权,开玩伊始,就赚的盆满钵满。而它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中国广州正有一个人密切关注这款游戏的最新动向,他就像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时机一到,立刻出击。
有些事情还没开始结局就已注定。2009年《魔兽世界》易主事件或许就是这样。
网易的横空夺爱让九城有些措手不及。人们看到的只是易主事件尘埃落定后,九城高层的叫嚣,丁磊一如既往的低调。殊不知,丁磊在九城签下《魔兽世界》的当时,就已谋划“夺兽”的一天。而这一天,是在4年前。
有人曾经给网易和九城做了个比较:网易2008年的总收入是30亿,毛利润25亿;九城2008年总收入是17.1亿,毛利润是7.8亿。2009年两家公司都会加大对网络游戏的投资,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是,九城在一款新游戏上的资金投入甚至多于《魔兽世界》,这一迹象应该引起了丁磊的关注。
丁磊往往在走第一步路的时候就在想第二步和第三步的走法。他喜欢预知未来,而预知的方法就是思考。用思考规避错误,也用思考未雨绸缪。有些人说丁磊似乎是一夜成名,丁磊很想问,那到底是哪一夜?
有些事之所以早早注定,不是“命该如此”。如果没有之前的铺垫,就不会有最后的结果。商场之上,本就“阴晴”难辨,唯有预判,用缜密诡辩的思维审时度势,才能抓住商机,规避风险。思考的意义,不在于一时的输赢得失,而在于长远的发展。
【商海大事记】
1993年到1995年,在宁波电信局做工程师,丁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Unix和电信业务。
1993年,丁磊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得知北京开了一个名叫“火腿”的BBS站。”第一次登陆BBS的丁磊当晚就在中国惠多网创始人之一孟超的帮助下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站。
1994年,丁磊第一次登录Internet。
1995年6月,丁磊成为北京电信前100个用户之一。
1995年5月,丁磊来到广州,加盟刚刚成立的广州Sybase。一年之后离开。
1996年5月,丁磊当上了广州一家ISP的总经理技术助理。在这家ISP,他架设了Chinanet上第一个“火鸟”BBS,结识了很多网友。
1997年6月创立网易公司。
1997年11月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双语电子邮件系统。
【商道妙语】
1、我跟我们同事说,我们做网页这个东西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我们每次出现点有创意的东西,我们的竞争对手新浪搜狐他们老抄我们,而且抄的速度很快。我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东西出来,技术含量很高,这帮人抄不了。所以我们决定做游戏,做网络游戏。
2、做企业的时候,一些优秀的人才对公司非常重要。我认为虚心求教和咨询很重要。同时,我认为公司人才储备很重要。公司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优秀的人才越多越好,一个出色的人才能顶好几个人。
3、做梦都没想到我有朝一日会掌握一家赢利超过2亿5千万人民币的公司,我也是一路跌跌撞撞,边打边学的走过来的。我最后要送给同学们两句话,是句英语的:stayhungry保持饥饿的状态,stayfulish保持充实,保持求知状态,因为只有这样,你在人生的路上才能不停地进步。
4、“信心“很重要。2001年的时候,我刚开始做游戏的时候,所有的媒体所有的同行都说我疯了。那时候的报纸我还留着,都是一片责骂声。员工也不相信。但我有信心。结果呢,当时说我们坏话的人,他们现在都眼馋我们了。所以我送一句话给大家:"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信心一定不会成功。"
5、我觉得“创新”是个很危险的事情,我这个公司到今天,我很害怕创新。我觉得创新的风险非常大,尤其对于新公司来说,一不小心创新就把一家公司搞死了。创新的风险为什么大?首先创新需要很多钱,其次创新的东西需要用户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还有创新要克服很多技术难关。
6、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正确,看准了再跟上去,这样风险比较小,这样别人犯过的错误就不会再犯。
鲁冠球:“熬”出来的商业常青藤
鲁冠球最擅长浙江萧山话,与外商谈判有时要用两个翻译。他本是个地道的穷苦农民,却不断的做着脱贫致富的梦。他起家于一个只有3000块钱无牌照的小型米面加工厂,现在却是一家资产过百亿的跨国集团老总。
日,当时闻名全国的大邱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禹作敏在极为忐忑中,携带自己的贴身保镖等四名随从驱车前往天津,等待天津市委书记的接见。汽车停在目的地大门口的时候,安保人员进行例行检查,检查完毕,只允许禹作敏一人进去,其他人被挡在门外。进到院子里后,禹作敏突然有股寒意,他急切地想见到市委书记,搞清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当他走进事先安排好的房间后,等待他的却是几名全副武装的公安干警,曾经红极一时的全国劳动模范就这样落马。
不久之后,禹作敏事件见报,他因为犯有行贿罪、窝藏罪、非法拘禁罪等罪行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力两年。新华社播发题为《国法不容--禹作敏犯罪事实》的长篇通讯。《人民日报》也发表《前车之鉴》的社论,要求全国上下汲取大邱庄经验教训,不做管不了的“土皇帝”。
此时,一个人也正密切关注禹作敏事件,他就是时年48岁的鲁冠球。那天,鲁冠球从车间回来的时候,习惯性地拿起桌子上《人民日报》,第一眼就看到了《前车之鉴》这篇社论。鲁冠球不知道的是,许多年后,人们会拿他的正面形象和报纸上的这个人对比,同是乡镇企业家,却一个天堂一个地狱,一个熬了半辈子熬出了头,一个因为贪婪和无知惹来了牢狱之灾。
一定程度上讲,禹作敏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心中的明星。他在1974年担任大邱庄党支部书记后,大邱庄工农业就在他的带领下风风火火的搞起来,建高频制管厂、印刷厂、电器厂,1992年,大邱庄工业园每年的生产力就达100亿。正是这种突飞猛进,让禹作敏变得张狂、目中无人,以至酿成最后的恶果。而此时的鲁冠球,在经历的了最初的跌宕后,事业也逐渐走上平缓的发展大道。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许多荣誉,却不像禹作敏那样嚣张。所以,看完社论,鲁冠球掩卷静思,唏嘘不已。他的脑海中一遍遍的浮现自己当年得到第一个一百万、一千万、一亿时的情形,他似乎总在反思,坚持和修正,因为这种态度,有的人给他的创业经历归纳了一个字:熬。鲁冠球真的是一点一点熬出来的。
他15岁辍学,20岁有了第一次艰苦创业。鲁冠球从亲戚那里东拼西凑借来3000块钱,创办了只有一台磨面机、米机,没敢挂牌子的小型米面加工厂。因为时代的原因,私营活动在当时被严令禁止,在东躲西藏,遮遮掩掩的做了一段时间后,鲁冠球的这一小加工厂还是被抓了个正着,扣上了“地下黑工厂”的帽子。工厂被关闭,设备被贱卖,没赚一分钱的鲁冠球反而欠下一身外债。不得已,只能变卖家产还债。鲁冠球后来回忆这段时说:“没有人会相信,60年代为了创业,我先后三次将祖父、父亲和我自己的房产都变卖了,六年间搬了七次家,每天东躲西藏,为的只是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干出一番事业并不容易,尤其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想要创出一番名堂,似乎比登天还难。第一次创业差点让鲁冠球倾家荡产,也让他背负上祖父和父亲的沉重压力,但他总不甘心,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创业经历和艰苦的原始积累。
第一次创业后没多久,鲁冠球就又发现了“停产闹革命”的空子。在当时铁锹、镰刀没处买,自行车没处修的日子里,鲁冠球又勒紧裤腰带借了4000块钱,和5个人合伙开了一个铁匠铺。没有原料,就大街小巷的收废钢废铁,回去后就打铁锹和镰刀,生意越来越红火。公社领导不久就发现了鲁冠球的才能,就让他接管宁围公社农机汽配厂:一个84平方米的烂厂房。他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投入到厂子中。最开始,厂子的产品没有销路,鲁冠球就带领几十名骨干,兵分多路四处打听销售渠道。
  终于,他们得知在这一年,山东胶南会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汽车零部件订货会。这个消息让所有人乐得炸开了锅,鲁冠球用最快地速度租了两辆车,拉着产品和销售科长等人直奔胶南而去。谁知,因为是乡镇企业,他们被挡在了会场之外。这让在场的所有人没了办法,鲁冠球也围着会场大门转了好几圈,突然,他盯着场外的空地说:“我们为什么不在这里试试?不让进去就摆地摊,我就不信招不来人!”众人就齐手将产品随地摊开,最开始的3天无人问津,就在大家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鲁冠球果断地说:“调价!降20%,我看看有没有人来买!”果然,这招吸引了210万订单,农机厂的销路自此打开,工厂也度过了最初的难关。
最初的艰苦磨砺不但使鲁冠球更具经商智慧,也使其具备了优良的品质。他曾经因为收到一位消费者的投诉,就收回3万余件产品,全部销毁,损失达40余万元。他并不心痛,只有防微杜渐,企业才能走的更远。
回想过往,与鲁冠球同时代的人中曾经有多少红极一时的创业者:“全国最为知名的厂长”步鑫生、“承包国有企业的第一人”马胜利、“中国首富村”大邱庄党支部书记禹作敏,多少山头立起,又有多少山头轰然倒塌。为什么唯独鲁冠球获得了一个“商界不倒翁”的名号?因为他的稳,他的持久和反思,更因为他能耐得住“熬”。
一个“熬”字承载了多少意义。如果他不熬,就背负不起艰苦创业的重担,就不能在企业面临困境时,努力的寻找突破口。熬是种忍耐力和持久力,代表稳定性,就像他的座驾,沃尔沃S80——一款被认为是全球安全系数最高的轿车。鲁冠球用39年的时间将一间小铁匠铺发展成一家跨国集团。39年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冒进、不张扬,默默做事,傲首前行。
商界之中,最先揭竿而起的并不一定笑到最后。成大事者往往经得住煎熬,耐得住了寂寞。黎明前的时刻是最黑暗的,这段时间也往往最宝贵。只有将自己投入波涛汹涌的大海,才知风的凛冽,雨的瓢泼。而经历了它,即是为将来打通一条光明大道。所谓的英雄,不是只有鲜花和光环,那些铭刻其身的伤疤,才是最耀眼的勋章。
【商海大事记】
1969年,鲁冠球4000元起家创立万向集团的前身宁围公社农机厂。
1984年,以企业名义打报告,要求实行股份制,未获批准,他土法上马,搞内部职工入股。
1985年,变个人承包为集体承包。
1988年,将净资产一半划出作为宁围镇政府的投入,使镇政府淡出主管角色,企业自主权逐渐变大。
1992年,改“总厂制”为“集团式”结构。
1994年,集团核心企业万向钱潮股份公司上市。同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注册成立。
2001年,企业实现营收86.36亿元,利润7.06亿元,出口创汇1.78亿美元。
2006年万向投资金融、农业等领域。年营业收入计划超过260亿元。
【商道妙语】
1.“只要你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件事情,当别人一周工作5天,而你365天都不休息,别人在过年初一,而你还在接着干,那么你一定能成功。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地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2.“企业发展慢一点,少失误。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有科学决策,做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
3.“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万向也是从农村走向世界。反哺农村,我乐在其中。”
4.“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还是一句老话,作为决定地位。”
5.“做企业千万不要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要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步。事实很残酷,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功了,他就是英雄,失败了,那当然是狗熊了。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成功,是建立在多少人失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失败的不一定都是错,成功的也并不一定都对。那什么叫成功呢?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成功,你能生存下来,稳固向前就是好。”
6.“我们现在的发展,有的是在‘吃子孙饭’,大部分是在赚‘一般的钱’,而不是赚‘技术的钱’、赚‘智慧的钱’,这样,的确有一个能不能有持久竞争力的问题。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让我们赚钱,而是提醒我们,要改变赚钱的方式,我觉得,这种提醒完全正确,也很及时。”
7.“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还是一句老话,作为决定地位。”
郭氏哲商启蒙:一辆单车,两个轮子
一个身价超过百亿的人,最初只能吃糠咽菜;一个被誉为最像李嘉诚的人,大学专业竟是哲学。他是个商人,也是哲人,他习惯用哲学思维丰富商业理念,很多人因此看不懂他在做什么。
他就是郭广昌,一个善于用哲学进行商业启蒙的人。
20世纪80年代,在某些社会学家眼里,是一个浪漫、热情又充满思想启蒙的年代。那时候男读武侠,女读言情,哲学也悄悄褪去生涩的外衣,成为炙手可热的时尚读物。“他人即地狱”、“人,诗意地栖居”,许多热血青年就是读着这样的诗句慢慢成长,萨特、尼采也借此进入他们的生活。
时年18岁的郭广昌就是这样的热血青年之一。1985年,当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一所师范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身背竹席和十几斤大米进入东阳中学的时候,并不能明确的知道,他即将投入4年时间去学习的哲学,除了在当时有一个金光灿灿的光环,若干年后,会引来诸多疑问。
“郭总,您当初为什么要学哲学呢?”
20年后,当郭广昌已在商海的腥风血雨中纵横驰骋时,这个问题就像一块吸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不厌其烦地询问。每到此时,他总是微微一笑,光滑的额头泛起浅浅的皱纹。他用手指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自行车,意思是,他的哲学就在这些自行车里。
念大学的时候,郭广昌最乐意做的事之一就是给学弟学妹讲两件事。一件是1987年夏天,他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大运河到了北京,一路观光,一路考察。第二件事是1988年的暑假,他又组织了十几个同学参加“黄金海岸3000里”的活动,同样是一路骑车,只是这次是到了更远的海南。自行车给了郭广昌许多不同的经历,不论是念中学时那条崎岖的回家路,还是创业初期穿梭过的上海大街小巷,郭广昌的车辙碾过的路越多,哲学的体会就越浓厚。
“企业的经营和骑自行车很相似,自行车比赛有两种,一种是比快,一种是比慢,速度快了有危险,速度慢了也会摔跤。所以一方面不能太快,另一方面认为越慢风险越小也是片面的。”
  郭广昌应该是位哲商,从自行车里感悟商海决策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而这个20年前还捧着哲学书爱不释手的大学生,现在已蜕变成一个睿智、从容的商人。他似乎可以从身边任何普通的事物中捕捉到别人不易察觉的信息,转变成自己需要的内容。而自行车给他的启示除了“不能太快”和“太慢”,更深层的含义是:做事既不能冒进,也不能畏缩不前。
“我不会冲在最前边,那样万一市场逆转,必将先掉进陷阱;但我也不会落得太远,那样就会没饭吃。”
一辆单车,两个车轮。哲学有时就是这样简单,有时又是这样难。
在郭广昌的世界里,平衡与适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他曾经谈起自己的四个合作伙伴。这个被誉为“复星五虎”的团队,在创业初期就聚拢在一起,同甘共苦。之所以能风风雨雨一路走来,郭广昌给出的解释是,他一直在寻求自己的“适度”。“几个人出去,如果其中一个人认路的话,我从来不问怎么走,就跟着走;当没有人知道该怎么走的时候,我一定会努力寻找该怎么走。”怎么听,都有着某种耐人寻味的哲学境界。
郭广昌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自己只是个董事会秘书或办公室主任,他要摆正自己的位子。他不越权,不凌驾于人,也不强制,更不纵容。他明白团队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他隐于无形,只在大方向上把控。
而郭氏的平衡与适度更深层次的意义体现在他的商业行为中。并购、扩张,他不断扩充旗下复星企业的实力版图,他说一切尽在掌握,自己的扩张就是某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却让同行不寒而栗。他们体会不出郭广昌每次商业大手笔后的深意,只能随意猜测。而郭广昌则是一如既往的从容、淡定,哲学仿佛给他夹裹了一层保护膜,别人看不透他,他却能了解周围的一切。
2001年,复星集团收购收购豫园商城可以看作是其借用资本链条进行产业扩张的一个典型。当年8月,复星集团与豫园商城第一大股东上海豫园旅游服务公司草签股权转让、托管协议,11月22日该协议中止。六天后,复星旗下的复星投资与与豫园商城签署了控股权转让托管协议,转让总金额为2。34亿元,复星自此成为豫园商城的第一大股东。因为豫园商场是上海童涵春制药厂第一大股东,拥有其53.33%的股权,所以复星在掌控豫园商城的同时也间接控制了童涵春。此种一石二鸟的做法,在郭广昌以后的商业并购案中多次上演。而他的产业也不断扩大:生物制药、房地产、钢铁、IT等行业都有涉足。
20年前,哲学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种朦胧的精神启蒙,热爱、追捧都源于本能,至于哲学到底意味着什么,能将他们带向何方,没有几个人能说的清。20年后,曾经的哲学狂热者郭广昌逐渐成熟,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他不用再拿着厚厚的外国哲学著作一字一句的品读其中的意义。他需要做的只是在商海中寻找到某个点,这个点可能只有他能看到。这叫“感悟”,“悟”并非一时之功。
哲学给予郭广昌的,是另类的视角和全新的思维模式,想在商海畅游的人,只具备娴熟的技能远远不够,还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感悟力。智慧决定路的方向,感悟则决定深度和广度。一个想在商业上大有作为的人,不能不修炼自己的秉性和内心的感悟力,技巧只是手段,智慧的观点和非凡的视角才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商海大事记】
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
1992年,已经顺利通过TOEFL和GRE考试的郭广昌,放弃到国外发展的机会,毅然“下海”创业。
1992年,他与四个同学用从老师那里借来的出国学费3.8万元开始创业,先后从事过市场调查,食品、电子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
1993年,进入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始生产乙肝诊断试剂,靠乙肝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并将“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基因工程检测产品的开发上。
1995年,郭广昌倡导设立了“复星——大华百万科教发展基金”。
1996年10月开始,郭广昌先后斥资近5亿元,在现代生活医药产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领域里,积极参与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合资合作和改造嫁接。
1997年,郭广昌在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家积极拓展业务,并首批获得民营科技企业自营进出口权。
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后,“复星集团”开始多元化历程。目前“复星”涉足房地产、钢铁、金融等行业。
【商道妙语】
1.企业的发展像一条河,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我们每一个人正像河中的一滴水,无论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能找到自己汇入的位置。
2.我觉得大部分财富积累都是正确的,至少我觉得我的财富积累都是阳光的。
3.商人必须是理性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金钱关系的博弈。
4.要成为一个杰出的商人,就必须呕心沥血地去体会市场中的真理。
5.只有给年轻人机会的社会,才是好的社会。
6.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要规范自己,透明自己,以赢得更多支持。
7.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决策的质量,不能把自己陷入事务性的工作,要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8.不论别人是什么理论,最重要的要学会倾听,倾听完之后培养自身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人难的不是听别人怎么说,也不是接受别人怎么说,最难的是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创造力。
9.转变心智模式。有一个概念很重要,就是建立“创造性破坏”的思维。就要在别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创造和发展。
【商圈故事会】
徒弟吃了师傅
上世纪80年代初,鲁冠球的万向公司向美国出口了三万套万向节,这是万向公司的产品第一次出口海外市场,其数量创下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美国第一。承接这笔生意的代理商是美国舍勒公司。当时,鲁冠球也好,舍勒公司也罢,都将这笔生意看成是再寻常不过的商业行为,当时,双方都还不知道,这笔生意让彼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由于鲁冠球的万向节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舍勒公司决定独家经销万向的产品,这一要求被鲁冠球坚决拒绝,因为这样很容易受制于人,这是鲁冠球不能接受的。舍勒公司的老板在得到鲁冠球的答复后很是生气,立即断绝了与鲁冠球的一切业务联系。
失去了舍勒公司在出口业务上的合作,鲁冠球的日子一度非常难过,不过世上的事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和必然,1988年,在鲁冠球和他的万向在艰难的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美国人有回来找上了鲁冠球。在过去的一年里,舍勒公司的老板跑遍了全世界,没有找到同万向一样价廉物美的产品。
舍勒公司希望能与鲁冠球重新签订合同,而这时候鲁冠球也在寻找新的海外商机,双方一拍即可。在合作的几年中,鲁冠球的万向万向集团蒸蒸日上,而舍勒公司却每况愈下,到1998年,这家公司发生了严重的亏损。
2000年4月份,万向集团谈成了对这家1923年成立的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企业的收购。在这场收购中,鲁冠球成了最大的赢家。舍勒公司的品牌、技术专利、专用设备及市场归万向所有,曾经显赫一时的舍勒公司成了万向的美国子公司,而鲁冠球为此只付出了42万美元。业界将这次收购戏称为“徒弟吃了师傅”。
  【商圈性格】
驾舟驭船,闽在海中
美洲人一向以祖先跨洋越海、开疆拓土的“牛仔精神”为奋斗号角,欧洲人从来都不掩饰自己之所以能实现欧洲工商业的勃兴依靠的是“海盗文化”,两大洲经济文化的繁荣似乎都离不开环绕它们的那片蓝色海洋。与之相仿,地处祖国东南一隅,被长三角和珠三角挤压在中间的福建三面环山,贫瘠的土地使古代的福建人吃尽了苦头,而东面巨浪滚滚的大海孕育了闽人的蓝色文明。
有人说,福建人之所以被称为闽人,是因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这说明了古代闽人生存环境之艰难,因此出海从商就成为了闽人生存的第一选择。
另一种说法是古代福建人非常崇拜蛇,经常把蛇供养在家中,当地方官员向朝廷上报地名时,就造出了“闽”字,即把蛇养在家里的意思。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这样一句话:“闽,东南越,蛇种。”也就是说闽人的氏族图腾为蛇。
或许当这条小虫屈居于门下的时候它确实只是一条蛇,然而一旦它冲出家门,东进入海,就能成为一条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的龙。因此,“闽”字实际上正代表了福建人,尤其是福建商人的成功历程:走出家门,向外寻找财富,才能化身为龙。
背井离乡谋求发展是福建人的传统与习惯,这一点正像一生流浪,四处迁徙的吉普赛人,他们一直在漂泊,但却富有极强的生存能力。福建人通常不爱说话,也不善言谈,他们不愿意把精力耗费在滔滔不绝的漫谈之中,因此显得更为务实。对于福建人来说,沉默是金,实干是真。所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环境如何险恶,他们都能依靠自己的实力生存、繁衍、发展。如今,福建籍的华侨、华人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约有上千万人,与福建有渊源的海外华人,比国内的福建人还要多,福建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这不得不归因于他们敢于漂泊,勇于冒险的天性。
环山临海的地理环境赋予福建人山的坚韧与海的奔放,所以,他们注定是一群不安分的人。在福建人驾船驭舟、走南闯北的历史中,最辉煌的莫过于明末清初郑芝龙父子麾下最大的军事、海商集团。
郑芝龙虽然不像他的儿子郑成功一样声名显赫,但在17世纪的中国东南沿海,他却是一位威震四方的海上霸主。郑芝龙是福建南安石井人,少年时期他便不想如井底之蛙困守家乡,于是他带着两个弟弟跋山涉水投奔了舅父。他的舅父黄程经商,常年往来于海上从事海外贸易。郑芝龙从这里起步,协助舅父开始从商。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郑芝龙在商业角逐中很快崭露头角。不久之后他投身于海商李旦门下。依靠庞大的势力和雄厚的资本,郑芝龙带领李旦的船队漂洋过海,扩展贸易地盘,李旦欣赏郑芝龙的能力,便让他到越南去做生意,并提供给他一部分资金和船只。从此,郑芝龙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贸易,并逐渐成为海上巨贾。最终,郑芝龙利用泉州安平镇的航海和经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荣海市,他也拥有了一支集战斗力与商业活动能力于一身的庞大船队。郑芝龙的船队航行于中国沿海、台湾、澳门和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之间,几乎垄断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
从郑芝龙时代开始,有人便称闽商是中国商帮中的典型“海盗帮”,闽人外出经商,一般都要漂洋过海,所以又有“闽在海中”的说法。宽广辽阔的海洋中孕育中无穷的商机,更潜藏着难以预测的危险,长期置身于大海的惊涛骇浪之中,闽人养成了处变不惊、镇定从容、挫而弥坚的性格。
历史上福建人大多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内地迁徙而来的,在西汉时期福建全省的在籍人口大约只有4万人。来自各地移民身上带着漂泊的记忆,使闽籍的后代天生就有一种奔走四方的理想,他们生来就不愿意在家乡的一方土地上坐吃等死,那茫茫的大海对他们而言充满无穷的诱惑。
此外,重农抑商的传统对岭南地区的束缚力很小,所以天生热爱冒险的秉性使他们相信“商中自有黄金屋,商中自有颜如玉”。一代又一代福建人就这样拜别了父母,辞别了妻儿,或独自上路,或三两偕行,向着暗流汹涌的大海出发了。
“借”出财富滚雪球
如果有几个想经商的人同时中了彩票,每个人都得到了10万元,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到银行存上5万元,然后用剩下的5万元创业;少数几个人会将10万元全部作为启动资金;但还有一个人,他一定会再想办法再借10万元,并全部用于投资,这个人就是福建人。
闽商大多是白手起家,所以创业初期,很多人都经历了资金匮乏、消息闭塞的困难。而他们解决这些难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借”,借钱、借势、借名,凡是对发展有利的因素,都会被精明的闽商借用。
经商当老板是福建人的理想,在泉州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想当老板不算好男人。所以,经商创业是福建人择业的首选,他们不喜欢做守财奴,也不喜欢存款。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把所有的积蓄投向市场,让资金如滚雪球一般越聚越多。即使在他人看来时机并不成熟,如资金不足,契机不对,福建人也不会就此退却,他们一定会想办法为自己创造机会,借用一切有利因素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
曾经的新加坡首富,闽裔华商邱德拔正是依靠借来的资本白手起家的。邱德拔祖籍福建厦门,他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闽商,敢打敢拼,精明能干,当时还是多家福建银行的股东。1917年邱德拔出生于新加坡,受到父亲经商思想的影响,他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16年后,少年老成的邱德拔便进入了父亲参与创办的华侨银行。他在华侨银行工作了十几年,因为办事稳重,工作勤恳而深得老板赏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熟悉路况银行经营运作的规律和模式。1959年,已经当上银行副总经理的邱德拔由于自身缺少资金而无法进入董事会。长期以来,邱德拔一直有一种寄人篱下,为他人做嫁衣的漂泊感,进入董事会受挫的事件促使他终于下定决心辞职,他要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银行。
然而,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缺乏资金,邱德拔再一次因为“钱”的问题大伤脑筋,但是他很快便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邱德拔找到了一位朋友,邀请他出资合伙开办银行。开办银行的启动自己是庞大的,所以邱德拔最初非常忐忑,但他又相信朋友一定会答应,因为对双方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提案。朋友拥有资金,而邱德拔有开办与管理银行的经验、能力与客户关系,邱德拔的资本对那些有钱而没有门路的投资者来说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果然,朋友考虑之后很快便给了邱德拔“同意合作”的答复。
很多人都畏惧向朋友借钱,对一名商人来说向他人借钱更加困难,一来是因为财富资本是每名商人在商场中站稳脚跟的基石,借给他人就意味着给自己增加了风险,二来则是面子与荣誉问题。但闽商却很少顾虑这些,他们从来都不会忌讳谈论自己曾经拉板儿车、卖花生米、摆地摊的草根身世,并且他们总是有十足的信心能够让对方相信为自己投资是一种双赢合作,而不会形成竞争。所以,1960年,邱德拔与朋友合资1000万林吉特(100林吉特约合26.31美元)在吉隆坡开设了马来西亚银行。假如当初他不肯向朋友借钱,那么就很难有之后的辉煌成就。至1966年,马来西亚银行旗下拥有108家分行,成为当地著名的大银行。
闽人不仅善于借钱,还善于借名借势。名,就是品牌,就是价值;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名与势蓄积起来如百米之高的瀑布,奔流而下就能创造出惊人的力量。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对商人而言,这个“支点”就是“外力”,福建石狮人将这个“外力”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石狮以服装闻名于世,他们天生就爱做生意,所以人们常说“石狮人什么都不怕,就怕不让做生意。”作为著名侨乡、对台窗口,石狮人擅长打“侨”牌,充分借助海外关系,将这座小城发展为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
巍峨高耸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当年海上导航的标志,无数石狮人曾经离开这里,走南闯北将石狮的关系网铺到了世界各地。现在的石狮人几乎家家都有海外关系,所以这些海外华侨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世界上最新款的服装带回或者邮寄给他们。据说,当一款潮流服装出现在巴黎或者纽约之后的几个小时内,香港大街上就会出现同样的款式,而在香港出现一周之后,大陆的“潮人”们就可以到石狮淘宝。
“华侨”是石狮最有价值开发的资源,也是石狮人将服装事业推向巅峰的重要跳板。他们通过借用华侨的优势打通了小镇商业的任督二脉。
很多白手起家的闽商就像邱德拔与石狮人一样,依靠自己的智慧与才干,依靠借来的钱与势在的各地商战中横刀立马,闯出了自己的天下。闽商相信:借船出海,就能突破资金瓶颈的桎梏;长袖善舞,良好的沟通策略能够打通闭塞的消息渠道;他山之石,也能成为自己财富帝国的一块地基。
市场变化如风起云涌,群雄混战之际市场格局每时每秒都在发生变化,但一名懂得借钱、借势、借名、借才、借智的商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有立足之地。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福建老板的成功可以用‘不怕’两个字概括:没文化不怕,照样能做外贸;没经验不怕,一样搞开发。没有钱也不怕,反正什么都不怕!选了就干,不分析、不考证、不调查也不研究,固执得匪夷所思!两个房间就开公司,一台机床就办企业,没等我们笑完,他们已经成了厂房林立的产业集团。”曾经在央视的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中引起巨大争议的符德坤这样总结闽商的成功经验。
符德坤的总结未必全对,但“不怕”二字却生动地概括出了闽人处变不惊、敢拼敢赢的冒险精神。不满足于成功,也不畏惧于艰险,这是从古至今闽商身上的共性。
其实闽商并不是“不怕”,而是拼搏的动力、冒险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内心的恐惧,所以他们揣着梦想匆匆上路。即使前路陌生而又坎坷,福建商人也会朝前走。尽管有着不可知的三分天注定,但还有七分决定成败的因素掌握在个人手里。他们相信:爱拼才会赢。
《爱拼才会赢》是一首几乎每个福建人都会唱的歌曲,“拼”和“赢”的精神来自他们不服输的个性,“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有人将闽商形容为逐日的夸父,血液中的执著与狠劲使他们愿意付出全部的生命来追求自己的目标,生命不息,拼搏不止。
有一个少年,出生在福建莆田最贫穷的小镇忠门,这是福建沿海一个捕不到鱼、有地种不出东西来的地方。他23岁走出忠门,凭着一股“破釜沉舟”的闯劲,走南闯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营销人,他吃尽苦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创立了郭氏集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之后,他又进军房地产领域,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
这个人就是郭氏集团总裁郭加迪,他“六句英语闯海外”的经历曾被传为福建商界的一段佳话。1989年,在国内已有所发展的郭加迪得知去东欧可以免签证,于是他带上6000元美金,凭着仅会的六句英语去了匈牙利。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语言又不通的郭加迪在匈牙利做的第一笔生意就让他栽了跟头,由于不知道鞋子的“欧码”跟国内尺码的不同,从上海采购鞋子并准备销往匈牙利的生意让他赔了很大一笔钱。
但是,就凭着一股韧劲和敢于拼搏的精神,郭加迪坚持了下来。之后4年,他的鞋贸生意很快就占领了整个东欧市场,并以此为基础在莆田老家投资4000万创建了郭氏鞋业有限公司,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Sandic。
郭加迪曾说:“福建人爱拼,首先是敢拼,有点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所以我的许多海外朋友都十分钦佩福建人敢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闯荡。”
这便是闽商性格中最重要的特质,他们敢拼,既不怕山高路远,也不怕人生地疏,更不怕因为追求更辉煌的事业而失去已经拥有的财富和地位。他们害怕失败,但不会因为失败而停住脚步,任何险境、任何困境都难不倒他们。
现代闽商不仅将“敢拼”的传统发扬到了极致,而且越来越“会拼”。他们依旧执着于从商致富的理想,不过更多了几分智慧。他们善于从细节中发现商机,遇事懂得权衡变通,讲究宣传策略,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一业。所以,当徽商、晋商的光彩逐渐随着时代的变迁黯淡下来时,闽商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甚至比以前更加活跃。
生活在苍黛绵延的群山和波涛汹涌的大海之间的福建人既然无法向群山讨生活,就只能在海上找出路。所以,在海上拼搏了几代的闽商至今仍然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歌曲,虽然“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但他们却执着地像是能穿透高山坚石的细流,拼搏了一辈子,拼搏了几代人,并且将一直拼搏下去。
【商海智慧】
许连捷:晋江商业教父的拼闯胆魄
“我是穷出身,家里一间房子都没有。”——他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或许连他本人都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会成为一家赫赫有名的上市公司的老总。他备称为晋江商圈的“带头大哥”,媒体则喜欢称其为“草根企业家”。他就是许连捷,以“安乐”卫生巾闻名的企业家。
  马来西亚,吉隆坡,车水马龙,人潮汹涌。
在离市中心不远处的一座大厦内,正在举办一场国际性的商贸洽谈会。来自中国福建的恒安集团也参加了这次商贸会,场内热闹非凡,但是恒安集团的当家人许连捷却蹦着一张脸,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原以为在这次商贸会上自己公司产生的卫生巾能引起各贸易商的兴趣,但实际上人们只是在他的展台上转了一会就走开了。他很困惑——自己带来的“安乐”卫生巾在国内的销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到了国外就“水土不服”了?许连捷接连问了几个人,考察了一下其他国家的卫生巾产品,这才发现,自己企业生产的直条型的低档卫生巾国外多年前早已不生产了。
从大马回来后,许连捷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接连几天不见人,一个多礼拜后,他向恒安的全体员工宣布,要彻底的进行一次技术和设备的革新,唯有如此,“恒安”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任何一次革新都充满了艰难险阻。对于许连捷来说也不例外。
他决定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成套设备,开发生产护翼高档卫生巾、热风无纺布、流延薄膜等高精尖产品。
但是问题也同时出现,引进高档设备与中档设备比,价格相差5倍,差额人民币1亿多元。巨大的差额,让一些股东开始犹豫,有的甚至极力反对。
“决断前,要倾听多数人的意见,但做出决断的只有一个人”。
“只有引进高档设备,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低水平的竞争”。
在说服了大多数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后,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落户恒安集团。第二年,高档护翼卫生巾热销全国。此后,恒安集团一路凯歌、青云直上、连连报捷。到1998年又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并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以10倍的市盈率顺利入市,同时创下了这年港股上市最高市盈率和最高认购倍数的奇迹。
有人说许连捷有胆识,有眼光,有魄力,而在许连捷自己看来,或许是福建人不安现状,天生爱闯的性格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恒安集团。
他永远也忘不了在自己12岁那年,为了不挨饿受冻,到相邻各村买卖鸡蛋、芋头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抓起来,关进“学习班”的往事。这件事并没有让许连捷停下“创富”的脚步,或许可以这样说,正因为这件事,让他更坚定了“提篮小卖成不了气候,小打小闹成不了大富”的信念。小小年纪的许连捷
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不在思虑着大干一番事业。
1979年,就在大多数人还期盼过上“穿暖、吃饱、有良田”的生活时,许连捷和自己的朋友、亲戚一起创办起了“后林”服装加工厂,没多久,当地很多农民摇身一变成了这家工厂的工人。靠着干劲和诚信,大批订单接踵来到了后林服装厂。1983年,后林服装厂赚了50万元。而许连捷也到了他的而立之年。
就在服装厂如日中天之际,在许连捷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人,正是这个人改变了许连捷的事业方向。1984年11月的一天,一个叫杨荣春的人拿着一叠来自香港的卫生巾设备说明书,敲开了许连捷的大门。听了这个老乡的介绍后,许连捷的内心泛起层层涟漪。就在杨荣春走后的当晚,许连捷做出了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大决定:将工厂搬到人才济济、发展空间大的安海;停止生产服装,“转产”开发卫生巾。
当得知许连捷的决定后,身边很多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愤愤提出自己的疑问:服装厂做的好好的,为什么要瞎折腾做难以启齿的卫生巾?现在年年都盈利,做卫生巾要购买新的设备,投入这么大的资金,最后亏本了怎么办?
大家的疑虑和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做新行业、新产品等于重头再来一次,前面的路到底是宽的还是窄的,谁都难以预料。此时的许连捷拿出当年买卖鸡蛋和创办服装厂的魄力对大家说:“不闯一闯,不干一干,怎么知道不行?如果被别人捷足先登了,那真的就晚了!”
1985年,许连捷与港商合资成立“恒安实业有限公司”,从香港购进一条生产线,同时招聘100多名工人,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很快,第一批产品下线了,许连捷将其取名为“安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恒安生产的“安乐”卫生巾已经占据了全国卫生巾4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成了卫生巾的代名词。
在许连捷的事业节节攀高之际,“恒安”的名字也从“恒安实业有限公司”更名为“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如果让现在的许连捷回过头去看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做出的那些决定,完成的那些改革,包括企业上市在内,或许这位被人们称为“晋江商业教父”的老总会淡淡的一笑,说“那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但不可否认的是,许连捷身上所具备的闽商特有的敢拼敢闯的性格无疑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显然,这种影响也侵润到了企业的文化中。
自1998年开始,恒安集团完全放弃了在中低端市场的攻城略地,全力推动在国内高级生活用纸的飞跃。“心相印”纸品如同当年的安乐卫生巾一样,已经成了领军同行的第一品牌。
1953年出生的许连捷在晋江商人圈里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熟商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