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创业和做律师做什么,哪个更有前途

律师马传业:创业,60岁不晚
发布日期:信息来源:区日报社字号:[
]色调调节:
  前些年,春晚上有个相声段子:“黄忠60岁跟着刘备混,德川家康70岁打天下,姜子牙80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只要您努力,多大都不晚!”  而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励志故事。浙江共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马传业,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凭借对法律的浓厚兴趣,自学考取了律师执业资格证;身为公务员的他,在知命之年毅然辞职,到律所打工;花甲之年,本应在家含饴弄孙的他又和几个年轻人创立了合伙制的律师事务所,成了一帮青年律师的领头人。  自学考取律师执业证  马传业,1950年出生,1986年,他还在工业局担任安全保卫工作。由于工作中经常碰到跟法律有关的问题,他开始自学法律,碰到不懂的问题还专门去当时的鄞县律师事务所请教。有一次,他听说全国第一届律师执业资格证考试要开始了,律师朋友鼓励他去试试。当时,老马已经从事了一段时间的义务法律服务工作,担任单位的法律顾问,帮企业或弱势群体打官司,但因为没有律师执业证,工作中总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他决定抓住这次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律师。  老马开始了考前突击。他一有空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每天的学习任务表贴在床头,每天学到深夜,累了,就在沙发上睡一会,醒来后继续学。  最终,在参加考试的业余法律工作者中,老马的成绩名列第一。  拿到律师证后,老马接了一个当时挺轰动的大案子,在全市公安系统第一个治安行政案件中,他大胆陈言,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扔掉“铁饭碗”当律师  这个案子让老马有了点小名气。那年,县府办需要一名懂法律的工作人员,于是破格录用了已经40岁的老马。由于工作认真、敢于担当,他从一名普通科员升为副主任。虽捧上“铁饭碗”,但老马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还缺点色彩。  2002年,在法制岗位工作了12年的老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去律师事务所当律师,追逐年轻时的梦想。  尽管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起初,人生落差还是让老马有点难以接受。“以前出门办事有公车接送,刚辞职没实力买车,只能天天挤公交。”他说,在公交站等车时,他总低着头,怕被熟人看到。  老马还很快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刚辞职那会儿,很多企业还挺客气,说以后公司的法律业务都交给我做,但当你真跑上门,很多人又开始找借口,跑好几趟都谈不成一笔业务。”  他不信邪,下定决心闯出一条路。无论刮风下雨,他不是在谈业务,就是在去谈业务的路上。就连他父亲过世那天,他还在外地忙碌,最终没能赶回来送父亲最后一程。  经过一段适应期后,老马在供职律所中的业务量慢慢赶了上来。“我不后悔,‘走出去’使我经受了更多磨炼,对人生的感悟也更深刻了。”  花甲之年开办律所  2011年,步入花甲之年的老马并没有退休回家享清福,而是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开办一家能够贯彻自己理念的律师事务所,与青年律师共同探索法律服务之道。  后来,他和自己3个徒弟合伙创立了律所。老马不像老板,倒像是一位严格又慈爱的家长,事必躬亲,租写字楼、装修、采购办公用品都是他一手操办,费用也都是他自掏腰包,“年轻人压力大,用钱的地方多,我应该多承担一点。”  甘于奉献是同事们对老马的一致评价,也是老马能将这个集体凝聚在一起的最大秘诀。“我们这里,经常作为年轻律师的公益培训场地,不光有本所的年轻律师,还有来自其他律所的。每次出去吃饭,都是老马主动请客。”同事田虹说,老马对年轻律师的关心可见一斑。  在律所快速发展过程中,老马想扩大办公面积,吸纳更多的律师加入,可有些人觉得有点冒进,怕增加律所的运营成本,不太认同。这时候,老马主动提出自己多承担一部分租金,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事实证明,他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如今,律所的律师从当初的4人增加到20多人,业务量从刚开业时的350万元增至去年近1000万元,同时,律所连续两年被宁波市司法局评为优胜单位。  “带领一支年轻的团队快速成长,把一个人的事业做成大家共同的事业,我体现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老马看来,什么时候创业都不晚,重要的是心态。
【】【】【】【】秦刚:这个律师的创业经历很有意思,会给你一些启发
秦王会商学院如今迎来越来越多的70后的创业者,我发现,70后的创业者有个特点,在40岁左右出来创业,大多是有了经验,有了积累,却不恃资本而骄傲,对互联网的理论学习如饥似渴,拥有非常强的落地执行力。比如李曙光,1978年出生的律师,一直在律师行业从业,本来是一边接案子,一边上课,后来上了秦王会商学院之后,把牧场理论执行的非常到位,今年完全停掉案子业务,专门讲课,目前已经拉新16219人,这个人数约是全国律师人数的5%,也已经成交了将近2000人次律师购买在线课程,不到半年,收益超去年的一年的收入。他是怎么做到的?一起来听听他的经验。秦刚:曙光,你大概介绍一下你的过往经历吧?为什么会当上律师?李曙光:我是一名70后,我成长的年代,正好是大量接触港台剧的年代,那时候羡慕香港、新加坡电视剧上的律师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并且可以在法庭上口若悬河的保护委托人,觉得做律师很风光,就毅然选择了法律专业。毕业前,我在天津的商场里,做了三个月的山水音响销售工作。我很卖力的做事,三个月的销售业绩都是最好的。这三个月的经历,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是口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还有就是懂了一点销售经验,这个相比很多律师来说,要有很大优势。比如说,敢于与陌生人谈钱,并且10年前就会稍微使有销售话术。因为大部分律师是知识分子思维,主要靠关系与资源做好的居多,而我走了一条靠近市场的道路,他们在钱上不好意思开口,或者不得其门而入,而我擅于做这方面的谈判。因为法律咨询,是有一定价值的,我有这个价值做基础,走哪我都可以直面客户的需求,去谈好价格,进而开始服务。这样不受资源的限制,因为我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并且走到哪都能有机会,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但以前不会裂变,后来学了秦王会的课,知道去主动发现、寻找、策划裂变环节,这个对我的提升帮助又很大。秦刚:那你进入律师行业之后算比较顺的吗?还是有一些什么挫折故事?有没有转折点的出现?李曙光:我刚进入律师行业的前几年是非常懵懂的,这里面,有律师行业的一个缺点。由于律师的权利意识特别强,自我保护意识更强,大部分律师不干份外的事,但习惯了以后,说起来也是比较冷漠,看到我们这种新进者,不会想要主动来拉你提携你一把。而我们刚毕业的时候,都是一群没有关系没有资源,只有理想的一帮人,没有人指点,在这个行业里闯,是很茫然的。前辈们铁面无私,尤其是当初的老一代律师,这样的特点更加明显。我个人觉得“律师是天生的手艺人”,他会自然的不愿意自己的手艺被其他人学会。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一个氛围,最后是会演化为没有了什么情感和传承的一个行业。所以我才敢于面对市场,我也是门外汉。因为自己没有方法,不知道如何赚钱,不知道客户在哪里。头几年,赚不到什么钱,过的苦哈哈的,三个人在在外环线合租房,一个人分担60多元房费。冬天三九天骑自行车到市内上班,前半程手冻僵,后半程背上都是汗。周末经常去书店看书,看半天,多喜欢的,多有用的都不买,因为没有钱,下周再去书店继续看。可以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还是蛮大的。那会特别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自己是律师,感觉自己的生活在给律师这两个字超级丢人,只有靠不断偷偷的去进步,不断的学习支撑自己还在理想中去前进(其实当时也是没有选择了)。这样撞了几年之后,我觉得不是方法,于是开始注意与身边的人交朋友,进去他们的工作圈,朋友圈,生活圈,以此去拓展自己的交际轨迹。其实也是瞎撞。那时候有机会就去,因为不是当地人,也没有当地的亲友和同学,那就去羽毛球俱乐部、老乡会、甚至与公园里的晨练大妈们套近乎,后来慢慢知道去青年联合会,商会等更优质的组织。秦刚:进入这些圈子,对你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故事发生吗?李曙光:我去打羽毛球时就意识到,通过打羽毛球、高尔夫的方式去结实人脉其实并不那么简单。首先你的球技如果不好,是很难有什么机会的,因为球场主要看球技来说话。所以为了这个我又不断的练球,请教练来练,看视频。但基本还是打不过那些狂热的老板,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律师除了打球还要立案、开庭、修改合同。没办法,我就起早练,贪黑练。我想靠球机取胜,因为不靠这个,你接触人就要靠溜须拍马,端茶倒水了,那样的方法不利于人家仰视咱,也不好有专业吸引度的转移。这样的苦练,我的技术也得到了提升,这样打羽毛球打了两年认识一个津南公安局的大哥,人非常好,热心肠,他介绍了一个好朋友给我,这个朋友叫刘文杰,后来成了我的大客户和人生贵人,后来也成了生意上的合伙人。秦刚:给我们讲讲这段具体的故事吧。李曙光:其实也是偶然吧,这个公安局的大哥球打的超级好,在天津各种比赛上总拿冠亚军,他们这样的水平一般是不拿正眼看我们的。接触一年多吧,说不上关系好,但是就熟悉了,后来,他有一个小兄弟有法律的事,有一个企业欠了他很大一笔钱,并且这个企业,有跑路的可能。他就推荐给我了。我记得是清明节之前,我马不停蹄的查封与小兄弟有纠纷的对方人的财产,但是法院说快过节了,办的比较慢,我那几天就天天去法院上班一样。到点就去,他们下班我也下班。结果放假前一天,到北京把查封手续办了。我们没有其他的财产可保全,最后保全的是他的债权人的到期债权。我们保全的是这个人的大客户,他比较在乎,所以清明节一过,我们就和解拿到钱了。所以,他也感觉我这个律师办事还确实不一般。后来这个客户的重要事,都会让我处理了。这个小兄弟,就是刘文杰,年轻,商业奇才。合作多了,我们发现彼此看法很多时候是一致的,也都是拼命努力、愿意付出的人,我们彼此身边这样对事业投入的人甚少,所以,很多事只能我俩交流。慢慢就搭伙一起做事业了。秦刚:你还有什么转折点的出现,促使你职业生涯得到提升的?李曙光:可以说,我的大转折点,出现在我做了一个网站之后。那时天津律师行业只有三个网站,两个是当时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办的,还有一个就是我个人办的。做这个网站也是稀里糊涂做的,有个朋友叫高强,一直有交往,在我老家县里联通公司负责数据业务,他业余爱好就是做网站,见我在天津生活太苦逼了,什么渠道资源也没有,就帮我做了一个网站。那会还没有百度呢,只有谷歌和3721搜索,做一个网站要两三万,我给不起钱,他说我免费帮你做一个,等你赚钱了再给我也行。他的出现,也就是冥冥之中,际遇改变的开始。如同一束光,打进了我苦哈的律师生活,继而照亮了原先蒙尘的世界。网站上线之后,当时给我带来了大量外地优质业务,韩国的,香港的,美国的,广州的都有,都是外地企业在天津的业务。我一个二十多岁的新晋律师,业务比几个50多岁的老律师加起来的业务还多。多的那两年,我自己每年处理100个左右案子。手头还在不停的接新案子。在这个过程中,酒量提升,血脂提升,体重也升到了195斤,机会是多了,但是纯收益增长的不多。因为律师的活,靠的是时间,时间是固定的。尤其是律师的事,复制性很差。新人到律所三五年很多也打不好下手。我开始进行反思,觉得这样干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但如何摆脱这个局面,自己不知道。秦刚:你后面做开了,还担任了多家银行的法律顾问,是怎么开拓到这一步的?李曙光:是的,我担任过花期银行、渣打银行、星展银行、泰达建设集团、国浩房地产、星耀五洲房地产等单位法律顾问,并且多次对金融机构和大型国企提供法律培训。我在网站之后,业务越做越广,那会地产热,天津大部分地产大客户客户都是高地律师事务所服务,我感觉这是个方向,我就加入了高地律师事务所,后来担任房地产部部长,兼任金融部部长,服务了几十个地产项目,渣打、花期也是因为我们在地产方面的专业与资源、他们找我们服务他们在天津的地产金融法律业务。其实我们国家地产刚开始的阶段,都是外行干,都不怎么会干,律师就比较重要。那会真是得到了锻炼,除了法律业务技能上,还在群体事务处理上涨了很多经验。比方说遇到三个楼盘遭群体围攻,都有几百人,我就一个个谈判,有的是因为和周围的采光权纠纷,有的是迟延交房,还有的是交房后的质量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很累,这样虽然能赚钱,但是非常累。并且哪天不累了,就是没钱赚了。又想有业务做,就要累,不想有业务做,想休息,就没有钱赚。做着做着,就觉得肯定哪里不对,那会还不知道:干的累都不对,就知道多干。再后来就四处学习各种课程,思维拓宽了,但是方法和对自己的匹配度不够,效果有,但不明显。秦刚:你以前提到,自己后来还多次针对金融机构和大型国企提供法律培训,也上了电视台多个栏目做嘉宾律师,这个是什么因缘开始展开培训的道路?李曙光:其实最开始培训是给我们的客户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最开始的一个机会,是我们单位要去北京给加德士石油时有进行培训,原定的培训律师在香港,回不来。律师事务所懂这一块的另外一个律师又有点口吃,于是律师所让我尝试去讲一次。培训的时候我讲,答疑的时候,那位经验丰富的律师来。这次去了,讲的满意度不错,以后单位很多培训就交给我了。慢慢的小有名气了,电视台、电台也就经常来请我去参加一些栏目,他们看重我的是,在知识分享的同时,讲话有点趣味性。这些都是慢慢打开我知名度的过程,但是累的感觉依然没有消失,原来的状态没有摆脱,知名度大了,工作模式,思维模式没有变。反而更累了。秦刚:就这样持续很累的状态呀,什么时候开始有所改变的?李曙光:后来开始做连锁股权合伙业务,发现这个业务快乐比较多。很多店老板和我以前一样,累,辛苦不赚钱。我服务了一些这样客户后,老板轻松了,不用那么使劲干活了。员工干得也带劲了,因为赚的也多了,很多老板、员工的生活被这样间接的改变的幸福了、富裕了。这样服务下来,我自己内心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带给我后面很多变革的启发。我做这种业务后,感觉自己的付出能换来喜悦与价值,而不是以前的总与风险、纠纷、责任在一起。以前自己感觉,都是在帮助一半尖酸刻薄的人与一帮尖酸刻薄的人争名夺利。而在为客户做股权设计,股权激励,股权众筹的时候,我也学习良多。比如这三样设计,解决的问题不同。股权激励是对员工的多,股权激励解决员工自发工作的自主能动性,股权设计一般解决合伙人之间和谐发展的问题。股权众筹解决资金和资源问题。而我摸爬滚打多年,有一个好处,就是比较了解人性吧,我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短期激励,什么样的人适合长期激励?举个例子来说,年轻人比较适合短期激励。比如下个月就想给女朋友买个iphone7,而老板要等到年底给他兑现分红权,他的干劲怎么会起来呢?而如果当月分红,他不玩命干,才怪呢,就是一个I分红权兑现时间上的小调整,效果就天壤之别,而很多专家型的股权设计者,往往就不在乎这些实用的方法。还有年轻女孩有人给介绍了个超级帅哥,三个月后相亲,打算下月做微整,如果对她进行的是长期激励,效果肯定就不好。这些,是需要去了解员工的需求后,再去制定的。我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我让客户去先做个大概了解,这样回来,我只要跟客户核心股东及核心岗位人做一下对接,了解一下情况,我就能做好我的业务设计了。 用巧劲办好事。而这个,对老板的培训比较重要。我也会因此展开对老板的培训,这样又成了我的一个收入来源。培训后的老板,由于统一了很多认识,服务起来就会非常轻松了,执行效果也非常好。秦刚:那你什么时候,开始走上专门做培训的市场?怎么发现这个市场的?李曙光:我始终认为,累的工作方式不对。我孜孜不倦的追求解决方法,终于,在今年找到了方法,进入了秦王会商学院,在第一就学到了牧场理论。三天什么事都不干,专门住进一个五星级酒店,在酒店里听秦刚、王通老师讲课,总结,之后就开干,创立了法立方云课堂。目前已经拉新16219人,这个人数约是全国律师人数的5%,也已经成交了将近2000人次律师购买在线课程,线下课程也已经有几百名律师报名学习,我已经开始迅速的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帮助更多的律师少走弯路、辛苦路、贫穷路。也就是说,我参加了秦王会之后,发现自己除了做律师也案子外,原来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不是一个个去服务,而是一下服务很多人,而这种方式,就是培训。在秦王会学到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知道在什么阶段,非常明确的知道该干什么事。所以速度就起来了,也轻松了。我终于体会到了,做事是可以不累的。一是方法正确了,而是干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事,和擅长的事。再有就是,复杂的事简单化,简单的事流程化,流程的事模型化。有这几点,发展就快了,也稳定了,心理也非常踏实的面对飞速发展。不担心出现把控不到的质量不稳定。秦刚:你是怎么找到行业痛点并加以解决?这个方式,又是怎么通过学习秦王会的课之后将之效益最大化去实现?李曙光:因为我了解整个律师行业需求技术大的律师人群,我知道他们的痛苦,无奈,无助,我也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和痛恨什么。这么说吧,他们的痛苦是,花了大量时间在咨询上,但是可能咨询完就走人,接不到业务也就没收入。比如很多人做了一辈子律师,连咨询费都收不上来。有些人按捺不住这种赔了时间精力却一无所获的苦恼,经常有些人就撰文骂当事人,虽然律师的文笔都比较强,但是无济于事,问题存在多年但得不到解决。于是我专门针对这个,做了一个课程设计,就是什么时候,提出需要缴纳咨询费是最合适,也最容易成交的。这个是所有律师,尤其是新入行的律师感兴趣的,他们的痛点。所以这个课程推出,他们就很兴奋了。这个行业没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我见过有的组织拒绝全国律师免费咨询联盟,搞签名,但是就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去解决。我把这几点提炼出来,什么阶段的律师,在什么时间点说咨询费的效果最好。比如我围绕“咨询费什么时候说合适”列举了几个问题:1)电话咨询时开始即说?2)电话里把潜意识梳理明白后再说?3)到律所以后见面即说?4)咨询完以后再说?5)咨询中说?再拿场景案例举例,这样来讲课。当初这个课程还是免费,用这个拉新,速度很快,一个月时间,一个拉新课有2万多人来听。速度很快。在此之前,我没有想过要自己开课来分享自己的经验,还扎堆在咨询,接业务,累成狗的模式当中。上了秦王会的课制知道的明确拉新,我果断的分析自己的长处,擅长,能解决我所熟悉的行业的什么痛点,马上及开干。而且,也明确的去做裂变。之前也开课,但是用力点、发力点不明确,所以没有干火。我早就找到行业痛点了,课也还是讲这些课,但是就是火不起来。上了秦王会的课之后,我发现,我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明确拉新的动作,也没有去做裂变。以前觉得,这么好的一个课程,这些律师同行肯定需要,他们要花钱来买啊,才给他们。上了秦王会的课之后知道了,可以用一个好的课程,来拉新,我用课程拉新了1万人,养熟了3000人,成交1000人就很容易了。我的养熟方法就是互动,我不是一对一的互动,是用社群,一对多。秦刚:很多人说社群互动太杂太乱,很多信息会淹没在群里,你会不会有这样的困难?李曙光:我没有。我觉得有这样的困难,主要是你不会运营。比方说,你建了一个群,进来一群人,你不理人家,人家还觉得你没水平呢。于是我一开始,就在进群之后,时不时发一下:进群的伙伴们,为了更好的服务大家,我们明确一下大家需求:为了及时知道新课报名付费的打1;为了和曙光老师一对一咨询的打2;稀里糊涂进群的打3;想对接人脉,一起传播曙光老师文化的打5。把这个发出去,我发现原来很多人是为了交钱方便,学习方便进群的。这样就明确了他们的意图和情况,就好办了。以前我还不好意思发开课信息,总把自己认为是发小广告的,其实有人进群的目的,就是怕错过课程。这样了解之后,人就好管理了。能留下的,都是些经常购买的精准客户。之后我也注重裂变,精准客户,只要帮我把上课的信息,分享出去,就可以享受课程的优惠,或者赠送课程的优惠,这样一裂变,更多的新人涌进来,我就是交流沟通养熟。目前我每天靠录音也有不少收益,加上线下课程的收益,还是很满足的了。我用降维打法,三维打一维,我看似在培训这个股权律师行业的从业者,其实我是在培训客户,服务客户,先培训,挖掘好的学生,一起合作,这样我们逐渐的占有这个领域里更多的份额。所以,与好的学生,结成类似股权连锁的模式,大家一起占有这个市场更大的份额。所以培训到最后,我是在物色合伙人,我未来的人生目标是专门培训好、服务好300多个城市的合伙人,每个城市一名我的核心伙伴,我们一起把股权知识实用化、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学好股权、用好股权。律师的转变如此之大,让我很欣慰,一个模式,能帮到很多人找到自己的赚钱方法,是我最乐于看到的。后记:文章中的这位律师,在实践微信牧场理论4个月后,没有用多少成本,就获取了17725位新用户,成交1897人,赚取456000元,目前估值5000万。今天晚上他会具体分享一下他的成功经验,如果你想学习微信互联网牧场模型,仅需1200元就可以真实地体验一下,该案例用到你的企业,也许价值就能够放大几倍,长按二维码支付后,加我助理(xianexpress)拉你进群学习课程。我是秦刚,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秦刚简介:自明星天使投资人,现居加拿大,1999年从事垂直网站工作,历任太平洋电脑网总编,太平洋汽车网市场总监,IT世界网CEO,39健康网联席总裁。欢迎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秦刚微信公众号
(来源:,如对本网转载内容、版权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卓网官方微信
微信号 Hiapk2013
这里有最无节操的小编和最鲜辣的资讯!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选择做律师,不是就业,不是打工,而是创业!
我的图书馆
选择做律师,不是就业,不是打工,而是创业!
若干年前,我从法制日报辞职准备做律师,拜访一些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希望被聘用为授薪律师。当时我想,名校毕业,从中央单位辞职到你这个没级没品的律师事务所来,你该高看我一眼吧。但是,面对我提出的仅仅希望保持与在原单位差不多的薪资期待,都没有哪个对我表示出我期待中的热情。没有任何依靠的我,怕出来做律师养不活自己,很是犹豫要不要直接出来做律师。于是,我又想到去当时正在兴起的网络媒体。拜访过当时在长安街边上的搜狐。期间,以前开会认识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教授知道我准备辞职做律师,就邀请我去中青院教书:说大学老师课不多,可以兼职做律师。这样,我就去了中青院,并通过朋友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办了兼职律师实习,一年后转成了兼职律师。有了个律师证,但一开始我什么业务都没有,也不知道怎么办案。于是,我利用教学之余到北京的一些法院去旁听,看其他律师是怎么开庭的。从一个普通旁听人员的角度,我能感受到出庭律师的得失。我也找来一些案例集,学习律师们是怎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怎么写作代理意见、辩护意见的。一次,朋友约我去打麻将,在坐的有一位律师事务所主任,希望我去他的所。于是,我去了这家以前没听说过的律所,给这位以前没听说过的主任做助理。我没有提工资要求,我就想接触一下真正的律师业务,而不想拿着个证没事干。但主任给我付的工资,比学校高很多。而且,我有案件,收入全归我。其实,主任给我更少的工资,我也是愿意的,因为我有机会接触案件。我想,我以大学老师的身份给主任做助理,在当事人面前应该给主任长了不少面子。而主任把所接的案件交给我办,当事人应该也是放心的。很幸运,我做助理期间,主任接的所有案件,我都参与了办理,开庭基本都是我去的。这些案件,我自认为办得都还不错。其中,一起消费者诉某跨国名车企业的案件,一审其他所的律师代理败诉后,找到我的“老大”。在分析案件时,其他律师都认为一审不该败诉,但除了一审律师的代理意见中提到的理由,并无新的发现。而我却根据机动车检测数据,发现了检测报告的结论存在错误。在庭审中,我们占尽赢面,以致法庭在主持调解时,对方一度表示可以接受120万元的损害赔偿,因我代理的消费者一方不同意而未调解成,最后不知对方使了什么“妖法”,法院竟然判我的当事人败诉了。这个案件虽然败诉了,我仍然认为是我办得不错的案件。另外,我在宁波出庭的一个建筑工程“黑白合同”的案件,当事人一审败诉后,老板安排我二审去代理当事人出庭,我讲出了很多一审代理人没有讲过的理由,庭审的场面,也令我很满意。那之前,最高法院出台了个有关建筑工程“黑白合同”的司法解释,我认为根本就不合法、不合理。为此,我还给最高法院写了审查该司法解释合法性的建议。在北京开庭的一些案件,经常都有京城媒体跑法院的记者旁听、报道。我争取记住这些记者,及时给他们提供信息,试图让他们的报道更多地、准确地体现我的观点和意见。他们的报道中有时会提到我。我也常混论坛,写博客文章,说我办理的案件。担任主任助理时间不是很长,我就不干了,以学校教学任务重为由。其实,不想再做助理,是因为媒体的报道,以及我通过写文章等方式,吸引了一些人的关注,已经有人找我办案了。主任交给我办过的那些案件的当事人,在案件结束后,有什么事,也都直接找我,不再找主任。同时,我也熟悉了办案的一些基本流程。我想,再跟主任做助理,于我而言,意义已经不大。就这样,我成了一个独立执业律师。独立执业后,不时会有人找我办案。这些案件,我办得都很尽心,效果大多不错。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我受理过一家外国公司为原告的知识产权系列诉讼,涉及商标、著作权、名称权、不正当竞争等争议的六个侵权个案。我的当事人是一审被告方,找到我时一审已经全面败诉。之前,我并没有代理过类似的案件,而对方当事人聘请的律师又是出过律协会长的一家京城著名大所的律师,我不知道当事人为什么会来找我。但最终,我成功接下了这多起案件(或许是当时没见过太多的钱,我收费并不高),而且二审的结果非常好:六个一审败诉的案件,我给他们扳回来了五个。(这些案件的判决,在北京高院的网站上应该还能查到。)通过对一些案件的办理,我获得了很大的自信:我自信能力比很多律师要强!我自信对问题的认识常有独到之处!我自信看问题总有自己的发现!每做一个案件,我都争取把它做出社会价值来。我的案件,媒体大多报道过。我的师弟沈亚川说,我善于把每一个案件做成新闻。这有点夸张,但大体也差不多。一开始,我有希望媒体宣传自己的意思,后来更多考虑的是想通过媒体报道和舆论关注,推动案件公正处理,弘扬某价值和观念。我一直本能地抵触广告。多年的执业律师生涯中,我没有花过一份钱去做推广。但随着所办理的一些案件及参与的活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并不断被一些媒体评选为这个人物那个人物,我似乎也成了名律师。人怕出名猪怕壮。不断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露脸,使我意识到我已经成了名律师时,我也意识到,我占有教师的职位,已经很不合适,很可能会让其他老师心理失衡。于是,我决定辞去大学教职,做一名专职律师。虽然提出辞职申请后多次被学校慰留,但我最终还是辞职离开了学校。随着资历的增长,请托办案的越来越多,我收费也越来越高,而接案却越来越少。从而,我也有能力去做一些值得无偿援助的案件。现在,即使有人给我几百万元工资,让我去做助理,我也不会去。我认为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转载自法律会诊投稿/商务合作电话:400-800-4037
馆藏&38640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律师做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