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 国家的人民观认为对么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
|0|0|暂无简介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观是什么?A.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本木兮0007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与当代》2013年06期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摘要】:正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历史地位可以说,自从人类有思想以来,就在思索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是谁?谁在决定我们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才从根本上找到了答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人民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61【正文快照】: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历史地位可以说,自从人类有思想以来,就在思索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是谁?谁在决定我们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才从根本上找到了答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耿胜;;[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S2期
李慎明;;[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郑慧;王英;;[J];政治学研究;2008年06期
李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陈静;;[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陈宁伟;;[J];安徽科技;2007年10期
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课题组;;[J];福建理论学习;2009年03期
赵学琳;;[J];求实;2009年08期
李秀芝;;[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柴丽;;[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卞敏;;[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阎志民;;[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杨长鑫;;[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张艳涛;;[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罗文东;;[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陈保健;;[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张保均;;[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张桂珍;桑维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肖枫;;[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陈章亮;;[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浙江大学法学院
李昊;[N];温州日报;2007年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雷丹?黄志强;[N];广西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组;[N];福州日报;2009年
李涛 龙旗胜
李光伟;[N];衡阳日报;2010年
马玉瑛;[N];温州日报;2010年
本报评论员;[N];延边日报;2009年
本报通讯员 陈树权;[N];定西日报;2009年
黄益峰 曾晓慧
刘艳元;[N];新华日报;2009年
蔡晓华 实习生
胡启航;[N];凉山日报(汉);2011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永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赵传海;[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鲍雪松;[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马武刚;[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黄斌;[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杜保友;[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郑娟;[D];复旦大学;2011年
刘国胜;[D];武汉大学;2011年
杨宏庭;[D];兰州大学;2009年
刘家用;[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斌;[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刘晓吾;[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潘琍;[D];安徽大学;2002年
冯永龙;[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郭蕊;[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程龙;[D];郑州大学;2006年
王艳;[D];吉林大学;2009年
吴松波;[D];河南大学;2009年
张钦亚;[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闫生;[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走出西方新闻观的迷思&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定盘星”
&&来源:&&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前,随着媒体格局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一些新闻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那么重视了,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过时了,只有西方新闻观才能保证新闻自由和客观中立。这种认识误区由来已久,对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危害甚大。事实表明,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的影响。
  一些人之所以一再抬高西方新闻观,主要理由是西方媒体实现了新闻自由和客观中立。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西方市场化经营的媒体都是由一些垄断财团或大企业投资的,表面上独立于政党,却不可能独立于资本,而西方社会的资本与政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西方媒体的立场总是要受政党影响的,是所谓“主流社会”的工具,其新闻观所标榜的自由、中立、客观等根本无法真正实现。尤其是对于国家安全、政治稳定、财团经济利益等关键问题,西方媒体有着“不约而同”、近乎一致的框架,其新闻报道都会在这个框架内活动。对于涉及本国战争、信息安全等重大事件,西方媒体都会进行严格的自我审查,以符合国家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再看看近些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许多报道为了印证其带有成见的判断,会全然不顾真实性这一新闻基本原则。可见,西方媒体的新闻自由和客观中立只是它们自己标榜的。或者说,西方媒体只是能比较巧妙地遮蔽其兜售西方价值观的本质,使不注重深入思考的受众很难辨别其中的深层含义。当下,一些人没有摆脱唯洋是从的窠臼,盲目推崇西方新闻观。走出这一认识误区,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
  从理论上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和发展。与西方新闻观追求表面上的新闻自由不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不存在抽象绝对的新闻自由,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以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效益观、职业道德观等为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遵循。虽然西方新闻业发展较早、规模较大,但不能因此就盲目推崇西方新闻观,否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一定要从理论上学深悟透。
  在实践中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同志用48个字凝练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并对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等等。这些论述是从政治立场、舆论导向、传播效果等多方面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实践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不但要在理论上深刻认识,更要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将其体现到业务能力上,体现到完成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上。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日 07 版)
(责编:王政淇、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正确认识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来源:云岭先锋网
现在,省委作出的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活动的部署,正在全省各地广泛推开,并已初见成效,获得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热情赞誉。为了继续深入、扎实、持久地把省委这一部署开展下去,笔者认为,需要牢固树立五个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亦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肯定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变革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史,归根到底,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者即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因此,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首要的就是树立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根本观点。
联系当前的实际,就要从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而且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出发,无论办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强化群众观念,深刻理解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坚持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生存之本和力量之源,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巨大的历史作用。只有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调动起一切社会力量,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的局面,才能集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强大力量,党和人民的一切事业才有成功的保证。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直接关系到坚持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在“四群”教育中必须树立的首要观点。
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主义从诞生那天起,就明确申明,它所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正是这一鲜明的价值理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高于一切。
毛泽东同志说:“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是说,只有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和其他小集团的利益都只能处于服从的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一个群众观点。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站稳群众立场,贴近群众需求,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永恒不变的法则,增进群众感情,体察群众生活,回应群众关切,表达群众利益,关注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所以,各级干部必须强化群众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树立人民群众利益第一、万事民为先、以民为本的思想观点,一切言行都要从爱民、为民、利民、富民、安民出发,为扎扎实实地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不懈奋斗。
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富起来,在现阶段,就是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党规定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坚持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才能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际的利益,社会前进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困难,才能有条件地加以解决。所以,一定要自始至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达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的。
各级党的组织一定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在“四群”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page]&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共产党人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光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核心内容,也是对无产阶级政党亦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性质及根本目的的集中概括和准确表述。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必须诚心诚意地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谋利益。当前,必须十分注意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离不开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需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目的所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果对城乡困难群众的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等问题漠不关心,怎么还谈得上为人民服务呢?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也是当前在“四群”教育中应牢固树立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一把标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观点
毛泽东同志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群众路线的观点,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一大段话中,毛泽东同志在具体深刻地阐述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的同时,明确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就是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两者是完全一致的。把群众路线引入认识论,这是毛泽东同志独创性的卓越贡献。
毛泽东同志认为,领导干部既要当群众的学生,又要当群众的先生,要当好群众的先生,必须首先当好群众的学生;既要依靠群众,去实现群众的正确意见,又要教育群众,改正不正确的意见;既要相信依靠群众,又不能盲目跟从群众。这些就是毛泽东同志教育我们坚持群众路线中的辩证法。这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归根结底是“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也就是使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实践一再证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丢掉它,党的各项工作必将陷入困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拜人民群众为师,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也正是因此,在“四群”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的观点。[page]&
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观点
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一论断,为衡量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确立了一个最高的标准,这就是: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否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就是正确的言论和行动,反之就是不正确的,以致是错误的言论和行动。我们只有牢固树立起这种是非观念,并在思想上扎根,才能够实践好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我们党所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90多年的实践说明,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忠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而这种领导作用,又是通过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来实现的。这些方针政策是否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认可。邓小平同志为此提出了一条著名的准则,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也说:“领导干部要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否则,就有被群众抛弃的危险。”这一准则的提出,在理论上、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实践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证明,只有当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人民群众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党的事业就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因此,在“四群”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观点,亦即人民群众的意见第一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作者系省委政研室离休干部、研究员)(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高佛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下一篇:
&&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延伸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