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的国家有那些国家,面积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怎么样

苏联解体(二十世纪历史事件)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二十世纪历史事件
(二十世纪历史事件)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1]
在政斗中获胜的所领导的连同和于日分别继承、和其下属国际组织中的原、原和原的席位。其他12个原以新国家身份加入。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2]
苏联解体历史背景
在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期”和“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3]
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4]
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1985年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2]
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2]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5]
苏联解体事态过程
苏联解体各国独立
在苏联解体之前,于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2]
各加盟共和国独立时间日
日独立被吞并,成为了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苏联解体全民公投
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但其中(、、)、、、抵制了。然而,苏联的解体与否,只取决于苏联的权力阶层的决策。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舆论优势抵制分裂势力,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
苏联解体俄罗斯总统选举
日,俄罗斯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性和有竞争的总统选举,有数名竞选者参加大选。在经过几十天的激烈选战和宣传活动之后最终叶利钦高票当选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
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
日,苏共以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为阻止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等人签署一个旨在维护苏联形式上存在,同意给予各加盟共和国与自治共和国更大自主权的新同盟条约,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发表了《》,软禁了当时正在畔克里米亚别墅中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与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新思维运动”。[6]
八一九事件
政变开始后,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立刻向叶利钦表态请求支持,叶利钦非常明确地拒绝了这一邀请。他站在一辆坦克车上发表讲话说:“因为电视和广播都不能用了,所以我在此宣布声明文,各位俄罗斯的国民,从18日晚到19日期间,我们合法选出的总统被逼下权力的座椅。我们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是违法的!”[7]
政变最终如一场闹剧般收场,除一辆坦克因被群众蒙住视线造成2人被碾到之外无其他伤亡。8月21日紧急状态宣告取消,坦克回到基地。叶利钦派出俄副总统鲁茨科伊为首的俄罗斯官员(机上还有法国驻苏联大使米歇尔·佩希奇)和政变为首的克格勃议长克留奇科夫分别乘坐2架飞机到迎接戈尔巴乔夫,最终戈尔巴乔夫选择了叶利钦的飞机回到莫斯科。[7]
叶利钦与俄罗斯人民
日,叶利钦在人民代议员大会上,要求发动政变的在俄罗斯停止一切活动。虽然戈尔巴乔夫严厉地回绝了这一举动,之后叶利钦竟走近讲台,要求戈尔巴乔夫和他共同签署俄罗斯共和国总统令,停止共产党活动,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宣布自己同意签字。戈尔巴乔夫=最终与其共同下令查封苏共各级机关,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将苏共的一切财产收归国有,包括苏共的办公大楼、政府机关、国企、由苏共所控制的资产与财产以及全国各地的干部疗养院等。苏联军警与克格勃特工奉命包围了苏共在各地的办公楼、克格勃总部、国防部等地,同时驱逐还在里面办公的工作人员。苏共的各级党委和机构停止办公和运作,陷入了瘫痪。[6]
但是由于军队倒戈,克格勃部队倒戈,以及叶利钦总统及时的反应,最重要的是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部混乱,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试图维护苏联继续存在的做法最终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
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
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苏联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力量。叶利钦总统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后,苏联政局急转直下,当局逮捕了参与政变的领导人,以叛国罪予以起诉,并对国防部、内务部等要害部门进行清洗。苏联共产党完全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了《》,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停止苏联的存在。除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
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宣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包括贵
重金属生产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属于中央财政金融部门的权力,剥夺了联盟的重要财源,并停止向中央约80个部提供资金。稍后,叶利钦又宣布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接管苏联国家银行和对外经济银行,掌握了联盟的货币大权。12月,西方国家开始把原来对共和国与中央一视同仁的“双轨政策”逐步过渡到支持各共和国独立的“一边倒”政策。
日,就脱离联盟和选举总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美国在投票前放风说,如果乌克兰投票的结果表明要独立于联盟,则美国会尽快地予以承认。美国这一立场变化对乌克兰的投票起了很大作用。结果99.85%的选民赞成独立。原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当选为首任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就职讲话中明确表示,乌克兰将不参加戈尔巴乔夫倡议的主权国家联盟。
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
乌克兰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俄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帝国文明的起源也与基辅分不开。另外,乌克兰还是在1922年建立苏联的创始国之一。在东欧剧变的浪潮下,乌克兰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独立运动,乌克兰民众要求独立的情绪高涨。在苏联解体前夕,乌克兰举行独立公投以绝对性的结果宣布从苏联独立。乌克兰的独立是苏联解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象征着苏联彻底瓦解。无可否认,二战时期曾饿死了上千万乌克兰人及苏联政府对乌克兰人民的压迫和歧视等的因素推动了乌克兰人民最后选择独立乃至至今仍然有着强烈的抗俄情绪。
苏联解体独联体诞生
日。人民代议员大会之后,苏联政府陆续同意了,、甚至的独立,戈尔巴乔夫希望建立经济联合体,经过和叶利钦联系沟通,制定了经济联合体的新协议,可叶利钦已经暗地独自制定好白拉维拉协议,即后来的独联体协议了。日,叶利钦在自己位于白俄罗斯森林的别墅中秘密会见了白俄与乌克兰首脑,签订独联体协议,彻底击溃了苏联政府的新协议,最终导致旧有制度从根本上无法运作。
俄罗斯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签订独联体
在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签约,成立,通过建立一个类似的架构来取代苏联。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除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日,11个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字加盟了独联体,苏联彻底被宣判死刑。叶利钦发表讲话时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形势
在此之前,日,苏联总统和八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签署了《主权共和国经济合作条约》,、、和乌克兰没有参加签约,条约规定要保留卢布作为统一货币系统的共同货币的作用,参加国要履行苏联所有的对外经济义务并奉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但由于条约缺乏政治约束力,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
苏联解体正式解体
日,叶利钦来到,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8小时的会谈,要他交出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等。戈尔巴乔夫还把一批珍贵的档案材料交给了叶利钦。叶利钦保证戈尔巴乔夫辞职后享有包括国家别墅、汽车、警卫人员在内的优厚待遇。日,戈尔巴乔夫同他的工作人员,包括、等人举行了告别会,大家依依惜别。
戈尔巴乔夫辞职
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原则性考虑。”“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共和国拥有主权;同时主张保留联盟国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态却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的,肢解和分裂国家的方针占了上风,对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还对我国人民失去一个大国的国籍感到不安,它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十分沉重的后果。”戈尔巴乔夫表情严肃,但他以乐观的预言结束了演说:“我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迟早会结出硕果,我们的人民将生活在繁荣昌盛和民主的社会中。”
19时20分,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不足百人的会场十分冷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就座。惯用的电子表决器也不用开动,连到会人数的登记亦未进行。大会代表以表决方式通过一项宣言。
宣言说:“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确认,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但是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代表都赞同此宣言,有的认为它毫无意义,因为苏联解体已成既定事实;有的认为由共和国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不合法律,这类决定只能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宣言通过之后,阿利姆扎诺夫对代表们说:“共和国院坚持到了最后。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公民和代表职责,没有辜负主权共和国的信任。”“既然苏联总统已经向全体人民宣布辞职,既然苏联国旗已经降下,我们今天有完全的权利以宪法途径平静地完成我们的工作——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在此之前,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已于日作出决定,联盟院不再举行任何会议。于是,阿利姆扎诺夫宣布苏联议会从此解散,代表们互相告别,各奔东西。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解体原因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禁锢、思想僵化,
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3]
至于改革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在2015年归结为两点:一是起步太晚,等到他上台启动实质性改革,对积重难返的苏联模式来说为时已晚;二是急于求成,他推动的改革开始后,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时苏联 社会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9]
苏联解体政治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国家带头开创的个人集权制、任期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全面背离了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原则,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10]
苏联的体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1、单一的。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和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中央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11]
在政治上,有以下特征: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总书记一人,长期独揽党政军大权。2、一党专政,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原因有三。第一苏共领导了,取得了政权。第二,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中也曾有与左派革命政党联合执政,后者退出并武装反苏。第三,后来尖锐,党逐渐对政府实行高度集中领导。3、严重破坏。苏共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苏共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党政军大权。1928发生的,斯大林对苏共党内的反对派以为首进行了大清洗。苏联的一大批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等被暗杀,流放,迫害。个人崇拜极其严重,全党只听斯大林一人,全国各地把斯大林神化。的后果极其严重,希特勒发动初期,苏联的大量部队由于将军、军师长被清洗,没有战斗力。[11]
在文化上,施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有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斯大林亲自审定,才能出版。[11]
由于苏联的集权体制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使得苏共的官员和干部中饱私囊与贪污腐败严重。以权谋私在各行各业及各个领域泛滥。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伴随着勃列日涅夫等中央执政者的年老体衰, 思想愈加保守僵化, 不思改革进取, 使苏联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在国家中诞生了一批特权阶层,这个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 300 万之多, 约占全国人口的1.5%。[12]
在苏联强大的官僚体制下,还形成了以苏共官员和干部为首的庞大特权利益集团,从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这一利益集团也成为了苏联进行改革最大的阻碍。俄罗斯副总理曾指出苏联权力过度集中的集权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6]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是苏联剧变的;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对内政策上,苏联经济学家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为戈尔巴乔夫制定了所谓500天计划,在尚未有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支持下,想利用短短500天将苏联原来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结果是国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者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生产力下降,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被迫终止,但此时黑市充斥着美元,卢布已经贬值到接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的劳动节,苏联领导人在人民的谩骂声中走下主席台。[7]
对外政策上,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求助西方社会,不断让步,放弃东德,以期待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结果以英国首相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作壁上观,致使苏联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美国向苏联承诺德国统一后加入,美国将停止北约东进的步伐,结果轻易相信了美国的戈尔巴乔夫眼看着继德国之后,波兰、捷克、匈牙利也纷纷蠢蠢欲动计划加入北约。[7]
叶利钦(右)质问戈尔巴乔夫(左)
第28届共产党大会上,保守派受到少数派沉重打击,叶利钦宣布推出共产党。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向由于废除一党治而已经成为敌人的苏联共产党妥协,任命了亚佐夫等大批保守强硬派为政府高官(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导致自己的亲信盟友,已经通过KGB嗅到政变危险的外交部长愤怒离开政坛,并在辞职时痛斥戈尔巴乔夫和整个苏联政府。[7]
苏联解体经济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 苏联领导层竭力回避改革, 经济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废, 致使经济发展迟滞, 远远地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70 年代战略均衡的态势逐渐被打破, 并且苏联的实际军费开支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 而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多, 这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堪重负。另一方面, 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下滑, 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 生产粮食不如进口粮食便宜, 农产品的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战后到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指标呈逐年递减态势, 苏联经济的各项指标也都出现速度递减规律。例如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 50年代平均增长10.3% , 60年代平均增长6.8%, 70年代平均增长4.9%, 80 年代经济增长率继续下跌, 到90年代则出现负增长。[12]
苏联政府的秘密报告指出,卢布出现严重贬值、老百姓严重下降,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要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起一望无际的长长队伍,甚至苏联民众在商店和超市里已经无法买到必要的商品了。当时还出现了囤积物资后再高价卖出的“地下经济”,而这种情况最后还变得越来越猖獗且政府已经无力管控。
同时从1990年开始,苏联政府就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对经济状况的统计和报告,也没有按例制定和发布相应的“”。[6]
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54.4%(1984年),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拒绝与欧佩克限产保价相配合。其与欧佩克争夺西欧市场,争当西方的“可靠伙伴”。1985年8月,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产,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14]
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这使农业发展走向末路。因为政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年间的彻底崩溃。[14]
货币改革失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帕夫洛夫政府开始推行货币改革,宣布废止旧卢布的流通而发行和使用新卢布。要求民众将自己持有的旧卢布换成新卢布,然而这却并不是按照等额原则进行兑换的而是政府以一定比例向普通民众进行兑换。
这样的改革是以民众遭受巨大损失为代价的,货币改革之后导致卢布严重贬值,物价极巨上涨,苏联爆发物资匮乏,民众在超市外排起长龙争相疯狂的抢购生活必需品与食物,苏联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挣得的财富一下之间就化为乌有。
货币改革最终不仅彻底摧毁了苏联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破坏了还处于锥形状态的,搞乱了经济发展的秩序,让苏联政府的金融储备金消耗殆尽,而且更使得民怨沸腾增加了苏联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苏联解体社会
苏共(布尔什维克)在夺取国家政权后,由于自身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及缺乏一个公开、透明和有效的监督竞争机制,使得苏共长期高度垄断了一切的资源和国家的权力而变成了一个新的贵族阶级,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同时因为没有一个对人民负责的体制,工农阶级的劳动人民只是沦为了一个旗号。权力与资源最终只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官员干部为所欲为欺压百姓,越是基层则越是腐败。
在发生后人民更加认识到苏共的本质而加剧了对政府的不满。苏共官员干部大搞,官商勾结与权贵资本严重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苏联体制制造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层根本接触不到底层的民众,不了解人民的疾苦,在粉饰下其所看到的只是他们想看到和让其看到的东西。官员干部并不关心人民艰难的生存现状,政府对于人民的态度只是任其自生自灭,面对苏联大量老百姓的贫穷和饥寒交迫苏共则视而不见。最终苏共致使自己完全丧失了民心。到最后苏联解体之时没有一个苏联公民站出来维护苏共和苏联的体制,而叶利钦等反对派却一呼百应得到了人们激烈的支持。
苏联解体军事
苏美军备竞赛漫画
从20世纪50年代随着冷战的开始,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都各自在国际上拉拢自己的盟国组成各自的阵营,美苏两国在军事、科技、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着激烈的对抗。
美国高调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一旦“星球大战”计划完成,苏联对美国最具威慑的战略核力量优势就会被抵消,面对战略盾牌在手的美国,苏联就更加难以对抗,因此和美国一样开展战略防御计划,也是苏联最自然也是最无奈的应对之举了。在这些高技术领域,苏联向来处在劣势,为了能够和美国竞争,国力不如美国的苏联不得不投入比美国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研制。[8]
1993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放弃“星球大战”计划,不少人认为美国当初高调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战略欺骗,目的就是要将苏联拖入过度军事竞备,从而拖垮其经济。[8]
尽管美国官方一直表示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完全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并且“星球大战”计划中的一些科研项目实际上还在进行研究。但是从“星球大战”计划提出、推进到最终放弃,和苏联解体的步履如此相契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8]
苏联后期在世界各地四处扩张军事基地,甚至出兵,给原本濒临崩溃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使苏联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最终拖垮了苏联这座帝国大厦。苏联入侵阿富汗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使得自己在道义上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遭到了阿富汗人民坚定的抵抗,导致苏军在阿富汗的战争旷日持久让苏联耗尽了自己的财政从而加速了苏联的灭亡。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3]
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苏联解体外交
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
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9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下长期存在,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5]
苏联解体民族
苏联是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联邦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大公称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中亚、和(含侵占中国的150万平方公里)等地,使其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
苏联的民族政策建立在十月革命时列宁所提出的两项重要原则之上:是民族自决,大民族要补偿小民族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一政策在十月革命后具体体现在苏联按民族划分行政区域,实行以主体民族冠名加盟共和国和行政区域,实行民族—国家联邦制上。[15]
在国内战争时期,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各共和国通过与俄罗斯联邦签订双边条约的形式结成同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下成立了联合的人民委员部(包括军事、财政、劳动、交通、邮电等),这些委员部在各共和国驻有全权代表。在这一背景下,列宁主张承认少数民族的权利,建立联邦制国家。苏联成立后,各加盟共和国境内又按民族划分民族自治地区,但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苏联政府常常忽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二战前,斯大林对少数民族不信任,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把居住在苏联西部的3万多波兰人、居住在远东的10多万朝鲜人、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 100 多万德意志人等从他们的居住地强行迁至中亚和西伯利亚。[15]
月间发生在雅库茨克大学一批俄罗斯族青年和雅库特族大学生之间的冲突。接着是阿拉木图事件。日,苏共中央在未与哈萨克当地领导人商量的情况下,任命非哈萨克族出身的科尔宾取代库纳耶夫,引发民族骚乱。从1987年开始,民族运动具有了有组织的特点,被迫害的鞑靼人要求返回克里木、纳—卡地区的归属、第比利斯事件、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风潮等,让戈尔巴乔夫应接不暇。[15]
在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没有好转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又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在人民代表选举、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的选举和总统选举中,民族主义成了合理的要求。[15]
苏联长时期地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导致在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之间,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过分相信在民族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对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估计不足,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缺乏警惕,对其迁就妥协,一让再让,最终酿成民族危机。带头闹独立的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格鲁吉亚紧随其后,纷纷发表“独立宣言”和“主权宣言”。 戈尔巴乔夫对这些独立宣言都不表态,实际上是默认。[16]
苏联解体历史
在戈尔巴乔夫推动改革后,一些如波兰的“”和1944年时期苏联政府对族的流放等历史真相被解禁并逐渐被曝光出来,后来这些事件也得到了平反。最终激化并爆发了苏联所长期存在的民族、历史矛盾。
苏联解体历史评价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他就没有良心;谁要是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他就没有头脑!
—弗拉基米尔·普京(现任俄罗斯总统)
俄罗斯总统普京
作为白兔降生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恶狼与雄狮的,不论那只兔子有何等的智慧或思考能力…… 恶狼与雄狮或许没有多少智慧,但是他们能瞬间咬噬住对手……我这么说,应该能清楚描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关系了吧。[7]
—瓦列里·博尔金(前苏联总统办公厅主任,八一九政变主谋)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象征着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苏联解体使得东欧各国实现了独立自决,促使德国再次实现了统一。客观来讲,苏联的解体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让俄罗斯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苏联只是俄罗斯的一个朝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却依然存在甚至发展得更强大。
苏联解体象征着极权主义试验的失败和终结。
苏联帝国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瞬间不复存在虽说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但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格局和苏联这一庞大帝国自身,不难发现其实这一结局是历史发展所早已注定的必然的结果。
苏联解体事件影响
对于俄罗斯来说(包括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外的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的解体是民族的灾难。许多地区被抛入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性。国家及其结构和制度极为衰弱。贪污之风盛行。工艺技术、工艺复杂的生产以及整个科学学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到“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中。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遭到破坏。[17]
1997年7月,独立报公布的家庭收支状况显示, 十分之九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四分之一的家庭处于赤贫状态。到2008年俄罗斯的GDP才勉强超过1989年水平。[12]
国家财富被以某种方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被掠夺。独联体各国国家机关里贪污腐败程度超过了俄罗斯。在这11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曾经历过战争。原苏联地区成为了不稳定地区和局部军事冲突地区 。[17]
苏联解体各国反应
苏联解体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作为与1917年十月革命一样对世界影响深远。由此苏联解体引起了国际社会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高度关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和研究苏联的专家都不认为苏联会解体,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当时美国中情局还对此召开了多次的紧急会议,美国国务卿贝克还专门带领代表团到莫斯科实地了解事态的发展。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与首都莫斯科等苏联各城市的民众对苏联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的结果却表现得异常的平静。[6]
苏联解体苏共下场
日也就是戈尔巴乔夫签署辞职文件、苏联正式解体前4天,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成立独联体协议时还讨论了苏联解体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待遇问题,最终决定为感谢戈尔巴乔夫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贡献,在协议中保障了给予戈尔巴乔夫非常优厚的待遇。其中包括可以领取终身的养老金、对其和家人提供终身的私人高级医疗服务和配备医疗保健团队、配备20名警卫和专车以及在其他公共场合在内都可以享受总统待遇,而这些则完全由俄罗斯联邦政府负责解决。而在苏联解体之后所有支持叶利钦的苏联军官和官员均获得了加官进爵,但“819事件”中的主要参与者和曾经想要维护苏联体制的官员及军官们则在后来都受到了俄罗斯联邦法院的起诉和审判。[6]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树成.现代经济词典 :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0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康绍邦.社会主义通史:人民出版社,2010
.腾讯评论[引用日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梅德韦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NHK纪录片《苏联最后的时光》
.网易[引用日期]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引用日期]
高放.苏联解体、苏共灭亡与斯大林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 (3):161-167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作者弗拉基米尔·普京,日俄罗斯《独立报》
王晓秋,刘世华.激进民主化与苏联解体及其风险启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2011 (4):6-11
焦志勇.苏联演变的经济体制原因 [ J] :今日东欧中亚,1996( 2):57
庞昌伟.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俄罗斯研究》 , 2011 , 172 (6):71-84
左凤荣.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2010 (2):142-146
.新华网[引用日期]
Б.Н.米罗诺夫;孙岩.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西伯利亚研究,2006/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解体后的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