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民间投资增速下降在下降,对此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外出口急剧减少,国内GDP增速下滑。为此国家应采取的措施是A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规避更大的全球性的金融风险B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举措,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减少外汇储备,调整对外开放的政策D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
引导考生关心生活中的热点经济现象,了解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举措,A、B项过于笼统,大而空,C项的“减少外汇储备、调整对外开放的政策”的做法是错误的,故选D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原因?
&&&&&&&& 06:48:32&&&&&&&来源: 财界网综合
  数据表明,当前经济形势并没有预期乐观。经济增速在6月见到高点后,7月以来已经走弱,三季度GDP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这无疑给今年稳增长提出较大挑战。政府对于此次经济下滑将会更加淡定,除非有迹象表明经济增速接近7%的底线,否则力度较大的宽松政策不会出台。  经济增长再现疲软  4月以来稳增长力度逐渐加大。财政支出增速4月后猛然提速,从1-4月的9.6%上升至1-6月的15.8%;货币政策的宽松也刺激6月M2增速达到14.7%,比4月提高1.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5、6月经济增长曾有所反弹,但这样的刺激显然难以持续。由于上半年财政支出增速已经明显超过政府年初预定的9.5%,货币增速目标也高于央行今年确定的13%-14%的区间,在政策微刺激定调情况下,政府不大可能容忍预定指标的过度偏离,于是7月以来不得不放缓政策刺激的力度,这也使得财政支出增速、货币增速都出现了明显放缓。1-7月财政支出累计增速只有15%,较1-6月回落0.8个百分点,M2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失去了政策刺激的经济再次出现了疲软。7月无论是代表经济需求面的投资,还是表征经济供给面的工业增加值,增速都有所回落。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的走软,再次验证当前经济已进入调整期。  8月中采PMI指数反季节性地出现了回落,下滑0.7个百分点至51.1%,其中无论是代表经济需求,还是供给端的PMI分项指数都显露出疲态。新订单指数回落1.1个百分点至52.5%,企业生产指数回落1.0个百分点至53.2%,两项总共影响PMI回落0.58个百分点。而对未来PMI走向有预示作用的相关指标也不乐观,如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的差值6月以来就不断扩大,PMI新订单-PMI产成品库存之差8月也回落较大,这都表明供需关系趋于恶化,企业被动积累了库存,他们未来扩大生产也将更加谨慎。  经济的多个高频数据表现也较差。其中,8月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下滑幅度从7月的-16%进一步扩大至-21%;主要投资品价格,包括主要城市水泥均价、钢铁价格在8月传统的旺季期仍继续下跌,和去年走势明显背离。这都表明8月经济需求疲弱。  因此,即将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很可能延续7月以来的小幅下滑趋势。目前稳增长政策力度仍没有放大迹象。银行出于经济下滑期不良资产风险暴露等方面的原因,仍对信贷扩张比较谨慎,7月以来信贷增长疲软的局面并没有在8月明显好转。这也很可能使得经济下滑的惯性仍将在9月延续,三季度经济增速较二季度回落也就难以避免。我们预计大约为7.3%,考虑到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只有7.4%,这也就意味着今年前三季度经济累计增速将向7.3%靠拢,全年经济增速很可能接近7.5%左右的下限。  短期刺激难现  尽管三季度经济下滑压力较大,但出于以下因素,短期政府加大稳增长力度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稳增长就是稳就业,在目前就业压力并不大的情况下,政策层面难以做大的调整。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7万人,同比多增12万人,而由于今年产业结构更偏向于能够吸纳更多就业人口的第三产业,今年新增就业实现1000万人的目标,甚至达到2013年的新增就业水平并不是难事。  第二,与今年二季度更多注重稳增长不同,今年下半年以来,政府更多强调改革推进。今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深化改革小组会议上强调,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并督促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实施方案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等。紧接着国务院落实改革的措施出台,如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持续扩大改革成效,并准备在各部门晒出权力清单、开展社会评议的基础上,顺应群众期盼,有针对性地推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措施。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是强调,目前唯一的“刺激”就是强力推进改革。这都表明中央希望利用目前经济下滑的压力,倒逼更多方面改革动力,期望他们多运用改革的手段调动民间经济增长的活力,短期政策刺激力度加码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下滑趋势难抑制  在仍延续政策微刺激力度的情况下,短期经济下滑趋势可能难以得到抑制。  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近年来政府反复运用的稳投资手段,但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基建投资较快增长之后,从2013年算起,基建投资增速已基本持续在20%以上的水平运行,其持续时间长度已接近2009年基建投资的高峰期,目前各方面因素已经制约了基建投资的持续扩张。例如,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受到严格控制;过去银行通过表外融资对于融资平台的输血也受到了限制;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地方土地收入增速放缓,也减弱了地方扩大基建投资的能力。因此,除非下半年有明显的政策松动,给予地方更多的财力,否则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下滑的压力较大。  房地产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目前供给压力已经很大。今年7月房地产待售与销售面积之比已创下2002年以来新高。2014年以后,25-35岁房地产刚性需求的人口总量也面临减少。这都意味着即使政府放开前期一些房地产行政管制措施,也难以促进房地产的较快复苏。  因此,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可能性较大。当然,我们对此次经济下滑也不必过于悲观。应看到,2012年底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从来就没有超过两个季度以上,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增速下滑逼近政府容忍底线的时候,为了维持住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与改革信心,保持社会稳定,会加大经济刺激的力度,从而促发经济增速回升。如果四季度经济增速逼近7%的经济增长底线时,政策层面稳增长加大力度的时机也将成熟。央行很可能从之前的定向降息、降准扩大至全面降准、降息;而房地产政策也会进一步放松,如降低二套房首付等。这些政策集中发力,有利于促进经济企稳。经济增速在经历下半年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后,很可能将在明年初出现周期性反弹。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宏观经济很多指标都是趋势性的转折。GDP的增速,危机之前是一路上去,年之后,增长率持续下降。支出上看,净出口占比下降,资本形成占比再上新台阶,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投资过多、消费不足。从生产上来看,工业部门的占比在下降,服务业部门的占比提高。现在讨论比较多的还有债务问题,中国债务和GDP的比率在危机之后快速上升,2001年到2007年中国各部门的债务,包括政府、居民、企业,所有加在一块占GDP的比率,是从162%上升到172%,累计增幅为6.2%。但是从2007年到2012年该比值从172%上升到215%,累计增幅为25%。同时,还可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经济刺激政策频繁,以前总是觉得经济太热,但是从2008年之后,上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已经有三次了,不刺激经济就往下沉,需要不断刺激。&&& 为什么GDP增速会下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变化?为什么GDP增速会下降?2001年到2007年之间平均增速是10.8%,2008年到2012年是9.0%,GDP平均增速下降1.81%。光进出口增速对GDP的拉动,它的贡献就下降了1.74个点,这一项就占到90%。猛一看好像是出口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的问题,其实不是。  2008年之后,出口增速平均下降14.3%,而进口增速下降9.6%,答案很明显,进出口增速下降最主要是因为出口下降太快,远远大于进口增速的下降。为什么出口会下降?出口增速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只有不到一半是来自于外需下降,有超过一半是因为市场份额增速下降造成的。通过分解可知,中国出口增速下降当然跟金融危机有关系,外汇收入下降,进口也少了,但是这只占4.6%,而市场份额的增速下降更为主要,这个判断意味着即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增速同样要下降,中国经济也会持续大幅度的滑坡。  市场份额增速下降又是为什么?有两个因素最重要。第一,WTO很重要。WTO的主要作用降低了贸易成本,而贸易成本降低之后确确实实增加了中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加入WTO的红利是在慢慢下降的,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还有别的,包括汇率,但汇率对出口市场的影响总体来说不大。过去七八年,劳动力工资,特别是制造业里的农民工工资,平均名义工资增长速度是10%-15%,累计几年下来工资是翻倍了。从2005年汇改到今天,人民币大概也就是升值30%,两者不是一个量级的,不是说汇率不重要,而是相对于劳动力成本变化幅度来说,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劳动力成本为什么提高那么快呢?可从供需两个方面分析。企业为什么会增加雇佣工人,是因为企业可以赚钱。制造业的生产率在经历了国企改革,经历了制度性变革,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入之后,生产率有很大提高,这意味着利润的增加以及对工人需求的提高。这个过程中,工人工资自然会提高,而且会带动全社会的工资增长。从供给来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很大变化,因为有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工作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之前都是在上升,但是2010年之后开始下降,而且是一个趋势性的下降。2013年总的工作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也就是劳动力的供给是在恶化。这两个力量在一块同时发生,使得工人工资上涨。  伴随经济增速的下滑,中央政府搞了几轮刺激,刺激政策抬高投资和年增速,但是随着刺激政策退出,投资减速拖累了以后的增速。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有几个原因。从趋势性上看,是WTO红利和人口红利下降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所致。从周期性上看,是金融危机导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从政策性上看,是政府的几轮刺激所致。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评论
&重点推荐新闻
02-19 02-19 02-19 02-19 02-19 02-19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注明“来源:×××”(非财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热文排行榜
千股吧热贴
111.20.218*
111.101.164*
107.128.41*
110.137.100*
109.186.240*
基金岛热贴
224.83.91*
224.214.109*
225.116.160*
222.233.180*
222.240.69*
220.189.15*
111.176.76*
109.241.156*
110.231.235*
109.140.136*
7.174.206*
泪水的依靠
泪水的依靠
泪水的依靠
- 联系电话:010-
&& 联系人:杨小姐&&&&责任主编:刘素曼 IF106
总机:010-  新闻中心:010-
举报中心电话:010-
举报中心邮箱:
财界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京公网安备号
Copyright & 2007 - 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gdp增速 下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