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10万体制外20万和体制外哪个有前途

80后的困惑:要跳离体制内吗?--百度百家
80后的困惑:要跳离体制内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这位80后在本省实权公务员岗位,是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为何又心猿意马了呢?通常,体制外的人总是羡慕体制内的高福利,体制内的人又总是撒娇般地抱怨工作没挑战。他是个例外。
一名体制内的80后来了封内容跌宕起伏的信,像小说一样:
我,年近而立,出生在一个边疆省份县城的普通家庭。高考两次冲刺北大未果,进入本省最好的一所大学,学的是万金油式的经济学专业。大学期间,创办了在学校有一定影响的社团,当了班干部,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并且创办了一家网站,该网站曾经带来每年10多万的收入。
毕业时正临金融危机,工作机会大幅缩减。也曾进入了宝洁、联合利华、KPMG、农行总行等企业的终面,但没能进入这些理想的企业,最后签约了深圳一家国有银行。
但当年全民公务员考试热,全系的同学基本都报考了。我抱着玩玩儿的态度,也报考了本省一个“实权”部门的公务员,不成想竟考出了当年全省公务员考试最高面试分数。国进民退的大背景,而且基于周围人“这个部门是最好的省直部门”的说法,我留下了。
我在单位最核心的岗位工作,而且上下都较为认可,也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经济类专业的博士,成了周围人和亲戚们羡慕的对象,但不幸福的感觉始终围绕着我。
经济上,我的月工资收入是当地房子每平方均价的五分之一,所谓的工资外收入几乎为零,所谓的福利分房轮不到我。时间上,朝八晚五,基本天天加班,已经得上了腰间盘突出、颈椎病和轻微的脂肪肝。由于没有时间打点自己的网站,收入也减少很多。角色上,因为我突然成了一大家族中唯一的“官”,各种从未见过的亲属,各种大事小情如约而至,让我无所适从;天天忙于各种事情,导致婚姻破裂。工作中的角色和生活中的角色冲突让我有种撕裂感。更严重的是内心里的冲突,每天加班加点做着重复的工作,没有工作乐趣。特别是展望未来事业的发展,就算当上了领导,每天观察这些领导的生活,工作非常辛苦,没有时间陪同家人,收入不高,风险巨大,不得不言不由衷,不得不参加无关的活动,工作的进步不受自己左右,退休之后心理的巨大落差,以上都不是我所要的。在这个人人都想拼命挤进体制之内的年代,我很想离开这个体制……
这封信让我眼前一亮。最近这两年我收到的信不是在羡慕体制内的高福利,甚至后悔当年贸然离开体制内,就是体制内的人撒娇般地抱怨体制内没挑战,但同时又表示自己离不开这片沃土。难得有个体制内的干将跳出来讲述心中的不满和离开的冲动。
这些不满中,很多并不是体制因素所带来的,比如:工资低,加班,工作机械重复、没有工资外收入、因忙碌而离婚、工作与生活角色撕裂等等。体制外的人也大多戴着面具上班,推销着自己可能并不爱用的商品,工作机械重复,刚入职的几年,工资也不高。但公司领导的生活方式大多还是让人羡慕的。他们奢华的休假方式啊,他们住的公司买单的花园别墅啊,他们的头等舱啊,等等。说白了,羡慕的还是他们工资单的巨额数字,生活方式谁不会啊。但很多公司领导都是精力充沛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只睡四五个小时的神人。这可一点儿也不让人羡慕,同情和怜悯还差不多。而看在领导如此努力的份上,连他们的高工资也一并原谅了。
我个人的感受是,体制外因为面对的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因而更加公平、自由、阳光。而这三个因素会让幸福感有所提升。当然体制外也意味着面对市场的风险:行业萎缩、市场低迷就意味着裁员和减薪。
相对的,体制内因为受控于垄断的权力和政策,人治的、灰色的因素更多,更谈不上什么自由,你很难从一个体制内的公司跳到另一个体制内的公司,还没听说过有猎头公司专门为体制内公司服务的。再说,体制内的跳槽不叫跳槽,那叫“调动”。而政策的方向说不准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有朝一日有多少人又会成为政策调控的牺牲品现在还未可知。我记得90年代末,有个同学毕业分配进了文化部,工作一两年后就遇上了“公务员分流”的政策变动,后来回学校读了硕士,等待二次分配。当年她面对不可测未来的惶恐,至今印象深刻。
至于收入的高低,体制内外的差距已经并不明显,一些效益好的体制内公司甚至远高于体制外的,而效益差的体制内公司,也许还没有小微企业付的工资高。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名校的优秀学生削尖了脑袋进体制内而把“四大”作为备选的原因。而“四大”即使在欧美中产阶层,也都是收入与地位相当体面的工作。
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选的并不是薪金的多少,而是不同的制度环境。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环境中,竞争方式、言行方式、思维方式都迥然相异,并进而对你个人的未来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电子邮箱:shirleyft@)
阅读:577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本文是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海光微天下】的原创文章,首发百度百家
阅读:44万
阅读:85万
阅读:34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著名笑星陈佩斯阔别荧屏这20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推荐到广播
61038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大吉大利)
第三方登录:体制内人出不去体制外人进不来 跳槽,我怕的是啥
  单行道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现实中,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不同工作背后所附带的社会保障等福利差异却把人固定在了不同领域。“体制内”的人出不去,“体制外”的人挤不进来。为了让劳动者人尽其才,政府该如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建设,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值得认真探讨。
  两难,体制内也有烦恼
  体制就像是一座“围城”,“城里人”工作满意度不高,却缺少跳槽的勇气;“城外人”明知竞争激烈,仍千方百计想挤进来
  写材料,开会,写总结,几乎是常莉工作的全部。
  大学毕业时,行政管理专业的常莉放弃了上海某外企,进入了北京某国家机关从事行政工作。这一干,就是6年。
  常莉说,机关工作虽然稳定,但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实在拮据。逢年过节时,单位也会发一些水果、日常用品,有时也会直接发购物卡,可除去每月2000元左右的房租,再加上日常消费,每到月底工资总是所剩无几。
  不过,这还不是常莉最烦心的事。在大学里,她曾是学校的文艺活跃分子。制作海报、拍DV、策划宣传片,样样在行。她曾经立志要做广告策划人,而今,干着不用上大学也能干的活儿,日复一日消磨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梦想已经渐行渐远。
  常莉陷入了两难境地,“跳槽吧,舍不得干部编制;继续坚持吧,又觉得如果一辈子这样庸庸碌碌地过,也没多大意思。”她心里五味杂陈,感觉自己像是进了一座“围城”。
  不少机关工作人员有着和常莉类似的烦恼。专业不对口、学无所用、个人能力得不到施展、发展机会受限……虽然有这么多不如意之处,却总是守着“体制内”的稳定工作,缺少跳槽的勇气。
  与他们想走出去,又缺乏实际行动不同的是,更多体制外的人则一门心思想挤进来。
  11月25日的国考现场,依然是人山人海。27岁的罗永华一大早就来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考试现场,这已经是他第四年奋战国考了。
  罗永华在一家中型民企做会计工作,白天他要对着发票和报表忙碌,一到晚上和周末,他就投入到国考复习中。进入11月后,他更是推掉了所有的聚会和应酬,专心备战。
  “这几年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报考人数年年攀升,要想考上就得多下功夫啊!”罗永华说,他在网上论坛里有一帮“考友”,有时候大家也会互评申论,虽未谋面,但他感觉处处藏龙卧虎,自己还需加把劲儿才行。
  不独是有工作经验的人蜂拥而上,应届毕业生也一直是国考的生力军。特别是在一些大学院校的文科专业,几乎是全班出动参加国考。
  2013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再度升温。据统计,这次国考共计划招录2.08万个岗位,有138.3万人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112万人参考,平均考录比例53比1,竞争最“惨烈”的岗位报考人数更是突破9000人,再创历史新高。
  求稳,差别化待遇是根源
  在许多人看来,国家机关多是一考定终身,考上了就能一劳永逸
  不管是初次择业,还是再次选择,体制内的工作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一种说法是在“就业难”的背景下,从众心理在作祟。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何薇说:“参加国考有点像买彩票,不去肯定没机会,但是去了说不准会有大奖。”对考取公务员,何薇并不是很有谱,但因为班里同学都报名了,她也想去试试看。
  然而,更多人看中的是体制内的“含金量”。在社会上打拼了几年的吴晓伟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挤进“公家的单位”。他是一家私营企业的销售专员,一年有200多天在外地出差,“最担心的是没准哪天就失业了,公司一切以老板意志为准,好几个同事因惹老板不高兴而被迫辞职。”国考、省考他每年都报,市里的事业单位考试他也尽最大努力准备。在他看来,这些单位多是一考定终身,考上就一劳永逸了。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杨立雄认为,目前,体制内的人群在社会保障方面确实享受一些“特权”:“以养老金为例,公务员不用缴费,且待遇高,与城镇职工的差距越拉越大,这种不公平的多轨制养老金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也在不同体制之间形成了无形的桎梏。”另外,在医疗和住房保障方面,体制内外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待遇。
  11月26日,哈尔滨市环卫系统公开招聘进入面试人员进行了资格确认。一个月前,457个事业编环卫工的岗位,引来1万多名报名者,其中近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29人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周康大专毕业后在某企业工作,这次,在事业编的吸引下,他毅然选择了报考:“要是考上了,那可就是公家的人啦,干啥都有保障!”他的想法简单而实在。在有保障的铁饭碗面前,工作特点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公平,让社会更具活力
  有了强大的保障体系,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安心地追逐梦想
  如何让人们在不同工作之间自由地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所长?
  或许西安市公务员刘洋的期盼能做回答。大学毕业后刘洋进入公务员系统工作,但他一直想出去闯闯,尝试自己创业。“现在是被体制内部的福利给拴住了,如果体制内外的保障差距能缩小甚至实现统一,就能增加创业的底气。”
  刘洋说,创业有风险,赚钱或是赔钱自己都能接受,若是因为体制内外的不公平待遇而困住手脚,不仅是他个人之痛,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不幸。
  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不同工作背后所附加的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却把工作分出了若干等。杨立雄认为,“要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必须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而社会保障的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
  在美国,公务员只是普通的公共服务岗位。根据美国联邦审计总署的调查,美国只有3%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报考公务员。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年轻人安心地追逐梦想。
  杨立雄认为,政府应加快改革步伐,逐步缩小社保差距,收入分配 “压高升低”。在条件成熟时统一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并实施公务员福利制度公开化,消除其隐形福利,最大限度地为人才的公平自由流动创造条件,让劳动者人尽其才。
  “只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建设,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情况才可期可盼。”杨立雄说。
  延伸阅读
  大学生就业首选政府公共事业单位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了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0%;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3%。
  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766元,比2010届增长了287元。其中,本科毕业生3051元,增长236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482元,增长340元。
  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略高0.1个百分点,比2009届高0.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2%,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1%;针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2008届毕业生有1%选择在半年后自主创业,但仅有33.7%的本科生和34.8%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还在继续创业。
  另有调查报告显示,从事金融、经济类的职业本科和专科生的薪资要比其他职业普遍偏高,高薪集中在互联网开发、财经分析师、管理分析师等岗位。
  根据中华英才网发布的《第十届中国最佳雇主榜单及调查报告》,2012年大学毕业生偏好行业里,政府公共事业首次位居榜首,打破了自2008年起金融业一直位居大学生偏好行业榜首的局面。金融业在偏好行业榜中仅位列第三席,“教育/文化/科研/培训”也超过金融业获得更多大学生的偏爱。(王珂)
】【】【】查看: 1891|回复: 12
求助千帆大大,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小女刚刚呱呱坠地,教育问题实在令人头痛。本来想法简单,买个二梯队的学校学区房,安安心心体制内读书算了。
但是现在学区房明显炒作过头了,十分担心以后还贷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所以想想要不直接送国际学校得了。不过我们真的不了解其中的细节。
我们目标还是国外的大学,所以选择两条路:
1. 体制内的学校基本功扎实,竞争激烈,说句不好听的,到时候考国外的大学,基本功这边是绰绰有余的,甩开体制外学校不知道几条马路。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正确,届时靠国外大学除了语言关卡外,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2. 体制外的学校注重各方面培养,艺术,体育等。但是基础学科实在太差,好处是可以直接对口一些国外的大学,我还是有些担心这样出来的孩子的竞争力。
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好的学校没有轻轻松松能考上的,无论体制内外。
好的学校没有轻轻松松能考上的,无论体制内外。
同意。朋友的孩子在美国,那是竞争相当激烈的。好的学校的话
同意。朋友的孩子在美国,那是竞争相当激烈的。好的学校的话
什么学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他们的竞争程度怎么可能和国内相比啊
坚决体制内。
坚决体制内。
其实我也还是偏向体制内,有了国内基础教育,日后的可选择面大一些
什么学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他们的竞争程度怎么可能和国内相比啊
小学初中都有,而且有些东西是自己的能力无法控制的。。一句两句说不清楚。 总之如果是我的话,坚决体制内。
决定体制内,不主动送出国,孩子大了自己想出去再说
建议还是体制内吧。LZ估计是不知道真正的体制外要多鸡血才行……
美国读书很辛苦的
有钱有人脉熟悉国外,当然是体制外的好。没有很多钱熟悉了国内的生活,当然是体制内好。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可要早点做决定呀。
本帖最后由 shqdca 于
09:18 编辑
周围太多例子,一个好友,香港出生,移民加拿大,老公中国人,现在孩子小班,已经很鸡雪。她说将来很想跟着国内读。只是自己不知道行不行,孩子没有国内户口。
她说,他周围很多新加坡,台湾,日本,妈妈,都很拼的,很多孩子不好好读书,都是打的。。。。还有个孩子,在新加坡学校,已经双语教学,每天放学,还要去一个小时英语班。
那要看你目标的国外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想读美国好的大学,那体制外也是要很努力,成绩,语言,课外活动,要不然根本考不上。要是不在乎什么大学,美国英国澳洲随便一个大学就行,那你是随便学学就行了,现在读体制内体制外根本没所谓。以后英语新东方学学托福雅思分数考高一点就行了。我觉得lz你定位不是很清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制内是狗体制外是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