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能力留在大城市,还有没有必要 英文留在大城市打拼

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这是一个近年来始终争辩不休的问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  几年前的一天,我去某地开一个无聊的会。入会场前,我顺手在副驾座位上拿了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刘大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不至于选择迟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台湾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舆论运动风潮。终极,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只管刘大任的左翼思维与我并不相投,但不妨害我被其文字感动。这位如今已渐渐老矣的小说家写道:&也正是直接参加活动的亲自休会,因&柏克莱人&而沾染的 &寻找乌托邦&旅程,接收了残暴考验,所有事业幻想全部报废,学位主动摈弃,大转弯,甚至对人道的实质发生了难以解决的猜忌,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懊悔。&  他还提到了著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个知名的:&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称舒服的环境,安顿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我们继续的世界&&&  这多像个预言,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称舒畅的环境&,但又不安地看着这个世界吗?只是,比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期,如今的中国更加物资化,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服于生活压力。但反过来说,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化生活所遭受的种种问题,在旧日的风起云涌眼前也注定是小儿科。换言之,如果你是一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式的问题基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你能听到并服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跟小城市都有不言而喻的优毛病:大城市生活丰盛,工作机遇多,假如长短体系内范畴,还相对更重视才能,尤其是在创意工业、科技产业等上年事的人基础无 法进入的新兴领域,必定水平上构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主要)的气氛,缺陷是生涯本钱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绝对安适,但工作机会少,又广泛是人情社会,任何事都得靠关联,又因人际关系庞杂,隐衷空间常被侵略。  这些优缺点并非相对,它往往会跟着个体本身的特色而转化。比如在家办公的自在职业者,工作重要依附网络传递,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引诱,但如果他又特殊喜欢丰硕的生活和多元的资讯,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拦他。  正如有人所说,世间所有的抉择,到最后实在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  许多过来人见到这句话,会不屑地说一句&图样图森破&,告诉你这种主意切实太不成熟了,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他们会摆出各种大情理,列出一连串的&背面教材&,告诉你若不安分守己,将会如何悲惨&&可是,如果你连想想的勇气都没有,你又能实现什么?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我的情感始终偏向于前者。当然,我并不是以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更不是说年青人必需要挑选大城市,究竟每个人都有本人的活法。但必需要否认的是,在这个取舍中,天平从一开端就是倾斜的,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大,也因而更须要勇气去承当。而遵守心坎的勇气,岂但是我自己缺乏的,也是我爱好并尊敬的。  对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我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我也并不恶感,因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我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某些人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俗气化的论调。  我见过不少世俗目光中的失败者,固然我并不认为那是失败,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分开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这条路走不通&之类的论调。还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里打拼,可逢年过节回到故乡,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的谈资以及被训导对象,告诫你生活应该如何安守天职,结婚生子再去考个公务员才是世界上独一的人生尺度。  我甚至认为,恰是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很多年轻人衣锦还乡,情愿在大城市孤单打拼,也毫不回来。  没错,大城市里有许多平常的打拼者,终其毕生也无法跻身这个城市的上游,他们甚至买不起一套小房子,终日为饥寒奔走。但谁有资历嘲笑他们呢?没有人可以。正如毛利在《一般女孩,就该滚出大城市?》中所写,&为什么一定非要胜利、精彩,才干留在大城市?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自由选择去留,她永远都该凭仗别人的看法吗?&  在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间更为狭小,没在三十岁前把自己嫁出去好像是一条死罪,结婚后没生出孩子来同样是死罪。在毛利笔下,&这些美剧的虔诚东方女性观众们,并没受到多大的感召,她们在爸妈的房子里看着别人随心所欲,一点不为之所动,因为世俗说,大城市的荣光并不属于她们。&  一个社会对女性的奢求与成见,象征着整体价值观的缺点。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样不会好过。认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于现状就是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样也是逼婚、逼考公务员的主力,她们的强迫对象其实不分男女,这也许是小城市最让人窒息的一面。  我有一个友人,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固工作和中等收入。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她在父母支撑下买房买车,一个人住着140平方的屋子,逐日循序渐进地开车高低班,人不知鬼不觉年过三十。也是在三十岁这一年,她废弃了这所有,选择北漂,租房、挤地铁&&  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却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这个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同时,她又不愿像长辈们所说的那样,随意找个人结婚生子离别孤独&&那样的话,也许会更孤独。  在某些人看来,这种孤独好像有点矫情。他们还会搬出&适应社会&这一万能法令,告诉你这是你自身的问题,你要改变自己,开释自己,接触社会,就能有更辽阔的圈子。可是,这个说法从根本上扼杀了人与人之间底本就存在的差异,疏忽了人的个性。就比如看片子,看特吕弗和费里尼的人跟看《小时代》的人很难有共识,你不能强求其中一方姑息另外一方。价值观的差别也与身份、位置无关,即使都是高学历,即使都有体面的工作,但一个读哈耶克、萨义德和《古拉格群岛》的人,又怎么可能和一个除了课本再没读过其他书的人有心灵上的符合呢?在人际来往上,我们最多只能做到礼仪上的互不侵犯,但越是交心,越不可能超出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而造成的孤独,无奈因为自身的转变而缓解。而且,即使改变,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适应别人的高度,但无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将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在男权社会里,有较高文明素养和能力的女性,更轻易在小城市里感触到这种孤独。工作没有挑衅性,缺少有独特话题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还要因为没拍拖、不结婚和没生孩子这样的事件被当成异端,这已经不仅仅是孤独的问题,更关乎尊严的损失。  所以,一个人越杰出,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别说那些内地关闭小城了,即使是东南沿海的富嫡地域,即使间隔港澳仅仅一两个小时距离,小城市依然只是小城市, 你仍然要忍受以下这些事情:同样的杂志和电影,比广州深圳迟一个多礼拜上市和上线;你还是得自己开着车跑去大城市看话剧和演唱会;老一辈永远关怀你为什么 大学毕业了还不拍拖,二十五岁了怎么还不结婚,结婚都一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如果你没考公务员,某些人更是会替你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轻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来就跟你谈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经,见到育儿和摄生讲座就像打了鸡血;许多你的同龄人,有着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可家里没有一本书,你们永远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在事业上,你不能靠创意打动客户,跟人搂着肩膀忍着满口酒臭气称兄道弟干上几杯也许更管用&&  有时,我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能忍耐这些,几乎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还要多万倍的勇气。当然,后来我清楚了,这不是勇气,而是让步和脆弱。大城市当然也存在这些问题,但你最少有躲开的多少率,如果你有足够能力,还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家乡在一个内陆不发达省份的小城,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逝世也不会回去的,因为我不想在二十多岁时看到自己六十岁的样子。&由于,在那样的小城里,除了公务员、国企、学校、病院之外,你简直没有什么其余的选择。他用可以在老家买别墅的钱,供了一套北京的斗室子,然后告知我:&房子再小, 也是我买的,路再难,也是我自己选的,这样的话,谁也没有借口来干预我的生活。&  我晓得,这就是勇气。它仿佛能够回应某些白叟的另一种荒诞论调(兴许是我在这个问题上听闻的最荒谬论调)&&年轻人选择大城市是一种回避,比方逃避生活的义务和传宗接代的重担等。且不说年轻人选择大城市大多有着幻想和寻求的因素,即便真的是逃避,我也倡议持此论调的人先检查一下自己:为什么人家情愿放弃安 逸,以孤身去大城市打拼的代价去逃避你以及你所期盼的那些货色,是什么让你和你的冀望比宏大的生活压力和剧烈竞争更可怕?  良多时候,咱们都过早老去,而后定义生活。好比认为房子车子和金钱就代表生活的全体,认为别人也应当这样想,否则就是不成熟不满足,或是以过来人的姿势强调平庸的宝贵,把&平淡&等同于&平庸&。可是,许多人未曾想过,你认为好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我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人,未必是关心,而是侵占,不论你是否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这样的事,在这个国度诚然随处可见,但小城市好像更显明一些,同时让人无处可躲,也无从辩驳。越是不能力选择自己生活的 人,越是庸碌无知的人,越喜欢嘲笑那些有勇气去蒙受压力的人。  不够事实的乌托邦,总会引来讥笑。然而,如果你当初二十多岁,你是盼望看到一个乌托邦,仍是看到自己六十岁时的样子?
本文来自:快速记忆方法网 /lizhi/301691.html
相关阅读: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频道精选产品大全客户端 下载PC客户端,上传视频更轻松! 十大最适合年轻人打拼的城市在这里就为年轻的朋友总结了十大既适合生活工作又适合置业的城市1最近看到咪蒙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她说“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是为了更好的回来。”下面有几千个赞。我明白外出闯荡不易,但是我在想,难道我们留在家乡的就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难道我们不去大城市的就是贪图安乐,不愿吃苦?都说小城市是人情社会,靠关系,大城市更加公平,靠能力。为毛我读了十几二十年书,当初拼命考一本,而今没背景没关系没人脉的我却要留在小城市,放弃当初想进外企、大公司的想法,窝在这二十几人的小公司,忍受无双休无五险无公积金无高薪的剥削?为毛外面机会千千万,这里机会少还有一堆人走后门,我偏偏要留下来?难道放弃整个舌尖上的中国,就只是为了家乡的牛肉火锅吗?!!小城市似乎除了体制内的工作,几乎没什么好工作了。不像大城市,还有很多外企、上市公司以及很多不错的创业型公司,甚至很多行业根本没有。每天都很迷茫,很焦虑。这种迷茫焦虑和在大城市是不一样的,大城市太大,迷茫是选择太多,而在小城市迷茫是因为没有什么选择。并不是在外打拼的人以为的那种知足常乐和富足感,毕竟我们都不在混吃等死,我们都想有更高成就,赚更多钱。但是我们留下来了,哪怕这里没有一丁点施展抱负的机会。为什么我们不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呢?2留在家乡是因为,这里有我们最重要的人。有些在大城市闯荡人说,混得不好不回去,怕给父母丢脸。其实,谁不想给爸妈长脸啊!但是,怎么样才算混出成绩呢?你就那么确定你一定能混出成绩吗?如果等你混出成绩来的时候,爸妈不在了,那这“长脸”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你一直混不出成绩呢,是不是永远不回家了?等你终于死心灰溜溜回家,你会不会后悔浪费了那么多年陪伴父母的时光?大概都以为父母还会陪伴我们好几十年吧?是不是觉得日子过得飞快,半年甚至一年很快过去,又可以回家见到父母了?可是你有没有仔细算一过,其实你还能回家多少次?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还有多少天?其实,大四求职的时候,我也曾一心想往外飞。可是,有次在广州参加完笔试,晚上躺在宾馆床上,我在想:如果这次应聘成功,那我就要在这里生活下来了。如果运气好的话,在这里有好的发展,可能这辈子就在这里安家了。每年大概就剩国庆和春节长假可以回家。假设父母目前50岁,身体健康,寿命80岁,每年回家2次,就只能再见到父母60次;如果每次回家5天,那还能陪伴父母的日子就剩300天。300天是什么概念,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原来父母留给我们的时间如此有限!这还是父母健康的前提!而一想到我妈身体不好,想到她常常说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多少岁,我在宾馆忍不住大哭了一场。我们那么拼命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自己吗?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为了我们爱的那些人吧!可你说等你衣锦还乡,却不知父母已老。只怕到头来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啊。那一晚之后,我彻底放弃到大城市打拼的念头。我不敢说留在家乡的人就比那些去大城市的人孝顺,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跟爸妈在一起比其他事情更重要。小城市赚不了大钱,我们就尽量想想怎么赚更多小钱。理想是可以改变的,人生没什么事非得要死磕到底。爸妈只有这两个,亲人只有这一些,拿理想换陪他们的时间,我觉得值得。3留在家乡是因为,我们明白什么对父母更重要。子女常伴左右,一家团聚,比什么都要重要。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常常把“付出”等同于“付出金钱”,把“表达爱”等同于“给予物质”。也许你觉得,赚很多钱给父母买更好的东西,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于是,你给父母买最新款的iphone和ipad,给他们买功能齐全的按摩椅,给他们买昂贵的保健品。但是你不知道,再新款的智能手机,他们用得最多的就是用微信跟你发发语音,用QQ跟你视频。你不知道功能再齐全的按摩椅,他们却因记不住复杂的操作闲置在一旁。你有钱给他们买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却没时间没耐心教他们怎么用,他们小心翼翼对付着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总是担心一不小心就弄坏了。还有那昂贵的保健品其实也常常忘记吃,还不如闺女儿子回家一起吃一顿饭。你送给他们各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不是因为你孝顺,而是你想弥补你离开他们所产生的愧疚感。也许你觉得,去大城市赚更多钱,然后接父母去住,就是让父母老有所依,安度晚年。可是你没有想过,父母的亲朋好友都在家乡,你让他们自己老两口来到陌生的大城市,而你自己每天早出晚归的,他们没事去谁家串门,找谁唠嗑去?让父母搬去跟你一起住,你就能照顾他们了吗?你是想让你父母搬去继续给你买菜做饭洗衣服吧!到头来,还是他们照顾你吧!你爸妈可能没搭过地跌呢,不会用手机导航,看不懂地图,你把他们接过去之后呢?你有多少时间慢慢教他们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向往大城市的是你,不是你的父母。就像你们曾经说父母把他们自己的愿望强加在你们头上一样,现在你们也承认吧,你想在大城市赚大钱,不是为了你父母,是为了你自己。4有人问,留在家乡,那理想怎么办呢?那些打鸡血的文章一说到留在家乡,就说父母给他们找好工作了,上班只需要喝喝茶的闲散工作,他们不想去,他们有自己喜欢的事。我想说,亲,哪有那么多好事,你不要给我啊!开句玩笑。但是我想问,你真的有非去追求不可的理想吗?我是说不管失败多么惨烈,不管失败多少次,即使是三餐啃一个馒头、被众人嘲笑,经历千万次被拒也要坚持的那种理想。如果不是的话,你的所谓理想是不是可以根据环境变一变呢?小城市无法直接实现理想,是不是还有相关的可以做?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不是也可以调整一下呢?把陪伴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也加进去如何?成功不等于赚很多很多钱,它还包含照顾好身边的人。马克思与耶和华(Marx&YHWH)
《TOP》系列(每周五 ... 阅读数: 3998献给那些还在一线城市奋斗打拼的人
    大城市就是大城市,小城市就是小城市,这个没什么讲的,如果你想好了在一线城市奋斗,那就去做吧,只要你努力肯定能奋斗出一个结果的。不要看眼前,或许你短内没什么收获,但是坚持个三五年又或是十来年,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工资不高却坚持留在大城市,是因为相信未来工资会越来越高。刚开始进入职场时,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确没什么太大区别,但在3-5年之后,这个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我自己就是真实例子。刚开始实习时三个月零薪水,后三个月每月一千。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其他人身上,很多人早就离开了。那时候过年回家整个都不敢出门见人。年后不久换了第二份工作,月薪三千,因为工作表现不错,一年内涨了四次薪水。现在我的薪水其实也很一般,但是和老家相比,同龄人基本没有比我高的工资。只要你多用心,多动脑,熬过眼前的难关,一切总会慢慢好起来。    大城市相信奇迹,相信梦想。很多人觉得这么说太鸡汤了,有多少人在大城市里实现了梦想?这就好比买彩票,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中奖,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呢?因为“可能”啊,买彩票买的就是一种概率和可能啊。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不就在于“有可能”和“基本不可能”吗?以下分割线,是我之前写的一篇,列举了一些让我留在北京的小事。这些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也不全面,但是累积起来,却足以促使改变轨迹。    1、一份合适的工作    有很多人留在北京的首要因素,就是在这里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比如我做广告,虽然老家也有广告公司,但跟北京的广告公司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公司。当年上大学时曾冒昧去县城一家公司询问有没有招聘实习文案的需求,老板反问我:“文案是做什么的?”    这个老板的回答没什么问题,但这个没问题却可以引申出很多问题。因为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很多人在自己的家乡并不能找到自己相应的职位,尤其是公关、互联网、金融、媒体等行业,一旦要回到老家,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已有经验,从零开始进入另一个行业。这是大多数在北京工作多年的人无法返回家乡安定下来的原因。    2、能认识不同类型的朋友    看看我爸爸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是打小就认识的那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新的圈子(没有看不起老爸的意思)。有人会觉得“朋友是老的好”,觉得真正的朋友只能是相识多年的发小,这是个狭隘的认知。要想的路越走越宽,必须不断接触新的环境和圈子,把自己打开,和不同的人群交流。在北京这些年,除了同学和同事,还因为爱好认识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朋友,这也是一种收获。    3、二十四小时便利店    小城市里的人们九、十点就进入梦乡了,稍微晚一点的也就坚持到十一、二点,到了凌晨很多街道连路灯都关了,更别说商店。可对于很多经常加班到凌晨的人以及夜间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能够随时买到宵夜、香烟、口香糖、杜蕾斯及其他日用品的便利店,在结束工作或娱乐之后,能解决一些应急需求。    4、相对规范的出租车    去其他城市出差的时候,即便是二三线城市的出租车市场,大部分也是很混乱的。不打表、乱报价、态度差、车内有异味,而且因为人生地不熟,还要担心司机的人品。虽然在北京也存在一部分问题,但整体而言,打车的时候都可以很放心,有时候遇到善于聊天的司机,还能涨。    5、可以换工作的自由    在这里不仅能够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还拥有可以随意挑选工作的选择,这种选择往高了说,是一种自由意志的体现。如果你的老家是个小城市,你基本上只能在公务员和个体户之间二选一,一旦选定之后,它们就会伴随你一生。对于好不容易飞出鸟笼的鸟儿来说,能在憋屈的时候切换另一条飞行路线,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自由。    6、能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    很多在北京工作的人也经常自己做饭,或者平时都固定吃某几家饭馆,但重点是,假如有一天想换个新口味,或者要请朋友吃饭,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餐厅和菜系可以选择。想节约就吃凉皮和煎饼,想省时就吃各种快餐,想吃好点就去精品餐厅,想请客就找高端餐厅……从街头快餐车到五星大饭店,要什么有什么。    7、多晚的街道上都有人    我喜欢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也喜欢夜晚还人来人往的街道。记得2013年冬天,有一次加班到凌晨两点,外面下起了很大的,打不到出租车,我从大望路一直走到双井,一路上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边走边等车。在那大雪纷纷的寒冷夜晚,虽然没有言语的交流,但街道上那些一起行走的陌生人,就是这个城市给我的温暖。    8、很多书店和咖啡店    如果没有这两者,我在北京的生活将会变得非常乏味。这几年的周末只要有时间,我经常会去各个书店转一转。最常去的是三联书店,每次都买一两本书,然后在楼上的雕刻时光看完一本就回家。如今三联成了北京第一家24小时书店,人气比以前更旺了。除了三联,北京还有单向街、万圣书园等很多很棒的书店。以前还常去中关村的海淀图书城,那里有大量的折扣书店,每次去都背一堆书回来,现在好像快拆了,很遗憾。    9、很多兴趣活动组织    只要不是刻意封闭自己,在北京总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豆瓣网上每天都有大量的线下活动,即便是再另类再独特的爱好,也能找到同伴。弹吉他、做公益、跳舞、手工、摄影、骑行甚至结伴逛胡同、写诗都能找到同道中人。即便单身,只要愿意走出去,就不会孤单。    10、看不完的演出    每个夜晚都有不同的演出:小型的有各种小酒吧里的民谣、爵士表演,中型的有各类LIVEHOUSE里的摇滚乐队表演,大型的有厅、体育场的明星演唱会。当然还有话剧、音乐剧、芭蕾舞、交响乐等其他形式的演出。无论你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无论你喜欢小众歌手还是大众艺人,这里都是离偶像最近的地方。    11、可以交男友,可以交女友    由包容性带来的安全感,除了纹身,还有对同性文化的接纳。当然我也不是GAY,但我绝对维护他人的选择性取向的权利。所以在街上看到帅气男人挽着帅气男人的胳膊时,看到漂亮女生依偎在帅气女生的肩膀时,心里会发出“他们/她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的感慨,他们/她们也可以自由追随自己的,不用担心如何跟人解释自己的与众不同。    12、纹身不用担心别人的异样眼光    虽然我没有纹身,但我一直喜欢纹身。因为在这座城市里,纹身被当做一种文化和美的象征而存在,也经常能在街头巷尾看到一些精致的纹身店。不用担心露出胳膊或小腿上的图案时会被人说三道四,不会被当做无所事事的小流氓。这种包容性带来的安全感,只有在这样的大城市才能找到。    13、从零开始到无限的可能    蜷缩在小地方,最让人绝望的一点是,你看不到未来的可能性。一旦进入特定轨道,一切就已注定,基本上只能按照设定的道路走向人生终点。所以那么多人宁可忍受艰苦也要来到北京,仅仅因为两个字:希望。    这城市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也有大量一无所有的人,在这里不用太介意自己的出身,只要肯努力、多动脑、能脚踏实地去实践,不怕失败,就有出人头地的可能。不用担心没有关系网就无路可走,真正有能力的人,自然会发光发热,会吸引其他人来到你身边,围绕着你形成一张关系网,而你,就是这张网的中心。    另外,很多人觉得上面这些东西已经很普遍,不是大城市独有的优势。小城市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好我承认,但是拥有这些并不代表可以拥有同样的生活体验。出租车全国各地都有,但除了几个大城市,多数城市的出租车内的怪味重到让人头晕想吐。演出场地也是很多城市的标配,但是扪心自问,你一年内会在小城市看几场演出?体验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叠加起来的,即便配套跟一线城市完全没有区别,但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群跟你不同道,你也无法习惯。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身女孩在大城市打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