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失业潮时代,不想失业的设计师应该提前做哪些准备

他让人类能用电脑画图,完全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优秀网页设计联盟-SDC-网页设计师交流平台-听讲座,聊设计,找素材,尽在优设网
& / & & / & 正文
Hi,我是优设小编
他让人类能用电脑画图,完全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好奇心日报 – 徐佳辰: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世界第一款绘图程序是这样开发出来的……
1960 年,22 岁就在 MIT 念电子工程学博士的年轻人 Ivan Sutherland 特别想在实验室里巨大的电脑上画点什么东西出来。
他将这个主题做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编写出世界上第一款绘图程序 Sketchpad。当时他还没有想到,这篇论文和程序影响到了我们今天住房结构、汽车形状、电脑界面、乃至家具、智能手机的制造和生产……如果没有他的发明和理论,乔布斯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钻研麦金托什电脑的人机交互方式,我们也许也没机会观看到皮克斯工作室创造的优质动画。
Ivan Sutherland 正在 TX-2 上操作 SketchPad程序。
自 SketchPad 问世以后,设计行业(也许设计能成为一个具备标准化的行业,一部分也归功于它)进入了利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ed Design)——也就是 CAD 工具的时代。
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二战结束以后,1950 年代下半期,MIT 得到了来自美国空军的大笔资金资助,用于开发军用电脑系统。MIT 林肯实验室里安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储存量最大的电脑 TX-2,它拥有一块能够用一支光笔来进行操作的 9 英寸屏幕,以图像形式输出和输入。
如果不是 TX-2,Sutherland 不会有机会设计出 Sketchpad,因为当时普通的运算机器还需要通过一摞打孔卡才能进行人机交互。
Ivan Sutherland 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黑斯廷斯(Hastings)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土木工程师。有一种说法,Sutherland 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自己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患有读写障碍症,无法正确拼写。从而影响到了他对绘图方式和图形表达的浓厚兴趣。消息的来源无法准确查证。但 Sutherland 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描述自己为一个“视觉思考者”。
高中的时候,Sutherland 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那是一台世界上最早的个人电脑 Simon。并和哥哥一起用打孔卡写出了一些简单的程序。19 和 21 岁时,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几篇关于计算机编程的论文。
他在加州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后,以博士生的身份在 MIT 得到了数学家 Steve Coons 和信息论的创造者 Claude Shannon 的指导。并加入到 MIT 正在开发的电脑辅助设计项目中,这个项目是为了想要简化人机之间的交互方式。
但真正激发 Sutherland 设计出绘图程序的,是看到同事们在玩由计算机科学家 Steve Russell 设计的最早电子游戏之一—— Spacewar!。它搭载在一台同样拥有圆形屏幕的电脑 PDP-1 上。这款简单的对战游戏在当时校园和各个科研机构里流传。
图片版权:Nick Clayton
Sutherland 受到 Spacewar!游戏中使用的星际图背景、恒星周遭的重力设计、操控对战的模式等功能的启发,认为自己可以设计出一款类似的实时绘图系统。
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一篇名为《SketchPad:图形化人机交流》的论文,以及一部他自己录制的 Sketchpad 操作视频。
在他的论文演讲中,Sutherland 不仅展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图形绘制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图形化的人机互动方式。
△ Sutherland 在 《SketchPad:图形化人机交流》论文中解释了的计算机绘图方法。
Sketchpad 的出现快速推动了电脑辅助设计项目的发展。一门名叫“计算机图形学”的新学科因此诞生。
但它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展却得益于 MIT 的一次营销——研究所把 Sutherland 使用 Sketchpad 的录像和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复制了 200 多份寄往各种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和行业厂商。
人们在录像带中看到一名年轻人在一台庞大计算机的一块小屏幕上,用光笔绘画直线、虚线、曲线、圆等等。随着他调节按钮,这些图形也可以根据人的要求进行变化。图像的放大缩小、删除、后退、复制、黏贴….各种绘图功能一个不少。
这份报告为美国人对设计和生产过程的想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先进的大型计算机造价昂贵,SketchPad 绘图软件出现的伊始,主要被汽车、飞机等大型工业、军事生产商作为设计部件和产品外型的工具。比如当时福特汽车公司和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都邀请了 MIT 的电脑辅助设计项目组员参加电脑辅助设计程序的开发。
随着图形化人机交互的形式渐渐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欧美国家开始对电脑作为一个战争机器的形象转变为一个听话机器“奴隶”或“工作伙伴”。但是在当时,这种观念上的改变也仅仅是认为用电脑来代替笔和纸。
△ 报纸上在介绍SketchPad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少年天才的 Sutherland 职业发展得很顺利,他因 Sketchpad 项目而成为了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PAR)的成员。随后又去了哈佛大学执教,在那里发表了一份名叫“终极显示”(Ultimate Dispaly)的论文,讨论了交互图形显示、力反馈设备以及声音提示的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设想。成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开端。
Ivan Sutherland 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台虚拟现实头盔显示器。不过它用起来非常不舒服,而且巨重无比。
他在犹他大学的执教历程为现代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奠定了更重要的基础。先后培养了影响美国、乃至我们现在生活的一批计算机图形学大师。其中包括了图形用户界面的先驱者 Alan Kay 和 Pixar 创始人之一 Edwin Catmull、Adobe 公司创始人之一 John Warnock。
Sutherland 喜欢计算机和几何学,热衷于将两者结合在一块儿。Alan Kay 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这么复杂的计算机图形学问题,Sutherland 的回答是:“因为当时我没意识到有这么复杂。”
他在 SketchPad 的论文阐述中,创造性地将 SketchPad ——一个计算机工具比做设计行为本身,给电脑辅助设计做了精确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在 SketchPad 上进行绘画操作的过程本身看作设计的过程——设置多点和多线的绘画方式,类似设计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创意;但点、线所形成的有限几何图形,也类似于设计限制为产品价值所能带去的有限的多样性。”
他继续写到:“SketchPad 的几何图形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设计师的要求,也相当于一个好的设计师能多有效地利用有限材料、有限成本做出满足各种需求的设计。事实上,现在很多领域里的设计师除了绘制图纸之外什么都不做。当这样的设计条件被加入到 SketchPad 的受限列表中时,电脑不仅可以帮助用户绘制出漂亮的图纸,也能帮助人们做出更为安全合理的设计。”
Sutherland 将“在电脑上建造一件事物”和“在图纸上画出一件事物”两者区分了开来,同时又指出了关于设计表现的多样性和设计执行过程中所受的限制性之间永恒不断的冲突。
Daniel Cardoso Llach 在《建造与视野》一书中提到:“当年这群 MIT 电脑辅助设计研究员将设计(Design)这一过程变成了建造(Building),导致产生了一种观念——即设计过程变成了一系列有结构的信息管理过程。令设计师能够为一件设计作品推测出一个尚未存在的形式。”
这种转变在个人电脑使用爆发后,为设计行为带来了福祸相依的状况。
1990 年代是 CAD 在设计行业开始真正被大规模使用的年代。包括 Marc Newson、Phillip Stack、Jasper Morrison 等设计大师都开始尝试用电脑绘图制作产品设计。
Marc Newson 第一次利用 CAD 工具做的设计:Ikepod手表的橡胶表带设计。可以看出今天苹果手表的表带设计受此影响很大。图片来源:A Blog to Wtach
由于计算机运算能力不断增强,从前使用计算尺和计算器工具所出现的工程误差被减小,严格按照规范建筑的四方形建筑形态立刻被打破了。
建筑大师 Frank Ghyre 在设计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时候,用到了最初由福特汽车公司研发,法国达索集团改进后推出的的 CATIA——3D 参数建模系统。他是一个热爱电脑辅助设计的建筑师,还自己开发了一套数字建模系统,成立了 Digital Project 科技公司。赫佐格在设计北京的“鸟巢”时,利用的便是这套系统。
利用 Digital Project 建模工具呈现的“鸟巢”建筑设计设计。
以往,为了确保安全,工程师必须按照一种既定的规范来设计。但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在建造神奈川工科大学 KAIT 工房时候,利用自己编写的 CAD 程序设计出了一座玻璃房,打破了柱子传统的矩阵排列方式。305 根柱子呈现不规则状态散步在房子中,每一根的切面形状也各不相同。这是一个完全打破规则的实验性设计作品,没有 CAD,这种建筑是不可能被建造出来的。
△ 神奈川工科大学(Kanag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AIT)于2008年春天落成启用的 KAIT 工房。
反之,尽管计算机图形学和电脑辅助设计为世界创造了巨变,它逐渐演变成一种设计的“方式”,而不仅是纯粹的工具。(尽管建筑学院都尽量让学生将 CAD 看作工具,但它能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因此,不论是建筑师、设计师、还是文化学者们在谈论到这一点时都看上去显得有些警惕。
社会学、人类学教授 Richard Sennett 在《匠人》一书中提出:“现代电脑程序确实能够通过更新的形式从它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因为算法可以借鉴反馈的资料进行重写。但问题在于人们可能会让机器学习,自己只是被动地见证和消费这种不断扩展的能力,而不是参与到其中去。滥用 CAD 的例子表明,当双手和大脑分离时,受到伤害的是大脑。”
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前关于空客 A380 的建造项目。显然,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交通工具设计之一,没有 CAD 工具,飞机的设计和制造都难以完成。但这个项目却由于内部线路的设计问题而推迟交付了两年,并多花费了几十亿美元预算。
事情起源于当工程师在法国图卢兹建造第一架 A380 原型时发现,已经在按设计规格生产的电线完全无法满足飞机内服复杂的线路集成系统的需求——它们都太短了。
空客管理层几经内部审查,才弄明白原委: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该设计制造项目涉及 4 个不同国家的 16 方团队,不同设计团队使用了不同的 CAD 设计软件,从而导致电线穿过飞机机身的弯曲半径的计算在不同软件中的结果是不一致的。
最后,1100 名工程师不得不在图卢兹通宵露营,试图纠正这个失误。
斯坦福大学研究员 Polly Brown 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在 CAD 工具被普遍利用之前,设计的步骤是非常复杂而充满了重复性的:从想法到实体必须经过草图、图纸、模型、最终模型,最后制作之间来回反复转换。而 CAD 出现之后,设计和修改图纸都变得非常容易——设计过程变得只有几个基本步骤——想法、CAD 图纸、模型、制作。
这种差异其实是一系列 CAD 软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人们可用它来生产漂亮的图纸,而掩盖在实施或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
苹果的设计总监 Jony Ive 在一次伦敦设计博物馆的讨论会里稍稍抱怨过一次:“我们现在面试过太多知道怎么设计,但不知道怎么制作的设计师。因为显然,学校里的创意研讨班很贵,但一台电脑很便宜。而且 CAD 能让一个坏的设计看上去是可以被接受的。”
Henry Petroski 在《设计,人类的本性》一书中则提出了另一种担忧:“由于电脑的成本低廉,计算机软件容易获取,年轻的工程师对演算出的设计缺乏判断力。”这一方面导致了产品安全系数存疑,另一方面——复制变得容易、成本更低——在产品设计图纸上的互相抄袭造成了大量山寨产品。
“我们用什么来衡量某项工作是否出色呢?其中一个标准是某件事应该怎么做,另一个标准是这项工作有没有用。这是正确性和功能性之间的区别。在理想的情况下,这两者是没有冲突的;但在现实世界,它们经常是有冲突的。” Richard Sennett 说,他认为,真正执行制作的匠人会对产品的制作和使用拥有更周全的考虑,而他们往往无法参与设计。“这正是技能的问题所在:大脑和双手分离不是因为知识不够,而是社会造成的。”
题图来自:Pinterest
「工具取代纸笔,AI 取代设计师?」
好奇心日报:你的头条不该只是些无聊事,让好奇驱动你的世界。
【优设网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
================关于优设网================
“优设网“是国内人气最高的网页设计师学习平台,专注分享网页设计、无线端设计以及PS教程。
【特色推荐】
设计师需要读的100本书:史上最全的设计师图书导航:。
设计微博:拥有粉丝量180万的人气微博 ,欢迎关注获取网页设计资源、下载顶尖设计素材。
设计导航:全球顶尖设计网站推荐,设计师必备导航:
我们的团队
大家在关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我们要如何保持竞争力? : 经理人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我们要如何保持竞争力?
01未来10年,50% 的人将要失业。这句话是李开复说的。看奇葩大会,其中李开复的出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他说你们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了,每一次搜素引擎的结果,都是人工智能推算出来的。它会根据你们的每一次点击,来决定下一次在你面前呈现的画面。你们每一次的择偶,它会更知道你喜欢谁。媒婆都要失业了。这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力量。他过去两年所有的投资,都是机器人管理。因为机器人可以分析,所有的股票走势。它每天读新闻,读财报,然后来判断今天最该买最该卖的股票是哪一只。李开复得过癌症,他当时用的药,很多医生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医疗进步很快,不是每个医生都能每天去读各种学术期刊论文,来学最新的治疗方式。所以未来把人工智能做成医疗助手,它是可以更好的帮助医生做判断和诊断。一辆车96%的时间都是停着的。如果有一个无所不在的滴滴,当你需要出门时,一辆小车就开来了。你还有必要买车吗?这就是共享经济的无人驾驶技术。他认为未来10年,人类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说交易员,助理,秘书,中介,这些事情,它都会比人做得更好。以后都失业了谁会取代你的工作呢?就是人工智能。看完李开复的话,你可能不相信。我常想起马云说的那句话,面对新的机遇,很多人都经历过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我自己是做电商的,我非常清楚大数据的运用,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看到的每个页面都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的结果,我们叫做千人千面。何不假设一下,如果你相信了人工智能的趋势,你有什么损失?除了更加积极为自己规划未来以外,你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假如你选择不相信,如果未来真被李开复说中了,你的损失又是什么?你错过了提前为自己准备的机会。其实,都用不着等到人工机器的时代到来。我们所有人,在当今这个时代,都面临着随时失业的可能。02很多年前有一场面试让我至今记忆深刻。那时我负责诺基亚公司运营商业务,我需要招一些有经验的大客户经理。有一份简历吸引了我,应聘者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北大。学历非常完美,工作经历也很惊艳。第一份工作是Compaq(康柏,美国当年PC第一大公司),第二份工作是北电(北美电信,美国当年最大的网络公司之一)。这两间公司,你们可能没有听过,因为都早已倒闭。但是在当年绝对是最顶级的外资公司。他的这份简历亮瞎了我的眼,我迫不及待的约见了他。他侃侃而谈。谈到最后,我问他,你对来我们公司发展有什么要求吗? 他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企业不要倒闭。我不禁哑然,你为什么会担心这个?他说,因为我待过的企业,都倒闭了。企业运营不好就会裁员,对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我当时想,那是你运气不好,我们这种企业绝对不会倒闭的。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没有招他进来,否则他进来仍然难逃企业倒闭的厄运。我在诺基亚工作了9年,毕业后没多久我就加入了这家公司,亲眼见证了它起步和腾飞。诺基亚最辉煌的时候,曾经连续3-4年蝉联手机市场No.1的地位,而且是绝对的第一,遥遥领先市场第二位。身处在业绩如此牛逼的企业里,怎么会相信企业有倒闭的一天?2010年是诺基亚的巅峰时刻,占领中国市场40%的份额。但是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下滑不可逆转的发生了。有一天中国的老大和我们开会,她说新推出的iPhone手机和诺基亚完全不能比,一点都不好用。她说完这句话后,竟然很多人附和。我听后,当下就决定离开这间公司。因为我的家人在用iPhone, 我知道他们说的不是事实。一个不愿面对真实竞争环境的企业,怎么可能持续成功?我离开时,诺基亚仍然有35%市场份额。我当时单纯的认为,这家企业只不过辉煌不再而已。但是,2年后,仅仅是2年的时间,诺基亚这三个字和诺基亚公司竟然在市场上消失了。讲到这段历史,真是有点悲壮。这是一家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而我也是被这家企业一手栽培,培养成一个真正的高级管理人才。至今我都难以相信,一家伟大的百年企业是以这样的速度消亡的。诺基亚的倒闭,让我联想到那个应聘者的经历。事实再一次证明,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靠得住的,你唯一靠得住的人是你自己。03多年前,我曾经参加几个老板盛大的退休趴。老板在企业里工作多年,功成名就,以颇丰的财富开启幸福的退休生活。而我们这代人恐怕没有这样的幸运。我们面对的竞争是如此激烈,科技也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再抱着原有的思维,希望找一家靠谱的公司,然后日复一日的工作,安安稳稳的做到退休,恐怕未来带给你的只有失望。诺基亚的一些旧友们经历了一段艰难日子。裁员,赔偿和不停地找工作。当从天而降的危机来临时,多数人的反应都是难以适应。这很正常,舒适区久了的人,抗风雨的能力自然下降了。人们总认为自己会在一个好企业里待上一辈子,直到退休。谁都不愿意相信,倒霉的事情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但是,环境是不会随人的意志而改变。结局往往事与愿违。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根本无从所知,我所知道的是这四个字:未雨绸缪。与其祈祷风调雨顺,不如好好想想到底如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如何能够及早的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呢? 接下来,我分享3个建议给大家。04第一个建议是,请你一定要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子你不妨打开你的微信联系人,看看其中属于自己公司的同事的比例有多少。如果几乎全是公司同事,那么说明你的人脉圈子很窄。一旦公司发生变动将对你产生巨大的冲击。等到你没有工作时再去找工作,那么你将面对被动的局面,你的机会和谈判筹码都没有优势。我的很多朋友在结束了上一份工作后,最长的用了1年多的时间才找到一份工作。可见这个过程有多么艰辛。要建立什么样的人脉?一种是圈子里的人,比如说客户,比如所是相关领域的,再或者是友商公司的相对应的人。不要当别人是纯生意场上的对象,也不要心存傲慢。只有相互尊重,刻意经营,你们才有可能建立关系。这些人脉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帮到你。另外一种就是圈子外的朋友了。请你记得这句话:如果你想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子,请大胆的走出去! 别人不加你,你就加关别人,找一个势能高的人请求关注,只要对方人数超过500人的,就去看他的朋友明细。假如你能找到许多圈外朋友,你的机会也许就来了。一旦你随时有机会在身,你就再不会害怕任何环境和工作的变化。想办法做到不要让自己去找工作,而是让工作来找你。第二个建议是,请你一定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我听过一句话:埋于80岁,死于30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如果我把这句话形容职场,我的理解是当他从30岁开始不再学习时,他已经“死”去了。很多人说,你看我多么勤奋啊,我每天准时来公司,从不懈怠任何工作,即便是每天做一样的工作,我也仍然很努力。的确你真的很勤奋,但这只是体力的勤奋,并不是脑力的勤奋。你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仅此而已。一份工作从陌生到掌握可能需要1年甚至几年的时间,但是一旦成为熟手工,那么继续重复也就意味着学习停止了。你可能重复工作了20年,但是你的经验,也许就只停留在开头的那3-5年。还有很多人自我感觉超级好。哇,我多牛啊,出入五星级酒店,出去前呼后拥,客户围着我团团转……但是这真的是你牛吗?卸掉公司的头衔,还有人认识我们吗?很多人在公司的光环下,迷失了自己。不妨问问自己,这份工作是不是和我3年前做的一模一样?这些技能是不是我3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的?现在的我的工作综合实力和3年前一样吗?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或许已经放弃了提高自己。这几年来,我从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我看很多的书,我参加各种培训,我花钱去参加社团,去听讲座,在网上付费约见专家向他们请教。这个时代真的超酷,只要你想学,无数个平台朝你开放。在行,分答,微课堂,付费课堂...太多太多了。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一样,知识如此触手可及。很多时候不是世界遗忘了你,而是你关闭了对外的大门。你对自己有要求吗? 你了解现在社会的大趋势吗?你会带着好奇心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吗?你舍得花钱去培训吗?你可以每周坚持看书学习吗?如果你想进步,就请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而不是无助的焦虑。不要成为战略上懒惰,战术上勤奋的人。用心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第三个建议是,请想办法开发自己的斜杠能力斜杠这个词近几年非常流行。简而言之就是除了你的正职工作以外,你还具备其他才能和身份并从中获得收入。比如我们一般名片的头衔只有一个:某某公司的经理。但是斜杠就意味着你有多重身份:某某公司的经理/画家/时间管理达人/作家。想成为斜杠青年,最重要的是开发自己的优势。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有优势,你不断地开发它,并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那么你的斜杠身份就能建立。我的一位朋友C,2年前被公司辞退了,当时她非常惶恐,一下子没了收入,而且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工作。有一天她的朋友想帮C打发时间,就请C去她家帮忙进行收纳整理。C 收纳完后受到朋友赞不绝口的称赞。 C突发奇想,有没有可能将收纳变成自己的一个优势,努力创造机会呢?于是C潜心钻研收纳这个领域,结果她真的成功了。现在她成为收纳达人,到处授课,收入远超于以前的工资收入。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如此细分且需求丰富的市场,给我们每一个有专长的人,都带来的无限的打造多重身份的机会。你说你没有专长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去找! 想一想你做什么事最带劲?你做什么事别人对你很认可?你最羡慕什么样的人?别人拥有的怎么样的能力,让你很崇拜?从这些地方着手。一旦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点,则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市场的研究,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慢慢地让这个能力成为你的特殊标签。我就喜欢逛街,怎么办?想一想有没有可能往买手方面发展?我是个服装痴,就喜欢扮靓,怎么办? 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从事形象设计?我养多肉特别有经验,有没有机会?去在行申请做行家啊。我做PPT很好,能不能开发?太有机会了,做线上培训。......总之,努力发掘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爱好,并不断打磨,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人物。即使不考虑变现能力,从培养终生的爱好和专长方面考虑,也绝对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我本人为例,在去年8月以前,我绝对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在1个小时内写出3000字的文章。我也想象不到,在短短的几个月,仅凭一只笔杆,我就能拥有数万粉丝。很多读者告诉我,喜欢我的文章,看我的文章得到启发。这些鼓励让我充满动力和信心,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在写作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一旦你培养出自己的斜杠身份,你就不会害怕公司发生的任何变化。05李开复说,人工智能这么厉害,50%的人都要失业了,我们该怎么办?他建议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人文文化,艺术,美这些事情。人工智能记忆非常好。但是它真的不懂什么是美,不懂什么是艺术。我们过去被生活所迫都走向了理工和商学院,而那些人文艺术反而放掉了。也许机器取代了重复的工作后,反而给我们更多机会去发现生活的美。李开复说的人工智能,也许离我们很远,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每一天都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难道不是吗?我们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吗?不是的!我们还是可以控制一样东西,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不要听任命运的摆布,那是loser 的行为。真正勇敢又智慧的人,都会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薇安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您好, []|
陈思进:人工智能来临,需要担心失业吗
当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作时间便大大缩短,每周工作四天,甚至三天都不是梦想。对于中国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大大改变社会形态,可能会是经济转型的一个突破口,甚至将目前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中解脱出来。
机器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机器人会替代人类吗?日前,阿里首家无人零售店登陆杭州街头,引发顾客追捧。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无人化”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可预见趋势,就在一周前百度刚刚完成无人汽车路测驾驶。从无人驾驶到无人店,与AI落地相伴而来的问题是,我们的岗位是否会被替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又还有多久准备时间?7月5日,正值百度举行人工智能开发大会之际,其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彦宏,通过视频连线表示,他正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赶往百度会议现场。视频连线中,李彦宏提及顾维灏(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业务总负责人)在他身边,手没碰方向盘,同时称“车处在自动驾驶的状态,很平稳,感觉非常不错。” 此消息迅速在网上传开发酵,虽然无人驾驶汽车走上街头,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交管部门已经获悉相关情况,正在就此展开调查。不过,百度这次人工智能开发的高调展示,赢得了资本的关注和青睐,引发百度股价上涨。在美国的纳斯达克,当天百度股价上涨2.14%,市值638.38亿美元。有介于此,各种讨论和担忧也纷至沓来。比如,人工智能下科技股走强,科技公司是否正经历泡沫?人工智能会导致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救命稻草”吗?抑或人工智能发展下去,是否需要担心“失业”?人们的担心似乎不无道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开始路试了,大家马上联想到,今后的出租车司机,是不是全部要下岗了呢?
无独有偶,近日,刘强东提到12年内全面利用人工智能,京东将成为没有一个员工的公司;李开复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也类似:未来十年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代替。据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卡普兰最近的一项统计,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将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10年机器人将取代1500万工作岗位,相当于美国就业市场的10%。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可能超过70%。乍一看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要淘汰一大批人,还挺恐惧的! 不过,另外的一种声音则认为,由技术创新造成的失业,可以说是一种临时失业,旧的岗位被新岗位替代,说穿了是一个淘汰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就像当年汽车淘汰了马车,马车夫失业的同时,汽车司机开始就业。会做披萨的机器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创新往往会对工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具有争议的分歧,侧重于创新是否可能对总体就业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乐观主义者声称,可以接受创新引起的短期失业,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后,总是会创造出与被销毁的相同数量的工作职位(即补偿效应)。虽然这种乐观态度不断受到挑战,但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持这种见解的主流经济学家占主导地位。 例如,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劳工经济学之父雅各?闵沙(Jacob Mincer),使用“收入动态”小组研究的微观数据发现,尽管技术进步在短期内似乎对总体失业的影响不明确,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减少了失业率。然而,当它们通过5年滞后的观察显示,“技术短期就业效应”的证据似乎也消失了,这表明技术失业“似乎是一个迷思(myth)”。然而,悲观主义者却认为,因技术进步导致失业,是推动更广泛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因素之一。由于结构性失业的概念(持续失业的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变得流行起来,即使在商业周期的高峰阶段也未消失。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使是乐观的经济学家也越来越认识到,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失业确实在上升,但是它们往往把这归咎于全球化和离岸外包,而不是因为技术变革。 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则声称,失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政府不愿意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政策,通过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21世纪,尤其是2013年以来,悲观主义者越来越频繁地认为,全球因技术发展失业持续增长的威胁越来越大。举例来说。多伦多大学的商学院教授本杰明?阿拉(Benjamin Alarie),为法律界设计了一款人工智能软件,用来扫描法律文件、分析案例、创建模拟决策判断,以此帮助律师和税法会计师更好地了解,在真正的法庭上可能遭遇的情况,使购买软件的用户通过超现实的模拟场景,更准确地评估案例。目前这款人工智能软件已经投入市场,大批的法律助手(paralegal)将面临失业的窘境。再举摩根大通开发的COIN项目为例。COIN是一款合同解析软件,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几秒便成了。COIN上线半年多,大大降低了错误率(每年约为12,000笔),其中大部分源于人为所致。而且COIN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可以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持续不断的工作,还不用支付加班费。机器人 因此,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上发布的报告称,未来5年因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导致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颠覆性变革,低技术工作将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而淘汰,全球15个主要国家将减少710万个就业岗位,其数量占世界劳动力市场的65%,意味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令全球千万人失业。 而且,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给金融高薪阶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纽约邮报》刊登的文章报道,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市(Greenwich, Conn.,),一座建立在对冲基金规模之上的小镇,众多对冲基金公司在这里设立总部,该州有420家对冲基金公司,总资产约为7500亿美元,资金管理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兴起,华尔街也不甘落入其后,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发出电脑程序交易系统,由电脑系统监控证券价格,再按照各种交易模式设计自动进行的证券交易。格林威治的对冲基金公司也一样,为应对金融危机不得不搬离格林威治,以及赶超人工智能化的变革,尽可能减少人力资源,使用智能系统进行投资,减少交易成本使利润最大化。
于是,过去奖金大把的基金经理要么被裁员,或者收入大打折扣,失去购买豪宅的资金来源。过去繁荣的时候,豪宅曾经从500万美元,上涨至2500万美元。现在将近1200住宅挂牌上市,50多座豪宅无人接盘,整个城市俨然一座“鬼城”。 而对于中国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大大改变社会形态,可能会是经济转型的一个突破口,甚至将目前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中解脱出来,恢复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而从金融市场角度而言,人工智能可能会像20年前的“.COM”泡沫一样,刺激金融市场引发泡沫(事实上,有经济学家认为泡沫现在已经开始了),将陷入泥潭的世界经济振奋起来。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失业”是最需要担心的吗?具体到个人来说肯定要担心。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个人只能顺应大势。未来虽然人工智能将取代几乎所有的重复性的工作。但是首先所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直接或间接的工作岗位,将以井喷式的速度增加。其次,富有创意、内容提供非但永远需要,而且所需的内容提供将大幅增长。也就是说,对于个人而言,与其被动地接受人工智能,不如积极的拥抱人工智能,自我迭代,终身学习。此外,当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作时间便大大缩短,每周工作四天,甚至三天都不是梦想。将来每个家庭都可以由全职母亲,或全职父亲来相夫教子。本文作者: 陈思进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风险投资顾问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风险投资顾问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取代设计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