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云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广州基因检测测 我想自己做广州基因检测测 咋和公司合作?

基因检测需要多少钱
基因检测需要多少钱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者:虎嗅网/罗奇斌
来源:虎嗅网/罗奇斌
关键词:基因检测,投资,基因组
本文作者罗奇斌即将出席,欢迎到场交流!
任何一家基因检测公司在介绍行业背景的时候都会异口同声的提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三大伟大工程之一。对于投资人来说,也许更感兴趣的是,这么一项伟大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带来投资和就业机会的。
毫无疑问,任何巨大的科技革命必然会带来经济上的飞跃。历经8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从最初六个国家参与到十几个国家加入,已经从美国走到了国际,这里带动了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从2011年美国的一份名为“Economic Impact of the Human Genome Projec”报告来看,美国政府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上面投入的38亿美元,推动了7960亿美元的经济产出。仅仅在2000年期间,在基因组领域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经济产出就达到了670亿美元,支持了31万个工作岗位,产生了200亿美元的个人收入。
这么一份激动人心的报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随后出现的生物科技热潮和后来发生的经济泡沫。让我们仔细分析这份报告产生的一些背景,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这份报告的分析是由Battele Technology Partnership Practice公司做的调研,当时Life Technologies基因也提供了资助。分析里面提到的经济影响并非全部来自,还包括除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外的塞莱拉公司开发的技术催生的产业。比如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束以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还继续投入了72亿美元作为资助其后续的项目。所以说38亿美元只是在基因行业的基础科研上的投资,还没有算上在产业界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在医药、农业、能源生产上面的投入。
我们再仔细看看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前的历史:
1984年美国能源部在Utah州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讨论了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意义和前景。一年以后,能源部形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草案。经过两年的准备,在1987年初,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拨出了550万美元启动了HGP。日,经美国国会批准HGP正式启动,国家投入至少30亿美元进行人类基因组测序。
所以这是能源部发起,NIH牵头做的一项工程。Battelle的调研人员为了得到分析中的数据,观察了美国的6个行业和研究部门:与基因组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和定制编程服务;利用的医学和诊断实验室;生物制品和;分析仪器制造;科学的研发服务;与相关的药物研发。
从这些经济数据和涉及到的领域来看,目前国内在基因行业上面的布局和投资基本上都是围绕这六大块来切入。至于每一块上面的投资比例和切入方式深度,在投资界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份报告推出的时间是2011年,细心的投资人会发现这一年恰恰是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提出“精准医疗”的时间点。很多人会以为是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里面提出的“精准医疗”,其实不然,这里滞后了四年的时间。从美国科技转产业率极高(欧美发达国家高于40%,而中国不到10%)的背景来看,四年的时候足够完成投资的布局、产业链的部署和相关专利技术的转化了。
精准医疗里面的“精准医疗”概念是2011年由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在《走向精准医疗》这一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就是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和精准医疗之间的关系在我前面的三个《投资人必读》系列文章里面已经做了分析,这里只提出一个问题:基因检测公司究竟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还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呢?
对于投资人来说,找到一家独角兽公司完成从0到1到过程是梦寐以求的业绩,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后的15年期间,基因检测产品是否已经完成从0到1的过程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2006年的时候,基因检测产品已经结束了从0到1的过程。接下来的十年,其实就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这里会诞生多少个N呢?
2008年《时代》杂志年度最佳发明奖得主是一家叫做23andMe的公司(此前只有iphone这样的跨时代产品入选),这家公司背后的故事相信目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作为Google投资的一家基因检测公司,创始人是Google联合创始人布林的前妻Wojcicki,撇开这个公司强硬的背景不谈,我们来看看当时做类似服务的其他两家公司。
deCODE和Navigenics。deCODE是一家有着十多年在基因行业摸爬滚打经验的冰岛公司,而Navigenics主打的则是高端服务、价格昂贵的产品。其中Navigenics是一位癌症研究教授David Agus与Biosystems公司CEO以及学家Dietrich Stephan在2006年创立的。
再看看这三家产品当时的市场价:23andMe是399美元,deCODE公司是985美元,而Navigenics要的是2499美元(因为Navigenics同时提供了专业的售后电话咨询服务)!三家里面只有23andMe最快出报告。“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院长FrancisS. Collins曾经在他2011年出版的《The Language of Life:DNA and the Revolution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一书中写过对三家基因检测的体验报告。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只有23andMe最终独立存活了下来,Navigenics在2012年被LifeTechnologies公司收购,同年deCODE公司(该公司从1996年成立到2009年破产就一直没有盈利过)也被美国生物科技制药商Amgen公司收购。但是,烧了近十年资本的23andMe,相信日子一定不好过。也只有在美国,创业家和投资人才能有这样的耐心,能够等来十年的不盈利,烧钱烧到肉痛,只为成就一个伟大的事业。
但是这个所谓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梦想就是数据。借用谷歌创始人Page的话来说:“我想让全世界的数据都在我的笔记本电脑里”,这一回,Page的合伙人Brin的前妻通过23andMe告诉世界:“我希望全世界的医疗健康数据都在我的手机里”。
如果说数据游戏的开始是2015年的重头戏,那么首先登上舞台的必定是第一批烧数据的玩家。deCODE和Navigenics已经是嫁出去的人了,目前能真正踏上舞台第一步台阶的,只能是23andMe。
十年磨一剑,23andMe刚刚进入2015年,就宣布完成了两笔合作交易:1.与Genentech公司合作,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2. 与制药巨头(Pfizer)签署合作协议。除了这两家合作以外,23andMe还和其他12家机构达成了合作,其中包括私营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
而在2015年4月,23andMe又积极拓展自己的合作领域,与英国最大的药妆店Superdrug联合宣布,在Superdrug网站及旗下英国600多家实体店推出CE认证的个人基因组服务。
<FONT color=#5年初23andMe部分合作事件
经过十年来数据的积累,这家公司已经攒下了80万消费者的基因数据。创始人Wojcicki终于迎来了她的春天,之前的十年烧到肉痛的投资者们也开始蠢蠢欲动。
意料之中,在今年10月14日,23andMe宣布敲定了一笔1.15亿美元的融资,由Fidelity领投,Google、Casdin、药明康德跟投,而此时23andMe的估值已达到11亿美元,成为估值最高的个人基因检测创业公司。
<FONT color=#7-2015年23andMe融资情况
从2006年到2015年,整整9年的时间让一家从0到1,再从1到N的企业已经无法被世界上任何一个团队再复制。就在23andMe成立以后,全球开始烧起投资基因检测的热潮。以日本为例,传统的医疗机构和药企开始切入基因检测业务。越来越多的日本投资机构模仿美国对基因检测行业的热捧,资本涌入日本基因检测市场。
截止到2013年,日本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机构高达738家,提供的基因产品琳琅满目,跨度涉及健康体质、疾病风险、美容、教育等基因检测服务。服务技术和费用都没有统一,整个基因检测市场一片混乱,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监管规范。
生活习惯病九种+长寿因子DNA检测
2012年美国的23andMe公司因为得到新一轮5000万美金的融资,开始烧钱启动99美金的个人基因检测项目。紧紧追着美国互联网巨头屁股的日本互联网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个行业潜在的巨大商机。
2014年,日本的互联网巨头们正式布局基因行业。
2014年中旬,日本移动游戏巨头DeNA宣布推出名为Mycode的基因检测服务,服务包括283项检测内容,并且给出检测后相应的饮食和锻炼跟踪提示。检测刚刚推出的时候,含有三个价格档位,35种疾病检测收费9800日元(约500元人民币),100种疾病检测收费1.98万日元(约1000元人民币),283项全套检测收费2.98万日元(约1600元人民币)。
10月份,日本雅虎正式启动个人基因组数据库“Health Data Lab”项目。模仿23andMe的操作方式(网络招募+在家采集+检测外包)通过融资烧钱构建日本人的基因数据库。前期免费提供1万人的基因检测服务(这也是够烧钱的),检测项目包括40项疾病和80项身体状况等。
与此同时,日本大型电机制造商和通信公司也开始通过物联网的思维进入基因行业。11月份,东芝集团开发了一种缩短基因分析的系统,只需要一周时间就能完成分析。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开发了一种手表式的传感器,结合基因分析技术希望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帮助人们预防疾病。
2005年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已经进入基因行业,在用户体验上面已经做了近十年的摸索。
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又是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呢?
基因检测的传统模式需要升级。
传统的基因检测公司已经在2006年的时候被美国互联网公司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如果我们还是走传统模式来创造一家基因检测公司,一定是没有出路的。特别是在国内,很多挂了”羊头“的传统基因检测公司,认为很聪明的避开”基因检测“的敏感话题,挂了”“的牌子,实际做的业务还是”基因检测+增值产品销售”。
这样的模式也许会在”三度“以后做死。这里的”三度“,就是说,客户的客户的客户。因为基因检测只能发现问题,无法解决问题。当问题的积累经过三度以后,得到的是三次的几何倍增。最后的问题会激发,直接的后果就是客户的转移和信任的丧失。如果市场出现一千家这样的公司,将会群魔乱舞。到2013年,日本已经出现了738家基因检测服务公司,而中国呢,估计在2016年底会超过一千家。
所以说,基因检测公司转型是没有办法的了,需要的是升级。升级什么呢?升级的是产业链的制造模式。
目前基因检测公司的技术支持是什么?就是实验室。这里的实验室既有临床检验实验室,又有科研服务的实验室。有的实验室有资质,有的没有。如果我们把实验室比作的工厂的话,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工厂实现稳定高效的生产线没有得到统一。
升级的第一步,需要在实验室里面实现。
经常听到业内的朋友提起搭建一个国家标准的第三方临检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开报备和审批的繁琐流程操作外,实验室的标准化构建本身就是一件很高的技术活。这样的临检实验室除了用一千万以上的资本能够搭起来以外,其他的小型实验室是否也能够提供基因检测的技术支持呢?答案是模糊的。
事实上就是,在各大公司、机构、高校和地方的实验室里面,都能够提供部分的基因检测技术支持。这里的信息是极度的不对称、碎片化和成本不透明化。
这个基因检测的产业链制造过程是混乱的。这个情况让我想起了在广东沿海城市最初出现的服装制造业。大大小小的作坊式工厂上千家,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价格,清一色的代工式生产,没有自主的品牌等等。
所以说这个实验室的升级迫在眉梢。中国如果要在大健康产业的基因行业里面能够吹起风,首先需要变革的要从根抓起。这里的会出现巨大的商机。在未来三年内,这个领域的生产环节会出现一场洗牌的时期。
1、平台型的基因公司会诞生。
按照目前基因行业的发展速度来看,国内资本市场对于这个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的基因行业需要一个学习介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持续一年左右。为什么是一年呢,因为现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也很激烈,一个顶级的投资机构和一个三流的投资机构之间的差别在几个月呢?3-5个月。这意味着,在一年内,资本对于一个行业的投资共识会达到平衡。像奇云诺德这样的平台型企业,在一年以后的资本共识达到平衡的时候,会诞生至少五家以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平台型企业和应用型公司的区别,两种类型都会使用相同的云计算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但是商业模式和企业基因是完全不相同的。
按照目前平台型企业的发展速度来看,基本上是每一个月进行一次产品升级,每三个月出现一次产品迭代。也就是说,如果平台型企业无法做到每一个月在行业内出现一次爆点有点动静,基本上可以说核心竞争力不够。
2、其他行业的收购。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需要我们注意的,去年10月1日开始,证监会允许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不需要审批。以前所有国内的上市公司如果要收购基因检测公司,需要报证监会批准,而且只允许同行业并购。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家搞灯管的公司都可以收购基因公司了,一家卖饼干的食品上市公司都可以买基因公司了。未来互联网公司收购国内的基因公司进行产业布局也是势在必行的潮流了。
3、资本的疯狂推动。
大家都知道北京做了一个新的资本市场叫做新三板。现在已经超过深沪两市的总和了。如果照着目前2700家的基数和发展速度来看,两年内超过一万家应该不是问题。一旦新三板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话,不管多少人不看好这个平台,在反映到创业公司的发展战略上面一定会出现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在资本的疯狂推动下,很有可能在本来已经一片混乱的基因检测市场上得到放大。
升级的第二步,需要在市场里面完成。
基因检测有没有市场呢?答案肯定是有的。任何打算做基因检测的公司都会在产品上市前做一个市场调查,如何来做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预售用户。有的公司找渠道和代理商,有的公司找互联网众筹平台,有的直接就上传统的销售模式。不管是采用任何的方式,每个公司都会打着小算盘,这个小算盘一定是把全中国老百姓都圈进来一起算。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个大市场,投资能进来吗?你想想看,这些用卖煎饼果子思维来计算市场的公司,最后的结果能好吗?
这里一定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市场和生产环节出现的断层。传统的企业正在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这个影响按照目前的速度来看,至少会持续几年。但是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最终需要的还是盈利模式的实现,实现的一个手段就是让庞大的用户量进行转换。这个转换可以通过嫁接到传统行业的产品渠道和服务渠道来实现。
如果说2006年中国出现的基因检测热潮让老百姓第一次接触到科技带来的神秘色彩和疯狂的追捧,那么这出由联合基因上演的闹剧的确让基因检测市场一度跌入到寒冬。从去年国家政策一片利好基因测序市场带来的临床应用,加上年初美国奥巴马煽起的精准医疗这把火,让基因检测这个曾经被大众遗忘的服务(也许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称之为产品了)再度热了起来。
有人称,联合基因是生不逢时的畸形儿,是中国急功近利的传销体系毒化了基因科学向大众普及的第一波应用出口。然而八年前的中国市场显然是不成熟的,整个基因产业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形成。仅仅一家独大的联合基因是无法构建这个生态环境的,资本逐利的本性在生态环境和行业格局还没有形成的时候,让这个畸形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市场的升级会催生平台型的基因公司迅速壮大。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呼吁生态环境的构建。这个生态环境需要行业每个环节的服务提供商,成熟的教育培训机构,权威品牌的供应商,线下和线上的产品紧密结合,行业深度的媒体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升级带来的是对传统行业的利好消息。在生态环境没有形成的阶段,基因检测公司是无法承担这一个使命的,所以其命运注定是一出悲剧。在中国的联合基因和美国的23andme诞生八年以后,国内的360基因模仿其产品采用电商模式开始在线销售,两年以后用户寥寥无几。上海的Hi基因利用互联网的众筹模[1]&&
(责任编辑:yixin.zhang)
小编提示:87%用户都在上阅读,扫描立刻下载!
您还可以这样阅读微信扫一扫,体验新式阅读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生物谷微信账号:bioonnews 我们提供多种阅读途径供您选择,随时随地掌握医药生物领域最新资讯。
立足行业,提供求职招聘,中高端人才搜索,人才培训及对接等服务 Ta的文章
欢迎行业评论、发现、小道消息、官方爆料、采访约稿
订阅我们的资讯
关注我们新浪微博
中国的市场的确存在很大的隐患,干细胞行业是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
个体化医疗是未来医学研究与应用的趋势,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在基于生物分子标志物的诊疗策略
中国疫苗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世界排名最领先的跨国疫苗制造巨头前来淘金。基因检测+互联网惠及普通消费者|基因测序|华大基因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基因检测+互联网惠及普通消费者
  陌生人互相认识寒暄的时候,最常用的一个话题就是:“你是哪里人?”但对很多人来说,由于几百上千年来的人口迁徙,要准确描述自己的家族谱系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深圳早知道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WeGene检测套件,或许能给那些不知道自己祖先来自哪里的人带来答案。
  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个人DNA检测服务开始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最早提供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的美国23andMe,先后获得了Google Venture、、药明康德等众多知名企业和风投的多轮融资支持,已经成为估值11亿美元的“独角兽”级明星公司。
  而在国内,包括WeGene、基因猫、360基因等众多初创公司也蜂拥而起。和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颐和等业务线丰富的业内大佬不同,这些创业团队大多瞄准了2C业务,试图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基因检测这个“高大上”的科技服务推向普通消费者市场。
  ●南方日报记者 牛思远 实习生 洪霞
  消费者个人基因检测服务曙光初现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类基因组服务商,23andMe创办之初就因创始人安妮·沃西基是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妻子而备受关注。2007年,23andMe发布了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这项服务一年后就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发明。
  日,23andMe宣布完成了1.15亿美元的E轮融资,该笔融资由Fidelity领投,GoogleVentures、Casdin Capital、药明康德等跟投。据估计,目前该公司的市场估值已达到11亿美元,成为估值最高的个人基因检测创业公司。
  之所以能够得到高估值,很大程度上与23andMe花费10年时间积累的100万例数据量有关,随着基因数据应用的发展,其手中巨大的基因数据库成了众多药企虎视眈眈的大金库。
  在国内,23andMe也不乏追随者和效仿者。
  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和博奥颐和等业内知名的大公司,均曾推出针对酒精监测、女性乳癌监测等方向的基因检测服务。其中达安基因和博奥颐和更是直接在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设了直营店。将普通消费者也囊括进目标用户,而非局限于基因检测服务的传统用户——科研和医疗机构。
  WeGene、Hi基因、360基因、基因猫等创业公司,也同样瞄准了这个市场,但更聚焦于消费级基因数据的解读与个性化健康服务。以WeGene的产品为例,通过与Affymetrix和Illumina两家生物技术巨头合作,其推出可以提供检测60万个位点的高密度生物芯片,并据此提供了祖源分析、健康风险、运动基因、遗传病筛查、药物反应、遗传特征和营养代谢7个方面解读,累计200多项检测结果。
  WeGene联合创始人陈钢透露,A轮资金到位,其团队也从最初的13人增长到20多人,眼下正考虑投入数百万元自建实验室,“完成后应该能保证完成检测5万-15万份样品的年产能。”
  在陈钢看来,由于目前基因检测领域上游设备耗材基本被美国垄断,而中下游的科研和医学检测服务已经有不少大公司盘踞,针对普通消费者的检测和分析业务将会是新的蓝海。“对大公司来说这个市场太小,很难投入太多资源精力来做。”
  但他也坦言,由于受制于当前东亚人群基因数据小,研究还不够深入等原因,导致包括WeGene在内的消费级基因解读报告准确度有待提高。“比如我们检测报告中有一项关于香菜气味喜好的分析,因为是根据白人数据做的解读,对中国人基因的判断基本上都不准。”
  “23andMe已经做了很多年,但一直被外界诟病给普通消费者的报告没什么用。”陈钢说,直到2014年23andMe开始跟医药企业合作,其积累的百万级基因数据开始显现出独特的价值。能够通过个人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积累东亚人群乃至中国人的独家数据库,这将是WeGene未来的机会。
  国内尚无同类企业提供祖源分析服务
  “出来创业做这个公司,其实是跨界碰撞的结果。”陈钢回忆说。
  陈钢的博士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毕业后进入了深圳华大基因。在历任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员、华大科技肿瘤研究员、华大科技云平台副总监,在华大科技负责互联网和云计算业务副总裁等职务的同时,他又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华大基因联合举办的生物信息与基因组学硕士项目中兼职助理教授。这条“产学研结合”的科学家之路,无疑平稳而前景光明。
  2015年,他遇上了以后的合伙人、WeGene的CEO郑强。与陈钢的科学家气质不同,郑强是一位连续创业的IT男,曾创办了开源问答程序WeCenter、工业设计社区Billwang,有着丰富的互联网社区运营经验和资源。
  郑强曾经担任CEO的深圳微客互动,是华大科技、华大研究院、华大医学等的IT供应商。在合作的过程中,郑强和陈钢越来越觉得,类似23andMe这样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他们一开始打造的社区,便是为23andMe的检测数据进行免费的中文解读。
  “基因检测的利润由检测硬件和手段决定,相差甚大,但国内能做到60万点位监测,并自行设计定制芯片的只有我们一家。”陈钢说,团队的专业技术背景,让WeGene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国内独一无二的祖源分析服务,同时还能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用户的解读报告。
  “我们的目标是将WeGene发展成为一个基因组数据管理、研究和应用的平台。”在产品发布会上,陈钢和郑强宣布启动WeGene的开放平台计划,投入资金吸引开发者加入平台,为用户提供基于其自身基因数据的专业分析,不断丰富用户的解读报告。
  在成立之初定下的策略,是为WeGene带来了众多细分领域市场的合作伙伴。例如在家谱研究机构推荐祖源分析功能,在运动设备上推荐运动基因分析功能,更有效地寻找目标人群,扩大企业知名度。目前与WeGene合作的企业包括inWatch、壹心理、新我握力器等。
  而郑强的互联网创业经验,让主打基因检测这样“高大上”专业技术服务的WeGene,在推广营销上颇有互联网公司的风采。
  由于此前国内尚无同类企业提供祖源分析服务,WeGene在营销上大打特色牌,对标23andMe,努力强调与其他国内公司业务的不同。而通过上线导购平台“什么值得买”、电商平台的众测,以及与分享投资旗下享投就投俱乐部合作推出会员专享产品等方式,迅速为WeGene积累了一批“种子用户”。
  据介绍,WeGene的业务量在2016年春节后增长加速,到五六月份,增速开始明显提升,目前每月销售额已经达到130多万元。
  前景光明 脚下仍有众多“坎坷”
  要让普通消费者接受一个完全陌生的技术,显然并不容易。即便是自带光环、融资顺利的23andMe,爆发之前的培育市场工作也整整熬了8年。
  23andMe的办法是不断降低价格门槛。在2007年,23andMe检测的价格为999美元;在拿到总计超过6000万美元的B轮和C轮融资之后,其检测价格降低到299美元;拿到5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之后,服务价格直接降低到99美元。
  目前,国内大公司的基因检测服务产品定价大多在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在市场接受度上并不高。
  从公开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基因芯片筛查的SNP点位普遍较少,一些单项监测的点位甚至在10个以内,而相对价格却不亲民。例如达安基因的A+动力套餐,只通过9个基因点位来分析孩子的潜能,价格高达3650元。而23andMe的产品可以检测大约100万个SNP点位,对用户进行包括祖源、运动基因等多方向解读,价格仅需要199美元。
  去年“双十一”大促当天,某电商平台只卖出去了3000元的基因检测产品,包括达安基因的2000元乳腺癌筛查和博奥颐和的1000元肥胖基因筛查。许多此类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的月销量都在10份以内,甚至是0销售。
  相比美国同行和国内大公司的价格,创业公司的产品定价主打“亲民路线”,大多在数百元的级别。
  “成本跟目的有关,如果只做酒精敏感性的基因检测,成本只需要几十元,但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竞争力。”陈钢说,目前WeGene这个产品的定价基本和成本持平,略亏一点,“希望到年底能做到生产盈亏平衡,明年有一些毛利。”
  陈钢解释说,WeGene所使用的生物技术是在科研领域比较成熟的产品,但是因为需要定制芯片,给上游供应商的预付款对创业公司压力比较大。而随着用户量规模提升、流程优化和技术进步,公司也能够降低成本。
  “比如流程优化之后降低样品检测失败率,就能省下重新采样、检测的成本。”陈钢说,去年第一批产品就曾遇到了样品保存不当的问题,结果导致不少订单超期交付,不仅要重新采样,还要赔偿客户。但他也坦言,单纯依赖检测本身很难赚大钱。23andMe真正值钱的是手中巨大的基因数据库,而其花费10年做了100万例的检测收入则还不到2亿美元。
  “目前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成果有限,很多疾病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陈钢说,这也是为什么WeGene主打祖源分析这样的趣味性、娱乐性内容的原因,因为根据基因检测给出疾病预防、治疗建议目前还真的只具有参考价值。要提升基因检测解读分析的能力,不仅需要企业去积累更多的数据,也有赖于科学界的研发突破。
  投资人点评:国内基因检测 市场潜力巨大
  当郑强遇到陈钢,一个是互联网上著名的产品经理,一个是基因界知名的科学家,我就认为,WeGene不应该做简单的测序服务,而应该做基因大数据服务。
  美国公司23andme历经十年发展,现已成为美国基因检测领域的独角兽公司,用户数量达百万级。相比美国,国内基因检测市场才刚刚起步,市场潜力巨大。
  而随着用户数量的逐步累积,基因检测大数据的重要价值也将逐渐显现。WeGene将建立起专属国人的基因数据库,后续将与医院、科研机构、药厂等机构合作,为精准医疗、药品研发、医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也会与健康管理机构、智能硬件、心理研究机构等合作,在运动健身、饮食营养、日常健康管理、慢病治疗、美容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建议和精准管理方案。
  上述任一设想的实现,均将成为国内基因检测数据应用的重要突破,WeGene团队拥有实现这些突破的实力。
  ——天使投资人
  第三方点评:有潜力也有挑战
  WeGene是壹心理在探索心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的跨界合作伙伴。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们就非常看好基因在未来医疗健康的市场潜力和价值。
  我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都属于一个被广泛看好的医疗服务市场,尤其随着医疗改革涉入深水区,经济发展及环境的变化导致个人对健康追求越来越高,市场红利即将迈入爆发期,所以这个细分领域同样被看好。
  在产品模式到商业模式的探索上,WeGene和壹心理都是把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服务拓展到大众范畴。比如WeGene的消费级基因数据的解读与个性化健康服务,以及我们的在线心理咨询及心理测评等,都是这种将专业知识普及化的尝试。
  当然,每个新兴行业一开始也会面对一些困难,比如从专业领域跨越到大众领域,国内消费者对微基因服务的认知度不高,消费市场教育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而且未来还必须在市场的变化及资本的角逐中赢得竞争。
  在未来,壹心理和WeGene会在人类基因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展开大样本的追踪研究。希望在探索自我以及个人健康的应用上,基因研究及心理学能形成良性的互补,对于一些性格研究或心理疾病,能找到一些先天的因素以及后天的改善方法。
  同时,在大众用户个性化的运动健身、饮食营养建议等微基因服务上,我们也希望能一起努力,寻找基于基因检测结果,再结合心理学方法的服务,让普通用户的运动健身方式更有针对性,健康饮食的选择更适合自己。
  ——壹心理合伙人 姚圳战
虽然一大批厂商在近两年集中死去,但是总体而言,这并非是国产智...
过去,“流量为王”的理念使得运营人员的职责聚焦在拉新上。但是...
综合来看,虽然新美大的基本盘依旧非常稳固,但内部和外部的不稳...
日,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私有化交易完成。
微软获得历史性胜诉:美国政府无权索取海外邮件。这是隐私维权人士的胜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基因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