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各民族这天有那些习俗

腊月二十九蒸馍的习俗 浮萍
(361)(19)(4)(1)(83)(24)(2)(1)(8)(1)最新文章文章作者: 浮萍时间:
16:24:00分类:
&&&先些年在我们这里,发面蒸馍也有着约定俗成的:每家根据情况,蒸的馍至少要能够吃到“”斤多重一个,也有3 斤重的,不过蒸大馍的户一般是有特殊原因的,一般人家都不蒸那么大的馍,其主要原因是不好蒸熟。有的在白面大馍上做成莲花瓣、菊花叶、歪嘴桃等许多花样儿,再涂上不同的颜色,花花绿绿,红白相间,十分好看。大花馍一般是春节期间走特别的亲戚时带的礼品。
“”“”“”“”“”
&春节蒸馍,还带一点神秘色彩,一般是热热闹闹,但只说吉利的好话。连外人进来,一般也只说几句吉利的话。比如蒸笼漏了气,发现后也不能大惊小怪,赶紧不声不响地封严。像“”“”“”“”&
| 访问脚印(最新55个)暂无访问记录各民族过年习俗 【范文十篇】
各民族过年习俗
范文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的过年风俗习惯都不一样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鹅,蒸制扣肉、粉经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的很多,象征富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配红樱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好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和家团员。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更甜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大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听了我的以上简介,你们一定有一些收获吧!
简评:你的知识面真广
范文二:刊 ,; 夫放jk }
越 南 民 族 过 年 的 习 俗
(福建师范大学 越南留 学生,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 中国过春节, 越南也过春节。春节是两国人民 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也象征团结、 兴旺, 对未来寄托新的希 望的佳节。 因为各国有各国的风俗习惯, 所以每个国家的春 节习俗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讲述越南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关键词 : 过年 准备 日 除夕 拜年
我是越南留学生。两年多了, 我没有回国, 在中国过了 两次春节。 在我的印象当中, 越南过年比中国更热闹。 春节 是我国( 越南)一个古老的节 日, 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 日, 从古至今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有许多相传
一、 准备之 日
在越南每年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初, 大城小镇、 大街 小巷开始买卖各种各样的过年所用、 所赠的东西, 这些东西 很讲究。 这些 日子准备迎春节的气氛热闹起来 , 男女老幼最 少也要准备缝一套新衣服过春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黄昏之时, 家家开始举行祭灶, 也 叫“ 送灶君” 回天宫。灶王爷 自上一年的除夕到今年腊月就 一直留在家中, 看看家人平时有什么好的坏的行为、 行动 ; 到了腊月二十三 日 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 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 所以祭灶, 是一项在我国民间 影响很大、 流传极广的习俗。 到三十日黄昏之时家家也开始 祭灶, 接灶君回来。祭灶之礼比较简单, 每家只有一个人代 表把饼干或者一些糖果摆在桌子上, 然后烧香, 说几句话送 灶王出去或接他回来。 举行过祭灶后, 就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起到除夕那天,我们民间把这段时间 叫做“ 准备过年日 , ”这些日 子是最热闹的。 这些日 打扫、 子, 上街买花、 买过年所用的, 做过年用的饼等。扫尘就是年终 大扫除。 在春节前扫尘,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 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 清洗各种器具 , 到处洋 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春节来临, 背井离乡的孩子们都纷纷赶回家, 盼望与亲 人团聚。这些 日 已出家的女孩或者男孩( 不跟父母一起 子, 住, 因为我国没有独生子女的制度)也买讲究的过年的东西 送给亲生父母。 除夕之前一天从晚上到后天, 全国从城市到 农村 , 大城小市、 大县小镇 、 大街小巷满是人 , 大人小孩都逛 逛街, 非常热闹。这些 日 子城市上的大街小巷很多花场, 花 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花。 人最喜欢梅花, 人最喜欢桃 南 北 花。家家买很多花, 但少不了两种:梅花, 象征幸运的; 寿
象征健康长寿。家家也买很多水果 , 少不了三种: 番荔 枝, 越南语的读音有“ 的意义;木瓜, 求” 越南语的读音有“ 足 够” 的意义;芒果, 越南语的读音有“ 或者“ ( 花钱的 用” 花” 花) 。 每个家庭都有一大盔水果, 少不了已说的三种, 意味着 每个人都谦虚地希望新年自己的收人够用(钱够花, 衣服够 穿, 东西够用……) 。 中国人希望“ 年年有余”我们希望年年 , 足够用就好了。 除夕之前两三天我们民族做几种饼来过年用的,比如 除了棕饼、 地饼( 在北方) 、 圆柱形棕( 南方) 外, 还有各种各 样的糖果饼干、 烧饼、 薄饼等等。 关于春节的菜也有各种各样的, 也很讲究, 但不能少腊 味、 春卷等等。 越南民族过年重视欢声笑语, 盛行游玩, 但是 不重视吃的。
三十日下午全家人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 、最富 意义的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家庭成员的互
敬互爱, 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 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老人家 眼看儿孙满堂, 一家大小共叙天伦, 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 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 辈, 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团 年饭, 顾名思义, 是全家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 , 连故去的 老祖宗也不忘记。 因此, 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祭祖宗。 祭祖时, 把所有道菜, 每一道菜拿一点或一碗放在祭祖宗的 神完前, 然后主家代表全家到神完前面焚香祷祝, 请祖宗用 餐。 祭毕, 大家设大桌子在大厅, 一家人团团围坐, 这时是每
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 或者
平时有多少疙瘩, 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 不能说伤心事
用过晚餐后 , 家中子女们忙着收拾饭桌, , 于是 一场大 清扫活动就开始。 这个清扫不用很讲究, 纯粹是为了清洁卫 生而已。 然后, 把糖果饼干、 茶水等准备好, 等到除夕之时继 续祭祖宗, 请祖宗跟我们辞旧迎新。 全家人在家边闲聊边等着除夕之时的到来 ,人人高 高兴兴辞旧迎新。 除夕之时一到, 家家纷纷到寺庙拜佛求
平安 。 三、 拜年习俗
拜年是越南民间的传统习俗, 是人民辞旧迎新、 互相表 达美好祝愿的一种 式。拜年从家里开始,我们有一句话 “ 初一向爸爸拜年、 初二向妈妈拜年 、 初三向老师拜年” 。初
公 共 知 识 分 子 在 新 闻舆 论 监 督 中 的 角 色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 在媒体 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群人 , 他们的
在弱势群体身上, 调查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 关爱 残障、 艾滋病患者与孤幼, 协力令社会的落差变得均衡 ; 他们对国际霸权说不, 对股市黑幕说不, 以个人的力量撼
动一场于社会有益的改革 , 成为公众 良知的灯塔 ; 他们默 默无闻, 却抱着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的态度 , 专注于 日常 工作 中的新意与作为。 他们以他们的知识、 责任和敢 言在 媒体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新闻典论监督 中起着特殊 的作用。
关健词 : 公共知识分子 新 闻典论监督
斯纳在《 公共知识分子— 衰落之研究》 中指出: 公共知 识分子是以社会公众可以接近的方式表达 自己,并且表 达聚焦于有关或涉及政治或意识形态色调的社会公众关
注之 问题 。
在今天的中国, 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进行改革和建设, 前进中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不同程度不可避免地出现, 比如国资流失、 决策、 盲目 生态失衡、 社会不公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普通公众的参与与热情 ,另一 方面需要知识精英的“ 声音” 在场” 和“ 。在突破体制转轨的 艰难时段, 众多“ 瓶颈” 的攻坚尤其需要知识精英们的专业 素养和改革技术, 需要依赖于关注改革和现代化事业的知 识人可贵的道德勇气与牺牲精神。 一、 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 { 然而怎样才算一个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的定
义又是什么呢?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亚格 比,他在80年 代末出版的《 最后一个知识分子》 中宣称, 美国的知识分 子已经死亡 , 最后一代是20年代出生的 , 被称为“ 公共知 识分子” 即面对公众发言 , , 为公众写作。而理查德 A 波
我个人认为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不把眼光局限在某 一个专业学科上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对现实社会的重大 问题、 价值观念以及关于自然 、 人生的一些终极问题以深切 的关注并在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知识分子,其态 度往往具有批判性。 二、 公共知识分子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角色 所谓新闻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 分发表意见、 建议和呼声, 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 享 表达 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 自由。我国的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 民群众通过 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 社会事务实行监督。 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国家健全 发展 、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机制的发展和社会民主制度的 进一步完善,公共知识分子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 他们参与舆论的数量不断增加, 范
围不断 扩大, 力度和深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但这从另一方面又 反映出了公民社会的不成熟和公共文化的欠缺。 今天, 至少 大部分的公 民仍旧是失语的“ 沉默的大多数”他们面对关 ,
涉自身利益的日常事件,往往很难借助制度化的渠道获得 有效解决, 而这时的公共知识分子由于其特殊的专业背景、
社会地位而成为了公众的代言人。
一早晨, 晚辈起床后, 家里人向长辈拜年, 祝福长辈健康长
寿, 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后, 要把事先准备好的“ 压岁钱” (我
们叫红包)分给晚辈。然后兄弟姐妹互相拜年, 哥哥分给弟 弟、 妹妹“ 压岁钱”姐姐分给弟弟、 , 妹妹“ 压岁钱”接着已成 ,
家的子女分给长辈 、 父母“ 红包” 。可以说过年一边给红包 、 一边收红包, 是一种很愉快的事。 朋友见面拜年后也互相分 给红包。 收红包的人没有嫌多嫌少, 红包里面有多少钱无所 谓, 关键有红包就行了。有人还认为凑集红包是个乐 , 所以 外面卖着各种各样的红包。 初一出门,我们的传统首先是到寺庙拜佛求平安 、 采 禄。 然后去玩, 到朋友家或者到旅行点去玩。 人们外出相遇 时也要笑容满面恭贺新年, 互敬地说“ 恭喜发财”“ 、新年快
乐”“ 、万事如意” 等吉祥的话语 , 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也相 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初三, 我们的传统就是学生到老师的家拜年、 过年。可 以说 , 初三老师的家里非常热闹。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大家往往把它看作是新的一年 年运好坏的兆头, 因此过年的时候也有一些禁忌。比如, 不 许说不好话: “ 、死” 不许骂人、 病”“ 等, 吵架、 打孩子, 禁忌扫
地。孩子们做坏事也原谅他们等。 我们越南过年的时候是一些新鲜的事, 特别是南方的。 因 为平时气温从二十三到三十五摄氏度, 过年的时候大约是从
二十三到三十摄氏 所以人人穿新的衣服过年, 度, 到处都开满
鲜花。可以说越南南 过年的人和环境都披上新鲜的衣服。
范文三:各民族各国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但大多数都以新年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
蒙古族: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哈尼族: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高山族: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白族:云南白族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彝族: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日本: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月三日为全国休假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埃及: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是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里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
朝鲜:新年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
西班牙新年:争着吃葡萄,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
巴西: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
范文四:第一课 各民族朋友(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更多地接触人类文化传承。
·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观察我国不同民族的特征。
·学习用各种方法去表现。
重点难点:
对各民族人物相貌特征、服饰装扮、风俗习惯的把握。并通过自己的概括加以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类有关各民族人种的图片、影视、文字的资料,各类表现不同民族人物的作品。
·学生准备:收集各类有关各民族人物的图片、影视、文字的资料,各类可用于表现的材料(涂色工具、黏土、色纸等)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1、师生一起用收集来的少数民族图片装饰教室。
2、教师引导语:通过我们的美化,我们的教室成了一个少数民族大家园。我们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他们的装扮都很特别,服饰都特别美丽,你们想不想来看一看啊?
欣赏与探索
展示图片或播放多媒体演示素材让学生欣赏各民族人物的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欣赏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介绍我了解的民族
着重介绍其三大特征:
·赏析与讨论
引导语:这些精美的服饰不知吸引了多少画家深情的画笔。
观看不同的表现各种族人物的美术作品。
·创作与表现
分析各类作品的表现方法,讨论自己想用什么方法去表现。
教师示范,并强调注意点:
夸张特征(注重细节)
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大胆表现。
·展示与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为作品附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如对所画的人物种族及习俗的介绍等
3、互相观摩作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评价建议
1、能否通过查阅资料,自我探索学习。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形体动作、介绍自己的作品,并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
课程资料:
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习俗
回族在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在甘肃、陕西、贵州、青海、云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人我国,在西北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
信徒很多,回族各方面习俗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从结婚、婴儿出生、死亡均由阿訇主持。阿訇是波斯文的音译,是对伊斯兰教的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是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统称。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两大节日之一.时间是回历(即希古拉历)的9月29日或10月1日,在我国新疆地区又称肉孜节。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9月为斋月,穆斯林要斋戒一个月,到斋月结束时要寻看新月,见到后次日开斋,如未见到,则开斋顺延,但一般不会超过三日。开斋节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穷人发放开斋捐(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钱物均可,并做开斋节的拜功等。节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举行“合礼”仪式等庆祝活动,尔后互祝节日幸福快乐。一般的家庭都备有各种佳肴.宴请宾朋,互相赠送礼物。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与汉族差别较大。回族日常饮食因聚居各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不同而略有变化,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豌豆等杂粮。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鸭肉和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但不吃马、驴、骡、狗的肉,尤其忌食猪肉。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肉罐头.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回族人热情好客,总以好茶好饭款待客人,还以给客人加菜加饭为敬。回族一般不嗜烟和酒,喜欢喝茶。回族给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双手相接,否则视为无礼。
二、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占新疆总人口的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家庭、婚姻、饮食等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具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驴肉、骡肉、狗肉、动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人讲究卫生,尤其注意饮水清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也不能随便到灶台前面。盛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吐痰,吃剩的残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乱扔。
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饼被称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
维吾尔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特别重视三大宗教节日.尤其视“古尔邦节”为大年,庆祝活动极为隆重,沐浴礼拜,宰牛杀羊馈赠亲友.接待客人。节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维族人喜食水果,这与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杏、苹果等果品有关,可以说瓜果是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其他民族也喜欢。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过节必备的饮料。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
四、蒙古族
蒙古族,半数以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各地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
有两种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为数段煮熟,在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放好,就可食用。二是烧全羊,把收拾干净的整羊入炉微火熏烤,最后刀解上席,蘸板盐食用。炒米也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极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为蒙古族根据季节变化经常食用和饮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们还喜食酸奶,或拌饭或清饮,以清暑解热。蒙古族牧区夏天还喜欢饮马奶酒。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主.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习俗。
蒙古族豪放、粗犷、开朗热情.待人诚恳、实在,处处显现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怀。
五、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族比较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特别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称赞。
朝鲜族聚居区盛产大米,主食以米饭为主,其次是冷面和米糕。米糕的品种多,有打糕、切糕、发糕等。朝鲜族口味以咸辣为主,咸菜品种丰富,式样美观,非常可口。辣椒是每个朝鲜族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朝鲜族嗜辣,决不比四川、湖南人逊色。
朝鲜族的饮食特点之一是每餐必喝汤,最讲究的是汤浓味重的浓白汤。常用于吊汤的原料有牛肉、鸡肉、狗肉、兔肉等。
朝鲜族的烹调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为主,菜肴多清淡、软烂、爽脆。朝鲜族对猪肉的消费量相对较少。朝鲜族不喜欢吃羊肉、河鱼,也不喜欢吃馒头。朝鲜族喜欢吃狗肉、牛肉、鸡、蛋品、海味、大酱和泡菜等。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极有特色,将煮好的狗肉撕成丝,配以葱丝、姜末、蒜末、香菜、精盐、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在临沧、大理和丽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产水稻,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装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饭,用芦叶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浆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
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鱼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酱)风味独特,在用番茄酱及花生、青菜、鱼、竹笋等为主料制成的各种酱中螃蟹酱最为名贵。“南米’’的吃法多种,有的用糯米饭蘸着吃,有的则同时做几种酱,然后备各种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酱吃。傣族人爱饮酒和茶,会自己酿酒。吃饭时不喝酒,而是在饭后或空闲时饮用。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头多土地薄.气温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两餐饭,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晚饭多为稀饭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还有金裹银、荞面条、面疙瘩、酸汤面、玉米汤圆、炒面、馍馍等。副食品常见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腊肉等。羌族人吃马肉、狗肉和野兽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民也吃。还喜欢吃猪肚子骨头。猪肚子骨头的制作方法是:宰猪时,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蕉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从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羌族著名的土特产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叶。羌族人饮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醉糟酒,饮用时用长竹管咂吸。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丽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和茶叶。河湖盛产鱼类,山区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和马铃薯为主食,蔬菜品种多。还善于腌制肉类和咸菜,还能自制蜜饯、苍山、雪炖甜梅等果品。节庆时,白族喜欢用糯米或小麦、大麦酿造白酒、水酒,平时嗜好酸、凉、辣味饮食。
大理州洱海以产鱼著称,尤以弓鱼最有名。人们喜食沙锅菜。沙锅鱼的做法是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腊肝片、玉兰片、豆腐等十几种原料按比例与鱼放人沙锅内.加上胡椒、八角、盐等调味品,置于火上用微火炖熟,此菜味道极鲜。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产品。乳扇一般由羊乳制成,制作并不复杂,但要求精细。先将羊乳放在锅中,再点酸水(可用明矾等),当羊乳呈半固态时,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状,放在簸箕内晒干,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为普遍。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有用牛角盛酒迎贵宾的习俗
各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
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中国各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饮食方面,汉族以米、面为主,喜食蔬菜、豆类、肉、鱼及蛋类,非常注重烹调技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欢吃烤羊肉串、抓饭和馕;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喜饮奶茶;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和泡菜;藏族爱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傣族、布朗族和哈尼族爱嚼槟榔。在服饰方面,满族妇女爱穿
板书设计:
以学生定主题,同学们出谋划策,教师板演,举例说明绘画方法与步骤。
各民族朋友
教学后记:
本课主要要求学生认识、了解和表现少数民族服饰特点,针对学生对其不大熟悉的情况,开头运用一年级学过的熟悉的四首民歌导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所表现的少数民族的回忆与想象,接着再进行视觉欣赏。这样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就更全面了,许多学生在作画时多少会考虑到少数民族朋友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内容,画出来的画也就更加生动形象。
范文五:宁乡的民族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吃喝玩乐,时代不同,四个字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吃,记得我上一次就盼着过年,过年就有好吃的,可以使劲吃而不会找来长辈的责骂,现在的要求是如何吃得健康。
喝,有档次,所以很多家庭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当然大部分还是在家吃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玩,过年了,和亲朋好友聚一起玩玩小麻将,斗斗小地主是很多人的选择,大年三十的晚上刚过12点的开门炮是必须放的,还有正月十五的鞭炮也是必须放的,意味着年过完了。
乐,我过年就是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就守着电视机看春晚,当然,大年三十就是我和孩子们的天地乐园。比如:长辈们一般会跟小辈压岁钱,或者,前几天买来的鞭炮,就一起放掉。
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玉潭镇中心学校六年级:曾予星
范文六:壮族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布依族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满族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侗族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白族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土家族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黎族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傈僳族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拉祜族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范文七: 
在 内蒙 古 . 伦 春 族 、 温 克族 和达 斡 尔族 , 鄂 鄂   被 称 为 “二少 民 族 ”, 囚 为 这 三 个 少 数 民 族 的 人   _ 是
口 相 对 较 少 。 这 _ 个 民 族 人 口 分 布 相 对 集 中 的  二
祸 、 祥 如 意 。 祭 祀 之 后 , 辈 分 次 序 入 座 吃  吉 按 饭 。 在 吃 饭 过 程 中 , 辈 要 向长 辈 敬 酒 磕 头 拜  晚 年 。这 个 时 候 , 辈 一般 都 要 用 手 指 蘸 酒 , 后  长 然 向空 中 弹一 下 , 示 敬 天敬 地 敬 祖 宗 , 后 向拜  以 最 年 的 晚 辈 嘱 咐 几 旬 吉 利 的 话 。 弟 弟 、 妹 也 要 向  妹 哥 哥 、 姐拜 年 , 们 不用 磕 头 , 屈 膝请 安 礼就  姐 他 行
可 以 了 。饺 子 吃 完 , 阳也 该 出来 了 , 拾完 碗  太 收 筷 , 们 穿 上 新 衣 服 , 儿 带 女 , 着 酒 肉互 相 拜   人 携 带 年 , 到 家 族 中最 年 长 者 家里 行 拜 , 后再 到其  先 然
地 区 是 : 伦 贝尔 市 的 鄂 伦 春 自治 旗 、 温 克 族  呼 鄂
自治 旗 、 力 达 瓦 达 斡 尔 族 自治 旗 三 个 自治 旗 。 莫   春 节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一 个 传 统 节 日 , 样 这 三 4-   同 " 少
数 民 族 也 有 自己 一 些 风 俗 习 惯 。  
鄂伦 春 族 春 节  
同 许 多 民族 一 样 , 节 也 是 鄂 伦 春 人 的 一 个   春 重 大 节 日。 每 到 年 跟 前 , 在 他 乡 的 人 都 要 回到  远
他 家 。这 个 拜 年 , 是 有讲 究 的 , 门要先 烧 香  也 进 祭 火 神 , 篝 火 里 扔 一 块 肉 , 一 杯 酒 , 人 陪 同  向 洒 主
老 家 和 家 人 过 年 、 聚 。在 年 前 的 准 备 阶段 ,   团 鄂
伦 春 族 没 有 特 别 的 仪 式 , 像 其 他 民族 一 样 办 置   也 年 货 、 扫 除 、 新 衣 服 。鄂 伦 春 族 有 一 传 说 ,   大 穿 腊 月二十三这天火神一 卜天 向 阎 王 禀 报 人 问 一 年 来  
的表 现 , 以 为 了讨 好 火 神 , 们都 会 供 奉 一 些  所 人
食 品 , 望来 年 火 神 能 说 几 句 好 话 。三 十 晚 上 , 希  
也 就 是 除 夕 之 夜 , 伦 春 人 都 在 家 门前 点 一 堆 篝   鄂
火 , 方 面 寓 意 新 的 一 年 日子 越 过 越 红 火 , 一   一 另
方 面还 有 驱蚊 去 邪 的意 思 。点 燃 篝火 后 , 们就  他
打 开 神 龛 开 始 祭 祀 失 去 的 亲 人 , 要 到 十 字 路 口  还
为他 们 “ 纸 送钱 ” 这 一切 都 结 束后 , 大 家子  烧 。 一 同坐在 桌 前 吃 团圆饭 了, 晚饭 还 要聊 天 、 舞 , 吃 跳  
直守 夜到 天亮 。  
大 年 初 一 一 大  , 伦 春 人 开 始 忙 着 包 饺   鄂 子 , 子 在 鄂 伦 春 语 叫 “ 纳 温 ”, 子 包 完 在 院  饺 谢 饺
子 里 放 炯 花 爆 竹 , 望 迎 来 的
是 一 个 丰 收 年 。 随  希 后 , 家 人 面 向 东 或 南 , 起 九 柱 香 , 头 祭 拜 天  全 燃 叩 神 和 【1 , 求 神 灵 恩 赐 猎 物 , 佑 全 家 免 灾 免   J 神 祈 保
26 裆察 与社 会   
客人 祭 拜 。祭 祀之 后 , 人要 向主人 敬 酒 、 烟 、 客 敬  
叩 头 , 祝 愿 老 人 健 康 长 寿 。长 辈 同 样 向 来 拜 者   并 说 几 句祝 福 的话 , 着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 辈 都  随 长
要 给 晚 辈 压 岁 钱 。 正 月 初 一 这 一 天 , 了 年 纪 的  上 老人 一般 都在 家里 等候 晚辈来 拜年 。  
到 了 正 月 初 二 , 人 们 开 始 互 相 拜 年 , 聚  老 或 集在 一 起饮 酒 、 天 , 轻人 组织 起 来 唱歌 跳 舞 ; 聊 年  
或 赛 马射 击 、 跤 比赛 。鄂 伦 春 族擅 长舞 蹈 ,   摔 所 以 歌 舞 还是 深 受 年 轻 人 喜 欢 的 。鄂 伦 春 族 的舞 
蹈有 的反 映 飞禽走 兽 的 野外 生 活 , 的表 现猎 人  有 捕 捉 情 景 , 有 的 描 绘 妇 女 采 摘 场 面 , 舞 有 着  也 歌 深 厚 的 狩 猎 气 息 。 尽 管 现 在 鄂 伦 春 族 已 经 不 以  狩 猎 为 生 了 , 这 作 为 一 个 民 族 的 文 化 。 需 要  但 还
发 扬 光 大 。 这 样 的 活 动 一 直 延 续 到 初 四 。 正 月 
初 五 , 伦 春 人 认 为 是 “ 日” 忌 讳 出 门 , 不 许   鄂 鬼 , 也 娱 乐 和 吵 闹 。 这 一 天 , 们 都 各 自在 家 里 休 息 。 他  
从 初 六 开 始 , 常 的 生 产 活 动 又 恢 复 了 。一 年 一   正 度 的春节 也就算 过去 了。  
鄂温克族春节  
日 。 在 鄂 温 克 族 , 天 晚 上 要 祭 火 神 , 院 中 用  这 在 鄂 温 克 族 人 主 要 分 布 在 黑 龙 江 的 讷 河 县 和  木 条 垒 成 架 子 点 燃 , 架 上 放 用 羊 油 包 了 的羊  火 胸 , 种 颜 色 的 布 条 分 搭 在 火 架 中 间 和 四 周 。火   五 的 正 面 放 上 供 桌 , 上 各 种 供 物 。 在 火 的 四 周 以  摆
内 蒙 古 的 呼 伦 贝 尔 市 , 温 克 是 民 族 自称 , 的  鄂 它 意 思 是 “ 在 大 山 林 里 的 人 们 ” 在 鄂 温 克 族 的  住 。 传统 节 日中 , 节 是 一 年 中 最 盛 大 的节 日 , 鄂  春 在
温 克 语 被 称 为 “ 涅 别 ” 其 中 “ 涅 ” “ 欢 ”  阿 。 阿 是 狂 、 “ 悦 ”、 声 势 浩 大 ” 意 ; 别 ” 指 “ ”, 阿 涅  喜 “ 之 “ 是 月 “
面做 成 供 盅 , 油 点燃 。把 各 种 供 品投 进 火 中 , 添  
主 祭 人 口 念 “ 日耶 ” “ 日耶 ”, 家 都 向 火 叩  呼 、呼 大 头 。从这 天 以后 , 家都 准备 过春 节 了。 各   三 十 这 天 , 温 克 人 要 把 房 前 屋 后 打 扫 得 干  鄂 干净 净 , 房 门 上 和仓 库 门
上 贴 门神 , 要 贴 年  在 还
别 ” 在 一 起 表示 “ 欢 月 ” “ 悦 月 ” 概 念 。 合 狂 或 喜 等   鄂 温 克 族 过 “ 涅 别 ” 日期 与 我 国 传 统 节 日春  阿 的 节 的时 间完 全 相符 。为 了迎接 春 节 的到 来 , 温  鄂 克 族 提 前 一 个 月 开 始 做 各 种 准 备 工 作 。 其 中 最 
有 意 义 的 , 从 腊 月 二 十 到 三 十 , 十 天 中 他 们  是 这
画 、 联 等 。太 阳 落 山后 , 家 都 在 院 门 外燃 起  春 各
堆 篝火 , 火 一直 烧 到初 五 , 间不 能熄 灭 ,   这 中 有
火 烧 旺 运 的 意 思 。他 们 不 能 从 院 里 往 外 拿 东 西 ,  
垃 圾 也 不 能 扔 出 去 , 是 怕 把 一 年 的 运 气 、 富  说 财
每天都 有传 统而特 定 的安排 。  
如 腊 月 二 十 宰 杀 过 年 的 羊 , 月 二 十 一 做 用  腊
扔掉 。除夕午夜 , 家人都要走 出大 门 , “   全 迎 玛
音 ” 也 就是 财 神 , 个 习俗 和汉 族差 不 多 , 鞭  神 这 放
各 种 野 果 酱 制 成 的 糕 点 , 月 二 十 二 炸 制 用 牛  腊
奶 、 油 、 鸡 蛋 、 糖 、 粉 和 在 一 起 做 成 的 各  奶 野 白 面
炮 吃饺 子 , 一夜讲 究 守夜 到天亮 。 这  
按 照 鄂 温 克 人 的 传 统 生 活 习 俗 , 月 三 十 晚  腊 上 , 家 人 要 聚 在 一 起 吃 一 顿 年 夜 饭 。他 们 的 年   全 夜 饭 是 手 扒 羊 肉 和 肉 粥 , 粥 是 用 酸 奶 、 汤 和  肉 肉 白米 煮成 的 。鄂 温 克人 认 为 , 除夕 之夜 吃 手扒  在 羊 肉会 在 新 的 一 年 里 一 顺 百 顺 。 吃 完 年 夜 饭 后 ,  
种 锞 子 。 鄂 温 克 人 的 传 统 信 仰 观 念 保 子 味 道 的  好 坏 , 样 的 丰 富 与 否 , 接 关 系 着 家 庭 生 活 的  花 直
幸 福 和 甜 美 。 所 以 , 月 二 十 二 保 子 备 受 鄂 温 克  腊 妇 女 的 重 视 , 是 她 们 展 示 勤 劳 和 手 艺 的 好 机  也
会 。腊 月 二 十 三 全 家 人 围在 炉 火 旁 祭 火 神 , 汉  在
族 人 习俗 里 腊 月 二 十 三 是 小 年 , 灶 王 爷 的生  是
鄂 温 克 人 还 要 祭 祀祖 先神 。他 们 把 各 种 神 像 摆 
裆与会2   案社  7
E—mah as @2 3nt id yh 6 .e  
开 , 出 家里 的好 酒 、 和一 些奶 制 品 , 上 各种  拿 肉 放 供 物 后 , 香 磕 头 。然 后 到 院外 跪 拜 篝 火 , 燃 向篝  
火 投 放 食 品 , 放 鞭 炮 。祭祀 祖 先 神 , 祷祖 先  燃 祈
神 给 他 们 带 来 幸 福 、 好 的 一 年 , 永 远 造 福 于  美 并 后 代 。谁 家 的 篝火 最 旺 , 示 这 一 年家 境 兴 旺 。 预   老 年 人 还 要 看 星 系 、 河 的 亮度 , 测 来 年 的年  银 预
景 。 回 到 屋
内 , 轻 人 向 老 人 敬 酒 磕 头 , 人 以  年 老
说 或 唱 的 方 式祝 晚辈 们 子 孙 满 堂 , 业 兴 旺 , 家 出  门发财 等 。  
大 年 初 一 , 们 见 面 要 互 相 问 安 , 天 还 没  人 在
全 亮 之 前 , 轻 人 和 孩 子 们 穿 新 衣 戴 新 帽 , 给  年 去 同 村 的 长 辈 磕 头 拜 年 。 鄂 温 克 人 认 为 , 人 们 没  在 有 出 门 拜 年 前 赶 到 最 为 吉 利 。 他 们 一 般 先 到 家  族 中辈 分 最 大 、 长 的人 家 拜 年 。 每 到一 家 , 年 晚  辈 的先 给 长 辈 屈 膝 问 安 , 后 在 盘 中 放两 盅 酒 , 然   敬 给 长辈 老 人并 磕 头拜 年 。对来 拜 年 的 晚辈 , 长 
辈 们 也 会 给 孩 子 们 一 些 代 表 吉 祥 的 礼 物 , 白 毛  像
巾 、 达 和 保 护 孩 子 的 神偶 , 然 随 着生 活 水 平  哈 当 的提 高 , 辈们 也会 给 孩子 一些 压 岁钱 。到 了晚  长 上 , 女 老 幼 集 合 在 一 个 较 大 的 房 子 里 尽 情 歌  男
舞 。 一 般 由 老 年 人 召 集 这 种 娱 乐 晚 会 , 妇 女 们  由 开 始跳 和 唱 , 着 大家都 跳起 舞来 。 接  
吃 完 晚 饭 , 上 新 衣 服 , 家 人 都 要 向 长 辈  穿 全
敬酒 、 头拜 年 , 人 也祝 福晚 辈 。 叩 老   大 年 初 一 , 斡 尔 人 要 吃 迎 春 饺 子 。 这 迎 春  达 饺 子 很 有 讲 究 , 子 里 包 有 各 种 小 东 西 , 如 白  饺 比 线 、 扣 、 币 、 面 团 。每 一 种 的寓 意 是 , 果  纽 硬 小 如
大 年初 二 , 年 们 骑 马或 乘 坐雪 橇 到 远 方 的长   青
者 家 拜 年 。初 三 , 年 人 相 互 拜 年 ; 四 , 年 人 相  中 初 老
互 拜年 ; 五 , 族 全体成 员共 同度过 ; 六 , 本  初 家 初 基 上 开 始 正 常 的 生 产 生 活 。正 月 十 五 , 家 都 要 煮 冻  每 饺 子 吃 , 就 意 味着 一 年 一 度 的春 节 结 束 了 。 这  
吃 到 一 根 白线 , 预 示 着 他 能 长 命 百 岁 ; 果 吃  就 如
到 一 颗 纽 扣 , 预 示 着 他 能 官 运 亨 通 ; 果 能 吃  就 如
到一 枚 硬 币 , 预 示 着 财 源广 进 ; 果 吃 到 了八  就 如 个/ b面 团 儿 , 预 示 着 儿 孙 满 堂 , 等 。 吃 完 迎  就 等 春 饺 子 , 女 老 幼 , 家 老 少 都 穿 上 新 衣 服 , 辈  男 全 由 分 大 的人 领着 再 次掀 起 团拜 高潮 , 辈 向长 辈拜  晚
年 。 然 后 按 照 辈 分 的 高 低 , 群 结 队 , 家 串 户  成 走
达斡 尔 族春 节  
达 斡 尔 意 即 “ 耘 者 ”, 节 在 达 斡 尔 族 称 为  耕 春 “ 聂 节 ”, 达 斡 尔 族 一 年 中 最 重 大 的 节 日 ,   阿 是 达 斡 尔 族 过 春 节 也 有 本 民 族 的讲 究 。   过 年 之 前 , 斡 尔 族 也 像 其他
民 族 一样 ,   达 家
对 乡 亲 们 敬 酒 叩 头 来 拜 年 。 在 全 村 拜 完 年 , 到  又
临 近 村 屯 亲 戚 家 拜 年 , 斡 尔 族 的拜 年 活 动 通 常  达 延 续 到正月初 五 。   正 月 期 间 , 斡 尔 的 妇 女 见 面 要 有 礼 物 相  达
家 户 户 都 要 充 分 准 备 年 货 , 年 猪 , 年糕 。年  杀 打
十 达 斡 尔 人 称 为 “ 图 ”这 一 天 达 斡 尔 人 用 家   布 。
里 的杂 物 码 起 一 个 垛 , 刚黑 就 点 燃 , 年 人 要  天 老
赠 。 原 来 , 出 不 论 男 女 都 要 互 相 敬 烟 , 到 长  外 遇 辈 , 为 晚 辈 还 有 礼 节 , 们 称 为 “ 烟 礼 ” 从  作 他 敬 。 大 年 初 一 到 十 六 这 半 个 月 的 时 间 里 , 斡 尔 族 男  达
子 玩 得 最 多 的 是 “ 依 阔 ”, 就 是 打 曲 棍 球 ,   波 也 女
把 家 里 的大块 肉和 提前 包好 的饺子 投 入火 中 ,   祝 福 人 畜 兴 旺 。在 准 备 年 三 十 吃 的饺 子里 有 的要  放 上 白线 , 味着 吃 到这个 饺 子 的人 可 长寿 两百  意
人 热 衷 唱 歌 、 舞 。 过 了 十 六 , 体 活 动 都 结 束  跳 文
岁 ; 的 在 一 个 饺 子 里 放 上 铜 钱 , 到 的 人 意 味  有 吃
着今后 不 缺钱花 。  
了 , 斡尔人 又要 开始 了新 的一年 的工作 。 达  
( 者 单 位 : 蒙 古 电视 台 ) 作 内  
28 档案与社会   
范文八: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
云南元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 次年。 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 10 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 属相循环 3 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 36 天。一年 360 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 计算在 10 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 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 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元阳县彝族与汉族交往多起来后,也与汉族一起过春节,但仍然保留着浓郁 的民族特点。春节前三天内,家家杀年猪。屋里屋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前栽 松树,大小门头、灶前厩旁都插上松枝,祝愿来年生活美满幸福。年三十晚上不 在别人家过夜,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全部还清。 除夕之夜,严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恶言秽语,不准打妻子小孩。父亲或长 子率领全家老小,用托盘托着酒、肉、饭、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 水、日、月、龙、灶献祭,然后又向门、柱、水缸、畜厩、大农具一一献祭。全 家入席后,将饭菜每样取一点放到门外给无家可归的野鬼。然后盛一碗饭给狗, 传说第一次洪水年里庄稼全被淹死了,是狗从天神那里讨回了五谷种子,所以年 节首先慰劳狗。等狗吃饱了,然后全家才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天还未亮,各家男子就鸣枪放炮,到水井祭祀水 神, 争取第一个取回新水。 天刚刚放亮, 全家已经起床, 穿上节日盛装迎接财神, 然后做汤圆献祭各路诸神。再做一个汤圆贴在小孩子脑门上,表示孩子又长了一 岁。元阳彝族把正月初一称作“女皇日”,妇女不作或少作家务,做菜做饭全由男 人操办。饭甄子无论有多大,饭都要蒸得满满的,表示粮食全年有余。初一全天 都不动刀斧,不出寨门,不出门作客,不到菜园取菜。初二、初三才开始走亲访 友,女人带着孩子回娘家。 木刻“请柬”邀亲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腊月,独龙族要过唯一的传统节日,独龙族语叫“卡雀哇”, 是独龙族的年节。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 天。节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就开始过年。 独龙族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雪山之间的独龙江流域, 是我国人口较少 的民族之一。选定过年的吉日后,各家都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他们在特制的木
条上刻上缺口,这就是“请柬”,派人送往邀请的村寨。木条上刻了几个缺口,就 表示再过几天后要举行仪式, 庆祝年节。 接到木刻“请柬”的人, 要带上各种食物,
前往致意祝贺。宾主相见,要共同饮一筒水酒,相互对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 着客人欢聚一处,围着篝火,一面品尝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锅庄舞”,共同 庆贺一年一度的丰收。男子一边祝词,一边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抛入悬挂在火 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祸福,碗口朝上为吉兆。 “女儿国”女人忙 “女儿国”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节叫“库诗”, 即新的一年。摩梭人过春节,意味着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万物,这是“女 儿国”里妇女最忙碌的时候。 摩梭人保留着的母系社会,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 的“走婚”习俗。在摩梭人中,母亲的权威最高,因此被称为“女儿国”。在摩梭家 庭,由家中年纪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亲主持家政,全家每个人的收入都 交给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过年前一个月,主持家政的妇女就要为全家每 人买新衣裤,每人至少一套。接着,妇女们开始酿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 面,春节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备齐。因为,按照摩梭人习俗,从正月初一 到十六,不能动用绳子,否则新的一年会遇到蛇。腊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 的妇女都从屋顶屋角到门缝铺下,进行彻底清扫。女人给孩子理发洗澡,换上干 干净净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刚刚来临,摩梭妇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边背水,这 叫“争头水”。谁起得最早并争到头水,意味着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财 源茂盛。所以妇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边泛白时候,争先恐后来到山泉溪 流边。水背回来后,主妇准备好早餐,全家祭锅庄,向祖宗和老人磕头。太阳出 山,母亲带着孩子,背箩里装着猪膘、茶叶、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缘 的各个家庭组成一个氏族)的长者家拜年。 过完大年就成人 对于年满十三岁的普米族孩子来说,过大年对他们特别重要。因为过大年要 为他们举行“穿裤子”“穿裙子”礼,以后他们就是成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了。 过大年是云南普米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 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满了十三岁的孩子们,按照性别各自团聚在一起,通宵作 乐,告别可爱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鸡高唱,东方吐白,他们立即回到自己家中, 准备参加专为他们举行的成年仪式。 家里人根据要举行成年礼的孩子是男孩还是 女孩,在火塘边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粮食和一只猪膘。猪膘是将杀好 的猪掏空内脏、抽去骨头,在猪肚子里抹上花椒、盐巴后风干作成的,是普米族 和摩梭人的特有食
品。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 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
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等装饰品,左 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 家庭的义务。接着巫师向家祖和灶神祈祷,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 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 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 由舅舅主持。 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 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 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向灶神和家祖祈祷, 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 新装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样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亲 友们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贺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举行“穿裙子礼”、“穿裤子礼”时,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 参加的亲友客人。他们端给客人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和一些猪心猪肝,表示 大家是至亲骨肉,心肝相连。宴会后,仪式才算结束。 举行了“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 和小伙子,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
弥渡彝族打歌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 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 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 弥渡彝族是历史悠久的土著名族。据云南省博物馆 1985 年对弥渡苴力营盘 山新石器遗址、青石湾石棺墓群、三岔路村后出土的战国铜鼓考证,在战国晚期 至西汉早期,今弥渡地域内已有较为广泛的人类活动,属于“耕田、有邑聚”的 坝区民族,他们与彝族先民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 “白 岩(今弥渡县红岩镇)诸村多罗羽、撒乌都、摩查皆乌蛮之种。”清乾隆《赵州 志》卷一有:“汉夷杂处,土著乌蛮之后,多居赵州(今弥渡)西南山。”《弥 渡县志》载:“彝族是县属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弥渡境内的彝族族源属哀牢彝 系,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系,无文字。”弥渡彝族有 2.5 万多 人,占全县总人口 8.14%。弥渡西山的清水沟、金岗、高坪、多祜、瓦哲,东南 山的五台等 6 个彝族村委会,南端的
牛街彝族乡有彝族人口分布。极少数彝族散 居在红岩镇的理卫、吉祥、大营,新街镇的西河、新胜,德苴乡的青云、太平等 地。
据传说,弥渡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一次部落战争,彝族部落战败,被敌围困 于山,为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彝族部落燃起大火列队围火而舞,他们踏出有节奏 的脚步声和拍羊皮褂声;对方认为彝族部落人马众多不敢进犯而撤退。从此,彝 族以踏歌纪念胜利。 弥渡地区从南诏时代就有踏歌活动,《弥渡县志稿》载:“踏歌之时,一般 女流穿红着绿,与众男子头顶毡窝,各拼柴炭,购置糖酒,选村中宽广之地,立 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悬灯幡。下焚香火,男女杂沓,聚众打歌,打歌者围成 圆形,足踏手舞,喝声呜呜”。至今农历二月八、二月十四、正月十五、十九及 火把节、立秋节还保留着打歌的习俗。清御赐翰林李彪撰写的铁柱庙楹联:“芦 笙赛祖,毡帽踏歌……”描写的就是古代弥渡彝族先民打歌祭祀铁柱老祖的热烈 场面。 按古代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弥渡的彝族同胞都要到南诏铁柱庙去祭铁 柱。 但因村子离庙较远, 现在隔几年才去一次。 多数时间是在村后山上一个叫 “克 枝呗”的地方,在一棵象征“铁柱老爷”的青冈栗树前进行祭柱。农历正月十五 这天早晨,打歌队伍抬着“猪头三牲”(即贡品)到“铁柱老爷”面前去领歌。 领歌的过程与铁柱庙祭柱仪式相同,打歌队伍由老人带领,首先发大号三声,然 后唢呐奏喜调《开门红》,接着由最前面的老人带领,依次是吹芦笛的,其次是 打歌队伍。他们头戴毡帽,身背皮挎包,下装穿麂皮套裤。祭祀开始,先作揖, 行三拜后呼出统一号令:“嗯──噢──嗯!”接着念祝赞词道:“今天我们来 祝贺,祝贺铁柱老祖,阿苤阿奶。”众念: “铁柱庙前,我们来庆贺,白马要喂料, 用谷子喂它。”最后,大家在芦笛的伴奏下,一齐唱《祭柱歌》: “一年十二月, 最好是正月,正月十五好,喜欢在这天。我们来到了,来到铁柱庙,大家来祝贺, 贺铁柱老爷。老爷有白马,白马喂好否?谷子做马料,白马会吃否?” 弥渡西山彝族的打歌用葫芦笙或竹笛伴奏,男女成对平行围成圆形,舞蹈节 奏舒缓,边舞边对歌,颇有轻歌慢舞的气氛。在舞蹈中,有两名男子和着节拍, 手持大刀作双人大刀舞,表演古代战争刀法,来赞颂祖先。邑人姚崇的《观多祜 彝族踏歌》中这样写到: “闻声起步手相牵,踏跃回身步应弦。玉笛声声清且雅, 芦笙悠悠若林泉。对歌男女心相诉,齐唱乡亲庆丰年。古老风情真纯美,彝家习 俗气盎然。” 弥渡东山彝族打歌用三
弦、 笛子伴奏, 男女单行插花列队成圆形。 只舞不唱, 舞蹈由慢渐快,节奏突出,形成热烈欢快气氛。分赞歌、折歌两种。? 弥渡南山的牛街彝族打歌有用三弦伴奏的音乐型和用手敲击羊皮褂伴奏的 节奏型。男女舞蹈者手挽手或者手搭肩围成圆形,动作整齐,突出整体配合,使 人感受到团结坚定,不屈不挠的民族气魄。? 尽管弥渡各地的彝族打歌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但各地至今都保留着在 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八、二月十四、十五、十九、火把节、立秋节、八月十五、 冬至节打歌的传统活动。
弥渡彝族打歌与打歌调、音乐密切依存。打歌调是当地彝族的歌诗之一。内 容生动丰富,曲调高亢优美,唱法别致,格律独特。这种歌诗借助优美的音乐旋 律使人整个身心都尽情于手舞足踏的艺术境界。 它不仅使广大彝族男女老少从中 享受到自娱的欢乐,并且极大的启发和锻炼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体质。其中有一 首打歌调这样唱到:“来打歌呀来打歌!打起尘灰做得药。打歌就是团团转,一 个跟着一走。打歌不是我爱打,孔明立书兴着呢。来打歌呀来打歌!前边去了千 千万,后面还有万万千”。
范文九:云南部分 少数 民族 的过年 习俗 
白族 :白族独特 的节 日有 “ 绕三  累 一 年 的慰 问。   灵” 、 “ 石宝 山歌会 ” 、 “ 耍海会 ” 和规模盛  布 朗族 : 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 ,   大、 内容丰 富的“ 三月街” 等。 白族人民  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 圆圈 , 先由一人    从除夕开始互拜 、 赠送礼品。 除夕守夜。   将 一只 用竹片做 成的 小球托 到空 中 , 子夜过 后 , 男女青年争先挑水 , 以示勤  然后 按顺序 接球 ,并用手 心将球托 向   劳。 清晨, 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 以祝  空中, 接不到球 的人 , 要罚唱一首歌。   福 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 名胜 古  迹, 或耍龙灯、 舞狮子、 打霸王鞭。   傣族: 大年初 二、 初三 , 一些 村寨 
举行“ 象脚鼓 比赛” , 选 手们 精神振奋 、  
景颇族 : 春 节期 间举 行 “ 打靶” 比   击鼓不停 , 谁 的动作优美、 鼓声好 即获 
赛。初一早晨 , 人 们 纷 纷 聚 到赛 场 上 ,   奖。春节期间 , 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 投  姑 娘 们 把 自 己 绣 的 荷 包 挂 在 竹 竿 顶  掷 糠 包 , 看谁投得准 , 看 谁 接 得 着 。玩 
端 ,射手射 中吊荷包 的细 线就算神枪  到一定 的时候 ,姑娘们就悄悄抢走 小  手 ,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 一碗香甜 的   伙子身上佩的腰刀 、包头布或拴 着的  米酒 。姑娘们是这 项活 动的组织者和  马, 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  裁判 员 , 哪个 小伙子 获胜 , 姑娘就会把  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 、 牵着骏  水酒作 为奖品送 到他的嘴边 。春节 期  马回来 , 便设宴款待。另外 , 每年4 月1 3  
间, 各 家 各 户 都酿 米酒 , 向 长辈 敬 酒 。   日是 傣 历新 年 ,也 是 傣 族 人 民 最 隆 重 
彝族 : 春 节 期 间集 会 跳 “ 阿 细跳  的节 日——泼水节 ,他们 把泼水看成  月” , 有些村寨大年初一取水做饭都 由   是驱邪 除污、 吉祥 如意的象征 , 也把这  男子承担 , 让妇女休息 , 以示对她们 劳 
天视为最美好 、 最吉祥 的 日子。  
布依 族 : 阴历腊月底 , 家家户 户  
熏 肉、 灌香肠 、 烤酒 、 做 糯米粑粑 、 米  花, 缝 新衣 、 手帕。腊月二十 三用麦  芽糖等呆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 ,  
贴 门神 、 年 画。 除 夕晚 上全 家老 少 围 
火而 坐 , 先祭祀祖宗天地 , 然后全 家  人 互相祝 福 , 吃 团圆饭 , 整夜 守 岁。   大年 初一天 刚亮 ,姑娘们 便争先恐 
后奔 向河边 去挑 水 ,谁最 先挑回头 
谚语: 果树 怕风 , 钉槐 怕 水 , 淡竹 怕瘦 , 油桐 怕冷 。
日, 月半节前 夕, 家家户户忙得不  亦 乐 乎 ,村 寨 内外 到 处 是 牛 角 声  和欢笑声 。   拉祜族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  五, 是云南拉祜族 的“ 扩塔 ” 节( 拉  祜语为春 节 ) 。除 夕, 每家每户要  做象征 太阳 、 月亮和 星星 的糯米 
粑粑 , 祭 日月 星 辰 , 盼 望 在 新 一  年里风 调雨顺 、 五 谷 丰 登 。 初 一 
至初 四 , 青年 男女争 先恐后 跑 到   担水 , 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 的人 , 也 以  泉边 , 迎 接象征 纯洁 、 幸福 的新水 , 以 
此预 兆 丰 年 。初 一在 家 里 扎彩 灯 , 晚 上  先得为快 。同时 , 带 着礼 品走村 串寨 、  
齐 点燃 , 挂在大 门口。过 了初一 , 人  访亲问友。  
们开始 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 起  苗族 : 把春节称作 “ 客 家年 ” , 家家  烤酒打粑庆丰收 , 希望  表” , 以歌 声表达 爱慕 之情 ; 或聚在 一  户户杀猪宰羊 , 起, 在 唢呐 、 月琴、 洞箫 、 姐妹 箫 、 铜 鼓  来年风 调雨顺 , 五谷 丰登。还要唱《 开  等乐器伴奏声中跳 “ 打花包” 。有些地  春歌》 , 歌 词大意 为思春 、 盼春 、 惜春、  
区正 月 十 五过 完年 ,正 月 三 十 还 要 过  挽春 等 。  
“ 小年 ” 。  
哈尼族 : 每年要过两次年。 一是十 
佤族 :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  月节 , 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 以十月   喜外 , 还互赠糯 米粑 团、 甘 蔗和芭 蕉 ,   为岁首 , 即“ 大年 ” 。过年这天 , 人们 走  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 甘甜 、 美好。   亲访友 , 求亲订婚 。“ 六月节 ” 期 间杀牲 
纳 西族 :正 月 新 春 人 们 互 相 访 亲  祭祖 , 开 展荡秋 千 、 摔跤、 唱 山歌 等 文 
拜友 ,轮流做客 ,中青年 男子组织灯  体活动 。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 , 小伙 子  会, 并与其他村竞赛。城市 、 乡村都办  上 山砍 竹子 ,搭秋千架。不论 男女 老  灯会 , 灯会节 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 , 如  少 , 过年都喜欢荡秋千。  
《 阿纽梅说 笑》 、 《 老 寿星放鹿 》 、 《 社 戏 
基诺族 :云南西 双版纳 的基诺 族 
夜明珠 》 、 《 狮子滚绣球》 、 《 凰舞》 等。   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 ,歌 手们  瑶族 : 节 日期 间 , 人们 聚在一 起 ,   轮 番 互 相 对 歌 ,输 了则 留下 一块 包 头  到第二年再去对 。 过 年时的每天晚  观看风趣别致的“ 耕作戏” 。一人扮牛 ,   布,
人扮扶犁农夫 , 一人扮扛锄农 民, 三  上 , 老人和妇女们一边 品尝酒肴 , 一边 
人边舞边歌 , 表示庆贺丰收 ; 青年男女  跳大鼓舞
,男女青年们乘此 时机谈 情 
则聚在村寨 四周草坪上 , 吹芦笙 , 弹月   说爱 , 寻找 自己的情侣 。  
琴, 唱山歌 , 寻找意 中人。每年农历 七  月的“ 月半节 ” 是瑶族人 民最 隆重 的节 
谚语: 正 月施 肥 长花 , 七 月施 肥 长果 , 冬季施 肥 长树 。  
本 刊 综 合 
栏 目编 辑 : 台 文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蘸水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
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三月十二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植树节前后,我国各地都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农历五月初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花山节 花山节一般在较平缓的地区举行。花场中竖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树杆,这就是花杆,花杆上还分别挂着两块红黑布。每年,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杆立好,让人先知道这里有花场,到了正月初一就开始踩花山,比较隆重的花山节还可以延长至初八、九。踩花山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求子而立,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日。关于花山节的来历,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区,那地方有着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盘,就派皇兵来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领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和苗民们,与皇兵交战,最终寡不敌众,苗族失败了,蒙孜尤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在战斗中牺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岭中迁徙。蒙孜尤在腊月十六日竖立花杆,正月初二、三、四这三天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为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儿子姑娘,同时,还进行武术表演,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的生活经验交流活动,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娱乐活动。在花山节期间,有芦笙舞、武术(即苗族的民间武术之棍术、刀术、枪术、钩镰、三节棒、链甲等)、倒爬花杆、斗牛、赛马等体育和文艺节目。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