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的故事(五十)藏传佛教 比丘尼戒戒之为什么不

佛法深广如海,以“信因果”为入佛之初门,以“生净土”为成佛之末关。由此二法,摄尽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为一切人可修而又必修者。
关于往生净土,已经编印“净土宗丛书”流通(见书后目录);而有关因果教育,此次则编成白话故事系列,按类别分为:《美德故事》《人生故事》《历史故事》《因果故事》《轮回故事》、《佛教故事》,共六册、一千余则;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广涉古今中外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然皆贯穿因果之理,巧含化世之功,普遍适合于一切人群,尤其有益于青少年之道德培养及人生进步。
孩童都喜欢听故事,若家长每天能为孩子读讲一两则,然后引导孩子共同念佛,日日坚持,习久成性,自能深信因果,乐于行善念佛,培永生之福德,化无形之灾祸,浅近者一生平安,深远者究竟成佛;小者心灵和善、家庭和乐,大者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皆在其中;可称最圆满的家庭教育,最善巧之佛法修持。
愿天下真爱子女之父母,各个身体力行;欲挽世道之仁人志士,普皆提倡流通;则众生有幸,国家有幸。
净土宗编辑部
毗舍离国有位月盖长者,一天,他惊惶不安地找到佛陀,顶礼白佛:“佛陀呀,毗舍离城的人民不幸遭遇瘟疫,名医耆婆也束手无策,病的人面黄肌瘦,死的人痛苦凄惨,快救救他们吧!”说着,流下了眼泪。
佛陀安慰他说:“长者,你不要伤心,总会有办法的。若是身体上的病,用医药就可以治愈;若是业障病,神医妙药是无济于事的。现在他们所患的是业障病,用医药怎么能治愈呢?”
佛陀接着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名叫无量寿,还有两位菩萨,一位名叫观世音,一位名叫大势至,恒以大悲,救济苦厄。你们应该以恭敬至诚之心祈请阿弥陀佛及两位菩萨。”
此时,在佛陀的光明中,忽然显现西方三圣。
西方三圣放大光明,照彻毗舍离城,一切皆呈金色。
观世音菩萨于光中遍洒净水。
毗舍离城的人民欣喜若狂,顶礼三圣,接饮净水,病者立即痊愈。(《请观音经》《佛教故事大全》)
唐慧日,至北印度犍陀罗国王城东北大山观音菩萨像前,七日叩头断食,志诚祈请。观音菩萨于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右手摩慧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法海观澜》卷五《净土玄门》)
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安享世间福报,而是要我们相信佛的慈悲和神力,进而念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唐代僧人法尚,三十七岁出家于华州慧日寺。
在家时他是个猎人。一天,他打猎的时候看见树林里有异物放光,下马仔细察看,发现一段一尺多长的朽木,就没有理会它。等走远了回头再看,原来的地方还在放光,心中觉得稀奇,便把朽木放置在树杈上。
回家途中,他发现一只老虎,策马追赶,不料弓弦竟然断了!老虎回头扑来,他惊惶逃跑,谁知胯下的马突然跌倒,把他掀翻在地。他吓得魂飞魄散。
惊恐中,他看见一位形态丑陋的和尚出来把老虎赶跑了。
他问和尚:“你是什么人?”
和尚回答说:“我是地藏菩萨。树林里的朽木就是我的身体。你的曾祖父曾在这里建寺造像,现在寺院已经破败,我的像也朽坏了,只剩下像内的木心。你是他的曾孙,所以能看见我的光明。”
他把朽木粘合上泥土,塑成地藏菩萨像,同时着手在放光的地方建造慧日精舍。
法尚在他七十八岁那年的二月十四日告诉众僧:“地藏菩萨来到我的房里,说我即刻舍报可生忉利天。我对菩萨说:‘天上是五欲境界,快乐无比,万一迷失菩提,难望遇佛。我只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回答说:‘随你所愿吧。如果想往生西方净土,应当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一日一夜。’我听后,从昨天起,专念阿弥陀佛,现在我就要往生净土了。”
说完,他合掌面向西方,安然而逝。(释惟方《地藏菩萨本迹录》)
不久前,有一个二十八岁的男子去世了,男子八十岁的老爸爸伤心欲绝。
他为爱子诵《地藏经》,诵着诵着,他便看到地藏菩萨锡杖顶端有个明晃晃的光圈,光圈里,地藏菩萨手里抱着他的儿子,把他交给了阿弥陀佛。
老爸爸这时觉得很安慰。(《莲花会刊》第67期节录)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中,释迦牟尼佛将称佛名号的方法付嘱地藏菩萨,以度脱未来众生,满足大悲本怀。
念佛一法,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当谨遵佛语,专心行持。
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当作佛,故是未来诸佛。且畜类中,时有佛菩萨化现于其中,方便度生。
如《清凉志》中载薄荷事:一僧在五台,遇一异僧,出一函,嘱交薄荷,未言地址。
一日过卫辉,见一群小儿呼薄荷。僧问:“薄荷何在?”
小儿指墙下所卧之猪曰:“这不是?”
僧取书呼薄荷掷之,其猪人立,以两蹄接而置口中,便立化。方知此猪乃菩萨所现。其屠所杀甚多,若其猪至薄荷前,则便任其宰杀,了不逃走叫呼,故其屠爱惜薄荷。凡欲杀猪,牵薄荷至其猪边围绕之,则直同杀死者一般。以故多年养而不杀。以其猪清洁,爱食薄荷,故以为名。
初其僧受异僧之函而去,于途中思之:此函将投何所?乃私拆其封。大意谓:度众生若得度脱,即当速返,免致久则迷失。僧异之,复为封讫。至是,方知薄荷乃大菩萨也。绕猪一匝,而群猪即证无生法忍。其威德神力,岂可思议乎哉!
又,唐文宗喜食蛤,一日有一蛤坚合不开。帝亲开之,中有肉身观音大士像,庄严异常。
由此观之,肉尚可食乎?倘误食佛菩萨所化之身,其罪过可胜言哉!吾人若知此理,自不敢食肉,亦不忍食肉矣。(《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贵州修文县白水洞盛产水银,因此洞中常有千余名工人,洞外崖下也有居民数百户。洞前二里许,有清溪。这天,忽来一美貌妇人,在溪水中洗浴,雪肤丰乳,艳光照人,引得居民、工人蜂拥观看。刚走近溪边,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山崩崖塌,房屋、山洞顿时陷没。溪中妇人也同时杳无踪迹。
众人方醒悟这是观音大士化身救难。(《异谈可信录》《观音菩萨普门品》)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所以,这一些方便,就是佛菩萨所用的种种的方法方便。
最突出是鱼篮观音。常见的画像:一个极美的少女,手拿竹篮,篮里有一条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是观音的化现。
一个渔村,有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打鱼,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说:“这么多人,我嫁你们谁呀?这本《心经》你们拿去念,明天谁能背,就嫁给谁。”
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门品》发给能背《心经》的人:“三天后你们谁能背《普门品》,就嫁给谁。”
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背《普门品》,当然还不行,于是再给出《法华经》。
几天之后,只有一个人能背《法华经》,这个人姓马。就结婚了,洞房花烛,正在喜筵之中,新娘子突然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都很懊丧。
一年后,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件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呀,那是观世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该有难,观世音菩萨教你们读经消灾呀。”
大家不信,就打开棺材检验。打开一看,棺材是空的。
这就是流传的鱼篮观音、马郎妇的感应故事。(黄念祖《大经白话解》)
窥基俗姓尉迟,是唐代开国名将尉迟敬德的侄子。
一天,玄奘法师出入闹市,忽见一位身材魁梧、神清目明的少年,心里不禁一动,想起自己在印度曾得到的一个预兆。经过一番打听,知道他是将门之子,就直入国公府。尉迟家对玄奘法师不敢怠慢,只得把孩子交给玄奘法师出家。但是窥基并不愿意出家,要玄奘法师答应他三件事才肯出家:一、不戒女色。二、不戒荤腥。三、不戒美食。玄奘法师欣然同意。据传,窥基用三辆马车满载女色荤腥进入慈恩寺,窥基因此又称“三车和尚”。
后来有人问起此事,窥基淡淡地说:“我九岁丧母,已渐渐远离尘俗。就算有三车东西,慈恩寺里有什么地方可以安置呢?”谣言这才慢慢平息。
玄奘法师灭度后,窥基继承了法相宗法脉。(《中国佛家》)
执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西南很远的地方有座孤岛,岛上住着五百户人家,他们不闻佛法,捕鸟为食。
一天,数千条大鱼游近该岛,一齐唱念“南无阿弥陀佛”。岛上的人不认识这种鱼,于是就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叫它们阿弥陀鱼。
如果有人学着鱼的声音唱念阿弥陀佛,鱼就会游到岸边;如果一直唱着佛号,捕这些鱼,它们也不逃走;如果好几个人一起唱念很久,捕到的鱼的味道就很鲜美;唱念少的人捕到的鱼,味道就比较差。
全岛的人都非常喜欢吃这种鱼,为了捕到它们,他们就经常唱念阿弥陀佛名号。
第一个捕鱼的人寿命尽了,命终三个月后来到海岛,乘着紫云,放着光明,告诉众人:“我是为首捕阿弥陀鱼的人,命终之后生到极乐世界。那些大鱼,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阿弥陀佛哀悯我们愚痴,变作大鱼,劝我们念佛。如果大家不信,可以看看鱼骨,全都是莲花状。”
众人找到以前丢弃的鱼骨,发现全都呈莲花状,见者皆生感悟,从此不再杀生,以念佛为业。(《三宝感应要略录》《净土圣贤录》)
起初,新定人都不知道念佛,少康大师就把化缘得来的钱用来诱导小孩子念佛,与他们约定说:“阿弥陀佛是你们的本师,你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我就给你们一文钱。”孩子们为了得钱,就随声念佛。
一个月后,念佛求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少康大师就对他们说:“现在要念十声才给一文钱。”孩子们也听从了。
这样过了一年,无论男女老少,凡是见到少康大师的人,都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有人念佛。(《龙舒净土文》)
乞丐为骗钱,肯念佛,也种莫大的善根。
光绪十八年,光在北京阜城门外圆广寺住。一日,与一僧在西直外,向圆广寺走。一个十五六岁乞儿,不见有饥饿相,跟着要钱。光云:“念一句佛,与汝一钱。”
光云:“念十句佛,与汝十钱。”
光将钱袋取出来令看,约有四百多钱,为彼说:“汝念一句,与汝一钱,尽管念,我尽此一袋钱给完为止。”
还不念,遂哭起来。因丢一文钱而去。
此乞儿太无善根,为骗钱,也不肯念。乞儿果发善心念,则得大利益。即为骗钱念佛,也种大善根。(《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
古印度有个甘泉村,村中有一眼泉水,水质清凉甘美,饮者延年益寿。慕名前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国王闻知此事,敕令村民每天向宫中送水。
村庄距离王城五由旬(一由旬约四十里),山道崎岖不平,不通车辆,只能肩挑。村民们轮流挑水,日晒雨淋,疲惫不堪,久而久之,大家都怨声载道,纷纷要求迁离这个村庄。
村长将村民们召集起来,说:“待我去请求国王,把五由旬改作三由旬,路程缩短,不就可以减轻疲劳了吗?”村民们一致赞同。
第二天,村长去见国王,说:“大王,村民们每日挑水走五由旬,都觉得太远,不知能否把五由旬改为三由旬?”
“好吧,只要每天能挑水来,那就改称三由旬吧!”国王欣然同意。
村民们听说五由旬改为三由旬,欢喜雀跃,从此挑水忘了疲劳,不再怨声载道。
有人告诉他们说:“这条路名义上改为三由旬,但跟原来的五由旬没有什么不同。”但村里的人相信国王的话,最终没有搬走,仍然天天送水。
世人对解脱生死的大乘法门不能信受,佛便用趣向世间福乐的人天乘法教示他们,使他们欢喜受持,最终目的还是要引导他们解脱生死。然而,世人不知道进一步求度生死,执著人天乘法是佛所说,终不肯舍,就像甘泉村的人一样。(《百喻经》)
一位长者家里失火了。刚从外面回来的长者见此情景大为惊怖,因为他的孩子们还在屋里。长者喊着孩子们的名字,叫他们赶快出来。但孩子们在屋里玩得很起劲,根本不知道家里发生了火灾。
父亲十分焦虑,急中生智,喊道:“孩子们,这儿有珍奇的玩具,有羊车、鹿车、牛车,快出来看哪!”
孩子们一听到有玩具,立刻从屋里跑出来,幸免于难。
世间犹如火宅,但众生不知大难临头,因此,佛陀用种种方便救度他们。(《妙法莲华经》《佛教圣典》)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国的时候,城内有一名风尘女子,名叫莲花,姿容端正,国中无双。豪门子弟都很仰慕她。
有一天,莲花厌弃了糜烂的生活,决心出家,就向释迦牟尼佛所住的山中走去。中途,她到清澈的泉边饮水、洗手,水面上映出她如花的容貌,她心里顿生悔意,自言自语道:“人生于世,难得这么端庄,为什么不及时行乐,而要去出家呢?”于是,她就转身往回走。
释迦牟尼佛知道度化莲花的因缘已经成熟,就化作一名少妇,端正绝世,比莲花漂亮千万倍,迎面向她走来。
莲花见到少妇,惊叹于她的美貌,问道:“你从哪里来?怎么独自行路?”
少妇回答:“从城中来,现在想回家了,待会儿咱们搭伴一起走吧!先到泉边休息一下如何?”
两人就到泉边闲聊。少妇感到疲倦,就枕在莲花膝上小睡。
过了一小会儿,少妇突然间死去,身体膨胀腐烂,体液外溢,遍身生蛆,牙齿和头发脱落下来。
见此情景莲花异常恐惧,心想: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这样死了?……这个人这样,我岂能免于无常?看来还是要精进学道。
她立刻起身,向佛陀的精舍走去。(《法句譬喻经》《莲花女经》)
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的儿子,相貌极丑,状如恶鬼,父母非常厌恶,将他逐出家门。街上的人见到他都非常害怕。他只好避居山林,采果维生。见了他,连飞禽走兽都仓皇逃命。
世尊慈念丑儿,到林中度化他。丑儿见到世尊,慌忙躲避。世尊让诸比丘在树下禅坐,自己则化作衣衫褴褛的丑人,端着一钵食物,慢慢接近丑儿。
丑儿见到世尊,心怀喜悦:这个人真是我的同伴。于是就上前搭话儿,在一个钵里吃饭。吃完饭,世尊忽然变得端正。丑儿惊问:“你怎么忽然变得端正?”
世尊回答:“我吃了这种食物,用善心观想那些树下的坐禅比丘,因此变得端正。”
丑儿听了这话,立刻效仿他,生发善念,心怀喜悦。
于是世尊还复原形。丑儿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上前顶礼佛足。佛即为他说法,剃度他出家。
丑儿精进修行,得阿罗汉果。(《百缘经》)
依里沙是个富翁,家中的财产仅次于国王,但他的长相非常难看,独眼、驼背、跛足,而且生性吝啬,贪瞋邪见。祖上七代都是有名的慈善家,但到了他主持家政以后,规矩完全变了,慈善堂改做了仓库,对乞丐不但不施舍,反而拳脚相加。所有的人都讨厌他。
一天,依里沙经不住酒香的诱惑,买了一瓶,独自躲到树林里自斟自饮。
依里沙的父亲由于生前布施贫苦,所以死后生为帝释天。看到自己的儿子是个吝啬鬼,连一瓶酒都要跑到隐秘的地方去喝,他非常生气,打算教训教训依里沙。
他化作一个和依里沙一模一样的人,趁依里沙在林中喝酒的时候,走进王宫拜见国王,告诉国王他要布施穷人。国王对他大加赞赏。
假依里沙回到家中,打开库藏,行大布施,所有闻讯而来的人都满载而归。家里的人都十分惊异:平时吝啬的依里沙怎么突然变了?
真依里沙喝醉了酒,摇摇晃晃地回家,却看见门口有很多人在排队,各个手拿袋子、篮子,非常兴奋。依里沙莫名其妙,问道:“你们在这儿做什么?”
等到问明白之后,依里沙差点儿晕倒。当他看到人们把他家中的财物一篮一篮地提走,急忙上前拦住,说:“你们这些强盗,我家的东西怎么可以让你们随便拿走?”
人们听到他满口恶骂,就把他痛打了一顿。依里沙酒也醒了,爬到家门口,可是守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因为出言不逊,依里沙又挨了一顿木棒。
实在没办法,依里沙就跑到国王那里申诉,请国王明察。
国王派人召来依里沙的家人和那个假依里沙,大家分辨不出哪个是真依里沙,但都愿意把慷慨布施的假依里沙认作主人。依里沙一时心急,当场晕倒。
这时,假依里沙恢复了原貌,对国王说:“我不是依里沙,我是帝释天。”唤醒依里沙后,帝释天对他说:“依里沙!我是你的父亲,家中的财产都是我的,不是你的。我因为施舍的善行生为帝释天,但你贪得无厌,驱逐乞丐,破坏家规。从今天起,你要恢复慈善堂,布施贫苦,否则,我会使你的财产化为乌有。”
依里沙终于觉悟了,从此布施行善,持守戒律,后来也得生天界。
讲完这个故事,佛陀最后说:“变化为依里沙的人,就是我的前身。”(《佛教故事大全》)
罗阅祇国有一座高山,山上飞禽走兽很多。山下住着许多猎户,天一亮,男人们就上山打猎,女人们则在家中等候。他们不懂仁义道德,过着原始生活。
佛陀知道他们得度的机缘已经成熟,便到了那里,坐在一棵大树下,身放光明,山石草木皆映成金色。
女人们见到佛陀的光明,争先恐后来到佛前。佛陀就以微妙音声对她们说:“我和你们有缘,特来教化你们。你们应该心怀仁义,不要再以杀生为业。杀生之业,罪恶无比。为满足自己的口福,而使众生骨肉分离,这是残忍的行为。你们为自己着想,也应为众生着想才是……”
佛陀慈悲的开示,深深打动了她们。
这时候,男人们打猎归来,看见他们的妻子围坐在佛陀身边,一时怒火中烧,拿起弓箭,欲害佛陀。女人们急忙制止:“不要射,不要射!这位是圣人,不可失礼!”
猎人们见到佛陀庄严的相好,相信了女人们的话,于是来到佛前忏悔顶礼。
佛陀见他们生起善心,便为他们重新讲说不杀之福、残害之罪,并为他们授受五戒。猎人们欢喜信受。
猎人们受戒之后,陆续搬出大山,改行经商务农。(《法句经》《佛教故事大全》)
释迦牟尼佛曾于无量劫前作忉利天王,名字叫善日月光,所在的世界叫珊瑚池,那个世界的人全都好杀。
善日月光天王变化为一个夜叉,向人乞讨。世人惊问要什么,他就回答说“吃好杀生的人”,并于杀生场所变化一些人来吞吃。
人们十分恐怖,纷纷戒杀。
佛说:“我这么做,教化了无数人,但还是因为撒谎骗人而受到报应。”(《大悲莲花经》)
燃灯佛住世时,有五百名商人入海采宝。随船有一个强盗,擅长武术,想杀尽五百人,夺取他们的宝物。这五百商人已种下无量善根,强盗杀害他们将会获得无量罪过。
商人当中有一位向导,名叫大悲,发现了强盗的罪恶企图,心想:如果杀了这个人,我就会堕落到恶道;如果不杀这个恶人,五百善人就会受害,而恶人也将堕入地狱;如果向大家说明情况,又恐怕连累五百人一齐发恶念,也要受苦。
在这种情况下,向导生大怜悯心,宁可自己受苦,就去刺杀了那个恶人。
释迦牟尼佛说:“那个向导,就是我的前身。五百商人,就是贤劫中五百个菩萨。”(《大宝积经》)
舍卫国辅相的儿子名叫无恼(无害),相貌英俊,孔武有力,从学于婆罗门教团。年轻的师母向他示爱被他拒绝,师母便搬弄是非诬陷他。师父一气之下编造出一种阴毒的邪法教他:七天之中斩首一千个人,积攒一千根血指,做成鬘饰,将来定生梵天。
无恼深信不疑,持刀外出,见人就杀。人们都叫他鸯掘摩罗。
第七天早晨,无恼已得九百九十九根血指,只少一根。此时,人们都藏匿起来了。
因为找不到可杀的人,无恼心急如焚,远远看见前来送饭的母亲,竟欲加害!
此时,佛陀突然从附近经过。无恼发现是位沙门,急忙追赶,但怎么也追不上,只得在后面喊:“沙门少住!”
佛陀回答:“我常自住,但汝不住。”
无恼又问:“云何汝住,我不住耶?”
佛言:“我诸根寂定,而得自在。汝从邪师,禀受邪教,变异汝心,不得定住。昼夜杀害,造无边罪。”
无恼闻已,心意开悟,随佛出家。(《贤愚因缘经》)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降服了外道六师。其中的五百位尼犍子商议道:“我们如此身败名裂,不如烧身,以就后世。”于是堆积薪柴,准备自焚。
佛陀大悲,要把他们从苦毒中救拔出来,就在旁边入火光三昧。
尼犍子们看见大火,心想:我们不需自己点火了。于是投身火中。
不料,火中一片清凉,快乐无比。他们发现佛陀也在火中,顿生皈依之心,求欲出家。
佛为他们说法,很多人都得到阿罗汉果。
佛对比丘们说:“从前,有位商主带领很多商人入海采宝,满载而归,途中遇到风浪,商主劝大家舍弃珍宝,躲避海难。商人们不听,宁肯与珍宝同归于尽。商主无奈,把自己船中的珍宝投入海中,让商人们上自己的船。商人们的船因装载过多,全部沉没,唯有商主的船回到家乡。那时,商主悲悯众商人,舍财相救;而今,我设种种方便,拯救外道徒众。”(《杂宝藏经》)
舍卫国有位长者,经常教五岁的小儿称念“南无佛”。小儿也很乖巧,有事无事称念“南无佛”,长者非常喜爱。
有一个旷野鬼王,为饥饿所迫,闯入长者家中,抓住小儿,逃回旷野泽中。正要吞食时,小儿急念“南无佛”,鬼王忽然禁口,无法得食。
小儿被鬼王所抓,惊怖异常,只好不断称念“南无佛”。鬼王奈何不了小儿,更加暴躁。
佛陀遥闻小儿念他,随即出现在旷野,放白毫光保护小儿。
鬼王愤怒难平,举起一块大石头,要掷向佛陀。
佛陀进入火光三昧,火光顿时照彻大地,光中现出无数化佛。
鬼王仍然心无惭愧,不愿降伏。这时,有位金刚神非常愤怒,一手持剑,一手拿杵,正要向鬼王头上打去。
鬼王害怕了,抱着小儿跪在佛前哀求:“愿佛陀慈爱,救我一命,我愿意皈依。可是我一向吃人的血肉,戒杀以后我吃什么呢?”
佛陀慈悲地说:“你不必担心。你若能戒杀,我会令我的弟子施给你食物,一直到我的法灭,以我的力量,令你能吃得饱。”
鬼王闻言,非常欢喜,立刻接受三皈五戒,并感谢金刚神让他迷途知返。
小儿获救,从此更喜欢念佛了。(《观佛三昧经》《佛教故事大全》)
鬼子母生了很多孩子,她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却喜欢盗食别人的孩子。
因为经常有小孩失踪,全国上下都人心惶惶。
佛陀观察鬼子母度缘已到,就让一名弟子把她最小的儿子抱到精舍。
鬼子母丢失幼子,伤心哭泣,好几天不进饮食。
一天,她与佛陀偶遇。佛陀问她:“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
鬼子母擦着眼泪回答:“因为有人趁我不在家的时候偷走了我的孩子。”
“孩子丢失的时候,你出门干什么了呢?”佛陀提醒她。
经佛陀一问,鬼子母平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发起一念悔改之心,向佛陀顶礼。
佛陀又问:“你爱你的孩子吗?”
“那个最小的孩子是我最爱的,没有他我就活不了了。”
佛陀开示说:“你爱你的孩子,别人爱别人的孩子。你失去自己的孩子感到伤心,而别人被你偷食了孩子也和你一样哭泣。你希望找到孩子吗?”
“如果能把孩子还我,叫我怎样我都愿意。请佛陀慈悲赐教,我一定遵照佛陀的指示去做。”鬼子母深自悔责。
佛陀训诫道:“从今以后,第一不要杀生,第二不要偷盗,第三不要邪淫,第四不要妄语,第五不要胡乱饮食,并且要用慈母的天性照顾全天下的孩子。”
“佛陀,今后我要是不吃孩子,那我吃什么呢?”鬼子母问。
“我叫我的弟子在受供前先以饭食布施给你。”佛陀向她保证。
鬼子母虔诚地接受了佛陀的教诫。佛陀归还了她的孩子。她喜不自胜,发愿从此做天下所有孩子的保护人。
现在出家人吃饭之前先要出食,就是为了布施鬼子母。(《杂宝藏经》《佛教故事大全》)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拘萨城有一群不务正业的恶少,整日在外游荡,专干那些下流无耻的勾当,城中的女人们都不敢出门。
邻国有一群比丘尼,领导者名叫莲花,不仅生得端庄美丽,而且功行超人,已证得神通,很受众人景仰。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比丘尼们路过拘萨城,在城外林边的河中洗澡,哪知被恶少们窥见。恶少们把她们的衣服偷去了,又准备戏弄她们。
莲花比丘尼随即运用神力教训他们。她用手指把自己的两颗眼球挖出来,抛在恶少们面前,说:“如果你们所喜欢的女人没有了眼睛,你们还喜欢她吗?”
她又把腹部抓开,取出脏腑,血淋淋地堆满一地,又把胳膊和腿折成好几段,问道:“你们看我,哪一处漂亮?”
恶少们吓得个个浑身颤抖,毛发直竖。莲花比丘尼继续教诫他们:“人的身体都是由这些不净之物凑合而成的,和世界上其他东西一样,都是虚幻不实的,美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老了会变得像猴子一样难看,死了会变为脓血腐肉,更是让人害怕。”
恶少们归还了衣服,叩头请罪:“请原谅我们,我们太愚痴了,请救救我们吧!”
莲花比丘尼把他们带到佛陀面前。佛陀的慈光使他们深切悔悟。他们皈依了佛陀,成为虔诚的在家弟子。
从此拘萨城的女人们再也不用害怕出门了。(《佛教因果故事》)
目犍连尊者的弟弟积蓄了万贯家财,但他非常吝啬,一点儿也不肯布施。
目犍连尊者来到弟弟家里,劝弟弟说:“你拥有这么多财产,穿衣吃饭又不是很讲究,何必那么拼命赚钱呢?”
“钱越多事情就越好办哪!”弟弟自有道理。
“我看不然。钱越多,名气就越大,小偷和强盗就会日夜动你的脑筋;钱越多,贪官污吏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一旦你不顺从,他们就会给你罗织罪名;别看你的仓库建得坚固,遇到水灾、火灾,你的财产还能保得住吗?富贵家庭容易出不肖子孙,他们享用现成,不懂得物力维艰,出手大方,用不了多久就挥霍一空。弟弟,你辛辛苦苦攒了这么多钱,可是没有办法永久地拥有它们,人总是不免一死,大限一到,一个钱也带不去,唯有因贪欲、吝啬所造的罪业紧紧跟随着你,令你堕落恶道,到那个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趁现在身体强健,多做善事,布施贫苦,将来的福报一定不可限量。”
弟弟听了哥哥的恳切开示,心有所动,决定打开仓库救济穷人,但同时又让人新建了一座更大的库房,准备接受“不可限量”的福报。
一年之后,他的金银财宝越来越少,几乎全用于布施。为了验证哥哥的话,他打开新仓库察看福报,只见里面依然空无一物。他既伤心又失望,认为上了哥哥的当,气得都要生起病来了。
为了安慰弟弟,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带着弟弟上升到六欲天,去参观一座崭新的宫殿。那座宫殿由各种珍宝建成,很多天女在里面忙碌着。
弟弟惊叹不已,转头问哥哥:“哥哥,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辉煌的建筑,这是谁的宫殿?那些天女在忙什么?”目犍连尊者让他自己去问那些天女。
她们回答:“你不知道吗?我们在等目犍连尊者的弟弟,由于他慷慨布施,命终以后就到我们这里做天王。”
弟弟顿时心花怒放,从此对慈善事业更加热心了。(《佛教故事大全》)
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前世曾为忉利天主,俯视人间,他发现到处充满杀盗淫妄,秽气冲天,人们不明善恶,妄造罪业,以致堕落恶道,难再转生为人。于是,他就让天子们化作狮子,自己化作狮王,来到人间。
他们出没于城市乡村,专吃恶人。
人们以为狮子吃人只为充饥,就按时给它们送去几个人,以解救众人的性命。哪知被送去的人竟有活着回来的!起初大家不知道为什么,日子久了,才发觉活着回来的人都是善良的人。于是大家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再也不敢杀盗淫妄了。
当所有的人都奉行善业之后,那群凶猛的狮子突然不知去向。
天主回到天上察看,人间已没了那股冲天的浊气。
可是,时间一久,人类劣习难改,杀盗淫妄又充斥人间。(《佛教故事大全》)
槃提国的国王名叫优达。他在迦叶佛的时候曾经出过家,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转生为国王。
优达王的第一王妃名叫月明,才貌双全,优达王十分宠爱。
一天,月明妃发现优达王忧心忡忡,于是追问优达王,优达王只好对她说:“一位圣者告诉我说,你的寿命将要结束了。我发现你真的现出衰相。想到就要生离死别,不仅黯然神伤。”
月明妃安慰他说:“大王不必苦恼,佛陀说:高者必堕,存者必灭,合必有离,生必有死。这都是定理,每个人都是难免的。请求大王顾念我们九年的夫妻感情,允许我出家修行。”
优达王爱意难舍,要求道:“出家修行至少会转生天上,你若能回来见我,我就让你出家。”
月明妃答应了优达王的请求,毅然出家。为了安心办道,她离开王宫,入山修行。
经过六个月的精进苦修,月明妃证得了阿那含果,死后转生色界天。
月明妃想起与优达王的约定,就向下观察,发现优达王又新娶了很多妃子,沉溺在五欲当中,很难度化。
于是她就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化作恐怖的夜叉王,手持利刃逼向优达王。
优达王猛然惊醒,发现床边有个高大的夜叉,恐怖不已。
夜叉王开口说道:“你的生死掌握在我的手中,死到临头,就是千军万马也保护不了你了!”
优达王惶恐地说:“我未做过坏事,愿意修心净意,希望能生到善处。”
听了优达王这番话,夜叉王变成了一副慈祥面孔。优达王不禁心动,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这样叫我害怕?”
“我就是月明夫人。自从离开大王以后,我用功修行,命终生到色界天,因为与大王有过约定,今天特来践约。”
在优达王的要求下,月明妃现出了生前的模样,衣装、容貌一如往昔。优达王看到真的是自己的爱妃,欲念又起,赶上前去就要拥抱。月明妃轻轻腾起身子,飞在半空,为优达王说苦空无常的道理,并叫他也出家修行。
优达王接受了月明妃的建议,把王位让给了太子,投在迦旃(zhān)延尊者座下。
为了求法,优达王后来远赴王舍城,到灵鹫山听佛说法,很快证得圣果。(《佛教故事大全》)
七里禅师正在打坐时,有人行窃。
窃贼携物出门。禅师对窃贼说:“拿了东西,为何也不道谢?”窃贼随口道了声谢,仓惶而去。
不几日,窃贼被捉,公差解至禅师处。禅师说:“东西是我给他的,他已经道了谢。”
窃贼深心忏悔,刑满即归禅师座下。(《禅说》)
石屋禅师一日外出,黄昏时分投宿到一家旅店。由于一路走来十分疲惫,石屋禅师倒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过了不知多久,石屋禅师隐隐约约觉得房间里有沙沙的声音,以及翻东西的轻微碰撞声,就睁开眼睛问道:“天亮了吗?”
房间里顿时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墙角那边才重重叹了一口气,有个声音说道:“现在还是深夜哪。”
石屋禅师心想,能够在漆黑的夜晚来到住人的房间里,功夫肯定不错,或许就是阿罗汉,于是问道:“你是干什么的?”
沉默了一会儿,对方答道:“是小偷。”
石屋禅师觉得这个小偷很诚实,就说:“我不抓你,只问几个问题。你偷东西有几次了?”
“数不清了。”
“偷东西快乐吗?”
“偷成之后很快乐。”
“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如何。”
“你感到最快乐的一次有几天?”
“四五天吧。”
“四五天之后呢?”
“提心吊胆,很不快乐。”
石屋禅师笑着说:“看来你不过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地干一次呢?”
小偷忙问:“看来老兄很有经验了。你偷过几次?”
“就一次。”
“一次太少了。”
石屋禅师大声说:“只偷一次,毕生受用。”
“那老兄偷的是什么东西?”
石屋禅师站起来,看到小偷站在墙角,就走过去,一把抓住他的胸部,说:“‘这个’你懂吗?它可是无尽的宝藏,得到它,保管你一生受用不尽。”
小偷说:“听别的和尚说起过,可是捉摸不到,也许这感受让人很舒服吧。”
石屋禅师说:“那你为什么不亲自体验一下呢?”
小偷听了,就向石屋禅师忏悔自己的偷盗行为,随他出家,做了一个禅者。(《日日禅》)
当佛陀在毘(pí)舍离国猕猴河边的重阁讲堂说法的时候,迦兰陀村有一位长者带着儿子须提那正好路过,就顺便到讲堂听佛说法。
须提那听完之后非常感动,决心出家。佛陀告诉他:征得全家人同意之后才能加入僧团。
须提那是家里的独生子,而且已经有了妻室,父母和妻子都不同意他出家,又请来许多亲友劝他打消念头。但是须提那出家的信念非常坚定,可以说梦寐以求,最后,他甚至以绝食来要挟父母。
须提那绝食到第六天的时候,父母终于妥协了。
比丘们见须提那求道的意志这么坚决,都非常佩服。
不久,毘舍离国闹饥荒,托钵乞食成了严重问题。须提那不由得想起物产富饶的故乡迦兰陀,就带领比丘们回到迦兰陀村。
须提那的父母听说儿子回村了,就请儿子务必抽空回家一趟。须提那虽然有些踌躇,但还是同意了。
须提那的妻子在家里精心打扮起来。公公婆婆还教她怎样打动丈夫。
须提那归家,见到全家人都对他加倍殷勤,温暖而亲切,又被家庭的恩爱束缚起来,妻子的甜言蜜语更是让他陶醉,于是就和妻子同宿了。
过后,须提那非常后悔,责怪自己没有坚定的意志,回到僧团的时候,失去了本有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他被女色诱惑,就把此事告诉了佛陀。
佛陀教导须提那远离爱欲之后,召集所有的比丘,制定了五条根本戒律: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欲。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并对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
一、僧团和合故。
二、接引僧众故。
三、调伏恶人故。
四、惭愧者能安乐故。
五、没有现世烦恼故。
六、没有未来烦恼故。
七、能令不信者生信故。
八、能令已信者增进故。
九、能令正法久住故。
十、能令清净心不失故。(《佛教故事大全》)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时候,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怎么会拉着我去呢?”
他说:“跟我去,跟我去!”
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这种态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众生啊!为什么呢?度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这叫开戒。”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
他说:“人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还宣扬‘学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你看!这不是叫人造业吗?”(净空法师《认识佛教》)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前四戒名为“性戒”,以体性当戒故,不论受戒与否,犯者皆有罪过,未受戒者按事论罪,已受戒者加一重犯戒之罪。
不饮酒戒名“遮戒”,是为防止酒醉乱性,以保证前四戒的持守。
古时有位在家居士,因为喝醉了酒失去理智,致使众戒俱犯。
酒能坏智慧种,令人颠倒昏狂,饮酒过量会使人神智不清、仪容不整,生起妄念邪行,不仅失态于人前,更能起迷乱、暴戾之行,久而久之,身体受损,恶名流布,有碍上进解脱。
安陀国有位居士供养着一位比丘和一位沙弥,天天送食。
一天,居士全家出门,只留下十六岁的女儿。比丘发现到了吃饭的时间没人来送食,就按照事先的约定,派沙弥前去领取。
少女对英俊的沙弥倾慕已久,听到敲门声,知道沙弥来了,非常欢喜,让他进屋,做出娇媚的姿态,对沙弥说:“我家有很多财宝,让我做你的妻子吧。”
沙弥心想:我犯了什么罪,遇到这样的事情?宁丧身命,终不破戒!如果我逃走,她必然来拉扯我,路人见了,只能自取侮辱。于是就想出一个主意,对少女说:“你先找个房间让我歇歇,我听你的。”少女就让他独自待在一间屋子里。
沙弥在房间里发现一把剃刀,心生欢喜,就脱下衣服,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的方向,流着泪发愿说:“我今天不破佛菩萨的戒律,自舍身命,愿我生生世世出家修道,究竟成佛。”发愿完毕,自刎而死,血流滂沱。
少女一见,欲心顿息,悔恨交加,自己扯断头发。
少女的父亲回家敲不开门,就派人爬了进去,见女儿惨状,惊问其中缘由。少女默不作声,心想:如果讲实话就太丢人了,如果说沙弥侮辱我,我必堕地狱,受苦无尽。辗转思量,她还是把实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进入房间,向沙弥合掌礼拜。
所有见闻的人,都发菩提之心。(《贤愚经》)
有人要问:“沙弥为了持守不淫欲戒,杀死自己,这不是犯了杀生戒吗?”的确,行者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两难问题,所以,持戒需要有智慧。
佛在世时,浴室由于多日未用,生满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
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
比丘说:“会伤虫!”
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圣严法师《佛学群疑》)
从前有位禅师,精通禅理,道风很高,想求和尚传授祖师衣钵,和尚没有答应他。
和尚去世二十年后,这位禅师在溪边走过,遥见对岸一位女子洗脚,偶然动了一个念头,认为她的脚很白嫩。忽听和尚在旁厉声责问:“此念可付祖师衣钵吗?”禅师不觉惭愧下拜,伏地忏悔。(《高僧传》)
《梵网经》云:“如果佛弟子看见动物,就应当心里默念:‘你是畜生,应当发菩提心。’如果不这样想,就犯了轻垢罪。”
知道戒相如此微细,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持戒精严了。
生活在世间,免不了因为衣食住行而烦恼。想过得幸福并没有错,但不要过于牵扯精力。佛法的气氛浓一分,世俗的观念就会淡一分,反之亦然。既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又想得到世俗的荣华富贵,这种想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探索真理的人,对物质生活就不会更多地着意,只要能保住生命也就可以了。保住生命也实在不需要更多的东西,乃至于高僧大德简单到只是日中一食,除一衣一钵之外,不再收藏多余的东西。
长期以来,我们对他们的努力一无所知,于是便以讹传讹地把他们归结为消极。事实上,面对生命和人生,我们远不如他们严肃,远不如他们积极。他们留给我们丰富的典籍,以揭示宇宙和生命的真谛,以至于我们只需沿着他们所指引的捷径走过去,就能明白生命的最终含义。
姜子牙与申公豹同在昆仑山拜师学艺,下山之前,师父给了他们一人一本奇书。姜子牙在书中看到的是美丽的山川景色,一派祥和;而申公豹看到的却是烧杀抢掠,血流成河。
师父感叹说:“心地善良的人,即使在睡梦中也洋溢着祥和之气;凶狠狡诈的人,即使在谈笑中也流露出肃杀之气。人的本质是多么不同啊。”(《菜根谭典故》)
过去有个人叫元自实,痛恨一个姓缪(miào)的人,简直不共戴天。一天五更时分,他越想越觉得姓缪的忘恩负义,把心一横,持凶器往缪家赶去,准备杀死他。
元自实路过一个小庵,庵主轩辕翁早起诵经,碰巧见到了他,并见到数百个恶鬼,奇形异状,各持刀斧,杀气腾腾,跟随其后向缪家而去。
过了一会儿,轩辕翁发现他又回来了,身后却跟着一大群天神,金冠玉佩,和颜悦色,手持香花旌幢(chuáng)。
轩辕翁很纳闷,就把元自实喊到庵中,问其缘由。
元自实说:“姓缪的有负于我,我想去杀他。到了他家门口,我心想:姓缪的虽然负我,但他老婆孩子有什么罪?况且他还有一个老母,杀了他一人,等于是杀了他全家啊!因而于心不忍,就转念回来了。”
轩辕翁就把自己所见到的景象描述给他听,并向他道贺:“一念善心,神明已经知道了,你以后必得福报。”
元自实从此勇猛向善,后来果然考取了功名。(《近代果报见闻录》)
卫仲达在朝为官,一日,被摄入阴间,冥官命下属向他展示善恶记录。但见恶录簿堆满庭院,而善录却只有筷子那么细的一卷。然而,用秤一称,一大堆恶录反而不如一小束善录重。
卫仲达好奇地问:“我才四十多岁,哪来这么多恶录?”
冥官回答:“一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
卫仲达又问:“善录为何比恶录重呢?”
冥官说:“朝廷准备动工修建三山石桥时,你为使百姓免去劳役,上书谏阻,这些就是当年的文稿。”
卫仲达说:“我虽上书,但朝廷并未采纳,于事无补,何以有此分量?”
冥官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的一念之善,是为万民着想。如果被朝廷采纳,则善功就更大了。”(《了凡四训》)
一位武士疑惑于天堂地狱之说,特向白隐禅师请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禅师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武士颇为自豪地回答。
“你是一名武士!”白隐禅师叫道,“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做他的门客?看你的面孔!犹如乞丐。”
武士听了非常愤怒,按住剑柄,作势欲拔。
“哦!你有一把剑,但是你的武器也太钝了,根本砍不下我的脑袋。”白隐禅师毫不在意地说。
武士被激得当真拔出剑来。
“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白隐禅师缓缓地说。
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心有所悟,感佩之余,收剑入鞘,向白隐禅师深深鞠了一躬。
“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禅师欣然笑道。(《一味禅》)
从前有个愚钝的人,痴心学仙,听说国外有仙水,喝了便能成仙,就打点行装,出发到国外求仙水。
愚人行至中途,投宿一家旅店。店主得知他要到国外求仙水,便想捉弄他,劝道:“我们这儿有棵仙树,只要爬上去,学仙人一跳,便可成仙。何必舍近求远,还要到外国去呢?”
愚人信以为真,赶忙向店主请教:“那就请您慈悲指示!”
“不行不行,你要在我这儿做工一年,我才可教你,不然怎么知道你的诚意呢?”
愚人满口答应,马上开始工作,任何苦活累活都乐意做,从没有半点儿不愉快的神色。
转眼一年期满,店主只得带愚人上山找那棵原本不存在的仙树。他灵机一动,指着悬崖边的一棵树说:“这就是仙树,你爬上去,我喊一声‘飞’,你马上一跃而起,这样就可以升空成仙了。”
愚人心诚愿切,不顾一切地照着店主的话去做。奇怪的是,店主一声令下“飞!”他真的凌空而去了!
店主非常惊讶,心想:这个傻瓜,我本想戏弄他,怎么真的成仙而去?噢!我知道了,原来这棵树真是仙树!
从此以后,店主特别留意这棵“仙树”,视同珍宝。
当店主厌弃尘劳的时候,就打算成仙飞去,于是把家事嘱托给儿子,并告诉他成仙的方法。
父子俩来到崖上。儿子请父亲先上树,然后高叫一声:“爸爸!飞!”店主纵身一跳,不料他的身体径直向崖底落去,摔得粉身碎骨。(《佛教故事大全》)
《华严经》说:每个人出生之后,就有两位天人跟随着,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这两位天人时时见到被跟随的人,而被跟随人却见不到天人。
两位天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善恶二部童子,他们每时每刻都记录着人的行动、言语、思想。
如果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常常想到这两位天人随时随地都在监察记录,谁还敢做亏心事呢?(《龙舒净土文》)
每个人头上距头顶三寸的地方都有光。
若是为善的人,头顶的光是明亮的;若是作恶的人,头顶的光是暗淡的。
这种光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鬼神则能看得一清二楚。(《集福消灾之道》)
我十二岁的时候家住北平,父亲有位姓黄的同事,福建人,从小就能看见每个人头上的光,他母亲不许他轻易告诉别人,免得人家说他妖言惑众。他说:每个人头上都有光,但是亮度、大小、颜色各不相同。有权势的人大都是红光、紫光;清高正直的人大都是白光、青光;贪污腐败的人大都是黑光、灰光。依照每个人的品行,各不相同。他见过的人,立刻就能辨别出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因此这个功能带给他莫大的助益。
黄先生在张作霖大帅极盛的时代曾经见过这位东北的土皇帝,头顶有三丈高的红光。后来在张作霖死前的一个星期,他又有机会拜见了一次,出来时半天讲不出话来,因为张大帅头顶上的光只有五六尺高,灰暗而且微弱。果然不久就听到他被炸死的消息。(陈克立《联合报》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到南方楚国游历,返回晋国途中路过汉阴,看到一位老翁抱着一个大瓦罐一趟又一趟地浇灌菜园,费力很多,浇得很慢,于是就对老翁说:“如果使用机械灌溉,一天可以浇地一百畦,用力很少而效率很高。”
老翁抬头看看子贡,问道:“是什么样的机械呢?”
子贡回答:“将木头挖成筒状,后重前轻,脚踏轮子循环转动,水就会源源不断地送上来,这种机械叫桔槔(gāo)。”
老翁变了脸色,说:“我听师傅讲,使用机械的人必定玩弄机巧;玩弄机巧的人必然会有巧诈的心思;心思巧诈就不能保持内心的纯洁;内心不纯洁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就容不下正道。我并不是不知道桔槔,而是耻于使用它。”
子贡听了这番话,非常羞愧,低着头无言以对。(《庄子?天地》)
有个日本故事很深刻:一休小和尚九岁的时候,师父出去了,吩咐大家好好在庙里看庙、用功。他是小孩嘛,大殿里待不住了,找他师兄去,在方丈室找到师兄,师兄比他大两岁,正在方丈室哭呢。
“你哭什么?”
“不得了了,我闯大祸了。”师兄哭着说。
一休说:“我们是学禅的人,不能哭啊!”
“你不知道这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他平时总背着我拿出来看,自己欣赏,就是不让我看,今天师父走了,我实在忍不住了,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我就打开了,看见是个瓷器,我也拿在手里玩一玩,看一看,一不小心给摔了,这回不得了了,师父回来我没法过日子了,我真的要死了。”
“唉,你别哭了,你把这个东西交给我,算是我摔的。”
师兄说:“算是你摔的,我怎么报答你呢?这样吧,师父本来让我看守方丈室,会给我带馒头回来,我给你吃。”
好,馒头归一休吃,瓶子算一休摔的。一休就把瓶子的碎片包在一块儿,搁在口袋里。
师父一回来,一休就问:“师父,我在参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有没有?”
“哎呀,我的傻徒弟啊,哪有一个人是不死的?一切都无常啊,焉有一个人能不死啊!”
“啊,这样啊,师父,人都是要死的,通通是无常的,没有人不死。那么东西呢?有没有一样东西能够长存啊?”
“一样啊,无情之物也是无常啊,总是要坏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
“噢,是这样,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心爱的东西要是坏了的话,我们也不应该悲伤啊!”
“对呀,缘散就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缘散了,就没有了。”
“师父,这儿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一休把口袋里的一包碎瓷交给师父。师父接到就没有发脾气。
这是一个很深刻的故事。若不是在这样问答的情况下,师父定要大发脾气。
所以,遇到烦恼,你正念当头,思想明确,就可不动无明,没有脾气可发。(黄念祖《心声录?送信佛青年赴日进修博士学位》)
时时用佛教的眼光观察,能避免很多错误。
金代禅师在弘法之余,总是喜欢种植兰花,数百种兰花把他的禅院打扮得清新典雅,许多信徒到禅院里除了礼佛听法,总喜欢到兰花架旁欣赏一番,赞叹之余,心灵也得到了净化。禅院内外流传着这样的话:“兰花就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有一天,金代禅师到外面弘法,临行前,把浇花的任务委托给一位弟子。
这位弟子知道金代禅师对兰花的钟爱,因而在浇花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出差错。可是,越是在意,就越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位弟子一不小心,脚绊在了架子上,把整架兰花都掀翻在地,弄得花叶零落,断根外露,满地是土。这位弟子慌张至极,心想:师父回来,看到这番情景,如何是好?
天快黑的时候,金代禅师回到寺院。那位弟子不敢隐瞒,硬着头皮一五一十地讲了经过,请求师父处分。
没想到金代禅师不但没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他说:“我确实很喜欢兰花,但我种植兰花的目的是为了香花供佛,也为了美化禅院,不是为了生气才养花的。世事无常,我怎么能执著心爱之物呢?这可不是禅者之风啊。”
弟子很受感动,从此更加尽心地修持了。(《日日禅》)
我曾在镇江遇到卖虾的人,听到他的叫卖声,便知道他已是三业俱恶了。为什么呢?身挑虾担,这是身业恶;意欲卖虾,这是意业恶;口中叫卖,这是口业恶。可见虽只是叫卖了一声,便已是三业俱恶,这就是佛所说的地狱人了。
由此观之,世间的地狱人可就太多了,真是可怕。(《龙舒净土文》)
我没犯什么大的过失,
为什么这样遭受不幸?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民间普遍信奉灶神。
有位俞公,字良臣,博学多才,十八岁就是“诸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成年以后,开了间私塾,并与十几个志同道合的书生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邪淫、戒口过,行之有年。
但是,似乎天道不公,他这样向善,竟然前后应考七科都没考中,更不幸的是,生了五子四女,多数病夭,仅存一子一女。幸存的三儿子聪明伶俐,左脚脚底有两颗痣,夫妻俩视为掌中之宝,然而,八岁时竟然失踪了!妻子因为哭儿女,双目失明。俞公与盲妻独女相依为命,潦倒终年,贫窘不堪。
俞公反省自己:我没犯什么大的过失,为什么这样遭受天谴?于是,从四十岁开始,每年腊月底向灶神祷告,求灶神把自己的冤情呈递天庭。
但是,一年年过去,毫无消息。
到了四十七岁那年除夕,俞公与妻女在家中凄然愁叹之时,灶神真的来了,角巾皂服,须发半苍,自称姓张,从远道来。俞公心中惊异,非常恭敬,就向他诉苦,说自己平生读书积行,而今却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并把自己每年写给天庭的黄疏念给张公听。
张公说:“我知道你家的事很久了。你意念太恶,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恐怕恶报还不止这些。”
俞公大惊失色,说:“我听说冥冥之中丝毫的善行都被记录下来。我积功累德、恪守规条这么久,岂能尽属虚名?”
张公说:“就像你规条中的‘惜字’一款,你的学生、朋友多用旧书糊窗裹物,甚至擦桌子,还借口讲卫生,你看在眼里,不加阻拦,却每每从路边捡回写过字的纸烧掉,这有何益?文昌社每月放生,你随班奔走,因人成事,如果大家不来,你也怠慢了,心中早没了慈悲之念,况且你家厨房里也煮过虾蟹,那不是生命吗?至于口过一节,你语言敏妙,经常令交谈者倾倒,但与朋友交往久了,随风讪笑,出言不逊,自知有伤和气却不能禁止,而至今仍以厚道自居,你欺瞒谁?欺瞒天吗?邪淫的事情虽然没干出来,只是因为没有邪缘凑合,不然怎么见到美色就频频相顾、心神不宁呢?回想当时的情景,你还敢说自己老实厚道吗?你终身誓行的规条中的事情尚且如此,其余的就更不用说了。你的一言一行,神明都已知道了,数年来无一实善可记,而你独处的时候,贪念、淫念、嫉妒念、狭隘念、急躁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胜记述,凡此种种意恶,固结心中,逃祸都来不及,何谈祈福呢?”
俞公惊愕惶恐,伏地流泪,说:“您一定是神明,愿求救度。”
张公说:“你读书明理,慕善而乐,闻知善言善行,不胜激动鼓舞,但旋过旋忘,信根不深,恒心不固,所以平生的善言善行都是敷衍了事。且满腔恶意,起伏缠绵,只想得到善报,就像种了遍地荆棘,却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荒谬!你从今以后,必须猛力摈除恶念,力行善事,不图回报,不务虚名,久久行之,自有意外效验。你家事我很虔诚,特以此意报之。”说完隐于灶下。
次日,俞公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号“净意道人”,立志自净其意。初行之日,杂念纷呈,非疑则堕,因于堂中所供观世音菩萨前叩头流血,发誓说:“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从此一行一言一念皆如鬼神在旁,凡一切济物利人之事,皆欢喜行持,不论力继不继、人知不知。更以因果报应之理,逢人化导。
五十岁时,即万历二年,甲戌会试,首辅张江陵大人为儿子择师,众人交口推荐俞公,于是,俞公便携家眷聘赴京师,至万历五年,考中进士。
一日,俞公拜谒内监杨公,杨公令五个养子出来见客。其中一个养子年方十六,俞公甚感眼熟,询问他的原籍,他回答是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还依稀记得故乡。俞公非常惊讶,让他脱下左脚鞋袜,果然有两颗痣,大呼:“是我儿也!”杨公也很惊愕,于是把儿子奉还俞公。
俞公奔告夫人,夫人扶子痛哭,血泪迸流。儿子也哭,捧着母亲的脸舔她的双眼,母亲的双眼竟然复明!
俞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回到原籍,为儿子娶妻,连生七个孙子,善加调教,俨然一个书香门第。
俞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以训导子孙。后无病而终,享年八十八岁。(罗祯《俞公遇灶神记》《近代果报见闻录》收录)
宋朝的赵康靖先生曾经用白豆和黑豆练习心地工夫:若是起了一个善念,就把一颗白豆投入瓶中;若是起了一个恶念,就把一颗黑豆投入瓶中。
开始练习的时候,瓶子里的黑豆很多,后来就渐渐减少了,久而久之,连善恶这两种念头都忘了,进入了“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杂念的境界,最后连瓶子和豆子也丢弃不用了。(《集福消灾之道》)
过去,有兄弟二人,感情非常深厚。长大以后,父母先后去世,他们仍和睦地住在一起。
在一次闲谈中,他们谈到祖辈遗留的家业,都认为不应维持现状,而要谋求发展,光宗耀祖。于是,他们决定到外地经商。
把一切安顿好之后,他们各自带了十斤黄金,整装出发。
一路上翻山越岭,很少遇见行人。旅途很寂寞,他们各自想着心事。
行至深山僻静之处,哥哥忽然心生恶念:如果弟弟不在了,他那份本钱不就是我的了吗?那样不是更容易发财致富吗?
就在同时,弟弟也骤生恶念:如果没有哥哥该多好,祖上的产业就都是我的了。
猛然间,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念头是多么可怕,“不!怎么会有这么罪恶的念头?金钱真是害人的东西!”
善与恶仅在一念之间,而果报却天差地别。好人不一定全无恶念,坏人也不会全无善念,只在于自己的选择。
所幸的是,他们都选择了善念,生起忏悔之心。
走了不久,他们来到湖边,哥哥掏出金子,“扑通”一声投入湖中。
“对!”弟弟朗声赞道。又是“扑通”一声,弟弟的金子也沉到水底。
哥哥暗想:奇怪,难道他的想法和我一样?于是问道:“我是因为金子,生起陷害你的恶念,幸亏及时觉醒,所以把金子扔掉,以绝后患。你扔金子又是为的什么?”
弟弟答道:“是的,哥,我和你一样,也有过罪恶的念头,不过,现在我们都安全了。”(《佛教故事大全》)
凡夫的心易动难制,执著迷恋,得不到时苦苦追求,得到之后又怕失去,烦恼由此而生。圣道修行就是制御自己的心。
从前,波罗奈城有个名叫锄头贤人的人,用锄头耕种土地,出卖蔬菜瓜果,借以糊口。除了这柄锄头,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
一天,他把锄头藏起来,出家去了。
出家之后,他总是惦记那把老锄头,贪恋之心无法抑制,最后竟然中止了出家生活。如此两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藏起锄头出家,又为了锄头还俗。
第七次他想:我为这柄锄头几次还俗,现在把它抛到大江里去吧!于是跑到江边,抓起锄柄,用尽全力挥动三圈,向江心抛去,发出狮子般的吼声,然后大叫:“我得胜了!”
恰巧国王平定边界叛乱回来,骑着大象经过江边,听到他的叫声,便派人前去询问。
锄头贤人禀报国王:“大王,纵使打了一万个胜仗,如果不能战胜烦恼,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我现在抑制了心中的贪念,战胜了烦恼……”贤人用佛法开导国王。国王闻法欢喜,也随他出家了。(《佛教故事大全》)
波罗奈国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名叫耶舍,聪慧多能,富甲一方。
虽然富有,但他却很不快乐。一天清晨,神情恍惚的耶舍跑到鹿野苑,向佛诉说他的苦衷。
“大慈大悲的佛陀,请您救救我吧。我的名字叫耶舍,我现在非常困惑,烦恼不堪。白天忙于打理家业,晚上应酬各种宴会。当初我也曾为此陶醉,但日子久了,我真的找不出其中的乐趣。昨晚我做了一个噩梦,再也不能入睡,就从床上起来,走出寝室,忽然发现我钟爱的一个舞女正在同乐师调情,我再也无法忍耐,怒火在胸中燃烧,思绪错乱,冲出家门。我一路狂奔来到这里,请您救救我!”
佛陀慈悲地开示道:“年轻人,你不要悲伤,这本是一个虚伪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你现在可以把心静下来,想一想:世间有永久不散的筵席吗?你和你亲密的人能永远在一起吗?你的身体尚且要背叛你,怎么能要求别人属于你呢?把这一切放下吧!”
佛陀的法音像甘露一样滋润着耶舍的心田,他感动得流下眼泪,要求佛陀准许他出家。
耶舍的父亲俱梨迦长者早晨起来听说儿子半夜出走,甚是焦急,下令家人四处寻找,自己也渡河来到鹿野苑寻找。
佛陀知道他乍见爱子出家,定会悲恸,就暂让耶舍避开。
佛陀对悲伤的长者善言劝慰,向他广说无常、无我的解脱之法。长者听了佛陀说法,顿开道眼。佛陀这才让耶舍相见。
父亲见到已经出家的儿子,生大欢喜,跪于佛前,也请求出家。
佛说:“并非离开家庭就叫出家。虽然身居俗世,若能收摄身心,便与出家无异;虽然身居山林,若念念不舍俗世欲乐,便徒有出家之名。善恶皆从心生,修习梵行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在家同样能修道证果。”
于是,长者便成了佛陀的第一位在家弟子。(《因果经》《佛教故事大全》)
阿阇世是摩揭陀国的王子,父亲是频婆娑罗王,母亲是韦提希夫人。
年少无知的阿阇世听信提婆达多的教唆,夺走了父亲的王位,幽禁并摧残了父亲,使父亲几乎饿死宫中,还企图杀死母亲,但被大臣制止了。
阿阇世和提婆达多屡次设计害佛,先是雇用神箭手放暗箭,尔后埋伏山上推落巨石,最后又用醉象攻击,但均遭失败。
频婆娑罗王死后转生为天子。虽被儿子所害,但他深知世事无常,对儿子没有任何怨恨,反而心生怜悯,告诉儿子:“作为佛的弟子,父亲愿以佛的慈悲原谅你。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佛能让你免堕地狱,没有任何人可以解救你。我为你祝福,祝你早日悔悟。”
阿阇世非常难过,父亲往日的慈爱历历在目。想到自己残忍地伤害父亲,他感到后悔不已。
不久,阿阇世业报现前,身生毒疮,痛苦万分,百般治疗也不见好转。
神医耆婆劝道:“大王!我只能医治身上的病,而对心上的病却束手无策。现在能救大王的,除了佛陀之外,没有第二个人了。”
阿阇世摇头说:“耆婆,我也想过去见佛陀,不过又怕佛陀因我有罪而拒绝,以前我和提婆达多做了很多对不起佛的事。”
耆婆说:“大王,我听说先王已经原谅大王了,先王是佛陀的弟子,佛陀的弟子都能原谅大王,更何况众德圆满的佛陀呢?大王若能到佛前告白忏悔,佛陀肯定会护佑的。”
阿阇世终于同意去见佛陀。然而在半路上,想到自己的罪恶,阿阇世又踌躇不前。
正在此时,空中有个声音说:“阿阇世!我是你的父亲。你犯了五逆重罪,必定堕落地狱。赶快到佛陀那里哀求忏悔!佛陀就要入灭了,除了佛陀,没有人能救你。”
在父亲的催促下,阿阇世于佛前忏悔,终于获得了解脱。
阿阇世由一个五逆恶人变成一位虔诚的佛弟子。(《观经》《大般涅槃经》)
佛说:世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了罪能忏悔的人。
“阿育”意译“无忧”。阿育王统治摩揭陀国,公元前268年建立孔雀王朝,大举南侵,征服羯陵伽,杀人十万,统一了除南端迈索尔地区外的印度全境。
阿育王征战杀戮甚众,遇沙门说法,生悔悟心,皈依佛教,广建寺塔。(《世界历史词典》)
佛陀涅槃一百年后,印度有位阿育王,生性残暴,以亲手杀人为乐。起初杀的都是罪犯,后来没有罪犯可杀了,连无罪的人都捉来杀。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一位大臣建议说:“大王,亲手杀人恐怕对大王不利。如果大王要杀人,可以找一位刽子手代杀,这样大王就可以免于承担杀人的罪名了。”
阿育王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派人四处寻找喜欢杀人的人,可是没人肯做刽子手。几经波折,终于在偏僻之地找到一个残酷无比的恶人。他的名字叫耆厉,打猎为生,每每用毒箭射死猎物,又喜欢杀人,无人敢接近他。
阿育王在首都华氏城外给耆厉造了一所杀人的大房子,里面陈列着各种杀人武器,还制定了种种杀人方法,并且规定:凡是走进这所房子的人,就不可再出去了。他们把这所房子命名为“人间地狱”。
一天,一位名叫为海的比丘来到华氏城乞化,误入“人间地狱”,看到陈列两旁的杀人凶器,急忙退出,却被耆厉挡住去路。
耆厉说:“喂!你这个沙门,不懂得我们这里的规矩吗?这座房子叫人间地狱,我奉大王之命镇守,凡是进入这里的人,就不得出去。你今天运气不佳,还是老老实实受刑吧!”他的声音非常可怕。
为海知道无法跟耆厉这样没有人性的人理论,就说:“我并非怕死,只是想到我修行还没证果,就这么死去,实在可惜。请求你给我一个月的期限,让我加功修行。”
“宽限死期?你真妄想。好吧!念你年轻,不过,一个月时间太长了,只能宽限七天!”
这样,只剩七天的为海就坐在墙角加紧用功,希望能够开悟证果。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七天,为海还是没能开悟。
傍晚,一位犯了失贞罪的少女被捉进了“人间地狱”。为海看见狠心的耆厉用铁锤打少女的头和脸,眼睛被打得凸了出来,顿然生起怜悯心和厌离心。看到少女顷刻间就没命了,为海想起佛陀“四大假合,生命危脆”的教示,努力观察,证得初果,又于夜里精进用功,次第证得二果、三果,最后于天亮前证得四果阿罗汉。
天亮了,为海安详地对耆厉说:“黑夜已经过去。我已经准备好了。”
耆厉把为海投入装满污水的大锅,下面燃烧着干柴。可是烧了很久,锅里的水还是冷冷的。更令耆厉生气的是,锅里的污水都变成了清水,水面上还浮出朵朵莲花。为海跏趺而坐,身放金光。
耆厉无法可想,只得把这个情形禀报给阿育王。
阿育王闻说这件奇事,立刻带领群臣到“人间地狱”查看,一见光明中的为海,顿生恭敬之心,伏地忏悔道:“请大德原谅我们的无知,慈悲救度!”
为海道:“很好,很好!佛陀住世时,就已经为你授记了。佛陀说,在他涅槃后一百年,有一位阿育王能为佛教传播法音。”
阿育王一听此言,信心倍增,一切恶念顿时烟消云散,请求皈依佛教。
阿育王正要带为海回城,暴戾的耆厉阻止道:“大王!这是大王定的规矩,人只能进来,不能出去,请大王留下来受刑!”
阿育王一听大惊,但很快镇定下来,问:“我们俩谁先进来?”
“我先进来。”耆厉回答。
“你先进来,应当先将你治罪。”于是,侍从们把耆厉投入火中,把“人间地狱”也拆毁了。
从此,阿育王施行仁政,造塔供佛,向四方诸国推行佛教。
百姓终于可以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了。(《佛教故事大全》)
米拉日巴被认为是西藏最伟大的修行者、诗人和圣人,他的传记令人深受感动。
年轻时代的米拉日巴接受巫术的训练,报复心态驱使他以巫术杀死无数的人。但由于他的悔悟,再加他的上师给他的严酷考验,使他得以净化一切坏的行为。他继续修行,终于开悟,成为多少世纪以来几百万人的明灯。
西藏人说:“坏行为有一项好处,那就是能够被净化。”
因此,永远都有希望。(《西藏生死书》)
乔达摩o悉达多太子十二岁时与群臣游于村落,观看农夫耕作,只见犁过之处,虫随土出,众鸟争食。太子见此情景,起慈悲之心,感叹世间苦痛,忧怖生命短暂。从此,经常于树下结坐冥思,试图解开生死的玄妙。(《普曜经》)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四位新学比丘在树下讨论一个话题:世间万事,何者可乐?
一个说:“仲春之时,百花齐放,游戏原野,此最为乐。”
一个说:“宗亲宴会,音乐歌舞,情意绵绵,此最为乐。”
一个说:“车马服饰,出入显贵,行人瞩目,此最为乐。”
一个说:“娇妻美妾,熏香芬馥,恣意纵情,此最为乐。”
佛陀听到这番议论,劝导他们说:“你们所议论的,皆非永久安乐之法。春暖花开,秋冬必然衰败;宗亲欢聚,终要生离死别;财宝车马,实为五家共有(《大宝积经》云:“一切财物都是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妻妾美色,可谓爱憎之本。贪欲导致忧虑、怖畏,若无贪欲,则能无忧无畏。凡夫处世,结怨召祸,三涂八难,痛苦万端,莫不皆由贪欲所起啊!”
四位新学比丘闻说此义,心开意解,惭愧悔过,舍弃贪欲,一心求道。(《法句经》)
从前,乾陀卫国有个戏班子,为了衣食到各地卖艺。他们路过传说有很多恶鬼的婆罗新山的时候,天色已晚,于是留宿山中。山中风大寒冷,就点起篝火取暖。
有个人很怕冷,把饰演罗刹鬼的戏装披在身上,坐在火堆旁。
有个同伴在睡梦中醒来,突然看见火边有个罗刹,也顾不上细看,落荒而逃。这下把大家都惊醒了,混乱中纷纷奔逃。穿戏装的人也跟着大家飞奔。同伴们看见他在后面追赶,以为罗刹鬼想害他们,更加恐怖,爬山趟水,跳下深沟,搞得浑身是伤,疲惫不堪。一直折腾到天亮,才看清不是鬼。
凡夫也是这样。在无穷的轮回当中,被生死烦恼所追逐,堕落恶道之中,不能自拔。至于譬喻中的天亮,比喻为佛的智慧之光照亮心田。(《百喻经》)
过去有一个国王,名叫难陀,为了死后能继续享福,打算把全国的珍宝都搜刮到宫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竟把自己的女儿安置到青楼之上,所得钱财全部收归国库。经过这样处心积虑的搜刮,全国的珍宝、钱币全都堆积在国库里了。
有个年轻人见到公主相貌非凡,产生爱慕之心,但因家贫如洗,无法与公主见面,茶饭不思,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母亲非常疼爱儿子,对他说:“你爹死后嘴里含着一枚金币,你可以打开坟墓,得到那枚金币。”
儿子挖开父亲的坟墓,拿出金币,献给公主。
国王见到公主转交的那枚金币,召见了年轻人,问道:“全国的珍宝都入了国库,你从哪里得到这枚金币?你肯定发现了宝藏!”
年轻人禀告国王:“我确实没有发现宝藏。是我母亲告诉我父亲死时嘴里含着一枚金币,我打开父亲的坟墓,得到了这枚金币。”
国王派人将此事仔细查实了一番,方才相信。
这件事使国王很受震动,“一枚金币尚带不走,我聚集了那么多珍宝能派得上用场吗?”(《大庄严论经》)
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做起来往往不容易。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迦毗罗卫城,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他从小生长在王宫,享尽人间快乐。
作瓶天子见太子情迷于世间娱乐,便为太子作厌离之相,使太子心生警觉。他先使彩女所奏之音不顺五欲,再使她们在梦中彰显丑容。太子顿生厌离之念。
天子进一步引导太子,将他的兴趣从宫中的五欲之乐转向城外的园林风光。太子宿善因缘触发,欲向城外出游。
太子从东门出游,作瓶天子变身为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在路上摇摇欲倒。太子便请教侍者,侍者告诉太子:“这是老人,身体衰败,力气快用完了,不久就要死了。”太子想:我虽是太子,终不免衰老,到那时是何等凄惨?想到这里,心中苦闷,下令返驾回宫。
太子再从南门出游。作瓶天子化作一个面黄肌瘦的病人,辗转呻吟,躺在路边。侍者告诉太子:“这是病人,痛苦异常,奄奄一息。”太子怜悯病人,心中忧怖,立刻还宫,静坐思维。
不久,太子又从西门出游。作瓶天子化做尸体,僵卧路边,淤血流溢,臭秽难掩。侍者告诉太子:“这是死尸,不久将变为骷髅,亲人再也见不到他了。”太子惶恐,回驾还宫,端坐沉思。
太子心想:富贵安乐如同浮云,幻相的背后隐藏着失落与苦恼。人生于世就像浪中的月影,得不到片刻安宁。生老病死之苦,即使贵为王侯也难以逃脱。为何世事如此多变?怎样摆脱无常呢?
过了几天,太子又从北门出游。作瓶子天子化作一位沙门,容貌清净,行步安详。太子见他威仪不凡,便下车作礼。沙门说:“我见世人终不免生死之苦,就辞别亲人,舍弃爱欲,不染尘世,精进修行,永得解脱。”太子听罢,异常欢喜:“人天之中,唯此为上,我当修学此道。”
太子在十九岁的时候,为了寻求解除众生苦恼的方法,悄然离开王宫,出家求道。(《本行经》)
太子在离家时发誓:
“我今欲为一切世间求解脱故,出家修道!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修本行集经》《太子大善权经》)
民间流传着一段警世语,说有一位老人死后去见阎王,责怪阎王没提早给他通风报信。
阎王说:“我通报你好多次了!你眼睛渐花,这是我第一次给你报信;你耳朵渐聋,这是我第二次给你报信;你牙齿渐坏,这是我第三次给你报信。你的身体逐日衰弱,我给你报信不知有多少次了!”
这时,有位少年哭着说 :“ 我耳聪目明,肢体强健,大王为什么不给我报信?”
阎王说:“我也通报你了,你自己不察觉罢了。你没看到东边的邻居四五十岁就死了吗?你没看到西边的邻居二三十岁就死了吗?更有活不到十岁的,甚至有的小孩还在哺乳的时候就死了!这些难道不是我给你报的信吗?”
良马只要一见到鞭影就会往前走,如果一定要等人狠狠痛打才肯走,那就是劣马了。临终之时才伤感生死无常,那有什么用呢?(《竹窗二笔》)
任你有拔山盖世的勇气和才能,也不能免除此间的对质。唯有念佛往生的人,不但能够免除这种对质,还能使阎王以礼相待。(《安士全书?西归直指》)
有个人到远方旅行,独宿在一间空屋子里。
半夜,有个鬼背着一具死尸来到这间屋子。后面追来另一个鬼,愤怒地说:“这死尸是我的,你为什么背到这里来了?”
前鬼道:“胡说,这死尸原是我的,我当然可以自由搬动。”
二鬼各拉住死尸的一手一脚,奋力撕扯,争执不下。
前鬼出主意说:“这里有个人,他可以作见证。”
后鬼便把躲在屋角发抖的旅人拉出来,问道:“你说这死尸到底是谁的?”
旅人进退维谷,心想:二鬼都很凶恶,我无论怎么说,都会惹恼一鬼,看来今天是活不成了。于是指着前鬼照实说道:“我看到他背着死尸来的。”
后鬼果然大怒,捉住旅人的一只手,用力一扯,将胳膊扯下来,扔到地上。前鬼见了,忙将死尸的一只胳膊扯下来,给旅人换上。
这样,后鬼扯,前鬼换,把旅人的两臂、两腿、头、躯干统统换遍了。换完之后,二鬼不再争执了,拾起地上的新鲜人肉吃了起来,吃完了,抹抹嘴走了。
旅人遭遇如此恐怖的事,心想:父母所生的身体眼见着给二鬼吃尽了,我现在的身体都是他人的,我这个样子,到底是不是我自己呢?
第二天一早,他发狂似地逃离空屋,进入一座寺院,找到几位比丘,把昨夜的遭遇详述一遍。
比丘们说:“从无始以来,根本没有什么‘我’,人们认为有‘我’,而这个‘我’不过是四大假合而成的罢了。”比丘们这样为他说法超度。
旅人心开意解,终得超脱。(《阿育王经》《大智度论》《佛教圣典》)
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大山上长着许多枇杷树、胡椒树,还有很多药材。枇杷树上有只鸟,名叫我所。
春天的时候,树上的果实成熟了,人们都上山来采。每当此时,我所鸟就拼命叫唤:“这些果实是我的,你们不要采,我不愿意你们采!”
众人听不懂它的叫声,继续采集。可怜的我所鸟还是不停地悲鸣,结果丢了性命。(《生经》)
世人执著身外之物,误认为归我所有,没得到时怕得不到,既已得到又怕失去,为它日思夜想,为它忧伤愁叹,结果丢了卿卿性命。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年正赶上闹饥荒,百姓多有饿死,地上白骨纵横,比丘们很难讨到食物。
一天,世尊等弟子们出去以后,独自入城挨门乞食,整整一上午,竟无人施舍。世尊持空钵而归。
第二天,世尊又入城乞食,仍无所获。
第三天,还是一无所获。
有一位比丘在路上碰到世尊,见世尊脸色异常,好像挨饿的样子,就问世尊:“世尊,今天吃过了吗?”
世尊回答说:“我乞食三天,未得一匙,现在体虚无力。”
比丘听罢,无法抑制悲伤的泪水,心想:佛是无上福田,是众生的依靠,今天正好卖掉我的三衣,买一钵饭,供养世尊。
想罢,就卖掉三衣,买来一钵米饭,急急捧到佛前。
佛虽知情,却故意问他:“比丘!年头这么不好,人多饿死,你从哪里得到这钵白米饭?”比丘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世尊。
世尊又说:“比丘!三衣是三世诸佛的幢相,极尊、极重、极恩,你用它换来米饭给我,这么重的情义,我心领了,但我消受不起。”
比丘问:“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圣,尚且消受不起,那谁能消受得起呢?”
世尊说:“比丘,你有父母吗?”
“你把饭拿去供养父母。”
“佛尚说消受不起,我父母岂能消受得起?”比丘问。
佛说:“消受得起!为什么呢?父母生下你,对你恩重如山,因此消受得起。”佛接着问:“比丘,你父母有信佛之心吗?”
比丘回答:“他们都不信佛。”
佛说:“今天见到你供养的米饭,他们就会心生欢喜,因此就能发起信心了。你教他们受三皈依之后,他们就能消受这钵饭了。”
比丘虽然很舍不得世尊挨饿,但还是听从了世尊的话。(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目犍连是个孝子。
修成阿罗汉果以后,他想起去世的母亲,就用神通力观察,发现母亲堕落在饿鬼道里受苦,咽喉像针孔一样细小,天天挨饿,不见饮食,瘦得皮包骨头。目犍连十分伤心,立刻盛了一钵饭送给母亲吃。
母亲看到饭,喜出望外,怕饭被别的饿鬼抢去,就用左手遮着钵,右手抓起一些饭往嘴里送。哪知饭还没入口,就在手上变成火炭。
目犍连悲号涕泣,不能自已,急忙来到佛的住处,请求度脱。
佛陀开示说:“你母亲生前谤佛谤僧,不信正法,贪瞋邪见,伤害众生,所以受此苦报。她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道力所能挽救的,必须靠十方众僧的道力才可以解救。”
目犍连遵照指示,在七月十五那天设斋供养十方众僧。而他母亲也因此脱离了鬼趣。(《盂兰盆经》)
在清净莲花目如来的像法时期,有一位年轻女子,名叫光目,虔诚供养一位阿罗汉。阿罗汉问她:“你有什么愿望吗?”
光目回答:“我母亲刚去世不久,不知她现在何处?”
阿罗汉见她真诚,为她入定观察,发现她母亲已堕入地狱,身受极苦,于是对光目说:“你母亲正在地狱里受苦。她生前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光目回答:“我母亲没有其他爱好,只喜欢吃鱼鳖,或炒或煮,恣意口福,所杀无数。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阿罗汉慈悲地开导说:“只要你志诚称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塑画佛像,恭敬礼拜,你母亲就能脱离地狱之苦。”
光目依照阿罗汉的教导,舍弃贪爱,发心供佛,以恭敬心,悲泣瞻礼。
一天夜里,光目梦见金色佛身充满虚空,放大光明。佛告光目:“你母亲不久将生到你家,生下来就会开口说话。”
后来,家中的婢女生了一个婴孩,未满三天就会说话,哭着对光目说:“我就是你母亲,因为过去的恶业,堕落地狱受尽痛苦。承蒙你为我修善,才能受生为人,但是贫贱短命,寿命只有十三岁,之后还要堕落地狱。你替我想想办法,让我能够脱离苦道。”
光目悲泣着对婴孩说:“那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堕落恶道呢?”
婴孩回答:“我因为杀害、毁骂众生,受报地狱。若非福力救拔,难以解脱。”
光目又问:“地狱里的罪报情形是怎样的呢?”
婴孩回答:“痛苦得没法说,几千年也说不完。”
光目听了这话,放声大哭,对着苍天发愿说:“我愿我的母亲能永远脱离地狱,十三年之中不犯重罪,永远不再经历三恶道。请十方诸佛慈悲哀悯于我,听到我为我母亲所发的广大誓愿。倘若能使我母亲永远脱离苦趣,我愿尽未来际救拔一切恶道众生,使他们永远脱离地狱、饿鬼、畜生。当所有罪苦众生统统成佛之后,我才证得菩提佛果。”
清净莲华目如来被光目的誓愿所感动,告诉她说:“光目,你为母亲发这么大的誓愿,稀有难得。你母亲十三岁寿命结束之后,转世为清净梵志,寿命百岁;之后转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限量,最终成就佛果,广度无量众生。”
孝女光目,就是后来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本愿经》)
杨黼(fǔ),太和人,辞别家中的老母,独自前往四川拜访无际大师。
路上,他遇到一位老僧。老僧问道:“你到哪儿去啊?”
杨黼回答:“我去四川拜访无际大师。”
“你去拜访无际大师,还不如去见佛。”老僧提醒道。
杨黼就问:“那么佛在哪里呢?”
老僧说:“你只要回家,就会看到一位肩上披着黄色衣服,倒穿着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啊!”
当杨黼赶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深人静。老母亲听到儿子的叫门声,喜出望外,急急忙忙披上黄衣,跑出去开门的时候,连木屐都穿反了。
杨黼见母亲的样子和老僧所描述的完全一样,当下惊觉。从此以后,留在家中竭力孝敬母亲,还为《孝经》作了注解。(《集福消灾之道》)
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天福享尽,还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欢乐都离他而去,美丽的天女不再亲近他了,本来熠熠发光的身体现在变得毫无气色,腋下散发出汗臭,污秽不堪。
当他知道自己将要生到猪胎中去,就躺在地上哀伤流泪。
天主知道这件事,指示他诚心皈依三宝,教他口念:
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他便照着天主的指示,皈依了三宝。
七天的时限一到,他便死了。
天主很想知道这位天子死后生到何处,就遍观天上天下,但怎么也没发现那位天子的下落。他只好去问佛陀。
佛陀告诉他:“你们天人只能看到下面,看不到上面。那位天子由于皈依了三宝,转堕为升,已生在兜率天了。”(《天子受三皈依获免恶道经》)
燃灯佛住世的时候,有个叫善慧的人在山中修道。一次,他与外道辩论获胜,得到五百银钱。
他向佛的住处走去,准备将这五百银钱供养燃灯佛。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少女,手持七株莲花,便问她:“这些花卖不卖?”
少女回答:“这些花是送到王宫供养佛的。”
善慧就用五百银钱买下五株莲花。少女把剩下的两株也交托给他。
燃灯佛讲法的时候,善慧随国王、大臣们一起散花,别人的花都纷纷落地,唯独善慧的花停在空中。
佛赞善慧:“汝过阿僧祇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
燃灯佛出行。善慧见地上泥泞,就脱下鹿皮衣,铺在地上,又把头发解开,让佛从上面走过。
燃灯佛为他授记:“汝后作佛,当于五浊恶世,度诸天人。”(《因果经》)
舍卫国有位大臣,名叫须达,家中巨富,乐善好施,大家都叫他“给孤独长者”。
须达长者到王舍城给儿子提亲,夜宿护弥长者家,第一次听闻佛名,随护弥长者到竹园精舍拜佛,听法欢喜,得须陀洹果。自念舍卫国外道纵横,发心回国建造精舍,请佛化导。
舍卫国祇陀太子的花园林泉环抱,寂静清凉,是起建精舍的理想之地。须达长者再三商请,愿出重价。祇陀太子戏言:“如能以黄金布地,便当相让。”
须达长者当下取金布地。诺大园地,一时将满。
太子自念:佛陀必是大德,能使长者如此轻视财宝。于是对须达长者说:“园地算你的,树木算我的,我们一起建造精舍,供养佛陀。”
这就是“祇树给孤独园”的来历。(《贤愚经》)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沿路托钵,来到一个村庄。
农夫们刚刚停止田里的劳作,准备吃午饭。看到佛陀走来,开口说道:“佛陀,非常欢迎你的光临,因为你是解脱烦恼的圣者。不过,你为什么要带领这么多不劳动的弟子走来走去、乞食为生呢?你看我们,有正当的职业,每天努力耕田、播种、除草,吃着自己亲手劳动得来的饭食才心安理得呀。”
佛陀听了,点头微笑道:“不错,你说得有道理,一个人要有正当的职业,勤劳耕耘,才有收获。我们和你们一样,也在耕田、播种、除草,都是正当地在吃自己辛劳而得的饭食呢!”
农夫不解地问:“你们在耕的什么田,播的什么种,除的什么草?我怎么没有看到啊?”
佛陀从容地解释道:“善男子!我们时时刻刻赶着忍辱的牛,持着精进的锄,斩除烦恼的草,为众生播种智慧与福德的种子,结成累累的圣果。你们有休息的时候,我们却日日夜夜守护灌溉,不得休息。这种勤奋,非你们所能想象。”(《佛教故事大全》)
从前有个国王,喜欢喝酒打猎,每次打完猎,回宫便烧香礼拜。
侍从问:“大王饮酒打猎,回来烧香礼拜,这会有福德吗?”
国王叫人烧了一大锅开水,把一块金子放到水里,命令那位侍从把金子拿出来。侍从说:“沸水翻滚,不能下手。”
国王说:“你把火抽掉,再加些冷水进去,不就可以拿出金子了吗?”侍从就照着国王的吩咐把金子拿了出来。
国王说:“我饮酒打猎的时候,就像滚烫的开水;我烧香礼拜的时候,就像抽掉火再加冷水。为什么不能获得福德呢?”(《杂譬喻经》)
印度有一所“松寺”,寺旁有棵高大苍翠的松树,寺院因此得名。
寺里住着一百多名比丘,其中有不少证果的圣人。
离松寺两三里地的村里,住着一位虔诚的女居士,她发愿每天供养一位比丘,由寺里的比丘轮流受供,供养之后还要请求开示。
因为这位女居士深通佛理,所以一些修学稍差的比丘不太喜欢受供。
寺里有一位名叫摩诃卢的比丘,晚年出家,虽然看起来年高德劭,但是连基本的佛理知道得都不多。轮到他受供那天,他推来推去,没人愿意替他,只得硬着头皮拄着拐杖去了。
女居士见来了一位老年比丘,心中生起无上的恭敬,殷勤接待。
供养已毕,女居士请老比丘上座,自己伏地顶礼,请求开示。
老比丘坐在椅子上,想到自己对佛法一无所知,觉得真是蠢笨得可怜,惭愧万分,叹了口气,低声说:“人的愚痴,实在是苦恼的根本。”说罢下座而去。
女居士伏在地上听到这句话,叹未曾闻,当下开悟,证得圣果。
她欢喜万分,抬头发现座位已空,还以为老比丘有神足通呢,急忙从储藏室取出一条大白毯,赶到松寺去供养老比丘。
老比丘以为她又要来求法,躲着不肯出来。(《佛教故事大全》)
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一位乞丐敲开了荣西禅师的房门,哭诉自己的不幸:家中缺衣少食,再这样下去,不会冻死也会饿死。
禅师颇为同情,但身边既无钱财又无衣食,该如何帮忙呢?想着想着,他拿出准备替佛装金的金箔,对乞丐说:“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闻声前来的许多弟子都以惊讶的表情看着禅师,纷纷议论道:“金箔是替佛装金的,怎么可以轻易送给别人?”
禅师平静地对弟子们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我的做法,但我实在是因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不服,私下嘀咕道:“把佛陀圣像的金箔送人,这是尊敬佛陀吗?”
禅师慈悲地说:“佛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是怎样对待众生的!你们认识佛陀吗?”(《禅的故事》)
唐太宗问玄奘法师:“我想供养僧人,但听说僧人多无修行,怎么办?”
玄奘法师回答:“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佛像,毁坏就会造罪;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
唐太宗恍然大悟,说:“如此说来,我从今以后,即使看见小沙弥,也好像见了佛一样。”(《安士全书》)
有两个人来到制作陶器的作坊,观看工人踏轮制作陶瓶,两人看得兴趣十足,不忍离去。
其中一人克制着自己的欲望,去参加讲经大会,吃了精美的斋饭,还听闻了珍贵的佛法。
而留下来继续观看的人说:“还是让我看完吧。”就这样时光渐渐流逝,直到夜幕降临。由于他观看制陶不能自已,只有挨饿受苦的分儿了。
愚人也是这样,被世间幻相所迷惑,终日操劳俗务,日复一日,不知不觉无常逼近,一时间措手不及,无法摆脱生死苦恼。(《百喻经》)
释迦牟尼佛前世曾是鸽王,率众鸽在国王的花园觅食。国王让猎人设网捕捉,将它们一网打尽,把它们关进笼子,用粳米、肥肉饲养,养肥了之后做成菜肴。
鸽王对众鸽说:“你们跟我一起绝食,才可保全性命。”
众鸽说:“我们被关在这么坚固的笼子里,还有什么希望?”
鸽王说:“贪心是佛经重戒,纵情贪欲,没有不丧身的。”说罢绝食,一心念佛。多日后,身体日渐消瘦,从笼子的缝隙钻了出去。
众鸽贪恋美食,日渐肥胖,最后只能成为盘中佳肴。(《六度集经》)
僧团里有个很喜欢警告别人的比丘尼,每天都到同修们去不到的地方托钵,独享美食,贪心日盛,竟还警告同修们说:“那个地方有凶象、烈马和恶狗,非常危险,千万不要去那儿乞食!”
比丘尼们听了她的话,没人敢去那个地方。
一天,她正在那里行乞,一条凶狠的狗袭击了她,使她脚骨折断。人们把她抬回居所。
大家都疑惑不解:她既然警告别人,自己为何又到那里去?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大家都纷纷议论她的自私。
佛陀听说这件事,告诉大众:“她爱说警告语的习性并不是现在才有。过去世,她是鸟群当中的一只雌鸟,生性自私。有一次,鸟群飞往雪山,中途停在一座森林里,众鸟都在林中觅食,只有这只雌鸟独自飞到大路上,那里有从车上掉下来的米、豆和果子。它吃饱后心想:不要让别的鸟到这里来,免得好东西被它们分吃了。于是它就回去警告同伴们说:‘大路上实在危险,有象有马,还有可怕的牛拉的车子,稍有差错就粉身碎骨!’听了这话,所有的鸟都不敢飞到大路上,它果然可以安享美食了。有一天,一辆马车疾驶而来,它回头一看,距离还远,继续觅食。当马车驶近时,它来不及起飞,被车轮碾死了。”
“所以,光知道警告别人,自己却不实行,还自私自利,这样的人必然招致苦报。”佛说。(《佛教故事大全》)
大圣释迦牟尼佛被各国人民所信奉,所以常常会得到堆积如山的供养。
舍卫城外有一座广阔茂密的森林,佛陀把它称作“舍贪庄严林”。夏天,佛陀带领弟子们进入林中。不久,很多在家弟子追踪而来,并带来很多供养。
为了使弟子们不被利养诱惑,佛陀将所有的比丘集合起来,向大家开示:“诸比丘,利养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已证初果的人,也常被它所诱惑,所以,千万不要贪求利养。此外,还有名闻与恭敬,都要看作障道法,应该淡然处之。”
一位弟子问道:“佛陀,我们有了名,弘法的时候不是有更多的人听吗?有了利,做事不是更方便吗?受人恭敬,不是会有更多的人起信吗?为什么说名闻利养和恭敬是障道法呢?”
佛陀答道:“诸比丘,名闻、利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戒律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