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人守城十万人攻打,要伤亡多少人才癌症什么时候能攻克克

南宋陈规所著的“守城录”谁看过?这是我比较佩服的一个家伙,靖康之乱后,他以一个小小的县令临时代理太守居然挡住了前后十余次、数十万人的攻击,力保城池不失,他总结的守城经验也被认为是冷兵器时代守城战的最高典范。以这种能力,应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守城第一人了吧?    三国的郝昭应该也是守城能力上窥天道的人物吧。能以区区三千士兵挡诸葛亮二十万军队近一个月,病死以后陈仓才被攻占,这样的能力不比陈规差多少了。    不过我想真正把守城艺术化学问化的应该还是墨家吧。    小弟历史知识浅薄,还请大大们也多向我介绍些会守城的将军。我目前在写以南宋为背景的架空历史小说,守襄阳将成为重头戏,所以需要一些实用的资料,比如名将关于守城的经典战例,以及守城的一些学问,还请大家帮忙,谢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口边两个:张巡.李光弼  
  钓鱼城保卫战  那才NB撒  小小钓鱼城不光守了这么久  还把蒙古第三代大汗蒙哥砸死了
  张巡,南霁云
  守城录                  陈规〈〈靖康朝野佥言〉後序〉               靖康丙午,规以通直郎知德安府安陆县事。丁未春正月,群盗王在等犯德安府。时郡     将阙,规摄府事。贼来攻城,规在城上与贼语,问何因到此,贼言:「京城已为金破。」     规独念:都城之大,濠堑深阔,城壁高厚,实龙渊虎垒,况禁旅卫士百万,虽金人乘我厄     运,一时强盛,亦何能破!殆不足信。二月四日,贼遁,遣人诣都城奏功还,乃知京城果     为敌陷,徒深痛切,但不知城破之所以然耳!又恨当时不得身在围城中,陪守御之士,以     效绵薄。绍兴己酉春三月,朝廷既复河南,规自祠宫被命知顺昌府,夏五月到官。行及期     年,暇日会同僚,语及靖康之难。汝阴令云:「尝收《东斋杂录》一编,中有《靖康朝野     佥言》,具载金人攻城始末。」规得之熟读,痛心疾首,不觉涕零。嗟呼!治乱强弱,虽     曰在天有数,未有不因人事得失之所致也。扬雄所谓:「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靖     康京城之难,若非人事之失,则天亦不得而为灾。规不揆至愚,窃观金人攻陷京城,朝廷     大臣与将吏官帅应敌扞御之失,虽既往不咎,然前车之覆,後车之戒,事有捕於将来,不     可不备论也。朝廷欲再援太原,大臣以为中国势弱,敌势方强,用兵无益,宜割三镇以赂     之。殊不知势之强弱在人为。我之计胜彼则强,不胜彼则弱。若不用兵,何术以壮中国之     势,遏敌人之强?用之则有强有弱,不用则终止於弱而已。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     势,自古无定,惟在用兵之人何如耳!       河东宣抚使统兵十七万以援太原,又招河东义勇、禁兵五万,共兵二十二万。皆败绩     ,致太原陷於敌。非兵不多,盖用兵之失也。其所以失者,兵二十二万直行而前,先锋遇     敌者有几?一不胜而却,与其後大兵皆却,宜乎不能援也!有识者观之,不待已败,而後     知其不能援也。殊不知攻城者,分攻城兵、备战兵、运粮兵、厄援兵;若兵不多,则攻必     不久而速退,又不待其援也。假使当时往援者将良得计,虽无兵二十二万,只十万亦可以     必援。又无十万,只五万亦可以优为之援也。又不五万,至其下亦有可援之理。且以五万     为率,若只分为五十将,留十将护卫大将,兼备策应内外,三两将诣扼援兵前,广张兵势     ,牵制扼援之兵。以二十将分地深入敌境,绵亘可布三五十里,不知敌人用兵多少,便能     尽害。以二十将周围行偏僻小路,寻求乡导,多遣远探,向前设伏,伺望敌人打粮出兵,     多则退之,少则擒之。但绝其粮道,不必深入,直抵城下,其贼自退。又且兵既分遣,则     人力并用。假令数将失利,其大兵必不至於一齐败衄、溃散为盗。京城之难,其源在於援     太原之失利也!        
  尼玛哈攻太原之寿阳,寿阳城小而百姓死守。凡三攻,残敌之众万人,而竟不拔。此     必守城人中有善为守御之策者。《佥言》以为城小而百姓死守者,非也。攻城者有生有死     ,善守者有生无死。寿阳之人,可谓善守,而不得谓之死守。又或云城小而坚者,亦非也     。若城太小,矢石交通,善守者亦难以设险施策。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分段数作限隔     则易守。若已先策定险备,设使贼欲登城,纵令登城,已登即死;贼欲入城,引之入城,     已入即死。今夫百里之城,内有数步之地,贼人登之,守城之人便自甘心伏其城拔。乞命     於贼者,非攻之善,乃守之不善也!       九月,安炮於封丘门外。大炮数百座,皆在门外。贼至不收,遂为金人所得,咸谓金     人得攻城之具。规以为破亦不在此。有善守者,假使更资炮数百座,亦必无害,在於御炮     之术善不善也。统制官辛康宗以贼去城远,止兵不得发箭。止之甚善。百姓鼓众击杀,此     亦见其自乱,素治之术失也。       敌先采湿木编洞屋,以生牛皮盖其上戴之,令人运土木填濠,欲进攻城。守城人若得     计,则城内先施大炮碎之。亦可用单梢炮,取远至二百五十步外者,制其首领用众之人。     盖益州郡旧有朝廷所降守御册定格:单梢炮上等远至二百七十步,中等二百六十步,下等     二百五十步。不知京城当时仓猝之际,此格用与不用?若人稍不究心,则下等二百五十步     亦莫能及;若能究心,则二百七十步过之甚易。又以小炮御近众,其小炮每十人已上,不     过十五人施放一座,亦可以致数十步。勿谓小炮不能害物,中人四肢,则四肢必折;中腰     以上,则人必死。中马亦然。又况大炮每放一炮,小炮可放数炮。不必用石,以重三四斤     泥圆为之。泥圆之利亦博,不独放时易得无穷,放去中人,人必死伤;不中,则泥圆为炮     击破,不致反资敌用。若要摧毁攻械,则须用大炮及石。金人攻城用大炮,盖欲摧坏城楼     。守城者欲摧毁敌人攻械,大炮与小炮齐用。纵敌在城外伐大木为对楼、云梯、火车等攻     城,可以破尽。金人广列垒石炮座,寻碑石、磨盘石、羊虎为炮,欲攻之,所列炮座百余     ,飞石如雨,击守城之卒,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此非攻城之能,盖守御官一时失计耳!     苟守御官得计,止令卒近女头墙坐立,城外炮来,高则於女头墙上过,低则打中女头墙,     击破在外,无缘中人一卒,亦不至於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者。惟女头墙稍加高厚,则愈加     安堵。又须先用稍大木,造高一丈、长一丈、阔一丈上下、外直里斜、外密里希洞子。外     密处,以大麻绳横编,如荆竹笆相似,以备炮石众多,攻坏女头墙,即於两边连珠进洞子     向前,以代女头。若此,则炮石纵大数多,未易损坏。间有损坏,即遂旋抽换。假令只如     此御扞,则炮石亦何能害人?已可必其无虞也。   
  敌以云梯、对楼攻东水门,其间御扞,有设重楼获胜者。固甚善也。又恐人在重楼之     上,愈招矢石。又攻东门守御官守具亦备,对楼、云梯至,每以木冲倒,仆死者无数。此     亦奇策。然持冲木人与对楼上人相对,不免互伤,亦非全胜。金人填壕桥城,运对楼过壕     攻城,城下列炮座二百余所,七梢炮、撒星炮、座石炮并发,又以强弩千余助之,城上矢     石如雨,使守御卒不能存立,然後推对楼使登城。每对楼上载兵八十人,一对楼得城,则     引众兵上。此金人攻城之方也。其炮大数多,矢石齐发,只前说女头墙次备以洞子,皆可     隔尽矣。对楼登城,每一对楼果能载兵八十人,楼广不过二丈,当面立得几人?与守城人     接战者,不过十数人而已。假令八十人尽用力,施设五对楼,止四百人。此外必无伏兵,     亦无奇兵。楼高须及五丈,乘高而来,其迹亦自甚危。自履危地,来与城上立平地人接战     ,胜负人人可以自决。若守城者於此不胜,则交战於平田广野之地,不知其败若何?况对     楼填平壕上,惟可以直进直退,必不能於城下横行。守人备御,不过止备对楼所占之地。     假使有十对楼,所占地步数亦不多,不独接战可以必胜,纵兵上城,获全胜者,术亦多矣     。不思则弗得也!       敌用云梯,止要登城。每座云梯须十余人可以负荷到城,城上御之,亦难向前来。纵     不御之,使敌倚城登梯上至城头,少不死者,何以致之?於女头墙里鹊台上,靠墙立排叉     木,每空阔三四寸一根,通度枪刀向上,高出女头墙五六尺。敌至女头墙上,必为排叉木     隔住,背後乘空,守御人於木空中施枪刀刺击,岂有刺击不下者?下而不死者,鲜矣。       闰十一月二十四日再攻,推对楼五座,盛矢石来城上,以杆冲倒三座,城上士卒争持     草以焚之。对楼木多而草盛火炽,火乘南风,遂引烧城上楼子三座。对楼既倒在城外,必     不能却回,亦不能再起,自是堵住敌人攻械来路,可以置而不问。焚者失也!纵不引烧城     楼,止烧了敌人对楼,亦是城上人自持草火,与敌烧开再进攻械来路。此事大失!所有再     造成楼骨格,欲於旧处安立者,以理度之,自是敌必不容,矢石必倍。守御官若能用前说     ,造洞子於阙楼子处,两头连珠并进,不终日决可蔽合,权代女头墙,以隔矢石。矢石虽     愈倍於前,亦必无害。次於烧了城楼处两头,横直深埋排叉木,以防敌急登。城上分甲兵     两向攻打。城里从下斜筑向上至城面,外垠向下陡峻;次於城里脚下取土为深壕,离壕三     五丈筑月城围之。矢敌乘对楼到城,如不下对楼上城,却回则已;若上城,必自立不得,     倒入壕内,无不死者。如此一挫,必罢攻退兵。乃守御之人失之。以致城陷,岂步痛哉!   
  张巡  濉阳保卫战  城中一共6800人,先被10几万围了,围不住,又来10几万援助  不过还是守了10个月,杀敌12万,还说服对方投降2000    
  凡攻守之械,害物最重,其势可畏者,莫甚於炮,然亦视人之能用与不能用耳。若攻     城人能用,而守城人不能御之,则攻城人可以施其能;若守城人能用,则攻城人虽能者,     亦难施设。窃闻金人用炮攻城,守御人於城上亦尝用炮。城面地步不广,必然难安大炮,     亦难容数多。虽有炮台,炮台地步亦不甚广。又炮才欲施放,敌人在外先见,必须以众炮     来击。又城上炮亦在高处,自然招城外敌人用炮,可以直指而击之。以此观当时守御之人     ,其不能用炮也明矣。假令当时於城里脚下立炮,仍於每座炮前埋立小木为衣,敌人在外     ,不见立炮所在,虽有能用炮者,何由施设?或谓炮在城里,炮手不能见得城外事,无由     取的。每一座炮,别用一人於城上,专管城里一座,外照物所在,里照炮梢,与外物相对     ,即令施放;少偏,则令炮手略少那脚;太偏,则就令拽炮人抬转炮座;放过,则令减人     或用炮稍大者;不及,则令添人或用炮稍小者。照料得一炮打中後,炮少有不中。又城里     立炮,可置数多。守御人用炮若止能如此,则攻城人用炮何能为也!       筑城之制,城面上必作女头墙。女头墙中间立狗脚木一条,每两女头中挂搭篦篱。惟     可以遮隔弓箭,於炮石则难以遮隔。若改作平头墙,不用篦篱,只於近下留「品」字方空     眼,与女头相似,亦甚济用。       或问何以备御城外脚下?自有马面墙,两边皆见城外脚下,於墙头之上,下害敌之物     。当敌人初到城下,观其攻械,势恐难遏,宜便於城里脚下取土惟深阔里壕,去壕数丈,     再筑里城一重。对旧城门,更不作门,却於新筑城下缘里壕入三二里地新城上开门,使人     入得大城,直行不得,须於里壕垠上新城脚下缭绕行三二里,方始入门。若此,则假使敌     善填壕,止不过填得里壕。若由门入城,须行新城脚下里壕垠上。新城上人直下临敌,何     物不可施用?正是敌人死地,必不敢入。由正门入城尚且不敢,则岂肯用命打城?但只如     此为备,则敌兵虽多,攻械百种,诚可谈笑以待之矣。又况京师旧城,亦自可守,若逐急     措置,便可使势如金汤,有不可犯之理。兼京城之内,军兵百姓,金银粟帛,计以亿兆之     数亦莫能尽。若令竭力修作,不独添筑一城一壕,可不日而成;假令添筑城壕数重,亦不     劳而办。重城重壕既备,然後招敌人入城议事,彼若见之,必不攻而自退。俗谚云:「求     人不如求己。」古人云:「上策莫如自治。」又「事贵制人,不贵制於人。」皆此之谓也     。       京城周围地约一百二十里,闻当时敌在城外,诸门多闭,有以土实者,止开三两门通     人出入。如此乃是自闭生路,而为敌开其生路也。为守之计,不独大启诸门,仍於两门之     间,更开三两门,使周围有门数十座,齐门於城内运土出入,填壕作路,使战兵出入,无     至自碍。城上觇望敌人空隙,稍得便处,即遣兵击杀。或夜出兵,使敌在外所备处多,昼     夜备战,无有休息,彼自不能久攻。兼既城内创开城门,自运土填壕,欲为出兵计,则其     在外填壕欲入之计,不攻自破。然所以敢自创开城门出填壕者,非谓敌兵可欺,盖恃其自     於城内设险已备,引敌入城,而敌必死耳。晋王浚遣都护王昌及鲜卑段疾陆眷、末柸等部     五万之众,以讨石勒。诸将皆劝勒固守以疲寇,独张宾、孔苌以为可速凿北垒,为突门二     十余道。勒即以苌为攻战都督,造突门於北城。鲜卑入屯北垒,勒候其阵未定,躬帅将士     鼓噪於城上,会孔苌突诸门伏兵俱出击之,生擒末柸,疾陆眷等众皆奔散。苌乘胜追击,     枕尸三十余万,获铠马五千匹。此乃守中有攻,可谓善守城者也。後之守城者,何惮而不     法欤?   
  州郡城池之制,人皆以为尽善。城上有敌楼,而敌人用大炮摧击;乘高数丈,而敌人     用天桥、鹅车、对楼、幔道、云梯等攻具登城。据其城池之制作,可以自谓坚固,前古所     未有。故事贵乎仍旧,而人惮於改作,皆不可必者。古人所谓:「利不百者不变法,公不     十者不易器。」以今城池之制观之,虽利不至於百,功不至於十,然自古圣人之法,未尝     有一定之制,可则因,否则革也。为今之计,如敌楼者,不可仍旧制也。宜於马面上筑高     厚墙,下留「品」字样方径及尺空眼,以备觇望及设施枪路。墙里近下,以细木盖一两架     瓦棚,可令守御人避寒暑风雨。屋在墙里,比墙低下,则炮在外虽大而数多,施设千万,     悉莫能及人。       壕上作桥,桥中作吊桥,暂时隔敌则可,若出兵则不能无碍。宜为实桥,则兵出入俱     利。       城门宜迂回曲折,移向里百余步置。不独敌人矢石不入,其旧作门楼处,行人一步向     里,便是敌人落於阱。何谓落阱?盖百步内两壁城上,下临敌人,应敌之具皆可设施。又     於旧门前横筑护门墙,高丈余,两头遮过门三二丈。城门启闭,人马出入,壕外人皆不见     ,孰敢窥伺?       城外脚下去城二丈临壕垠上,宜筑高厚羊马墙,高及一丈,厚及六尺。墙脚下亦筑鹊     台,高二三尺,阔四尺。鹊台上立羊马墙,上亦留「品」字空眼,以备觇望及通枪路。亦     如大城上女头墙,墙里鹊台上栽埋排叉木,以备敌填平壕堑。及攻破羊马墙至城脚下,则     敌於羊马墙内两边受敌,头上大城向下所施矢石,即是敌当一面,而守城人三面御之。羊     马墙内兵,赖羊马墙遮隔壕外矢石。是羊马墙与大城,系是上下两城,相乘济用,使敌人     虽破羊马墙而无敢入者。故羊马墙比大城虽甚低薄,其扞御坚守之效,不在大城之下也。     又羊马墙内所置之兵,正依城下寨以当伏兵,不知敌人以何术可解?若此,则既有羊马墙     ,而鹿角木可以不用。仍於大城上多设暗门,以备遣兵於羊马墙内出入。又羊马墙脚去大     城脚止於二丈,不令太远者,虑大城上抛掷砖石,难过墙外,反害墙内人;又不令太近者     ,虑其太窄,难以回转长枪。又於大城里城脚下作深阔里壕,里壕上向里度地五七丈,可     作来往路外,筑里城,排叉木,但多备下敌攻城应敌处。用此以设备,虽使敌人善攻,不     足畏也!墨翟,宋大夫,善守御。攻输般为云梯之械,将攻宋。墨子见之,乃解带为城,     以褋为械,九设攻城之机,墨子九拒之。公输般攻械尽,墨子守有余。公输屈曰:「吾知     所以拒我者!」以此见攻械者,宜乎古人以为策之下也。夫守城者,每见敌人设一攻械,     而无数策以拒之者,谓之思也!规尝闻《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     之道,不可不察也。」又以为「兵者,诡也。」用无中形,诡诈为道。「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     可先传也。」然而有传之於家,而达之於远,有利而无害,有得而无失者,不可不先传也     。嗟乎!靖康丙午,金人以儿戏之具攻城,守御者一时失计,遂致城拔。迄及一纪有余,     而金人犹不思当时幸胜,尚以骄气相陵。规於未知金人攻城设炮之前,每见人云:「金人     攻城,大炮对楼,势岂可当?」贵显言之,则怏然而不敢辩;众人言之,则亦不敢痛折。     今既知其详,则岂可不尽曲折,剖其所见而言之?然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     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千变万化,人何能穷之?今止据金人攻城设施,略举扞御     之策。至於尽精微,致敌杀敌之方,虽不惮於文繁,而有所谓真不可示人者,未之传也。     又况虽欲传之,有不可得而传者矣。惟在乎守城之人,於敌未至之前,精加思索应变之术     ,预为之备耳。区区管见,辄序於《佥言》之後。             绍兴十年五月日,陈规序。   
  朱元璋侄子朱文正,洪都(南昌)保卫战,对阵陈友谅
  三国的郝昭应该也是守城能力上窥天道的人物吧。能以区区三千士兵挡诸葛亮二十万军队近一个月,病死以后陈仓才被攻占,这样的能力不比陈规差多少了。  ------------------------------------------------  那是三国演义里,实际上哪有这么夸张.  蜀国兵数最多的时候,全国兵力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才十万左右.  陈仓的兵力也不止三千.
  谢谢兄弟贴出《守城录》    你们不说我还真忘了,虽然最后城破,但是张巡无愧是守城的高人。唉,我曾经有个小说的腹稿,就是主角一个现代人回到唐朝,转生成一个皇子,并且趁着安史之乱夺得大权,扑灭叛乱并趁势将周遍那些有异心的少数民族全部XXXX......张巡被主角重用,守城到危急时刻时主角率兵来援,没有让英雄战死,哇哈哈哈哈
  恩,红茶兄说得对,不过我想以当时的情况,诸葛亮即使出不了二十万军队,进攻陈仓起码也该有五万左右,至于陈仓的兵力,绝对不会超过五千,以当时的战况,没有那么多的兵拨给郝昭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并不是单单就郝昭在那里守着,曹真那十几万大军在一边干看着.  而且陈仓本就是军事要地.当年曹操和刘备对抗的时候,就是用曹洪这样的大将在那里守着的.
  耿恭——节过苏武  
  我 靠    墨子都榜上无名?    他可是守城的鼻祖哦
  郝昭称不上,他守的不是城池而是一座要塞,在冷兵器时代一座要塞守个个把月太平常了,他这种战绩在历史上排不上号,要不是三国演义,估计都人知道他.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太平天国的将领别看野战不行,守城可是一把好手,九江安庆南京都守了好几年,
  作者:红茶杨威利 回复日期: 18:19:56 
    &&三国志.诸葛亮传&&:&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并不是单单就郝昭在那里守着,曹真那十几万大军在一边干看着.    而且陈仓本就是军事要地.当年曹操和刘备对抗的时候,就是用曹洪这样的大将在那里守着的.  ************************************************************    陈仓固然是易守难攻之地,不过绝对不能贬低郝昭的善守,〈三国演义〉中有关陈仓保卫战和史实中的描述差不多的,只是蜀军数量可能有些出入  “……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少入军为部曲督,数有战功,为杂号将军,遂镇守河西十余年,民夷畏服。亮围陈仓,使昭乡人靳详于城外遥说之,昭于楼上应详曰:“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卿还谢诸葛,便可攻也。”详以昭语告亮,亮又使详重说昭,言人兵不敌,无为空自破灭。昭谓详曰:“前言已定矣。我识卿耳,箭不识也。”详乃去。亮自以有觽数万,而昭兵纔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诏嘉昭善守,赐爵列侯。”〈三国志 明帝纪〉
  那是魏略里的.  关于魏略.呵呵.小鱼同志的孤证太多了.
  不过三国中兵力相差最悬殊、坚守时间最长的应该是霍峻    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攻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三过志 霍王向张杨费传〉  几百对1万余,守了1年多,还“大破”敌军,霍峻应该是很牛的了
  嘿嘿,小鱼同志的年代最接近三国,比陈寿还早,只是〈魏略〉没单独成册,但并不能否认其历史价值
  三国里还有个小将李特,凭座城就把诸葛恪和他的吴兵弄的苦不堪言
  呵呵,年代接近不接近并不是重要的.关键是史料是不是形成孤证.    如果只按照史料的接近程度来看的逻辑,那文革时候的书籍岂不成了最反映文革的史料了.
  金代抗元名将郭虾蟆守巩州  傅宜生之守涿州。  都是值得一书的。
  拿是非颠倒、人性扭曲的文革做对比是不恰当的,最接近那个年代的人写的东西不可靠这也是不和逻辑的,如此说,莫非〈史记〉中司马迁对他所处的的年代的人和事也不可靠?
张巡。史上善守者众,能令全城百姓为兵共守死战的恐怕不多。
  作者:五湖浪人 回复日期: 18:28:27 
    我 靠        墨子都榜上无名?        他可是守城的鼻祖哦  ——————————————————  嘴尖皮厚……
  呵呵,我前面已经说了年代接近不接近并不是重要的.关键是史料是不是形成孤证.    至于史记本就是文学性大于史学性.:)  
  张巡。用了不过万人的兵力,前后大小战凡四百馀,杀贼卒十二万人。而且他在和平年代突然进入战争状态,其它的都是在精心准备的前提下开始守城的。
  作者:温侯 回复日期: 19:03:00 
    不过三国中兵力相差最悬殊、坚守时间最长的应该是霍峻        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攻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三过志 霍王向张杨费传〉    几百对1万余,守了1年多,还“大破”敌军,霍峻应该是很牛的了      几百究竟是几百?五百呢还是四百,过了五百比率就难比另一场赫赫有名的守城了    新莽昆阳之战,昆阳城绿林军两万,新莽军42万,刘秀27骑突破42万包围后带援军9000,一举大破新莽主力......  震古烁今啊,同志们  
  韦孝宽守玉壁,袁宗焕守宁远
  呵呵,我个人认为〈魏略〉的史料价值并不小于〈三国志〉,〈三国志》文字过于简洁,于史实多所疏略,如果没有裴松之的注,读起来感到茫然,之所以〈三国志〉被列为正史,猜测是因为〈三国志〉成书于晋,当朝者不愿意肯定魏国人所写的史书,所以只取对魏国记事简略的〈三国志〉而不取记事详尽的〈魏略〉,嗯,这个问题不想跟你争了,大家各自保留意见吧。:)    至于〈史记〉,那看什么人读了,研究历史的人估计会认为史学性大于文学性,而一般人读起来也许会认为文学性大于史学性
  作者:温侯 回复日期: 19:53:38 
    呵呵,我个人认为〈魏略〉的史料价值并不小于〈三国志〉,〈三国志》文字过于简洁,于史实多所疏略,如果没有裴松之的注,读起来感到茫然,之所以〈三国志〉被列为正史,猜测是因为〈三国志〉成书于晋,当朝者不愿意肯定魏国人所写的史书,所以只取对魏国记事简略的〈三国志〉而不取记事详尽的〈魏略〉,嗯,这个问题不想跟你争了,大家各自保留意见吧。:)  ------------------------------------------    呵呵,其实我们俩现在讨论的全部都跑题了.  不过你上面说三国志不采用的魏略的说法说的不对.    陈寿写三国志是属于私撰,并没有得到当时皇帝的同意,而且他写的魏书,蜀书,吴书三本书都是独立成书的.陈寿死了以后,皇帝才从其家中把书抄了出来,不过因为三国志写的很好.所以皇帝也没有追究,就承认了.    至于三国志所用的史料,实际上陈寿写书的时候大段的直接引用了魏国王沈写的《魏书》,和吴国韦昭写的《吴书》等书.这些书都是魏,吴两国的官史,陈寿都照用不误,所以不存在不愿意用魏国人所写史书的情况.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三国志书中也不可避免的前后很多地方出现了矛盾和错误.
   作者:西风下 回复日期: 19:36:52   几百究竟是几百?五百呢还是四百,过了五百比率就难比另一场赫赫有名的守城了        新莽昆阳之战,昆阳城绿林军两万,新莽军42万,刘秀27骑突破42万包围后带援军9000,一举大破新莽主力......    震古烁今啊,同志们  **********************************************************    “几百究竟是几百”嗯,这是个问题,汗……这要问问阿寿老先生才知道的(蜀国当时无史官,估计老先生也说不清楚),不过俺是加了定语的,“三国中兵力相差……”。另外,昆阳之战并不是单纯的守城战,到后期新莽军是被城外的援军和城内的守军两相夹攻、且恰遇雷雨,万余人被淹死才崩溃的。当然,这场战称为“震古烁今”并不为过
  另外我并没有否认郝昭守城能力.只是对&三千对二十万&提出疑问而已.  至于魏略里描述那个过程,由于是孤证,所以可靠性差了一些.  否则按照陈寿和王沈奉魏晋为正统的做法是不可能不记录的.
  作者:温侯 回复日期: 20:10:13 
蜀国当时无史官,估计老先生也说不清楚  --------------------------------------    这个和有没有史官的关系不大.而且蜀国也并不是没有史官.  象&&三国志.后主传&&里:&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这里就说明了蜀国有史官的.  
  守襄阳是因为的郭大虾夫妇存在,呵呵,纯粹搞笑,请忽视~
  傅作义??古代的就是张巡啦~~
  有没有人列一下近代的?
  近代的就是傅作义了吧,热兵器时代的守城难度比冷兵器时代大太多了
  看来,陈明仁的四平街好像也值得一书啦。:P
  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捶扑家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名丧胆。  当时匈奴铁骑比年南侵,汉朝无得力边疆大吏,沿边数郡久不安宁。因此郅都还家不久,汉景帝又派专使到郅都家乡,拜到都为雁门郡太守,命他抗击匈奴,并特许他不必按常规赴朝面谢,由家中直接取道赴任,“得以便宜从事”;一切事情,酌情裁定,先行后奏。匈奴人亲闻郅都节操威名,得知他就任雁门太守,惊恐方分。郅都才抵达雁门郡,匈奴骑兵便全军后撤,远离雁门。至郅都死,尚不敢靠近雁门郡。匈奴首领曾用木头刻成郅都之形,立为箭靶,令匈奴骑兵飞马试射,众骑兵因极其畏惧郅都,竟无一人能够射中。匈奴对郅都恨之入骨,乃遣人深入内地,四处散布不利于郅都的谣言,窦太后听到后,不加追究分辨,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汉景帝心知郅都冤枉,说;“郅都忠臣”。
  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捶扑家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名丧胆。后人对他评价皆很高,司马迁称赞他:“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西汉成帝时,大臣谷永在一道给汉成帝的奏折中,曾论及郅都,说:“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向沙幕。”并把他与战国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后人的这些赞誉,当是对郅都最中肯的评价。
  苍鹰郅都!!!!!!!!!
  诸葛亮怎么能不算呢??????????????  一抚琴,两童子,吓走司马懿数万大军!
  诸葛亮怎么能不算呢??????????????    一抚琴,两童子,吓走司马懿数万大军!    ~~~~~~~~~~~~~~`  好象这里是历史论坛,八卦区在隔壁。    
  补充几个:  赵襄子守晋阳,  田单守即墨,  杨万春守安义,  南宋守襄阳。    现代有民国四大守城战:  蒋世杰守信阳,  傅作义守涿州,  杨虎城守西安,  刘玉春守武昌。
  守西安的主将应该算是孙虎臣吧,虽然二虎共守,毕竟孙是主将,杨是援军。
  田单守即墨应该算一个  守城而且成功反攻的不多吧
  还是喜欢迎击野战,蘑菇得对方没粮了自然败退,守城要掉士气和内政的
  鲁肃。    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
  南北朝时代南朝出了几个守城名将
  班超呢?
  傅作义
  郭虾蟆
  来歙率2000人守孤城略阳,隗嚣率数万围攻,半年不克,反使陇右困顿,汉武帝大军一出,隗嚣部便土崩瓦解,如果不是河东兵变,当年就可以得陇望蜀了。  臧质数千人守盱眙,拓跋焘数十万攻之,三旬不下,反落得死者万计,尸与城平,无奈退却。  韦孝宽数千人守玉壁,一代枭雄高欢领十万大军攻五十余日不下,损兵七万,高欢也因此忧愤成疾,不久后病死。  
  郭巨侠
  韦孝宽,大牛人。谈笑风生,誓死抵抗。  N年以后于别处被俘,竟也受到对方礼遇。在那个嗜血的年代很不容易啊。
    张辽应该也算一个  
  对,张辽守逍遥津
  不知道方先觉守衡阳应不应该算在内呢?!!!
  韦孝宽。玉壁之战精彩绝伦,韦孝宽VS高欢,高手之间的颠峰对决,攻守双方各展奇谋,攻、守的手段五花八门,令人叹为观止。最后还是让韦孝宽赢了。
  陈明仁守四平
  作者:那庭天 回复日期: 00:04:18   
    来歙率2000人守孤城略阳,隗嚣率数万围攻,半年不克,反使陇右困顿,汉武帝大军一出,隗嚣部便土崩瓦解,如果不是河东兵变,当年就可以得陇望蜀了。  -------------------------------------  光武
  张巡的濉阳保卫战    前后不过区区万余人.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前后二十多万的叛贼,苦守10个月.粮尽.城破时,基本贼兵基本上是没遇到什么抵抗的,因为包括主将张巡,南霁云在内的绝大部分军民,都是饿的虚脱的躺在城楼上的.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刷,就是描写濉阳保卫战的.一直记得主题曲中的两句词&大丈夫,生在天地间.轰轰烈烈干一番&.词虽简陋.却有一股气吞万里如虎,敢视十万胡虏如无物的气势......
   衡阳保卫战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月,在长衡会战中,中国第10军在湖南省衡阳地区对日军第11军进行的城市保卫战。   
长沙失陷后,日军第68、第116师团、志摩支队乘守军转移之机,夹湘江两岸向衡阳进犯。23日,日军进抵衡阳近郊与守军第10军(4个师的番号,仅7个团的兵力)接触,并东犯攸县,西陷湘乡,继续南进,逐步对衡阳形成多层包围,孤立守军。26日,日军第68师团占领衡阳机场。28日,日军第68师团在城南、第116师团在城西、志摩支队在城西北开始向衡阳守军发起总攻。守军在五桂岭、枫树山、张家山、虎形巢、瓦子坪、江西会馆各线奋勇迎击,反复搏斗,将日军击退,并击伤第68师团长佐良间中将及其参谋长原田真。7月2日,日军占领停兵山、高岭两前进据点及瓦子坪、辖神渡、望城坳、来雁塔等地,遂停止进攻。守军第一线其余阵地均屹立未动。11日,日军得到补充后向衡阳守军发动第2次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在五桂岭、张家山、虎形巢、杜仙街、杨林庙、演武坪、杜家港、枫树山、肖家山各线,双方反复争夺,尤以张家山、虎形巢、五桂岭之争夺为最。守军一个团在五桂岭争夺战中,半日之内连续任命5位营长,均先后阵亡。到16日,守军工事被毁,阵亡众多,兵力不足,乃退守第二线阵地。8月4日,日军第68、第116、第58师团、第13师团主力及第40、第13师团一部,在空军、重炮的支援下,向衡阳守军发动第3次进攻。时衡阳守军死伤及病患者过半,且弹药不足,仍艰苦奋战,将日军第13师团强渡湘江之一部歼灭,并在城南市民医院附近将日军志摩源吉少将击毙。激战到7日晨,日军第58师团一部自小西门突入市区,展开巷战。在此以前,中国第79、第62、第46军和第100军主力,均驰援衡阳,第62军与守军曾隔山相望,互闻枪声,终未能解衡阳之围。到8日晨,守军力竭,衡阳失陷。   
此役,第10军以劣势兵力,苦战47天,最后以伤亡1.5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9万余人。
涿州战役  
1927年(民国十六年)9月至1928年1月,京汉、京绥路战役中,国民革命军北方军(原晋军)在河北涿州地区对奉军进行的城市防御作战。  
9月,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策应北伐,夺取(北)京、(天)津,率所部主力北出大同;东出娘子关,分别沿京绥路(北京至绥远)、京汉路(北京至汉口)向奉军发起进攻。为截断京汉铁路间奉军的联络,以配合主力作战,其第6军第4师在师长傅作义率领下,于l0月5日由蔚县出发,以袁庆增团为先遣支队,轻装急进,深入奉军腹地,奇袭涿州。袁庆增团于11日突入城内,经一昼夜巷战,击败奉军王以哲卫队旅1个团,完全占领涿州城及涿州火车站。14日,傅作义率师主力进驻涿州。时沿京汉、京绥路进攻的北方军已被奉军击败。阎军主力纷纷退守山西,致使傅部孤守涿州城。傅作义只好令部署赶修工事,固守待援,令4个营担任守城任务;师主力守备城外各要点。15日,奉军以3个师的兵力反攻涿州,激战两日被击退。在奉军的猛烈攻击下,守军死伤惨重。战至17日,傅作义为节约兵力,将城外兵力撤入城内,作持久战的准备。奉军为攻克涿州,调集万福麟军及野炮、重炮各1个团,工兵3个营,在月余时间内发动数次总攻,并用飞机轰炸,装甲车冲锋,敢死队突击,坑道爆破和施放毒气等手段,全力进攻,致使守军死伤严重,城墙被轰平数处,室无完壁,粮弹将尽。但守军仍坚强抵抗。至12月,奉军强攻无效,遂采用长围久困的办法,将城四周挖上壕沟,架上铁丝网,企图将守军困死城内。时值寒冬,城内官兵身着单装,杂粮已尽,继食酒糟。兵民被饿死甚多。12月14日,城内百姓伏地位告,请求罢战,各方人士也先后进城,进行调停活动。傅作义鉴于守军疲惫不堪,援军无望,突围也不可能。遂于日出城,赴保定同奉军议和,并于12日达成协议,北方军第4师残部7000人退出涿州,接受奉军改编,改称“国防军”,调往京东通县。奉军万福麟部进驻涿州。至此,历时3个月的涿州保卫战遂告结束。  
  朱文正洪都保卫战好象陈友谅拿的是60万来打的,不过守军多少就不怎么清楚了,还有啊陈友谅的战船是很高的,而且朱文正最牛B的地方就是他守了将近1个月才向朱元璋报信,而且报信的就走了半个月哦  (以上看的是最近那篇明史帖子),这个人怎么的也要题下吧!!!!!!!!!!!!!!!!!!  
  补一句,城没破
,该是个奇迹吧
  的确可以算是奇迹
  南朝宋的臧质,把纵横天下的魏太武帝搞得抓狂,还悬赏捉拿,爽就一个字
  近代左宗棠守长沙,陈明仁守四平街也很牢固。
  明朝于谦守北京,能算一个否?
  近代不是有傅作义守涿州嘛.被称为善守的楷模.好象当时他是冯玉祥的手下.
  转一个:    为了忘却的纪念-----英雄典史阎应元      
  先说说什么是典史,典史并不算“是官”,只能说是“吏”,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吧!呵呵 正科级的一小官,有点实权。    再说江阴,江阴不过是座只有10余万人的小城,由于江阴多的是炮台和壮汉,所以更象是一座要塞。江南一带流传着‘江阴的强盗无锡贼’的说法,更印证了这里了的民风之强悍。    元不是文人,他没得过功名,在担任典史之前只担任过京仓大使--管理仓库的小官,可就是这个小官率6万义民力拒24万清军与城下,孤城血战80天,连折清军3王18将,毙敌75000余人。    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限军民三日内剃发,否则格杀毋论,引起了全城军民的公愤。闰六月初一日,城北人民首先举起义旗,立刻得到成千上万人的齐声响应。江阴的义民高喊着:“头可断,发决不可薙!”的口号杀死了方亨,举主薄陈明遇为首领,抗击清军。实际上在江阴举事之初闫应元已经离任,携老母避居华士砂山。但是陈明遇知道自己没什么军事才能就推荐了有军事组织才能的史闫应元来统率军务。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此话确是不假啊!闫应元毅然于七月初九夜入城全权指挥守城。 闫、陈的指挥下,城乡余下的6万多军民,团结一致,修缮城池,筹备军粮、火器和弹药,等待和清军决一死战。    并没有马上攻打江阴,而是派降清的南明将领刘良佐来劝降,(到什么时候都是TM的汉奸打头阵)当时清军以为吓唬吓唬就能拿下江阴,根本没将小小的江阴放在心上。“当是时,守土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功之辄拔:速者在漏刻,迟不过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明城大县以百记”。因为就在两个多月前史可法令大军在扬州和清军只对峙了数日就全军覆没了。现在的南明早以是风雨飘摇,无力抵抗了。可咱们的大英雄闫应元在城头对劝降的刘良佐说到:“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多强话啊!!!    劝降碰了一鼻子灰,那就开打吧!真可惜了闫应元的才能竟然是在一个必死之地才得一发挥。可悲啊! 6万人对抗24万正规军。要知道这6万人里包括了老人 妇女儿童 没多少是真正的士兵。各种计谋各种着数,能用的全用上了,什么诈降,偷营,草人借箭,什么火攻反正是等等等等吧。 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打退了清军无数次的进攻,使这的清兵战慄无人色,吓蒙了,没见过这么能打的,“无不以生归为祝”。    举个例子 绝对是最壮烈 。就是派了一堆白发苍苍的老头们出城假降,把炸药放在装银子的木桶地层。这清军打了老多天死了老些人,一看终于有投降的了,而且还送上银子,乐蒙了。升帐纳降吧!这清军的头头们来的全啊!--赶着送死啊!! 这些假降的老头引爆了炸药,当场炸死清军3000多人,其中包括亲王1个,上将2个! 是真惨啊!!整个清军全部挂孝啊!!      最后,清军调集大炮,疯狂地向城池连续轰击,八月二十一日,终于攻破江阴城。整整守了80天。城破后闫应元陈明遇和江阴军民同清军展开巷战肉搏,无一人投降,幸存者仅老幼53人,其余全部战死。清军24万的部队,光死的就75000人,要是在算上伤的, 我估计这只部队已经失去战斗力了。    城破后闫应元被俘,就是挺立不跪,硬是被用枪刺穿了胫骨后“血涌沸而仆” 。 真是好样的,腿就是不能弯!!清代的赵翼感叹“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明朝真是没人了,清军都被拖成这样了,竟然还挡不住。要是能多出几个闫典史这样的人物,满清就别说统一中国,我看离灭族都不远了。    据说有幅对联云:“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敌,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不错不错,  韦孝宽守玉壁城,高欢攻,  臧 质守盱眙城,拓拔焘攻  是我印象中仅次于张巡的守城名将.      
  作者:王小咪 回复日期: 19:49:06 
    韦孝宽守玉壁,袁宗焕守宁远    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袁崇焕,韦孝宽。再加个张巡。
  真正的高手守城于明堂之上,比如墨子
四平攻坚战    从6月11日四平攻坚战一开始,四野便出动了一、七、六三个主力纵队,五倍于71军的兵力,并配以强大的炮火支援,进行昼夜不停的强攻。然而71军的顽强还是大大的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这支在抗战后期的西南防御战中累累给予日军重创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作风顽强,十分擅于打硬仗。即使是面对数倍于已、战斗力极强的四野主力日夜不间断的猛烈攻击,仍然拼死抵抗。战役打到最后,四野主力通过血战突破71军的核心阵地,活捉了陈明信,进逼陈明仁军部,陈明仁已经调不出任何预备队,连他的警卫团,卫队都已经全部投入战斗,当这场惨烈的战役打到日的时候,陈明仁的警卫团士兵死亡五分之四,10名连长仅存4名。但即使是仗打到这个份上,四野十几万精锐,血战数十个昼夜,就是拿不下陈明仁。   
打到6月30日,最后林彪无奈退兵的时候,71军的两万多部队只剩下几百人,由此可以想象这场战役的惨烈。   
四平攻坚战是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第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一次攻坚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林彪退兵,国民党得以暂时保住东北危局。然而这一场血战也深深的触动了北伐英雄、抗日虎将陈明仁的心,曾经风云一时的第71军经此一役被彻底打残,一直到1948年末建制才得以恢复。   
而对面的一、七两纵队也被打残,1师、2师先后撤出战斗,辽吉纵队独一师(七纵19师)师长马仁兴也被放倒在四平,部队撤出四平。六纵各师也伤亡惨重,17师率先失去战斗力退出战斗。四野三只虎里被打垮了两只。  
  当然是张巡了!!超NB!!濉阳是通往江南的门户,而且就是靠着他,才保证了江南钱粮能源源不断地供应唐朝军政。
  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
  吕文焕守襄阳六年也是值得一书的,谁来说说?
  即墨有安平君,玉壁有韦孝宽
  即墨有安平君,玉壁有韦孝宽
  王世充守洛阳也不错。
  张巡,檀道济,阎应元
  战国李牧!    为赵国抵御了多少年的匈奴兵啊!    守的不厉害成吗?
  王世充守洛阳也不错。被罗成一个人搞死,那也叫强?     
  守城的还真就不知道哪几个厉害!    不过有几个杀人狂魔我还是知道!    秦将白起坑杀40W赵兵!叫赵国一下成寡妇国!真狠!    还有北魏开国皇帝拓拔圭,也杀了不少慕容垂的兵也够狠!
  当然是廉颇、李牧。山西出大将阿。
       作者:Ashinaga 回复日期: 17:35:45 
    钓鱼城保卫战  那才NB撒    小小钓鱼城不光守了这么久  还把蒙古第三代大汗蒙哥砸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是很牛啊,但不知守城主将是谁?好象守了不少年,主将估计不止一个.知名的就数张巡,许远了.
  作者:不大声以色 回复日期: 16:18:00 
             作者:Ashinaga 回复日期: 17:35:45        钓鱼城保卫战  那才NB撒      小小钓鱼城不光守了这么久  还把蒙古第三代大汗蒙哥砸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是很牛啊,但不知守城主将是谁?好象守了不少年,主将估计不止一个.知名的就数张巡,许远了.  ------------------------------------------------------------------------------------------------------------------------  王坚——张珏——王立。  其中王坚的名气最大。但我认为当时他的副将、后来的四川最高军事主官张珏才是真正的大牛人。
  李光弼和韦孝宽
  作者:windg2000,谢谢解惑啊
      作者:windg2000  ________________  谢谢解惑啊
  诸位都记得王坚保卫钓鱼城,不过它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冉琎、冉璞两兄弟也是值得一书的。
使用“←”“→”快捷翻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即将攻克癌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