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怎样毁掉首家加拿大华人富二代电脑公司

20年前,青年屌丝眼中的互联网(4)--百度百家
20年前,青年屌丝眼中的互联网(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年前,互联网初起时,就对包括传媒业在内的众多传统产业产生了冲击,这比许多人想象中的要早许多年。本文写于年4月间,今天原汁原味,未加雕琢,予以刊发。
下面的主文实录于我1995年起笔,1997年年初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电脑趣话》一书 。为了便于了解时代背景,建议亲,在读下面文字前,先看一下我发表在百度百家的该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好了,下面的文字写于年4月间,原汁原味,未加雕琢:
美国有家名牌大学流传这样一则掌故:一次,该校举行篮球赛,上届冠军历史系队与计算机系闯入决赛。赛前,两队互打海报,以壮声威。历史系称:“历史证明,历史有惊人的相似!”计算机系坦然回敬:“舆论公认,计算机将改写历史。”
美国的《时代》周刊每年都要进行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此项活动已进行了数十年,每次评出的人物都是年度内的风云人物,如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尼克松都进入过《时代》风云人物录,评选结果几乎都为大众首肯,少有疑议。而《时代》周刊在1983年元旦推出的1982年度新闻人物时,破例地将电脑列为当年的新闻人物,此事轰动一时。《时代》周刊的一名编辑解释说:“.......在过去一年的新闻里,最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最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并不是某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代表着一种进程,一种仍在不断发展并被大众广泛接受和欢迎的进程,这进程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的领域,从而影响历史的进程。因此《时代》周刊在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中评出这样一位新闻人物,它不是某个人,而是一台机器:电脑。”
从电脑诞生之日到今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一本电脑权威杂志在解释电脑产业发展之快时曾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汽车工业能完成电脑产业后30年的工作,那么一辆罗尔斯.罗伊斯汽车的价格将降到2.5美元,而且用1加仑汽犹就能行驶200万英里。”
电脑的出现,在某种角度来说,确实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对传统的产业和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
邮局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许多人看到这里,会不以为然,他们可能会反问难道人们不需要邮信、打电话、发电报和传真了吗?未来社会的人们更需要进行信息交流,但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信息高速公路,它的开通,使人们之间、企业之间乃至国家间的一切信息都可通过电脑完成。以电脑应用最普遍的美国来说,由于各大小企业开通了自己的高速电子通讯系统,它们对传统邮件的依赖大为减轻。
1988年以来,由美国邮局投递的企业信件减少了33%,其减少的势头令美国的邮局心惊肉跳,这是以电脑为主体的网络出现后的必然结果:通过电脑网络的电子邮件瞬间便可传到目的地,而通过邮局发送的加急邮件最快要3天,电脑人士挖苦其为“蜗牛邮件”。现在商家可以让用户通过电脑面对面地订购商品,然后商家通过联邦捷运等机构迅速送货上门,绕过了邮局。不过邮局也认识到电脑通讯网络的强有力的竞争,为了适应这个局面,他们一方面继续在西部的印第安村落用马车送递邮件,另一方面,也开展了自己的电脑网络通讯业务,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然不仅仅是邮局受到了电脑的强有力的挑战,与邮局唇齿相连的报业也面临同样的课题。
电脑出现在报界后,最显著的变化是淘汰了排字工这一职业。在80年代初,世界各地的许多报纸还是由排字房工人以热铸方式排版的,排字工是一项需实践经验的工作。而现在许多记者自己便可以把文章直接输入电脑,然后经过电脑排版系统,将其出版。我们国家的报业也于94年间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迈入了电脑排版的时代。不过电脑在报业的出现,不仅仅是让排字工丢掉了饭碗。
现在,美国的报业发现除了同行间的倾轧、纸价飞涨等难题外,另一个新竞争对手电脑新闻网正迅速崛起。由于电脑网络的便利迅捷,对传统报业的冲击力非同小可。美国各大报纸为了应付这个问题,开始与电脑业结盟。据外电报道,美国现有的8993家报纸中,已有3200家与电脑网络挂上了钩。这些报纸将增加通过电脑网传送的视听新闻,这对读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强。英国的大报之一《每日电讯报》最近推出了可在电脑上阅读的《电子每日电讯报》,入网的电脑用户从早晨7点便可以开始阅读当天的该报。只要读者打开开关,报纸的头条便会出现在屏幕上,点一下某条新闻,这条新闻便会立即充满整个屏幕。点一下栏目一览表中的任意一个栏目,就可直接翻到你感兴趣的地方,这样可以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用户各得其所,而不必为内容的繁琐感到厌倦。那些视力不好的读者可以将字放大,直到能看清为止。这种报纸甚至不用去读,由电脑将其读给读者听,读者还可将其感兴趣的部分储存或打印出来。读者甚至可以通过电脑屏幕与其感兴趣的编辑交流。
这种新型报纸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为广告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人们能在上面找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按需调用,滤去对你来说是无用的信息。
“多媒体版权之争”浮出水面
图文并茂的光盘出版物的出现,拉开了无纸出版的序幕,给传统的出版物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在削弱其“传统势力范围”,并给出版商及作家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这种出版物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制作在光盘上,在阅读时可用电脑将各类信息排列组合,进行综合表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不仅可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加大了信息的获取量,还易于发现前所没有的关联与启示,突破了传统的死板阅读方式。目前国内几家思维较前卫的出版社已出版了此类读物,如《唐诗三百首》光盘,以清朝文人所编的版本为范本,增加了作者简介、注解、白话诗译、诗歌简评的内容,还配有国画作背景及唐诗朗诵等内容。还有《孙子兵法》也被转换成光盘,它具有全部原文,白话翻译,数百幅意境插图并以历史战例作为佐证。
在西方,《大英百科全书》可以说是除《圣经》外,再版次数和持续销售量最大的一套书,出版该书的公司至今已有近230年的历史,该书历美国内战以及工业革命而至今,以慢于社会变革节奏几拍的心态而在出版界硕果仅存。但随着电脑的出现,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经营思维正成为其赶上时代潮流的桎锢。1990年,《大英百科全书》的营业额为6.5亿美元,从中获利4000万元。而94年的营业额仅为4.5亿美元,由于出版公司负责人不肯出版在电脑上运行的电子版,而一厢情愿地推销其售价1500美元的一套32本的硬皮本,所以其销售量呈继续下降的局面。若转化成其电子版,其价格仅为100美元,《大英百科全书》的固步自封给其竞争对手造就了难得的商业契机。看来,在信息时代,若不肯搭上电脑这一高速列车,将会被时代遗弃。
在香港,以前不少人想买一套《中国百科全书》而难以如愿,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价格。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普通人家很难腾出放置书架的地方。现在好了,拥有一台配有光碟机电脑的家庭,从书店买回一张《中国百科全书》的CD后,空间问题就不存在了。通过电脑阅读光盘,以前在书上静止的东西,这次可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你面前,如介绍火山活动的知识时,电脑可以有声有色地把地下岩浆活动及活山喷发的情景真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受益非浅。
这里介绍几种95年间国际上畅销的电子出版物:《伟大的艺术家》是伦敦国家画廊与一家多媒体出版公司联合推出的,它介绍了各流派的作品,并重点介绍了40位欧洲古典画家的生平及作品,其中40幅代表性作品,可以让读者在电脑上仔细放大审阅的。《500Nations》是介绍从史前时代到今日,流散在各国的印第安人生活的。《Her Heritage》介绍了100位杰出女性的生平事迹。《CNN 94年时事年鉴》包含了100则94年度内全球最重要的事件,图文并茂。国外的这些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涉猎范围很宽泛,不论是哲学、宗教、艺术、军事还是历史、地理、体育、文学都有相应的电子出版物。
国内目前开发的电子图书有《中国烹饪》、《孙子兵法》、《中华名胜》、《童话世界》、《唐诗三百首》、《动物百科全书》、《世界童话故事系列》、《东方旅游》等,这些电子出版物都充分体现了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哲学理念、秀丽壮观的自然景观和名胜、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在国际市场上销路颇佳。
电子出版物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从而冲击着传统的出版业。如果说是仅仅这个问题的话,那出版商转换一下作业方式即可,但是光盘形式的出版物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也会昙花一现。出版物将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直接传到你家。当然,对目前的作家和出版商来说,这还是个未定之数。但触觉灵敏的美国出版商却从中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味。于是与对电脑技术并不陌生的美国作家开展了一场电子出版物控制权及讨价还价的前哨战。
以前美国作家跟出版商签定的合约较简单,仅写明出版条件及一些附带权力,作家通常要保留电影及电视的出版权,一般没有什么争执。但随着电脑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出版物以电子形式出版,出版商与作者之间的争执也随之产生。譬如说当一部书稿除以传统书本或光盘出版物出版外,作家是否还保留着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出让其书稿的权利呢?甚至还有一些目前还没出现的新电子媒体转载权更是让今人所无法界定!美国作家协会建议作家保留对电子版本的控制权,另外,一旦新科技出现,合约应作出有利于作家的调整。而美国出版界则与之针锋相对,他们普遍认为,出版公司应保有通过电脑网出售书籍的权利。至于多媒体版权,公司认为应保留第一购买或放弃权,出版公司不希望捧红了一位作家或书籍,却由别人坐享其成。
美国商业部95年下半年发表了一份报告,建议对现行版权法作些调整,以适应电脑网络时代的要求,报告中称:“新技术打破了版权以往的平衡--在一些情况下偏向版权主,另一些情况下偏向用户,修改的目的是要使现存的法律界限明晰,并在失衡的地方加以调整。”
下面再讲讲信息时代作家及文学创作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前面章节中曾讲过电脑会
提高作家的创作效率,但电脑也会对传统文学创作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美国一名著名畅销书作家发现儿子对书籍毫无兴趣,只是热衷于玩电脑。后来儿子驾车出了车祸,不治而亡。作家爱子心切,于是打开电脑,进入电脑网络中,看看是什么东西让儿子魂牵梦绕。经过与一些电脑用户的交谈发现,他儿子生前和许多人在玩一种文字游戏,这种游戏与那些电脑软件商开发的产品不同,它是一种由许多人共同参与的一种自编、自导、自娱的游戏,其效果类似舞台上的话剧,但没有人知道其结局是什么。每个人的角色可以自我设定,作家的儿子在这个游戏中是一名刁钻古怪而风情万种的公主,“她”风靡了所有其他的参与者,每一个“人”都被她背叛过,但每一个“人”又都心甘情愿地受她摆布。这名作家发现儿子继承了他的创作天赋,而且其才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是他选择了一条与父亲不同的文学方式:电脑文学。
电脑文学的内涵并非是把书面作品转换成电子文档那样简单,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或准文学)创作方式。
目前,这种可随心所欲组合出不同文学作品的电脑程序已进入国际电脑网络。文学创作将进入一个大众参与的新时代,只要有此雅兴,每个电脑操作者既可是读者,也可是作者。在这种文学创作电脑软件的启发下,一个普通人便可象专业作家那样妙笔生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文学创作将变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及娱乐技能。不少纯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多对之持反面评价,认为电脑文学将使创作误入歧途,并抹杀作家的天才和灵气,使高雅的文学变成一种庸俗的游戏,最终使文学走向没落。。而赞成电脑文学者的一个反驳视点却“古典”得很,他们不屑与反对者印证电脑文学的妙用,只是反诘道:目前纯文学阵营中的小说,退回几百年也被当时的文坛视作一种不入流的体裁,再讲远点,宋词、元曲初出茅庐也受到类似的冷遇,但今人对它们的评价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所以说,创作方式不能决定其内容的优劣,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电脑将会把文学带到一个新的境界。&
看完上文有些穿越的感觉吧!想看全文,请看百度阅读出品的这本电子书《20年前,屌丝眼中的互联网》,下面的文字链接和二维码即是,想完整了解这20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全貌,请看姜洪军的新书《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 《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书作者姜洪军的微信公众号:传奇(lookchuanqi)
阅读:109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著名笑星陈佩斯阔别荧屏这20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左右二战的英国计算机为何折戟沉沙--百度百家
左右二战的英国计算机为何折戟沉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枪声、厮杀声、垂死士兵的呻吟,充斥在日的奥马哈海滩上空。入夜时分,盟军终于建立起自己的滩头指挥所。消息传到海峡对岸的盟军指挥部,所有的人松了一口气,这其中包括操纵“巨人”计算机进行谍报破译的图灵情报小组。
图注:莱昂斯LEO计算机当年旧照
枪声、厮杀声、垂死士兵的呻吟,充斥在日的奥马哈海滩上空。入夜时分,盟军终于建立起自己的滩头指挥所。消息传到海峡对岸的盟军指挥部,所有的人松了一口气,这其中包括操纵“巨人”计算机进行谍报破译的图灵情报小组。&
当时代表大英帝国计算机领域最高水准的“巨人”,已比盟友美国的爱尼亚克计算机领先了1年多的时间。然而,英国过于严格的保密法,让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和急于采用计算机技术的英国莱昂斯公司,无缘接触“巨人”计算机。战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迅速解密计算机技术的美国。
殊途同归的考察
1946年5月的一个深夜,在昏黄的灯光下,剑桥大学教授莫里斯·威尔克斯紧张而又兴奋地手抄着一份文稿,这是曾以参与美国原子弹研发而闻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的报告:《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带来报告的人只给威尔克斯一晚上的时间,第二天就要带走。
挑灯夜读的威尔克斯一夜间掌握了报告的精髓,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研发原理。而报告撰写人诺依曼当时正在主持开发具有存储功能的新一代计算机爱达法克(EDVAC),但由于早期开发人员间的冲突,研发迟迟未有进展。
威尔克斯决心抓住机会,代表剑桥大学开发出这种新型的计算机。他给学校董事会写信,称:“这里有一大片领域,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应用方面,在战争期间已经了巨大发展。我认为剑桥应该担负起责任,努力赶上在该领域领先的美国人。”
随后,威尔克斯赶赴美国参加莫尔学院举办的计算机培训班,充分地与爱达法克的设计研制人员进行接触、讨论,未有戒心的爱达法克工程师向威尔克斯介绍了其设计思路与技术细节。回到剑桥大学,升任计算机实验室主任的威尔克斯,开始组建自己的计算机研发小组,开发爱达赛克(EDSAC)计算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威尔克斯研发爱达赛克的同时,英国餐饮服务及食品生产商莱昂斯,正处于公司转型的焦虑期。
莱昂斯公司当时在英国非常有名。后来成为被誉为 “铁娘子”、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年轻时刚从牛津大学化学系毕业,就曾在这家公司工作过,那时她名叫玛格丽特o罗伯茨。
除餐饮服务及食品生产主业之外,莱昂斯还拥有自己的印刷厂、洗衣房、纸箱厂,甚至还有自己的乐队,有自己的服装部门,专为它的女招待们定制服装。
战争期间,它凭着战时的“垄断”优势发展得不错。战后,管理层认为公司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改进管理水平,加强生产和销售的紧密联系,控制和减少日益繁重的文档处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后来成为莱昂斯公司总经理的约翰·西蒙斯认为:“市场形势在变化,消费者口味在更改,新的竞争层出不穷。没有创新,最成功的企业最终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就像曾经蕴藏丰富的金矿,一旦开采完毕,就会成为废墟。”
美国风险投资家乔治斯o多利奥特说过:“时刻牢记,有人正在某地制造会使你的产品成为过时货的产品。”
1947年,莱昂斯公司决定派员赴美国考察计算机是否可以用于商业部门,因为此前计算机主要是在军事上展现出很强的计算能力。作为来自二战盟国的客人,考察小组基本上一路遇到绿灯,只有在去阿伯丁弹道实验室参观那台著名的爱尼亚克计算机时出了点麻烦。他们起初通过英国大使馆获得了特别许可,但在参观前一刻,实验室通知他们许可被取消,没有任何解释,只说是因为保密的缘故。
考察小组对此没有太在意,因为他们见到了爱尼亚克的研发者之一约翰·埃克特。当时,埃克特很高兴地接待了他们,此时正在酝酿创办自己公司的他把他们当作了潜在的商业客户。可实际上当时二战结束不久,莱昂斯公司根本无法从银行获得足够的美元外汇来购买美国的设备。
西蒙斯特意叮嘱考察小组美国之行要留意IBM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进展。早在1925年10月,他曾赴美考察过IBM公司。当时,IBM总裁托马斯·沃森的锐意进取精神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西蒙斯很快读到了属下提交的考察报告,报告中对IBM在计算机研发表现上的描述,没有给他带来惊奇,记忆中的那个雄心勃勃的公司似乎变得保守和老气横秋,“这家公司使用电子运算的目的仅仅是将它作为打卡机的附属品”。
美国小说家马克o吐温说过:“想象一旦变得模糊,那么你的眼睛也就靠不住了。”
“面包师”伸出的援助之手
“IBM和其他大型打卡机制造商,在打卡机制造方面有巨大的投资。他们绝不会转向其他领域,因为如果商用计算机一旦成功的话,将淘汰所有的打卡设备。”西蒙斯这样评价1947年前后的IBM的保守。
IBM作为西蒙斯心目中曾经的偶像,其表现让他有些失望,但他在朦胧间隐约觉得这似乎留给了急于转型的莱昂斯公司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是什么呢?
剑桥大学的威尔克斯领导下的计算机研发小组此时已有了进展,但他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钱。英国因二战元气大伤,政府不再像战时那样投入更多的财力来进行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民间资本也因战争凋零。威尔克斯一筹莫展,爱达赛克项目面临夭折。
莱昂斯赴美考察小组从美国计算机研发人员口中,多次听到对威尔克斯在计算机造诣上的赞誉。这真有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味道,这从中可看出英国政府对计算机研发项目过度保密产生的负面效果——英国人当时普遍认为美国科学家才是计算机领域全面的领先者,而不知道英国也有一批高水平的计算机科学家,威尔克斯其实只是其中的优秀者,但还不是顶级水平的。因为顶级水平的科学家战时都被军方搜罗走了,他们被召集到距英国伦敦西北约70公里一处僻静的布雷契莱庄园,最终开发出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巨人计算机。整个二战期间,英国一共启用过11台巨人计算机,但战后都被丘吉尔首相下令销毁,相关设计图纸也被付之一炬。这些顶级科学家战后大多隐姓埋名,平静度过余生,少有在计算机技术上再有建树。战后引领英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这份光荣留给了威尔克斯。
莱昂斯公司试探着和威尔克斯的爱达赛克项目小组接触,结果发现对方果然名不虚传。莱昂斯随后慷慨地为爱达赛克项目提供了一笔资金,而且调拨公司高水平技师协助他们进行研发。
莱昂斯公司敏锐地认识到“这种机器很有可能成为改变国家目前经济萧条的主要动力。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莱昂斯占据了关键位置。据我们了解,迄今尚未有其他人认识到电子计算机广阔的应用前景。”
日,爱达赛克首次试运行成功。这台计算机虽然没有在社会层面上产生像美国1946年发布爱尼亚克那样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但在计算机研发领域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前者。因为这台计算机真正具备了存储功能,而提出该原理的冯·诺依曼主持的同类型项目要在3年后才成功,埃克特-莫契利公司的尤尼法克也要在3年后出品,IBM此时只是局部地进行着计算机的研发工作,全面地介入也要在1年多以后。就是说,爱达赛克领先一时。
威尔克斯藉此在学术研究上获得了巨大的荣耀,所以他不介意参与研发的莱昂斯技师复制一台爱达赛克,带回去做商业应用。
到二战结束时,国际上专利制度已推行了数百年,专利网已经非常结实,可是计算机这条大鱼从网眼漏过了。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其实这是因为计算机的发明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有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成果融汇其中,要争辩谁才是第一个计算机的发明者似乎很无厘头。
英国诗人约翰o邓恩写过:“没有人是完全孤立的岛屿,每个人都是构成大陆的一小块。”
威尔克斯教授对莱昂斯公司的复制和随后的大批量生产采取了一种超脱的态度,没有在专利上提更多的要求。
进入莱昂斯公司的这台机器成为史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以前都是做为军用和科学计算用途的。这台机器刚搬到莱昂斯时,曾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恐慌,许多员工风传这台机器将会取代很多人,他们面临失业。已升为公司总经理的西蒙斯认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复杂的办公软件编程工作,全面自动化的过程会很漫长,没有必要直接裁员。
于是,他站出来,告诉有些惶恐的员工们“不会因为计算机而解雇任何人”。
拷贝成功的希望
“即使最糟糕的事情发生,我们一个顾客都没有,第三台计算机也能派上用场,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在形势乐观的情况下设立一个对外的计算机服务机构,向商业客户出租上机时间。”1954年6月,西蒙斯向公司董事会建议批量生产计算机。
从剑桥大学拷贝来的计算机,很快闻名遐迩,刚进公司不久,英国军械部就找上门来,希望能有偿使用机时,进行弹道轨迹计算。气象局也找上门来,要求帮助进行气象数据分析。
这些还都是计算范畴,而商业应用首先体现在公司的工资发放作业上,这种应用在今天也许是小菜一叠,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初,这台设备成功地完成莱昂斯上万人的工资发放业务,在英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惊动了当时的英国公主伊丽莎白。她上门参观,对之啧啧称奇。
接着这台计算机为餐馆配餐项目提供技术支持。随着应用需求的增加,莱昂斯又照着原来的机器复制了一台,但在复制的过程中,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了一些修正。
食髓知味,莱昂斯开始准备量产机器。“目前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宣布我们要建造的是供出售或出租的LEO II型商品机了。我们的经营政策也要以这个基本方针为依据。”西蒙斯敦促公司董事会做出决定,“赶制出第三台样机,至少应马上开始建造,这样就容易拉来顾客。”
西蒙斯还提出成立一家分公司的动议,“这样有助于工程的专业化,也有助于消除外界认为我们是非正宗厂家的看法。”
1954年11月,作为莱昂斯子公司的LEO正式成立,开始生产LEO牌大型计算机。
不过美国计算机厂商可能带来的潜在竞争威胁,在LEO公司高管心头盘绕。他们再度派员赴美考察,这次的考察范围很广泛,包括计算机制造商和客户应用两方面。参观美国五角大楼后,他们在报告中揶揄美国人花钱大手大脚,买了不少尤尼法克大型机,却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把它们用起来。
从应用角度看问题是LEO公司的一个长处,这和美国的计算机公司有很大的区别。脱胎于传统产业的LEO公司习惯于将机器的技术、商业、应用潜力挖掘透,也就是说其技术更新速度较慢。而美国的计算机公司从诞生开始,就处于剧烈的竞争中,往往进行激进式的技术更新升级,后来甚至演化成过度升级,就是说客户的设备应用潜力往往还没有开发完,设备提供商就淘汰了这些旧的机型。LEO公司一旦进入这种竞争格局,将很难适应其节奏。
不过这一切在50年代中期还不成问题。LEO牌计算机在莱昂斯公司的成功应用,吸引了很多公司的老用户的目光,当然以前老用户享用的是莱昂斯的糕点和饮料。福特汽车英国公司找上门来,要求像莱昂斯一样上马工资发放作业计算机系统,接着是Wills烟草公司和劳埃德钢铁公司。
格林米尔斯银行也对LEO牌计算机投去了垂青的目光,这是一家为英国军队发饷的银行。LEO在喜悦的同时,很快品味了一丝苦涩,因为在政府的主导下,英国陆军军饷部门花巨资订购了IBM的一台大型机,事先没有公开招标。LEO获悉后,努力争取但无果而终。
整体而言,此时的LEO在英国市场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它很快拿下了一家证券交易所的订单,接着把产品卖给了政府负责养老金的一个业务部门。随后,LEO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把产品卖到了南非的兰德金矿。
战后逐步复苏的英国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开始逐渐加大,在滋养了LEO的同时,也吸引了IBM的目光。
查尔斯·里德在《患难与忠诚》中写到:“祸与福的相依相伏是一种耐人寻味而又几乎普遍存在的现象。”
驾旋风而来的蓝色巨人
在二战中,相比美国,英国承受了德国更直接的军事打击,因此参与军事项目的科学家为了头顶上少掉一颗炸弹,研发动力较美国同行更强劲,所以英国科学家在计算机这一重要军事项目上的进展迅速,成就突出。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本来可以抓住机会,推动计算机技术的民用和商业化,但结果却是将之束之高阁,逼得一个做餐饮的企业莱昂斯挽起袖子,自己来研发计算机,进行商业应用。
而同期,美国政府则积极推动战时军用计算机项目民用化,掌握尖端技术的一些谍报团队甚至在政府的支持下,集体转变为商业公司。
不久,冷战爆发。美国担忧苏联远程轰炸机突防,因此希望建立一套覆盖全美的防空网,这要用上最新的雷达和计算机技术。军界人士想起了二战时的一个项目:旋风计划。
1943年,美国海军部委托麻省理工学院进行设计飞行模拟训练器的任务,目的是在战争期间加速训练飞行员驾驶新飞机的能力,这就是“旋风计划”。在研发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喧宾夺主”的现象,项目演化成研发一种新型的、具有实时功能的计算机。
为了应对冷战,数十亿美元再度被投向了旋风计划。
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朝野曾对IBM的垄断能力产生了担忧,因此起初把许多计算机项目投给了它的竞争对手。
但冷战阴云让美国人把对IBM的垄断担忧放到了一边,因为实施旋风计划只能选择最有实力或潜力的厂商,IBM无疑是当时的最优选择,于是大量的项目、资金向它倾斜。旋风计划中集全美精英研发的计算机技术也在委托生产时,逐步地转移给了IBM。结果,IBM在处理器、密集储存器件和实时系统上迅速处于领先地位,它在提供军品的同时,也不忘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商用产品的生产上。而美国政府对此持开放的态度,并没加以限制。
“是冷战帮助IBM成为计算机业的国王。”IBM总裁小托马斯·沃森这样说。
在技术和资金获得了充分保障的情况下,IBM不仅在美国计算机市场上攻城掠地,其锋芒也很快指向了英伦三岛,成为了LEO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
1960年11月,IBM在美国一家杂志上打出一则广告,“问:哪一家公司的发展速度超过了IBM? 答:海外的IBM。”
眼看曾经被自己甩在后面的IBM,在美国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下快速地超过自己,LEO不无抱怨地声称自己是在孤军作战,没有获得英国政府资金支持,哪怕是鼓励。
1963年2月,莱昂斯公司和英国电气公司将各自的计算机公司或部门合并,成立了英国电气LEO公司。业界人士评价这是在IBM压力下的抱团取暖。
次年10月,威尔逊竞选英国首相,其竞选纲领中就包括扶持“技术白热化”背景下的英国计算机产业,并对技术部大臣弗兰克·卡曾斯说,英国的计算机工业“必须作为他的首要工作来抓”。但这比美国人晚了10多年。
合并后的英国电气LEO公司经历了一段令人沮丧的文化冲突期,两支销售团队各自为战,技术研发也没有形成合力。而在这段时间里,IBM投资50亿美元开展的“360”项目则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技术上已将LEO彻底甩到了身后。
此时,由于冷战的缘故,西方国家对东欧实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但LEO落伍的机型则不在受限之列,于是,它在东欧市场获得了回光返照式的发展。
莫斯科的告别晚宴
1967年,一台LEO 326 型号的计算机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进行作业演出,这种机型在西方社会已属于淘汰机型,LEO希望还能在这里找到市场。不过,缺乏硬通货的当地用户,看来也不想将钱花在这样落伍的产品上,机器在参展后只好又运回英国。
在回国的那天,会议主办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告别宴会,招待所有展会期间的工作人员,从翻译人员到清洁工都请到了。大家频频举杯痛饮,不想告别这冷战期间难得的友谊场面。觥筹交错间,LEO员工脸上笑意盈盈,但心里黯然,因为他们知道LEO的流金岁月已然逝去,该说再见了。
管理专家唐纳德·摩尔后来写了一篇回忆录,略带感伤地说:“回首过去,LEO没有继续存续下来实在是个遗憾。它的研制小组和机器在那个时代的成就都堪称楷模。那个餐馆配送系统显示出用户管理、系统设计、各个操作员、计算机、送货车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价值所在。当时它是通过普通电话用声音工作的,我不妨问一句:‘今天虽然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其结果能比那时好多少呢?’”
曾左右二战战局的巨人计算机,但战后被英国销毁,没有转化为商用技术
抓住机会成就计算机领域一番霸业的IBM总裁小托马斯·沃森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打赏一下作者吧!
阅读:10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著名笑星陈佩斯阔别荧屏这20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门首家线上什么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