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念往生咒注意什么学佛有什么要注意的

佛教的常识与禁忌
佛教的常识与禁忌
一、佛教的历史及概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后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也被称为“佛陀”。公元前3世纪,在佛陀涅盘后大约200年,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佛教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经由斯里兰卡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主要影响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又分为两个支派,一个经克什米尔到达新疆,早在公元前后的西汉末期到东汉初期佛教就传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后又传入朝鲜、日本;另外一支于公元8世纪正式传入西藏地区,成为藏传佛教;这个教派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有极大的影响,后来又传入蒙古和中国东北等地区。到公元6或7世纪,佛教在东南亚和远东各地已奠定了根基,一跃而成为世界宗教。至今仍流行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在我国也有众多信徒。佛教徒出家的称为僧人,不出家的称为居士。
在我国寺院中的主要负责人称“住持”或“方丈”,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的称“监院”,负责对外联系的称“知客”,他们可尊称为“高僧”、“长老”、“大师”、“法师”等。佛教徒中出家的男性称“比丘”,简称“僧”,俗称“和尚”;出家的女性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可归纳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其基本精神就是空、苦两论。
(一)四圣谛
“谛”是实在和真理的意思。“四圣谛”即佛陀释迦牟尼所创教义的四条根本道理——“法”,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又被佛教徒誉为“四谛法轮”。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即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因缘和合而成。佛教以此来解释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偶然条件凑合而成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没有什么可以确定,当然也就一切皆空。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佛教认为,人一出生就落入了苦中,人的存在就是苦的。这也是佛教一切理论的根本,所有的教义都由此阐发。
2、集谛。是对苦的原因的探究,也就是佛教通常所讲的“业”和“惑”。佛教认为,由于众生看不到大千世界变化无常和虚幻不实的本质,不能看破红尘而为无常所惑,所以才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3、灭谛。亦名尽谛,为熄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灭绝苦的根源,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后来,这些修行方法又被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其中心内容是要求人们坚定佛教信仰,严格按照有关教义戒规约束自己的言行,止恶修善。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境界。
四圣谛之间的关系是:“苦谛”是说明所受之现状,“集谛”是分析造成苦之原因,“灭谛”乃所求之目标,而“道谛”即为达到目标之方法或所行之道路。
(二)八正道
1、“正见”,正确的见解,符合佛陀的教训。
2、“正思维”,对“正见”的深思熟虑、坚持不懈,此为“意业”。
3、“正语”,对“正思维“的语言表达,是为“口业”。包括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而且要善言爱语,隐恶扬善,随喜赞叹。
4、“正业”,对“正思维”身体力行,是为“身业” 。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相反要放生、布施、清净、智慧等。
5、“正命”,过正当的生活,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才能进入解脱境界。
6、“正精进”,正确地努力。对于那些原来不信佛或开始修行不好的人而言,己作之恶,立即断除;未作之恶,不要再作;己作之善,更进一步,未作之善,立即去作。
7、“正念”,思想合乎“正见”。
8、“正定”, “定”即禅定,通过禅定修持,保持精神统一,以达到空如的是在,进入涅槃境界。
(三)十二因缘
佛教认为,世间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存在。世上没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合和而成;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受其他事物的影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不影响任何其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后果,而这种因果关系构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链条。且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也随着现象的生起,而损耗其赖之生起的因缘,是故世间一切皆无法恒常。
十二因缘具体内容: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无明”是指对“五蕴因缘生而当下败坏不知”,因对五蕴因缘生而当下败坏不知而生起贪爱,生起贪爱则觉得五蕴是自己所拥有,进而误以为有我,此称为“行”。由此执为有我进而推动的意志行为,驱使“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此为内在活动。而我们真正可以观察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色生香味触法”,而升起六种觉知“六识”,上述为“六入”。六入处所引发的运作称为“触”,由触引发苦受、乐受、中性受,及联想和意志行为,简称为“受”。由乐受引发贪爱,苦受引发排斥,此为 “爱”。由爱则觉得五蕴是自己所拥有,进而误以为有我,此种执取称为“取”,同“行”的定义。由取而引发“有”,有的意义即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这部份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具体展现。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即称为“生”,由生则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终种种痛苦,乃至于死亡。
觉悟到十二因缘而得到解脱的修行者被称为辟支佛。不论是佛陀、辟支佛、阿罗汉,都是以觉悟十二因缘而了知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觉悟,并依“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而达到圆满的解脱。
(四)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教徒用来鉴定佛法真伪的标准。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
1、诸行无常,宇宙万物,皆变化无常。
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
3、涅槃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寂静境界。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要人们认清苦因,看破红尘,熄灭一切欲望;通过出家修行,到彼岸的极乐世界去寻找人生的最后归属。
三、佛教的节日习俗
佛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地区佛教的重要节日有两个:
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诞节,亦俗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像,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纪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盂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摩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摩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万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举行多种佛事活动,以超度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日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日子,寺院里也常常举行一些纪念活动。
四、佛教的禁忌
(一)基本戒律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二)饮食禁忌
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可以食用。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僧人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
(三)生活禁忌
主要是:不结婚,不蓄私财等。此外,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婚之类,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更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不能着背心、打赤膊和穿拖鞋,因为佛寺历来被佛教信徒视为清净的圣地。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启建道场时,更不能高声喧哗以及有其他干扰宗教仪式或秩序的举动。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四)礼仪常识
与僧尼见面问好,不能握手,而要行双手“合十”礼;对出家众的称谓,“和尚”、“尼姑”等都是不准确的。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
对于女众出家人,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广州市越秀区电子政务办公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分辨率净土法门:在家居士学佛不要入误区--学佛网
&净土法门:在家居士学佛不要入误区
发布:梦想飞扬&[ &]&& 日期: 9:34:00&&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学佛,在家修行,这是居士的一个最显著,也最重要的特点。也正因为这个特点,作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仍要居家过日子的实际,不去做超出或有违家庭生活的那些想当然的“修行”!  之所以这样说,实在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至今还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还是被众多的后进居士赞叹、倾羡、模仿的所谓“精进”居士当中――存在着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师父靠拢;有没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学出家师父学得全,学得像!譬如说,出家师父要晨钟暮鼓早晚做功课,那么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从楞严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蓝赞,滴水不露――根本不顾其他家庭成员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许,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蓝赞了!出家师父要修庙建寺,庄严佛像,那么他也要不满足于一面墙、一张桌、一个像,而是要一间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这对个人修行有无必要,对家庭是否加重负担!出家师父要每天参禅打坐,精进念佛,那么他也要屏却万缘,每天动不动双腿一盘,梦想如此就能往生极乐――忘记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顾,小孙子是不是还在哭闹,自己的责任是不是已经尽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风,似乎这样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学佛!  而事实上呢?  一个老人的来电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师父啊,你一定要劝劝我老伴,现在她学佛学得这日子也不好过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做功课,弄得全家人觉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孙子闹也没用。我和孩子说她,也不听,反说我们根性太浅,不明白事理,还说要和我分居,专心修行――真是,年轻时我没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  学佛学到这个份上,我们还能随喜赞叹是真精进吗?修行修到这般田地,她能够不入魔道,我们就由衷地替她念一声:阿弥陀佛,万幸,万幸啊!  这事明摆着,在家居士学佛修行,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乐。由家庭和乐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会,由佛化社会到普度众生同登觉路,这才是学佛修行的要义和真谛!而那些因学佛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学佛走上岔路,学成外道;虽名为学佛修行,实为坏佛败法――因为旁人也许会因他一人的所作所为,而误以为所有学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么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  这样做的居士,原因即在于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居士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点,绝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么,作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课就不能学了?这倒未必,有能力、有条件的居士能学好五堂功课还是值得我们赞叹的。然而,需要讲明的是,并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学五堂功课,能学则学,不能学,或学不全,也不必沮丧,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缘,能学会一经一咒,或别的什么经咒、佛号,也是很令人欢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课,更不是非五堂功课莫属。会五堂功课,而且有条件的――比如说独门独户,离群索居,不致影响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碍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那就绝不要去做。做功课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进修行,慎勿放逸,至于做功课的内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则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制定,诵一部经,持一个咒,或者是念一定时间的佛号,都可以是做功课的内容。在做功课的时间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规定,非要和出家师父一个点儿,居家过日子,关键是要步调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课的时间,同样要服从这个前提,尽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员的作息统一,或在取得认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异。  注:佛日讲,早晚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为在家人所说的各种经中,都不见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的言句,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营生治事,闲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贻误家事、国事,影响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为佛法所不许。在今天,一个工作人员贻误工作而课诵、坐禅,便犯了盗戒,修定岂能成就。一个学生不顾学习去课诵、坐禅,功课学不好,便有负于家长、国家,也就是有负于佛法,是违背佛陀教诫之举。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则学习、工作、人事往还,不但不妨碍学佛,而且是学佛所必需。学习知识技术,不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学通佛法、弘扬佛法所必需。不仅在家青年必须有知识技术,即使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须广博知识。工作,是为民众服务,报众生恩、国土恩的实际行动。不少人只为自己着想,只把工作看作一类挣钱吃饭的手段,则工作对他便成了一种外来的负担,就算尽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者为民众和社会着想,把工作看做奉献的机会,当作菩萨道来修,则何往而不是道场,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间、出世间的功德。至于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机会。只要自己学习、工作好,道德高尚,学识丰富,生活愉快,热心助人,人们自然会尊重你,你讲佛法,他们也乐于接受,是为以身弘法。若能将自己锻炼成才,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有名望地位、钱财知识,则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学佛与学习、工作、生活看作两回事,以学习、工作为学佛的障碍,以不信仰佛教的人为对立面,当然会触处成碍,苦恼重重。即使出家,也难免事务牵缠的苦恼。纵然能保证早晚课诵、吃素、坐禅,一天只花那么两三小时学佛,其余大部分时间还在有碍的世法俗务中浸泡,就算不无受用,而欲期见道证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图速速进道,只有依大乘菩萨道,将生活、学习、工作、人事交往与学佛打成一片,即世间俗务而修出世间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贯于生活的全过程,念念修行不辍,勤集福智资粮。就今天居家学佛的条件而言,这是最契机的法门,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报。仅吃素、抽暇课诵、坐禅,是小修行,只能种些善根,难得即生了办。有志的青年,应按佛陀教诫,以大修行为本,至于小修行,能修固然好,无条件修者暂时不修,也未必为非。  在这里有一点还需要说明,有居士说,某某经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某某咒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这种说法在经中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无论哪个经咒,都是诸佛普度我们凡夫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的微妙法宝,无论何时唱诵,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如果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时就诵,时时都诵,刻刻在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地不辜负佛以一大事因缘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于做功课的地方,也并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没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课时需要留意的是房间要静。静室有助于调节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凝神提念,专心办道修行。对于佛堂、佛像而言,实则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若是我们念念是真善美圣,时时是仁义诚信待人,佛就是恒处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伟的佛堂、多庄严的佛像都具有实际的受用,我记得有个居士来问我说,师父啊,我请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里地方小,放厅里吧,太挤,又乱;放卧室里吧,总觉得对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觉得我们人住得好好的,却让佛靠边站,啊……我赶快打断他说,不用讲了,你哪儿也别放了,就放在心里吧,这样不就没那么多事啦。当然,把佛放心里,这是从理上说,因为我们毕竟是末法众生,业深障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些。所以说,对绝大多数有条件的居士而言,在家中设一个佛龛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来提醒自己,启发自己,见贤思齐,勇猛精进,实证无上正等正觉,也还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说到设佛龛、佛堂,我们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较普遍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佛龛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伟越妙――有些居士甚至还在家中佛堂张挂起长幡宝盖,摆放上钟磬铙钹,有事没事地就叮叮铛铛起来!而且以此为美,以此自傲,觉得很了不起。这实在是走上旁门邪道的“典范”!家庭不是寺院一样的宗教活动场所,居士在家中设佛龛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样,寺院是以神道设教,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普度群机,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坚信,最终导引众生同归解脱彼岸;家中的佛堂仅仅是自修、自用。众所周知,我们佛教修行贵修心,贵在修去我们的贪、嗔、痴等种种杂心乱心,自证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龛佛堂上以繁复为美,以豪华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们的居士中有没有这种情况?),那岂不是与学佛修行的本意南辕北辙?这不是走上邪路又会是什么呢?  家中的佛龛佛堂,应以简约为美,以朴实为上。挂一轴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图画,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别欢喜的佛菩萨圣像,前面敬奉几盘新鲜洁净的果品,再焚上一炉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办,那就简直是几近于劳民伤财,徒增家庭负担――有钱不如多花在做社会公益事业上,行善积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烧香问题。  我们在寺院里常常见到众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炉里烧香,他们认为多烧多福,多烧香说明我心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偏见误解。这种偏见误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比如说,在行为上破坏卫生,污染环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种迷信现象,使我们佛教倍受现代文明社会的批评,成为落后不开化的代名词……所以说,多烧多燃的风气决不可长,更不可带到家里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么三支九支的。敬佛关键在于心诚,学佛也关键在于学佛一样的诚心。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学佛修行当然更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佛菩萨虽然是慈悲喜舍,广开方便,但却是无私的、平等的,如果说你多烧香佛菩萨就给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萨岂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污吏?那还是佛菩萨吗?!  其实,类似于多烧香多得福的错误认识,在居士中还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认为,是居士,家里就该有佛像;还有居士认为,是居士,手里就该常拿有念珠;更有众多的居士坚决认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过!……于是因这种种的认识,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场合,在单位开会发言也先来一句“阿弥陀佛”,搞得全单位人都怪怪的,觉得他别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么埋怨,小孩怎么哭闹,手头上怎么忙乱,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双腿往那儿一盘……我这样讲,绝不是说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认念佛打坐的实际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们,要切记念佛打坐只是众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说法不在于嘴,禅修不在于腿」,这是在佛教丛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养性的基础方法之一,它并不是开悟的绝对方法,只有心的清净无杂、了了分明,才是证悟的关键。  古人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个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能够恒处定中,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况且,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修整规范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让家人欢喜,越修越让社会接纳,越修越让大众钦敬。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福德从何而来呢?  居士都读过《修福积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阴骘文》,还有《了凡四训》等等一类的书籍,回答这个问题自然是轻车熟路,一句话,福德从行善而来。行善积德,善行得福,这是历代祖师大德和社会贤达在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么,作为三宝弟子,佛教信徒,我们就更要依法从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学习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的奉献精神。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个“善”和观音菩萨所做的比起来,那真是没法提,但也用不着比,因为我们虽然都是在学菩萨道,但毕竟还未成菩萨,像观音菩萨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不过,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先从和自己有缘的小善做起,从致力于建设和乐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设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会说,一说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么修桥铺路、赈灾济贫、捐资助学,还有植树造林之类的,提建设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们的修行标准降低了?我们学佛的居士如果总想着建设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当然不是!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  第一,善行无远近。不能认为捐款救灾希望工程什么的才叫善,在家中恪尽家庭职责,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什么的就不叫善。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恶言劣行,在外却慈悲慷慨,我们只能说,像这样的人绝对是沽名钓誉的伪善。  第二,善行贵在日常坚持。一个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动中捐出大笔的捐款这并不稀奇,而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坚持善行善意却是最难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说嘛,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啊。我们学佛不就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吗?坚持最难行、最难忍!  第三,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小家庭所组成,如果我们居士们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设得幸福美满,那么,由众多的小家庭所组成的大社会自然也就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发展了,带来的当然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的和平兴旺。因而,对一个居士而言,建设幸福和乐的家庭生活,绝不是什么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成为受欢迎、受爱戴的家庭成员都不能做到,或者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那么,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我们还能期望他能爱别人,爱众生?期望他做到时时处处地让人挑大拇指,受人钦敬?由此可见,建设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自利,反而是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大贡献了!  说到建设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讲一个我亲眼所见的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在寺院里和人吵架了,旁边的一个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给她讲学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啊。年轻居士听得不住得点头。我就想,看来,这个老居士还挺会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那边老居士心满意足地刚走,这边年轻居士就脖子一扭,说,呸,还说我呢!你还不是刚和家里老头子吵完?看看,这就是没有建设好家庭生活的后果!难怪古人讲“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人家又怎么会听你的呢!  这里还要捎带着说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我们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现简直是天上人间,相差太远。不少人在寺院里是又和气,又勤快,还整天和个弥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欢喜,可要是一让家里人说说她在家的样子,哎呀呀,那简直是惨不忍睹!听反映,有些人为了不洗盘子不洗碗竟也能来个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说,个别人为了家里人吃荤不吃荤的摔摔打打,鸡飞狗跳!在这种时候,我很难想像,像这样动不动在家里大闹天宫的人,也算是学佛修行?我这样说,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们也许会说,这是天大的冤枉,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护法――比方说是为了能在寺院里做得更好,要保证休息啦,或者说,这也是为了度人――他们吃荤不是造业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下面要讲的,大家更要认真的听。  什么是真正的护法?  真正的护法可不仅仅是不顾家,不要家,长年泡在寺院里为寺院干活(这样最多称得上是小护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个居士的身份,深入民众,深入社会,弘扬妙法,普度众生!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观音菩萨也是现的在家像,如果她总想着到寺院里干活,认为这才是护法,那她还有时间去“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吗?还能是观音菩萨吗?当然,居士们也不要误会,我这样讲并不是反对居士到寺院里干活,我只是强调,我们做居士的不能把“护法”理解得太狭~!  不饮酒和家庭应酬  每次讲课的时候,总有居士问,师父,我们在家居士总免不了应酬接待的,有时候不喝酒真过不去,可一想到是个居士,我们又不敢,这可怎么办啊?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的话,那我就不讲了……有,那我告诉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么麻烦干吗?你就喝。  这下好喽,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经在高兴了,为什么?反正法师讲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么,对这种人,我必要再说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业,喝了就受报应。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听我仔细地讲明,为什么能喝,怎样才喝。第一,不饮酒是什么戒。是遮戒,前面四个是性戒。不一样的。所谓性戒,也就无论受不受戒,谁做了都是造业,都要受报;而遮戒,是说本性上并不是恶,不过是因为它容易遮蔽我们的本性,让我们造恶,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对那些虽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没有酒的意义的,你但喝无妨,如酒酿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对确实是酒,而且,我也没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么办?有时候逃不过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时的喝不是因为你很想喝,也是就说不是因为心馋,而是因为现实情况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会喝糊里糊涂,忘了东西南北,能时刻保持清醒才行。绝不能死抱着戒条不知变通,结果搞得自己麻烦,别人也难过。当然了,如果人家对方本来很支持你学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这时候如果你再打着灵活变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话,那你实在是多此一举,只能是属于哼哼一类了。哼哼是什么?大家想吧。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学佛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轻松的,如果一个人越学佛越感到麻烦和不便,越学佛越感到受到约束和压抑,那么,毫无疑问地,你肯定是学错了,如果再学到人见人烦,人见人以为你这个人有问题,有毛病,那么我更要告诉大家,在这时你就千万不要去学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没事去逛逛马路,到公园里“嘭嚓嚓”吧,否则,再学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学佛关键在会活学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养智慧的大脑,实现智慧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学来学去只学成一脑门的条条框框,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条条再说,就像过去有人看黄历出门似的,什么都要看书上写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宁肯耽误事也不出门,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这样,啊呀,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学佛的好,因为太累,别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光大师开示在家学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