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功劳最大 揭秘淮海战役指挥官到底是谁指挥的

大家都在看
 大家都喜欢
 最受关注的热门栏目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淮海战役邓小平指挥是开历史玩笑
&&&&&&&&&&&&&&&&&&&&& 淮海战役的酝酿和发起过程。1948年9月24日粟裕和张震联名给中央电报提出:“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今江苏邳县)车站沿线两岸,以歼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这个方案与后来进行的淮海战役完全不同,不仅规模小,而且仅限于攻占两淮和海州、连云港国民党军薄弱的地区,没有一个国民党军主力兵团,所以才称之为淮海战役。毛泽东在接到粟裕电报的第二天复电,提出:“黄百韬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显然,中央否定了粟裕先进行两淮作战的方案,而是把歼灭黄伯韬兵团作为第一任务。这仍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淮海战役。事后证明,先打黄伯韬兵团是整个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下达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对“淮海战役部署”提出了三个阶段的设想:“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三个阶段大概共须有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十一、十二月两月完成淮海战役”。这个电报是发给华东野战军的,同时告知华东局和中原局。电报中虽然提出了中原野战军攻击郑徐线牵制邱李两兵团,仍没有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展开淮海决战的战役安排。真正的淮海战役(其实只是延用了粟裕提出的名称,某种意义上国民党方面的“徐埠会战”更准确一些)是基于形势的发展。在华野紧锣密鼓的准备淮海战役时,中原野战军于10月22日攻克郑州,10月24日开封不战而克。这种情况下,在陈毅、邓小平十月二十四日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中原野战军东进蒙城,攻击徐蚌线占宿县、蚌埠和商邱地区时,毛泽东则命令中原野战军“即速全军东进”,由此形成了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东西两面夹击徐州的作战态势。此时,华东野战军在铙漱石的主持下正在曲阜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拟定了具体的作战方针并进行作战动员。11月3日会议结束。淮海战役于11月6日正式打响。显然,淮海战役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下的决心,由华东野战军组织展开的。这一期间中原野战军只作牵制配合,没有参预计划决策。在野已在战场展开后,中原军区部队已逼近淮海战场。中央军委在1948年11月16日18时决定:“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此时黄伯韬的七兵团已被山东兵团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第四、六、八、九、十三共五个纵队)和宋时轮(指挥第七、第十、第十一纵)等部队合围于碾庄,中原军区的宿县得而复失,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正在协同攻击全力解第7兵团之围。粟裕令华东野战军由十纵司令宋时轮指挥第7、第10、第11纵队组成阻援兵团,以苏北兵团各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第2、第13兵团增援。22日,国民党第7兵团10万人全部被歼灭,司令官黄百韬阵亡。显然,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原野战军并没有参加主要战斗,只是在外围策应。国民党第7兵团被歼灭,由蚌埠进军的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歼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黄维的第12兵团孤军在前。 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12万人将黄维兵团包围在于宿县西南之双堆集。由于中原野战军退守大别山时消耗较大,除第一、四纵队各有9个团外,其余均只有6个团,第九纵队甚至只到了5个团。武器装备较差,弹药不足。与黄维兵团美械装备的坦克、重炮、自动步枪等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久攻不下时,11月24日下午,毛泽东发来电报指示:“望粟(裕)陈(士渠)、张(震)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华野立即派出第七纵队、十三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在参谋长陈士渠的指挥下加入战斗,其中七纵和十三纵是山东兵团的班底,尤其是十三纵,胶东保卫战时总兵力就达到三万多人。陈赓指挥第四纵队、第九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为东集团。以陈锡联指挥第一纵队、第三纵队及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为西集团。以王近山、杜义德指挥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为南集团,歼击双堆集以南之敌。12月6日发起攻击,至15日战斗结束,歼敌十万,生俘司令官黄维。这是淮海战役时中原野战军组织下的一场战役,而且是在华野的支援下才完成。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在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父亲说,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1948年12月17日淮海战役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总前委会议后,刘伯承、陈毅去中央汇报,邓小平率中野部队休整。1949年1月6日,华野部队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9日消灭第13兵团大部,10日战斗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李延年的第6兵团和刘汝明第8兵团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结束。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歼灭国民党刘峙集团主力和白崇禧兵团一部共22个军55.5万余人。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加四个旅,40多万人和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三个旅,近20万人)以13.4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取得了胜利。&&& 邓小平指挥淮海战役是历史笑话。晚年在回忆时说:“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为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口交代给我的。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这一说法被收入《文选》第三卷,《我的父亲》、《邓小平的谋略》和影视片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事实并非如此。毛泽东没有机会说“我把指挥权交给你”确定淮海战役后邓小平没有与毛泽东见过面。淮海战役之前,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刘少奇、、等7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邓小平等14人。10月份邓小平已经回到中原战场,此时还没有确定进行淮海战役,毛泽东不可能安排战役指挥问题。陈邓集团(刘伯承当时在豫西作战)加入淮海战场是1948年10月底之后。不存在毛泽东亲口交待“我把指挥交给你”。陈邓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没有实现。鉴于华野淮海战役已准备就序,毛泽东电令中原野战军“陈邓方面亦请于虞(7)日或齐(8)日同时动作”,策应、配合华野行动。1948年10月31日,粟裕致电毛泽东并告陈毅、邓小平,除通报“淮海战役,当遵令于齐(8日)晚同时发起战斗”外,还询问:“但不知道陈军长邓政委所部(即中原野战军)能否于齐晚发起战斗,请陈邓示复”。电报的最后,他提出了一份著名的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陈毅、邓小平比毛泽东先回复粟裕,对“请陈邓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建议未作答复。在毛泽东明确由陈邓指挥后,11月2日中午,陈毅、邓小平致电毛泽东并告粟裕、谭震林,对“统一指挥”问题表态。电报说:“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陈毅和邓小平显然在此耍了个滑头,以通讯工具有由把直接指挥权推给了中央军委。而且后来的事实是陈邓并没有实施战场指挥,原因除了通讯不畅外,还在于当时陈邓只统帅四个纵队,与粟裕指挥的十六个纵队没法比。而此后粟裕给中央的电报不仅直接建议中原野战军的行动,而且对山东兵团的行动也由中央军委下达,称这些部队为“钧部”或“贵部”。淮海战役总前委是党的领导机构而非战场指挥机构。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在中野刘伯承与陈毅邓小平会合后,发电给刘陈邓并华东局、中原局等,决定“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事实上邓小平是总前委书记,是党的临时领导机构或领导核心。在战场指挥上,他排在刘伯承(司令员)和陈毅(副司令员)之后,相当于政委的位置。1948年11月1日,毛泽东的电文是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指的是“陈邓”两人,而不是由一人指挥。此时陈毅是军委委员、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排在前,邓小平排在后。当刘伯承进入淮海战场后,因为刘伯承是中原军区司令员,指挥权第一为刘伯承,陈毅排第二。由刘、陈、邓、粟、谭五人组成一个总前委,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邓小平改为总前委书记。此时中央军委委员刘伯承仍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陈毅改为副司令员。 淮海战役几个阶段作战都是华野决策。淮海战役的谋划与战斗部署是铙漱石主持的两资曲阜会议,就当时而言,铙漱石作为华东局书记和华东军区政治委员是粟裕的直接领导。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两天,并于当天用电报上报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康生、、舒同、刘伯承、邓子恢、李达等,同时下令部队执行。中央的回电是11月7号,“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此时战役已经展开,显然是华野自己决断的。第二阶段打黄维兵团,是中野上报中央军委获得批准后实施。在久攻不下时,不是刘陈邓调华野参战,而是毛泽东电报命令华野施援,才派陈士渠率四个纵队加入歼灭黄维的战斗。如果粟裕部受邓小平指挥,完全不用毛泽东下令,直接调派即可。其实包括刘伯承和陈毅在淮海战役过程中,既没的指挥粟裕的部队,也没有指挥山东兵团。总前委自成立后只开过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会议,还是在中央军委电令下召开的。中央军委1948年12月12日电:“……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如粟、谭不能分身到总前委开会,则请伯承至粟、谭指挥所,与粟、谭见一面,了解华野情况,征询粟、谭意见,即来中央。”这次会议后,刘伯承和陈毅即赴中央汇报,邓小平则带中野部队休整,连最后围歼杜聿明集团都没有参加。邓小平“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口交代给我的。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这个谎撒的没有水平,既没鼻子也没眼,估计是说梦话。淮海战役部署决策有铙漱石却没有邓小平,整个淮海战役期间没有任何邓小平指挥的痕迹。难怪谭震林(谭震林有资格发火,因为在许世友因病未参加淮海战役的情况下,谭震林作为华野副政委兼兵团政委和副司令王建安率领山东兵团歼灭黄伯韬兵团时指挥第四、六、八、九、十三等五个纵队担任主攻,后来又指挥第一、三、四、八、九、十二、鲁中南、两广、渤海九个纵队和冀鲁豫独立第一、三旅以及鲁中南军区、淮北军区的地方武装,担任徐南阻击的任务,率先攻占徐州。围歼杜聿明时又指挥第一、九、十二、渤海纵队,组成北线集团攻击,直至全歼杜聿明集团)十分气愤地说了八个字:“贪天之功,无耻之尤。”揭秘:淮海战役中的指挥者与参战部队-历史趣闻网
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
当前位置:>>
揭秘:淮海战役中的指挥者与参战部队
11:37:27字号: |
[导读]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投入了整整60万正规军和40万民兵,既有华东野战军,也有中原野战军。因此这场大规模战役,不是某一人所能够指挥的,是中共集体指挥的结果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投入了整整60万正规军和40万民兵,既有华东野战军,也有中原野战军。因此这场大规模战役,不是某一人所能够指挥的,是中共集体指挥的结果。粟裕照片就名义上而言,淮海战役的指挥是总前委,不过许多方面的史料都指向它并没有实际指挥。比如,它是不是战前计划组建的,成立时战役已经开始了十天;再比如,总前委中的五位以中野方为主,而三位常委更全是这一野战军的领导,但是就淮海战役的参与兵力和所作贡献而言,是华野远胜中野。由此可见,总前委对这场战役而言,它的意义其实就协调统筹两大野战军。就淮海战役的功劳而言,应该是粟裕最大。他不仅是最初设想的提出者,战时华野方面也基本是由他直接指挥。战役最早发动的是他,而第一阶段的歼灭军团也一早就是他的设想中的一部分。而他不能成为战役的总指挥,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他的身份不够。因此,毛泽东战后也评价他是立了第一功。就淮海战役的战略而言,主要是毛泽东的策划和部署。在最初的设想里,目标只是“小淮海”,只是为夺取徐州做准备。而毛泽东早早就遇见了这场战役的规模会越打越大,所以他的计划分为三个阶段,是两大野战军参与的大规模战役。可以说,他是把粟裕的设想完善并且真正实现的人。饶漱石与淮海战役至今为止,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粟裕是淮海战役中功劳最大的一名指挥员,甚至得到了毛主席“淮海战役第一功”的称誉。然而,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提到了另一个人,称其才是淮海战役中的第一大功将,那个人就是饶漱石。饶漱石饶漱石是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同时也是一名极其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担任华东军政委主席以及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他还是上海市的第一任市委书记。那么在政界具有如此高地位的一名大,为何会销声匿迹呢?据悉建国初期,有一个高饶反党事件,而饶漱石就是高饶集团的中心人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内高层首次出现分裂的一场斗争事件,饶漱石正是因为此事被免职、判刑,于1975年病逝。然而至今,对此事持有反对态度的声音不少,有不少人认为,饶漱石其实是第一大冤人,只是至今尚未能得到平反。那么他与淮海战役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今我们能找到淮海战役的相关将领功绩很少是会提到饶漱石的,但是根据当时的记载,饶漱石不仅参与了淮海战役的制定,并且在电报中都是名列第一位的,由此可见饶漱石必然属于淮海战役的领导层之中。此外,中央对于淮海战役三个阶段发出的贺电中,饶漱石的名字都是排在华东区的首位,想必饶漱石在战役中定然贡献了重大的功劳。饶漱石一直是华野的政委,也未曾离开淮海战场,那么最后又为何会由粟裕成为战役的代司令呢?饶漱石在淮海战役中的功绩是否被抹去的确值得我们深思。粟裕与淮海战役众所周知,根据史料记载淮海战役的主要领导指挥官有粟裕、刘邓、陈毅等人,其中粟裕除了是整个战役的主将之外,还是此次战役的最初提议者,是粟裕向毛泽东提出了展开淮海战役这一建设性意见,也是粟裕提出了关于整个战役的统一指挥体制,所以,粟裕与淮海战役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粟裕就连毛泽东也曾经做出“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样的高度评价,这无疑是对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作战的极大肯定。但是,历史的记录里面并没有给粟裕多少关乎淮海战役的荣誉,而他本人的回忆录里面也几乎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淮海战役的内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一种说辞是淮海战役根本就不是粟裕领导指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而且顾及当时的主要领导者的政治立场,粟裕不敢抢战功,想要为自己的后半生求得一番太平。而根据历史记载,淮海战役的促成确实是粟裕的功劳,而为什么他的荣誉以及现当代一些影视作品中都无从显现这一现象,或许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不过,据说粟裕临死的时候曾经说过当年的淮海战役就是他所指挥,大概是因为已经知道自己的命数,所以把心里最想说的话说出来了。至于,粟裕对于淮海战役的贡献,就连毛泽东都已经表达了态度,当然也不是随意的一句话,其中的历史渊源大家各自猜去吧。淮海战役参战部队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战斗最凶,解放军牺牲最多,歼敌最多的一场血战,同时也是一场各方面影响最大的战役,双方参战部队数量极大,兵力对比极其悬殊,解放军以少胜多,将蒋介石的精锐骨干部队全数歼灭,缴获无数。淮海战役作战场景解放军共出兵60万,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协调一致共同作战,一共二十三个纵队,并加上40万左右的民兵以及200多万人的支前大军的支持,总前委是邓小平、、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有第一、三、四、六、八、十、特种兵、两广纵队加上山东兵团以及苏北兵团,一共十六个纵队外加四个旅,共四十多万人。而中原野战军参战的有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这七个纵队以及三个旅,将近二十万人。国民军由刘峙担任总指挥,集结了国民党的良兵主力,共80万人。其中由邱清泉担任司令的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灭,含六个军。增援黄维的第六兵团由指挥,下辖四个军。由黄伯韬指挥的第七兵团在第一阶段于碾庄地区被歼灭,下辖五个军。刘汝明的第八兵团下有两个军,黄维指挥的王牌兵团第十二兵团下辖四个军于双堆集地区被解放军歼灭。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共四个军于陈官庄地区被歼。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两个军。此外第三绥靖区发生大范围起义改编,整个被解放军消灭。这场战役以解放军取得全面胜利而告终,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的政治以及军事危机,完全丧失主动权。淮海战役国军在淮海战役中,国军的实力雄厚,武器装备十分先进,共有80万军人参战,集结了国民军的主要骨干力量,正是由于蒋介石在这场战役中可谓孤注一掷,几乎投入了他全部的精锐兵力资本,因此在战败后,国民党从此在大陆一蹶不振。淮海战役国军济南被解放军攻占以后,国民党的防御方针告败,徐州地区的剿匪总司令部收缩兵力,集结了第2、7、13、16这四个兵团,以及第1、3、4、9这四个绥靖区部队,一共25个军共计80万人,围绕徐州展开,沿着津浦与陇海两条铁路,形成一个冬至海州,西临商丘,北达临城,南到蚌埠的一个“一点两线”防御阵线,以此来加强防御,在中原与华东一带采取固守战略。在指导员方面,蒋介石多次表示希望擅于指挥大兵团战役的具有“小诸葛”之称的能够总指挥这场战役,但是由于国军已经在这场战役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白崇禧认为这是一场胜算极低的战役,因此坚决拒绝了。而在前线战事指挥方面,蒋介石原本希望徐州剿匪副司令官杜聿明能够指挥这场战役,但是由于他被紧急调往东北,因此蒋介石无奈之下选用了自己比较信任的可靠人选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但是刘峙本人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国民军从刚一开始就在指导员上处于不足之地。从白崇禧推辞指挥到解放军全面发动淮海战役,之间仅隔了6天,这对于国军来说是十分被动的,因此整场战争他们都处于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的地位。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支前大军,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大部队。淮海战役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在战争进行时将士所需要的粮食、弹药等等物品的需求量是十分惊人的,为了满足前线战场的需要,解放区的人民便组成了这样一支两百多万人的大队伍,将各种物资及时送到第一线的士兵们手中,他们名叫“支前大军”。支前大军运输物资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他们任重而道远,有时遇到风雪,为了不使粮食、弹药被冻坏或受潮,支前大军甚至不顾严寒,将自己身上的蓑衣、棉袄脱下,盖在粮食上。有时候运输的地形艰险,山坡陡峭泥泞,推车在山路上难以控制,他们就将粮食物品卸下,扛在肩上,遇到粮食的袋子破了,他们就从身上把衣服撕下来补上。由于前线消耗巨大,支前大军为了增加运输量,每个人、每辆车几乎都是超载负重前行,有一个山东泗水县的运输团,曾有一次强忍饥寒,在三天内运量十一万,令人瞠目结舌。在战役期间,伤员从前线退下转运至后方,靠的也是支前大军不分昼夜的运送。兵民是一家,战士们为国奋战而受伤,支前大军自然也是视其为亲属,不畏枪林弹雨,誓死抢救伤兵的生命。无论是运输物资或是伤兵,支前大军都冒着被敌军突袭或是扫射的危险,他们将生命置之度外,正是他们的支持,才会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支持左右键盘翻页→
责任编辑:maokaikai
与战役相关新闻
平型关战役是国共两党一起指挥打败日军的一次伟大的战役,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时期太原会战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中旬。
太原战役指的是第二次内战期间在中国太原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在1048年的10月份,当时解放军运用了华北军区的力量,在毛主
历史上决定国共两党势力之争的又一次重要战役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在整个淮海地区展开。淮海战役,在国民党那边被称之为“徐蚌会战”,淮海战役从它的
发生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最终以中国的胜利告终,那么珍宝岛战役中方为何取胜呢?珍宝岛战役中方取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役伤亡方面,二是战后影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与越南的边境交汇处,远远望去,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大山。如今的老山已是一座十分和平宁静的山峰,山上弯弯曲曲的公路,山谷坐落着漂亮转过路角忽然发现,3岁的儿子已在路口等着自己回来。
在0℃的江苏无锡街头,环卫工用双手疏通下水道。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日,粟裕提议并与毛泽东逐步磋商确定,由华东野战军承担的淮海战役即将打响。
  鉴于陈毅、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靠近徐蚌战场,毛泽东电令“陈邓方面亦请于虞(7)日或齐(8)日同时动作”,策应、配合华野行动,这天凌晨,粟裕致电毛泽东并告陈毅、邓小平,说:“淮海战役,当遵令于齐(8日)晚同时发起战斗”。
  他还询问:“但不知道陈军长邓政委所部(即中原野战军)能否于齐晚发起战斗,请陈邓示复”。电报的最后,他提出了一份着名的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陈毅、邓小平比毛泽东先回复粟裕。
  当天晚上,他们回电毛泽东、粟裕,说:预定11月6日集结徐州西南永城地区,“齐夜与华野同时开始进人战斗”;关于配合华野作战的方式,提出了三种预案;并拟另派地方部队攻击津浦铁路徐蚌段。
  他们没有明确说明是否收到了粟裕当天早晨的电报,但从回复中针对粟裕询问的内容回复来看,似乎已收到无疑,况且粟裕电报已发出了18个小时以上。
  但这份电报中,他们对粟裕另一个内容――“请陈邓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建议,却不曾作答。
  第二天黄昏,也就是24小时左右之后,毛泽东回复粟裕的电报出台:同意“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兄弟野战军粟裕的电报可以不理,但毛泽东这个“上司”的话不能不表态。
  又一天后,也就是11月2日中午,陈毅、邓小平致电毛泽东并告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对“统一指挥”问题表态。电报说:“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这的确是一份可来可往、充满睿智的电报。
  此时的中野一分为二,刘伯承率中野2、6两个纵队留在豫西,陈毅、邓小平率中野前方指挥部辖有1、3、4、9四个纵队,是野战军的绝对主力。
  后者虽然“用陈(赓)谢(富治)电台”,但陈赓谢富治的部队此前曾长时间独立行动,直属中央军委指挥,被称为“陈谢集团”,后来又与刘邓、陈粟一起并驾齐驱,经略中原。他们的电台与中央军委、刘陈邓司令部乃至粟裕的华野司令部之间,一直电报来往,畅通无阻。
  这与毛泽东“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⑥”相比,条件自然并不很差。
  学者洪小夏、刘俊平分析这份电报说:
  “陈、邓抽象地接受了指挥权,具体又要求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华野,实际推卸了“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责任。观察在此之后中央军委的电报,对华野的指示仍旧如前,既直接又具体,并未通过陈邓来“统一指挥”华野。”
  他们认为:“陈邓统一指挥”仅是一个没有贯彻的过渡性构想(洪小夏、刘俊平:《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史林》2009年第三期。)。
  陈毅、邓小平有指挥的“难言之隐”,但粟裕并不在意,仗还要打。
  11月7日,即粟裕发起淮海战役一天之后,他与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
  他除了致电毛泽东,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外,还致电陈毅、邓小平。
  这就是《粟裕文选》上的《请令豫皖苏军区立即破击徐蚌铁路》。这份抬头是“陈邓并报军委,告谭”的电报说:
  “此间(即华野)已无部队可派,建议钧部令豫皖苏军区部队立即对徐蚌段破击,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但不破坏),力求控制一段或游击控制。可否请考虑决定。”
  这份电报有五个特点:
  一、粟裕申明了有求于中野的原因(无事不登三宝殿):此间已无部队可派,请兄弟野战军通力配合。
  二、虽然才提请了“陈邓统一指挥”没几天,粟裕并未向这两个上司请求他们安排自己任务,反而给“领导”安排任务。
  三、粟裕也未将中野当上级机关,而是按友邻部队之间的规矩,尊称为“钧部”,即“贵部”。
  四、粟裕不但给“领导”安排任务,而且时间上要求很严――“立即”,内容规定也很具体,要人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却用小括号标明“但不破坏”。
  五、粟裕给“领导”安排任务倒还罢了,却还同时“报军委”,即上报毛泽东,有“狐假虎威”之嫌。
  陈毅、邓小平的内心如何感受,已无从知晓,邓小平晚年豪情满怀地说:“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口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这已经是另一个场景另一种心境下的话题。
  在当年,他或许没有这么“悠闲”。
  收到粟裕的“安排“任务电报,陈毅、邓小平在8日10点回复粟裕,说已经让豫皖苏军区3个团去破击宿县南北段的铁路了(您就放心吧),但现在还没有消息(这砍脑壳的干啥子去了,也不回个信,害我们受别人指手画脚)。
  电报说:“豫皖苏三个团,原定昨虞夜开始破击宿县南北段,尚未得报。”同时,他们表示:“我主力即出宿县及其东北。”
  这是淮海战役史上攻占宿县重要的一次文电对话。
  历史无可奈何地证明,陈毅、邓小平给粟裕安排任务的事情几乎为零,而主要作战方向上的粟裕直接建议或者通过军委安排他们干这干那的事儿不少。
  【相关阅读】刘伯承忆淮海战役:没有粟裕支持中野就完蛋了
  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还回忆其父说过这样的话:“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
  1948年5月,粟裕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前委书记,更加实际担负起野战军党、政、军的全面领导责任,是人民解放军将帅中除彭德怀、林彪、陈毅之外,第四个集方面军党政军最高职务于一身的将领。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作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对比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均为以多胜少,唯有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最后歼敌47.2万;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军以100万对国民党军60余万,最后歼敌52.1万。而淮海战役,则是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最后歼敌55.5万。
  因此,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听说后,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不久,斯大林又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19世纪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美国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也认为,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认定淮海战役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战役”。
  淮海战场上,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均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之一、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也给予了粟裕以及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很高的评价。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在奉命准备向苏联尤金大使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在场的刘伯承边看地图边对陈毅说:“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是三野(华野)打的。”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还回忆其父说过这样的话:“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全军统帅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1948年,粟裕提出3个纵队暂不过江是正确的,这样就保证了淮海战役在短时间取得了彻底胜利。”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肯定地指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一书中,生动地记叙了毛泽东评价粟裕时的情景:
  “这时的毛泽东,夜间仍旧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开会研究对敌的方针和策略,白天有时则靠在办公室里的藤椅上,微闭着双目,让李银桥给他篦一篦头发。”
  “每当这时,毛泽东总要同李银桥聊上几句话,以缓解他日夜紧张的思绪。”
  “一次,毛泽东一边让李银桥篦着头发,一边缓缓地说:‘银桥呵,淮海战役结束了,你说说看,这场战役哪个人的功劳大啊?’”
  “李银桥思考着说:‘我说华野粟裕的功劳最大……’”
  “‘是么?’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后,刘伯承、邓小平到西柏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与他们交谈时,又一次提到粟裕,称粟裕有杰出的战略预见才能,预测杜聿明逃窜方向是战史上精彩的一页。
  难怪陈丕显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相关阅读】 粟裕指挥淮海战役7天7夜不睡 昏睡3日后要鸡汤
  核心提示:粟裕注目地图,口授命令,夜以继日,七天七夜未眠,虽疲惫已极,仍一刻不懈。日,张震副参谋长报告:我军攻克敌最后一个据点刘庄。将军仰天长舒:“好啊!”即昏睡过去。三日后方醒,众将领急前往慰问。将军面容憔悴,轻声问:“有没有鸡汤啊?”
  记得日上午,新华社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顾国璞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神情严肃地对我说:“2月5日,粟裕同志去世了,上海《文汇报》要发两篇纪念粟裕同志的稿件,你去组织一下。”顾国璞是战争年代的军事记者,政治上成熟、敏感,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引路人。他还特意交代:“在位的领导都很忙,最好找已退休的老同志。”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里有多少深意,而是简单地想到,粟裕是共和国第一大将,功高盖世,现在的南京军区部队高级指挥员绝大多数都是他的老部下,找人写两篇悼念文章肯定没问题。可是事情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起初,我们选择了两位华东野战军着名战将、大军区正职领导约稿,两位首长的秘书很快就回电了,回答的口径一样:首长身体不好,无法写。由于时间比较紧,我又走访了几位大军区副职领导,都未能如愿。
  幸亏第二天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了新四军老干部悼念粟裕同志座谈会,使我们的约稿有了着落。南京军区副政委孙克骥主持座谈会,半天时间,我一刻不停地记录着。这真是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十多位老将军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回忆了粟裕大将的丰功伟绩,讲述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这篇文章的内容大都是在这次座谈会上和其后补充采访所得。
  座谈会后,我们约了孙克骥和周蔚昌两位同志为《文汇报》撰稿,他们欣然答应。2月10日,新华社播发了粟裕逝世的消息,上海《文汇报》和江?苏《新华日报》立即以重要位置刊出了孙克骥、周蔚昌悼念粟裕的文章。
  需要补充的是,当时我并不知道,粟裕在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错误批判后一直没有“正名”,直至逝世;不知道粟裕逝世后的治丧、讣告、告别仪式的安排上经?历了意想不到的波折;当然更不知道孙克骥等新四军老同志是顶着很大压力,自发举行了悼念粟裕同志的座谈会,这竟然是当时唯一一个最高规格的悼念粟裕同志的活动。
  挥师活捉张辉瓒
  粟裕将军常自谓:“沧海一粟。”某日,粟裕将军访叶剑英元帅。临别,叶帅扶杖送。粟裕急阻之曰:“老帅相送,不敢当。”叶帅曰:“百战之老将,岂能不送!”粟裕对曰:“沧海一粟,不足挂齿。”叶帅送出大门,望其背影赞曰:“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不简单呢!”
  粟裕身经百战,曾组织指挥了“七战七捷”、鲁南、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55年评军衔,粟裕战功赫赫而未能评上元帅,实为憾事。
  日,红军包围国民党张辉瓒部于江西龙冈。其时,粟裕任红军第六十五师师长,正立于龙冈小街,飒爽英姿,温文尔雅。忽见两骑兵飞至,下马向粟裕报告:“朱总司令、毛总政委问捉住了张辉瓒没有。”粟裕答:“张辉瓒跑不了。”即命一骑兵先回,报告即可捉住张辉瓒;另一骑兵暂留,待捉住张立即返回报告。约一刻工夫,前方即传来消息:“张辉瓒捉住了!张辉瓒捉住了!”
  红军长征始,粟裕任红军挺进师师长,率部转战闽浙边,开展江?南三年游击战争。粟裕率挺进师主力先后四次往返于浙南和浙西南之间,为恢复重建浙西南根据地九死一生,历经?艰险。某日粟裕等于龙泉河和松阳溪之间被敌围困,急忙组织泅渡过河,日夜行军180里,连打七仗方冲出包围圈。又某日行军中,突然被敌据点观察哨发现,其时后有追兵无法后退,粟裕让大家摘下红五星八角帽,装作敌保安部队,竟大摇大摆闯关而过。又某日,粟裕渡瑞安飞云江时,因遇旋涡,突感身体被水往下吸,幸好有战士将一伞柄递之,才幸免于难。将军晚年回忆三年游击战时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大部分时间是露营,青天作帐,大地当床,很少脱过衣睡觉,经常和衣而卧,枕戈待旦。”
  日,粟裕率江?南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江南敌后,韦岗伏击,初战告捷。是役,我军击毙日军军官2名、士兵13名,缴获长短枪10余支,击毁汽车4辆。我军只付出了阵亡1人、负伤数人的代价。战后,粟裕作五言诗一首:“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陈毅闻之亦赋诗赞曰:“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将军威名由之鹊起。
  1939年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后,驻江苏溧阳水西村。某日,日寇集结重兵席卷而来,距指挥部仅数十里。粟裕亲临前线指挥抗击,大胜归。陈毅闻讯,手书对联贴水西祠堂,以赞粟裕,联曰:“食少事繁诸葛公;轻裘缓带羊叔子。”
  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等: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在陈毅同志领导下,粟裕负责战役指挥。见电后,陈毅告粟裕:“军事上我出题目,主要由你来做文章。”粟裕答:“我还像过去那样,当好你的助手。”之后,粟裕作为陈毅之助手,将帅协?谋,珠联璧合,亲密无间,故华东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之说。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日至8月27日,粟裕指挥发起苏中战役,首战宣(堡)泰(兴),再战如(皋)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堰)林(梓),六战邵伯,七战如(皋)黄(桥),连战连捷,歼敌六个旅又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人,史称“七战七捷”。战后,当地军民欢欣鼓舞,以歌颂之:“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粟裕闻之大惊,急阻其传播。
  孙克骥将军告余,粟裕善打运动战,作战没有教条主义,机动灵活。1945年初,粟裕率新四军苏中部队南下浙西,至天目山区临安以南,新登地区,与国军顽固派作战。天目山峰险岭峻,几乎所有山头都有敌顽碉堡。其时我军没有重武器,攻克碉堡困难极大,伤亡极大,部队上下都感到很被动。粟裕及时发现这一情况,果断决定部队后退两百多里。敌人以为我军溃败而退,离开碉堡群追击。粟裕利用敌军两路部队追赶的时间和空间差,在运动中将敌逐一歼灭。是役,新四军主力部队先后歼俘敌五十二师副师长、七十九师参谋长、突击纵队副司令以下六千八百余人。
  孙克骥曾求教粟裕作战体会,将军一言以蔽之:“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兵,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
  粟裕作战,善于示形,以迷惑和调动敌人。莱芜战役“示形于鲁南决战于鲁中”,即为示形范例。初,南线之敌密集稳进,难寻战机。粟裕果断弃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命少量部队减兵增灶,伪装华野全军于南线与敌周旋。其时,粟裕率主力急速北上,虎跃鲁中,一举全歼深入我鲁中解放区腹地之敌李仙洲集团。战后,粟裕总结曰:“此役功在示形。为引敌于南线、歼敌于北线,我一示连续作战疲惫之形;二示必保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将决战于鲁南之形;三示我主力失利于临沂外围之形;四示我军准备西渡黄河,撤出山东解放区之形。示形之妙,使敌深信不疑,故而为我获得战机。”众皆服之,敌亦服之。
  粟裕指挥作战,素以冷静沉着着称,严格细致闻名。南京军区原?副参谋长金冶告余:孟良崮战役,传来击毙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消息后,各部队或休整,或报捷,或总结,均以为敌已全歼。而粟裕将军则埋头案牍,将我上报歼敌之数与敌七十四师实编之数反复核对,发现相差七千人左右。将军即口授命令曰:“各部队继续搜查孟良崮,不可放松警惕,特别是一些比较隐蔽的山沟里,没有命令,不许停止。”果然不出将军所料,我军于一隐蔽山沟里发现了这批敌人,并及时全歼之。
  善骑善射,带兵严而不厉
  粟裕有四宝:枪、地图、指北针、望远镜,均为军事指挥员须臾不可离身之物。除了四宝,粟裕还有几大特点--
  极重视地图。战争年代,一到新地,首要之事,即挂地图,看地图。全国解放后,将军办公室、书房、卧室,仍满挂地图,曰:“不谙地图,勿以为宿将。”
  善骑,且能倒骑马背,如张果老之倒骑毛驴。行军途中常召开“马背会议”,背朝前,面朝后,与马上诸将徐行徐议事。
  善射,尤喜打运动目标。某日,粟裕至某部途中,见一大獾扒土寻食,提枪不发。警卫员急曰:“快开枪!”将军挥手,命之:“你去惊它一下。”警卫员遵命前趋几步。大獾闻声,疾跑。将军举枪毙之。又某日,泛舟高邮湖,湖中有野鸭群。将军先投石惊之,野鸭急飞遁;继连发三枪,三野鸭凌空而坠。
  喜开车。凡长途行军,必与司机轮流驾驶,乐此不疲。1948年4月,将军奉中央、毛泽东之命,由河南濮阳赶到河北省阜平县南城庄汇报,途中有一半路程为将军持方向盘驾驶。
  带兵严而不厉。某日,将军至训练场,见几位战士边练射击边聊天。将军取一铜?钱,置于枪之准星,命一士兵曰:“击发!”随着扳机声,铜?钱“当啷”落地。将军取枪,卧姿趴下,复置铜?钱于准星,击发数次,铜?钱纹丝不动。将军站起,即走。众士兵羞愧不已。
  萧锋将军言:孟良崮战役中,我华野十纵二十九师八十六团一营,为防敌榴弹炮袭击,积极改进工事,即于防弹隐蔽洞两侧分别挖两小洞,形成洞中之洞,其状如猫耳,故称“猫耳洞”。是役,十纵阻击敌援四个旅,岿然不动,毙伤敌人两千多,我伤亡仅三百。粟裕闻之,甚喜,传令向全华东部队推广“猫耳洞”经?验。其时,萧锋任华野十纵二十九师师长。
  淮海大战最后阶段,粟裕于指挥所运筹谋划,调兵遣将。其时,指挥所墙壁上挂淮海之战形势图,图上插满了红蓝旗子,红旗代表我军,蓝旗代表国民党军。参谋们根据各部队战况拔蓝旗、插红旗,或拔红旗、插蓝旗。粟裕注目地图,口授命令,夜以继日,七天七夜未眠,虽疲惫已极,仍一刻不懈。
  日,张震副参谋长报告:我军攻克敌最后一个据点刘庄。将军仰天长舒:“好啊!”即昏睡过去。三日后方醒,众将领急前往慰问。将军面容憔悴,轻声问:“有没有鸡汤啊?”
  每临大战有静气
  粟裕每临大战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黄桥战役前夕,将军居溧阳水西村,处理完公务后,仍荷锄下地,或挑水,或锄地,或拔草,或与当地农民闲话桑麻,似不知一场大战将至也。
  他十分重视部队人才建设。1938年1月,亲任校长于浙江?平阳山门畴溪小学,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组织进步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他亲自修改的招生简章曾刊登于《浙瓯日报》。
  将军喜音乐,会月琴、口琴、洞箫、钢琴,尤喜演奏《新四军军歌》。歌曲、汉剧、京剧亦为将军拿手好戏,战斗间隙常雅兴突发,一展歌喉。抗战时某日凌晨,将军率部转战途中,欲借宿一小学。教师见军人至,急关门躲避。将军命部队就地休息,取口琴吹奏《苏武牧羊》。教师闻之,急开校门迎?部队进。
  着名音乐家沈亚威言:战争年代,粟裕将军曾召其谈话,打开收音机,曰:“你听听!”又曰:“敌人用它的音乐鼓舞他们的士气,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歌曲鼓舞我们的军队。”后来沈亚威创作了着名的《淮海战役组歌》等优秀歌曲。
  原?三野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左金祥言:抗战时期,机要科借了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争相传阅。粟裕闻之,甚喜,并于扉页上题签曰:“炼成钢铁如保尔,莫做浮草似罗亭。”
  刘少奇、林彪均器重粟裕
  刘少奇与粟裕初识于1940年。次年“皖南事变”后,刘少奇担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粟裕为一师师长。刘少奇曾给予粟裕之一师工作非同一般的评价,曰:“我一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后刘少奇回延安,向毛泽东力荐粟裕:“我在新四军发现了两位人才,一是新四军四师政委邓子恢,他是农村工作的专家;二是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是新四军七个师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
  建国后某日,粟裕至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问题。正在上海视察的刘少奇闻之,即偕夫人王光美突然造访。粟裕急出大门迎?候,曰:“少奇同志,从来都是下级看上级,哪有上级看下级之理。真是不敢当啊!”少奇对曰:“怎么没有啊?今天,我和王光美同志来看你,不就有了吗?”是时,刘少奇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粟裕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据云,1955年评军衔时,刘少奇曾力荐粟裕评元帅,未果。
  作家张雄文言,粟裕与林彪,可谓一时瑜亮,常常令人有“千载谁?堪伯仲间”之感。战争年代在指挥所,林彪与粟裕均喜倒骑椅子,双手趴在椅背上看地图。时人谓两人均沉默寡言,性格脾气相同。林彪向来孤傲,而对粟裕则十分器重。建国后某日,林彪谈起粟裕喜形于色,曰:“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吴法宪回忆:“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林彪之女林立衡亦回忆,林彪在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中,与粟裕来往较多。
  (本文资料来源于段焕竞、孙克骥、张文碧、陈茂辉、金冶、曾如清、周蔚昌、陈辉、邹志诚、沈亚威等人的采访,并参考了萧锋、马苏政、朱楹、徐玉田、刘祥顺、左金祥、粟刚兵、陈道阔等人的回忆文章)
  (作者系文史学者、军旅作家)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17295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粟裕指挥淮海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