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实行的元朝行省制度度有什么作用

简介/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行省一词,源于金朝。金国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权力/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第一,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以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正如赵天麟所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与元代其它官府类似,行省也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史称: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 ,而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及某些与议官员"尝有违言"等情况 。据说,行省长官具有一定的"画一之权" 。但行省官员内部的互相牵制掣肘,又随处可见。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有的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 。另外,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其长官又大抵是怯薛宿卫出身的蒙古人或色目人。就是说,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赋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每名行省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即使是提调军事和掌管财赋者,也需要与其他官员一起同署议政,更不能将军事、财赋二柄集于一身。官员的种族交参和怯薛出身等,又是元廷对行省长驭远控的特殊而有效的办法。第二,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如前所述,即使是湖广、四川、云南、福建等边远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升用,也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这就保证了行省辖区的地方官吏受辖于国家、效忠于朝廷的职业官僚的基本属性。他们虽然在日常政务方面与行省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节制与被节制的关系,但因其任用管理之权操于中央,故与行省的上述节制或统辖关系多半是公务性的,而非私人领属性的。此外,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些均是行省难以自成体系和坐大称雄的重要原因。第三,以行省为重要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江南、陕西行御史台的设置及其与二十二道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是元代地方监察的创举。世祖末成宗初,行台监察御史和与行省同处一城的廉访司,相继取得了对行省官吏的奏劾、按问、刷卷等权力,而且有所成效 。换言之,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既注意了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又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其结果,地方监察不仅发挥了整饬吏治,减轻官吏腐败的作用,而且充当了监督行省的有力工具。终元一代,行省与行御史台及廉访司大多处于某种程度的彼此对立、相互攻击的状态,正是上述机制的一种曲折反映。第四,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这种安排无疑是自古以来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 惯例的体现。然而,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又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分设治所于南昌、武昌。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又呈以北制南之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元行省制的历史作用/元朝行省制度
如何看待元行省制的历史作用;洪绂说,元行省是“中古殖民地制度之遗物”,“省区即军区”,“皆为军事控制区域,各拥相当军需资源;借以供养驻军,镇压地方,其目的乃以武力维持专制统治与剥削” 。钱穆说,元行省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显而易见,前人对元行省制多有微词和针砭。需要指出,洪绂把元行省制视为“中古殖民地制度之遗物”的看法是荒谬的。元行省只是蒙古贵族进入中原后所建立的地方军政制度,属于多民族统一国家内部的产物,与入侵外国的殖民活动无涉。况且,元代蒙古本土也设置了岭北行省。倘若按照洪绂的说法,蒙古本土岂不也成了成吉思汗子孙的“殖民地”了吗?!毋庸讳言,元朝统治者设置行省的初衷和直接目的,确实是“以武力维持专制统治与剥削”。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但是谁曾料到,元统治者出于军事控制目的而创设的行省,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所以,我们对元行省制历史作用的评价,就不应拘泥或局限于“军事控制”、“军事镇压”的初衷,而应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探索分析其历史根源和复杂背景。我们认为,评价元行省制的历史作用,必须着眼于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行省制及其带来的中央集权模式来自蒙元统治者对帝国疆域军事控制的偶然行为,实际上其背后又隐藏着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发展历程的必然抉择。迄两宋,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主要采用地方分权和郡县制中央集权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发展。如果说夏商西周所建立的王(天子)为天下共主与诸侯藩屏四方,是一个松散的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及兼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秦统一后,实行极端中央集权,以郡县统制各地,嬴姓皇族无尺寸之封,“一尊京师而威服天下” ,又是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否定。此前后联系的三形态,恰形成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两汉郡国并行,对秦极端中央集权既有继承,又有变通。但魏晋南北朝以豪族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方镇都督分权或区域性割据,又是对秦汉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否定。隋和唐前期,重建中央集权的州县、府兵、科举等体制,又是对魏晋南北朝地方分权割据的否定。自秦汉始前后联系的三形态及递次否定,又构成第二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唐后期藩镇割据或半割据,是郡县制地方权力结构的某些部分不甚完善造成的。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军事、财政、行政、监察诸权在握,可以自募军士,可以占有“送使”等赋税,也可以节制“支郡”,自辟官吏。河朔等镇还能自行拥立主帅。藩镇割据或半割据所造成的内轻外重,显然是对隋及唐前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否定。两宋一反唐后期藩镇割据之道而行之,立足于收权,而且颇为彻底。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又以路转运、提刑、常平、安抚四监司为工具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元及明清统治者承袭两宋制度,继续实行收夺州县官府事权和尽可能集中各项权力于中央的政策,只是在中央集权过程中运用了行省的特殊工具,创立了以行省为枢纽的中央集权,故应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发展。于是,自隋朝始前后联系的三形态及递次否定,又形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的阶段。诚然,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隋唐以降,中央集权逐渐取代地方分权割据,也表明了这种优胜劣汰的历史选择。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 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从这种特定性质、目标及消极后果来看,两宋式的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央集权为主体,适当添入地方分权的若干内容,应是比较合理和有益的。关于这个问题,明末顾炎武、王夫之及南宋叶适曾作过有益的探索和论述。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封建制地方分权与郡县制中央集权的递次兴替变更,还揭示封建制地方分权的缺陷和过失是“其专在下”,多数权益为地方封君占据;郡县制中央集权的缺陷和过失又是“其专在上”,多数权益为朝廷所垄断。这是独具慧眼的。他还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是达到天下大治的良策。即在郡县制中央集权的现有体制内,部分地吸收封建制地方分权的因素。这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的意思。王夫之也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 显然也是强调郡县制中央集权应在统治方法上与封建制地方分权取长补短,“简”“密”相辅。南宋叶适亦主张,在郡县制体系内应参酌古制,实行“以一郡行其一郡,以一县行其一县,赏罚自用,予夺自专”的“伯政” 。此处的“伯政”,乃殷商之类的方伯之政。叶适的意图也是要重新赋予郡县官吏一些类似于诸侯方伯的治事权。顾炎武、王夫之、叶适三位有影响的政论家,对上述问题的见解大同小异,不谋而合,表明两宋式极端中央集权的弊病已相当突出,亟待改进和变通,创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的新模式。元行省制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这类新模式。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 ,《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与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螺旋式发展三阶段中,地方高层督政区的相应演进是至关重要的。元行省又是这类高层督政区较成熟、较完善的形态之一。这类高层督政区往往具有监察、军事、财赋三大权力,以达到督责郡县,使之完全听命于中央的目标。然而,西汉州刺史和唐前期十道巡察使或按察使,因其临时和单纯的监察职司而成效有限。东汉魏晋的州牧都督和唐后期的方镇节度使则因监察、军事、财赋三大权集于一身而转化为地方割据势力。两宋转运、常平、提刑、安抚四监司并存的体制,又导致极端的中央集权和地方无权。元帝国建立前后,随着黄河、长江流域的开发及其向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辐射,可供中央政府直接而深入治理的区域越来越扩大。尤其是成吉思汗的后继者将阿尔泰山以东、喜马拉雅山以北的牧业区、农业区首次正式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之后,设置适当的高层督政区,以利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就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要求。元行省制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元行省本身既是大军区,又是财赋征集区。另外,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五行省又与五道肃政廉访司的监察区完全重合,其它五省内廉访司监察区又分别与行省直辖区、宣慰司辖区相对应。就是说,行省区划多半构成了相应的监察区。与前述军区、财赋区略有区别的是,军区和财赋区的两大权力统一由行省实施,而监察区的监察权则由廉访司及行御史台独立行使。总之,元行省及其内部特有机制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置,而且长期发挥了主要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作用。明清的三司督抚就是在元行省高层督政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成的。然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也发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行省将路府州县各项权力削夺大半,使其处理庶务的正常功能显着降低;行省区划面积过大,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弊多利少等。这些也是不容忽视的。
意义/元朝行省制度
元代的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确实有很大的抵触,但它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起到了它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5:48:08
贡献光荣榜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今天我们还用着行省这名词.行省制度,不始于明代,这是从元代开始的.也可说金代先已有行省了.但正式成为制度的是元代.我们今天俗称江苏省、浙江省,省像是地域名.但历史上省字原始是衙门名,非地域名.在金元两代,开始有行中书省.中书省是当时中央的宰相府,一般称为都省.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过去御史台派人考察地方行政,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那里,所以有行台.中书省是中央政府最高机关,怎样可以分一部分在江苏,又分一部分在广东呢?这是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因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最先使用这一制度的还是“金”.不过无论是金或元,都是外族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此如现在英国在香港,过去在印度,都设有总督,殖民地总督是直属皇帝的.在名义上,殖民地总督,由英国皇帝派,不由内阁派.此因内阁代表国会,国会代表民意.殖民地根本不许有民意.英国本土可以有民主,有自治,像香港、印度殖民地等便不能有民主与自治,所以也不该有地方官,直由皇帝派一总督来管理.可见任何一制度,其背后都有意义可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在元代,共计有如是的十个分张所,并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为十个区.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实际情形是如此.
再深一层言之.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行省制度的历史来源确如此.所以直沿袭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迹可寻.我们现代的省区分划,和唐宋时代的道和路都不同.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母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如是则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军事重镇,但如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也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任何一省都如此.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
元代这一制度,明朝人自然懂得它用意.明代人明知这一制度在名义上就说不通.而且明代也废去了中书省,更何来行中书省?所以把行省长官改成为承宣布政使.全国正式划分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使是指的官,司是指的衙门.我们若正名讲,该说明代的地方行政分成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不该说它分成了多少行省,或说多少省.到清代,在承宣布政使之上,又常设有巡抚和总督.巡抚总督在明代是非常设的官,故地方行政首长之最高一级是布政使.但称布政使司为行政区域,已经是名不正,言不顺.就官制言,地方区域,也不该称为司.而清代则更无适当称呼,于是仍沿袭称了省.譬如有江苏布政使,有江苏巡抚,而江苏地区则称为江苏行省或江苏省.清代一统志是这样称呼的.其实省的称呼,更是名不正言不顺.又清一统志把省区再综合划分,如称关东三省(山海关以东),或岭南三省(广东、广西、福建)之类.这更是无意义.这是把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混淆了.后来中国人果然为此误事.别的不管,只叫广东省、广西省,不说岭南三省,或南三省,而独关东三省因为清代限制中国人出关,常把来混合称为关东三省,不分开,而后来又把关字省了,只叫东三省.习俗相沿,好像东三省和其他省区有不同,全国只知道有一个东三省,却不看大清一统志,岭南也有南三省.其他省区全都如此并合称呼,东三省并不和其他地区有两样,而我们却误认它是两样了.后来又有人把东三省误叫为满洲,这更大错特错.满洲只是吉林省松花江外长白山附近一小区域,在明代属建州卫,唐称府,明称卫,这是军事区域的名称,并不是东北的行政区域.关东三省,才是东北行政区域,而尚不全是行政区域.而一般人不注意这些事,或者满洲人要故意把满洲两字的地域观念放大,所以他把省区也勉强分为关东几省,岭南几省等不合理的称呼,来牵强混淆.而后来日本人又推波助澜,故意把东三省说成是另外一区域,而且东三省就是满洲.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混淆.后来弄出溥仪的伪组织,自称满洲国,认为是满洲人统治着满洲,实际上东三省哪可与满洲相提并论?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清代学者中,就有人主张不用行省或省字,而正名称为布政使司的.然而总督巡抚又如何称呼呢?所以当时也没有人附和.然而行省之称到底是不妥,又加说本部十八省,那更荒谬.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所谓本部非本部之别.秦代万里长城早已东达大同江,辽河流域永远在中国历史圈之内,如何说它不是中国之本部?这原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来做侵略的口实.此刻又有所谓华南、华中、华北等称呼,试问中国政治区域上,有没有这些分法呢?中国人不注意,大家跟着这样叫,现在还没有事,不要紧,十年二十年以后,说不定政治上,外交上又发生问题.连我们的脑筋里,观念上,也会发生问题的.如想我们是华南,你们是华北,这些观念,都会发生很大作用.这因讲元代的行省,而牵连涉及.这都该值得我们警惕的.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实行行省制度,能够更好的管理国土. 而且对我们现在影响也很大
因为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能够更好的管理国土.
扫描下载二维码简述元朝行省制度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有何作用?——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有何作用?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反思历史,反省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具有深远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一)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材料一:如图: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上述图片表明两大军事集团较量局面的形成。请你写出以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名称。(1分) 。材料二:(2)材料二是在构建“战后和平制度”时签订的与中国有关的条约,以上两个条约对于中国问题的处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分)材料三:l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保证将用自己全部的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教材《世界历史》(下册)(3)请写出材料中签署的历史文献的名称。(1分)材料四:运用数据分析和图表统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参战国(个)卷入人口(亿)参战人员(亿)伤亡人员(亿)直接经济损失(亿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30多150.70.31805第二次世界大战60多201.11.940000(4)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什么结论?(1分)材料五: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战争等。——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1分)(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叙利亚问题,朝鲜半岛局势,中国钓鱼岛问题,乌克兰冲突等现象表明,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人们还需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人类才能实现和平发展。材料六: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1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只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国家联盟国家的性质。(6)材料六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材料七: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又公开否认侵略历史,并称参拜靖国神社“理所应当”,明确表示允许内阁成员参拜。安倍与日本右翼政客的言行,引起相关国家强烈反对。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纷纷强烈抨击和严厉谴责。材料八: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作榜样。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外交部长王毅回答有关“如何走出中日关系僵局”问题时如是说(7)根据材料分析中日关系走出僵局的前提是什么?(1分)(8)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分)
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四年,有司(有关部门)以林邑(唐朝藩国国名)袁疏不顺(向唐朝上疏时言语有冒犯)而请发兵讨击。太宗曰:“兵者(指战争)……不得已而用之 ……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且(讨伐林邑)经历(沿途经历)山险,士卒瘁(过度劳累)劳,若我士卒疾役,虽克剪(消灭或战胜的意思)此蛮(对林邑国的蔑称),亦有何补(补,泛指益处)?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竞(最终)不讨(讨伐)之。
——唐·昊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贞观政要》栽“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今省徭赋,不夺其时”。《旧唐书》载“(唐朝规定:)凡丁,役二旬(每年服徭役20天),若不役,由收其庸(“庸”指纳绢或布代役),每日三尺”。 材料三(改革开放引起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在改革就业制度的同时,还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并进一步完善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1935年8月,罗斯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第1节使每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寡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拨予截至日的会计年度4975万美元。……第301节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此批准拨款予截止于日的会计年度 400万美元…”
——摘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 1917——1939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唐太宗不讨伐林邑的理由(不得摘抄材料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为安定社会、保障民生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实施(社会保障法)的积极作用。为什么罗斯福新政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贞观四年,有司(有关部门)以林邑(唐朝藩国国名)表疏不顺(向唐朝上疏时言语有冒犯)而请发兵讨击。太宗曰:“兵者(指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且(讨伐林邑)经历(沿途经历)山险,士卒瘁(过度劳累)劳,若我士卒疾役,虽克剪(消无或战胜的毒思)此蛮(对林邑蛮的蔑称),亦有何补(补,泛指益处)?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竞(最终)不讨(讨伐)之。 ——唐·吴兢《贞观政要》 && 材料二 《贞观政要》载“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旧唐书》我“(唐朝规定:)凡丁,役二旬(每年服役20天),若不役,由收其庸(“庸”指纳绢或布代役),每日三尺”。 材料三 (改革开放引起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在改革就业制度的同时,还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并进一步完善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材料四 (1935年8月,罗斯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第1节使每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寡老人提供财政资金,再批准拨予截至日的会计年度4975万美元。……第301节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此批准拨款予截止于日的会计年度400万美元……” ——摘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唐太宗不讨伐林邑的理由(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 (2)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为安定社会、保障民生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何作用?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实施(社会保障法)的积极作用。为什么罗斯福新政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日,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西藏人民隆重集会,庆祝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汉藏交往)(1)“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汉藏交往历史悠久,流传了许多佳话。唐朝曾两次与吐蕃联姻,请举出一位与唐朝联姻的吐蓍首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21年,唐蕃会盟。请写出该盟约中的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权管辖)(3)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始于元朝。当时,中央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西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新中国成立后,哪一年和平解放西藏?为了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中央在西藏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藏发展)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材料二:和平解放前,全西藏连一颗铁钉都不能生产,工业生产几乎等于零。2003年,西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874元,名列西部12省区第五位,这表明西藏已经迈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材料三“……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天路》(6)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天路”即青藏铁路。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探究关于西藏的历史,你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西藏人民隆重集会,庆祝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汉藏交往) (1)“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汉藏交往历史悠久,流传了许多佳话。唐朝曾两次与吐蕃联姻,请举出一位与唐朝联姻的吐蕃首领。(1分) (2)821年,唐蕃会盟。请写出该盟约中的关键词。(1分) (主权管辖) (3)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始于元朝。当时,中央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西藏?(1分) (4)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5)新中国成立后,哪一年和平解放西藏?为了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中央在西藏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 (西藏发展)
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和平解放前,全西藏连一颗铁钉都不能生产,工业生产几乎等于零。2003年,西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874元,名列西部12省区第五位,这表明西藏已经迈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材料三&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天路》 (6)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7)“天路”即青藏铁路。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8)探究关于西藏的历史,你有何感想?(2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朝实行几省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