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重用戈林元帅

希特勒为何抛弃了戈林而选择邓尼茨做继承人_历史频道_新浪网
希特勒为何抛弃了戈林而选择邓尼茨做继承人
&&& 日,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的避弹室开枪自杀,自杀前一天,他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在这份遗嘱里,他选择了海军司令卡尔•邓尼茨为继承人,任命其为德意志帝国总统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那么希特勒为什么抛弃了戈林和希姆莱等亲信而选择邓尼茨?
日,卡尔•冯•邓尼茨(左三)在弗伦斯堡被盟军逮捕
作者:李涵&& 文章摘自《档案揭秘――历史第一现场》
&&& 日,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的避弹室开枪自杀,自杀前一天,他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在这份遗嘱里,他选择了海军司令卡尔•邓尼茨为继承人,任命其为德意志帝国总统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那么希特勒为什么抛弃了戈林和希姆莱等亲信而选择邓尼茨?
  震慑丘吉尔的“群狼之首”
  日,卡尔•邓尼茨出生在柏林近郊的一个小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他担任潜艇艇长,1918年10月被英军俘虏。同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但1919年7月邓尼茨才被释放。他留在英国,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国,并再次加入德国海军。回国后,邓尼茨倾心研究潜艇战术,利用一战的经验并与外国合作,私下研究潜艇,训练潜艇人员,复苏德国潜艇力量。
  二战开始后,邓尼茨成为德国潜艇部队指挥官。他发明了著名的“狼群战术”――也就是一艘潜艇发现敌方编队目标后,不是马上进行攻击,而是尾随目标跟踪,把敌舰的方位、速度、数量等情报用无线电通知位于法国的潜艇司令部,由潜艇司令部命令所有在目标附近的德国潜艇赶去,利用数量上的优势群而攻之,得手后迅速分散撤离。“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邓尼茨“狼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英国“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雅典娜”号客轮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的旅客正沉浸在平静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震荡。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客轮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样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的实质是集中弱小舰艇的合力来摧毁重型舰艇,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一般都在夜间攻击,并有一艘“狼头”舰来指挥“群狼”的统一行动。通常的做法是,当发现目标时,各舰艇便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形容“狼群战术”的诞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首创“狼群战术”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德国U-68号潜艇的艇长。他经历了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切身体会到“用潜艇在白天公开与大型舰队作战”的战法已经落伍了,应当尝试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邓尼茨终于得到了一次试验新战术的机会。他指挥U-68号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海军的护卫警戒圈,凶猛地接近商船,用鱼雷将其击沉。当英军护卫舰队闻声赶来救援时,邓尼茨已指挥U-68号潜艇迅速下潜,可潜艇偏偏出了故障。最后他只好弃艇逃生。不过,这次没有完全成功的行动却成了“狼群战术”的萌芽。
  二战爆发前,邓尼茨潜心研究一战经验,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了自己独创的“狼群战术”。二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
  在整个作战期间,邓尼茨对每一艘潜艇都实施严格控制,只有在开始攻击时才让他的艇长们自由发挥,但何时攻击则由他来决定,并要求严格执行。德军运用这一战术,到1943年5月,让盟军损失了2491艘舰船,丘吉尔称:“在战争中,我唯一担忧的就是潜艇的威胁。对我来说,这方面的战斗,要比英伦本岛的空中决战更加令人担心。”
  赫赫的战功让邓尼茨官运亨通,1943年1月,邓尼茨接替埃里希•雷德尔担任海军总司令,同年被授予海军元帅军衔。
  而就在他接任德国海军总司令几个月后,大西洋之战就不得不收场了。他的潜艇再也不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战果了。到这时,邓尼茨的潜艇每一次出击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例如,在1943年9月和10月,邓尼茨仅仅击沉了盟军在大西洋上航行的2400多艘商船中的9艘,而自己的潜艇却被盟国护航舰队击沉325艘。这使邓尼茨不得不放弃了大群机动潜艇的作战方式,放弃了“狼群战术”,而改为以单艇游猎为主的战法。但这也没有改变德国海军的命运。在1944年的头三个月中,盟国横渡北大西洋的3360艘商船中只有3艘被击沉,而邓尼茨却损失了36艘潜艇。鉴于这种情况,邓尼茨只好干脆下令取消了对盟国护航船队的袭击。
  随着军事形势的较大变化,政治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罗斯福和丘吉尔在1943年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已作出了决定,要不顾一切地继续将战争打下去,直至德国和日本“无条件投降”。而且美国政府和英国的战时内阁也已经批准了这一决定。这就意味着,如果德国战败,就要听凭战胜国的任意摆布。对此,邓尼茨心里非常清楚。他早就深深感到德国在这场战中军事上已无法打赢了。还有一些高级将领,如隆美尔,曾积极建议德国应与西方缔结和约。但是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去提醒希特勒必须结束战争缔结和约是不存在任何可能的。因为除了在1943年和1944年人们提出的未被采纳的无条件投降的办法外,他本人也没有其他办法,也许他的唯一办法就是死拼到底。也正因为如此,出现了一股反希特勒的严重情绪,从而最终导致了7月20日事件。
  日12点30分,在希特勒大本营“狼穴”会议室,纳粹头目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正在最高统帅部的例行军事会议上全神贯注地听取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长汇报苏德战场的情况。此时,奉召到“狼穴”向希特勒汇报情况的后备部队参谋长施陶芬贝格乘人不备,把一个皮箱悄悄地放到会议桌下离希特勒大约不到两米远的地方,随后,借口要给柏林打个重要电话,走出了会议室。12分钟后,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会议室立刻被尘烟吞没,人们乱作一团,尽管爆炸使希特勒头顶冒烟、两腿灼伤、耳膜震坏,但他侥幸地保住了性命。这一幕就是震惊一时的“7•20刺杀希特勒事件”。
  日中午,邓尼茨正在柏林以北的兰克指挥所,突然他接到了福斯海军中将从东普鲁士希特勒的大本营打来的电话。福斯中将说,让邓尼茨火速赶到大本营去。当时福斯中将只对邓尼茨说情况紧急,没说是什么事情。当天傍晚,邓尼茨赶到了大本营,福斯和希特勒的海军副官冯•普特卡默尔海军少将告诉他说,后备陆军的几个总参勤务官行刺希特勒。邓尼茨对这次事情一无所知,因此,感到特别的惊讶和不理解,他不理解为什么在战争期间军官们会竟然出现这种事。
  当时的德国处境就像个被围困的要塞,急需付出巨大代价去抵御外来之敌,而要塞内部的斗争无论如何总会干扰和削弱对外作战,甚至可能导致前线的完全崩溃并随之导致失败。作为一名军队高级指挥官,邓尼茨谈到了对这次事件的认识并公开表示反对此件事。他说,他是无论如何不会容忍,而会反对这些犯罪的。但是,用什么方式去反对,邓尼茨本人也说不清楚,仅有一点他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他是一位担任要职的军人,他的责任重大,特别是战争时期,而德国却又正处在这样极为不利的战争阶段。
  在日事件发生后,作为一个军种总司令的邓尼茨对自己的军种内部采取了行动,以表现他对这次事件的明确态度。就在7月20日当晚他就采取了相应的行动,20日晚他对海军发表了广播讲话,在讲话中明确表示反对这次谋刺行动,他认为德甲军人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抵御外来之敌。为了使海军保持有对付外来之敌的战斗力,他果断下令逮捕海军中的每一个动摇者。他认为,为进行这场战争而维持他们的团结和战斗力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被选为继承人,邓尼茨很意外
  日,邓尼茨被任命为德国北方部队和民防司令。他在苏军包围柏林的前夕,于4月22日前往荷尔施泰因地区的普伦。
  4月23日,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戈林在贝希特斯加登向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希望希特勒能够授权他掌管国家一切事务,并建议与盟军进行谈判。希特勒恼羞成怒,将之此视为最严重的叛国罪,决定解除戈林的一切职务。在得到这个消息后,邓尼茨明白,戈林不可能成为希特勒的接班人了。
  4月30日,邓尼茨收到了从帝国总理府用海军绝密电码拍来的一份电报:“新的背叛活动正在进行。根据敌台广播,帝国领导人希姆莱已通过瑞典向盟国提出投降。领袖指望您飞快而果断地处理所有叛逆者。”署名者是希特勒的秘书马丁•鲍曼。
  当时,邓尼茨手中的海军因为运输任务都被派出海了,连海军陆战部队也被派去支援陆军作战,他完全没有实力去对付手握警察部队和党卫队的希姆莱,“处理”希姆莱简直是天方夜谭。邓尼茨要求与希姆莱见面,先了解希姆莱的想法。当天,两人在一个警察营房里会面,希姆莱似乎已经以新任帝国元首自居,矢口否认自己通过瑞典向盟军投降,两人友好地分手。直到战后,邓尼茨才知道自己被希姆莱骗了。
  日当晚6点,邓尼茨回到普伦自己的驻地,副官又拿给他一封从帝国总理府用海军绝密电码拍来的遗嘱电报,内容是这样的:“邓尼茨海军元帅:领袖任命您,海军元帅先生,为他的继承人,以代替前帝国元帅戈林。书面的委任状现在在途中,您必须立即采取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一切措施。”署名者还是希特勒的秘书马丁•鲍曼。
  对于这个任命,邓尼茨感到非常意外,从日以来他仅在公众场合与希特勒谈过话。希特勒从来没有向邓尼茨暗示过考虑让他做继承人。邓尼茨也从未从其他方面得到这方面的暗示。在邓尼茨看来,没有任何一个纳粹首脑人物会猜到这一点。虽然大家都明白,戈林已不可能成为希特勒的继承人。但希姆莱却在四处活动,企图代替戈林的位置。
  不过,邓尼茨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命。当时他以为,希特勒是想要一个军人来统一领导,结束混乱,然后无条件投降。
  邓尼茨授权,德国无条件投降
  此时,对邓尼茨这个新领袖的权威最具挑战的是希姆莱。希姆莱掌握着警察、党卫队、盖世太保等权力工具,邓尼茨则除了在军队的威望以外,什么都没有。希姆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邓尼茨的领导吗?邓尼茨心里也没谱。邓尼茨让副官给希姆莱打电话,请希姆莱到普伦来一趟。希姆莱在电话里拒绝了副官的邀请,邓尼茨亲自给希姆莱打电话,希姆莱答应了。
  日晚上12点,希姆莱在6名武装党卫队军官的陪同下来到普伦,邓尼茨的副官接待了随从们。海军司令和盖世太保头子在办公室里单独见面。邓尼茨递给希姆莱一把椅子,自己则在写字台后坐下来。事先,邓尼茨在写字台上放了一把打开保险的手枪,上面用纸盖着,随时准备开枪射击,以应对希姆莱面对希特勒遗嘱可能爆发的过激反应。
  邓尼茨把电报递给希姆莱,并注视着希姆莱的表情。希姆莱震惊不已,并且露出惊慌的神色,脸色变得煞白。读完电报后,希姆莱起身鞠了个躬,对邓尼茨说:“请让我在您的国家里当第二号人物吧!”邓尼茨告诉他,办不到,自己用不着他。
  在明白了邓尼茨的意思后,希姆莱在凌晨1点告辞。邓尼茨松了一口气,不管希姆莱背后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对举动,起码两人没有当场翻脸。
  日早晨,邓尼茨又收到马丁•鲍曼的电报,电报说:“遗嘱已生效。”邓尼茨通过这句话推断希特勒已经身亡,当时他还不相信希特勒会自杀,以为希特勒是在柏林保卫战阵亡了。
  在希特勒的遗嘱上,邓尼茨的身份是帝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是政府总理,由于戈培尔在5月1日自杀,邓尼茨成为行将崩溃的第三帝国唯一的代表。他希望和西方达成单方面的停战,但遭到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拒绝。
  邓尼茨在第三帝国即将灭亡之际,于弗伦斯堡成立另一新政府,以取代纳粹党政权,企图与盟军谈和。由邓尼茨担任联邦大总统,值得注意的是,此职位与希特勒的帝国元首并不相同;什未林•冯•克罗西克担任首相和内阁主席;希姆莱担任内务部长,后于5月6日被解职。弗伦斯堡政府位于西方盟军的占领区附近,主要内阁人员也被英军所俘虏。日,邓尼茨授权弗里德堡、凯特尔、史托普三名来自海陆空三军的将领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希特勒看中他的忠心
  本来,按照丘吉尔的意思,邓尼茨这个新总统和他组建的临时政府是可以被承认的,然而苏联人对此不满。日,邓尼茨和临时政府的成员们被逮捕,一位美国将军问邓尼茨还有什么话要说,邓尼茨说:“每一句话都是多余的。”
  1945年冬,在牢房里接受审判的邓尼茨才知道,自己被希特勒选为继承人是纳粹军备、军需及军火部部长施佩尔的推荐。那是在4月23日,施佩尔从德国北部飞往柏林,向希特勒告别,当时,希特勒正在起草遗嘱,施佩尔推荐了邓尼茨为接班人。
  纵观当时树倒猢狲散的第三帝国,除了邓尼茨,希特勒再也挑不出别的继承者了。戈林和希姆莱与盟军私下接触,在希特勒看来是严重的背叛;宣传部长戈培尔和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都是文人,没有统率军队的能力。和邓尼茨猜想的不同,希特勒是想让德国继续战斗。陆军将领们一向和希特勒不和,又不执行希特勒的“焦土政策”;而邓尼茨,有威望、有能力、没有参与此前的政治斗争,最重要的一点是――忠心。证明邓尼茨忠心的例子有很多,他的两个儿子作为海军军官都在二战中阵亡。尽管他实质上从未加入过纳粹党,但是日希特勒曾送他一枚金质纳粹党章,因此他认为自己是纳粹荣誉党员。
  在纽伦堡审判中,邓尼茨被判处10年监禁,在西柏林的施潘道监狱服刑期间,邓尼茨被人描述为“毫不后悔,满怀憎恨地做着体操和阅读书籍”。英国记者评论道:“海军元帅邓尼茨一直没有后悔的表现,他仍然是施潘道最危险的人物。”
  日,邓尼茨被释放,居住在德国北部的一个村子里。日,邓尼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是纳粹德国27名元帅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责编:谭文娟)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每个领导心中都有个阅兵梦。一朝权在手,便把兵来阅。其实,山寨阅兵式的参与者多数也并...
彭晓辉认为,假设人只能学一门学科,那唯一要学的就是性学。身为国内唯一的人类性学研究...
中国不忘历史,主动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挑衅。戈林排斥古德里安装甲作战 希特勒力排众议发展坦克部队|德军|希特勒|装甲部队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戈林排斥古德里安装甲作战 希特勒力排众议发展坦克部队
希特勒检阅德军部队
  作者|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刘晓丽 肖欢
  1934年初,希特勒即将度过他作为德国统治者的第一年。就在这充满了动荡与混乱的一年,他参加了一次异乎寻常的军事演习。在赫尔曼o戈林和国防部长瓦尔纳o冯o勃洛姆堡等亲信的陪同下,希特勒用半个小时听取了一位45岁的中校对未来作战样式的全新构想。
  思想保守的军人一定会被这次在陆军库纳斯多弗训练场上为元首举行的演练感到疑惑不解: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取代了以往的骑兵部队,在演练场上隆隆 开过,对敌军阵地进行侦察。几辆略显笨拙的坦克——每辆有2名乘员,装备有2挺机枪——在由卡车牵引的反坦克炮的掩护下,向敌方阵地开去。在演练场上,人 们见不到以往步兵在炮火掩护下跳出战壕,向敌军阵地冲锋的情景。
  海因茨o古德里安中校不仅建议在未来战场上将坦克部队用于进攻,而且他还认为整个德国陆军都应依照他的设想重新组合,德国的工业也应开动起来以 实施他的方案。在这个依然受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的国家里,在这个依然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困扰的时候,古德里安的这一设想似乎太不合时宜。
  的确,戈林对古德里安的这套理论和设想十分反感。作为空军司令,戈林要优先发展空军,他正在负责一项重振空军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仅仅一年,德国 航空部门的工作量就增加了4倍,飞机的产量已超过先前的2倍,而新型战斗机、轰炸机以及侦察机的设计已经成图。这一庞大的计划已经使德国的财力和工业生产 能力显得有些吃力。
  尽管如此,只有希特勒——而不是戈林——才对古德里安的设想有最终的发言权。而此时,希特勒对这项新颖的构想异常兴奋。“这正是我需要的!”他 喊道,“这正是我想要的!”戈林十分清楚,在希特勒的德国,元首的这番话将对一个人的事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古德里安不久也会明白。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德国无时无处不发生着变化,但却没有什么比在德国军队中发生的变化那么显著。就在协约国的凡尔赛条约宣判德国将永远成为军事弱国的15年后,希特勒正以任何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冒险推进其大规模重新武装德国的计划。
  然而,一战后科学技术的急剧变革使希特勒这项计划变得更为艰巨,因为大多数军队的将领无法与时代技术的发展同步。他们争论的是如何将战场上传统 骑兵的作用与性能优越的机枪和坦克相结合。然而,当时飞机、坦克、舰船、潜艇及其他辅助设备(如通信、雷达)的性能却在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发展。一些飞机甚 至还在设计图纸时,就已经过时。
  年轻一代的军官们认为,基本的战争理论应依照新技术的出现而重新确立。1934年,随着重新武装计划的启动,这些新型战争的倡导者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去改变各自军种的作战思想,并获得了成功。
  在空军,面对老资格的飞行员和新近加入空军的陆军军官们,戈林的参谋长瓦尔特o韦弗尔和其他将领竭力向他们表明,德国需要一支独立的战略空军。 在陆军,古德里安认定,他那套博得希特勒欢心的新型战争模式——由电台相互联系的坦克部队——将成为一支“决定性的力量”。然而,他的观点受到了那些头脑 中战壕作战理论根深蒂固军官的强烈反对。在海军,U型潜艇的指挥官卡尔o邓尼兹上校推崇潜艇部队运用新型的战术,并且他认为在将来的战争中,潜艇,而非战 列舰,将成为决定性的武器。
  赫尔曼o戈林,这位德国空军的司令,是德国空军实力膨胀的动力所在。他雄心勃勃且精力旺盛,同时他还得到了国内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头目人物的鼎 力支持——他在纳粹尚未上台之前的德国议会里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然而,他之所以受到元首的欣赏还有别的原因。戈林除了拥有成为希特勒亲信必备的条件—— 无限的忠诚和人性的泯灭外,他还有其他圈内人很少具备的特点:戈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
  戈林的父亲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德属殖民地官员。1914年,21岁的戈林参军,成为一名陆军中尉。第二年,他转入空军的飞行联队。在那里,他因为 2年内击落15架敌机而一举成名。1917年,他赢得了普鲁士荣誉勋章,也就是“蓝色大勋章”。1918年,他继任为空军第一联队的队长,该联队是为纪念 已故的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而成立的,被协约国称为“飞行杂技团”。当1918年11月德国宣布停战时,戈林感到难以容忍。在解散之前,他告诉他的队员 们:“我们将和那些妄图奴役我们的敌人作战。我们将会东山再起。”
  在此后的几年中,戈林在斯堪的纳维亚做过出租车司机、特技飞行员,之后他又与一位富翁的女儿结了婚。就在此时,戈林遇见了那个将带领他参加一场 新战斗的人。希特勒很快看出戈林的价值。“一位赢得普鲁士荣誉勋章的战斗英雄——想想看!”希特勒在慕尼黑遇见戈林后不久就说。“而且他那么富有,不用我 花一分钱!”除此之外,戈林还能够在德国的工业巨头和金融大亨的客厅和餐桌之间自如地交往应酬,这一方面是希特勒从未涉足但又令他羡慕的。而就戈林而言, 他视希特勒为德国的救世主,并对希特勒一直充满敬畏。他曾经向经济部部长希尔马o沙赫特表露:“每次我见到他,吓得心都掉到裤裆里了!”
  1933年初纳粹上台,戈林由于对希特勒的耿耿忠心以及在灵活处理政治事务方面表现出的才能而立刻受到重用。他被任命为德国最大的州——普鲁士 州的内政部长,并且在那建立了一支秘密警察部队——盖世太保。这个罪恶的机构因其组织严密且效率惊人而颇富传奇色彩。然而,戈林更关注的还是德国空军的未 来。同年3月,戈林被任命为第三帝国新成立航空部的部长,这才使他得以实现夙愿。
  的确,自从戈林最后一次战斗飞行以后,航空技术已经迅猛地发展。而他在战后的航空经验仅仅限于一些生意上的接触而已,这完全不能让他了解至诸如 大功率发动机、流线型合金机身以及增压舱等等技术上的最新发展。但是戈林也清楚地明白,航空工业代表着今后发展的潮流,而德国也必须建立发展一支强大、独 立的空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戈林可谓充满热情、费尽心思。
  戈林的首要目标就是确立自己的权威。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他得以组建空军,并将海军航空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置于他的专门指挥下。“所有能飞的东 西,”戈林曾吹嘘说,“都归我管!”他的麾下有一批曾在国外空军航校受训的尖子飞行员,这些人能够随时听从他的命令。在德国国内,共有15000名滑翔机 驾驶员;同时,300所私人的准军事飞行俱乐部里还有1000名飞行员。所有的这些人员都被戈林归入了一个庞大的机构——“德国航空体育协会”。当时,德 国全国还有100个设施完备的飞机场,遍布全国的一流气象台站以及通信网络。此外,德国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装备最好的汉莎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公司的飞行 里程以及载客量比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三国航空公司的总和还多,而且它的飞行员和许多飞机能够很快转入军事用途。
  尽管如此,戈林重整空军的计划仍然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尽管德国重新建立空军的计划已经秘密进行了十多年,但直到1932年德国的航空工业部 门才制造出满足军方要求的4种型号飞机的样机——两种侦察机,一种战斗机和一种轰炸机。而且种种条件表明,德国可能永远没有能力制造出足够使用的飞机。戈 林掌管航空部之后认真研究了主管空军作战和训练的赫尔穆特o费尔米中校不久之前做的调查报告。根据计算,费尔米认为,为了有效地满足今后战争的需要,德国 需生产1056架飞机用以装备80个飞行中队,即20个侦察机中队、18个战斗机中队和42个轰炸机中队。根据他残酷的估计,在一场倾尽全力的战争中,如 此规模的德国空军每月将损失近半数飞机。
  费尔米的研究结果使航空工业界和军方的主管人员大为震惊。因为除了政府的大量补贴外,德国当时的原料和生产能力根本不能满足如此巨大的需要。全 国的7家大型飞机制造厂和4家发动机制造厂共有3200名工人,但是大部分飞机的制造仍然采用常规方法,即一架飞机完工之后才开始下一架的生产。只有容克 和亨克尔两家公司具备大批量生产的能力,而容克和杜尼尔当时正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因此,在紧急的情况下,整个德国航空工业部门每月只能生产出大约 100架单引擎飞机,只能满足费尔米推算出战时需求的五分之一。
  为了加速航空工业的发展,戈林把希望寄予汉莎航空公司经理埃哈德o米尔契的身上。41岁的米尔契身材矮小,但结实精壮,他如猎犬般的体格和突出 的下颚显示出他是一个意志坚定,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人。米尔契与戈林最初相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他还是一名负责对空瞭望的参谋。他们两人从来没有 成为亲密好友,但却不时地互相关照。1928年戈林进入德国议会成为纳粹党的代表后,他从米尔契那里得到了数目可观的“咨询费”以维护汉莎航空公司的利 益。3年后,戈林把米尔契介绍给希特勒认识。政治目光敏锐的米尔契将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贡献出来为纳粹党领袖服务。在1932年那场狂热的政治竞选中,希 特勒就是乘坐汉莎公司的飞机飞行了23000英里,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说。这对纳粹党最后胜利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不仅仅是后勤保障。因为,希特勒从线条流畅 的飞机中走出来的这一熟悉的情景使他有了一种胜利者的风采。
  当米尔契得知纳粹正考虑任命他为空军的二把手时,他毫不留情地清除了那个可能阻止他青云直上的致命障碍。米尔契迫使母亲签署并发表了一份措辞不容置 疑的声明,大意是说米尔契不是她和犹太人丈夫所生,而是她和一位德国贵族偷情的产物。从此,米尔契被批评人士讥讽地称为“荣誉非犹太人”。
  就这样,米尔契带着不容妥协的强硬、无理,开始着手解决这个航空工业面临的棘手问题。经过两天半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和助手们制定出一套详细的计 划,以生产出费尔米所要求的数千架飞机组成的庞大机群。米尔契的苛刻要求就像赶牲口的鞭子一样驱使着飞机制造商们加倍工作。在视察容克公司时,米尔契曾向 该公司的官员询问他们一年能够装配多少架容克52型飞机(这款3引擎飞机可以简便地改装成轰炸机)。他们的回答是,如果取消其他一切生产任务可以装配18 架。然而米尔契给他们的任务竟然是在12个月里生产178架容克52型飞机,外加45架教练机。亨克尔公司的主管们同样也被米尔契的助手,艾伯特o凯塞林 上校的生产命令惊呆了。这位助手要求他们立即在罗斯托克建立一个有3000工人的新厂,而这种规模相当于希特勒上台前德国所有航空工业的总和。二战时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有多蠢?简直就是盟军的“卧底”
我的图书馆
二战时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有多蠢?简直就是盟军的“卧底”
虽然二战最终以代表正义的反法西斯同盟取胜,但德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德国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把二战以前的欧洲军事强国都逼到了绝境。然而德军的强大也是相对的,陆军的实力毋庸置疑,海军却相对薄弱,水面舰艇部队一直难以跻身当时的世界一流。而空军的账面实力非常强大,但却常常难以发挥巨大威力。在二战海陆空协同作战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下,任何一个兵种拖了后腿,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战局。细看之下,海军与空军的各种短板竟大都与一人脱不开干系,此人就是第三帝国的二把手,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戈林并不是真的笨,相反还很聪明。在纽伦堡审判时,美国曾对德军高官做过智商测试,智商高达138的戈林与邓尼茨并列第三。出身于德国上层家庭(其父为德国高级官员)的戈林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就读于卡尔斯鲁厄的空军士官学校和著名的柏林利希特费尔德镇的军营。一战期间,戈林先参加陆军,后转投空军,成为一名飞行员。战争结束后,戈林因为战功而成为一名王牌飞行员。1921年,戈林回国后进入慕尼黑大学,在听了希特勒的演讲后,加上对《凡尔赛和约》的极度不满,遂决定加入纳粹党,追随希特勒。1923年5月,戈林在著名的慕尼黑啤酒馆暴动中受伤,不得不用吗啡等药物减轻痛苦。然而他就此染上毒瘾,并逐渐变成了一个胖子。从戈林早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并非泛泛之辈。加上戈林在受伤前魁梧的身形以及英俊的外表,极度符合希特勒对“纯种雅利安人”的审美标准,因此,戈林也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另外,戈林的机智、幽默与贵族气质,使其在国际社会上也有一定声望。1933年,希特勒在成为国家元首后,戈林的地位也水涨船高,1938年2月,戈林晋升为空军元帅。然而,身居要职的戈林却对德国空军的贡献并不多。当然,在德国空军成为独立的军种方面他功不可没,1936年6月,空军参谋长韦佛因事故身亡,继任的凯塞林决定废除之前韦佛极力支持的研制乌拉山轰炸机(四引擎重型轰炸机)的计划。这一举动在德国空军内部的争论很激烈,于是就不得不由戈林定夺。戈林说:“元首只会问我共有几架轰炸机,而不会问是哪种。(1000架四引擎轰炸机的造价可以生产数千架双引擎轰炸机)”由此可见,戈林缺少战略眼光,且好大喜功。而在他的“决策”下,乌拉尔山轰炸机的原型机遂被抛弃,德国在二战中再也没有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日,德国机械化部队对英法联军的防线展开强烈攻势,由于战线全面溃败,英法军队被迫撤退至法国东北部的港口城市敦刻尔克。然而,眼看走投无路之时,德军突然停止了推进。关于这次莫名其妙的战略失误,学者们多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大部队没能跟上,先头部队发动进攻太过冒险。有人认为是希特勒怀疑前方有英法军队的埋伏,不敢冒进。但在这件事情上,戈林可谓是“功不可没”。在希特勒对前进与否而犹豫不决时,戈林曾经向希特勒保证,德国强大的空军可以将30万英法联军尽数消灭在沙滩上。而事实是,当德国轰炸机对海滩狂轰乱炸时,英国士兵还能在海边悠然地喝下午茶。因此,有专家认为,是戈林贪功的性格,惧怕功劳被德国装甲部队全占,因此希望借机从胜利中分一杯羹。1940年6月,德军几乎占领了整个西欧,对英伦三岛形成合围之势。就此,德国高层制定了试图攻陷英国的“海狮计划”。不少德军将领对英国有可能发动针对德国本土的空袭而表示担心,戈林则向希特勒保证,德国绝对不会遭受攻击。然而,不仅德国空军在以多对少的战争中蒙受巨大损失,柏林还被英国空军炸了个遍。戈林为了掩饰失败,还从南线和东线各抽调了一批空军投入于西线的消耗战中,从而影响了战争的整体局势。在戈林的一系列错误指挥下,德国丧失了大批高素质的飞行员。另外,戈林还规定,陆军将领没有对空军的直接调动权,在请求空军支援时只能先向上汇报。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德军在许多重大战役中的发挥,无论是北非战场的隆美尔元帅(隆美尔在后期才取得空军的指挥权),还是东线的克卢格元帅都深受其害。重要的是,戈林虽身为纳粹党元老,但其只对希特勒忠诚,以至于他看不起大多德军高层将领。邓尼茨元帅曾在战争初期请求元首批准组建强大的海军,尤其是需要庞大规模的水面舰艇部队以对抗英国。然而此提议被戈林傲然拒绝,声称“强大的帝国空军可以搞定一切”。其实在“海狮计划”后,戈林便逐渐不再指挥战争,除了在重大活动中露露面,剩下的时间便以打猎、收集古董等活动为主。有一则民间段子称,盟军曾经策划刺杀希特勒、戈林等纳粹重要人物,但因为戈林等人的瞎指挥,盟军反而乐意将他们留在德国,继续“带领盟军走向胜利”。
发表评论:
馆藏&20485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赫尔曼.威廉.戈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