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辅助账是什么有什么要求

查看: 8413|回复: 8
请问差旅费是否能计入研发费用,如可以需要什么资料呢
国际大牌证书助您逆袭成功
升职加薪踏上快车道
视野与(CIMA | AICPA)联合举办
设置200份实物礼品
植根于国家会计学院
加入顶级CFO校友圈
会计视野论坛帖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发帖人声明原创的帖子,中国会计视野有使用权和转载权。其他网站在写明来源、作者、会计视野论坛首发网址的情况下可以转载,原创作者保留禁止转载和向其他转载网站索取稿酬的权力。
我觉得要是因为研发出差,那差旅费可以进研发费用。
你们差旅费入到别的费用里需要什么资料,入到研发费里就用什么资料,没什么区别。
技术人员发生的费用都放进去,反正能抵税,呵呵
谢谢,那是否可以计入直接投入呢,还是其他费用里归集
现在对于研发费用看你是符不符合资本化条件,如果符合,你就直接入研发成本,
如果不符合你就在管理费用下设一个研发支出明细。其实在哪归集都没关系,如果你们研发时间较长,就在研发成本里归集,等完成了转无形资产,如果失败或不形成资产,就直接转到管理费里。
关键是现在要从新认定,审计,其他费用有比例限制,所以归到那里有影响的
直接投入里的话就没有限制,可以全部算研究开发费用
其他费用里的话只能按所有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0.1计算
你所说的审计是不是专款专用的专项审计呀,那就是凡是与本开必项目有关的支出都
直接列到这个项目下就行了,你还可以参照国家开发资金使方面的制度,看哪些费用可以列支到专项开发项目里,凡能贴上边的,都没问题。
属于一技术研究相关的直接费用
Powered by会计人要知道的研发费用包括哪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会计人要知道的研发费用包括哪些?
|0|0|文档简介
网络财经教育第一品牌|
总评分0.0|
&&会计人要知道的研发费用包括哪些?,欢迎下载,更多会计实务资料可登陆高顿网校官网查询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出自 MBA智库百科()
研发费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se,R&D expenses)
  研发费用是指某项目所支付的。
  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研发费用的规范方式,存在差异。
  我国有关制度对研发费用的规范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日财政部文件财会〔2006〕3号发布的;二是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日起施行的。前者从会计核算角度规范了对研发费用的确认、、记录及报告方法;后者从角度规范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归集、及抵减企业应税收入进行了规定。
  对研发费用的规范则见于日起对生效而进行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和开发费用》。
  研发费用也就是研究开发成本支出。我国会计和税法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包括内容的规定不完全一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的,其成本包括自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四条和第九条规定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的支出不再调整”。从实质上讲,我国财政部门在中已经明确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研发支出和开发阶段研发支出的,应当将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研发费用的构成虽然没有指明具体包括哪些,但指明了研发费用归集的期间。
  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和开发费用》则规定,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成本包括以下几项:“1.薪金、工资以及其他人事费用。2.材料成本和已消耗的劳务。3.设备与设施的折旧。4.的合理分配。5.其他成本”等等。
  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研发支出和开发阶段研发的支出全部费用化;二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支出,。
  如前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研发费用要求分别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的150%摊销”。
  可见,在研究费用的处理方面,我国实务界会计处理与的规定也不一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和开发费用》则规定,“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成本金额应作为其产生期间的费用被记入账内,但达到开发成本第17节被递延的程度时例外”。第17节规定,“一个项目的开发成本如果满足了以下标准,则可以向未来期间递延:1.对产品或工艺方法清楚地加以说明,而可归属到产品或工艺方法的成本能被分别加以鉴别。2.产品或工艺方法的已被论证。3.企业的管理部门已经表示了其生产、在市场出售或使用产品工艺方法的意向。4.对于产品或工艺方法有一种清晰的未来市场的迹象,或者在内部使用而不是售出,其对于企业的效用能够进行论证。5.存在充足的资源,以及完成并在市场出售产品或工艺方法”。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和开发费用》对于研发费用的处理与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基本相同,但与我国税法不同。
  对于自行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成本,即拟作资本化处理的研发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五个方面的信息:……五是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而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法则要求,“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但没要求披露。
  《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和开发费用》不仅要求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而且要对“未分摊递延开发成本的发展及其余额应加以披露,对提出或采用的未分摊余额的分摊基础也应加以披露”。
  一、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历史回顾
  国际上,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主要有全部费用化、全部资本化和部分资本化三种方法。在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其历史沿革表现如下:
  1.资本化阶段。我国日开始实施的第27条规定:“在上,购入或按法律程序取得的无形资产支出通常都予以本金化,在企业的各受益期内进行分摊”。因此,此阶段我国对采取的是一种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式。
  2.全部费用化阶段。我国日生效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为基础进行确认;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发费用,在该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研发费用被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3.部分资本化费用阶段。日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符合相关条件时,可进行资本化处理,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可知,新准则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采纳的是有条件资本化方法。
  二、新准则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较以前的费用化处理方式更严谨、科学。其优点体现如下:
  1.符合。这种方法将资本化的开发费用列入账簿,并在中列报,可以使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及研发项目预期收益等真实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有利于做出恰当的。
  2.体现。将企业的研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开发活动的实质在于它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能够确定其为企业带来,当这种经济利益可以可靠计量时,就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做法充分考虑了活力的风险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有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增强。将开发费用支出资本化,可避免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而导致的企业经营业绩减少的现象。这样,经营者才有积极性通过和旧产品的升级换代来保持。
  4.遵循了。成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在授予专利权、等后,往往会持续若干为企业带来收益。而将作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在未来收益期间分期摊销恰恰体现了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
  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其操作难度大。由于正确划分研究与开发阶段费用支出的界限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将给企业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进行盈余操纵提供可乘之机;其次,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不符合。这是因为,研发活动往往跨年度,如果开发成功的项目仅以当年开发支出计入资产,则其无形资产价值反映不全面。研究活动成果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报表使用者将很难从中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情况。如果对以前年度发生的研发费用重新计算,并将己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年度利润的影响进行,此时,又会增加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因此,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不符合一贯性原则。最后,它未能体现,不便于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根据重要性原则,只有研发费用达到一定比例或金额才可资本化,否则将其列入当期费用。
  三、对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的设想
  鉴于新准则对研发支出处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限制这种方法的使用。具体而言对企业研发费用可采取“费用化并有条件转回”的方法。
  当开展一项研发活动时,若对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价值为负,其支出在发生期间应予以费用化。如果该研发项目以后获得成功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发费用资本化。资本化过程应将生产成本减去费用化到资本化的这段期间的累计摊销额,作为以前费用化的成本进行转回,转回的费用应当控制在历史成本金额以内。另外,为转回以前费用化的成本,企业在其会计记录中应该已存在一项研发费用支出的记录。当然,鉴于研发项目未来收益的不确定程度大,研发费用发生时只能费用化而非资本化。而当这项事先记录的研发项目开发成功并加总到潜在研发形成的资本的组合当中去时,企业才能将满足确认条件的、已经费用化的成本予以资本化。由此来减少新准则下企业通过研发费用的处理而进行或操纵的可能性。
  2.国家的财会法规中应对初次采用新准则的处理方法运用。这样不会加大会计核算工作量,并保持将来会计核算口径的一致性。
  3.为保证企业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符合重要性原则,可以按各企业情况规定其具体的指标。如规定某企业在连续三年内,每年的研发费用占当年的5%以上方可资本化。
  甲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初,甲公司经董事会批准研发某项新型技术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一项专利权。该公司在当年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成本562万元、直接参与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804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的其他费用234万元,共计16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32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58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700万元。2007年底,该项新型技术已经用于产品生产而达到预定用途,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净残值为零,采用直线法摊销其价值。2007年度利润表中的为2000万元,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 33%;假定2008年度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仍为2000万元,但按,适用税率改为25%,除研发费用外,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等相关规定,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发生研发支出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原材料
  2.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计入当期损益时
  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同时满足无形资产的各项条件确认无形资产时
  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4.2007年度当期应交所得税和
  (1)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0%-00000(元)。
  =%=1650000(元)。
  借:——当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递延所得税2007年,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700万元,为零,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700万元将于未来期间计入企业的,产生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义务,属于,应确认与其相关的=%=2310000(元)。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也可以将(1)、(2)合并作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5.2008年度摊销无形资产价值
  借:制造费用——专利权摊销
  6.2008年度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1)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700000(元)。
  应交所得税=%=5175000(元)。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递延所得税2008年资产负债表日,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630万元,计税基础为零,因其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所以两者之间的差额630万元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30×25%=157.5(万元),但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年初余额为231万元,当期应转回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73.5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也可以将(1)、(2)合并作如下复合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假设此后年度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25%保持不变,则从2009年开始每年应转回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均为17.5万元,累计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73.5+17.5×9=231(万元)。表明到10年后,即2017年资产负债表日,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均为零,两者之间不存在,原已确认的与该项无形资产相关的231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已经全额转回。
张宇璐.研发费用核算的国际化比较.西南财经大学.会计之友2009年4期
龙淑华,龙明开.论新准则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商场现代化2007年21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2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54页& 3页& 2页& 2页& 1页& 8页& 2页& 2页& 2页& 3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研发费用"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的项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核心提示:办法》规定,可以进行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在立项时必须符合两个要求,首先是研发活动要具有创新性,具体有三方面的限定:一是在技术、工艺、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二是对本地区(省、自治区、...
根据《办法》规定,可以进行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在立项时必须符合两个要求,首先是研发活动要具有创新性,具体有三方面的限定:一是在技术、工艺、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二是对本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三是不包括企业产品的常规性升级或对公开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其次,企业的研发活动必须是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两个目录中所规定的项目。只有符合上述立项要求的研发活动,企业才能在税务部门申请备案并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但是,有些国有企业未对以上规定充分理解,认为只要发生了研发活动就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结果在申请备案时因项目不符合要求被税务机关拒绝,例如,某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并将其作为科研项目立项,有关的支出全部计入研发费用,在当年度所得税清算时提出申请,要求享受税前加计扣除,但税务机关审核时对该项目有异议,转交科技部门鉴定后认为该项目并未实质性改进产品,不能算作研发活动,因此税务机关据此不予备案,相关费用也就不能进行加计扣除。
另外,有些企业认为“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意味着研发活动必须取得成功后才能享受加计扣除,例如某企业计划研发一种新产品,研发项目预计需要分三年完成,第一年该项目实际发生研发费用622万元,财务人员提出可对当年发生的研发费用向税务机关申报进行加计扣除,而企业却认为该研发项目尚未完成,未来还存在研发失败的可能,不能享受政策,因此未到税务机关申报备案。但事实上,不成功的研发活动也可以享受加计扣除,原因如下:一是企业的研发活动风险很大,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政策是对研发活动予以鼓励;二是失败的研发也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在一般情况下的“失败”是指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可以取得其他有价值的成果;三是许多研发项目的执行是跨年度的,在研发项目执行当年,其发生的研发费用就可以享受加计扣除,而不是在项目执行完成并取得最终结果以后才申请加计扣除。因此,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投入研发费用就应该有相应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阶段性的成果,也可能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失败结果,这些结果都符合《办法》中所指的“有价值的成果”。
除此之外,对于满足上述两项要求的研发项目,企业应当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并在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按项目分类填报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计算加计扣除金额,同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资料。对未能按规定报送资料的企业,将不得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北京天创金桥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微信号:bjtcjq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