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体育产业运作模式中的融资模式有哪些

体育产业的生态路径--百度百家
体育产业的生态路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体育产业生态或许是个童话,或许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4月22日,乐视召开B轮融资发布会。
体育产业生态或许是个童话,或许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文│本刊记者 孔维琛
体育产业资本元年
从万达大手笔并购瑞士盈方、世界铁人公司等海外体育资产,到体奥动力80亿元“天价”拿下中超联赛媒体版权,再到大量体育创业项目获创投基金青睐,过去的2015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政策利好刺激下,各路资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体育产业,上演一出出跑马圈地的投资大戏。2015年,也被成为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元年”。
日,乐视体育正式宣布完成首轮融资。作为一家成立仅一年的公司,乐视体育以28亿元估值,融得8亿元资金,创下中国体育产业首轮估值及融资额的双重纪录。日,乐视体育宣布完成8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215亿元人民币。作为一家新成立两年的公司,乐视的发展速度着实令人震惊。作为乐视体育B轮的融资的跟投方,海航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李明碧表示:“此次海航以12亿元参与了乐视体育B轮融资,我们擅长价值发现,投资乐视体育不是单纯的财务考量,我们非常认同乐视体育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和平台开放的生态理念,期待在体育旅游IP、互联网营销等方面展开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乐视体育目前的投资人多达30个以上,这其中还有国外的投资人,这就意味着,乐视体育205亿元的估值在资本市场是国内外普遍认可并且还是受追捧的,以目前资本市场对于乐视体育的认可程度,更像是把乐视体育当做是被低估的潜力股。业内资深分析人士认为,乐视体育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方的亲睐,有三方面的原因,即优秀的团队、良好的商业模式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乐视体育“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生态模式最受资本方看重。
与乐视体育不不同,万达集团布局体育领域则以收购上游IP公司为主。与体育渊源颇深的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阐述了万达“玩”体育的目标:为中国体育在世界领域谋求更多话语权。
2015年以来,万达集团祭出三项大手笔:先是以10.5亿欧元并购世界顶级体育营销公司瑞士盈方,后又以6.5亿美元收购美国世界铁人公司100%股权,又在2016年初成为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万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体育行业“龙头”。在剑桥的演讲中,王健林表示,运营单项体育赛事或俱乐部,只能算是体育产业的低端,而真正的赢家是通过出卖转播权、赛事品牌盈利的上游组织。
无论是政策的红利还是资本的涌动,都让人看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于是诸多企业纷纷跨界,投资体育产业。莱茵体育作为一家传统的地产行业,在2014年嗅到体育行业的蓬勃发展气息,主动抓住发展的契机,从体育金融、体育传媒、体育赛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由传统地产行业转型进军体育市场,参与赛事承办运营、设立体育产权交易中心,打造体育产业基金、加快兼并收购等方式,努力打造莱因体育生态圈。
在投身体育行业的众多企业当中,除了以上提及的万达集团、莱因置业等,还包括浙报传媒、华夏幸福等等,都企图在体育产业谋得一席之地。
版权为核心的产业生态
版权是体育产业早期布局的竞争核心。乐视体育CEO雷振剑介绍说,目前乐视体育已拥有300多项赛事版权,是全球体育版权资源最丰富的公司。他认为,在乐视体育的发展路线中,版权布局是重中之重:“体育版权逐年溢价,而高端赛事版权本来就是稀缺品。要想在体育产业上做文章,尽早抢下版权会拥有更多主动权。”
乐视确实在版权争夺中不遗余力。日,乐视体育与体奥动力在北京联合宣布确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乐视体育获得两个赛季中超联赛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印度、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双方承诺在、2020三个赛季,共同经营中超版权,将中超全面带入收费时代。
买下中超联赛的新媒体转播权,只是乐视体育购买的众多赛事转播权中的一个。有数据统计,截止到目前,乐视体育在内容平台上已经拥有310项全球顶级赛事版权,其中72%是独家。除了欧洲五大联赛、CBA、欧冠篮球、亚冠、中超、WTA与ATP巡回赛这样有较大观众基础的大众赛事,他们还买下了自行车、高尔夫等相对小众项目的版权。
体育版权争夺早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2012年10月,新英体育宣布续约赛季英超联赛独家转播权,此前新英体育已经连续3年获得英超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独家转播权,业界普遍认为新英体育6年转播权价格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不过,相比近年来以火箭速度增长的新媒体版权收益相比,新英体育的前瞻性布局无疑到了收获期。据报道,腾讯、新浪乐视各自付出了1800万美元才获得了赛季英超的新媒体转播权。上赛季这一数字为1100万美元,更早之前甚至只有数百万元人民币。此前,业界人士接受《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英体育虽然有版权优势,但是单纯的靠版权分发不是长久之计,新英体育并没有以版权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巨头腾讯在版权争夺战中也不甘落后。日,腾讯宣布以5年5亿美元签下NBA数字媒体版权,不仅让腾讯体育获得了NBA的网络独家直播权,还包括NBA30支球队所有比赛的播放权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播放NBA授权的剩余权限,一举终结了过去NBA网络版权由新浪、乐视、腾讯三家分享的局面。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所有的体育版权的布局中,乐视围绕版权打造了最具想象力的生态模式,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模式。同时,乐视也在其他方面广泛布局:参与数项赛事运营,入股世界顶级体育营销机构拉加代尔集团,与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展开营销合作,推出首款智能硬件产品——超级自行车,更多产品正在研发中,线上游戏、垂直电商、体育旅游等增值服务也在逐步展开。
乐视董事长贾跃亭在谈到乐视体育的发展时表示,原来的体育产业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乐视想把这个产业全打通,所以能创造出很多新的价值出来。他强调,乐视体育,确实已经完全不是传统体育公司的理念了,现在越来越多前瞻性的投资人看到了,或许未来乐视的模式代表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这些投资人愿意为这种探索提供支持。
易观智库分析师江倩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乐视体育的模式虽好,但是在拿到海量的版权之后,乐视能否真正消化掉,以及围绕版权打造的商业模式需要多久才能落地都需要时间的观察,而这个时间就是一个版权周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192
热门文章HOT NEWS
HMD公司推出的这款所谓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诺基亚6这款产品,除...
老冀说科技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中国体育产业近些年来有着高速的发展,但是整体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14 年国务院 46 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需求&加&政策&,这无疑给体育健身领域的投资打了一剂强心针,也给创业者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FellowData 研究了从 2013 年到 2016 上半年,资本市场在体育产业的布局,该领域新创业项目数量已达到 667 家,获投项目 251 个,其中可统计时间的融资事件 239 起,披露的融资金额高达 217 亿。我们从 2013 年到 2016 年创投数据中分析发现,资本在体育产业已经出现了不少中后期投资行为,大众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赛事运营领域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但是其他细分领域仍有很多早期投资机会。
  乐视体育融资 80 亿元;CBA 价值高过 NBA;超过 15 家体育产业领域公司实现了上市或者并购退出;进入体育产业的创业者数量逐年增多,中国体育创投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盛景。不过从宏观的数据分析来看,这只不过是盛宴前的预热而已。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 0.7%,远低于美国的 2.89%。2015 年,全球体育产业产值增加近 9000 亿美元,而中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仅 4737 亿元人民币。不论从 GDP 占比,还是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体育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政府 46 号文件中,提出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目标为 5 万亿元人民币。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创业者的参与,中国的体育产业将迎来一个黄金十年。
  我们将通过 FellowData 提供的 2013 年至今的投融资数据,为大家解读目前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竞争态势。
  受资本寒冬的影响,2016 年上半年投融资事件数量有所下滑,金额却在上升
  从上面两张统计图我们能看出:
2014 到 2015 年下半年,体育产业投融资事件数量一直在高速增长;
2016 上半年受资本寒冬的影响,投融资事件数量有明显下滑;
2014 下半年到 2015 年下半年,投融资金额同样在高速增长;
2016 上半年,虽然投融资事件下滑,但在乐视体育 80 亿融资金额的推动下,该领域的投融资数额依然呈现上升态势。
  2016 年上半年投融资事件下滑,主要是受到哪个阶段行业的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一下各轮次的投融资数据分布和趋势。
  2013 年到 2016 年部分细分领域已经走出初创期,走向成长期
  我们把各轮次的融资事件数量和融资金额细分统计后发现:
天使轮投融资事件的大幅降低,是整个市场数据的重要影响因素。
Pre-A、A 轮和 B 轮的投融资事件数量从 2015 年开始明显上升,直到 2016 年上半年依然持上升趋势,其中 B 轮,除去 2016 年上半年乐视体育的 80 亿融资,B 轮的融资额基本跟 2015 年能够持平。
C 轮和退出则是从 2015 年才开始出现,数量虽然不多,但到 2016 年上半年,融资金额也明显上升;其中,2015 年还出现了 3 起战略投资事件,被并购方分别是体育用品公司美克国际,体育传媒公司盈方体育和在线健身平台小斑科技。
  总结:早期融资的数量和金额已经下降,中后期的数量和金额从 2015 年开始持续上升,这标志着部分细分领域已经走出初创期,走向成长期,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我们从 2013 到 2016 年的创业数量中观察到:
2013 年创业项目数量还比较平缓,随着 2014 年 46 号文件的发布,创业数量开始上升,在 2015 年达到顶峰。
2015 年下半年,创业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这一方面标志着个别细分领域已慢慢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新的创业模式还尚未出现。
  从资本布局流向的角度分析细分领域的竞争态势
  体育产业已产生退出项目的细分领域盘点
  从已退出项目中我们发现,接近 70% 的项目成立于 2010 年之前,且比较偏重实体产业。
体育用品领域有四家公司已实现 IPO,该领域已比较成熟,没有任何产业资本背景的初创企业很难有竞争机会。
服务类、场馆类、赛事类等领域也有项目以登陆新三板或者被并购的方式退出。
  体育领域融资金额超过 2 亿的项目
  我们挑选了融资金额超过 2 亿元人民的项目,从这些项目的投资方,我们可以发现产业基金和上市公司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主流 VC 的影子相对较小。其中赛事转播、足球俱乐部、电竞、媒体平台都成为了巨头关注的焦点。
  产业资本布局盘点
  产业资本的四大巨头,都积极地向体育赛事及运营进行布局,而在体育赛事领域之外,球队俱乐部、场馆、媒体平台也是它们热衷的投资方向。这些领域往往需要大体量的资金撬动,这些领域是资本巨头们的竞技场,门槛很高,普通创业者较难进入。
  腾讯的投资策略与其他三家略有不同,除了购买赛事 IP 之外,更注重周边衍生类、中早期的移动互联网类的项目,这也符合腾讯一贯的投资风格。
  除了以上四家巨头 ,还有不少上市公司通过成立专项投资基金来切入体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贵人鸟、探路者、雷曼光电等 7 家上市公司在年内分别牵头设立了体育产业基金。从运作情况来看,由贵人鸟联手虎扑体育、上海景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的动域资本,目前投资项目已超过 10 个,在业内领跑。光大体育文化投资基金也在电竞、健身媒体社区、体育装备及赛事运营有所布局。
  主流 VC 资本布局盘点
  主流 VC 主要围绕健身软件、垂直社区及媒体进行布局,和产业资本主要布局一些重资产领域有较大方向差异。
  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体育行业发展,已经从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体育品制造业为主流,开始向以内容、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体育用品制造领域,早已有像安踏、李宁这样的成熟上市企业,而围绕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等重资产领域的投资,已有多个项目实现退出,且参与投资的也大多是资金雄厚的产业资本、互联网巨头。留给早期创业者的机会,更多地是在垂直细分领域,例如健身、减肥、骑行等,内容属性上偏向 C 端,例如社交、内容社区、垂直媒体等轻资产项目,这也是 VC 机构重点布局的领域。
  据政府报告统计,2014 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收入不到 3000 亿元人民币。面对这目标 5 万亿的巨大市场,未来 10 年内,我们可预期一大批独角兽将会在此诞生。当下的资本寒冬只是给这波刚刚兴起的热潮,稍稍降了点温。看似冷却的资本市场中,大资本的投资与布局则在他人的哀叹声中悄然进行。
  巴西奥运会刚刚结束,万达通过收购瑞士盈方,掌握了 2020 年冬运会的赛事转播权。腾讯 5 亿美元买断 NBA 五年的网络直播权,阿里不仅买球队,还冠名了世俱杯(国际足联世界俱乐部杯)……大资本的动向,影响着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围绕着体育赛事开展的投资布局战中,各方豪掷千金,大举进军该领域。
  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懒熊体育。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从商业财经角度来解读体育事件,还原一个好故事。体育不单是比...TOPS3009゜12241゜22241゜32096゜41641゜51472゜61440゜71013゜8973゜9972゜1047748゜145103゜224804゜313589゜410583゜58083゜66757゜75892゜85089゜95073゜10
A轮 10000万人民币 融资A轮 3250万人民币 融资天使 金额未透露 融资天使 1700万人民币 融资
市场及媒体合作屠晶晶010 09.cn
投资界微信
(C)清科集团版权所有京ICP备号京ICP证100902京公网安备32号你身边是否出现了越来越多跑马爱好者?你的朋友圈总有人在晒马甲线、人鱼线?你的父亲打开江苏卫视,兴致勃勃看起了格斗对决?你可能还会发现:杭州、北京开始陆续出现以操课为主的小型健身房,越来越多人加入跟私教&约约约&的行列&&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变化!中国的体育行业正在快速发展,2015年体育行业增值4000亿,堪称是体育行业的元年,而国家的期待是& 2025年体育行业达5万亿&,未来几年可以预见到的变化,你们感受一下&&另一方面,互联网将在这一过程中加速行业升级,并给体育行业带来更多有趣的玩法。下面,副总裁甄志勇将为大家深度解读他眼中体育领域的新机会。注:部分分享内容来自&懒熊体育&刘溪若对甄志勇的专访,感谢懒熊体育的授权。甄志勇(Jason) ,IDG资本副总裁。侧重于电商、零售、消费及服务领域的投资,2015年开始关注体育领域。加入IDG资本前,他任职于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了多家企业在中国、香港的上市及增发工作。首先要分享的是 一张此前从未公开露面的图片 :这张图是我研究、分析体育行业后画出的产业结构图。可以看到,体育其实是很多细分概念组成的大概念,包括装备、娱乐、新闻、金融等等,这些打包在一起形成大体育产业。我把它们分成横纵两个维度。横向看,我们把体育业按运动种类分成三大类别,第一是竞技赛事类的运动,像足球、篮球、赛车、搏击,主要是一大群人看一小群人的表演;第二类是大众运动类的运动,比如乒羽、骑行、游泳、桌球、网球、户外、极限,明星赛事的注意力也没有竞技类的那么高,更多是一种体验式的消费和关注;第三类是是基础训练类,比如健身、瑜伽,构筑爱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自律、自爱、健康,也离不开炫耀。现在有些特殊的是跑步,过去两年发展非常快,它既是大众赛事,又是基础训练。因为这事可大可小,你可以在自己家小区慢跑、陪狗狗跑,也可以满世界跑马拉松拿奖牌,还可以和朋友去 Color Run 疯一下。地球上最欢乐的5公里跑&&The Color Run纵轴上,我把体育的事情分成五个维度:赛事、球队、媒体、场地、装备。从欧美传统的职业体育发展路径看,体育的核心价值构建在赛事层的赛事IP/运营和媒体层的转播权,泛体育相关的大公司多是运动装备公司。就国内现在投资情况来看, 竞技体育是巨头的战场,大众赛事、基础训练是的领域,也是VC投钱比较多的方向 。这样梳理后,从图中可以看出,体育是很多运动种类和很多服务类别拼成的一个大行业,很容易看花眼,觉得这里市场大、热度高。但同时,也对我们做创业和做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选对战场才能抓住这次体育行业大升级的好机会。IDG资本作为在国内体育相关领域布局最早的VC,竞技体育中投资了新英体育、瑞士盈方 (Infront Sports & Media) 、昆仑决,基础训练中投资了乐刻健身房,运动装备中投资了 700bike,这里有些对未来体育发展方向的判断和大家一起讨论。
01 体育行业的三大变化、六大机会 我们观察到体育行业有几个趋势:第一是&去监管化&,把市场的还给市场,比如2014年,国家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了赛事转播权限制,这样创业者可以更多参与进来;第二是&娱乐化&;第三是&去中心化&。这里多说两句去中心化。一方面人们赚的钱多了,生活品质上升了,有钱去消费体育;另一方面信息化程度加速,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多了。去中心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地方:首先是运动种类的去中心化。大家需要更有个性的运动标签来显示存在感,我们投早期项目的时候发现,原本小众的运动,价值挖掘空间更大,有很好的变现手段。因为跟消费者有直接联系,跟消费者距离越近关注度越高,这是去中心化很核心的地方。第二是人群的去中心化。如果认真切入去做,越垂直的人群其实价值越高。初创团队最大的挑战是,利用有限时间有限资金,去博足够大的业务量。一开始怎么切入很重要,不同运动的人群看起来重合性很大,跑步的人也可能骑自行车,但是你怎么定义和抓取自己的核心用户群体是很重要的。第三是运动装备的去中心化。原来买个阿迪跑鞋可能就很好,但现在需要的装备种类多了,选择的品牌也越来越高端化、小众化。综合以上的行业趋势、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特性的分析,我们认为大体育行业可能存在的新机会有以下六个: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例如体育赛事的娱乐化运作足球、篮球的业余赛事、高校赛事、青训、经纪等跑步、健身的线上社区,跟往后的线上线下垂直整合体育品牌的升级,运动垂直电商等科技在装备、场馆、游戏等领域的体验升级体育与周边领域的融合,如游学、彩票、场地等新型健身房&&乐刻 02
前景大好,具体怎么玩?Uber? 如果将整个体育分为三类, 互联网和体育结合 的项目是一类,本质上说还是互联网公司;体育的核心行业&& 赛事运营、竞技俱乐部 等是一类;第三是 体育附属产业。 其实这本身是三个并不太相同的领域。对于第一类,我们倾向投资具有做成大平台机会的项目。比如说,现在聚焦年轻用户的电竞直播平台,有一定运动基数和商业化可扩展性的新兴体育社区,随着市场成熟,可能成为垂直营养品、保健品电商等等,都有一定机会。在第二类核心体育产业领域,主要看新形态的赛事IP,体育加娱乐化是重要的标签。这类赛事更吸引年轻受众,对创业者来说,需要对娱乐、文化传播产业本身有更深理解,要有互联网背景,同时拥有社区和游戏运营的经验。而传统赛事IP不一定是这个时间点以成长为主的VC的主战场。具体到运动种类来说,跑步健身等头部运动是重点关注对象。不管是打造新形态的IP,还是线上向线下的结合,都有一定机会。在健身领域,传统线下健身房的改造(比如乐刻健身),线上视频和健身社区,有的转型去做线下健身房,有的转型去做线上的保健品电商等,都会有机会。这两个领域,未来两年内可能会出现估值3到5亿美金的创业公司。此领域里的A、B轮次的公司,尽管他们向上都有一定压力和难度,但IDG资本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此外,个性化的小众运动需求在不断上升。比如赛车、骑行、冰球、滑雪等。而围绕这类小众运动,可能是个综合类的社区,创业者既可能要运营一个赛事IP,又可能要搭建一个爱好者的群体,甚至是一个装备电商、以及场地和培训等等,都有一定价值。至于第三类体育附属产业,作为传统行业成长性稍微有限,除了体育装备之外,别的细分行业相对体量较小,哪怕体育营销和体育经纪公司上市案例也不是很多,我们态度比较中性。 跑步是增长最快的运动品类至于Uber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它被搬到了很多领域,体育行业也是如此,从场地到教练的O2O模式,不一而足。但其实所谓的Uber模式在很多事情上并不能成立,因为很多行业平台都缺乏广泛的聚拢效应。所谓&聚拢效应&,就是在关注度和使用效率上必须是高频,而高频领域可以带动低频领域,并且有一定关联性。例如出行,出租车可以带着专车,专车可以连着代驾,但这个事情在家庭服务上就不成立,同理套用到体育行业也稍显困难。可以看到的是,2015年年中开始,体育创业有一系列模式出来。为业余球队做工具,不同运动人群放到一个平台约运动等,基本是把不同人群凑在一起,N种运动框在一起,但互相不产生很强的链接效应,每个人群都不太活跃,同时运营投放的成本又极大。随着整个O2O概念的遇冷,这类体育创业的热度也在下降。而另一个方向,如果服务形态稍微改变一下,还是有机会。就体育本质而言,也是某种形态的服务业,它的特性更偏重于娱乐产业,但有服务的部分,因此借助SaaS工具和现代管理系统,就存在把原来小生意规模化扩张的机会。拿体育经纪来说,典型的小规模,单体很小,市场集中度很低,过往更多是熟人关系在做的事情。局限在于,有能力做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生意,很难做百人千人;有能力开一家康复中心,很难形成连锁规模。但现在因为有了信息工具,有一套CRM客户管理系统,能够通过手机有效抓取和管理用户,产生更强的粘性,这就意味着,服务业态有规模效应的可能性。
玩得很High,如何变现?
事实是,目前走到B轮的体育创业项目里,绝大多数是互联网公司,而他们大都面临着用户增长和商业变现的压力。归结起来,抓一段时间的注意力是简单的,但大部分项目核心用户少,泛用户多,关注度在,但变现较难。如果按纯线上模式做,并不能把用户基数再做大,持续融资较难;按线下的方式做,与核心场馆交易的用户并没有增长多少,陷入估值和业务增长取舍的难题。所以核心问题是:到底沿着哪种方式去做业务,决定了公司的融资模式。这一点,大部分线上为主的团队,需要做取舍。其实除了竞技类运动,反人性的基础训练类运动到了一定程度,线上能做的空间较少,返回线下特别重要。同样,往线下走,不一定是向传统靠拢,而是让用户人群与运动发生实际的交互。有能力的情况下,独立做些有趣的赛事IP。另外,以自己为主,做一些合作式样的场馆,把品牌概念体验做起来,能产生一些不一样的玩法。赛事IP&昆仑决&已经开始冠名15000平米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与核心用户人群购买渠道的电商平台打通,这也必须干。大家都说未来的电商方向是场景电商、人群电商,体育的线上社区在这方面有优势。核心用户认同,愿意在你这花钱,只要能保证体验,通道开了就会有人过来。大电商和海淘平台并没有覆盖得那么好,所以说不定还能通过运营拿到优秀运动装备和保健品的品牌代理权。所以不管是资讯、视频还是社区,最后生态要丰富一些。这样资本市场冷的时候,运营出一些新的东西,其中一到两个方向有效果的时候,单个用户价值就能提升,融资也会更顺利一些。运动这件事情,还是得从核心群体往外扩张,不会像资本想象得那么快,但趋势在。所以,创业者来说,你得把核心群体的商业收入模式做出来,跑出一定运营效果。小结互联网体育项目变现和融资的几种路径:打造自有赛事IP;向线下延伸建立自有的体验店面和品牌;核心用户向非核心用户外延;打通电商渠道,将核心用户消费人群做出收入模式在IDG看来,体育赛道里,核心用户10万到20万已经算高,如果核心群体向非核心群体扩张的过程中,能够把参与度再提高一些,线上小白用户的运营变得更好,用户量级再上一个级别等,我们都会重点关注。 另一种,如果变现路径去尝试更多一点,我们也比较关注。我们不太建议尝试多运动品类的扩张,前两件事情做好,足够支撑一个优秀公司走到C轮。04
巨头手起刀落,创业公司怎么办 ?
目前国内的体育投资圈,除去VC、PE之外,声浪最大的其实是在上游布局的巨头。在开篇的那张图中也提到, 竞技类项目更多是巨头在布局,它们 往往以令人惊讶的价格买下顶级IP和头部赛事,以此构建自己的生态体系。很多人就会惊叹,看不懂其中的逻辑,未来的商业回报又在哪?在我们看来,这是投资领域完全不同的两种玩法。一种是财务投资的逻辑,另外一种走的是产业控股的方式。VC是典型的财务投资人,追求的是少数股权回报,有限资金布局在头部项目之外,在一个领域可能范围内去覆盖,面相对要广。但产业控股型投资,更多是用资金方式把不同资产链接在一起的事情,要求有一定运营能力,将来走的路径很大可能性是变成上市公司。换句话说,这更要求的是资本市场对概念的热衷,而不太要求资产本身有太高的成长性。一旦上市后,公司往往会享有稀缺标的的资本溢价和高估值,后续再通过资本运作,高估值公司买低估值公司,对应买进来稀释的股权较少,不断把优质资产带进来,是这样一个过程。创业本身是一场全程冲刺的马拉松,一方面必须在每一个时间段全力跑,另一面又要实时观察环境,时刻注意周围的竞争和市场格局。这其实要求投资人不仅能提供钱,还需要帮助判断融资、花钱节奏,以及业务延展方向和未来可能的探索。如果资金实力能够帮助创业者从A、B轮一直往后都可以持续提供帮助,那是最为理想的资本。IDG资本在中国耕耘超过20年,投资超过400家企业,在体育领域不管是英超的转播权,还是新形态的IP都有布局,在、互联网生态合作方面,相信都会给创业者提供帮助。本文授权转载自IDG资本(微信公众号:idg_capital)
24小时报不停
任正非:不产粮食的流程是多余流程,IT不能遍地开花
乐视网:继续推进重大资产重组
Snapchat被指控夸大业绩误导阿里巴巴等投资者
美团点评再度调整组织架构,形成三大事业群架构
链家确认完成新一轮融资,融创26亿元领投
2016国家科技奖揭晓,蚂蚁金服成唯一一家获奖互联网公司
高晓松晒支付宝账单,差点被朝阳群众甩出十万名以外
Uber将公布乘客打车数据,帮助城市规划者分析交通方式
Gartner:苹果设备出货量2017有望超过微软
谷歌全面扩大与菲亚特合作关系,自动驾驶车队扩容一倍
珠宝e贷现兑付危机,平台用珠宝兑付被指涉嫌造假
谷歌发布新一代自动驾驶系统:性能更可靠、成本更低
SpaceX猎鹰9号发射被推迟一周,因天气条件恶劣
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可置于聊天窗口顶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业链融资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