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昆仑关高清下载,国军到底打死了多少日本人

桂南会战中,铁血昆仑关--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九
我的图书馆
桂南会战中,铁血昆仑关--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九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三十九--桂南会战中,铁血昆仑关(新抗战系列之六十) [原创
15:17:53] &&
字号:大 中 小
由于桂军兵力不足和白崇禧的指挥失误,日军占领南宁并没有遭受什么损失,也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南宁丢失,蒋介石非常震怒,因为这次的失败对抗战有着相当负面的影响。在蒋介石的严令下,白崇禧决定集中桂军和中央军展开对南宁的反攻,就算不能收复南宁,也要给日军以重创,让其无力继续向广西腹地推进。由此,惨烈的昆仑关战役爆发了。
南宁丢失,震动四方
南宁的丢失,起到的负面影响还不小。
首先,从越南经过镇南关(现在叫做什么友谊关,中越从古至今有友谊吗?)到广西,再通过铁路到湖南的陆地运输线路由此中断。
其次,南宁丢失以后,日军立即修建机场。从南宁出发,日军飞机可以轰炸在云南境内的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由此对中国南方运输线路有着重大的影响。事实上,日本也是这么做的。占领南宁以后,日军大规模轰炸中国境内同缅甸和越南相接的交通线,包括公路,铁路,桥梁。轰炸相当猛烈,还炸死了火车上的3个法国人。法国政府为此提出严正抗议,日本最后赔钱了事。由于日本轰炸的是中国境内目标,法国政府也不可能彻底制止他。
再次,日军突入南宁以后,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立即杀向西边的龙州和北面的昆仑关。虽然经过国军第5军和桂军的阻击,日军在占领昆仑关和龙州后不再前进,也逼近了中越边境,实现了战前的作战目的。广西的南部和西南部,都被日军控制。
最后,日军占领广西一部,迫使国军有抽调10多万大军回防广西,这对兵力本来就不足的国军如雪上加霜。后来广西这个省始终牵制了国军10多万部队。
所以,南宁的丢失事关重大。
在日军占领南宁以后,蒋介石立即命令白崇禧考虑反攻,并且调集中央军精锐几个军入桂。此时白崇禧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好再说什么。对于白崇禧来说,中央军是狼,但日军是虎,猛虎怎么也比狼要厉害。
如果中央军占领了广西,白崇禧至少还能当个战区司令,统帅桂军10几万大军,还是国军最顶尖的将领。而如果日军占领广西,白崇禧就鸡飞蛋打,成光杆司令,完蛋了。
所以在这个关头,白崇禧必须支持中央军入桂,借助钟馗打小鬼。
日本这方面,在占领南宁以后,也没有放弃诱降拉拢白崇禧。南宁的第5师团长今村均发出《致李、白将军书》的通电,试图离间白崇禧和蒋介石的关系。
今村均表示尊敬李、白治理广西的业绩,并且说道:此次进攻南宁仅为切断蒋政权的交通线,希望两位将军洞察世界大势,促进日华提携。如 仍执迷不悟夺取南宁,日军南宁驻屯军必胜无疑。
最后,今村均示好的告知白崇禧:对在南宁战斗中战殁之将军部下4200余名勇士,我军已予合葬于南宁中山公园,郑重供祭,尚乞安心。
白崇禧是什么人物?他恐怕是民国第一战将,岂能被日本人这点小花招骗了!白崇禧早就跟李宗仁说:武汉会战以后,小鬼子已经必败无疑,现在虽然嚣张,不过是落山的太阳,嚣张不了多久了。
蒋介石虽然对白崇禧颇有戒心,但在军事上,他还是非常信任白的。
此次,他把广西的所有军权,全部交给白崇禧。
由于中央军向来和桂军有矛盾,蒋介石特别让心腹陈诚到广西协助作战,身份是政治部部长。
白崇禧对陈诚并不排斥,他很聪明,明白这是蒋的好意。
因为陈诚是中央军的头号人物之一,可以有效控制中央军,这样一来,只要陈白正常合作,广西境内的国军合作就不成问题。
当时小诸葛白崇禧的名气极大,由他来指挥广西的作战,桂军和中央军官兵都颇为服气,认为此战必胜,士气也高涨了。
万事俱备,就开始军事部署了。
早在南宁战役期间,中央军第五军最先赶到的200师前锋团600团,就已经杀到南宁附近。
只是,600团赶到南宁一线的时候,南宁已经沦陷。
该团占领二塘,防御日军继续向北推进。
日军在11月24日占领南宁以后,下令由第5师团第9旅团攻击昆仑关和龙州,第5师团第21旅团负责南宁的警卫工作,台湾旅团则负责钦州湾的防御。
可以看到,日军这一部署体现了日本人的妄尊自大。区区4万多部队,在200公里宽,200多公里长的广大区域,这里面光是桂军也有数万之众。
第9旅团调动步兵第21联队,在依靠20多架飞机和重武器的掩护步步推进,杀向昆仑关。
21联队有3000多兵力,600团区区一个团只有1000多人,只得且战且退。
200师是国军精锐部队,他们作战极为顽强。期间战斗非常激烈,在二塘附近,600团的邵一之团长亲自赶到一线,指挥部队作战。日军大部队如泰山压顶之势杀过来,600团拼死抵抗。
激战中,邵一之团长亲自率领警卫连和日军近战,结果被日军机枪扫射,肩部连中2弹,受重伤。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黄埔六期生邵一之仍然坚持不退,结果胸部又中一弹,光荣殉国,年仅35岁,国民政府追赠少将军衔。
在邵一之团长殉国的同时,他的2个副团长也一同牺牲,全团伤亡人数高达三分之一。
日军21联队经过激战,终于在21日占领昆仑关。之后,日军由于兵力单薄,实在不敢继续前进,转为就地防御。该联队留下2个大队,在阵地修好以后,又将其中1个大队调回南宁。
实际上,日军占领昆仑关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拱卫南宁。从昆仑关到南宁有50公里距离,昆仑关又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只要昆仑关不失,南宁就固若金汤。
而向西杀向龙州的,则是日军第9旅团的主力部队。到龙州这一线直线距离就有190公里,道路已经被白崇禧严令下全部破坏,期间还有桂军和民团配合的阻击。
第9旅团经过艰苦的修路,激战,推进总体还是比较顺利。由于桂军阻击的强度有限,最终日军也在21日占领了龙州,随后占领中越边境的镇南关。
由此,日军的战略目的基本达到战前的目的,两支进攻部队都不再继续前进。
12月1日,认为南宁战役已经成功的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下令,将军团指挥部从海南岛搬迁回广州。这也表示,21军最高层并不认为广西还会有大战,根本没有想到国军有可能主动攻击。
日军攻势停止以后,仍然将台湾旅团留在钦州湾进行防御工作,还负责保护从钦州湾到南宁的200公里陆上补给线。
南宁则由第5师团第21旅团驻守,第5师团第9旅团两个联队分别在北面的昆仑关和西面的龙州。
桂军在广西和广东的6个师已经先后开赴南宁一线,先到的一部开始在南宁附近骚扰,破袭日军,攻击日军的运输线,卫戍部队。
南宁日军只有一个旅团1万多人,周边防御的区域过宽,兵力严重不足。第5师团长无奈,只得命令在昆仑关的21联队的2个大队中,抽调其中一个大队回南宁支援。这样一来,昆仑关仅有日军1个步兵大队驻守(相当于国军的团,兵力1000多人)。
以上就是日军在广西的兵力部署。
---------------------白崇禧可谓民国第一战将,他一辈子极少打败仗,是一个军事天才,又是一个久经磨练的老军人。此次昆仑关战役,蒋介石并没有敢于,而是将军权全部交给白崇禧,并且命令陈诚在傍边协助。其实,蒋介石也是非常相信白崇禧的军事能力,虽然蒋对白并没有任何好感。
&国军部署反攻
此时的国军,并不知道这个情报。白崇禧经过仔细分析,认为时机已经到了,向蒋介石提出2个方案。
白崇禧认为,目前日军兵力已经严重分散,是很好的机会。在争取到蒋介石的认可下,白崇禧立即开始军事部署。
日军一个主力联队远在190公里外的龙州,短时间内不可能回到南宁。
而钦州湾的台湾旅团近万人,不但要防御长达100多公里的钦州湾,还需要防御长达100多公里的南宁到钦州的公路,附近有桂军2个师的骚扰,它也不可能有效调动兵力北上。
此时南宁有日军一个旅团,昆仑关则有日军一个联队,总兵力也就是不到2万人。如果国军集中数万,甚至10万优势兵力,还是可以将他们吃掉的。
经过参谋们讨论,最终制定出了两个收复南宁的方案。
两个方案如下:
第一,集中兵力先打南宁北面的昆仑关,因为昆仑关扼守着通向南宁的门户。先全力消灭昆仑关的日军第21联队(其实当时只剩1个大队了),打开南宁北面门户。然后火速南下,集中兵力猛烈攻击南宁,将第21旅团吃掉或者重创,光复南宁。
第二,集中部分兵力围攻南宁,主力则绕过昆仑关南下,出敌不意的突袭南宁。根据情报,南宁附近虽然有1万多日军,但是分散在南宁四周,南宁城防是比较空虚的。国军如果能够突然袭击,日军不容易守住南宁。占领南宁以后,国军南北夹击,占领昆仑关打通和北方的交通线。
白崇禧经过详细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第二种方案,虽然有着出其不意等战术上的优势,也有可一定能成功占领空虚的南宁,但就长期来说并不有利。因为昆仑关扼守着国军到南宁的运输线,如果不占领昆仑关,则只能依靠附近的山路小路行军和运输,难以支持国军大部队的补充和增援。如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占领不了南宁,国军在南宁城下陷入持久战,或者占领南宁以后,立即遭遇日军反攻。南宁的数万国军在没有后勤补给,没有援军,且难以撤退的情况下,处境会极为凶险,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
所以,第二种方案冒险性太大,被白崇禧否定了,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也认为这种打法不可行。
那么目前看来比较合适的,就是第一种方案。当时认为昆仑的日军有1个联队和其他配属部队,大约4000,5000人。
国军调动数万兵力对其进行猛烈攻击,同时以一部切断南宁到昆仑关的运输线,阻挡日军的援军。
在昆仑关打响的同时,桂军以一部同时切断钦州湾和南宁,龙州和南宁的联系,让这两处的日军无法增援南宁。
在占领昆仑关以后,国军集中兵力攻击南宁,稳扎稳打,一举将南宁光复。
这种打法比较稳妥,但难度也是很大的。
一来日军在昆仑关已经驻扎了一段时间,并且修建了防御阵地,这样一打就是持强硬攻。以日军的火力优势,国军这样强攻怕是相当困难。
二来即使占领昆仑关,必然需要一段时间。此时日军一定已经将大部队集中到南宁,那么是否能够攻陷南宁就很难说。
不过白崇禧又认为,就算无法收复南宁,至少也能给日军重创,消灭日军大量有生力量,迫使日军在广西持谨慎态度,不敢继续推进。
总之,打了比不打要好。
如果放着日军不打,日军说不定继续前进,向西占领白色,威逼云贵,向东占领柳州桂林,将整个广西省吃掉。
看起来,不打是不行的!
白崇禧最终表示,应该采取第一个方案,也就是先攻击昆仑关。白蒋介石对此表示完全同意!
可是,此时的白崇禧又遇到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昆仑关日军有一个联队之多,又修建了完善的防御工事,还有很多重武器,防御能力是很强的,很难对付。
其实,就算不谈日军自身的防御能力,昆仑关也是不适合进攻作战的地方。
白崇禧对昆仑关附近地形很熟悉,这一带都是山地,易守难攻。
从昆仑关到南宁只有一条公路,却并不是只有这一条路。日军如果放弃公路,也可以通过山路和小路绕道昆仑关一线,所以很难彻底切断南宁对昆仑关的支援。
也就是说,日军最终有可能在昆仑关至少集结1个旅团1万多人的部队,想要吃掉这1个旅团,并不容易。
白崇禧认为,当时国军中,除了中央军精锐以外,没有其他部队能够吃掉近万日军。淞沪会战中,桂军最精锐的几个师曾经持强硬攻日军固守的阵地,结果毫无进展,反而伤亡惨重,殉国了几个旅长。
精锐桂军尚且如此,更别说目前广西境内装备低劣,而且数量不足的这些桂军,根本不足以承担这种攻坚重任。
于是,白崇禧向蒋介石提出,希望调动中央军最精锐的机械化第五军,从事这次的昆仑关攻坚重任。而桂军则从事辅助性的阻击,袭击,破路等工作。
蒋介石本来对反攻南宁持绝对支持态度,听到这句话也足足犹豫了好几个小时。
因为,第五军实在是白崇禧口中的:国宝!
蒋介石为了编组这支部队,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的心血,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拿出来使用。
这里就要提一提著名的中央军机械化第五军了。
---------------------上图是国军的英制维克斯轻型坦克,下图是德制1型轻型坦克和装甲车。这些坦克的性能在30年代初期还算不错,但在二战初期就都已经算是很弱的装备。可是,这却是国民政府可以买到的唯一的坦克。
国宝--第五军
早在一战期间的1916年9月,英国人在索姆河战役中第一次大量使用了坦克,由此装甲武器进入了实战。
战役中的英军坦克不过49辆,实际参战仅仅18辆,推进不过几公里,也并没有击退德军,实际没起到什么作用。
随后,在康布雷战役,亚眠战役中,英军在两次大量使用了坦克作为掩护步兵的武器。
这一时期的坦克性能平平,时速不过10公里左右,机械故障极多(49辆坦克中大部分因为机械故障坏掉),防御能力薄弱,火炮精度差,威力弱。
性能差劲,实战的意义非常有限的,坦克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军事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开始装甲理论和实战的研究工作。
为什么装甲部队如此重要,在于坦克装甲车颠覆了几千年步兵作战的一切概念。
这就如同骑兵对于步兵的冲击。
欧洲历史上最惨烈的两次外族入侵,就是匈奴的阿提拉大帝和蒙古的成吉思汗。这两个征服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部队全部以骑兵为主,这并不是偶然的。
以成吉思汗的骑兵军团为例,其实他们如果单纯的正面对抗,并不明显强于欧洲的重装骑士,无论是装备还是格斗技巧。
蒙古的重骑兵很少,一般只占二三成,蒙古骑兵的主要力量是轻骑兵。轻骑兵只有轻型皮甲(只能在远距离防箭)或者根本没有护甲,他们的主要作战武器是弓箭,一般不从事近距离肉搏。
蒙古骑兵的弓虽然很厉害,但相比敌人来说,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只是占有一定上风而已。
当时欧洲士兵的远距离武器,并不像匈奴骑兵杀入东哥特的时代,主要依靠标枪,他们也具有了弓箭。
而蒙古重骑兵,一般不过是厚重皮甲。装备最好的蒙古重骑兵,也不过是披上少量的铁甲甚至缴获宋金两国的锁子甲,和欧洲的重装骑兵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蒙古骑兵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在于他们采用了远远强于敌人的战略战术。骑兵机动性的优势,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拥有的攻击力的优势,蒙古人指挥系统的高效,这些才是他们取胜的法宝。
在欧洲军队以步兵方阵为主的时代,蒙古骑兵可以纵横数百公里进行迂回,包抄,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摧毁敌人指挥中心,将敌人分割歼灭。
敌人就算再强大,在蒙古军团正面对抗中也不可能不占上风。加上他们的后勤补给被切断,指挥中心被摧毁,部队和部队的联系也被断绝,连和蒙古人长期拉锯战也不可能,最终也只有溃败这一条路。
欧洲和中东的所谓军事强国,就这方面来说,同蒙古人存在这巨大的差距。
所以,他们在强大的蒙古骑兵兵团面前根本无法抵抗,诸如匈牙利那种亡国灭种的毁灭并不稀奇。
如果说骑兵在历史舞台嚣张了1000年之久,那么随着坦克的出现,骑兵的位置就让给了坦克。
自从重机枪发明以后,骑兵的末日就到了。可是,坦克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坦克是披着铁甲,装备大炮的骑兵,不惧怕机枪的骑兵。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装甲部队完全可以套用古代成吉思汗和阿提拉大帝的可怕战术,一举掀翻一战期间的步兵静态消耗战。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无数军事专家,都将视线放在了装甲部队上。只是,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坦克和装甲车还相当落后,有很多技术问题不能解决,这对装甲作战理论有一定的限制,很多理论都比较幼稚和不成熟。
当时的坦克,机动性有限,装甲厚度有限,火炮更是薄弱。以后来国军购买的最先进的德国1型坦克为例,这种坦克装甲厚度仅有7毫米,没有火炮,仅有2挺机枪,最大行程只有140公里。
这种坦克,就攻击力来说,无法摧毁敌军工事,只能打击一些步兵,就防御力来说,仅能抵抗步枪机枪射击,无法抵抗火炮,就机动性来说,区区140公里的行程也算不了什么。如果单纯以这些坦克来看,显然很多战术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人相信依靠这种坦克可以独立作战。
不过,经过10几年的技术进步,加上西班牙内战等局部战争的演练,装甲理论逐渐成熟。
由此,装甲部队的使用上,也有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流派:步兵支援武器,独立作战的铁甲骑兵!
所谓步兵支援武器理论,也就是不脱离一战时候的基本观点。坦克最终诞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谓的陆地巡洋舰和铁丝网破坏器。一战的步兵在简单的铁丝网和重机枪面前,数以百万计的伤亡。坦克最初的目的,仅仅是压碎铁丝网,摧毁重机枪,帮助步兵突破敌人阵地而已。
这一派的观点很简单,坦克应该作为步兵的掩护武器。简单来说,坦克装甲车,仅仅是一种披着装甲可以移动的机枪碉堡或者火炮碉堡而已。
这种观点被英法所赞同,所以他们的坦克基本分为两类。一种是所谓步兵坦克,装甲厚重,火炮威力巨大,但机动性平平,行驶速度仅仅和步兵行军类似。
比如著名的法军Char&B1步兵坦克,这种坦克装甲非常厚,装备一门75毫米火炮(当时普通主战坦克火炮只有37毫米到45毫米),但机动性非常差,速度慢,最大行程仅仅150公里(苏军T34坦克的公路最大形成为450公里)。
其实,这种所谓的步兵坦克,不过是一种自行火炮而已。
另外一种则是所谓骑兵坦克。这种坦克装备数量很少,装甲薄弱,火力也虚弱,但机动性较好。它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代替侦查骑兵,从事侦查,警戒等一些任务而已,因为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比如法军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
在这种思路下的英法陆军,建立了一支拥有众多坦克,还不如说是自行火炮的军队。自行火炮仅仅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却并没有任何决定性的变化。
英法的步兵部队,同一战时期的没什么不同。
另一个流派,也就是独立作战的铁甲骑兵。
这一派认为,坦克装甲部队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作为增强步兵能力的自行火炮使用,而是成为几百年前成吉思汗的骑兵军团。坦克装甲部队应该独立编组,以具备等同甚至强于骑兵军团的强大机动力,而它们的装甲和火炮又可以带来远远超越骑兵的强悍打击力,从而将部队进行脱胎换骨的变化。
独立作战的铁甲骑兵的特点和前一种流派完全相反,坦克装甲部队是作战的中坚力量,而他们搭载行军的步兵仅仅是帮助他们的辅助力量。
对这种流派的支持者,自然主要是著名的德军,他们是最早建立装甲师的欧洲军队。
这两个流派在当时来说,都是比较先进的。但前者由于作战理念的落后,在二战初期就被事实证明已经过时。在著名的法兰西战役中,强大的英法联军被德国人的装甲兵团打的溃不成军,法国迅速投降,英国人狼狈从敦刻尔克逃回英伦三岛。
其实此战英法两军的坦克,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亚于德军,唯一的区别在于,英法两军,除了少数坦克旅以外,完全把坦克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德军则编组了可以独立作战的坦克装甲师。
由此,在独裁者希特勒支持下的装甲战术,让一战没有成功的施里芬计划,就此成功了。
后一个理论,则被德国,苏联,美国所重视,他们都编组了独立作战的装甲部队,后来英国和法国也醒悟过来,紧跟而上。
装甲兵团作战的顶峰时期,就是德国入侵苏联初期,包括基辅战役这种让人无法相信的围歼战。新时期的纳粹铁马兵团,在数公里距离上大规模包抄合围,一个战役就吞掉苏军70万人,而德军自身仅仅损失15万人。如果换在西欧,这一个战役就足以让一个国家灭亡了。
而中国这方面,则大大落后于世界。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粥!装甲机械化部队,要建立在国家重工业的基础上,必须实现自行研发和生产,依靠购买,是不可能的。
每年可以自产汽车2万辆的日本,在1937年抗战爆发第一年,也仅仅生产了300多辆坦克。
当时中国尚且没有自产汽车的能力,更别说生产坦克装甲车了。
北洋军阀时代,奉系曾经购买过一批,36辆法国陆军裁军后淘汰下来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冯玉祥也得到几辆苏联援助的装甲车,其他军阀没有这种装备。
中央军在北伐期间,得到过几辆苏联的装甲汽车,但这算不上真正的装甲力量。
中央军最早的装甲战术的提议者,是大名鼎鼎徐庭瑶将军。
徐庭瑶本来和装甲兵八竿子打不着,他是保定军校毕业,步兵指挥官。在北伐战争中,徐庭瑶表现出色,被蒋介石看中,从团长提拔为师长。
徐庭瑶的能力并不是太强,但此人胆大心细,而且很能接受新鲜事物。
在中原大战中,徐庭瑶所部曾经被阎锡山晋绥军痛击,尤其阎锡山使用的铁路装甲车威力大。
这种铁甲列车披着厚重的铁甲,普通轻武器和中小口径火炮伤不了它。而他装备数门中口径火炮,还有七八挺重机枪,给进攻的中央军极大杀伤。
徐庭瑶见普通武器对付不了它,居然亲自登上一个火车头,拼死撞向敌军的铁甲车。结果两车一同撞毁,徐庭瑶受重伤。这种玩命的举动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要知道,当时徐庭瑶已经是堂堂中将师长了。
此战后,深得蒋介石赏识的徐庭瑶,成为上将军长。
通过此战,徐庭瑶开始意识到装甲武器的重要性。阎锡山依靠铁甲列车这种原始的装甲武器,也能造成中央军如此大的伤亡,足可见他的价值。
随后,长征抗战爆发,徐庭瑶被任命为17军军长,率领中央军主力同日寇激战。当时杜聿明是他手下的一个旅长!
在古北口的战斗中,日军依靠火炮和坦克的优势,对中央军造成很大伤亡。尤其坦克这种武器,对于没有反坦克武器的中央军面前,几乎是无敌的。此战结束后,日军伤亡大约5000人,而中央军伤亡超过1万5000人,是日军的二三倍,最终古北口也没有守住。
此战对徐庭瑶触动很大,日寇的坦克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属于轻型坦克,装甲薄弱,火力也不怎么样,机械故障频频,却能对中央军步兵造成如此的伤亡,看来必须找出应对的办法。
徐庭瑶经过再三研究,认为对付装甲部队最好的办法,是组建自己的装甲部队。徐庭瑶随即向蒋介石汇报了他的想法。蒋介石当时早有组织装甲兵的打算,也创办了装甲兵学校的雏形,还从英国先后购买了两批坦克。
此时老蒋对徐庭瑶的观点深表认同,立即派他组织一个考察团,赴德、英、法、苏等国考察。徐庭瑶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回国后写成《赴欧考察军事报告》。他还撰写了多达60万字的《机械化军备论》一书,自费印刷2000 册,分赠各将领,宣传机械化。
同一时期,著名的蒋方震将军(也就是蒋百里),也推出了很多装甲兵理论研究的心得。
可以说,蒋和徐两人,对装甲兵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1936年3月1日,中国陆军交辎学校在南京成立,这是第一所国军装甲学校。
徐庭瑶也被任命为教育长兼任代理校长(校长是蒋介石挂名),由此成为所谓的国军装甲兵之父。
于此同时,国军装甲兵的组建也展开了。
---------------------客观来说,蒋介石对装甲部队是极为重视的。但最初的国军装甲部队实在太弱,到了武汉会战就损失了大半。下图的国军德制1型坦克是在南京保卫战中废弃,被日军缴获的。而下下图被摧毁的国军苏制T26坦克,则是在兰封会战中,被日军重炮击中,爆炸的。
蒋介石的胃口很大,观念也相当超前,一开始是想组建可以独立作战的装甲师,但显然是不现实的。
一来哪里能搞得到这么多坦克装甲车?连美国人在1939年也只装备了400辆坦克,国民政府有钱怕是也没地方买去,更别说本来就没什么钱。
二来坦克师需要大量的配属车辆,火炮以及包括汽油,机油,轮胎在内的各种物资。一旦装甲师开始作战,每天的物资消耗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也是国民政府无法提供的。就光是汽油这一项,国民政府就完全依赖进口。
在徐庭瑶和何应钦的谨慎建议下,蒋介石放弃成立可以独立作战装甲师的计划,批准国军就先成立了一个规模较小的装甲兵团,也就是装甲团。
这一个团编制的装甲部队,下辖三个坦克连。这三个连分别装备32辆英国维克斯坦克(每个连16辆),10辆德国1型坦克和6辆意大利菲亚特33型轻型坦克(合编为1个连)。
换句话说,国军全部装甲力量,也就这区区48辆坦克,还分从3个国家购买而来,性能都是平平。
另外,团还下辖三个搜索营,除了一个连装备12辆德制装甲车以外,两外两个连都只有三轮和两轮摩托车,战斗力非常有限。
这样,国军倾全国之力的一个所谓的装甲兵团,不过只有轻型坦克48辆,装甲车12辆。真是可怜巴巴的!英国人扔在敦刻尔克滩头上的坦克,就有700辆。
而我们的敌人日军,在抗战中后期编组了战车师团。一个师团就装备轻型坦克100辆、中型坦克335辆、各种汽车1272辆。
显然,这个所谓的装甲团,或者装甲兵团的实力很弱,主要是研究性质,同时作为人员技术储备。
即使这样,由于一线国军作战吃紧,该团居然还是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战斗中,国军坦克虽然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官兵无谓生死,可歌可泣,甚至坦克履带被打断,坦克成员还不愿意离开,将坦克做固定炮台使用。很多国军坦克手和坦克共存亡,最初的坦克连长基本都殉国了。只是无奈坦克数量太少,又没有控制权,加上步坦协同非常差,经常被日军重炮,飞机,反坦克炮一批批的摧毁。
淞沪会战,参战的装甲兵团伤亡过半,击毁坦克装甲车17辆,毙伤日军官兵数百人。
到了南京保卫战结束,国军装甲力量被日军摧毁一部分,另一部在撤退中沉入长江,剩余的实力已经所剩无几。
表现一般,实战中,国军却已经看到了装甲兵的作用。
1938年,国民政府正式成立陆军机械化学校。
在武汉会战之前,德国宣布和中国断交,拒绝履行国民政府新提出的150辆坦克的订单(包括最新型的3型中型坦克),国军只得分别从意大利和苏联购买了两批坦克。
从意大利购买的还是菲亚特轻型坦克94辆,这种坦克性能很烂,属于半垃圾货,后来在北非被英军轻松打成一堆堆废铁。
而从苏联购买的82辆T-26坦克,性能则是相当不错,在当时属于性能比较优秀的轻型坦克。
依靠这批坦克,国军编组了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
这个200师是当时世界上编组的第四个机械化师,可以说国军的思维还是很超前的。
200师下辖两个坦克团,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
200师一部在副师长邱清泉的指挥下,参加了兰封会战,先后有十几辆坦克装甲车被日军重炮和反坦克炮击毁,却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歼灭了日军不少火力点,很好的掩护了步兵。
由于表现突出,又是国家花费巨大财力物力才组建成功的,蒋介石和何应钦都把这支200师当做国宝。
这从一份何应钦下的手令可以看出来。
何应钦的手令为:200师全体官兵务必每天吃三餐!
现在我们看起来,肯定赶到莫名其妙!一天吃三顿饭有什么稀奇,还要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下什么手令?
其实当时国军的待遇非常差,一般步兵一天仅仅吃两顿饭,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而饭也就是一小碗米饭(绝对不是大米),菜则是一些青菜豆腐,一个月吃不到一次肉。
而200师作为国军精锐部队,所以待遇要好得多,这才每天能吃三顿饭。
换句话说,一天能够吃三顿饭,已经是国民政府提供的最高待遇了。
国家穷成这样,还要被迫和强大的敌人打仗,真是不容易啊!要知道,就吃饭一项,日军任何一个普通士兵每天都可以吃到肉,毕国军不知道强多少倍!
此战结束以后,徐庭瑶等人向蒋介石提出另一个建议。
200师作为机械化师,虽然战斗力强大,机动性强,但实力确实太单薄,没办法和日军大规模硬碰,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谓的装甲闪电战,单单靠一个只有几十辆坦克的200师,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与其这样没用,还不如放弃作为坦克独立作战理念,成立一个以步兵为主的半机械化部队。步兵为作战主力,坦克作为支援力量,步坦协同。
这样一来,这支半机械化军也可以独立作战,不再是没什么用的200师了。
蒋介石经过深思熟虑,表示同意,于是著名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也就这样成立了。
第5军不再是坦克装甲部队为主,步兵为辅的机械化部队。该军军长为大名鼎鼎的杜聿明,下辖三个师,分别是200师,新22师和荣誉1师。这三个师都是步兵师,师长分别为戴安澜,邱清泉,郑洞国,都是国军的名将。原来200师的装甲部队编为一个装甲团,团长是胡献群(黄埔六期,留学英国的高材生)。一旦作战需要,装甲团就将坦克拆分成若干个连,每连数辆坦克,分散到3个师里面,支援步兵作战。
粗一看,这似乎是装甲理念的倒退,实际上也是国军无可奈何的改变。
因为没有力量组建独立作战的装甲部队,只能退而求其次。
当时第5军,是国军中稍有的几支主力部队。除了拥有近100辆坦克装甲车以外,他还有炮兵部队,反坦克炮部队和汽车运输部队,这都是其他国军部队做梦也无法企及的。
------------------上图是国军在抗战中期主力坦克之一,意制 CV-33超轻型坦克。这种重量只有3吨多,成员仅有2人的坦克,其实就是一辆装甲车,各方面极为垃圾。机动性上最大行程仅有125公里,武器只有2挺机枪,没有炮,而且装甲极薄,抵抗不住大口径机枪。这种坦克是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产品,后来在北非战场被英军不费吹灰之力的轻松歼灭。而下图的苏制T26坦克才算是还不错的坦克。苏军在二战中生产了1万多辆,一直用到战争结束。这种苏制轻型坦克的性能在当时属于中流,并不亚于日军作为主力的89式中型坦克(其实是轻型坦克)。
反攻昆仑关
日军以一个联队兵力向北推进到昆仑关,就没有再继续推进。
昆仑关在南宁市北面50公里,相传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昆仑关扼守南宁通往北面的交通要道,周围地形险要,仅有一条宾邕公路穿关而过。所以昆仑关是南宁的北门户和屏障。昆仑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标准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隘,从古至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史记载,昆仑关从唐朝开始,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次战斗。其中,最著名是大宋狄青与壮族叛军领袖侬智高之战。当时侬智高派兵扼守昆仑关,彻底封死了狄青进攻的路线。
狄青率兵赶到昆仑关下,故意大设酒宴,迷惑守关的壮族士兵。接着狄青突然袭击,一举攻陷昆仑关。昆仑关丢失,广西门户大开,侬智高仓皇集中主力在南宁和狄青决战,结果遭遇毁灭性失败。这个杀人恶魔侬智高,兵败身亡。
老萨:早在本世纪60年代,有些壮族学者声称侬智高是什么名族英雄,真是唯恐天下不乱。对于这种不把中华民族当做自己的民族,煽动民族分裂,民族仇恨所谓学者的作品,为什么能允许公开出版发表?侬智高在广西叛乱,然后一直杀到广东,沿途杀死汉人无辜平民无数。这种嗜血屠夫,也值得歌颂?歌颂这种人属于反人性,反社会,反人类。在国外,歌颂他们的学者,恐怕直接就要坐牢了。
所以,一旦要反攻南宁,国军就必须首先占领昆仑关。
当时白崇禧调集重兵,进行了战前部署。
主要分为三路:
第一路,切断南宁和昆仑关的联系。已经在南宁附近的桂军夏威的第16集团军。以周祖晃的第一纵队(辖170、135师、坦克一个连),进攻南宁以北之高峰隘。一部进攻南宁以东的四塘、五塘,以策应徐廷瑶之第38集团军攻占昆仑关;以韦云淞之第2纵队(即31军)从南宁以南的大塘、吴圩进攻南宁,并阻击钦州湾向南宁增援之敌。
第二路,主攻昆仑关。徐廷瑶的第38集团军,以主力歼灭昆仑关附近之敌,然后攻向南宁,协同第16集团军、26集团军围攻南宁。
第三路,切断钦州湾和南宁的联系。粤军蔡廷楷第26集团军46军及挺进第3纵队,向桂南的灵山县及该县以西的陆屋地区集中。破坏敌由钦州湾至南宁的交通,重点攻击陆屋以西的小董地区,阻敌向 南宁增援;第66军到达宾阳东南的古辣、甘棠之后,应从南宁以东的永淳(现峦城)横县以西的南乡地区渡过郁江,袭击邕、钦公路以东地区之敌,破坏其交通和 通讯,并阻止敌北上增援。
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几个军进入广西,包括中央军第5军,第99军,粤军第66军,桂军第36军等共14个师,驻桂林的空军第2路(约100架飞机)也奉令归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指挥,支援桂南作战。
对此,日军居然丝毫不了解,只知道国军在增兵,并不清楚规模。
所以,12月17日,日军在南宁仅有一个师团近3万兵力的情况下,仍然分兵1万多人,分别昆仑关,龙州进攻。
就像之前说的,两个联队分别向北面和西面前进,先后占领了昆仑关和龙州。
占领昆仑关以后,日军21联队留下1个步兵大队和1个骑兵联队,配属炮兵驻守,另外一个大队返回南宁。
而远在龙州的日军那个联队,因为和南宁直线距离近200公里,周边又都是桂军,一时间不敢撤退。
这样一来,日军在昆仑关有一个大队,在龙州有一个联队,在南宁则有一个旅团又1个大队。
台湾旅团则远在南方100多公里的钦州湾一线。
12月17日,国军向昆仑关的日军发动了全面的进攻,这是日军根本没有预料到的。
此时在昆仑关的日军仅有第5骑兵联队(下辖两个骑兵中队,总兵力只有几百人)、21联队森本宅二中佐的第3大队和配属的炮兵等部队,总兵力不过近2000人,而进攻的国军有数万之众。
以主攻的第5军为例,除了下辖3个师以外,还拥有一个坦克团共54辆坦克,中口径山炮野炮20多门,两个德制重炮营,共12门150毫米重炮。
国军刚一进攻,其猛烈的火力,尤其是配备重炮和坦克,就让日军感到情况不对。昆仑关的日军立即向南宁要求增援。坐镇南宁的第五师团长立即命令靠近昆仑关的第21联队队长率其第1、第2大队及部分骑兵,火速赶往一线。
于此同时,第5军的进攻已经开始了。
全部由负伤康复的老兵组成的荣誉一师,配属山炮,反坦克炮,坦克各一个连,在名将郑洞国的指挥下主攻昆仑关。
邱清泉新22师,则负责切断南宁和昆仑关的联系,兵力防御五塘、六塘地区。
配属中央军99军梁汉明的第92师则在配合新22师进攻七塘、八塘,阻击南宁增援的日军。
戴安澜的200师当时暂时在思陇以东、宾阳以南地区集结待命,稍后也投入昆仑关一线战场。
这样一来,国军在昆仑关方向进攻部队就有4个师,其中直接进攻2个师,阻击援军2个师,兵力还是比较雄厚的。
不过,昆仑关却并不好打。昆仑关附近山地海拔只有几百米,却全部是起伏的山地地形,几乎没有一块平地。自然,这对于进攻一方来说极为不利,进攻时候所有战斗全部都是仰攻。而日军则是居高临下,不但火力极容易发挥,视野也更为开阔。
除此天然的地形原因,日军自从占领昆仑关以后,立即开始在此处大量修筑工事。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回忆:敌军以重兵扼守,还在昆仑关北的仙女山,老毛岭,同兴堡,四四一,六五三,六零零,罗塘,界首等高地,抢修了堡垒式防御工事。外围有数道铁丝网和鹿砦等障碍物,构成拱卫昆仑关的坚固防线,并以轻重武器变成火网,各阵地以火力互相支援。日军阵地伪装的非常好,阵地和枪口都不容易发现,敌兵在掩体里面休息,高山上观察不到目标,同时附有炮兵,机械化部队加强防守。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以外,日军在昆仑关战役的第一天,兵力是两个大队。日军一个大队的常规编制是配备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下辖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
另外大队还配属一个55人的炮排,装备2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
那么,即使标准配置,昆仑关的日军也有高达24挺重机枪,4门九二式步兵炮。
昆仑关阵地不少,但核心阵地也就罗塘,界首,昆仑关,600,九塘这四五个。换句话说,日军每个核心阵地,都可以配备至少4,5挺重机枪,火力已经相当不弱了。
至于炮兵方便,日军有4门九二式步兵炮。这种火炮性能不错,尤其非常轻便,适合山地作战,八路军,新四军都把它当做宝贝。九二式步兵炮既可以作为直瞄火炮,也可以作为曲射火炮,可以杀伤进攻国军的有生力量,也可以用于反扑时候摧毁国军坚守的阵地。
除了这4门火炮以外,日军还强化的配备了3门山炮,3门迫击炮,数门反坦克炮。
这些火炮都隐藏在固定阵地上,作为防御一方的火力支援,国军的火炮是不容易将他们消灭的。
可以说,防御一方的日军兵力虽然只有几千人,但火力相当不弱,丝毫不亚于进攻的国军。
-------------------昆仑关附近的地形很复杂,对进攻一方非常不利。从南宁到昆仑关,以此有二塘三塘四塘一直到九塘,其实就是若干村子。所谓塘是古代的一种驿站,相距一般10里路,用于书信和物资的传递。
地形占有优势,修建了强硬的工事,武器又相当厉害,那么唯一可以期望的就是对方防御的意志不强。
遗憾的是,坚强的意志正是日军最强的一点。
众所周知,在二战中最残酷的几场防御作战,大部分是日军打的。
塞班岛战役,日军以3万兵力死守1个月,造成进攻的7万多美军伤亡1万3000人。最后日军3万人中战死2万4000人,自杀的高达5000人,只有921人被俘,其中大部分是伤兵,被俘率仅为百分之三。
硫磺岛战役,2万3000日军死守1个多月,造成进攻的7万美军伤亡近3万人。此战日军22000多人战死,仅仅被俘1000人,被俘率为百分之四。
冲绳战役,12万日军死守3个月,造成进攻的18万美军伤亡8万多人。日军9万多人战死,1万多人受伤,被俘的仅仅7000多人,被俘率为百分之五。
可以看到,这三战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进攻一方的美军占有各个方面的绝对压倒性优势。
以冲绳战役为例,美军基本完全控制制空权,制海权,陆地火炮上也有绝对优势,日军飞机只能依靠神风敢死队做自杀式攻击,而日本海军也只能依靠大和号战列舰做自杀性冲击。
可是,就算日军占有绝对的劣势,仍然给美军造成相当惨重的伤亡。
这主要是日军的火力还是可以的,工事修建的也很有水平,尤其战斗意志很顽强,大部分阵地都打到最后一个人。三个战役的日军指挥官,最后全部自杀,没有一个幸存下来。
实际上,日军可谓二战列强中,最死打硬抗的军队。以最顽强的苏军,德军为例,还是说基辅战役,苏军被德军歼灭70万人,但实际苏军伤亡总数不过16万,其余都是投降的,被俘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七。
而最惨烈的柏林战役中,德军75万人也全军覆没,但真正伤亡的不过32万人,其他也都是投降的,被俘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七。
至于美军,投降的更多。
菲律宾战役中,面对日军的进攻,15万美军有11万投降,而伤亡总数还不到1万人,被俘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三。日军的伤亡更是只有区区3000人。
而苏军,德军,美军都属于世界第一流的陆军,相比日军的死守的精神,他们还是差了一大截。
如果一支军队在防御作战中,最后投降人数为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说明这支部队极为顽强狠辣,其战斗意识让人惊叹。
相对进攻来说,如果防御一方的火力并不亚于进攻的敌人,防御成功的难度不是太大。
只要构筑坚固有纵深的工事,配合富有防守经验的老兵和轻重武器,由一个老练的指挥官负责,保证后勤补给的通畅,还具有一支预备队,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敌人进攻时,防御一方以火力进行反压制,然后利用防御工事和轻重武器大量杀伤敌人,将敌人击退。
如果防御一方的火力较差,防御起来就比较吃力。尤其是双方炮兵差别大,防御一方必须仔细修建工事,这也不见得能够抵御敌人的冲击。
相反,如果进攻一方火力大大不如防御一方,那么进攻一方往往可能付出巨大代价,还不能前进一步。因为现代战争已经是火力的时代,靠人多往上冲,唯一的结果就是送死。
所以,对于国军来说,在日军有地形优势,又修建了完善工事的情况下强攻,不容易成功,更别说日军还有强于你的火力优势。
这样去进攻,难度是非常大的。
就是由于难打,才找到国军最精锐的第5军。
第5军军长杜聿明明白这一战就算打赢,也是惨胜,难度极大,所以,他多次亲赴一线观察地形和日军布防情况。
杜聿明这个人不用老萨多介绍,他是国军著名的智将。此人作风温和,对待部下非常宽厚,但机智绝伦,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军人。杜聿明最大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分析能力,也能果断做决定,也就是所谓的好谋善断。不管情况如何复杂,他总能想出对策。
杜聿明这种人,就属于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那个将。
杜是黄埔一期出身,根正苗红,加上他身经百战,军事素质极高,更重要的是他还懂的一些政治,很快就脱颖而出。
杜聿明早在长城会战期间,就是徐庭瑶部下一个旅长兼任副师长。那一战中央军打的极为惨烈,连师长关麟征也负伤,由杜聿明代替指挥。
杜聿明指挥的不错,他的部队和日军血战很久,是三个关口中最后一个失陷的。
在实战中,虽然中央军战士死守每一片土地,死光了一层退一层,无奈火炮,坦克和日军相差太远,很多时候伤亡是敌人数倍,甚至10倍。尤其面对日军坦克,国军毫无办法,只能用敢死队员背着集束手榴弹,同归于尽。
杜聿明在此战中也受到很大的刺激,对装甲兵很感兴趣。
随后,杜聿明在剿共战役中表现突然,百战百胜,将鄂豫皖苏区肃清的就是他,将数万红军在黄河打成两截,导致河西的西路军2万多人全军覆没的也是他。
在一系列的作战中,杜聿明表现出自己高人一筹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包括当时著名的黄埔将领徐庭瑶,关麟征,胡宗南等等,都逊他一筹。
由此,杜聿明被蒋介石看中,提拔为装甲兵团指挥官,也就是所谓的少将团长。
这个官衔不大,看起来似乎是降职,实际上却是一个辉煌的升官,前途不可限量。
杜聿明在这个岗位上表现的很好!他是步兵军官出身,并不懂装甲兵理论,况且当时装甲兵理论也都是雏形,至于坦克结构,驾驶,养护等等一切东西,杜聿明也不了解!
这段时间内,杜聿明不耻下问,上到德国军事顾问,下到普通坦克驾驶员修械员,他一律虚心向他们学习,花费了1年多时间,把这些东西搞得一清二楚。
杜聿明和林彪一样,是一个以身作则的人。他经常和士兵一起出操,一起吃饭,从不搞什么特殊化。
打仗时候,杜聿明经常去最危险的一线指挥,有时候甚至跑到团指挥所,甚至营指挥所去。
又一次,杜聿明去一线看地形,一发子弹飞过来,将他肩部棉袄打穿,好在没有伤到皮肉。
杜可谓国军顶尖的将领,从能力上来说,他和林彪不相上下,但杜有个最大的缺点,在于他很多时候明知道上级的命令是错误的,却仍然执行。
可以说,杜聿明如果是一个低级军官,这样做没有错。可是,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用徐向前的话来说:自古以来是花费了多少鲜血才总结出来的经验。
打仗必须以胜利为第一目标,如果明知道要打败,还去听长官的,这种人也算优秀将领吗?
而林彪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固执己见,谁都不买账,甚至还回电讽刺:请主席(毛泽东)头脑冷静思考!
但杜聿明则不同,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问题,也导致了他一系列的败仗,包括著名的野人山大撤退,淮海战役,辽沈战役。
其实抛去这些不说,早南京保卫战期间,上级命令杜聿明留下德国1型坦克和英国维克斯坦克参与防御,杜就不同意。
因为当时还有16辆水陆两用的维克斯轻型坦克。由于这种两栖坦克可以不借助桥梁,船舶,自己渡过河流和琥珀,更适合南京水网纵横的地形。在上级坚持使用德式坦克,杜就没敢说什么了。结果就是,德国1型坦克根本没办法从到处都是河流的南京城撤退出来,最后全部损失掉了。其中大部分不是战损,而是在抢渡长江时候,落入江水里面。
显然,林彪比杜聿明高出一大截,当然不是指能力方面。
此次杜聿明亲自赶赴昆仑关前线观察日军阵地,经过几天细致,得出结论:昆仑关日军的野战工事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绝对不可小视。好在,因为日军驻扎时间不长,并没有修建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工事,而基本都是土木工事,所以国军的火炮还是勉强可以对付的。
当时昆仑关日军攻势大概是这样,昆仑关为核心阵地,围绕着昆仑关核心阵地有一圈二线阵地,包括从北方开始,顺时针以此是600高地(也叫60高地),罗塘,同兴堡,石桥,枯桃岭,654(也叫65高地)。
在第二层阵地的外围为第三层阵地,从北往南,顺时针以此是仙女山,金龙山,老毛岭,441高地,九塘,同平,马鞍山,马岭墟等等。
防御的核心为昆仑关主阵地和第二层的罗塘,界首两个高地。
由于南面的九塘就是通往南宁的公路必经之处,九塘必然是日军增援部队主攻方向,所以显然不能选择这里作为攻击点。
那么,不能从昆仑关南面进攻,只能从东西北三面进攻。
杜聿明根据这一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如果想占领昆仑关,必须首先占领罗塘和界首高地其中之一,但要占领界首和罗塘高地,又必须首先占领外围的老毛岭和六五三高地。
当时杜聿明认为,为了速战速决,应该打开一条攻击路线,直接杀到昆仑关。国军无需占领昆仑关外围日军所有高地,只需要选择一个方向突破就可以了。所以必须首先占领老毛岭或者六五三高地,然后占领罗塘或者界首,接着直接攻击昆仑关核心阵地。
事实证明,这个想法虽然美好,但并不正确。此次是杜聿明低估了日军的防御能力!
------------------第五军是国军最为精锐的部队,后来也被编为远征军。蒋介石对第五军非常重视,此次昆仑关战役中,老蒋给他们配备了不少重武器,包括博福斯75毫米山炮和克虏伯150毫米重炮。
头六天的混战
这是进攻的第一天!
杜聿明下令进攻,国军立即以重炮团和山炮营,对昆仑关以及周围阵地猛烈炮击。
一时间,国军炮弹一片片的落在日军的阵地上。日军设置的一些明显的碉堡,铁丝网,障碍物,纷纷被摧毁。毫无准备的日军步兵也被炮弹砸晕了,短短几分钟内就被炸死炸伤数十人,余者仓皇冲入碉堡中躲避。
日军21联队森本宅二中佐第3大队虽然被打的措手不及,毕竟久经战阵,也不是吃素的。
在被国军炮击仅仅5分钟后,第2大队立即用配属的3门41式75毫米山炮还击。
本来日军大队一级并没有山炮,只有2门92步兵炮,射程和威力都有限,属于营一级支援火力。
由于昆仑关重点防御的需要,第2大队额外配属了一个山炮中队(缺1门,日军一个联队配属1个山炮中队,4门),一个反坦克炮小队,一个迫击炮中队。
中日双方进行猛烈的炮战,前后长达40多分钟。
最终的结果,是日军山炮被压制,被迫转移阵地并且停止开炮。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怎么一向强过国军数倍的日军火炮这次被压制了?因为国军此次动用了看家法宝,将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的机动火炮全部调到广西,所以能够动用了大量火炮。
这里面除了几十门博福斯75毫米山炮和刚刚从苏联引进的76.2厘米野炮以外,还有6门150毫米克虏伯重炮。
此次日军除了火炮数量被国军完全超越以外,更由于国军装备的150毫米克虏伯重炮存在,质量上也被大大超越。
这批重炮老萨早就说过了,是花费重金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买的48门,组成了一个重炮团。这个重炮团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之后,剩下的火炮已经不到20门。
此次蒋介石破釜沉舟,将剩下的几乎所有中炮兵都拉到的了广西。
参战的重炮包括炮10团和14团各1个营,每个营装备6门150毫米克虏伯重炮。遗憾的是,由于运输原因,这两个营是先后投入战场,轮换使用的。也就是说,一线国军实际只有6门150毫米重炮。
克虏伯这批重炮无论威力,射程,精度,都是世界第一流的,日军41式山炮根本无法企及。
虽然国军炮兵的技术有限,毕竟数量上有10倍优势。国军大小火炮朝着日军火炮大概方位猛烈开炮。精度虽然不高,威慑力却大。在国军火炮的打击下,日军炮兵被压制,炮击也停止了。
在国军炮兵的掩护下,主攻的荣誉1师几个团,分别向日军固守的阵地发动全面的冲击。
当时在荣誉1师师长郑洞国的要求下,第5军装甲团的团长胡献群,同意以每个步兵团配属一个装甲连的方式,支援步兵作战。
为什么每个团只用一个坦克连区区几辆坦克支援?一是实在是坦克数量太少!二是昆仑关地形太险要,坦克能只能沿着公路开,多了也用不上,展开不了!三就是胡献群团长心疼自己的宝贝,试图留一些本钱。万一要是坦克部队遭遇日军空军,炮兵猛烈打击,大不了损失一个连几辆坦克,装甲团主力不受影响。
这样一来,也足够了。
此次国军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进攻在当天居然相当顺利,可谓昆仑关50多天激战中,最顺利的一天。
为什么呢?因为日军在昆仑关只有1个步兵大队和1个骑兵大队,兵力不过近2000人,而昆仑关附近大小阵地少说也有十几个。日军兵力不足,更没有想到国军敢于主动进攻,所以他们大部分兵力主要扼守昆仑关主阵地,在次要阵地驻兵不多。
一般非常重要的阵地,日军不过放一个中队(相当于国军的连,180人),而次要阵地往往只有日军一个小队(相当于国军的排,54人),甚至一个班(相当于国军的班,只有13人)。
而日军的班和小队都没有重武器,火力支柱就是歪把子轻机枪和掷弹筒。
只有中队固守的阵地,往往才设有92式重机枪,这也一来,防御火力也就不算很强了。
所以,在国军以营,团为单位的冲击下,日军张皇失措,阵地连连失守。
此次主攻的为荣誉1师,师长郑洞国。这个荣誉1师可不简单,他里面所有的士兵,全部是在之前战斗中受轻重伤治愈的老兵。当时国军各部队在后方略作休整,就开拔进入不同战区。这些老兵的原属部队有的远在华北,有的远在华南,相隔几千公里。
所以,这些伤员康复以后,也无法归队,就将他们单独组成了一个1师。
由于这个1师里面所有士兵都为了祖国的抗战受过伤,个个都是好汉,是有荣誉的战士,所以又将1师加上了荣誉两个字。
荣誉1师由于老兵多,战斗力很强,战斗经验丰富,战斗意志更是不用说,属于国军中央军中第一流的部队。
唯一的缺点在于老兵太多,部队不容易管理,普通军官也当不了这个师长,没办法服众。最后只得找到郑洞国!
这个郑洞国是黄埔一期,沉默寡言,却颇有能力,至于资历就更不用说了。他战功卓著,早在1938年台儿庄会战期间,就担任98军军长。
此刻让一个军长屈尊当荣誉1师师长,自然可以毫不费力的服众了。
荣誉1师老兵不同于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他们都比较善战,尤其擅长在进攻中利用地形地物,快速接近敌人,而近距离的射击,投弹,拼刺能力也很强。
此次荣誉1师有备而来,日军一个班驻守的,国军用1个排去攻,日军一个小队驻守的;国军用一个连去攻;日军一个中队驻守的,国军则至少使用一个营猛攻。
而且在进攻之前,荣誉1师早已经偷偷潜伏在日军阵地下几百米内。
日军由于傲慢自大,根本没有想到国军敢于主动进攻,所以没有丝毫提防。
战前,日军已经发现阵地前似乎有国军士兵隐藏,但狂妄的他们也只认为都是国军侦查情况的侦察兵,根本没有在意。
在国军一顿猛烈炮击,将阵地上的日军打的一片混乱。日军尚未稳定下来,荣誉1师的官兵们已经突然从隐蔽处爬起来,迅速冲了上去。
日军仓促抵抗,歪把子轻机枪还没来得及把6个弹夹压入弹仓,国军已经冲到眼皮底下。日军无奈,只得和国军激烈肉搏。
肉搏战中,敌我双方伤亡相差不会太大,而国军又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日军自然根本不是对手。
几个小时内,荣誉1师2个主力团,顺利攻陷日军最外围几个阵地。
荣誉1师第2团顺利占领昆仑关西面的仙女山,金龙山,老毛岭,441高地。北面的第3团,也顺利占领了昆仑关北面的60高地。
这几个阵地上的日军,除了一部被歼灭,其他都仓皇撤向昆仑关一线。
荣誉1师师长郑洞国很有经验,他在占领外围阵地后并没有停下来休整,而是立即命令第2团从老毛岭,猛攻第二层罗塘阵地。
罗塘阵地是日军第二层防御的中心,修建了坚固的野战工事。阵地外围设置了数道铁丝网,最外层埋设了地雷,核心阵地都是机枪碉堡,用土木构成,光是木头就有0.3到0.5米厚度。
阵地虽然坚固,日军准备却是非常不足,仅有1个小队驻守。
这点兵力,根本连碉堡也塞不满,所以罗塘阵地出现很多火力漏洞。
国军第2团以多挺重机枪向日军碉堡猛烈射击,压制日军机枪,再以大量步兵猛烈冲锋。日军这个小队拼死抵抗,无奈人数太少,火力也完全被国军压制。
荣誉1师2团士气旺盛,在付出一定的伤亡以后,终于找出日军火力的空档。
一个营的国军从日军火力无法覆盖的一点,迅速杀到罗塘高地上。双方又是激烈的肉搏战。最终,日军几十人被全歼,罗塘阵地被国军占领。
罗塘一丢,昆仑关就完全暴露在国军面前。
进攻异乎寻常的顺利,兴奋不已的郑洞国师长带着参谋长舒适存,亲自赶往一线阵地。
当时第二团刚刚攻陷罗塘,郑洞国和舒适存站在罗塘高地,不用望远镜也清楚的看到了昆仑关。
罗塘和昆仑关之间,仅仅只有几个小山头了,似乎昆仑关就在眼前。
让郑洞国没想到的是,目前所谓顺利的进展,仅仅是一些虚假的表象而已。
从罗塘再向昆仑关前进,就完全不同了。
日军外围阵地之所以被国军撕开一个缺口,主要还是日军兵力不足,加上根本没有准备。
所以,国军从西面向东猛攻,将日军防御阵地的西面撕开一个大漏洞。
占领兵力空虚的罗塘,再往昆仑关打,难度就大了。
日军第3大队长森本宅二中佐发现大量国军进攻以后,除了命令部队就地抵抗,进行拖延时间,还立即命令周边阵地的日军立即向主阵地集中,以弥补空虚的兵力。
这样一来,日军虽然仅仅只有不到2000人,主要兵力却全部在昆仑关一线。
在昆仑关以及西面附近的同兴堡,石桥等阵地,日军就集中了1000人。这1000人拥有大队的几乎所有重武器,包括十几挺重机枪,2门92步兵炮,3门轻型迫击炮,3门山炮和数不清的轻机枪,掷弹筒,死守大大小小几十个野战工事和绵延的战壕。
攻击外围的老毛岭,罗塘,600等高地时,由于相距国军炮兵阵地不远不远,国军的火炮可以毫不费力的打到这些地方。
昆仑关距离国军炮兵阵地就远了,国军野炮山炮无法精确炮击,只能无目的的做覆盖性炮击。这种炮击对于日军坚固工事是没什么用的,顶多只能摧毁日军一些铁丝网,杀伤日军少量士兵罢了。
山炮野炮不能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冲锋的步兵仅仅能依靠迫击炮的掩护,迫击炮虽然可以杀伤战壕里面的日军,但对日军的土木工完全无效。
日军固守的同兴堡,石桥高地上,国军进攻一次次被日军打垮。
在罗塘高地郑洞国师长,焦急的看这荣誉1师2团的官兵们前仆后继的冲击日军阵地。但在日军无数火力点的交叉火力打击下,该团官兵一片片的倒下,进展甚微,伤亡惨重。在这种完善的火网面前,再有经验的老兵也没辙。
鉴于火炮无法精确摧毁这些目标,日军火力又完全拦阻了国军爆炸组。郑洞国急忙联系胡献群团长,命令坦克部队立即赶来支援。
于是配属给第2团的坦克6连迅速赶到一线。可是,昆仑关一带地形复杂,坦克无法上山,只能沿着从马岭墟到昆仑关的公路行驶。好在同兴堡和石桥高地都在公路边上,T-26坦克的45毫米坦克炮还是能够打到的。
国军的T26坦克在公路上精确射击,坦克炮弹准确的将日军碉堡一个个摧毁。国军荣誉1师老兵,跟着坦克炮火,一点点前进。
一时间,同兴堡上的日军火力点被摧毁不少,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日军一度陷入惊恐中。
同兴堡被国军占领,那么昆仑关核心阵地就完全暴露在国军面前,昆仑关也就危险了。
遗憾的是,就在国军坦克猛烈炮击,掩护步兵冲锋时,日军再次显示出了自己远强于国军的综合战斗力。
此时,天空的云层里,突然出现6架日军飞机,日本人的空中掩护到了。
这是日军派来侦查和空袭的6架九五式水上飞机。
飞机发现国军坦克在攻击同兴堡阵地以后,立即俯冲轰炸扫射,并且对公路上的坦克,附近进攻的国军连续投掷30多枚炸弹。
T-26是轻型坦克,装甲防护能力有限,装甲厚度只有15毫米。在日军炸弹的袭击下,坦克立即被炸毁1辆,另有几辆受了伤。日军飞机又顺着公路用机枪来回扫射,攻击坦克最为薄弱的顶部装甲。余下国军坦克迫于日机的威胁,只能暂时撤退。
在日军飞机轰炸下,进攻的国军步兵官兵,也遭受一定伤亡。
连郑洞国师长一行人,也被日军飞机发现,遭到攻击。一枚炸弹准确的落在郑一行人附近不足50米的地方,炸起的泥土溅了郑一头一脸的,好在没有炸伤人。
日军守住了昆仑关主阵地和,却由于国军进攻太狠,日军第2大队命令外围溃败下来的日军,全部向比较安全的九塘转移。而撤向九塘的日军互相挣道,人马也在抢路,到处都是一片混乱。看来,这些日军已经被打垮了!
-----------------大家可以看到,日军攻势不但占据高地,碉堡修建的也非常巧妙。不在近距离,根本无法发现。而且这些碉堡,国军火炮在远距离,不容易打击到。而迫击炮虽然能够击中,却伤不到它们。这些碉堡工事,给进攻国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遗憾的是,国军的好运仅仅持续了几个小时。
日军的机动能力还是很强的,指挥系统的反应也非常的快,他们很清楚的知道兵贵神速。
在21联队第3大队刚被国军袭击的时候,他们的大队长森本宅二中佐已经向21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要求紧急支援。
三木吉之助大佐反应极为迅速,他在第5师团长还没有明确下令的情况下,已经命令部队立出发。
稍后,师团长下令的时候,该联队的第1大队实际已经出发了。
21联队第1大队乘坐31辆日产载重卡车,在2辆装甲车,1辆装甲汽车的掩护下,从南宁附近向昆仑关飞速推进。
昆仑关距离南宁仅有50公里,汽车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开到,尤其当时日军已经修复了这一线的公路,行驶没有什么难度。
没有想到日军行动如此迅速,所以邱清泉的新22师已经拼命急行军,却还是日军快了一步。
在新22师杀到五塘,六塘,切断公路交通之前1个小时,日军第1大队已经在不到2小时内,顺利乘坐汽车赶到昆仑关地区,同第3大队回合。
这一路上,日军第1大队只遭受国军小部队的阻击,有数辆卡车中弹被毁,但无关大局。
这样一来,昆仑关日军总兵力猛增一倍,达到2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联队近3000人。
除了兵力增加以外,重武器数量也增加了一倍,这样一来,防御火力更为强大了。
昆仑关的日军在核心阵地的防御中,并没有落丝毫下风,在得到第1大队1000多人支援以后,他们并没有让这股日军进入防御阵地,而是命令他们立即向荣誉1师大举反扑,试图夺回上午丢失的阵地。
这下,轮到国军措手不及了!荣誉1师主攻的2团,3团在进攻期间,已经在肉搏战中遭受一定的伤亡,此刻遭遇日军大规模的反击,立即陷入苦战。
国军准备是不足的,荣誉1师没想到日军在当天就会发动反攻,所以占领阵地以后,并没有做防御准备,也没有带任何修筑加固阵地的工具。
在日军猛烈进攻下,荣誉1师官兵并没有阵地可以依靠(日军阵地的枪眼都朝着国军进攻方向),两军陷入混战和白刃战。
经过一夜反复在罗塘拉锯数次,最后日军把白天增援来的2辆装甲车和1辆装甲汽车都用上,终于击退了驻守罗塘的荣誉1师第2团一个营,攻陷了罗塘。
由此,日军彻底稳住了昆仑关外围的二线阵地。
只要罗塘在日军手中,国军从西往东进攻昆仑关就无法成功。
这样一来,荣誉1师在第一天,从西往东猛攻和从东往西猛攻,结果都只攻陷了西面日军最外围的仙女山,老毛岭,四四一,以及东面600高地等据点,第二层最重要的,西面罗塘,界首,东面六零零高地,枯桃岭高地还都在日军手上。
杜聿明在18日曾经下令速战速决,主力从西往东,从东往西,各从一点突进杀入昆仑关。,绕过其他的防御阵地,结果显然没有成功,
在得知日军防御顽强,又大规模增兵以后,杜聿明仍然下令采用集中兵力于一点出击,防止分散进攻部队兵力,孤立日军次要阵地。
杜聿明分析局势,认为为了保证进攻这条道路的稳定,务必扫平东面的六五三高地,西面的罗塘,同兴堡高地等据点。
18日一天,国军虽然被日军反扑,导致二线核心阵地罗塘丢失,却有一定进展。让国军没想到的是,从19日开始的长达6天时间内,国军陷入了艰苦的拉锯战中。敌我双方伤亡很大,我军进展缓慢。
从19日开始,总兵力达到近3000人的日军,已经同之前完全不同。当时日军还需要固守约10来个阵地,平均一下,每个阵地也都可以放至少一个中队,不再是一个小队,甚至一个班。加上第1大队赶来的时候,携带了大量重武器,这样一来,日军光是重机枪就有30挺。
根据一战的经验,附近两个碉堡中的2挺重机枪对一片区域做交叉射击,只要弹药充足,千军万马也别想冲过来。
德军曾经做过实验,在一块阵地上放置100个气球,用2挺重机枪交叉射击不到10分钟,极难被打到的100的气球被打破了98个。
而国军此时炮兵无法精确摧毁日军的重机枪碉堡,坦克又无法开上高地,所以只能靠步兵冲锋,最后依靠集束手榴弹或者炸药包将碉堡炸掉。
这样一来,不但伤亡巨大,而且进展非常缓慢。
国军仍然分为东面和西面两个攻击防线,分别由第3团和第2团负责,当日战斗都极为惨烈。
以昆仑关东面的六五三高地为例,他在国军占领的600高地北面。六五三高地地形较高,火力可以有效覆盖到四周,所以不能占领六五三高地,也就无法向昆仑关进攻。
六五三高地日军有一个中队180人兵力,有9挺轻机枪,9个掷弹筒和数挺重机枪,死守高地的几个碉堡和战壕。
荣誉1师第3团1营冲锋六次,被日军机枪火网和密集的榴弹阻拦,全部失利,殉国上百人,伤者更多。
而日本空军也出动10多架飞机,对这一线进攻的国军反复投弹,扫射。正常来说,炸弹投掷完了,日军飞机就应该退了。
可由于日军飞行员发现昆仑关日军极为窘迫,居然始终在上空盘旋,扫射。最后机枪弹药基本打光,也不撤退。直到燃料几乎耗尽,才转身飞走。
日本空军的轰炸扫射,对进攻的国军也有很大的影响。几天以后,国军白天进攻开始减少,因为日军空袭非常猛烈。国军转为黎明和黄昏进攻,这样可以避开日军轰炸,但却失去了宝贵的时间。
国军1营营长黄闻生见正面强攻无法成功,只得集中全营十几挺轻机枪,从正面猛烈扫射日军,做出正面佯攻的样子。同时,他指挥2个连从侧翼迂回包抄。
不过,日军中队长小川也不是弱智,他很快就发现国军从侧翼迂回,立即组织机枪火力居高临下猛烈扫射。
日军固守的山顶上,枪弹如雨水一样泼下来,还有掷弹筒的榴弹,准确的在国军中间爆炸,每发榴弹至少炸伤数人。
国军火力虽然也不弱,可是日军碉堡坚固,有居高临下,国军机枪火力压制不住。国军的迫击炮打上去只能掀掉一层浮土,根本打不了。
进攻的国军在地形处于绝对的劣势,被日军压制的根本无法抬头。国军官兵只能匍匐在土坑或者弹坑中,少一抬头就有可能中弹。
战斗经验丰富的黄闻生营长无奈,只得命令侧翼国军假装撤退,同时命令正面射击的机枪减弱火力,示弱于日军,准备他日军引出碉堡再打。
傲慢的日军见状,果然中计。他们认为国军久攻不下,伤亡又大,已经要溃逃。于是日军立即组织了一个小队的突击部队,准备反冲锋。
没想到,这个小队刚刚离开山顶,附近佯装撤退的国军两个连,就乘机冲上兵力空虚的高地。阵地上的日军猝不及防,就被国军手榴弹一顿好砸,手榴弹硝烟还没有散尽,国军官兵已经冲上六五三高地的碉堡和战壕中。
双方近在咫尺,枪械已经用不上,只能用刺刀大刀激烈肉搏。
刚刚率部冲下去的小队长林重治,慌忙之下赶忙率领部队冲回来,和国军混战在一起。林重治小队长冲在最前面,最早和国军杀成一团。他先用武士刀用力一击,挡开国军刺刀的一个直刺,但还来得及挥刀劈过去,就被傍边另一个国军士兵的枪托猛地砸在头上。林重治当场脑浆迸裂,死于非命。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激烈肉搏,这个中队日军全部死亡。
中队长小川指挥部下顽抗到最后一刻,他刚刚用王八盒子手枪打倒一个国军士兵,腹部就被另一个国军刺中,肚破肠流,横尸就地。
此战日军一个中队近200人,最终全部死光,中队长也阵亡,没有一人幸存,也没有一个人投降。这一战,不过是昆仑关战役数百场激烈战斗中的一个,并不稀奇,却足可见日军防御之顽强。
国军经过苦战夺取这个高地,伤亡大约是日军的一倍还多,更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后来200师接防荣誉1师六五三高地,师长戴安澜亲自上阵地查看。他发现整个高地到处都是国军和日军官兵的尸体,仔仔细细看过去,居然没有一具全尸。整个山头到处都是已经凝结的鲜血,山顶的泥土就像用血洗过一样,是红色的,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血岭。
--------------------------------中日两军在昆仑关大血战,双方伤亡都极为惨重,战况激烈到极点。日军死守,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国军猛攻,整连整排的拼光。昆仑关附近的高地,都成为一片尸山血海。
当天国军攻打各个阵地,却被日军完全拦阻,除了六五三高地以外,都没有得手。
在荣誉1师进攻的同时,日军第1大队集中部分兵力,在空军的支持下,从前一天占领的罗塘高地,猛攻国军固守的外围老毛岭,四四一等高地。
好在荣誉1师当时进攻虽然没什么进展,防御却还绰绰有余。在荣誉1师猛烈射击下,进攻的日军留下一地尸体溃败下去。
整个19日,国军进展不大。好在日军增援部队,也被阻援的新22师切断。
新22师3个团在公路上设置数条拦阻线,切断了南宁到昆仑关的道路。21联队的第3大队本来就在昆仑关,第1大队抢在新22师切断公路运输之前,乘汽车在第一时间赶到增援。可是,随后跟进的第2大队刚刚赶到五塘六塘地区,就被新22师迎面拦住。两军激战,新22师自然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奋力阻击。日军增援部队寸步难行,伤亡惨重。
日军第2大队刚到五塘,遭遇新22师65团第1营猛烈射击。日军当时大部还在卡车上,卡车纷纷中弹起火。卡车上日军仓皇跳车逃命,然后和65团1营对射。
日军火力虽然占有,可是在公路上他们被拉成一字长蛇阵,根本实战不开。而65团1营则设置好伏击阵地,机枪火力和迫击炮弹如雨点一样落下来。日军第2大队先头部队,被打的无法招架,只得慌忙向后撤退。
1营乘势追击,朝着还部分日军固守的卡车投掷手榴弹。
这一仗,第2大队先头部队惨败,卡车被击毁20多辆,官兵伤亡近200人。
邱清泉得知在五塘击退日军以后,知道日军上千主力立即就要反扑,随即下令,炸毁五塘通往六塘的木桥。63团工兵排带着炸药,经过对木桥两次爆破。没想到修建于清末的这座木桥非常坚固,居然只有轻微损坏,而炸药却用完了。
此时,共日军第2大队主力又杀到五塘,枪声如炒豆一般。邱清泉得知木桥还没有炸掉,对工兵排排长黄怀暄骂道: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就算用嘴啃,也要给我把桥破坏掉。如果日军到了,桥还在,你的脑袋也别想要了。
黄怀暄汗流浃背,只得将排里面所有的手榴弹都绑在两个桥墩上,然后引爆。还算黄怀暄运气好,这一下,将木桥炸得完全解体。
这边刚刚炸完,那边日军的装甲车已经开到了,朝着工兵排官兵扫射。黄怀暄带着部下火速钻入山林撤退,只伤了1人。
而日军装甲车看到被炸毁的木桥,也无能为力,只得停下来,等待日军工兵上来修桥。可是,炸桥容易修桥难,这又岂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更况且新22师不断发动对日军的袭击!
这样一来,日被死死的阻挡在五塘地区。
由于知道昆仑关一线吃紧,区区2000多人在荣誉1师1万人的围攻下,怕是支持不了多久,又得知第2大队在五塘被国军死死拦住。
第5师团长今村均果断下令,被新22师阻拦的21联队第2大队,立即放弃全部辎重和重武器,绕过新22师固守的公路,从山林的小路绕到昆仑关。
由于当时封锁道路的仅有新22师,中央军99军尚且没有赶到。所以新22师只能固守公路,无力分兵守山路小路,所以只能看着日军绕过公路,隐入山林消失。
这样一来,昆仑关日军增加到3个大队,也就是1个联队4000人了,兵力更加充足。
遗憾的是,由于第2大队扔掉辎重突袭,他们随身仅仅携带了一日份的粮食和少量弹药。所以,第2大队的增援虽然大量增强了昆仑关日军的兵力,却也造成他们补给更加沉重的负担。
20日到21日
经过三天激战,到20日,昆仑关一线的日军和国军都遭受很大伤亡。
荣誉1师一线几个主攻团都伤亡了三分之一,日军伤亡较少,也足以伤经动骨。
两军一线指挥官,被迫都向后方要求支援。
在南宁的第5师团师团长今村均,再次收到21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的求救电报。他立即命令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立即带领42联队2个大队,火速增援昆仑关一线。
此时国军早已经将这一线公路彻底破坏,并且设置了多条拦阻线。
中村正雄率领这2个大队前进20多公里后,就被新22师和99军92师死死阻拦,根本无法前进。
期间战斗也极为激烈,邱清泉命令新22师除了在公路设置拦阻线以外,还组织连排为单位的突击部队,不断从公路附近的山林突袭日军。日军在这样的拉锯战中,伤亡惨重,而且精神高度紧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偷袭了。
阻拦住了日军的援军,国军增援部队却也不顺利!
荣誉1师伤亡较大,进攻能力大减,杜聿明命令作为预备队200师立即参战。
戴安澜师长立即率领200师第600团从侧翼沿着公路,在坦克第6连的掩护下,直接杀向昆仑关。
开始还是比较顺利,但600团步兵接近昆仑关时,突然遭遇周边高地的大量暗堡的猛烈射击。国军步兵三面遇敌,难以抵挡,只得向后面撤退。
在发现步兵遇袭以后,国军坦克第6连立即冲到步兵前面,给步兵以火力掩护。没想到国军坦克还没来得及开炮,就遭遇日军隐蔽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连续炮击。
国军情报并不知道日军还有一个反坦克炮中队,所以也没有什么准备。
德军装甲英豪米歇尔.魏特曼中尉曾经说:坦克最可怕的对手,是敌军的反坦克炮。在反坦克炮没有开炮之前,坦克根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
日军反坦克炮在隐蔽阵地炮击,国军坦克无法发现它的位置,也无从还击。
一顿急速炮击后,坦克6连共有6辆坦克被击中。日军反坦克炮是仿造德国著名的37毫米反坦克炮,威力并不算很大,在二战初期已经被淘汰。
可是国军都是轻型坦克,无法抵挡。当场就有2辆坦克起火燃烧,全毁,另外有4辆中炮受损,坦克第6连连长席殿庚等多人殉国。
坦克被击毁,步兵又上不去,进攻就这样被日军击败了。
在200师进攻的同时,国军荣誉1师也在出击。他们占领了东面的枯桃岭,由此昆仑关东面所有高地都被国军控制。但这一线到昆仑关的地形太险,从东往西攻击昆仑关非常困难。
-----------------------日军增援部队被新22师拦截,卡车和马车都无法前进。但攻击昆仑关的国军,被日军碉堡火力拦截,进展缓慢。日军九二式重机枪还是很厉害的,每分钟发射400发,威力巨大。国军面对重机枪冲锋,基本等于送死。
激战到21日,21联队在国军冲击下伤亡惨重,尤其由于补给被切断,弹药粮食都开始短缺,深感无法支持。
国军在东面已经控制所有据点,但攻不进昆仑关,只得从北往南和东西往东连续攻击。
从北往南的200师一个团,在坦克5连配合下,再次沿着公路杀到昆仑关下。结果,仍然遭受三面高地上日军火力的猛烈打击,国军坦克装甲被日军机枪扫射,如同下冰雹一样。
坦克掩护步兵冲锋几次,每次都被日军交叉火力击垮,伤亡还很大。
而T26坦克的火炮虽然有一定威力,但射程不过几百米。在公路上的坦克,只能轰击到山脚附近的日军工事,而日军主要火力点都在山顶的半山腰,所以坦克也无能为力。
从北往南的攻击,不能成功。
至于从西往东攻打罗塘的200师598团,几次以重大伤亡冲上罗塘高地,将防御的日军全部消灭。但每次立足未稳,就立即遭遇昆仑关主阵地日军的大举反攻,又被赶了出来。
倒是进攻昆仑关北面60高地的国军有了进展!他们借助昆仑关一带山区特有的薄雾天气(能见度不到500米),偷偷爬到60高地上,在不到200米距离突然冲锋。日军驻守的小队拼死抵抗,只是由于弹药不足,轻机枪只能连续点射,不能扫射,火力大减。国军很快冲上山顶,两军进行了反复拉锯战,一个战壕连续争夺数次。最后国军占领60高地,日军防守小队六十多人,包括小队长在内全部死亡。
经过5天的惨烈攻防战,日军虽然还控制着昆仑关核心的几个阵地,伤亡却很大,周边已经有二分之一的阵地被国军占领。
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是个久经战争的老兵,他声嘶力竭的向南宁要求支援。
中村正雄旅团长亲自率领的42联队的2个大队,已经被被新编第22师和92师阻击,以蜗牛般的速度缓慢前进,伤亡很大。
经过半日苦战,42联队才突破国军五塘防线,并且修复了被国军炸毁的桥梁,却又在六塘被国军纵深防线拦住。
随后该联队不做修整,连续苦战一天一夜,才前进了区区2公里,仍然处于国家99军和新22师的夹击中,无法对昆仑关给予支持。
援军无法继续赶到,好在此时昆仑关日军已经有整整一个联队,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国军荣誉1师和200师继续猛攻3天,日军控制的罗塘,同兴堡主阵地都又成为尸山血海。国军官兵非常勇敢,他们前仆后继,前面的战友中弹倒地,后面的踩着尸体继续前进。
只是国军无法在较远距离摧毁日军碉堡,由于日军机枪火力很强,国军又无法接近碉堡使用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所以虽然进攻中造成日军一定伤亡,却始终占领不要罗塘,同兴堡,界首!
日军防御火力顽强,加上还有空中的优势,对进攻国军造成很大伤亡。
罗塘,同兴堡阵地上,到处都是国军和日军的尸体,罗塘山上有小溪,从山顶留到山脚。进攻的国军士兵往往要攻击几个小时,期间口渴难忍,就用水壶从小溪舀水喝。结果,他们发现小溪的水,完全是血红色的。由此可见,国军伤亡之大。
从18日开始进攻,战至6天后的24日,国军虽然有一定进展,却仍然没有攻入昆仑关第二线核心阵地。反而日军经过两次增兵,已经将昆仑关的总兵力增加到1个联队之多
由于连续数天进展缓慢,蒋介石感到非常不满,对一线指挥官给予严厉的斥责。他在电报中写道:前方各部队与炮兵等,如有不积极努力进攻,或不能如限达成任务者,应即以抗命畏敌罪论处,就地处置可也!
这份电报分量可不轻,看来老蒋是真的怒了。
白崇禧接到这份电报以后,愁眉不展,他虽然知道这仗难打,仍然没有想到会这么难打。
尤其日军第5师团作为日军最强悍的野战部队,防御能力实在惊人。不但防御阵地修的非常好,火力设置的非常完美,作战意志也极为坚强,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打了6天之久,国军毙伤日军超过2000人,却居然没有捉住一个主动投降的战俘,捉住的三四十个人,基本都是受了重伤无法移动,才被国军俘虏的。这几十人被俘以后,很快因为伤重死了大半。而没死的,只要伤势稍微好一点,能动了,就想方设法的逃走或者自杀。而且这几十人中,没有一个军官,全部是士兵。日军军官受伤以后,不是自杀,就让是附近的士兵将自己打死。
日军咬牙玩命死守,国军真的没有好的办法,只能一点点的啃。
白崇禧电报第5军军长杜聿明,要求加速进攻,违者军法从事。
杜聿明接到电报以后,苦笑着对部下说:白长官整天说要这个的脑袋,要那个的脑袋。现在日军守得这么顽强,抵抗的火力又这么猛,部队攻不上去,就算要了我杜聿明的脑袋,又有什么用处?
就在杜聿明左右为难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一个情报:第6师团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在九塘被邱清泉的新22师官兵狙击,受伤势很重,应该不能活了。目前第21旅团已经失去统一指挥,陷入混乱中。
杜聿明不觉得大喜:这是个好消息!看来,我们要转运了!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血昆仑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