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上城东,迎头遇见喇嘛僧衣穿法视频。喇嘛僧衣穿法视频,只收下,八十八个大徒弟,是民间小调的什么?

头图加载中...
新浪微博:庞尼西&&|&&微信帐号:punishlee
微信公众号:庞尼西的旅途故事
不安于枯燥生活的85后青年,混迹城市与大山之间,以追光逐影的态度记录行走的人生。
如果流浪是你的天赋,那么这是我最美的追逐
大凡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无一不对西域谜之向往。
少时读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为那只是漫无边际的苍茫慨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更能体会那种蔓延于心的孤独。就像是心中埋下的种子,总在等待着开花结果的时日。
于是了然于心的孤独,在某日还得一个人上路。
飞沙走石、黄沙漫漫,淹没了繁华古道,却掩不住的千百年来的丝路花语。这里有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与壮志,也有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关”的思念与遗憾。但文化从来都不是苦旅,因为驼铃声依旧在风中飘荡,如轮回中曼妙的梵音,述说着经年而来的宿命。
本文将不会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写作,需要了解行程的朋友可以参看攻略部分。
D1:—(省博物馆/风情线)—
D2:(古城/阳关/关/雅丹地质公园)
D3:(莫高窟/鸣沙山)—
D4:(七一冰川)
D5:(悬臂长城/第一墩/)—
D6:(马蹄寺石窟/冰沟丹霞/七彩丹霞)
D7:(湿地/大佛寺)—(东关清真大寺/南山)
D8:(北禅寺)——
D9:(塔尔寺)—(五泉山)
D10:—炳灵寺石窟—(白塔山)—
预告片:多啦A梦的奇幻漂流
虽然我觉得应该叫机器猫的奇幻漂流,但是好像又暴露年龄了......
这一刻出发,便是风雨兼程
,淌不完的水向东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汉长城,烽火狼烟的尽头
大地为帐,苍穹如暖
火星?雅丹!
天空啊,下着沙
45度仰望天空
天使不折翼
如茫,六月飞雪
只身高原,融雪成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万里长城,始于足下
雄关犹在,初心未改
下,走不完的朝圣路
叩一个长头,筑一世信仰
浪迹天涯,也要红尘作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那一抹清澈的眼眸
尘土飞扬的城市,每个人都是孤岛
炳灵寺,水自天上来
阳关之外,戈壁以内
从到,老旧的飞天专列,披着绿皮的外壳,奔驰在渐行渐远的黄土高原,直到驶入戈壁之地,天光才彻底黑尽。一夜的火车自是无话,只是失眠依旧,好不容易挨到天蒙蒙亮,火车竟然提前到达。
第一眼的,并无太多波澜,只是在一个混沌的早晨,一如既往的雨神附体,很难想象这样的干旱区也能下雨。没有阳光的,显得湿漉漉的,看起来更像个平原上的城市。
西线的拼车要9点才出发,所以拖着行李先去到了酒店。酒店就在沙洲夜市旁边,市场很大,铺展好几条街区,只是此刻仍是一片寂静,几乎听不到任何声响。大的时差问题这次算是见识,早晨的城市永远都处于未醒状态,而黑夜却来得异常漫长,近至深夜,也不过平时傍晚7、8点的光景。
一个人的旅行就像打鸡血一般,不想无聊闲坐,便只有步履不止。最近的博物馆并不在城区,于是一路健步而去,刚好赶到了8点开馆。本以为地方小博并无太多藏品,结果其体量甚至超过某些省级展馆,只是无奈时间有限,容不得细看,一路小跑才在有限时间内初览一遍。
大抵是迎接文博会的缘故,此时的街头,志愿者倒是多了不少,即便一个很小的十字路口,都会有四个穿红背心的文明劝导,这样的面子功夫真的也是够了。回到酒店,拼车师傅也刚到,本以为是辆小车,结果来的却是一辆30多座的大巴。在这里吐槽一下旅行公共交通的不便,每天悬在心头的事情都是拼车!拼车!拼车!
出城后,师傅将车停在路边,大致介绍了一下今天的行程,因为我们这个车走的是西线全天路线,所以覆盖了西线的所有景点,包括古城、西千佛洞、阳关、关、汉长城和雅丹日落等。讲解末,师傅十分淡定的说了一句,如果今天运气好的话,回到的时间应该是凌晨1点……当时全车的人都震惊了,以为师傅只是开玩笑的,结果最后实际我们回来的时间已经接近凌晨2点……到底要不要这么拼?!至于为什么要这么久,后面会详细说。
第一站是古城。名为“古城”,其实并无太多古物之实,大抵是基于当年的断壁残垣,为配合某历史剧的拍摄而重设。正赶上阴雨绵绵,妖风大作,吹得人也是一片凌乱。
至于古城不菲的门票,自是没有太多踏足的意愿,不过此地需停留半小时余,所以还是下车胡乱逛逛。本来是想找一处高地拍个全景,结果戈壁上永远都是望山跑死马,一阵狂风骤至,便不得不放弃想法,转而避入城墙外的废弃街市。街市虽也拆的七零八落,倒是让人想起了《大话西游》里的种种场景,就像那些时过境迁的西域小城,终究会掩盖在黄沙之下。
穿过街市的尽头,然后就进古城了!是的,我也没有想到,一不小心就Free了,大概工作人员也不会想到真有人会到那片快散架的街市里面闲逛。
走过城楼便进入古城内部,复建的城池其实算不得古意,倒也五脏俱全,偶有身着古装的游人走来,颇有种穿越的既视感。
第二站是西千佛洞,不想扑了个空。傲娇的洞窟因为下雨的关系,竟然都不开放。感觉的文物保护永远是走两个极端,前者如,精美的石刻荒废山野无人问津;后者如丝路一线,藏着、掖着,再巧立特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三站是阳关。因为与雅丹线并不顺路,需要走近百公里的来回路,所以阳关只有西线全天拼车的线路才会去到。当然,这个阳关其实也不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作为南路的必经关隘,当年那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阳关早已湮灭在黄沙之中、荡然无存,而今人却是觅得当年的其他烽燧遗存,以此为名,圈地收钱罢了。
既然不是原物,自然兴致不高,索性再次舍弃。沿着景区外的围栏,一路前行,便步入茫茫戈壁之中,好在此刻阴雨刚过,云层厚实,茫茫戈壁之中也不至于太热、太晒。耳边不自觉哼唱着《酒吧》,大抵面对漫无边际,总会有种天生的自由。
不过说起戈壁,不免有些惶恐,认知中的不毛之地,好像与这脱不了干系。而在一望无际中,孤坟荧荧、枯枝沉落,更是平添来几分惊悚。
远处的红山之上,隐约可见烽燧残垣,一旁立有亭阁,我想大概就是阳关之名“借尸还魂”之所,而红山之后则是白雪茫茫的。对于,心里总会有种“久仰”的熟络,毕竟那些年读过的诗书,已经千百次在脑海中刻画、描摹,而今日得见,终是一件幸事。
穿过黝黑的戈壁,已是红山的边缘。不远处矗立着孤立断壁,大抵就是长城的遗落。
至于更远处,则是星星点点的灌丛与绿洲,乃至湖泊。延续至今的勃机,皆缘于雪山,如今站在此处,才更能感受到它对于整个的意义所在,不得不说是上天的一种眷顾。
午餐后重新上路,正午的阳光一扫晨日的阴冷,温度也骤然上升。于是车里也开足了冷气,一下子从冬天又回到了夏天。不过望着窗外的时候,总能隐隐感觉路边蔓延着天光水影,开始以为前面是一片湿地,但是一路经过,却并无水泊的痕迹,四周仍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连灌木丛都难以寻觅,一下子恍然,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市蜃楼?!
关的收费站算是一个分水岭,至此以后便是无止境的让人抓狂的坑爹烂路了。汽车步入龟速前进模式,坐在车内更是随时抖得腾空而起,就连同车伙伴放在后面的西瓜在双手护卫下,依然眼睁睁看着被甩出,最后直接落在地上摔得稀烂。更不幸的是,这段烂路并没有时好时坏之说,而是一直烂……所以知道为什么返回会那么晚了吧,就是被这段路坑的,100余公里,单程近4小时,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
过收费站不远,就是西线的第四站——关。作为上最重要的隘口之一,关与阳关一北一南,守卫着,古人从前往西域,无论如何都必须要通过其中一座。
与阳关相比,关虽有争议,但与史书记载却基本吻合。至于争议的点则主要在于关所在的小方盘城遗址面积太小,作为汉朝最西面的海关有些不合逻辑。对于这一点,我倒觉得无所谓,毕竟那么多年过去了,小方盘城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不管怎么说至少也是当年原物的一部分,总好过于阳关那种挪用他物牵强圈地要实在得多。
当然,丝路的风物总少不了诗歌名篇的加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关”,便是大多数人对于关的第一印象。
这片夏季风无法吹达的区域,亦不止于戈壁沙漠,登上小方盘城旁的观景台眺望,其实还能觅得大片湿地,我想这大概就是路牌上标明的西湖湿地的一部分。而我想说的是,我在路牌上还看到了另一个熟悉的地名——,没有想到居然离这里也只有不足100公里的距离,不过倒是可以从这里想象到当年的水草丰茂,亦或今日如同诅咒一般的不寒而栗。
第五站是汉长城遗址,离关不远,也算是一脉相承。其实沿途长城遗迹并不鲜见,出以来,间或都能够看到一些断壁残垣,大致延续着长城的风骨,至于此处之所以立碑圈地,大概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缘故。
不过对于普通人认知的长城来说,西域的长城着实是有些另类,毕竟八达岭之流都只是明朝的复修品,更何况上溯千年的汉长城。也许,汉长城才更像“长城”的英文翻译一样,是一面“伟大的墙”吧。
抵达雅丹已近傍晚7点,这一路的颠簸真的让人完全没有脾气。不过当你真正站在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的时候,你又会觉得这一路艰辛都是值得的。
其实最早知道这个地方,是通过国师的电影《英雄》。虽然老谋子转型后讲故事能力越来越差,但是对于色彩运用上却永远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所以他选择了胡杨林、选择了,而雅丹作为最后的结局压轴,正同第三个故事的白色基调,真相永远都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苍凉。
景区的观光车沿途只停靠四站,鉴于雅丹地貌的漫无边际,所以每个人所见的魔鬼城,其实都只是冰山一角。第一处唤作“金狮迎宾”,一直都不太喜欢这些所谓的象形名称,虽易于标识,却也弱化了大自然千万年天然雕饰的质感,而身处其中,人类只是渺于天地间的弱小存在而已。
第二处名曰“狮身人面”,如果非要朝那个方向去想,倒也乐得形似。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夕阳下那些散落在戈壁上的独立存在,各自荒芜出一片孤岛。
第三处是出镜颇高的“孔雀玉立”,正赶上夕下,日落的光辉映得每一处雅丹也闪耀着熠熠的金色。
至于“孔雀”本尊倒多少透露着几分优雅,在这片如同外星球一般的大漠戈壁中,显得卓尔不群。
此处亦是整个雅丹的核心所在,望前路漫漫黄昏当时,戈壁尽头却非如霞落日,飘忽入黑云间,激起闪电连连,而未得半响雷声。
也许在这样的鬼魅中,也难有游人再选择越野,继续深度雅丹。
本以为“孔雀玉立”已是尽头,不想往前却是更为壮观的“西海舰队”。舰队之名倒并不夸张,此处连绵不绝之势不由得让人激动万分、肃然起敬。只可惜日落余晖难至,昏黄色中已满是暮归的色彩。
别离中的诡异的天光,绯红中间或闪电,夹杂着尖厉劲风,想必魔鬼城入夜,亦如传说般阴森心惶。回路依旧颠簸难眠,出关却又风轻云淡,师傅一根烟的功夫,抬头已是星空灿烂。
1.除了东线的莫高窟和鸣沙山有公共交通外,西线的景点都是需要拼车或包车的。拼车相对比较好找,无论是酒店、青旅前台,乃至公交车上售票员,都乐意于介绍各种拼车业务,费用也算是明码实价(路公交上都有价格的广告),差价不会太大。我选择的西线全天看日落的拼车线路,费用是120元/人(中午会在阳关附近的村庄午餐,拼餐为35元/人)。
2.西线拼车主要有三种线路,区别主要在阳关和是否看日落上。个人觉得雅丹最美就是日落时分,单纯只是白天的话,那种神秘的氛围会大打折扣,所以建议如果不是晚上要赶路的话,尽量选择有日落的全天或半天拼车线路;至于阳关的话,个人觉得有些鸡肋,如果比较执着于那个地名的话,还是值得一去。
3.关门票40元,这个如果要去雅丹的话,就是逃不掉的,其实更像是过路费的感觉。
4.雅丹门票50元,观光车70元。因为自己的车是不能进去的,所以观光车相当于也是必选项。在“孔雀玉立”停靠点还可以选择越野车继续深度雅丹,不过只能包车,没有尝试。
四窟志,赴八年之约
其实对于多数人而言,乃至丝路的想象,基本都源于莫高窟。我也不例外,要说丝路之行最大的动力,莫过于此,所谓梦之所绕、心之所往。只是相对于我而言,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终于在大学毕业八年之后,集齐了四大石窟,也算是功德圆满。
2009年的。那是我的第一次长途旅行,寄情于陕豫之间,亦是与念叨了多年的历史第一次打上照面。
2011年的云冈石窟。从一路南下,初识北国之冬的瑟瑟寒意,更拾得三晋之地恍若隔世的古老气质。
2015年的麦积山石窟。也算是行走在路上的常客,从到,终究没有走出广阔的大。
如今站在莫高窟前,依然会感慨万千。世界之大,无不跋涉千里而至,自己虽不是信徒,却也相信缘分,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感觉这些年真的看了好多石窟,那些隐于山林深处的精美雕刻,无不让人记忆犹新,而又心绪,之于隐世、散落与找寻,本来就是一次上下求索的漫漫之路。其他窟龛暂不表,只说这四大石窟,个人还是尤爱云冈。私以为莫高窟更精于壁画,唯主尊定立,至于麦积山则多少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
预约了莫高窟8:30的参观场次,首先并未入得窟龛,而是观赏一部名为《千年莫高》的电影。清晨观影自是各种睡意,加上不间断涌入的迟到者,实在有些难以入戏。好在时间不长,影毕便转场《梦幻佛宫》的球幕电影。这部电影倒更像是莫高窟的前戏,多了些身临其境的观感,展示的也基本都是些特窟,尤其是45窟,这些窟龛即便是在莫高窟中也难以得见。从这个影片中其实就能窥见莫高窟其实更以壁画见长,而唐以前的风格,真的只能说偏萌。
两部电影结束后,方才坐上摆渡车前往莫高窟。一路奔驰在荒芜人烟的戈壁中,唯有连绵的三危山指引着方向。20分钟后,摆渡车停在宕泉河对岸,远远就能望见莫高窟满目金光的崖壁,崖壁之上还有烽火台的遗迹。
步入莫高窟园区,绿树荫荫的,倒像个大公园。随机分配了导游,便带上耳机匆匆入园。
大抵是为了维护洞窟,目之所及的莫高窟,已经看不出太多本来的面目,曝露在外的崖壁被厚厚的砂石墙加固,只能从零星出露的壁画一窥当年。
至于各个洞窟则是铁将军把门,需要导游用钥匙打开后方能进入。虽然这样做,对于文物而言或许更有利,但是对于个人观感来说,其实是一种灾难,感觉就像去某个人家里做客一样,完全不觉得进入的是一个洞窟。
当然,莫高窟仅有的几个留有木门的洞窟不会有这种割裂感,毕竟时代如斯,多少有种承前启后的意义。
但不得不说的是,莫高窟这种深入的洞窟形式,确实较此前看过的、云冈和麦积山石窟要神秘得多,毕竟洞内、洞外完全就像两个世界。至于那些建于西教东渐时期壁画和雕塑,集合了庄严与曼妙,神秘和温婉;它们中的大多数如此天然似乎寻常可见,又如此尊贵,恍如究其凡生而难以企及。
根据莫高窟的规定,在导游的带领下,每个人会随机参观8个洞窟,但藏经洞、九层楼、涅磐窟等是肯定会去的,其他的就要看导游的心情。8个洞窟参观之后还要继续看的话,就只能趁其他团的导游,但是因为听不清解说,所以很容易就错过一些精彩的地方。而如果你多进几个洞窟后,你就会发现莫高窟的洞窟制式真的非常接近,一不小心就会忘了自己看的是哪个洞窟,所以我一路都用笔记下了看过的洞窟编号。一个上午时间,我大概看了有20余个洞窟,除特窟外,比较有名的洞窟基本都得以一观,个人觉得其实只有开凿于唐朝且未被后世重修的才真的算是莫高窟的经典。鉴于莫高窟内不能拍照,在这里借用网上的图片,讲一下我觉得莫高窟内最值得看的一些洞窟,如果你最初的8个洞窟没有去到的话,不妨回去继续蹭其他团的导游。
16-17窟(常规必去):17窟就是传说中的藏经洞,藏经洞的故事很吸引人,但是洞窟实际却很小,所以更值得看的其实是16窟,里面各种金箔加持。
96窟(常规必去):此窟是九层楼所在洞窟,里面有世界第三大坐佛与历代的基址值得一看。
148窟(常规必去):此窟是涅磐窟,因为位于莫高窟的最西边,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是第一个参观就是最后一个参观,人也会比较拥挤,耳机还很容易串线。个人觉得此窟不及大佛寺的涅槃造像更为令人震撼造像略卡通。
61-63窟(碰运气):此窟有全图(梁思成就是凭此图找到了仅存的唐代建筑佛光寺)和曹元忠夫人图。
237窟(碰运气):此窟内塑像为清代重建,所以连排位都是错的,但是其南壁壁画有仅见的反弹琵琶的舞伎形象。
249窟(碰运气):此窟是莫高窟早期重要代表洞窟,狩猎图是精华。
257窟(碰运气):此窟有九色鹿本生壁画,也就是小时候看过的经典动画《九色鹿》的原型。
428窟(碰运气):此窟是早期最大的中心塔柱式窟,萨缍太子舍身饲虎图就在这个洞窟。
洞窟之外的莫高窟,还从三危山上请下了慈氏塔,这座北宋初年的佛塔,体量不大,却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土木古塔了。只是在一众名气更盛的窟龛之外,落得门前冷清,被人遗忘。
同样冷清的还有研究院旧址,如今早已是人去楼空,成了陈列室。想来当年常书鸿等老一辈的专家真的是扎根于此,将莫高窟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他们的生命之中,这才有了后来蜚声世界的学。
再次跨过宕泉河,莫高窟之行也进入了尾声。爬上对岸的四下眺望,一侧是黑黝荒芜的三危山,一侧是洞窟遍布的莫高窟。一千多年前,僧人乐尊正是在三危山上,忽见对面金光闪耀,才在鸣沙麓岩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最后一眼的莫高窟止于道士塔,今人也是怨恨,哪怕基于旅游,亦未为其立有标识,只是矗立在道路旁,需得走近方能依稀辨认塔上的字迹。只是有时候在想,如果当年王道士没有把藏经洞的书卷卖给外国人,那么这些经卷还能完好的保留至今吗?哪怕这种保存只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毕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所谓朝廷已是自顾不暇,更何况这些经文书本。
1.因莫高窟实行门票网络实名预约制,所以特别是旺季,最好是在莫高窟参观预约网进行购票并预约,如果是到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后再买,则很可能因为超过人数限制而买不到门票或是只能买应急参观票(100元,限定4个洞窟)。
2.莫高窟门票为200元,包含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两场电影和莫高窟8个洞窟的参观.
3.目前私人车辆已经不能开往莫高窟园区,车只能停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再换乘景区摆渡车前往。
4.沙洲夜市外有公交车可以前往莫高窟数字中心,单程3元。我去程因为赶时间,所以直接打车,司机不打表,费用是30元。
天空啊,下着沙
就像你以为的金字塔是在沙漠深处,而其实背后就是城的现实一样,鸣沙山亦如此,与城不过一衣带水的距离,前一分钟还身处闹市梵音,一个转弯后,鸣沙山就蓦地倏然正正地出现在眼前。
绑上骚气的鞋套,一步步靠近鸣沙之丘,以为会有一个凛然的开场,结果一阵风吹过,便是一股脑儿的沙子往脸上砸,只得又赶紧戴上头巾。
大抵是第一次看到松散的沙子堆成如此高大的山,不自觉的就会害怕它崩塌。但是千万年来,它并未侵蚀过脚下的城市。
骆驼君自是对眼前的沙丘早已熟识,四五成行,慢悠悠的载着游人一步步的踏入远方的沙丘,回荡起悠然的驼铃声,如同想象中的西域一般。
本以为可以追着骆驼,不想在沙漠中行走实在费劲,脚步异常沉重,只能一步深一步浅的走着,与驼队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烟波浩渺的漫天黄沙中。
好在月牙泉不需要翻山越岭,顺着沙漠中逶迤的公路,纵入沙丘深处,便得见之。远远一瞥,郁郁葱葱的沙漠绿洲,鞠着新月般的一泉,亦如文章里那些不吝赞美的诗篇。
只是走近月牙泉,并不全然是绿意悠然,无处不在的黄沙还是会从不同的方向袭来,将两岸的沙生植物也覆上一层灰蒙,不过即便如此,月牙泉澄清的泉水,依旧没有被强烈的风沙所掩埋。
刚在朋友圈赞叹这是一个奇迹,结果就被好友指正,现在的月牙泉早就不是天然,而是连接着城区的地下管道维持着水位。开始还不信,回来后查证,亦的确如此,并且时间还不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就已近乎断流了。所以现在再回头看这些照片,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感觉怪怪的还有这株月泉古柳,心朽皮活本是一种见证,但围囿的土墙又有种刻意而为的强求之意。
至于月牙泉边的亭台楼榭,虽未必古来有之,倒是与沙山、清泉相依,营造出一种诗意。
拜别月牙泉,时间尚早,说好的鸣沙山,不攀登一下,何以保持“见山就爬”的传统呢?只是沙山在上,虽不至于直插云霄,亦是陡峭异常。
攀登过程自不必详述,反正远比想象中困难一些,特别是接近峰顶的位置,坡度陡增,不借助梯索,很容易就下滑。
登上沙丘,亦非极顶,蔓延以外的才是连绵不绝的大沙漠,鸣沙山只是一个开始而已。至于鸣沙极顶,依然遥不可知,还需借助沙滩车深入才行。
俯瞰来时路,静卧沙山间的月牙泉多少显得有些另类,跳脱于绿洲之外,就这么任性的遗落在沙漠中。
而沙山上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风,第一次真正体验到歌中唱到的“下沙”的滋味。可以毫无夸张的说,这里的沙就像雨点一样不间断的疯狂跌落,一瞬间满世界都是黄沙卷地,狠狠的砸在头上、坠入衣服里,而自己却根本无能为力。也难怪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长袖长裤的全副武装,而我却是一身狼狈,以至于晚上在前往的火车上,只要一碰头发,就抖落一地的沙,列车员一定是恨死我了,呵呵。
赶着日落前离开,也是一种无奈,毕竟错过了鸣沙山最好的光影。那些沙山上的脊线,只有黄昏之时,才展现出如画的曲折,而我只有这最后的一瞥,留下些许的念想。
也许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但就像那些空无一人的公路,带不走的只有你。
1.鸣沙山门票120元,有点偏贵。网上虽然有很多逃票攻略,但是目测均不太靠谱。也许半夜那种方式比较可行,但是上次朋友亲测也失败了。
2.鸣沙山风沙大,租防沙鞋套是必须的(15元),不想太狼狈的话,最好能穿上长袖长裤并配上头巾。
3.鸣沙山最好的参观时间是日落前,不太晒,光线也最好。
终于遇见你,还好没有放弃
凌晨抵达,早已困得不行,想着第二天还要一大早起来赶6点去镜铁山的火车,瞬间想死的心情都有了,不免有些心生退意。毕竟来之前对七一冰川就有太多困惑,除了包车之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靠谱的交通攻略来。而从镜铁山可以转车前往七一冰川的信息,也是从零散的游记中得来的,至于班车是什么时候,一天有几班火车什么的一概不知。在酒店睡了不到4个小时后,又打着鸡血一样的起来,决定还是先到火车站再说。
六月的,没想到竟然如此寒冷,连出师傅都说今年的天气异常,昨天的甚至还下了冰雹。只是此刻我满脑子里都想的是如何去七一冰川,和师傅也是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当地人居然对于七一冰川也知之甚少,就算是包车,大多也不愿意前往,因为他们口中的道路着实太烂。
清晨的火车站里,稀稀拉拉的坐着些人,只是一番打量,好像并没有游客模样的乘客,大多是背着大包小包的务工人员,大抵是前往镜铁山矿区工作的。还好登车前,总算遇见了两名女生,一问也是前往七一冰川的,心里才总算踏实一些,于是结伴一同前往。两名女生来自,这次来大是作为毕业旅行。她们本来以为我也是学生,结果不想已经是一个工作多年的“老人”了,所以一切真是时光飞逝啊。再继续聊才发现,我们竟然在拼的是同一辆车去的雅丹一线,可是我居然一点印象也没有,可怕的脸盲症啊,哎!
话说前往镜铁山的火车也是没谁了,个位数的票价与仅有的慢车班次,大概也只是当作矿区的通勤车辆罢了。驶离市区的时候,正好邂逅中的,只是通勤的绿皮车着实太脏,怎么擦都很难Get一个拍照的空隙。
于是两个多小时的火车,就这样慢慢悠悠的步入的深处,就像那些春节前漫漫的回乡班车一样,沿途都是些乡里乡亲的家常与熟络,蔓延着八九十年代的老旧时光。
抵达镜铁山后,随着人群走出车站,顺利的在停车场一角找到了七一冰川的大巴。不过大巴并不是什么班车,而是仅有的旅行社包车,还好有空余的位置,于是一番询问后得以上车。
镜铁山到七一冰川的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堪,沿着雪山下的河谷而行,亦无太多上上下下的颠簸,只一小时便到达景区门口。说是景区,其实连个像样的门都没有,但仍不妨碍收取不菲的门票,而且所有人都须在此签下生死状。之后重返大巴,再前行两公里,到达七一冰川的登山口。
一段陡峭的上山阶梯之后,雪也越积越厚,还好路线比较明晰,亦无多余的岔路。大家顺着蜿蜒的山路往上前行,队伍也越拉越长。只是同行的安全员不甚厚道,一路都给大家敲着退堂鼓。
其实开始部分都还比较顺利,直到这个转角。融雪成冰的小路,在这里变得异常湿滑,难以站稳,加上紧邻深渊,忍不住有些胆怯。队伍最前面的几位朋友,倒是踉跄着通过,可是到我这里,几番尝试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通过。
我承认此刻有想过放弃,毕竟玩户外这么几年,知道很多时候不能贸然为之。而这一等就基本等到了队伍的最末端,同行的那两个女生也赶了上来。
于是又到转角去试试,这才发现刚才的融冰现在已经彻底化成了水,所以只需要踩着稀泥,很快就通过了这段危险区域。再往上的登顶路其实就无太多问题,只是山势变得更为陡峭,海拔上升更多,但并无跌落之隙,所以除了耗费一些体力,大多有惊无险。
跨过山口的经幡,便是七一冰川。被积雪覆盖的七一冰川比想象中还要壮观,看上去也终于不像冰川那种建筑工地即视感的尴尬,回归冰川原本冰清玉洁的认知。
就这样,坐在山口久久不愿离去,望着这片大山之中的秘境,不由得想起歌中唱到,“终于遇见你,还好没有放弃”。其实每一次登山都像是一次不可知的征途,尽管荆棘密布,但是终点就在那里,让你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下山其实会比上山更小心翼翼,好在那些恼人的暗冰终于消失殆尽,所以从冰川重回登山口也不过1个时辰。
只是这一路趟着泥水出来鞋子,也算是废了。
重回镜铁山的时候,天空竟大雨倾盆,落得大家也是一片狼藉。延续着旧时光的矿区车站,真的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售票员亦不知网购票的操作,折腾了10多分钟,好不容易才把我的票搞定。于是提着背包匆匆跳上火车,结果任性的火车也是随意,莫名就晚点了,甚至什么时间开也是个未知数。
大概一小时后,火车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奇迹般的上路了。这一路倒是加快了速度,所以抵达的时候,并不比预计时间晚太多。只不过火车停靠的是绿化站,到站的时间依然未知,好在这里已接近市区,所以基本上所有的乘客都下车了。
傍晚的妖风骤起,再次下起了小雨,车站外也是各种混乱,一直走到大街上才总算打上出租返回酒店,来四天了,这一夜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1.七一冰川的交通不太方便,如果人数较少不方便包车的话,可以乘坐到镜铁山火车,之后再转乘旅行社的大巴(往返130元)前往。
2.到镜铁山的火车一天只有一班,回程亦只有一班,建议提前买好(单程4元),并将来回的车票都取好,因为镜铁山属于矿区,没有自助取票机,网购取票非常不方便。
3.建议抵达镜铁山后,不要耽搁时间立刻出站,因为去七一冰川的大巴仅此一班,错过了就只有在矿区找包车了。
4.七一冰川门票160元,进入需同时签生死状。从登山口到冰川为土路,步行上山约需2-3小时,下山约需1-2小时。
长城!长城!
天气真的很怪,白天还是大太阳,晚上却又是电闪雷鸣。早上刷百度地图,才发现原来住的地方就挨着东湖,于是挣扎着起床,直奔而去。真的很难想象在西域荒漠之地,还有如此的湖光山色,一潭碧水坐拥着连绵雪山,此情此景即便是在熟悉的高原,亦不多见。只可惜一夜的昏睡,错过了清晨的倒影和。
今天的行程轻松很多,主题便是长城,全程包车,正好可以不紧不慢的游览。包车的周师傅是昨天晚上认识的,也就是送我从绿化车站回酒店的出师傅,感觉人都蛮实在的,一路相谈甚欢。是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周师傅一家也不例外,当年就是从举家搬迁过来,而工作的地方就是酒钢,也算是见证了的发展。
第一站前往悬臂长城。因为这里靠近军事区的缘故,所以沿途都可以看到各种货真价实的坦克和装甲车,而且离得很近,就紧挨着公路行驶。
悬臂长城大抵是后人重建,所以看起来并没有多少历史沧桑的感觉,隐约可见的当年遗址也都压于城楼之下,加上墙体鲜艳的色彩,也算是相当失败的仿古实例。
好在长城本身筑于陡峭山脊之上,险要之势风骨犹存,所谓“迭障暗壁悬”。
只是即便是重建的悬臂长城,无论是漫道、剁墙还是墩台,都明显比八达岭、慕田峪等区别明显,也更为狭窄。悬臂长城虽看着不算高,攀登起来却着实费劲,很快就汗流浃背。
如果说攀登的过程还有些雾里看花的话,那么登上最高的墩台之后,一切就变得豁然开朗了。
回区,除了各自散落的绿洲,就是高高耸立的烟囱特别扎眼,所以之于如今的西域,更多的是一座工业城市。
俯瞰悬崖一侧则是前文所说的军事区,占据着山前纵深的腹地。只是不能理解的是,山下的遮遮掩掩,却在此处又尽览无余。
而一侧,则远远的矗立着独亭孤台,无关乎游人,却延续着千百年的守望。
至于墩台下方的空旷地上,则写满了今人的爱情和山盟海誓。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的是,在的一侧也逶迤着一处悬臂长城,可以参见下图左侧。据周师傅所说,此为私人所修,美其名曰“民间修复长城第一人”。只是复建的劣质如出一辙,倒还惹出李鬼之嫌,今人之圈钱也是厚颜无耻到了一定的程度。
前往第一墩的路上,特地让周师傅找了一处可以拍全景的地方,只是位置不甚理想,被铁栅栏遮挡,所见的也比想象中要小气太多,也罢,现实总是需要不断修正的。
第二站长城第一墩,就显得略无趣。尽管在地下谷修建了全透明的观景台,但在这里却显得无比多余,倒不如讨赖河峡谷本身看着震撼。
从地下谷出来便是长城第一墩。所谓第一墩,其实只是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如今看来,风化得比关更惨,几乎找不出本来的模样,更像是一弯坟茔,刻着墓碑祭奠时光。
而一座名声响亮的土堆自然是撑不起一个景区的,因此在讨赖河的对岸又修建了军营与客栈,再搭建起长长的索桥。只是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掩饰那些空空如也的尴尬,就连守着营地的小贩也没精打采的打着盹儿。
好在索桥上还能看到当地小孩玩耍,在这片死寂的讨赖河峡谷,也算是仅有的一点生气。
换个角度再看第一墩,眼前那些贴近于悬崖之上的夯土,才算有了些隘口的意义。
一路辗转到,已是午后。作为万里长城最重要的两个关隘之一,在体量上甚至超过,因此也是规模最大的关隘,只是谁又曾想到初建之时的也不过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
更没想到的是,城墙之外竟还藏有一汪水草丰美的湖泊,名曰“九眼泉湖”。虽说有些颠覆了对于的认知,不过也在情理之中。《秦边纪略》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几百年前,若没有此碧波荡漾的泉湖,大概也不会驻扎着数以万计的兵士,建起如此气势磅礴的了。
关帝庙筑于瓮城外倒是有些意外,当关公被越来越多的人以财神之名膜拜于庙堂之高时,却忘记了关公本是征战沙场的忠义至勇,驻守城门之外,才算符合关将军的血性人设。
穿过深墙高筑的瓮城,登上城楼,才知之大岂是时才远观下的局促!被城墙围囿下的内城,就是一方柳暗花明的小世界。
至于城中的游击将军府,才是整个真正的军机政务中枢。
在城墙上终于找到了LP上所说的第一墩--悬臂长城的徒步路径,而长城在这里延伸的线路也一下子明晰起来。只是相对于第一墩一侧还算连贯的遗迹,悬臂长城一侧即便只是刚出,便已断断续续得几乎消失殆尽。
穿过时光的门洞,岁月从未止步。
西侧瓮城外,套筑有一道凸形城墙,名为外城,正所谓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而一直心念念的“”三字便在外城大门之上。走出关楼之外,除了一望无际的荒凉,就是当地小贩的骆驼营生,搅得一番怀古之情,也被熏得意境全无。
返回途中恰逢“兵士”巡城,扮相虽不走心,但行进在人群中还是颇为穿越。
长城博物馆是此行的最后一站。硕大的展厅倒是极尽全面,纵观国内所有大大小小的长城遗迹,只可惜馆藏本身缺乏震撼的文物至宝,整体感觉有些泛泛而谈。
1.除了关楼有公共交通到达以外,其余各景点只能包车前往,各点间相距也是10公里+。在关楼门外有很多包车师傅,第一墩+悬臂长城约100元左右。我是选择的是全程包车,从酒店到3个景点再送到火车站,费用为180元。
2.3个景区是捆绑销售,门票为120元,包括关楼(含长城博物馆)、第一墩(观光车另收12元)和悬臂长城。
我一定是看了一个假石窟
金的确不是盖的,所谓物产丰富,就是在也能吃上辣的东西,实在感人。不过的拼车还是不太顺利,大抵不是旺季的关系,问了出师傅和淘宝店家,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拼车,最后还是通过酒店介绍,几经辗转才在青旅拼到车,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马蹄寺之行。
出城不远,小车便一路驶向。可能跟海拔高度有关,境内的感觉不及壮观,倒也难得清丽不少,绿意盎然的延伸至远方。初夏的油菜花算是头回见,黄色的小花开得灿烂,丝毫没有大固有的荒凉之意。
说到马蹄寺,印象最深的便是年前看过的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电影本身偏小众,不大的影厅也只三五观众。故事并不复杂,大抵是两个裕固族少年的寻源之路,以孩子的视野见证了民族的遗忘与草原的消亡。而在马蹄寺的重逢场景,正是影片的转折之处:在这里两个血脉相连、却又彼此生疏的少年真正懂得了家的意义,而情感的弥合,让这趟归家之路也不再遥远。有点扯远了,不过宗教之于人来说,确实是精神层面的一种顿悟。
回归马蹄寺石窟,其实这里是下一片分散的石窟群总称,普通游人能到达的景区只有千佛洞、三十三天、马蹄殿等几处主要窟龛,而以肉雕飞天闻名的、最有文物价值的寺石窟,则作为特窟,深藏腹地难以到达。因此位于半山之上的三十三天石窟便是目之所及的马蹄寺最主要的建筑,沿山开凿的犹如佛塔般的阶梯式建筑看起来更是蔚然壮观。
因为马蹄寺自创建之后便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所以在这里看见红衣的喇嘛,乃至经幡、白塔便不觉意外。而三十三天石窟,本身就是藏传佛教中绿度母的道场。
走进佛洞,沿着内部昏暗的阶梯一层层向上,异常陡峭,很多时候只够一人通行。
各层间筑有众多造像,其中又以绿度母为主。虽说度母法门在汉传佛像中信徒不多,但是在古和藏地却非常兴盛。绿度母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观世音的化身,只是造像本身已经和印象中的观音姐姐完全判若两人,凶神恶煞得好似历鬼一般。
越往上走,内部空间也越发狭窄,只是楼阁至顶,其实并无想象中压轴的窟龛造像,就像那些悬亘岩壁间的故道险径一样,修行之路的披荆斩棘,终究还是会回归孤独的日常。
紧挨着三十三天石窟的是藏佛殿和马蹄殿。马蹄殿是马蹄寺得名的来源,传说天马下凡时蹄印留在了此处岩石之上,虽然传说多有附和之嫌,但好歹殿内真的围囿有马蹄印记,成为镇寺之宝。
藏佛殿则破损严重,这里本应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左、右、后三面甬道中的几十个窟龛甚至延伸至漆黑的洞窟深处,却拜文革所赐,如今洞内造像已尽皆损毁,仅余部分造像腿部及小部分壁画。至于今之所见的造像,其实只是近年来千篇一律的失败复原罢了。
而悬崖之上,还可见大片的浮雕石,远远望着更像是诡异的外星面孔。看介绍说石塔多是苦行僧居住或存放舍利子的地方,只是居于如此陡峭的山崖之上,古人也是蛮拼的!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汉朝流行的崖墓墓葬形式,不知道两者间是否有所关联?
千佛洞则是三十三天石窟之外,另一片佛窟集中的区域。这里属于汉传佛教,虽恢复了部分寺庙格局,但主体还是那些修筑在悬崖上的石窟。
这里依山凿刻的石窟各自散落,不像三十三天有一条长而连贯的登山通路,因此不得不来回往返于栈道之间。
印象最深的是名为药师殿的窟龛,须要沿着内部的石洞往上攀缘,是的,是那种手脚并用的攀爬,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台阶,需要翻上一个纯90度的窟窿才得以进入。当然,终点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今人复建的造像更是不值一提。
不过千佛洞有马蹄寺唯一没被破坏的一窟唐代造像原物,而且竟然不是丝路造像最常见的泥胎木塑,采用的是直接雕刻的方法。对于此,其实开始是狐疑的,毕竟此龛造像本身并无太多盛唐造像的传神气韵,反而更像今人的拙劣补刻。
其实回想整个马蹄寺石窟亦如此,大抵是经年而来的风化与人为破坏,那些曾经傲然于世的精美雕刻大多已荡然无存,拿现在的话来说,马蹄寺石窟更像是一个假的石窟,来这里更多只是一种感受的过程,体会当年开窟的智慧与凶险,及至感悟今时信仰的意义,至于石窟本来的模样,就只能靠想象了。
当然,马蹄寺的精彩远不止于此,那些雪山下茫茫林海,绝壁上的空中楼阁,乃至充满裕固族特色的村落、建筑,都是马蹄寺不同于其他石窟的魅力所在。
马蹄寺有个雷区需要特别说一下,那就是格萨尔王殿。这座独立于景区通票之外景点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倒是一屋子比例失衡、面容丑陋的格萨尔王雕像,让人印象深刻,感觉就像走进了鬼城一般。
1.前往马蹄寺的班车需在汽车南站乘坐,之前查攻略说的每天会有1-3班,但实际打电话询问车站,给出的答复是淡季非周末是没有班次的,所以仍然只有拼车。一般一日游的拼车,大多是上午马蹄寺,下午丹霞,所以如果只去马蹄寺的话,也可以选择拼这种一日游的车。我选的是全天拼车,包括马蹄寺、冰沟丹霞和七彩丹霞,费用是130元。
2.马蹄寺通票70元,包括马蹄寺风景区(千佛洞、动物园、裕固族歌舞)和马蹄寺北寺石窟(三十三天、藏佛殿、马蹄殿)。格萨尔王殿门票为3元。
论丹霞地貌的打开方式
说到丹霞地貌,其实首先会想到的是、崀山这样“身陡顶平”的红色砂砾岩的典型,而乃至整个大的丹霞景观则有些不大相同,甚至让人疑惑,这也算是丹霞地貌吗?不过对于“丹霞”这种国际地学界没有达成一致的地貌概念来说,本来定义上就有些模糊不清,比较普遍的说法归结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即便是09年国内打包申请的世界遗产,也只是以“丹霞”之名申请,而提名地也是华南湿润区、临水型丹霞的作为代表。至于大这种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就更难以认同了。
虽然概念上不易认同,但电影《三枪拍案惊奇》还是让丹霞名声大噪,善用色彩是国师的一大特色,而丹霞就正是无数鲜艳色彩凝固的具象。可惜的是电影最终口碑扑街,也成为国师从影以来最烂的影片,没有之一。
个人觉得丹霞的打开方式上,冰沟丹霞会比名声在外的七彩丹霞更为有趣。七彩丹霞美则美矣,但真的很容易就审美疲劳。
午后,出一路向南便踏上了丹霞之路。同马蹄寺方向愈发清丽不同,丹霞方向则是固有的粗犷,寸草不生的河道与山峦,尽是无穷无尽的荒凉。
去冰沟丹霞的人不多,大概掰着手指头也能数过来。景区分为小西天和大西天两个部分,间或着两条相连的沟壑。小西天虽不及大西天视野广阔,但却延伸出更为陡峭的石阶,满眼奇柱怪石,亦收窄在触手可及的境地之中。
如果说七彩丹霞是看色的话,那么冰沟丹霞则以形见长。虽不喜景区各种生搬硬套什么城堡、宫殿之名,但其广泛分布的丹霞崖壁、石墙、、尖峰等,自是挺拔宏伟,乘着想象的翅膀,本身就是一片有故事的地方。
大西天则蔓延在群山之上,视野极佳,一览众山小。
走在人迹罕至的栈道上,面对着壮阔的群山,尤其是远方的雪映入眼帘的时候,心境也被打开,有种荒野中的自由与奔放。
抵达七彩丹霞的时候,虽已近黄昏,却没有任何落日的迹象,加上越积越厚的云层,终究没有碰上日落的光影。不过这里明显比冰沟要热闹得多,一波波的游客趁着黄昏前纷至沓来。
1号观景台是整个七彩丹霞最大的观景台,蔓延在小山之上,四面八方皆是观景台。初见的丹霞,还算震撼人心,绚丽的暖色勾勒出群山的纹路,只是真实颜色远不及摄影作品中的灿烂,也可能是这暗淡的黄昏,缺乏打破沉闷的光影。
沿着观景台深入各条支路的尽头,群山粉饰的色彩与纹理也有所不同。景区内弯弯曲曲的公路,分割出两山间狭窄的存在,却又在转角后消失,留下一段隐匿的想象。
想象之外并非毫无边界,那些断断续续的绿洲,就好似一块天然的屏障,将七彩丹霞与周围的荒山划出了分明的界限。
5号观景台大抵只是1号观景台某一侧的外围,所以视野仅限于单侧,加上距离稀疏,只能远远的望着起伏的赤色崖壁渐行渐远。
栈道的尽头则是麻子面馆,作为《三枪拍案惊奇》里面主要的场景,如今只是铁丝围栏的荒废,独立于荒山之间,倒像是一个碍眼的钉子户。
4号观景台被称为刀山火海,也是观日落最好的地方。作为整个景区的压轴,这里的山峦呈现出更为艳丽的色彩,从不同深浅的红色,到更为醒目的金黄。可惜终究没有等到期盼已久的夕阳,只剩下寒风中瑟瑟的想象,不过也许这也才是丹霞本真的一面吧。
回程途中观光车还停靠了2、3号观景台,只是所谓的观景台早已处于封闭状态不得进入,在这里的停靠纯粹就是完成任务,把大家从一辆车又赶到了另一辆车。怎么说呢,七彩丹霞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让人失望的,阴天里暗淡的光影是一方面,油然而生的审美疲劳更是让人遗憾。这大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这里特别说一下,此次一同拼车的朋友。老两口来自,退休后便开始游历全国。这之前从、一路过来,接下来还要去。其实真的挺佩服他们的,毕竟年近花甲,还坚持携手在路上的人并不多,言谈举止间满是两人相濡以沫的日常。
两只同胞因为年龄相近,所以聊得更多一些。短发女生来自,是传说中的文学女博士,作为北师大的交换生来大陆也有小半年光景;长发女生是她的朋友,目前在工作,相对会话会少一些。大家聊了很多,之前一直以为同胞来大陆,会比我们去更容易一些,其实亦不然,更尴尬的是,不算,就连、同胞来大陆,也依然是外宾身份,甚至无法入住普通的酒店,这又让大家口中的一个国家,如何得到认同呢?
1.前往七彩丹霞的班车目前可以在汽车西站乘坐,除了专线车,乘坐或方向的班车也可以。冰沟丹霞距离七彩丹霞还有20余公里,没有班车,所以如果要去的话,要么在七彩丹霞门口包车,要么像我一样从就开始拼车。我选的是全天拼车,包括马蹄寺、冰沟丹霞和七彩丹霞,费用是130元。
2.冰沟丹霞门票40元,观光车20元。七彩丹霞门票40元,观光车20元。总体而言,丹霞的两个景点,应该算各景点里面性价比最高的了。
这里才是塞外江南
和相比,确实宜居太多,“半城芦苇半城塔”的惬意很难想象会在,所以有个硕大无比的湿地公园也就不足为奇。民国教育家罗家伦曾作诗曰“不望顶雪,错将认”,虽然多少有些打油诗的嫌疑,但也正说明的“塞外”之名并非浪得虚名,只是如今相对于丹霞的大红大紫,知道湿地的人就少之又少了,我也只是在《国家地理》上读过相关的文章,所以才将这里早早的列入我的计划之中。
于是的最后半天,便是从湿地公园开始。湿地公园位于北郊,距离稍远,但是有公交直达,所以还是比较便利。清晨的公交车有些拥挤,但真正坐到终点的却只我一人。整个湿地公园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胡乱逛了一小时,也只是走了很小的一片区域。
旧地方志称:“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目之所及,虽已不是县志中那个古意悠然的天光水色,但草长莺飞、鱼翔浅底的境地,与当年其实并无不同。
真的很难想象这里就是那个大漠风沙的,绿色反而成了主调,无论是摇曳的芦苇还是澄清的湖面。在这里甚至可以打鸟,众多水鸟翩飞、野鸭云集,叽叽喳喳的叫着,恍惚间以为真的就在。
当然之于,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丝绸重镇岁月悠长的历史,而那些保存至今的文化古迹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大佛寺,寺庙始建于西夏,距今已近千年。其实单是西夏之名,就会让人浮想联翩,大抵是受以前武侠小说、电视剧的影响,所谓西夏总给人极其神秘的感觉。
从湿地返回市区,便直奔市中心的大佛寺。佛寺并不难找,但是寻找入寺的山门却颇费周折。因为手机地图上大佛寺有若干个山门,但实际只有靠广场一侧的门是开放的,害得我围着大佛寺绕了一大圈。
途中还意外发现了另一处国保——会馆,没想到竟然就挨着大佛寺。只是会馆的入口也并不在外围,而是在大佛寺里面,开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这是后话。
大佛寺作为西夏国寺,整个建筑沿中轴线高度对称,那些历经岁月的恢弘木雕,处处都散发着皇家寺庙的恢弘气度。
只是之于我仍有些小失望,本来以为西夏寺庙会完全迥异于中原,现在看来其实也各种类似,那种来之前念想的神秘也就荡然无存。
进入大佛殿还需脱鞋,这在国内寺庙中倒是少见。大殿之内光线不好,即便是这样的艳阳天,依旧凉意袭来。殿内供奉着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历经千年,规模之大还是远超想象,几乎就要填满整座殿堂。只是卧佛本身不像、的同类造像一般庄严,红唇的妖娆加上曼妙的身姿,倒是和造像有几分相似。但如果仰视观之,其实又面露慈祥,比莫高窟的涅槃窟看起来要精致得多,也不像大佛寺的宣传照给人很卡通的感觉。但卧佛总归采用的是木胎泥塑的方式,所以也算承启丝路一贯的风格。
踱步细观,整组涅磐塑像就这样静静的横卧在昏暗的殿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加上矗立在佛祖旁的大多有眼无珠,其实分分钟有种惊悚片的既视感。据说,原来在佛像的体内还有三层空间,放满了佛经和各朝各代供奉的宝物,只是可惜在万恶的文革,一切又是被粗暴的付之一炬,焚烧捣毁了。
大佛之外的佛寺,除了合并而来的土塔,就是各种佛教艺术的陈列,虽古物不多,但胜在用心,甚至还可以看到前文提到的寺复原的特窟,以及各种珍贵的原版藏经。
会馆同样值得一看。作为清朝商人在此经商的活动场所,会馆本身就是一个集高阁、戏楼、牌坊等为一体的庞大建筑群。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之旅,那种铺面而来的历史气息,真的是一走进去就能清楚感知到,而曾经那些鲜活的场景也仿佛跃然纸上。
除大佛寺之外,在还打卡了几处文保。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是新晋的国保单位,和鼓楼倒是有几分相似,分隔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抵就是最初的格局。虽不确定鼓楼之上还有多少是当年的原物,但正应鼓楼&“楼”&之名,那种从古到今的精气神儿从来就没有被人遗忘。
同批次的国保还有西来寺,隐匿在老城深处。周遭的拆迁已经开始,尘土飞准备再造一片“旧”城。
寺庙本身并没有太多特色,也看不出年代,而那些百科中描述的塑像与壁画更是早已尽毁,现存几乎重建于上世纪8、90年代,至于最感兴趣的唐代遗存的西偏小殿,在一众殿宇中已经不知去向,或者也已被翻新成了今时模样,泯然众人矣。所以有时候觉得,后面批次的国保评定真的有点水。
省保中值得一说的是万寿木塔,矗立于中心广场上,尽管书写着从北周而来的历史,然并卵,直到民国15年才得以重建,说来也有百余年历史。但相对于古塔而言,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昏中的古塔,雀鸟围翔,铃声成韵,广场上则聚集着打篮球的当地人。时光总是停不住的往前走,但是有些瞬间好像千百年来,又不曾改变一样。
1.湿地公园无门票,可在市区搭乘4路公交前往,车费1.5元。
2.大佛寺门票42元,其他市区景点无门票。
3.老城区打卡路线建议:鼓楼-大佛寺(会馆)-万寿木塔-西来寺,正好可以走一个环线。
你的西宁,我的山
午后,从一路沿着的雪山草甸辗转到,荒芜的属性终于渐行渐远。只是丝路漫长的白天,之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三竿基本从早上6点开始,而晚上9点天才慢慢开始变黑。但与时间上同步的气质不同,这里的天气却是极其诡异的。仅仅只是初识的下午,就经历了火车站漫天卷地的沙暴,东关说来就来的大雨,以及南山落日余晖的晴朗。
至于这一章为什么取名叫“我的山”,大抵是因为自己对于山的偏爱,即便在短短的两个半天里,也把区附近的南山和北山都爬了一通。
去南山其实并不在计划之中,但是心中的执念总想找一个俯瞰的视角,于是在逛完东关之后,就坐上了去南山的公交。黄昏前的南山基本上没有游人,整个登山小路上就我一个人在和阶梯较劲,好在紧追慢赶的在日落前登上了南山高处。虽然视野有所阻挡,但还是可以俯瞰到大部分的,围囿在两山之间,矗立着各种高楼,却又似曾相识。
南山说是公园,其实连个路牌都没有,更多时候只能凭感觉走。还好台比较显眼,占据着南山上的独立高地,一看就知道是一处登高远眺的绝佳之处,于是锁定目标,寻路而去。不过走近了才发现,所谓的观景台其实仍处于烂尾状态,好在围绕台的观景栈道已经完工。走在栈道上环顾四周,才发现面对的城区,其实已经不是先前所见的,而是枕着河另一侧,看上去也要温婉许多。
黄昏的光影总是透彻,穿过城市的尽头,甚至还能望见远山连绵的雪峰。
台下则是一处清真寺,目前还在扩建中,并未开放。后来脑补才知道,清真寺里面竟然还有一处伊斯兰先贤的陵墓,姓甚名谁并不重要,却在若干年前便抢得了城市风水的宝地啊。想来,应该算国内受伊斯兰教影响最深的城市之一,满大街白衣白帽的阿訇也是没谁了。
沿着台下的小路下山,路边满是小花灿烂的开着。夕阳中的浦宁之珠,就像这个粗犷城市中的异类,沐浴着晃眼魔都的情调。
山下的南山寺已经霓虹闪烁,残阳如血,却难抵城市入夜的瑟瑟。
去北山则是计划之中,只是赶上了奇葩的班车时间,不得不一大早就来爬山。出只能开到山前烂路的烂路,旁边则是一处天主教堂。
之前看北山也就是北禅寺的资料,最让我感兴趣的便是被誉为“第二悬空寺”的“九窟十八洞”,这也是促使我来的很重要的原因。不过没想到是,这根本就是一个坑,后面慢慢详述。
话说当时看到这一段陡峭而漫长的上山路的时候,其实有一种想死的心情,但是看着尽头仿佛是连着绝壁上的石窟时,还是一鼓作气的爬了上去,结果……
其实没有结果,一堵围墙在石窟前拦住了去路,转而延伸向山的另一侧。本以为可以绕过去,结果这一绕就走远了,不仅与石窟背道而驰,而且一不小心就爬到了绝壁之上,也就是北山最高处的宁寿塔。
早上的天光明显没有日落时的透彻,感觉整个城市都蒙上了一层薄雾,当然也有可能是霾。
市保的民国府邸就在塔的另一侧,不知为何人官邸,倒是不断有建筑工人进进出出。
虽说宁寿塔已是北山极顶,然登高处层峦叠嶂,一山更高过一山,北山也不过是其中一处不起眼的小山罢了。独爱逆光中的白塔,所谓大山深处,终究没有踏足。
沿着山脊的另一侧下山,继续寻窟而不遇,沿途也询问了不少人,但大多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最终还是在一位锻炼身体的当地人的带路下,才在陡峭的土路旁找到了通往“九窟十八洞”的岔路。岔路很不起眼,几乎处于荒废状态,还好不算太远,终于走到了石窟前面。结果石窟并没有开放,而是铁将军把门,怎么敲门也无人应答。
就在准备悻悻离开的时候,碰见了在这里施工的一位师傅。师傅是人,和同事一起在北山施工,配合的光彩工程。
师傅人很Nice,听说我是来看石窟的,就带我上到了工地一侧,终于得见一窟,名曰玄女殿。只是窟内乏善可陈,仅有的造像明显也为今人重塑,还是有些失望。
不过仔细想来,北禅寺如果真如宣传中的“第二悬空寺”亦或“莫高窟”的话,也不至于这么多年依旧只是省保之名,大抵还是言过其实。如今留下这么一个烂尾工程,也只有靠铁门紧锁,来掩饰空空如也的内涵罢了。
洞窟之下有小路通向土楼观,所以要拜访“九窟十八洞”,从土楼观一侧上山才是正途,只是土楼观这边立有牌子写着“危险勿入”的字样,所以大抵也不会有人从这边上山。土楼观本身为道教宫观,年代感不强,守着空寂的庙堂,也只是匆匆流过的时光。
两山之外的,始于东关,止于博物馆。东关清真寺算是来之前,对仅有的一点了解,所以到的第一个点,便直奔这里。作为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这里一直都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至于建筑本身,虽始于明朝,却多有重建,最近的一次则是1982年,但依然不妨碍东关清真寺成为最新批次的国保,大抵也有民族团结的意味。
好在东关清真寺并不像国内多数清真寺那样,充满着诡异的气氛,尽管这里的大多数仍然只是戴着帽子的阿訇,或裹着头巾的妇女,但还不至于像上次在巴巴寺,那种感觉完全就是闯入另一个世界的尴尬。
在东关清真寺还碰见一个小哥,一看到我就知道我是从那边过来的,因为大家都已经被炽烈的阳光晒得黢黑,皮肤也开始脱皮,一番闲聊下来也是颇有感触。
去省博物馆,则是从塔尔寺回来之后。每次在国内旅行,总是喜欢逛一下当地的博物馆,特别是省一级的,总会遇见一些难得一见的瑰宝。只是省博物馆在国内众多博物馆中,虽算不得最差,但确实馆藏很弱,甚至都没有一件重量级的文物,浪费了博物馆还算气派的外观建筑。
而一家无趣的博物馆的典型便是,一楼索性全是歌功颂德的东西,因此可以直接略过。二楼稍有看点,可以看到各种精致的民族物件,也算是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个人偏爱藏族器物,所以坛城、唐卡、格萨尔王之类的,还是很能让我满足。
至于铜鎏金观音造像,实在算是青博的镇馆之宝,难得让人眼前一亮。
幸运的是,恰好赶上丝路临展,也算是弥补青博馆藏不足的遗憾。而临展中虽然只是不多的文物,但是逼格真的高出许多,不由得想起了之前的、乃至,再看看如今的,感觉真的就要走出了。
1.上述景点均无门票,是的,包括东关清真寺现在也不收门票了。不过总体一般,如果正好有闲时在转转,倒是值得一走,没有必要专程前往。
2.如果想要俯瞰,个人更推荐南山,北山基本就是一个坑,而且观感、交通都不是很好。
坎布拉,意外的惊喜
其实去还是,一直都是此行中最纠结的问题。之于我,美则美矣,但是除了广阔之外,似乎又不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而,虽一见倾心,但多少有些小众,之前翻看的攻略和游记,基本也是前往。于是到之后,就开始疯狂的各种询问的拼车,从酒店到青旅,甚至是街上发旅游小广告的,无一不漏过。
只是淡季的原因,一番问询下来,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做拼车生意的基本也都是走的一线。但大家还是好心的帮我作了登记,只是最后的希望还是破灭,晚上陆续接到电话,均被告知没能帮我找到其他拼车的乘客……这时还是青旅的小哥给我一个建议,告诉我客运站每天有发往的班次,实在不行乘坐班车去也是可以的。
于是第二天一早就跑到客运站,才发现每天确实有一个班次,只是发车时间非常奇葩,居然是上午十点半,但也没得选,只得先买上,这才有了前文中北禅寺的行程,其实也就是为了等这个点。至于为什么班车会选在这么一个倒中间不两边的时间,后面在有跟当地人聊到,没想到竟然是为了促使让大家去参团,想来也真是屁股决定脑壳的人才想得出来的。
当然班车的慢,永远让你毫无脾气,就算发车时间再晚,也不影响还没出城就在路边又等上一等,而再重新上路已经接近十一点半。中途会经过平安区,路两旁可以看到非常多在建的清真寺,大多修得非常豪华。拐上平阿高速后,又回归熟悉的高原风光,连绵的雪山从窗外一闪而过。
从扎巴下高速后,班车进入乡村模式,司机也很家常,基本上和每一个下车的乘客都要唠下嗑,完全木有要赶时间的意思。在牙什尕第一次看见清澈的,蜿蜒在荒山间,还是非常震撼。
本来以为班车是到景区,结果班车在镇就戛然而止,而镇上离景区其实还有近10公里的距离。班车司机给我推荐了一名当地的面包车师傅,师傅姓杨,说话非常有Power,字正腔圆的,讲起事情来总是喜欢把人“压”着,但是人非常Nice,后面还帮我去追的班车。当然,最开始和杨师傅谈的时候,只是想包车到景区大门,结果一番咨询下来,才发现景区其实是个坑,处于、两县之间,各自为政,所辖的范围又极广,不包车根本就没法玩。于是一商量,索性全程包车,再让师傅将我送到,虽然费用小贵,但后来发现这才是最明智的,不然多半会在滞留一夜,具体详细情况可以看文末的攻略部分。
而包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师傅可以帮忙逃票,当然过程稍显麻烦,中途甚至还换乘了杨师傅儿子的摩托车,至于为什么,其实因为里面本身也是当地人居住的地方,所以你懂的……
第一眼的算不上惊艳,夹峙在丹崖间的一湖碧水显得有些沉闷。
但是随着公路一路往上,逐渐进入李家峡库区,一切才开始渐入佳境。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就是小时候语文课本中读到的李家峡水库,只是范围要更大一些。而课本中提到的诸如龙羊峡、刘家峡等,其实也都是这一线的水电站,是不是突然有点回忆杀的意思,继续暴露年龄中。
现实中的李家峡水库也的确戒备森严,沿途都可见持枪的武警在站哨,好像也不能走到大坝上面去。
所谓高峡出,在大坝前还体会不深,只觉得蜿蜒的水大抵骤满两山间的罅隙,波平如镜的碧绿,有种沁人心脾的清凉。而远山间出露的湖面,却又是鲜明的天蓝色,分隔出完全不一样的两片天地来。
继续而上,高峡才逐渐显现,而映衬着天光的湖面,也不像刚才那般泾渭分明,在一片丹霞峰林间,倒是一派澄净之境。杨师傅特意停车让我拍“金龟戏水”,当然象形这种东西还得靠想象,硬要朝那方面想,也倒乐得个神似。
位于垭口的观景台,算是最让人惊艳的地方,也难怪喇嘛师傅们流连忘返。
观景台的栈道呈环线,蜿蜒在大山之上,走入其中,很难不被这里的湖光山色所吸引:醉人的湖水就像蓝宝石一样的泛着白色的光,而四周的赤色山峰却又沟壑纵横、雄浑陡立,更别说远处大山上残留的雪迹,泛着动人的幽光,映衬在这片波光水影之中。
离垭口不远的拉毛岗则景色稍逊,大抵是各种树木遮挡,只能望见远处兴建中的一尊坐佛,初略估计体量不小,想来地区本来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复兴之地,只是今人浮躁,借大佛之名是否也意味着即将涨价呢?
过拉毛岗便进入了下山路,蜿蜒的小路经过一座座藏族村寨,画风倒更接近藏地。
途中杨师傅又捎带我去了两处当地隐谧的景点。第一处位于村落背后的深谷中,开始还不以为然,直到四周皆是形态各异的丹崖,这下子才豁然开朗起来。
另一处,杨师傅则露出了诡异的笑容,特意停车指给我看,我只想说大家的恶趣味还真是一致,不过和丹霞山相比,还是不够神似啦,哈哈~
这之后便奔赴标志性的,这也是杨师傅一开始就一直念叨的景点。只是我觉得比较一般,特别是后面三座,难道是说手指断了么?所以其实还是蛮牵强的。
过了,基本就已经出核心区域了,剩下就是往赶路。因为杨师傅的儿子今天也要去办事,所以一直和我们同车。杨师傅一路上都在教育儿子,虽然偶尔能听得出是在说中文,但是大部分发音都极其怪异,后来忍不住问杨师傅,才知道原来他们说的是本地方言。我一直以为北方语系的都和普通话差距不大,没想到竟也像吴侬软语一般的晦涩难懂。
一侧的垭口,只有一侧才有植被覆盖,立于山头的树木,妩媚出各种形态,煞是好看。
大山之上甚至还有一片油菜花田,迎着6月的阳光,开出泥土的芬芳。
无数回头弯的下山路,则有种久违的感觉,公路在森林中、草甸上蜿蜒,远处则是连绵的群山,或丹霞,或白雪皑皑。
这段下山路真的开了很久,滑过一道弯后发现下面又是一道弯,总有种没有止境的感觉。直到重新回到边,这才总算走出的层峦叠嶂。
其实的丹霞并不输于,特别是隔绵延纵横的赤色陡壁,只是黄昏时正好逆光,色彩上暗淡了不少。
但是一旦走出逆光的阴影,一切又鲜亮开来,比肩七彩丹霞的阿什贡地质公园,其雄浑之势甚至远胜。
车到时刚过五点,已经赶不上发往最后的班车,于是杨师傅一路紧追,终于在城外赶上了刚刚发出的班车,让我得以顺利返回。望着窗外的清清,大抵后会有期。
从到总算一路顺畅,100多公里的道路,大部分已是高速,甚至已经不需要翻拉脊山,一段长长的隧道,连接起山里山外的两个世界。
总体而言是值得去的。虽然就景区来说,是极不靠谱的,各种捆绑销售的作死,使得这里的人气越来越低迷,但是本身的景色和淳朴的人民却真正不应该被埋没在这大山深处,被人遗忘。
1.到交通不是很方便,最好的方式还是拼车或,只是淡季不容易在拼到车,人多的话可以直接包车去,往返费用在600-1000元。
2.如果的话,建议从一侧进入。因为门票是与观光车和游船捆绑销售(全票240元,其中门票50元,陆路交通费100元,水路交通费90元),即使进入也会被要求购买。不过据杨师傅所说,这边有还价的可能性,即只买门票,另给停车费即可;而(即李家峡)一侧则直接以路断为名(其实有路),不准车进入,只能买通票。
3.如果你像我一样乘坐班车前往(车费22.5元)的话,则要做好在留宿一晚的准备,因为出发仅有的班车发车时间非常奇葩,是接近中午的十点半,到镇差不多都接近下午两点了。如果想当天返回的话,则建议从镇包车游玩,再从乘坐班车返回。我从镇开始全程包车费用是300元,如果只是从镇上送到景区门口,则是20元。如果人少的话,师傅可以帮忙逃票,所以算下来包车费用也和直接买门票相差不大,还是很划算的。
4.到的班车最迟是下午五点,车费是26元。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想大抵就是说的塔尔寺。
清晨从出发,正赶上早高峰,从城里一直堵速路。塔尔寺所在的县,其实并没有多少藏区的意味,县城与寺庙之间也不过隔着一座小山。从山上打望塔尔寺,你会发现寺庙栖居在山林间的夹缝之中,散乱的庙堂建筑,几乎与周围的村落融为一体,看上去更像是个依山而建的集镇。
所以即使在山头看到端穆斯林妇女也不奇怪,因为塔尔寺也许本来就不够纯粹。
当然步入寺庙之中,还是很能被这里虔诚的宗教氛围所吸引,毕竟塔尔寺的资历在那里放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世界第二大佛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
虽然不知这“第二”之名是如何冠以的,但是宗喀巴的确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圣人。我要说的是,宗喀巴和释迦牟尼是我在藏传佛教中仅能凭塑像就能分辨出来的佛,这不像汉传佛教中,还可以通过坐骑、手持物等来判断,而他们两者也恰好是真人兽,不是佛教典籍中虚构出来的人物。
扯远了,还是说回塔尔寺。话说塔尔寺是因为先有塔,后有寺而得名,听起来好像还有些逻辑,所以这连排的如来八塔也算是塔尔寺出镜最高的地方。
而塔尔寺最值得一看的,其实就是初始的几个殿,包括瓦殿、祈寿殿以及后面的大金瓦殿,铺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也难怪塔尔寺是第一批国保。不过殿堂内都不能拍照,加上涌入的香客、游客太多,还来不及细看,便又被挤了出来。
索性爬上背后的小山,循时轮坛城殿方向而去。殿宇大抵,自不必说,外沿走廊倒是可以从另一边窥见塔尔寺,只是各自散落的庙堂,让人完全Get不到重点。
如果要说塔尔寺有什么能让人一眼就被吸引住,大概也只有金顶了。藏族同胞总是喜欢把什么好的都放在寺庙里,所以什么都是金光闪闪的,这一点和的教堂倒是如出一辙。
不过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这一次恁是一件也没有看到,不知道大门紧闭的背后,是否又被深锁在哪一重殿堂内。
大金瓦殿这片区域应该是塔尔寺的核心建筑,就连僧侣、信徒也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驻扎在屋檐下,端望着殿堂叩着一个又一个的长头。作为游客,或许并不太能理解信仰的意义,但宗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坚定。
步入殿堂之中,熏香的味道蔓延整个堂屋,除了一般焚香的味道,大抵还混杂了些酥油的味道,有种说不出来的油腻,反正不太好闻。并排的殿堂内供奉的最重要的器物,便是宗喀巴诞生地的大银塔,高大的塔物闪烁着各种珠光宝气,然后又被无数层的哈达覆盖,地位之高贵自是可见一斑。不过我还是更喜欢那些精致的藏传佛教塑像,一看就有种脱俗的高冷气质,与汉地那些丑萌得自身难保的泥完全不是一个Level的。
大金瓦殿之后的庙宇,历史感也越来越弱,大抵都是些的殿堂,虽然也越建越高、越修越壕,但总觉得缺少些时间的沉淀。
于是逛塔尔寺的乐趣,还在于捕捉那些如风的瞬间,这只路过喵星人,全程高冷的走在步道中,完全无视周围往来的游人。
又这群栖居在窗台上的鸽子,霸占着绝佳的位置,也不忘留下“炸弹”,给庙堂涂上白色的味道。
离开前去到了大金瓦殿背后山上的吉祥行宫,虽说是历代达赖和班禅在塔尔寺驻锡的寝宫,但好像和普通庙堂也没有太大的分别,破破烂烂的山门与殿宇,甚至都没有拍照的兴趣。
塔尔寺的最后一眼,依旧是初见时的山头,信徒抛起手中的隆达,祈福的字句随风飘散,就像这山头林间同样轻风摇曳的经幡与风马旗,大抵这便是信仰的日常。
但是,塔尔寺,还是不再见了。
1.到塔尔寺的班车在路汽车站乘坐,紧挨着省博物馆,离火车站坐公交还是要40分钟以上。班车为流水班,车费为5.5元,车程约需1小时。
2.塔尔寺门票80元,其实如果不进殿的话,也是没有人查票的,可以从寺庙旁边各种岔路进去。&
3.塔尔寺大概可以逛半天时间,回程有时间可以顺路逛一下车站旁不远的省博物馆。
黄河的故事千回百转
之于南方人而言,总归是难得见上一面的,倒不如长江来得亲切。第一次与相遇还是在09年的,十天的中原之旅总是需要寻根而去,而便是文明的源头。之后则是11年的,漂浮着冰凌的水,蜿蜒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深处,同时也荒芜出一个如画的北方小镇。这次在再遇见,已是一种久违的心情。当然,并不止于桥,还需要溯源而上,穿过烟波浩渺的刘家峡,探访一直心生向往的炳灵寺。
一大早赶往西站,正好遇上端午节的加持,排队的人群早已拐了几道弯。西站也是足够简陋,随意的搭个棚便任性的撑起了一座车站。从到刘家峡,摇摇晃晃2个多小时,亦非一直溯而上,大多数时间还是穿行在荒芜的大山之中。
车至大坝便匆匆下车,路边小贩招呼着拼船,便和同行的几名学生一起过去,虽然事前对刘家峡的玩法查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听着听着还是发现没对劲,遮遮掩掩的说辞大概也只是在水库周边玩玩,并不去炳灵寺,于是随着后面的车队爬上一旁的斜坡,这才发现原来景区官方的游船在这里。
这个点再坐大船肯定是来不及的,果断选择快艇,只是快艇需要拼够人才出发,好在并没有等太长时间。从游客中心出来,便已是刘家峡库区,这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水电站,虽然在语文课本上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在今天看来确实比想象中要小很多。好在水库的沉淀,水一改浑浊,回归澄清的色调,但是和李家峡相比还是要沉闷许多。
快艇驶出坝区,初极狭,夹峙在土山之间。不久驶出峡谷,烟波浩渺的湖水才豁然开朗,只是库区景致一般,荒芜的周遭难免审美疲劳。
而从大坝到炳灵寺的船程其实并不短,一坐就是一个小时。在这里需要吐槽的是,此番乘坐的快艇也是没谁了,分分钟变身暴力单车,感觉随时都在腾空,紧接着是很硬的落地,撞的人也是各种闪腰。开船的中年大妈握着上下出离的方向盘,倒是显得非常淡定。
还好在水库的末端,快艇重新驶入水流浑黄的峡谷,风景才真正开始渐入佳境。这片被称为炳林的区域,倒是和那边的有几分相似,高山仰止,奇峰如削。只是游船并不会在这里停靠,只能隔着窗户匆匆一瞥。
终于在180度的拐弯后,抵达炳灵寺石窟。这座打包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这里需要继续吐槽的是,本来到炳灵寺的交通就不方便,往返非常折腾,快艇在这里竟然还只停留一个半小时,据说大船也只停留一小时,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好好欣赏炳灵寺石窟,要知道整个炳灵寺石窟分为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现在的时间其实也只能对于下寺进行打卡。是不是觉得整个刘家峡景区就是满满的坑啊?吐槽归吐槽,但炳灵寺石窟绝对值得一看,最难能可贵的是石窟可以拍照,这在一众文保单位中,实在是感人啊。
没想到的是正赶上当地庙会,所以整个炳灵寺都异常热闹,即便是走到的深处,依然人声鼎沸,歌声飞扬。
人一多难免有些混乱,这不,一开始就傻乎乎的跟着当地民众爬到山上的老君洞,才发现石窟并不是这个方向,便又急匆匆的下山,询问工作人员,这才重新走上正途。好在景区虽然庙会当日免票,但是文物核心区并不免费,这才有机会亲近石窟,要不人挤人的,也没法欣赏了。
来之前,其实在很多人的文章中都看到说炳灵寺的艺术价值不高,我想其实很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炳灵寺开放的区域仅有第一层的原因吧,而栈道之上的部分不是封闭,就是作为特窟,另行收费,所以参观的范围实在有限。要知道炳灵寺石窟可是第一批全国文保单位,就连大佛也才只是第二批。
当然,炳灵寺的窟龛确实都不大,但是有不少背景壁画还残留着色彩和花纹,特别是那些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石窟,实在是有一种绿意盎然的生机之感。
而且炳灵寺石窟也终于不像麦积山一样,被圈孔极小的铁笼封闭起来,可以非常直观的将目之所及的窟龛看个仔细。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个是64窟,一佛二二天王,当时第一次看见就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但是又一时想不起来,回来后脑补才发现此窟在石窟艺术中,也算是最完美的作品之列。
一个是125窟,当时觉得画风相当清奇,尤其是造像面长瘦削,后来脑补原来此窟便是北魏时期典型的“秀骨清像”风格。
另外,炳灵寺的浮雕佛塔也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齐名。
至于整个炳灵寺的主尊,便是此大佛,高达26米,世界排行第4,不过这个排位仅指坐佛吧。炳灵大佛本来已经是满目疮痍的,但是近年来经过修复,所以看起来又焕然一“新”。是的,这个“新”必须要打引号,因为国内修缮的任何东西,大多是打着修旧如旧的旗号,但是最后的成品总是让人发指,去年才维修好的宝顶山的千手观音,真的感觉要把原作给毁了。不过炳灵大佛还好,只是觉得有点怪异而已。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大佛之上的洞穴没有,那里就是炳灵寺最重要的169窟,也是特窟之一,自然难以得见,据说该窟龛里有明确纪年的十六国造像,即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只是个人觉得唐以前的造像大多比较怪异,从欣赏上来看,也未必到非看不可的地步。只是登顶的栈道很窄很陡,想来应该比麦积山石窟的更为惊险。
炳灵寺大佛对面还有一卧佛寺,里面有一尊纤秀的北魏时期卧佛像,看起倒是颇为精致。只是卧佛并非原就在此处,而是在对面的16号窟,只是原石窟如今早已深埋地下,大抵也是拜刘家峡水库“所赐”。
出卧佛寺,已是行程的尾声,前来庙会的群众依旧络绎不绝,从四方八里赶来,远方传来了嘈杂的歌声,响彻整片山谷。
一路返回边,意外邂逅一段残虹高挂之上,不由得想到《大话西游》里紫霞的那段话: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也许这就是我在炳灵寺猜不到的结局,呵呵。
美学大师蒋勋曾说过:炳灵寺之旅回想起来就像梦一样。其实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呢?将炳灵寺石窟作为此行的压轴其实刚刚好。
1.到刘家峡的班车在汽车西站乘坐,班次较多,车费为19.5元,车程约需2-3小时。汽车的终点是县城,如果要去炳灵寺石窟需提前在刘家峡大坝下车。回程也可以就在大坝附近拦车,不用再返回县城乘坐。
2.在大坝下车后,去炳灵寺有两种选择,一是乘坐的游船前往,好处是沿途可以欣赏刘家峡水库的湖光山色,但坏处是留给你在炳灵寺的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只够匆匆游览下寺,即便想看特窟,时间也不允许;二是包车前往,好处是不仅有充分的时间逛炳灵寺,甚至还可以从山上沿炳林一路玩下来,当然坏处就是包车费用高(350元左右),人少的话非常不合算。
3.所以独行如我,还是老实选择游船。的游船又分为快艇和大船,快艇速度更快,从大坝到炳灵寺到约1小时,而大船则需要耗上3小时左右,如果想饱览刘家峡水库的湖光山色的话,那么更建议乘坐大船。当然我是对水库没太多兴趣的,所以快艇来回,费用是125元(强制搭售一个5元的保险)。
4.炳灵寺石窟门票是50元,如果要看169窟的话,特窟门票是300元,当然买了特窟票就不需要再买门票了。
兰州,开始与结束
讲了这么久的丝路,终于回归这次旅行开始与结束的地方——。一直很喜欢听低苦艾的《》,感觉这是一个特别带感的城市,有着黄土高原的苍茫和大的豪迈。但现实中的就像在打仗一般,任何时候都堵得令人焦躁,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听天由命的宿命感,因为不管提前多少时间出门,最后也堵得焦头烂额,才算赶个刚好。
想当年国民政府定都的时候,作为地理上的中心,曾一度成为备选之一,只是后来这座城市却越走越偏,最终被边缘到门户,但整座城市依然像滔滔的水一般充满历史的厚重。而要读懂这座城市的厚度,自然离不开博物馆,而甘博便是整个丝路之行的首站。
甘博之经典自不必说,在省级博物馆当中,除了陕博之外,其他博物馆应该都难以望其项背,这其中又以丝路文物最为精彩。
镇馆之宝肯定是铜奔马,这件文物自出土以来就一直被视为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同时它也是旅游的标志,在国内各大旅游城市的显著位置都可以看见,不过话说现在的旅游城市也真是够多的。记得小学时候就学过一篇课文是讲铜奔马的,当然当时铜奔马还叫马踏飞燕,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安然无恙,可见这匹几乎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那些静止的文物,竟然有着超越时空的一种浪漫。所以尽管铜奔马最后被确定的正名为“马超龙雀”,但大家还是更愿意叫它“马踏飞燕”,大抵也是对儿时记忆的一种缅怀。
我觉得比铜奔马更震撼的,其实是同一展厅的铜车马仪仗队,几乎占据了大半个展厅,看介绍是东汉时期的,自是不像秦兵马俑一般的等大写实,却又有着汉朝特有飘逸质感,精致而细腻。
怎么说呢,甘博的好东西真的太多,其实随便拿出一件到其他博物馆,基本上都是镇馆之宝。下面再拣一些感兴趣的说说。
魏晋墓画像砖,感觉就像一个个小故事的连环画。这其中又以“驿使图”最为有名,作为邮政的标志,这应该是甘博除铜奔马之外,最为人所知的文物。可是,没写过信的娃娃真的伤不起啊,我竟然妥妥的不知道,都是上一次和朋友聊到甘博才知道的。不过,貌似甘博的“驿使图”也不是原物。
石窟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天梯山石窟部分自然需要划重点。而天梯山石窟作为我国石窟艺术的鼻祖,一度也在我此次旅行的清单上,不过因为上世纪5、60年代库的原因,天梯山大部分文物造像都被请到了甘博,而石窟原址仅余主龛大佛。
医方简。虽然和其他文物相比有些其貌不扬,但是仅仅有字这点就在文物中相当难得,经常看那些讲汉朝的历史剧,用车托着的书简,原来就是长这样的。而这医方简的文字也不简单,与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并称中华医学三大瑰宝。
金书西夏文佛经,是用泥金抄写在紫青纸上的《广佛华严经》。西夏文看起来也是够奇葩的,就像加了更多偏旁部首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极度复杂。可惜这次没有去,不然还可以对于西夏文字有更深入的了解。
忘了这是哪国的西域文字,感觉和的蝌蚪文差不太多,看起来就像五线谱一样。
木独角兽,汉代木雕中的代表作品。一直以为独角兽之类的是出自神话,没想到老祖宗早就以“獬豸”之名,收入墓中避邪。
铜牦牛。虽然看起来和认知的牦牛还是有差距,尤其是极富异域色彩的眼睛,看介绍是我国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也算另类。不过甘博的不是原物,真迹还需要去。
五重舍利宝函,国宝级文物。展出的宝函应该没有五重,在法门寺有见过类似的,不过这里的金棺看起来应该更值钱,好大的珍珠啊,呵呵。
玻璃莲花托展,国宝级文物。盘碗坛罐之类的我一般都不太喜欢,但是唯独这件泛着幽蓝的梦幻色泽,一下就被抓住了眼球。
历史课本中篇幅介绍比较多的唐三彩。
栩栩如生的青铜鎏金虎噬羊型底座。
彩陶也是甘博的精品陈列之一,只是陶器、瓷器一直都是我最不感兴趣的部分,不过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还是似曾相识,绝对出现在某个年级的历史课本中的。
其他的陶器也不只是土罐子,大多有着抽象的纹饰,也算是石器时代艺术的结晶。
除此之外,还有古生物展览,是的,甘博就是这么全面,什么大象啊恐龙啊,一个都不少。
最意外的是在甘博还遇到了国的临展。因为前段时间才看过国家地理关于国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绵亘于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国颇有感触。
从甘博出来时间还早,就又一路转车直奔。说来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真正穿过的省会城市却只有,也难怪之于总是特别的亲切。只是公交木有直达边的,所以在小西湖就下车了。其实小西湖就是当地一个公园,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在公园里自娱自乐,那一曲秦腔吼得还是相当带感。
穿过小西湖就来到边,远远就能望见的母亲雕像也算是的地标之一。只是刚拍两张照就被便衣要求离开,原来是有什么领导人要来,也是醉了。而正因为这位领导的到来,整个滨江路都完全堵死,就连自行车都不准通过,所以与民同乐啥的根本就是教科书里面的笑话。
还好江边啥的没有封死,还可以继续沿着行走。只是城区段的看上去并不宽阔,虽没有那种大江大河的气质,但也更适合于市民亲水的需要,在这里可以找到大难得的悠闲的一面。
从母亲雕像到桥,不算近,走着也有一两公里远,直到接近桥,对面的荒山才终于有些绿意,索道相连的山上便是白塔山。
第一次看见羊皮筏子,孤零零的在中一荡一荡的,虽然沿河的小贩都在尽力招徕着生意,不过好像也没有人真要去乘坐的样子。其实羊皮筏子看上去还蛮残忍的,坐起会不会有种躺在浮尸上的即视感呢?
跟桥匆匆打了个照面,作为最著名的地标,这座上的铁桥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巨大与古老。拜别之后,踏上公车一路直奔火车站,乘坐北上的列车去到了,这便是旅行的开始。
从回来的下午,则是与的第二面之缘。相对于初见,对的堵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一旦遇到大堵车就干脆下车走,这不走着走着就到五泉山。其实和很像,城市都是夹峙在两山之间沿河铺展,是北山和南山,则是五泉山和白塔山,当然这里所指的山肯定是大范围的概念,不只包括景区那点儿区域。
之于五泉山,我还是喜欢的,毕竟习惯了的苍凉荒芜,这样林木幽静处,还是稀缺资源。而在此登山本以为最大的乐趣还在于找泉,后来发现还是图样图森破了。散落在山上的五眼名泉,名曰甘露、掬月、摸子、惠、蒙,名字倒是让人无限遐想,实际却有些…..
大抵是接近傍晚,进入五泉山的时候核心部分的庙宇宫观都已关张,于是只能沿着一旁西长廊拾级而上。
因为整个五泉山正处于整修中,所以找到的第一眼泉——惠泉便处于重建中,远远一瞥,各种的仿古亭阁,然而却并无任何水色。因为隔得较远,也无法走近,所以只得继续往山上走。然后一个转角之后,走入一个破破烂烂的楼阁中,得见第二眼泉——掬月泉。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坑爹,这么个水井模样的破亭子,还掬月?只能笑而不语。
出掬月泉是一排小卖部,摊贩们已经开始收摊,背后有个庙子模样的建筑,大门紧锁,走近才发现铁门之中便是第三眼泉——摸子泉。听这个名字自然就知道和送子观音是同种功效,只是里面黑黢黢的啥也看不到,依稀有些水声,不知道里面会否应景的也塑个观音像。至此对所谓的五泉便没有半点兴趣了,权当登高望远。
三教洞下的山路便有着极好的远眺视野,个人认为俯瞰之下的还是比要有趣得多,那些掩映在林木深处的宫观楼阁,自是栖居在城市之外的幽谧之处。
远处时不时传来玩乐的尖叫声,修在山上的游乐场,想来也是蛮拼的。
而山麓一侧的棚户之上,一尊在建的大佛拔地而起,不久后亦是五泉山又一处圣迹。
悻悻下山,也不想再去找另外两处名泉。回望山头,发现刚才路过的千佛阁,竟有着饱经岁月的沧桑,我想这大概才是想象中五泉山古建筑群的模样,只可惜无论是庄严寺的明代壁画、铁钟还是铜接引佛,此时都已经无缘深入其中,看个究竟了。
回到山下,已满是暮归的光景,所谓暮鼓晨钟,大抵也是寺院里晚斋的时刻,饥肠辘辘了一整天,倒是该去安慰一下五脏庙了。
从炳灵寺回来的下午,则是整个旅行的尾声,没想到竟下起了大雨,六月天里寒风瑟瑟,想来也是够“冤”的。不过出来玩就是拼,于是抓紧最后的时间,继续探寻城区的文保。金天观和府城隍庙都是新晋的全国文保,不过也和意料中的一样,前者大抵只是个卖字画的地方,后者则沦落为古玩市场,之前还在网上看人民讨论了半天,然并卵,结果申请成全国文保之后,也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连国保碑都懒得换上。
于是心中的执念还是在离开前登了白塔山,只是越下越大的雨水,让这最后一眼的也是如此狼狈。
这里想说的是,没想到传说中的白塔居然不是白色的,而是呈土黄色,造型也比较奇葩,上部分是汉式,下部分则是藏式,也是真够混搭的。
至于山中庙宇宫观,则多少有些底蕴不足,重建的粗劣感比比皆是。
雨中的桥则比初见时更多了些浪漫气质,桥下依然是浑浊的水,承接着暴雨上涨的水位,敲击着城市的黄昏,而再多的不舍,总归是离别的愁绪,期待着重逢的时日。
总之,我还是挺喜欢的,如果交通不那么糟糕的话。
1.中川机场到城区的动车已经开通,基本上1小时就有一班,所以现在从机场到市区只要1小时不到,不像以前至少要留够2-3小时。中川机场到城区会停靠西站和站,如果要去甘博的话,建议在西站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西站是指的新修的高铁站,以前还有个废弃的西站,就在甘博旁边,但是地名并没有取消,两个地方都叫西站,很容易让人混淆。
2.中川机场也是个坑货,机票上都不写明出发是T1还是T2,于是走到T1之后被告知国内在T2,然后在T2过安检后,乘机又绕回到T1,所以这种坑怎么破?
3.城区的交通就是各种堵,到处都在挖,可能地铁修好后会好一些,反正尽量提前出发,只要经过火车站与桥之间的主城区,基本就是堵死的节奏,打车啥的也是无济于事。
4.省博物馆、五泉山、白塔山、桥均不需门票。
彩蛋:在路上
每次游记基本都会有个彩蛋名为“飞到城市另一边”,大抵也是记录飞行中的那些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而这次的丝路之行,除了往返的飞机之外,大交通更多的选择其实是火车,特别是兰新高铁的开通,感觉大好像变得也不再遥远,所以也改名叫“在路上”,记录那些路途中的精彩。
这次的航线基本上沿着川而行,所以刚从起飞,就邂逅了久违的。
当看到雪宝鼎完美的金字塔形雪峰时,还是忍不住兴奋,以前在去的雪山梁垭口遥望过它好几次,这一次却是在上帝的角度。
迭山中知名的雪山不多,不知道当年踏足的秘境,又是在怎样的群山环抱中。
越是临近,越是荒芜的黄土地,连绵着丘陵与平原,忍不住一阵心塞。
到的列车配置还是很高,就连乘务员也有些空乘的气质。只是车厢中的和老人一直在絮絮叨叨的聊天,嘴上却是那种说不出的优越感。挨到,天光终于熄灭,熟悉又陌生的凉州第一次这么贴近,忍不住想起了董卓和马腾,三国终究是最信手拈来的历史。
从到,坐在一群亲子旅行的游客中,自然是各种吵,好在路程并不算远。车过清水之后,熟悉的雪山逐渐消失在视野中,只是经过七一冰川的暴晒,自己的脸也算废了,又红又痛。
从到,消失的也越来越近。车过军马场,风吹草低见牛羊,让我想起了,一切仿佛又重回草原上,那些“天为被、地为床”的自由时光。
当然,自然不是屏障,最终还得跨越,在穿过了无数的山洞之后,眼前的已是另一幅光景。只是迎接我们的不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而是漫天卷地的沙尘暴,之后愈演愈烈,直到大通达到极值。
从到,已是旅行的尾声,虽有些怅然若失,但亦算是得偿所愿。
大交通费用清单:
到往返含税849元
到火车244.5元
到火车107.5元
南到西动车65.5元
西到动车91.5元
到西动车58元
彩蛋:一城一味
说到大的美食,总有种粗犷的意味,虽不像南方菜系一般的精致细腻,但也不会寡淡得毫无滋味,有些时候甚至还相当的辣,配以各种大肉,吃起来那叫一个爽。而我想说的特色还在于分量之大,完全就没有南方几两的说法,只有一种分量,那就是大份,完全就是吃不完的节奏嘛,呵呵。尽管如此,我还是经常听到当地人怼服务员,为什么这次的分量这么少……
一碗牛肉面,开启的初印象。原来正宗的牛肉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喇嘛僧裙正确穿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