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对下属怎么祝贺领导升职讲话用什么书面语言表达

下级听上级发言应用什么词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没有特定规范词语的。可以根据下属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工作成果和业绩、优点特长、需要改进的地方 等方面来评。
莅临——热烈欢迎XX领导莅临我公司检查指导工作!
应按下属犯错严重性来决定是否需要告诉上级,且需说明的一点是:你告诉你的领导你或你部门的问题时,一般情况下,领导都不会对你有不良的印象,他们一般都会给予你一些建议...
可以去网上搜一下模板,然后再改写一下!
答: 昨天去做BC胚芽长9mm这个我懂 但是心管搏动见是什么意思
答: 因为他们会认为父母都是对的,就照着去学,所以父母必须要以身作则。
答: 百炼成钢 发奋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 一视同仁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己奉公 严于律己 ...
答: 简单,你相信自己的年轻去复读,再加油一年。相信自己的实力读自考,考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相信自己的财力读高中,就够了。相信自己(家)的权力就读成教,又轻松又可得文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最近,金砖国家峰会在厦门盛开,朋友圈疯转厦门的美景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哦!厦门是旅游城市也是经济特区,趁着金砖会晤的热潮,小编收集了厦门必玩必吃的攻略,包含鼓浪屿、厦门大学景点等等,不容错过哦!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学会和领导说话
欲谋好前程,先练好口才&  在职场中,做事能力差不多的两个人,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那一位,升迁机会往往要比那个既会办事又会说话的人少得多。而在说话能力里,和领导沟通的能力是重中之重。拼搏在职场,也许你总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但每当你盼望着评优、加薪、升职时,这些好事却总是离你远去。这时,你最该思考的就是自己和领导之间在沟通上是不是出了问题。切记,要想前程更加美好,学会和领导说话的能力必不可少!  1. 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升迁机会就少  有人说,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这句话虽然有些偏颇,但是在职场中,如果会做事再加上会说话,那这样的员工肯定能迅速受到领导的青睐和重用。  在职场中,做事能力差不多的两个人,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那一位,升迁机会就会比那个既会办事又会说话的人要少得多。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办事的能力和说话的能力同样重要。在说话能力里,和领导沟通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据美国一家研究所进行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企业管理者经常发出这样的抱怨:员工语言表达能力每况愈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事沟通出现语言障碍,向领导汇报时表述不清。  另一个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有65%以上的员工因为语言能力问题而迟迟得不到升迁,有的员工即使因为业务能力强而暂时得到升迁,但继续升迁却困难很大,究其原因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  在职场中,有很多人不善于和领导沟通,甚至害怕和领导沟通。尽管领导对自己也算不错,尽管彼此并无什么矛盾,尽管也明白沟通很重要,但在工作中还是会不自觉地减少与领导沟通的机会,或者减少沟通的内容。  事实上,无论是国企、外企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严封达是一位新到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上任仅3个月,就表现出了突出的才干。但他发现,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反而招来了领导的质疑和不信任。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半年后又取得了若干显著的成绩。这时,领导找他认真地谈了一次话。在谈话中,领导首先表扬了他的工作业绩,然后提出了他存在的几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沟通。例如,他很少主动进入领导的办公室,来跟领导谈一谈工作的进展情况。他有些不解:既然让我来做事,把事交给我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和您沟通呢?有这个必要吗?  当他看到那些做出的成绩不如自己但勤于和领导沟通的同事,升职比自己还快时,他慢慢明白了学会和领导说话,主动与领导沟通,是何等的重要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严封达对"沟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沟通,人们有很多习惯的认识和观念,这些观念有的来自于成功的经验,有的来自于失败的教训。  另外,沟通是双向的,既要表达也要反馈,几乎每一位下属都会很在乎领导的反馈。良好的反馈能激发出人们沟通的积极性,而不适当的反馈容易挫伤沟通的积极性。不过,要想获得领导的反馈,下属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和领导的沟通。  王小姐比较欣赏自己的领导,认为他敬业、有才华、对下属负责,但她却从不主动和领导交流,她身边的同事也是这样。有一次,她没有听清楚领导交代的一个任务,结果把工作给耽搁了。事后,领导问她:"为什么你不过来再问一声?"她说:"怕您太忙。"领导很生气:"我忙我的,你怕什么?"  沟通中不能得到领导良好的反馈,的确很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而当领导反馈不佳时,你首先要判断,是否有可能让领导意识到他的问题所在。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领导的言行举止是否合适,努力履行自己工作的职责最为关键。  指点迷津  说话沟通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在和领导的沟通中,你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这项技能。比如在沟通内容上,要坚持使自己观点清晰,重要内容有理有据,且能够被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感谢大家的对我的支持,谢谢!
羞羞的铁拳首映礼
天冷多加衣
安安静静播完百天。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恢复默认设置
二、善于协调是领导者必备的工作技能
字数:168139
此书首发于【中文书城】, 114啦小说获权转载公众章节
1.协调是领导者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所谓协调,是指对组织内外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整,特别是通过对人际关系的调整,以转化组织中的矛盾与冲突,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所谓领导协调,就是领导者为实现其领导目标,对组织内外的影响因素及相应关系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调整,使其发挥最佳的效能。特别是对组织的人际关系进行调整,转化人际矛盾与人际冲突。协调对于领导者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工作技能。在一个组织中,各种关系不可能自动和谐,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与缺陷,领导者如果对此置之不理,缺乏协调,那么就将难以使工作取得应有的效率。协调既是领导者工作能力与领导艺术的直接体现,也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沟通一样,协调也是领导者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它是领导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使所领导的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在组织内部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以便高效率地实现领导目标的行为。领导者协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高效率地实现领导目标,领导者只有凭借组织的力量,才能发挥出领导效能。领导者协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领导活动范围有多广,协调的内容就有多广。在日常领导工作中,最常见的领导协调有如下两大方面的协调:(1)纵向协调领导者的纵向协调是指与有隶属关系或上下属关系的部门或人员之间的协调。①与上级领导及上级机关的协调。为了认真贯彻上级的决定、指示和命令,树立下级服从上级的良好形象,取得上级的信任,作为上级的下属,领导者需要主动与上级协调,使上级了解情况,取得上级的支持。②与下属部门和所属人员的协调。作为上级,也需要与下级多进行协调,以便增加下属对领导者的尊重和信任,达到上下协调的目的。为此,需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下情,主动关心下属的工作和生活情况。(2)横向协调领导工作横向协调是指与其他各部门和领导之间的协调。①与部门之间的协调。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协调,使每个部门了解自己与总目标的关系和责任,为实现总目标共同努力;二是信息协调,加强沟通与交流,互通情报;三是工作协调,包括计划协调、组织协调、控制协调等,在实现总目标的前提下,协调开展工作。②与领导者之间的协调,即同级协调。这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相互尊重,做到热情诚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气氛融洽;二是彼此理解,做到相互关心和信任、消除分歧和隔膜;三是团结协作,做到分工不分家、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四是同舟共济,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依存、患难与共。2.领导协调是组织顺利健康发展的保障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两种对立的发展趋势:一种是组织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趋势;另一种是组织由有序到无序的发展趋势。领导协调,就在于克服由有序到无序这种趋势,促使组织由无序发展到有序,促使组织协调发展。在这种有序、稳定及协调的状态下,组织内部各部分和各元素就会相互促进、相互增益,共同为增强组织的整体效能而努力。具体地说,协调对于组织顺利、健康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领导协调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条件领导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组织的协同配合、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领导协调正在于谋求领导组织和全体人员思想的统一和行动的一致。没有这个条件,任何好的领导目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2)领导协调是凝聚组织成员的需要任何组织内部,由于种种原因,总会产生一定的内耗和矛盾,致使组织工作运转不畅。领导协调的目的,就在于尽量减少这种内耗,使组织内部协调有序,从而使组织的整体功能出现的附加量尽量增大。追求组织的整体效能,既是领导协调的目的,也是衡量领导协调工作好坏的标准。通过领导者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可以使组织各部分和各元素合理配合和运转,使人员在分工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3)领导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领导协调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免除工作中的扯皮和重复,减少相互之间的摩擦和冲突。需要转化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事与事的矛盾冲突、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所谓协调也就是这三大矛盾冲突的转化。通过转化矛盾,合理处置,从而减少内耗,提高效率,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同时,领导协调是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方法。领导协调的主要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协调工作搞好了,组织内人员团结合作,人们心情舒畅,就能增强责任感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领导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3.领导协调所具有的四大功能领导协调在领导活动中主要有四大功能,即统一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和放大功能。(1)统一功能当今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与此相应的机构、部门也越来越多,所以,领导工作的分工也就越来越具体,这就势必产生和形成了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并使之适应自身发展与工作运作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领导者必须不断地进行协调,以使上下一致、合力同心,而统一作用则具体表现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以及提高工作效率上,从而使所属部门及人员都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并在工作中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强团结、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导向功能领导者在协调过程中,必然要传达和沟通各种信息。因此,这势必对被协调部门和人员产生影响。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协调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产生影响,使各部门及相关人员了解领导者的意图和相关情况,并通过沟通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使自己有个明确的方向,以便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最后达到整体的协调运转。(3)控制功能不论开展哪一项工作,领导协调都是贯穿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控制不稳定因素,确保工作组织系统始终如一地向着既定目标平衡发展,领导者就必须根据各种信息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协调。这种跟踪协调,一般是通过适当的协调方式去排除有害的信息,从而减少不和谐的成分,以保证组织按预期目标平衡运作。(4)放大功能如果协调有序,整体工作效能就会大于各部门工作效能之和;反之,各部门工作效能之和就会小于整体工作效能,甚至出现负效能。而领导者的协调作用就是通过对部门内外关系的调整,发挥放大作用,获得最大的整体效能。4.做好领导协调工作的基本原则领导协调工作并不简单,由于面对的协调对象千差万别,没有一定的协调原则和方法,这项工作很容易失效和失误。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并且整体把握协调工作。(1)统筹全局原则领导者在进行协调时,首先要掌握好统筹全局的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要从全局出发,抓住影响全局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各个方面,发挥各个方面的应有作用,使之协调一致。任何工作都有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主要和次要之分。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只有统筹全局,既照顾到重点,又兼顾非重点,把各项工作的关系与次序理顺,使它们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摩擦,才能提高整体效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贯彻统筹全局的协调原则,必须注意及时不断地调节各种利益关系。要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同时要尽力满足必要的、正当的个人利益。(2)综合平衡原则领导者组织协调的目的,就在于把各个局部职能联结在一起,形成新的"合力"。因此,领导者在进行协调时,一定要注意综合平衡,不仅要使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各成员都能忠于职守,防止失职现象发生;而且还要使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各成员之间,能分工合作、相互配合,避免顾此失彼和互相扯皮的问题出现。进行综合平衡,应该持积极的态度,而不应持消极的态度。这就要求领导者在进行协调时,既要保证本单位工作的平衡,又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害怕变革。在改革中,顾此失彼,不进行综合平衡,造成长期失调,这是不对的;借口"平衡"而不思进取、不愿改革,更是不对的。(3)主次有序原则统筹兼顾是领导者在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领导指挥如此,领导协调也不例外。领导者在进行协调时,要根据总体部署,从下属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可能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要有主有次,抓住重点,照顾一般,要分开轻重缓急,先后有序。5.领导者需要掌握协调的基本方法领导者做好协调工作,一定要根据协调内容和具体要求,把握住基本点,制定周密细致的协调计划,确立清晰的思路,研究协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领导协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清晰的思路首先,协调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思想,坚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不能自以为工作经验丰富,就单纯地凭经验办事;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主观武断,听不得不同意见。其次,要有明确的观点。没有明确的观点,就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明确的观点,就要针对各方面所处环境的不同、从事工作的不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认真研究。再次,还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无数,就必然导致工作的盲目被动,甚至导致组织协调工作的失败。要做到心中有数,就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承认差异,照顾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心中有了底,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达到最佳效果。(2)掌握详尽的资料做协调工作需要明确的观点,而明确的观点来自于对情况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立足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搞好调查研究。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会在协调中失去发言权,就会无所适从。因此,调查必须深入细致,认真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要以及解决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调查研究要抓住重点,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充分投入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上。调查深入了,重点抓住了、抓准了,还要把工夫下在分析研究问题上。对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清除材料和信息中的水分,得出科学的结论。(3)把握好原则与界限原则是开启"心锁"的"金钥匙",原则把握得好,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否则,不但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不了,反而会增加新的矛盾和问题。协调时要立足于对方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原则界限,把协调工作做扎实。把握好协调原则,就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握正确方向不偏离政策界限,不偏离原则规定,要在政策规定的范围之内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事实为根据,既要考虑甲方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乙方的实际困难;既要考虑甲方的态度,也要考虑乙方的承受能力。把握好协调原则,还要注意,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漏洞,协调时要注意补台,不能拆台;多说好话,多介绍优点,不在各方之间说长道短,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揭某一方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各方相互取得信任、理解和支持,愉快地接受协调。(4)讲究协调语言的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领导者要讲究语言艺术,做到真实、准确、全面。真实,就是不讲假话、空话,说的每句话使人听了都觉得"是这么回事"、"是这个道理"。准确,就是要抓住焦点、主题集中、合乎逻辑、结论科学。全面,就是不搞片面性,不说绝对话,办事要周全,说理要全面。在组织协调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单位环境、不同的对象,要把双方的思想统一起来,还要多做启发,一定要谨慎,不能伤害别人的感情。否则,就会使工作由主动变为被动,人为地增加协调难度。此外,还要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增强协调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各方在愉快的气氛中达成共识。第二领导者与人成功沟通的通用原则领导者做好人际沟通,把握通用的原则,其前提条件是,了解沟通的一般性要求和基本要领。沟通中不仅要有重点,还要有感情;不仅要有条理,还要有分寸;不仅要说得动人,还要听得专注;不仅要征询提问,还要善于诱导;等等。这些沟通的基本要领,一旦被融会贯通用于实际,领导者就能在与人沟通中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卓有成效。一、领导者与人成功沟通的基本要求1.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沟通中最大的障碍,恰恰是每个人都有的自尊心。因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很多人在沟通中自觉不自觉地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若沟通的双方都能注意尊重他人,就能消除沟通中的障碍。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要想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在人们的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要做到尊重他人,首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人们渴望自立,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平等地同他人进行沟通。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对方会觉得受到尊重,而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地,如果你自觉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沟通,对方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一次,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访问苏联,漫步在莫斯科街头,遇到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便与她玩了很久。分手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谁知小姑娘望了萧伯纳一眼,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安妮娜。"这使萧伯纳大吃一惊,立刻意识到自己太傲慢了。事后他感慨万分地说:"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这就是苏联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我们常听人说:"尊重是尊重,但他有错误我总是要指出来的。"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人的心理又往往是不愿承认错误的,尽管承认错误是一件好事。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肯"无伤大雅"地认错。所以,自认为聪明且逼别人认错是一件蠢事,更是不尊重人的一种表现,因而难以获得他人的好感。在沟通中,千万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否则,不仅无法沟通,而且还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有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常在课余时间帮一家餐馆洗碟子。厨房的监督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人,他很慷慨,但也很爱唠叨。他常在留学生工作时站在旁边"演讲":"你太幸运了,我们的政府批准了你来这里读书,现在我又给你一份工作和许多食物,使你连饭钱都省下了。。。。。。"有一次,这位监督又重复这些话时,留学生站起身指着对方说:"再说下去,我就一拳打扁你的鼻子!"此后,监督再也没有发表类似的"演讲"了,因为他知道了要尊重别人。这件事也许能给很多领导者一些启示。2.主题明确,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领导者与人沟通,其目的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与意见传达给对方,因此,对领导者交谈的语言的第一项要求,就是明确讲话的主题,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有的领导者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讲话拐弯抹角,喜欢用间接的、模糊的表达方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在两个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当然就是直线了。在沟通里也一样,直接地表达,是最有效能的、最快的速度,能够让双方达到共通点的最好方法。所以,领导者应该避免用太多的叙述、太多的形容词、太多不必要的华丽词藻,这样在沟通方面会更加迅速准确,而且也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领导者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明确讲话的主题告诉倾听者你要表达的信息的主题,接下来的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开头强调主题,你就让倾听者了解了接下来的内容与什么相关。强调信息的主题时,要用一句话完成。很多情况下,你只需要一句话完成你的开场白,之后你就会谈及信息的细节。(2)不能随意转移讲话主题领导者在与人沟通中要有一个确定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必须是贯穿整个谈话的中心,不准有另外的中心,也不准随意转移中心。否则,一次谈话有好几个中心,对方就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你在表述什么思想;随意转移中心话题,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一些领导在与人交谈时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脱离主题,任意发挥,海阔天空,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听众如坠云雾,不知所云。3.说话要抓住重点,做到言之有序领导者在与人说话时需要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们平时与人寒暄或做简短的交谈,一般都是比较随便的,谈不上条理清晰。但在正式场合,比如报告会、讲座、演讲等比较重要的讲话,情况就不一样了,这要求说话者对所说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对整个说话过程作出周密的安排。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点要求:(1)把握中心作为一个高明的说话者,应时刻把主题牢记在心,不管怎样加插题外话,不管补充了多少内容,都不偏离说话的中心。(2)要言不烦凡是与主题无关的废话,言之无物的空话,装腔作势的假话,听众都极为厌烦。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有一次他去听一位牧师传教,开始很有好感,准备捐献身上所有的钱。过了一小时,他听得厌烦,决定留下整钱,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半小时,他决定分文不给。等到牧师说完了,他不仅不给,还从捐款的盘子中拿出两元钱作为时间的补偿。这是对说话冗长者的绝妙讽刺,所以说话中应当注意在句式变化的同时,多用短句少用长句。长句能够表达缜密的思想、委婉的感情,能够造成一定的说话气势。但是其结构比较复杂,句子长,如果停顿等处理不好,不但说话者觉得吃力,就是听者听起来也不易理解。而短句的表达效果简洁有力、活泼明快。由于活泼明快,就可以干脆地叙述事情;由于简洁有力,就可以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肯定的语气。因此在运用上,短句更适合于在交谈、辩论、演讲等重要场合使用。(3)言之有序领导者说话不能仅仅靠材料堆积吸引人,还要靠内在的逻辑力量吸引人,这样才有深度。与写作相比,说话是口耳相传的语言活动,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听众思考,所以逻辑关系要更为清晰、严密。领导者在讲话时,话语的结构要明了,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点和材料的排列,要便于理解、记忆和思考,所以要较多地采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当然,时间顺序最好按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安排,这样容易被听者记住。4.言语宜谨慎,把握说话的分寸有句老话:"逢人只说三分话。"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会认为他们很狡猾,不诚实。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方如果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是不少了。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若不是你交往很深的人,你也畅所欲言,对方的反应是怎样的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说吗?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光明磊落,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做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说话不但只应说三分,留有余地,还要慎重选择一些限制性词语。开口"当然",闭口"绝对",会把交谈者吓退。俗话说:"量体裁衣。"作为领导者,在与人沟通中,需要根据对方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把握好分寸,留有余地。赞扬他人不要过分,自己谦虚也应适当,掌握好三分话的火候。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即使词语用对了,修饰程度不同,说起来分寸就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为"很好"、"非常好"、"最好"等,这些比较级的使用要慎重。有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里它用了"没有"、"最好",又用了"更",烘托出该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展现了该企业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良好形象,不失为一条"绝妙"的广告词,比如今的"极品"、"世界一流"真实而有力度。有人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且往往可能是恰好相反。所以,在人际沟通中,若能适时"制造别人讲话的机会",则必定更受欢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调少说话的名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多必失","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危莫危于多言",等等。作为领导者应当牢记古训,在与人沟通协调过程中,做到言语谨慎,把握分寸。5.与人沟通中的语言要具有逻辑性领导者与他人沟通时,一定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条理,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把自己讲话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领导者讲话需要严格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讲话者的高水平。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形式是指人们思考问题时所用的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是我们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这些规律要求人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时,要保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两可,要有充足的理由。遵循这四条基本规律,是讲话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总体表现和要求,必须贯穿于讲话的全过程,体现在讲话的每一个环节中。(1)遵守"同一律"求同存异是同一律在讲话中的具体运用。"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也就是说,每一个概念、判断都是确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个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一篇讲话中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思想,这个思想是贯穿整篇讲话的中心,不准有另外的中心,否则就违犯了"同一律"。(2)遵守"矛盾律""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真,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或两个都是假的。如果同时为真,就是自相矛盾。"矛盾律"要求在一篇讲话中所确定的思想必须首尾一贯,前后一致,不允许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观点在一篇讲话中存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者在讲话中经常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这句话就违反了"矛盾律"。"基本上"与"完全"是两个有着不同逻辑意义的词语。"基本上"具有"绝大部分但不完全"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我既不完全,但又完全同意他的意见"的意思,这就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作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断定。再如:"如果大家都动手大搞卫生,那么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健康"与"疾病"是两个含义相反的概念,不可能同时都有了保障,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战国时期,《韩非子·难势》中讲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卖矛和盾的人,鼓吹自己的矛和盾是如何的好,"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旁边的人戏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者顿时哑口无言。卖者的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违反了"矛盾律"的规则。(3)遵守"排中律""排中律"要求二者必居其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排中律"要求在讲话中表述的思想观点必须鲜明,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折中骑墙。"排中律"要求在讲话中肯定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决不能模棱两可。某单位在研究是否给某人纪律处分时,有位领导说:"我是不赞成给他处分的,但也不赞成不给他处分,我认为适当给予处分也是必要的。"这位领导者的话显然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赞成给他处分"与"赞成不给他处分"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对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同时加以否定,既不赞成给他处分,也不赞成不给他处分,陷入了含糊其辞的境地,让人无法琢磨,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态度。(4)遵守"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要求在思维论证过程中,确定一个判断是真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在讲话中尤为重要,以充足的理由证明所讲的观点,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领导讲话贵在有理有据,提出一个观点后,要有大量的、翔实的材料来论证,这样才有说服力。在讲话中运用"充足理由律",要求以大量的事实为论据来为讲话主题服务。特别是运用的例子要真实、准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推敲,不能引用差不多、大概、可能之类的资料,更不能胡编乱造,尤其是数据更要核准。只有所用材料准确可靠,讲话才能做到事真、情真、理真,才能令人信服。如果你引用的资料被听众发现有失实或错误之处,那么你所使用的全部资料都将被听众怀疑,整个讲话也将被大打折扣。有些领导者讲话无内容、无观点、无新意,从根本上说是掌握材料少的缘故。没有翔实的材料,而硬要加些优美的语言,那肯定是空洞无物的呓语;如果只有虚假平庸的材料,那只能是一些骗人的谎言和俗不可耐的说教,纵使有华丽的辞藻,也会让人感到苍白无力。领导者说话只有和对方产生共鸣,才能被对方所理解和接受。那么怎样产生共鸣呢?关键是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给人一种朴素实在、无可辩驳的感觉。其实,共鸣点就蕴藏在实实存在的材料中。这就要求领导者平时注意多收集实践中的活材料,丰富讲话内容,增强讲话的说服力。6.沟通的语言要具有生动性和幽默感生动性是对领导者讲话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需要使用易被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忌讳那种干涩难懂、宽泛乏味的说教。这就需要领导者在进行报告、演说、对话、交谈时,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领导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语言。有些领导者往往愿意使用一些现代的"时髦词",或者是流行的套话。把这些东西生拼硬凑在一起,乍听起来挺"新鲜",实际上细细回味起来,有的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有的是似曾相识,改头换面;有的似是而非,很不准确。这些语言不仅不能给自己的语言增色,反而使其逊色。语言生动性还常常体现在幽默性上。领导者讲话,适当增加点幽默性,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为领导者的发言增添风采。讲话时的幽默,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领导者在其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和临时变化,需要及时答复处理,也就是随机应变。周恩来讲话,一向以机智幽默著称。一次国务院宴请清室皇族成员,末代皇帝溥仪入席时,神态有些拘谨,他见周总理在场,不肯上首座。周恩来当即笑着说:"您是'陛下'嘛,是应当坐首位的。您不入座,大家就不好坐了。"这样一讲,宴会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领导者讲话的幽默与随机,是思维敏捷的表现,然而不应成为随随便便,油嘴滑舌,光讲俏皮话。领导者讲话的语气需要做到的是:幽默而不俗气,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而不轻浮,含蓄而富有哲理,使人在愉快中受到启迪,在轻松中受到教益。二、沟通中要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艺术。良好的沟通往往先从善于倾听开始。善于倾听才能激发对方的谈话的兴趣,才能听出对方的心声。所以,善于倾听是沟通的一把金钥匙。1.良好的倾听是成功沟通的一半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一个人在谈话中是否善于倾听,是谈话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只有会"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谈话者的意图、流露出的情绪、传播出的信息,才能根据对方的言谈了解其心理与个性,才能更好地促使对方继续谈下去,达到最终目的。领导者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只有会"听",才能更好地"说"。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日本著名企业家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把自己的全部经营秘诀归结为一句话:"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倾听是善意的表示,是真诚的象征,更是建立同感、沟通心灵的基础。善于倾听是成功人际沟通的一半。善于倾听的人,永远是深得人心、善于沟通的人。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要依赖于这种有效地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所以,领导者要养成用心倾听的习惯,这是有效交流的一种方法,也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与成功。作为领导者,你是否总抱怨没人能理解你,总觉得自己不善于与别人交流?问题可能是你性情孤僻,很少与别人交往;也可能是你不断地告诉别人你想要的东西,却很少用心听取别人的想法。不善交流,是你可能尚未掌握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即使你知道了某些方法和技巧,你还必须有了解对方、力求沟通的欲望和兴趣。否则,你还是不能与别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于是,一定的求知欲望、知识和技巧,三位一体地构成了一定的方法,其关键还在于要有力求了解对方、尽量用心倾听对方的愿望。2.倾听是沟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倾听在沟通中具有重要意义。富兰克林说,与人交谈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就是多听,永远不要不懂装懂。善于倾听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总是比较融洽的。倾听表现出对说话人的尊重和关心,显示出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不喜欢倾听的人,实际上就是把自己与他人隔绝开了,阻塞了沟通渠道,没有人会自动让他了解什么情况的。对大多数人来讲,倾听是从我们听到别人讲话的声音开始的,但倾听与听还是有什么区别的。一般学者认为,"听"是人体听觉器官接受到的声音,换句话说,"听"是人对声音的生理反应。只要耳朵接收到别人谈话的声音,我们就是在"听"别人。倾听虽然以听到声音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声音必须有所反应。倾听必须是人主动参与的行为,在这个行为进行中,人必须接收、思考、理解,并作出必要的反馈。同时,倾听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声音,还包含语言、手势和面部表情等。在此过程中,善于倾听者决不会闭上眼睛只听声音,同时还应注意被倾听人的眼神及感情表达方式。倾听在人际交往与思想沟通中的作用可以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1)倾听可以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许多人总不能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可能就是因为他不会倾听。心理观察显示,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言者,戴尔·卡耐基曾举过一例:在一个宴会上,他坐在一位植物学家身旁,专注地听着植物学家跟他谈论各种有关植物的趣事,几乎没有说什么话,但告别时,那位植物学家却对旁人说,卡耐基先生是一个相当有发展前途的谈话家,此人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2)倾听可以加深关系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相互交往的需求,人们会发出各种信息以表示自己交往的愿望。在很多情况下,友谊是由倾听开始的。只有认真倾听,你才能捕捉信息并理解其中的含义。(3)倾听可以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的人能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创造条件让其积极性得以发挥作用。倾听本身也是一种鼓励方式,能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因而也就激发了对方的工作热情与负责精神。美国成功的企业家玫琳凯·艾施是玫琳凯化妆公司的创始人,她的公司拥有20多万名职工。即使如此成功,但她仍要求领导者记住:倾听是最优先的事,而且每个员工都可以直接向她提出意见和建议。她会专门抽出时间来倾听下属的讲述,做仔细记录,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沟通了彼此的感情,倾诉者要求被重视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实际上,倾诉者的目的往往只是"一吐为快"。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常常在工作之余与下属一起喝喝咖啡,就是为了给下属一些倾诉的机会。(4)倾听可以解决问题倾听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倾诉者只要求有人听就可以了,并不要求解答或做任何事。倾诉是维持心理平衡、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保护手段。不仅普通人需要别人倾听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高层人物也需要别人倾听来化解自己的烦恼。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写信请一位老朋友到白宫来与他讨论问题。老朋友来后,林肯跟他谈了几个小时,探讨解放黑奴的声明问题。结果数小时后林肯与老朋友再见时,却没有问他一个关于声明的问题。林肯只需要有个好听众就满足了。玫琳凯曾举过一例:一位美容师和她讨论自己的婚姻问题。因为不明情况,玫琳凯只能倾听、点头,反问说话人准备怎么做,实际上,玫琳凯什么建议也没有提。结果第二天,玫琳凯接到了感谢信,感谢她提的好建议。生活中很多问题不易解答,有时不必解答,但需要有人听,有人知道就可以了。倾听有益于沟通,它的前提就是倾听者必须对倾诉者满怀真情实意。对于虚情假意,人们总是很敏感的。倾诉者总是事先要试探一下听者的反应,得到积极的回答后才能倾诉衷肠。如果听的人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去听,倾诉者只有紧紧关闭自己的心扉了。(5)倾听可以消除误解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握自己的角色心理,做到出力而不越位。在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都是因为没有机会倾诉或彼此没有认真听而造成的。如下级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不如预期那么好。由于。。。。。。我们打算。。。。。。"如果领导者只听到"不如预期那么好"这句话时,就打断对方,说:"你们怎么搞的?!好了,好了,我知道了。"其实下级最后几句"由于。。。。。。我们打算。。。。。。"是最想说的话。领导者不耐烦听下去,就不可能对整个工作进展情况有正确的了解和判断,造成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中断而产生误解。(6)倾听可以说服别人说服别人的最佳方式之一是用耳朵,听具有一定的说服作用。你专注地听别人讲话,表示出你对说话人的看法很重视,能使对方产生一种信赖感。这就是"暗示性赞美"。受到"暗示性赞美"的人就会愉快、宽容大度,对倾听者产生好感。社会心理学的"相互性原则"认为,人们喜欢我们,那么他也会赢得我们的喜欢。在互相喜欢的心理基础上,说话者常常不那么固执己见。3.倾听者需要主动、虚心和有耐心倾听也需要掌握要领,其中,主动倾听、虚心地倾听和有耐心地倾听是三大基本要领。(1)主动倾听倾听是一种主动过程。倾听时要在心理上保持高度的警觉性,随时注意对方谈论的重点。领导者如果不是真心实意地倾听,或者装着去倾听,那样就会显得很勉强。领导者的举动逃脱不了说话人的眼睛,他会对你心不在焉的行为产生不满。(2)虚心地倾听倾听时需要做到虚心,不能在对方说话时,中途接过话题,不顾对方的想法而自己发挥一通,这样做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打断对方说话,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实际上往往还没有把对方的意思听懂、听完;随便插话打岔、改变对方的思路和话题、任意评论和表态,都是一些领导者倾听中的不良习惯。这些习惯会严重妨碍到倾听,必须加以克服和改正。(3)有耐心地倾听就一般交谈内容而言,并非总是包含着许多信息。有时候一些普通的话题,对你来说知道得已经够多了,可对方却谈兴很浓。这时,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能表现出厌烦的神色。因为能够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样在无形之中就能提高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就算是你遇到了不能接受的观点,甚至有些伤害你感情的话,你也得耐心地把它听完。你不一定要同意对方的观点,但可以表示理解。一定要想办法让说话人把话说完,否则你无法达到倾听的目的。4.沟通中的倾听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领导者在倾听下属讲话时,也需要技巧。要想提高倾听的质量,讲究倾听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1)要理解下属想说什么领导者在倾听时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下属到底想说些什么,是对组织的建议、对某人的意见,还是对待遇的不满。(2)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下属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可能会有一些看法与领导者的观点相违背。这时不要急于与下属争论,而应该认真地分析他的这些看法是如何得来的,是不是其他下属也有类似的看法。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情况,领导者不妨设身处地地站在下属的角度,为下属着想,这样做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3)点头附和认真聆听对方说话时,通常都会很自然地点头附和。当倾听的一方点头附和时,说话者会显得更为起劲,为使对方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想法而更滔滔不绝。这是我们都有过的经验。(4)勿中断话题这是一些领导者常犯的错误。当领导者希望早点听到结论,而部下却啰啰唆唆个不停时,常会以:"我懂啦!总而言之就是这样,对不对?"来中断话题。这么一来,必定会招致下属的反感,使后面的谈话走样,甚至可能产生和前半段话中所预料的结论不同的结果,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中断话题。当然,领导者之所以会如此,往往是由于下属在说明状况和理由时,过于繁琐,所以在业务上沟通时,有必要指导下属先下结论,再将需要说明的情况和理由以简洁的方式整理、提炼。(5)切莫妄下断语倾听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在听完他人说话之前,切莫妄下断语。不要仅仅根据他们的模样,更不能只根据道听途说的东西,去给别人下结论。确实,倾听有些人说话不那么容易。可能是他的嗓音沙哑难听,也可能是他比你说得快,或者说得特别慢,而且他还老是用一些大字眼。但是,你不管是遇上哪一种困难,都要把它当做检验自己听力技能的机会。要给你自己一些时间,相信通过努力,你会更加适应和有效地聆听各种风格的讲话。5.领导者有效倾听的三种方法人有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所以,应该多听少说。领导者在与人沟通时,应要求自己静心地听,让对方把话讲完,不要打断他,不要主观臆断讲话人接下去将说些什么,也不要总想着自己要说什么。(1)不要先入为主领导者的价值观、信仰、理解方法、期望和推测都会导致先入为主,从而成为妨碍他倾听对方讲话的"有色眼镜"。如果领导者的头脑中冒出这样的念头:"他怎么又说了一遍!"或"你还能指望他说些什么?"那就说明他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此时,领导者应该考虑如何运用讲话人所提供的信息。讲话人的表达缺乏条理、措辞不当以及性别、文化差异等都可能增加领导者倾听的难度。他的非语言信号和语调也会成为影响倾听的潜在因素。即使如此,领导者也要继续听下去,并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此时,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领会谈话人的观点。(2)适时提问在倾听对方讲话时,领导者可以适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我可能没有听懂,你能否再讲具体一点?""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考虑的呢?""你能详细说明一下你刚才所讲的是什么意思吗?"请注意,这些问题都是为了要求对方提供信息而问的,而不是对谈话人所讲的内容进行评论或评价。讲话者总希望和领导者交流,希望被理解。领导者也可以改变说法,重复一遍你听得不太清楚的词句,以证实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用提问给自己多留一些对听到的信息进行消化的时间,就能慢慢地适应讲话人的讲话方式,从而使自己理解得更多更好一些。(3)及时给予反馈积极地倾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讲话人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的理解。给讲话人以反馈,从而完成倾听的全过程,并让他知道其信息已被听到并被理解了。反馈的方式有三种:①逐字逐句地重复讲话人的话。甲:昨天晚上计算机坏了。乙:哦,计算机昨天晚上坏了!②重复讲话人的话,只是把"我"改成"你"。甲:我正在另找一份工作。乙:你正在另找一份工作。③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讲话人的意思。甲:我不喜欢我的老板,再说那份工作也很烦人。乙:你对你的工作不太满意。另外,领导者还可以以确定性的语言提问或陈述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并对以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6.领导者善于倾听的四个技巧领导者与人沟通,在一般情况下,首先身心要处于放松的状态,要全神贯注,注视对方。领导者的眼神、表情要表示出认真和有兴趣的态度,而不是冷淡、失望和消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1)一定要注视对方,微微含笑领导者与人沟通时一定要注视对方。当然也不要自始至终死死盯着对方,一动不动。即使领导者已经感到不耐烦,一般也不要急于插话、打断或否定对方的话,应当等到对方告一段落时,再不失尊重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说明不得不结束谈话的原因。如果不是这样真诚地用心倾听,那么等到领导者说话的时候,无论他说得多么出色,也算不上是个善于交流与沟通的人。(2)要感受性地听,不要评判性地听对方所说的话有可能有不妥之处,领导者需要提醒和指正,也有可能表露出某种不适当的情绪,但作为领导者应当是感受性地倾听,先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然后才可适当地予以分析和评价,这样才会使对方心悦诚服。如果没有必要,最好不要指出缺点、毛病。如果对方说得正确,就要以点头、微笑和简洁的肯定性词语给予鼓励和赞同。在沟通中,领导者如能给予对方以适当的赞同,会使双方都心情舒畅、兴致盎然。(3)要积极作出反馈,适当提问领导者可以通过提问要求对方把某些重要内容说得详细一些。这样不仅会使倾听者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且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当然,要避免干涉性和盘问式的提问,更不可探问对方的隐私。(4)一边倾听,一边比较分析善于倾听还包括利用倾听的时间暗自分析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并且要把对方的意思与自己的意思进行对照比较,预想构思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方式。7.如何克服倾听过程中的障碍在倾听过程中,领导者应努力克服倾听过程中的障碍。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克服爱走神的毛病有些领导者在倾听过程中常常思绪飘忽不定,特别是在别人语速慢的时候。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人思考的速度比讲话快得多。讲话的速度是每分钟100~120个字,可是思考的速度则是每分钟400~600个字。解决的办法是,要有耐心,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2)不能只关注视觉效果有些领导者过分受视觉的影响,如面部表情、手势、服饰及姿态等,而忽略听觉感受到的声音信息,从而丢失了讲话人真正表达的内容。解决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方的语言上来,暂时忽略其他信息。(3)不要畏惧高难信息有些领导者觉得对方提供的信息太难或过于专业化而干脆不听了。解决的办法是,告诉自己你可以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上而不是老想着它有多困难。(4)不要只顾自己夸夸其谈只热衷于自己说话而不顾别人是否有话要说,这是典型的自我陶醉、以自我为中心。解决的办法是,树立集体意识。人人都应该有讲话的机会,而且,倾听别人讲话能从中得到启发,使自己讲得更好。当你有话要说时,为了既不失礼貌又观点明确,可以使用这样的语句:"这很有意思,可我的看法不同"、"请让我讲完"或"我刚才想说的是"等较委婉且意思明确的插入语。(5)不要专爱挑刺儿有些领导者总是怀着批判的态度听别人讲话,从中挑毛病。有此"爱好"的领导者从对方的话语中收集信息只是为了反驳讲话的人。这是律师在法庭上的拿手戏,可是在其他场合,则是在考验人们的耐心。解决的办法是,尽量找出与别人的共同点,有不同观点时可以问,"您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用挑刺儿的口吻和语言反驳。(6)避免反应迟钝有些领导者在倾听过程中,对对方的谈话反应迟钝,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被说话人的语言所迷惑,很少能透过词句理解含意。即使对方流着眼泪说:"我没事儿。"他也会深信"没事"。解决的办法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同时需要多了解非语言暗示,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它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话。领导者在倾听过程中,如果把上面的障碍清除了,那么沟通的渠道就会畅通了,工作中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三、恰当地提问,使沟通更深入要想在沟通中迅速了解对方真实的思想,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便是提问。恰当的提问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引出对方的真实意图。掌握提问的技巧,需要在沟通实践中学习和揣摩。1.有效地提问有助于深入沟通在谈话交流中,有效地提问是一种高级沟通艺术,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有效提问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能使被问的人愿意提供信息;二是能使被问的人明了问话人需要哪一类性质的信息。如果你能用有效方式提问,那么,一方面你可以控制谈话的进行;另一方面,你可以获得足够的而且清楚的重要信息。下面是个有效发问的反例,请你特别注意每一个问题的品质。处长:秦德,我想请教你一些有关我们新制度的问题。秦德:好的,请提出问题吧。处长:好,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新旧制度的比较。你认为新的制度是否比较好呢?秦德:哦,当然,的确是一大改进。处长:我很高兴听到这句话!但是新制度的实施,有没有带给你什么困难?秦德:嗯,只有一点点,不过没什么大麻烦。处长:其他的人都还满意吧!秦德:我想是的。有些人显然有意见,但整个计划还算很健全。处长:好极了,我很高兴一切进行顺利。多谢你的帮忙,以后若有什么事情,请随时联系。秦德:当然,再见。这是一个很差劲的沟通。这位处长并没有得到他所需要的信息,因为他问话的技巧拙劣,而且没有深入探索秦德的反应。只有当对话的双方都真正了解所问问题的意义时,才能算是有效的沟通。问话人可以经由被问话人的言语及动作的回馈,察知被问话人是否真正了解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该简明扼要,没有冗词。过度地解说会造成问题。虽然详加解释能使被问话人更了解我们所问的问题,但他可能认为我们低估了他的智慧,而感到愤怒。如果有一个人问你:"你对个人所得税有什么看法?所谓个人所得税就是指在你的年收入中必须交给政府的钱。"你会做何感想?你可能会因为别人对你解释个人所得税的含义,觉得他低估了你,因此表现出一派不合作的态度。所以在发问时,措辞最好能配合对方的水平。同时,措辞也应该配合发问的方式。如果发问方式很直接时,应使用很明确的措辞。如果发问方式是带有试探性的,则宜使用较婉转的措辞。有效的提问内容应与谈话的目的直接有关。请看下面在一项考核面谈中发生的一段对话:处长:鲍方,你最近工作表现退步了,如果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忙,尽管。。。。。。鲍方:难道我不是跟别人表现得一样好吗?处长:噢!是的,当然是,可是过去你比别人强很多啊!鲍方:那么。。。。。。既然我表现得还可以,那你是要说什么呢?处长:鲍方,是不是你家里发生了什么不愉快?鲍方:我的家务事关你什么事?这位处长显然是想帮助鲍方,而表示对鲍方的私人关怀,但是鲍方却讨厌这种以不相关的问题作为开场白的问话方式。处长所问的话,形成了沟通的障碍,而导致他们无法产生心领神会的沟通效果。在沟通过程中,恰当地提出问题,往往有助于我们领会对方意图,从而有效地沟通。我们的沟通目的是获得信息,是为了知道彼此在想什么,要做什么,通过提问的内容可获得信息,同时也从对方回答的内容、方式、态度、情绪等其他方面获得信息。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2.沟通中提问的十种类型在沟通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很重要。问话是打开交谈之门的办法,而在问话时最好是问对方知道的问题或最内行的问题。以下是提问的几个类型:(1)一般性提问据社会学家分析,任何提问都适用于一般性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可以调动对方回答的积极性,满足对方渴求社会评价、嘉许与肯定的心理。一般性提问方式如果能配以赞许的笑容,效果就会更好。(2)选择性提问提问要有所选择,不要提出明知对方不能或不愿作答的问题。一开始提问不要限定对方的回答,也不应随意搅乱对方的想法。(3)真诚地提问不要故作高深、盛气凌人、卖弄学识,要给人以真诚和值得信任的印象,只有形成坦诚信赖的心理感应和交谈气氛,交谈才能正常愉快地进行。(4)续接提问如果一次提问没有达到问话目的,运用续接提问是较为有效的。你可以继续问"你是如何想办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者以适当的沉默表示你正在等待他进一步回答,使对方在宽松的气氛中更详尽地讲述你想知道的内容。(5)因时提问提问要看时机。亚里士多德说过:"思想使人说出当时当地可能说的和应当说的话。"说话的时机,就是说话的环境,它包括两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当对方很忙时,不宜提与此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要提引起对方伤感的问题;在业余时间里同医生、律师等谈话,也不要动辄请教有什么病该怎么治,或有什么纠纷该如何处理,对于这类过于具体的问题,人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往往是不愿涉及的。(6)因人提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所以,提问必须以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准。对象不同,提问的内容和方式自然应有所区别。(7)适当提问提问要讲究得体,便于对方回答。提问能否得到圆满的答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样问。适当的提问,能使人明知其难也喜欢回答。当我们需要对方毫不含糊地做明确答复时,适当提问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8)诱导提问诱导提问是巧妙地诱导对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它也是一种"迂回"对策。(9)启示提问启示提问重在启示。要想告诉对方一个道理,但又不方便直接地说,通过提问引起对方思考直至明白某个道理。运用启示提问可以采用声东击西、先虚后实、借古喻今等方式。(10)攻击提问提问要看对象,尤其是注意被提问者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如果对方是竞争对手,这时候提问的目的是为了直接击败对手,你不妨采用攻击提问。攻击提问具有简洁明了、击中要害等特点。提问是开启对方话题的金钥匙。提问要形象、贴切,不可生搬硬套,提问是主要,说明问题是次要,说明问题只是为提问服务。第三领导者与他人语言沟通的艺术语言,是实现人际沟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沟通,首先是一门"说"的艺术。沟通效果如何,一定与语言的组织、说话的方式表述的分寸以及说话人的态度、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领导者,如果不掌握高水平的说话技巧,人际沟通中必然会障碍重重;如果不具备高超的语言艺术,沟通效果必然难如人意。有了好口才,领导者就能言必由衷、传必求通。一、掌握高水平说话的基本要求与人沟通的基本方式就是说话,因此,善于说话、巧于用语言进行沟通是成功沟通的首要条件。高水平的说话,包括富有见解的思想,丰富而准确的词汇,幽默诙谐的语句,良好的表情、姿态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都可以靠学习和锻炼而取得。1.善于说话,巧用语言沟通一个领导者如果"会说话",善于说话,他就能够准确自如、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图;能够把道理讲得条分缕析、形象生动;能够轻松自然、简洁明了地使他人听清和理解自己的话语。同时,领导者还能够从与他人的交谈之中,测定他人说话的意图,得到有益的启迪;而且还能够通过谈话,增加自己对他人的了解,与他人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友情。说话是一门艺术,是有诀窍的,领导者必须掌握巧妙的说话方法,然后才能获得成就。欲要成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就要做到如下几点:(1)对人表示尊敬领导者在与人说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人要尊敬、要诚恳,对事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谈话时要掌握分寸,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别人的言谈。即使对方确有缺点,也不可抓住不放,喋喋不休。礼貌的做法只能是委婉批评,适可而止。总之,不论说话的内容如何,只要你对别人尊敬,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2)考虑听者的反应领导者在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考虑听者的反应,坦白直率,细心谨慎,说话时间不宜太长。说话的时候不可唯我独尊,把大家排除在外,因为我们说话的目的是说明一些事物,使人发生兴趣。所以,说话要清晰、要明白、要坦率、要易懂。(3)不要冷落任何人说话时排除他人,就如同宴会时赶走客人一样荒唐和不可思议。千万要记住,不要遗漏任何人,让你的双眼环视着周围每一个人,留心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对你谈话的反应。在众多人的聚会中,常有少数人被无情地冷落,假如被你冷落的恰巧是来日对你事业前途至关重要的人物,那将是怎样的后果呢?因此,不要冷落任何人,即使他的言行举止是多么令人生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想自己被人冷落的滋味。要使别人觉得你的谈话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因而很感兴趣,而不是在坐"冷板凳"。(4)不要随意打岔别人谈话时有打岔习惯的人最爱出洋相,这是缺乏礼貌的表现。没有比打断别人说话更糟糕的了。因此,必须遵守以下原则:①不要用他人的话来打岔;②不要提出不相干的意见来打岔;③不要用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打岔。尽量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除非讲话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当讲话者把时间拖得太久,或讲话受到众人起哄,或者讲话者口出狂言而旁若无人时,打岔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2.言简意赅,语言简单明了语言简洁是以最经济的语言手段,输出最大的信息量。在与人沟通中,简洁的语言常常能比繁杂冗长的表达更吸引人,它体现出说话人分析问题的快捷和深刻,是其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高超表现;它能使倾听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有助于博得对方的好感;它是说话人果敢、决断的性格表现。简短明快的语言风格是时代风貌的反映,现代社会节奏快、时间观念强,说话简洁会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现代人的感觉,尤其为人推崇。所以,领导者要努力培养自己简洁精练的语言风格。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最短的总统就职演说,首推1793年华盛顿的演说,仅135个字。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十个句子,他的演讲重点突出,一气呵成。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上述这些演讲大师驾驭语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林肯的演讲词仅600字,从上台到下台还不到3分钟,却赢得了15000名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并轰动了全国。当时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炼,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疵,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言不在多,达意则灵。"无论在什么场合,讲话要要语不烦,字字珠玑,简洁有力,使人不减兴味。倘若冗词赘语,唠叨啰唆,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由此可见,说话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是多么的重要。在沟通过程中,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说话的语言就要简洁、精炼,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时光。同时,语言还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用文绉绉、晦涩难懂的语言,往往既不亲切,又使对方难以接受,结果事与愿违。3.措辞要精确,表达要准确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却不像传送物品那么简单,时常都有可能走样和错位,甚至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这是因为"说"就是人际交流,必然涉及诸多的因素和环节,而任何一个因素或环节发生变化和干扰,都会影响表达与交流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极大的误解。领导者的语言表达,其主要目标是切实有效的彼此沟通,所谓学会说话、掌握口才的主要标志就是有效交流。为达此目的,领导者应当在"一传到位"、"传必求通"上面下工夫,尽最大努力把好措辞关。进一步地说,精心遣词,恰当地用字,不仅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能够起到感染听者的效果。马克·吐温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使他们决心跟随着这些伟大的人物,结果塑造出了今天的世界。的确,用对了字眼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誓要推翻长久以来"骑"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形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于是诞生了。美国一位伟人演讲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二百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地,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眼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请问谁能忘记美国金恩博士打动人心的那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正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4.充满感情,让每句话都能打动人心领导者与下属交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充满感情。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感的话,最能打动人心,它常常在以理服人的同时,更以震撼人心的情感引起对方的共鸣,从而达到良好的说话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过于情!"要使人动心,首先自身要动情,要对你的话题充满感情。真情实感能打动人心,折服听众。这为提高我们的语言艺术水平提供了途径。卡耐基说:"不要躲避真情实感,要让听众感受到说话者对这个话题是多么地热忱、多么的富有情感。"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在给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说:"您问我靠什么魅力聚集着社交界如云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实、真情和真诚。"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真实、真情和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说话者的法宝,是高明的交际者的妙诀。高明的口才家应该用真实的情感、竭诚的态度去呼吁人们的心灵,刺激之、振奋之、感化之、慰藉之、激励之。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用诚挚的心去弹拨他人的心弦,用虔敬的灵魂去感化他人的胸怀。让听者闻其言,知其意,见其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就会令讲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左传》中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刚掌管国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求救于齐,齐王却要求用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竭力劝谏。赵太后生气地说:有再说要长安君做人质的,我就要啐他的脸。大臣们因此都不再敢说这件事了。但左师触龙却不畏惧,首先他委婉地说明,他是来看望太后的,让太后消了怒气;然后他表示对太后生活起居的关心,语气轻柔,娓娓动听,最终使太后神气缓和了。继之,触龙又引导太后说起儿女情长的话来,至此,触龙见时机已到,便故意道:我认为太后您对燕后(太后的女儿)的爱,胜过对长安君的爱。左师触龙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偏偏这样说,为下面的话作铺垫。他说太后为燕后作了长期打算,而没有为长安君作长期打算,并举例说明无功而封以高官厚禄,只会给子女带来杀身之祸,这次正是为国立功的机会,立了此功,长安君今后在赵国就站得住脚了。左师触龙的这番话,用真挚情感,将心比心,达到感情上的融洽,最终说服了太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解除了赵国的军事危机。一个说话者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开出的只能是无果之花;若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只是"人工仿制"的感情,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得不到听众的心。说话者一旦袒露情怀,敞开心扉,就会达到语调亲切、说理真诚、激情迸发、内容充实的效果,也就会字字吐深情,句句动心魄。5.适时地幽默,增强沟通效果领导者在与下属交谈过程中,不妨语言幽默一些。幽默的语言在交谈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幽默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而这又是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和充分发挥潜力的必要条件。适当地制造幽默,可以活跃沟通的气氛,使沟通的效果更趋完美。善用幽默可以帮助自己摆脱交谈中的窘境。中国有句俗话:伸手不打笑脸人。在交谈中善于创造幽默的气氛,便可以使双方在笑声中缩短心理距离,消除戒备,体现宽容,使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感情更融洽。幽默家兼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到美国密歇根州福林特城演出,发现观众不到全场座位的五成,他当然很失望。但是,他走向舞台的脚灯,却对观众说:"福林特城的人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整个剧场充满笑声。好的幽默,还可以缓解沟通中的紧张气氛,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诗人歌德有一次在公园散步,在一条小道上不巧碰见曾经攻击过他的政客。对方满怀敌意地说:"对于一个傻子,我是从来不让路的。"歌德立即回答:"而我则相反。"说完便马上让到路边去了。这件事虽然反映了政客的傲慢无礼和歌德的豁达大度,但更重要的是歌德幽默的回答。虽然只有5个字,却反映出了歌德反应的机敏和回敬的巧妙,还给狭路相逢的一对冤家免去了一场僵持不下的冲突,充分显示了歌德的宽宏大量和优雅风度。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与幽默相联系的是智慧。在沟通中,要善于使用幽默的技巧,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智慧,对于一个才疏学浅、举止轻浮、孤陋寡闻的人来说,是很难生出幽默感来的。具体来说,产生幽默的条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社会体验;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高尚优雅的风度和镇定自信、乐观轻松的情绪;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把握说话的分寸,讲究说话的技巧聪明的巴比伦人曾总结道: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者,不懂得讲话如何注意分寸者,其事必不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常常就体现在说话的艺术与分寸的把握上。所谓"言多必失,乐极生悲",指的就是在说话中掌握恰当的分寸感,不可过于放松和信口开河,这是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说话讲究分寸,说起来简单,行起来却相当困难。要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恰到好处,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需要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真正做到得意时言不嚣张,失意时语不颓唐。掌握好说话的分寸,你就自然会被上级关爱、下属拥戴、同行悦纳、客户信赖、朋辈认可、亲人钟爱、他人理解。1.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大有讲究说话时,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也是一种艺术。把握好先说后说的顺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说话水平。某校举行篮球赛,头天,高一(三)班终于赢了。第二天一早,学校布置卫生检查,可同学们仍在兴奋之中,心想今天班主任一定表扬他们得了冠军,就没有认真搞卫生。没想到班主任一上讲台,并没有讲篮球赛,而是说:"我们班算什么先进卫生班?桌子没有擦,楼道脏土没有倒。现在,留下一些人立即搞好卫生,其余上操。"一盆冷水把大家的情绪全打下去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班主任首先肯定同学们头天篮球打得好,然后再要求同学们:"我们篮球比赛夺了魁,卫生、纪律工作也得搞上去!"大家就会以高昂的情绪搞好卫生。战国时代,齐王派了一名使者去拜访赵威后。问候信还没有拿出来,赵威后就抢先向使者表示对齐国的关心。她说:贵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听了很不高兴,说:齐王叫我来拜访您,是一番好意。你呢,先不问候齐王好,倒是先问收成,又问老百姓,未免"先贱后贵"了吧?威后说:你说错了,收成不好,老百姓怎么能好呢?老百姓不好,君王又哪里能好呢?我这样问有什么不对呀?难道要我舍本逐末吗?使者听了,无话可答。说话的次序不可随意颠倒,否则会辞不达义,甚至造成误解。2.话语要详略得当,避免啰唆说话时须根据对方情况,详略得当。有时需要多说几句,有时多说了则显得啰唆,甚至使人感到厌恶。说话是简略还是详细,取决于听话人的需要。有个老人排"长龙"买啤酒,排到他那儿,啤酒已经卖光了,售货员抱歉地说:"同志,今天天热,排队的人挺多。可啤酒进货不多,刚才还有几瓶,不料这位同志一个人全包了,实在抱歉。这样吧,明天您早点来,准能买到的。"有人认为售货员这样说话啰唆,说是只要把必要信息传递出去,回答啤酒"有"还是"没有"就可以了。其实语言贵在有弹性,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死板板、硬邦邦。社会生活中应该多保持一点弹性和柔性,少一点硬性和刚性,硬性和刚性的东西比较容易断裂,不利于建立和谐、宽松的关系。大热天,一个老同志排了老长的队,好不容易排到了,可是他要买的啤酒却没有了,他的希望落空了,心里当然十分窝火。售货员如果只对他说"没有",生硬得很,就会给顾客心里增加几分不快。相反,顾客听到上面的答话就是没买到啤酒,心里也是热乎乎的。这就是多说几句并不多余的道理。我们还可以举出另外一些例子,说明有时候话过多反而不好。例如,"某地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女售货员见一位大娘来了,迎上去就招呼开了:"大娘,您来了"、"您买点什么"、"您随便看看"、"这里有新到的。。。。。。那里还有。。。。。。"这机关枪似的一梭子话把大娘弄愣了,东西也不买了,转身就走。没想到刚抬脚,"您走了"、"您慢走"、"欢迎您再来"、"再见",又是一大串话。大娘的耳朵都受不了了,心里想:"这姑娘,贫气。"说话恭敬,对人客套,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过分客套就不好了。交谈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情感,增加相互了解,过多的客气话恰恰是横在交际双方的一堵墙。3.涉及敏感问题的话要点到为止晏子是齐国一位善谏的大臣。晏子死后17年后,齐景公有一次请大夫们喝酒。景公射箭射到了靶子外面,满屋子的人却众口一词地称赞他。景公听后变了脸色,并叹了口气,把弓丢在一旁。这时,弦章进来了。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从来没有听到别人对我过失的批评。今天我把箭射到了靶子外,他们却众口一词赞美我。弦章说:这是那些大臣的不好。他们本身素质不高,所以看不到国君哪些地方不好;他们勇气不够,所以不敢冒犯国君的尊严。但是,您应该注意一点,我听说国君喜欢的衣服,那么大臣就会拿来替他穿上;国君喜欢的食物,大臣就会送给他吃。像尺蠖这种虫子,吃了黄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黄;吃了绿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绿,作为国君大概总会有人对您说奉承话吧!弦章的话在景公听来颇有道理,明白了奉承者不过是投自己所好,如果自己对奉承话深恶痛绝的话,就很少会有人来自讨苦吃了。弦章虽未直接进一步批评景公喜欢听奉承话才造成如此局面,但景公已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事实上,若弦章再画蛇添足地批评景公一番,效果反而不会有仅点到为止好。当领导者发表批评意见时,不要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使当事人没有时间与机会来思考自己所提出的意见。这种言语啰唆的行为,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也是对当事人不尊重的表现。话讲得多了,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对方会对你产生反感,反倒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发表批评意见,还应忌扩大事端,如果将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也扯进来,使得当事人越听越不耐烦,会增加其对批评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要面子的人,在发表批评意见时不断扩大批评范围,无疑是逼他不认同批评意见。"妙语精言,不以多为贵。"批评人,话不在多,而在精妙,所谓"言贵精当"。4.不好确定的问题可使用模糊语言这里说的模糊不等于含混不清,模糊是指语义所体现的概念外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早上、中午、晚上"究竟是从几点到几点,"青年、中年、老年"究竟是从多少岁到多少岁,界限是不清楚的;有时出于语言表达的某种策略考虑,即为了使对方容易接受,不把话说得太死,也是一种模糊。(1)领导者讲话倾向模糊化领导者的职责范围是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什么复杂而奇怪的问题都会出现,因而使用词语时倾向模糊化。其中突出的表现是,"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等模糊词语经常挂在嘴上。考虑是思考的意思,当然需要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却很灵活。研究是考虑或商讨问题,比考虑更加复杂,同时,还需要几个人在一起开会讨论,更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领导者说"考虑"、"研究"时,他所承担的义务是很少的。其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领导者对群众的正当要求或意见接受不了,解决不了,碍于面子,或出于怕得罪人的心理,不敢正面拒绝;另一方面,不是领导者一个人所能做主的,有些事要跟别人商量,说这种话可以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说死。(2)批评他人的话尽可能地模糊表扬时要用明确的语言,批评别人或向别人提意见时应尽可能使用模糊词语。例如,课堂上小陈回答提问时抓不住要点,东拉西扯,教师如果板起脸孔训斥学生:"你怎么搞的,昨晚肯定没有复习。"就不如说:"××同学在家里好像没有好好复习,是不是呀?"前面用上模糊词语"好像",句尾又用正反问形式"是不是",有明显减轻语意的作用,说时应该又轻又快。"人有脸,树有皮",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批评人或给人提意见应注意别伤了他的自尊心,不然就起不到批评的作用了。即使不得不严肃地批评对方,也应尽可能注意方式方法。(3)跟外国人说话有时需要模糊跟外国人打交道,说话的模糊度一般都应该大些,有时候要用点"外交辞令"。1984年10月,N先生参加北京教师代表团去日本访问。有一次访问东京一所中学时,日方校长指名要见N先生。N先生是北京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他接过日方校长交给他们中学的礼物,说了声:"谢谢。"可谁也没料到日本朋友这时说:"我们东京王子都中学愿意和你们中学结为友好学校。"N先生听到这话,他想,对日本朋友的友好要求不能拒绝,可是自己又没有权利接受对方的要求,既不能摇头,也不能点头,该怎样表态才好呢?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校徽,有礼貌地给日方校长戴上。借佩戴校徽的一瞬间,N先生迅速想好了词句。他说:"校长先生对于中国人民、对于北京××中学全体师生的友好情谊,我代表我们全校师生向您表示感谢。对于您的友好愿望,我回国以后一定转达给我校校长先生和我校全体师生,谢谢!"N先生简短的话确实讲得很好,好就好在他没有明确表示态度。因为拒绝对方的要求,那是失礼;答应呢,又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做主的事。不把话说死、说绝,使对方感到我们说话是有诚意的,是实事求是的,既不能立刻表示接受,也不能随便表示拒绝。在这里,任何"行"与"不行"的明确回答都是不妥当的。5.批评他人的话需要掌握好分寸有些领导者,天生就是直性子,与别人说话总是直来直去的。在某些时候,直爽、干脆常被人们当做一种优点。但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候,直言不讳却往往让人无法接受。尤其在办公室交往的都是些同事,说话都十分讲究,直来直去很容易得罪人。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是好心好意,但因为没有考虑到场合,使对方左右为难,下不了台,觉得自己丢了面子。这种被当面伤害的事情,对方怎能不对你有意见呢?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后,你知道自己是因为说话得罪了人,就要尽力找机会向对方道歉,以求得谅解。但是,你不能经常这样,长此下去,就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口是心非,有意这样做。这时,你应该仔细思考一下,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从而彻底改正,以维护对方的利益和自己的尊严。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在26岁时被任命为全国青年总署得克萨斯州分署署长。他的直截了当导致了许多难堪。一次,他走过一个同事的座位,看到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就故意提高嗓门说:"我希望你的思想不要像这张桌子这样乱七八糟。"这时,同办公室的人都听得一清二楚。这位同事费了好大的劲,才在约翰逊第二次过来的时候把文件整理好了,并清理了桌面。约翰逊又来到办公室时,一看原来乱糟糟的桌面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于是就说:"我希望你的头脑不要像这张桌子这样空荡荡的。"这样来来回回,让同事感到左右为难。可想而知,同事对他能不反感吗?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同事的说话尺度,避免无意之中伤害了对方,给彼此的交流造成障碍。把握好说话的尺度,也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给同事之间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6.有分寸地批评他人的具体方法我们说,领导者说话要掌握好分寸,特别是训斥别人时更要注意掌握好分寸,那么,到底怎样做才算把握好分寸呢?到底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1)注意环境因素每件事的成功都有天时、地利的因素,批评人也不例外,有些评语本来是公正合理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效果不错,但万一选的时间、地点不对,效果却截然相反。如果领导者希望自己的批评不只是白费唇舌,就应该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有没有第三者在场。应该牢记这一点,不要当第三者或众人之面直接批评、嘲笑、指责、埋怨、羞辱别人,这是不可原谅的残忍行为。这样做,不仅使被批评者沮丧或气恼,还会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尴尬,担心"下次会轮到我",从而与自己在心理上产生疏远感。这无异于拆自己的台,使自己与众人形成对立。(2)定准要批评的目标领导者批评他人要针对某一具体行为而发,要指定某一件事,而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将对方的所有行为都笼统地纳入批评目标,不要用"总是"、"从来"、"根本"之类的不公平字眼,使对方感到受冤枉。(3)不说不可能改进的事领导者一旦认清了所要批评的是哪一件事,下一步必须考虑自己所批评的行为是否可以修正,如果根本不能修正,请免开尊口。如批评人家个子太矮、指责一个智力中等的人不会聪明行事、抱怨伙伴的先天素质很差、能力不强等,都是不会有结果的无聊的批评。(4)把期望讲清楚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批评时,多半把重点放在对方"错"的地方,没有指明"对的"应该如何,因而收不到积极的效果。批评失败的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事后才发现没有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批评必须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指示改正的方向,人家听了你的批评而没有任何行动,有时不是故意做对,而是不清楚你的本意。英国18世纪著名评论家约瑟夫·艾迪生曾说:"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着重的是正,不是误。"(5)本着对他有益的原则领导者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批评是否有益。必须使听者相信按照批评的要求改进之后,于自身有益。成功的批评应该是能使被批评的人感觉批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便可消除尽力申辩的自我防卫心理。(6)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有时候,质问会把对方逼到敌对、自卫的死角。训斥会使对方感到压迫、反感和疲劳。这些方法会使听者立即反唇相讥,严密防范,双方都会固执己见,难于协调。"应该"、"必须"必然导致对抗的心理反应:我干吗听你的?(7)用"我想"、"我觉得"代替"你必须"这种语气表明你所说的话只是你个人的看法,并不见得是绝对的事实,别人比较容易入耳,甚至有兴趣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会有此种看法。你只是给对方一个机会比较一下你与他的不同看法,这样会免使批评陷入各执一端的争吵。(8)不可轻视态度的作用假如领导者心中不高兴,不可在言语态度上流露出来,特别要注意言语间不可含有讥讽或敌意。避免做出握拳头、瞪眼、皱眉、把脸沉下来等发怒的表示,这会使听者怀疑你是存心找麻烦,也就不会听你所说的内容。(9)不要"虚晃一枪"地表扬有人喜欢在赞扬之后,说出"但是"两个字,就来个180度的大转弯,接着开始一连串的批评。表扬为批评的前奏,这种"虚晃一枪"的方法,使人更难接受。批评与表扬的结合应是在自然之中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切忌生硬地组合。(10)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批评他人必须掌握度,不能突破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错在哪里,不是为个人出气,把他人整垮。批评者只是充满善意地向他人进行忠告。忠告固然应该深刻,刺激信号应到位,力争让对方认识到过失的严重而幡然悔悟,但忠告必须使人能够忍受痛苦和自责羞愧的折磨而不至于伤害自尊心。(11)寓批评于褒扬之中在批评劝说中适当地褒扬对方,肯定其地位和成就,有助于克服劝说中经常遇到的情绪障碍。赞美容易满足人的自尊心,寓批评劝说于褒扬之中,无异于在苦口的"良药"之外包上了一层糖衣,从而使听者顺利地接受劝说的信息。(12)间接劝告一般人都希望别人对他的印象与他本人的自我评价相同,如果发现别人对他的印象不同于他自以为的印象,他就会整饰一番,以纠正别人的看法。据此,我们在批评或规劝别人时,不妨通过第三者佯作无意中向他转述我们的意见,或者创造条件让他间接地听到或看到我们对他的评价与关注。由于这种劝告术不形成双方的正面接触,而只是间接地输出劝告的信息,被劝告人的自尊心不会受到损伤,所以往往有利于被劝告人冷静地思考,容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巧妙地使用特殊语言沟通有方法,沟通讲技巧。尤其在语言表达上,常常可以运用有话迂说、正话反说、明话暗说、近话远说、深话浅说等特殊的表达技巧,于曲径通幽中柳暗花明,于多姿多彩中效果非凡。1.直话迂说:迂回说话效果好当遇到难以正面说服的人或难以拒绝的人时,领导者不妨改变一下策略,避开正面,迂回出击,利用以退为进的语言表达技巧,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退为进的说话技巧,实际是用退一步的方法,取得优势,而最终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以退为进,比只进不退好。因为通过退可以积蓄更大的进的优势,比平平而进取得的效果更大。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常识,要用拳头击倒对方,如果先伸直了胳膊撞击出去,一定会显得用力不足;而如果先收回拳头,再猛击出去,一定会重重击倒对方。某山区一个小村的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路时,放炮炸石砸断了一家农户的梨树。这棵梨树是这家农户的财源,主人揪住支书要他赔。支书说,秋后一定赔偿,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一拥而上,把支书好一顿打。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第二天开村民会,闹事的人也觉得理屈,准备挨整。不料,支书开口竟做检讨:"老少爷们,我还年轻,得大家帮扶。哪个活我安排错了,哪句话我说得不对,大家担待,我做检讨。"对被打的事竟一字不提。后来闹事的人找到支书,当面认了错:"你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导喜欢什么样的下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