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城老板在美女口喝酒放药说25号请你喝酒,唱歌,吃饭,可乐ok。好好干!什么意思啊?

欢迎光临嘉瑞基外汇之星!
&&|&&&&|&&&&|&&&&|&&&&|&& &&|&&
&&|&&&&|&&&&|&&&&|&&
&&|&&&&|&&&&|&&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最能喝酒的城市排名, 看看有你的家乡吗?_华讯投资
来源: 嘉瑞基外汇之星
日期: 20:20:01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属于物质的,更属于精神层面;但酒又融于人们生活之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下面就跟着大头一起来盘点下中国最能喝酒的城市!  NO.10 青岛  作为青岛啤酒的发源地,酒对与青岛人来说就是解渴的饮料!  青岛人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而一些挚友之间的聚会则时间更长。青岛人爱喝啤酒,喝的豪爽,喝的开心。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不用什么太好的菜肴,一盘旮旯(蛤蜊),几串烤肉,把酒临风,喝的是那样的畅快和惬意.要说这散啤真要喝出意思来,不要去什么酒店,就去啤酒屋,吃着烤肉,喝着散啤,海阔天空的聊,喝到高兴处,索性光者膀子,那份痛快,也就是青岛人自己独享了。  NO.9 北京  北京人过去只认三种酒---老白干,&烧酒&和二锅头。至于其他的牌子,基本入不了北京人的眼。咱北京人喝酒讲究只喝二两,这样既不会因为喝酒伤身子,又过了自己的酒瘾,这里有个&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说道儿。  NO.8 贵阳  贵阳人喜欢喝酒,下班放松小酌两杯,朋友聚膝开怀畅饮。现在马上年关,好久不见的朋友、同学也该联联络络感情了,大家约起出来一起唱歌一起吃饭一起&经济半小时&,不免又是举杯换盏,一醉方休!  NO7.烟台  红的有世界级品牌张裕葡萄酒,黄的有国家级品牌烟台啤酒,白的有区域名牌烟台古酿,还有独特的三鞭酒。作为山东少有的酒&色&最全的城市;烟台不但出产好酒,这里的人还爱喝善饮。据说,和烟台人办事的,不少都被喝倒了。  NO.6 重庆  说到喝酒,重庆人绝对称得上&江湖一霸&。尤其是在夏天,你们看火锅店或者滨江路的大排档,哪桌不是啤酒白酒满天飞?在重庆,喝酒不单是男人的爱好,有统计称,重庆6成以上的女性都喝酒。好多女生都说不会喝酒,喝酒对身体不好之类的。而转眼间已经喝完3瓶啤酒!  NO.5 哈尔滨  哈尔滨人开始喝酒的阶段往往比较拘谨,举起杯先得说两句,等到喝到高潮才放松下来。一放松,哈尔滨人开始给朋友&上课&了,语重心长得就像知心大姐一样。而且,哈尔滨人坚持认为一顿酒是陪不好朋友的,一定要有&下悠&,比如去酒吧、KTV再喝一顿,段位高的第二悠还不算完,得再撸撸串,直到大家都实在喝不下了才允许回家。  NO.4 西安  在西安,没有啥事是一顿烧烤+啤酒解决不了的;尤其是这个季节放眼西安大街小巷到处是烧烤、到处是啤酒!如果有,那就两顿&青春献给小酒桌,醉生梦死就是喝!  NO.3 泸州  泸州人善喝酒,入席三杯,互相问候,共同祝福,我以你为敬,你以我为恭,端起酒杯先干为敬。泸州人喝酒的方式很多,觥筹交错,形式不一。划拳猜子亦喝酒,敲棒棒、摇色子亦喝酒。远方来客不备薄酒备浓酒,亲人聚会不喝清酒喝醇酒,红白喜事喝珍酒,婚嫁论娶喝喜酒,乔迁新居喝火炮酒,喜得高升喝庆功酒,临行之前喝助兴酒。  NO.2 赤峰  赤峰早先是个移民城市,在这里混的都是全国各地的江湖豪杰,其中老家在东北的不少。咱赤峰喝酒的规矩大家也知道,大家一起先喝三杯,然后桌上从主家或者长者开始挨个端酒,最少的也是喝四个端两个吧,然后每个人都要起来端一圈,之后进入集体游戏阶段,最后再进入单挑阶段&&  NO.1 沈阳  要是说自己不会喝酒,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沈阳人&&不知从啥时候开始,沈阳人给全国人民留下了爷们儿贼能喝的印象。不过有趣的是,曾有人在网上投票中国最能喝的城市,沈阳夺得头魁,据统计沈阳人一天要喝掉1370吨酒&&仔细算一算,沈阳有超过800万的人口,这样算来,按一瓶老雪500ml计算,每天沈阳人要喝274万瓶啤酒,平均每人每天得喝171ml&&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你的家乡有上榜吗?排名第几了?说到英国最让我不解的……1 句「Sorry」有 30 多种用法算吗?
你感觉英国最让人不解的是什么?
1)水龙头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冷水头” 是用来喝的。就算是偏僻乡村,冷水管是直接连到地下水网的,被消毒处理过的,非常干净安全。
90%的英国土着家庭,平时喝的便宜饮料,大多都是超市里买的某种浓缩果汁或某种碎粉,然后杯子里放一点点,泡这种冰水之后,直接可以喝了。很多孩子天天都会喝到这样的东西,因为没有太多别的选择(去城市买果汁可乐什么的都太麻烦了,或者太贵)。有时候家里实在没有饮料,也直接喝这种冰水,用杯子接了就可以喝了。
我们父辈爷爷辈也是这样,早就习惯的,所以大家都觉得特别正常。英国人这样喝冰水有接近 100 年的历史,英国人也没有因此变得生病、身残、退化之类的。虽然英国人普遍都有点神经病,但应该不是跟水有关的。
所以,经常看到一些外国人到英国来,然后他们不敢直接喝冷水龙头的那些水,也不想喝用这种水冷泡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好奇怪啊。也觉得很委屈,为什么不直接喝呀? 反过来,我在中国,经常有人阻止我去喝龙头出来的水,让我出去买一瓶一瓶的矿泉水,其实也挺麻烦的。
但是,“热水头”是用来洗东西的。跟洗澡的水一样,属于另外一个系统。一般是从屋顶 Attic 那边的 Water Tank(大水桶)流下来的。很多老房子里面,Water Tank 连盖子都没有。如果你上去看一眼,会发现桶的边上和水面上就是各种绿黄菌油(或者锈),还有小虫子,死虫子。所以这种水,虽然最初也来自地下水网,但是放久了,就算被 filter 了(看起来不脏),还是绝对不能直接喝。
很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喝热龙头的水,被我爸爸看到了。打我骂我,然后带我上楼去看了。说这个是 Spider Tank(蜘蛛桶),很脏,千万不能喝 Spider Water(蜘蛛水)。以后只有冰的水那个水龙头才可以喝。其实,蜘蛛水本来是常温的,不冷也不热。只是大部分情况下,会经过 boiler(热水器),然后能用来洗澡、洗脸、洗手(如果热水器没开什么的,热龙头出来的就是常温的水,一点都没消过毒)。冷龙头的自来水是不会通过大水桶积累和热水器的,很新鲜,所以才有那个冰冰的温度。
至于两个龙头为什么不能组合在一起;主要是两种系统的水管不同。就算能做成单个龙头,也不希望自来水跟蜘蛛水混在一起;不希望它们经过同一个水管或同一个龙头。如果那样,很多人反而不敢喝自来水,会感觉已经被蜘蛛水污染到了。现在比较新建的房子,也可能有一体龙头的,但是很多人还是害怕喝不习惯。可能都是有历史原因的吧,因为英国的自来水体系发展得比较早,导致部分文化和设计难以改进。
说实话,英国人用水池子洗脸洗手刷牙,一般也是用冰的干净的自来水。这也是一种习惯吧。也很少真的把冰水和蜘蛛水混在一起来用的。
如果一定要这样操作,会让手高频率在左右龙头之间摇来摇去,试图把冷水和热水混在一起。这动作一般会被讽刺叫做“tap dancing”(龙头舞)。属于典型的外国人行为之一,会显得比较二吧。
2)关于 sorry 的用法
英国人平均一天说 20-30 句 sorry。其实这也是比较可爱的一种文化。我到中国,也会习惯这样说,因为很难改掉这个习惯。是从小被灌输洗脑进去的。无论家里还是外面,如果小孩一件小事忘了讲 sorry,父母会直接当场骂,让孩子非常尴尬丢脸。
其实,英国的“sorry”不应该每次都理解为“对不起” 和 ”不好意思“。还有很多神妙用法:
很无聊的意外小事,可能跟两个人都无关,但是两个人都有点小惊讶。这种情况下都会说句 sorry。意思相当于 “晕”、“哇”、“哎呀”、“怎么回事”,表示你知道不是他们的错。
别人本来在跟你一起做事情,然后你突然浪费了对方的时间。就算只耽误了那么几秒钟,比如找不到东西,没解释清楚,固定社交程序走歪了,等等;也要跟人家主动说 sorry。或者你有预感别人可能要等你,也要说。意思相当于:“等一下”、“耐心一下”、“咱们忍一下”。
别人在认真做他们自己的事情,然后你要打扰他们说话,或者在他们边上做些可能影响到人家专注力的事。特别是挡住他们视线或放大声音的情况下。要提前说 sorry。网上交流也会这样;一旦怕别人会被吵到 / 被刺激到,然后以 sorry 为开头。意思相当于:“打扰一下”、“麻烦一下”、“不用管我”。(好像中国不太讲究这种;比如服务员可以随便插断客人饭桌上交流)
有时候,你必须与别人说话,但他们一直没有发现,也要说 sorry。或许你已经等了好久了,很烦躁,但是也得用这种客气方式提醒人家。意思相当于:”我来插话 / 打断“,”我来了“,”我走了“,”你忙吗?“。也有时候还很 passive aggressive,其实是想让别人反省;有 “够了”、”你话太多了!“,”受不了了!“ 这类意思。要看表情语气。
你准备说一句讽刺别人的话,如果是陌生人,还不熟,前面要补个 sorry。目标是:如果他当真了,或者他居然心里受伤了,你在别人面前已经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台阶下去。反驳别人之前也要加。相当于:“恕我直言”、“请包容一下”。
还有就是别人生活上(或工作上)发生不幸的事情、失败的事情、郁闷的事情,也要这样跟别人说。相当于:“同情你”,“可以理解”、“我也有罪”、“我知错”、等等。也可能是替别人道歉的意思。(这种对话,如果是自己比较难过,可能也得说很多次,怕自己讲话太无聊太尴尬,但也可以有”求同情“、”求关注“的意思)
没有听清别人说了什么,没有听懂,要说 sorry。“再说一遍”
听清楚了听懂了,但是认为别人太过分了不应该讲,也要说 sorry。“你干嘛?”、“有病啊!”
别人已经跟你说 sorry 了,看情况吧。一般情况,除非你真觉得是他们有问题,都得主动直接回一句 sorry,跟他们一样,表示自己也有问题。达到一种“我们都有问题”或者”我们都没责任“的公认。否则别人会觉得你很有意见,心里会很不舒服的。
迟到了要说 sorry,早到了也要说 sorry,时间太准了也要 sorry。因此工作场合,sorry 特别频繁。回邮件太快,或者下班时间(e.g.周末)回邮件,也要用 sorry 开头。老板说 sorry 的频率会比所有人都高的。
让别人做一件他们不习惯或不想做的事情,或者新的事情,也要 sorry。表示负罪感。
咳嗽、打喷嚏、放屁、等等,也要 sorry。
跟别人一起玩,看手机要说 sorry。接电话要跟大家说 sorry。
撞到别人要 sorry,被别人撞到也要 sorry。撞到任何物品也要说 sorry,万一属于某个人。大街上撞墙,也要跟墙说 sorry,因为周围可能还有人看到(这里不仅限于墙)。
不小心看到陌生人的眼睛,对视了,要 sorry。问陌生人任何东西,都得多说几次 sorry。陌生人问你话,然后你不知道,或者没有,也需要 sorry。
生病要 sorry。
让别人先走,帮人开门,或者让座,也要 sorry(表示很抱歉没有更早发现)。
喝酒喝得太少要 sorry。喝太多了也要 sorry。
听不懂别人的玩笑,或者别人听不懂你的玩笑,都要 sorry。
天气太差了,所有人都要互相 sorry。
考试分数太低,或者太高,都得 sorry。
约会和做爱方面,各种场合,两方到处反复说 sorry,很难解释,也列不完。
Anyway, 大家大概能感受到英国人活在一个怎样的意识形态里面。从小被父母折磨成这样每天要学会说 sorry 的。真的很难改。
3)关于英国喝酒
看到很多答主比较误解英国人的喝酒文化(以及娱乐文化)。
对于 90%的英国人来说,夜生活核心在于到家里玩。目标是把所有人拉到自己家里做客。在酒吧(pub)喝酒都是非常次要的事情;属于玩耍准备阶段。
英国人很喜欢炫耀自己的家,还有自己的花园(所以 BBQ 文化也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拉所有人到自己家里来,做 host。这样会觉得很自豪。到了之后,每个客人都要夸 host 这方面那方面多好,多厉害。全部饮食什么的,由这个 host 来安排。然后真正喝高了之后,开始进入熟悉阶段,开始随便讽刺随便分享尴尬故事。如果能走到这一步,一直留到半夜或第二天早上,这才算是真正融入到了这个人的圈子(甚至算是组成了一个新圈子)。走到了互相认可接受的地步。
这种英国文化,是从大学开始的。那时候,每个人都希望把一帮同学拉到自己宿舍。白天很正经的人,到晚上就都有这种想法了。玩得越 high 越疯狂,表示大家越是放松信任这位 host。每个人至少要保持一定的 host 频率,比如一个月一次,否则会很丢脸。我不知道其它欧美国家是不是这样,反正英国人特别讲究这个 host 文化。更早,可能是从初中高中开始的,经常搞 sleepover party 等等。
一般情况;晚上 6-10 点时大家还不放松,甚至还不熟悉认识的阶段。所以选择在外面碰面喝酒。每次要有个特殊理由,比如某人认识到了几个新的同事同学,想介绍。否则大家干脆安排在某人家里玩,没必要出来。
这个准备阶段,你说大家都在尴聊,其实并不是。这些对话背后有许多隐藏的规则。大家都在试探谁最聊得来,谁最好玩,谁最牛啊,等等。每个人纠结等待邀请大家来自己家里玩的机会。可是英国人很害怕被拒绝,所以会弄得超级委婉。但并不尴尬。主要是觉得这个阶段没必要聊得太认真。什么时候发现某些人愿意站出来做 host,(虽然不会明说),大家开始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开始竞争谁能够拉所有人到自己家里去。各种试探和恶搞,其实还蛮有趣的。到那时候,你可能已经走掉了,所以不知道下面到别人家里玩的方式。自然就有所误解英国文化,有点可惜。
然后像你觉得英国人都在尽一切方法把自己赶紧灌醉。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点确实跟中国不一样。英国人不会强迫别人喝酒。英国人的态度可能是宁愿把自己灌醉也不要逼着别人灌醉。但是你要知道,是每个人都有压力买一轮酒。如果是别人买的一轮,自己还没买过,会很有压力;要赶紧喝掉,主要为了抢着下一轮去买酒。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已经喝了三四杯,然后你还在慢慢喝一杯果汁,其实是比较不礼貌的。
英国人是不是更能喝,我不好判断啊。但是大家脑子里想的事情和目标,可能比外国旁观者要复杂得多。而且他们真不觉得尴尬;只是文化大大限制了他们跟陌生人交流的范围。其实他们心里都想赶紧玩到下一个特别放松自然的地步。也就是到别人家里去玩。
英国没有 KTV 这种东西,也是事实。可能玩法不同而已。到朋友家里之后,还是有很多人唱歌跳舞什么的。而且各种喝酒游戏、说话游戏、打牌游戏、桌游、也都会有的。(我看到一篇文章问英国人干嘛不玩狼人杀;我就懵逼了 --- 这种杀人游戏本来就起源于西方。经常有人在玩;读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宿舍里玩这些)。还有很多游戏在中国是没有的。要看不同性格、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因为都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很喜欢到家里之后,然后玩得很丰富。
总结一下。我感觉主要问题是英国人不喜欢在外面随便玩。觉得外面眼睛耳朵太多。在熟人和准熟人面前,才能玩得比较放松。也可能就是没有这种意识,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出这样外面玩耍的文化工具。(其实也有;伦敦还有很多选择的,但是很多人不太愿意去的)
我也不是这喝酒方面的什么专家。只能说一些个人经验发现。因为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英国夜生活,然后都在某人家里才好玩;所以感觉都不太符合你们的这种描述。之前我们公司,大概每周三次都有组织去 pub 喝酒,去接触另一个同行的团队,或者我们其中一人的某些朋友。然后最优的结局都是到某人家里玩到很晚。因为每次都有三四个认识的人,所以不太会感到什么尴尬。对于不太喜欢喝酒(或者早睡觉)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是真的很难融入进去的。如果在华人比例较少的大学留学,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吧。
(本来想写更多英国 pub 的特点文化因素,但是已经很啰嗦了。以后再专写一篇吧)
4)关于住宿
看到有人说英国把穷人都逼到公寓和高楼、市中心和海边。这一点也可能有些误解吧?
鄙视高楼公寓这一点是真的。从 50 年代开始,高建筑都是政府保障房。市政府送给失业人住的。因为这样造起来更便宜划算。那时候,住在市中心密集的房子,跟上下左右住在同一个小房型,没有花园,是一件非常屈辱的事情。经常有人因此得抑郁症然后自杀的新闻。
虽然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伦敦开始有不少高级天价的高楼),不过超多老年人还是有这种老思维的。在他们眼里,宁愿住在偏远二手三手的独立别墅老房子,也不能住到市中心那种高楼房子。我反而一直喜欢选择住在市中心那种新的高楼,所以经常被父母鄙视讽刺。
对于一般英国人来讲(除伦敦外),无论租还是买,也都不介意住在老房子。甚至会觉得房子越老越骄傲。有几百年历史的房子,价格都超高。有自己的房型,有自己的故事,跟别人不一样,然后为此很骄傲。无论父母有没有补助什么首付,也都有保留这种思维。为什么?因为几百年以来,很多人都是自己造自己选的房子,很不习惯住在别人规划出来的楼里。说白了,很多英国人不喜欢跟别人一样,显得自己很不特别。
至于市内市外,也没那么简单吧。。。很多城市市中心的别墅都无敌昂贵。并不是别人不想要,而是实在太贵了。所以绝大部分”中产“会选择一个离市中心很远的别墅,也不愿意住在市中心小房子。欧美都这样吧。也有一些很有钱的人故意选择住在野外,因为他们可以把一块地完整买下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建造豪宅。
住在野外当然更便宜。舍不得住在野外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每天都得到市中心上班,交通费用和交通时间价值太高,所以只能这样。不是市中心没有富豪土豪,而是他们有更多选择空间。大部分比较穷的人工作方面不够自由,只能这样群占领市中心密集住宿区域。
海边那一点说法,也不是很信。海边房子明显比其他房子更贵。超明显。好几百年前的英国人会害怕住在海边,因为海盗。但是现在已经不会这样了。有点无语。
5)关于雨伞
额,我承认:下雨的时候我从来都不考虑带雨伞。都是直接淋雨算了。而且还觉得很爽。
这可能也是从小被灌输的东西。学校里,无论如何,都必须每天下午进行橄榄球、足球、滚球、英式棒球、等等。如果下雨就不干了,也太搞笑了吧。小时候,我爸每周末都拉我们去 hiking(爬山),也从来不在意什么不下雨。
自己这十多年,偶尔在中国爬山,即使下雨了,我也会去的。如果带伞,那都是因为女朋友或其他朋友。有时候很难理解中国人为啥那么怕雨。
还有就是:英国人冬天可以穿一层很薄的衣服。夏天可以穿很厚的衣服。地铁里那么闷热,也无法意识到。我觉得这也都可以联想到小学初中的经验。无论天气如何都要穿那种固定的服装。我能想起小时候特别冷和特别热的各种经历,但是很少会去想换衣服的事情。
核心原因可能是英国天气一直摇摆在 5-25 度之间。也比较乱。极端气候都是少数例外情况;主要是激动好玩的感觉,没有时间去思考怎么应对或怎么保护自己。如果换做其它国家,冬天一定很冷,夏天一定很热,那可能就会有条条款款的穿着习俗。但是英国没有。
不过吧,说一个英国很不可思议的事:极端气候,所有人都会疯掉的。大于 30 度,或者低于 0 度,所有学校会宣布关门,还有很多公司。稍微再严重的话,比如 35 度以上,-5 度以下,或者风度达到了 6 级;整个国家都会变成紧急抓狂状态。会出现很多非常夸张的新闻。小时候我也很信这一套,因为那时候没怎么出过国。有一次,12 岁的时候,一个住校室友是马来西亚人,我跟他说外面简直是台风;然后被他嘲笑得不行了。问我有没有见过真台风?哈哈。如果你经历过 40 多度和 -10 度的气候,或者很大的台风飓风,可能会感觉英国新闻超级搞笑的特别大惊小怪,很让人无语的。
5)关于 fish and chips 炸鱼薯条
英国家庭每天吃的东西,可能不太符合大家这些想象。不过也肯定跟中国家庭不一样了。
小时候我们家离约克市中心还有 40 分钟的路程。乡村没有任何商店。最近一个商店也得 15 分钟车程的样子,也只有鸡蛋牛奶面包几种简单的东西。我们是完全不可能每天去买新鲜肉菜的。
怎么解决?每一两个礼拜去一次市中心大超市 sainsburys。买至少 600-700 镑的东西回来。足够我们八个人吃两周。全部放 freezer(冰箱)。其实,很多吃的肉,都是已经冰冻了好久的。偶尔有附近的农场认识我爸,(因为他是负责我们这几个村落的医生),然后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也偶尔会去买印度外卖、中国外卖(可能一两个礼拜一两次;也要跑很远)。
我们每天吃的东西:
早上是 cereal(各种麦片 + 牛奶 + 糖),还有 toast+ 果酱。如果我爸爸心情好,他会早起烧一些培根和煎蛋。心情特别好还有更多东西。
午餐,如果在家里,那我只能自己做(爸妈上班)。就是几种当地奶酪 + 猪肉 / 鸡肉 + 番茄 / 黄瓜。也没有别的。有时候做成三明治。小时候最熟悉的也就这几种东西。猪肉 / 鸡肉也是处理过搅碎的那种,一片一片细的,没脂肪没骨头。下午可能还有一些酱和小吃(sausage roll, scotch egg, 小 sausage,crisps) 之类的。
晚餐,我经常要等爸妈回来,最早八点。一般都是某种 pasta 配某种肉某种酱。风格样式还挺多的,但都是同样的几种基本原料。有时候也会吃超市冰冻的一片肉 (fish fingers, chicken nuggets),但更多是 mince(猪、牛、羊碎肉)。另外也肯定有本地的玉米和土豆。
水果好像不多。好像只有苹果、梨、香蕉、橙子。葡萄、草莓、桃子、樱桃、也会吃,但是比较少。我一直觉得水果和蔬菜只有那么几种。什么西瓜以及各种中国普见的水果,我到中国后才发现。
16 岁之前,我从来没吃过带骨头的肉。都是炸过的、碎的、或者片的,salted。我们家里孩子还真不知道肉是从动物身上来的。我到中国后才发现原来肉是带骨头的。在英国也从来没吃过任何除了鳕鱼三文鱼这种吃不到刺的鱼类。也很可能从来没吃过鸭子。
印象当中,还有一些少见的东西;蘑菇(button mushrooms,就那一种),花菜,白菜。不知道有豆子和豆制品,不知道有那么多蔬菜菌菇类型。也不知道动物可以吃。很可怜吧。
所以我们吃 fish and chips 的时候,还有印度外卖中国外卖的时候,这是一种 treat。我跟弟弟妹妹都会特别激动。然后会去点各种各样的主菜配菜。fish and chips 是我们每周最等待的一种餐。父母得开车到海边(也是 30 分钟),这才能买到。
(我不说学校里面的饮食。可能种类选择更多;但主要还是各种土豆、咖喱、披萨、pasta、sausages。一直觉得比家里饮食还有限)
fish and chips 店,在海边的几家,其实也有好吃的。里面选择也是有的。炸鳕鱼是重点,但是也有炸扇贝(我不爱吃),炸鱿鱼(我也不爱吃),等等好多海鲜类。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在印度人中国人移民之前,这是唯一的快餐选择。连什么麦当劳,也都离我们距离太远了。”肯德基“等其他西餐外卖,小时候还完全没听说过。也可能那时候比较穷。
到后来,越来越多人移民,开始有很多国家的外卖可以吃。水果蔬菜种类也变多了。部分原因可能还是家里渐渐变得比较富裕了,搬到市中心。
哎,我真不明白这个”汉堡“、”牛排“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我长大后才吃到了第一次牛排,又不习惯。对于大部分英国孩子,也就这样呀。小时候只知道很少的饮食种类;天天围绕着黄瓜、玉米、番茄、土豆、麦片、奶制品,以及中国人根本没吃过(也买不到)的几种处理过的肉类品种。
好像有点跑题。我想说;fish and chips 这种饮食并不是唯一英国人吃的东西。这种小店代表的是古代英国传统村庄唯一的选择,也并不是某种特定的菜。如果你说全都是炸过的,也成,但这一点并不足以解释英国人的饮食世界。如果你换成英国人的思维;中国菜也就是放大蒜放生姜炒起来的米饭或面条。也会觉得中国菜也就那样有限(因为无法体验到中国更多食物种类)。你说中国每个小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菜,其实英国也有这样的文化,只是我们没有那么讲究分析这一套。
在英国乡村生活,去一些当地 pub(也是小餐馆的意思,每个村庄都会有),你会发现有好几个好吃又独特的东西可以选。每一个山谷都有自己的奶酪做法,自己的面包做法,自己的酿酒法,等等。只是我们这个年代,到了大城市之后,已经习惯每天吃不同国家的东西。容易丢失老家英国各地做菜文化。
(补充;我应该放些图片。很多人都完全误解了英国人到底在天天吃什么。可能还没试过去吃正宗的。你看一帮人排队去买 fish and chips,有想过为什么吗?以后再写吧)
6)阶层、口音
英国的阶层文化,应该是这个当代世界上最严重存在的。换句话说,也是最丰富有趣的之一。因为,如果你是从中国人的角度去看英国人的互动和交流,应该会很有趣啊。
我看到有个回答说;英国同一个村庄会有各种各样的口音。是啊。本来就这样。每个村庄上,即使有血统地位较高的人,也会有一些很穷的人。如果用中国人的思维去看待,一个村庄上会有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本阶级。都有。
但是说实话,我们不是这样去分类的。一个阶层,对我们来说,代表的是一个教育水平和文化相同的一群人。很可能,这个家里比我们穷,但是属于跟我们一样的阶级。因为他们三代都是大学毕业的。或者,这个家庭是暴发户土豪,比我们有钱,但是没什么文化教育,照样看不起。这种事情特别复杂,也完全不符合一般金钱物质主义常识。
英国的传统村庄,主要有几个顶层的:当地骑士小贵族及其家属、医生及其家属、圣爷及其家属、pub 老板及其家属。再加上一些当地文化较高的教授律师等家属。可能还有个村长家,但一般也是以上这几个人之一。大农场的老板家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钱,至少有几百万磅,但是还是容易被鄙视(说实话)。剩下的中产阶级占大多数,也就是各种到城里上班的人。他们的孩子,可能跟我们一起上学,也可能不跟我们一起。关系好,但是很难变得特别好;因为他们背后可能还有好几代的穷人背景。然后会有一部分特别穷的人,比如农场工。小时候,我们所有孩子会一起玩,但是长大(12 岁左右)渐渐会发现他们跟自己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无法沟通聊事情的层面上。
小时候慢慢会发现自己的口音跟他们不一样。也深知永远都无法跟他们交流。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去他们家玩,虽然很多东西还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父母思维严重有障碍,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容易影响到他们孩子的思维吧。太多故事,以后我写一篇吧。
更明显的是:父母会跟不同的村佬切换不同的口音。还有语气。还有内容。今天,地主(骑士)家过来吃饭,或者附近某个大贵族大老板(比如 David Davis 这种当地官,或 Morisson 连锁那个老板、等)过来吃饭,那换一个口音。整个气氛变得更加 posh。如果我们村上的其他邻居过来吃饭,虽然更亲密,但是整个气氛反而变得很 low。作为孩子来讲,小时候还根本意识不到,一样跟人家孩子一起玩。可是长大了,特别特别明显。我很佩服我爸妈这种切换能力。
题主还算幸运,如果你是外国人跟他们打交道,确实能看到听到他们最正宗真实的自然口音。因为他们没有必要再切换口音,沟通方便即可。
阶级固化,这个中国概念,我也是很难解释的。英国有,但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那种方式。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才清楚。一个孩子,如果超出他父母的无知陷阱,我们会特别欣赏。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继续跟父母一样愚蠢;我们照样无法欣赏,这并不是金钱所能改变的事。
每一个英国人,心里很清楚自己属于什么圈子的人。一起工作也好,喝酒认识也好,我们都在不断地判断对方是否属于自己的圈子。分得还很细(有人研究说英国有 40 多个平行阶层)。这种东西,都不是直接能说出来的,而是一种委婉层级体系。比如你发现这个人比你更高级,血缘更厉害,属于另一种阶层,但是你觉得他很二,那你仍会尽量多给他面子,同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很多这方面的东西都无法言传,只能自己体验。可以掩盖自己口音或改变自己口音也只是一个必学技能。(在英国你跟上层下层的人直接说话,也得注意口音,否则会更容易被讽刺)
地区分别也是很重要的。英国人听其他英国人讲话,很快就知道他们是哪一个县(郡)的。甚至可以定位到某个城市某个区(我爸可以这样,因为他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我不能)。这也是英国人比较神奇的一个方面。所有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身份自尊,还有刻板印象。我父母有时候来伦敦看我,都可以讲话得跟伦敦人西部人一模一样。到其他城市也是可以切换新口音。是一种自我保护面子的小技能。我也会注意口音方面不想让任何英国人知道我是英国北方小城市的,哈哈。
说得轻松一点,英国各地区别和刻板印象还是非常有趣的。待在英国可以了解一下。
6) 至于有一些人说英国说话没有任何忌惮,什么都能讽刺。。。
好吧,什么都可以讽刺。就是讽刺领导人甚至女王也无所谓。因为政治状态成熟了,大家开放随便说自己的想法。宗教方面和政治方面也都这样。但是你说英国人随便开种族歧视玩笑,我还真不觉得呢。这还是比较新的一种分歧,特别敏感。还没有发展到彻底认可的地步,所以暂时受法律保护,是违法的。如果你遇到这种随便说话的人,建议报警。(说英国媒体很开放,那你要看什么媒体;其实整体政策辩论开放程度极高,什么都可以主张)
7)“腐国”同性恋特别多吗?其实,可能比其他地方更多。据说英国有 15%。而且每十年都在增长。现在已经 33%的人都有“同性经验”。
8)数学差,找零钱脑短路,1.6 镑一只 4 镑两只之类的问题。我以前也写过文章。这可能是整个欧美的通病。反正不是所有人。不讲了。
9)随地大小便,我还真没见过。。。
10)凶孩子,确实很多。英国特产的一种暴力倾向杀马特。一般叫做 chav。我之前也写过这种东西。
11)说个自己想出来的东西大家没怎么提起的英国人的内心复杂。英国人遇到很多普通的事情都会内心超级恐慌,然后逃避。比如在火车上碰到认识的人,会直接下车等下一班。有个很不错的纪录片叫“Very British Problems"(非常英国的困难),总共六部;介绍英国人的许多奇葩社会障碍。youtube 上也有。非常好玩,有意思。建议看一下这些纪录片。
12)我个人觉得,如果我是外国人,英国最让人烦恼的应该是:整体悲观负能量。无论什么场合,英国人总能比所有人都悲观。什么事情都抱怨。自己本地生活中,工作中,什么都能 complain(抱怨)。而且 complain 得特别厉害。一旦到国外,又是各种 complain。不像美国人那么积极乐观的态度。我很能理解英国人为啥变成这样,但是我自己很受不了。有时候超出任何讽刺幽默的范围,就是传送一种十分绝望的情绪。没有答主提出这一点,觉得很不可思议了。
13)英国人特别喜欢写书。英国每年出版 100 万本新书。再想想一辈子 80 年,有八千万本书被写出来了。这个数字大于英国人口,说明平均下来,几乎每一个英国人也都会写一本书啦。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所有其他国家。我老家村子上,确实有人写各种杂七杂八没人会看的书,我觉得真的很让人不解。(不知道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扫描二维码下载读读日报
发现更多新奇领域在读读日报,还有上万个主编与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板选谁一起喝啤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