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开示在家念佛:怎样修得圆满的

净空法师开示语录
净空法师开示语录
宿业深重 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前一段讲‘有即是空’,是假象,‘空即是有’,皆是从自性变现的境界。凡夫不明此理,对事实真相一无所知,且特别固执自己的成见。他没见到因缘果报,不相信,‘地狱在那里,你看见了?’纵然我说看见了,他还是不相信,‘你看见,我没有看见!’一定要他自己看见才相信,别人看见了告诉他,他都不能接受。这样的人没救了,这是‘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遇到这样的人,就是佛经上说的‘一阐提’,没善根,所以讲不通,我们只有合掌恭念‘阿弥陀佛’。他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不但我们帮不上忙,诸佛也帮不上忙,因为他不相信。这些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取着「空相’,认为人死就死了,一切都没有了,那有轮回,那有报应?死了,一切都完了!于是这一生可以无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他堕落的原因。以后他见到地狱,见到轮回,后悔来不及了。 真正有佛缘的人,闻到佛法,能相信、能接受。佛在经上说,能相信净土,这是很深厚的善根、福德。《无量寿经》上,阿阇王子过去曾经供养四百亿佛,那样的善根还不能相信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发愿往生。我们听到了,真相信、真发愿,就应该恭喜自己,善根、福德超过阿阇王子很多。只造净业 “业从何起,起于心之有念也”。我们学佛的人,大概都有一点警觉心。不学佛的人不知道,一生懵懵懂懂、糊里糊涂。学佛的人晓得自己业障很重,总有个念头要消业障。先要认识业障,才有办法将它消除。此处说明白了,业障就是念头,善的念头就是善业,恶的念头就是恶业。‘舍己为人’,念头只为得好处,没有为自己,这是善念,是‘善业’。如果念头只为自己得利益,没有想到,就是‘恶业’。佛法的善恶标准在此。我们起个念头,利益自己也利益,这个念头是善恶交杂,不是纯善,也不是纯恶;果报要看将来那个力量强,先去受报,不一定的。善念一定得善果;恶念一定要受恶报。善恶混杂不定的,要看后来的缘。 由此可知,起心动念关系太大了。所以,佛在大乘法里教导我们,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一心一意专劝一切念阿弥陀佛,这个业是‘纯善’。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对世间决定没有贪念,就没有一点恶业,在世间随缘度日就好。自己生活富裕,是前生修的财多,这一生就过富裕的生活,不将富裕放在心上。这一生生活贫贱,日子过得很苦,生活条件很差,也不需要追求,无须改善,早一点求往生,这样的心是定的。如果生活很清苦,看到别人过得很舒服,想跟人家比一比,想方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诸位想想,他有没有意思离开六道轮回?没意思,还是留恋六道轮回,因为他还想改善生活,并不想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人求往生,难! 这些道理,不但佛教导我们,儒家也教我们‘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心都是安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明白了,所以他的心很安定,没有欲望,没有追求。安就有乐。中国谚语常说,‘知足常乐’。世间不知足的人最苦。知足的人最快乐。净心养生“故不应着有,亦不应着空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不能执着有;但是假象不断,千变万化,所以也不能着空。空有两边皆不执着,就对了。 “既知相由业转,业作于心”。这两句真的将宇宙万有的道理说明了,这是从大处来说。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好不好,这两句话讲得很清楚明白。明了这两句话,就会主宰自己的命运,改造命运。‘相’,是色相。身体是色相。身体多病,不够圆满,很多人想改,到美容院或整型外科改。愈改愈糟糕,副作用太大了,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从心上改,心善,相貌就善良。心慈悲,相貌就圆满。‘业作于心’,衰老也可以返老还童,只要自己会改。一天到晚想老,就老得很快。如果能将老忘掉,都是年轻人的念头,身子就灵活了。这是色相,要懂得‘从心想生’。所以,常常想佛、想,相貌就变成佛菩萨,很圆满,让人家见了都欢喜、尊重你。要多想好的,不要想坏的,多看佛菩萨,照佛菩萨的模样来塑造自己。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心地下功夫。心是主宰,事相上只是小小的补助而已。上了年岁的人知道要注重身体、保养身体,要进补、练气功、打拳。身体也未必好。学佛的人拜佛,对于锻炼身体非常好,但也是辅助,真正重要的是炼心。 心清净、身清净,一切病不生,不会衰老。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讲,‘一切皆是心作主宰’。这个意思重复说了很多遍。此处说得很有道理,‘相由业转,业作于心’。心要清净、平等、善良、慈悲,念念想一切众生,把‘我’忘掉。说老,总得有个人老。我没有了,谁老了?佛菩萨为什么不老?因为他没有‘我’。有我才会老,没有我就不老了;有我才会生病,没有我,谁生病。有我,才会死;没有我,谁死?生、老、病、死,都没有了。《金刚经》教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谁老、谁病、谁死,都没有了,这才解脱,才得大自在。 梦中呼唤 “既不着有,亦不着空”。空有两边不执着,一切法不放在心上。境界现前,若无其事,心永远是平静的,永远是安乐的。“如是空有双离,以行六度万行,乃能利益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利益自己,随缘度日,真正是幸福快乐无比。世间人之所以苦,原因是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这些东西是一场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因此,佛在经上常讲一切众生是‘可怜愍者’。根本没有苦,却打妄想,自找苦吃。这都是迷惑,看错事实真相,产生错误的观念,在虚妄中承受,真正可怜。 明白事实真相,修六度万行是利益众生,唤醒众生的迷惑。不但佛菩萨讲经说法是唤醒,佛菩萨在生活中,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唤醒众生,所以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作觉悟的榜样。释迦牟尼佛的生活,须菩提尊者赞叹‘希有世尊’。佛着衣持钵,到舍卫大城托钵。平常人看,一点儿也不希奇会看的人懂得,他自在、快乐、幸福,他的人生充满真实的智慧。世间人无论作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并不快乐、不幸福,苦恼无边,那就不希奇。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苦恼,真的幸福快乐,这才真希奇。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觉悟的人赞叹‘希有’,这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以行六度万行’,就是示现在世间全部的生活活动,都是为众生作榜样,都是启发众生,令众生觉悟的。 试问,许多众生看到他的样子而没觉悟,也能得利益吗?能!觉悟没有那么快,一看表演就觉悟,决不是普通人。好比听经,两个小时就开悟证果了,决不是普通人。佛菩萨不断的示现,生生世世的示现,慢慢的熏习,时间久了,熏习力量就产生。中国古人的衣服有香气,称为‘薰香’。现在科技进步,香水一喷就香,快得很。从前薰香是烧好香,把衣服放在那里熏。大概熏两三天的时间,衣服穿出去,可以保持好几个小时香气不散,所以佛经常说‘熏习’。 佛菩萨示现,我们天天接触,虽然没有开悟,但是受到熏习。生生世世不断的熏习,总有一天会觉悟。所以,觉悟不是偶然的,可见佛菩萨示现没有白费。佛法说,对于一切众生,有种‘近因’,立即成就;有种‘远因’,来生来世,甚至无量劫以后。佛菩萨有恒心、有长远心、有耐心,并不急着赶快成就。凡夫心很急躁,希望赶快成就,孰不知,欲速则不达,一定要时节因缘成熟,必须长时间的培养。 世间往往有些大功大业不能在一生完成,诸位读历史就晓得。古圣先王的理想、愿望,他真正在做,但是本人看不到成果。他知道,代代相传,成果才现前,对于众生有很大的利益。这就是所谓‘历史的眼光、历史的任务’。特别是对于佛法的承传、弘扬,一定要有远大的眼光。 无我度他 ‘修二边双离’,二边包括的范围非常广,空有两边是纲领,细说则太多了。真假是两边、邪正是两边、是非是两边、善恶是两边、利害是两边、人我是两边。全都离开,心多么清净!‘二边’即现代科学家所讲的‘相对论’。相对的两边都要离,心真正清净。‘寂’是清净心,‘照’是智慧心,心清净而充满智慧。‘寂照同时’,清净心、智慧心同时显现,得此果报,才是真实究竟的利益。不但对自己有利益,对一切众生当然有利益,知道用何种方法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有这个心,没有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就是寂照功夫不够,所以力量达不到。 “发大心者,如是空有双离,以行”。《金刚经》所说的‘布施’,就是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一切都要贡献给所有众生,贡献给社会大众,决没有丝毫为自己,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这是‘离相布施’真正的意义。 “布施此空有双离之妙法,则自他皆得离相见性,断念证体,同归性海。其利益之大,不可思议。”我们整个的生活行为,都能舍己为人,这才是‘布施’,才能‘离相’。这样修久了,事相不必离,不必破,久而久之自然化除。这是大乘法之妙,‘大而化之’。起心动念,想虚空法界、想一切众生,不想自己,将自己忘了。这个方法比小乘、比权教高明太多。事相离了就‘见性’,妄念断了就‘证体’。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不二,这是‘同归性海’的现象。此利益之大,不可思议!究竟医王 “故誓愿普度一切入无余涅盘,而无众生难度之想”。学佛的人一定要发愿。没有愿,人就没有志气,没有前途,所以愿是行的动力。经商做生意的人真的拼命,不眠不休,饮食不正常,有的还要工作至深夜。这是什么力量推动的?赚钱!钞票的力量推动他,所以不怕辛苦。诸佛菩萨在尽虚空遍法界普度众生,也没有休息,不要钱、不要名、不要利,这样不眠不休,为的是要度众生。看到众生太苦,迷得太深了,为救度众生,那有时间休息,怎能不认真。若不认真、不努力;众生就多受苦;早一天成功;众生就少受一天苦。他是这样的大悲心,这种力量比世间名利的力量伟大得多。 我们不肯认真努力,原因是没有悲心,众生苦,与我何干?他苦他的,与我不相干!嘴巴说度众生,自己不发愤又不用功,也不想早一天成就,这不是真愿。真正誓愿,看到众生苦,就像自己受苦;看到众生受苦,就像自己父母家亲眷属受苦。我们总希望他的苦能少受一天,自己怎能不发愤用功?所以自己不认真努力修行,不认真努力弘法利生,怎对得起众生,怎对得起佛陀,怎对得起自己!能觉悟到这一层,自然就勇猛精进,认真努力。 无论用什么功夫,累了就休息,不要勉强;休息好了,精神恢复,立刻再做,身体能支持,不会累坏。我们用这个方法,真的能长养善根,也能增长自己的智慧体力。 誓愿太重要了,是我们真正的动力。誓愿弘深之人,就是‘乘愿再来’;不一定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回来,自己的愿力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愿力无法超过业力,这一生就受业力支配。如果发大誓愿,真实誓愿,此誓愿超过业力,现在就是乘愿再来。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功夫的人也能看出来。从相上讲,相貌、体质、精神转变了,想法、看法皆转变了;骨子里业力转变成愿力,不必换身体,就乘愿再来了。愿力再来的身就得自在,决定不受业力的主宰,所以得到的是真实的幸福、自在、美满。佛家不讲空话,它有理论、有事实、有方法、有效果。 ‘普度一切入无余涅盘,而无众生难度之想’。说‘众生好难度’,那是自己没能转过来;真正转过来,众生就不难度。但是,度众生需要‘缘’,诸佛菩萨誓愿弘深。没有缘,就是众生不肯接受佛的教诲,佛不度无缘的众生。佛度有缘人,肯相信、肯接受,就得度了。佛法在世间没有缘,原因在有势力、有财富的人不帮助佛法,而帮助其他外道,所以佛门缺乏弘法的资财,人才更缺乏。佛法衰,这是众生没有缘,不是佛菩萨不慈悲。 “且度尽众生,亦无众生得度之想”。经文说‘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自他俱不可得,一切现象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做事是‘生心’,心里若无其事是‘无住’,与《金刚经》的纲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应。换句话说,圆圆满满的做到了,这才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众本无众,生本无生故。如此,方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发心之菩萨”。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承认的菩萨,一定要离四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不要以为自己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诸佛不承认。虽未受过菩萨戒,甚至三皈依也没受,但是他已经没有四相,佛承认这个人真的是菩萨。修行要重实质,不在外表形式。慈悲包容 “众生眷属想”,一切众生都是自己心性变现的,同一体。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同体大悲’。为什么菩萨对一切众生如此怜悯?悲心!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体、性是一个。不但对于有情众生,即使对无情众生,也和自己一样。无情是法性,佛性与法性是一个性。慈悲,现代话讲爱心。爱里有情,有执着,所以佛教名词是‘慈悲’。慈悲是爱里没有情执。这种爱是真爱,永远不会变的。爱掺杂情执,绝对靠不住,因为情会变。凡是有情执在其中的,要提高警觉,都是虚情假意,不可当真。他说‘我爱你’,不要当真,假的;他说‘我恨你’,也不要当真,假的,过两天就不恨,又好了。变化无常,全是假的。 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永远不变,可是凡夫迷惑颠倒,认假不认真。世间人虚情假意对待,他感激得不得了;佛菩萨这样慈悲,他反而没有感觉,对佛菩萨很冷淡。虽然对佛菩萨很冷淡,佛菩萨也不怨恨,这对他才是真正的爱护、关怀,称为‘慈悲加持’。 “万法同体想”。包括植物、矿物,无情的众生,实在是同体,虚空也是自性变现的,也不是真的。难道心性会变虚空?没错,梦中也有虚空,还是从自性变现的,所以还是‘万法同体想’。悟能照镜“众生本来是佛想”。这一句很重要,如果能常做如是观,成佛就快了。看大地所有众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如果看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像鬼一样,保证没有成佛。境随心转,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人看佛菩萨是人。所以,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决定不吃亏。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交情很好,有一次他去拜访佛印禅师,他说:‘法师,你看我像什么?’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他很开心。佛印就问他:‘你看我像什么?’他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他以为占了很大的便宜,回家得意洋洋与他小妹说,他的小妹很聪明,对他讲:‘你吃了大亏,佛眼睛看人是佛,你是牛屎,看人家就是牛屎。’我们要常观察‘众生本来是佛想’。众生确实本来是佛,只因一念无明,迷惑颠倒,变成众生。 住相好事 “‘闇’则一无所见,仍在无明之中”。比喻如人入闇。‘闇’比喻无明,他没有觉悟,他不开悟,没有智慧。“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的两句。‘住相布施’,将来的果报生天,享‘天福’。修行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心地真正清净慈悲,才能生天。现代人住相布施,一天到晚搞名闻利养,恐怕来生不能享天福,可能至少一半享畜生福。如外国的宠物,真享福!那就是前生修福,但没有修五戒十善,心也不清净,愚痴。好事拼命做,而不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与道理,来生就到畜生道享福。畜生的业因是愚痴。 看破假有 “不知观空,必随境转。生天之后,决定堕落”。《金刚般若》就是教我们‘观空’。‘空’是指事实真相。一般初学的人听到‘空’字,往往心生恐怖─空了,怎么办?明了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不至于有恐怖的感觉。 以为一切法都‘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一切法确实没有!可是这一切法的现象明明在我们面前,怎么说它没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不是真有,而是‘幻有、假有、妙有’。这些名相的意思表示这个有不是真的,如梦幻泡影。由此可知,‘空’不能当作‘空无’,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佛经的空义,而是相有性空、事有理空的意思。一切相是幻象,刹那不停的变化,决定不能执着。 若不知道一切法有而非有,一定起执着;心里稍有执着,就被境界转,就不自在。凡是会受环境影响的,一定是凡夫;小乘圣人,皆不受环境影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皆是小乘圣人,他们已不受环境影响。修行一定要‘证果’,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不证果,不得受用。证果,一定要‘离相’,就是心里不能执着,一切法相、非法相皆不能执着。这就是‘观空’,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 ‘生天之后,决定堕落’,因为天最高,天福享完,寿命终了,只有往下堕落。人修得好,还可以到天上。已经在天上,天福享尽,就要往下堕落,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因为他不晓得一切法相是幻有。如果知道一切法相都是幻有,有而非有,于一切法不执着,就不是凡夫而是圣人。凡圣的差别就在此。 “入闇”是比喻,前面经文说‘如人入暗,则无所见’。闇是无明,“喻不见性。喻此人未开,无明未破。虽学大乘行布施,既是盲修,必生重障”。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前犯的毛病而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学佛学得不错,最后得不到结果,差错就是没有见性。依止上师 ‘未开,无明未破’。对我们来讲,破无明很难,开道眼比破无明容易太多了。道眼开了,可说是正知正见。所谓正信的佛教徒,道眼开,就是‘正信’,不再迷信了。‘道眼’,有能力辨别邪正。现在社会很乱,佛门也很乱,任何团体内部都乱,有真的、有假的,有邪、有正,能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这是道眼。换句话说,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就是道眼开了。 如果没有能力辨别就要依靠老师。如同小孩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利害,须依靠父母,父母保护他;离开父母就非常危险,可能遭遇致命的灾难;必须等他长大成人,有了经验阅历,才可以离开父母而独立。我们学佛亦复如是,道眼未开要依靠老师,决定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不会有成就的。在老师会下慢慢培养,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有了相当的基础,功夫得力了,这时老师就叫你出去参学。参学的标准在有了道眼,能辨别是非,老师就叫你出去参学,成就你的定慧。 参学就是说明,除老师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可以接触,决定不会有伤害,能成就你的定慧。你接触时,如《金刚经》上世尊教须菩提,也就是教我们大家,‘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定功成就了,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不被境转,就有能力转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与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我们要有本事转境界,就要开道眼。没有这个能力时,就要依靠老师。 现在我们遇不到善知识,我为大家传授三皈依时,曾介绍一位好老师给你们,那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觉不会错!阿弥陀佛在那里?供一尊阿隬陀佛的像,佛像不能保佑我们;阿隬陀佛要教导我们,天天为我们说法才行。《大乘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中,在道眼未开时,专依《无量寿经》。佛在经上教我们那些事不能做的,我们就不做;那些事应当做的,我们就去做。依教奉行,这就是依靠老师。 别人讲的,这部经上没讲,我依这部经,不依别的经,我专门跟阿弥陀佛学。这样学法,纵然道眼未开,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回向偈云,‘花开见佛悟无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道眼就开了,就能分破无明。如果道眼没开、无明没破,将邪法当作正法,修布施供养也是盲修瞎练,不但没有功德、也没有福德,恐怕还有过失。这是不能不谨慎、不能不明了的。 瞎眼造业“当知学佛,若道眼未开,势必处处杂以情见”。无论在家学佛、出家学佛,念念都有私心、念念都有情执,这就是‘道眼未开’,不但佛没学得好,可能还障碍别人学佛。别人在学佛,他在搅和、捣乱,这就是五逆罪之一的‘破和合僧’。这个果报很重,他自己不晓得,还以为看法是对的,就因为道眼未开。正进之相凡是还有贪、嗔、痴、慢,要存有恐惧的心,自己的烦恼业障还这么重,修行功夫不得力,必须让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少,就是进步,这就是功夫得力。若烦恼少,心清净,智慧一定增长,对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必定一年比一年看得淡。在这些境缘中渐渐不动心,心恢复清净,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他心里的波动没有从前那么高、没那么激动,心渐渐平了,这是‘功夫得力’。起心动念想自己的事少了,而会替别人想,会想一切众生、会想整个佛法,这种人就是道眼渐渐开,境界渐渐好。 正行布施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能‘心不住法’(无实)”因为一切法无实,当然就不住,不会将一切法放在心上。‘不住’就是心里清净,没有丝毫忧虑、没有丝毫牵挂。忧虑是妄想,牵挂是执着,皆是假的。世尊在经中明白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能忧虑牵挂的心不可得,所牵挂的事乃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佛教人‘无住’,心不住于一切法,什么也不牵挂,干干净净的。 “而又勤布施(无虚)”‘勤’是很努力、很勤奋。‘布施’是广义的,包括我们我们一生中全部的生活行为,在此地用布施两个字作代表。我们的生活行为如理如法、规规矩矩,为一切世间人作好榜样,这就是布施。譬如穿衣,现在一些年轻人穿的衣服,图案全是妖魔鬼怪。我们觉得不太对劲,所以在台湾也设计了一套,全部是佛经上的句子,人家一看,念一句‘阿弥陀佛’,善根种子就种下了。皆面印的‘净念相继、净定安乐’是《无量寿经》上的句子。我们穿衣服就是布施,教很多人种善根,希望大家都能这样做,就能转移社会风气。不要以为这是件小事,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社会风气慢慢好转,这个地区人心安定,社会就平安,大家都有福。 “是其人道眼明彻,空有双离。真为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则游于佛日光辉之中,彻见如实空,如实不空,具足体相用三大之性。如佛所得也。其功德不可思议也”。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一个人果然心地清净,又能发心帮助别人,有这种念头,真肯这样做,他的思想、见解的确与一般人不一样。如家庭主妇,在家里洒扫、洗衣、烧饭,也能影响这个社会、影响一切众生,这就是帮助别人。念念中,点点滴滴都要为社会大众作好样子,原则就是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只要去做,自然慢慢就会影响,这是真修行。肯这么做法,一定是道眼开了;道眼没开,念念自私自利。 ‘空有双离’。‘离有’是不着相,心地清净,‘离空’是为众生作榜样,这是真正‘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读了《金刚经》的文字,真的去做是‘观照’,就是经上说的‘受持’,也就是‘依教奉行’。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样做。佛教我们不执着、教我们离一切相,我们真的就不执着、真的就离相。佛教我们勤于布施,我们真正发心,为广大众生作样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空有两边不着,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游于佛日光辉之中’,与佛菩萨乘愿再来没有两样。佛菩萨乘愿再来,在六道内游戏神通;我们将念头转过来之后,这样的生活也是游戏神通。那里都不执着,处处随缘,绝不攀缘,生活多么自在,充满智慧、充满慈悲。 ‘彻见如实空,如实不空’。‘空、不空’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他彻底明白,见到了,所以表现在生活行持之中,‘具足体相用三大之性’。‘体’是空寂的,心里一念不生。忧虑、牵挂,舍得干干净净,这是与‘体’相应;又能行于布施,这是与‘相、用’相应。行于布施,一定现种种相,一定起种种作用,这样的生活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这种人的功德,只有佛知道,等觉菩萨也不能透彻了解,当然也无法说出。
查看: 737|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查看: 1824|回复: 6
净空法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老师!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75集&&日讲于香港
“深入无为之理”。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经藏”。“深入经藏”不是指《大藏经》,是指一部经论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深入”是修行的方法,这个要懂得。要借这个方法修清净心,就是制心一处。一部经、一部论你专攻它,你一生专攻它,我们相信,十年,你就成为这部经论的专家。
  今天学佛没有老师了。老师在哪里?“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老师。你懂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就开悟了,意思就懂了。一千遍是什么?你的心定了。你的心定在这上面了,他就开悟了。这是智慧,这不是知识。智慧是从自性的,一定要跟性相应。戒、定、慧跟性德相应,所以它产生不思议的能量,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帮我们破迷开悟。我们自己离苦得乐了,才能帮助别人离苦得乐。看到别人所作所为,他有一些不如法,他自己不知道,有时候他自己先发现,觉悟了,他回不了头,他不能解决,如果有善知识来指导他、来帮助他,这好,这不容易,难得!
  今天哪里去找善知识?找善知识有找善知识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遇到善知识也等于零。我们这一生走过来了,章嘉大师,善知识;方东美先生,善知识;李炳南老居士,善知识,亲近的人多少?真正得利益的几个人?这是什么原因?心态不一样。印光大师说得很明白,你信心不一样,你对于所学的东西怀疑,对老师怀疑,对老师的德行怀疑,对老师的智慧怀疑,对老师的善巧方便怀疑。所以,遇到好老师,等于没有遇到。真正遇到好老师,就是我唯一的一个依靠,我不能离开他,这样的心才行!那么有人批评你的老师,毁谤你的老师,你动不动摇?你听了,一动摇,完了。我这三个老师,都有很多人在我面前批评他们。
  方老师,我们同乡批评他、毁谤他。他是很年轻,十几岁就离开家了,说他在家里订了婚,原配的他不要了,到外面去娶个太太。说这些话来毁谤他,我们听了要一生怀疑,完了!我们一定要晓得,古人所说的一个读书人,他真的是勇猛精进,“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他那是年轻时候,现在是什么时候?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你知道,现在的方老师你知道吗?你没有跟他接近过,你怎么会知道?我亲近他,常在一起。我说你当然不相信,但是你说的,我也不相信,不能受这个谣言。一受谣言伤害,我们自己就毁掉了。
  台中李老师,人家骂他“四宝”,嫉妒、障碍。
  章嘉大师,人家说他“政治和尚”。这些话我们都听多了,丝毫都不动摇。那是什么?那么说话的这些人,你跟他不常见面;我常常见面,跟你们所说的不一样。对老师的那个尊敬,跟父母一样,但是今天这个比喻不恰当了,他对父母不孝顺,找不到比喻了。现在人心都是妄心,交得再密切,虚情假意。男女相爱,几天结婚了,又过几天离婚了,这不是假的吗?不是真的,为什么?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爱,他那是感情一时冲动,他哪里懂得什么叫爱。“爱”这个字的意思多深!对这个字根本就不认识,所以你也就不必责备他。看到这种情行,一笑了之,不要放在心上。所以,必须有这个基础,才能入,“深入无为之理”,然后,“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意戒也。”身、口、意三业。
  “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自己没有做到,不能教人。还有的人,自己认为做到了,做得很好了,态度骄慢,瞧不起别人,你说他有没有做到?他没做到,那是假的。谁说他是假的?孔老夫子说的。夫子《论语》上有一句话,虽然是假设,确实这种人很多,“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可观矣”。他持戒持得很清净,瞧不起别人,这是“骄”;你再看他是不是吝啬,他舍不得布施,能全是假的。他这种持戒,持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有骄慢怎么能得定?戒持得再好,都等于零,为什么?戒的功德不能出现。功德是清净心跟平等心。这个意思深,你不能不懂。“定”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大悟,“觉”就出现了。“觉”,小定有小悟,大定有大悟,甚深禅定就大彻大悟。那么持戒、修定,目的是开悟,所以,修定是手段,持戒是手段的手段。为的是要开悟。开悟是一切通达、一切明了,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自度度他。我自己离苦得乐了,我也能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自己真有成就,就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自己问题解决了,全心全力为别人服务。
净空法师:遇到一切人,劝他念佛,这就是无上的功德
& && &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要断惑证真,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肯定,决定做不到。这个不是假的,决定做不到。那怎么办?唯一的一条路,就一条生路,除这条没有第二条路——“信、愿、持名”。你相不相信?还是不能完全相信,愿心是有,这个世界还没有办法离开,情执很重,这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经藏。经藏就指这一本《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用古人的方法,“一门深入”,“读书千遍”。起什么作用呢?把我们的烦恼,妄想打掉,坚定信心,坚固愿心,让这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这叫拼命。如果不走这个路子,这一生没有办法脱离轮回。不脱离轮回,这个里头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喜欢的人,你讨厌的人,全是冤亲债主,不知道有多少!眼前是你遇到的,缘成熟的,跟你有缘;没有遇到的,不知道有多少,你应付不了。应付不了就得生生世世。所以我们把这些放下,把阿弥陀佛请到心里来,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念念不离阿弥陀佛,我们才有救啊!完全依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往生西方净土,再也不能够怀疑了。遇到一切人,劝他念佛,这就是无上的功德。
特别推荐经典佛学网站:
净空老法师弘法音像网站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回向: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所有功德果报,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十方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的一切功德和我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功德至心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至心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至心回向给父母以及累世怨亲债主,愿我和一切众生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要想真正兴起来,再有祖师大德出现,一定是从根修起。
「《会疏》云:贪欲虽多,以财色为大,故偏举」,贪欲多到没有办法举例,太多了!但是以贪财、贪色这个最严重,所以举例专举这两样。「不能施惠,悭吝之相也」,吝啬,他有,不肯给别人。殊不知,贪财无论用什么手段贪得的,都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里没有,想什么方法去贪都贪不到,你去偷人的、去抢人家的,还没有拿到被警-察抓去了,去坐牢去了,为什么?没有那个命。所以强盗抢来的、小偷偷来的,都是他命里有的,你说他冤不冤枉!不偷不抢也能够得到,而且得到的还会多一些。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取得的,命里有的,但是打折扣了,这冤枉!这些事实真相,不读圣贤书你不知道。读圣贤书,你要相信,你要依教奉行,你自然能得好处。命里面没有的你可以修得,这是佛法里头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你想要财,财从哪里来?财从财布施来,你喜欢财布施,你就会得财富,愈施愈多;你喜欢聪明智慧,你就得要修法布施;你要健康长寿,你得修无畏布施。佛教给我们的方法真有效,这三样布施你统统肯修、真修,这三种果报你就都得到,你一生财用不缺乏,聪明智慧、健康长寿,真可以得得到,佛菩萨不骗人。
  如果是『各欲自快』,自己享受,自己快意,『无复曲直』,底下念老说的,「只求自利快心,不问是非曲直」,我这种享受、这种快乐,只要求现前这个果报,不问它是什么原因,非法也能够得到,那造业,那造的是恶业。『痴欲所迫』,「贪欲之心,实根於痴,故曰痴欲。」为什么会贪,为什么会瞋?那个根是愚痴,没有智慧,对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换句话说,他想错了,他看错了,他说错了,他做错了,都变成罪因,因遇到缘,苦报就现前。「《遗教经》云:若有智慧,则无贪著。」这句话我们要记住,想想自己有没有智慧?自己还有贪著就没有智慧,自己没有贪著,这有一点智慧。自己还会不会发脾气?会发脾气,没有智慧;永远不会发脾气,这个人有智慧。无论什么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一笑了之,这个人有智慧。佛法求的什么?他就求智慧。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学,专门讲智慧这个课程,这个大单元,讲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讲二十二年讲智慧,你就晓得佛法重点在哪里,在般若智慧。前面二十年都是做基础的,阿含、小乘,教你什么?教你做人处世,基础教育。我们现在学佛还恰相反,基础的东西不要了。方等是从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提升,预备接受般若教育。所以方等八年,你看看阿含十二年,基础教育十二年。我们今天基础教育丢掉了,没有。由基础教育,再八年的方等,然后才二十二年般若,最后八年是法华。法华等於研究所,般若等於大学,方等是中学,阿含是小学。不依次第学习,佛不承认,佛认为你学不出来,一定要依照次第,渐渐上升。所以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他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他不承认你。
  我们今天的病,佛法里头为什么不出人才?无论在家、出家都没有,什么原因?就基础疏忽了,大家都不愿意去扎根基,叫扎根教育,都不肯干。佛教要想真正兴起来,再有祖师大德出现,一定是从根修起。现在我们看出来了,确实有少数非常聪明的小孩,不到十岁,善根非常深厚,这些小孩要遇到好的教育,将来都是一代祖师,要好好给他扎根。如果根扎得不好,他可惜了,纵然是再来人也会堕落,他会学坏。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菩萨来也会堕落,这是有心人不能不留意。我们怎样拯救这个时代,怎样救传统文化,怎样救佛法?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下一代能不能做到?下一代也做不到。如果能够所谓薪火相传,把这个根保守住,再传到三、四代之后,才能发扬光大。像达摩祖师到中国,单传只传一个人,他算初祖,他传给慧可,慧可传给僧璨,五代都是单传,传到弘忍,六代是惠能大师,才开花结果,禅宗大盛!惠能会下一生当中,在他手上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四十三个,以前都是一个,禅宗在中国盛极一时。
  今天佛法衰了,再想佛法兴,大概也要四代、五代以后,这我们晓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自己要做好样子,不做好样子,底下就会断掉了。做好样子就得要依教奉行,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五种恶业不能造,杀盗淫妄酒要远离,这五个恶的念头不可以有,贪瞋痴慢疑,这是恶的因。里面情绪是烦恼的习气,怨恨恼怒烦,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要如如不动,你才能把自己保住。保住什么?保住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你的真心、是你的本善,《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什么?在《无量寿经》上讲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本善。这个东西要保住,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与它相应,言语造作与它相应,不能违背,这叫学佛,这叫学传统文化,这叫学圣、学贤。圣贤与社会地位不相干,与社会上富贵也不相干,与自己这一生做人、处事待人接物有密切关系,你要把你所学的做出来。
  《遗教经》上这句话讲得非常好,有智慧,贪瞋痴就没有了;有贪瞋痴,没有智慧。「故此经文明痴贪二恶。至於瞋毒」,瞋是地狱的业因,「已见上段」,前面一段说得很详细。「所迫者,《会疏》云:爱欲逼迫,常想欲境也」。「是故损人利己,但慕富贵荣华,以求快意於当时。不愿忍辱修善,积累福报於来日。」这个是现前社会普遍的现象,有几个人想到来生后世?都是想到眼前,只图眼前的快乐,没有想到来世的果报。这桩事情一定要警觉,这一生当中时间很短,你快意的生活,你能过几年?唐太宗做皇帝只有二十三年,快意事情过了二十三年,堕地狱几百年都不能出来,你说值不值得?所以在这个社会上常常想到,你发达了,得到富贵,你就好好想想,你能享受多少年?聪明的人非常清楚,他宁愿这一世不享受,修来生福。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五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5
净空法师答疑:正助双修!南无阿弥陀佛!
弟子出家三年来专听师父宣讲的《无量寿经》,近来一些同参道友劝我听师父宣讲的其他经典,请问这是否会破坏一门深入的修行?
净宗的修学,古大德教导我们要“正助双修”,如此对我们的修学帮助比较大。专学《无量寿经》,这是你的正修,如同我们在学校念书,这是主修的课程,听其他的经典是助修。为什么要听其他经?好处是对《无量寿经》有更深的理解,触类旁通,其他的经能帮助你在这部经开悟。一门专修一定要得定,定能开慧,智慧开了才能旁通。假使这个修法时间需要十年,若加上助修,你开悟的时间可能五年就达到,这把你开悟的时间提前。但是主修跟助修一定要辨别清楚,我们整个精神要专注在主修的经论上,功夫要下得正。助修是随缘,可以听,不必在上面下功夫,因为那是帮助主修的课程,这样作法就对了。
净空法师开示: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
  学佛就是学作佛,学习佛的存心,心与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南无阿弥陀佛”,每个人都会念,可是结果却不同,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说实话,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多。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也不相同,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同居土,这些原因何在?就是没有把佛的根找到。
& & 佛的根是什么?《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中,世尊特别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一心三辈,都不离此八字。若只有一心专念,不发菩提心,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菩提心发了,有人发得圆满,有人发得不圆满,因此往生品位也有所差异。善导大师讲:“往生品位总在遇缘不同。”你遇到的缘殊胜,透彻了解这些理事因果,这一生中可以实报土上品上生;若理解的不透彻,发了一点菩提心,能与菩提心相应,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就是造成往生品位不同之原因。
  何谓“圆满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也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真实、究竟、圆满、觉悟之心;换言之,菩提心是觉而不迷。为了方便同修体会,我将菩提心写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将这十个字掌握住,变成自己的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处事待人接物中,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
  何谓“真诚心”?古人讲:“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心里没有念头,即经上讲的“真心离念”。换言之,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由此可知,我们一念不生时是真心。真心为什么会变成妄心?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不论修什么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将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转的方法,就是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著。只要不用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掺杂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变成妄心。我们用真诚心念佛,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才与佛相应。不是以这种心念佛,就不能与佛相应,只能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很难成就。要想一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以真诚心、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
  何谓“清净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不污染;污染就是心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触,不起七情五欲,那我不就变成木头了?”我们要知道,佛外面的表演也跟世间人一样,看到可爱的喜欢,看到不可爱的也有讨厌,但那是演戏,不是真的,心里决定不染,这叫“离一切相”。所以,“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坏世间法就是表演的时候很生动、很活泼,而且是真心表演。世间人讲的爱、恨是假的,虚情假意,为什么?他的心是假的。佛菩萨虽然表演,但他是真心表演,真心跟镜子一样,所以用心像镜子。我们笑,镜子里的人也笑;我们哭,他也哭。我们笑哭有心,他笑哭没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确实没有情、没有执著,他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学佛要从这里学起。
  以世间人来说,谁有真感情?佛菩萨有真感情,真感情称作“慈悲”。世间人虚情假意,决定不可靠。他说他爱你,你听了别当真;当真,你会生烦恼。他说他恨你,也是假的。所以,世间人用的是虚情假意,绝不真实。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真实,真的决定是清净,决定是智慧,里面没有情识。佛慈悲一切、神爱世人,那个爱都是智慧,不是感情,所以他的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众生感受诸佛菩萨的慈悲,能感受多少,看你的用心。你有几分真诚心,就有几分感受;一分诚敬,感受一分;十分诚敬,感受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清净心。而清净心是决定没有感情的污染,感情的污染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七情五欲还要严重。
  何谓“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决定不傲慢,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我曾经讲过,我念佛与你们不一样,我心目中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一切众生的尊敬、赞叹、供养,跟对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差别。这不是把众生当作阿弥陀佛,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觉?哪一尊菩萨不是无量觉?《华严经·出现品》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只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才不能证得。我们透过《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学习,才认识、体会到了。体会到了就要落实,“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要真正做到。学佛就是要学习存心,一定要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个心。菩提心是讲三心,我们现在讲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诚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决不能分别。
  菩提心一发,所有罪障都消除,所有冤亲债主都得福。为什么?发菩提心就成无上道,菩提心不发,你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入圆初住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在别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们用这个心念佛,决定往生。
  如果再将菩提心落实到生活上,每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你这一生念佛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贯注在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五个科目,作为净宗同学修行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落实,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因为你与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为完全相应。因此,菩提心不是口头上说说就管用,一定要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做到。
  一、三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世尊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对父母、师长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法总结来说,就是这两句话。佛法的修学从孝亲尊师开始,大圆满也在此。所以,什么人能将孝亲尊师做到百分之百圆满?诸佛如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敬还欠缺一分。因此,佛法就是孝道、师道,孝道和师道是虚空法界的大圆满,决定不能疏忽。
  “慈心不杀”,不杀害一切众生,亦不恼害一切众生。若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在任何场合要令人生欢喜心,别人看到我不高兴,我就回避,要与人结善缘,决定不结恶缘。
  真正发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处世待人接物,一切众生对你无不尊敬、欢迎、爱护。我们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头反省,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过失要立刻痛改。改正自己的过失,就是真修行。所以,修行不仅是念佛、磕头而已,最重要的是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个人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三善业。偷盗就是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而非法占有。以佛法讲,贿赂也是属于偷盗。你有权有势,人家不是甘心情愿,而是逼不得已给你的,你收受也属于偷盗。偷盗的范围很广大,所以古人解释为“不与取”,意思很深广。
  口的过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说了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凡是文化艺术作品、戏剧影视,会引导人犯身口意三恶业者,称为绮语)。”用真诚、清净、慈悲心,修十善业道,就是菩萨行。凡圣之差,就在用心之不同,一个用真心,一个用虚妄心。
  意三善是“不贪、不瞋、不痴”,这是讲存心。对世、出世间法都不贪,一有贪瞋痴,心就被污染了,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没有了。这五句十个字,每一个字圆圆满满含摄其它四句八个字,一有一切有,一条没有就统统没有。《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定要认真修“十善业”,以十善业约束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它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
  我们看到佛的画像上有一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唵、阿、吽”(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汉字写的)。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身口意三业至善。换言之,十善修到圆满,就是这三个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业清净。《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讲:“三业清净”,并且特别把口业放在前面,“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桩事做得圆满,就成佛了。因此,初学佛从十善业下手,成佛也从十善业圆满,怎么能疏忽?我们起心动念,要时时以十善为标准,观照自心,这就是从根本修。
  菩提心是心之根本;“孝亲尊师、慈悲十善”是行之根本,是落实在事相上之根本,若将此根本舍弃,修学任何法门都不踏实。这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从根本修,只要念念不离根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忘失根本,念佛一生也不能成就。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从这个根本再往上修,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从凡夫提升到二乘,超越六道,进入四圣法界。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再往上提升,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理事统统圆满。净宗祖师大德常教人“三心圆发”,这里的发菩提心就是三心圆发,圆发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做到了。
  “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是净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坚定信心,决定要信净土,决定不怀疑,这就是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我们选择的大乘经典是《无量寿经》,每天都要读诵,并且要深解义趣。如何才能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经上的教诲,认真努力去做,做到了要保持不失;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发心做到。然后你对经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圆满,天天生智慧。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忍和尚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依教奉行。我们今天何以不生智慧,常生烦恼?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当然生烦恼。所以,此地“读诵大乘”,并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都去念,没有这个必要。“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如果你们要听《华严经》也可以,就以《华严经》为辅助。《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这两部经确实是一部经。所以,我们受持以《无量寿经》最好,抓住纲领;理解上,《华严经》讲得详细。我们现在在新加坡开“华严班”,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深入经藏,能讲好《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表演给人看,决不是口说。由此可知,世尊很慈悲,真的把菩提心、把念佛教给我们,而我们自己粗心大意忽略了。
  二、六和
  “六和”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决定不能违背;违背六和敬,就是破和合僧,要堕阿鼻地狱。
  六和敬里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果,见和同解如何落实?放弃自己的成见,也就是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一切遵循佛陀的教诲,就见和同解。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宫廷里读诵《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来达到见和同解,建立朝野共识,所以那时国家强盛。皇帝不用自己的意思,用佛的意思,大家没有话说,个个都欢喜。到了慈禧太后废除宫廷读经制度,那时意见就不统一,国运就衰退了。因此,我们相信佛的话,依照佛的教训去做,所有不同意见都能化解。这一条属于思想问题,其余五条属于事相。
  落实在实际事相上,要“戒和同修”。“戒”是广义的,指佛陀的教诲、教诫。我们要养成守法、守规矩的习惯,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常住公约,应当要遵守。古今生活习俗不一样,一定要因时因地,使我们的生活方便。佛家的戒律,在中国唐朝百丈大师立清规时,将印度戒律中国化,对释迦牟尼佛的戒法,做了一次适合于中国人修学环境的修订。佛无有定法可说,要记住这个原则。所以,每个地区定的规矩,只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在事相上可以变更,原理原则不变。佛法是开放的,特别是大乘佛法,能够适应时代。佛法一定要落实在本土化、现代化,才能普度众生,才能利益众生,如果守住一成不变,只能利益古人,不能利益现代人。
  其余的“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好懂。六和敬是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若离开这六条,纵然是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团体,不可以称为僧团,僧团是决定修六和敬的。如果你的家庭四个人,每个人都依照佛的教诲修六和敬,这个家庭就是道场,就是僧团。凡是僧团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一定要把这六条做到,如果做不到,你家里供一百尊、一千尊韦驮菩萨,也没有一尊韦驮菩萨真的保佑你。护法善神是依法不依人,不是讲人情的。你心正、行正,虽然没有供护法神,护法神也不离开你,决不是说供他就有保佑,不供就没有。供养要用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每天用香花水果去供养,那是贿赂、巴结,护法神不会接受。我们要用真心、用菩萨行去供养。
  三、三学
  三学即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戒学是如理如法,定学是清净平等,慧学是真诚慈悲。
  四、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决定不可违背。
  “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么?布施是放下悭贪,持戒是放下恶业。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没有悭吝心,自己有的,肯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比如说:我有财物,用财物帮助别人;我有能力,用能力帮助别人;我有智慧,用智慧帮助别人。也就是今天讲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这称作“布施”。
  “持戒”是断绝一切恶业,持戒就圆满了。
  “忍辱”是对治瞋恨、嫉妒,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瞋恚、嫉妒,这称作“忍辱波罗蜜”。
  “精进”是对治懈怠。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自己修学(就是自己过日子),服务大众,帮助别人,决定不懈怠、不懒散,这就是精进的意思。
  “禅定”是对治散乱。世人所谓精神集中、意志集中,就是禅定的意思。禅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而是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心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叫禅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不会受外境诱惑、干扰;如如不动是定,定是心有主宰,不为所动。内不动心,外不受干扰,这叫禅定。《楞伽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尊在《大般若经》上讲了几千次“不可得”,我们如果真正明了“不可得”,得失的念头就没有了。于是在现实境界当中,你得到了,决定不会生欢喜心;你失掉了,也绝对不会懊恼。为什么?不可得。说到极处,生死不可得,所以对于死不恐怖了,这是真实智慧。对于宇宙人生性相、理事、业因果报,样样清楚、明了,觉而不迷,这是般若。
  全世界通用的佛教教旗——五色旗,总共六条,前五条是单色的,一条一个颜色,代表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面一条是杂色的,五种颜色都有,代表般若。这个意思就是说,布施里面有般若,才称作“布施度”;布施里面没有般若,那是修福。前面五度里面没有般若,都是世间有漏的福报。譬如你修禅定成功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不能出六道轮回;如果禅定里面有般若,就超越六道。
  般若究竟是什么?世尊在《金刚经》上说了一句名言:“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是般若,“修一切善”,一切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佛教给我们的,非常具体,这就是菩提心的落实。
  五、普贤十愿
  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落实是“普贤十愿”。大经云:“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净宗法门的殊胜,在于落实普贤行,《无量寿经》云:“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行无量无边,整部《华严经》所说皆是普贤行。佛菩萨慈悲,把无量无边普贤菩萨的行持,归纳为十个纲领,就是普贤十愿。
  (一)礼敬诸佛
  诸佛是指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礼敬是平等的礼敬,真诚的礼敬。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尊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是诸佛。佛在经上说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佛对我们说的。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上讲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我们很难体会。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我们能体会,他现在是凡夫,慢慢修行将来会成佛。说现在就是佛,很难体会,但是佛所讲的是事实。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怎么能不恭敬?怎么能不尊重?但我们没有做到,不但没做到,甚至连父母、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以这种心态念佛,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修普贤行,你与普贤行无丝毫相应,当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到实报土上上品,全是普贤菩萨。我们的行为与普贤行不相应,怎么能进入普贤法界?所以,祖师把“普贤十愿”列入早晚课,就是要天天提醒,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起心动念要与十愿相应。
  (二)称赞如来
  如何落实“称赞如来”?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就落实了。普贤菩萨只有赞叹,没有毁谤,见一切善事称扬;见不善事,心中不落痕迹。而我们是见到人家的好事,忘得干干净净;人家的恶事却记得很清楚,永远不忘,完全与普贤十愿颠倒,怎么能往生?因此,你只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愿相应,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无一不欢迎你。
  (三)广修供养
  “广”是平等、普遍的意思。不分国土(诸佛如来无量无边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清净、平等的供养。我们去参加天主教的礼拜祷告,也是修供养,以真诚心、恭敬心、爱心供养。所以,“广修供养”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平等的供养。
  (四)忏悔业障
  如何忏悔?把其它九愿都做到,就是忏悔;若有一条没有做到,忏悔就不彻底、不究竟。忏悔不是做错事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求佛菩萨赦免我的罪过,那是迷信。对诸佛菩萨来说,你求不求他赦免罪过,与他毫不相干,为什么?你造的所有罪过,佛菩萨心里痕迹都不落。佛菩萨只记一切众生的善,决不会记一切众生的恶。你造的恶业,你自己会感受恶报。忏悔是改过,后不再造,即儒家讲的“不贰过”。知道错了,以后不再造重复的过错,名为真忏悔,诸佛欢喜,天龙善神尊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善,就是改过。知道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能将之改过,这是真正忏悔业障。
  “礼敬诸佛”是改不敬一切人事物的过;“称赞如来”是改对一切人瞋恨嫉妒的过、专看别人错误的过、专门宣扬别人过失的过;“广修供养”是改悭贪的过,改心量狭小的过。因此,十愿条条都是忏悔法。
  (五)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特别加强改嫉妒、障碍的过失,人家有好事不能嫉妒、障碍,要随喜。随喜就是帮助他、成就他的好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做对社会、众生有好处的事,纵然他是我们的敌人、冤家,也要去帮助。我正面去帮助他,冤家对头不接受,还说我不怀好意,譬如我们帮助他钱财,可以请别人转交给他,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将来他知道了,冤结就化解了。所以,要修随喜,不可以有障碍。
  (六)请转法-轮
  “教学”,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我们疏忽了。现在社会动乱,人心没有归依,原因何在?《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因为没有人教,才变成这样。所以,我们有责任请转法-轮,请善知识来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也就是提倡佛陀教育。
  (七)请佛住世
  如果这位善知识的教导、德行,受到此地大众的尊敬、仰慕,愿意跟他学习,就请他常住在此地,这就是“请佛住世”,这个地方的人也就得利益了。大家在《金刚经》上念到“祇树给孤独园”,就是给孤独长者请佛住世,礼请释迦牟尼佛连带他所有的学生,常住在舍卫国,弘法教学,利益众生。如果没有人请,佛就不会来了。所以,要懂得请法师讲经,请有德的高僧或者大德居士,常住在此地教学。普贤十愿这两条太重要了!
  普贤十愿,“愿”只有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回向。第八、“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第九、“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第十、“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所谓“回向”,即拓开心量,也就是大乘法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八)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哪个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众生的善,我们要学;一切众生的恶,我们要反省、改正。所以,善恶都是善知识、老师,都是菩萨学处。
  (九)恒顺众生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现代化、本土化。两千年前,佛教刚传入中国,印度高僧大德就能随顺中国人,将道场建成中国宫殿式的,而不是印度式的。如果把印度式的建筑搬到中国来,中国人不会接受。佛教到中国能够生根,能够弘扬,而基督教(唐朝时称作景教)也是那个时候传来中国的,为什么不能像佛教这么兴旺?就是它建的教堂是外国式的,我们一看就不喜欢接近,这是不懂得恒顺众生。再看佛的造像,在中国,一定是中国人的容貌;在日本,日本人的容貌;在西藏,西藏人的面孔;在泰国,泰国人的面孔,这叫恒顺众生。
  很多中国法师到美国建道场,建成宫殿式的,结果只有几个老华侨进去,外国人一个都不进去,因为外国人一看到,“你们是外国文化”,他有抵触情绪,这样就不能度众生。因此,我极力提倡,希望这些法师在美国建道场,要建成白宫的样式。为什么?中国的道场建宫殿样式,因为宫殿是从前皇帝住的;而美国总统住在白宫,所以到美国就要建白宫的样式。而且佛像面孔一定是美国人,美国人一看很亲切,他就来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众生喜欢什么法,就跟他说什么法,这是恒顺众生。我们的过失就是分别、执著,这是破我们分别、执著的过失。
  (十)普皆回向
  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拓开心量,改我们小心量的过失。
  这是“发菩提心,一心念佛”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统统是念佛,不是口念;与普贤十愿完全相应,你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应酬是念佛,无一不是念佛。现在人学佛,真的是愈学心量愈窄小,愈学愈执著,完全违背了佛陀教诲,还自以为是佛教徒,自以为很如法,自以为天天在修积无量无边功德,真正原因是不读经之过,不研教之过,不能深解义趣之过。
  以上是净宗同学修学的五个课程。佛讲的方法太多了,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纲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之相应,就是真正念佛,把念佛落实了,而不是口念。你是心念、身念、行为念,这是佛心佛行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真念佛。如此念佛,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功德,只要与这五个科目相应都是功德,以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决定得生,真的是古大德讲的“万修万人去”。末后,“归心净土”,世尊教化能事就圆满了。
  最后,我特别节录出《净土指归》所讲的十种信心。
  一、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
  我们决定相信佛的话,佛用的是真心,我们用的是妄心,所以自己的意见不可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可相信,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诲。
  二、凡夫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已。
  识神就是是非人我、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忘掉,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
  三、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
  “道果”即阿罗汉果。你不能证阿罗汉果,就决定不免轮回。阿罗汉果是见思烦恼断尽了,也就是分别、执著断尽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起分别、执著的念头,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还有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就决定脱不了轮回。
  四、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
  这是讲修行不错,有成就,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你所修积的功德,果报在天上。你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在欲界天;你修禅定,功夫成就了,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是出不了六道轮回。天的寿命虽然长,毕竟还有到的时候,寿命到了还要堕落,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之后,还是要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
  五、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
  这种功德利益,我们要清楚明了。真清楚了,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惠能大师说得好,“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人家有没有过失,我们不知道,如果相信自己意思就铸成大错。为什么?说不定做错事的人,是佛菩萨化身示现的,我们怎么会知道?五浊恶世龙蛇混杂,造罪的人多,佛菩萨在其中示现的也多。佛菩萨先示现造业,然后示现被法律判刑、枪毙,这是教诫众生,你们要是做错事情,就是这种下场。他是示现来教化众生,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我们如何会晓得?所以,佛一再劝勉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才可以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
  六、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
  关键在发愿,发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净土。菩提心的落实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否则你的菩提心是嘴皮上的菩提心,不能落实。这五个科目做到了,菩提心才能落实,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往生。
  七、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这是经上常说的,可是我们每天念十万声佛号都灭不了罪。什么样的人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相应的人。这是指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人,而不是平常人。所以,佛经的意思不能错解,错解了不但不得受用,反受其害,以为自己修得不错,到临命终时不能往生,还要怪佛菩萨,怪经上讲的不灵。其实是自己没有依照方法修行,错解佛的意思。
  八、念佛之人,弥陀神通光明摄取不舍。
  真正念佛人,佛菩萨常常在他旁边,照顾他、保佑他。
  九、念佛之人,十方诸佛同以神力护念。
  “念佛”不是口念,念是“今心”。你现前的心与佛心、佛行相应,就是念佛人。如果是口念,心行不相应,就是古大德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心行相应才是“念”。你的心是佛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行是佛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如此念佛,方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十、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
  不管你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或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都是无量寿,决定一生圆满菩提。
  对这十种信心,决定没有疑惑,你是真正念佛人,虽然你现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你在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你现在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凡人,所以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15:12 上传
& && && && && && && && && && &&&虚云老和尚开示 一门深入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
   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法门虽多。门门都是了生死的。故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二十五圣各专一门。故云一门深入。若一圣贪习多门。犹恐不得圆通。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观音名号也。
   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
   复次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离浪荡。则终无到达之期。六祖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垂诫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如鼠龁棺材。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须识其主伴。禅宗的行人。便应以禅宗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净土宗的行人。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律宗密宗亦复如是。方免韩卢逐块之弊。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净空法师:用真如本性来念这句阿弥陀佛,那怎么不是始觉合本觉?
『但知全修即性,则忻厌本空』,这是理。怎样才能做到全修?「全修」是圆圆满满的修,一修一切修,这个境界高!这是圆教的大乘菩萨,不是普通菩萨的境界,常说的圆教一乘。当然这个原理可以包括所有的大乘法门,可是你要没有悟入这个境界,不行,你总是挂一漏万,这个是很平常的现象。可是在一切法门里面,最殊胜的法门无过於念佛,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我们能念的心就是「始觉」,所念的这一句佛号就是「本觉」。当我们起心念佛的时候,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就是全修即性,你才能真正证得「忻厌本空」,这在理上讲。可是我们没入这个境界做不到,这个境界到什么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一点点?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时候并没有证得,好像看到这个火,我们只接近,有感觉到有一点暖气了,在这个地位;火并没有接触到,只感到有点暖气。什么时候才入这个境界?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就证得这个境界,忻厌本空。  忻厌本空,我再把《金刚经》上几句话念一念,诸位体验会比较深一点,《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忻厌是相,本空就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忻厌是有为法,所以它是梦幻泡影。《金刚经》咱们都会念,入不到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就得大自在,就像《心经》里面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就是证得「全修即性,忻厌本空」的时候,这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是六道凡夫的苦、声闻的苦、缘觉的苦、菩萨的苦,他统统都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他就成佛了!九界众生的苦,他统统都离开了,统统都脱了。《心经》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那个境界太高,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真正不可思议。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应当能够体会这个法门的殊胜,殊胜在哪里?就是用念佛,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太殊胜了。大势至菩萨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要藉其他法门来帮助,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诚心诚意的念,老实念佛,著重在「老实」这两个字。老实就是以真诚心念这句佛号,这个真诚心就是你的本性。八识是妄心,老实真诚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如,真如本性。用真如本性来念这句阿弥陀佛,那怎么不是始觉合本觉?《要解》上给我们讲得明白,讲得透彻。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三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33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遇到一切人,劝他念佛,这就是无上的功德!南无阿弥陀佛!
& && &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要断惑证真,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肯定,决定做不到。这个不是假的,决定做不到。那怎么办?唯一的一条路,就一条生路,除这条没有第二条路——“信、愿、持名”。你相不相信?还是不能完全相信,愿心是有,这个世界还没有办法离开,情执很重,这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经藏。经藏就指这一本《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用古人的方法,“一门深入”,“读书千遍”。起什么作用呢?把我们的烦恼,妄想打掉,坚定信心,坚固愿心,让这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这叫拼命。如果不走这个路子,这一生没有办法脱离轮回。不脱离轮回,这个里头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喜欢的人,你讨厌的人,全是冤亲债主,不知道有多少!眼前是你遇到的,缘成熟的,跟你有缘;没有遇到的,不知道有多少,你应付不了。应付不了就得生生世世。所以我们把这些放下,把阿弥陀佛请到心里来,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念念不离阿弥陀佛,我们才有救啊!完全依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往生西方净土,再也不能够怀疑了。遇到一切人,劝他念佛,这就是无上的功德。
特别推荐经典佛学网站:
净空老法师弘法音像网站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回向: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所有功德果报,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十方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的一切功德和我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功德至心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至心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至心回向给父母以及累世怨亲债主,愿我和一切众生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空法师开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