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介规化院在什么地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_甜梦文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规划管理 技 术 规 定0 1总则1.0.1 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 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工作质量和 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自治区 实施办法》),以及国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是与《城乡规划法》和《自治区实施办法》相配套 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为设市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 独立建制镇、口岸、独立工矿区、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 建设可参照本规定。 1.0.3 城市规划区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工程规划建设 适用本规定。 1.0.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涉 及到城市规划强制性条文和强制性内容的,必须按国家规定执行。1 2术语2.0.1 建筑基地 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 (简称“基地”) 2.0.2 容积率 指某一基地范围内,地面以上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总和与基 地总面积的比值。 2.0.3 建筑面积 指一个建筑中首层按外墙勒脚以上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其余各层按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含墙体)面积总和。 2.0.4 基地面积 指用于某一项目建设或某一基地范围的地块面积。 2.0.5 建筑密度 指某一基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基地面积的 比率(%)。 2.0.6 低层建筑 指建筑高度小于 10m 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层至三层。 2.0.7 多层建筑 指建筑高度 10m 以上(含 10m)、小于 24m 的建筑,多层居住 建筑为四层至六层。 2.0.8 中高层建筑 指建筑高度 24m 以上(含 24m)、小于 50m 的建筑,中高层居 住建筑为七层至九层。 2.0.9 高层建筑 指建筑高度 50m 以上(含 50m)的建筑,高层居住建筑为十层 以上(含十层)。 2.0.10 条式建筑 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大于 30m(含 30m) 的各类建筑。2 2.0.11 点式建筑 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小于 30m 的各类建 筑。点式建筑两侧有遮挡阳光的建筑、且点式建筑与相邻两建筑 之建筑间距小于点式建筑本身长度的 0.5 倍时,点式建筑视同条 式建筑。 2.0.12 商业建筑 指综合百货商店、商场,经营各类商品的专业零售和批发商 店,以及饮食等服务业的建筑。 2.0.13 办公建筑 包括公寓式办公建筑和一般办公建筑。其中,公寓式办公建 2 筑是指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每个单元平均建筑面积≥150 m ,有独 2 立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每个单元平均建筑面积<150m 的,按居 住建筑处理。 一般办公建筑是指非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按层设置卫生设备 的办公建筑。 2.0.14 商住综合楼 指商业和居住、办公混合的建筑。 2.0.15 裙房 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裙 房最大高度不超过 24m,超过 24m(含 24m)的,按高层建筑处理。 2.0.16 绿地率 指某一基地范围内绿地面积与基地总面积之比率(%)。3 3规划编制3.1 一般规定 3.1.1 规划编制应当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有利于发 挥规划的引导、统筹、调控等公共政策作用。 3.1.2 本规定所称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城市规划、镇 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3.1.3 规划成果文件应当包括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具体的 格式规范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3.2 总体规划 3.2.1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20 年,同时还应当对城市(城镇) 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3.2.2 总体规划一般由市 (镇) 域城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 和中心城区规划组成。编制总体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纲要、总 体规划方案阶段。 3.2.3 编制总体规划前,应当首先进行下列专题研究: 1.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即总结现行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各 项调控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人口与建设用地规 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的落实情况; 2.城市(城镇)发展定位。即根据城市(城镇)区位、资源 环境状况、现状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政策要求,科学分析研究城 市(城镇)发展方向、途径和功能; 3.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即根据现状人口规模以及城镇化发 展水平,分析影响人口规模的因素,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 用多种方法综合预测未来的人口规模以及构成; 4. 各类建设用地需求。 即根据预测的人口规模和城市 (城镇)4 发展目标,结合国家、自治区的城市(城镇)用地指标,研究各 类建设用地的需求和比例; 5.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分析本辖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承 载水平、环境要素特点和发展条件, 制订差别化产业发展和环境 保护政策, 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 6.城市(城镇)特色。即分析本辖区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 资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挖掘、整理体现本辖区的城市特点和特 征,提出维护和强化城市特色的途径和方法; 7.其他专题研究。编制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前,还可根据 需要开展其他专题研究。 3.2.4 总体规划纲要包括下列内容: 1.明确城市或者镇规划区范围; 2.原则确定城市(城镇)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 3. 研究并提出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和文化遗产 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原则确定禁止建设区、控制 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的范围,提出城市(城镇)红线、绿线、蓝 线、紫线、黄线等规划控制线要求; 4.预测本辖区内总人口以及城镇化水平,原则确定各级城镇 的功能分工、规模和空间布局,以及村庄居民点的发展方向和布 局; 5.原则确定城区或者镇区空间增长边界和用地布局; 6.原则确定本辖区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发展策略及空间布局,并与周边地区相协调 7.原则确定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特色构建的目标和要求; 8.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要点。 3.2.5 市(镇)域城镇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1.提出市(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制定本辖区与相邻区 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 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协调的策略与措施;5 2.提出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 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确定相应的管制 原则和措施; 3.制定服务于本辖区整体发展目标、发展战略; 4.确定本辖区发展方向、总人口以及城镇化水平,制定总体 布局方案,确定各城镇(村庄)人口规模、功能分工和建设用地 规模; 5.确定本辖区内重点发展城镇(村庄)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用 地控制范围; 6.确定本辖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确定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设 施配置的原则、目标和标准,原则确定本辖区通讯、能源、供水、 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危 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7.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8.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和政策建议。 3.2.6 中心城区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城市(城镇)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人口规模; 3.具体划定规划区和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 的范围,并制定空间管理措施; 4.确定规划区域内村庄发展与控制的原则、措施;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确定用地规模,划定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研究中心城区建 设用地增长边界;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 住人口分布,用地分类划分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并列出用地 平衡表以及相关经济技术指标; 8.确定各级公共服务中心的位置、主要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布 局、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6 政策,确定城市干道的走向、宽度、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 场、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主要停车场规模与 布局,确定对外交通设施的用地控制范围;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以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类绿地 范围的控制范围,划定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和 控制范围,确定岸线使用原则,提出城市空间形态保护要求;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 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控制范围,确定 特色风貌保护的范围、具体内容、重点区域以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 局,重点确定用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普通商品房等满足中低 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和标准,确定划入城区或者镇 区的村民居民点住区建设或者改造标准; 13.确定供电、电信、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卫等设 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以及重大市政设施位置和控制范围;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 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震、防洪、 消防、人防、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 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制定总体城市设计引导策略,确定城市(城镇)风貌定 位,城镇天际线、城镇重要界面、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文化体 系等重要总体城市设计内容的设计原则与总体布局; 19.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 议。 3.2.7 总体规划包括下列强制性内容: 1.规划区范围; 2.市(县)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7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 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3.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镇建设用地的 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各类绿地 的具体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4.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干道系统网 络、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 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 5.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控制指 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 体位置和界线;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7.城市(城镇)防灾工程。包括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抗 震和消防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所,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 护要求; 3.2.8 总体规划成果应当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 总体规划图纸一般应当包括区域位置图、区域发展分析图、 综合交通及重大基础设施现状图、市(县)域人口分布现状图、市 (县)域城镇体系现状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规划区 范围图,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空间管制区划图、工程地质评价 图、用地布局规划图、产业布局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综合交通设施规划图、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各类防灾与公 共安全设施规划图、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及保护规划图、绿化生 态系统规划图、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自然保护区规划图、水源 保护规划图等。 总体规划主要图纸比例一般为 1U5000 至 1U50000;重点地 区规划图纸根据规划层次的不同,比例为 1U2000 至 1U10000, 其中规划区范围和空间管制区划图应能指导现场确定位置。 附件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和8 各方面意见以及采纳情况说明等内容。 3.3 近期建设规划 3.3.1 近期建设规划根据城市(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期限 为 5 年,原则上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限一致。 3.3.2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 空间布局; 2.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 路交通设施规模、选址和实施时序; 3.确定城市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 设规模、选址; 4.确定近期各类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5.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 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地、环境等方面建设项目的规模、选址、 实施时序和措施; 6.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城镇)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3.3.3 近期建设规划成果应当包括文本、图纸和说明书。 图纸一般应当包括现状图、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图、近期规划 图、近期空间组团发展引导图、近期建设土地投放规划图、近期 居住用地规划图、近期城市重大项目规划图、近期综合交通设施 规划图、近期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近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图、近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图、近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 用规划图等。 近期建设规划图纸的比例一般应当与总体规划的图纸比例一致。 3.4 控制性详细规划 3.4.1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编制单元为单位分别编制。编制单元的9 划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以城市主次干道以及道路红线 16m 以上的规划道路、铁路 或者河流等自然地貌为边界; 2.围合成一定规模或者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区域,尽可能与 社区行政管理分区相一致; 3.编制单元规模一般为 2 平方公里,并兼顾文化、教育、卫 生医疗等设施资源的配置标准和要求,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除外; 4.编制单元用地规模较大的,可以划分为若干街坊。 3.4.2 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编制单元或者街坊的人口规模、主导功能; 2.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 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3.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 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 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4.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 体型、 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5.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 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 标和标高; 6.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 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 求; 7.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3.4.3 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下列强制性内容: 1.编制单元的主导功能、主要用地性质、绿地率、总建筑面 积; 2.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 率; 3.公共绿地位置和规模,公益性公共设施、配套公共设施、10 市政基础设施和各类规划控制线的要求; 4.重点地区还应当包括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风格、色 彩。 3.4.4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号索引由区号、单元号或者区号、单元 号、街坊地块号组成,编号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表示。 3.4.5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则和附件。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规划文本提出各项控制指标要求。 2.图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图则。比例尺为 1U500 至 1U2000,包括用地现状图,规划 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文物保护单位、历 史风貌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分布图和重点地区的城市景观环 境设计导引图; 规划单元控制一览表。包括单元编码、人口规模、主导功能、 主要用地性质以及规模、总建筑面积、开发控制容积率、公共绿 地、公益性公共设施、配套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安全 设施、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控制要求、历史街区保护要求、文物 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要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要求; 用地现状图后附主要用地单位名称、用地性质代码、用地面 积、建筑面积。 3.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等。 3.5 修建性详细规划 3.5.1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以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 平面图; 3.日照分析;包括对住宅、敬老院、医院、疗养院、托幼、 中小学教学楼等建筑的日照分析;11 4.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 5.市政管线规划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等。 3.5.2 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图纸以及电子 文件。图纸内容应包括: 1.规划地段区位关系图。反映规划地段的位置,周边道路走 向,规划地段与毗邻用地和城市(城镇)中心区的关系; 2. 规划地段现状图。 标明建设用地及周边现状自然地形地貌、 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单位(或个人)用地界线,建(构)筑 物的性质、层数、结构、单位名称,各类规划控制线;附现状用 地构成表; 3.规划总平面图。在现状图基础上标明规划区范围、各类规 划控制线,各类建筑位置、保留及规划建筑性质、层数,建筑退 让各类规划控制线的距离,道路名称、道路宽度,市政和公共交 通设施以及场站点,机动车停车场位置;确定主要入口方向,标 明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确定地下设施范围、地下 设施出入口;附用地平衡表、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公建一览表; 4.道路交通以及竖向规划图。标明道路红线位置、横断面、 交叉点坐标、标高、转弯半径、公交站场以及停车场用地界线; 5.工程管网规划图。标明规划区外围城市道路中各类市政基 础设施和管线平面位置、间距、管径尺寸以及主要道路断面管线 示意; 6. 绿地规划图。 标明各类绿地的位置和界线; 标明小区道路、 停车场等其他用地的界线以及与绿地的关系;附具绿化用地指标 表; 以上图纸均应按《城市规划制图标准》 (CJJ/T97-2003)的规 定进行绘制。 3.5.3 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说明书,应当说明规划设计依据(当 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该地块的控制性详细12 规划等) 、用地周边相关的条件分析、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用地 布局、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道路和绿地、消防、环保规划,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包括:总用地面积、可 建设用地面积、地上地下的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 地率、停车泊位数、居住总户数、分项建筑面积、住宅建筑套密 度、套型面积比例。 3.5.4 为居住建筑配套建设的各类市政设施,一般不得沿街布 置。新开发地块周边沿街界外处理用地范围内的现状市政设施, 应当迁移至地块内统一安排。 3.5.5 沿规划确定的城市河湖水面、 宽度 20m 及以上的城市道路 新建各类建筑物,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建筑退让内容和 要求。沿规划确定的城市河湖水面一侧无规划路的,规划方案应 当预留公共通道。13 4城市土地使用管理4.1 城市用地分类4.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 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执行。 4.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4.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 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4.2.2 尚无或未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用城市 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 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4.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 4.2.3 。 4.2.4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应先对规划进行调整,按规 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执行。 4.2.5 城市新建居住小区应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规定,同步 安排文化、体育等各类社区配套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 共活动空间。14 表 4.2.3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用地类别 建设项目 居住用地 R R1 R2 R3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公共设施 用地 C C1 C3C4 C2 C5C6 w w w ○ w ○ w ▲ ○ ○ w w ▲ ○ ▲ ▲ ▲ w ○ ▲ ▲ ▲ w ▲ w ▲ ▲ ○ ▲ ○ w ▲ ○ ▲ ○ ▲ w ○ w w w w w w w w w w ▲ ○ ○ ○ w w w w w w w w 工业用地 M M1 M2 M3 仓储用 地 W W1 W2 市政设 施用地 U U 绿地 G G1 G2 w w w w ○ ○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 ○ w w ○ w ○低层居住建筑 ▲ ▲ w w w w w w w w 多层居住建筑 ○ ▲ ○ ○ w w w w w w 高层居住建筑 w ○ ▲ ○ w w w w w w 单身宿舍 w ▲ ▲ ▲ ○ w ○ w ○ w 小商品市场 w ○ ▲ ▲ ○ w ○ w w w 小型农贸市场 w ○ ▲ ▲ ○ w ○ w w w 商 、 办 合 住 商 综 楼 w ○ ▲ ○ w w w w w w 行政办公楼 w ▲ ▲ ▲ ○ w w w w w 商业服务设施 w ▲ ▲ ○ w w w w w w 文化设施 w ○ ○ w w w w w w w 娱乐设施 w w ○ ○ w w ○ w w w 体育设施 w ○ ○ ○ w w w w w w 医疗卫生设施 w ○ ○ ○ w w w w w w 普通旅馆 w ○ ○ ▲ w w ○ w w w 旅游宾馆 w ○ ○ ○ w w w w w w 高校、中专 w w w ▲ w w w w w w 成 教 、业 校 w ○ ○ 人 育职 技 ▲ ○ w ○ w w w 科研设计机构 w ○ ○ ▲ w w w w w w 无污染工厂 w ○ ○ ▲ w ▲ ○ w ○ w 轻污染工厂 w w w ○ ▲ w ○ w ○ w 重污染工厂 w w w w w ▲ w w w w 普通仓库 w w w ▲ ○ w ▲ w ○ w 危险品仓库 w w w w w w w ▲ w w 农贸批发市场 w w w ▲ ○ w ▲ w w w 社会停车场 w ○ ○ ▲ ▲ ○ ▲ w ▲ w 社 加 ( ) 会 油 气 站 w ○ ○ ▲ ▲ w ▲ w ▲ w 公 停 修 场 交 车 理 w w w ▲ ○ w ○ w ▲ w 货运公司站场 w w w ▲ ▲ w ▲ w ▲ w 污 处场葬 水 理殡场 w w w w w ▲ ○ w ▲ w 施工修理设施 w w w ▲ ▲ w ▲ w ▲ w 及废品场 31 其 市公设 它 政用施 w w w w w ▲ ○ ○ ▲ ○ ▲ w 注 1.表中 12-20 项均为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2.▲ 为适宜设置的建设项目 ; 3.○ 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有关限制条件和有效补充措施后经专家论证后可以设置 的建设项目;4.w 为不适宜设置的建设项目15 4.3 建设基地控制指标 4.3.1 建设基地最小面积应不低于表 4.3.1 的规定。建筑基地未 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危房、私房改造)表 4.3.1低层 新区 500 旧区 400建设基地面积下限指标居住建筑 非居住建筑 高层 800 2000 低层 -多层 1000 高层 3000 旧区 多层 新区 1000建设项目类型注: 建设基地指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某项建设工程批准的规划建设红线用地4.3.2 建设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 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 1.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 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 整、合并的。 4.3.3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 (城市建设用地大于 2 公顷, 县城大于 1 公顷)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 细规划的成片开发地区,上不得批准建设。 4.3.4 城市各类建设基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应不超过表 4.3.4 的规定。 4.3.5 采用较高的容积率值时应采用较低的建筑密度值,具体应 用数值在表 4.3.4 规定幅度内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综合考虑有关 规定及实际情况后确定。 4.3.6 原有建设基地的容积率已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该基地范 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4.3.7 在符合消防、抗震、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的前 提下,在自身功能需要以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可按表 4.3.7 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 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该建 设基地的规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规定建筑面积=建设基地面 积×该基地允许建筑容积率) 。16 表 4.3.4建设基地类型 住 宅 用 地 公 共 设 施 用 地 底商综合楼 商业金融建筑 低层 多层 中高层 高层 行政办公建筑建设基地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建筑密度(%) 新区 35 28 25 20 旧城区 40 35 30 25 50 40 60 55 55 50 新区 1.0~1.1 1.5~1.7 1.9~-2.1 3~3.5 2.0 5.0 3.5 5.5 3.0 5.0 容积率 旧城区 1.2 1.8 2.2 3.5 3.0 6.0 4.0 6.0 3.5 6.0 3.科研大中多层 高层 多层 高层 多层 高层45 35 55 50 50 45注:1.城市新区、旧城区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 2.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建设基地计 算,其中数值有上下限的,大、中城市可用到上限值,小城市宜用下限值; 专院校、托幼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容积率控制指标, 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4.混合用地按不同性质用地比例折算; 5.表中的底商综合楼是指 低层部分为商业,其它部分为非居住建筑的综合楼。低层部分为商业或其它设施用房,其它 部分为居住建筑的按住宅建筑确定建设基地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表 4.3.7核定建筑容积率 FAR <2 ≥2,<4 ≥4,<6 6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指标2 2每提供 1m 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m ) 1.0 1.5 2.0 2.54.3.8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设置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 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 范围: 1.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 2.架空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 5.0m,但穿越宽度小于 16m 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 4.5m。17 4.4容积率计算规则4.4.1 容积率指标中建筑面积计算值原则上按照《建筑工程建筑 面 积 计 算 规 范 》 GB/T ) 《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通 则 》 ( 、 (GB)的规定执行,特殊情况按下列规定执行。 1.仅作为人防、设备用房和车库用途的,且在室外地面以上 部分的高度不超过 1.0m 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建筑面积,不计入容 积率。其它用途的地下室、半地下室或露出相邻室外地面以上部 分的高度超过 1.0m 的地下室、半地下室按全面积计入容积率。 2.住宅建筑底层架空作为休闲绿化公共用途,且层高不高于 5.1m 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3.建筑物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结构(设 备管道)转换层,底层车库,净高在 2.2m 及以上的按全面积计入 容积率。 净高不足 2.2m 的按 1/2 面积计入容积率, 净高不足 1.2m 的不计面积。 4.利用坡屋顶内空间的建筑面积,按全面积计入容积率。 5.特殊层高建筑面积按表三-5 的规定计算。表 4.4.1建筑类型 序号特殊层高建筑面积计算规则住 宅 办 公 普 通 建 筑 建 筑 商 业 当住宅建筑标准层层 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 普通商业建筑标准层 高大于 4.9m (2.7m+ 大 于 5.5m(3.3m + 层高大于 6.1m(3.9m 2.2m)时, 不论层内是 2.2m)时, 不论层内是 +2.2m)时, 不论层内 1 否有隔层,建筑面积 否有隔层,建筑面积 是否有隔层,建筑面 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 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 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 投影面积的 2 倍计算 投影面积的 2 倍计算 平投影面积 2 倍计算 当住宅建筑层高大于 办 公 建 筑 层 高 大 于 普通商业建筑层高大 7.6m(2.7m×2+2.2m) 8.8m(3.3m × 2+2.2m) 于 10m ( 3.9m × 2 + 时,不论层内是否有 时,不论层内是否有 2.2m)时,不论层内 2 隔层,建筑面积的计 隔层,建筑面积的计 是否有隔层,建筑面 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 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 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 面积的 3 倍计算 面积的 3 倍计算 平投影面积 3 倍计算 注:1.如建筑室外地坪标高不一致时,按其相邻室外标高最低点一侧的地面作为室外地坪, 核定建筑层数及计容建筑面积; 2.地下空间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 1.5m 以上时,层高大于 2.2m,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不足 1.5m,层高大于 2.2m 米,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如建筑室外地 坪标高不一致时,以周边最近的城市道路标高为准加上 0.2m 作为室外地坪,之后再按上述 规定核准。18 4.4.2 规划编制单位在制定各类详细规划时必须将容积率指标 作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总平面图上注明,建筑设计单位应在建 筑方案总平面图上分别注明建筑面积和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计 算值详细清单。19 5建筑管理5.1 建筑间距 5.1.1 本章所指建筑间距为相邻建筑外墙之间(如有凸出部分按 凸出部分计算)最近的距离。建筑物的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抗 震、安全、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 同时执行本规定。新建建筑对拟拆除建筑产生采光影响的,应当 先拆除后建设。 5.1.2 根据居住建筑日照标准和自治区实际情况,低层、多层居 住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值按表 5.1.2 执行。表 5.1.2地区 纬度 (北纬) &46° 北疆 &44°≤46° &43°≤44° &42°≤43° 南疆 &40°≤42° &38°≤40° &36°≤38° / / 1.9 / / / /居住建筑日照间距系数表适 用 地 区 代 表 市 、县 阿勒泰、塔城、哈巴河 克拉玛依、博乐、霍城、昌吉、石河 子、奎屯、奇台 乌鲁木齐、伊宁、新源、巴里坤、伊 吾 吐鲁番、哈密、和静 库尔勒、阿克苏、库车、柯坪 巴楚、喀什、若羌、且末、莎车 和田、民丰、叶城间距系数 大城市 中、小城市 2.2 2.1 2.0 1.9 1.8 1.7 1.6注:1.本表位遮挡阳光建筑物和被遮挡均为正南向,且处于同一高程的平面上; 2.旧城区 改造中局部地区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的,按现状城市人口计,中小城市可减少系数 0.05, 大城市减少 0.1,并应通过市县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局部地区”的范围; 3.在市中心区, 为保证大寒日照达标, 当条式多层建筑组合体长度≤60m 时, 则表 5.1.2 大城市可减少 0.20, 中小城市可减少 0.1。5.1.3 居住建筑日照间距计算方法 1.居住建筑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L=i?H 式中:L=建筑间距 i=日照间距系数 H=南侧建筑的计算高度(见附录二)20 2. 居住建筑日照间距表表 5.1.3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表 5.1.3方位 折减系数 日照间距 0~15° 1.0 1.0L 0.9 0.9L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30°~≤45° 0.8 0.8L >45°~≤60° 0.9 0.9L >60° 0.95 0.95L>15°~≤30°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 L 为当地住宅正南向布置时的 日照间距。5.1.4 多层居住建筑间距: 1.多层居住建筑间距,条式建筑按表 5.1.2 系数计算确定; 点式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参照本条第 3 款和附录一第 3 条计算确定; 2.多层居住建筑非平行布置时(夹角≤60°) ,其最窄处建 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日照间距控制; 3.在南北向居住建筑南侧、东西向居住建筑东西侧垂直(夹 角&60°)布置的多层居住建筑,其建筑间距按表 5.1.2 标准乘以 0.7 系数控制, 当垂直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大于 16m 时, 按平行布置 居住建筑控制。 4.多层居住建筑间距,也可采用日照分析软件进行日照分析 计算确定,但不得低于表 5.1.2 的规定。 5.在满足日照间距条件下,平行布置的条式低层居住建筑南 北之间的间距,最小不得小于 10m,山墙间距不得小于 6m,相邻 两山墙均有居室窗户、阳台或开门的,不得小于 8m。 平行于小区内道路(含城市的小区道路)的沿路建筑(含居住、 非居住)的山墙间距应符合城市规划,并满足消防、市政、施工 和安全要求。 6.多层居住建筑地面层为非居住用房时,在新建小区时视同 居住建筑控制间距。在旧城区建筑密集地段进行改建确有困难的, 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与南侧建筑的间距,可从居住 用房窗台的高度计算。 5.1.5 低层居住建筑间距: ; 1.在满足日照间距条件下,平行布置的条式低层居住建筑南21 北之间的间距,最小不得小于 10m,山墙间距不得小于 6m,相邻 两山墙均有居室窗户、阳台或开门的,不得小于 8m; 2.平行于小区内部道路(或城市道路)的沿路建筑(含居住、 非居住)的山墙间距应符合城市(城镇)规划的规定,并满足消 防、市政、施工和安全要求; 3.低层居住建筑与其相邻低、多层居住建筑的南北向间距, 在满足日照间距条件下最小间距不得小于 10m。 山墙间距不得小于 6m。 5.1.6 高层居住建筑间距: 1.高层民用建筑的建筑间距,应采用日照分析软件进行日照 分析计算,保证被遮挡建筑大寒日的日照要求。大寒日日照时间 可累计计算,但不得超过两个时间段; 2.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南北 向的,北侧为多、低层居住建筑时,建筑间距按本条第 1 款规定 控制;南侧为多、低层居住建筑,条式的建筑间距按表 5.1.2 规 定控制,但最小间距不小于 18m,点式的建筑间距按 5.1.4 条第 3 款规定控制; 3.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 防和施工安全的规定控制。相邻两山墙其中一侧有居室门或窗户 的,其间距不得小于 15m。 5.1.7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 1.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 居住建筑间距规定控制。在符合日照、环保、施工、安全、消防 和交通等要求的前提下,低层非居住建筑与相邻居住建筑山墙垂 直布置时,如山墙无门、窗、阳台,其间距可酌情缩小;平行于 城市道路的沿路非居住建筑可与相邻居住建筑山墙毗邻建造; 高层非居住建筑与相邻居住建筑山墙垂直布置时,其建筑间距应 不低于表 5.1.2 规定的最小控制间距。 2. 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 其建筑间距应符合环保、 安全、消防等有关专业规范规定,其最小间距(非居住建筑)低22 层为 6m,多层为 12m,高层(含中高层)为 18m。 5.1.8 非居住建筑的间距: 1.高层(含中高层)非居住建筑之间及其与其它非居住建筑 的间距应不低于表 5.1.8 的规定;表 5.1.8 高层非居住建筑之间及高层非居住建筑与低、 多层非居住建筑最小控制间距(m)建筑类别 控制间距 建筑类别 高层非居住建筑 13 9 9 6 裙 房 9 6 注:表中裙房高度不超过 24m,如超过 24m,则应按多层间距控制。 高层非居住建筑 裙房 其它低多层非居住建筑(一、 二级耐火等级)2.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最小间距不得小于 12m。 3.低层非居住建筑与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间距不得小于 6m; 4.工业建筑、仓储(库)建筑等按相关的消防、安全间距控 制; 5.医院的病房楼、休(疗)养建筑、老年公寓多层或低层的 日照间距系数按表 5.1.2 标准增加 0.3 计算,高层的(含中高层) 按 5.1.6 第 1 款规定计算,大寒日日照时间不得少于 3h;幼儿园 和托儿所的教室、活动室及卧室的日照间距系数间距按表 5.1.2 标准增加 0.3 计算;大、中、小学,教学楼的日照间距系数按表 5.1.2 标准增加 0.15 计算,学生宿舍按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5.2 建筑物退让 5.2.1 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 线路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文物 保护、风景园林、市政管线、消防抗震、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23 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5.2.2 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 1. 建筑物退让建筑基地用地边界距离按表 5.2.2 规定控制。 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建筑基 地边界另一侧有建筑物的,还应符合建筑间距的相关规定,另一 侧是城市道路、河道、绿地的,还应满足退让城市道路红线、蓝 线、绿线等规定的要求;表 5.2.2建筑类别 离界距离 建筑朝向 低层 主要朝向 多层 高层 低层 次要朝向 多层 高层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居住建筑 建筑物高度 的倍数 0.5iH 0.5iH 0.25iH 0.25H 0.25H 0.125H 最小距离 (m) 3 7 15 3 3 6.5 非居住建筑 建筑物高 度的倍数 0.15H 最小距离 (m) 3 5 9 按消防间距 按消防间距 6.5注:1.表中,i=应执行的日照间距系数,H=建筑物高度; 2.建筑物后退用地边界距离以建 筑物最凸出的外墙(含柱)边线计算,踏步等凸出部分不得影响交通、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3. 5.1.8 条第 5 款所列建筑物按居住建筑离界距离控制; 4.按表中离界距离执行时总间 距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符合消防间距的要求确定离界距离; 5.建筑离界距离在满足本表 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其基础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6.临道路建筑在符合城市规 划、 建筑防火和施工需要的前提下, 相邻基地边界线两边的建筑经业主协商同意可毗邻建造; 7.建筑物离界距离及主要、次要朝向图示见附录三。2.相邻地块,当一方已经退让超过规定距离时,另一方需减 少离界距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符合日照、消防、施工安全要求。 取得退让较多方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所有者的同意。 3.地下建筑物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 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 0.5 倍,且其最小退让距 离为 3m。 5.2.3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 1.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确定沿城市道路建筑红线时,应24 综合考虑城市景观的整体协调、建筑物和城市道路的交通需要, 建筑物体量等因素;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按道路功能、路幅 宽度以及建筑物类别、高度,确定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 最小后退距离参照表 5.2.3 控制;表 5.2.3建筑高度 后退距离 道路宽度 >40m 30m~40m 20m~30m ≤20m 10 8 7 5 14 12 中、小城市 12,大城市 10 中、小城市 12,大城市 10 18 18 15 15 <24m 24m~50m >50m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最小距离(m)注:1.高低层组合的建筑后退距离按建筑不同高度分别控制;2.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Ⅶ的地 区,按照沿街建筑地震倒塌后不堵塞道路为准,确定后退距离。2.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以建筑物最凸出部分的外墙(含柱、 台阶以及地下采光井等)边线计算。挑檐、雨蓬等凸出部分的设 置应符合符合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的相关规定; 3.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如影剧院、展览馆、 大型商场、体育馆、游乐场、车站、码头等,其后退道路红线距 离按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所确定的后退距离控制, 并不得小于 15m; 4.平面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 得小于表 5.2.3 规定数值(由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 接点算起) ,并应同时符合交叉口行车三角视距控制要求。 5.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表 5.2.3 规定数值或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 6.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表 5.2.2 条第 3 款 确定。 5.2.4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 侧,按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公 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国道、高等级公路不 少于 50m。 省道不少于 20m, 县道不少于 10m, 其它道路不少于 5m。25 5.2.5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临建筑物最近一道轨道中心线 的距离按表 5.2.5 规定的距离控制。表 5.2.5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最小距离建筑物后退距离(m) 30 20 30 铁路等级 铁路干线 铁路支线 城市地铁线(地面部分)5.2.6 沿城市河道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兰线的距离除有 关的规划另有规定外,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10m。 5.2.7 建筑物退让绿线的规定。建筑物临界处是公共绿地的,各 类建筑的最小退离距离按表 5.2.7 控制。表 5.2.7建筑高度 <24m 24~50m >50m建筑退让公共绿地最小距离退让距离(m) 5 8 105.2.8 建筑物退让紫线的规定。建筑物退让历史文化名城紫线的 距离,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具体确定。历史文化名城 以外的城市退让紫线的距离,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时具体确定。退让历史文化街区外的历史建筑规划紫线 的距离,由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具体确定。 5.2.9 建筑物退让规划黄线的距离,按照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相关 规定进行确定。工程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 表 5.2.9 的规定。26 表 5.2.9地下管线名称 给水管 d≤200mm d>200mm 低压 燃气管 中压 高压 热力管 电力电缆 电信电缆 直埋 管道 直埋 地沟 B A B A工程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净距水平距离 (m) 架空管线 1.0 3.0 2.5 0.7 1.5 2.0 4.0 6.0 2.5 0.5 0.5 1.0 1.5 架空管线 电 力 管 线 电信线 热力管线 10kV 及以下 35kV~110 kV 不得建设任何建筑物 1.5 0.6 垂直距离 3.0 4.0 电 力 10kV 边导线 35kV 边导线 110kV 边导线 水平距离(m) 2.0 3.0 4.0 2.0 1.0污水、雨水排水管电信杆线 热力管线220 kV 及以上高压线走廊内5.3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5.3.1 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城市空域、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 建筑间距、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H)不得 超过规划道路红线宽度(W)加二边的建筑各后退距离(S)之和, 即 H≤(W+2S) ,且应符合 5.2.3 条第 1 款的规定。有特殊情况 可由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确定;除前款外,当建筑高度由不在同一 后退线的群楼与主楼组成,而且主楼不一定为条式,而由一幢和 数幢塔楼组成时,其建筑高度还须同时满足附录四的规定。 商业中心区的建筑高度由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规定。 2.建筑物临两条以上道路的,按主要朝向的道路规划红线计 算控制高度; 3.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它无线电 通讯设施周围在其技术影响范围内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 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27 5.4 建设基地出入口 5.4.1 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应尽量采用正 交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 75°。 5.4.2 各类建设基地出入口位置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 (自道 路红线交叉点起) 不宜小于 80m, 距离次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 50m, 距桥隧坡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 30m。 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 上。 5.4.3 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 150m 或总长度超过 220m 时,应 设置净高与净宽均不小于 4m 的消防车道。 5.5 公共服务设施 5.5.1 在编制城市(县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阶段,应按《城 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 (GB)的规定,合理配置和 布局各项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建设城市(县城)居住区应按《城 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建教育、卫生、文体、商业等公共服 务设施。 5.5.2 服务半径中学不宜大于 1000m,小学不宜大于 500m,托幼 机构不宜大于 300m。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 50m 半径范围内,不 得安排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噪 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在正门两侧各 30m 范围内,不得设置垃圾中 转站、机动车停车场、集贸市场。 5.5.3 新建、改扩建医院,其周边应当设置一定防护带,并且应 当符合环保、卫生等要求。 5.5.4 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道路、居住区、建筑物时,应当严 格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同步 进行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建设。28 5.6 各类建筑配置停车位指标 5.6.1 各类新建建筑均应配建相应的停车场(库) ,高层建筑应 设置地下停车库,停车场(库)的停车位(以小汽车计算)最低 控制指标应符合表 5.6.1 的规定。其出入口不得面向城市主干道。表 5.6.1项目 住宅 办公 旅馆 饮食店 商业场所 一类 体育馆 二类 一类 二类 一类 二类 一类 二类 一类 二类 指标单位 2 车位/100m 2 车位/100m 2 车位/100m 2 车位/100m 2 车位/100m 2 车位/100m 2 车位/100m 2 车位/100m 车位/百座 车位/百座各类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小汽车 1.0 0.8 0.7 0.5 0.8 0.4 1.7 1.0 4.0 2.0 自行车 0.5 2.0 3 2 3.6 8.0 20.00 20.00 备 注 高级住宅、别墅,以低层为主。 普通住宅, 以多、 高层住宅为主。 省市级行政机关、金融 其他机构 高级、星级宾馆 一般宾馆、招待所车位/百座 5.0 15 车位/百座 3.0 15 2 展览馆 车位/100m 1.0 1.5 2 医院 车位/100m 0.5 1.5 车位/高峰 市区 12.0 60.0 日每千旅客 游 一 览 类 车位/高峰 郊区 15.0 场 日每千旅客 所 车位/高峰 二类 10.0 40.0 日每千旅客 车位/高峰 火车站 2.5 4.0 日每千旅客 车位/高峰 飞机场 10.0 日每千旅客 注:游览场所面积指游览面积,其它面积指建筑面积。 影剧院体育馆:一类≥4000 座;二类 <4000 座 体育场:一类≥15000 座;二类 <15000 座 体育场停车位指标可适当减少。 省市级影剧院 其他影剧院古典园林、风景名胜一般性城市公园5.6.2 扩建建筑,其扩建部分按表 5.6.1 要求配建停车位。原建 筑配建不足的,应在扩建的同时补建不足的停车位。 5.6.3 停车场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大 型公共建筑工程设计没有停车场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不予办理29 相关手续。 5.6.4 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的 10%;停车场、库的服务 半径不宜大于 150m。公共建筑地面停车车位不得小于总停车位的 20%。 5.6.5 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考虑各 类建筑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最低控制指标。30 6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6.1 给 水6.1.1 城市水资源和城市用水量之间应保持平衡,以确保城市可 持续发展。 6.1.2 自备水源供水的工矿企业和公共设施的用水量应纳入城 市用水量中,由城市给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 6.1.3 符合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宜优先作为 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 6.1.4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地应设在不易污染的富水地段。开采地 下水应以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为依据,其取水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 必须按规定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各保护区 界限应设置明显标志。一级保护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 用水卫生标准》 (GB)的规定。 6.1.5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应位于城镇和工业区的上游,必须按 国 家 标 准 《 饮 用 水 水 源 地 保 护 区 划 分 技 术 规 范 》 HJ/T ( 338-2007) 规定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并 设置明显标志。 6.1.6 规划长距离输水管线时,输水管不宜少于两根。当城市为 多水源给水或具备应急水源、安全水池等条件时,亦可采用单管 输水。 6.1.7 市区的配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城市供水系统在水质、水 量均能得到保证时,应考虑向近郊城镇供水。 6.1.8 给水系统主要工程设施供电等级应为一级负荷。 6.1.9 水厂用地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必要时应结合长远发 展预留用地,用地控制指标按表 6.1.9 采用。水厂厂区周围应设 置宽度不小于 10m 的绿化带。31 表 6.1.9建设规模 1×10 (m /d) 1~5 5~10 10~30 30~503 3水厂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指标(O?d/m ) 地表水水厂 0.80~0.70 0.70~0.50 0.50~0.30 0.30~0.10 地下水水厂 0.45~0.40 0.40~0.30 0.30~0.20 0.20~0.083注:1.建设规模大的取下限,建设规模小的取上限; 2.地表水水厂建设用地按常规处理 工艺进行,厂内设置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构筑物以及污泥处理设施时,可根据需要增加用地; 3.地下水水厂建设用地按消毒工艺进行,厂内设置特殊水质处理工艺时,可根据需要增加用 地; 4.本表指标未包括厂区周围绿化用地。6.1.10 加压泵站位置宜靠近用水集中地区。泵站用地应按规划 期给水规模确定,用地控制指标按表 6.1.10 采用。泵站周围应设 置宽度不小于 10m 的绿化带。表 6.1.10建设规模 1×10 (m /d) 1~5 5~10 10~30 30~503 3加压泵站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指标(O?d/m ) 0.30~0.25 0.25~0.20 0.20~0.10 0.10~0.033注:1.建设规模大的取下限,建设规模小的取上限; 2.加压泵站设有大容量的调节水池 时,可根据需要增加用地; 3. 指标未包括站区周围绿化用地。6.2 排 水 6.2.1 城镇排水体制一般应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暂不设置雨、雪 水排水系统;有特殊需要的新建城市、城市新区、开发区可采用 分流制;条件特殊的城镇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6.2.2 城市综合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系统的水质 应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的要求。 6.2.3 排水系统中需设置排水泵站时,泵站用地指标按表 6.2.332 采用。泵站周围应设置 5m~10m 的绿化带。表 6.2.3 污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建设规模 用地指标 (O?s/L) 污水流量(L/S) 2000 以上 1.5~3.0
2.0~4.0 600~~5.0 300~600 3.0~6.0 100~300 4.0~7.0 50~100 4.5~7.5注:1.用地指标是按生产必须的土地面积; 2.泵站规模按最大秒流量计; 3.本指标未包 括站区周围绿化带用地。6.2.4 水资源不足的城市应合理利用经处理后分别符合有关标 准的污水作为农林灌溉用水、河湖景观用水、生活杂用水和工业 用水。 6.2.5 城市污水处理厂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位置和范围,并 考虑远期发展余地。厂址宜选择在城市地表水系和地下水流向的 下游,并符合供水水源防护要求;城市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 侧;交通、运输和水电供应方便以及靠近污水、污泥的排放和利 用地段,并应与城市规划居住区、公共设施保持 300m 以上的卫生 防护距离。 6.2.6 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按照表 6.2.6 的规定确定。 厂区周围应设置不小于 10m 的防护绿带。表 6.2.6建设规模 污水量 1×10(m /d) 20 以上 10~20 5~10 2~5 1~23 3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用地指标(O?d/m )3一级处理 0.3~0.5 0.4~0.6 0.5~0.8 0.6~1.0 0.6~1.4二级处理 含污泥干化处理 0.5~0.8 0.6~0.9 0.8~1.2 1.0~1.5 1.0~2.0 含污泥消化、脱水及沼气利用等 0.6~1.0 0.8~1.2 1.0~2.5 2.5~4.0 4.0~6.0注:1.用地指标是按生产必须的土地面积计算; 2.进厂污水浓度较高需要深度处理的 用地,可视情况增加; 3.本指标未包括厂区周围的防护绿带用地。33 6.3 城市燃气 6.3.1 遵循国家能源政策,结合我区资源优势,城镇燃气气源应 优先使用天然气,充分利用液化石油气,积极回收利用工矿余气。 一个城镇可同时采用多种气源。 6.3.2 城市燃气应优先发展居民生活和商业用气,同时发展部分 工业生产用气,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气源充足的条件下,可考 虑采暖通风和空调用气量以及燃气汽车用气量。 6.3.3 城市燃气气源厂(门站)宜靠近城镇用气负荷中心地区, 位于城市的下风向,具有适宜的地形、工程地质、供电、供水和 交通运输等条件,不占或少占农田、果园;与周围建筑物的防火 间距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第四章的 有关规定。 6.3.4 地下燃气管道不得从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不含架空的构 筑物,如立交桥等)的下面穿越。不得在堆积易燃易爆材料和具 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下穿越;不宜与其它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 若需同沟敷设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6.3.5 燃气调压站,一般采用区域调压站,中低压调压站作用半 径一般为 0.5 km~1.0km,应设在用气比较集中的地区,但应尽量 避开城市繁华地段。调压站(含调压柜)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 的距离应符合表 6.3.5 的规定。 6.3.6 居住小区内一般采用楼栋调压,调压箱可安装在用气建筑 物的外墙上或悬挂于专用的支架上,与建筑物的门、窗的水平净 距不应小于 1.5m。 6.3.7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应设置在城市边缘,居民区年主导风向 的下风侧,交通运输、供电、供水等外部条件方便的地区,与相 邻建筑物的安全防火距离应符合国家规范规定。储配站规划占地 面积参照表 6.3.7-1 确定,贮罐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站距不 小于表表 6.3.7-2 的规定。34 表 6.3.5设置 形式调压站(含调压柜)与其它建筑物、构筑物水平净距(m)建筑物 外墙面 18.0 13.0 9.0 6.0 6.0 6.0 7.0 4.0 4.0 4.0 3.0 3.0 3.0 3.0 重要公共 建筑物 30.0 25.0 18.0 12.0 12.0 12.0 14.0 8.0 8.0 8.0 6.0 6.0 6.0 6.0 铁路 (中心线) 25.0 20.0 15.0 10.0 10.0 10.0 12.0 8.0 8.0 8.0 6.0 6.0 6.0 6.0 城镇 道路 5.0 4.0 3.0 3.0 2.0 2.0 2.0 2.0 1.0 1.0 ----公共电力 变配电柜 6.0 6.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3.0 3.0 3.0 3.0调压装置入口 燃气压力级别 高压(A) 高压(B) 次高压(A) 次高压(B) 中压(A) 中压(B) 次高压(A) 次高压(B) 中压(A) 中压(B) 中压(A) 中压(B) 中压(A) 中压(B)地上 单独建 筑调压柜地下单 独建筑 地下调 压箱注: 1.当调压装置露天设置时,则指距离装置的边缘; 2.当建筑物(含重要公共建筑物) 的某外墙为无门、窗洞口的实体墙,且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时,燃气进口压力级制为 中压(A)或中压(B)的调压柜一侧或两侧(非平行) ,可贴靠上述外墙设置; 3.当达不到 上表净距要求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适当缩小净距。表 6.3.7-1项目 供应居民户数 适用范围 储存容积 占地面积 m3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占地面积表供应规模(t/a)
中小城市或 大工厂生活区 480 1.5
中小城市 900 1.8 20000 10 大中城市 ~3.5单位 万户小城镇或 工厂生活区 100 0.45 ha35 表 6.3.7-2总容积(m ) 防火间 距(m) 单罐容 积(m ) 名称 居住区、村镇、学 校、影剧院、体育 馆等人员集中的 地区 工业企业 (最外侧 建筑物外墙) 铁路 (中 心 线) 公路 (路 肩) 国家线 企业专 用线 高速 I、 II 级 III 级、 IV 级 线) I、 级通讯线 II (中 心线)3 3液化石油气全压力式贮罐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30~ 50 50~ 200 200~ 500 500~ ~ ~ ≤20≤50≤100≤200≤400≤1000--4550709011013015027 60 2530 70 303540 80 355060 100 407520 15 1.5 杆高 3025 2030 25架空电力线 (中心1.5 倍杆高, 35KV 以上架空电力线应大于 40m 但 40注:1.防火间距应按本表总容积和单罐容积较大者确定; 2.地下贮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 减少 50%; 3.设有防液堤的全冷冻式贮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规定执行; 4.与本表以外的其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执行。6.3.8 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站址应位于供应区域的中心,靠近 道路,供应半径宜为 0.5 km~1.5km。供应规模
户为 宜。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表 6.3.8 的规定。36 表 6.3.8名称Ⅰ、Ⅱ级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 构筑物的防火间距(m)Ⅰ级3Ⅱ级 10<V ≤20 35 25 15 10 5 1<V ≤3 20 12 6 8 5 3<V ≤6 25 15 8 8瓶库的总存瓶容积 V(m ) 明火、散发火花地点 重要公共建筑 民用建筑 主要道路路边 次要道路路边6<V ≤10 30 20 10 10 5注:1.总存瓶容积按实瓶个数与单瓶容积的乘积计算; 2.瓶库与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 按《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GB01 年版)执行。6.4 城市供热 6.4.1 遵循国家能源政策,结合我区资源优势,城镇供热热源可 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主,有条件的城镇应规划利用天然气、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热。 6.4.2 热电厂厂址应尽量靠近热负荷中心,宜在城市全年主导风 向的下风向处,具有良好的供水条件,具有合理的地形高差等, 厂区周围应设置卫生防护带。热电厂厂区及相关设施占地面积参 照《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6.4.3 区域锅炉房的位置应靠近热负荷集中的地区,位于地质条 件较好,以及交通运输方便和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不同规模热 水和蒸汽锅炉房用地面积参照表 6.4.3-1,表 6.4.3-2 确定。 表 6.4.3-1锅炉房总容量(MW) 5.8~11.6 11.6~35.0 35.0~58.0 0.3~0.5 0.6~1.0 1.1~1.5热水锅炉房用地面积表锅炉房总容量(MW) 58.0~116 116~232 232~350 用地面积(ha) 1.6~2.5 2.6~3.5 4.0~5.0用地面积(ha)37 表 6.4.3-2锅炉房额定蒸汽出力(t/h) 10~20 20~60 60~100蒸汽锅炉房用地面积表用地面积(ha) 0.25~0.45 0.30~0.50 0.50~0.80 0.60~1.00 0.80~1.20 0.90~1.40 无 有 无 有 无 有锅炉房内是否有汽-水换热站6.4.4 城市热力管网的主干线应沿热负荷中心敷设,并靠近热负 荷大的用户,同时要考虑多热源联网的可能。热水管网的合理输 送距离不宜超过 10km,蒸汽管网的合理输送距离不宜超过 4km。 6.4.5 中继加压泵站适用于大型的或区域地形复杂的热水供热 管网。区域和小区热力站应尽量规划利用供热区域内的已建锅炉 房。中继泵站、热力站应降低噪声,不应对环境产生干扰,并符 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的规定。 6.5 公共交通 6.5.1 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规划为公交线路、站、场设置提 供优先条件。 6.5.2 公交首末站: 1.首末站位置: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同侧。 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在新区成片开发和旧区改造的 适当位置配套安排首末站用地; 2 2.首末站的用地:规划用地面积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 90 m ~ 2 100m 计算(回车道、候车廊另行计算) 。若营运车辆少于 10 辆, 或者用地不够方正、地形高低不平等利用率不高时,宜乘 1.5 的 用地系数。 6.5.3 公交中途站 1.平均站距宜在 500m~600m,市中心区站距宜用下限值;城38 市边缘地区和郊区的站距宜用上限值;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站距可大于上限值; 2.在路段上设置停靠站,上、下行对称的站点应在道路平面 错开, 错开距离不宜小于 50m; 快车道宽度大于或等于 22m 时可不 错开。路旁绿带较宽地段宜采用港湾中途站; 3. 中小城市在交叉口附近设置中途站时, 应距交叉口边线 50m 以外处,在大城市车辆较多的主干道上,宜设在 100m 以外处。 2 6.5.4 出租汽车营业站规划用地宜按每辆车占地不小于 32m 计 2 算(其中停车场用地不宜小于 26m ) 。 6.5.5 公交停车场: 1.按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停车场用地,均匀地布置在各个 区域性线网的重心处。在旧城区、交通复杂的商业区、市中心、 城市主要交通枢纽附近、新建居住区或卫星城,应优先安排包括 停车场在内的公交用地; 2 2.停车场的规划用地宜按每辆标准车 150m 计算; 3.多层停车库的选址与停车场基本相同。多层停车库的建筑 2 面积宜按每辆标准车 100~113 m 确定。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按 2 每辆标准车 70m 确定。多层停车库的层高一般为车身高度加 0.2m 安全距离和结构所需高度之和。 6.5.6 公交保养场、修理厂: 1.在中小城市,车辆较少,可在保养场内建设停车场;中小 城市是否需建修理厂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保养场应建在城市每一个分区线网的重心处,中小城市宜 建在城市边缘; 3.保养场的规划用地:按每辆标准车用地 200 平方米,乘以 用地系数 K。当保养车辆数≤100 辆时,K=1.2,保养车辆为 101~ 200 辆时,K=1.1,保养车辆&200 辆时,K=1; 2 4.修理厂的规划用地宜按每辆标准车 250 m ,乘以年修理车 辆数。39 6.6 电 力 6.6.1 城市电源 1.作为城市电源的发电厂,其规划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a.应满足发电厂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防洪、抗震、 可靠水源等建厂条件要求。 b.发电厂厂址宜选用非耕地或城市规划的三类工业用地内。 c.应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大中型火电厂应接近铁路、公 路、城市交通干线布置。 d.火电厂应布置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电厂与居民区之 间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的安全防护及卫生标准要求。 e.热电厂宜靠近热负荷中心。 f.燃煤电厂应考虑废渣的综合利用,在规划厂址时应同时规 划贮废场和废水管线。其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严禁将废渣排入水体。 g.应根据发电厂与合城网的连接方式,规划出线走廊。 2.变电所规划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a.变电所位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要求并接近负荷中 心,进、出线方便,无腐蚀变电设备的环境污染。 b.变电所应与其他有关设施(如军事设施、通讯电台、机场 等)根据规定保持一定距离,所址标高应满足防洪要求。 c.大城市、特大城市负荷高度集中的市中心高负荷密度区, 可采用 110kV 及以上电源变电所深入负荷中心布置,并宜做成地 下式。 d.规划新建 110kV 及以上电源变电所应布置在市区边缘或郊 区、县。 e.新建电源变电所不得布置在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遗址或有 重要开采价值的矿藏上。 6.6.2 城市电网 1.城市高压供电宜优先采用 110kV 线路供电。40 2.在城市中心地、高层建筑群区、市区主干道、繁华街道规 划新建 35kV 以上电力线路应采用地下电缆。 3.大中城市高压供电应优先采用环网供电。 4.城市低压供电网路宜采用网格式,新建居住区、小区、商 业街、大型科教文化公建及广场、大型公共绿地等地块宜采用地 下电缆供电。 5.城市架空电力线、直埋电力电缆与各建筑物、构筑物、各 种管线的相互位置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6.35KV 及以上架空线路应规划专用通道,并加以保护。 6.7 电 信 6.7.1 电信局(含长途局、中心局、汇接局、端局、移动电话局) 1.电信局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电信部门专项规划的要 求。 2.电信局所避免在以下地方设局: a.局址附近有较大振动或强噪声。 b.局址附近有腐蚀性气体或产生粉尘、烟雾、水气较多的厂 房的常年下风向及 110KV 以上输电线路较近的地点。 c.局址不应临近地层断裂带、流沙层等危险地段,对抗震有 要求的地区应选择对房屋抗震和建设有利的地方,避开不利地段。 3.电信局所分布,交换区域界线的划分应结合自然地形,各 分区间用户话务量情况,各局所机线设备能力综合考虑,避免市 话线路迂回绕道、跨越,以达到技术和经济合理的目的。 4.电信所应布置于交通便利,方便居民通讯要求的地段。 6.7.2 电信线路 1.大中城市通信线路应优先选择地下敷设方式。 2.风景名胜、旅游度假区应选用地下敷设方式。 3.小城市、乡镇宜采用主干道地下敷设,支线可采用架空敷 设。有条件的地方应采用地下敷设方式。41 4.规划应预留微波通道,并做好保护工作。 5.通信线路孔道应留有充分余地,并考虑宽带网、有线电视 等线路的余留。 6.7.3 邮政局 1.邮政枢纽应与公路客运站、铁路客运站相结合,在铁路客 运站中应选在火车站一侧,靠火车站台。局址不宜面临广场,也 不宜同时有 两侧以上临城市主干道。 2.邮政局所应设在闹市区、居民集聚区、文化游览区、公共 活动场所大型工矿区、大专院校区、车站、机场、地铁入口等。 3.局址应地形平坦、地质条件良好,交通便利,易于邮政业 务车辆出入。 6.8 环境卫生 6.8.1 重大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应考虑区域共享、城乡 共享,实现环境卫生重大基础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 6.8.2 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城市用地功能、城市景观、卫 生环境、交通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应方便使用和有利于环境卫生 作业要求。 6.8.3 商业街道、市场、客运交通枢纽、体育文化场馆、游乐场 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公园及风景名胜区、集贸市场等人 流集散场所附近,应设置公共厕所。 6.8.4 公共厕所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 所附近。 2.独立式公共厕所与邻近建筑物间设置不少于 3 米宽绿化隔 离带。 3.附属式公共厕所应满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并设置直接 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 4.公共厕所宜与其它环境卫生设施合建。42 5.在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条件下,城市绿地内可以设置公共 厕所。 6.8.5 公共厕所的间距或服务范围: 人流高密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区间距不超过 300m;一般街道 宜为 500m;小城镇未设室内卫生间的居住区服务半径宜为 50~ 100m;新建居住区服务半径不超过 500m。 6.8.6 各类城市用地公共厕所的设置标准为: 2 2 居住用地 3~5 座/km ;公共设施用地 4~11 座/km ;工业与 2 仓储用地 1~2 座/km 。 6.8.7 独立式公共厕所与民用建筑开窗一侧间距不小于 8m, 无窗 一侧不小于 5m。 6.8.8 提倡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贯彻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 化、无害化原则。垃圾清运设施的设置须满足生活垃圾收集、运 输、处理和处置功能,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 类处理和分类处置的需要。 6.8.9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70m。 6.8.10 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 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和靠近人流、 车流集中地区,并应具备绿化分隔空间。 6.8.11 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应符合表 6.8.11 的规定。小城 镇宜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表 6.8.11转运量(t/d) 50 50~150 150~450 450~~3000生活垃圾转运站用地用地面积(m ) ≤~~~20000 ≤200002注: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的行政办公与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各类规模总用地 面积的 5%~8%。规模小的取上限,规模大的取下限,中间值采用内插法确定。43 6.8.12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应位于城市地质情况较好的远郊, 地下水利用的可能性低,且运距合理、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 值低,并能在全天候条件下运行。 6.8.1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城市远景规划建设用地边缘小城 市不小于 2km,大中城市不小于 5km。周边宜设置宽度不小于 20m 的绿化隔离带。 6.8.14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场址应不影响城市环境,在当地夏季 主导风向下方, 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 距人畜居栖点 500m 以外。 填埋场技术措施应满足当地的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 及生态平衡要求。 6.8.15 生活垃圾填埋场应满足其使用期限 8~10 年以上,填埋 3 场占地应达到每平方米可填埋 5~10m 以上垃圾。 6.8.16 填埋物应是下列城市生活垃圾: 1.居民生活垃圾; 2.商业垃圾; 3.集市贸易市场垃圾; 4.街道清扫垃圾; 5.公共场所垃圾; 6.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生活垃圾。 6.8.17 填埋物严禁包含下列有毒有害物,应另行处理。 1.有毒工业制品及其残物; 2.有毒药物; 3.有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物的物质; 4.有腐蚀性或有放射性的物质; 5.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6.生物危险品和医疗垃圾; 7.其它严重污染环境的物质。 6.8.18 生活垃圾堆肥适用条件为:生活垃圾中可生物降解的有 机物含量大于 40%。 生活垃圾堆肥场场址可结合生活垃圾卫生填埋 2 场确定,用地指标可按 85~300m /t?d 选用,其中绿化隔离带宽44 度不得小于 10m,绿地率不少于 30%。 6.8.19 生活垃圾热值5000kJ/kg,且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 困难时,宜设置生活垃圾焚烧厂,厂址宜位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2 边缘,综合用地指标采用 20~200m /t?d,其中绿化隔离带宽度 不得小于 10m,绿地率不少于 30%。垃圾产生的热能应尽量回收利 用。 6.8.20 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可在城市郊区设置一般工业垃 圾和建筑垃圾处置场。 6.8.21 北疆严寒地区可根据冬季最大日降雪量以及积雪时间确 定堆雪场用地面积,场地选址宜位于郊区或城市空旷地区,同时 应作好堆雪融化后场地积水的排放和利用的安排。 6.8.22 大中城市可在城市郊区设置大件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场及 垃圾资源回收场所,对大件废旧物品及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和再 利用。回收场所设置不得影响城市景观和环境。 6.9 工程管线综合 6.9.1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 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6.9.2 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坐标 系统和高程系统。 6.9.3 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压 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分支管线 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 6.9.4 沿城市道路规划的工程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其主干 线应靠近分支管线多的一侧,工程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 侧。道路红线宽度超过 30m 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线 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宽度超过 50m 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 侧布置排水管线。 6.9.5 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应布置在人行道或非机45 动车道下面。电信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污雨水排水等工 程管线可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面。 6.9.6 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宜相对固定。从道路红线 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宜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 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 水、污水排水。 6.9.7 严寒或寒冷地区给水、排水、燃气等工程管线应根据土壤 冰冻深度确定管线覆土深度,热力、电信、电力电缆等工程管线 应根据土壤性质和地面承受荷载的大小确定管线的覆土深度。工 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 6.9.7 的规定。表 6.9.7序号 管线 1 电力管线 管沟 2 电信管线 直埋 管沟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3 热力管线 直埋 管沟 燃气管线 给水管线 雨水管线 污水管线 4 5 6 7名称 直埋 人 最行 0.50 小道 覆下 土车 深行 度道 下0.400.700.400.500.200.600.600.600.600.70 0.50. 0.800.700.700.200.800.700.700.70注:10kv 以上直埋电力电缆管线的覆土深度不应小于 1.0m。6.9.8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 合表 6.9.8 的规定。当受道路宽度、断面以及现状工程管线位置 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减 少其最小水平净距。46 表 6.9.81 序号 管线名称 2 给水管 建筑物 d≤200mm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米)3 污水雨水 排水管 4 燃气管 5 热力管 6 7 8 9 10 地上杆柱 乔木 灌木 通信照明 高压铁塔基础边 及&10kv ≤35kv * &35kv 11 道路 侧石 边缘 6.0 铁路坡脚 12电力电缆 电信电缆d&200 mm 3.0低 压 0. 7中压 高压 B A B 0 A 0直埋 地沟 直埋 缆沟 直埋 管道1建筑物 d≤200mm d&200mm 污水雨水排水管 低压 中压 P≤0.05MPa 0.005MPa&P≤0.2MPa 0.2MPa&P≤0.4MPa 0.4MPa&P≤0.8MPa 0.8MPa&P≤1.6MPa 直埋 1.0 3.0 2.5 0.7 1.5 2.0 4.0 6.0 2.51.02.5 1.0 1.51.5 2.04. 6.2.5 0.50.51.0 1.5 3.0 1.52给水管0.5 1. 01. 1. 0 51.50.51.01.50.53.01.531.01.5 1.01.21. 2. 5 01.5 1.00.51.01.50.51.51.5 5.00.54燃气管1.2 1.5 2.0DN≤300mm0.4 DN≤300mm0.51.0 1.5 1.5 2.0 2.0 4.00.50.5 1.0 1.2 1.0 1.0 5.01.5高压1.0 1.51.0 1.51.0 1.52.55热力管 地沟 直埋 缆沟 直埋 管道 乔木 灌木 通信照明及&10KV 地上 杆柱 0.51.51.51. 01.0 1.51. 2. 5 0 1.0 0 0 1. 5 1. 5 2.0 0.5 1.0 1.0 1.5 0.5 1.0 0.6 1.5 3.0 2. 1. 2.0 1.0 1.5 1.0 2.0 3.0 1.5 1.06电力电缆0.5 1.0 1.5 3.0 1.50.50.50.5 0.5 1.0 1.2 1.0 1.0 5.0 1.57 8 9电信电缆1.01.01.01.00.50.5 1.0 1.5 1.0 0.51.00.50.50.61.52.01.5 0.51.5 0.5 1.5 1.5 5.01.5 1.0 2.0 3.0 2.5 1.5 1.01.01.5 1.5 0.6 0.5 0.5 1.50.510高压铁塔 基础边 道路侧石边缘 铁路坡脚≤35KV &35KV*3.0 1.50.60.6 1.5 2.00.511 121.5 3.06.047 6.9.9 河底敷设的工程管线应选择在稳定河段,埋设深度应按不 妨碍河道的通航、整治、泄洪和管线安全的原则确定,其净空高 度须符合防洪和航运要求。 6.9.10 各种工程管线不应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管线交 叉敷设时,自上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力、热力、燃气、给水、 雨水、污水等。 6.9.11 工程管线在交叉点的高程应根据排水管线的高程确定。48 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 6.9.11 的规定。表 6.9.11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给水管线 污、雨水排水管线 热力管线 燃气管线 电信管线 电力管线 直埋 管块 直埋 管沟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m)1 给水 管线 0.15 0.40 0.15 0.15 0.50 0.15 0.15 0.15 0.50 0.15 1.00 1.00 0.15 0.15 0.15 0.50 0.15 0.50 0.50 0.50 0.15 1.00 1.20 0.15 0.15 0.15 0.15 0.50 0.50 0.50 0.15 1.00 1.20 0.15 0.50 0.15 0.50 0.15 0.50 0.15 1.00 1.20 0.25 0.25 0.50 0.50 0.50 0.20 1.00 1.00 0.25 0.25 0.50 0.50 0.50 0.20 1.00 1.00 0.50 0.50 0.50 0.50 1.00 1.00 0.50 0.50 0.50 0.50 1.00 1.00 2 污、雨水排 水管线 3 热力 管线 4 燃气 管线 直埋 5 电信管线 管块 直埋 6 电力管线 管沟沟渠(基础底) 涵洞(基础底) 电车(轨底) 铁路(轨底)注:大于 35KV 直埋电力电缆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应为 1.00m。6.9.12 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工程管线宜采用综合管沟集中敷 设。 1.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 2.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 3.广场或主要道路的交叉处。 4.交通运输繁忙或工程管线设施较多的机动车道、城市主干 道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等。 6.9.13 电力架空杆线与电信架空杆线宜分别架设在道路两侧,且 与同类地下电缆位于同侧。 6.9.14 架空热力管线不应与架空输电线、电气化铁路的馈电线 交叉敷设。当必须交叉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6.9.15 架空管线与 建(构)筑 物等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 表 6.9.15 的规定。49 表 6.9.15名 称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建筑物 (凸出部分) 2.0 3.0 4.0 2.0 1.0 道路 (路缘石) 0.5 0.5 0.5 0.5 1.5 铁路 (轨道中心) 杆高加 3.0 杆高加 3.0 杆高加 3.0 4/3 杆高 3.0 热力管线 2.0 4.0 4.0 1.5 ―电 力10KV 边导线 35KV 边导线 110KV 边导线 电信杆线 热力管线6.9.16 架空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 6.9.1 的规定。表 6.9.16名 称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m)建筑物 (顶端) 3.0 4.0 1.5 0.6 道路 (地面) 7.0 7.0 4.5 4.5 铁路 (轨顶) 7.5 7.5 7.0 6.0 电信线 电力线有防 电力线无 雷装置 2.0 3.0 0.6 1.0 防雷装置 4.0 5.0 0.6 1.0 2.0 3.0 1.0 0.25 热力管线电力 10KV 以下 管线 35~110KV 电信线 热力管线注:横跨道路的架空电力线距地面应大于 9m。50 7城市景观规划7.1 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7.1.1 城市景观规划和管理,其核心是使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 设高品位和优质化。城市景观并非为城市而造,而是为人创造并 为人服务的,因而必须是自然化、个性化、异感化、人性化的。 7.1.2 城市景观规划是通过美学感受和功能分析、对城市地区进 行宏观景观规划、中观景观规划和微观景观规划的设计。 7.1.3 城市景观的创造是由城市三维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创作、 园林绿化营造;城市经济水平、社会生活组织、城市居民文化素 质基础等形成的多层次、三位一体的综合结果。 7.1.4 城市的每一个部位都应有良好优美的景观, “形象” 由 、 “功 能”“行为”作为它的评价要素。 、 7.1.5 编制各个阶段的城市规划均应重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确定城市的景观体系,包括主要的景观地区、景观地带和景观节 点,城市轮廓线、制高点、标志物、城市雕塑设置地以及视线通 道等景观要素。景观内容包括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7.1.6 重要地区应专门编制城市景观规划或城市设计。城市总体 规划应对该地区的范围、景观性质予以明确。 7.1.7 编制景观规划的地区内的各项建设均需要符合景观规划 的有关要求,其他地区的建设,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和技术审查 时,除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对景观要求外,也应充分重视城市景观 各要素,创造优质景色。 7.1.8 城市景观要注意城市整体效果,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除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及因该地区而规定的控制区、影响带内,应 按照城市规划所提的要求进行景观设计,其他地区要体现时代的 特征,要注重形成地方特色,显示自身个性。 7.1.9 城市景观规划应对地区、地带、景观保护范围、节点的建51 筑群、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小品等(即指硬质景观要素)的体 量、比例、形式、风格、高度、色彩、质感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美 学和技术要求。 7.1.10 城市景观美感效果可按自然性、奇特性、有序性、多样 性、运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7.2 居住区及居住建筑景观 7.2.1 新建居住建筑应以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为组织形 式,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统一成片规划,尽量避免零星插建,须 插建时,应按地段、街区的详细规划要求设计和国家有关保护单 位和个人财产的法律进行。 7.2.2 同一组居住建筑群体的风格、造型、色彩应协调统一,并 在此基础上,从造型、色彩、细部、材质、小品等方面,增强居 住建筑的可识别性。 7.2.3 不得在成套居住建筑的院落内和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居 住建筑的院落内增建任何建筑物。 7.2.4 涉及已建居住建筑外部造型、色彩的改变,必须以楼幢为 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并应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7.2.5 空调室外机、太阳能热水器等户外设施应统一预留位置并 宜隐蔽处理,注意景观。封闭阳台宜以楼幢为单位统一进行,实 现整洁美观的效果。 7.2.6 居住区内庭院设计、 公共场所环境设计应注重整体、 协调、 统一的原则。 7.3 城市道路两侧建筑景观 7.3.1 沿街建筑群体要形成丰富有变化的天际线、协调中有韵律 的街道立面,沿街建筑的建筑红线在符合有关退让规定的前提下, 应符合交通、绿化和人流集散需要灵活设置,以利变化街道空间,52 丰富城市景观。 7.3.2 城市主干道两侧需建住宅楼时,立面设计、装饰应达到与 所处建筑环境协调的效果。沿人行道布置时不得设置突出开敞式 阳台。沿街阳台不得擅自改造和装修。 7.3.3 沿主要干道两侧不得设置锅炉房、 烟囱、 烧火道、 垃圾道、 污水池、化粪池、厨房间、储藏室等有碍景观、市容的附属设施。 配、变电室、泵房一般宜布置在地下室或底层,确需独立设 置的,要根据消防、噪音、间距等规定进行布置,其外部形象应 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进出线路应埋入地下。 7.3.4 沿街的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之间的缓冲带内,要合理布置 绿化、城市小品。在人流量大的公建前,必须做出人流、车流线 设计(包括动静两态) ,满足人流疏散的要求。缓冲带内不得建造 任何永久性设施,不得作为单位专用停车场用地。 7.3.5 任何道路交叉口、绿化隔离带不得设置阻碍交通视线的任 何设施,不得堆放或临时摆放工具、设备工作台、材料物品等。 7.3.6 沿街不得设置实体围墙。特殊单位确需砌筑的实体围墙, 形式要美化、绿化,要与周边景观相协调,高度一般不超过 2.2m。 7.4 沿街建筑室外装修 7.4.1 装修的造型、尺度、色彩、材质等应符合城市街景总体要 求。 7.4.2 最大沿街允许悬挑宽度:建筑红线至规划道路红线距离的 1/3。沿街悬挑部分以下的净空高度应≥4m。有消防要求的,应按 有关规定处理。 7.4.3 建筑沿街立面装修原则上不得突出批准的原建筑红线,不 宜增设突出原建筑红线的立柱、台阶,原则上不得设置空调,确 需设置的必须进行隐藏处理,不得影响建筑立面效果,气流不得 影响行人活动舒适度。 沿人行道的底层立面不得设置空调。53 7.4.4 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上不得悬挑装修。 7.4.5 室外装修不得增加使用面积,屋顶装修不得违反有关间 距、景观的规定。 7.5 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 7.5.1 设置城市雕塑要按照城市规划实施。在未编制城市景观规 划的情况下,其选择的位置应不影响交通视线,满足城市景观的 要求,保证群众有良好的观赏效果。 道路交通性广场内不宜设置城市雕塑。 7.5.2 雕塑和小品应内容健康、造型优美,其设计应考虑设置环 境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尺度、色彩、质感等因素。 7.6 户外广告、灯箱、指示牌、招牌、公用电话、 报刊亭、果皮箱等7.6.1 设置广告、灯箱、指示牌、公用电话、报刊亭、果皮箱等 应当遵循安全、美观的原则,不得影响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安 全,不得妨碍交通或影响消防通道,不得影响建筑物、街景、对 景和城市轮廓线的重要特征;造型应协调、优美,选材精致。 7.6.2 在道路红线内,建筑物悬挑的灯箱、广告、招牌一律不得 超越人行道的 1/3,与人行道的净空不小于 3m。 7.6.3 严格控制沿道路布置的落地灯箱、广告、指示牌,如需安 装宜沿道路侧面平行布置,并尽量压缩占道路横断面的宽度。上 述物体的尺寸、面积、安装高度等容许范围由各市、县城市规划 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和设置点具体情况另行规定。 7.6.4 在道路交叉口和绿化隔离带内不得设置影响交通视线的 灯箱、广告、指示牌。 主、次干道两侧不得设置影响行车安全的闪烁照明和其他干扰 视线的广告。54 7.6.5 城市特殊地段(商业区、城市门户) 、重要景观节点的商 业广告,应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统一规划和设计。 7.6.6 风景游览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内设置灯箱、广告、招牌 等,必须符合该地区的规划要求,其形式应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7.6.7 纪念性建筑、教育设施、医疗养设施、军事设施、政府行 政建筑及其用地范围内,不得设置商业性广告。 7.6.8 高层建筑的顶部和外墙面、建筑物消防登高面不得设置广 告构筑物;高层建筑的裙房屋顶不得设置破坏建筑空间格局的广 告构筑物。 7.6.9 设置户外公用电话亭、点要按景观小品要求设计,其位置 不得影响行人交通,并不得影响交通视线。 7.6.10 城市道路照明应以满足交通安全为主要原则,应选用高 效节能、无眩光、配置合理、造型美观、适宜所处环境的功能型 灯具。 7.7 附录:7.7.1 宏观景观规划:指土地环境生态的评估和规划、城市地区 景观资源的评估和规划、大地三化(种植花草树木的绿化、水资 源整治保护和大气净化的蓝化和土壤保持与改造的综化)可行性 研究和建设规划。 1.中观景观规划:指城市形象策划、城市美化活动、城市景 观风貌设计、城市历史地区、地段等的保护、滨河带、商业区、 居住区、步行街及各类道路的景观规划、城市道路交叉口节点设 计含交通组织、景观引导、周边建筑群体开发策划及环境绿化综 合规划、城市广场设计。 2.微观景观规划:指道路两侧绿化,街头绿化,小游园,花 园,庭院,古典园林,园林景观小品,城市家具和设施造型,雕 塑创意和造型,建筑外部装饰装修等。 7.7.2 形象:即要具有美的体貌并尽有可能多的可视角度和安55 全、清洁、舒适的环境。 功能:即为达到当地环境所需要的用途(由城市规划所定) 、 既是应地制宜地设景的又是符合该地段性质的使用要求和内在的 价值。 行为:即为适合人的空间尺度,符合人的行动规律,满足人 的行为需要,在景观环境当中路线和空间的创造。 7.7.3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水、阳光、空气、天空、 风、雪、雨、霜等。 硬质景观:指建筑物、构筑物、墙垣、栏杆、铺地、石块、 城市家具、露地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管、线、杆等。 7.7.4 自然性:指现状自然条件的利用率、绿色覆盖率及绿色效 率。 奇特性:指表现在地貌上的、名胜古迹上的、知名度的、地 方特色的、丰富程度的、符合当地文化内涵而形象有所异化的。 洁静性:指清洁、宁静。 有序性:指密度、碎度、匀度、协调度、布局的理性度。 多样性:指丰富度、变化度、起伏度、色泽度(指协调感、 统一感、对比感、节奏感、热烈感、淡雅感、平静感、刺激感、 活泼感) 。 运动性:指开阔度、封闭度、围合度 、阻挡度、通达度、指 引度、渐变度。56 8城市绿地与风景名胜区8.1 规划控制8.1.1 城市绿地分类按《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 (CJJ/T85-2002) 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五大 类。具体分类应符合表 8.1.1 的规定表 8.1.1类 别 代 码 大类 中类 小类 类别 名称 公园绿地 G11 G111 G112 综合公园 全市性公园 区域性公园 社区公园 G12 G1 G121 G122 居住区公园 小区公园 专类公园 G131 G13 儿童公园绿地分类内容与范围 备注G132 G133 G134动物园 植物园 历史名园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 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 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 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 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 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 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居民服务,具有 不 包 括 组 团 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绿地。 服务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 服 半 : 务 径 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 0.5∽ 1.0 地。 km 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 服务半径: 的集中绿地。 0.3∽0.5km 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 的绿地。 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 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书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