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生产简单的轻武器大全要什么设备

从电视剧《三八线》看志愿军的万国牌轻武器
近日热播的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三八线》在军迷中引起不小反响,《三八线》比较注重真实客观,特别是在武器道具方面,真实再现了当年志愿军使用武器繁杂的情况,从主人公李长顺使用武器的变化形象反映了志愿军武器装备的发展经历,用艺术手段展现了志愿军装备的轻武器情况。电视剧《三八线》真实再现了当年志愿军武器装备的情况李长顺的第一支枪,德械还是很不错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视剧《三八线》虽然在情节设计上还有一些槽点,但是在道具方面,却赢得了一片喝彩,剧组力求真实再现当年的历史情况,无论是服装还是枪械,都可以说是真实还原了历史。主人公李长顺参加志愿军后领到的第一支枪就是著名的七九步枪,七九是指步枪的口径7.92毫米。这支步枪其实就是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蒋介石对引进这种步枪非常重视,在试生产时期就提出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是根据欧洲人的身材设计的,相对来说中国人的身材要比欧洲人矮,所以建议将枪托略微缩短,同时将刺刀加长以便弥补枪身缩短后在白刃战时的不利。负责生产的巩县兵工厂采纳了蒋介石的建议,重新改进并于1935年开始量产,正式名称是“二四式”(1935年是民国二十四年),又因为是根据蒋介石的建议改进,也称为“中正式”。李长顺所使用的第一支枪就是七九步枪《三八线》中1班班长最初使用的也是七九步枪“中正式”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属于手动的栓动式步枪,也就是拉一次枪栓只能上膛和击发一颗子弹,口径7.92毫米,枪全长1.11米,枪身总重4千克,刺刀全长575.5毫米,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300米。具有操作简单、结实耐用、威力大、机动性好等诸多优点,当然也有枪机拉动费力,特别是持续射击较长时间后枪机热膨胀更难拉动,另外,射击精度也不是最理想。“中正式”最初主要装备中央军的调整师,也就是“德械师”后来随着生产量的增加——“中正式”总共生产了约60万支,因此也逐渐成为了中央军的标准制式步枪,当然在解放战争中由于大量的缴获,也成了解放军的主要步兵武器,早期入朝的志愿军因此也有大量装备。“中正式”步枪“中正式”虽然是中国自行生产的,但却是正宗的德械血统。而在德械武器中,驳壳枪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驳壳枪的正式名称是毛瑟C96军用手枪,在中国有很多花名,由于有个木头枪套所以叫匣子枪或盒子炮,配备20发大弹夹的则被叫作大肚匣子,又因为枪身宽大所以也叫大镜面,还由于既能单发又能连发被称为快慢机,而真正的中文名字自来得反倒鲜为人知。在中国极受欢迎的驳壳枪驳壳枪的木盒子可以接在枪把上作为枪托进行抵肩射击驳壳枪在欧洲由于价格贵重量大,加上威力比普通手枪大却比步枪小,有点不上不下的鸡肋味道,所以几乎无人问津。但传入自动武器匮乏的中国,等于是一支小型自动武器的驳壳枪立即就受到了国人的强力追捧,不管是正规军、游击队,还是打家劫舍的绿林豪杰,都以得到驳壳枪为荣。据不完全统计,各军阀派系仅仅从上海口岸一地进口的驳壳枪就有40万支。仅1938年1月至3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就从德国采购驳壳5万支。德国毛瑟工厂驳壳总产量的70%都是卖给中国,为此毛瑟工厂在驳壳上,不仅打上厂徽标志,还在弹仓的左侧特意用汉字打上“德国制”三个字。除了德国原厂生产,还有西班牙、捷克等欧洲小国生产,在中国不仅有正规的大型兵工厂生产,小型兵工厂甚至连乡间的小作坊都有生产,总装备量高达数百万支。驳壳枪不但是连排级基层军官的最爱,而且不少高级将领的卫队也都是清一色驳壳枪,甚至还专门成立了全部配备驳壳枪的手枪连、手枪团、手枪旅,驳壳枪在中国的影响可见一斑。《三八线》中1连老连长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张金旺去当民夫大队长时,问排长要一支好枪,排长给的也是驳壳枪。当时志愿军基层指挥员普遍都是配备驳壳枪,当然是以德国原厂生产的最受青睐。《三八线》中1连连长就是用的驳壳枪,当年志愿军的连排干部大多喜欢用驳壳枪另外,捷克30年代被纳粹德国吞并,所以捷克ZB-26轻机枪也算是广义的德械,这是一款性能相当优秀的轻武器,结构简单,维护简便,可靠耐用,各方面性能都很出色,唯一的缺点就是20发的弹匣容量太小,导致火力持续性不足。实战中有经验的射手往往不等弹匣打完就换新弹匣,让对方估计不出更换弹匣的时间。抗战时期日军只要缴获了捷克ZB-26就会替下自己的歪把子,这充分说明了捷克ZB-26的优异。捷克ZB-26机枪是一款性能极其出色的轻机枪中国是使用ZB-26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仅仅在1927年到1939年间,就进口了30249挺ZB-26轻机枪,同时中国还大量仿制,在抗战期间中国自行仿制生产的ZB-26就达到了4万挺,进口加仿制中国军队装备的ZB-26总数超过了10万挺。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也通过缴获得到了不少的ZB-26,成为解放军轻机枪的骨干。所以志愿军也有大量装备。《三八线》剧照,志愿军使用的捷克ZB-26轻机枪日械就只有三八大盖还好使 早期志愿军装备的单兵武器除了“中正式”七九步枪外,最多的就是日制的三八大盖了。这是日军在1905年在三十年式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成,因为1905年是明治三十八年,所以命名为三八式。由于枪机上有个防尘盖,被中国人形象地称为三八大盖。虽然三八式是1905年研制1907年开始量产的,到抗战时期已经服役三十年,到抗美援朝时期更是达到四十五年,但性能还是并不落后。口径6.5毫米,枪全长1.275米,装上刺刀后全长1.7米,枪身总重4.1千克,刺刀全长575.5毫米,表尺射程2400米,有效射程460米。和“中正式”一样都是手动式步枪,射程远,后坐力也小,非常适合亚洲人使用。还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射击精度高,二是枪身长在白刃战中具有很大优势,唯一的缺点就是因为口径小弹道平直,导致威力不足,子弹打中人体,几乎是直进直出,进口和出口基本一样大。而“中正式”打中人体,进口小出口大,子弹还会在体内翻滚,所以杀伤力要比三八式大得多。带刺刀的三八大盖,枪身修长的三八式非常适合白刃战三八式是日军在整个二战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枪,同时也是中国装备最多的外国步枪,在抗战之前,中国历年进口和仿造的三八大盖总计就有近六十万支。抗战时期更是有多家兵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仿制,太原兵工厂每个月就能生产3000支。日本投降时,又接受了大量的三八大盖,所以在中国军队中,三八大盖的普及率相当高,而且由于其性能出色,很受欢迎,在使用上也是很有心得。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中,头号王牌第38军就装备有7300支三八式。在日械武器中,除了三八式步枪广受好评外,九二式重机枪还算过得去。其他如歪把子轻机枪、王八盒子手枪,名声虽响,性能却只能用拙劣来形容,所以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中的日械装备主要就只有三八大盖了。被忽略的英械早期志愿军装备的步枪大部分都是手动式的,除了“中正式”和三八大盖以外,就要算英七七了,也就是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因为是英国枪,口径7.7毫米,所以在中国就叫英七七。电影《集结号》中一名人武部的干部在收缴民间枪械时,有支步枪谁都不知道型号,最后还是主人公谷子地认出来是英七七,还加了句评语“不太好使”。其实,英七七采用后端闭锁的旋转垃式枪机,比前端闭锁枪机行程要短,所以装填子弹速度要更快,加上配的是10发弹匣,比一般手动步枪的5发弹仓多了整整一倍,所以是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操作简便,可靠性强,火力凶猛,是英联邦国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直至朝鲜战争一直都在广泛使用的制式步枪。电影《集结号》里出现的英七七李-恩菲尔德步枪的枪栓和“中正式”大不一样,开栓相当省力,甚至用“兰花指”都可以轻松拉栓上膛,轻轻一拨就拉开枪栓,非常顺畅省力,再配以10发子弹的大弹匣,发射速度简直不比半自动步枪差多少,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快枪!轻松流畅是英七七最大的特色,所以谷子地的评价显然有失偏颇。抗战之前,李-恩菲尔德步枪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大规模装备记录,但还是有少量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抗战后期美国就曾向国民党军提供过4万支美国萨维奇公司授权生产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在朝鲜战场,英军和英联邦军队都是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所以志愿军也会有不少缴获,不过很少被提到而已。英七七是英联邦国家从一战、二战到朝鲜战争都广泛使用的制式步枪英械轻武器中,司登冲锋枪可比英七七出名多了。尽管司簦外形丑陋怪异,但是造价低廉、结构简单、性能良好。每支司登的成本只有9美元,比玩具枪也贵不了多少,特别适合在战时大量生产。小巧轻便,威力强劲,非常适合近战。二战中就是英国特种部队特别空勤团和哥曼德突击队以及众多在德占区活动的地下抵抗组织最喜爱的冲锋枪,抗战后期在印度受训的中国军队也有装备,擅长近战夜战的解放军对于司登自然是非常青睐的,在志愿军中也有不少装备,评价也相当高。司登冲锋枪外形丑陋怪异,但性能还是相当不错李长顺的第二支枪,美械也有区别当李长顺在战火中逐渐成长起来,他手里的武器也升级换代了,他第二支枪是美制M1加兰德步枪,因为设计师是约翰·加兰德而得名,在中国因为其采用8发弹匣而被叫作大八粒。M1加兰德是半自动步枪,也就是子弹击发后利用部分火药气体的后座力退弹壳、子弹自动装填上膛,但每扣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子弹。比起拉一次枪栓上一发子弹的七九步枪,技术上可以说是两代了,性能自然先进多了。作为已经经过了战火磨砺,并且成为了战斗骨干的李长顺,自然是有资格拿到这样的好枪。《三八线》剧照,经过战火磨砺的李长顺用上了M1加兰德步枪M1加兰德步枪是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的半自动步枪,1936年开始装备美军,历经二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停产总产量高达1000万支。M1加兰德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在二战中表现不俗,被公认为二战中最好的步枪。美军的报告称:“M1步枪受到了部队的好评,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美国著名的血胆将军乔治·巴顿评价M1步枪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M1加兰德步枪供弹方式很有特色,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弹夹从机匣上方压入弹仓,当最后一发子弹打完,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发出清脆的“叮”声响,提醒士兵子弹已经打完。可惜在电视剧《三八线》中,M1加兰德步枪的这个特点没有能够体现出来。M1加兰德步枪和配用的弹夹、刺刀不过,美国向国民党提供的美械军装备中,配备的标准步枪还是M1917年式恩菲尔德步枪,那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弥补紧急扩军出现的步枪装备不足的问题而临时生产的,完全是应急之作,甚至做工都不如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在1938年已经逐步退出了美军一线部队,和“中正式”一样是手动式步枪,技术上比起M1加兰德莱自然落后了不少。这说明美国在向国民党提供装备时,还是留了一手,主要提供的是已经淘汰的恩菲尔德步枪,而更先进的加兰德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中国,数量相对很少,基本就是点缀而已。所以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加兰德的机会并不太多,倒是在朝鲜战场,加兰德作为美军的制式步枪,自然也会被志愿军大量缴获。给国民党军的机枪,美国也同样没有提供最先进的一线装备。轻机枪给的是捷克ZB-26的加拿大版“布伦”机枪,美军自己使用的是M1918式勃朗宁BAR自动步枪。重机枪给的是M1917A1水冷式,而美军自己装备的则是M2气冷式,两者完全不是在一个技术水平上。只有冲锋枪美军没有区别对待,提供了美军一线部队装备的汤姆森冲锋枪。汤姆森冲锋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短时间里发射大量子弹,最大射速达到每分钟120发,在近距离作战中能很有效地压制对方的火力。汤姆森冲锋枪很早就进入了中国,1924年,孙中山的大元帅卫队就装备了汤姆森。抗战后期,大量的汤姆森冲锋枪作为美械部队的标准装备提供给国民党军队,因此在解放战争中也被解放军大量缴获。早期入朝的志愿军装备的冲锋枪大部分都是汤姆森。孙中山的卫队1924年就用上了汤姆森,最右侧卫士肩上扛的就是汤姆森汤姆森冲锋枪但是汤姆森加工比较复杂,成本高,制造周期也长,而且因为制造得太精致,所以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故障率也就很高。为此美国在二战中就研制了M3冲锋枪,采用冲压生产,结构简单皮实,和汤姆森的弹药能够通用,但射速远远超过汤姆森,每分钟最高可以达到450发。相对于汤姆森成本高制造精细的缺陷,美国研制了结构简单但的M3冲锋枪(下)志愿军在战斗中使用M3冲锋枪在《三八线》中仔细的观众还能看到M1卡宾枪的身影。所谓卡宾枪,其实就是短枪管步枪,因为枪管缩短了,所以子弹初速和射程都比正常的步枪要小,算是轻便型步枪。而冲锋枪和步枪的最大本质区别是采用手枪弹,所以比步枪威力小射程近。美军研制M1卡宾枪的初衷是作为二线部队、基层军官、炮兵、司机和通讯兵的自卫武器。M1卡宾枪和加兰德步枪一样,也是半自动武器,采用的子弹同样是7.62毫米,但长度比M1加兰德步枪弹短,所以也被称为“中间威力弹”,有效射程只有200米,但子弹初速和枪口动能却是冲锋枪所使用的手枪弹的2倍,形象点说就是介于步枪和冲锋枪之间。M1卡宾枪在二战中被美军视为最理想的步兵近战武器,尤其是在出现大量近距离作战的太平洋战场,更是深受好评。但是在朝鲜战场上,由于M1卡宾枪在低温情况下故障频频,所以饱受诟病。M1卡宾枪,其实就是短枪管的步枪,但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并不好倒是志愿军对M1卡宾枪反而是情有独钟,因为M1卡宾枪重量轻,后坐力也比加兰德小很多,很适合东方人使用。同时在100米距离内精度高,杀伤力也大于冲锋枪,30发弹匣也很适中,非常适合后期坑道战和山地防御战中使用。所以中国还曾计划对M1卡宾枪进行大规模仿制,来作为解放军的第一支制式步枪,但后来苏联大量提供56式半自动和53式骑枪生产设备和技术,才放弃了这个想法。苏械,统一换装焕然一新志愿军早期的武器装备就是万国牌,据统计志愿军的火炮和枪械,就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兵工厂,品种和型号多达110种,仅步枪和冲锋枪的口径就有13种之多,型号就更是多达数十种。这样弹药补给对于本来就很困难的后勤补给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权宜之计只好采用将同一种型号的武器尽量集中到一个部队,如当时38军就是集中使用日械的三八大盖,39军则集中配属美械的。这种局面一直到1951年开始全面换装苏械才得到彻底改变。在《三八线》最后一集,已经是连长的李长顺的连队开始换装苏械,战士们聚集在一起试验新枪,第一种就是最著名的就是“波波沙”冲锋枪了,正式型号是PPSh41,这款口径7.62毫米的冲锋枪由前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斯帕金设计,1940年12月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苏军部队。“波波沙”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简洁,整支枪总共才87个零部件,制造极其简便。但是战术性能一点都不落后,最大射速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200米,采用71发弹鼓或35发弹匣供弹,火力凶猛是非常出色的近战武器。在二战中几乎就是苏联红军的象征,特别适合在苏联的严寒条件下作战,所以同样很适应严寒的朝鲜战场,因此一装备志愿军就深受广大指战员欢迎,在很多志愿军的历史照片都可以看到“波波沙”就是最好的例证。苏联“波波沙”冲锋枪,结构简单,使用可靠,火力凶猛这是一张很著名的志愿军照片,手里就是“波波沙”冲锋枪苏械的转盘机枪也是很受志愿军欢迎的,正式名称是DP(ДП)机枪,通称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中国人因为枪伤最醒目的大转盘就叫转盘机枪。这是苏联1927年开始定型并装备部队,是苏联在二战中装备的最主要的轻机枪。特点是结构简单,全枪只有65个零件,比“波波沙”还要少,而且制造工艺要求也不高,适合大量生产。操作简单,性能可靠,最大射程3000米,有效射程800米,战斗射速每分钟90发,在朝鲜的坑道和山地非常适用,成为后期志愿军班排火力的骨干。苏联DP机枪,因为枪上醒目的圆盘弹鼓,所以被叫作转盘机枪 《三八线》剧照,在志愿军中,转盘机枪就已经是重火力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坚守阵地时用的也是转盘机枪志愿军的历史照片,也能看到转盘机枪的身影苏械装备中的步枪就相当要差了一点,就是M1891莫辛纳甘步枪,是沙俄时代1891年定型生产,到朝鲜战争时服役已经有六十年之久,算得上是古董级的老枪了。莫辛纳甘步枪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供弹,技术水准只相当于汉阳造。在中国因为枪声清脆,特别是供弹、发射动作干脆利落,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所以在中国也叫“水连珠”。早在1920年代,中国就通过各种渠道了相当数量的莫辛纳甘步枪,抗战初期苏联又曾向中国提供过“水连珠”50000支、子弹1.2亿发。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建制换装苏械,其中换装各类“水连珠”步枪151865支,由于苏联早期提供的都是战场上回收的1891/30式、1938式二手旧枪,多半使用过度,附件不全,卡壳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志愿军战士意见很大,甚至有人把它叫做“一脚蹬”——因为卡壳时要用脚使劲踹才能打开枪机。后期提供的1944式则相对成色较新,而且枪身较短、携带方便,精度也不错,这才受到欢迎。同时,国内也根据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对1944式进行仿制和改进,研制生产了1953年式步骑枪,于1954年开始装备解放军。苏械的莫辛纳甘步枪,在朝鲜战争时技术上已经落后了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就有一张使用莫辛纳甘步枪射击的照片,但据说张桃芳其实在狙击作战时大多使用美制M1加兰德步枪,这张照片更多是用来进行宣传。毕竟M1在各方面都要比莫辛纳甘先进,在生死决于瞬息的狙击战中当然是要用好枪的。这是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的照片,他手里就是莫辛纳甘步枪《三八线》剧照,志愿军正是用万国牌的武器赢得了一场场胜利(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腾讯军事微信公众号“讲武堂”)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zngu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查看: 10082|回复: 23
抗战中国军队轻兵器史料
在线时间 小时
我关注这剧本已经很久了。本人也非常喜欢研究二战中国战场上所出现的武器,向朋友们推荐一本书轻兵器出的《抗战中国军队轻兵器史料》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抗戰前的時代背景概述
& & 一、 中國
& & 二、 日本
& & 三、 國際情勢
& & 四、 戰爭前夕
第二章 抗戰時期的兵器工業
&&第一節 兵工管理組織
&&第二節 兵工署的成立
&&第三節 戰時生產管理
&&第四節 抗戰時期兵工生產概況
& & 一、 概況
& & 二、 兵工署各地區兵工廠
& && &甲、 兵工署四川地區
& && &乙、 兵工署其他地區
& & 三、 其他兵工廠
& & 四、 修械所及中共抗日根據地兵工廠
& & 五、 停工及未建成之兵工廠
第三章 步槍
&&第一節 中國步兵師輕兵器編制
&&第二節 中國陸軍步兵營步槍編制
&&第三節 國造步槍
& & 一、 晉造仿三八式步槍
& & 二、 遼造十三式步槍
& & 三、 鞏、滬、粵、桂造(仿毛瑟1907年式步槍)元年式、四年式步槍
& & 四、 漢陽、滬、豫(開封)、晉、21廠造八八式漢陽步槍
& & 五、 浙鐵造七七式步槍
& & 六、 粵造21年式步槍
& & 七、 鞏、粵、21廠、1廠中正式步槍
& & 八、 毛瑟盒子炮騎槍
&&第四節 進口步槍
& & 一、 德造毛瑟一八九八式步槍
& & 二、 德造毛瑟九八型(K98k)短步槍
& & 三、 捷克造ZH-29型半自動步槍
& & 四、 捷克造Vz-98/22型步槍
& & 五、 捷克造Vz-24型步槍
& & 六、 義大利造1891型步槍
&&第五節 其他來源
& & 一、 抗戰初期的對俄借款軍購
& && &甲、 俄造莫辛那干/30式步槍
& & 二、 美國租借法案(US Lend Lease Act)
& && & 甲、 美國M1917式步槍
& && &乙、 美國1903A3式步槍
& && &丙、 美製7.92x57mm步槍彈
& & 三、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SACO - Sino America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 && &甲、 美國M1卡賓槍
& & 四、 加拿大互助組(Mutual Aid Board)
& & 五、 繳獲敵械
& & 六、 其他武器
& && &甲、 向應式步槍
& && &乙、 八一式步馬槍
& && &丙、 訓練用小口徑步槍
&&第六節 使用狀況與效能評估
第四章 手槍
&&第一節 陸軍師內手槍建制
&&第二節 國造手槍
& & 一、 鞏、漢陽、大沽造毛瑟手槍(盒子炮)
& & 二、 晉造.45ACP十七式毛瑟手槍(盒子炮)
& & 三、 滬、寧造白朗寧1900型手槍
& & 四、 四四兵工廠造32 S&W Long左輪槍
&&第三節 進口手槍
& & 一、 比利時/10型手槍
& & 二、 比利時、加拿大造白朗寧強力型(Hi-Power)手槍
& & 三、 加拿大造9x19mm手槍彈
& & 四、 西班牙製恩斯達(Astra) 1921年型(M400)手槍
& & 五、 德製毛瑟(Mauser), 1934手槍
& & 六、 美製可兒特(Colt)1903手槍
& & 七、 美製可兒特(Colt)1917左輪手槍
& & 八、 美製手槍
& & 九、 美製薩維奇(Savage)手槍
&&第四節 其他國造手槍
&&第五節 繳獲日軍手槍
& & 一、 日造南部十四年式(Nambu)手槍
&&第六節 使用狀況與效能評估
第五章 輕機槍及重管自動步槍
&&第一節 中國陸軍步兵營輕機槍槍編制
&&第二節 國造輕機槍
& & 一、 川、粵、晉、淅鐵、大沽、兵工署造捷克式輕機槍
& & 二、 川造仿啟拉利KE-7(Neuhausen KE7)輕機槍
& & 三、 寧造八米釐自動步槍
& & 四、 遼造17年式輕機槍
&&第三節 進口輕機槍
& & 一、 丹麥造麥特森(Madsen)輕重兩用機關槍
& & 二、 加拿大造勃然(Bren) 輕機槍
& & 三、 芬蘭造拉提(Lathi )M26輕機槍
& & 四、 比利時造白朗寧Mle 1930(FM 30)式自動步槍
& & 五、 法造哈其開斯1922 型(Hotchkiss) 輕機槍
& & 六、 俄造席格加烈夫(Degtyarev Pakhotnyi) DP-27/DP-28輕機槍
& & 七、 俄造1925年式氣冷式馬克沁-托可瑞夫(Maxim-Tokarev)輕機槍
& & 八、 英造路易士(Lewis) 輕機槍
&&第四節 使用狀況與效能評估
第六章 重機槍
&&第一節 中國陸軍步兵營重機槍編制
&&第二節 國造重機槍
& & 一、 漢陽、華陽、滬造三十節式水冷式重機槍
& & 二、 閩、鞏、魯、湘、大沽、寧造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二四式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
& & 三、 粵造、川造守瓦茲洛色(Schwartzlose)水冷式重機槍
&&第三節 進口重機槍
& & 一、 捷克造ZB-37氣冷式重機槍
& & 二、 日式明治三十八年式氣冷式重機槍
& & 三、 日式大正三年式氣冷式重機槍
& & 四、 法造哈其開斯1914式(Hotchkiss mle. 14)氣冷式重機槍
& & 五、 俄製M1910式索可洛夫(Sokolov)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
&&第四節 使用狀況與效能評估
第七章 其他武器
&&第一節 中國陸軍手提機關槍編制
&&第二節 國造手提機關槍
& & 一、 鞏、大沽、滬、寧、粵、漢陽造白格門(Bergmann)手提機槍
& & 二、 晉造十一米釐湯姆笙手提機槍
& & 三、 華陽、赤水造毛瑟七六三毛瑟廿響駁殼槍(快慢機)
&&第三節 進口手提機關槍
& & 一、 UD M42手提機槍
& & 二、 福爾馬式ERMA手提機槍
&&第四節 使用狀況與效能評估
&&第五節 擲彈筒及槍榴彈
& & 一、 二七式擲彈筒
& & 二、 二八式槍榴彈發射器
& & 三、 仿日十式、八九式擲彈筒
&&第六節 手榴彈
& & 一、 濟式、鞏式、寧式、晉式、麻尾(馬尾) 式、俄式、義式手榴彈
&&第七節 大刀與刺刀
& & 一、 大刀
& & 二、 刺刀
& & 三、 短劍
附錄 壹 參考書目及輕兵器資源
附錄 貳 相關詞彙
附錄 參 民國30年4月23日兵工署各兵工廠主要事項一覽表
附錄 肆 民國23年12月時兵工署刊印我國現用各種槍械一覽表
附錄 伍 日本軍方資料
淘宝可买到
我家有这本书,如需要枪支数据服务请回复。
在线时间 小时
这种好东西,要是能下载永久保存就好了!!!
在线时间 小时
好东西,收藏了...
在线时间 小时
希望威廉大大能收藏!
在线时间 小时
就是谢谢哥们拉
在线时间 小时
{:2_36:}不谢不谢
在线时间 小时
好详细,楼主辛苦了,不过有些资料还有待考证啊
在线时间 小时
啊哈,正好正好,LZ,你来帮咱个忙~~~
我这张图是把当年地方上兵工厂仿日军二式冲锋枪造出来的.45口径冲锋枪.可惜我手头上这把枪的资料只有两张图片而已.
您能帮我在您那本书里查查看,这是当时中国哪个省的哪家兵工厂在哪年造的吗,当时的具体型号是多少??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liuguanzhi 于
19:23 编辑
楼上你好,书上图片显示如果这把枪是仿日军二式冲锋枪造出来的那么可能是是百式冲锋枪  1935年,日本陆军在实战中领教中国军队冲锋枪的威力后,方才开始试制冲锋枪。当时是由中央工业公司的南部枪械厂具体负责这一工作,试制人员将其称为南部式冲锋枪,其弹夹可放置50发子弹。弹夹呈弧线形,插在枪的下面,其形状类似香蕉。随着试制工作的进展,弹匣逐渐被移至左侧面并呈水平状,这与后来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很象,这是为了卧射时更方便,这一设计方法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最后该枪于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纪年1000年,所以起了“百式冲锋枪”的名称,于1941年2月起装备部队。
  全长:900毫米;枪管长:280毫米;枪重:4.2公斤;装弹量:30发;射速:700发/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工业水平比欧美列强差远了。日本陆军的轻武器十分落后,除了几种轻机枪以外,没有自动武器,而美军、德军和苏军都有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甚至连中国国民党军嫡系部队也装备了不少先进的欧洲产自动武器。日本人不甘落后,也在1935年开始研制冲锋枪,鲜为人知的百式冲锋枪便应运而生。
  最初,这种枪称为南部式冲锋枪,其弹夹可放置50发子弹。弹夹呈弧线形,插在枪的下面,其形状类似香蕉。随着试制工作的进展,弹匣逐渐被移至左侧面并呈水平状,这与后来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很象,这是为了卧射时更方便,这一设计方法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该枪于1940年定型,由于时值日本神武纪年1000年,所以起了&百式冲锋枪&的名称。该枪于1941年2月起装备部队。
  百式冲锋枪共分为前期型、后期型和折叠枪托型三种,产量分别是1000、1万和数百枝。百式冲锋枪使用自由枪机原理,由于该枪始终处于没有保险的开膛待机状态,因此走火的危险很大,其枪机组件仿照德国MP-34冲锋枪。该枪全长约900毫米,枪管长280毫米,枪重4.2公斤,装弹量为30发,射速700发/分。
  百式冲锋枪的三种型号均装有双脚架,其准星是切线型的,从50-600米之间,每50米的射程为一个刻度。后期枪身下不再装有刺刀柄,而是直接装在枪头部位,准星也变得更为简洁并予以固定,双脚架也被取消了。与此同时,弹匣也变得更加结实,当然因此也就无法与早期的冲锋枪互换弹匣。这种后期枪型也称为实战型,主要是为了使生产工序更简单。最后的折叠枪托型是将早期的枪托在冲锋枪的结构后端形成折页式,主要配备日本海军的空降部队。
  百式冲锋枪枪身外附有散热孔,还安装了刺刀,这在其他国家的冲锋枪中是很罕见的。
  国际上设计冲锋枪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通过密集的火力给敌人以威慑,但日本陆军却对白刃战有着特别的执着,往往在战斗的最后阶段拚刺刀。所以,直到战争后期,才有一支日本海军陆战队部队装备了百式冲锋枪,还是实验性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不适合装备冲锋枪,这使得百式冲锋枪一直没有列为步兵标准武器。
  战术思想落后的日本人认为:步枪打得比冲锋枪准,宁可保证步枪和弹药的质量(其实连这个也没有做到),也不浪费宝贵资源造冲锋枪。另外,日本工业生产力有限,无法大量的制造冲锋枪和弹药。和日军正好相反的是苏军,苏军二战时的冲锋枪产量最高,使用最广泛,前线的步兵几乎都放弃了步枪而改用冲锋枪。原因也很简单,苏军对德作战是靠人海战术和武器数量优势,需要不间断的用新兵补充战场损失。所以苏军士兵接受的训练时间很短,不可能去花时间练习枪法。而且对新手而言,冲锋枪要比步枪好用多了,制造过程也不那么讲究,因此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
在线时间 小时
類型 衝鋒槍
原產國&&日本
服役期間 1940 - 1945
用户&&日本
參與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
研發者 中央工業
生產商 名古屋兵工廠、小倉兵工廠
生產日期 1940 - 1945
製造數量 30000把左右
衍生型 傘兵型
總重量 空槍3.38公斤/含彈藥3.92公斤(前期型)
3.16公斤/3.7公斤(傘兵型)
3.84公斤/4.38公斤(後期型)
全長 90.3公分/102.5公分(前期型)
83.5公分/95.7公分(傘兵型)
90公分/111.8公分(後期型)
槍管長度 23公分(前期型)
28.5公分(後期型)
--------------------------------------------------------------------------------
彈藥 8公厘南部子彈
口徑 8x22公厘
槍機種類 氣體反衝式
發射速率 450發/分(前期)
800發/分(後期)
槍口初速 334公尺/秒
有效射程 120公尺
最大射程 600公尺
供彈方式 30發彈夹
瞄準具型式 鐵製表尺
在线时间 小时
使命召唤5美军部分不是一直是有坂99步枪和百式冲锋枪加九零式~
在线时间 小时
二战时期中国战场是很奇特的,几乎所有二战中参战国使用的轻武器都在中国出现并被列装。。。
在线时间 小时
楼上你好,书上图片显示如果这把枪是仿日军二式冲锋枪造出来的那么可能是是百式冲锋枪  1935年,日本陆军在实战中领教中国军队冲锋枪的威力后,方才开始试制冲锋枪。当时是由中央工业公司的南部枪械厂具体负责这一 ...
liuguanzhi 发表于
LZ您肯定查错了.
日本二战冲锋枪的发展序列是,南部式,改进到百式,然后改进到二式,也就是日军的所谓&完美冲锋枪&.这个顺序包括日本二战陆军的轻武器序列我能全背出来.肯定不会记错的.
我希望您帮我查的肯定是当时国内的仿制型,因为一是国内当时武器研发很不正式,很多是地方老军阀搞的,而是国民党政权灭亡了,很多东西也查不到了,所以说我除了这把枪的图片,和现在博物馆里唯一一把没有注释的藏品枪以外,我一点都找不到其的资料.这把枪肯定是中国自制的.
我建议您根据我的那张图片,在国内仿制枪械的范围内查找.
麻烦您了,谢谢~~~
在线时间 小时
如果是中国自制的那可能是国产仿伯格曼冲锋枪或四川仿制的启拉利轻机枪。
在线时间 小时
  “花机关枪”打过大渡河
  原产德国的“伯格曼”冲锋枪,在当时的中国也有很大市场。这种枪配有一个多孔的冷却套筒,因此又被戏称为“花机关枪”。该枪工艺简单,一般的小作坊里也能临时赶造,其装备规模远大于其他型号。
  “伯格曼”冲锋枪后来也受到了红军指战员的青睐。朱德总司令手下的一个警卫班就曾全部装备过此枪。在著名的大渡河之战中,十七勇士所配备的武器清单里,就赫然有“花机关枪”一项。
  经典名枪横扫日寇
  除去以上两种型号,德国MP38/40、苏联波波莎之类的经典名枪,也都有在华服役的记录。
  针对冲锋枪火力猛烈但射程较短的特点,中国军队在实战中经常将其统一编配使用,专门执行突袭、渗透或者保卫要员等任务,指导思想与今日的特种部队颇有几分相通之处。
  抗战开始后,全国各地的精锐之师陆续奔赴沙场,冲锋枪在近战中显示出的强大威力,多次令骄横的日本侵略者遭受重创。
  在一部反映淞沪抗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纪录片中,就曾经多次出现八百壮士手持“伯格曼”冲锋枪向日寇扫射的场面。到了战争后期,在英美的支援下,以“斯登”式等新型冲锋枪大批进入国内,通过我抗日将士的浴血奋战,成就了冲锋枪在我国现代军事史上的辉煌。
在线时间 小时
说到国造启拉利轻机枪,不得不提提四川机械局。和中国大多数近代军事工业部门一样,四川机械局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四川机械局史创于1876年,创始人为当时的四川总督丁宝珍,丁宝珍在此之前在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就曾经一手创建山东机械局,再创四川机械局可算是驾轻就熟了。(这位先生最大的手笔还不是这个,而是杀了擅自出宫给西太后办事的安德海!)& & 四川机械局于1878年4月正式建成投产,其时已可生产防自西方的单动步枪,但其后之发展颇为不顺畅,迟至1880年后,才进入稳定生产期。其后,四川机械局的发展几经波折,但一直没有停止生产。
& &四川机械局的仿制能力很强,1882年就能仿制英国的马梯尼步枪(因祖鲁战争而闻名),其后更能仿制加特林机枪、毛瑟步枪、手枪、水冷重机枪、轻型火炮等。
& &仿制启拉利机枪是在1934年,当时四川机械局因军阀混战而分裂,主持仿制启拉利机枪的,实际上是军阀刘湘所控制的华兴机械厂(主要技术人员及工人皆为四川机械局人员)。至1939年停造,转产捷克式机枪(自1937年已经逐步转产性能更为出色的捷克式机枪,但启拉利机枪的生产也未曾简短,仅38年10月至39年停产的几个月间,就生产了1900挺启拉利机枪)。
启拉利轻机枪(Neuhausen KE7)是由启拉利和恩德(Kiraly and Ende)所发明,由瑞士军火公司制造,在其本国只有小小批量生产,曾有一批出售到中国。原枪使用7.5×55弹,国造型号使用79步枪弹,自动原理是枪管短后坐原理,采用20发弹匣供弹。
& & 乍一看,启拉利和美国的BAR是很像的。但仔细看就能分出不同:启拉利使用的是枪管短后坐原理,所以枪管上没有BAR的导气装置;启拉利机枪的护木很长,能包络脚架;BAR是直弹匣,启拉利是弯弹匣;启拉利有小握把,BAR没有。
& & 军博的启拉利可不少,可不知道是怎么流传到我军手上!按说启拉利机枪的产量不少,四川机械局的生产能力也很强(37年可月产300挺捷克式机枪+10万颗手榴弹!)不知为什么抗战时,川军的装备那么差?
在线时间 小时
瑞士启拉利轻机枪  7.92mm KE7式启拉利轻机枪。此枪是瑞士启拉利兵工厂制造,曾经是瑞士军队的制式装备。它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原理,冷却方式为气冷式,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全自动。该枪重量较轻,构造简单、分解容易,携带方便,此枪原是国民党军队的装备,解放战争时期被我军缴获,因而成为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装备。它发射7.92mm枪弹,弹头初速为700m/S,表尺射程为2000m,由25发弧形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450~550发/min,枪全长为1190mm,枪全重为8kg。
  另外,中国四川兵工厂曾经仿制过此枪,其构造和瑞士KE7式完全相同,志愿军亦装备过此枪。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liuguanzhi 于
18:58 编辑
在线时间 小时
德国博格曼M1915机枪。能知道哪年,什么工厂、谁设计、及机枪的具体情况吗???
在线时间 小时
M1915机枪的几张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这图的机枪古老,我比较喜欢zb26轻机枪
在线时间 小时
支持lz!!!!!!!!
在线时间 小时
资料发到制作组使用啊
在线时间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这年头盗版还真多~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武器博物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