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哪个国家得罪中国出口欧洲快递鱼受阻

企业开办、变更
公共资源交易
价格与收费
食品药品安全
  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和养殖生产,位于大邑县西岭镇的新联虹鳟鱼出口养殖基地第一批45吨虹鳟鱼产品首次全部出口欧洲。  据介绍,大邑县虹鳟鱼出口养殖基地占地60余亩,建成全流水养殖池1350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虹鳟鱼全流水养殖场。待基地全面投产后,可年产商品鱼400吨。今年3月,该公司从美国进口的100万粒虹鳟鱼受精卵又已成功孵化,即将入池饲养,预计今年10月,该基地虹鳟鱼将再次踏上欧洲之旅。(记者 赵一)
*密码:(输入即可快速注册)
*评论内容:当前位置: >
欧洲警方查处鳗鱼走私组织 大量鳗苗或运往中国
&&来源:互联网&&热度:℃
(原标题:欧洲警方查处鳗鱼走私组织 大量鳗苗或运往中国)【环球网报道】欧洲警察署当地时间3月8日发布消息称,希腊和西班牙有关部门近日查处了从欧洲向中国走私鳗鱼的组织,逮捕共计17人,没收鳗苗约2吨。该组织被怀疑从欧盟境内向中国走私了10吨以上鳗苗。日本共同社3月9日报道说,资源量骤减的欧洲鳗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欧盟已禁止出口。走私的鳗苗还被指在中国的养殖池养殖后被出口到日本。欧洲警察署称,西班牙的自然保护部门发现一家从4个国家收购鳗鱼的可疑公司。该公司以假文件将鳗鱼运至希腊,再从希腊作为“鲜鱼”对外出口。该走私组织可能已牟利1000万欧元。被捕人员的国籍等没有对外公布。参与调查的还有法国、英国及葡萄牙。欧洲警察署称这是阻止濒危物种走私的“近年来最重要”的调查。国际鳗鱼交易被指存在不透明性,中国香港也曾查处多起欧洲鳗鱼走私案件。
相关推荐:
(原标题:山东一伪造号牌"咆哮哥"怼交警:我纳税过百万)...
(原标题:自贡奇葩大货车安装“翻牌器” 竟在交警眼前...
(原标题:尚未公开查处后续的大老虎,仅剩3只)(法制晚报...
(原标题:大寒夜深圳男子酒驾险被烧死,多亏了这些市民)...
(原标题:深圳炒房客:100万变成5000万只用了两年!但如...中国罗非鱼:21世纪的中国献给世界的鱼(八)
欧洲市场罗非鱼已失先机:谋定而后发
欧洲市场与美国相比,由于人种的接近和历史的传承关系,水产品消费结构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欧盟毕竟是一个在最近几十年才逐渐(正)走向统一市场的庞杂的区域,欧盟各国内部的捕鱼、水产养殖和水产品消费习惯和传统,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方面看,欧盟市场相比美国市场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海水白肉鱼类消费从真鳕转向狭鳕和替代品
欧洲人消费的白肉鱼类主要分为两类:1)海水白肉鱼--主要是鳕鱼类(狭鳕、真鳕、无须鳕Hake、新西兰无须鳕Hoki等)和大比目鱼类(Halibut)。2)淡水白肉鱼--主要是尼罗鲈(英文名Nile
Perch、拉丁名Lates
niloticus)、鳟鱼(以虹鳟鱼为主)和鲤鱼等。近些年在南欧(希腊、西班牙等国)养殖的海鲈鱼(Sea Bass)和海鲷鱼(Sea Bream)等白肉鱼类,也逐渐占据欧洲人的餐桌。越南鲶鱼近些年在欧洲一路高歌猛进,也许是欧洲白肉鱼类市场格局最大的变化。相比之下,罗非鱼到目前为止,在欧洲还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连中国台湾在欧洲曾经占有的有限地位,这些年也在逐步丧失。
相比淡水白肉鱼类,欧洲人传统上对他们长久以来熟悉和喜爱的海水白肉鱼类更加青睐,在鱼片上尤其如此。英国国菜“Fish&Chip”,就是使用鳕鱼鱼片和薯条为原料的,那可是比麦当劳的“麦香鱼”历史悠久多的传统菜,就像中国人喜欢的“小黄鱼贴饼”。
在海水白肉鱼类中,大比目鱼的价格昂贵、真鳕资源衰退市场价格也一路走高,大比目鱼和真鳕都已在欧洲被列为高档海鲜和奢侈品的行列,并主要以鲜鱼和鱼干为主(挪威生产的真鳕鱼干历史悠久,类似中国过去传统的黄鱼鲞,在欧洲尤其南欧家喻户晓是高档的奢侈品)。可以说真鳕已经离欧洲大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中国的也野生大黄鱼命运也如出一辙)。虽然挪威在大比目鱼和真鳕养殖技术上已经逐渐取得突破,这两个品种的商业化养殖也正在兴起(挪威计划将大比目鱼和真鳕养殖产业,培育成三文鱼养殖之后的“新一代”主导养殖产业),但养殖成本较高,也使未来养殖大比目鱼和养殖真鳕的价格不会很“亲民”。
在鳕鱼中,真鳕是欧洲人最熟悉和喜欢的白肉鱼类。但由于资源衰退,目前欧洲市场主要消费的是替代的舶来品阿拉斯加狭鳕。狭鳕几乎都来自于俄罗斯和中国,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狭鳕的捕捞加工大国。欧洲进口的狭鳕几乎都是冷冻鱼片,因此虽然欧洲人每年吃掉大量狭鳕鱼片,但真正知道狭鳕鱼长什么样子的人并不多,说来很奇妙吧。在狭鳕价格高的年份,欧洲人也会消费狭鳕的替代产品--新西兰无须鳕(Hoki)和无须鳕(Hake),后者来自很多国家,包括阿根廷、乌拉圭、秘鲁、纳米比亚和南非等国。另外一种欧洲本地捕捞的绿青鳕(Saithe)价格比较便宜,曾经是真鳕的低端替代品,与目前狭鳕在市场的定位基本相同。但由于近年来资源严重衰退,绿青鳕供应量也严重减少。欧洲市场上的海水白肉鱼类,目前基本上是冷冻狭鳕鱼片和它的临时性替代产品无须鳕等的天下。
由于海水白肉鱼类的减少,带来淡水白肉鱼类销量的逐年增长。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欧洲人传统消费的淡水鱼中,最重要的几个品种:尼罗鲈、鳟鱼、鮰鱼和鲤鱼,并解释它们与罗非鱼和越南鲶鱼之间的竞争关系。
非洲的尼罗鲈在欧洲市场与越南鲶鱼、罗非鱼形成强烈的直接竞争
尼罗鲈和罗非鱼就象来自非洲的一对兄弟。尼罗鲈是一种原产非洲的大型淡水鱼类,成熟的尼罗鲈平均体长
1.2米左右。最初生长在在刚果河、尼罗河、塞内加尔河、乍得湖,1950年代被引进到非洲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位于东非的维多利亚湖。由于尼罗鲈是迅猛的肉食性鱼种、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很快就在维多利亚湖大量繁殖起来,并使湖中的数百种他鱼类和水生动物灭绝或濒临灭绝。
维多利亚湖尼罗鲈的迅速繁殖,导致了尼罗鲈捕捞产量的迅速增加,使当地捕渔业和鱼片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使沿湖三国(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三国的渔民和业者从中大大受益,尼罗鲈产业也因此成为当地三国的支柱性产业。尼罗鲈出口欧洲,主要在产地国加工成鱼片,以200-800克的冰鲜鱼片和500-1200克的冷冻鱼片为主。2003年出口到欧盟的尼罗鲈出口额高达1.69亿欧元。近年由于过度捕捞和被捕食低档鱼类的灭绝,野生尼罗鲈的产量也无法继续增长。越南鲶鱼作为尼罗鲈的“完美替代品”,近年来在欧洲市场的一路走俏,对野生尼罗鲈的出口造成明显的抑制。
尼罗鲈的捕捞从1950年代起步。1950年的捕捞量只有13200吨,捕捞国只有乌干达(5300吨)、尼日利亚(4300吨)和马里(3600吨)。此后逐年增长,1973年捕捞量达到10.5万吨,仍然以乌干达(6.5万吨)、尼日利亚(9500吨)为主,维多利亚湖沿岸的坦桑尼亚也成为主要捕捞国(9500吨)。1990年达到历史捕捞高峰(37.8万吨),维多利亚湖沿岸三国的捕捞量位居绝对前三名:坦桑尼亚(17.9万吨)、乌干达(12万吨)、肯尼亚(7.2万吨)。此后尼罗鲈年捕捞产量一直在25万吨到38万吨之间波动没有继续增长,2005年的产量一度下跌到25.7万吨。2008年的捕捞产量为36.2万吨,主产国还是上述三国:乌干达(18.9万吨)、坦桑尼亚(9.4万吨)、肯尼亚(4.5万吨)。
在非洲,尼罗鲈主要加工成冷冻鱼片出口欧洲市场,是绝对的出口水产品之王。尼罗鲈个体大、肉质雪白细腻、肌间刺少、味道中性,很符合欧洲人对白肉鱼和白肉鱼片的要求标准。在乌干达,尼罗鲈出口有时能超过咖啡出口,成为第一大出口农产品。乌干达出口的淡水鱼中,尼罗鲈占90%,尼罗罗非鱼等不到10%,主要出口到荷兰、比利时、英国和德国。
荷兰是尼罗鲈的主要进口国和中转国,尼罗鲈在那里转口到其他欧洲国家。这主要由于两个原因:1)荷兰人历史上长期从事水产品贸易;2)荷兰良好的运输系统和居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作为“海上马车夫”和老牌的贸易国家,荷兰历史上以垄断香料贸易和东印度公司出名,今天荷兰仍然在欧洲的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尼罗鲈产业在非洲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如1997年当地发生霍乱,欧盟曾经临时性禁止从上述地区进口尼罗鲈。由此造成的出口压力,迫使当地业者加强食品安全和劳动者健康方面的投入,并使欧盟在2000年解除进口禁令。
在欧洲,尼罗鲈鱼片(生产成本2.8美元/公斤,FOB价格3.2美元/公斤)和无须鳕鱼片(FOB价格2.5美元/公斤),被视为真鳕鱼片的低价替代品,这些年的市场发展很快。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非洲几国的尼罗鲈都是野生捕捞的。近年来非洲部分国家已开始人工养殖尼罗鲈,其中最突出的是尼日利亚。尼日利亚曾经是野生尼罗鲈的主要捕捞国,由于资源衰退,而走上野生资源保护和养殖并举的道路。尼日利亚的养殖从1995年开始起步,发展非常迅速,2006年产量达到4900吨,2008年产量达到8300吨,同年野生尼罗鲈捕捞量也从1990年代的5000吨左右恢复到1.7万吨。尼日利亚的尼罗鲈野生增殖和人工养殖,有可能成为野生尼罗鲈和养殖越南鲶鱼、甚至中国罗非鱼,未来在欧洲和全球市场的潜在竞争对手,值得关注。
欧洲本地人没有消费罗非鱼和鲶鱼的传统,视罗非鱼为“少数民族”鱼
罗非鱼在欧盟市场也一直没有打开局面,总进口量一直在1万吨左右徘徊,其中中国台湾向欧盟的冷冻罗非鱼出口占到欧盟总进口量的80%。欧洲人似乎不认为罗非鱼片作为鳕鱼片替代品,罗非鱼被主流人群视为属于“少数民族”的鱼。罗非鱼在欧洲主要的消费市场是那些大城市(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因为那里有很多非洲团体,并聚集着大量的中国人和亚洲人。英国人特别喜欢由牙买加进口的冰鲜罗非鱼,消费群以集中在伦敦和英国东南部的特定民族为主。南欧人对吃鱼比较挑剔,认为罗非鱼肉太甜鲜、不够高尚。
这恐怕是罗非鱼日后在欧洲营销时非常致命的问题,也是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美国主流社会前些年也认为罗非鱼是“少数民族”的鱼,但现在情况已经大有改观)
菲律宾人非常喜欢罗非鱼,并带到世界各地。罗非鱼在菲律宾市场颇受消费者的青睐,国内市场价格比国外市场高得多,菲律宾本国养殖的罗非鱼大部都在本国销售,只有小部分出口至拥有大量菲律宾劳工的中东地区和日本。受到菲律宾消费者的影响,沙特阿拉伯等国的罗非鱼进口量也在增长,而且沙特阿拉伯本国的罗非鱼养殖也在逐渐起步,中东本地人也开始逐渐接受罗非鱼。
越南鲶鱼在欧洲的销售“风生水起”。2003年美国对越南鲶鱼反倾销之后,2004年越南鲶鱼开始大举进军欧洲市场。2009年越南出口欧盟和东欧俄罗斯的鲶鱼迅速增长到26万吨,主要欧洲国家(西班牙、德国、荷兰、意大利)、东欧国家(波兰、乌克兰等国)和俄罗斯都成为重要进口国。可以说欧洲人已经接受越南鲶鱼,今后越南鲶鱼在欧洲的市场会进一步扩大。
欧洲本地鲈鱼产量低,市场份额微不足道
欧洲本地有三种鲈鱼:鲈鱼(英文名Perch)、梭鱼(英文名Pike,拉丁名Esox lucius)和梭鲈(英文名Pike Perch,拉丁名Stizostedion
lucioperca),也是欧洲主要的淡水鱼类,主要产地是芬兰,波兰和爱尔兰也有一定产量。主要的消费市场是芬兰、瑞士和法国,鲈鱼在欧洲属于比较高档的淡水鱼,由于本地产量低,主要依靠进口(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北欧国家、爱尔兰、波兰和加拿大)。由于欧洲本地鲈鱼和出口国鲈鱼产量较低,鲈鱼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很小。
鳟鱼在欧洲养殖产量高,但不构成对鲶鱼和罗非鱼的直接竞争
欧洲的鳟鱼养殖历史悠久,主要养殖品种是虹鳟鱼,野生鳟鱼的产量很少。虹鳟鱼养殖从1950年代开始,当时主要是丹麦和法国在养殖。养殖产量从1950年的近4000吨,迅速增长到1958年超过1万吨、1972年超过5万吨、1980年超过10万吨、1990年超过20万吨、2001年达到顶峰32.4万吨,随后维持在30万吨以内。2008年欧洲养殖产量为29.4万吨。其中挪威7.5万吨(海水)、意大利3.8万吨(淡水)、法国3.2万吨(淡水)、丹麦3.1万吨(海水和淡水)、德国2.2万吨(淡水)、西班牙2.1万吨(淡水)、波兰1.7万吨(淡水)、英国1.3万吨(海水和淡水)、芬兰1.3万吨(半咸水和淡水)。
鳟鱼在欧洲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1)淡水养殖的小规格的“鱼段规格”(Portion Size)虹鳟鱼(大约160-350克)。这些小规格的虹鳟鱼,50%养殖为“白肉鱼”、50%养殖为“粉肉鱼”,这是因为欧洲各国的消费者习惯不同。法国、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消费者喜欢粉肉鱼,德国和奥地利消费者喜欢白肉鱼,在意大利和西班牙60%人喜欢白肉鱼、40%喜欢粉肉鱼。养殖品种和过程完全一样,鱼肉的颜色主要靠是否在饲料中添加虾红素或添加多少来决定。2)海水养殖的大规格海鳟鱼(养殖到3-5公斤),这些大规格的粉肉鱼(主要是挪威、丹麦、法罗群岛的海水大网箱养殖)与三文鱼直接竞争,因为大规格海鳟鱼的肉色可以比三文鱼更红,通常也用来加工烟熏海鳟鱼,与烟熏三文鱼直接竞争。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以上两种鳟鱼的养殖规格,不会对尼罗鲈、越南鲶鱼和罗非鱼造成直接竞争,因此我们不把欧洲养殖的鳟鱼作为罗非鱼在欧洲潜在的主要竞争产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目前你已禁用JavaScript、启用后可使用各种网站功能。
欧洲警方查处鳗鱼走私组织 大量鳗苗或运往中国
  【共同社布鲁塞尔3月9日电】欧洲警察署8日发布消息,希腊和西班牙有关部门近日查处了从欧洲向中国走私鳗鱼的组织,逮捕共计17人,没收鳗苗约2吨。该组织被怀疑从欧盟境内向中国走私了10吨以上鳗苗。
  资源量骤减的欧洲鳗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欧盟已禁止出口。走私的鳗苗还被指在中国的养殖池养殖后被出口到日本。
  欧洲警察署称,西班牙的自然保护部门发现一家从四个国家收购鳗鱼的可疑公司。该公司以假文件将鳗鱼运至希腊,再从希腊作为“鲜鱼”对外出口。
  该走私组织可能已牟利1000万欧元。被捕人员的国籍等没有对外公布。
  参与调查的还有法国、英国及葡萄牙。欧洲警察署称这是阻止濒危物种走私的“近年来最重要”的调查。
  国际鳗鱼交易被指存在不透明性,香港也曾查处多起欧洲鳗鱼走私案件。(完)
日 日 日 日 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出口欧洲主要商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