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年轻时中国的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经济,文化特点

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咨询热线:400-675-1600
1-3秒快速咨询
【摘 要】
城市老年文化消费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繁荣文化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最主要表现为:文化消费的凸显性.休闲娱乐性、可诱导性、惯性与时尚性、公益性与商业性以及追求便利性。针对这些特点,要通过营造老年文化消费氛围、正确引导文化需求、发展老年文化产业、提供方便的文化消费场所等措施,积极培育城市老年文化消费市场。
【分 类】
【关键词】
【收 录】
|城市老年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市场培育|共2页
重要说明: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本站文章仅向科研人员提供!
中国商论 2009年07X期 文档列表
中国商论零售与服务
作者:魏锦
 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作者:文斌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作者:谢和书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杨海峰; 杨琨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郑艳娟; 刘冲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作者:周晓辉
 单位:西安邮电学院
作者:邹冬兰
 单位: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韩真良
 单位: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商论市场研究
作者:姜长宝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作者:孙灵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唐绍伟
 单位:襄樊学院
作者:谢旸雯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余蓉蓉; 姚义俊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作者:张蓉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赵军; 李昂; 陈敏娜; 江雷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中国商论营销策略
作者:李智玲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会展研究所
作者:高向丽
 单位:平顶山学院
作者:高晓勤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作者:高秀青; 甄巧莲; 王洪海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安徽省铜陵学院
作者:李建国; 刘超
 单位:张家口教育学院
作者:蔺跃同; 庄雪芹
 单位:临沂师范学院
作者:刘琳琳; 梁彦冰; 姜君娜
 单位:河北理工大学
作者:陆成林; 李玲; 李铁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沈仁孟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谢宗云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商论经管空间
作者:白仁文; 贾鼎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作者:陈寒凝
 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
作者:董敏; 席增雷; 张争艳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范晓英
 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何龙海; 任冬炎
 单位:南宁高新区管委会; 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作者:胡少华
 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马健
 单位:克拉玛依新疆油田公司消防支队
作者:林志红
 单位: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丽红
 单位:石家庄市人民会堂财务处
作者:吕智娟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马潇颖; 张晓宇
 单位:河北大学
作者:潘媛
 单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阙小虎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宋敏
 单位:四川天一学院
作者:苏志平
 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王蕴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韦滨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袁渊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赵雪; 高凤荣
 单位:东北电网大连培训中心
作者:倪和琳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中国商论电子商务
作者:胡雄; 孙玲; 张昌霖
 单位:唐山学院
作者:扈瑜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作者:姜参; 赵越
 单位:渤海大学商学院
作者:李嘉文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作者:彭侠
 单位:武汉科技学院
作者:屈晓斐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汪志敏; 刘晓冬
 单位:张家口教育学院
作者:王晴; 王建华
 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吴志宏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作者:黄春颖; 闫珅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商论金融视线
作者:曾欣; 应幸臻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作者:陈潇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冯晋; 祁巍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作者:郭志艳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郝晓姝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李孝录; 高建芬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刘诗娇; 谭文雯
 单位:四川大学
第99-100页
作者:熊倩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100-101页
作者:熊嫕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101-102页
作者:徐思云; 李树利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第103-104页
作者:余晓羽; 罗冉丹
 单位:四川大学
第104-105页
第105-105页
作者:张延富; 徐雪莲
 单位:四川大学
第106-107页
作者:钟燕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第107-109页
作者:邹睿蓉; 张弩
 单位:九江学院
第109-110页
作者:李红立; 张冬秀; 刘金川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渝北区建设委员会
第110-111页
中国商论物流商论
作者:蒋鹏
 单位:山东大学
第112-113页
作者:寇金福
 单位:大连铁越集团远征物流有限公司
第113-115页
作者:李文秀
 单位:唐山市财政局集中收付中心
第115-116页
作者:苏洁
 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第116-117页
作者:孙彦东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118-119页
作者:王兴伟
 单位:徽商职业学院
第119-121页
作者:张国生
 单位:辽河油田物资公司
第121-122页
第122-122页
作者:周雅璠; 夏秀坤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第123-124页
作者:朱莉雅; 毕启冬; 孔彪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第124-126页
作者:刘景良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第126-127页
第127-127页
中国商论旅游经济研究
作者:陈贵春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128-129页
作者:崔建凤; 张健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129-131页
作者:邸丽霞; 张娟玲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第131-132页
作者:户良斌; 白耀军
 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第132-133页
作者:李渌
 单位:贵州大学
第134-136页
作者:刘红春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136-138页
作者:刘世熊
 单位:吉首大学
第138-139页
作者:罗柏言; 张应平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第140-141页
作者:任春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第141-143页
作者:王德林; 陶艳红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143-145页
作者:张翠丽
 单位:青海大学
第145-146页
作者:赵海荣
 单位:青海大学
第147-147页
作者:张奇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第148-148页
中国商论流通经济
作者:黄甜源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第149-150页
作者:李中原
 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第150-152页
作者:刘培标
 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
第152-153页
作者:向导; 申建勤
 单位:四川大学
第154-155页
作者:姚瑶; 李哲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第155-156页
中国商论国际商贸探索
作者:顾瑶; 李小波; 郭岚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第157-158页
作者:郭晓丽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158-160页
作者:李静
 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大学
第161-162页
作者:马慧肖; 张小兰
 单位:石家庄职工大学
第162-163页
作者:王延臣; 苗晋峰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第164-165页
作者:石虹
 单位:贵州大学
第165-166页
作者:陶融
 单位:沙洲职业工学院
第166-168页
作者:王会欣; 卫进东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第168-169页
作者:许征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第170-171页
第171-171页
作者:赵晓丰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172-173页
作者:周东黎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173-174页
中国商论区域经济论坛
作者:陈红英; 谢军安; 王育红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第175-176页
作者:崔炳强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第176-178页
作者:曾国良; 许小君; 王永鸣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第178-179页
作者:宋歌
 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179-180页
作者:王洪伦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第181-182页
作者:吴晓
 单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第182-183页
第183-183页
作者:赵禹; 赵建辉; 张宇
 单位:河北大学; 华北煤炭医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第184-185页
第185-185页
中国商论商务必读
作者:刘晓婷
 单位:贵州大学
第186-187页
作者:马力
 单位:襄樊学院
第187-188页
第188-188页
作者:武兰芳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第189-190页
作者:徐静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第190-191页
中国商论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白静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192-193页
作者:白永恒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193-194页
作者:包铁全; 郭旭峰
 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第195-196页
第196-196页
作者:常进全; 常玥
 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
第197-198页
作者:陈志华; 王丛贤; 陆娇
 单位:河北大学;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定州中学
第198-200页
作者:丁宁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200-201页
作者:杜小娟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第201-202页
作者:刘秀宏
 单位: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第203-204页
作者:庞英姿
 单位:云南昆明学院
第204-205页
第205-205页
作者:陶弥锋; 黄文敏
 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第206-207页
作者:王跃; 肇福成; 崔树平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207-208页
第208-208页
作者:赵永新; 尹巧蕊; 高丽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第209-210页
作者:周斌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第211-212页
作者:徐琳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第212-213页
中国商论学术论坛
作者:丁桂茹; 陈耿宣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第214-215页
作者:赖剑波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第215-216页
作者:李远祥; 赵龙成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第217-219页
作者:李岳; 张爽
 单位:信阳供电公司信息中心;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第219-220页
作者:祁宁; 王乐
 单位:河北大学; 河北金融学院
第220-221页
作者:谭子安; 周建明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第222-223页
作者:王霏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第224-225页
作者:王秀英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第225-226页
作者:梁译丹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第226-227页
作者:吴怡; 张向辉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228-229页
作者:肖艳; 杨志斌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第229-231页
作者:于慧琴
 单位:淮阴工学院
第231-232页
作者:张丽云; 路瑶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河北理工大学
第233-234页
作者:郑军; 陈瑛
 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财务处
第235-236页
作者:周红; 郭颖; 李晓宇
 单位:南澳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第236-237页
作者:朱彦瑾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第238-239页
作者:李欣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第239-240页
第240-240页
中国商论杂志分期列表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出版地方:
快捷分类: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0-1337/F
邮发代号:46-84
创刊时间:1992
发行周期:
期刊开本:A4
下单时间:1个月内
复合影响因子:0.309
热门期刊推荐
400-675-1600
周一至周日 8:00-18:00
(仅收市话费)
免责声明:本站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收集整理互联网学术资源信息,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若需要删除请联系我们 蜀ICP备号-13北京市海淀区2016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文综政治试题.doc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北京市海淀区2016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文综政治试题.doc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第二学期海淀一模政治试题答案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二学期海淀一模政治试题答案
&&第二学期海淀一模政治试题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政治文化生活1--10课复习笔记
《文化生活》知识点复习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文化的内涵:含义+外延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 4 个特点(需要识记和理解) 文化的实质是(需要识记和理解)文化是什么文 化 与 社 会第 一 单 元 文 化 与 社 会1、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 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对政治、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的表现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 2、对社会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文化的作用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常考重点)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②中国的战略选择(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1) 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 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 影响成长 (2)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 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与思维方式。 3、对个人 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重点掌握的综合性题目:为什么要重视文化/文化的作用?(常规思路)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注意:不能写成 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这句话通常不分析材料)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结合具体材料分析)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 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重视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结合具体材料分析)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具体材料分析) ⑤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 活动与思维方式。 (结合具体材料分析) 典例:十一届全运会的主题口号: 和谐中国,全民全运。 宣传口号:抓住承办全运会机遇,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更快、更 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热情欢迎八方来宾?? 根据文化的力量,分析说明上述主题口号和宣传口号为十一届全运会成功举办以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分) (8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十一运 的主题口号和宣传口号,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 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十一运把筹办全运会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属于 先进健康的文化。它必将使十一运成为全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盛会,有力推进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力促进山东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 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十一运重视文化对山东全省的战略地位,必将增强山东的综合实力。 (8 分) 材料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鸦片。从“艳照 门”事件、 “百度竞价排名”风波到“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 ,互联网的暴力和低俗倾向再次引起公众和有关部 门关注。整治互联网,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6 月 19 日 新华网载文指出,自 2009 年 1 月 5 日 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以来,行动深入推 进,阶段性成效明显:先后曝光了十批低俗网站,关闭了 5000 多家非法网站。但目前整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网站更多源于利 益驱动,致使低俗信息屡禁不止。下一步,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材料二:据 2009 年 7 月 1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9 年 6 1 月,我国网民数达到 3.38 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 1.75 亿,占总体网民的 51.8%。 请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国务院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合理性。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不同性质的文 化对人有不同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低俗文化会败坏社会文明、 腐蚀人的心灵。国务院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有利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少峰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表述是公报的最大亮点,将国家重大战略推向新 的高度,并细化了部署。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文化发展现状与经济社 会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却不相称,全会提出的部署意味着中国强化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自我意识,理清了以经济强 国推动成为文化强国、经济与文化并重的思路。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10 分)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注意:不能写成 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 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 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强国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让我国自尊、自信、自强地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文化塑造人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发挥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 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抵御文化侵略,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促进社会和谐。 (这句话可答可不答) 同学们从江苏有关部门和网络报。纸等了解到,在江苏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江苏全省全面启动了农村书屋的建设。 截止到 2 OO 8 年上半年,全省已经有 11 个市(县、区)实现了农村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同时,为了适应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新 任务新要求,省有关部门划拨专项经费,为有关文艺院团配Z流动舞台车和水乡文化船。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江苏省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6 分)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 的文化阻碍农村社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有利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 支持。 ②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可以使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化消费不断丰富,文化生产力在农村经 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可以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④文化塑造人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以上只要答出三点就可以得 6 分。如回答文化与综合同力的关系,可酌情给分。) 考点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 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通常考选择题)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B )①2010 年 8 月 27 日,第 38 届博雅卡国际文化艺术节举办开幕式。中国湖南杂技艺术团作为主宾国代表参加了开幕式演出。 ②2010 年 8 月 29 日南非艺术文化部部长参观了正在南非国家剧院展出的《中国河南省艺术摄影――农民画展》 。 ③2010 年 8 月 28 日上午,首届中国太和书画艺术节 ④2010 年 9 月 2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访华。 A.①②④ (2)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 2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 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主观题考试:解释“文化是由人创造的”的原因) ?信天游?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 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 ?脚夫??脚夫? 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问,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他 。 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 。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在传唱中,他们免不了矢口寄兴的随意创作,在创作了之后,又 不断地传播出去。这表明(A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只有直接产生于底层的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 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底层老百姓 D.文学艺术的创作是随意的、没有规律可循的③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看)。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 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主观题考试:解释“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的原因,通常要在结合实际从国 家、个人的角度共同努力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看)。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 质载体体现出来的。(常考:选择题,比较难。比如借诗词歌画等表达作者情思) 我们可以从一本书探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先民的遗物可以了解远古的文明,这说明(B A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B 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D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考点 2:文化的形式 由文化表现形式分: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 是文化活动。(通常考选择题) 考点 3: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注意:不能写 成积极)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 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点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经 济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常出现词汇:文化产业、文化生产与消费) ?根植绵竹千家农户亦锄亦笔,载誉中华万卷锦绣越土越洋?.?5〃12?汶川大地震中,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 绵竹年画遭受重创.2009 年 2 月,绵竹投入 3600 万元打造年画产业,3.6 公里的年画产业带与乡村旅游经济一同孕育,年画村 的年画传习所开馆了,设有年画展示销售中心、年画培训教室、老艺人工作室等。目前,年画村固定从事和业余制作年画有三 百多人,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人均年收入超过 6000 元. 联系材料,说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4 分) ①绵竹市投入 3600 万元打造年画产业,促使年画文化的发展,说明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 政治经济决定. ②年画制作成为年画村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说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③年画产业带和乡村旅游一同孕育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 分)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 3 ) 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分) (8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③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智力支持。 2、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给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政 治的发展。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主要从:从政要求的角度说) ②文化的渗透和入侵及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注意划线的关键词) 3、文化的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了解一下) (1)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但是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始终亦步亦趋.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①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辨析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 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答: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 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 水平。所以该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 对的独立性。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 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自治区常委根据本地特点,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 文化?的思路。宁夏根据其?岩画文化、丝路文化、本来面目文化神秘而璀璨,边塞文化、大漠文化、黄河文化悠远而豪放? 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带有民间文化特色和塞上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实施?百县千文化工程?和?千里文明长廊工程? ,积 极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文化”的重要意义。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经济落后的小省区可以“办大文化” ,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 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考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为什么要提升文化竞争力? (1)必要性/地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 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 化软实力,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4 ①从国际社会的总体格局上看,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 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②从中国的发展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的重要精神武器。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2009 年 6 月 10 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中国 2050 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其中明确提出:2030 年前后,中国实现载人登月,建立 月球基地;2050 年前后,载人飞行从月球基地飞向更远的行星,具备载人登火星能力。我国实现载人登月以及空间科技的伟大 发展,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实现载人登月以及发展空间科技的重大意义。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 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 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我国实现载人登月以及空间科技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在国际空间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 安全、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国 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分) (5 2、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总的: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 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具体:(1)对政府、国家而言: ①重视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②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加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对青年学生而言: ①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②积极主动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熏陶,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报效社会???. 考点 6: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南开大学草坪上告示牌的多数内容都是“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小草需要你的关爱”“青青草坪、何忍塌之”等劝告式、 、 、 对话式的内容,体现了这个学校艺术气质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其人文关怀的性情。这说明(C ①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②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不变的特点 ④ 人们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 文化对人的影响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 A ①②③ )“orz(五体投地)“莓天想埝, ” “今天好海皮!(今天好开心)“3Q”为英文“Thank you” ” , 。如果没有注解,估计很难第一时 间反应过来上述文字的意思。而这就是 90 后网民的网络语言“火星文”。对于这类网络语言的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柳斌 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因为(B A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的人们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 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 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B A 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5 )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D 文化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左右一个人的命运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于日在安徽卫视首播,再次引发人们对经典名著《红楼梦》的热捧,而该剧中“元妃省 亲”场面则充分体现了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也说明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 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材料说明了(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考点 7: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 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A.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 D ) C ) B.交往方式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D.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错误的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 )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素养是经过人们的文化活动形成的被奉为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经典―― 《论语》 成书已两千多年, , 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 这体现了(2011 年 9 月 27 日,我校读书节拉开了帷幕。本届读书节的主题为“情系亚运,书香校园”。希望以读书节活动为契机,引导师 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同时也希望通过读书活动,建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 人际关系。 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对书香校园建设活动的认识。 分) (8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书香校园的建设活动,有利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 良好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 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开展书香校园的建设活动,有利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其潜移 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 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书香校园的建设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④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健 康发展。但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并积极参与到健康生动的校园的建设中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2011 年 10 月 16 日 ,是今年的重阳节,中国人都按照传统习俗对老人进行问候,表达对老 人的关心和尊敬。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文化对人有怎样的影响?(12 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重阳节问候老人,体现了文化对 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分) (4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在实践中 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中国人重阳节问候老人体现了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和行为的影响。 分) (4 ③文化对人们有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按照重阳节习俗问候老人,体现出我国古老的礼仪文化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对 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 分) (4 中美两国教育子女方式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两国教育子女方式的差异受到国家教育环境的影响。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对 待子女教育的方式就有不同。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两国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受周围环境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容易改变。 考点 8: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 6 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 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2010 年 10 月 11 日,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郭明义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过程, 报告团其他成员从不同侧面讲述了郭明义的模范事迹和高尚品德,现场听众深受感动和教育。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 起广泛影响,人们为他的故事所感动,为他的精神所感染。 据此有人认为,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请对这一观点进 行简要评析。 ①该观点是片面的,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是对的。优秀文化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 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所以,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是错的。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参加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活动, ” 才能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活动则会腐蚀人的精神,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因此不能说只要参 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③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如果只是被动地参加优秀文化活动,也难以产 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 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 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广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竞技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会。亚运会期间, ?广场舞会??群众歌会? 、 、麒麟舞、木偶、 古琴、客家山歌等传统艺术表演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数百台堪称世界各国精髓的文艺演出,亚洲各国多元的民俗、宗教与风 情文化的近距离展示,让广大市民在饱览和品阅之时,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体育、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广州亚运会传播中华 文化和亚洲各国文化,提高了广州市民的文明素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广州亚运会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亚洲各国文化的交流、传播,将会对提升市民的文 化素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广州亚运会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亚洲各国优秀文化的交 流、传播,开阔了市民的视野,有助于丰富市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7 1.含义 2.表现: 文化多 样性民族节日: (作用) 文化遗产: (地位与作用、保护)3.为什么说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性与重要性) 5.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传播的含义 : 2.文化传播的途径(三个重要途径+其它)文化 传播文化 传播3.文化传播的媒介:传媒的含义和发展阶段;现代大众传媒的产生(以印刷媒体的推广 为标志) 、形式(五种) 、作用 P37 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 5.对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热情欢迎、主动推动) 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表现:4 个 2.传统文化的特点: 3 个 3.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两面性)以及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P42~43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含义、辩证关系、要求) 5.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P44~46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 化 传 承文化的继 承与发展第 二 单 元文化创新的3.文化创新的作用: 4.文化创新的意义: 5.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源泉和作用文 化 创 新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文化创新 的途径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博采众长、和而不同、以我为主) 4.文化创新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考点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 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形式: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 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8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联合国以名录的方式确立并保护。(世界遗产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注意: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通常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所以重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也是重视传统文化。 ) 2010 年 8 月 24 日,是我国传统民族节日“七月半” ,又称“中元节” ,民间有烧纸钱祭祀祖先的风俗。九江市政府为此发布“禁 烧令” 。多数市民表示理解与支持,并通过用鲜花、网络、家庭追悼会等方式代替“焚烧纸钱”的祭拜活动。也有部分市民不理 解,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应该禁止。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元节民间烧纸钱祭祖的风俗的认识。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间保留钱祭祀祖先的风俗 无可厚非。 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 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 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 以改造或剔除。 ④对待传统文化还应不断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考点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为什么说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 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 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考点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要性: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重要性/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 4: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 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 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材料一:下图是几届世博会会徽图材料二:2010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在主题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中,美国馆主题为“拥抱挑战” , 俄罗斯馆主题为“新俄罗斯:城市与人” ;英国馆主题为“传承经典,铸就未来” 。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一现象。 9 (1)说明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所以, 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①②答“为什么”) 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在发展本民 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坚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答“怎么做” ) 考点 5:文化传播的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 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双向的。 (2)文化传播途径: ①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各国互派留学生和 访问学者更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 50 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北地区,对当地文 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这说明: (C) A.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于外来的文化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考点 6: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特点/作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 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犬范围传播,网络的力不“微” 、势不“薄” 说明 (C) A.微博已成为当代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B.文化创新锐不可当,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C.大众传媒具有沟通、共享等强大功能 考点 7: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 (1)必要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需要在交流中传播。 (2)重要性/意义: ①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②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意义”具体结合材料并要上升高度,比如:(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 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 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 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 考点 8:如何进行文化交流? 进行文化交流要努力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我们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2)更加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点 9: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10 D.文化影响人的思维、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冲击 D.岭南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延续②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 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010 年 4 月 16 日(农历三月三)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郑就有三月三 祭拜轩辕的习俗。这对弘扬黄帝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说明 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 A.②④ ②传统习俗都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③④ D. ①③ B.①②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 D )“仁者爱仁”出自于《论语》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材料( B) A.体现思想意识是永恒的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2010 年的春运客运量超过 25 亿人次。 每年一次的“候鸟式”迁徙, 为的是回家团聚而不再“乡 愁”,春运也因此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春节变“春劫”,春运成“春晕”。 2010 年 2 月 2 日,广东某车站铁路人员因过站火车时间短、旅客来不及上车而“协助乘客爬窗上车”而被记者拍照。图片 在网上传播后,铁路管理部门将该站站长免职,原因在于“管理不力”。此后,上万名网友替他们喊冤,两天内新浪网就已有 近 10 万网名参加了投票。其中,超过 85%的网名反对免职,“列车员同情乘客,协助其上车,尽职尽责,特殊时期可以原谅”。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春节时人们为什么会做“候鸟式”的迁徙?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我国传统春节时的团聚文化,让人 们不远万里回家过年。 ②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春节时团 聚、孝亲等传统习俗,让人们回家过年。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产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春节凝聚着团聚的民族情感,促使人们 想方设法回家过年。 (4)影响(作用): 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 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 作用。(启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 考点 9: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 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 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 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对待传统文化还应不断创新,体现新的时 代精神。 (3)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立足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 新,革故鼎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近几年来,随着洋节的兴起,在许多青少年中年味越来越淡。但在许多国家中,中国的春节却 越来越受到欢迎。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年味”变淡的看法。 (2)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春节? (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年味、年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 的交替而与时俱进。春节某些习俗的改变,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11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是必然现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因此,西 方节日在国内盛行是正常现象。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推陈出新,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传统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 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 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选择过春节的方式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 ②对待传统春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立足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 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考点 10: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 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注意:理解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关系;能解答辨析题。 ) 1、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倡导多元和谐的时代,这和过去非此即彼流行的时代,在思维方式上大大不同。80 余年前,一批青年倡导 自由、民主、科学,并以此去打倒传统和反对别人继承传统。这样一种态度,本身恰恰成为自身所倡导自由、民主、科学的反 面。这告诫我们( A ) B.应承认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应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A.文化应在传承中发展 C.应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2、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 及传统文化。”这是日前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 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A.①③ A ) B.②③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C.①④ D.②④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传统文化制约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3、面对传统文化这笔价值不菲的遗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继承呢?坐在原地,虔诚的歌功颂德是无益的,不会有人因为你的 虔诚而感动;指点痛斥,把传统辩驳的一无是处更是不足取的,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能指望别人怎样呢;继承不是简简单 单的接受,不是一味的尊经崇古;要用我们的才智详加辨识,让这份遗产中的金子,经我的整理,成我的体系,为我所用。 运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说明应该怎样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①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首先要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 判继承,勇于创新,自觉做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④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考点 11: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其中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就文化自 身的传承而言的。 (2)教育:功能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教 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教育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②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③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 年),历时千年,弦 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说明( A )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影响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 生了持久的影响③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③④12D.②③ 考点 1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 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重点突破: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 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 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 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 会实践服务。 考点 13: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 [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 [重要性/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 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 14: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不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的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①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②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 ③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④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⑤虚心向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近年来, 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 某省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 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创造,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大批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提高了该省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博物 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 发展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的道理。 分) (8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 (2 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分) (3 ②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繁荣昌盛。所以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 分) (3 考点 1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途径和方向) (1)重要基础 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我们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 分) (2)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与人们群众实践相结合(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基本途径/重要途径) 13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基本途径/重要途径)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 无主义”错误倾向。 重难突破:区分文化创新的主体、源泉、根基、动力、基础、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1)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新的文化形态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3)文化创新的途径既包括社会实践,也包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其中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优秀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方向: 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 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有网民指出,与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迪士尼被认为是美国通俗文化的代表、商业与娱乐成功结合的美国?文化航母? 。 迪士尼落户上海,有网民认为这是?洋文化?入侵。 (2)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对待“洋文化”的正确态度。 分) (6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 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和睦相处。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附: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 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和睦相处。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材料一:2009 年 11 月 12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届上海世博国际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 的源泉,也是世博会的灵魂。世博会崇尚创新的精神,无数次点燃人类智慧的火焰,帮助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仅极大 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称得上是见证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驿站。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述世博会崇尚创新的重要意义。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世博会给人 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的源泉,帮助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崇尚创新的精神,无数次点燃人类智慧的 火焰,激发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世博会是见证近代 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驿站。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会徽,以汉字?世?字书法为形,吉祥物?海宝? ,以?人?作为核心创意,是世博会史上一次创新。 ?世?字 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吉祥物形象通过创意 提炼、造型设计、理念阐述、性格设定、动作演绎等手段,充分表达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上善若水? , 水是生命的源泉,吉祥物的主形态是水,他的颜色是海一样的蓝色,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会徽、吉祥 物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又生动演绎了城市、城市人、城市星球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表达足迹、 梦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2)上海世博会会徽、吉祥物的设计方案是如何做到文化创新的? 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世博会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是世博会史上的一次创新。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又体 14 现了时代精神。 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 果,推出新文化。世博会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借鉴了书法、图形、水等特色文化,表明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 ③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世博会会徽、吉祥物的设计方案以“人”作为核心创意,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 的和谐,生动演绎了城市、城市人、城市星球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了表达足迹、梦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④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世博会会徽、吉祥物的设计方案都是通过社会社践,从中汲取营养,推动文化的创 新与发展。 材料一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05
葡萄牙 德国 日本 西班牙 中倒 里斯本 汉诺威 爱知县 萨拉戈萨 上海. 海洋一未来的财富 .人类一自然一科技一发展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水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 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材料二 为了成功举办这次世博会,上海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开展?世博先锋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立法计划落实工作会议,其中服务世博会方面的项目就有7件。上海市 政府各部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花大力气解决困扰上海城市多年的疑难顽症。上海市民认同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 博,百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上海各界齐心协力,创作了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回答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哪些道理?(6分.)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历届世博会的主题,都是在举办世博会的活动中确立并随之不断发展的。(2分) ②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历届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关注自然这一主题,又不断注入新 的内涵。(2分) ③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历届世博会的 主题虽然各个不同,但都共同关注自然。(2分) 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 ?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 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 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这种设计不仅抒发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2)世博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9 分)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世博会会徽图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表现。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遗憾滋味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博会会徽图案 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③设计不仅抒发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则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各民 族文化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分) (9 改革创新是建国 60 年文化发展的鲜明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是我们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完成这个神圣使命,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请从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文化创新。 (1)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引导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 (2)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院线制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3)落实和完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具有良好前景的网络、游戏、网络和手机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创新 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4)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考点 16: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1)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15 。 (2)创新与继承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文化创新要着眼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 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考点 17:创新与借鉴、融合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 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的 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一个发展本民族文化、“取长补短”、文化创新的过程。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并且要以我为主、为我 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改编。(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 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 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 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 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考点 18: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 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2)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1、中华文化走过的独特历程(六个时期) 2、中华文化的特点:第 三 单 元 中 华 文 化 与 民 族 精 神中 华 文 化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两大见证、一个根本原因 4、中华文化进入衰微的原因: 5、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6、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8、中华文化的力量 1、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 华 民 族 精 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5、如何书写中华民族精神新篇章: 6、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6 考 考点 1:中华文化走过的独特历程(六个时期) 殷周(发源)→春秋(雏形)→秦(统一)→汉(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面临冲击) 考点 2:中华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 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 A.包容并蓄 B.与时俱进 ( D )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考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传承中华文明,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现状是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一个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 。 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③ B.②④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C.①② D.③④ ( C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考点 4:中华文化进入衰微的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考点 5: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 积极创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考点 6: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地位: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特点: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文化(区域性) 17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 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牲。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考点 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1)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 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010 年广州亚运会会徽的图案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本身的设计融入了 奥林匹克精神,中国特色和岭南标志性文化元素相映成趣。亚运会会徽将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亚运 遗产。材料说明( D ) 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D.①②③④ ( C ) ①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A.① B.①② C.①②③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①②④ D.①③④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 张?师夷长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的政治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