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贵州、青海三省青海少数民族人口也多,为什么不设自治区?

青海、云南、贵州三省的少数民族比例远大于内蒙,为什么不是自治区? - 知乎39被浏览17973分享邀请回答1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464亿元.比2012年增长10.5%.国家对内蒙古.广西等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省份的扶贫投入大幅提高.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 )①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的措施③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④实现国家政策和民族地区特点有机结合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464亿元,比2012年增长10.5%。国家对内蒙古、广西等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省份的扶贫投入大幅提高。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 )①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的措施③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④实现国家政策和民族地区特点有机结合的举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解析】试题分析: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贯彻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实现国家政策和民族地区特点有机结合的举措,③④符合题意,应选;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财政转移支付。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湖南娄底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加大财政支出,积极发挥财政作用,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新开工保障性工程660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加强民航、水运、信息、邮政网络建设,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0万公里,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中国家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12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浙江建德市高三测试二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偶像》《东方卫视》、《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中国最强音》《湖南卫视》,正在进行收视率大比拼。这些来自国外的娱乐节目要比拼收视率的高低,唯有看谁家的“中国本土化”做得更精、更抓人眼球。2013年如此多的选秀节目都疯狂地打上了“洋”标签。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认为“引进国外先进的模式是国内电视制作团队的一次学习过程,并会大大减少收视风险。”观点二认为“在学习国外模式的同时,国内的制作团队不一定领会其中的精髓,与其克隆节目模式,不如思考其模式的根本。(1)请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中两种观点的合理性。(10分)材料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播出以来,受到中国观众的强烈追捧,网站点击量一度超过30亿,在中国又刮起了一阵强大的“韩流”。与欧美电视剧不同,韩剧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观众能产生共鸣;韩剧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感,韩剧在继承自身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不断借鉴国际影视成功的经验,创造出亚洲式的不同风格的新文化;韩剧制作过程精细,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韩剧始终把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往往根据观众的需求“边写、边播、边拍”,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和演员。(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韩剧受到中国观众追捧的原因?(12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山西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材料二:十八大后经济领域法治建设盘点1.根据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税收法定”的要求,将完成增值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立法工作。2.日《食品安全法》首次大修。主要重点在加大问责机制、建立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方面。3.日起,《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施行,商业银行依法收取服务费用。4.2014年8月底,《预算法》大修通过,并于日起实施。把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预算范围,强化对预算的硬约束等;5.2014年9月,银监会简政放权,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批准筹建民营银行。(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政协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12分)(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经济立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起的作用。(14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湖南娄底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每逢周六、周日、节假日,一些年轻人会急着赶去参加各种培训,他们说是为自己“充充电”。他们参加培训,基本上是自己掏腰包的。这种消费属于( )①租赁消费 ②生存资料消费 ③物质生活消费④精神文化生活消费 ⑤发展资料消费 ⑥享受资料消费A.①② B.④⑤ C.③⑥ D.②③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福建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2010年后,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这与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不足和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等有关。从经济学上讲,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税收政策 D.价格政策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山东青岛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和浙江两地进行试点先行。高考改革在沪浙两地试点先行符合的哲理是(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④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山东青岛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央视网不断丰富《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根据青少年网友多使用移动端上网的特点,对《孔融让梨》等部分优秀片目进行二次剪辑包装、精加工,推出时长4分钟以内的动画小短片。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发展要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传统文化③文化发展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山东青岛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国际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 越南、印度等国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 东盟制造、墨西哥制造开始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这一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 )A.已由发展中国家主导B.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C.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D.实质上是风险全球化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有( 56 )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 10 )个。
3、5.12四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 羌 )族。
4、泼水节是( 傣族 )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 )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 )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辽宁)省。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5、发明云南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26、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的少数民族喜欢干栏式房屋,(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代表。
27、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西藏建造的(布达拉宫),后经历代的不断整修,如今已成为藏族地区最宏伟的建筑。
28、我国最早的航海家郑和是(回)族。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9、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高山)族。
3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32、闻名全国的红(枸杞子)、黄(甘草)、兰(贺兰石)、白(滩羊波)、黑(发菜)产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
33、每年七八月间,(蒙古)族在草原上举行那达慕34、青海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35、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是(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 )、(撒拉族)。
36、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年,又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
38、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9、(撒拉)族被我国列为人口较少民族。
4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自治权)。
41、在民族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始终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4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
族特征)原则。
(自治县)三级。
4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47、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4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
4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50、(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 )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51、世界上约有(3000)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约(80)%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
52、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左右。
53、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2 第五课 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
1.回族的分布特点:1)人数相对多(9816805人,居55个少数民族第三位,排壮、满之后);2) 居住分布广(98G以上的县都有回族居住生活)。3)大分2.回族的形成:回族的形成是历史上中亚、西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因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人等通婚、融合入形成的。13世纪初,蒙族崛起,因蒙古人西征强行政调来数十万中亚、西亚等地穆斯林东迁中国,他们被称为“回回人”。随着元朝统一中国战争的完成,回回人分布全国各地,从政、经商、屯田、从事手工业制造其中以西北、中原及云南为主要聚居地,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为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明代,因通婚、信仰伊斯兰教等原因,大量的汉人、蒙古族、维吾尔族人融入回回人之中,加速了回族的民”。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经过民族识别运动,回族正式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定。
3.绚丽多姿的回族文化:)
(1)在数学方面:阿拉伯数学知识引进中国,弧三角法的传入,郭守敬大受其益,间接推出流传大360年精确度很高的《授时历》。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运算(2)在医药学领域:五代时,波斯人李口著《海药本草》,丰富了传统中医药物学的使用范围。“切口排脓”“宽布带高位绑扎止血”“放血疗法”“拔火罐”
(3) 天文地理方面: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建议主持修纂《元大一统志》地球仪的制作;郑和创造航海之4.回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明学者李贽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明末清初的王岱舆称为与儒家文明对话的第一人。清代状元诗人马世俊流传作品800多首收入《匡奄诗集》清代诗人沙琛著有《点苍山人诗钞》
5. 回族的风俗习惯:
(1)语言文字:操汉话写汉语字,汉语中保留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2)回族姓氏:保留了阿拉伯、波斯人的传统,明代实行汉化政策,禁止使用本民族姓名习惯,汉姓汉名取代传统名姓出现了新的姓氏,如:赛、纳、喇、哈、海、回、冶、铁、韦、岩、等,同时使用经名。
(3)特色服饰:男子多戴白帽,女子多戴盖头。
(4)清真饮食:受教规影响,不饮酒不食猪肉、血驴、马、骡等动物的肉,不吃一切凶禽猛兽、奇形怪状、丑陋的东西。清真食品以“性善”“佳美”“洁净”“安全”为原则。
(5)信仰:伊斯兰教(五功:即念清真语、礼拜、信天使、信前定、信后世。)凡是回族穆斯林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的地方。
(6)婚礼:以自愿为原则,以情感为基础,如一方非穆斯林的,一般以入教为同意条件。婚礼程序包括提亲、定亲、娶亲、念“尼卡哈”和举行婚礼,回门。同时向政府领取结婚证书。反对近亲结婚,不提倡女寡男鳏。
(7)葬礼:葬礼总原则是土葬、速葬、薄葬。土葬是要埋在土中,脉是指用白布缠身,不用棺材。速葬时要3天内入土,不停尸。薄葬是不论富贵贫穷,一律都是三丈六尺白布裹身,不陪任何物品。程序一般包括报讯、洗尸、穿“卡凡”(殓衣)、站“者那孜”(殡礼)、转经、下葬。亡故后的40天内以及每年的忌日、节日都要念经、上坟,以示怀念。
(8)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3 三、选择题
1、“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B)。
A、印度 B、希腊 C、埃及
2、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
A、共同文字 B、共同习俗 C、共同语言
3、全世界的民族约有3000个,上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C)人。
A、西班牙 B、法兰西 C、巴西
4、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A)。
A、民族意愿 B、国家规定 C、历史推定
5、把我国各民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一是(A);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
A、国家的长期统一 B、长期的历史交往 C、民族的大融合
6、(C)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A、增强民族团结 B、维护社会稳定 C、大力发展经济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先河,第六次行号队航海归来,编绘《郑和航海图》
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44、民族识别的原则包括( 民族意愿)原则和(民45、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液、自死的和未按穆斯林方式屠宰的畜禽,不吃狗、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和(行政级别)的顺序组成。
封斋、天课、朝觐。六信:信真主、信先知、信经典、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
散、小集中。
30、鼓楼、风雨亭、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形成。民国政府只允许称为“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大会,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和射箭等比赛。
加倍简便,促进中国数学的进步。
7、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是(B)。
A、民族解放 B、民族繁荣 C、民族自强
8、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 A )的宣传教育,使之加强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力量。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英雄主义
9、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要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 B ),维护国家统一。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和谐
10、( A )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A、国家统一 B、民族团结 C、维护和平
1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问题既表现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问题又表现为( A )
A、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B、阶级问题 C、不同劳动者之间的问题
12、只有加强各民族( A ),才能不断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和相互繁荣,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奠定文化基础。
A、互助合作 B、互相促进 C、互相交流
13、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 C)。
A、和谐问题 B、社会问题 C、政治问题
A、民族干部 B、科技队伍 C、知识人才
制定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党的民族政策 B、法律 C、宪法
A、自治县 B、民族乡 C、民族村
17、自治州、自治县的建制须经( B )批准。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18、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C )、 补充规定是民族立法的表现形式。
A、特殊条例 B、一般条例 C、变通规定
19、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 A )认定的民族族称A、国家正式 B、民族意愿 C、区域识别
A、父母 B、祖父母 C、继父母
21、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年满( A )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A、20 B、18 C、16
18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 B )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A、可以随意 B、不得随意 C、根据需要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以直接责任人员,处( C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A、1 B、2 C、3
23、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A、10443 B、10543 C、10643
24、目前中国有( A )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
A、22 B、24 C、26
2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多方面的依据,A、现实依据 B、历史依据 C、实践依据
26、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现状,划定民族地区的范围主要包括5个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成份较多的( C )。
A、云南、贵州、四川三省
B、云南、四川、青海三省
C、云南、贵州、青海三省
北迁移的重要通道的省(自治区)是( A )。
A、四川 B、贵州 C、宁夏
28、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 C )。
A、赫哲族 B、高山族 C、珞巴族
29、“乌鲁木齐”是蒙古语的音译,原意是( A )。
A、优美的牧场 B、青色的城 C、日光之城
30、( B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
A、壮族 B、回族 C、满族
31、我国自治地方数量最多的省份是( A )。
A、云南 B、青海 C、贵州
32、寺塔和竹楼、竹桥是( A )的建筑特色。
A、傣族 B、瑶族 C、侗族
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 B )。
(A)1954年 (B)1955年 (C)1959年
3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 B )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35、我国边疆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22000公(A)15000 (B)17000 (C)19000
少数民族居住分散而交错的地区叫民族散杂居地区。西宁属于民族( C )地区。
37、在我国,除了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各民族( A )。
(A)语言文字一律平等 (B)一律使用汉语 (C)只能使用本民族语言
38、( C )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A)民族平等团结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39、“民族宗教无小事”重要论断是( C )提出的。
40、日至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指出:( A ),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A)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
(B)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团结进步
41、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C )。
(A)主线 (B)本质 (C)基石
42、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 C )。
(A)方法 (B)理由 (C)自由
43、《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 B )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A)应当 (B)适当 (C)必须
44、《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教育各民族干部、群众相互(A)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
(A)尊重 (B)了解 (C)注意
45、到目前为止,我国建立了( B )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
(A)1700 (B)1173 (C)1713
46、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少数民族的是( C )。
(A)纳西族 (B)景颇族 (C)基诺族
47、大昭寺、布达拉宫地处我国西部的( C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四、名词解释
2、民族文化
3、民族融合
4、民族风俗习惯
5、民族意识
6、民族同化
7、民族问题
8、各民族共同繁荣
10、西部大开发
1、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对此有何认识?
2、“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3、“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你是如何理解的?
4、如何理解“维护法律的尊严是法制社会每一个民族的公民的义务”?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6、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2 二、问答题
1、青海是三江之源,“三江”指的是哪三江?
答:长江、黄河、澜沧江。
2、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长江全长是多少公里?
答:6380公里。
3、黄河全长是多少公里?
答:5464公里。
4、澜沧江全长4500公里,在我国境内干流长1612公里,流经六国,被称为“六国之水”,流经哪六国?
答: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5、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哪一年?
答:1947年。
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行使自治权时应体现什么样的原则?
答:依法行使、充分行使的原则。
7、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的重点是什么?
答:修订的重点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了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机关的职责。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三个结合” 的基本特点,“三个结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
9、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发展少数民族教牢牢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心中,成为推动事业发展、27、素有“民族走廊”之称的自古就是各民族东西和南(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
五、思考题
14、( A )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里的陆地边境线有( C)多公里在民族地区。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 C )36、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叫民族聚居地区,16、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 A )三级。
(A)混居 (B)聚居 (C)散杂居
为准,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族区域自治
20、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 A )的民族成份确定。
(A)胡锦涛 (B)邓小平 (C)江泽民
族的总人口为( C )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包括理论依据、国情依据、民族特点依据和( C )。
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
育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有哪些相关的规定?
23、至2009年青海民族大学走过了多少年历程?
答: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办学经费和助学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预算困难的,上级财政应当给予补助;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10、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哪几个民族?
答:有两个,分别是壮族和满族。
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大体分为几个语系?几个语族?几个语支?
12、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族理论概括为十二条,其中第一条指出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六大特征,这六大特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13、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请说出其基本内容。
答:一个“发展”即民族自身的发展,三个“关系”即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4、 “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这句话出自于哪一部著作?作者是谁?
答:《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4年。
15、目前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几个?自治州几个?自治县几个?
答:155个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1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遵循和体现的六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团结统一原则、发展繁荣原则。
17、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州?
答: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8、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县?
答: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19、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0、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是指哪12个省、市、自治区?
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
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通过适当的制度、政策、投资等系列化的支持、保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基本条件,培育自身的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22、西藏和平解放是哪一年?西藏民主改革是哪一年?
答: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1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
答:60年。
25、请解释“七星披肩”。
答:云南丽江纳西族女子传统服饰饰件。 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26、宗教与迷信有何区别?
答: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迷信的对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树木。
第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
第三、宗教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管理,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宗教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受到保护。国家宗教政策鼓励宗教发扬各自的优良传统和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图财害命的骗术,某些迷信组织更是藏污纳垢,残害群众,甚至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
15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其基本内容要点有三:一是认为宗教有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三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根源。在阶级用,成为其麻醉人们精神的工具,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27、青藏高原精神――“五个特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第一课:我国是同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流动而形成的,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2.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地域广大,人口较少;位于祖国边疆,物产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重要地位。
3.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民族多(56个)语言多(超过80中),文字也多(近30中)。通用文字现象比较普遍(汉回满同操汉语,一种民族同时掌握几种语言)。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清等各朝的巩固和发展,在长期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和过程中,最后形成了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伟大的祖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5. 我国各族人民对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做出了贡献:
(1)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藏民生活繁衍的地方,自唐代与内地中央封建王朝建立了关系,元代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2)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
(3)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捍卫的;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来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建立了新型民族关系。
1.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胡景锦涛语)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
民族平等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民族团结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个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4.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5.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6.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7.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
8.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0.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
培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和谐的局势,继承发扬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多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论和行为,要进行劝阻和批评;对破坏民族团结只在民族分裂的言论和行为,要坚决反对和抵制。
11.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表现):
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繁荣。其次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2.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首先要靠国家大力扶持。其次要靠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帮助。主要还要依靠本地区本民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科育学教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13. 西部人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中应怎样做?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西部人除了国家扶持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帮助外,主要还要依靠各民族地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基本内容:
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答: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社会,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随后经历了汉、唐、元、明、第三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内容。
(2)设立自治机关。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基础和条件.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的级别,划分三级行政地位的依据:三级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
4.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 各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它们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6.区域自治地方人大主任或副主任,政府主席、州长、县长有谁担任?应当由区域自治的本民族公民担任;
7.民族自治权利是: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建立区8.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自治权有:
①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③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④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⑤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⑥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⑦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
9. 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2)、适合我国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3)、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民的优势。(4)、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10. 为什么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自治的关键。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同本民族群众有广泛的密切的联系,能更好地体察本民族群众的感情和疾苦,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这种特殊作用是其他民族干部不可替代的。
11.怎样正确认识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与国家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的平等自主结合起来,把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发展富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一―十四章)
第一章 绪论
一、填充题
P1)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P1)2.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 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P2)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P7)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P6)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P7)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7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二章)
一、填充题
P9)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域自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 重视政策的运用 C. 理论和政策兼纳
D.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 理论性 B. 学术性 C. 实用性 D. 政治性
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 P13)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地域 )渊源和( 族体 )渊源等。
P13)3.宗教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A. 民族区域自治 B. 民族发展 C 民族之间矛盾
起了重要作用。
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B. 信息综合方法 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D. 定性分析方法 E. 定量分析方法
P6)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 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 民族理论( ABCDE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C. 是一门实践科学 。 D. 是一门交叉学科 E. 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P17)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P20)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P10)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 )。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P10)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 )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P10)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P12)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P22)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P9)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E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P12)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P12)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P17)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P20)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BDE )。 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对,抄一遍)
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错,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C. 部落联盟
4.民组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2.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一体,民族差别最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的质与量的提高。 (错,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 A. 变化
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3. 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5.对 五.论述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四章) B.自由 C.自然 D.自愿
民族关系 三、多项选择题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 ABE) A. 常态发展 B. 异态发展 C. 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 跳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BC )
A.社会生产 B. 社会分工 C. 内部交往程度 D. 外部交往程度
E. 地理位置
3. 民族发展包括( BCD ) 等
A.原生态发展
B.经济发展
C. 政治发展
D. 文化发展
E. 次生态发展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 等内部和 一、填充题
P49)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P50)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P5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P61)4.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 )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P61)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外部条件。 存在 )并存。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P50)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P51)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四、辨析题
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P52)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 B )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P52)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P9)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P11)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P20)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P20-21)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第三章 民族发展
一、填充题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5.强迫同化是( ABCD)
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 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 民族压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迫制度的产物
C. 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 违背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E.民族融合的结果 (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A. 融治
D. 同化 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 )同化。 A.自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少数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