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mba提前面试光电信息学院郑永豪考博士面试一般问什么问题

小木虫 --- 600万学术达人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热门搜索:
&&电子科大青千郑永豪教授诚聘博士后(有机超分子材料)
电子科大青千郑永豪教授诚聘博士后(有机超分子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郑永豪教授团队拟招聘有机合成(有机光电、热电、超分子等)方向博士后3名。
目前课题组以有机材料合成及光电器件应用为主,科研团队互补性强,研究经费充足,可支持博后自已设计的课题。
有意者可将个人简历材料发至:zhengyonghao@。
一、应聘条件
1. 具有扎实的有机合成功底,有丰富的有机超分子材料设计和合成经验者优先;
2. 具有优秀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发表过高水平研究论文者优先;
3. 热爱科研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工资待遇
博士后最高年薪可达20万,并且学校提供非常丰厚的文章奖励。优秀者在站期间可推荐到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出站后有可能以讲师或助理研究员留校。
三、导师简介
郑永豪博士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第十二批“青年千人”入选者。教育背景如下:
8/06:英国杜伦大学,化学, 本硕连读
1/02:英国杜伦大学,化学, 博士
1/12:英国杜伦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
5/01: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联合中心: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与日本东北大学先进材料所,联合科学家
6/01:美国莱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6/09: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博士后
2016/09 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
研究成果:在有机发光材料(Organic light emitting materials)、稳定自由基材料(Stable radicals)、高分子单晶(Single crystal polymer)及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研究领域内,研发出一系列新型材料并揭示了相关的发光、电子传输、红外探测等新特性。在ence, 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等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导师网页:http://www.soei./index.php?m=article&a=readTeacher&tid=139
学术必备与600万学术达人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拒绝访问 | www.hainei.org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hainei.org)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84ce32-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电子科大新增14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近日,中组部正式公布第十二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入选名单,我校14人成功入选,单批入选人数首次突破两位数,创历史最高,在全国排名第10,信息领域入选人数全国排名第1。截至目前,我校共有“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4名。
  本次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14人分别是: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黄川博士,电子工程学院陈彦博士、陈益凯博士、李攀博士和杨涛博士,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刘明侦博士和严鹏博士,光电信息学院郑永豪博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杨阳博士,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李钊军博士和张少霆博士,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乔梁博士、王晓霆博士和王曾晖博士。
  2015年,学校积极谋划,通过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简称“成电论坛”)等方式加大对外宣传,广泛物色人选,校院协同提高青年千人候选人的数量和质量。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的14人中,有11人参加过成电论坛,5人获得海外高校正式教职,2人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最终入选率达42%。据统计,全国共有2325人申报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646人上会,565人通过评审,最终入选558人,入选率为24%。
相关链接:我校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简介
  黄川,主要研究方向为同时同频全双工、非线性信号处理、能源信息网络、信息理论、优化方法;入选2014年四川省“千人计划”;近五年在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agazine、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ACM Transaction on Networking、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相关高水平论文30余篇,包括第一(通讯)作者期刊文章14篇、1篇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曾作为主要科研人员参与了6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防部项目;担任IEEE Access期刊编辑以及9个国际一流英文期刊的评审。
  陈彦,主要研究方向是多媒体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发表SCI源期刊论文60余篇(包含JCR一区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在内IEEE汇刊论文56篇),拥有美国专利(含在申请)12项,其中3项已技术转让;在Google Scholar中,论文被引1000余次;荣获2010年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1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优秀博士论文荣誉奖,2013年IEEE GLOBECOM最佳论文奖;现为IEEE高级会员,担任多个IEEE国际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以及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和会议审稿人。
  陈益凯,主要研究领域是天线理论与技术,包括电磁模式理论、新型阵列天线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方向;曾获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现已在美国John Wiley & Sons出版专著1部,发表40篇国际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含第一作者32篇),H-index 12,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现为IEEE高级会员,担任欧洲及亚太地区多个国际学术会议TPC Member/Session Chair、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编委、担任10个天线领域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李攀,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移动互联网安全和网优化,在相关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30多篇为IEEE顶级期刊,拥有美国专利1项,荣获ChinaCom2014最佳论文奖;在Google Scholar中,论文被引1000余次;担任2个国际期刊的编委、1个国际期刊的客座编辑,先后担任3个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主席,4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委员。
  杨涛,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电路和系统;曾于2013年获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在微波领域国际知名杂志、期刊以及会议上发表论文25篇,其中10篇发表在微波工程领域内最顶级期刊IEEE Trans. Microw. Theory Tech.上;所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420次(Google Scholar),单篇最高被引用次数过百;现为IEEE高级会员,担任多个国际微波杂志的审稿人,曾于世界顶级芯片设计和专利公司“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 Inc.)”以及“美国博通公司(Broadcom Ltd.) ”任高级工程师,参与新一代移动手机芯片的设计和研究。
  刘明侦,研究方向以新型太阳能电池为核心,研究对象涉及材料学、光电学、电子器件等方面,主攻以卤化物钙钛矿(perovskite)材料为核心的太阳能器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2013年9月,在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是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女学者之一,目前文章他引量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前三;2011年获得由英国工程技术协会颁发的“工程技术奖(IET Prize)”,2012年获得全英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金奖,2013年获得欧洲材料研究协会颁发的会议特别奖,2014年获得由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颁发的学院特别奖。
  严鹏,主要从事自旋电子学,热激发自旋电子学,磁性存储器原理,微纳尺度磁动力学,腔量子电动力学以及非平衡态热力学等前沿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创新性的成果,澄清了磁学和自旋电子学领域一些长期存在的基本问题,预言了磁振子传递自旋转移力矩的新机制,多次应邀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在PRL、PRB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部分理论预言已经得到国际一流研究组的实验证实;长期担任PRL,PRX,PRB等期刊审稿人,担任Intermag分会主席、德国科学基金会DFG优先项目“热激发自旋输运”指委会委员。
  郑永豪,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光电材料,揭示了相关的发光、电子传输、红外探测等新特性,其研究成果在有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在Science (IF 31),Advanced Materials (IF 1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IF 11), Angewandte Chemie(IF 11)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5篇,SCI引用达到258次;曾主持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日本东北大学的联合科研项目;受邀担任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Dalton Transaction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杨阳,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视频检索和社会媒体分析,重点进行异构媒体大数据的信息检索和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的探索及应用研究;近五年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如CCF A类、IEEE/ACM汇刊)发表近40篇,Google Scholar引用550余次;曾获WIS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多媒体领域顶级学术会议ACM Multimedia 2013最佳学生论文奖等;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客座)编委,参与组织多个学术会议。
  李钊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靠性工程、质量和安全工程、复杂机电系统故障诊断和预诊断、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及其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具有近10年的行业经验,包括在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任职并领导新产品研发中可靠性提升和保障,和负责波音公司787飞机可制造性评估项目;是美国质量协会(ASQ)注册可靠性工程师和卡特彼勒公司六西格玛黑带;现担任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等多个国际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多次主持国际会议的专题论坛和被邀参加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工作。
  张少霆,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手术以及健康服务工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医学图像领域顶尖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人工智能领域顶尖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等发表SCI论文15篇,论文总计被引用1100余次,H-index为17;曾获MICCAI 2010 Young Scientist Award(5/900)、橡树岭大学联合会青年教授奖(Ralph E. Powe Junior Faculty Enhancement Award from Oak Ridg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该奖从114所美国大学中遴选35位获奖者)。
  乔梁,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低纬度氧化物功能材料、薄膜技术及能谱等,已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创新科研成果;目前已在Surface Science Reports,Nano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CS Nano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3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0篇,SCI索引491次,Google Scholar索引609次,H因子13;先后多次在国际会议、美国高校和国家实验室等做特邀或口头报告。
  王晓霆,研究方向主要以讨论量子物理系统的控制方法为核心,围绕量子光学,热力学与量子控制,量子纠缠和量子逻辑的最优化制备,量子控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等领域展开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New Journal of Physic,IEEE Transactions for Automatic Control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总引用达412次(Google Citation)。
  王曾晖,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机电系统,包括基于低维纳米材料的各种器件以及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ication、Nano Letters、ACS Nano等国际顶级期刊,其中Science第一作者论文1篇,Nature Communication共同第一作者论文1篇,Nature Nanotech第二作者论文1篇(被选作封面),论文被引500余次;曾在博士就读期间获得包括2009年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旧金山领区第一名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者:一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小松 面试 电子科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