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学习(科研)与佛法的实修结合起来

  请问:  为什么古今大德讲学佛修行必须要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什么东西?  明心见性就是开悟了吗?  那么开悟者以后会做什么事情?  请教懂得善知识。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为什么要戒定慧?  为什么要闻思修?  为什么要信愿行?  为什么要八正道?  为什么要要上师?
  赞一个!还有更深一点的吗?谢谢!
  大家交流、学习,互帮互助。  为什么古今大德讲学佛修行必须要明心见性?--凡夫之见和圣者之见  明心见性是什么东西?--缘起无自性  明心见性就是开悟了吗?--有大开,有小开,有大悟有小悟,有顿悟有渐悟  那么开悟者以后会做什么事情?--梦醒方为真修  个人观点,只是交流、方便说,请指教。  交流:  为什么要戒定慧?--正见--见性(梦醒)--成佛  为什么要闻思修?--正念  为什么要信愿行?--正行  为什么要八正道?--不邪  为什么要要上师?--增上缘
  自古佛都无师,何来上师?释伽虽然说被燃灯授记,其实只是缘法生成的形式而已。释伽成佛是他自修的。
经文里说的明明白白了。  
  为什么古今大德讲学佛修行必须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高中学历,之后才可以学大学课程  明心见性是什么东西?明心见性就是高中学历,之后才可以考大学  明心见性就是开悟了吗?我没高中学历,所以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才小学阶段,所以我也不想知道高中是什么样子,不想瞎操心  那么开悟者以后会做什么事情?我才小学唉,你问我上大学的事?一个上大学的哥哥说他正在谈恋爱,我想问谈恋爱是个什么鬼?  为什么要戒定慧?老师这么说的,应该先学加减,再学乘除,然后学分数,小数,我感觉也应该这样  为什么要闻思修?老师还说,要我多做练习题,多思考为什么,我感觉老师说的对;  为什么要信愿行?老师说我将来肯定能成为数学家,我感觉根本不可能,我就想赶快赚钱,娶个老婆,所以我从不做数学作业  为什么要八正道?老师和父母说那样做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要要上师?小学生好像还不能自己自我管理时间,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把;  你这些问题让我想起来最近看的一个小故事,孩子问学理科的父亲,汽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方的?  父亲回答,因为只有圆形的物体,它任何位置的曲率才都相等阿;  有时候解释没有用,不如你自己去学习,如果几句话就能解释明白,就不需要花几十年来修行了;  字少了不但解释不明白,反而解释的让你误解,字多了不如你直接去看佛经了;
  哈哈,你的说法只对你描述的人可行,并非适用任何人。佛法只是用语言逻辑形容实相。实相是无法用意识生成的逻辑智慧可以了解的不可思议。所以,释伽佛虽然说了那么多,但是他却说无法可说。因为佛之境界是超出语言逻辑思维范畴的,一切说法都是错解,因此,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都是错。  
  佛经不等于佛法,学佛不等于读书。
凡有说法,本质上都是错误的。释伽想开导大家,但是,苦于人的思维逻辑生成的见识无法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虽然如此,他还是勉为其难的努力用语言阐述。
最后他发现,自己说的越多,众生就越加曲解本意。于是干脆说,你们不理解没有关系就专念阿弥陀佛好了。  释伽佛究竟想传递什么信息呢?  就是……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先截取元音老人大德的语录,这些对刚入学的佛子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教义,在下非常认可:  晚近禅宗行人皆按固定方式,抱牢一则刻板死话头苦参,绝无当初马前相扑电骤雷轰之雄姿,亦鲜旁敲侧击、活、杀同时之妙用,以至学人多死于句下,有者二、三十年绝无消息,有者知难而退,大有后继无人之叹,宗门以是冷落,佛法以是衰微,良可慨也。   近之学者,机智陋劣,固亦为参而无悟之由,要无过量智人为之相机引导圆活指示实为主因焉。时至今日,若再墨守成规,教学人用二三十年光阴死参一则刻板话头,非惟绝少此等苦行之人,亦为时代环境所不许,故实有按时代背景与行人机感之不同改革其设施之必要焉。   在禅宗昌盛之时,其门庭设施莫不随时代机感而变,而不固循袭守,如曹溪不袭守,达摩、慧可、希迁、道一亦不因袭前人。下至五宗七派之门庭角立,亦莫不从自己胸襟流出,出奇制胜,随时代而变化。此种蓬勃奋进之精神实为宗门大放异彩之所由。但后之传承者不思独立创造、发扬光大而偷袭祖宗余绪,执守其为当时之作略而斤斤以嫡传儿孙自居,以广招徕,以是宗风大减,递代以降,传至今日,除一二硕果仅存者外,每况愈下。   今日时代已变,机感亦迁,人皆多能,而能者多劳而繁忙,再教以用多年苦行参死话头,非惟于学人无益,抑且于宗门以至整个佛法有极大损害。兹拟恢复六祖至马祖、石头时之活泼作风予学人,觌面直指,就其粘缚处为之抽钉拔楔,应病与药,使其当下悟去,不必远兜远转,嘱其自参自悟,迨其悟后,再详示以历境练心,扫气之法,俾其圆证法身归家稳坐以挽宗风而续佛慧命。质之高明,以为然否?   紫柏禅师云:“设我在临济、德山会上一棒一喝即便悟去,何用多年辛勤苦参!”此过来人深知其中甘苦出示肺腑之言,可见参话头,尤其如今之死话头,钝置人之甚!但此刻板话头之风由来已久,相因成习,积重难反!今我提倡改革,不知要招诸方多少口业!复次直指之道变化多端,非仅直叙一途:有反逼、暗示、纵夺、引逗等等妙用之分,端赖师家视学人之机临场灵活运用,方收宏效,不可死执一种,以是师资至堪重要,若无大手笔宗师,亦徒唤奈何而已。
  证体起用  有缘者,如于上例豁开正眼,识自本性,固甚庆快!万勿以为即此便算到家,以为可以了事,须知尚有习气未除不无走着,未臻圆满,触境逢缘正需努力打扫,所谓悟后正修是也。盖未悟之前,正眼未开,所有修持,俱属盲修瞎炼,譬如在暗室中打扫,无有灯光,不免东碰西撞。在开悟后,才将室内电灯开亮,所有垃圾、零别物品都朗然在目,刚好着力打扫整理,不可因循松懈,任其自流。古德云:悟后亦如丧考妣,正指此时须痛切用功,努力,不可象无事人也。至于上上根人,随悟随即习气脱落者,当然不在此例,但为数甚少,实不多觏。古来大德俱于悟后正修者多,如伪山亦云: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扫净,除其现业流识,即是修也,需时时注意唯此真。此种之法,宗师谓之历历孤明即得。或曰:保任之道,本毋须多说,祗修行人根器不一,总死句,恐不入。再就诸家所说,择其明白畅晓,贴切而简练者,一一详列于后,为初悟者作借镜。悟道无有定法,保任亦复如是,学者当自思维自家性情:还是一任无为而至圆满;还是一任观察而至圆满;还是或有时无为,有时观察而至圆满。六祖教人定慧双修;石霜教人如大死人去;大慧教人越思想越明白;……俱无定法,学者可就与之性相近者,择一法而行之。   保任之法,不是另起一法修之,乃于日用中不着相,不落空,不费一点劲,费力即不是,不起一毫修学功夫之念,不求清净,不求寂灭,不思佛法,不求脱离,更不着神通,祗与么淡淡去,久之,则自性之光明,自然透露,照天照地去也。   初悟道者,如刚生婴儿,虽具五官手足,但不能致用,须要努力保养照顾,迨其成长,方能任其独来独往,发挥作用。保任之法,亦复如是,初须善自护持,即在日用中高提警惕,不忘本来,时时孤明历历,迨其熟了,无所住着,不需再保,保反着法,须任其自行,方得活用,故保与任是二门功夫,非一致也。   保任功夫,不可死做,即不可死守着本来不动,压牢伊不许走着,而须活保,时时不离凛觉,才有所着,即便拉回,念起即转,也不是一切事具不可为,而是活泼泼地为而不为,即无动于中。所谓为而不为,不为而为也。更不可守牢个无动于中之心,而须浑化相忘。古德云:识取真心为初善,“不守住”此真心为中善,并无“不守住”之心为后善,具此之善,大事成办,可以明矣。  悟道者,有的固不须再坐,祗于人事上练心;有的还不能完全离坐,以习气深重,易于沾染,须于座中增加定力,于下座后历境,启发智慧,所谓上座磨刀,下座切用,体用合一,易纯熟也。   惟一时尚不能离于座者,切不可贪着座上胜境,而须将座上所证得之清净自在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则无不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而苦灭矣,且可灭他人之苦矣,此名度生。   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越快,此乃自八识田中拔去其习气种子而发动者,盖习与慧非二物也,如不能转,即为习,转即为慧力,为妙用矣。今般若内熏转之又转,拔动习气之根,故发动较平时为大为快,但去亦甚快,且发一次少一次,不复再增长矣。   功夫越深,忽而忘记性大,又忽而记忆力甚强,且反映日见敏速,感觉力亦日强,往往不加思索,即与物相应,此通之先兆也,亦一定之过程也。   做工夫要准、要狠、要省、要等、要平、要稳。准者,看准方向,无所疑退也。狠者,克制自己,丝毫不留情,姑息二字等于自杀。省者,常常内自省也。等者,等时候也,非有相当时间,其力不充足也。平者,观一切平等,无所取舍也,以不论何种挂碍,皆由心不平等,分别得失而起,不知法本不生,何患乎得,法本不灭,何患乎失,能平,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矣。   工夫未落堂时,力量每每旋进旋退,或定或慧,久则定慧不分,只进不退矣,此真明心,理事双融者矣。   明心后,我见未能即除,习气未能即净,我见习气时时来,时时能转而化之,是真明心者,其转化力之大小,乃另一问题,只怕不知转,不知化,即不能转,不能化矣。   之法,在于觉照,觉照一起,习气即销,但此中迟捷,亦各有不同,一为境,一为觉,此有过程者十:(一)境来而不觉。(二)境来而后觉,惟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五)境、觉同时并起而有时忘失。(六)同起而可以勿忘。(七)觉先于境,但有时在后,或偶尔竟回到忘失时。(八)常觉不动。(九)觉尚未净。(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并觉亦无住矣,此时力量真充足时。从来大习气易去,气难除,还是不平等,是以仍有惊怖畏之果,其间忽上忽下,万勿以为退转,切要、切要。   凡自己习气,不论好坏善恶,凡不易化除者,即属生死之根,万不可固执为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   气乃与自己作斗争,所谓人天交战,此必百战而可克胜,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谓百炼成钢。   明心后方具交战之资格,此即启用,由小战而大战,由小胜而大胜。根本破敌后,即永无后患矣。   不可压制,如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识其原属虚幻,根本无明祗一转即空而不可压伊不起,疾恶他人之贪嗔者,自己已立一贪嗔之见,亦属压制。如秽垢未净,封固之,终必有再发之一日,非究竟也。   亦躲避不得,如敌来则破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对治贪、嗔、痴,则善恶二见留影于心。如敌来守城,虽一时敌不得入,敌终未去,乘机仍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躲避以破除为妙,二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大定。   事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此静中定也。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也。至动静一如,无可无不可时则大定矣。   练心要练机,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时时起观,功夫纯熟,大机大用起矣。   得他心通者,端赖明因达果之机灵速,是以理事圆通,不假思索历历如见,全在定慧双资功夫纯熟,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说不愿说之话,肯接不愿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远矣。   有所失而无悔者,如忽起一恶念,行一恶行,一经觉察,但知改过,能不戚戚后悔者,其入不二矣。如误以善行与恶行为不二者,此属魔见,又名愚痴,必入阿鼻。  见他人过在,不独难入不二,亦障自己圣道而起骄慢,修道人所最忌。   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例如人问何以得解脱,汝不可为解脱语骗住,在解脱上立见解,应作活计,反问如何是缚,此是脱卸法,宗下一切机锋,都是考试法,考试其心是否灵活,能否不上当,不被境夺,不立情见,察其机之利钝,即可见平日之证入与照顾本来之力量矣。
  当一切都没有,而了了分明的这个灵知是什么,在这上面猛着精彩,就是开悟。开悟后,绵密保任,一切境界都无令著,无丝毫影响,就是大彻大悟。反过来,假如心有所著,有丝毫粘著,就是凡夫。悟了心不动,时时刻刻都是妙用。丝毫不著相,神通就显现,大彻大悟了。见酒肉就不吃了,尽管显一切境相,不动心,不著相。  时时心空,不生一念,应缘接物时,如镜照物,毫无爱憎取舍之心,间有念起,亦不随之流转,即是活佛,他何求哉!  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由一真法界而来的。做一切事都要有能量,佛性(真如佛性)是最大的能量,由这个大能量产生一切。  世界上一切法都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讲金刚经就是要见性,西方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药师佛派八位大菩萨接引到西方。  见性之后,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假相,不执它。反过来,这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处处都是自性,处处见性,不染著,绵密保护,直至证成大道。如果见性之后,不保护,仍有染著,那末,五十阴魔现前,依前流浪六道。  做功夫,并无难处,亦无甚妙法,但莫求真,莫求玄妙,只息下一切心看,看心息下时,无心可心,无念可念时,是什么光景?还是你自己本来面目否?此是千钧一发之际,稍纵即逝,若停机贮思,便被它影子惑矣!  其实,即此前、后念断,超然无着现量之景,便是你安身立命处也。这一点切莫看得寻常!更不可忽略错过!须于识得后绵密保护,使其常能如此,以一切定力、慧力、道力,八万四千功德,恒沙妙用,全由此一点中启发出来也。  行人往往因多生历劫习气深故,刹那别境现前,便又忘失了。故贵在擒得住。但此一事是极现成平常的,却不可看轻它,亦是极奇妙,不易做到的,却不可执取它。  着意,便落能所比量,心又息不下,又非是也。是以功夫有二头难:一是,下手必专一,咬定实在难;二是,末后要忘而活泼化空难。功夫要打成一片自必要千锤百炼,使其纯熟而不死执,此事坏在容易忘失,难以纯熟、难以老实、难以灵活,其他别无妙法。  禅宗是直下见性顿悟成佛的,不是次第渐修法门。古德尝曰;“等妙二觉犹是它提草鞋汉”。禅——正法眼藏,涅磐妙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赤裸裸,净洒洒的。既无相对的客观物境,亦无主观能见能闻的人,更有谁来作谁的主呢?——答云:“作得主”。这不是有落处,有相对的主客了吗?这和赤裸裸的禅就不相应了。这答话在宗下说来是“伤锋犯手不剿绝”。——主人公原来不在别处,举凡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无不是主人公之显现;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无不是主人公之妙用。有什么主不主,更有什么作不作。
  果然有高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无形确有边,大道有形却无边。 泥牛入海 ,牧牛保任。 形而上则明空,形而下则见思。 吃饭,睡觉,挑水,劈材,就是不见沙弥 。何来无位 ,何来真人,生死之道 ,倒转陀螺(轮回过患)。  在下屁法难登大雅,杂谈论道之假说而已。若有过患失言之处,还请各位大菩萨们多多包涵。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哈哈哈哈哈哈
  我是男塾塾长 江田岛平八 完毕
  禅宗有句名言:开悟之前,如丧考妣,开悟之后,如丧考妣。  既然都是开悟前后都是如丧考妣,且已有了开悟者的前车之鉴,为何还不吸取教训,非要没事找事,把时间浪费在开悟之上干嘛?就为了验证一下开悟之后是否如同开悟之前那般如丧考妣?这不是一群神经病是啥?  既然已经印证了开悟前后都如丧考妣,岂非是“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一坐十劫已,佛法才现前。这十劫,不正是开悟么?这十劫前后,不正是开悟前后吗?无论十劫前后,不都是大通智胜佛么?既然已是大通智胜佛,难道还怕不会佛法,要坐那十劫干嘛?难道是嫌自己过得太自在了,非要寻个座位把自己画地为牢圈禁起来坐十劫的监狱么?无论开悟前后,不都是如丧考妣吗?既然已经如丧考妣了,难道还不接受事实,非得再感受一次如丧考妣吗?难道是嫌自己过得太安生了,非要给自己整点痛苦出来享受人生?这不是受虐狂是啥?  鄙人充分怀疑,禅宗是变态教,禅师是变态人。
  哈哈哈哈 开心就好
  你知道你那些为什么的就是你的为什么。呵呵,闲帖、闲逛、闲人、闲语……。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您当前的位置:&>&
出处:实修教言
上传时间:
点击次数:
凡夫学习佛法的最佳方法:首先学者需要听闻而了知佛法在说什么,然后把佛法所诠义显明在自心中,并且成为自心里的正见,进一步于自心中反复串习,日常生活中运用、落实到自己的一切见闻觉知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法的甘露妙味,并深深体会到,只有佛法才能真正给自他带来恒久、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 ? ? ? ? ? ? ? ? ?《论修学》(二)
《论修学》(二)
佛法修学一定要按次第,按仪规的要求,不能自已随便,要有完整的修法。学就要系统地学,修就要按次第来修,这样扎扎实实地修学虽然刚开始很难,效果不明显,但是越往后越精进,越修越有信心。决不能凭感觉,感觉这个好就学这个,感觉那个好就学那个,东学西学的,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实际上什么都没搞明白,最后一定会退步的。修行不按次第,不打基础,直接去修正行,这样想成就很难。没有基础的修行犹如空中阁楼,不可能成就,而这些基础是正行的前行,而前行是每个法门修行所必须的。
学;就要系统地学,最基本的道理要搞懂,什么也不懂你怎么学,怎么修?不明理不知道“佛”
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佛法是怎么一回事?佛法讲什么,佛法的真正作用是什么?一概茫然无知。如何去学佛,如何去修法?不知法门当中的修学次第,步聚,前行是什么,正行是什么,怎么能如理如法地去修行?
修;按次第,步聚来修。忽略前行的基础(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而直接去修正行(如念佛等),这样达不到效果,得不到法益。刚开始修学时觉得很新鲜,很有信心,于是很用功的去修学,感觉也很好,但学来学去,修来修去,到最后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前行;即正式修法前应该做的基础准备(其意是加功用行。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之意)。例;我们在阅读佛经前应思维;往昔我未闻经,未闻法时不明佛理缺乏智慧而迷惑颠倒造诸恶业,轮回生死苦海。今得人身更遇佛法我应珍惜,用心学习,深入经藏,愿解如来真实义,明佛理,开智慧。又如,在念佛前应心中思维;1,人身难得今己得,佛法难闻今己闻,今日己过来日无多,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2,为度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发誓成佛,为了证得佛的果位所以我应勤奋不怠精进修行念佛......
修学者若不肯在打基础上下一番苦功夫,只在表面上,形式上做文章就只有落于形象,修证是决定谈不上的,不可能获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佛法修学是有阶段层次的,修学上讲究闻思修。初期以闻思入佛理,而后去实践,以身心去证悟其理。由信起解,由解起行,由行证理,讲究解行并进。但在其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闻思,在修行(证悟)上不会有真正的效果。通过闻思去了解佛法的基本知识,在修行上有个明确的入手处而不致盲行,所以,学从闻思入手。(在修法上从戒定起步,以戒生定,以定生慧,以慧证悟)
决定不可以有爱见
爱,是我喜欢。见,是我主意,我的见解,我的方法,我的做法。如果持有这种心态去修学,你就有障碍,不能入佛的正法。自已有爱见之心就是分别,执着,是迷是烦恼,障碍心性。佛法修炼的原则是依法不依人,所以要如理如法的去修学,而不依爱见去修学。
学修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修行和生活相结合。佛法重在实践,修行也重在实践,“解,行”
相应。有些人在学佛修行中和实际生活脱离了,理论与实修也脱离了。有的光学理论没有实修,有的光实修没有学理论。佛法修行离不开闻,思,修,理论与实修这两个一定要结合,否则修行没有落到实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理论与实修相结合才能成就。
佛讲的法是让你明理的,明白道理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佛法。以修行指导生活,以生活实践佛法,修行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不能脱离生活,修行与生活结合起来,否则就是修偏了。佛法与世间法本无分别,不能把佛法与世间法对立起来。有些修学者修行就是修行,生活就是生活,两下脱离了,以至烦恼,习气依旧,身心没有转变。不如法的修行不但没有功德,搞不好反而有罪过,是一种造业。
通过学习佛法从而明白真理,对世间的一切能看破,看破才能放下,放下“心才无束缚,获得解脱。
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看破,看破了就要放下。如果看破而不放下你比没看破的俗人更不自在,因为你头上除了无数个烦恼之外又压上了个佛法。所以日常生活中就是最好的道场,一切是考验,就看你怎么办了。
放下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行为,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