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信箱也写了,最后还是交给村委会可以延期的情况,情况也调查清楚了,村委会可以延期的情况还是拖拉,信访真是心累,推来推去,话说

&p&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00eccfef7e17& data-hash=&c00eccfef7e17& data-hovercard=&p$b$c00eccfef7e17&&@白不离&/a& 邀。个人结论:是。&/p&&p&姜维对蜀汉的忠诚无可置疑,但好心不代表不会办坏事,生活中打着“为你好”旗号,末了坑得你哑巴吃黄连的亲友团不胜枚举。&/p&&p&姜维此人&b&好立功名&/b&,赌徒心态很重,观其生平事迹,一直都在努力搞大新闻。看看姜维北伐:&/p&&blockquote&十六年春正月,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循所杀于汉寿。夏四月,卫将军姜维复率众围南安,不克而还。&br&十七年春正月,姜维还成都。大赦。夏六月,维复率众出陇西。冬,拔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居于绵竹、繁县。&br&十八年春,姜维还成都。夏,复率诸军出狄道,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大破之。经退保狄道城,维卻住锺题。&br&十九年春,进姜维位为大将军,督戎马,与镇西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秋八月,维为魏大将军邓艾所破于上邽。维退军还成都。&br&二十年,闻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以叛,姜维复率众出骆谷,至芒水。是岁大赦。&/blockquote&&p&十六年费祎尸骨未寒,大规模北伐即拉开序幕,其后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年年都是数万大军深入敌境的大折腾,搞得&b&兵车久驾,百姓疲弊&/b&,蜀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无论是谯周等益州士人,抑或诸葛瞻、董厥等荆楚士人,甚至廖化、张翼等军中宿将都和姜维过不去,最终此公拉走蜀汉精锐部队避祸沓中,从而导致汉中防御进一步空虚。&/p&&p&再看看姜维的防御计划:&/p&&blockquote&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blockquote&&p&诱敌深入在理论上并没有错,但必须在己方团结一致,配合默契的条件下。如果在诸葛亮时代,如此作为或许可行,但现下蜀汉朝廷已经被姜维的穷兵黩武闹得鸡飞狗跳,连他本人都自身难保,再搞这套,简直就是开门揖盗。&/p&&p&原本汉中的战略预备队在剑阁附近的汉寿,随时可以驰援关城,现下被他老人家因个人利益问题拉到了阴平的沓中,末了搞到关城空虚,事到临头还要从成都拉部队支援,真是一塌糊涂。捎带还因为与黄皓的矛盾,求援信被死太监给匿了,于是忽喇喇似大厦倾。&/p&&blockquote&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blockquote&&p&&br&&/p&&img src=&/v2-88ebb3b664a73e9ceb14c_b.jpg& data-rawwidth=&1054& data-rawheight=&6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4& data-original=&/v2-88ebb3b664a73e9ceb14c_r.jpg&&&p&孙子兵法:&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而不知己,每战必殆。&/b&&/p&&p&姜维只管打自己的如意算盘,对曹魏的强大估计不足,又对己方乱糟糟的朝局一筹莫展,更在避祸沓中,汉中极度空虚时未能及时调整布防,不知彼而不知己,这口黑锅他不背谁背?&/p&&p&孙子兵法:&b&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b&&/p&&p&姜伯约却反其道而行之,偏要胜可为,偏要可胜在己。违背客观条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结果,也只能是卫星上天,大汉亡矣。&/p&&p&&b&治大国如烹小鲜&/b&,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是执政者应有的态度。反之,即便有正确的眼光,实操的手艺,但凡好大喜功,搞错了节奏,迈大了步子,末了一定在扯蛋之余祸国殃民。姜维如此,诸葛恪亦如此,当个方面统帅很不错,但作为一国的军事最高指导者——&/p&&img src=&/v2-d76f8d1143aba39e150e_b.jpg& data-rawwidth=&566&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6& data-original=&/v2-d76f8d1143aba39e150e_r.jpg&&
邀。个人结论:是。姜维对蜀汉的忠诚无可置疑,但好心不代表不会办坏事,生活中打着“为你好”旗号,末了坑得你哑巴吃黄连的亲友团不胜枚举。姜维此人好立功名,赌徒心态很重,观其生平事迹,一直都在努力搞大新闻。看看姜维北伐:十六年春正月…
&p&链接:&a href=&/p/& class=&internal&&前言和文章目录与链接 - 知乎专栏&/a&&/p&&br&&p&西方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指出:东亚人的体质特征是对极寒环境的适应结果。李济等中国学者对这一点也早有阐发。东亚人从五官、牙齿的形态,到皮肤和皮下脂肪的分布特征,以及对酒精和血糖的代谢特点等等,都一致地指向一个事实:该人群是在一个酷寒的环境中进化出来的。让我们来逐一检视这些祖先留下来的耐寒特征,去追寻祖先一路走来的足迹。&/p&&br&&p&&b&(一) 生死攸关的眼睛&/b&&/p&&br&&p&东亚人的眼睛是世界各种族中最为独特的,可以说是标志性的。在阳光炽烈的马来西亚,有时你不能用肤色来区分华人和马来人,但是一看眼睛就“一目了然”了。美国人类学家胡顿(Hutton)说,人类的眼睛形态只有两种,即所谓“蒙古眼”(不凹陷,细长,多单眼皮)和“非蒙古眼”(不同程度地凹陷,圆而大,多双眼皮),前者为东亚人所独有,后者囊括了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岛屿上的大部分居民,也是人类远古祖先的形态。&/p&&br&&p&为什么唯独东亚人的眼睛与众不同呢?进化论的解释是:这种独特的眼睛型态是对极度寒冷环境的适应。比如说,眼窝内有脂肪铺垫、上下眼皮脂肪层的厚度较大、眼裂较小等等。你也许会问:眼睛不怕冷啊,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做耐寒适应? &/p&&br&&p&我们之所以感觉眼睛似乎不怕冷,是因为它是受特殊照顾的供热优先区,如果你看人脸的红外线图像就会发现,眼窝是温度最高的区域。受到如此重点的保护,是因为眼睛的“体液外露”的解剖结构其实是最怕冷的,它在极寒环境下非常脆弱。如果眼球温度过低,为保护眼球内部液体不至于凝固,就必须合上眼睑,等于说丧失了视觉功能。美国自然历史学家 Guthrie 在《猛犸冰原和蒙古人种的起源与扩散》[1]一文中自承在阿拉斯加的冬季远足中不仅他的鼻子多次冻伤,眼睛也曾冻僵,因为温度过低而根本不能睁开。&/p&&br&&p&&b&对寒带的原始先民来讲,是生存,还是死亡?一双耐寒的眼睛几乎是决定性的。为什么?因为眼睛是唯一必须外露的部位!&/b&末次盛冰期的远古猛犸猎人穿着兽皮缝制的带连体头套的外衣(类似近代爱斯基摩人的parka,带孔骨针在距今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发明了),脸部大部分包裹着,只露一双眼睛。在零下40度到60度的暗夜雪原上跋涉和追猎。在这接近人类生存极限的严寒环境里,一个微小的差异可能决定生死,从而造成巨大的选择优势。&/p&&img src=&/2abd07a70eb8c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2abd07a70eb8c_r.png&&&p&图 1:上眼皮的脂肪分布比较 (图片采自 &a href=&///?target=http%3A//www.ncbi.nlm.nih.gov/pubmed/%3Fterm%3DWeng%2520CJ%255BAuthor%255D%26cauthor%3Dtrue%26cauthor_u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eng C. J&i class=&icon-external&&&/i&&/a&.
Oriental upper blepharoplasty. &a href=&///?target=http%3A//www.ncbi.nlm.nih.gov/pubme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emin Plast Surg.&i class=&icon-external&&&/i&&/a& ):p5-15)&/p&&br&&p&为了抵抗寒冷,东亚人的眼睛变得与众不同。比如说,双眼皮比较少见。这是因为东亚人的上眼皮里面附有较多的脂肪,厚度超过其他人种的两倍[2]。所以双眼皮的发生率较低。如图 1所示。东亚人之外的人群的双眼皮,其实就是眼皮中含脂肪层的部分和不含脂肪层的部分在交界处因厚度突然变化而产生的一道褶痕,而东亚人的上眼皮脂肪层向下延伸一直到睫毛处,没有不含脂肪的部分,通体饱满,所以大部分没有双眼皮。少部分有双眼皮的则是因为脂肪层上的皮肤起褶造成的,多是随着年龄增大皮肤稍稍松弛后才产生。&/p&&br&&p&东亚型眼睛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几乎没有眼窝的凹陷,眼窝外缘包裹了较多的脂肪组织,这与其他种族中常见的”“清癯见骨” 的凹陷眼窝形成鲜明对此。&/p&&br&&p&有人说,凹陷眼窝也是遮风御寒的结构吧?其实不然。凹陷结构只对侧面来风有屏蔽作用,但侧面风对眼睛几乎没有伤害,迎面来风才是最大的威胁。而凹陷结构带来的“窝风”效应把迎面风的伤害放大了很多倍,在极度寒冷的条件下,这样的眼睛是脆弱的。想象一下,整个脸部被兽皮包裹起来只留两个深洞洞的凹陷眼窝露出来张望,零下五六十度的冰风兜头猛灌,效果将很惨烈... ...。凹陷眼窝确是一种防护性结构,但它针对的是物理性伤害,是人类祖先和几乎所有其他人类种族的眼睛的“缺省”特征。但东亚人的眼睛在耐寒选择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了这一结构。&/p&&br&&p&显而易见地,东亚人脂肪铺垫的浅眼窝大大缩小了受风面积,较小的眼裂降低了体液外露的程度,眼窝附近较多的脂肪以及较厚的眼皮,降低了对外的热辐射。这些细微的变异特征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持眼部温度,使它能够在极低温下能够长时间正常工作,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增加了在低温环境中的生存几率。&/p&&br&&p&东亚人的眼睛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特点,那就是针对强光的保护性。眼睛害怕强光是因为眼底视网膜的感光细胞非常容易受光氧化效应的伤害。所以在视网膜的最外层有一个带色素的半透明结构(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英文缩写作RPE。它就像有色眼镜一样,通过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来保护视网膜最内层的感光细胞不受强光的伤害。而它的颜色和透明性决定了反射量和吸收量。美国眼外科医生Wilmer曾经用检眼镜观察了不同种族的人的眼底,发现RPE的颜色与人的肤色相关(这并不意外,因为在胚胎期,RPE曾是皮肤的一部分)。但有一个例外:中国人的眼底颜色比欧洲人的更浅,前者是浅黄色,后者是橘黄色。其他种族则是深浅不一的棕色。就透明程度而言,欧洲人的RPE透明度似乎较高,因为可以透过他们的RPE隐约看见底层的脉络膜,而其他种族的则没有这个现象。 中国人的较浅颜色和较低透明度的RPE决定了它的反射量和吸收量都比较大。这样的保护性结构说明了东亚人祖先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强光。&/p&&br&&p&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沙漠是一种可能,但更可能的是茫茫雪原。雪地对日光的反射率极高,可以达到95%,长期受这样的强光刺激会引发雪盲症(暂时性失明)。而东亚人较小的眼裂和透过性较低的眼底结构,都是针对雪地强光环境的保护性适应。&/p&&br&&p&东亚体质特征的寒带起源 - 2:艾伦和伯格曼法则&/p&&br&&p&&b&(二)鼻子和艾伦法则&/b&&/p&&br&&p&有人说,印欧人突出的鼻子也是对寒冷的适应吧?据说它像空调器,有助于预热入肺的空气。其实,在真正的酷寒环境里,这样突出的空调器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非常容易被冻伤。北欧纬度虽高,因为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比亚洲同纬度的地区要暖和的多。而且印欧人进入北欧的时间很晚,北欧的原始居民与蒙古人种有关,今天的拉普兰(萨米)人和一部分芬兰人是他们的孑遗。突出的鼻子也不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因为它显然不符合著名的“艾伦法则”。&/p&&br&&p&1870年代,美国动物学家艾伦发现:跟温带的兔子相比,北极兔的耳朵和尾巴都比较短。类似的对比也存在于北极狐和温带的狐狸之间。进而他比较了很多寒带的动物和它们在温带和热带的表亲,发现寒带动物的身体轮廓变化都较为平缓,他把这项发现总结为“艾伦法则”(Allen's rule)。&/p&&br&&p&东亚人中等高度、较小的鼻子,正是“艾伦法则”的体现。其实要预热入肺的空气,“孤悬于外”的突出鼻子并非解决之道。在极低温的环境下它加热不了空气,反而要靠呼出的热气来加热它。要加热入肺空气的话,较小的鼻孔和较深置的鼻道才是正解。东亚人的两颧较高,鼻道就相对埋入两颧之间的皮下组织的围护之中,这样才能有效预热入肺的空气。有的人类学家还补充性地认为:高颧骨还可以补偿较深的鼻道所挤占的颊窦空间(因为发声器官需要颊窦腔回响)。爱斯基摩人的鼻子里面的鼻甲发达,这实际上增大了鼻的内表面,增强了加温加湿的功能。&/p&&br&&p&&b&(三)樱桃小口的美女&/b&&/p&&br&&p&与较小的鼻孔相一致,东亚人的嘴巴也相对较小,尤其是东北亚人。中国传统的美女形象更是“樱桃小口”。与细眼睛结合起来看,似乎这个人群脸上所有粘膜外露的开口都呈现比较小的形态,但头却比较大。这个特征组合,除了寒冷适应性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解释方案。 &/p&&br&&p&&b&(四)身体比例和伯格曼法则&/b&&/p&&br&&p&与艾伦法则类似,有关生物的寒冷适应特征还有一条“伯格曼法则”。 它指出:寒带的生物外形规律是尽可能减小表面积和体积的比率,从而降低热量散失的速率。 根据这一法则,身体的任何细长结构都是不利于寒带气候的适应的。&/p&&br&&p&与之对应的是,人类学家观察到,肢体(尤其是远端肢体,比如小腿,小臂)相对较短是极地民族的共同特征[3]。其实这也是东亚人的特征。伯格曼和艾伦法则所描述的寒带适应特征在东亚人身上有着完整而普遍的体现。 比如,圆而大的头型,平和的五官,相对较大的躯干,不算纤长的四肢。都可以视为减少散热面积从而有效地保存体温的寒带适应特征。&/p&&img src=&/v2-5d31bf32dfbe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10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v2-5d31bf32dfbe_r.jpg&&&p&&u&两个苏丹丁卡族女孩&/u&&/p&&br&&p&热带地区的人们手脚相对较长,肢体(尤其是远端肢体)较长,躯干相对较短,热带动物也有这个倾向,这些都是有利于散热的解剖特征。寒带地区的居民呈现相反的趋势。而在温带演化出来的人种的体态居于两者之间的过渡位置。人类学家测量了不同种族的坐高与身高的比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大约是0.45,欧洲人是0.5,而东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是0.55 [4]。从这里可以看到,躯干长度占身长的比例从热带、温带到寒带的人群逐渐增大。&/p&&br&&p&&b&(五)性成熟期, 双胞胎率和繁殖策略&/b&&/p&&p&(应&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d3badf5b3fc& data-hash=&dd3badf5b3fc& data-hovercard=&p$b$dd3badf5b3fc&&@Betelgeuse&/a&的提醒,加上这一项)&/p&&br&&p&东亚人达到性成熟的年龄较迟,也是其寒带起源的一个旁证。不同人群的平均性成熟年龄随着当地气候、种族和营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气候炎热的地区的居民的性成熟较早,而寒冷地区的居民则相反。&/p&&br&&p&虽然曾经有人把东亚人较迟的性成熟期归咎于营养不足,但有研究表明,这个特点主要是基因造成的。即使在同样的营养条件下,这个人群的平均性成熟期依然比其他种族要迟。比如一项对美国各族裔女孩的初潮年龄的调查发现:非洲裔的初潮年龄最早,欧洲裔次之,而东亚裔最晚 [5]。这个次序也反映了在热带、温带和寒带演化出的人类各分支在性成熟年龄上的差异。&/p&&br&&p&性成熟期的差异,其实反映的是繁殖策略的差异。在生存条件较为宽松的热带地区,性成熟较早的妇女可以留下更多后代,形成优势基因。但在较为严峻的寒带环境里,子女成活率取代了生育率成为自然选择的首要条件,幼年子女的养育就需要更有经验和能力的母亲,这就相对有利于性成熟较晚的基因类型。&/p&&br&&p&在双胞胎率和孕期长度上,东亚人体现出的同样的寒带特征。平均而言,非洲裔人群的同卵双胞胎率最高,欧洲裔次之,东亚裔最低。妇女的平均孕期长度以非洲裔为最短,半数以上可以在第38周分娩,欧洲裔次之,东亚裔最长。可见东亚人群生理特点所体现的繁殖策略不仅是晚生,也是少生。&/p&&br&&p&与热带和温带环境下植物性食物的丰富稳定供应不同,寒带环境下主要依赖的猎获物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在长夜漫漫的冬季。而且每个人的御寒装备和居住空间都要耗费大量的劳动。这使得东亚人的远古祖先必须采用”少生,精养“的繁殖策略。&/p&&br&&p&所以,说句题外话:那种认为中国人口多是因为“中国人生育能力强”的观点是不对的。在古代,人口多寡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生育能力,而是粮食供应能力。现代中国人口多的主要原因是中古时代我们的农业生产率较高,生产粮食的能力是世界第一。当然“土地面积大”、“政治大一统”等等都是原因之一。但可以预见的是,由于固化在基因里的特质,在同等的社会发展水平上,东亚国家的生育率将是相对最低的。&/p&&br&&p&==============11月29日添加内容的分割线===============&/p&&br&&p&&b&(六)汗腺和毛发&/b& &b&东亚人的汗腺&/b&较不发达,体味较轻。这一方面是因为寒冷的气候使得散热的压力减轻了,另一方面,体味做为吸引异性的“化学武器”,在穿着厚厚衣物的人群里鲜有用武之地。有意思的是有的人类学家发现东亚人脸部皮肤的汗腺却相对较多,这应当也是长期只有脸部暴露于外的寒区适应结果。
&b&耳垢&/b&的类型也有显著的种族差异。干耳垢在东亚人中的比例是95%,湿耳垢却在其他种族中占据绝对优势。有的研究发现耳垢的干湿和汗腺分泌量的多少相联系,所以有着干耳垢的人群与汗腺不发达的人群是高度重合的。
&b&体毛&/b&稀少也是东亚人的特征之一。人类体毛的功能主要是散热和排汗,体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汗腺最多的地方,体毛的退化和汗腺的退化是同步的。
对于东亚人明显较少的&b&胡须&/b&,人类学家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与维生素D的需求有关,胡须较少可以暴露更多面部皮肤,这在全身常年覆盖衣物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p&&br&&img src=&/313faa13787fec04b43f2d9ca7a11cc2_b.jpg& data-rawwidth=&390& data-rawheight=&3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0&&&br&&img src=&/69de4fed39c0ea3911b3e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9de4fed39c0ea3911b3ee_r.jpg&&&br&&p&第二种意见认为,在极寒环境里胡须较少可以减少呼气结冰所导致的冻伤。胡须的温度比皮肤低得多,又临近口鼻,人呼吸出的水汽在低温环境下会迅速在胡须上凝结成冰。而且会越结越多,呼吸不止,结冰不止。在阿拉斯加冬季野外气喘吁吁长途步行的人们经常发现他们的胡子上结满了密密层层的“冰溜子”,嘴巴周围完全被冰封住了,像戴了个冰围脖。&/p&&br&&p&对需要长期生活在野外的古代猎人来讲,严重的呼气结冰会导致面部冻伤,而在那个严酷又缺少援助的极端环境里,一个小小的冻伤就可能会导致丧命。所以较少的胡须是一个有利的特征。在考验人类极限生存能力的低温环境下,每个细节都可能会决定生死,从而造成基因选择的优势。有一部分东亚人的上唇须呈八字形,俗称“八字须”,靠近鼻孔下端的地方不长胡须,可能是进一步的适应性变异。&/p&&br&&p&&b&东亚人头发&/b&的特点也与寒冷环境适应性有关,首先是它的材质。这种发丝直而粗,角质层厚,但是生长却比较迅速。原因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它的孔隙率较高。这使得它的绝热保温性能更好。另一方面,这种高孔隙率的头发一旦打湿了就不太容易干,所以它最适应的是极低温下特别干燥的气候。&/p&&br&&p&其次是它的笔直型态。笔直头发在保温方面有两个优势:第一是它密集排列起来可以做到绝无空隙,卷发无论如何做不到这一点。第二是它最大程度扩展了头发的覆盖面积。这种头发厚厚地披覆在头顶和两鬓,能构成更好的挡风和保温效果,这在衣帽不齐的场合能大大提高生存概率。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的头发蜷曲程度最高,只覆盖在头顶,这是为了保护头顶不受阳光的直射。欧洲居民的头发卷曲程度居中,是温带的适应特征。但在北欧,直发的比例比南欧要高。
&b&东亚人的眉毛和睫毛&/b&都不算发达,也是寒区适应的结果。眉毛和睫毛的主要功能是阻挡额头的汗水进入眼睛,眉毛是第一道防线,睫毛是第二道。笔者多年前曾经旅居一个位于赤道上的国家,并且不幸于炎炎烈日之下开展油漆刷墙的工作。在双手被占用,无法擦汗的情况下,额头滚滚的汗水很快就漫过了防线,又咸又涩的汗水流进眼睛里,刺激得眼泪迸发,立时丧失了工作能力。可以想见,对于热带和温带的烈日下追逐猎物的人们来说,额头滚滚而出的汗水确实是“迫在眉睫”的威胁,他们需要最为坚固的防线。但在寒冷的气候下,“迫在眉睫”的威胁却不是来自汗水,而是呼气导致的在眉毛睫毛上的结霜成冰。所以自然选择的力量让在最寒冷环境下生存的人们不再生有浓重的眉毛和睫毛。
&/p&&br&&p&&b&(七)皮下脂肪的分布特点&/b&&/p&&br&&p&一个东亚人如果胖的话,会胖得十分“均匀”。在其他种族中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女性同时有丰腴的髋部和纤瘦的足胫。但这种脂肪高度集中于某些局部的现象在东亚人中是极少见的。 &/p&&br&&p&一般来讲,东亚种族的体脂呈现一种以御寒为目的的分布状态。在同等体重条件下,重要脏器周围的皮下脂肪的平均厚度,以东亚人为最大。199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下属的一个医疗营养学研究中心对东亚人和白人的皮下脂肪厚度做了比较性测量。测量对象超过六百人,在上臂三头肌,二头肌,胸,肩胛,前腰(suprailiac),脐,小腹,大腿这八个测量点中,有七处东亚人的皮下脂肪厚度超过白人,都是在上半身。只有在大腿处,两种族男性无显著差异,而白人女性在此处显著超过东亚女性[6] 。&/p&&br&&p&上半身是重要脏器所在,最需要保持温度,而大腿处却是最不怕冷的部位。东亚型的相对均匀的脂肪分布显然是最有利于防寒的优化结果。而在温带和热带进化出来的人类的脂肪分布很可能是性选择的结果。另外,虽然这项测量不包括小腿处,但日常经验似乎显示,亚洲人无论男女,都少见欧洲人和非洲人那样纤瘦的小腿,均匀分布的“东亚原则”同样适用于下半身。&/p&&br&&p&==========日添加 内容开始的分割线=======&/p&&p&很多朋友在评论里问肤色怎么回事,看来给链接没用,索性把专栏文章的一段直接帖过来。&/p&&br&&p&&b&(八)肤色与维生素D&/b&&/p&&br&&p&尽管有时被称为“黄种人”,但相当一部分东亚人的皮肤色素并不比同纬度的欧洲人更多。只是因为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较厚,给皮肤添加了黄色调(角蛋白是黄色)。另外厚实的角质层也常常掩盖了毛细血管透出的血色。&/p&&br&&p&较浅的肤色曾经被认为是高纬度地区的适应性特征,有利于皮肤在阳光较弱的情况下制造足够的维生素D。但奇怪的是,高纬度地区的土著民族的肤色却并不特别浅。比如北欧的萨米人和西伯利亚以及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的肤色都比白人要深一些。这是因为维生素D的获取量,与食物结构的关系更大。&/p&&br&&p&&b&如果一个人群可以在食物中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就不需要把肤色变浅&/b&。维生素D在动物性食物中含量最丰富,尤其是动物肝脏。而东亚人的远古祖先和寒带的土著居民一样,是纯肉食的人群,并没有很强的朝向浅肤色的选择压力。你可能已经从他们的生活环境里推测到了这个食物结构,但我们还将在关于牙齿形态和酒精、血糖的代谢特征的章节里详细讨论这个话题。 &/p&&br&&p&有一种观点认为欧洲浅肤色的形成与西亚一万多年前开始的农业革命有因果关系,它导致了对皮肤制造的维生素D的强烈需求。欧洲北部比同纬度的亚洲北部更加多云多雨,缺少阳光,并且由于大西洋暖流的暖化,农业线更靠北,从而在中北欧造成朝向浅肤色的最大选择压力。&/p&&br&&p&==========日添加 内容的分割线=======&/p&&br&&p&&b&酒精代谢的启示&/b&&/p&&br&&p&东亚人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不强,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这是乙醛脱氢酶的相关基因变异造成的。这也是这个人群的寒带起源的一个有力的证据。为什么呢?&/p&&br&&p&动物界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不同动物之间的“酒量”差异极大,对肉食动物来讲,酒精几乎相当于毒药,猫和狗误饮少量的酒精就会导致严重的肾损伤乃至死亡,所以它们对酒精味道非常厌恶和恐惧。而杂食和草食动物的酒精耐受力就较强,这是因为它们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难免会不同程度地发酵。大部分食草动物对草的消化过程都包含胃内发酵这一环节,少量酒精是发酵的副产品之一(碳水化合物的缺氧发酵会产生酒精)。&/p&&br&&p&熟透的富含糖分的果实,在秋天炽热的阳光下也会发酵产生大量的酒精,吸引很多杂食和草食动物来大快朵颐。很多人乐于拍摄动物们醉倒时的可笑场景。在youtube 上如果你输入关键词“drunk animals fermented fruit”来检索一下,就会看到很多此类录像。不仅是猴子,甚至大象和长颈鹿吃了大量发酵的果子之后,走路也像醉汉一样趔趔趄趄的,十足滑稽。正是碳水化合物与酒精的密切联系使得杂食和草食动物们拥有强大的酒精代谢能力,目前有一种解酒药物的主要成分就是从马肝中提取的。&/p&&br&&p&虽然我们人类很早就会用粮食酿酒了,但是跟漫长的进化时光相比,农业史只是短短一瞬。最早的酒都是大自然酿造的,比如秋天发酵的甜果子就是自然界的水果酒。如果蜂巢掉进积满了雨水的树窠,蜂蜜也会发酵,酿出一树窠的蜜酒。饮用果酒和蜜酒的历史在欧洲和西亚源远流长,而东亚则没有这个传统,虽然在这里并不缺乏果树和蜂巢,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事情。&/p&&br&&p&如果我们假设,东亚人的祖先来自于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那里缺乏可供发酵的富含糖分的物质,或者缺少有利于发酵的炎热气候,所以他们的生活跟酒精几乎没有交集,那么上面所述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东亚人的远祖在走出非洲的时候,作为热带杂食动物,他们拥有与其他族群一样的酒精代谢能力。但在漫长的寒带生活中,发生了一系列乙醛脱氢酶功能退化性变异,其原因当然是碳水化合物的缺乏使得酒精代谢能力的选择压力消失了,而这些变异可能是某些优势变异的附带效应,也可能仅仅是由于一次人口瓶颈效应造成的。 &/p&&br&&p&而在热带和温带的气候下,这种选择压力一直存在。举个例子,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热带地区,从非洲到印度,从缅甸到加勒比,人们普遍饮用一种叫棕榈酒( palm wine)的天然酒精饮料。它几乎俯拾可得,在棕榈树干上钻一个小洞,插入一根导管,富含糖分的乳白色树汁就缓缓滴入下面接着的小桶里。一个晚上就能接满,热带气温使得它无可避免地发酵。两个小时之内,酒精浓度就会达到4%。饮用这种美味而易得的饮料是当地人们一种享受,其历史远比农业史要长的多,当始自狩猎采集的原始时代。而北方居民最初的饮酒行为则要等到农业和畜牧业发生之后了。所以热带和温带居民的乙醛脱氢酶选择压力,是北方寒带的原始居民所不曾经历的。对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人类而言,吃了发酵的甜果子或者喝了发酵饮料而不醉倒,可以造成很大的选择优势,因为这是最容易获得的大宗食物。如果饱餐一顿之后还能行动如常地逃避敌害和追逐异性,那么无疑能更有效地传承基因。而那些无法快速代谢酒精的基因,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被逐渐淘汰。&/p&&br&&p&所以,与普遍流行的印象相反,亚洲北方的居民并不比南方人具备更多能喝酒的基因。分子人类学家们发现与酒精代谢障碍相关的基因变异在亚洲东北部的中日韩人群中最为高频,而在东南亚却相对比较少见。比如与酒精代谢障碍有关的ALDH2基因变异在中日韩人群中比例为15-28%,而在泰国、马拉西亚和菲律宾人中的比例约为5% [7]。而另一个相关基因变异ADH1B的频率分布为日本70.19%,北方汉族59.22%,南方汉族54.76%,越南34.85%,傣族33.33% [8],呈现同样的北多南少的分布特点。可见,大多数人持有的东南亚人酒量更差的印象,是地方文化和生活习惯造成的,并非基因遗传因素。同时南北汉族之间差异不大,也印证了文献记载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都揭示了的南方汉族的晚近北方移民性质。&/p&&p&(所有文献索引,都在相应专栏文章后面)&/p&&br&&p&&b&更多东亚人的耐寒体质特征剖析 ( 皮肤厚度、血糖代谢特点等等 ) ,&/b&&/p&&p&&b&请移步专栏:&a href=&/dsliu&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dsli&/span&&span class=&invisible&&u&/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p&&br&&p&&b&===============
&/b&日 更新&b& ============&/b&&/p&&br&&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342d47c5da88fbd261ce64& data-hash=&342d47c5da88fbd261ce64& data-hovercard=&p$b$342d47c5da88fbd261ce64&&@肥肥猫&/a& 老大扣的扳机,这个回答一夜之间就火了,谢谢大家的赞和评论。&/p&&br&&p&汇总回复一下评论区里的问题。&/p&&br&&p&&b&1, “北欧人和俄罗斯人怎么说?”&/b&&/p&&p&现在的高纬度居民大多是晚近移民。其中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英裔法裔白人都是最近几百年的移民。北欧人早些,是数千年前的移民。他们不是在寒冷的环境下演化出来的。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来自于距今&a href=&tel:22000%EF%BC%8D1-18000&/a& 年左右的末次盛冰期。我将在专栏里的蒙古人种起源与扩张这一分支系列文章里介绍这一过程。&/p&&br&&p&&b&2。 体毛多不是寒冷适应吗?&/b&&/p&&p&人类体毛的作用主要是散热和排汗,御寒靠衣服,不靠体毛。西伯利亚发现的带孔骨针有至少三万年历史,所以缝纫的兽皮衣服很早就有了,这可能反而加快了体毛的退化。&/p&&p&要说保温,东亚人较为均匀的体脂分布比体毛的作用大多了。&/p&&br&&p&先写这些,细节和文献请见专栏(&a href=&/dsliu&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dsli&/span&&span class=&invisible&&u&/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里陆续推出的文章。&/p&&br&&p&&b&============
&/b&日 添加内容 开始的分割线&b& ============&/b&&/p&&br&&p&&b&回应一下 @安森垚 的所谓“打脸”,兼澄清对分子人类学半通不通的民科对“人种迁徙”的狂热演绎。&/b& &/p&&br&&p&拿性染色体Y来分析种族和民族起源和迁徙,基本等于盲人摸象。人类走出非洲的时候,还没有种族区分。种族是在最近的两万年之内分化出来的。人的绝大部分特征是常染色体基因决定的,分子人类学家研究染色体Y,只是因为它便于追踪罢了。&/p&&br&&p&所以性染色体Y与种族没有映射关系,与民族就更谈不上映射关系了。这位却说“要了解人种的,推荐去看《出非洲记》”,缺乏基本常识。&/p&&br&&p&关于迁徙过程,分子人类学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原来推测非洲智人取道东南亚进入中国,最新(五年前)的推测认为由南北两路进入中国(如下图)。不管哪个更接近真实,它们都只是至少三万到六万年前的事情,而蒙古人种的形成和南向大迁徙是最近一到两万年之内的事情。这是两个不相干的事,首先要分清。&/p&&img src=&/c61f2e36de7e3efbb318_b.jpg& data-rawwidth=&1053& data-rawheight=&5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3& data-original=&/c61f2e36de7e3efbb318_r.jpg&&&br&&p&图片来自:Sanchez-Mazas et al. A Genetic Focus on the Peopling History of East Asia:&/p&&p&Critical Views. Rice, (–169.&/p&&br&&p&其次,性染色体Y变异的时间点的推定现在还属于一门软科学,准确度不高。以它来大致推定以万年为单位的非洲智人的出走时间,还有参考价值。但靠这个技术来反推最近几千年之内的民族迁徙,就只属于臆测范畴了。不仅迁徙时间不可靠,方向也不可靠,远古的族群都是“不常厥居”的,反复折冲和混合都发生了无数次,用染色体频率来推定的迁徙方向,一次人口瓶颈效应就足以使之与真实的迁徙方向相反,所以严肃的学者都承认这种推测只是目前阶段的假说。在洲际层面的迁徙上这种推测还能得其皮毛,但在东亚范围就连皮毛都不可得了,需要谨防过度演绎。&/p&&br&&p&但是这方面的过度演绎确实是某些网络民科的最爱,这些同学把陈旧的分子人类学假说误认作结论,把古羌人、百濮等等史前族群都贴上染色体Y的某某字母标签,趴在地图前沉思。。。然后奋笔写下一大篇热热闹闹的关于O、N、C、D的演义或者评书。或者在网上找一张想像化艺术化的柳江人复原像,说他是蒙古人种了,知道主流的人类学家对柳江人的种属是什么意见吗?靠这种纯脑补来找祖先,十有八九会哭错了坟头啊。&/p&&br&&p&对寒带起源的反对意见,经常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比如声称曼德拉、或者非洲科伊桑人跟蒙古人种一模一样。我只想问问持这种意见的同学,如果你去南非,会不会被当地人认做曼德拉的同胞,或者科伊桑人呢?这不很简单么?把某些局部特征的相似性夸大为整体,能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p&&br&&p&还有,就数“民族主义民科”这个指控最有喜感了,我写的这些其实都是西方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p&&br&&br&&p&&b&============ &/b&日 &b& ============&/b&&/p&&p&应老婆大人的命令,孩子照片删了。谢谢大家对他的夸奖,祝每个家庭都有健康可爱的孩子。&/p&
链接: 西方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指出:东亚人的体质特征是对极寒环境的适应结果。李济等中国学者对这一点也早有阐发。东亚人从五官、牙齿的形态,到皮肤和皮下脂肪的分布特征,以及对酒精和血糖的代谢特点等等,都一致地指向一…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揭示了一个秘密:&br&长城并不是只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它还有一个被遗忘的重要功能。&br&&br&其实长城不高,只是山高。但问题是,山越高,越陡峭,越没有必要在上面修长城。请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br&如图,战马已经无法翻越这种山岭了,有烽火台来预警就足够了,何必修建连绵不绝的城墙呢?&br&&img src=&/ae76ed776da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e76ed776daa_r.jpg&&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9%2595%25BF%25E5%259F%258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长城&i class=&icon-external&&&/i&&/a&&br&当人们气喘吁吁爬上陡峭山岭之上的野长城时,一边在感慨先人的伟大,一边也会产生强烈的疑惑感。&br&几百米的高山那么险峻,足以拦截军队和战马,山顶再加高几米城墙有必要吗?&br&&br&而且不光高山峻岭上有长城,在荒漠、草原里还有这种单薄的长城,这真的能阻挡大军的强攻吗?&br&这种长城能提高运兵速度、保证机动性优势吗?&br&&img src=&/b6efbd8ee59ec53efc193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6efbd8ee59ec53efc1933_r.jpg&&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5%E5%25B3%25AA%25E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嘉峪关&i class=&icon-external&&&/i&&/a&&br&茫茫戈壁或草原上,找个人少的地方把长城捣毁一个缺口,不也能让军队穿过吗?&br&事实上,游牧民族“毁边墙而入”的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br&&br&所以只从军事防御一方面分析,并不足以解释这些长城现象。&br&&br&这就必须跳出单一因素的思维限制,引入长城的另一个被遗忘的关键功能——经济封锁——才能完全解释。&br&&ul&&li&长城可以重构经济生态,通过把所有的贸易网络收缩到几个关键点上来垄断贸易通道,这样就可以对塞外进行经济打击。&br&&/li&&li&那堵墙也许经不住大军强攻,但在平时挡住自己的老百姓还是绰绰有余的,只要能有效控制自己人,特别是商人的自由进出,贸易垄断就实现了。&br&&/li&&li&长城上的关隘变成了网络上的关键点,是控制商业流动的闸门,关闭了关隘就完全封锁了贸易。&/li&&/ul&&br&&img src=&/8c19f7aeb_b.png& data-rawwidth=&761& data-rawheight=&6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1& data-original=&/8c19f7aeb_r.png&&&br&例如明朝曾对后金关闭互市进行经济封锁,在努尔哈赤晚期,辽东的米价曾经飙升至八两银子一斗,棉布九两一匹,蟒锻开出200两一匹还是有价无市。【1】&br&&br&“&b&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b&”,如果不用武力就可以让对方屈服,用最少的伤亡和最低的成本达到战略目的,这才是最优的方法,而经济战就能实现这样的效果。&br&&br&经济战可以给外敌带来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让敌人无力发动战争,是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打击手段。就像欧美经常对朝鲜、伊朗进行贸易制裁,让敌人无法增强国力,威慑他们不敢轻举妄动。&br&&br&只要想通了这一点,之前提到的三个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了。几米高的、在山顶上、草原和沙漠里的长城是很有效的贸易阻拦工事。&br&&br&当然这里&b&绝不是在否定和贬低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b&,本文是要补充经济因素,来分析单靠军事防御不能解释的长城现象。军事和经济的关系更像是“波粒二象性”,是一种互补的关系。&br&&br&&br&&b&为什么草原民族需要商人?&/b&&br&草原上有很多物产,例如马匹、牛羊、皮草、药材、青白盐,在游牧民族眼里这些东西到处都是,没啥稀罕的,但在中原,这些都是需求旺盛的紧俏商品,两地的价格差非常可观。&br&&br&中原的很多商品在草原也很紧俏,例如布、酒、茶、糖、丝绸、瓷器、工艺品、化妆品等需要精细加工的商品,这些是游牧民族非常紧缺的,他们愿意用自己不稀罕的物品来交换他们认为紧俏的中原商品。&br&&br&其实在很多商人眼里,生意是没有国界的,哪里有价格差,商人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br&&br&这种价格差催生了贸易移民,大量的商人穿梭于内地和草原,寻找各种贸易机会,而频繁的贸易往来逐渐形成贸易网络,在网络的沿线也诞生了星罗棋布的定居点、村镇,这是自然状态下经济生态的演化之路。&br&&br&草原上的可汗是商人最大宗的货源供应商,可汗用草原物产换来大量的中原商品。《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曾记载:&br&&blockquote&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blockquote&可汗从贸易中获得的商品一方面是自用,但更重要的是分给草原各地的大小头领,因为可汗手里的货源也是从各个头领中聚集上来的。可汗和头领们存在一种合伙人的关系,投资必然需要获得利润和分成,头领们有了这些收入,就能维系自己领地里部众们的服从和支持。而可汗也用同样的方式统治各地头领。&br&&br&根据《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等史料,后金皇太极登基大典前后,用于封赏八旗和蒙古王公以及制作官服等就消耗了超过三千匹绸缎。其中仅赏赐科尔沁、扎鲁特等16部49位蒙古王公的绸缎就有305匹。对中原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不产绸缎的边远辽东来说却是稀世珍品,是硬通货,是一笔巨大的开销。【2】&br&&br&说白了,和平时期,草原帝国就是一个大公司,主要任务就是生产、挣钱和分钱,来维持整个组织的运转,而商人就是他们最重视的贸易伙伴。这其中最成功的商人就是晋商集团,他们不但在明朝内部做着九边的生意,还在和蒙古、后金有密切的贸易往来,例如皇太极登基所消耗的绸缎就主要来自晋商。&br&&br&&br&&b&长城是如何重构经济生态的?&/b&&br&战争时期,中原王朝必然想削弱和瓦解草原部落的力量,一方面要靠军事打击,另一方面要靠经济打击。说到经济打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经济封锁,禁止中原的商品流入草原,可以削弱可汗与头领们的力量。&br&&br&但问题来了,如果政府下令禁止贸易,会立刻使市场出现商品稀缺的现象,这就推高了商品的价格。政府以为自己的禁令可以阻拦贸易,但禁令也扩大了贸易的价格差。&br&&br&当商人发现走私可以获得足够可观的利润时,他们必然铤而走险去寻找新的贸易通道,用绕过封锁的方式进行走私。不要低估商人的智慧和翻越能力,山岭虽然能挡住战马,却未必能挡住商人的脚步。&br&&br&商人的牛马驼队可以翻越数千米的雪山冰原,穿梭于悬崖峭壁间的羊肠小路,所以数百米的高山根本难不倒商人。即使牛马翻不过去,还可以雇佣挑夫手提肩扛,只要能翻过边界,自然会有人接应,可以说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br&&img src=&/8ea8def357c7_b.jp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8ea8def357c7_r.jpg&&1908 Ernest H. Wilson拍摄的茶马古道上的运茶商人,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8C%25B6%25E9%25A9%25AC%25E5%258F%25A4%25E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茶马古道&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无论是高山、草原还是戈壁,都挡不住“奸商绕越”的脚步。如果被政府发现封堵了新通道,商人们还会从崇山峻岭中再探索出更隐秘的通道。新的贸易网络会逐渐形成,经济生态会自动修复。而且政府越强化封锁,商品价格差就越高,商人探路的动力就越强劲,因为收获的利润更丰厚。&br&&br&明代长城一开始为了军事防御修建了大量关隘、堡寨和烽燧,是一个一个的点,边墙是断断续续而不连贯的,这就给商人留下了很多漏洞可以钻。&br&&br&没有连贯的长城来围堵商人,政府是很难做到经济封锁的。如果想进行经济封锁,就必须把这些边墙、烽燧连接起来,将分离的点逐渐连成线,连贯而无漏洞可钻,这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绵延万里的长城。&br&&br&长城的完善和连贯,是终结商人探路的大杀器。因为连贯的长城,加上烽燧系统的预警和巡逻,可以有效阻止“奸商绕越”行为。商人有家有业,并不是亡命之徒也不是军事武装,偷偷探路还可以,要是翻越长城或毁坏长城会丢掉身家性命,这种风险谁也承受不起。&br&&br&有了长城,商人要进入草原就必须经过关隘,到了后来大家都来到关口来进行贸易,关隘就成为开放互市的口岸。明朝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张家口一带&br&&blockquote&南京的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的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blockquote&&br&&img src=&/c790f69ffbaa1d_b.png& data-rawwidth=&761&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1& data-original=&/c790f69ffbaa1d_r.png&&&br&长城让商人难以走私货物和逃避税收,所以在政府财政上,垄断贸易的门户还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关税收入,这些关税收入也是当地连接边墙和日常运维的资金来源。&br&&br&还是明朝万历时期,梅国祯就称北方边塞地区互市商品如“段布、狐皮,一切杂货,来自苏杭湖广,由临清以致天津芦沟通湾,其税不知凡几,及至市口又重税之”,富商大贾因其利薄不肯来此交易。【3】&br&&br&作为后人,我们只看到了连接后的结果,无法看到长城的修建和连接过程,所以才会产生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这就像我们拥有发达的大脑,但并不知道大脑智力是如何而来的,必须靠各种证据来一点一点还原这个进化的过程。&br&&br&所以长城的产生是军事和经济双因素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都很重要。但只靠一个因素不能解释全部现象,就像这里所强调的经济因素,只能解释边墙的连贯和“这么矮”,但不不能解释其他防御系统的设计。&br&&br&在这里要感谢 &a data-hash=&8af89eb508a00f3d8e52c& href=&///people/8af89eb508a00f3d8e52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eke sayid& data-tip=&p$b$8af89eb508a00f3d8e52c& data-hovercard=&p$b$8af89eb508a00f3d8e52c&&@yeke sayid&/a& ,是他提供的资料完善了这个过程,更多细节请阅读&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 - yeke sayid 的回答&/a&&br&&br&另外,长城还有一个附带效应也是意想不到的,由于没有商人的活动,长城内外的生态系统也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br&&br&&br&&b&长城如何重建自然生态?&/b&&br&上面提到,商人建立了贸易网络,在这些网络节点上会出现聚集点、村镇。&br&&br&在定居点的人可以为往来的商人们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同时也可以获得食盐、茶叶、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就像有水流经的地方植被会非常茂盛,有人流经的地方也会形成聚集点,人们可以在这里安生立命。&br&&br&但是一旦长城切断了商人的贸易网络,有很多远离关隘的村镇就会逐渐萎缩,而人类活动的消失也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商人历经千辛万苦在群山峻岭间所开辟的商路,也会随着长城的建立而逐渐被植被淹没。&br&&br&大家如果平时爬山,就会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山路在冬天虽然可以走,但到了夏天就会被各种植物覆盖,变的很难通行。如果这条路常年没有人走,茂盛的植被就会逐渐覆盖整个道路,直到完全无法通行。&br&&img src=&/2eee6c29c2c50b5b25fba22ddae94dd1_b.jpg& data-rawwidth=&3552&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52& data-original=&/2eee6c29c2c50b5b25fba22ddae94dd1_r.jpg&&山顶的灌木丛。图片出处&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E5%25BF%%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kipedia.org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长城的存在让长城沿线出现了缺少人烟的无人区,没有人就没有易于通行的道路,这是长城对自然生态的恢复效应,当然这是附带效应,并不是有目的性的行为。&br&&br&明朝嘉靖时期,胡松在《答翟中丞边事对》中提到&br&&blockquote&是故或以山河。或以溪壑。或以兵革。或以箐树。查得雁门东西十八隘口。崇冈复岭。回盘曲折。加以&b&林木丛密。虎豹穴藏。人鲜经行。骑不能入。&/b&……以致深林茂树。日斩月伐。&/blockquote&&br&从某种程度上,这种荒蛮的生态也可以起到阻碍敌军的作用,因为在这种地方,远来的敌人既得不到补给,也不便于行军通行。敌人在茂盛的植物面前,即便战斗力再强也是束手无策。&br&&br&当然这可能只适用于山区生态,如果是沙漠、草原,并没有可以阻拦敌人的植被,只有缺少人烟还能给敌人后勤造成一些压力。&br&&br&&br&&b&经济封锁对敌人真的有效吗?&/b&&br&短期看可以说很有效,中原王朝经常使用这种手段来制衡北方草原的各方势力。&br&&br&但问题是,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也毁掉了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的信任。&br&&br&例如在隆庆合议之后,明朝开始扶持蒙古右翼俺答汗的势力,对他们开放互市贸易,这让明朝的西北边境在几十年里保持了相对稳定。&br&但因为明朝所奉行“以夷制夷”策略,对蒙古左翼察哈尔部继续进行打压,拒绝进行互市,这使得辽东一直处于战乱状态,直到万历时期放松了经济封锁才得以改善。&br&女真崛起后,明朝又对后金进行经济封锁,开始拉拢和收买蒙古左翼的林丹汗,共同对抗辽东的后金。但在关键时刻,又落井下石出卖察哈尔,与皇太极达成城下之盟,最终导致蒙古各部全面倒向后金,使满蒙联盟得以建立。【4】&br&&br&不只是长城,明朝禁海也是这种经济封锁的思路,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东南沿海严重的倭患。而一旦放松海禁,倭寇很快大幅度减少,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军事打击真的是维护和平最有效的方式吗?《中国国家地理》有一期专门对倭寇的真相进行了揭密,建议去看一下。【5】&br&&br&“南倭北虏”的紧张局面证明,经济封锁不能说无效,而是太有效了,以至于成了战争爆发的诱因。&br&&br&后来清朝也用经济封锁的思路来限制与西方列强的贸易,试图让他们臣服。&br&&br&1727 年,中俄双方签订《恰克图条约》,在外蒙的恰克图设立互市。因为俄国与准格尔的问题,在 年闭关绝市次数就达十回。【6】&br&&br&1839年,道光皇帝给在广东禁烟的林则徐下旨说,“日后再有反复,即当示以兵威,断绝茶叶大黄,永远不准贸易。俾冥顽之徒,知所儆惧”。【7】&br&&br&故事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到了。从长城而沿袭下来的经济封锁思路,确实能有效的控制和打击敌人,但如果用不好,也会成为诱发战争的导火索,走向其反面。&br&&br&真正的明白人是几十年后的李鸿章,1872年他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8】&br&&blockquote&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人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来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b&虚妄之论&/b&;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者也。……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b&百数十年后&/b&不能攘夷而自立耶?&/blockquote&整篇文章格局宏大而又不失务实,有超越时代的思想见地,是最应该被收录到教科书中的必学范文。&br&&br&他预测的,“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实在太准了!而奏折的后半部,他提出了很多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具体规划,事实证明多数是正确的。尽管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努力,例如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但是他在经济上的努力,例如轮船招商局却一直发展壮大,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招商局集团、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就是由140多年前的轮船招商局发展延续而来。【9】&br&&br&&br&&b&现代社会还需要长城吗?&/b&&br&据说,柏林墙的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img src=&/2e8d82ccfe200c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Berlin_Wal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erlin Wall&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肯尼迪曾这样评价柏林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br&&br&从军事防御的角度,长城的确是防范外敌的,但从经济封锁的角度,为了有效封锁就必须将长城连贯一气,才能限制自己人与外敌的交流,这样来看,柏林墙并不是第一堵防范自己人民的墙。&br&&br&另外,国境线也是一种现代长城,各国政府不仅通过国境线控制了国内外的交流,而且通过边境口岸的海关获得了巨额的进出口关税。&br&&br&正是因为防御、封锁、税收等用途,在现代社会,长城并没有消失,仍在左右我们的生活,只是换了个名字和形式存在。&br&&br&&br&&b&结论&/b&&br&&ul&&li&长城这么矮但阻挡商人绰绰有余。&/li&&li&长城连成线商人就无法越境走私。&br&&/li&&li&长城制造的无人区可以阻碍敌人。&br&&/li&&li&经济封锁是敌我双方互伤的双刃剑。&/li&&/ul&&br&参考文献&br&【1】【2】秋原《清代旅蒙商述略》&br&【3】李榑《明代商税思想初探》&br&【4】毛毛《明朝灭亡:争取蒙古的失败——对明朝后期蒙古政策得失的考察》&br&【5】萧春雷《&a href=&///?target=http%3A///cng/article/pede5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倭寇,一个王朝的谎言?&i class=&icon-external&&&/i&&/a&》&br&【6】张哲嘉《误解的起源:为什麽林则徐会以禁运大黄威吓英国?》&br&【7】周重林《&a href=&///?target=http%3A///html/77/3/3201/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晚清的茶运与国运&i class=&icon-external&&&/i&&/a&》&br&【8】李鸿章《&a href=&///?target=http%3A//wxbf.net/person/lhz/lhz10c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i class=&icon-external&&&/i&&/a&》&br&【9】雷颐《&a href=&///?target=http%3A///ziliaoku/426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揭示了一个秘密: 长城并不是只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它还有一个被遗忘的重要功能。 其实长城不高,只是山高。但问题是,山越高,越陡峭,越没有必要在上面修长城。请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如图,战马已经无法翻越这种山岭了,有烽火台…
1948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真正原因 &br&&br&&br&主讲: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 &br&&br&&br&  刚才来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你写的书每一本都是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你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嗡嗡嗡时候的老三届,我是老初二,以后赶上嗡嗡嗡,成了黑五类,嗡嗡嗡中在工厂当了九年工人,当到三级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本科,结果我家政审还没有落实政策,没有被录取。接着1978年第一届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硕士导师是王仲荦先生。毕业以后我留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王先生主张我再开拓一下眼界,继续深造,于是我1985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谭其骧先生学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人一辈子如果能够碰上一位名师就是很大的幸运,而我碰到了两位名师,非常幸运。毕业的时候想回北京,当时正好中国军事科学院需要研究人员,就把我招去当兵了。 &br&&br&&br&  到了军事科学院以后跟我坐对桌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茅海建,他虽然比我年轻,但他是老兵,他当兵的时候就在东海舰队,1982年硕士毕业以后就到军事科学院,而我是一个新兵。他向我介绍,军事科学院是叶帅创建的,军事科学院里的宝贝就是叶帅当年积累保存的战争档案。茅海建是中国近代史专业的,他没时间读解放军的战争档案,他建议我把这些东西好好地读一读。后来我就到图书馆借这些战争档案看,使我非常震惊,这些东西太好了。一边读着档案,一边向军事科学院的老同志请教,这些老研究员有两种成分,一种是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的老参谋,还有一种是建国后大将元帅的秘书,他们喜欢给我讲一些故事,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党的历史有两种,一种是教育群众用的,比如高中的教材、大学的党史课等等;还有一种是真正的历史,那是藏在我们的档案里,或是当事人口口相传的。我看到这些以后,就下了决心,不再搞历史地理了,改行做现代史、军事史。 &br&&br&&br&  我最后一次见到谭其骧先生是1990年,他中风前的半年,他到中国科学院开院士增选会议。我跟他说起我在军事科学院看到的一些东西,谭先生非常激动,当时便站起来说:“你要把这些东西都记下来!”既然导师允许了,我就自己改了专业,在军事科学院一蹲15年。这期间主要写了三本关于解放战争的书,都是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写了一本长征后期毛泽东与张国焘斗争的书《北上》,三联编辑看了这些书以后希望我再拓展一些视野,把国民党和共产党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做比较,然后再挖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于是我就写成了《中国的1948年》。写了这本书以后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因为有些东西也不可能放开来写,总是要在表述上比较婉转,内容上也是要有所保留。但是我还是希望,凡是在我书中提供给读者的都是真实的,真实到什么程度那要看社会发展和国家开放的情况,也许今后要不断的修订、补充。 &br&&br&&br&  我今天讲“1948背后的故事”就是想给大家澄清一些误区,讲一些真实的历史。我们现在改革开放20多年,可以说在战争题材上也比较开放,但是不管怎么开放,给大家总是有这么一个印象:我们共产党、解放军的形象曾经塑造了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个是《亮剑》中的李云龙,这其实是文人写的军人,不是真正的解放军。如果解放军的将领都像石光荣和李云龙这样满口的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仗能打过国民党吗?国民党将领许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过洋的,而且人家一开会的时候都是军装笔挺、将星闪耀,咱们解放军的干部开会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叼着烟袋,什么样的都有,这么土里土气的共军怎么能把国民党打的落花流水,这里必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战争,几乎没有一个服气的,像胡琏,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18师的师长,在华东战场几次跟粟裕较量,在淮海战场上只身逃脱。最后胡琏打胜的一仗就是金门。胡琏说共产党打仗是人海战术,前面一群老百 &br&&br&&br&  姓拿着手榴弹往阵地上冲,我们能忍心开枪吗?我很负责任的对大家说,我查遍了解放战争的档案,可以说解决战争重要战役的档案我都看了,但是没有看到一个战例解放军是这么打仗的。胡琏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解放军当时装备、服装肯定不如国民党军,有很多战士是装不上正规军装的,所以胡琏的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br&&br&&br&  另外,我对国民党没有那么深的成见,我还是能比较客观地看国民党的战争档案。看后我有一个感觉,蒋介石不像是我们书里描写的样子,专横跋扈、一意孤行、心胸狭隘。 &br&&br&&br&  我看了蒋介石的全集,尤其是跟共产党决战几年中他一系列的讲话、决策,我发现他的想法大多数都是对的。早在1948年初他就预感到东北守不住,于是让卫立煌把东北的精锐部队全部撤到关内,应该说蒋介石当年的这个决策是对的——如果卫立煌把60万部队及早撤到关内来,那么解放战争要打多少年还说不定。第二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卫立煌守不住的时候,蒋介石做傅作义的工作,让他放弃北平天津,把华北的50多万精兵撤到长江以南。结果傅作义也没有答应,如果他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做了,那么我们的平津战役也找不到战机了,不能在黄河以北歼灭国民党军的主力,那我们国家说不定真要出现南北朝划江而治的局面。但是蒋介石两大决策都没执行,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国民党里面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盘算。卫立煌想,蒋介石一贯嫁祸于人,万一出现问题,他到时候把责任推给我我就完了。傅作义想,我本来是华北人,华北是我的天下,我到了江南我算什么?一个地方军政的长官怎能没有根基。蒋介石的种种决策都是因为下面的扯皮、推诿不得以实现,所以蒋介石才越来越着急上火。蒋介石在战略上是有预见性的。在1949年2月蒋介石已经秘密命令上海和南京的官员把上海银行里所有的黄金、白银、银元转移到台湾,而且从那时候就开始修舟山机场,准备把国民党大批的官员、难民撤到台湾。解放军还没渡江之前蒋介石已经料到这一步了,所以他能从容不迫地把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运到台湾。但是蒋介石最终还是失败了,把大陆丢了。在过去我们把蒋介石的失败都说成是腐败——国民党腐败、不得人心,但是真正打仗的人、真正在战场上的人心里明白,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容不得双方有半点的犹豫,更别说腐败了,所以在战场上,无论是国共双方都是真刀真枪的较量。如果要说一次两次战役的成败或许有偶然因素,但是整个战争的失败是不会偶然的,还是有许多必然的因素。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各位读者解释的事情。 &br&&br&&br&  我们正规的历史里对毛泽东同志过去达到了歌颂和迷信的程度。我们的历史上写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和国民党展开了较量,是不是说抗战一胜利共产党就想跟国民党争天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披露出来,尤其是《胡乔木回忆毛泽东》这本书出版以后,还有《毛泽东传》的出版,让这段历史基本上清楚了,没有疑问了。在抗战刚结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打算跟蒋介石争天下,而是希望在国民政府里拥有一席之地,因为抗战刚结束的时候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他是中国抗战的领袖。而且根据共产党当时的实力,虽然有了一亿人口的根据地、90万人的军队,但是相比国民党还是差得远,所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就是希望跟蒋介石谈出一个和平来。当时双十谈判协定规定给共产党提供几条,一个是华北五省的主席由共产党担任,另外全国军队缩编成100师,共产党可以占20师的配额。毛泽东对这个结果是相当满意的,回到延安跟胡乔木和中央负责人说,蒋介石并不反共。当时中共中央确实想和国民党搞联合政府,毛泽东曾一度想把首府从延安迁到淮阴,淮阴离南京比较近,去开会很方便。但是蒋介石积20年的反共经验,是绝对容不下共产党的,所以当双十协定要实施的时候国民党不断向共产党施加压力,并且派遣大军从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华北、东北扩张。 &br&&br&&br&  中共当时要跟蒋介石争夺内地是不容易的,但当时东北是一块空白,国共双方在那儿都没有基础,于是共产党就占着地利之先,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这一下蒋介石非常着急,因为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基地,蒋介石必然要占这块地方,所以蒋介石派了缅甸远征军最精锐的部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开赴东北。解放军十万大军闯东北,林彪指挥的部队可以说是五湖四海,哪个根据地的人都有,毛泽东指示林彪在四平跟蒋介石打一仗,要是把国民党打赢了你就得承认我在东北的合法性,要是打输了再说。国民党对四平这一战也是非常重视的。所以1946年5月的四平保卫战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间真刀真枪的第一战。我们的东北民主联军当时是各地的部队集合起来的,林彪当时到了那儿以后这个也不认识那个也不熟悉,可以说是仓促打了这一场正规战。国民党进东北的口号是“接收东北主权”,所以这些军队进去以后士气也是相当高,四平这一战林彪因为武器不行、兵源不行、指挥也不 &br&&br&&br&  协调,守了一个月最后败了,林彪当时是最难受的一段时间,兵败如山倒,退过松花江,就剩下哈尔滨、北满那一块地方。蒋介石四平这一仗打赢之后,下定决心非要消灭共产党不可了。 &br&&br&&br&  毛泽东跟国民党打还是不打,胡乔木说毛泽东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打。但是打的赢打不赢,当时共产党的将领中几乎没有几个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打赢国民党。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封长篇报告,说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受了很大的伤害,不能马上支援我们,国民党现在得到美国的支持又是那么强大,我们现在经过四平这一仗,要认识到以目前的实力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所以我们现在要忍让、积蓄力量等待国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起来反攻。这份报告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中共党内高级将领的普遍思想。 &br&&br&&br&&br&  毛泽东写了一个答复,他说报告说的都是真实情况,但是有一个缺点是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毛泽东这个指示发表在毛泽东的军事文集和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上。我当时看了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结论,蒋介石比共产党还困难,谁相信呢?结果事实证明蒋介石就是比毛泽东困难,毛泽东当时就是要占地盘、扩大根据地、扩大军队,但是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的领袖有好多事情要做。 &br&&br&&br&  第一是恢复沦陷区,伪军日本占了那么大的地区他要接收,要把一个一个城市的政权恢复起来,还要养活沦陷区的老百姓,还要处理伪军和日本的战犯,还要把日本的几百万军人和家属遣返回日本,国民政府要干的事情多了。所以毛泽东这个论断就是说不要光看到我们自己有困难,你要看到蒋介石比我们更困难,这就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的远见。解放战争在1946年7月正式揭开战幕,三年打下来,居然是国民党一败涂地。这个过程相当的复杂,但是我们说在战争表象的背后必定有一些条件,共产党能够做到的但是国民党做不到。这些条件是怎么转化的,为什么越来越有利于共产党,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党呢?我看了解放军的战史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我觉得过去的结论都过于标语口号化,像国民党代表反动,我们代表正义;我们得人心,国民党不得人心;我们解放区是阳光灿烂,国民党是一片黑暗。我觉得这里面需要好好地研究。我从个人的研究中悟出来几条,共产党能够得天下、国民党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 &br&&br&&br&  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共产党之所以胜利,第一条就是共产党解放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敢于大踏步的前进和大踏步的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国民党处处受到牵制,有优势,但是无法集中兵力。为什么这么说?国民党每收复一个地方就有守土之责,比如占领沈阳、长春要留下一个军,占领张家口、鞍山得留下一个师,占领一个县城起码得留下一个连,国民党越前进、占的地方越多,八百万兵力就越分散,把部队都分散开了,越前进则可以集中的兵力、可以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越少。共产党则不同,毛泽东的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所以丢多少地方他不在乎。像解放战争刚开始的头两个月,共产党丢了106个城市,像样的城市都丢光了,像延安、临沂、张家口、四平等等,大踏步地后退,但是共产党丢了那么多地方兵力损失了多少呢?没损失多少。他走了以后,老百姓可以就地掩蔽,该怎么样怎么样,反正国民党来了以后,他是政府,他也不能大屠杀,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兵力调来调去,在不利的时候就大踏步地后退,甚至后退到什么程度呢?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四平之战之后,杜聿明大举进攻,林彪带着军队全线退过松花江,国民党的军队到了松花江边上突然停止前进了,当时林彪做了最坏的打算,哈尔滨准备放弃了,他带着主力部队到北满的树林里打游击。但是杜聿明到了松花江边上不动了,蒋介石也很着急,为什么不前进?不是不想打,而是兵力不足。只有一个军过了松花江,那么大的地盘怎么打?所以他被迫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而南满当时是肖华指挥的部队,国民党进攻的是刘玉章的52军,共产党的军队节节后退,一直退到安东,国民党军队眼睁睁地看着共产党的部队从鸭绿江大桥上跑到北朝鲜去了。国民党军队过不去啊,他是政府军,要出国得有外交手续。大家看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最后南满就剩临江县一个据点了,南满部队后方伤病员全都在北朝鲜,当时鸭绿江冻住了,所以共产党的军队在北朝鲜境内往来自如,养好了伤、准备好武器再打过来。看着共产党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共产党这个办法国民党学的来吗?所以共产党在战争初期表现的相当的灵活,就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能往哪儿跑就往哪儿跑,但是国民党的行动就受到种种牵制。 &br&&br&&br&  过了一年,共产党能够反攻了,蒋介石集中起兵力来跟共产党决战还是不行,共产党想打哪儿打哪儿,蒋介石又处于被动状态,因为他的部队在全国散开了,哪个城市都要守,共产党就抓住蒋介石全盘散开的机会集中兵力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打。比如1948年3月粟裕打开封,本来粟裕是想在陇海线跟国民党进行决战,但是一看国民党摆开大军不好打,怎么办?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打,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省会,只有一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保卫,粟裕避实就虚打开封,一个师怎么能挡得住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相当于“军”),一下就打下来了。当时正好南京在开国民大会选总统,一听说开封被打下来了,河南的代表们连夜跑到总统府,有的下跪有的痛哭,非让蒋介石把开封收回来不可,蒋介石没办法,下令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的5军把开封收回来。邱清泉本来在商丘摆好阵势等着粟裕,明明知道开封是一个空城,毫无价值,但是他也得执行命令把开封收了回来。然后国民党登报纸“国军收复开封”,其实粟裕绕到邱清泉的背后,又把区寿年兵团一口吃掉。与此同时陈赓打洛阳,洛阳守军也是一个师,而且这个师是学生兵,更守不住陈赓,陈赓把洛阳打开了,国民党赶紧叫18军从驻马店向洛阳增援,结果胡琏到了洛水边上,眼看着洛水涨水过不去,等胡琏过了洛水共产党又走了。国民党总是集中不起兵力、总是被动分散。1948年以后蒋介石终于醒过来了,组成重兵集团准备跟共产党进行决战,但是为时已晚,因为当时共产党的优势已经形成了。毛泽东在十大军事原则里把集中优势兵力列在第一条,蒋介石懂不懂集中优势兵力?当然懂,但是他作为一个国民政府受到太多条件的制约,他是心有余力不足。 &br&&br&&br&共产党打天下的第二个绝招就是善于化敌为我,说白了就是改造俘虏兵,这是陈毅先发明的。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说是歼灭3.2万人,实际上打死的不到一万,俘虏74师8000多人,当时把74师的俘虏集合起来分俘虏,结果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都来抢74师的俘虏,因为74师士兵素质特别好,是模范师,受过非常正规的训练,每个士兵起码都有高小文化水平,解放军里的连长都不一定有高小的文化水平。74师8000多俘虏被分到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里,陈毅说这些俘虏兵真顶用。1947年底陈毅从山东解放区到陕北见毛泽东,沿途路过晋绥军区,当时晋绥区的同志说华东野战军打仗打的好,请陈毅做报告,陈毅总结了一条经验,我们华东野战军为什么迅速壮大?就是会用俘虏兵。俘虏兵是好东西,战术素养非常好。我们要是招翻身农民当兵,得训练他打枪、扔手榴弹,然后才能打仗,俘虏兵来了就能用,而且在战争里表现相当不错。有一次打敌人一个据点,连长冲着机枪手说“打打打”,机枪手是一个俘虏兵,说“你让我往哪儿打”?连长说不知道。俘虏兵说怎么怎么打,连长说好,就这么打。陈毅讲,“你看,俘虏兵就是比我们的连长水平还高”。解放军过去缴获国民党的炮,当时主要是山炮,打仗时把山炮和步兵一块儿推到阵前,推到离前沿还有二百米、一百米的地方,人从炮筒里往前看目标,叫“直瞄”。被俘虏的国民党炮兵看着解放军的炮兵笑,说你们这是拿大炮拼刺刀。他们把炮拉到3000米外,算好射程,没有射不准的。这样的经验一推开,中央就下文件,以后各个部队凡是抓到国民党俘虏,除了重伤还有患传染病的,其他的一个不许放,统统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 &br&&br&&br&  我们可以算笔账,国民党、共产党一边5个人,把国民党军打了一个,就是5:4,可是如果把国民党的俘虏抓过来自己用了,就变成6:4。共产党这么多兵是从哪儿来的?大部分都是俘虏兵。国民党的俘虏兵凭什么就转过头为共产党卖命?共产党有本事。俘虏兵被俘虏之后先开会诉苦,进行阶级教育,国民党兵大多数也是穷人,于是老战士先上来诉苦,地主怎么压迫我,我们打天下为穷人翻身谋解放,启发俘虏兵的阶级觉悟;然后把俘虏兵下放到各个班,但是有一条,肯定这个班里老战士占多数,俘虏兵新战士占少数,班里不能歧视虐待俘虏兵,俘虏兵被叫做“解放战士”。行军的时候班长替他们扛枪,宿营的时候班长给烧洗脚水,从人的情感这方面来说特别容易感动俘虏兵。国民党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共产党的官不像官,班长、连长都来关怀战士,从感情上来说俘虏兵也容易被改造过来。 &br&&br&&br&  在立功方面,俘虏兵和解放军的老战士一视同仁,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俘虏兵的积极性,打好了一样立功。当时刘伯承培养了一个战士王克勤,原来是国民党的一个机枪手,俘虏过来以后补充到部队里,很快立功升了班长,他特别会带兵,他带的兵不但会打仗,而且在作战中伤亡很少,刘伯承看中了这个人,表彰为二野的战斗英雄,后来王克勤在战争中牺牲了,刘伯承还特别的悲痛,王克勤就是国民党俘虏兵里一个优秀的代表。 &br&&br&&br&  到了1948年初,共产党熔化改造俘虏兵到什么程度?华野当时总结了经验,叫“即俘、即补、即战”,也就是上午俘虏,中午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下午就参加作战。国民党怎么也比不过共产党,国民党抓来壮丁以后整训,然后整编,然后上战场作战,这个周期最少大半年,刚打一仗就给共产党送了礼了。这个仗国民党越算越赔。74师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华东野战军歼灭,蒋介石非常伤心,保留74师的番号,在江南重新组建,最后组建成74军, 军拉上淮海战场,到1949年1月陈官庄之战74军再次被共产党消灭了。蒋介石辛辛苦苦训了一年,好不容易上战场了,几天就报销了。共产党用这种方式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兵源,在一年多之内就跟国民党的兵力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所以毛泽东说我军人力、物资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就是靠俘虏国民党的俘虏兵、缴获国民党的枪炮来壮大解放军。 &br&&br&&br&  当时战争打的相当残酷,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粟裕的主力跟黄百韬兵团在碾庄打,这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了将近有一个月,结果华野歼灭了黄百韬兵团7万多人,但是也付出了伤亡5万多人的代价。当时华野有一个连报了220人伤亡,一个连满编才120人,由于不断冲锋不断补充兵源,所以伤亡竟超过了满编的人数。粟裕在1949年3月给中共中央写淮海战役的总结,说1948年10月济南战役的俘虏兵到1949年1月打陈官庄时有的已经提升为副排长了。共产党这么大的伤亡,都是靠俘虏兵一拨一拨更换,国民党是打一个少一个,有出没进。这样的话,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兵力对比变化能不快吗? &br&&br&&br&  大家可能要提问题了,共产党能改造俘虏,国民党怎么不行呢?孟良崮战役之后蒋介石召开高级将领的军事研讨会,他沉痛检讨74师失败的原因,说74师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失误就是用了共产党的俘虏兵。涟水战役中,74师把涟水打下来,当时守涟水的是华野六纵。六纵被张灵甫俘虏了300多人,张灵甫让共军的俘虏兵当辎重队,拉大炮、拉粮食,蒋介石说绝对不可以这么做,绝对不可以信任共军的俘虏兵,张灵甫说不要紧,不是让他们当战斗部队,他不当回事。孟良崮战役之前,国民党军10个师一线推开向北走,张灵甫自己带的一个师突出了两天的路程,他把主力部队驻在孟良崮,重炮部队安排在山下的垛庄,陈毅、粟裕抓住张灵甫突前两天的战机,一下用六个纵队15万人包围了张灵甫的3万人,扑垛庄的正好是王必成的六纵,俘虏兵一看自己的部队来了,立刻哗变了,张灵甫的炮兵阵地乱套了,华野很轻易地把张灵甫的重炮阵地占领了,掉转炮口向孟良崮山上轰。这时候张灵甫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孟良崮是一座秃山,寸草不生,炮弹落地溅起的石头就能杀伤一片人。张灵甫最后坚持了三天,74师全军覆没了。陈毅、粟裕看到周边的国民党军围上来了,来不及打扫战场,连夜撤退。孟良崮地区的老乡说,战役打完之后三个月当地的老百姓不敢上山,漫山遍野都是尸首。蒋介石拿这个教训警告国民党,因此国民党用不了共产党办法。而共产党改造俘虏的经验每个野战军都有,抓住俘虏兵怎么办,抓住国民党军官怎么办,办法都是一套一套的。 &br&&br&&br&  化敌为我是共产党的一个绝招,共产党能做到什么程度?当年四野的后勤是最棒的,后来我就问四野的老同志,当时四野怎么有那么雄厚的后勤,有军医院,又有军工厂,还有军事院校。四野的老同志说,四野里面的技术人员基本上是日本人,我听了大吃一惊。抗战结束时四野十万大军闯关东,没有带后方,没有带医院,而且八路军那时候也没有医疗设备。四平战役之后大量的军队撤到北满,撤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那么多的伤员没人治怎么办?四野政治部下了一个九九紧急指示,就地征招医务人员组建军医院。伪满时期东北医院中主要的医生、护士都是日本人。当时四野后勤部长指示干部去接收日本人的医院,把日本人的医生、护士强行征入解放军。当时找到哈尔滨最大一个医院,要名单,从名单里看哪个人是医生,哪个人是护士,然后到遣返日本人的难民营里抓,从火车上向下拖。当时一共征了8000多医生、护士,这些医生、护士一开始是被逼来给解放军治病的,解放军一看怎么给我治病的都是日本人呢?最初在军医院里没有一个日本医生护士没有挨过伤兵打的,这些人忍气吞声。黄克诚一看不行,咱们得讲政策,这些医生护士只要肯为我们工作,不管他们思想是否进步都应该给予优待。共产党的干部吃高粱米,给日本的医生吃大米,共产党的干部没有津贴,但是日本的医生护士按原来的待遇发工资,这样把日本的医生护士都争取过来了,后来这些日本医生护士跟着各个野战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 &br&&br&&br&  除了医生护士之外,还有军工。东北野战军迅速发展成为百万大军,而且华东野战军也需要炮弹,怎么办呢?于是在东北办兵工厂。当时解放军最大的军工基地在大连,大连当时是苏军占领的,国民党去不了,所以解放军在那儿秘密发展军工厂。我们都读过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说在东北建立军工厂就是在大连的甘井子,当年在那儿建立了一个炮弹厂。吴运铎说他和吴屏周厂长实验炮弹,有一发没爆炸,他们俩跑过去看,往那儿一蹲炮弹爆炸了,吴屏周当场被炸死,吴运铎受重伤。后来我到实地采访,看了当地军工厂写的厂史,我才知道那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太差,这是一场严重的安全事故。因为当时我们这些土八路没有正规的金属加工技术,做的炮弹撞针有毛刺不光滑,所以拉不着。最后还是得用日本人,当时把在大连的日本军工技师集中起来,有的是制造火药的专家,有的是做炮弹壳的专家,还有冶炼的专家,把30多个日本专家集合起来构成了大连军工厂的技术骨干。另外,我们国家第一个航校,东北老航校,第一批王牌飞行员,包括后来的空军司令王海上将,都是日本教官教出来的,而且第一批女飞行员也是日本教官教出来的。所以不能不说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厉害,能把日本人都教育成革命战士。 &br&&br&&br&  这一段历史原来都是保密的,日本人大批遣返是在1946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又遣返一批日本人回国,其中大部分是我们共产党用的日本人,掩护身份让他们回国。回国的时候让他们把军装都脱下来,把档案都销毁,每个人得的奖章全部都收回。到了90年代,这些日本老兵陆续地回老部队探亲,总政治部下命令,重新做模子,给他们这些四野的日本老战士每个人发东北解放纪念章、平津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还要加一枚1955年授衔的时候发给营以上干部的解放奖章,重新发给他们。后来我采访这些日本老战士,他们都80多岁了,但是说起话还是40年代解放军的语言。对于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化敌为我的能量、作用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br&&br&&br&  第三条,共产党能够充分动员群众支援战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民战争。一提起这个,大家马上就想到车轮滚滚,当时确实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场面。我们正史上都说淮海战役“60万吃掉80万”,60万解放军吃掉80万国民党重兵集团,历史上可以这么说,但是账不能这么算。淮海战役是共产党以少胜多吗?根本不是,而是我们以压倒性的人数优势战胜了国民党80万大军。国民党的将领18军军长杨伯涛在双堆集和黄维一块儿被俘,他被押下战场,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他看到解放军的后方到处都是老百姓,有的给解放军推车,有的给解放军治伤员,有的给解放军做饭,他说我们在战场上哪儿看到过这种场面,国民党的后勤都是自己办的,自己拿卡车拉辎重,哪儿有这么多老百姓来支援战争?淮海战役先后动员的民工220万人次,加上60万共产党的正规军,你说比国民党的80万人数多了多少? &br&&br&&br&  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动员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共产党跟国民党根本区别在于,国民党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松散到什么程度呢?加入国民党很随便,可以集体入党;但是共产党不一样,共产党的组织渗透到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没有一点空白,每一个村子里都有党支部、村委会、民兵武委会、妇女救国会,最后还有儿童团,每一个村子里通过这五个组织把每一个老百姓都完全地控制起来,于是出民工都是组织上派的,而且各有分工。共产党能够充分利用民众力量组织起自己的战争机器。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支援前线的民工都超过了百万。 &br&&br&&br&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征兵。我们知道国民党主要是靠抓壮丁。有张照片是一个英国记者拍的,一个老头在国民党新兵里寻找自己的儿子。共产党这边都是骑马戴花、光荣参军,事实是否如此?后来我看了一些材料,感觉到人从本性上来说不愿意打仗的,农民更是如此。你看纪录片《人民的胜利》,说翻了身的东北农民在土改中获得了土地,他们志愿参军保卫胜利果实,骑马戴花参军了。后来我想还是不对,农民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分了地、分了房子、分了牲口,你叫他再去打仗,可能吗?从他个人来说是不会愿意的。后来看到一个材料,1948年初中共中央给东北局一个指示,要东北局在半年之内组建100个团的二线兵团补充东北野战军,因为林彪跟陈毅的情况不一样。在辽沈战役之前东北没有打过很大的仗,也没有俘虏过很多的国民党兵,所以毛泽东下令让林彪组织100个团的新兵,这100个团从哪儿来?从翻身农民中来。林彪当时下了一个指示,号召各地干部要当革命的兵贩子。怎么征兵?当时征兵的指标下到各县、各村,这个村里得征十几个兵,村支书、村长就把适龄青年叫到一起教育,这些青年都坐在炕上不说话、不表态,支书派人一个劲儿烧炕,炕上热的坐不住了,终于有一个跳了起来。好,这个算报名了,结果一个一个都跳起来了,就骑马戴花当兵去了。后来我看了张正隆的《雪白血红》,专门有一章“要当革命的兵贩子”,跟我写的一样,说明这不是假的。同样抓壮丁,为什么共产党的兵上战场敢打仗?解放军多打几个胜仗,这些新兵胆子就大了,就变成老兵了,人都是这样磨炼出来的。共产党在动员群众方面确实是有一套。 &br&&br&&br&  共产党动员群众进行人民战争不光是参军,还有更狠的一招。我们都知道1948年上海的日子最不好过,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要粮食没粮食,要煤油没煤油,老百姓在银行前挤兑金圆券。不是蒋介石想让老百姓这样,最根本的问题是物资短缺,没有米、没有布,所以才涨价,所以奸商才囤积居奇。为什么缺?1948年初共产党基本上控制了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国民党仅仅控制着长春、沈阳、北平、济南这样的大城市,这是什么含义?也就是全国100%的煤炭资源、80%以上的小麦产区、80%以上的棉花产区全被共产党控制了。解放区当时也知道国民党的物价飞涨,法币、金圆券天天贬值,共产党采取最原始的办法——自然经济,不用货币。农民都是以物易物,拿粮食换鸡蛋,拿鸡蛋换煤油,抵制伪币进入解放区。共产党还规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开了几个清单,一个是许出口的清单,一个是不许出口的清单,一个是许进口的清单,一个是不许进口的清单。什么东西许出口?古董、文物可以输向国民党统治区,那年头古董谁要啊?粮食、棉布不许出口。煤油、纸张、药品可以从国民党统治区输往解放区,因为解放区不生产这些东西。而不许进口的东西就多了,奢侈品解放区都不要。这样一下就把国统区捏死了,这才是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国民党大城市没有物资来源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委会基本情况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