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97考上军校军校生毕业后工资待遇分到西藏某部队,至今我们当地部门每年都会发放两百元慰问金,请问这样合理吗?

&figure&&img src=&/50/0a55c4a9e46f17b3aa67ec60cb481d44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50/0a55c4a9e46f17b3aa67ec60cb481d44_r.jpg&&&/figure&&blockquote&&p&&b&“元首已决定将圣彼得堡从地球上消除。&/b&&/p&&p&&b& 一旦苏俄被推翻,这个大城市的继续存在,并无重要意义——我军目的在于包围这个城市,用炮击和连续不断的空军轰炸,把它夷为平地!&/b&&/p&&p&&b&把这个城市接管过来的任何要求,将不予考虑。因为全市居民的生存和供应他们食物的问题,不能由我们也不应该由我们解决的。&/b&&/p&&p&&b&在这一场争取生存的战争中,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连一部分也不想保留。”&/b&&/p&&br&&p&&b&帝国元首&/b&&/p&&p&&b&阿道夫·希特勒&/b&&/p&&p&9 月29日发往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 威廉·冯·勒布的命令&br&&/p&&/blockquote&&br&&p&背景:日,随着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线被威廉·冯·勒布元帅率领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切断,列宁格勒城与外界的所有公路、铁路交通宣告中断,列宁格勒陷入了实际的包围当中。&br&&/p&&p&日,列宁格勒巴达耶夫食品仓库被德军轰炸焚毁,这个大仓库储备着在最后关头用来救命的压箱底粮食,存有列宁格勒使用一周的量。&/p&&p&日,列宁格勒市所有存粮尚能维系30天。&br&&/p&&p&就在同时,沿拉多加湖修建的运河和公路也被德军切断。&/p&&p&(不要奇怪“沿湖运河”,拉多加湖自古便以风大浪大,环境极其恶劣而闻名,堪称俄罗斯百慕大)&br&&/p&&p&即便如此,苏军仍然坚持在拉多加湖以极其简陋的条件开辟船运航线——1个月运送了1万吨食物。&/p&&p&然而不幸的是——1万吨食物“不到十天内便被消耗一空”。要知道,即便按照最低供应量计算,列宁格勒每天也需要880吨粮食!&/p&&p&随着10-11月份湖面浮冰的出现,就算是这条岌岌可危的脆弱航线也不得不停摆。&/p&&p&日,列宁格勒全市食品储备只够按最低配给标准发放一周。&/p&&p&自此,列宁格勒的粮食供应形式急剧恶化,就连最基本的面包在成分上也大打折扣。&/p&&p&&img src=&/f2cabe0db_b.jpg& data-rawwidth=&1207& data-rawheight=&6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7& data-original=&/f2cabe0db_r.jpg&&20%的面粉与40%的горелая мука混合&/p&&p&这疑似面粉的“горелая мука”是何方神通呢?&/p&&p&事实说起来却悲哀的很:烧焦的面粉——从那个被炸毁的列宁格勒巴达耶夫粮食仓库及中弹焚毁的运粮船、运粮车中抢救出来的面粉,很多都已经过了火或被烧焦。最好的也已经让消防水枪喷了一遍,质量可想而知。&/p&&p&&img src=&/7dfd40ae6ea_b.jp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7dfd40ae6ea_r.jpg&&好,这些还能被称为面粉的东西也只占60%,那剩下的40%,连“粉”都算不上了.....&/p&&p&&img src=&/124fabebcfb0d6ae1f28d35_b.jpg& data-rawwidth=&1269& data-rawheight=&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9& data-original=&/124fabebcfb0d6ae1f28d35_r.jpg&&.....这些可疑的粒状物,已经不能算我们平常食用的米面范畴了......&/p&&p&“примеси”就是“杂质,掺杂物 ”一意,其品种花样在那一个半月中也是不断推陈出新......其品种包括燕麦、酒曲、油渣、棉渣等。&/p&&p&&img src=&/fe7d112a44e5_b.jpg& data-rawwidth=&1122& data-rawheight=&6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2& data-original=&/fe7d112a44e5_r.jpg&&пищевая целлюлоза:食物纤维、可食用纤维&br&&/p&&br&&img src=&/77eeeae0b63ba94b271bc_b.jpg& data-rawwidth=&565& data-rawheight=&2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77eeeae0b63ba94b271bc_r.jpg&&&p&别误会,这个“可食用纤维”可不是这些有益身体健康的好东西。&/p&&p&那又是什么呢?&/p&&img src=&/d6a497a8d7a9d_b.png& data-rawwidth=&597& data-rawheight=&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7& data-original=&/d6a497a8d7a9d_r.png&&&img src=&/d6a497a8d7a9d_b.png& data-rawwidth=&597& data-rawheight=&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7& data-original=&/d6a497a8d7a9d_r.png&&&img src=&/d6a497a8d7a9d_b.png& data-rawwidth=&597& data-rawheight=&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7& data-original=&/d6a497a8d7a9d_r.png&&&br&&p&&img src=&/ad7a6fc7f_b.jpg& data-rawwidth=&649& data-rawheight=&6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9& data-original=&/ad7a6fc7f_r.jpg&&小姑娘别哭别哭,这样和合出来的还是可以算“面包”的嘛。&/p&&p&&img src=&/bde9195b3d4c_b.png& data-rawwidth=&1266&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6& data-original=&/bde9195b3d4c_r.png&&“不过......”&/p&&p&“不过......不过什么?”(抽泣 抽泣)&/p&&p&“面包这个东西啊,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p&&img src=&/21f4aeb3b_b.jpg& data-rawwidth=&330&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0&&&img src=&/eacee0b3e0ca934e919d6e990a85a59b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eacee0b3e0ca934e919d6e990a85a59b_r.jpg&&&p&————————————面包和伪装成面包的奇怪物体的比较线——————————&/p&&p&&img src=&/bde9195b3d4c_b.png& data-rawwidth=&1266&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6& data-original=&/bde9195b3d4c_r.png&&“这木头!这木头!算什么东西啊!”(摔)&/p&&p&“哇——————!”(嚎啕大哭)&/p&&p&别着急,说完质,我们还要说量。&/p&&p&夏季时期的列宁格勒:&/p&&p&&img src=&/e63f0c67efee_b.png& data-rawwidth=&1296& data-rawheight=&8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6& data-original=&/e63f0c67efee_r.png&&体力劳动者一日800克&/p&&p&&img src=&/e7eebd37c776a5f2cbc6868_b.png& data-rawwidth=&1267& data-rawheight=&8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7& data-original=&/e7eebd37c776a5f2cbc6868_r.png&&其他文职、无业人员一日400克&/p&&p&&img src=&/a2dfbf24609_b.png& data-rawwidth=&1138& data-rawheight=&8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8& data-original=&/a2dfbf24609_r.png&&进入10月份之后,面包配额惨遭腰斩&/p&&img src=&/ebd90d9dbaffd308f381e9_b.png& data-rawwidth=&1171& data-rawheight=&7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1& data-original=&/ebd90d9dbaffd308f381e9_r.png&&&p&然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p&&p&&img src=&/fddd59fc419ee1166cc31_b.png& data-rawwidth=&1185& data-rawheight=&7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85& data-original=&/fddd59fc419ee1166cc31_r.png&&上图为11月列宁格勒“饥饿配给”的定额——体力劳动者250克,其余人等125克。&/p&&p&军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一线战斗人员每日500克、其余兵员每日300克。&/p&&p&11月份!零下十几度的严寒!&/p&&p&(知乎众们估计没几个是工人,现在就可以试试每日125克面包,撑住5天不求饶就成。)&/p&&p&&img src=&/e6aada37990c1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e6aada37990c1_r.jpg&&骨肉如柴的孩童——骨瘦如柴的医生&/p&&p&在整个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轰炸、因封锁、饥饿、严寒、疾病而死的,共有80万列宁格勒人中。从1941年-1942年交替的那个冬季无疑是牺牲最多,也最为残酷的时段。在西方历史作家笔下神乎其神的“俄罗斯寒冬”,此时却在帮助德国人饿死、冻死无数苏联百姓。&/p&&br&&blockquote&&p&&b&“列宁格勒或莫斯科方面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予以接受。”&/b&&/p&&p&&b&帝国元首&/b&&/p&&p&&b&阿道夫·希特勒&/b&&/p&&p&&b&于9 月18日发往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的命令&/b&&/p&&/blockquote&&br&&br&&blockquote&&p&&b&元首将把列宁格勒夷为平地&/b&,然后交给芬兰人。&br&&/p&&p&——《第三帝国的兴亡》&/p&&/blockquote&&p&就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之中,就在如此暴虐的禽兽面前,列宁格勒仍然在不屈的抵抗。&/p&&p&&img src=&/cbbebf8a3_b.jpg& data-rawwidth=&1758&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58& data-original=&/cbbebf8a3_r.jpg&&男人穿上军装奔赴前线,女人们则坚守在防空炮位&/p&&p&&img src=&/87b8d8dae03bfad69f530c_b.jpg& data-rawwidth=&2046& data-rawheight=&1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6& data-original=&/87b8d8dae03bfad69f530c_r.jpg&&后来,女人都不够用了——&/p&&p&&img src=&/1dc1be05db682dfd4ca95f_b.jpg& data-rawwidth=&515&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5& data-original=&/1dc1be05db682dfd4ca95f_r.jpg&&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坚毅使列宁格勒变成了一座血肉与钢铁的堡垒。&/p&&p&威廉·冯·勒布陆军元帅、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陆军元帅都放下豪言壮语,手握着整个侵苏德军五分之一的兵力。并发射10万发炮弹、投掷15万枚燃烧弹。赌咒发誓要把列宁格勒夺到手。&/p&&p&而最后,无一不夹着尾巴,卷铺盖滚蛋。&/p&&p&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坚毅,列宁格勒迎来了曙光和希望。&/p&&p&&img src=&/6bf7e3a925a5a153f7964da4_b.png& data-rawwidth=&1477& data-rawheight=&8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77& data-original=&/6bf7e3a925a5a153f7964da4_r.png&&1942年2月,随着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的持续运行,干净的,没有杂质的面包开始足量供应。&/p&&p&&img src=&/3cd3e14f0bb87e99beca6d_b.png& data-rawwidth=&1244& data-rawheight=&6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4& data-original=&/3cd3e14f0bb87e99beca6d_r.png&&日,肉食和蔬菜有了&/p&&p&&img src=&/23f5b73f4282bebb2b2c49aba19106d2_b.jpg& data-rawwidth=&1215& data-rawheight=&8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15& data-original=&/23f5b73f4282bebb2b2c49aba19106d2_r.jpg&&日,封锁没有了&/p&&p&&img src=&/a8abae6cb268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7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a8abae6cb268_r.jpg&&1944年1月,德军从列宁格勒接近地落荒而逃,包围没有了,炮火没有了,安宁来了。&/p&&br&&p&1945年,列宁格勒人会得到什么?&/p&&blockquote&&b&“有人说,在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当德军士兵最终投降被押解着走向战俘营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军官指着周围的一片废墟用所有人都能听到的声音向那些德国战俘用德语大声说:&br&&br&‘你们记住!等我们打到你们的国家,你们的土地,你们的城市的时候,我们也会把它们变成这样的废墟!”&br&&br&我们的战士们如今正在迫切的等待着复仇的时刻,几乎已经等不及把它变成现实了。&br&&br&他们准备在德国了结恩怨—不管我们怎样恳切的宣传,甚至是命令。&/b&&br&&br&——《勒热夫绞肉机》&/blockquote&&p&列宁格勒人选择的机会,不远了......&/p&&p&不远了......&/p&&img src=&/f9b99aa2fdbc_b.jpg& data-rawwidth=&1300& data-rawheight=&8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00& data-original=&/f9b99aa2fdbc_r.jpg&&&br&&blockquote&&p&&b&如果战争结束,我们重返这里,走过这些地方......&/b&&/p&&p&&b&幸存的人们啊,幸福的人们啊,将激动的落下泪珠......&/b&&/p&&p&——《只有老兵去战斗》&/p&&/blockquote&&br&&p&是的!我们将激动的落下热泪。&/p&&p&列宁格勒象征的不仅是某一国、某一城的荣耀——&/p&&p&他还代表了人类面对一切艰苦困难却永不放弃的伟大品质。&/p&&p&哪怕过上50年、100年、200年,无论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变化、或者城市名称的更替。&/p&&p&每当人们想起列宁格勒,每当人们提起列宁格勒人,都会由衷的高呼到:&/p&&p&人类啊——你无比光辉!&/p&
“元首已决定将圣彼得堡从地球上消除。 一旦苏俄被推翻,这个大城市的继续存在,并无重要意义——我军目的在于包围这个城市,用炮击和连续不断的空军轰炸,把它夷为平地!把这个城市接管过来的任何要求,将不予考虑。因为全市居民的生存和供应他们食物的问…
&p&所有的答案,都在讲如何逃避。然而,当法西斯主义发动战争时,逃避几乎是不可行的。与其逃避,倒不如转过身来和它斗争。&/p&&p&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法德两国的托洛茨基主义者在国际主义工人党(第四国际法国支部)与德国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同盟(第四国际德国支部)领导下,向德国占领军的士兵开展了地下宣传活动,争取了一批德国士兵,逐步在占领军内部建立起了组织,在布列塔尼、巴黎、土伦、汉堡、吕贝克、罗斯托克等地都建立了小组,还从1943年7月开始发行地下报纸《工人与士兵》(Arbeiter und Soldat),向纳粹德军进行反战宣传。但在1943年10月下旬,他们的组织被德国秘密警察破坏,大约五十名法国活动家被杀害,另有大约五十名参加活动的德国士兵被判处死刑。&/p&&p&他们并没有显赫的战绩。他们的政策和路线也不无错误。但他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p&&p&《工人与士兵》共发行了12期,现仅存6期:&/p&&p&1943年7月发行的第1期:&/p&&img src=&/v2-cc8080a3ddb5c0c54914_b.jpg& data-rawwidth=&417& data-rawheight=&5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7&&&p&现存的6期《工人与士兵》的英译文:&/p&&p&&a href=&///?target=https%3A//www.marxists.org/history/etol/newspape/soldat/index.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rbeiter Und Soldat&i class=&icon-external&&&/i&&/a&&/p&
所有的答案,都在讲如何逃避。然而,当法西斯主义发动战争时,逃避几乎是不可行的。与其逃避,倒不如转过身来和它斗争。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法德两国的托洛茨基主义者在国际主义工人党(第四国际法国支部)与德国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同盟(第四国际德国支部…
&figure&&img src=&/50/v2-3f27c67a506e50cc1fa630ce39cc1bd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3f27c67a506e50cc1fa630ce39cc1bdb_r.jpg&&&/figure&&p&在人类军事斗争的历史中,刀剑长矛等进攻性武器不断演化,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类型。它们因为当地环境和使用者的特点,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形制。进攻性武器如此,防御性武器也是如此,而防御性武器的一个典型就是盾牌。盾牌在人类的战争历史中,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也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形制,产生出了很多不同的样式。&/p&&p&&br&&/p&&img src=&/50/v2-e16b04e6fc065c6f65a4cc009e5d660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e16b04e6fc065c6f65a4cc009e5d660f_r.jpg&&&p&▲古代战争还原&/p&&p&&br&&/p&&p&&b&一、关于盾牌的材料:&/b&&/p&&p&&br&&/p&&p&在制作盾牌的时候,根据技术水平和战术需求,往往要挑选不同的材料来制作盾牌。现在看,盾牌的材料主要有三大类:毛皮质、藤木质、铁质。最早的盾牌主要是以毛皮和藤木为材料进行制造。随着技术的发展,金属如青铜、钢铁也加入进来,成为了新的盾牌材料。发展到现代社会,用聚碳酸、PC材料,玻璃钢等材料也加入了进来,成为了盾牌材料家族的新成员。&/p&&p&&br&&/p&&img src=&/50/v2-e6a23cc38eabd2d881359ed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50/v2-e6a23cc38eabd2d881359ed_r.jpg&&&p&▲铜制盾牌&/p&&p&&br&&/p&&p&以动物的毛皮作为盾牌可能是人类最早的盾牌材料。毛皮盾牌是将动物的皮毛(主要是牛皮)进行一些硬化和防腐处理,以木棍或者处理过的木材作为支架,张开毛皮,起到遮挡身体的防护作用。这样制成的盾牌往往十分轻便,有的甚至可以在非作战时将盾牌卷起来携带,祖鲁人的皮盾就是如此。&/p&&p&&br&&/p&&img src=&/50/v2-b48cf7de23f78b4a1ea9e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8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0/v2-b48cf7de23f78b4a1ea9e_r.jpg&&&p&▲祖鲁战士标志性的皮盾&/p&&p&&br&&/p&&p&在毛皮以外加上藤、木材料,再搭配以漆、胶粘合而成的盾牌,是盾牌材料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贯穿了目前人类文明史的大部分时期。从公元前十三世纪的迈锡尼文明到满清王朝,都使用过这种材料所制成的盾牌。&/p&&p&&br&&/p&&img src=&/50/v2-6bb960cf44d538c8e625fd7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v2-6bb960cf44d538c8e625fd7f_r.jpg&&&p&▲藤牌&/p&&p&&br&&/p&&p&与这一时期在一定程度上重叠的,是金属盾牌。早期的金属盾牌由青铜制成,比如著名的斯巴达重步兵所使用的,就是由青铜制成的大型圆盾,又称阿尔戈斯盾。&/p&&p&&br&&/p&&img src=&/50/v2-66f0e83a7ed02fa97b33cefd54c7c0d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66f0e83a7ed02fa97b33cefd54c7c0d1_r.jpg&&&p&▲斯巴达军队标志性的阿尔戈斯盾&/p&&p&&br&&/p&&p&在钢铁技术成熟以后,钢铁盾牌也出现了。钢铁盾牌大多数制成小型圆盾,主要作为骑兵的护具使用。例如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就往往以铁质小型圆盾作为骑兵的护具,其防护效果甚至可以代替头盔。&/p&&p&&br&&/p&&img src=&/50/v2-cdbb0a830cba5ad51fab0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0/v2-cdbb0a830cba5ad51fab09_r.jpg&&&p&▲蒙古铁盾复原品&/p&&p&&br&&/p&&p&除此之外,在藤、木、毛皮所制成盾牌上再增加金属部件,以强化防御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总之,除了早期较为落后的时代以外,盾牌很少是以单一材料制成的。&/p&&p&&br&&/p&&p&&b&二、盾牌形制所产生的分类:&/b&&/p&&p&&br&&/p&&p&&b&(1)步兵盾牌:&/b&&/p&&p&步兵所使用的盾牌,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大型圆盾、小型圆盾和长盾。三种类型的盾牌大体对应三种作战环境,针对环境进行设计与优化。 &/p&&p&&br&&/p&&img src=&/50/v2-bbc68ad7d00b1e2defc55eda8a7da9e7_b.jp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3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50/v2-bbc68ad7d00b1e2defc55eda8a7da9e7_r.jpg&&&p&&br&&/p&&p&大型圆盾以斯巴达重步兵所使用的阿尔戈斯盾、维京人所使用的维京圆盾为典型,直径普遍在60cm——80cm左右,个别的有100cm。其主要假想作战环境为需要遮挡箭雨等远程伤害,并且需要列阵作战,同事频繁进行移动的战场。因为要遮挡箭雨等远程武器的威胁,并且列阵作战,所以盾牌的尺寸要尽量做大。同时为了能让持有者可以相对灵活的移动,做成圆形以防止在奔跑中磕碰双腿是一个普遍的选择,这就形成了现在步兵大型圆盾的普遍形制。&/p&&p&&br&&/p&&img src=&/50/v2-1cacbbfa946b19b56d8e53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1cacbbfa946b19b56d8e533_r.jpg&&&p&▲能保护全身的大型圆盾&/p&&p&&br&&/p&&p&这类盾牌平时可以背在背上,或者像维京人一样挂在战船两侧充当护盾,圆形让其具备了相当的便利性。除此之外,有时为了保护小腿,使用者会在圆盾的下部增加皮质的下摆,以遮挡小腿的动作,让敌人不知何时可以进攻。&/p&&p&&br&&/p&&img src=&/50/v2-0aa1dae7a077e083f07d75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0aa1dae7a077e083f07d75d_r.jpg&&&p&▲维京战士与其标志性的圆盾&/p&&p&&br&&/p&&p&小型圆盾以西班牙剑盾兵所使用的最为典型,这类盾牌直径普遍在30cm左右,其假想的作战环境是近距离单兵厮杀的战场,并不以防御远程武器的攻击为目的,只以刀剑等近战武器为防御目标。这种设计理念的结果是这样的盾牌尺寸较小,便于持有者灵活操控,使用者往往也都是以灵活为特点的兵种,可以说这种盾牌就是为格斗而设计的,叫“格斗盾”也不为过。有些小型圆盾为了增加持有者的视野,在盾牌的上部设置缺口,使盾牌呈“新月”形。也有一些采用非圆形的形制,但其本质仍然是小型圆盾。&/p&&p&&br&&/p&&img src=&/50/v2-ebc90bb030208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50/v2-ebc90bb030208_r.jpg&&&p&&br&&/p&&p&▲西班牙剑盾兵&/p&&p&&br&&/p&&p&在这类兵种中,西班牙剑盾是欧洲地区的典型,在亚洲则以满清王朝的虎皮刀盾兵为典型。&/p&&p&&br&&/p&&img src=&/50/v2-ec3bd007ff68c9f5c0c0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5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清代虎皮刀盾兵&/p&&p&&br&&/p&&p&长盾则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罗马帝国大盾为典型,这种罗马大盾起源于凯尔特人所使用的长盾,最早其形状呈椭圆形,后来发展为长方形。罗马大盾宽80cm,长120cm,用三张0.2cm厚的木板重叠拼合,再覆盖上皮革,蒙上多数时间染成红色的布匹,以金属部件提高强度。&/p&&p&&br&&/p&&img src=&/50/v2-2e19de3f62e6e3fca6253a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2e19de3f62e6e3fca6253a7_r.jpg&&&p&▲经典的罗马大盾&/p&&p&&br&&/p&&p&这种盾牌往往用于复杂地形下的近战、远程武器皆有的作战中。在这种环境下,因为既有远程武器投射攻击也有近战武器的抵近攻击,所以盾牌要能够保护全身,其尺寸便要大到可以遮蔽全身的程度,还要尽量做到不留缝隙。除此之外,最好还要可以减轻士兵的负担,可以在作战时立于地面,于是这种长方形的大盾便产生了。罗马大盾可以说与罗马帝国的辉煌伴随始终,成为了罗马帝国强大军队的标志之一,其优秀的防御能力与便携性,是其重要原因。&/p&&p&&br&&/p&&img src=&/50/v2-fed96da94eb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fed96da94ebd_r.jpg&&&p&▲罗马盾阵&/p&&p&&br&&/p&&p&&b&(2)骑兵盾牌:&/b&&/p&&p&骑兵所使用的盾牌,相比步兵盾牌尺寸往往较小。为了能够方便的在马上使用,形状除了圆形外,还有鸢形和熨斗形,还有一些较为奇特的形制,但主要还是前三类占据绝对主流。 &/p&&img src=&/50/v2-ca308be64c2b5de7915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ca308be64c2b5de7915f_r.jpg&&&p&&br&&/p&&p&▲诺曼骑兵复原图&/p&&p&&br&&/p&&p&骑兵圆盾的使用可以说相当普遍,在东方和西方,都有大量骑兵将圆盾作为标准配备。其优势主要还是便于在马上使用,其尺寸往往在50cm左右,一般戴在左手边,以防御敌方箭矢的攻击。这种骑兵圆盾除了前文提到的蒙古人以外,中原王朝、伊斯兰世界的军队也多有使用。&/p&&p&&br&&/p&&img src=&/50/v2-3fd548f04e82dd1e55ca7e_b.jpg& data-rawwidth=&279& data-rawheight=&5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9&&&p&▲《武经总要》中记载的骑兵盾牌&/p&&p&&br&&/p&&p&鸢形盾来源于诺曼人,这种盾牌呈倒三角形,尺寸普遍较大,可以保护从肩膀到脚的大部分侧面。并且因为呈现倒三角形的关系,细窄的下部在马上使用时不会被卡住,可以灵活左右变换。&/p&&p&&br&&/p&&img src=&/50/v2-5f3ce8af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5f3ce8afb_r.jpg&&&p&▲诺曼骑兵与其标志性的鸢形盾&/p&&p&&br&&/p&&p&熨斗形盾可以说是鸢形盾的微缩版,因为随着盔甲技术的发展,一般的远程武器已经很难再对骑手构成威胁,这时盾牌就可以做的更小,只以保护上半身的重要部位为目的。除此之外,这种盾牌换可以在骑手下马战斗时充当“格斗盾”的功能。因为这种盾牌的普遍使用,还产生了脱胎于盾牌上装饰标志的“盾纹”(又称纹章),盾纹是画在盾牌上用于标识所属家族、军队的标志。因为熨斗形盾的普及,盾纹基本遵循熨斗形盾的形状。&/p&&p&&br&&/p&&img src=&/50/v2-4b36d7e95c832effb670b7_b.jpg& data-rawwidth=&401& data-rawheight=&5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1&&&p&▲五花八门的盾纹&/p&&p&&br&&/p&&img src=&/50/v2-34e1a61e1b18afd19078cd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34e1a61e1b18afd19078cd2_r.jpg&&&p&&br&&/p&&p&▲手持熨斗形盾的骑兵 &/p&&p&&br&&/p&&p&&b&(3)墙盾、盾车:&/b&&/p&&p&除了手持盾牌以外,有些盾牌为了能够拥有足够的防御力,其尺寸和重量都超出了由人使用的范畴,这种盾牌在使用时往往依靠支架矗立在地面,而非人来持举,中国古代步兵所使用的“旁牌”就是其中的典型。&/p&&p&&br&&/p&&img src=&/50/v2-ce89c2cabbcf55_b.jpg& data-rawwidth=&390& data-rawheight=&5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0&&&p&▲《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步兵旁牌&/p&&p&&br&&/p&&p&当盾牌的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增加,为其装上轮子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盾车诞生了。盾车小的只需一人推挽,大的则需要数人推动,可以保护数十人免受伤害。在电影《火与剑》中,哥萨克便使用这种盾车在进攻中保护己方士兵。除了电影中的哥萨克以外,在中国,也有曾经大量使用这种盾车的军队,那就是满清军队。根据记载,满清军队每一百人就配备四辆盾车,由三十人负责这些盾车的操作,可见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一般人们所熟知的“满洲铁骑”。&/p&&p&&br&&/p&&img src=&/50/v2-0b84f30f0d7d30dc35c4be7e4960fd1e_b.jpg& data-rawwidth=&279& data-rawheight=&5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9&&&p&▲小型盾车:无敌神牌&/p&&img src=&/50/v2-64b9add0797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64b9add0797f_r.jpg&&&p&&br&&/p&&p&▲满清军队使用盾车进攻明军 &/p&&p&&br&&/p&&p&&b&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b&&/p&&p&&br&&/p&&p&&b&冷兵器的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lbqyjs)&/b&&/p&&img src=&/50/v2-0f7fae5dc47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v2-0f7fae5dc477_r.jpg&&
在人类军事斗争的历史中,刀剑长矛等进攻性武器不断演化,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类型。它们因为当地环境和使用者的特点,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形制。进攻性武器如此,防御性武器也是如此,而防御性武器的一个典型就是盾牌。盾牌在人类的战争历史中,为了适应不同的…
&p&地图各板块纵向串通整合为合纵,地图各版块横向贯联并接为连横。这里算是借用战国的合纵连横概念来解释统一路径问题。&/p&&img src=&/v2-f49eb68e0bbf57bc19bc9af9a966230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66& data-rawheight=&2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6& data-original=&/v2-f49eb68e0bbf57bc19bc9af9a9662302_r.jpg&&&p&在我们印象里,一般的统一路径,好像都是自北向南,只有明朝是自南向北。但实际上,退可稳定国祚,进可统一天下的基本盘大概有五种:&/p&&p&&b&一、西部板块合纵下的自西向东(西周、秦、西汉、北周-隋、唐):&/b&&/p&&img src=&/v2-c7ab36c4ff3bf2cf826a818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66& data-rawheight=&2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6& data-original=&/v2-c7ab36c4ff3bf2cf826a8182_r.jpg&&&p&大多以关中为中枢,同时据有陇原高地(西北大后方,后期延伸至河西走廊),晋南盆地(即河东地区,与关中隔河一体,是面对河北、河内极重要的门户之地)。据此三个板块足以偏守西北。关中平定陇东和晋南是相对容易的,也是必要的。再进一步,需进占巴蜀盆地,将其作为弥补关中平原耕地体量不足的后方粮仓,这样由西部统一的基本盘就算是定下了。然后北可进兵上党高地(威胁河北平原),中可取洛阳盆地(函谷外,进击中原正面路线,中原门户重镇)与南阳盆地(关中的武关门户,进击中原侧翼路线),江汉平原(俯压长江下游,江东平原势力),足有兼并天下之势。事实上关中统一政权多为创业型政权,便是依靠这个战略上的顺风之势。&/p&&p&&br&&/p&&p&&b&二、东部板块合纵下的自东向西(东汉、明朝):&/b&&/p&&img src=&/v2-5dffdccdb18a9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66& data-rawheight=&2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6& data-original=&/v2-5dffdccdb18a9_r.jpg&&&p&东汉与明朝的统一路线。东汉以河北板块为腹地,明朝以江南板块为腹地,而后进取中原板块,最后全占整片华夏东部大平原。再从晋南渡蒲津关、从豫西入潼关、从南阳进武关,三路合围楔入关中,阻断巴蜀陆路入口,封锁陇原、河西走廊的东出人口经济大通道,天下可尽取。这种自东向西的路线,往往留到最后拿下的是巴蜀。&/p&&p&&br&&/p&&p&&b&三、北部板块连横下的自北向南(曹魏-西晋、前秦、北宋):&/b&&/p&&img src=&/v2-bd9cbf2e8f31d15bb5ce44effc9fe2ad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66& data-rawheight=&2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6& data-original=&/v2-bd9cbf2e8f31d15bb5ce44effc9fe2ad_r.jpg&&&p&多为中原势力路线。同时取得山东、中原、关中一线,再图河北为后方腹地。向南,则巴蜀、荆襄、江南,皆可先取。不过这一战略,如果不能突破江东平原的北屏障——江淮防线,遇到强力的南方连横战略时,容易陷入长期均势的南北对峙中。最终会从短期的军事博弈转为长期的国力博弈。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大致如此。&/p&&p&&br&&/p&&p&&b&四、北部板块合纵下的自北向南(北魏、辽-金、元、清、共和国):&/b&&/p&&img src=&/v2-2262f74aacf54e739e547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23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v2-2262f74aacf54e739e547_r.jpg&&&p&多为宋以后,东北平原农业经济逐渐得到更深度开发,北方少数民族常常入主中原的大方略。包含明朝靖难的北京政权取代南京政权。它对北方的统一,往往打破以往北部板块连横的状态,而是从山西谷道切断西部与东部,再从黄土高原和河北平原同时纵向向南推进。蒙元统一北方后,从西路继续南下巴蜀、云南,最后对东南的南宋形成合围之势。而东北势力则通常从东路继续推进,直下闽粤,最后形成对西南合围之势。这是东北平原加入华夏逐鹿,将版图格局拉大后,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更大规模纵向串联的大合纵。&/p&&p&&br&&/p&&p&&b&五、南部板块连横下的自南向北(吴蜀联盟、东晋、南朝、南宋):&/b&&/p&&img src=&/v2-d5fbd1ed15b35d6ecaa222cd41b8cb3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66& data-rawheight=&2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6& data-original=&/v2-d5fbd1ed15b35d6ecaa222cd41b8cb3a_r.jpg&&&p&江南板块、荆襄板块、巴蜀板块三大南方板块的整合划一,面北协防。这一战略在中国历史上,多次稳定住南方政权,与北方形成长期对峙局面,使体量更大的北方政权短期无法完成统一。但是这一战略下,虽然屡次有突破黄河收复中原的短暂势头,但从未真正北伐成功,没实现过统一。这与中枢移至江南地区后,首尾横向供给线拉长过远,中枢地区的北伐意志因地缘态势而减弱有关。这一战略下,北伐的出击点多在南襄盆地。&/p&&p&&br&&/p&&p&以上是我对统一路径的五个分类,他们有些统一,有些没能统一,但已做成合纵态势。下面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分析这五种统一的路径,以及一些有迹象合纵,却没能成形的短暂政权。&/p&&img src=&/v2-8e364b55fb5ec6cd8e92a027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66& data-rawheight=&2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6& data-original=&/v2-8e364b55fb5ec6cd8e92a027_r.jpg&&&p&宋以前,西部板块合纵下自西向东的统一,占主流。周朝还是封建制度时,取得天下就已经显现出这种自西向东的战略雏形。&/p&&p&周文王灭邘(今河南沁阳,争取到河内,从外控制控制轵关口,白陉口,太行陉口),灭密(陇原高地,今甘肃灵台,稳定后方),灭黎(上党高地,今山西省长治县,从内控制白陉,太行陉,滏口陉,直接威胁商朝殷都),灭崇(关中东部,并迁都到丰京,即西安)。周文王又断虞、芮之讼,把在关中平原到洛阳盆地之间的黄河北岸通道稳定下来。&/p&&p&到周武王克商,有八个明确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国家,称牧誓八国,分别是:庸国(陕鄂渝交界),蜀国(四川成都)、羌国(陕甘川交界)、髳国(重庆巴县)、微国(陕西关中西部)、卢国(甘肃东部,陇原高地)、彭国(南阳盆地)、濮国(渝东鄂西交界)。在当时邦国部族林立的时代,周武王以会盟诸侯的形式讨商,其实是关中政权自西向东吞噬天下的第一次西部板块合纵战略。小邦国小诸侯助阵兵力倒是其次,会盟是要控制这些诸侯随军,以防后方战略形势有变。其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完全掌控全国,也是依靠西部合纵的这个基本盘。&/p&&p&秦朝统一,是第二次实践西部合纵战略。秦国是从陇原迁入关中,后方基本稳定。后来夺取魏国河东(晋南盆地),向西并入巴蜀,之后取楚国宛叶(南阳盆地),占楚国核心区鄢郢(江汉平原),灭东周王畿置三川郡(洛阳盆地)。此时对南方强国楚国,已呈居高临下之势。秦国从河东再进一步,与赵国在上党高地进行长平战略决战,最终对北方强国赵国邯郸呈覆压之势。此时,秦国统一的战略形势已经瓜熟蒂落。这是西部板块合纵战略的第二次体现。&/p&&p&先秦由于时代制约,西部合纵战略是一个数代人经营的长期国策。秦以后,统一大势所趋,战略布局的进程就相当快了。&/p&&p&西汉的统一,也是刘邦以巴蜀为后方,从南郑迅速还定三秦,治所栎阳(西安),紧接着韩信灭魏豹,取河东。第三次奠定了西部合纵的基本盘。之后韩信出河北,刘邦走中原,成就帝业。又经过几代君主在政治上的削藩努力,西汉逐步重回大一统。&/p&&p&之后,周隋、唐两次群雄逐鹿,也是以这样一个西部板块合纵的大方略推进。尤其李唐出身并经营并州太原,是能够顺利取关中代隋,并钳制河北势力的很重要国家战略。具体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安史之乱的平定。玄宗入蜀虽然是避责弃任之举,但也有其影响积极的一面,即玄宗入蜀,面对当时唐朝法统可能随时会分崩离析的境地,将至关重要的巴蜀板块牢牢掌握在唐中央的手中。甚至说,提前杀掉安禄山清君侧的口实,即结党经营巴蜀十几年,有挟天子令诸侯,将巴蜀军阀化之患的杨国忠,实际上可能是玄宗与肃宗的共识。肃宗在两京已失得危局下,留守北方指挥平叛,用郭子仪收复关中,用李光弼死守河东(晋南)和太原,掌控北线主动权,直捣叛军老巢河北。且与西北后方少数民族政权做出让利,结为死盟。这其实也是一次坚守西部合纵战略的布局。依靠这一与创业时期相同的板块战略,两京俱失,几近崩盘得唐朝,竟最终缓过劲儿来。&/p&&p&除了西部合纵战略的成功外,还有几次西部合纵失败的例子。&/p&&p&董卓、李傕势力,处于近乎碎片化的分裂之中。河西有马腾,河东有白波军。但其没能解决这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没有来自这两个板块的安全,即使挟天子也势必难以长久。&/p&&p&马超占据关中后,失败同样是因为河东的晋南盆地还在曹操手里。于是,曹操有条件搞了一次声东击西,把马超的兵力吸引到潼关,却暗自从河内入河东,从蒲津关渡黄河进入关中。马超迅速溃败。这说明,河东的晋南盆地是关中政权必须取得的核心区,没有太行屏障,面对河北势力,关中是极不安全的。&/p&&p&蜀汉隆中对策略的破产,是西部合纵战略失败的另一类典型例子。诸葛亮的“荆州-益州-关中/宛洛”战略,实际上是秦汉隋唐的西部合纵战略的逆向实施。但这次逆向实施的难度显然更大,因为成都作为巴蜀中心是一个聚焦点。从这个聚焦点北伐,面临的却是多点防御。以逸待劳的关中的关防优势更强,与中原的人口经济通道也更为顺畅紧密。尤其当错过关中割据之时机,难度已然逆天。所以传统西部合纵战略次序“关中-益州-荆州/宛洛”通常容易实现。而诸葛亮,最终只能一州之力,去抱残守缺,投机已经很难完整的西部逆向合纵战略。&/p&&p&蜀汉失荆州,是最关键而沉重的一次战略受挫。鲁肃的东吴榻上策也是取荆州,但未提益州,其初衷是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诸葛亮的隆中对,则是逆西部合纵战略,为的是半壁江山,将来一统,格局更大。但两个方案的关键点,都在荆州。没有荆州,蜀汉就失去面对中原的前沿,以及面对东吴的后方安全,更受制东吴,难免偏安一隅。即使还有收复关中,还定西京的战略可能性,但已然渺茫。刘备失去荆州后,感觉到隆中对战略的破产,转而实践夺回荆州,直吞东吴的南方三大板块连横战略。但战略终究只是战略,战术上、内政上无力,战略再有可能性,都只是想法而已。刘备东征,诸葛亮北伐,都象征着汉祚最后的战略困境、摇摆与无力。&/p&&p&&br&&/p&&img src=&/v2-dfe1aada010fc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66& data-rawheight=&2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6& data-original=&/v2-dfe1aada010fcb_r.jpg&&&p&除了西部板块合纵下的自西向东的统一,就属北部板块连横下自北向南的统一居多。但统一效率相比西部合纵,明显要低一些。一旦南方同时形成连横之势,容易进入地缘均势,长期对峙之中。&/p&&p&魏晋是一次。曹操自中原起家,先是横向的取西边关中,再取东边山东青州。最后与河北袁绍决战,终将北方连成一片。北方各版块连横成功后,却遭遇蜀汉与东吴的紧密联盟。面对南部三大板块的同气连枝之势,魏晋与南方形成了三国这样一个长期均势下的对峙。当然,这种长期对峙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内政制度有关,但其宏观层面的表现,就是南京政权与巴蜀首尾太远,南京或成都的政权都容易削弱北伐意志。三国最终统一已是倾向于国力比拼的结果。&/p&&p&再有一次北部连横战略的成形,是关中的前秦苻坚政权。他是先从关中向关东拓进,灭前燕取河北和中原,实现了北方连横态势。北方连横格局完成后,苻坚效仿西晋统一,优先攻取下益州。这次北方统一有很多内政、民族、阶级的因素,从政治角度来讲是半集权,不牢固的。但从地缘形势上来讲,除了荆州江汉平原,苻坚已经取得统一的基本地缘条件。可是意外的是,前秦在东晋江淮防线的正面战场竟一溃千里。其实,荆州之地,恰恰是他与秦汉隋唐统一前的差别所在。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说服占据荆州的临江王保持中立,其实就是偏向自己。而秦、隋、唐的统一中,面对东南盘踞强力政权时,无不先取荆州的江汉平原,占据上游优势。前秦苻坚在攻取宛襄后,面对桓冲这样的强势军阀,并未平定整个荆州,数万嫡系精锐仍被牵制,就强行冲击江淮防线,试图一战而攻灭东晋中枢。他和蒋公一样,太喜欢名义上的统一了。而东晋桓家的十万荆州兵,牢牢牵制着部分前秦主力,而让苻坚在东线正面战场上不得不更多依靠异族降卒,也是淝水无厘头战败的原因之一。即使是此前西晋灭吴的这次国力压倒性战争,西晋也是多路出击,攻击建邺的同时,已经取得了在长江中上游的主动权。假设苻坚能有耐心先取桓家的荆州江汉平原,从长江上游和江淮平原两路对东晋中枢施压,结果或大为不同,也许苻坚内部的政治地雷会得引爆迟一些,让他过一把西晋短暂统一的瘾也不错。&/p&&p&说起南部连横,属魏晋南北朝时间最长最密集。东晋南朝发动的几次北伐,主要有襄南一路在西,和江淮一路在东。从荆州九郡的南襄盆地入武关,向西直接逼近长安和关中,面北可威逼洛阳。这一路祖狄北伐尝试过,刘裕北伐也同时从此路出击。荆襄是桓温大本营,桓温更是以此路北伐扩展自己实力。但这路,历来不为远居江南的南京中枢所提倡。即使有此一路,也多为配合协防以策应江淮东路北伐,在西边进行牵制。应该说,荆州板块,不仅是南方政权实施连横的关节和存活屏障,也是南方政权历来破局西部合纵和北部连横的战略主动权支点所在,更是威胁江南政权的上游高地所在。东晋桓氏,南梁两萧氏,都是依此起家。北宋的的南部连横,也是均势较持久的一次。最初的岳飞北伐,正是从南襄盆地一路收复中原。而从东路江淮北伐,虽然能取得短暂成果,却终会因江南中枢对淮河以北的控制之难,而功亏一篑。东晋的几次北伐莫不如此。刘裕无法消化后秦。兵力中心与政权中枢的重合与偏离,是一个南方连横局面下,很少能解决的地缘政治死结。&/p&&p&南方连横无法在北方分裂时北伐统一,但北方连横完成时,却相对容易打破南方连横。关键点,还是在荆襄。荆襄这一要地,对南方政权太重要了。北宋的统一,就是在五代已经做成长期北方连横之势的情况下,选择先掐取荆州,隔绝巴蜀,阻断江南上下游。取荆州破掉南方连横外交之势,巴蜀和江南各方势力,基本都没有费多大力气就收入囊中,甚至不战而胜。这种先拿荆州的北方连横统一战略相对就很成功。但不费力气不运动,肌肉不发达,北宋的准统一,基本在收复南方和灭亡北汉后,就停滞不前了。早前的南北朝均势之被打破起点,就是侯景之乱后,荆襄北部,南襄盆地,江汉平原被北朝趁势取得,南朝便开始一路势颓。后来的南明政权,则是面对巴蜀有大西,荆襄有大顺,根本无法形成南方连横,无法与北方均势对峙。&/p&&img src=&/v2-57caba1f9b60b404d89f1d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66& data-rawheight=&2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6& data-original=&/v2-57caba1f9b60b404d89f1d_r.jpg&&&p&历史上,有过两次东部板块合纵下的自东向西:一次是大平原东北方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一次是大平原东南方的明太祖朱元璋。&/p&&p&东汉开国,起家自河北。刘秀虽然成名于南阳集团,但称帝一统的资本是河北集团。刘秀在河北整合各方,以统一的河北为腹地,重新夺回中原。此时东南归附。整个东线合纵成功。之后,刘秀在北插入关中,在南收复荆襄。把隗嚣、窦融、成家和更始残余封锁在第二地理阶梯以内。最后向北平定河套,再向西定陇原,向南复巴蜀。从北向南,由开阔区向封闭区,依次推进,实现统一。这是一次典型的自东向西统一。&/p&&p&河北板块其实一直是逐鹿天下的台面竞争者。宋以前,河北的中心在殷邺邯郸一带。从黄河改道图来看,黄河是逐渐南移的,殷商、邯郸、邺城时期,这里都是临近黄河天险的形胜地带。宋以前,最受黄河改道影响的地区,也当属河北地区。曹操后期的方针,也是经营邺城,以河北为后方腹地,稳定经营。只是曹操没能拿下江东孙权,未能实现战略目标,转而进入南北均势。可见河北一直是帝业之乡。也非常适合自东向西的统一模式。&/p&&p&明朝开国,一般被认为是唯一一次从南到北的统一。从都城方位来看的确,但是本质上,推进路线其实是从东到西。朱元璋的南京政权,和东吴、东晋、南朝,那些走南三板连横策略的南方政权是大大的不一样。从朱元璋的统一路径就可以看出,朱元璋除了拿下对江东平原政权至为重要的上游江汉平原外,并未将华南和东南进行先期整合。而是灭张士诚,一路向山东进行兼并。取得山东半岛后,再定中原,进河北。将华北平原尽收之后,与东汉光武帝相同,将残余实力逼入第二地理阶梯,再向西横插一杠子,先入关中,隔绝关中以南、以西、以北三方。当他在西北清剿元朝残余势力,最后才攻灭盘踞巴蜀的大夏。这一独到的统一战略,朱元璋自己就讲的很清楚:“元建都百年,其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明朝与东汉的都城方位虽不同,但皆是自东向西的统一。&/p&&p&后来的太平天国,虽然有北伐之志,但是从内政能力上来说,不具备足够的逐鹿政权属性。太平天国对江汉平原尚不能收入囊中,何况湘军的崛起,正说明没有江汉上游屏障,根本没有江南(江东)割据势力的未来。清廷的重点也是从荆襄板块,对太平天国侧面截断和蚕食。朱元璋是先定荆襄,再北伐,无论南京政权选择南部连横还是东部合纵,荆襄都是必取之地。你不取人家,人家也一定会先拉你后腿。&/p&&p&东部合纵下的自东向西,与西部合纵下的自西向东是一个对向推进过程。自东向西的关键在于,西部是否分裂状态,能否掌握上党晋南、荆襄南阳这些侧翼重镇。毕竟自东向西是对西部分裂势力逐个击破。如果直面统一西部政权下的函潼天险,如果没有王朝末期内部瓦解因素推动,北方也会形成东西魏般拉锯态势。&/p&&p&明朝是唯一一次南京政权实现了大一统。就是因为没有奉行吴蜀、东晋、南朝的半壁思路,巴蜀、荆襄、江南三大板块连横战略。从蜀吴联盟第一次采用南部板块的连横战略开始,东吴、东晋、南朝、南宋等江南政权,就都能稳定下国祚,保有半壁江山,与南方形成长期均势。但历史上却从未以此战略统一过。其最终命运,也通常是巴蜀、荆襄被最终蚕食。&/p&&p&&br&&/p&&img src=&/v2-7d4cb17cfd06c1cef5309f0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66& data-rawheight=&2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6& data-original=&/v2-7d4cb17cfd06c1cef5309f0b_r.jpg&&&p&江淮平原、江东平原,及黄淮海平原,加上山东丘陵区域,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中国腹地平原——华夏大平原。北京位于北角,南京(含杭州)位于南角,洛阳位于西角。而西角又有一个优质的延伸地块,即向第二地理阶梯插入一把钢刃形的狭长关中平原,是长安所在。这三个角,就是中国历代政权定都频次最高的四大古都。长安与北京,是外向型首都。南京与洛阳,则显内向型。南京地处南方,并无强敌近患,对北方外部压力中心难免鞭长莫及,所以多为南方政权都城。而明朝这一次统一,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不以整个南方为腹地,不以长江流域划线,而是平原南角之资,直接北进争夺华夏大平原。明朝和东汉,一南一北,统一的关键点都在于,最先把这个三角形平原全部收归囊中,再去解决其他版块。而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无法实践明朝这一次先东再西,先北后南的战略,则是因为始终没能有效控制河北平原,尤其是在北京紧连的东北平原已经沦陷的前提下,先转而向西,乱掉方向。当然,从宋朝东北平原板块加入逐鹿以后,先前华夏大平原内部的地缘平衡已经被打破,持续到今天的一种更强势的统一路径出现了,即更大版图格局中,北部板块合纵下的自北向南统一。&/p&&p&北部板块合纵下的自北向南统一,北魏最先干过。来自蒙古高原上的鲜卑北魏,先是把剑插入吕梁、太行两脉合围的谷道,即山河表里的山西,这道在河北和关中斜向上,互为墙垒的屏障和通道。这是先切断东西的通联,然后纵向从幽云(幽为北京一带,云为山西大同朔州一带,即北魏首都平城)方向推进取得河北,再从阴山河套方向纵向取得关中。这是蒙古高原势力的第一次统一尝试。&/p&&p&北宋时期,幽燕屏障一直无法收复,华夏大平原北角的幽州(北京)也一直被控制在蒙古高原政权——辽的手中。当东北崛起的金灭了辽,转而南下的时候,再次纵向深入占据太行山一脉,经过反复争夺,同样是先从幽燕下河北,沿山西再取关中,尽收北方,与北魏相似。&/p&&p&蒙元的统一,也以山西吕梁、太行为轴,两侧同时向南纵向推进。但元统一北方后,是从西部最先贯穿到巴蜀、云南,最终对东南形成合围之势。而清朝统一,以及解放战争中最先夺取东北平原的共和国军队,则是从东部纵向南下贯穿福建、广东,再向西南合围。明代以后,高寒作物逐渐引进和推广,东北平原的人口经济、农业权重和地方实力得到逐渐增强。明以后从东北进入华夏大平原的势力,比如清军,伪满日本侵略者,解放军的进军路线是比较相似的。&/p&&p&以上这些,就是对各朝统一的路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还有过一次西部合纵战略的历史机遇,即李自成的大顺政权。&/p&&p&关中平原的农业经济自宋以后已经衰落,但偏守一方并非不可为。李自成已经掌握大关陇板块的基本盘,但在内战和战略上并不成熟。他把颠覆明朝中枢作为政治目标,而无视宋以后,已经数次入主中原,完全不应该被忽视的东北板块及清朝势力。他攻灭北京明政权,其实反而是让自己失去了面对更强悍的东北外族之缓冲和屏障。如果他当时能够走要求明朝承认封王的政治路线,向北巩固山西防线,向南进取巴蜀,在内政上加强治理,开放文官渠道以笼络地方乡绅,谋求与明清形成鼎足均势,以西部合纵之势长期图谋天下并非不可。他没有像历朝关中政权一样向巴蜀用兵以弥补关中经济体量不足的劣势,形成对荆襄的俯视,却贸然向北进兵,灭了北京政权,让自己暴露于清军铁蹄之下,让自己与南明在政治立场上失去回旋的余地。他的败笔在一味向北攻击明廷,而未实践传统西部合纵战略的向南补入巴蜀。&/p&&img src=&/v2-fd434fd4f47ef135e90f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577& data-rawheight=&8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77& data-original=&/v2-fd434fd4f47ef135e90f8_r.jpg&&&p&李自成能走吕梁太行间谷地通道,直抵大同,从居庸关攻破北京,足以说明关中政权仍留有宋朝以前对河北中心城市的战略威胁。抗日战争也说明了,即使军备、经济上都有明显差距,仅凭借地理形胜,西部合纵对东部仍留有一定保全性的战略优势。但是经济权重倍增的东北平原,卷入天下逐鹿之势后,唐以后庶族地主阶级成为主流,儒家天无二日的忠孝意识让非民族性的分裂失去法统支持后,分裂的频率和程度越来与小,西部逐鹿的创业型政权几乎没有机会再出现过。除了短暂的明初和民国国民政府,可以说金、元、清、日本侵略者、共和国,都是以紧邻的蒙古高原东南部或东北平原为根基,纵向南下,且这条路线也越发偏东。而且明朝也是被镇守幽州的藩王在东线南下夺权,随后迁都北京。可以说,宋以后是东北方向势力一枝独秀的时代。这是此前长安多为内部竞争中胜出的创业之都,而北京则多为蒙古、东北势力,及华夏平原的选迁之都,二者区别就在这里。关中贯联着山西谷地,仍是长期以来能够迅速威逼北京的重要板块,以及北京王朝维系第二地理阶梯北、南、西三个方向的经略前沿。长安为都的岁月,也不乏渔阳戍边,白登之围,刘秀称帝,安史之乱,这些来自河北板块的威胁。所以西安也一直是宋以后各王朝重点看管得对象,总是给予一定超越其经济规格的政治待遇。&/p&&p&还有叛清后占据巴蜀的吴三桂,如果能北上关中,或可挥师山西,直逼北京。如果能东下荆襄,则可覆压南京,以图半壁。但历史和吴三桂的进军路线都一次次证明,以巴蜀为根基,无论是东讨荆襄,还是北上关中,难度都很大。六十岁才被迫造反的吴三桂,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可聚焦西部合纵或南部连横,其中任何一个长久战略。&/p&&p&中国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外围有高山为屏障,既难出,也难进。即使唯一海拔较低的高原,蒙古高原,那些生活其上,与汉地一直缠斗的一波波游牧民族,其实也是被山峦环绕的地形。所以他们也经常能够统一草原,目光也会经常放在目之所及的富饶南边——汉地。而汉地的核心大平原,又非常集中于东部,一马平川,没有被分割成多块。因此,华夏早期,外围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就都落后于富庶得华北平原。华夏农业核心区,自然地形成了安土重迁得农耕文明高地,并不断向周边扩散辐射,逐渐纳入,直到尽收东亚山峦内所有的土地。我们的农耕文明也因此十分稳定,不像同纬度的罗马帝国,并没有核心区平原的地缘辨识度,仅仅依靠地中海为交通纽带,一个狭长伸入地中海的半岛为中心,统领着四面海岸线上,多片隔海得农业经济高地。从地缘上看,这就无法逃离最终分崩离析且难以重新聚合的命运。事实上,罗马帝国本就是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今天也是不同的文明区域,本质上就与早早进入文化共识的华夏禀赋不同。农耕的华夏文明信仰祖先崇拜,在稳定地耕作活动中,信奉天道酬勤的天人观,得以绵延数千年之久。即使异族入华,从地缘经济角度来讲,也唯有顺应这种农耕社会的制度,才能尽享华夏富足的农业经济存量。我们这片核心大平原,又偏于北方,所以北方作为农业经济高地,统一的条件优势更强。后来新晋的东北肥沃大平原,更是处于华北平原的东北方向。北京这块区域,作为两个大平原的连接点,自然而然成为了农业社会历史近数百年以来的首要选择,尽管好像没有一个定都北京的朝代是在这个区域进行初创。&/p&
地图各板块纵向串通整合为合纵,地图各版块横向贯联并接为连横。这里算是借用战国的合纵连横概念来解释统一路径问题。在我们印象里,一般的统一路径,好像都是自北向南,只有明朝是自南向北。但实际上,退可稳定国祚,进可统一天下的基本盘大概有五种:一、…
&figure&&img src=&/50/v2-14ed7991c5bbbe6c6f5c_b.jp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50/v2-14ed7991c5bbbe6c6f5c_r.jpg&&&/figure&&p&&b&这是【被国境线分割的民族】专题第二期文章。&/b&&/p&&p&&b&本文共6455字,12张地图,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b&&/p&&p&----------------------------------------------&/p&&p&拉达克分离阿里的原因:外敌入侵&/p&&p&分离时间:1842年至今&/p&&p&分管国家: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p&&h2&&b&一、引子&/b&&/h2&&p&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应该很多人都看过,最后一幕主角带着一群孩子嬉闹的场景就取自印控克什米尔的&b&拉达克&/b&一侧的班公错。&/p&&img src=&/v2-4a9b932afc1dcc43dfeb8b_b.jp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v2-4a9b932afc1dcc43dfeb8b_r.jpg&&&img src=&/v2-272c41fa5c49e35bea88a_b.jpg& data-rawwidth=&1128&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8& data-original=&/v2-272c41fa5c49e35bea88a_r.jpg&&(拉达克与阿里位置关系示意图)&h2&&b&二、拉达克历史&/b&&/h2&&p&&b&1、公元7世纪,阿里地区(象雄)首次纳入西藏版图&/b&&br&&/p&&p&公元7世纪,吐蕃王室首次同象雄王室联姻,并征服了象雄,这是阿里三围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臣服于西藏政府,但是这时西藏政府对象雄的掌控力非常弱。直到松赞干布时期,为了搞定象雄,松赞干布把亲妹妹玛嘎嫁给了象雄王李迷夏,随后因妹妹与妹夫不合,松赞干布大义灭亲,出兵象雄,拿下了妹夫象雄王李迷夏。至此,吐蕃在象雄设官,征兵赋税,象雄正式纳入西藏政府的版图。&/p&&p&&img src=&/v2-9fb7e4f23a1b03e49d49d766fe95bfae_b.jpg& data-rawwidth=&1108& data-rawheight=&6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8& data-original=&/v2-9fb7e4f23a1b03e49d49d766fe95bfae_r.jpg&&(公元7-8世纪吐蕃政区图)&/p&&p&&b&2、公元9世纪,三分阿里&/b&&/p&&p&公元842年,玩了两百年的吐蕃挂了,西藏各地陷入一片人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9世纪末,末代赞普的孙子尼玛衮逃到了象雄的布让地区(今西藏普兰),尼玛衮不但名字非常个性,个人魅力应该也很强,空手套白狼拿下了象雄部酋的千金,翻身做主人,收复象雄旧部,改称“阿里”,阿里在藏语的意思里就是“我的土地”。&/p&&p&在尼玛衮快死的时候将自己王国分封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把玛域(拉达克)分给了大儿子,把布让(普兰)给了二儿子,把象雄(古格)给了三儿子,从此,玛域、布让、象雄统称为“阿里三围”,三子在各自的封地实行统治,逐渐形成了拉达克、普兰、古格三个割据政权。&/p&&p&&img src=&/v2-dee26ecf6cbea5da8c0b_b.jpg& data-rawwidth=&1132& data-rawheight=&7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2& data-original=&/v2-dee26ecf6cbea5da8c0b_r.jpg&&(公元10世纪,阿里三围)&/p&&p&&b&3、 公元13世纪,拉达克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b&&/p&&p&从10世纪到13世纪,西藏地区一直处于群雄割治的局面,直到蒙古人来到了西藏。&/p&&img src=&/v2-f7bf74dafde62_b.jpg& data-rawwidth=&1341& data-rawheight=&7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41& data-original=&/v2-f7bf74dafde62_r.jpg&&&p&(元朝西藏政区图)&/p&&p&元朝时,西藏地区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远在北京的元朝皇帝设立了一个叫“纳里速古鲁孙元帅府”来掌管阿里三围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元帅两名,并修驿站、查户口,让阿里三围地区的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北京的关怀。这种关怀一直持续到明朝末期,16世纪末,中原王朝的光芒已经无力笼罩阿里三围,西藏各部纷争不断,藏王势力日衰。&/p&&p&&b&4、
穆斯林绿化拉达克失败×1&/b&&/p&&p&拉达克不但是西藏文化的最西端,还是西藏唯一一块被伊斯兰教半包围的地方,拉达克的西面和北面都是绿教地区。16世纪,在拉达克西北的巴尔蒂斯坦土王对拉达克这块瘦肉已经蠢蠢欲动了,一直想来拉达克传教。直到1600年,巴尔蒂斯坦土王瞅准西藏各部纷争不断的时机,发难拉达克,拉达克的军队在传教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穆哥哥在阿里地区长驱直入,一直传到了玛旁雍错附近。&/p&&img src=&/v2-00b214ded1a2ff46a4a634e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v2-00b214ded1a2ff46a4a634e_r.jpg&&&p&然而,阿里作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当然不是盖的,没过多久巴尔蒂斯坦的穆哥哥就高反受不了了,巴尔蒂土王只能下令退兵,但是土王又担心幸苦传教的拉达克地区绿化的不彻底,便使出传教杀手锏--通婚大法,巴尔蒂土王将自己的穆斯林女儿嫁给拉达克王央降南杰,幻想出现国母绿全国绿的局面出现,但是同以往的状况不同,这次的通婚大法缺少群众基础(底层人没有通婚),遭到了拉达克的佛教教徒强烈抵制,拉达克的喇嘛直接宣称央降南杰的穆斯林老婆是佛教度母的化身。等到穆哥哥都撤退后,拉达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佛教大恢复行动,最终绿教传播失败。&br&&/p&&p&&b&5、
穆斯林绿化拉达克失败×2&/b&&/p&&p&17世纪中叶,拉达克碰到了一个比巴尔蒂斯坦更强大的传教者--莫卧儿帝国,此时莫卧儿帝国的国王是奥朗则布(就是修泰姬陵那位的儿子),他是位狂热伊斯兰教徒,热衷于将真主的光芒撒往世界,他在1664年命令克什米尔官员遣使拉达克,提出要求:拉达克需要以奥朗则布的名义念“呼图白”,兴建清真寺,如果拉达克不从,将武力传教。此时拉达克王觉的自己实在是没能力抵抗莫卧儿帝国的武力传教,便从了奥朗则布,沦为莫卧儿的保护国,名义上改信绿教,但大多数拉达克人此时还是佛教徒。&/p&&p&&img src=&/v2-cbb983317aaddbf510a239_b.pn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cbb983317aaddbf510a239_r.png&&(17世纪初的莫卧儿帝国)&/p&&p&拉达克名义上的绿化招致了拉萨政府的不满,1681年五世达赖喇嘛派出一支2500人的大军进发拉达克。依然,拉达克兵败如山倒,拉达克王向奥朗则布求援,莫卧儿帝国派出军队驰援,在一个叫贾格亚尔的地方同拉萨军队决战,这场战争的胜负众说纷纭(莫卧儿和拉萨各说各赢了),不过就结果来看,应该是莫卧儿军队取得了胜利:此役之后,拉达克每年向德里进贡双色马18匹、麝香18个、牦牛尾18条,拉达克王改取教名阿基巴特·汗,都给拉达克老大名字改绿了,应该是拉萨军队说谎了。&/p&&p&没过多久莫卧儿王朝便后院起火,德干高原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莫卧儿国力衰弱,撤走了驻扎在拉达克的军队。这一走,拉达克的汗慌了,上次我只是名义上的绿,达赖大哥都来收拾我了,这次我名字都绿了,莫卧儿的兵走了之后,他还不来弄死我。于是,拉达克王便向拉萨请降,1684年,拉达克与拉萨达成协议:拉达克重新归属西藏藩属,并将之前侵占的古格、日土还给拉萨直接管辖,每三年向拉萨进贡一次。至此,拉达克重回西藏怀抱,绿化失败×2。&/p&&p&1720年,清朝驱除了在西藏的准格尔势力,确立了对西藏的直接统治,藩属于拉萨的拉达克第二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p&&img src=&/v2-c62617a08dcb50cee772533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6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c62617a08dcb50cee772533b_r.jpg&&&p&&b&6、19世纪,拉达克划入克什米尔&/b&&/p&&p&进入19世纪,清政府实力日益削弱,已无力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对西藏边缘的属部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此时的拉达克处在各种势力交合的接口,西北的穆斯林,西南的锡克教势力,包括南部的东印度公司,都想将拉达克据之己有。&img src=&/v2-92dddfc4dc2fd2abd5da78_b.jpg& data-rawwidth=&602& data-rawheight=&4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v2-92dddfc4dc2fd2abd5da78_r.jpg&&&/p&&p&(19世纪拉达克的地缘政治图)&/p&&p&1834年7月,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多格拉人出兵5000人进发拉达克,拉达克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大军无能为力,便向拉萨的驻藏大臣求援,然而最终结果只有4个字:拒之弗纳。在经历了四次反抗-镇压--反抗-镇压的轮回后,终于,于1839年,拉达克沦为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附属,如此,奠定了今日的查谟-克什米尔的版图。&/p&&img src=&/v2-14ed7991c5bbbe6c6f5c_b.jp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v2-14ed7991c5bbbe6c6f5c_r.jpg&&&h2&&b&三、拉达克概况:&/b&&/h2&&p&行政中心:列城&/p&&p&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p&&p&人口:27万,是印度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p&&p&&img src=&/v2-f271e350d55bf5bea709e_b.jpg& data-rawwidth=&890& data-rawheight=&5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0& data-original=&/v2-f271e350d55bf5bea709e_r.jpg&&(拉达克在印度的位置)&/p&&br&&p&&img src=&/v2-2baccc10d90d2b7cd0f0b_b.pn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9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v2-2baccc10d90d2b7cd0f0b_r.png&&(拉达克在藏文化区的位置)&/p&&br&&p&&img src=&/v2-e7ff86db42b9db17bfe070e205ee0ec9_b.jpg& data-rawwidth=&1182& data-rawheight=&8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82& data-original=&/v2-e7ff86db42b9db17bfe070e205ee0ec9_r.jpg&&(克什米尔地区语言地图)&/p&&p&&br&&img src=&/v2-da17dc885b4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v2-da17dc885b4_r.jpg&&(克什米尔宗教信仰地图)&/p&&br&&p&&img src=&/v2-ed51a630d00fe44cb4da24_b.jpg&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 data-original=&/v2-ed51a630d00fe44cb4da24_r.jpg&&(位于拉达克的Phugtal Monastery,目前还只能徒步前往)&/p&&br&&p&ps:部分地图是我翻墙找的,仅供示意说明使用,本人坚决反对印度在藏南及阿克塞钦的领土要求,请大家忽视印度立场国界线。&br&&/p&&p&【被国境线分割的民族】专题其他文章:&/p&&p&&a href=&/p/& class=&internal&&【地图说】被国境线分割的印度“五川省”--旁遮普&/a&&/p&&br&&p&&b&私人分享请随意,禁止转载&/b&&/p&
这是【被国境线分割的民族】专题第二期文章。本文共6455字,12张地图,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拉达克分离阿里的原因:外敌入侵分离时间:1842年至今分管国家: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一、引子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
&p&有一年某市要将某军营外一条路拓宽为城市主干道,初步规划是修成双向六车道加高架桥,规划报到军方,答复:不同意。市政府秘书长到军队协调,作战部门领导挥挥手:“小同志这里没你说话的份。”无奈,副省级的市委书记亲自找到该单位政治主官,该领导是一位平时非常好讲话的将军,面对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市委书记,该领导就说了一句话:“军事地形上讲究制高点,你的高架桥从我旁边过,居高临下,绝对不行。”&/p&&p&市政府遂将高架桥方案改为隧道,工程预算翻了三倍。&/p&&p&(注解:高架桥从营区边跨越而过,将使得营区内的军事活动一览无遗,而且居高临下可阚制营区内重要目标。军方有权根据《军事设施保护法》第十二条相关条文予以否决。至于市政府采取任何建设方案,与军方都不产生经济关系。)&/p&&p&【但是十年后,同期另一条按照高架桥方案拓宽的主干道就因为城市发展速度超出预期,建成仅十余年的高架桥就因流量饱和、噪音污染、空间影响等原因炸毁,重新跟军营边那条路一样修成了隧道。这是后话。】&/p&&p&对于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来说,研究地形是一种基本的军事素养,这在军事学分支下就是军事地理学和军事地形学(战略层面通常叫地理、战役战术层面通常叫地形)。哪怕是到今天,无论是班排战斗骨干的专业训练,还是军校生长干部学员的共同课目教学,都有《军事地形学》一课。我军最擅长大兵团作战的两位优秀军事指挥员:林彪和粟裕,都是极其酷爱研究地形看地图的人。&/p&&p&林彪最喜欢捧着一盘炒黄豆,一边嚼一遍研究军事地图,一研究就是好半天,当年东野司令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林总研究地图的时候不能打扰”。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杨成武从抗大一期毕业,军委要杨成武去当师长,委托林彪代表军委跟杨成武谈话,杨成武后来把这次谈话总结为《如何当好师长》,里面一共9个方面内容,第四部分就是研究地图,这一段话讲的非常精辟:&/p&&blockquote&四、要有个活地图。指挥员和参谋必须熟悉地图,要经常读地图。熟读地图可以产生见解,产生智慧,产生办法,产生信心。读的方法是把图挂起来,搬个凳子坐下来,对着地图看,从大的方向到活动地区,从地区全貌到每一地段的地形特点,从粗读到细读,逐块逐块地读,用红蓝铅笔把主要的山脉、河流、城镇、村庄、道路标划出来,边读,边划,等到地图差不多快划烂了,也就差不多把地图背熟了,背出来了。在熟读地图的基础上,要亲自组织有关指挥员和参谋对作战地区和战场进 行实地勘察,核正地图,把战场的地形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都装至脑子里去,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影,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这样,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下,可以比敌人来得快,争取先机,先敌一着,掌握主动,稳操胜券。 &/blockquote&&p&电影《大决战:平津战役》里面有个镜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几位东野首长到达了位于河北蓟县孟家楼村还未开设完毕的前进指挥所里,墙上的军用地图还没贴好,林彪就让参谋长刘亚楼开始汇报战场态势,刘亚楼汇报完,林彪做出部署调整:“随后跟进的一、二、十二纵,不必绕行冷口,直接走这里,山海关。” 然后教鞭点在了墙壁上还没贴地图的空白处,作战参谋赶紧推上了空白处的地图,林彪教鞭所指出正是山海关。&/p&&img src=&/v2-7db5aa1a974cf7ea6d80f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29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v2-7db5aa1a974cf7ea6d80f_r.jpg&&&br&&p&粟裕将军也是个图痴,一辈子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不喝酒,就爱研究地形看地图。战争年代每到一个地方,粟裕就要把1:50000的军用地图满墙钉起来,用他标志性的动作,搬个椅子,反过来坐着,两手扶着椅背,全神贯注地看地图、背地图,或者站在地图前,边看边沉思,有时能连续看上几天几夜。还经常要亲自勘察地形,核对地图是否准确。解放后进城了,别人在繁华的大街上逛商店看商品,粟裕还在琢磨这个街区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固守。别人开始对军衔、轿车、住房、排场产生更大兴趣,他最心爱的还是手枪、地图、指北针、望远镜。别人因江河巨流和名山大川的锦绣风光引发无限感慨,他眼中的这些皆是过去发生过战斗、未来仍可能发生战斗的场所。别人大部分精力被官场风波、政治起伏耗尽,他大部分精力仍然花费在地图前,用放大镜端详世界上哪里发生了动荡,站在那里默默地想,一看就是半天。他一辈子没有学会用其他眼光,只会以军人的眼光审视、分析、判断眼前这个世界。&/p&&p&不好意思上面讲了很多有些跑题了,下面简要谈一谈如何分析判断地形的军事价值。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地形判断通则,也就是从军事角度分析地形的方法论。第二个就是战场地域结构,也就是从军事角度对重要价值地形的定义。从指挥员和军事地形学的角度讲,地图只是对地形的间接描述形式,所以我下面的内容没有局限于对地图分析,识图用图是另一种军事技能。&/p&&p&&b&一、地形判断通则与分析&/b&&/p&&p&军事地理(地形)按照规模层级区分为战略地理、战役地理和战斗地理(地形),但无论是战略、战役还是战斗,在分析判断地形中都有着 “通则”,对地形的判断务必要围绕“通则”展开。在战略战役层面共性的通则就是:&b&通达性、机动性、障碍性以及隐蔽性&/b&;在战术层面的通则就是:&b&观察射界、隐蔽遮蔽、机动障碍以及防护。&/b&判断一个地点或者地区的军事价值,应当围绕以上几个属性来。&/p&&p&&b&(一)战略战役地理通则与分析&/b&&/p&&p&&b&1.通达性&/b&&/p&&p&在地理上,通达就是两地之间可以通过或者互相传递信息;通达性则表示其通达的程度,通达性与两地之间的障碍性有关,然而与交通和通信方式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两地之间徒步可通达、但车辆则不一定通达,甚至间的通达性可能相差甚远;同样,履带式车辆通达良好时,可能轮式车辆就通达性很差;还有的就是陆上不通达,只能通过空中机动通达。通达性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对象、地域、方式、程度。&/p&&p&通达性是战场分析的重要内容,指挥员应当从区域地理景观的角度出发,根据作战行动的规模、方式对战场通达性进行分析,尤其应当注意空间时间变化特征,并把地面通达性的改造作为战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地形角度上讲,山地的地形通达性最差;丘陵往往具有较好的地面通达性,但通达具有方向性;平原地面通达性最好,且方向性不受限制。举个例子,青藏高原就是通达性极差的地形,在清代驻藏大臣入藏履职有时并不是从青海、四川入藏,而是先坐船到印度,再从印度翻阅喜马拉雅山的山口入藏,所以50年代18军入藏的过程就极其艰险,青藏线、川藏线的修建也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而中印之间的边境军事对抗,也是围绕一个个的山隘通路进行。&/p&&p&&b&2.机动性&/b&&/p&&p&指部队运动的总能力。包括部队运动和机动速度、投送方式和运输系统的自由度、对季节变化的适应性、克服环境障碍的能力,以及对部队编成的限制等。机动性深受地域及其地理特点所控制,乃至使地域的机动性成为部队机动性的重要标志。&/p&&p&战场环境中对机动性起控制作用的就是交通网系统,作战区域内的交通网系统是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网,公路铁路网在平原区一般是网状,而在山区则成路线汇集形成瓶颈地段。但较小范围内的机动性还要受地域结构特征及越野通行能力的限制,提高机动能力,还要考虑到部队的编制装备。机械化战争时代很多作战是围绕公路铁路交通线展开的,既是由于机动性的重要性决定的。&/p&&img src=&/v2-08df863af58df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1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08df863af58df_r.jpg&&&p&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就是因为国民党的作战意图是围绕津浦铁路徐蚌段展开的,尤其是徐州是津浦线和陇海线的交汇处,是铁路交通线的枢纽。&/p&&img src=&/v2-49cafeb609fc11c3c6c80c44e85bf6e4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v2-49cafeb609fc11c3c6c80c44e85bf6e4_r.jpg&&&br&&p&&b&3.障碍性&/b&&/p&&p&这是限制地域通达性和机动性的主要因素,通常由障碍物和障碍条件所构成。如自然条件的地貌、水系、气候;人工条件的城市、城市群、地域性水利工程等。战略层次的障碍主要以全国为背景,其中地貌和水系通常指主要山脉和主干河流的走向、规模和分布;气候多指寒冷、酷热、干旱等区域性特殊气候;城市重点指城市化地区;水利工程则指按全国规划建成的平原和较平坦区域的主干农田水利工程。&/p&&p&障碍性是与通达性相反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军兵种,其障碍性和障碍程度均不同,同时障碍性不仅对攻防双方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不同的技术兵种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虽然克服地面障碍的能力在增强,但同时具有制约作用的新的障碍必定出现。解放战争中的长江、越南战场上的丛林,都是对作战行动影响极大的障碍。&/p&&p&&b&4.隐蔽性&/b&&/p&&p&相对于以上属性,隐蔽性主要存在于战役层面,是指战役地域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对作战行动的隐蔽程度。隐蔽性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达成突然性的基础。地理景观对隐蔽性起决定性作用,通常当地理要素多变化大、地理景观复杂时,其隐蔽性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为适应战役行动所需要进行的人工设施与环境改造也是提高战役隐蔽性的重要补充手段。&/p&&p&除此之外,支援和保障战争的实力、潜力、能力、凝聚力也是战略战役层面的地理通则,由于跟战术联系不是很紧密,在此不多赘述。&/p&&p&&b&(二)战术地理通则与分析&/b&&/p&&p&&b&1.观察与射界&/b&&/p&&p&观察,是用目力或者仪器器材,对一定区域目标进行的监视和察看。观察的效果直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如地表起伏、植被分布、雾、霾、雨等状况,以及居民地和人工建筑等。观察在战斗中具有直接的军事意义;射界,则指火器不变动发射阵位所能射击到的范围。其大小是由火器性能和环境条件决定的。直瞄火器和曲射火器受地形、植被、建筑物的影响不一样。直瞄火器的射界与通视观察和武器性能有关,曲射武器的射界受弹道和地形影响,不通视的地方也可能在曲射武器的射界内。&/p&&p&在能见度受限制的情况下,直瞄火器的射击效果较差,而不对运动面临的威胁则较小;此外视界和射界因武器性能的不同而对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比如山头和楼顶很适合设置观察哨和雷达之类的侦观阵地,但却很难成为直瞄兵器的理想阵地;相反,坦克、导弹和机枪则必须配置在最能发挥武器效能,射击死角最小的地方。&/p&&p&&b&2.隐蔽与遮蔽&/b&&/p&&p&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隐蔽和遮蔽行动的总称,目的是使得敌人发现不了目标,方法是利用地形、构工、伪装;另一层含义是,地形或物体所具有的遮蔽或隐蔽价值。隐蔽遮蔽是对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包括直接利用地表起伏和地貌形态形成的观察死角和利用地理景观特点进行的伪装。&/p&&p&地形上,斜坡、褶皱和低洼地等提供的掩蔽条件对于提高指挥所、间瞄射击、预备和支援部队的防护能力,保存部队实力来说非常重要。虽然现代战争中火力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地形的防护隐蔽作用,但合理利用地形掩蔽,仍能达到必要的防护效果。&/p&&p&&b&3.障碍与机动&/b&&/p&&p&“障碍物”是影响通行、机动的直接因素。障碍物因机动或通行的实体不一样而有所不同;同时由于战斗地幅的限制,障碍物的作用尤为明显和重要。应当对战斗地幅的地域结构进行充分分析,以利用自然障碍和根据战斗需要进行人工设障。机动在战术上是部队和分队为达成集中优势兵力,或者改变战斗目标和方向,有组织的迅速移动兵力火力。机动能力深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尤其在实施兵力兵器机动时,地幅内的地形、植被、土质、水系、居民地和道路等均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对于战斗来讲,越野机动是最为重要的机动方式,也是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机动方式。&/p&&p&比如说,道路、山脊、河谷和平原有利于部队的快速机动,而沼泽、密林、沙地以及只能通过隘口或只能借助徒步才能通行的起伏地和山地,都会减缓机动速度,甚至城区往往也会成为部队机动的巨大障碍。当作战区域内有障碍地形存在时,防守一方可以节省兵力,做到集中优势兵力防守最危险的地域;而进攻方要么抢在防御方之前占领该地,要么从地面绕行或空中超越,或者渗透穿插。在平坦开阔地作战时,进攻方就能在多个不同的进攻路线上选择,防御方就得被迫实施机动防御。再比如如果与部队运动方向的平行方向有障碍物,就可以用来保护侧翼,而如果是横向的障碍物,那就可以构成防御方的防线。一般情况下,障碍物对不同类型的部队有不同的影响,在铁路线、河流和道路沿线的村庄对于步兵作战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却会大大降低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p&&p&&b&二、战场地域结构&/b&&/p&&p&战场地域结构主要影响或决定作战样式和战法运用,进行地域结构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有战略战役战术价值的地理目标、有控制意义的地区和利于机动、集结的通道。组成战场地域结构的要素是战场环境构成要素中的地理实体,主要是山地、开阔地、交通线、居民地、地表水系等。这些要素除了有数量特征外,还有空间特征,即位置、范围、形状、方向和距离,是决定地理实体具备军事利用价值的基本因素,是战场地域结构分析的重点。最终回答两个问题:①可作为战略战役通道的地带和作战容量、通行能力、隐蔽条件;②可成为要塞、要点的地理实体和他们的作用、地位及数量的多少。&/p&&p&&b&(一)战略战役通道&/b&&/p&&p&是利于达成战略战役目的,便于突破的地带,或通行易受限制但与重要目标相连的地带。构成战略战役通道的基本条件是:①能使两个地理区域(往往是不同政治势力分布的区域)之间进行交通往来的地域或水域;②国家版图内一定纵深的条形平原地带,这类地带往往是国家武装力量进行战略机动的地域,一般情况下这类地域公路和铁路运输较为发达;③连接国土两个部分的走廊地带;④两个国家边界地区联系重要城市间便于通行的狭长地带,一般筑有公路或铁路;⑤通往国家或战区核心地域的下场地域和重要道路。比较典型的战略战役通道,比如有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我国的河西走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p&&p&之前讲林彪的时候讲到了山海关,下面我就以山海关为例讲解一下。&/p&&img src=&/v2-866ae2fbf9cd0eb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866ae2fbf9cd0eb_r.png&&&p&直接盗了一下&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e5a1cad2& data-hash=&ce5a1cad2& data-hovercard=&p$b$ce5a1cad2&&@马前卒&/a&的图。&/p&&p&如果你去过山海关老龙头现地勘察一下地形,就能非常明显的看到,当你坐西向东,背向关内面向关外时,你的左手方向是拔地而起的燕山山脉,你的右手方向是渤海湾。连接关内和关外的通路就只有你脚下这一小片平地,无论是满清的骑兵还是现代化的装甲机械化铁骑,都不可能翻越燕山或者轻功水上漂,要想从关内到关外或者从关外到关内都必须经过山海关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个战略战役要道,构筑好工事部署上足够的兵力兵器,就卡住了连接关内关外的咽喉。&/p&&p&&b&(二)要塞&/b&&/p&&p&能这段敌人进攻的国防要地,多建在敌人必经通道上的咽喉地区。&/p&&p&现代要塞以深入地下和位于地面的各种永备工事为骨干,与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有各种完备的设施和足够的物资储备,对于稳定战略全局有重要作用。濒海要塞通常是舰队的作战基地,拥有多个受掩护的出海水道和内停泊场,以及各种物资器材。比如浙江东部的舟山-嵊泗列岛要塞区。陆上要塞是战区防御的支柱和核心,通常在重要城市、交通枢纽的地方利用周围山地、制高点等有利地形构成坚固的阵地体系。比如布列斯特要塞、长江上的江阴要塞。可构成要塞的基本条件是:①位置重要;②具备可利用的地形条件;③有较雄厚的物资基础和较好交通条件。其中位置是最重要的因素,地形条件和物资基础可以通过人力来改变。&/p&&br&&img src=&/v2-3d5f2beb7ef4c6c66b2a92d20fdfab7b_b.jpg& data-rawwidth=&1608& 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校毕业后结婚规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