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有多少人健在还有多少人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我国现在还有多少位开国将军健在?
目前,共和国1614名开国将帅中,已有1571名离世,在世者仅剩39人。
随着日,开国中将、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的辞世,开国元帅、开国大将、上将、中将都离开了我们。开国少将这一级,目前尚存43人。健在的基本都是在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平均年龄已近百岁。
从2010年至今,每年开国将帅的陨落数量都在两位数以上,分别是2010年的29人,2011年的25人,2012年的14人,2013年的10人,2014年的14人。2015年20人。
授衔少将有806人,健在17人
博主推荐阅读下面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6年健在的43位开国将军
我的图书馆
2016年健在的43位开国将军
2016年健在的43位开国将军
&&&&&截至2016年1月,开国将帅(1964年前)仅剩43位。
&&&&1955年至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授衔将军以上1614人,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中将177名,少将1360名,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殊勋,我们称之为开国将帅。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星们也一一陨落,目前上将、中将以上全部逝世,开国少将仅43位,当年的著名战将已廖若晨星。
&&&&&一、55开国少将(55年少将共806人,健在17人)
&&&&开国将军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开国将帅共1614人,而狭义的开国将帅则不包括迟至1964年才晋升的少将,55少将无论如何都是无可争议的开国将军。55开国少将几乎成了“百岁将军”的摇篮。
王贵德(1914)原铁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任18兵团61军182师政委。
方槐(1917)原空军第2军军长。江西于都人,原名赖芳槐(曾用名赖世禄),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1949年任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处长。
任荣(1917)曾任38军政委、成都军区和武汉军区副政委,出任过西藏自治区第一书记。四川苍溪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时任辽东军区171师政治委员。系中共中央第11届中央委员,第10届、12届中央候补委员。
刘中华(1917)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山东文登人,1932年入党,1937年入伍;解放时任三野9兵团30军政治部主任。
李布德&(1919)&原山西省军区政委。四川营山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20兵团67军199师政治委员。
杨永松&(1918)&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广东大埔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四野战车师政委。
衍&(1915)&原沈阳军区副政委。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四野47军160师政治委员。
胡继成&(.15)&曾任42军军长,原成都军区副政委。安徽金寨人,1931年入伍;1949年任42军126师师长。
钟炳昌&(1915)&曾任67军政委,原中科院副秘书长。江西兴国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8年任66军197师政委。
贾若瑜&(1915)&原军事学院副院长。四川合江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胶东军区司令员。
盛治华&(1916)&原二炮副司令员。江西永新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战时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任67军200师长。
詹大南&(1914)&原27军军长,兰州、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安徽金寨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时任华北军区第209师长。
廖鼎琳&(1914)&原炮兵学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河北军区定县军分区司令员。
熊兆仁&(1912)&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永定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时任皖南军区副司令员。
光&(1914)&原68军军长、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20兵团66军198师师长。
向守志(1917)原15军44师师长。南京军区原司令员,1917年出生于宣汉,祖籍湖北麻城,抗美援朝认中国人民志愿军44师师长,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
李耀文(1918)原名张锡坤,出生于山东荣成,曾任海军政委,海军上将。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
&&&&在以上开国将军中,熊兆仁、盛治华从军最早,1929年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而李耀文迟至抗日时才入伍,但解放时已经担任野战军政委职务,比起其它将军的职务更高。在解放前担任野战军高级指挥员的战将有张秀龙(22军副军长)、李耀文(三野26军政委)、向守志(44师师长)、胡继成(126师师长)、黎光(198师师长)、盛治华(200师师长)、詹大南(第209师师长)
二、1961年授衔少将(当年晋升少将218人,健在9人)
王砚泉&(1917)&原昆明军区副政委。河北雄县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解放时任二野14军40师副师长。
孙干卿&(1919)&原昆明军区参谋长。山东淄博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时任四野43军128师383团团长、师参谋长。
杨思禄&(1917)&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江西于都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时任二野直属教导队2师师长。
张力雄&(1913)&原江西省军区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二野特种兵纵队政治部主任。
胡炜(1920)原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河南新蔡人,1937年参加抗日。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1977年被解除职务。
钟&(1919)&原总参三部部长。四川平昌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殷国洪&(1911)&原海军炮兵学校校长。湖北红安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锐&(1919)&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山东莱阳人,1937年入陕北公学。
魏国运&(1914)&原空军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湖北监利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注:1962年、1963年两批授衔少将16人,无人健在。
三、1964年授衔少将(共320人,健在17人)
64开国少将中,有一些是身经百战的资历很老的老红军,比如方震“大革命”时期就参加农民协会,几乎是“国宝”级。有些是抗战以后才参加革命的(以山东籍为多),1955年授衔时大多为大校,甚至是上校,能跻身开国将军行列是十分荣幸的。目前地位最高的是1988年晋升上将军衔的刘振华,王扶之将军则是所有开国将军中最年轻的,“百岁将军”有7位。
刘振华(1921)山东泰安人,原沈阳、北京军区政委,12、13届中央委员,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王扶之(1923)原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别名王硕,陕西延安人,1935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系四野39军115师343团团长。开国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
王茂全(1911)原河北军区副司令员。江西吉安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任20兵团66军198师副师长。
文击(1918)原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原名刘树棠,河北霸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时任四野炮兵一师副师长。
震(1911)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政委。江西弋阳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任华北军区运输部分部部长。
李丕功(.02)原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山东淄博人,1937年参加抗战队伍,1949年任四野43军128师副师长。
杨斯德(1921)原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山东滕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任3野34军100师副政政治委员。
张中如(1919)原总参二部部长。山西原平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
张玉华(1916)原武汉军区、南京军区副政委。山东文登人,1937年入伍。系11届中央委员。
张志勇(1916)原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湖北红安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张实杰(.02)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山东邹平人,原名赵浩然,1938年参加八路军。
陈绍昆(1921)原沈阳军区副政委,冶金工业部部长。江苏宿迁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
周建平(1919)原空4军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江苏吴县人,1938年参加抗战。
姜林东(.01.15)原广州军区副政委。山东牟平人,1937年入陕北公学,1949年任三野21军62师政治部主任。
鸿(.26)原南京工程兵学校校长。安徽庐江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高先贵(1912)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顾问。安徽六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涂通今(1914)原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福建长汀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我军三位“博士将军”之一,健在的唯一“博士将军”。
&姜林东同志逝世
2016年02月04日&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广州2月4日电 副大军区职离休干部、原广州军区顾问姜林东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15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8岁。
  姜林东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姜林东是山东牟平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助理员、科长、县委书记、营政治委员、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等职,先后参加苏北、青阳、小圩子、官庄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先后参加临城、朝阳集、孟良崮、南麻、胶河、莱阳、淮海、渡江、解放浙江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浙东地区剿匪、解放沿海岛屿、青海和甘南平叛等战役战斗,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姜林东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顾鸿同志逝世
2016年02月17日&&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2月17日电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工程兵学校校长、副兵团职离休干部顾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2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岁。
  顾鸿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顾鸿是安徽庐江人,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生涯中,他历任师特务队队长、支队特务大队大队长、团民运股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团政委、支队长、副旅长、支队副司令员、剿匪指挥部副司令员、副师长、华东军区第十六步兵学校校长、华东军区工程兵指挥部副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工程兵学校副校长、第一副校长等职,参加了枣庄、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顾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丕功同志逝世
2016年02月24日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2月24日电 原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李丕功同志(副兵团职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107岁。
  李丕功是山东长山(今属邹平)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中,他历任通讯员、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副军长兼司令部参谋长、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朱家套、魏家铺、四平街、锦州、天津、海南岛等战役战斗,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李丕功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张实杰同志逝世《 人民日报 》( 日 & 04 版)  新华社广州3月24日电&副兵团职离休干部、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张实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5岁。  张实杰是原山东齐东人,1939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山东渤海区反顽、滨蒲、商河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四平、锦州、天津、渡江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参谋长、师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张实杰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馆藏&20689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2017年去世的党国家及军队领导人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哪些?
2017年去世的党国家及军队领导人 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哪些?
来自:网络
2017年去世的党国家及军队领导人都是谁
017年3月23日,第七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同志逝世,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八届,无产阶级革命家,第八届,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万国权同志在北京逝世。日。日。日22时,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董万瑞将军因病于在南京逝世
钱其琛,布赫。军队前大领导没有去世的。查看: 2363|回复: 8
全国还有30位开国将帅仍然健在(名单),其中有一位大埔人叫杨永松。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295300 于
14:52 编辑
全国还有30位开国将帅仍然健在其中一位广东大埔人叫杨永松。(凤凰网消息)
(317.46 KB, 下载次数: 4)
12:43 上传
祝他们健康,长寿。
广东就一位了
杨永松,广东大埔县人,1919年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12军101团文书、红一军团3师3团收发、2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2旅5团政治处主任。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抗大总校秘书科科长。解放战争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委。建国后,历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政委。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永松,1919年7月生于广东省梅州大埔县。1930年在永定县委参加革命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平型关战斗时任115师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1945年12月底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副秘
书长。1953年1月调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少将军衔。1957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81年以副兵团级离休[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永定县儿童团团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巡视员,红12军101团文书,二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二旅五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部秘书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土地革命时期
日,秋高气爽,记者在北京西城区一个胡同里,见到了老红军杨永松将军。杨将军的少年时代,受家兄杨鹤松的影响,在闽西参加了儿童团并任组织部长,后参加工农红军,经历了中央红军历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可说是九死一生。
1934年9月,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杨永松所在的部队开始向福建永安地区进发。部队过汀州时,杨永松因病被留后方医院休养。后来由于战事紧张,所有人员需转移到一个叫“九堡”的医院。杨永松和几个战友赶到九堡医院后,让他们意外的是,那里除了一片用砖头搭起的床铺外,已经没有一个人了。原来,医院在一天前就转移了。他们不顾伤病的折磨,坚持赶路,终于在第5天的下午赶上了红一军团的部队。杨永松在寻找三团的驻地时,遇见了一师的聂鹤亭参谋长。“小鬼,你年龄还小,身体又很虚弱,能跟得上吗?”聂参谋长关心地问杨永松。“红军不怕苦和难,我能行!”杨永松斩钉截铁地答道。聂参谋长看他小小年纪,革命的决心这么大,心里十分高兴,给三团打了个电话,把他留在了师部,让他和一个叫赖可可的同志一块负责文书工作。
1934年10月,杨永松随部队踏上了长征的征途。他们一路攻坚克难,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向新田进发。部队由毛儿盖出发,杨永松所在的三团走在军团的前面,翻过一个小山后,开始过草地。一路上,有时见到浮在泥水中的军帽和死在灌木丛中的同志。都过去70多年了,杨将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情仍然十分沉重,泣不成声。他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形:
“到草地的第五天夜晚,我们在一条小水沟边宿营。到了半夜,突然下起大雨。人不能躺着,只好在原地坐着。我有一件短袖油布上衣,用它盖在身上,上半身还能遮雨,但下半身却泡在冰冷的雨水里,越坐越感到腿累腿酸,最后就麻木了,觉得活动不自如了。第二天天亮后,才看到腿肿得老高,打不了弯。此时,我的心情糟透了,难道走不了啦!革命到头了,要死在这茫茫草地了吗?这时,我想了许多许多。最后,爬到一个土坎上,拿出在湖南买的、始终舍不得穿的一双新袜子穿上。横竖也是死,还留它做什么?这种念头闪出来后,我自己又把它克服了。我鼓励自己,不能这样倒下,一定要走出去。队伍出发了,我找了一根别人当柴烧没烧掉的树枝做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队伍比我走得快,我就在后面努力往前赶。两、三个小时过去了,老天爷开眼,我的腿开始消肿,死神终于从我身边被赶走了。现在想来,如果当时不咬牙坚持,我或许真的就死在草地了。”[4]
抗日战争时期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军开始往北撤,到了陕甘边地区实行整训,并进行时事教育和思想动员。党中央则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的报告,阐明民族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二十九军的抗日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在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方面加紧同国民党谈判,一方面红军从陕甘边区向西安附近集结。
日,红一军团在三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115师被编为两个旅,一个旅两个团。343旅是红一军团的部队改编,344旅是红十五军团部队改编。杨永松所在的红二师就改编为343旅685团,红四师改编为686团。
在出发之前,召开了誓师大会。因为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红军也要换衣服、换帽子。当时红军的帽子是红五星帽,要换成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很多战士因为随红军征战多年,对红军有深厚的感情,舍不得换下红五星帽,但为了抗战的需要,忍痛把帽子摘下来放到包袱里面,作为永久的纪念。
日,杨永松所在的685团作为前卫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部队经过富平、韩城等地,在芝川渡黄河向侯马前进。经过荣河县、万泉县(现万荣县)时,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当地群众在桌上摆了点心慰劳我军,八路军战士们没有一个人过去拿,纪律十分严明。
战士们在侯马等了三四天火车才来。这些车皮有的运过骑兵,车皮又脏又臭;有的运过煤,上去以后弄得人的脸都是黑的。但是大家都没计较,想着要上前线抗战,这种脏和臭又算得了什么呢。
按照与阎锡山商定的作战计划,八路军115师向平型关前线大营集结。在原平下了火车后,115师急行军奔赴大营。在路上,杨永松和战友们碰见从前线退回来的阎锡山军队,这些队伍非常整齐。战士们就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整齐?原来,这支队伍离敌人还有几十里路,听到炮一响或者飞机一响,就往后撤。他们还对八路军说日军的炮和飞机很厉害,八路军战士们问他们:厉害到什么程度啊?你们伤了多少人?他们又说不知道。看不上友军的胆怯,战士们下决心,非得打个好仗扬我军威。
当时,晋绥军和中央军在平型关内长城沿线集中了20多个团,准备抵抗日军进攻,八路军则负责深入日军后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那时,灵丘、广灵一带已经沦陷,当地老百姓报告,日本兵非常野蛮,老百姓在庄稼地里干活,日本兵拿着枪把干农活的老百姓当靶子打。
9月24日晚上12点,部队冒着大雨连夜来到伏击地点,在山上等着进攻开始。战士们都淋湿了,但这并没有影响战士们的情绪,大家还是想着第一仗一定要打好。
担任隐蔽伏击任务的是343旅685团和686团。687团接应,另派出小部队打援。25日清晨,在伏击圈等待了一夜的八路军将士们终于等到了钻入口袋里的日军。
进入伏击圈的是从平型关撤下的向东开进的日军汽车队。发起进攻时,师部、旅部打出信号弹,团以下就吹冲锋号。当时685团在左翼,686团在右翼,战士们冲下去,敌人退到对面山上老爷庙和东西跑池村抵抗。大部分被打散的日军藏入公路边的雨水沟里。按照国内战争的经验,这时可以下去抓俘虏了。结果日军非常狡猾,枪也打得很准,你要一露头,他一枪就在你头上打个洞。八路军马上改变策略,朝那里扔了一两个手榴弹,再下去就没有日本兵抵抗了。
686团负责解决老爷庙里的敌人,687团也加入战斗,战斗非常惨烈,我方伤员很多。最后,被八路军昼夜攻击的敌人连夜向国民党军队和阎锡山军队的阵地突围,由于国民党军队和阎锡山军队放弃阵地,被围残敌得以突围而逃。
这场战斗成为八路军出兵抗战的第一战,日军遭遇了战斗意志坚决的八路军,八路军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首战的艰难胜利。
据《正面战场作战记》记载: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缴获炮1门、步枪300多支、机枪20多挺、炮弹3000多发及大批军用品,取得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2]
抗日战争初期,杨永松在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参加了首战平型关战役。他是目前亲历这场战斗、建国后被授予将军军衔的唯一健在者。
日,杨永松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当时出席七大的代表中建国后被授予共和国元帅、解放军将官者共207人,(其中正式代表171人,候补代表36人)。杨永松是这些将帅里目前唯一健在者。[1]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杨永松在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战车师任政委。当时四野特种兵司令员是万毅,萧华任政委,萧华调任空军政委后钟赤兵任政委,副司令员贾陶、匡裕民,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苏进,副政委邱创成,政治部主任唐凯,政治部副主任分别是刘登瀛、吴涛、谢唯进。四野特种兵司令部下辖炮兵一、二师,战车师,高炮指挥所,工兵指挥所,辎重团,朱瑞炮兵学校。杨永松到战车师任政委时,师长是曾克林,副师长赵杰、副师长兼教导团团长李国华,参谋长孙三、副参谋长吕正哲,政治部主任牟永春、副主任谢金山。
战车师下辖坦克团、装甲团、教导团。当时,战车团装备的坦克是日式的,有重18吨、8吨、6吨、4吨、2吨等各种型号的坦克100多辆。主要是抗战胜利后,我军在东北各地收集日军的,也有在平津战役中接收傅作义部队的。四野战车师部队的建设为我军机械化、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
新中国成立后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杨永松的战车师参加受阅,坦克编队以整齐的队形,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1953年1月,杨永松调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4年,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改称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杨永松定居北京。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9月27日下午3点,杨永松按通知持请柬来到中南海,参加在京将军授衔授勋仪式大会。预授将军衔的300多名同志,先集中到中南海国务院礼堂,听习仲勋同志宣读授衔命令,大家笔挺立正站了近两个小时,才听完宣读名单,这时习仲勋同志也出了满头大汗,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大家一起来到礼堂后台,每个人按名字找到预先放在那儿的礼服箱子,打开,将事先已缀好领花、军衔、帽徽的礼服和大沿帽换上。把来时穿的“解放服”放入箱子,待会后自行带走。
这时天色已近黄昏,我们去怀仁堂出席授勋仪式大会,两会之间隙安排有会餐。我们先到怀仁堂的二三十名同志,见门前广场上摆放了两三个餐桌,没有椅子,上面有些菜肴、饮品,那时还不懂什么叫“自助餐”,以为饭菜不多,谁也不好意思去吃,就直接进了怀仁堂,在会场的座椅上歇息等候开会。事后才听说又陆续摆了几十个餐桌,饭菜、酒水十分丰盛,周恩来总理还向大家敬酒祝贺。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赶上。
晚7时30分,授勋仪式开始。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以及元帅、大将们在主席台上,与会人员有上千人。杨永松等300多人安排在观众席的中间位置,各自按坐签入座,桌面上放着每人应授予的勋章,毛主席在台上为元帅、大将们授勋时,台下上将、中将、少将们自己动手挂上个人的勋章。杨永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手抚着勋章,松永松泪眼模糊了,他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授勋仪式结束后,大家观看了文艺演出。
1959年9月上旬,接到北京军区政治部通知:要杨永松到北京参加总政治部组织的全军将军业余合唱团。赶到北京后,北京军区参团的同志们都住在崇文门内军区解放饭店招待所,杨永松记得中将有王紫峰,少将有郑三生、张正光、张英辉、张日清、蔡长元、叶青山、钟元辉、陈宜贵、曾威、黄作珍、王英高、李真、翁祥初等同志。平时合唱团就在驻地进行分练,全团合练在中南海怀仁堂,各团从驻地集体乘大轿车去,主要排练《红军纪律歌》、《太行山上》、《我是一个兵》、《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几首歌曲。经过十几天认真紧张的练习,这些只会指挥打仗或搞政治工作的音乐外行们,终于有了收获。国庆节之际,将军合唱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登台演出,上百名当年跟随着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老战士,如今在李志民上将的出色指挥下,歌声雄壮有力,慷慨激昂。这么多功勋卓著的将军一往无前的表演,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将军合唱团的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极大地激励鼓舞了全中国人民,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少年过去仍被人们追忆。当年,将军合唱团一度扩大到230多位将军,至今仅有杨永松、李布德、向守志等几人健在。
近五十年后的2008年,部分将帅子女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在京成立将军后代合唱团,陈金钰将军的女儿陈松江来找杨永松,提出让杨永松和裴周玉、王定烈等老将军一起参加授旗仪式。杨永松等到会参加,他说,看着这么多娃娃穿着我们当年的服装,唱着我们当年高唱的歌曲,我非常激动。我把印有“将军后代合唱团”字样的旗帜授予该团领导,这寄托了我们老一辈对革命后代的期望和传承。
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国家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截止到2016年3月,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将帅军衔的1614人中,健在的开国少将还有39位。我们衷心祝福这些开国将军们健康长寿。
土地革命时期
谢谢你的介绍,我是从凤凰网看到的。
他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将军之一,曾参加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战时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等著名战役,抗战胜利后驰骋东北战场,曾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四野战车师政委,1955年授勋时,是最年轻的少将之一。他就是97岁高龄身经百战的广东梅州籍开国将军杨永松。
一心要革命的“红小鬼”
1919年7月,杨永松出生在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一个贫苦家庭。童年在镇上的步梯小学读书。
杨永松受当时革命思潮和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后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的二哥杨鹤松的影响,年幼的杨永松在学校加入了童子团,开始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道路。
1928年3月,二哥杨鹤松参与领导的“百侯暴动”,给反动势力当头一击,后因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反扑,武装暴动失败,杨永松也因此出走百侯,开始在外乡大东以替人放牛为生。
1930年4月底,杨永松在去闽西的行程中,接受中共平和县委书记陈采芹的革命思想教育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留在永定县委机关打杂,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
1930年11月,杨永松还被选入闽西儿童团团总部任组织部部长,接受张爱萍的直接领导,在工作中学习成长。
1931年7月,杨永松突然被肃反委员会以反革命的理由将他抓起来,关押几天后才放出来。他当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回闽西机关,二是参加红军。杨永松认真思想后,决定到前线去当红军。因为从小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他一心是要革命的,要让红军考验他。
杨永松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在红十二军政治部机关做勤杂及文书工作,后被编入红军101团,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以及1933年9月开始长达一年多的第五次反“围剿”恶战。在硝烟弥漫中,杨永松一天天成长,更加坚定革命的信念。
九死一生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9月,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杨永松所在的部队开始向福建永安地区进发。部队过汀州时,杨永松因病被留后方医院休养。后来由于战事紧张,所有人员需转移到一个叫“九堡”的医院。杨永松和几个战友赶到九堡医院后,让他们意外的是,那里除了一片用砖头搭起的床铺外,已经没有一个人了。原来,医院在一天前就转移了。他们不顾伤病的折磨,坚持赶路,终于在第5天的下午赶上了红一军团的部队。一师的聂鹤亭参谋长看到杨永松的身体状况,把他留在了师部。这时是1934年的10月。
第二天,得到通知:傍晚出发。当时杨永松还不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就这样开始了。如果没有前些日子拼着性命地追赶部队,或许从此他就与中国革命无缘了。因为年纪小,部队整编长征前要送他回家,谭政说“他哪还有家?兄弟们都参加了革命,送他回家就等于送死”。
日下午3时半集合出发,每天夜行晓宿,直到第六日才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新田。此后一路走一路打,翻过了大王山,越过了天堂铺,渡过了湘江,到12月份,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二过乌江,四渡赤水,兵临贵州。进入云南,杨永松已调入三团司令部任文书。红军击破了敌人的一次次围堵,来到了川康之地的茫茫雪山前。由于高山缺氧,大家都像踩在云雾里一样艰难地在雪山上挪动脚步,不时有掉队的战士“睡”在的路旁。爬过雪山时,全团只剩下880余人,不足长征出发时的三分之一。
杨永松跟着三团的队伍走在红一军团部的前面,到达了草地。一路掩埋战友的遗体,一路艰难的前行。在进入草地的第六天,杨永松的因长时间泡在雨水里,双腿肿胀,无法起身。他穿上在一次胜仗后买的一双没有补底的袜子,套上一直舍不得穿的新草鞋,柱着一根木棍,凭着艰强的信念跟在部队后面一步一撑地往前走。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脚能感觉到暖和了,开始消肿,杨永松非常高兴,又一次甩掉了死神,往前追赶革命队伍去了。
1935年10月,杨永松紧跟着革命队伍,整整走了一年,走到了陕甘苏区的吴起镇,长征结束了。杨永松跟随部队经过了11省,行程两万五千里,历尽险山和恶水,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艰难困苦中得到了锻炼,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活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国共和谈一致抗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8月22日,红一军团在三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杨永松所在红二师就改编为343旅685团,统一换戴有国民党军青天白日帽徽的军帽,杨永松和大家依依不舍地摘下红五星军帽。8月23日,杨永松所在的685团作为前卫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此时杨永松任六八五团政训处技术书记。到冉庄集结后,杨永松随着队伍翻了一座山沿着一条河向平型关侧后前进,参加平型关战役。因抗战初期日本兵训练有素,个人单兵做战能力很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25日打扫战场,杨永松所在六八五团死伤800人以上,全团只回来900余人,有一个连队只剩下一个副指导员和一个战士,许多战友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平型关战役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
此后,杨永松跟随部队保卫忻口,转战晋西,挺进山东,浴血鲁南,在战争的烽火中不断成长。1942年10月,杨永松调去中共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后来又调任绥德抗大总校部秘书科科长,在徐向前校长身边供职。日,杨永松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党的“七大”。1949年3月,杨永松被分配到第四野战军战车师任政委。
共和国年轻的开国将军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杨永松的战车师参加受阅,坦克编队以整齐的队形,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3年1月,杨永松调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4年,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改称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
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杨永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手抚着勋章,杨永松泪眼模糊了,他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1957年8月,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杨永松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工程兵任副政委。1959年9月,他参加了总政治部组织的全军将军业余合唱团。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81年按副兵团级离退休,医疗享受正大军区职待遇。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勋章荣誉章。
光阴荏苒,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军队建设浴血奋战、付出辛劳的老红军战士杨永松将军今年已经97岁高龄了。他年事虽高,精神依然矍烁,思维依然敏捷,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和祖国建设的伟业。
(根据杨永松著《硝烟往事》整理)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路军有多少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