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gdp下行压力大大,但根本上炅

|||||||||||
>佛山>正文
新华社评述我国下半年经济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
  据新华社7月25日电日前我国2016年经济半年报发布,6.7%的经济增长是中国给世界的答卷。新华社昨日发文指出,尽管上半年成绩单可圈可点,但展望 下半年,全球经济仍将受困于低速增长,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只有正确认识经济基本面,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难而上,才能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
  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凸显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再次下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但同时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尽管经济转型和改革带来诸多挑战,但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是光明的。”IMF总裁拉加德道出了看好中国经济的原因。
  今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外多重困难挑战,中国政府稳定宏观政策取向、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6.7%的经济增速在世界各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这个速度背后是有就业有质量有支撑的增长,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尽管上半年成绩单可圈可点,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走势仍然分化,调整的阵痛还在持续,新经济、新动能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规模上还难以 与传统动能等量齐观。中国经济跑好下半场,务必要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对此我们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有战略眼光,特别是要注意超越短期的、局部的表面现 象。
  从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意味着短期的压力,放在更长周期来看,可能不过是波浪前进的新曲面、螺旋上升的新弯道。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从中长期看,我国现代化进程仍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没有完成,消费结构正处在升级的关键阶段,加上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庞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一系列基本面因素,以上决定了我国经济有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
  然而,经济增长潜力不会自动变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宏观调控两难、多难问题,只有正确认识经济基本面,才能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难而 上,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 05月20号 17:12
| 05月20号 14:04
| 05月19号 16:42
| 05月18号 15:05
| 05月17号 14:47
| 05月17号 11:47
| 05月17号 11:33
| 05月16号 15:14
| 05月13号 17:01
| 05月13号 08:58
汽车砍价团对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思考--《金融博览(财富)》2016年05期
对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思考
【摘要】:正近三年来,全球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面临着向下调整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这是对当前经济运行主要风险和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对此,我们要有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协调的举措应对。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124【正文快照】:
近三年来,全球经济尚未走出国际我国提出经济中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迈强,2011年至2014年,中国财政赤字金融危机的阴影,我国经济进入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这也率分别为1.8%、1.5%、2.2%和2.1%,“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对下一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晓超;;[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15期
;[J];科技智囊;2012年07期
徐策;宋瑞礼;;[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09期
李振华;姜鸿雁;高晓炜;武艳东;;[J];统计与管理;2012年04期
;[J];中国总会计师;2012年10期
黄利斌;;[J];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49期
;[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8年04期
韩玮;;[J];大经贸;2012年03期
本刊特约评论员;;[J];当代广西;2012年10期
倪金节;;[J];金融博览(财富);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文玲;;[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石莉;[N];中国商报;2012年
方烨;[N];经济参考报;2013年
余丰慧;[N];中国工业报;2013年
梁敏;[N];上海证券报;2013年
中华商务网副总级首席分析师
新华社钢铁行业特邀分析师
著名钢铁市场专家
特约评论员
马忠普;[N];现代物流报;2013年
陈伟;[N];证券时报;2013年
尹蓉;[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李一萍;[N];中国工业报;2013年
王建芳;[N];柴达木日报;2014年
石铁鑫;[N];赤峰日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题号:4143669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引用次数:49更新时间:16/06/09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治理思路出现重大转变。(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政府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2)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正确性。 材料二:“十三五之歌”是一首传播力十足的“网络神曲”,饶舌的中英文歌词,类似欧美乡村音乐的民谣曲风,四个肤色各异摇头晃脑的卡通人物,唱出了当下中国最热的“十三五”话题。这三个音节伴着欧美乡村风格小调被反复吟唱,解释了“十三五规划”的方方面面。“十三五之歌”通过新华社的社交网络账号发布后迅速走红,点击率不断上升,引起了外国网友和海外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发文称,这段视频把中国的宣传模式带进了新时代。《十三五之歌》成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例。(3)请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十三五之歌》的成功经验。
提示: 下载试题将会占用您每日试题的下载次数,建议加入到试题篮统一下载(普通个人用户: 3次/天)
【知识点】
相关试题推荐
浙江省A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中药材生长,被誉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库”。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把这绿水青山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引进和培养中药材专业化培植、研发、休闲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目前,该县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深加工、市场贸易、休闲养生、生态旅游、中药文化为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子。(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同一性知识,阐明该县为什么能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子。(2)结合材料,说明该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结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出现大幅上涨,并有向其他二、三线城市传导之势,居民的购房成本明显上升;房价上涨也导致房租的上涨,给许多在外租房者带来较大的压力;但与此同时,受前些年房地产投资过大的影响,我国多数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去库存形势较为严峻。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阐明材料中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一直以来,广东以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现代革命史的策源地和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孕育了既包涵岭南传统文化精粹又具有时代文化元素的客家文化、海外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粤语文化。在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园林中奇葩怒放,名扬海内外。于广东而言,文化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广东对文化“地域特色”的发掘还不是很到位,现在要提升文化软实力,保护和开发优秀地域文化遗产,是广东追索自己的特色,抢占文化制高点的首要选择。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哪些观点?
暂时无评论暂时无评论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了“三个一亿人”:第一个“一亿人”是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二个“一亿人”是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第三个“一亿人”是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政府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①有利于完善初次分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②有利于扩大社会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③有利于优化资源分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保障就业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热门知识点人民日报头条五问中国经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_凤凰财经
人民日报头条五问中国经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人民日报截图 【独家解读】 本报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龚雯、许志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走势备受国内外关注。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向、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理性看待、正确认识、保持定力、有效应对?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聚焦重大经济问题,回应社会各界关切。 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预期?权威人士认为,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 经济运行为何出现走势分化?权威人士表示,这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权威人士说,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如何看待经济运行风险?权威人士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宏观调控应当从何处着力?权威人士强调,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分寸,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 一问: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总的看,今年以来的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问: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进一步回落。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对当前的增长速度究竟应当怎么看? 权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总的看,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以一季度为例,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一季度增长7%,合乎预期,在全球范围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增量也较大;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就业形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8.1%,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些新增长点破茧而出。经济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需求结构方面,投资增速虽有放缓,但消费增长比较稳健。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里人,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缩小。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一些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在加快孕育。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问:对于目前的增长态势,社会反应总体上还比较从容,但也存在一些担忧和疑虑。如何判断中国经济前景? 权威人士:分析经济形势,要用历史的眼光,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它们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并未出现断崖式的急速下滑,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经济波动幅度也比现在大。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钱挣&,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一方面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一方面积极应对,抢抓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问:经济运行走势分化 &几家欢乐几家愁&,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问:今年经济运行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走势分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权威人士:当前确实存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何会这样?因为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又进入&三期叠加&阶段,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调整必然带来分化。 从区域看,东部地区调结构动手较早,开始企稳向好,有的甚至较为乐观,对在新常态下爬坡过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区,包括一些能源资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有的也知道要转方式,不转不行了,但还要一个过程。从产业看,产能过剩和&两高一资&行业用电、生产、投资、效益等指标下降,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增长相对强劲。从企业看,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缺特色、调整不及时的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有的已停产半停产;而善于捕捉市场机会,重视满足个性化需求、有品牌价值、搞技术创新的企业,日子比较好过。 走势分化,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问:目前,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进程在继续,其间也伴随着痛苦,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权威人士: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等目前都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重组加快。同时,部分领域、产业和地区经济风险有所加大。必须看到,结构调整是一个需要不断往前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这一关我们不得不闯过去。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早调早转就主动,晚调晚转必然被动。这么多年来,我国经济就是在一次次闯关夺隘中发展壮大的,一年有一年的问题,不可能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三问: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其必然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即近期和长期相结合、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 问: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备受关注,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问题还在发酵。您认为该如何应对? 权威人士: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要看到其必然性。这里面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有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也有一些主观因素。从现状看,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拿出给力的措施。 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继续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加未来调整压力的增长也要不得,近期采取的稳增长政策要有利于长期发展政策目标,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避免引发更多矛盾,调结构、促升级的政策也要有利于短期增长,二者应当结合起来。不能为了眼前刺激增长就不顾结构、质量和效益了,对调结构有好处的促发展措施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发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标要求,也要通过改革举措来落实,改革举措要以发展为导向,多出台一些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台,有一些改革措施从长远讲是好的,但当前可能会加重企业负担或者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慎重权衡。 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宏观政策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投资本身要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潜力,使消费者敢花钱、愿花钱 问: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重量级&马&,能否在这方面释放更多动力? 权威人士: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首先是方向,必须选对项目,力求有市场,有长期回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投入到符合发展方向的地方。其次是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所以,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在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镇,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数千万贫困人口消费倾向最高,加强精准扶贫,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转化为新的消费热点。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应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使消费者敢花钱、愿花钱。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可观的,一个黄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销售纪录,关键是我们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有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对质量好、服务好的消费品和服务性产品需求很旺,如果能有效激活,会形成巨大的增长动力,留住宝贵的消费资源。 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问:除了适度扩大需求,缓解下行压力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权威人士: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看,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中央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多项部署,关键是抓好落实,抓紧推进。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有的可能需要两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在一定时期内不要说全面收获,可能早期收获都见不到。但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在势头很好,我们要浓墨重彩做好这篇大文章,激发全社会拥抱&创时代&。 四问:经济运行风险防控 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须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问: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呈现高杠杆状态。怎么看待这些风险?在防控风险中需要注意什么? 权威人士:风险防控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不出风险,经济就能保持稳定增长。 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国广义信贷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从结构看,这几年债务增长最快的是非金融类企业,其债务余额已占到GDP的125%,在世界上处于高水平。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部分国有企业,要高度关注这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情况。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区出现连续性下滑,也可能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 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中央已经对化解产能过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继续稳步有序推进这项工作,有些不得不破产的企业应依法、规范、有序处置。化解产能过剩不能冒进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应当区别对待,积极稳妥。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要抓住市场调整的有利时机,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势,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微观看,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 五问:宏观调控着力点 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在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同时,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 问: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也不乏认为要进行&强刺激&的声音。宏观调控应当如何着力? 权威人士: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矛盾、经济特点,比我们已知的要复杂得多,宏观调控也需要适时转变思路、不断创新方式。总体上还是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均衡搭配。 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宏观政策要有一定力度,达到稳增长的效果,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但是,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结构调整步履维艰。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面上升,财政政策要把为企业减负担、降成本作为政策重点,谨防出现经济放缓、企业利润减少但税负增加的&逆周期&现象。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现在价格总水平涨幅较低,常规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所加大,但也不能放水漫灌,而要注意&度&,注重精准滴灌,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又防止增加宏观经济的总负债率和杠杆率,在稳增长和降杠杆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要坚持&三个不变& 问:稳定的经济离不开稳定的预期。请问在稳定社会预期方面,还需要做些什么? 权威人士:受复杂局面和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稳定预期至关重要。市场预期与经济发展可以彼此促进、良性循环。预期稳,信心增,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进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应当看到,党和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对企业家的支持是一贯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
[责任编辑:li_yua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7285
播放数:593912
播放数:1839583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下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