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山是哪个民族

俚族_百度百科
俚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俚族起源很早,应追溯至先秦,当时主要分布在南方区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俚人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改革以前,分布都比较集中;解放以后,随正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更加便利,民族融合的速度超出想象,导致分布有集中走向分散,和西欧吉普赛民族的发张趋势颇有相似之处。
俚人,生存在粤西、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的一个民族。古称夷蛮,其先民是时的西瓯、骆越人及汉代的乌浒、南越人。
俚洞时常遭受官兵讨伐。当年,清代汉化俚人(俚,僚人)与广府汉人的矛盾,非常突出,战争连年不断。
据《》载:“俚人率直,尚信(守信义),勇敢自立,重贿轻死(为了生存,不怕牺牲),巢居崖处(住在深山僻壤),尽力农事(勤耕作)。”[1]
《广东通史》亦载:“俚人随山洞而椟(以山洞为家),各有部落,各为雄长,好相攻讨(互相抢夺),也有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由酋长统治,少与汉人往来。”
6世纪的俚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善于铸造铜鼓,解放后仅在高州(今广东省西南部)一带就发现铸造精美、花纹繁缛的粤式铜鼓40多面。说明当时贫富之间差距已经很大。金钱关系笼罩一切,甚至达到“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的状况出现。习俗呼其首领为“倒老”,又作“都老”。
史书记载俚人“质直尚信”,“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还保持原始质朴的性格。
从粤西各地考古发现看,俚族起源很早,应追溯至先秦。在汉末以前,高凉俚、僚与长江以南各蛮、越族一样,尚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阶段。其部落多分散于深山溪峒之中,与交通干线上的汉人接触不多。此时高凉西南的北部湾沿岸已有合浦、徐闻等著名海港,经考古勘察,发现两地均为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其中,合浦腹地宽广,地位更为重要,是合浦郡治所在地。由此向北,经南、北流江以及浔江可达广信(今梧州),再经五岭关口北上,即为到时南北交通要道。而高凉地处以上通道的东南方,有云开大山,云雾上等山脉相隔,与交州腹地联系不便,所以当时高凉俚僚未能显闻于时,导致战国秦汉史籍缺少相关记载。
俚族称雄岭南
冼太夫人(又称冼夫人、岭南圣母),名英,公元522年出生,岭南冼氏原是拥有十几万户的俚人部族首领,跨据广东一带山区,主要是一带。冼夫人幼年时叫冼百合,自幼追随父兄逞勇斗狠,经历过几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稍长更得异人传授武艺及韬略,不但能够挽弓执刀与敌人拼斗,而且深诸行军布阵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赖,甚至海南儋耳诸部落民族也望风归附。
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很早就表现出来,在她二十多岁时,就力请梁朝于海南置崖州,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并教化民众,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互相残杀、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局面,使海南社会得到了安定和经济得到了发展。
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暗通谋反,冼太夫人洞察其奸变,并突出奇兵大败李迁仕。于平叛中,她结识梁都督陈霸先,她认为陈霸先是个能平息世乱的人,大为赞赏。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称帝,陈朝立。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太夫人凭着自己的威望,劝服、团结百越,使社会安定了下来。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将冼太夫人儿子冯仆骗去,欲诱迫他同反。冼太夫人不以儿子之安危为念而肯负国家,立即布兵拒境,并与陈朝遣讨军队全力击溃叛军。陈朝嘉其功,册封她为“石龙郡太夫人”。
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并力劝独立,以保境安民。隋大军到了岭南边境,因畏惧冼太夫人,逡巡遥望,不敢进犯,于是遣使者示以陈后主遗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才归顺了隋朝。朝廷感其顾全局、识大义,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番禺王仲宣反,“诸州跟叛”,形势紧逼,冼太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平息叛乱后,将近七十岁的冼太夫人又骑着骏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派员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对冼太夫人大为惊异,表其功,册封为“谯国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马权和很多赐物,并敕免因平叛中违反军纪而被她下令逮捕下狱的孙子。每逢年节,冼太夫人都将分别藏放的梁、陈、隋三朝赐物陈列出来训示子孙,要他们象她一样忠国爱民。在冼太夫人将近80岁高龄时,还请示朝廷查办了番州(今广州)总管赵讷,并亲持诏旨巡历了十几个州,抚慰因赵讷贪财暴谑而亡叛的俚、僚各族人民。力保了岭南的安定和国家的和平统一。仁寿初年,冼太夫人辞世,隋朝谥她为“诚敬夫人”。
冼太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约80年,其军事、政法活动横跨南越10余州。她生逢全国时局最混乱之时,作为南越首领,拥有自己庞大的武装力量,并且深得民心,完全具备割据称雄的条件,但她却能完全地顺应人民的要求与愿望,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她一生不遗余力地协助朝延剪除地方割据势力。惩治贪官污吏,革除社会陋习,以促进民族融合和推动社会文明进程。她事国以忠,亲民以德,行政以仁,治兵以义,因此恩播百越,威震南天,而深受人民爱戴,屡得皇朝褒扬。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民族团结尽心尽力,成为南朝梁、陈及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岭南地区社会相对百年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
俚族民俗文化
唱歌跳舞是俚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每逢迎神,祭祀、收成以及传统节日,他们就聚集在庙宇前或空旷地,擂击铜鼓,吹奏乐器,载歌载舞。《广东通志》卷九十三记载,窦州(信宜县唐代为窦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头人共同议定,稻谷收成后的第一个“戌”日为歌舞庆祝之期。届时,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剪发、文身、赤足与拔牙
《史记·赵世家》说:“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剪发在古代被认为是奇风异俗的。有的地方俚人则行椎髻之俗,白居易《骡国乐》诗云:“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弱。”
文身是在身体上刺花纹图案,并涂上颜色,使留下永久的标志。《汉书·地理志》称: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桂海虞衡志》说:“黎,海南四郡岛上蛮也。蛮皆椎髻跣足,插银铜锡侪,妇人加铜环,耳坠垂肩,女及殡,即黠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
俚人俗尚赤足,《桂海虞衡志》说,(南蛮)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冬天穿木屐)之谷在粤西一直延续到本世纪60年代。
拔牙之俗又称“凿齿”、“缺齿”。《太平寰宇记》载:“(贵州)有俚人,皆为乌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齿”,(宜州)悉是雕题凿齿,画面人身,“(钦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
原始婚嫁风俗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建武初,骆越之民无嫁取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区,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可见当时还保留着原始群婚的习俗。
《桂海虞衡志》记:“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强暴,窃人妻女以逃,转移他所,安居自若,谓之卷伴,言卷以为伴侣也。”这是原始抢婚俗的残存。
俚人还盛行“不落夫家”婚俗。元《文献通考》记壮族婚俗:“婿来就亲,女家于五里外结草屋百余间与居,谓之入僚。半年而后归夫家。”不落夫家习俗至今在粤西仍有残存,其形式为婚后新娘除节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娘家,直到怀孕临产时才定居夫家。
《》云:“南方有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饭食皆如乳妇......又云,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具糜以饷婿。拥应抱雏,坐于寐榻,移为产翁。其颠倒有如此。”
俚人先民开始时在树上搭巢而居。《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署也。”后来发展成为离地构筑的房子,即干栏。《北史·段传》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今桂南偏僻地区的壮族居民仍为人居其上而畜处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
喜食槟榔与鼻饮
俚人喜食槟榔。唐《岭表录异》说“岭表之俗,多食槟榔,日至数十。”粤西汉人后来也承袭了此俗,道志《电白县志》载:“俗尚槟榔连壳咀嚼,以扶留青叶和石灰掇之。”
俚人喜鼻饮。范成大在《》:“南边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浆。暑月以饮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周去非《》:“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饮时,必口噍鱼?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
今越南康族尚存此俗。
《墨子·鲁问》载:“楚国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谴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南州异物志》载:“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间伺候二州行旅,有单回辈者,辄出击之,利得人食之,不贪其财货也......出得人归家,合聚乡里,悬死人中当,四面向坐,击铜鼓,歌舞饮酒,稍就割食之。”
鸡卜,是俚人一种杀鸡占卜以问吉凶的迷信风俗。举凡战争、狩猎、生产、婚嫁、疾病、建筑等等,莫不搞鸡卜以决吉凶,以定行业。俚人的这种鸡卜风俗,在粤西沿习很久,直到宋朝还有。宋朝国史院编修官秦少游被贬雷州时,曾写过“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的诗句来描述当地习俗。
俚人崇拜雷神。
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青蛙是俚人的图腾。俚人认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则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风唤雨,格杀妖物,保卫人间和平、安宁与五谷丰登。从雷州半岛至高州信宜乡间至今许多庙宇还设有雷神。
高州信宜是我国的铜鼓之乡,是广东省出土铜鼓最多的县(市)。该地区出土铜鼓始于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后陆续有铜鼓出土,至1995年12月止,广东省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铜鼓共180多面,其中73面主要是粤西的高州及信宜出土。约占广东省同期出土铜鼓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有多面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铜鼓。该市池垌镇有一个村因出土铜鼓多面而被命名为铜鼓村。俚、僚人“铸铜为鼓”,究竟作什么用呢?《隋书·地理志》上说得很清楚“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实际上,其作用远不只用于战争。主要的还有用以报警、祭祀、驱逐猛兽、镇压“邪魔”以至于娱乐等等。屈大均《广东新语》在记载潮州畲歌时说:“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竟作,弥日不绝。”但据记载,俚、僚人铸铜鼓,更主要的还在于显示权势,所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
2007年文物部门沿在建的洛湛铁路段抢救性挖掘7处俚人遗址点,发掘范围在高州中北部至信宜南部路段的7处南朝至唐代遗址和遗物点(分别分布在信宜境内丁堡镇荔枝岗,水口镇马岭岗,高州境内的潭头镇塘尾岭,大井镇屋背岭,同进新村牛角山、亚公山和光山),发掘面积约1.15万平方米。 这是广东第一次对俚人遗存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此次发现的实物,令这个千年来不再见于记载的古代岭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图景揭开了“冰山一角”,但这些痕迹将在2年后被洛湛铁路覆盖,吞灭,消失无踪。
在亚公山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外观呈鼓形的陶器,因内部中空、顶部中央有圆口,被初步判断为甑(古代用于蒸食的器皿),但造型却与同期汉人出土的甑大为迥异。更为奇特的是,考古队员在亚公山遗址发掘出了器耳置于口沿内侧的陶釜(见上图)。这种内耳釜是广东首次发掘,器耳置于内侧,可防止篝火烧断吊绳,充分显示了发明者的聪明才智。
在荔枝岗遗址,专家在地表发掘出褐红、青灰色的石容器,用铁器凿云母石而成,有铲、匙羹等不同器形,造型古朴别致、手感细腻光滑。此外,专家们还在坑中发现了陶制环形提梁壶,浑圆拙朴,极具少数民族风情,都是汉文化区内未曾发现过的。
一个个面目怪异陶器的相继出土,专家们对整个遗址的属性、年代判断却迟迟无从着手。最终,考古队员依靠在遗址中找到的一些瓷器碎片,破解了7处遗址身份谜团:由于这些瓷器碎片明显来自汉文化区,通过与汉文化区瓷器的断代年表比对,考古队员得以获知7处遗址的年代:由晋南朝至唐朝,而这一时间段恰恰又与俚族在粤西一带活动最鼎盛的时期相吻合。由此,专家们找到了7处遗址的真正主人——粤西土著俚人。
这个由瓷片获取的断代密码意义非同小可:此次亚公山遗址出土的石范(用于浇铸造箭头的范)被界定为南朝,而一直以来高州当地的史学界却对之前出土的相同的石范定于“新石器晚期”。这意味着,以往高州境内零星采集的陶器的混乱的时间断代,将因这次俚人文物的大量系统出土,被予以重新改写。
俚人丧葬习俗不仅在史书中较少提及,多年来也罕有实物出土,此次发现让俚人颇为奇异的丧葬风俗大白于天下。
在马岭岗等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7座船形竖穴土坑墓(见上图)。对比同期汉人的砖室券顶墓,这些船形墓显得原始但神秘:它们保留了“越人墓”狭长的特点,长宽比超过了4:1,3米半长的墓形又比“越人墓”改进不少,两头呈圆角,形似一叶扁舟;此外,与当时汉人墓极大的不同是,墓坑底部中央挖有腰坑(商周文化因素),内放圜底钵、双耳盆等随葬品。
联想到俚人“习于水性、擅长伐木为舟”的特长,考古专家将其命名为“船形墓”。对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曾骐认为,它们与广西武鸣盆地出土的骆越人船形竖穴土坑墓极为神似,以此见证粤西民族骆越人与俚人间的演进关系。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儋耳的来源和迁徙--《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儋耳的来源和迁徙
【摘要】:正 儋耳乃是耳挂重环,使耳下坠拉长而得名,因为国名。始于任姓,居于黄河以北,约于商初已南迁于岭南,以后再通过雷州半岛而进入海南岛,又逐步南迁到岛南端的儋县。后来骆越人、黎人迁入,儋耳人融入于越、黎人之中,到汉代时,儋耳已成为郡,逐渐消失其民族特色。到唐代时,已不见儋耳族人的名称了。一、儋耳的来源儋耳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云:“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又《任数》云:“其以东至开梧,南抚多(?),西服寿靡,北怀儋耳。”高诱注:“北极之国”。即把儋耳列为北方之国。儋耳又被写作(?)耳,毕沅谓:“《大荒西经》作‘(?)耳’。”松皋园谓“儋耳在南海,宜以(?)耳为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澹耳乃是耳挂重环,使耳下坠拉长而得名,因为国名。始于任姓,居于黄河以北,约于商初巳南迁于岭南,以后再通过雷州半岛而进入海南岛,又逐步南迁到岛南端的信县。后来骆越人、黎人迁入,澹耳人融入于越、黎人之中,到汉代时,澹耳已成为郡,逐渐消失其民族特色。到唐代时,已不见澹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令爽;[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致云,陆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曲薇薇,曾路;[J];商业研究;2004年04期
李勤;杨博智;;[J];当代传播;2006年06期
孙富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郑焱;张慧;;[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期
王明坤;[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肖令爽;;[J];华章;2011年04期
李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闵芳;;[J];黑龙江史志;2009年05期
张文敏;沙振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多明;;[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冠群;;[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何光岳;;[J];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01期
莫祖禧;;[J];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02期
文继英;吕永秀;;[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8期
阎根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李勃;;[J];学术研究;2007年07期
赵志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04期
胡林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冯来仪;;[J];广西民族研究;1989年01期
陈家麟;;[J];学术月刊;198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嘉炯;李华;吴仪芳;;[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郑卓;黄康有;邓韫;Celia B;[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苏天凤;朱彩燕;周发林;江世贵;;[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于旭东;吴繁花;谢永灼;;[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党选民;刘昭华;杨衍;詹园凤;;[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侯威;杨开庆;;[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2中英文合订本)[C];1985年
李景照;邱珏;金建华;廖文波;;[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徐忠胜;冯翠娥;;[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鄢全树;石学法;;[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张京红;刘少军;田光辉;蔡大鑫;谢瑞红;许向春;;[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邱君红 实习生
尹沛华;[N];湛江日报;2007年
李辉;[N];湛江日报;2007年
竺可桢;[N];大众科技报;2004年
高虹;[N];海南日报;2006年
范南虹?彭青林
谭丽琳;[N];海南日报;2008年
单憬岗?通讯员
包丽溪;[N];海南日报;2008年
夏文俊;[N];中国质量报;2004年
海南记者站
刘彪;[N];中国旅游报;2006年
赵天下;[N];中国矿业报;2000年
杨春虹 邓建华;[N];海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易;[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葛小月;[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曹建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张志东;[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路兴慧;[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姚轶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毛培利;[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李福燕;[D];海南大学;2010年
董仕勇;[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陈新跃;[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甘方明;[D];暨南大学;2001年
刘莉;[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徐中亮;[D];海南大学;2011年
杨再鸿;[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1年
曾峰;[D];广西大学;2007年
王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陈丹阳;[D];暨南大学;2007年
邓万刚;[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年
师雪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邓敏锐;[D];暨南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儋耳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