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实验区规划要依据哪些原则

余政发〔2012〕15号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余姚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现将《余姚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余姚市省级可持续
发展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
  一、实验区建设背景与现状基础
  (一)建设背景
  (二)优势条件
  1.地理环境优越,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
  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3.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推进
  4.历史灿烂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三)制约因素
  1.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仍较粗放
  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3.城市建设有待加强,和谐余姚建设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实验区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3.规划依据
  (二)示范定位
  (三)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1.总体目标
  2.主要目标
  3.指标体系
  三、实验区建设主要任务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注重自主创新,增强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2.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4.加快旅游功能区开发步伐,全力打造现代商贸服务业
  (二)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缓解资源要素制约
  1.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施减排工程
  2.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展城市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三)完善城市基本设施体系,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1.完善城镇布局,扎实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2.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功能水平
  3.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升城市交通运输能力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强力推进和谐余姚建设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2.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和谐余姚建设迈出新步伐
  3.弘扬新时期余姚精神,继承发扬革命老区光荣革命传统
  4.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四、实验区建设重点工作
  (一)可持续发展示范建设
  1.特色产业示范建设
  2.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建设
  3.城乡统筹和社会事业示范建设
  (二)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建设
  五、实验区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政府执行力建设
  1.加强组织建设,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2.创新工作机制,继续加强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建设
  3.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督查考核
  (二)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显著提高要素保障水平
  1.完善和落实各种扶持优惠政策,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2.健全资源要素综合利用机制,提高资源要素保障能力
  3.创新污染防治机制,不断提高环境资源支撑能力
  (三)注重科技支持,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1.搭建高效多元的科技交流平台,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2.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加大人力资源引进开发力度
  3.改进科技推广方式,争创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
  (四)抓好宣传引导,全面营造创建氛围
  1.加大舆论宣传,切实鼓励公众参与
  2.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全面开展绿色创建活动
  3.大力建设生态文化,不断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
  前&&& 言
  余姚市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湾南翼工贸城市,宁波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余姚,以其优良的区位优势,雄厚的民营资本,良好的体制保障,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已成为杭州湾南岸重要的工业基地。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带动了区域经济整体向上发展,使其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位于全国百强县前列。&十一五&期间,围绕 &浙东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浙江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余姚市大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有效提高了交通、水利、能源、环境等社会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提升了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带动了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余姚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合力攻坚,锐意进取、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协调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1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44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86亿元,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5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770元,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详见附件1)。
  &十二五&时期,余姚将进入人均10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一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工业化发展进入中后期,传统的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都将面临深刻调整,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技术和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余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工业化质量。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杭甬高铁建设的推进,浙江海洋产业带的优化发展,又将为余姚市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多机会与活力。&十二五& 是余姚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余姚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积极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对于余姚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全面落实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的新要求,努力培育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宁波市委的部署,结合余姚市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型升级这一主线、赶超跨越这一主调、新型城市化这一主导、改善民生这一主旨的主攻方向,利用余姚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入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和余姚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宁波、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余姚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余姚市可持续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适用范围为余姚市所辖整个区域,含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总人口83.2万人。本规划实施期限为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一、实验区建设背景与现状基础
  (一)建设背景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发生着重大变化。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孕育着重大科技创新和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结合的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等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高端产业部门;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全球要素流动速度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呈现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长三角地区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攀升,家用电器、厨电卫浴、日用五金等消费量将逐步增加,国内市场未来前景广阔,蕴含着无限商机。而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我国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随着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规划深入实施,浙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断巩固,&大桥经济&效应逐步显现,区域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多变。这对发展基础较好的余姚来说,既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都市区的难得机遇,也对要素大积聚、功能大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优势条件
  1.地理环境优越,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
  自然条件优越。余姚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地势险要,间有盆地、谷地,姚南山区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如织,并有众多湖塘水库,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小水电约3.1万千瓦,已开发2.6万千瓦。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6.2&C,日照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
  区位优势明显。余姚市位于浙东宁波平原,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杭甬高铁的即将建成,以及浙江海洋经济带的建设都更加凸显余姚区域位置的优越。&十一五&时期,余姚市按照&内通外联&的交通要求,推进了以公路为主体,公、铁、水&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这进一步凸显了余姚市依托沪杭甬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共享优质资源,分享长三角城市群的&同城效应&,充分发挥区域经济联合的优势。
  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十一五&期间,余姚市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万元亩值&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出台《茶产业提升规划》和扶持政策,完善农机、农技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合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余姚市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块状产业集群化&的要求,加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各类科技创业平台搭建取得阶段性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实施并完成了一批家电、五金、塑料模具、纺织化纤等传统性支柱产业项目,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挥。按期完成宁波振东光电有限公司线型光纤传感系统技术改造项目、江丰电子技改项目、百事德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等一批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项目,新兴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余姚围绕打造区域性服务业高地,依托产业特色和市场优势,积极培育壮大专业市场,加快塑料城等专业市场转型提升步伐,建设&一主三副四片区商业中心&的城市商业发展框架,全市已基本构建起以城市商圈为龙头,镇级商贸中心为骨干、村级商业中心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有效地提升了余姚市服务业发展平台,形成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余姚成功入选&浙江十大市场强县&榜单。通过强化机制创新,余姚市休闲旅游业也加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为断提升,逐步以四明山区和姚江流域为重点,逐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旅游层次和形象。2007年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3.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推进。
  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余姚市认真落实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环境整治和生态项目建设力度,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顺利完成兰墅公园建设工程、奖嘉隆江整治工程、牟山湖增容工程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四明湖水库环湖整治工程、滨海产业园内河整治工程、姚江干流防洪整治工程、儿童公园(黄山)建设等工程,两个省级开发区环境整治工作通过验收,城乡绿化和水环境得到改善,城乡生活更加美好。2010年全市河道保洁覆盖率达到98%,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提高到12万吨和1200吨,顺利创建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市。
  主要污染物减排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近年来,余姚市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紧实施重大节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提高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降低单位工业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五年来,全市共完成了约40万只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任务;全市共有6家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项目),年利用废弃资源达200万吨;实施节能改造项目200多项,47家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或电平衡测试,总节能量达到22万吨标煤。全市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底的0.95下降到了2010年底的0.76,降幅为20.01%,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主要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时期,余姚市要素保障类重大项目累计投资34.5亿元,其中水资源12.41亿元,电力资源15.14亿元,土地资源6.95亿元,水资源、电力和土地资源供给进一步加大,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历史灿烂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河姆渡遗址举世闻名。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距今七千年前、余姚先民创造的辉煌的史前文化的重要遗物。河姆渡遗址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罕见的珍品而闻名于世,被人们誉为&七千年前的文化宝库&。至今,已发现的20几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大多位于余姚市境内,比较著名的有丈亭镇鲻山遗址、三七市镇田螺山遗址、河姆渡镇鲞架山遗址等。
  余姚文化底蕴深厚。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之誉,余姚从秦时置县开始,历代名人辈出。余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余姚姚剧、石雕、木偶摔跤、车子灯、民间剪纸等,通过设立鼓励民间创作基金,举办各种高规格演出,余姚先民的聪明和才艺被不断延续和传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更为余姚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使余姚发展文化旅游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制约因素
  1.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仍较粗放。
  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十一五&期间,虽然余姚市科技事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全社会创新投入力度依然不足,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科技中小企业仍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较弱,科研机构缺乏,高素质科技人才短缺;核心技术的缺乏直接导致支柱性产业升级困难,产业链延伸受制,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方式仍较粗放。余姚市的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余姚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始于低端产业,龙头企业比重小,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有限,支柱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大都集中在传统领域,依靠简单的规模扩张发展,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新兴产业虽已起步,但规模偏小,占比过低,具有典型的&轻、小、散&的特征;特色产业集群属于同质低水平集群,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余姚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余姚市重点项目建设多,土地需求大,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满足建设需求;耕地后备资源中面积大、开垦条件好、易开发造地的地块已经基本开发利用完毕,剩余土地以零星分散为主,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土地占补已经到了基本农田&上山&、&下海&的地步,占补潜力挖掘难度加大。
  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严峻。水、能源等要素约束更加明显,环境容量日趋饱和,环境保护压力也日益增大。全市现有的供水供电、排污和道路运输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上扬,给余姚市的塑料模具和小家电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3.城市建设有待加强,和谐余姚建设尚需进一步提高。
  城市改造力度不够。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余姚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最佳时期。但余姚城市的扩大,使得城中村现象突出,城中村大多存在环境差、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品质的提高。城市自然、人文相结合的特色没有得到体现,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革命老区的发展仍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以余姚梁弄镇为中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曾有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鲜血,留下了众多红色革命遗迹,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给老区带来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据余姚老区办统计,2010年余姚革命老区四乡镇两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3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132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287万元。但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观念不新、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仍制约着老区的发展。
  总体宜居度尚需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比例过低,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等等占比都相对较小,城乡统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矛盾仍比较突出。
  二、实验区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环保与和谐优美的宜居环境为抓手,坚持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并进,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并重,坚持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并行,坚持&富民&与&强市&并举,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基本原则。
  (1)转型升级,内涵发展。
  &十一五&期间,余姚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发展质量,转型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还需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不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还任重道远。必须继续坚持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促发展&的根本之举。坚持市场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在建设产业基地、引进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扶植块状经济上出成效,着力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能耗降低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城市经济,粗放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2)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近年来,余姚市坚持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抓好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目前,余姚市已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市,但发展进程中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还不够协调,以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生态化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还未普遍形成。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视存在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突出生态优势的保护、转化和提升,加强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重大项目建设中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构筑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人文等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科技支撑,创新发展。
  坚持把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敢为人先、敢破常规,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善于以创新的举措迎接挑战,着力破除保守思想,着力破解体制障碍,大力弘扬开明开放的新风尚,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切实加强与市外(境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扩大民间投资渠道,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形式的开放格局。深入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创新资源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招才引智工作,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健全优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联动推进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扶持推动一批装备制造、精品模具、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组织实施一批传统产业技术革新、信息化改造项目,全力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余姚制造&向&余姚创造&转变,实现余姚城市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4)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始终把亲民、富民、惠民、安民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重视社会民生各项工作,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努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按照余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坚持适度超前和实现社会资源均衡分配的原则,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加强建设,建立健全与余姚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余姚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基本社会公平,进一步提高余姚市民的幸福感水平。
  3.规划依据。
  (1)《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二五&建设规划(2010)》;
  (2)《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国科发社字(号);
  (3)《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发〔2010〕64号)》;
  (5)《浙江省关于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63号)》;
  (6)《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余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年)规划纲要》;
  (9)《中共余姚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决定》(余党〔2010〕11号);
  (10)《余姚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11)《余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年)》;
  (12)《余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年)》;
  (13)《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年)》;
  (14)《余姚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
  (15)《余姚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6)《余姚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示范定位
  根据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要求和余姚市政府&更高水平幸福城市&的总体建设目标,到2015年,余姚要力争基本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完成、基础设施完善、内外交通畅达、民生和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良好的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率先做好以下&四个实验示范&:
  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示范。
  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使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中小企业实现集群化发展,产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速度快、总量大、效益好、后劲足、结构新、素质高的发展特点,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美誉度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示范。
  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之路,科技投入持续明显增长,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
  3.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示范。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集约利用要素资源。到2015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其中电厂脱硫率达到100%,继续保持节能减排在全省前十名的地位,并在省级和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份额上有所突破,基本形成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环境保障体系和生态承载体系。深度挖掘以&一山一水一古城&为核心的优势资源,以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创新发展、提升环境质量为手段,强化城区龙泉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四明山休闲度假基地、环牟山湖乡村休闲旅游区和姚江旅游文化带的功能布局,打响&山水城市、文献名邦&旅游品牌,强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战略,使余姚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和新兴旅游目的地。
  4.城乡统筹发展,为现代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示范。
  根据建设现代和谐宜居宜业城市的目标定位,结合余姚市资源禀赋条件,主要围绕&一主两副三组团&的空间战略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区域要素集中度,强化区域经济特色,根据余姚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继续加快城区绿化建设步伐。截至2015年末,全市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固体废物全部得到妥善处理,城市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2.25平方米/人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中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打造出融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三)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依据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坚持&富民&和&强市&并举,重点突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素保障体系、新型城镇布局体系、社会事业设施体系、生态环保体系等大体系的构造,力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建设现代和谐宜居宜业城市提供强大支撑力,着力打造综合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人文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安康的幸福城市和现代化中等城市,力争把余姚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主要目标。
  实力余姚建设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平台建设步伐稳步加快,高端新兴产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现代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驱动等成效卓著,既与世界接轨又有余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争取突破1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争取突破15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达到40%以上,城市化率争取达到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争取突破1500亿元。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南部山区加快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综合实力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
  创新余姚建设实现新突破。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创新主体快速成长,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立起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全市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达42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8%以上。
  生态余姚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阶梯式水价和差别电价制度,健全矿山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5%,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优势进一步凸现,力争把余姚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市。
  人文余姚建设展示新面貌。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加强城乡文明建设,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人文优势进一步彰显,以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和便利性为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公民素质得到有效培育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等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努力把余姚建设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征鲜明、地方特色浓郁、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强市。
  和谐余姚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市域公共设施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服务性政府建设成效突出,新型社会管理机制基本确立,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到2015年,全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3%和9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000元、23700元。
  3.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中确定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结合余姚市实际,确定了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技教育7个方面共32个指标,构成余姚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指标体系(详见表1-1)。
  表1-1&& 余姚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一览表
  类型&序
  号&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2012年&2015年
  人口&1&计划生育率&%&97.7&96&96
  2&人口自然增长率.&&&-1.38&&1&&1
  生态&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9.33&10.5&12.25
  4&森林覆盖率&%&45.05&&45.05&&45.05
  源&5&人均耕地面积&亩&0.79&0.79&0.79
  6&每万元GDP能源消费总量&吨标煤&0.76&0.70&&0.65
  7&每万元产值水耗&吨&70&65&60
  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3.65&96&100
  9&COD排放总量&吨&6&3854.6
  10&SO2排放总量&吨&0&3574.5
  11&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1&75&&80
  12&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100&100
  1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100&100&100
  1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100
  济&15&GDP年均增长幅度&%&12.7&10&11
  16&人均GDP&元&&109500
  1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13&8&10
  1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4.5&36&40
  会&19&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0000
  2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23700
  21&城镇登记失业率&%&2.8&&4&&4
  22&自来水普及率&%&100&100&100
  23&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100&100&100
  24&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100&100&100
  25&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人&5.38&5.5&6
  26&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100&100&100
  27&新生儿死亡率&&&2.22&&8&&8
  28&每万人刑事案件案发率&件/万人&102.95&100&100
  育&29&科技三项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5.2&5.4&5.6
  30&每万人口人才数&人&190&220&265
  31&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17.82&&19&&20
  32&青壮年文盲率&%&0&0&0
  三、实验区建设主要任务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余姚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将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坚持产业间与产业内&双调整&,以打造集群化大产业、推进战略性大项目、培育龙头型大企业、建设专业性大市场为重点,整合提升拓展产业集聚平台,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的层次和竞争能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双提升&。争取到2015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推进形成具有余姚特色的&一核一带三区&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一圈四带二区多点&农业空间格局,将余姚打造成&杭州湾南翼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和新兴旅游休闲目的地&。
  1.注重自主创新,增强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创新实力。要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强实验区建设科技保障的核心。继续探索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机制,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建设。扶持推动一批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争取到2015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宁波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22家。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10%。努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市)工程和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加快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代理、交易、信息和法律等服务,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创建品牌和参与标准制(修)订,力争到2015年新增宁波市级以上名牌产品25个,新增驰(著、知)名商标12件,专利总授权数达到6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达300件。年均增长8%以上,各级专利示范企业100家以上。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通过政策扶持、优化服务等举措,积极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提高企业开发新品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加强新品研发,努力以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赢得市场。整合科技、人才和产业等财政专项资金,采用资助、贴息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初创期科技项目、企业的研发投入,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和创业种子资金的运作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机制,拓宽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支持企业到人才密集城市或国外设立和收购研发机构,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科技型示范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型苗子企业,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余姚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
  2.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着力打造产业平台。坚持以大平台集聚大项目,以大项目发展大产业。认真贯彻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决定》,按照&开放创新、整合提升&的总体要求,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步伐,扎实推进滨海新城、远东工业城、模具城和科创中心开发。加紧建设余姚工业园区&商业居住、新型工业&两大板块。优化余姚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狠抓项目落地和推进,提高开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高铁新城核心区、西南组团等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南雷路商务楼宇经济板块,着力打造城市经济新亮点。努力把两个省级开发区建设成为余姚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整合发展其它各工业功能区,促进工业加速向园区集聚。力争全市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度达到52%以上。
  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主导性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成长计划&,完善发展规划和土地、资金、人才等配套政策,建设新兴产业园,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快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生态经济,重点发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机构和研发中心,扶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把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鼓励企业拓展重点内需市场,不断扩大余姚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注重培育产业集群。以特色块状经济提升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落实年度实施计划。鼓励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化的&补链型&配套企业,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双提升&,引导传统块状经济加速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强人才、科技、金融、贸易等配套服务,研究制定&智慧制造&建设方案和政策措施,开展传统产业的企业信息化改造试点。大力培育规模企业,实施上市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积极扶持总部经济,鼓励企业通过参股经营、联合投资、重组兼并等体制创新实现抱团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示范活动,鼓励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支持优势企业上市。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合资合作,促进企业抱团发展。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不断提高民间投资的比重。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深入实施高效农业&315&示范工程,完善特色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以马渚、牟山为主的姚西功能区、黄家埠、临山、泗门、朗霞为主的姚北功能区和三七市、河姆渡、陆埠为主的姚东功能区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确保粮食种植规模稳定、生产能力提高。积极创建促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狠抓特色规模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精细蔬菜、经济林果和特色养殖,稳步推进新大陆农业科技园区等项目。全力抓好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工程,不断完善余姚瀑布仙茗、余姚杨梅、余姚榨菜的市场营销体系,着力提升集体证明商标使用覆盖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发展优质农产品。
  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有机肥,促进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农林剩余物、废农用薄膜等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大力推广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休闲观光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及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和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农作制度,着力构建农(林)牧结合的生态种养殖、生物质资源开发及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按照农工结合、农贸互动的思路,积极发展设施型、复合型、加工流通型农业,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农产品流通业,着力培育优势龙头企业。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方式进行联合重组,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引导创建集农技、农资、农贷、农机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一批农机服务新型组织,着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农产品市场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加强重点养殖环节监管,健全动植物防疫体系。
  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扎实推进姚江干流防洪整治等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创建为契机,大力推广经济型喷滴灌技术,力争新增喷滴灌面积2万亩,发展畜禽养殖场喷灌6万平方米。继续加快山区小水电站改造升级步伐,不断增强农村水电的惠农功能。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引导农户加大设施投入,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比重。
  4.加快旅游功能区开发步伐,全力打造现代商贸服务业。
  提升壮大消费性服务业。着力抓好桐江桥核心商圈功能提升和城南、泗门商业副中心建设,推进姚北商业副中心建设规划突破,加快城东、东南、城西、城北(高铁)四大片区商圈的培育发展和胜山路等特色商业街区改造,加快推进河姆渡国际广场、中国裘皮城二期、时代广场、万达广场、保利文化商业广场、四明广场、余慈高铁核心商务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培育特色商业街区,着力构建&1346&城市商圈。大力发展新型商贸业态,继续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项目强商&计划,积极引进万达等知名品牌,加快城东嘉悦购物广场、红星美凯龙等商贸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内外高端商贸企业的招商洽谈,力争引进若干国际知名商贸项目,培育打造汽车4S大道等一批特色街区,促进中心城区商贸集聚和能级提升。扎实推进梁弄、丈亭、马渚、陆埠、临山、小曹娥等镇级商贸中心建设,加快发展一批以中心村为重点的便民商业网点。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扩内需政策,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扩大文化、教育、健身等高端消费,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科学编制姚西北、姚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不断优化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布局,进一步增强产业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区域性服务业高地,着力加快中国塑料城等专业市场转型提升步伐,加快中塑世纪大厦工程建设,提升浙江塑料城网上市场,完善&中塑现货&等交易结算功能,完成小家电网上市场建设,积极谋划推动中国塑料城上市工作。积极培育壮大专业市场,加快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余姚商都工业配套城等项目建设,启动中国小家电贸易(批发)中心等项目。依托产业特色和市场优势积极打造塑博会、小家电博览会、裘皮服装节等精品展会,逐步形成以中国塑料城为龙头,以各农贸市场为基础,以轻工模具城、中国裘皮城等专业市场为骨干的多层次、全方位、远辐射的商品流通网络。按照&突破高端、发展中端、培育专业&的发展思路,创新会展业发展机制,精心办好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裘皮服装节等重大展会,不断提升会展经济规模和档次。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将余姚打造成为本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引进举办商务类会议和学术会议的目的地城市。优化提升物流服务功能,加快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培育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市场,重点建设一拖(宁波)物流园区,推进姚北、城北、城西、姚东、姚南物流业功能区建设,初步形成&一主四副&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力争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增加150亿元以上。加快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步伐,抓好一批创意产业示范项目,积极发展中介服务、决策咨询等新兴服务业。
  整合发展旅游业。余姚市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要充分发挥四明山旅游投资公司、河姆渡文化投资公司、牟山湖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等的组织引领作用,综合开发四明山红色旅游、姚江历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举办系列农事旅游节庆活动,不断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大力弘扬余姚精神,加强文明素质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效应,深度挖掘&山、水、城&资源优势,根据《余姚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思路》、《中共余姚市委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余姚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四明山旅游总体规划》、《姚江旅游文化带规划纲要》、《四明山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河姆渡遗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等重点区域规划及单项规划,坚持串点成线、以线带片,按照&一心两轴四区&的布局,推进高铁站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构建龙泉山、四明山、环牟山湖、姚江四大旅游功能区,不断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努力将牟山湖休闲度假区、四明山旅游区等打造综合型山水生态高端旅游度假区,打造城区历史文化休闲区及姚江文化旅游黄金路线,为余姚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和新兴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依托河姆渡遗址天下玉苑和牟山湖等旅游景区,重点深入实施前溪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四季山庄(越龙庄)、四明湖(梁弄)风景区和凤凰山庄旅游接待服务区等旅游区块建设,抓紧实施河姆渡原始生态区、综合配套服务区等项目,逐步形成内容丰富空间辐射大带动性强的全新区域旅游板块。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推进四明湖开发和红色旅游二期建设,稳步实施四明湖度假村改造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四明湖风景名胜区。扎实推进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力争越龙庄温泉休闲基地建成正常营业。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新建一批农家乐项目,不断提升品牌建设,旅游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办好杨梅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积极拓展客源市场。建立导游管理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057.3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4.6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 GDP的8%以上,旅游业成为余姚市国民经济的战略型支柱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
  (二)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缓解资源要素制约
  根据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目标,积极实施&清风蓝天&、&清水绿地&、&清洁城乡&专项工程,实施节能减排、突出生态问题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省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和国家级生态市等生态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迈出坚实步伐。
  1.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施减排工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实施《余姚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培育发展一批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快构建企业、园区、社会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推广节能、降耗和废物再生利用技术,加快实施污染物减排的重点工程,加大环保热点问题整治力度,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加快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按照&保优限劣、区别对待&的原则,努力提升节能降耗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持&有进有退&原则,完成不锈钢熔炼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商贸等行业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使节能降耗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强化能耗总量控制,抓好能源统计、评估、监测体系和责任制建设。到2015年全市所有10吨以上燃煤锅炉要全部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完成50家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审计。
  2.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能源建设力度。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用能安全,增强余姚能源综合保障能力。结合用电需求,加大对骨干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重点加大对基层电网的建设;结合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逐步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按照&中部中心城区-北部重点发展区-东部重点镇&的顺序逐步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对中心城区、滨海产业区以及其他工业密集地区,加快公共热电厂及供热管网建设,在热电厂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全部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供热。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推进余姚生活垃圾发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利用和地热能利用,加大对已建水电站改造和扩建。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提高供水能力,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和节水型农业生态循环技术。解决部分地区用水困难为目标,不断完善余姚市水资源供应系统。加大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解决水质污染问题。推广现代农业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农业用水需求。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对没有纳入全市供水管网的山区供水站进行改造,提高供水安全性。积极推进污染防治、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设,启动城区水体流动工程,改善城区水环境。做好市域主干河道疏浚工程,增强河道调蓄能力,改善水环境。继续完善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支管和乡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尽快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印染行业中水用水率达到40%。
  坚持保护耕地与保障用地相统一。集约用地与开发利用并重,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着力优化用地结构,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必需用地。充分利用市域内丰富的滩涂资源,适度进行围涂造地。结合余姚地形特点,适度有序地对低丘缓坡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盘活土地存量,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宅基地置换住房、异地安置宅基地等模式,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争取使用用海指标,拓展用地空间。研究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企业关停现象,旧厂房转让和改造建设机制。深入推进土地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大力发展节地型产业,切实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3.积极开展城市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生态文化为先导,生态经济为支撑,生态环境为保障,结合余姚特色,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实施&清风蓝天&、&清水绿地&、&清洁城乡&工程,努力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启动&绿色余姚&计划,积极创建省&森林城市&。以中心城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以城市公园为主的绿化平面、以道路绿化和河道绿化为主的绿化走廊建设,打造覆盖全市的绿化体系。
  拓展环保重点领域。在继续推进水、气污染防治等各项重点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土壤、固废、辐射、噪声等污染防治,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辐射环境监管,进一步拓展环保工作的重点领域。加快实施市域污水收集工程,切实提高污水纳管率。深化矿山综合整治,建立矿产资源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库区保护工作,提升城乡河道保洁水平。继续探索山区排污生态处理的有效方法,切实落实对四明山等地区的资源保护措施。严格执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加强陆源污染入海控制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监视和预警,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着力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化肥农药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河沟池塘整治、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着眼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坚持以要素资源有效集聚和有效分散促进城市转型,加快县域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着力强化城市功能、城市形态、城市特色和人居环境的提升,全力打好城市西南组团、城东新城、高铁新城、玉皇山周边区块等功能组团开发,中心城区旧村拆迁改造,市域快捷交通网络和生态通道(屏障)系统建设以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攻坚战役&,全力抓好两个城市副中心、三个中心镇、一批&风情小镇&和规划中心村的培育。全力促进南北区域统筹发展、切实强化片区统筹开发、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升余姚区域竞争力、提高市域整体发展水平。
  1.完善城镇布局,扎实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着力调整城市发展格局。顺应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趋势,坚持把城市化主导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融合,加快城市副中心、片区组团、中心镇和一般镇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健全以城带乡机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按照&一主两副三组团&的总体框架,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的功能布局,着力打造南雷路&新建路主轴线,加快建设行政和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培育城东、城西、城南三大商圈,规划建设城市核心区、城东、西南和高铁组团。以杭甬铁路客运专线余慈站建设为契机,在余慈站周边建设高铁新城,建设宁波北部都市区综合交通枢纽,与塑料城片区联动发展,建设&微型CBD&、商贸会展物流为特色的,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目标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区。
  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和卫星城建设。围绕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按照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朗霞、低塘以及余姚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强化商务会展、文体科教、生活居住等功能区建设,开发建设现代商贸区和居住区,有效实施与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对接工程,加快推进开放创新、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建设。围绕建设宁波都市圈卫星城市目标,打造泗门镇&一心二区四片&的空间结构。加快核心区块改造及城市景观建设,构建城市交通路网框架。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完善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设施配套。推进城市现代产业集聚,引进新型业态和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全面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工业功能区。
  大力培育中心镇。以梁弄、马渚、陆埠等省级中心镇、集镇组团节点镇为重点,按照&扩权强镇建城&的要求,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要素保障、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把更多资源留在中心镇,逐步将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规划期内重点加强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多渠道加快镇域基础设施网点建设,逐步改善镇区建设风貌,提升人居品质。
  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中改造建设等为抓手,对《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年)确定的40个中心村,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进行培育建设,促使中心村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尤其是要促使平原半山区片的25个集聚发展型中心村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集聚周边小村人口、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使中心村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和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组织实施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深化村庄整治,以&科学发展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为建设目标,在全市农村分期分批地实施农村生态经济推进行动、农村生态人居建设行动、农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2.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功能水平。
  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东顺、南优、西拓、北连、中聚&的发展策略,积极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坚持空间扩容与整合并举,推进形成&三轴三心五片&的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城市的山水特色和文化魅力。大力推进城市核心区、西南组团、城东新城、高铁新城开发,加快南雷路两侧商务楼群、时代广场、河姆渡国际广场、保利文化商业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建设一批对余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功能型城市综合体,着力塑造城市新亮点、新座标,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实施商业区块、市政设施、城中村等改造工程,促进城市业态、文化景观、功能设施、人居环境的有机更新。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人文基因,注重风貌保护与功能改造的有机统一,推进府前路等历史街区改造,倾力打造&山水文化魅力四溢&之城。
  继续优化中心城区交通网络。结合杭甬铁路客运专线、轨道交通建设的现实与可能,加快推进公交场站、线路的不断优化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打通城区主要断头路,实现城区主要道路之间的连接,同时结合城中村改造,加快市政道路拓宽和新建工作,增加道路交通承载能力。实施&疏堵保畅&工程,有效缓解交通堵塞问题,对交通压力大的重点路口发展立体交通;对车流量大的路段,探索设置单行线。积极发展静态交通,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在停车难问题突出地段,积极发展地下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在车流量较小的非主干道路,适当建设阶段性停车场;在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停车位。
  加快推进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继续建设大型水厂,配套建设供水管网,提高供水管网的覆盖范围,实现全市中北部平原地区供水管网联网运行,东部和南部局部山区单独供应。深入推进大型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骨干网建设,快速推动污水收集毛细网建设,扩大污水管网覆盖范围,使污水处理厂真正发挥作用。
  3.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升城市交通运输能力。
  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十纵十横一连二通道&的干线公路网,主要以新建高速公路、拓展主骨架、干线公路网,改造已有公路,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主。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和杭甬高速复线(杭州湾沿海高速)余姚段建设,完善余姚市高速公路布局,力争&十二五&末形成&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架,使余姚成为地区性交通枢纽。
  加快快速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二纵二横&区域快速路网,提高中心城区对高速公路和周边区域的通达性。推动区域性主干路建设。一是对现有的主干路进行改造,提高道路技术等级和服务能力,加强中心城区与泗门、梁弄、陆埠、马渚等中心城镇市县一级公路连通;二是根据余姚市域格局的调整及&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新的区域性主干公路。
  推进铁路交通建设。配合做好杭甬客运专线和轻轨,加快进行余慈客运场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客、货站场的配套设施建设,保持铁路运输的持续、健康发展。配合做好杭州湾跨海铁路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结合《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做好余姚市内轨道交通对接工作。
  改造水路交通设施。快速推进杭甬运河配套码头建设,打通余姚西到杭州、东到宁波的航运新通道。改造市内低等级内河航道,提高余姚内河通航能力,最终形成以四、六级航道为骨干,七级和众多地方航道为基础的内河航道网。
  提升客货运场站运输能力。根据余姚市城镇规划布局和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结合杭甬客运专线余慈站布局地点,重点建设余慈客运中心总枢纽,逐步推进余姚客运西站、东站建设。货运站建设方面,推进泗门货运站、姚北货运站、货运南站等场站建设。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强力推进和谐余姚建设
  要继续实施民生关爱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文化发展的共建共享,加快研究城乡保障的对接共享,着力促进城乡居民的增收共富、积极实施医疗和教育优质资源的全民共享,全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做到一切为了科学跨越发展、一切为了改善社会民生,力求在建设和美幸福社会上求突破。要发挥各种优势,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建设合力,加大投入,加快开发,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重视抗日根据地老区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切实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稳步实施新一轮教育网点的布局调整。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关注特殊教育,不断扩大高中段优质教育资源。抓好中心村幼儿园建设,稳步推进乡镇(街道)早教指导站工作,争取每个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设立早教指导站。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高位均衡为目标,继续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规划定点的相对薄弱学校重点扶持,资金倾斜。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结合余姚市产业结构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优化职业学校布局,整合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加大对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问题。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按照&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标准,继续建设城区重点医疗卫生设施,提高余姚市高端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水平,满足全市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要。强化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领域的职责,加大对卫生的投入力度,在确保依法增长的基础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倾斜,向农村尤其是南部经济欠发达山区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努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完善基层卫生三级网络。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婚育文明福万家&活动,探索建立&两免&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根据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功能区调整,加大对已建中心城区和新建城区大型公园、大剧院、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逐步优化大型文化设施在全市范围内的合理布局,巩固&东海明珠&、&111文化&、&文化燎原&等工程创建成果。深入推进阳光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为特征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培育一批文化示范乡镇(街道)、文化示范村(社区)和文化示范单位(企业)。办好四明山电影节、村落文化艺术节和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广场、镇村、社区、企业、校园和家庭文化建设,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通过改革创新和文化创意,积极发展现代传媒、娱乐休闲、文化旅游、数字动漫、创意策划、会展广告等文化创意产业,争取在2015年培育一批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促进文化产业的特色化、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重点优化大型体育设施布局。加大扶持力度,实现乡镇(街道)体育健身中心(健身苑)全覆盖、行政村球场全覆盖、自然村健身路径(点)全覆盖。大力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资源共享,使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的建设目标。重视竞技体育发展,积极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加强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设,积极保护挖掘传承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
  2.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和谐余姚建设迈出新步伐。
  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市&创建工作。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市&为载体,深入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充分就业乡镇&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更加注重劳动技能培训实效,不断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能力。扎实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全面完善落实关于鼓励创业劳动就业的有关政策措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千方百计解决就业困难群众、困难家庭和零就业家庭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完善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关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人员、困难家庭和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努力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企业创建,建立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加强劳动仲裁和劳动执法工作,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调整完善保障政策,扩大实际参保面,着力提高保障水平。扎实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工作,认真抓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工作。强化保障扩面和基金征缴、管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调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建立大病致贫困难群众帮扶基金,并制订出台管理使用办法,着力缓解城乡居民因病致贫问题。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深入实施&331&住房保障计划,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切实抓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房建设,逐步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施城乡统筹,2011年开始统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好城乡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的帮扶政策,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监管,健全物价补贴机制,加大临时性救助力度,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建立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信息平台,避免出现多头救助、重复救助、救助遗漏等现象。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深入开展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争创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全面启动新余姚人素质提升工程,促进新老余姚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深化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提高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福利,加强家庭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继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切实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高施政水平,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人民满意政府。加强基层信访基础建设,坚持领导下访约访、&五常法&和网格化管理等信访工作制度,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等长效工作机制,拓展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推进重大事项信访维稳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妥善处理群众信访问题,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加强社会稳定工作。推进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三期工程。强化对区域性治安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加大对&两抢一盗&等侵财型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黄赌毒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农村普法教育、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促进农村民主自治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认真抓好新一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开展消防平安镇村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深入实施&十小&行业整治与规范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等违法行为,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弘扬新时期余姚精神,继承发扬革命老区光荣革命传统。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崇文崇德、开明开放、创新创优&的新时期余姚精神,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风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市民教育的全过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加强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感动余姚&新闻人物和&创新余姚&杰出人物等评选活动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活动,努力塑造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心理,推进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挖掘培养一批百姓认同、社会崇尚、时代需求的道德建设典型。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始终坚持&靠群众参与、为群众服务、使群众满意、让群众得益&的创建理念,牢牢把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创建宗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首批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公共文明指数提升、社区创建提质和区域文明程度提升行动,广泛开展&青年文明号&、&巾帼英雄岗&、&文明家庭(户)&等细胞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区域文明长廊&、 城乡&双百共建&、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城乡文明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市域整体文明程度。
  继承发扬革命老区光荣革命传统。培育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努力把抗日根据地老区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圣地。切实加强革命老区的保护传承和开放交流,加大宣传推介,创建红色旅游联盟,培育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广泛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努力把抗日根据地老区建设成为红色旅游高地。落实《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老区建设峰会&&浙东四明山宣言》,加大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扶,按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要求,发挥四明山革命老区的比较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老区的建设的浓厚氛围,发挥各种优势,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建设合力。
  4.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加快历史名城建设。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积极开展府前路、武胜门路等历史街区和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整治,扎实推进胡公岩摩崖石刻等重点文物单位的修复保护工程,加强对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浙东历史文化名人遗存的整合开发,加强保护金冠村、柿林村等古村落的历史风貌,规划建设一批反映具有余姚人文特色的文化广场和城市雕塑,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利用。围绕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历史文化名人,深入推进历史文化精品研究,继续推进姚江文化丛书、历史文化名人研讨文集等编撰出版工程。拓展文博单位功能,建立完善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创建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依托余姚博物馆创建市民历史文化讲坛,依托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设好大中学生史前文化体验基地。做强做大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大力弘扬河姆渡历史文化,开展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争创国家一、二级博物馆活动,努力提升文化遗产的品级。推动文化创意和科技的融合,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使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加大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姚剧、木偶摔跤和犴舞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及传承人培育,促进历史文化文脉不断延续。加大对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舞蹈类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扶持一批有影响力的传统手工技艺作坊和传承基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构建&一品一村,一品多村&的特色文化品牌格局。积极推进非物质遗产项目申报,争取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
  四、实验区建设重点工作
  可持续实验区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点面结合&、&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的原则,围绕余姚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主要任务,通过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区域或企业开展示范点建设,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在产业转型升级类、科技支撑类、环境资源类和社会事业类等4个方面筛选了43个建设项目,作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全力推进,确保余姚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示范建设
  1.特色产业示范建设。
  (1)余姚经济开发区: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建设。
  [基本情况]余姚经济开发区位于余姚城区的西部、南部和东部,通过整合滨海产业园区和城西工业园,目前经济开发区重点规划面积达到102.06平方公里。2010年11月,余姚经济开发区挂牌&宁波国家高新区余姚园&,实现了与宁波国家高新区的全面战略合作,标志着余姚经济开发区经过19年的建设,已经积聚了强大的后劲,产业基础日渐完善、经济实力稳健提升,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是外向型、科技型、综合性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为开发区向更高层次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目标]紧紧围绕&开放创新、整合提升&的总体工作要求,牢牢把握&环境立区、创新兴区、项目强区&的指导原则,围绕&构筑大平台、集聚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四大战略,全面提升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水平,力争整合提升工作达到&一年起步、三年突破、五年变样&的目标,努力成为余姚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成为杭州湾南翼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新高地。
  [工作重点]一是以高效服务为目标,进一步创新领导体制、创新行政管理体系和企业服务机制,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行政服务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二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性基础设施布局,近期主要加快滨海新城和城西工业园建设,其他区块以优化提升为主,并逐步推动城区产业向外转移,远期重点推进滨海新城成片、集中、规模化开发。余姚经济开发区原有区块重点发展研发型、都市型工业,城西工业园重点发展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产业,积极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余姚滨海新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配、生物医药、电子电器等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三是通过优化调整、深挖潜能、集约节约等途径,全力以赴保障资源要素服务。加大对土地&征而未用&、&用而不快&等现象的整治力度,切实缓解土地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紧张的问题,确保土地有效供给。并通过向上争取、银行信贷、盘活资产、采用BT和BOT等形式,充分发挥开发区、滨海等两大投资公司的作用,全方位拓展融资渠道,切实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四是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着眼可持续发展,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加强项目的引进与管理,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和日常环境的监测,加速形成以循环经济方式运行的循环低碳的生态工业园,树立生态园区的品牌形象。
  (2)科创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示范建设。
  [基本情况]余姚市科技创业中心位于余姚市经济开发区冶山路以北,成立于2005年8月,占地面积81.55亩,规划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62亿元,主体科创大厦27层,专业孵化楼4幢,以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为主导进行专业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人才汇聚的局面,累计引进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科技型初创企业24家,引进研发人员259人,其中博士4人。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000余万元,开发系列新产品36个,其中柳叶刀医疗器械科技公司的&仿人体手腕结构的新型微创器械&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筑巢孵凤创业功能彰显。
  [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科技创业中心&政府出资建设,企业化运作,物业社会化管理&的模式,以科技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驻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并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目标,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区域块状研发、检测基地,帮助企业迅速形成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并积极引进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的龙头型服务外包企业,丰富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努力使科创中心成为提升开发区和余姚市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孵化基地、余姚市科研应用和服务外包的示范基地。
  [工作重点]一是积极探索科创中心市场化运行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原则,加快推进科技创业中心为龙头的科技孵化器和创意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科技孵化器。二是加快科创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在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招商工作吸引更多创新型人才、海外留学人员来余姚创业。三是全面完成科创中心主楼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引进城市综合体和小型城市摩尔,不断提升城东城市品质,着力将科创中心创建设成为宁波市级或省级孵化器,并向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努力。
  (3)宁波鑫高益磁材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示范建设。
  [基本情况]宁波鑫高益磁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自1998年创建以来,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迄今,公司已相继开发出0.2T、0.23T、0.3T、0.35T、0.4T和0.5T六款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和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DR),成为国内生产永磁MRI产品系列最全的企业,其中0.4T为国内首创,0.5T为国际首创。永磁磁共振系统通过了CE认证,FDA注册,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通过了CCC强制认证,企业已通过ISO和ISO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认证(AAA)和计量检测体系合格证书(AAA)级。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已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具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健全的营销体制。自2002年至今公司已销售MRI系统400多台,在国内同行销量已连续7年名列前茅。
  [建设目标]&以服务大众、关爱生命、让更多人享受健康&为宗旨,本着竭尽全力为用户提供最好产品、最优惠价格和最周到服务的精神,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继续保持在低场MRI系统技术领域世界领先地位,争取成为我国同行业龙头老大。
  [工作重点]一是以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浙江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二是在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公司还需加快走出国门的步伐。三是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加紧研发开放式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多排螺旋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非晶硅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X线双能骨密度仪和1.5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及数字胃肠机,力争成功填补国内和国际科技空白,彻底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
  (4)余姚市滨海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建设。
  [基本情况]余姚市滨海现代农业园区地处姚北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四镇329国道复线以北区域,包括朗霞街道栽植精品水果部分,总面积15万亩(包括农业后备用地6.5万亩),涉及31个村,15万人口,以蔬菜、水果、畜禽为主导产业。园区内有滨海、临山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有余姚市加工型蔬菜、余姚市临山葡萄、余姚市黄家埠水产养殖等五个主导产业示范区;有瑞晶蜜梨、振余番鸭、滨海蔬菜种子种苗、谢家路现代农业、临山梅园青瓜、神农SPF鸡、临山联盛奶牛、逸然生猪养殖、黄家埠明凤甲鱼特色水产等1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1家,年加工农产品产值16.5亿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农业品牌31个,其中国家名牌2个,国家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21个,农机总动力0.9kw/亩。区域内有&余姚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姚北食品工业园区)&和&余姚市泗门镇优质高效蔬菜加工创业基地&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 园区基本形成了加工型蔬菜(含出口速冻蔬菜)、葡萄、蜜梨、水产养殖、畜禽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年产蔬菜60万吨左右,商品率达到99%,加工转化率80%以上。
  [建设目标]按照&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化水平为抓手,紧紧围绕蔬菜、设施园艺、水果、花卉、畜禽和特种水产等主导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努力把综合区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循环农业示范区、高新科技展示区和休闲农业观光区。
  [工作重点]一是推进蔬菜示范区和新大陆农业科技园区(设施园艺示范区)建设。蔬菜示范区为滨海现代农业园区的大部分区域,涉及泗门镇、临山镇、黄家埠,总面积近80000亩,划分为加工蔬菜示范基地和设施蔬菜示范基地2个区块。新大陆农业科技园区(设施园艺示范区)位于谢家路村北部,七塘江与固北路交叉口的东北侧,紧靠钱塘江,为新大陆农业科技园区第一期区块,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10亩、设施蔬菜500亩、精品水果1000亩、高档花卉290亩、休闲渔业200亩。二是规划建设特色农业精品园5个,分别为水果精品园、花卉精品园、獭兔精品园、生猪养殖精品园和特种水产精品园。三是结合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建设,配套完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和加工设施。
  (5)中国塑料城:专业市场示范建设。
  [基本情况]中国塑料城位于余姚市区北部,成立于1994年,总规划占地面积为3.60平方公里,现有建筑面积31.75万平方米,总投资6.9亿元,其中4.2万平方米的展览场馆,配有1800多个展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塑料原料销售、塑料信息发布、塑料会展、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制品及其他辅助材料于一体的专业生产资料市场。作为&中国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50强&入选市场,中国塑料城被商务部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联系市场,先后被评为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系统文明诚信市场,中国塑料城交易市场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商品交易五星级市场。中国塑料博览会被评为中国100个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会展之一、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中国塑料城管委会被评为中国骄傲&第五届中国时代百佳创新单位。
  [建设目标]以现代国际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信息传播、财务结算、价格(时尚)发布&四大基本功能为标杆,把中国塑料城建设成为立足余姚、依托长三角、辐射全国、影响国际的,集塑料原料、助剂、塑料制品、塑料机械、塑料模具技术设备等涉塑产品的交易、展示、会议、信息发布(交流)、仓储、配送、货运、金融结算以及检测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经营规模大型化、经营品种专业化、经营档次高级化、经营手段一体化、经营空间国际化、经营环境规范化的大规模的现货批发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结算中心,以及中国最大的塑料机械展销中心,最终促进有国际影响力的余姚涉塑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年成交额和网上交易市场年成交额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成交额分别达到100亿元和600亿元以上。
  [工作重点]一是改革中国塑料城管理体制,充实加强管委会职责,提升管理水平。二是改建扩建会展场所。力争在规划建设期内新建商务楼10万平方米,建设600亩物流仓储基地,完善涉塑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巩固信息发布与价格指数发布的全国性地位。三是引进年营业额超亿元的经营大户30家,培育超亿元的经营大户30家,超亿元经营户占经营户总数的比例达到15%以上。同时,吸引世界前10强和国内一流塑料机械生产企业进驻。四是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现代营运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和现代金融技术,开展以&中塑仓单&、&中塑现货&为核心的交易服务和以&中塑资讯&为平台的信息服务,形成塑料全程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开发塑料全程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研究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为涉塑企业提供在线交易、结算、物流和信息服务。
  (6)阳明188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建设。
  [基本情况] 2010年7月开园的阳明188文化创意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