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跨境电商趋势台湾民意变化趋势

台湾民意走势出现微妙变化  
口杨泽军  近年来,台湾民意走势复杂微妙,虽然岛内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上升,多数希望台海和平稳定,支持两岸关系积极发展,促进两岸互利双赢;但台湾主流价值取向有加速蜕变、和平分离意识有继续蔓延之势,值得高度警惕。  反“台独”立场更加坚定  马英九上台后,反对“台独”立场坚定,对李、扁时期大肆进行的“正名”、“去中国化”等分离活动进行拨乱反正,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得岛内民意出现了积极变化,民调显示,多数民众肯定、支持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对大陆的敌意正逐步降低。台&旺报》2010年8月民调显示,高达约七成的民众认为大陆对台湾发展很重要,希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台“陆委会”2011年9月民调显示,随着两岸关系深入发展,台湾民众认为大陆对台友善的较2008年前大幅增加了20%;认为大陆对台友善的为45%,已超过认为对台不友善的39%。《旺报》2012年8月社庆前夕特别进行的两岸关系例行性大调查(自2009年以来每年一次),结果显示自2008年二次政党轮替以来,两岸关系已经产生三大改变,即:两岸人员来往大幅成长、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上升、多数受访者认知大陆对台湾的重要。与2009年8月该报第一次的调查结果相比,从未去过大陆的台湾民众由61.6%降到55.3%,减少了近6%;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明显上升,较去年增加了4至5个百分点;有63%受访者认知大陆对台湾发展具有重要性,67%知道大陆的变化会影响台湾经济发展。这三大改变显示,两岸和平发展大局将愈走愈稳,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发展。
  和平分离意识逐渐蔓延  不过,台湾主流价值继续在蜕变,和平分离意识有蔓延。在“统独选择”上,主张‘‘独立”的比例在上升,主张统一的比例在下降,主张“维持现状”占有大多数。根据台“陆委会”2011年9月民调显示,自2009年以来,台湾民众倾向“统一”的比例维持在10%左右且有所下降;倾向“独立”的比例维持在20%-27%的水平上有所增长:主张维持现状的比例超过六成且呈增长之势。在“身份认同”上,自认是“中国人”的、以及自认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比例在减少,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在增加,已经接近、甚至反超自认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比例。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调查,如果将台湾人认同比重减去中国人认同比重当作是台湾人认同指数,台湾人认同指数从1993年的负7.9%增加到2000年的24.4%,再增加到2007年的38.3%,最后增加到2011年的48.3%,显见马英九执政几年是台湾认同指数增加最快的时期。在“国家定位”上,大多数民众认为“中华民国”或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前途应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  两点观察  岛内民意之所以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和平分离意识趋势,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马当局未彻底拨乱反正。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积极推动“台独”分离路线,大搞“去中国化”,在他们裹胁、毒化下,岛内民意走势难免其害,台湾主流价值取向严重蜕变,对祖国的认同感弱化,分离意识大幅上升,两岸关系高度紧张、尖锐对立。然而,国民党重新上台后,不敢旗帜鲜明的倡导“一个中国”原则,坚持所谓“不统、不独、不武”的维持现状的两岸基本政策,执政数年却未能使台湾的主流价值取向发生明显改变,而更为关键的是,国民党这种状况未来不会改变。  二是‘‘台独”教育遗害逐渐显现。民进党及泛绿阵营仍将继续坚持既定的价值观不动摇,大力推动“台独”史观,加上出生于李登辉当权时代、成长于陈水扁执政时期的新一代选民,未来每年约以30万之众增加,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台独”思潮的影响尤盛,“一中”观念较为淡薄,分离倾向较重,他们大批走入社会,若不能善加引导,将使岛内民意的分离意识趋浓,这对岛内政局走向、对两岸关系甚至是祖国统一的影响颇为负面、消极,值得高度重视。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木兰百花园”
更多关于“台湾民意走势出现微妙变化 ”的相关文章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7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1)
  当大陆人为两岸经贸交流的又一进展而欢欣鼓舞时,他们往往忽视了三十年来的一个严酷事实:台湾主流民意在逐渐“绿化”,两岸有关政治统一议题的协商变得日益艰难。
  多年来各种民调显示,台湾主流民意日益排斥“统一”
。今天的台湾政坛和舆论界,很少有人敢公开主张统一。“统派”言论一冒头,不仅会受到绿营的强烈攻击,蓝营为避嫌疑,也会闻“统”色变,力图划清界线。如台湾驻多伦多经文处官员郭冠英,在网络上发表“台湾不是国家”等言词,不仅受到绿营讨伐,马英九政府为划清界线,立即解除他的职务。2009年12月,台湾行政院长吴敦义说:“只有不负责任者或白痴,才会觉得应该搞一个独立国。”吴因将“独立”与“白痴”并论,便受到狂批,而不得不三番五次道歉。
蓝绿阵营有合流之势
  2006年国民党在《自由时报》刊登广告,首度将“台独”归为未来选项之一。2007年国民党在其党章“精神党员”的定义中删去“统一”字眼。在2009年11月“两岸一甲子”研讨会上,大陆学者惊讶地发现:蓝绿两派学者均不接受有“统一”和“一中”前提的和平协议。这些似乎都印证了陈水扁的说法:民进党八年执政最大的“政治成就”之一,就是将蓝营拉向了绿营。
  就独统议题而言,今日蓝绿的区别只是“独台”与“台独”之争。一个说“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而一个则要摒弃“中华民国”国号,另建独立的“台湾共和国”。这只是一种有关如何独立的策略之争,是要不要保留“中华民国”国旗之争。他们的分歧在政治选举中被有意地夸大了。出于权力之争,民进党和绿营惯用的招数是纠缠于历史恩怨,操弄“省籍”议题,将国民党与“统一”、“中国”、“外省人”、“卖台”画等号,而将他们自己与“独立”、“台湾”、“本地人”、“爱台”画等号。这种夸大化的宣传和妖魔化对手的选举手法,常常给大陆人造成一种美丽的幻觉,以为今日在台湾的国民党仍是主张中国统一的,是可以依靠的同盟军。
政经分离的共识与三段论策略
  马英九说,两岸能否统一,得看未来数十年。他提出“先经后政”的说法。大陆许多人一厢情愿地将马英九的“先经后政”解释为统一的先导程序,天真地以为按此程序经过几十年,统一的条件便会成熟。其实在马英九和今日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中,丝毫也没有“先经后政”等于“先经后统”的意思。他们的全部想法只是出于很现实的眼前的政治目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执政地位,至于统一与否,留待后人去决定。
  台湾《远见》杂志2009年的报告《两岸民众互看价值观关键调查》发现,台湾人看大陆是生意伙伴,大陆看台湾是家人亲戚。显然,生意伙伴与作为同胞的家庭成员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台湾人要坚持“政经分离”。其中所谓“政”,可以解释为“政治统一”。按台湾人的想法,应将经贸交流与政治统一分开;如两者择一,则只要前者,不要后者;如果一定要谈政治,则只谈政治让步。这就是三十年来,台湾朝野和主流民意发展出来的一种有关如何看待和处理两岸关系的共识。
  基于这种共识,台湾逐渐发展出一个对付大陆的三段论策略:要谈统一,大陆先得表现善意和诚意;而要表现善意和诚意,大陆得给经济好处和作出政治让步。尽管三十年来,台湾历届执政者均排斥或回避政治统一议题,但他们在利用大陆急于统一的心理,运用上述三段论策略,不断向大陆索取经济好处和政治让步这一点上却是一致而毫不含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十年来,无论大陆在经贸上对台如何表示善意,惠台好处不断出台,政治上不断让步,自降筹码,却始终没有换来政治统一上的任何进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台湾民意的变与不变
  时间:   
自2008年民进党政权终结、马英九上台以来的四年时间里,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台湾主流民意发生了积极转变,形成了一股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浩荡潮流;长期对两岸交流持负面态度的台湾南部民众也越来越多地搭乘两岸和平发展快车;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与了解渐趋客观,评价渐趋友善。但由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部分台湾民众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等多种原因,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并没有出现向好趋势。
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追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多数台湾民众的自觉行动,但 “统降独升”的态势没有改变
2008年5月国民党上台后,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积极变化,两岸两会恢复中断9年多的协商,签署了包括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内的16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众翘首企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形成了60年来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格局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交流态势。这些丰硕成果及由此带来的和平红利让岛内广大民众认识到,任何形式的“台独”都不符合台湾同胞的真正利益,“九二共识”是改善两岸关系、推进两岸协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据台“陆委会”历年民调显示,自2008年底以来,高达6-8成的岛内民众支持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及所签署的16项协议,认同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岛内主流媒体如《联合报》、《中国时报》、《远见》等不定期公布的民调同样显示了这一趋势,这在台湾蓝绿政治格局对立、民意多元复杂的背景下极为不易,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在成为岛内主流民意,“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台湾民众的理解和认同。2012年台湾“大选”结果则进一步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概念”变为现实,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岛内多数民众的自觉行动。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岛内民意主流的同时,“统独”议题逐渐淡出民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民生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问题,这虽有利于扩大岛内民众认同两岸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的比例,但却没有改变台湾民众在统一认同和“独立”认同上“统降独升”的趋势。综合岛内不同机构多项民调结果看,四年来台湾民众“统独”认同呈现“中间膨胀两头缩小”的纺锤形民意结构发生了如下变化:一是认同广义的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逐渐增多,成为台湾民众不分党派、地域、族群的最大公约数。二是支持两岸统一的人数大幅减少,尤其是急统(尽快统一)的比例低于5%。三是与支持两岸统一人数减少相比,追求“台湾独立”的比例逐渐增高,但仍属于台湾极少数民意。广义维持现状比例的不断扩大展现出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更多包容性,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有局面不断巩固并持续深化,但“统降独升”的趋势也让建构两岸共同的国家民族认同成为两岸关系长远深入发展的复杂难题。
台湾南部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和立场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南部区域“绿大于蓝”的民意结构没有显著变化
南部民众以闽南人为主,省籍情结浓厚,多为收入较低的中小企业工人和农渔民,参与两岸交流较少,长期缺乏对大陆的正确资讯,“反共”、“恐中”情结较深,是民进党抵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主要依靠力量,更是长期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短板。即便2008年民进党政权垮台之后直至2010年上半年,南部民众对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全新阶段仍有不少担忧与疑虑。但随着两岸和平红利的不断彰显,尤其是2010年两岸签署ECFA、2011年6月开放陆客个人游之后,南部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大陆访问团热情相待。最具代表的是,与2008年底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台南遭受袭扰不同,2011年2月海协会长陈云林首次南台湾之旅以及2012年副会长郑立中走访中南部基层,都受到了包括不少绿营支持者在内的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二是参与在岛内或在大陆举办的两岸交流与合作事务的人数由少及多,由被动变主动,最具规模的乃是2011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共计上万台湾乡亲参与,其中中南部基层民众约占70%。三是积极争取大陆商机。比如,去年参加大陆契作模式的台南学甲100户渔民家庭,今年仍热烈争取继续与大陆合作养殖虱目鱼,表达相关意愿的甚至超过300户。对于旅游、采购等商机,无论是高雄还是台南民间都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欢迎态度。
尽管南部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态度由之前的敌对、排斥逐渐转向观望和参与,但南部多数民众支持民进党的立场,并没有因为两岸关系的改善以及由此感受到的和平红利而有所改变。经过陈水扁8年几近极端意识形态执政,台湾形成界限分明的蓝绿阵营及与之相对应的支持者,在地域上则形成了北蓝南绿的民意结构,并很难发生党际位移,这就是马英九上台以后一度构建“全民总统”空中楼阁的民意障碍,也是四年来国民党在南部选战打得辛苦却也无法突破绿大于蓝的选民结构,而民进党则如囊中取物般轻而易举获胜的根本原因。2008年民进党虽然败选,但在南部失血并不明显。2009年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三合一”选举时,南部民进党支持者迅速回流,选举结果显示民进党在执政县市都大幅领先国民党,在国民党执政县市则小幅落后国民党。这一趋势至2010年五市市长选举时更为明显,民进党候选人在台南、高雄都大幅领先国民党,2012年“二合一”选举马英九连任时在南部县市仍落后50多万票,国民党“立委”在南部更是灾情惨重,出现多位现任“立委”落马现象。以上选举结果在在显示了南部民众对民进党支持的强大惯性,四年来南部民众支持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比例大致维持在4:6,某些深绿区域高达3:7的态势。未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持续深化,尤其是ECFA以及陆客、陆资入岛效应的不断发酵,南部民众的政党认同会否发生变化值得关注。
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评价出现向好转变,但其身份认同“去中趋台”的趋势仍在持续
近四年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给两岸带来和平红利的同时,也给两岸人民感情修复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让台湾民众在交流与合作中增加了对大陆的了解与认知,感受到了大陆的善意和诚意,从而有效降低了其对大陆的隔阂、误解和敌意。以陈水扁第二任执政期间与马英九第一任执政期间台“陆委会”所作的各11次民调结果为例,台湾民众认为大陆对台湾当局“不友善”的比例,从陈水扁执政期间平均61%,降至马英九执政期间平均54%,平均下降了7%。2010年台《远见》民调显示,民众认为两岸关系为“伙伴关系”、“朋友”以及“亲戚或家人”的比例合计为74%,认为是“敌人”的只有5.1%。台湾政治大学预测市场研究中心(未来事件交易所)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台湾社会对大陆认同指数”和“大陆政府对台湾人民善意指数”,分别取得44分与33分的峰值,较前两期分数都有较大幅度进展。
台湾民众对大陆认知的改变进一步推升其与大陆交流交往甚至来大陆工作学习的意愿。以来大陆求职为例。从台湾人力银行四年来所作的民调数据可看出,自马英九上任以来,台湾民众来大陆工作的意愿逐年提升。2008年调查显示,45.1%的上班族想“西进大陆”,至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52.4%,2010年为63.3%,2011年更升至76.8%。以上变化说明过去对大陆持有高度敌意的台湾民意,目前不仅已骤然降低,而且还出现积极面向。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岛内民意的可喜进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仍在延续“去中趋台”趋势。
据台湾政治大学相关民调显示,马英九第一任执政期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民调维持在3.8-4.2%之间,低于陈水扁第二任执政期间5.4-7.2%;认同是台湾人的比例则在48.4-54.2%之间,高于陈水扁第二任执政期间的41.1-45%;即便是“认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比例,也由2004年的47.7%降至2011年的39%。不过,“台湾人认同”大幅攀升并没有造成“台独认同”同比例提升。台湾政治大学民调显示,认同台湾人的比例从1994年12月的20.2%上升至2011年6月的54.2.%,18年间上升了34个百分点,而支持“台独”的比例从1994年12月的11.1%上升至2011年6月的23.2%,即18年间上升了12个百分点。这也说明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认同台湾不等于认同“台独”。但由于民进党执政8年刻意混淆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而马英九执政首任四年也未对“台独”意识和“去中国化”进行彻底拨乱反正,致使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独”意识之间仍存有极大的模糊空间,从而容易为岛内分裂势力留有操作空间。
总之,从过去四年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可知,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与台湾民意密切相关,既可以说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选择,反过来又引导主流民意发生新变化。在两岸关系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之际,台湾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主流必将与两岸关系的巩固深化形成新一轮的良性循环。
(来源:《两岸关系》杂志 作者:张 华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台湾民意呈现两极化与新变化:“反独求统”现新态势_凤凰资讯
台湾民意呈现两极化与新变化:“反独求统”现新态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王建民:岛内民意呈现两极化与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发表专文《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与发展态势观察》,作者认为:两岸政治僵局引起两岸民意
原标题:王建民:岛内民意呈现两极化与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发表专文《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与发展态势观察》,作者认为:两岸政治僵局引起两岸民意的对抗,但并没有改变台湾民众依然把大陆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选择。另外,岛内民意也呈现两极化与新变化,维护两岸和平发展与追求统一的声音明显上升。文章摘编如下:&大陆民众对台湾的认识正在改变两岸政治僵局与政治对抗,自然会引起两岸民意的对抗与对立。大陆民众对台湾社会的良好印象与认识正在改变,从&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变为&世界诈骗之岛&、&是非不分之岛&,对台湾社会弥漫的&反中&、&媚日&氛围更加失望与反感。在岛内&台独&政党执政与持续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下,大陆民间更出现一股强烈的&武统&与&早统&的声音,成为一种新的民意动向。尤其是近来有关是否要研究或制订国家统一时间表的问题再度成为涉台学界讨论的热点,似乎加快统一进程成为大陆社会一种新的社会意识与思考趋势,值得台湾方面思考。&岛内不承认中国人的比例依然很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受绿营媒体负面报道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观感与认识日趋负面。2017年3月,台湾民意基金会对台湾民众最喜爱与最讨厌的国家或地区调查,最喜欢的第一名是新加坡(87.1%)、第二是日本(83.9%),第三名是加拿大(83%);最不受欢迎的国家或地区前三名是朝鲜(81.1)、菲律宾(57.3%)与中国大陆(47.7%)。岛内&国家认同&中,主张&台独&与不承认中国人的比例依然很高。&台湾青年赴陆热潮持续另一方面,两岸的僵局与民意的对立,并没有改变台湾民众依然把大陆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选择。年,台湾赴大陆工作的人数在43-43万人之间,约占赴海外工作人数的近60%。其中2015年,台湾赴海外工作人数为72.4万人,其中赴大陆工作人数为42万人,占58%。台湾远见研究调查,2017年第一季台湾公共政策民意大调查51.5%受访民众选择到大陆发展,选择东盟主要国家的比例在15.9%到31.5%之间,其中20-29岁青年人选择到大陆发展的比例达59.5%。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创业的热潮在持续。&&反独求统&出现新的态势同时,岛内公开主张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两岸和平发展与追求统一的政党与声音明显上升。岛内&反独求统&成为一种新的声音,出现新的态势,以王炳忠、侯汉庭、张伟珊等为代表的新党青年人逐渐成为统派新力量。2月4日,由林德旺担任总理、主张以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人民共产党&在台南市新营区宣告成立。3月12日,以文化音乐人与青年人张穆庭任主席、以&有效振兴台湾经济、解决台湾民生问题、坚持九二共识、完成国家统一&的台湾&民生党&宣告成立,而且以年轻人为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需要给予鼓励与支持。
[责任编辑:吕凡 PN144]
责任编辑:吕凡 PN14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97040
播放数:1443911
播放数:1867769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趋势科技 台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