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哈佛英语听力理解官网“见佛见性”?语出何处?“见佛见性”与悟性有关吗

(细雨霏霏)
(细雨霏霏)
(请用减法)
第三方登录: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有关佛性答问
我的图书馆
有关佛性答问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
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一些肤浅见解,现在综合起来进行解答,作为参考,并就正于大德长者。
佛性也叫觉性、自性、本性,也叫真如、实相、圆觉、本来面目……等等,随义立名,假名很多。按照佛教教义不但人类有佛性,一切众生包括蠢动含灵,也都有佛性,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因迷妄的深浅,而有明昧的不同。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众生因迷此性而流转。
问:佛性是否确实存在?怎样证明它的存在?
答:彻证本觉体性,是学佛的主要目的。因此明白觉性的是否确实存在,确是学佛的重要关键。涅槃经说:‘如来之性,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要知人们的一切思想活动,正像波涛的起伏,既有波涛,必有洪水,觉性正像起波涛的洪水,所以也叫性海。人们一般认为思想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但一切神经细胞都是不断在新陈代谢,而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千万事件的影像——哪怕是几十年前的小事情,每能遇缘显现,终不消失,这些影像究竟是藏在哪里?大家对这一具体而切要的问题,都是不加深究,含糊过去,甚至看成神秘玄妙,避而不谈。实际上,所谓脑神经不过是意识的工具,假使我们能切实依佛法去实践,使黏滞的妄念,逐步歇下以后,便能达到寂然无念的境地;正无念时,非同木石,当前这湛然常寂、圆明普照之心,正是觉性。真用功人,在这关键时刻,回光一照,顿时豁开正眼。圭峰宗密禅师说:‘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楞严经也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圆觉经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所以是非常现实,人人可以验证的。(但切勿执取言语文字,黏皮带骨,死在句下,因一有所著,早已不是本来面目。所以洞山良价禅师说:‘承言者丧,滞句者迷。’譬如金屑虽贵,入眼成翳。所以在宗门,常不肯直说,教人离心、意、识、自参自悟,以免塞其悟门。)我们不能因自己散乱心强,一时不能亲证,便否定觉性的存在。像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见性为主,若无觉性,见个什么?千百年来,难道都在彼此欺诈吗?要知道,古来僧俗大德,所以能大雄无畏,无私奉献,自利利人,奋斗不息,莫非是亲见此性,而感到佛法的正确、伟大。永嘉大师证道歌说:‘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这是大师亲证佛性的很好说明,又由于觉性随境起惑,生灭相续,便转而成为眼、耳、鼻、舌等八个识,其中第八识——阿赖耶识受前面七个识的熏习,含藏著无量种子,一遇机会,便能现行,所以过去影像的再现,正是这第八识的功能啊!还应知道,世间上虽无形相,而确实存在的东西很多,如电和风都不可见,而有很大力用。佛性也这样。傅大士心王铭说:‘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问:很多人说:‘佛性只有实践佛法,方能亲证。’这岂不是叫人去盲目信仰和盲目实践吗?
答:觉性在未曾证到以前,只能在文字言语上讨分晓,但文字言语非即觉性,所以非亲证不可。要亲证就只有实践,譬如只有自己饮水,才能‘冷暖自知’。又如有人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很想前往参观,但又恐传闻失实,一定要亲自见到胜景,方肯前去,有这种道理吗?学佛的人,假使能客观地细心钻研佛教所说无常、无我、因果相续、缘起性空、诸法实相等理论是否正确,然后下手,那就不能说是盲目信仰和盲目实践。
问:在现代佛教徒中,似乎未闻有亲证真如佛性这样的人物,即使有也是极少数,这样佛法不是仅为少数人所有,不能起到广泛利益群众的作用吗?
答:佛法有权、实、顿、渐和禅、净、律、密……等等的不同,可以普遍适应客观的需要,虽不能都亲见佛性,但能依法实践一分,便能得一分利益,正像海水深广,大象小鼠前去饮水,可以各得其饱。参禅的人固可直下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而真能老实持名念佛,心心相续,念念无间,久久功夫成片,也自然能进入一心不乱境界。只怕思想上执见深,障碍重,不肯信,不肯行,在佛法看来,是很可怜悯的。
问:佛教说:佛性‘不落空有,不可言说’,又有能离肉体而客观地存在的说法,佛性既不是物质,怎能独立存在?那岂非堕入唯心论,而与灵魂等幼稚学说名异实同?
答:‘不落空有’即不著空有的两边,因空有对待,都是生灭的有为法,著空著有,都不能显中道佛性。‘不可言说’正说明言语文字,只能勉强说明佛性,不能代表佛性,可见佛法重实验的精神了。同时,佛性既类似一种能量,故有客观存在的可能。佛法对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具有它圆融的看法——心物不二,这与唯心论哲学的论点有所不同。至于灵魂之说,属于业识、中阴一类,是虚妄的、偏执的、有漏的、生灭的;而真如佛性是真实的、圆融的、无漏的、不生不灭的,不能相提并论。
问: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证到佛性呢?
答:切实地说,要证到佛性,首先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佛法的要领。
问:明心见性不是要求很高,一般人能行吗?
答:由于个人妄想执著有深浅,故明心见性有难易,但见性却是学佛人分内之事,因为学佛愿望成佛。成佛必须明心,‘当仁则不让’嘛!古德说过‘平常心是道’。可见既不是神秘玄妙,也不是要求过高。
问:明心见性简单的涵义是什么?见性和证性的关系怎样?
答:简单说来,明悟妄心生灭不可得,息下妄心,彻见真性,就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自我显现,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肯定,也就是‘悟’的阶段;悟后起‘修’,才能‘证’到佛性。所以严格说来,未悟以前的修,虽是必要,但不免盲修瞎炼,譬如要打扫千年暗室,苦于无从下手,必先开灯,了了见室内杂乱情况,方可有的放矢,进行清理。修心也是这样,见性正像开灯,见性后磨炼习气,才能逐步彻证本觉佛性。当然,在开灯之前,必先摸到开关。也就是说必先选修对机的法门,由依法修持而息妄显真,顿悟自性,然后绵密保任,即境炼心,趋向正修。故知由修到悟,悟后再修,由修而证,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除’,实是修行成佛的一般规律。当然也有顿悟顿证的人,但毕竟是少数,而且所谓顿证,也何尝不是由积渐而来呢?
问:在无量法门中,修什么法门,最易悟性?
答:佛法重在当机,并无定法可说;且法法皆可入道,门门都是般若。当参禅到心行处灭,灵光独耀时,不是这个是什么?当研教到境观相资,圆解大开时,不是这个是什么?当持名到能所双忘,无住无染时,不是这个是什么?当修密到寂然不动,见闻了了时,不是这个是什么?可见方便不同,归元无二。以指标月,意在见月,如果执指为月,分别胜劣,岂非笑话!话虽如此,离心意识,直指本心,简便、迅速,毕竟莫过于禅宗了。
问:听说参禅方法有所谓‘参话禅’和‘直指禅’,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比较适宜于现代人的修持?
答:所谓‘参话禅’是参一句无义味话头,要求发起疑情,而不能从语句上去分别、理解。参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猛著精彩,截断学人意识卜度,引发本地风光。但参话头是后来的事,宋时,杭州径山的大慧宗杲禅师才竭力提倡。当初都是用直指的方法。当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时,初祖便谓‘与汝安心竟’。三祖僧璨因身缠风恙,要求忏罪。当他悟‘觅罪了不可得’时,二祖便说:‘与汝忏罪竟’。同样,当四祖道信要求三祖给予解脱法门时,三祖问:‘谁缚汝?’说‘无人缚。’‘何更求解脱法门乎?’四祖便于言下大悟。这些公案干净痛快,发人深省!六祖惠能大师更开门见山,直指无住心态。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也言下大悟。这所谓‘与么时’,即不思善恶时,也即历历孤明时,这是此公案的关键。所以祖师说:‘但能与么时,不愁不彻悟。’实际上,人们正当善恶不思——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时,只要拈取这刹那显现的空灵心体,无不恍然大悟!传心法要说:‘息念忘虑,佛自现前;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后来,这种直指方法一直沿用。如唐时的临济禅师示众说:‘要识这无位真人么?即今说法听法者是。’又如龙潭崇信禅师问天皇禅师:‘自某到来,未蒙指示心要。’皇说:‘你擎茶来,我接;你礼拜时,我低头,那一处不开示心要?’信低头不语。皇说:‘要见直下便见,拟思即不是。’崇信禅师当下开悟。进问:‘怎样保任?’皇说:‘任性逍遥,随意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又如唐宪宗问鹅湖大义禅师:‘何者是佛性?’师对曰:‘不离陛下所问。’
直指本心,当下契入,可谓是‘正直舍方便’的妙法,但是毫厘之差,失之千里。所以云岩禅师告洞山良价:‘承当此事,大须仔细。’无准师范禅师有偈说:‘亦非凡,亦非圣,当体如如绝修证,道人到此须推详,莫把识神来错认。’后来人们情见深固,妄想日多,于本来面目,难以契合,于是禅师们便各出手眼,或参话起疑,或即境示人,或当头棒喝,或机锋逼拶,莫非使人于识情不行处,亲自领悟无念心体。但是参话头重在起疑,如果疑情发不起,不免形成‘念话禅’,就失去作用;何况现代人大都终日忙碌,谁能参到废寝忘食,死去活来?金刚经说:‘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世尊在灵山会上,何曾用过棒喝;达摩大师西来,也何尝教人参过‘庭前柏树子’?禅是活活泼泼的,从来祖师大德,并无实法与人,岂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只教参‘念佛是谁’?参来参去,只是在妄想里作活计,到底与自性了不相干。所以反不如直指本性,承当便了,来得干脆俐落。不过从直指悟入的,也有前提,一是平时认真修法,对一切妄想、执著都作空华观,使常与无住心态相应;二是常亲近明师益友,相机点化,抽钉拔楔,助使悟入,譬如有人辛苦远行,已近宝所,却不得其门而入,经人指示、推进,便得入门。所以六祖说:‘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若一时未遇明眼人,也可取楞严经、楞伽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来作印证。
另外,直指悟性必须脚跟点地,经得起考验。如大寂禅师听到大梅悟后住山,便派侍者去问:‘和尚见马大师时,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大师向我说“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侍者说:‘马大师近日佛法又不同了,现在他说“非心非佛”了’。大梅却说:‘这老汉惑乱人,没有了日,让他去“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听到后欢喜地说:‘梅子熟了!’但唐时宰相于迪的情况便有所不同。当他问紫玉禅师:‘怎样才是佛?’时,紫玉召唤说:‘大夫!’于迪应诺。紫玉便说:‘即此是,无别物。’于迪似有所悟。而当药山惟俨禅师用‘可惜于迪相公埋向紫玉山中了也。’这句话试他时,于迪便自生怀疑,不敢承当,又转问药山禅师:‘怎样才是佛?’说明他以前所悟,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直指悟性,必须脚踏实地,最忌似是而非。
问:有人说:明心见性后,生死便了,对吗?
答:明心见性的人,离了生死尚远,正像上面所说,暗室的电灯,虽已开亮,垃圾尚待清扫,不能认为开电灯等于扫清了垃圾;也不能认为垃圾未清,就说电灯没有开。有些人虽已开悟见性,只因习染深厚,一时不能净尽,遇个别境界当前,未能不动此心,但并不妨碍其已开正眼,自能不失觉照,知其虚妄,不取不舍,不至于黏滞执著,留连忘返。譬如有线风筝,虽在空中飘荡,却有一线牵住。只要假以岁月,勤加打扫,习染分分化,佛性分分显,毕竟能了生死、成佛道。另外,历史上高僧大德已明心见性,而生死未了的事例很多,像唐朝惠林寺的圆泽和尚,曾与李源友善,有一天他们相约去朝礼峨嵋山,圆泽想取道斜谷,李源要取道荆州。最后圆泽和尚同意从荆州方向前去,当船到南浦,看见一妇人在汲水,和尚望而悲泣。李源惊问其故,他说:‘我原想取道斜谷,正欲避开这妇人。因为她已怀身孕,正待我为子,不逢则已,现既相遇,实难避免。’他约李在三日后相见,以一笑为信,并说‘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当再与公相见。’圆泽和尚当晚入寂。过了三日,到妇人家探望,果生一儿,并对李源微微一笑,李便把来龙去脉向家里人讲清。十三年后,李源自洛阳到杭州,以赴前约,在葛洪井畔听到一牧童扣牛角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上前招呼说:‘泽公健否?’牧童说:‘您真是诚信君子!但我世缘未尽,未能亲近,彼此勤修不怠,以后自可再见。’大家看!圆泽和尚已知过去未来,得了宿命通,在生死关头仍然不能打破,这正说明仅仅开悟见性,而见思烦惑未尽,还是不免随业流转呀!此外,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历史上一直流转。这几位禅师都是宗门巨匠,有解有行,只以情染未脱,依旧生死轮回,实值得人们深思!
问:这样看来,明心见性,彻悟根本,好像也不管用,生死关头仍难透脱,是吗?
答:不!人们依于般若正智而明悟本具的光明性体,这是学佛的根本。所以菩萨六度万行,都以般若为先导,若无般若,五度莫非世间有漏善法,不名为度。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故佛随机施教,开示了无量法门。在无量法门中,学人必须自谅根性,择一专修。总的说来,专仗自力为难,兼仗他力为易。例如净土法门就是称为三根普被的、得他力加持的特别法门,也是普济一切含灵的大总持法门,这是许多往圣先贤——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莲池、蕅益、彻悟、印光等诸大祖师所走过的道路,他们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总结上面所说,‘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我们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出离无尽无边苦海的正确航向!
问:有人在各种修持中,见光见佛,或类似发神通、发特异功能……等等,应该怎样看待?
答:要知道学佛的真正目的在于断除我法二执,开发本具智能,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菩提。虽然在修学禅定或藏密气功等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息的方法,不仅有防止襌病,促使长寿健康的作用,而且有发种种特异功能的效应,但这不过是修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佛法要领是无念、无相、无住。金刚经是‘为发最上乘者说’,却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说得这样斩钉截铁,还疑什么?我们凡夫的心理,都求有所得,若无所得,就感到失望。这不仅是多生著相、贪得病根在作怪,也正是不明无相、无住的佛性所致。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不少人却希求见光见佛,追慕神奇,从而走邪入魔的也大有人在。这样学佛,岂不可叹!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五祖也因此指示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当知神通有报得的、依得的(依靠外力)、修得的(如外道也能发五种神通)、证得的(如阿罗汉,见思烦恼已断,六通齐发)种种不同。真正所谓神通,是由修而证。心神通达,由体起用,由我达彼,是人人本有的潜在功能,只因为情欲所蔽,障碍不通,有体而不能起用。一般人不了解神通的本质,就以变幻为神通,实际上是幻境、幻觉和幻术罢了。我们无始以来,识情缠缚、无明作主,如同流寇,出入六道。现能悟证佛性,在一切境缘上勤于转化,不黏不滞,不染不著,刹那间转有为空,革凡成圣,不变随缘,逍遥自在;证知自性广大圆明,万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这正是难能可贵的极大神通;这时一切尘劳妄想转成自心的全体大用,用而无住,念而不著,正像流寇已受招抚,全听自性指挥,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不再为患。六祖惠能大师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又说:‘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又从前庞居士说:‘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可见道在寻常日用之中,只要悟性后时时打磨,力化五欲——财、色、名、食、睡,勤去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一旦时机成熟,自然六通齐发,大用现前。永嘉大师证道歌说:‘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且看历来祖师大德从不以神通化导学人,如莲池大师就曾力斥弟子中著于神通的人,以免偏离学佛的正确宗旨。从前百丈禅师大弟子黄檗,二十岁时游天台,遇一出家人,目射寒光,认为是有道之人,便和他同行。到了溪边,正值涧水暴涨,无法过渡。这人就以草笠浮在水面,牵黄檗禅师同渡。师说:‘您自己渡吧。’这人便牵衣踏波,如履平地。师就说:‘我原来认为您是有道之士,原来是玩神通的。’从此与这人分离。还有唐朝代宗时,印度来一位比丘,叫大耳三藏,自称有他心通,代宗请南阳慧忠国师勘验。师问:‘听说你有他心通是吗?’三藏说:‘不敢。’师问:‘你知即今老僧在什么处?’‘和尚是一国之师,为什么到四川看龙舟竞赛?’师又问:‘现在老僧在什么处?’‘和尚是一国之师,为什么到天津桥上看弄猢狲?’过了一会儿,师冥心绝想,又问:‘现在老僧在什么处?’三藏便瞠目结舌,无话可答。师便呵斥他:‘你这个野狐禅,神通在什么处?’这是因为大耳三藏卖弄神通,所以被国师训斥。因此敬请学佛同道老老实实,持戒修行,观心、念佛,切莫执取幻相,追求神奇,播弄精魂,自误误人。
馆藏&15523
TA的最新馆藏何谓明心见性;见性为佛家基本用语;什么是性?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从根本处往外引发动作的地方是本性;各种事物最根本最本质的体性即为佛性;关于明心见性和高层次;――庞老师答疑――;我们要学会集中精神!你干什么,集中精神!不二心,;有些词,先别抠它,抠也没有用,越抠这个词儿越糊涂;同学们的水平、情况,如果真有一个人,到了非常灵明;放松是什么呢?一个是要把情绪会
何谓明心见性
见性为佛家基本用语。性为佛性,见性指彻见佛性(自己心性)而言。达摩的《悟性论》中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达摩来中国后提出明心见性,逐代下传,至五祖弘忍,在找衣钵继承人时发现众弟子素质均不甚好,遂以明心见性为题,对诸弟子进行考试,大弟子神秀法师答为:“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落尘埃”, 弘忍谓其虽已明心但未见性。后磨坊一僧人答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谓其性见到了,遂承衣钵为六祖慧能。以后禅宗练法即讲明心见性。
什么是性?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心性即佛性,佛性也即心性。此即见性成佛。佛性为性的根本功能。能领悟到、感觉到性中的状况,即为佛性。佛性无所不在,上至佛,下至虫蚁皆有佛性。所以达摩说众生都是佛。之所以不能都成为佛,是因众生被世俗所迷惑没有开悟。佛不是修来的,只要能“始取自心,见自本性”,即把本来具有的佛性、心性找出来,就能成为佛。所以达摩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练功就是个心,心是无形无象的,见不到心,可以给你一个,你意念一动就是心,此即直指人心。就是说练功要在意念的最根本处练功。譬如演驴皮影戏的,拉线的人即相当佛性。练功不要光从影上练,要深入进去到最根处。道家的玄关也是如此,到最高层次,佛道两家是一样的。
从根本处往外引发动作的地方是本性。任何动作都关系着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对色,耳对声,鼻对嗅,舌对味,身对触觉,意对法。即六根、六尘、六识。精神活动叫根,外面的活动叫尘,里边的深度活动叫识。识不同于性,性在最根本处,性一动身体即动。意念一动成为概念就是法。当意念要动未动时的根上的一点叫性。每一活动都有个始点即是性,所以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是性。吃饭、穿衣是性,安安静静是性,性无处不在。见性者,佛性也,佛性就是万法之实象。如有特异功能的人闭着眼看东西的那个地方,即里边的层次,当闭眼看东西,看到的那种虚无的状态,又有形,又无形,尤其是当把东西搬走时,把某物看断时,断后复接时,接的那种感觉即实象的范畴,但非实象的根源。实象是要再向里透过一个层次。
各种事物最根本最本质的体性即为佛性。佛性非有形之物,一进入有形即错。它是模模糊糊的存在,从佛性看事物,各种事物都是一样的,其形体都不复存在。实象都是一样的,叫实象的兼容性。“众生的实性”,指众生的最根本的生命活动(功能活动)即佛性。佛性之性,既不能有情,又不能无情,对于凡夫或圣贤都无区别。这种无区别之性,在身体里有,在宇宙中也有,人和宇宙是统一的,到此层次,人和宇宙就无分别了,这时就有了绝对。有情中有佛性,无情中也有佛性,一切功能均为内在的性的变样。就像用金子可以打成碗,打成戒指,打成镯子,但都是金子,金子没变。人的跑跳,性在起作用,安静也是性在起作用。故每一事物均有其佛性,人有,狗也有。这样可以看出所谓佛性,实际说的是人的自然本能、各种事物的自然本能。本能即佛性。从本能转化为条件反射,再转化为情志、情感、语言、意识反射??总之都是本能转化过来的。本能有一种体态,性是无形无象,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不明??佛家之谓佛,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你身体里的这种功能状态。练功后体内有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从意识感知到。即当意识活动沉下去,泯灭了,体内产生一种功能态,它使身体内外都一致了,人和宇宙一致了,万事万物一致了,和自然融为一体,无分无别了,这种景象,这种平等性,均匀的匀布性,即佛性。这种体态的体现即佛性。见到这种情况即见性。这是练气功到一定程度的景象,按过去的说法是成佛了。练功达到这种程度,差不多很多功能都有了。
关于明心见性和高层次
――庞老师答疑――
我们要学会集中精神!你干什么,集中精神!不二心,先做到能够“一心”。这就是进步。你做了事能什么都不想,那怎么有可能?你做了事,不可能什么都不想。你可以保持个灵明的境界。你做事,心里比较灵明,心里知道在做这个事情。不需要把自己全副精力合到一起了,做了事,迷迷瞪瞪的了;要专一,迷迷瞪瞪不行。内心里面清明:我知道在干事呢。所以这个情况呢,需要从零开始,需要集中精神,干事情精神集中,全力以赴,精神集中。精神集中了,没第二个念头了,脑子里边一放松,知道在干事呢,好象脑子里边在看着我干事呢,那就是高层次了。你一干事,全心投入进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迷迷瞪瞪了,那就跟那个事情认同了,但是认同也比三心二意好。一句话:集中精神,一心一意去做,但是脑子要知道它。
有些词,先别抠它,抠也没有用,越抠这个词儿越糊涂。这里边,拿我们的意元体来讲,一个念头,就是指的不同意识的层次联系到一起,不光指的一般的一个念头。而且是要把意元体不同层次参透它,这还有个力度在里边。不然我这么讲的话,到最后就搞偏了。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加上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动,就能感觉到这个念头。念头一生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个念头。能感觉到这个念头,就是本身念头。念头来感觉念头那才行。我们现在最好先不要搞这个!我们同学们现在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这个样子,你这样一搞的话就搞错了。从这里走错了,将来非常麻烦,非常麻烦。这个以前叫解悟,解悟以后就出问题了。现在你们还不是到这个时候,还不到这个层次的时候。现在就要求你一天集中精神!你可以试试看:我这一天,我念数,数数字,1、2、3、4、5、6、7、8、9、10??慢慢数。你还别说干着事儿,就是一天不干事儿的时候,你搞它一天一夜数数看,能不能当中不跑神?你要做不到不跑神,离这个“一心”还差得很远。讨论这些问题,一讨论,就走错了。你可以试试看,我这一天,往下念数,每念一个念得很清楚,当中不断,能念得多少?当中没跑。跑一次,那就精神没集中。所以我对同学们讲啊:你们现在千千万万,千千万万现在不要想那些高级的东西!现在做不到,离这个水平还差得很远!很远!很远!还差得很远、很远、很远。
同学们的水平、情况,如果真有一个人,到了非常灵明了,我一定能感觉到了。大家远远还不是那个水平的时候,千万不要追这个东西!
放松是什么呢?一个是要把情绪会放松了,把事情放松了,放松之后放下,你只有放松了才能放下。如果碰到一件事,心里说这是怎么回事?好了,停住了,滞住了。你要总想一个东西,好比一个概念,让概念占住了,那个灵空让它占领了。在过去开悟有两种:一种就是集中精力,守住里边,如灵猫捕鼠,几天几夜,全身都动起来,到最后,啪,开了;另外一个就是不知不觉中,嗵,一下开了,这么两种。不知不觉是“参话头”的,这么盯着的,是“观照”的。我们现在的情况,碰到一件事,和这件事你还脱不开它,所以离这个境界还差得非常非常远!那有人说我们也得往前走啊。
怎么走呢?因为我们现在和过去那种专门修行的不一样,我们要从事儿上去练。那样走,能不能开悟得了?从唐朝到清朝,几百个,有的说几千个案子,说开悟的了。我看一看,至少有一半不是真正开悟。我们能不能开悟?我并不希望同学们追求那种开悟。他们的开悟,有好多偏了的地方。因为最后,他们的开悟,用理去追求,去观照的时候,用的是宗教的理论做基础的。宗教走空了,开悟之后,因为理论指导偏了,开悟之后同样可以出问题。因为以前明心见性了,到最后还得“破无明”啊!那个无明需要理论去指导啊。大家以为开悟什么都解决了?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东西,先从实际上解决些真正的问题,实在一点!
我们练功,身体里边的感觉是一个(方面),按照气的感受产生的气感这是练功后的一个效果表现。而更重要的是:练功之后,人的性格要发生变化,身心素质发生变化,应该表现在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上。而这个能力,千千万万不能把气功孤立起来来看它:认为气功就是功夫,这就是长功夫了。应该把这个功夫,融会到我们整个生命当中去,所以这就是我们在社会当中适应的能力。干什么能干好它,这才是真本事。因为我们现在练功不是要练“出世”,过去好多老和尚,老道,他们出世,出了半天“世”也没出了,庙里面整天那么呆着,练功也没上去,寿命也没多长。我们现在呢,应该看练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看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么来对待它。所以里边这种感受,你感受多好,一天事干不好,那也不行。你感受好,一干事干不好,那是偏了。
首先要在社会上,能适应社会,谋取工作,大家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练功,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素质发生身心变化。这个变化,要拿实践检验。不是说,光一个单纯的,一个感受,一个气的感受来去衡量它。所以说这就是智能功的功力观,强调功力观就从这里来强调。
我觉得我们学了智能功的人,到了社会上,应该能够做好各项工作,你只要开了窍就行。你千千万万不要就死在一个“功”上,我身体上得什么感觉了,什么气哪儿通了??有好多的“通”你感觉不到它,感觉到的那点东西是少量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将来到社会上去了,练功,要做个辅助。要把你工作做好,通过你练功之后,使你精力更加充沛,更加旺盛,脑子更加敏锐,有什么机会,一下子就能抓住,不错过时机。练功就是要从实践上去练。练功,练了一大段时间,练呆了,一碰到问题,傻眼呆着,啊?怎么回事?我们智能功的同学们和“中心”原来的职工,就是有一段(时间)这样,我也讲他们了,真是有点呆了,一干事,一开会,一呆(模仿某种状态),有时候握手接见学员,也那么一呆,整天好象呆头呆脑的。这个样子,应该说练偏了,从开放性功法来讲,应该练偏了。
随时随地去想,往里面收气,往外面放气,干事情把场联系起来。如果一下子想不起来,想起了马上就做,这有个过程。一开始,这一天想不起几次来,以后,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就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功夫。手一抬跟丹田连着,脑子一转跟丹田连着,做到这一点,要有个锻炼的过程。我讲课将过冈田的例子,打他丹田,一打守住了,他是几年以后才练到这个情况的。那得自己特别用心,刻苦练才行。经常想,老想,结合里面具体的事,克服自己情绪不平衡,能及早的发现,这就是我们的修养过程,练功过程。
我们现在处在特殊的环境,要珍惜学习机会,将来对气功人才会有需要的。功理、功力、功法、功德都要上去。掌握了气功这门科学,会有机会展示我们才能的,会有用武之地的。学会真本事,抓紧一切时间好好练。更加刻苦认真地学,拼命练功。
我见过一个探险家(刘雨田?),58岁,他曾在沙漠中独自旅行,地面80摄氏度,空气温度50度,拿了一壶水,两斤牛肉干,走了七天七夜,嘴长了泡,嗓子如同火烧一样,汗都出不来了。他坚信自己死不了,精神高度集中,头里很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39明心见性-老师答疑等内容。 
 (0) 分类: 齐老师答疑 举报 发表于 2010 年 06 月 27 日 12:20 阅读 1...9. 深圳 刘远科(:52:03 请问老师: 明心见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  修身养性、明心见性。 五、社团组织构成 社团成立后将设立三个分队,在每个...每周周四下午第二节集中学习数学 软件知识,其余时间自由学习,邀请指导老师答疑解...  修身养性、明心见性。 五、社团组织构成 社团成立后将设立三个分队,在每个...每周周四下午第二节集中学习数学 软件知识,其余时间自由学习,邀请指导老师答疑解...  正觉同修会明心见性 诸前辈师兄访谈汇集---过来人谈佛法 活在佛法中(连载一) ──专访庄正枝师姐、卢正娴老师、卢正珊师姐 时间:2004 年 1 月 采访:李正因...  智能气功老师答疑修养意... 5页 免费 禅一老师八段锦气功功法 5页 免费 严新...“垂帘明心守祖窍, 见着 性光是功夫” 。至心定神宁,灵关窍启,云开月现,...  叩请老师教正。 答: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是禅宗的根本,六组慧能说, “只求明心见性, 不求禅定解脱” , 认为见性即是成佛,这是顿悟法门,而渐悟法门,就是神秀...  月初在教练员班答疑,有人说: “庞老师,我们学智能功希望再学点古典理 论,...一旦练功 练到明心见性了(那是个全面的东西) ,超常智能就比较强了,在这个...  慧明法师日于灵峰寺心密共修群答疑开示...明心见性,悟后起修的真谛,于今年想 下手实修了...是先来法师处或其他心密老师处求灌 顶, 待以后条件...  寺心密共修群答疑开示 1、顶礼师父,请问如法修持六字明能不能打开,明心见性...12、师父,刚学大明咒可以让传法老师点种子吗或加持一下,我总怕 偏? 答: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三境界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