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销售56万,去年28万,今年今年同比去年增长率率为

2017上半年房企业绩:126家超过50亿 同比增加11家_网易房产频道
2017上半年房企业绩:126家超过50亿 同比增加11家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截至6月30日,销售额超过50亿的企业达到12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家,销售额共计36220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2%。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显示,截至6月30日,销售额超过50亿的企业达到12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家,销售额共计36220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2%。万科、碧桂园、恒大迈入两千亿门槛,绿地、保利、中海、融创紧随其上迈进千亿阵营,再次呈现强者恒强的行业定律。
销售额(亿元)
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
龙湖地产有限公司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润置地有限公司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鲁能集团有限公司
新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
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正荣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雅居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中梁地产集团
金科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远洋地产有限公司
融信(福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祥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
保利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融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美的地产集团
金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佳源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龙光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禹洲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滨江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越秀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中骏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市时代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路劲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卓越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奥园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升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建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福晟集团有限公司
海伦堡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正商置业有限公司
德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联发集团有限公司
仁恒置地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市敏捷投资有限公司
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俊发地产有限责任公司
文一投资控股集团
天津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星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东原地产集团
上海大名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方圆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北大资源集团
中粮置地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
海亮地产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华鸿嘉信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光明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业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红星美凯龙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海尔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中交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朗诗绿色地产
重庆华宇集团有限公司
销售额(亿元)
星河湾集团
中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大华(集团)有限公司
中航里城有限公司
隆基泰和置业有限公司
新湖中宝股份有限公司
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宝龙地产控股有限公司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房产有限公司
绿都地产集团
协信地产控股有限公司
国贸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弘阳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福星惠誉房地产有限公司
景瑞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海航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鸿荣源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保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三盛宏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实业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信达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国瑞置业有限公司
花样年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世纪金源集团
126家企业跨越50亿门槛,千亿阵营扩增至7家,三四阵营竞争激烈2017年上半年,共有126家房地产企业销售额超过50亿元,合计实现销售额36220亿元,平均销售额287亿元。
从经营业绩来看,碧桂园、万科、恒大、保利、绿地、中海、融创七家企业凭借巨大的全国化布局规模优势,不出意料的突破千亿大关,龙湖、华夏幸福、华润等第一阵营房企也增长迅猛,业绩迈上新台阶。其中,碧桂园、万科、恒大突破两千亿大关,成为行业翘楚,碧桂园坚持布局三四线大盘策略效果显著,凭借2016年末1.66亿平方米土地储备及6163亿元可售总货值优势,全民营销火力全开,业绩迅猛攀升,以2848亿元夺取半年销售桂冠。万科坚持聚焦城市经济圈,对北上广深等城市圈进行战略布局,销售额同比增长49.46%,实现企业业绩新突破;恒大在均衡全国化发展的同时,紧抓海南海花岛等大盘项目,逐步加大推盘项目数量,助推企业迈上发展新高度。表:2017上半年50亿房企销售业绩格局分布从各阵营来看,强者恒强态势愈加显著,阵营间差距持续拉大。超级阵营平均销售额同比增长率最快,第二阵营企业数量迅速扩大,第三阵营出现分化,第四阵营房企数量增长最多,企业竞争最为激烈。超级阵营(突破1000亿)由于中海的加入,企业数量增加至7家,平均销售额增长39.26%,达1848亿元,为销售额同比增长率最高阵营,阵营内部差距拉大,寡头效应初显。第一阵营(500-1000亿)新增龙湖、金地、招商蛇口、鲁能三家企业,企业数量共计7家,平均销售额达651亿元,该阵营企业精耕细作,厚积薄发,持续推进全国化布局,销售规模稳健增长。第二阵营(200-500亿)由于中梁、融信等14家企业的加入,达30家,平均销售额332亿,该阵营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模式,积极改善升级产品线,紧抓三四线发展机遇,迎来销售额大幅提升。第三阵营(100-200亿)增长至43家,企业分化现象明显,平均销售额138亿元,平均销售额同比小幅下降。第四阵营(50-100亿)企业数量有所下降,为39家,该阵营多以区域深耕为主,由于大型房企全国化布局初见成型,其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50亿房企半年业绩增长率均值49.62%从销售增速来看,50亿房企业绩增长率均值49.62%,仍保持较高增长,但增速同比有所回落。2017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整体延续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主基调,各大房企加紧推盘节奏,整体销售额同比涨幅较大,受热点城市限购限售等政策影响,总体量涨价稳为各城市主旋律。超级阵营凭借广泛的全国化布局、融资及运营优势,继续领跑行业,销售额增长率平均为61.87%,其中碧桂园凭借充足的库存,踩准市场节奏,创新营销模式,业绩大幅增长超140%,跃居销售榜首。第一阵营销售额增长率平均达60.16%,该阵营全国化布局已经完成,融资及运营成本相对其他阵营较低,顺应政策及市场行情变化迅速调整拿地及销售策略,同时强化品牌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规模优势持续凸显。其中龙湖积极合作拿地、扩展商业模块,一路高歌猛进,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30%。第二阵营企业在保持核心阵营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国化布局,争取规模优势换取更多发展空间,销售额增长率平均达85.15%。其中旭辉、阳光城等积极拿地,得益于重仓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创新产品迎合大众新型需求,借助去库存大趋势,适时调整推盘节奏及销售策略,业绩实现大幅增长。第三阵营销售额增长率平均为42.03%,该阵营企业持续巩固优势区域,精准研判市场发展,涉水热点经济圈重点城市,加大拿地力度,把握推盘节奏,积极进取的提升规模及效益,业绩实现新的突破,其中越秀地产在广州、杭州、武汉等频频拿地,同时牵手其他房企谋求深度合作,为今年冲刺500亿目标奠定基础。中梁地产坚持“阿米巴”模式效果凸显,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激活企业经营活力,运营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借助三四线城市高速发展机遇,上半年销售额一举提高逾120%,成为行业黑马。第四阵营企业发展受制于规模及资金短板,但凭借区域深耕先发优势,细化房产行业类目,积极发展特色地产,业绩迈上新台阶。其中华侨城与西安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约2380亿发展旅游项目,同时在重庆拿地布局欢乐谷项目,用旅游地产撬开发展机遇,业绩增长后劲充足。监测品牌房企年度目标平均完成61%,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图:2017上半年重点监测品牌房企销售目标完从目标制定态度来看,各企业均保持谨慎态度。考虑到年初的政策调控不断加码,品牌房企销售目标的制定总体保持谨慎乐观,大部分品牌房企的目标增长率定在40%以下,其中世茂、中梁等企业对市场预判积极,目标增长率在50%左右,中海、保利等品牌房企则相对谨慎,目标与去年业绩基本持平。从目标完成率来看,大部分房企均已完成50%以上,龙湖、旭辉等企业更是在上半年一路高歌,目标完成率达70%以上,完成销售目标为大概率事件。需要注意的是,二季度以来,伴随调控的升级和发酵,部分房企销售业绩已经出现环比增速放缓和下滑,下半年市场的走势不确定性增强,整体业绩增长或将放缓,房企完成业绩目标仍需稳扎稳打,谨慎对待。总体来看,2017年上半年房企销售业绩保持快速增长,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仍为业绩主要贡献区域,同时三四线的市场升温上行,带动房企销售额持续攀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2017年是近几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最密集、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从传统的限购、限贷、限价到限售,房地产市场全面开启“四限时代”,而调控范围也从一二线城市逐渐蔓延到三四线,投资投机需求得到明显抑制,热点城市环比出现下降,房企应加快推盘频率,减少囤货积压,以保证充裕的现金流,保障企业运营安全。一二线城市为业绩贡献主力,城市群辐射区域拿地升温(1)二线城市仍为业绩主源头,三四线贡献有所上升2017年上半年,各级城市房地产市场分化愈趋明显,尽管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升级,但一二线城市因其稳定的刚性需求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品牌房企争相追逐的市场,更是其重要业绩保障。具体来看,10家代表品牌房企一二线城市在售项目平均占比分别为19.1%和54.8%,合计占比73.9%,三四线城市则有所上升,在售项目占比提升5.5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外溢和传导特点。代表品牌房企均为全国化布局企业,区域深耕策略在板块及区域价格传导中获益,带动企业重点区域业绩贡献度大幅提升。图:2017年上半年10家代表品牌房企项目城市分布图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2)一二线争夺激烈,三四线有所升温,海外拿地规模增加2017年上半年,品牌房企拿地意愿持续增加,一二线热点城市成为房企争夺主战场,但伴随二线热点城市土拍市场限制政策加码,二线城市拿地金额稳中有降。与此同时,部分三四线城市因受到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高铁规划等国家战略布局等利好条件驱动,有所升温。部分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成为房企拿地的热门地带,部分区域出让金额同比翻翻。2017年1-6月,嘉兴、无锡、南昌、镇江、金华等强三四线城市土地出让金额同比均增长超过100%,恒大、保利、中海、融创、金地等房企均加大在三四线城市拿地力度,助推业绩快速增长。受国内过热的土地市场以及国家“一带一路”等政策影响,品牌房企也积极向海外拓展市场、攻城略地,海外拿地增加。2017年上半年,品牌房企海外拿地主要集中于香港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受当地政策、市场、汇率以及外汇管制等多重因素影响,房企在香港等地拿地仍然存在许多不可控风险,品牌房企海外拿地仍需谨慎前行。(3)收并购模式受房企青睐,联合拿地趋势加强2017年上半年,一二线热点城市土地市场拿地越发困难,收并购、联合体方式获取土地资源为房企青睐,特别是在北京,联合体拿地成为主流拿地方式。月,北京出让金额前十的地块中,九宗都是联合体拿地。一方面,优秀房企联合拿地强强合作,共同扩大区域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北京推出“竞地价+竞自持”政策,越来越多地块加入自持比例,房企联合体拿地可以降低自身自持比例,从而降低拿地后所带来的风险。结语:2017年上半年,伴随中国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分类调控”指导政策的逐步深化,一线及二线热点城市房价逐步降温,热点城市周边以及高铁沿线城市的辐射效能累积并快速释放,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加快,房地产总体保持良好运行态势。长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将进入分化与转型的深水区,各阵营内部差距将逐步拉大,中小房企很难复制大型房企的发展路径,要么细分市场为王,要么综合实力称霸,品牌化与差异化已经成为攻城略地、群雄逐鹿的利器。预计下半年,在多管齐下的调控政策约束下,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将为大概率事件,同时信贷融资等严控政策预计仍将延续,房企资金面在年底或将迎来一轮考验,调整拿地节奏与比例,优化现金流管控与负债水平,是下半年房企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文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洪
加载更多新闻
1青羊区 待定
10成华区 6200元/㎡
阅读下一篇武汉&|&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四川
西安&|&杭州&|&厦门&|&长沙&|&太原
9月汽车产销增长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受钓鱼岛局势的影响,日系车产销出现大幅下降,这也是本月汽车产销表现欠佳的最主要原因;二是上年9月汽车产销整体水平较高;三是本月...[]
&&&& 如果说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的联盟还仅仅是在口头上,那么,近期合资品牌高端人才纷纷跳槽至自主品牌车企,则为自主品牌的反攻吹响号角...[]
&&&2012年9月汽车销量TOP10
销量(万辆)
&&&9月汽车产销总体概述
&&&9月,汽车生产166.09万辆,环比增长10.62%,同比增长3.67%;销售161.74万辆,环比增长8.17%,同比下降1.75%,为今年2月以来月度同比首次下降。其中:乘用车生产135.28万辆,环比增长10.12%,同比增长6.10%;销售131.56万辆,环比增长7.93%,同比下降0.30%。商用车生产30.81万辆,环比增长12.89%,同比下降5.78%;销售30.18万辆,环比增长9.21%,同比下降7.59%...[]
&&&2012年9月整体产销量概况(数据来源:中汽协)
2012年9月份汽车生产完成情况(万辆)
2012年9月份汽车销售完成情况(万辆)
同比累计增长
同比累计增长
乘用车小计
乘用车小计
交叉型乘用车
交叉型乘用车
商用车小计
商用车小计
半挂牵引车
半挂牵引车
客车非完整车辆
客车非完整车辆
货车非完整车辆
货车非完整车辆
&&&9月车市主要特点
汽车产销表现欠佳,累计增速有所下降
&&&& 9月汽车产销整体表现不理想,累计增速在连续8个月提高后首次出现回落,并再次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当月汽车产销166.09万辆和161.74万辆,比上月分别增长10.6%和8.2%,生产比上年同期增长3.7%,销售比上年同期下降1.8%。
乘用车生产增长,销售同比下降
&&&& 9月,乘用车生产比上月增长超过10%,同比增长也超过6%,表现较好。销量表现欠佳,为今年2月以来首次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月产销累计增速比1-8月分别下降0.3和1个百分点。各车型生产情况看,各车型产量均高于上月水平。
商用车产销回升,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9月商用车产销比上月增长明显,但比上年同期呈现5%以上的降幅,降幅连续两个月在4%以下后重新回到5%以上,且本月所有车型产销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从前9个月增长情况看,商用车产销累计增速继续呈现收窄趋势。
自主品牌乘用车表现良好
&&&& 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6.19万辆,比上月增长26.6%,比上年同期增长7.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7%,占有率比上月提高6.3个百分点。9月日系下降29.5%,德系下降0.1%,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增长12.1%、15.3%和32% 。
汽车出口再创新高
&&&& 9月汽车出口再创新高。9月汽车出口10.98万辆,比上月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增长48.4%。1-9月出口78.53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7.9%。1-9月出口企业前五名分别为奇瑞、上汽、长城、吉利和东风,其中上汽由1-8月第3名提高到第2名。
销量前10家企业整体增速放缓
&&&& 1-9月,汽车销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1239.8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3%,高于全行业增速0.6个百分点,但比1-8月回落1.2个百分点。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8.0%,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比1-8月回落0.1个百分点。
&&&日企在华因钓鱼岛事件受重挫
&&&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这一行径使得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反日情绪高涨,,日系车被消费者抵制,经销店和车辆遭遇打砸,不少日系车企在华销量已经开始暴降。 目前,在中国的日系车有六大品牌,包括日产、丰田和本田三大企业,以及铃木、马自达和三菱,都在“9·18”前后临时关停了部分在华的工厂,并且取消了部分市场活动。业界人士表示,日系车企业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关键是现在要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诚意,来维护品牌形象,但何时能将消费者信心恢复到此前水平,仍是未知....[]
&&&日系车企在华受影响情况一览
9月在华销量
临时推迟计划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广汽三菱挂牌及首款车型下线仪式
9月18日至9月22日
长安福特与长安马自达在南京的合资工厂临时关闭
9月18日至9月19日
本田在广州(广汽本田)及武汉(东风本田)的两座工厂临时停产
9月18日至9月24日,9月26日至9月29日
天津、成都两座在华工厂停产,复产后产能减半
9月17日至9月18日
日产在广州(东风日产)和郑州(郑州日产)的合资公司生产厂暂停生产
&&&日系车企谋求自救
&&&调整产量
&&&&日系汽车品牌巨头丰田计划今年10月消减生产计划,产量降至3.5万辆。并且宣布停止向中国出口雷克萨斯品牌豪华车。至少将延续至11月底。雷克萨斯在华经销商...[]
&&&2.赔付被砸车辆
&&“钓鱼岛事件”中,多个城市出现了日系车被打砸事件。双节期间,广汽丰田表示将100%支援受损客户除保险公司赔付外的损失,或为车主提供维修费用和代步补贴...[]
&&&2.推迟相关推广活动
&&由于日系品牌在消费者的心中的形象有所下降,导致销量持续下滑。来自日产、本田、马自达三家企业的官方发言人接连表示,在相关推广活动方面,日系品牌也相应的推迟...[]
&&&自主品牌“借机”突起
&&&& 车市进入传统的旺季,但日系品牌可能会错失有利的销售时机。从市场格局看,日系车丢失的市场份额正在被竞争对手们所抢占。根据各跨国汽车企业最新公布的9月份销售数据,韩国现代汽车9月份在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5%至84188辆,德国大众汽车旗下的奥迪汽车9月份在华销量增长了20%,而宝马更是大增55%,奔驰也增长了10%。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自主品牌销量逆势上涨,不少自主车企表现出色...[]
&&&吉利前8月销量逾28万辆 同比增长8%
&&&&吉利汽车今日发布8月业绩公告。公告显示,吉利8月销售汽车30171辆,同比增长18%,环比增长7%。其中,出口量超过8600辆。统计显示,今年前8月吉利共销售汽车28万辆,同比增长8%,已完成全年销售目标61%... []
&&&长城8个月累计销售378643台 同比升24.6%
&&&&9月30日,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获悉,8月份,该品牌汽车实现销售49741台,同比增长38.4%。1-8月,该品牌汽车累计销售378643台,同比上升24.6 %,远超行业4.1%的平均增长速度。该公司开始将眼光从汽车前市场转移到汽车后市场...[]
&&&长安8月销量同比增32.6% 创年内最大增幅
&&&& 长安汽车9月7日晚间公布8月份产、销快报,公司8月汽车合计产量为10.84万辆,同比增长35.3%;销售汽车11.87万辆,同比增长32.6%,这也是今年以来长安汽车单月销量最大增幅。8月销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自主品牌车的大幅增 ...[]
&&&国货如何自强?
&&&&随着爱国情绪的高涨,很多车主都放弃购买日本车,成为最近日本车销量下滑趋势的重要原因。突然感慨一个名族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力量么?自主品牌,我们中国自己的孩子,一直是让人又爱又恨,但大家如果能团结起来扶持它一把... []
&&&往期数据回顾7002被浏览293429分享邀请回答220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烧掉了1亿美元,这些钱来自摩根大通、高盛和贝纳通家族,但只建了个网站。1亿美元都花到哪里去了?疯狂地在各大媒体做广告,给旗下员工开出高昂工资,为员工配备近万元办公椅,创业者整天飞来飞去赶场露脸,到处演讲吹嘘……再比如宠物用品电商网站,上市前经营和亏损一塌糊涂,上市后竟然拿到数十亿美金。有一些上市网络公司员工,工作日就在公司附近闲逛散步,或在公司沉迷电玩和桌上足球……怎么样!是不是很眼熟?美国十五年前经历的泡沫,不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最真实的写照吗?就在两三年前,互联网创业潮火遍大江南北,让你感觉随便一个人,随便一个扯淡的项目,都能随随便便的拉到投资。有人吐槽这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模式P2C(PPT to VC)。随便举两个例子,可以一窥这个行业:去年霸道总裁余佳文,说要拿出一个亿来分给员工,结果交给投资人的财务报表里,公司月收入只有5.5k,不知道今年有木有“天使”投资人能帮他还了这个愿。某二手车网站,上线第一月一单都没成,然后自己员工买卖刷了几单,就靠这个拉了两千万风投。还有某电动汽车,号称要做中国的特斯拉,发布会刚刚一结束,就被网友们欢乐的吐槽,有人说这是伟大的C2C (Copy to China ),被网友扒出来这就是买了辆特斯拉,然后把车改装了一下换了个外形,结果还被网友发现改装后的车窗根本摇不下去。还有网友吐槽说这车离量产上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概十几个亿那么远吧。看这个帖子:知友@maomaobear说了点背后的消息,很能反映问题:我揭一下底吧,XXX同学就在知乎(为该公司CEO,此处隐去名字)恩,他传媒大学毕业以后不找工作,和几个同学利用这两年风投钱好拿的机会来创业。前后,创业了5、6个项目吧,没有一个坚持过1年的,基本是风投的钱花完了,上36kr看看什么项目新,能拉到风投,就搞个商业计划书再来一轮。给自己和同学开很高的工资,把风投的钱烧掉,其实比找工作好。这个游侠电动车大约是1、2年前,X同学看到特斯拉的灵感,然后把这个创业n次的团队转行搞电动车。一开始是给一辆现代酷派换上电机,跑了几百米,然后拿着这段视频开始融资。最近这批投资好像就是在知乎拿到的,然后这个钱真买了一辆特斯拉来拆,包括今天这个发布会。恩,发布会上的车,大家仔细看一下照片,和他3D设计那个车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前脸尾灯有点类似,为什么呢?因为发布会上那辆车,就是他们买的一辆特斯拉ModelS,然后改了前脸和尾灯、把车标换成自己的……看我们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是不是跟泡沫破灭之前的美国互联网很像?这些都不是个例,“圈一笔钱就跑,反正我也不亏”的思想在互联网创业圈中比比皆是,花投资人的钱理所应当合法合理,然而开始就抱着不干事的念头就很可怕了。生意有风险做砸了和你知道这生意压根就做不成、或者压根就不想做是两码事。2015年,创业公司扎堆进入的O2O行业已经呈现出倒闭潮的趋势,这是网络流传的部分倒闭的O2O企业名单:这只是选取了主要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倒闭案例,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一年中,汽车、社区、旅游、教育等16个领域的近300家O2O公司关门大吉,而2014年全年,拿到风投的O2O企业不过450余家。创业圈有一种说法,“从A轮到B轮之间有60%的公司会挂掉,B轮到C轮差不多接近70%的公司都挂掉了,A轮到C轮其实会死亡88%”。与O2O创业公司的倒闭潮相映成趣的,是P2P公司的跑路潮。也就在两三年前,借用“互联网金融”的大招牌,P2P公司进入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互联网金融运营平台达到了2595家,相比2014年底增长了1020家,绝对增量超过去年再创历史新高。据网贷之家的数据,2015年 底,全国倒闭的 P2P 平台超过了 1300 家,跑路的平台有将近 700 家之多。根据网贷天眼的数据,目前 P2P 问题平台共 1607 家,其中跑路平台 1163 家:据网贷之家的数据,2015年 底,全国倒闭的 P2P 平台超过了 1300 家,跑路的平台有将近 700 家之多。根据网贷天眼的数据,目前 P2P 问题平台共 1607 家,其中跑路平台 1163 家:仅2016年开头的25天内,出事P2P平台就达97家,其中不乏泛亚、e租宝这样的“超级大案”。随便举一个本月中旬跑路P2P平台的例子,短短的十天的数据就已经触目惊心:3月10日:平台鲁信宜贷、多利金服被爆长期未发标,客服也联系不上。3月14日:平台正祥资本、财富宝投融、毅客网、保本儿被爆官网打不开3月15日:平台投牛网失联3月16日:平台庭好贷、火狐投资被爆停业、幸福贷限制提现3月17日:苗木之家被爆停业同时,各地政府收紧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注册,深圳更表示对P2P网贷平台“不仅要停增量还要清存量”。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贷行业的规范发展。与此同时,各大平台也加速了对投资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银行存管,形成了客户资金保护预期。风险补偿下降的背景下,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呈下降趋势,1月份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2.18%,环比下降了27个基点。在一片虚假繁荣的泡沫中,凡是能够扯上互联网金融的,都似为自己戴上了“互联网+”的光环,甚至有主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改名“匹凸匹”,传为笑柄。我们看一看,这些跑路的P2P公司,美其名曰“互联网金融”,但是他们跟互联网有关系么?不能说做了个网站、编了个APP就是互联网行业了,其内核完全是传统理财的内核,这些跑路的平台跟那些街上发传单、骗大爷大妈退休金的理财机构完全没有本质区别。对,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泡沫的关键,科技革命能够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然而我们市场中这些打各种概念、各种“互联网+”的企业跟新的科技革命没有多大关系,他们顶多是“+互联网”。像谷歌、亚马逊这样的“硬核科技”的企业,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甚至于像360、搜狗,这些都可以算是科技革命下的新兴公司,而大多数O2O、P2P“互联网创业公司”,徒有虚名而已。来看这份洗车O2O公司的现状,我怎么看这怎么都是传统行业加了一个互联网工具,但是就可以拉到风投、扎堆创业,这如果不是泡沫,那什么是泡沫。网上对于“互联网伪概念”的吐槽很多,留几手写过一篇文章《互联网思维都是坑蒙拐骗》,大致意思是说什么“屌丝经济”、“饥饿营销”、“粉丝经济”、“用户体验”,基本没有什么新概念,都是传统行业玩剩下的还了一个新名字而已,跟电视购物“限量999枚,现在已有 900 人打电话预订纪念金币”没啥区别。确实,看那些喜欢打各种概念、善于做各种“极简概念PPT”的创业公司:“采用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把数据存在了虚拟主机上”;“实现O2O产业闭环”——“在楼道里帖微信二维码小广告”;“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各种业务”——“全部日志有用没用的一概不删”;“面对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但是消费者愿不愿意给我们花钱就不一定了”;“面对的是一个蓝海市场”——“拿到钱的同行上个月倒闭了”;“这是我们的SWOT分析”——“抄了一下工商管理大一课本”;“我们将全力占领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我们压根没想好怎么赚钱”;“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烧钱给用户补贴”;“我们将对员工给予一定的股份和期权奖励”——“说实话我们的基本工资很低”;“对于员工来说你得到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不好意思我们加班没有加班费”;“正在寻求一个合伙人级别的工程师”——“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idea,就差一个程序员了”……我还是那个观点,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经济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了,李总理不断地强调“全民创新、全民创业”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无限、无止境的,互联网的科技创新明显进入了一个放缓期,已经产生了BAT等垄断巨头,就是这个行业成熟、平稳发展的一个标志,这就是我写《疯狂的资本(上)》的原因。至于那些打伪概念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非但不能对经济有提振作用,反而其形成的泡沫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不过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去年阿里巴巴大幅削减校招名额,而百度则是停止了社招,滴滴、搜狐甚至已经开始裁员了,真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啊”。不过有人问了,投资人是傻子么,怎么随便一个PPT,随便一个特别扯淡的项目、特别浮夸的团队,都能拉到投资呢?也并不是,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某财团做风投的项目经理,他给我讲第一,在2013创业潮做火热的时候,他们都是由项目指标的,一个月要投多少多少个项目,有时候根本没有精力去考察,否则你就完不成指标业绩,当时甚至会出现几家风投机构抢项目的情况;这第二点嘛,就是赌徒心理,我觉得我投了天使轮,那么公司有人投AB轮我就赚了,我投了BC轮,那么就等着有人投DE轮我就赚了,我投了DE轮,那公司上市我就赚了…。一个劣质项目就靠资本的推动最终走向上市这一步、赚全世界股民的钱,也有非常多的案例。我从理论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升华,这就是经济学家们在分析行为市场中所提出的“套利行为理论”。经济学家认为: 市场中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行为套利者,这些人会受到动物特征“潮流与时尚”“过度信主”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市场中会积极寻求套利交易。理性套利者虽然明白泡沫终究是会破灭的,但是在面对泡沫时,他们都想在泡沫成长的过程中利用泡沫来获取一定的利润。这种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击鼓传花,大家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人。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只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会寻求资本,资本也会非常渴望地去寻求这些创业公司。因为资本不能限制,限制的资本就是吃银行的利息那么通货膨胀会让资本方蒙受巨大损失。可以想象一下,茫茫多的资本就像体内拥有洪荒之力躁动异常而无处发泄的少年,终于逮住一个创业公司虽然说扯淡点吧但是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啊。那么这些茫茫多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呢?请看,第一部分,我希望看到这里你们还没忘记我们第一部分讲的什么。看那个如洪水猛兽般的M2。在金融市场,有一种叫做“正反馈交易”的理论。正反馈交易是指在前一期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基础上采取继续买入或卖出的行为。很多投资者最初价格的上涨导致更大的价格上涨,或最初价格的下跌导致更大的价格下跌,即通常所说的追涨杀跌。于是乎,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吹泡沫可以吹很久,但是一旦破的话,那就是瞬间血崩的局面。所以“泡沫”这个词非常形象——吹吹吹吹吹“biu”的就破掉了。泡沫破裂会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大航海时代的荷兰郁金香泡沫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比较著名的还有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1990年前后的日本,是经济泡沫崩溃的典型:战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将财富装进日本国民口袋的同时,也积淀了大量从实体经济投资中游离出来的“投机资本(热钱)”。在资产保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原始冲动驱使下,投机资本会迅速向各种可能更快盈利的投机方向——房地产、股市、古董、字画、文物、珠宝等领域腾挪——咦,为什么这么眼熟?再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有人提出来互联网泡沫已经过去了,现在是IP泡沫,看各种大公司跑马圈地,动辄几千万、数亿资本运作IP,各种网剧团队如雨后春笋般从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冒了出来,随便一个烂本子,随便一个没有经验的剧组,随便一个在校学生团队,都能拿到相当多数量的投资,让人咂舌。我跟他讲我个人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繁荣并不是泡沫,是理应之义,但是这个不是泡沫的繁荣反而让人更加可怕。我给他讲了一个“迪士尼效应”,美国大萧条时期,迪士尼是全美唯二非但没有受损失,反而市值大幅增长的的公司(另外一个是炒白银的公司),萧条结束的时候利润翻了几翻。后来专家们分析,越是经济萧条、失业人数上升、假期延长,迪士尼人就越多,去看迪士尼电影的人也就越多,娱乐业也越发达。相反,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迪士尼效应”。参考日本经济迷失二十年——什么行业发达了呢?动漫、二次元、宅文化、AV。现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忽然繁荣,简直像极了敏感的资本在实体经济不振、萧条山雨欲来之际,在匆忙的给自己寻找避风港,让人不寒而栗。四、马克思的诅咒相信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过: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生产相对过剩和需求的相对不足。(倒进密西西比河也不会给穷人)马克思则是最早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的矛盾,必然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致社会革命。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必将在“复苏、高涨、危机、萧条”中轮回变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就跳不出这个框框。多少年以来,这一理论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在人类头顶盘旋,从未消退。挂羊头卖狗肉骗不了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固有的相对生产过剩与相对消费不足是永远会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存在的。注意,是相对。总之,如果撇开制度分析,单从经济角度来说,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商品流通领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现,而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又不过是生产和实现(消费)矛盾的表现形式。然而,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所以,他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经济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换领域所蕴含的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下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则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说得通俗一点吧,这说白了就是贫富差距。相信我们所有人都有财产、收入“被平均”的感受吧。财富分配不均匀、财富集中的趋势加速,这就回到了我们前几篇文章所讲到的问题,这几篇文章的逻辑都是一脉相承的。西方经济学有几个流派,只有芝加哥学派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迷信市场的供求关系是自动均衡的,殊不知虚拟经济的大户坐庄和散户的追涨杀跌的本质就是非均衡的。凯恩斯学派早在大萧条时期就意识到市场群体的从众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失衡,只有政府的适当干预才能平抑危机。熊彼特学派更是尖锐地指出经济波动的机制是内生的“创造性毁灭”,经济波动有长波、中波、短波,决非新古典经济学编造的噪声论或泡沫论,经济增长的带头人是有远见的企业家而非短期套利的投机家。再回顾一下第一部分我们关于货币M2的描述,根据卡尔·门格尔的货币学理论,经济的普遍衰退和普遍繁荣必须要提到货币失衡——即货币需求过剩或供应过剩。为了经济的繁荣,必须提高货币的流动性,适度的通货膨胀恰好能成为货币流动性的助推器,然而不论在金融市场之内还是之外,流动性和风险都呈负相关关系,随着金字塔层次的升高,风险逐渐增加。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有效货币流的初始增长足以初步启动泡沫,也足以使泡沫持续上升。泡沫的流动性在于其作为投资工具的适用性。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泡沫价格不断升高,而正是因为价格在升高,又使其更具适销性。然而无法规避的风险注定要使泡沫破裂,当泡沫资产投资者发现他们的整个投资组合流动性突然变差,于是争先恐后地将持有的资产进行转移。这就压低了其所出售的资产的价格以及流动性。因此,门格尔认为,尽管央行做出最大的扩张努力,泡沫的破裂还是会使经济陷入萧条,这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货币要么已被摧毁,要么失去了货币性。西方经济学家无论是从市场方面,还是从金融货币学的角度看来解释经济周期律,其实都和马克思的理论互为补充,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力图诠释为什么会产生“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以及这为什么“会引起经济周期性的危机”,就像图坦卡蒙法王一样,我们就姑且把这叫做“马克思的诅咒”吧。日下午,《中国产业经济2015年度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为长江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及北京富奥华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该文指出,2015年产能过剩的矛盾较上一年度更为严重。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21%的企业产能过剩超过10%,8%的企业产能过剩超过20%。约三分之一的行业、地区产能严重过剩,该数字较上季度明显下降。产能过剩严重的企业在减少,而总体产能过剩的扩散指数居高不下。生产过剩的依然有房地产:从2009年中央限购与地方卖地的政策背离开始,房地产待售库存量进入了急剧扩张阶段;即便在新常态中央屡次喊去库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并不买账,库存仍然攀到7.39亿平,考虑到98年房改以来的已开工未销售数据,隐含库存有28亿平之巨,再加上新增土地出让的影响,去库存出清周期要达到5年,而一般开发商的所有利润也只够维持约3.8年的借款利息。按最新公布的统计,月份工业增速回落至5.4%,进出口按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3.1%和11.8%,创2009年以来新低,房地产投资增长反而成为了最大亮点——这真是莫大的讽刺。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但是去产能要怎么去,注定要导致新一波的下岗潮,注定还是要牺牲掉一部分人,否则别无他法。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例如刚刚发生的龙煤问题,黑龙江全省的财力不过300亿,而龙煤的工资一年就要100亿;一旦发生资金链的断裂,省里就是想救也有心无力。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悖论和困境闭环:政府需要这些企业来维持财税,而企业要上缴财税,也必须依赖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生存下去。这是近乎于一个无解的难题。我在这篇文章里写到过,封建时代应对“产能过剩”的“被动举措”就是农民起义,消灭一大部分生产力和人口,再将土地重新分配,成为毅♂种循环;在资本主义社会,“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经济危机,同样是消灭一大部分生产力和消灭小部分赤贫人口,实现经济的再平衡,继续走向了下一个“复苏、高涨、危机、萧条”的毅♂种循环。五、本文中心思想上一篇文章我没有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看评论发现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跑偏了,有些话不是我不想说而是不能说。上一篇文章主要从理论角度定位于“我们处于怎样的时代”,具体是怎样你们自己去看,我觉得我这话说的够明白了。上篇定义的是“性质”,那么下篇讲的就是实例:我们已经面临了马克思所预言的固有矛盾——“生产过剩”,因此导致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不景气,但是国家通过积极地货币政策大水漫灌刺激经济,投机的资本却大规模的流入了股市、楼市,反而炒起了泡沫增大了经济风险。而我们一直以来寄予希望能够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互联网产业,却也遇到了生产力发展瓶颈,只是在不断地炒作伪概念与资金游戏,并没有过多的实质性效用。而我最近几篇文章的逻辑上面也有些过了,从穷人固穷、中产阶级财富的脆弱,到这篇大资本自我毁灭的游戏,这里面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只要你仔细读了肯定不用我说了。最后我再下一个悲观的结论,尽管最为一个卑微的北漂来说我多么希望这个结论是错的,然而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这大概是大萧条前的最后狂欢了。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knowledgewealth),欢迎关注 (二维码自动识别)2.6K36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销售额增长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