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近代史习题集参考答案 11页 10财富值 近代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18页 1财富值 近代...3. 四、材料分析题: (1)由于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还缺乏革命斗争的 实践, 对...  近代史1-10简答、论述、材... 暂无评价 15页 1财富值 近代史名词解释辨析材料...近代史材料分析 + 答案近代史材料分析 + 答案隐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文档贡献者 ZhangSenLing11 贡献于 专题推荐 2014教师资格材料分析辅...近代史论述辨析题 暂无评价 4页 免费 近代史简答及论述 4页 1下载券 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材料分析题答案doc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1、答案:(1)第 2 ...(1)照片 1、照片 10、照片 11、 (1 分) (2)由敌对状态到谋求建交(1 ...  2014教师资格材料分析辅... 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1/2 相关文档推荐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论... ...大一近代史论述题答案 9页 免费 近代史简答题整理 ...  中国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33页 免费 中国近代史习题总汇...10 AC ABC AB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Ⅰ: 无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  《中国近代史纲要》材料分析复习题汇总 - 副本(1)...《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 10 期 1、近代...答案要点: 日本是强国,中国式弱国,但日本是小国、...  近代史纲要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辨析、论述、材料分析...及参考答案(辨析、论述、材料分析)三、辨析题 1.(...10.( 年 7 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  朝鲜的近代史1/2 相关文档推荐 第六章习题与答案 ...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五、简答题: 1、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定价:¥24 优惠价:¥24.0&&..
定价:¥30 优惠价:¥30.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毛泽东思想概论》材料套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毛泽东思想概论》材料套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B卷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63套总数:5865137套专访:3312部会员:3882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届高三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Word版含解析(2015年山东一模二模)
2016届高三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政治)Word版含解析(2015年山东一模二模)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74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1.06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015·山东德州二模·16)“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
2.(2015·山东临沂三模·19)下列两幅图片所示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对外开放都体现了(  )
A.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
B.中国主动融世界的努力.中外之间的友好合作交流
D.地理区位因素的相对淡化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3.(2015·山东德州一模·16)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战争,不属于“国内战争”故A项错误;根据“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联系所学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造成南北分立,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活动范围在北方,也没有建立政权,没有造成南北分立,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是全国统一的政权,故D项错误。
4.(2015·山东临沂一模单科·8)“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l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落后性局限性
B.对基督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D.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太平天国运动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太平天国运动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5.(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史学观念
【解析】革命史观重视阶级斗争,通过对立阶级的斗争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其以革命为基
调,站在被压迫阶级、民族的立场上分析社会问题;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般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而文明又可以分为不同方面和发展阶段,强调文明的发展、交流、多元甚至是碰撞;由此可见二者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史观相同,同属于革命史观,不过前者是从阶级斗争,后者是从民族斗争的角度进行的分析,选择C项符合题意。
6.(2015·山东滨州二模·16)观察下面两幅地图,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斗争的对象相同
B.斗争的中心区域相同
C.斗争的策略相同
D.斗争所属的范畴相同
【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太平天国斗争对象是清政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对象是北洋军阀,故A项错误;从图片可知太平天国北伐中心在黄河流域,国民革命军中心在长江流域,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北伐是孤军深入,由于缺乏援军失败,国民革命军北伐是国共领导的各阶级广泛参加的革命运动,不断取得胜利,二者策略不同,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与国民革命都是近代反侵略反封建民主运动,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故D项正确。
7.(2015·山东青岛二模·16)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8.(2015·山东菏泽一模单科·5)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解析】材料指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机械装运进口”,反映了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与《马关条约》有关,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15·山东潍坊一模单科·13)黄遵宪在诗中写道:“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该诗创作于(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可知是《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占台湾,故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没有割占台湾,故C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没有割占台湾,故D项错误。
10.(2015·山东济南二模·17)“朝议朱崖伤弃地,边烽辽海厄归人”。这首诗歌的创作出现在(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故A项错误;,故B项错误;故C项正确;,故D项错误。
11.(2015·山东枣庄一模·16)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其中划线处应为(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2015·山东烟台一模·16)“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
13.(2015·山东济宁二模·16)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时中国被“惩罚”主要是因为清政府(  )
A.大量销毁外国鸦片
B.承认义和团且纵容其反帝
C.帮助朝鲜镇压起义
D.拒绝列强的“修约”要求
【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
14.(2015·山东潍坊三模·1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5.(2015·山东泰安一模·21)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考点】工业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项。
16.(2015·山东聊城一模·38)(24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8分)并概括说明变化的特点。(4分)
【考点】(1)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西学东渐思潮;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第一小问主要变化,依据材料一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社会性质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特点,从魏源师夷长技,到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改革,由科技到制度,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从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的发布可见其分布的不均衡性。
【答案】(1)变化:经济结构:近代企业出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阶级结构:出现了买办阶层、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社会生活:西方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等传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社会性质: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特点:被动性:在外国冲击下出现;渐进性:由表及里,逐渐展开;不平衡性:变化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17.(2015·山东日照一模·39)(24分)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1908年孙中山说:“扶清灭洋之义和拳……为千古所未闻,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同时又说:“清廷有排外之举,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
——顾则徐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以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1)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3)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1)材料一中“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赞扬的态度,“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又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之间存在的联系。
(2)一是根据材料二中“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从义和团的封建迷信角度分析,二是从义和团的局限性分析,其“盲目排外”的主张不符合陈独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要求。
(3)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论述,根据义和团的爱国反帝性质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根据义和团的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对其所提的“扶清灭洋”口号作评价,最后根据所述观点形成结论,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正方两面的总结。
【答案】(1)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又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4分)联系: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分)
(2)原因:一是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等倾向;二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倡导民主科学,否定传统文化。(4分)
(3)(2分)体现以下要点:爱国迷信盲目排外扶清。(8分)形成结论: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小生产者的落后性。(14分)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19年动前后,中国GDP首次被日本历史性地超过,改变了数千年来GDP弱于中国的局面。但是日本GDP领先中国的现实仅仅持续了二十几年时间就由于二战的惨败而终结,在1949年中国GDP已是日本的两倍。请回答:
(1)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分析材料一中“中国GDP首次被日本历史性地超过”的主要原因。(4分)1)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间点是突破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中国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但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混战,相对而言,中国“制度落后、政局不稳”;此外,根据所学知识,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赔款,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1)原因:制度落后,政局不稳,发展缓慢;列强侵略,大量赔款(4分)
——雷——[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1)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4)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乌托邦实验”可知太平天国追求理想模式最大特点是平均主义;第二小问原因,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绝对平均的愿望,但是脱离了实际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的倒退,具有空想性。
(4)第一问不同,根据所学太平天国追求完全平均,康梁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第二小问原因,主要从阶级属性分析,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而康梁和陈独秀代表资产阶级。
【答案】(1)特点:追求平均(或答体现平均主义,2分)。
原因:太平天国从小农意识出发设计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趋势,是无法实现的空想。(4分)
(4)不同:太平天国追求的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农业化社会;康梁、陈独秀等所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工业化社会。(4分)
根源:双方的阶级属性不同,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康梁等人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2分)
20.(2015·山东青岛二模·39)(22分)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摘自《剑桥晚清史》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4分)
(2)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6分)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10分)
【考点】(1)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工业革命——2)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解析】(1)本小问不同之处,角度为“国际因素”,据材料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为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2)本小问观点评价,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个观点作答,据材料二“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和“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可知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据材料二“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和“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可知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第一小问提取信息,据材料三图一“中英《南京条约》”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政府为清政府,对外政策是妥协投降,据材料三图二“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政府为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政策是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据材料三图三“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外政策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第二小问场景说明,需要结合史实说明,据材料三图片一“中英《南京条约》”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南京条约》是“悲愤”、“悲伤”,此时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令人“愤怒”,据材料三图片二“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据材料三图片三“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
【答案】(1)不同: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到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6分)
场景:中英《南京条约》:“悲愤”、“悲伤”―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三种观点同等得分,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4分)
21.(2015·山东菏泽二模·38)(22分)教科书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时代的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8分)
——史学观念(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3)第一小问史观,根据材料三,“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体现了革命史观,“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体现了现代化史观;第二小问影响,从革命史观看,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着瓜分的危险,从现代化史观看,政治上各阶层救亡图存,推动政治民主化,经济上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工业化,思想上实业救国和维新思想解放思想。
【答案】(3)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
影响:革命史观: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3分)
现代化史观: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救亡,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推动实业救国和西学东渐,形成思想解放潮流。(3分)
22.(2015·山东济宁二模·38)(26分)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自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4)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解析】(3)根据材料三中“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的信息,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排斥西方文明和倡导西方文明的历史事件作答即可。
(4)从原因、特征和影响三个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即可。
【答案】(3)反应: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排斥西方文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否定传统文化。(6分,答辛亥革命可酌情给分)
(4)认识:从原因上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从特征上看,由保守逐渐转向开放;从影响上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23.(2015·山东济南二模·39)(20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对同一研究对象,也会因视角不同而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就比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有意义、更受重视也得到更高评价;对“洋务运动”,现在人们注重的主要是它冲破重重阻力、引进现代大机器生产“求强求富”的努力和成就。相反,对其兴办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则不多考虑。……也就是说,“农民起义”不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
——《重1)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从材料一可知,“新时期”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从革命史观转向近代化史观。
【答案】(1)变化:从关注农民起义到关注现代化建设。(或:从革命史观到近代化史观)(4分)
24.(2015·山东威海二模·39)(22分)
(三)阐释事物
(3)试从图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关键词主题: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发展,可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的抗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倡导思想解放,追求民主、科学等为线索,然后根据主题列举关键词。在阐释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即说明历史事件的因果,且要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表述,注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题也可按照历史发展阶段确定主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综合表述。
【答案】(3)赋分说明:本小问满分8分,关键词不给分,主题2分,阐释共6分,每点2分。
关 键 词 主题 阐
例1 甲午海战、扶清灭洋、五四运动 反侵略、求解放(或求独立)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义和团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例2 放宽设厂、实业救国、短暂春天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等因素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但随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曲折发展。
例3 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或五四运动) 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确定其他主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2015·山东泰安一模·16)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
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
【考点】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两幅图片分别代表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俄国十月革命中的攻打冬宫。攻打冬宫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主力是湖北新军,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十月革命向其他城市扩展,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故D项正确。
2.(2015·山东日照一模·14)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 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根
据题干要求,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仿效法国与其目的不符,故A项错误;时间仓促,缺乏舆论准备与其目的无关,故B项错误;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与目的无关,故C项错误;因人设法,指的是因为袁世凯而改变宪法,与其目的相符,故D项正确。
3.(2015·山东烟台二模·18)“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建体制,故A项正故B项错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D项
4.(2015·山东潍坊三模·18)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辛亥革命
5.(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13)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即“蝴蝶拍——拍翅膀,地球的另一端就产生一场风暴”。下表中最符合该现象的是(  )辛亥革命罗斯福新政工业革命——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6.(2015·山东聊城一模·38)(24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斯塔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民族工业
——顾则徐1)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1)材料一中“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赞扬的态度,“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又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之间存在的联系。
【答案】(1)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又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4分)联系: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分)
【解析】(3)据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维新和革命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90年代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进一步危机加深,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救亡图存,随着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革命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3)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6分)
9.(2015·山东菏泽一模单科·33)(16分)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泽厚《辛亥革命的成功非常偶然》
(3)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说明理由。(6分)
【答案】(3)观点: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2分)
同意:改良比革命好;英国比法国更稳定(4分)
反对: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分,任答两条即可)
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31)(15分)古今中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3)辛亥革命
3)该问属于观点型题目,应先从材料三中提取出观点,然后结合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述即可。
【答案】(3)观点:政治制度的创新能否成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2分)
史实: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因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缺乏群众基础。(4分)
11.(2015·山东临沂一模文综·38)(24分)明末清初开始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影响。(9分)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3)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9世纪初先后出现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现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思想观念,促进了民主和科学的影响。(9分)
——《近代思想史研究》
()2)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提及44次,可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据材料二“十月革命/俄国革命”提及287次,可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
第二小问国际因素,据材料二中“十月革命/俄国革命”提及287次,“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提及448次,“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提及87次,“五四运动”提及45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事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即可。
【答案】()(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分)2015·山东济南二模·39)(20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这些年来,学术界在肯定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互促进的前提下,着重讨论了五四运动所反映的救亡主题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题碰撞和同化作用……以金冲及为代表则提出了救亡唤起启蒙的结论,认为在中国每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
——《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答案】(3)观点:救亡唤起启蒙。(2分)
评述: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宣传民主、科学,彻底批判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4分)
1919年中国巴黎的外交失败,激起了青年学生要求“内惩国贼,外争主权”的五四运动,他们在彻底反帝反封的同时,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4分)
3.(2015·山东威海二模·39)(22分)
(三)阐释事物
(3)试从图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关键词主题: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发展,可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的抗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倡导思想解放,追求民主、科学等为线索,然后根据主题列举关键词。在阐释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即说明历史事件的因果,且要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表述,注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题也可按照历史发展阶段确定主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综合表述。
【答案】(3)赋分说明:本小问满分8分,关键词不给分,主题2分,阐释共6分,每点2分。
关 键 词 主题 阐
例1 甲午海战、扶清灭洋、五四运动 反侵略、求解放(或求独立)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义和团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例2 放宽设厂、实业救国、短暂春天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等因素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但随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曲折发展。
例3 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或五四运动) 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确定其他主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
1.(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3)右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2.(2015·山东济宁二模·17)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侍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国民革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始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所侍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的这句话,可知国民党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民党的革命目标,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共产党,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滨州二模·16)观察下面两幅地图,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斗争的对象相同
B.斗争的中心区域相同
C.斗争的策略相同
D.斗争所属的范畴相同
【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太平天国斗争对象是清政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对象是北洋军阀,故A项错误;从图片可知太平天国北伐中心在黄河流域,国民革命军中心在长江流域,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北伐是孤军深入,由于缺乏援军失败,国民革命军北伐是国共领导的各阶级广泛参加的革命运动,不断取得胜利,二者策略不同,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与国民革命都是近代反侵略反封建民主运动,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故D项正确。
4.(2015·山东德州一模·17)下图是对近代文献使用“革命”、“维新(含改革、改良)”的次数统计。对该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两词使用次数开始增加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B.190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说明革命力量超过改良势力C.192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D.两词使用次数能够体现改革与革命势力的消长趋势
——国民革命
【解析】图表中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革命”和“维新”在史书中出现的次数,联系所学可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法,所以这两个词语用的数量增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表中1906年使用“革命”一词的数量超过了“改革”,只能说明要求革命的呼声超过改革,不能说明革命力量超过改革力量,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联系所学中国掀起了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运动,受此影响,“革命”一词的数量超过“改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两个词语使用次数的比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革命和改革势力的消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2015·山东泰安一模·19)下面两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
A.1921年和1924年
B.1924年和1927年
C.1927年和1928年
D.1928年和1937年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年下半年中共才建立,与图示不符合,故A项错误;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924年中共党员数量应该呈现上升趋势,与图示不符合,故B项错误;1927年下半年,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共党员数量减少,1928年6月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党员成分构成中农民比重增加,符合图示,故C项正确;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共党员数量应该呈现上升趋势,与图示不符合,故D项错误。
6.(2015·山东威海二模·16)图为中共军队在某历史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八路军、新四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B.“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当时军队的革命口号C.这次军事活动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D.当时部分领导人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革命的新出路
——国共十年对峙(井冈山道路的探索)
【解析】据图片中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等地,井冈山根据地等信息,得出这一时期应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秋收起义。八路军、新四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7.(2015·山东泰安二模·15)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新民主主义革命——
8.(2015·山东青岛一模·18)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
A.B.D.——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国民党政府达成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2015·山东济宁一模·19)1945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当时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所谓“千载一时的机会”是指当时(  )A.B.C.D.——解放战争(国内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解析】国民党抗战胜利后阴谋发动内战,并未放弃反共立场,故A项错误;共产党一直主张和平民主,这不是“千载一时的机会”,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各族人民渴望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各界人士要求停止内战和平建国,故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政治立场不一致,故D项错误。
10.(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20)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政策,故A项错误;共产党始终努力
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故B项错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说明共产党与民盟之间达成了合作的关系,这是共产党奉行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故D项正确。
11.(2015·山东日照二模·16)下图: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判断该命令的目的是(  )
A.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B.建立东北根据地准备解放战争
C.配合东北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D.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A项错误;抗战胜利后,中共利用东北由苏军控制、国民党力量薄弱的机会,做出了夺取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的战略决策,故B项正确;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期,中共在东北占有明显的优势,与材料中向东北转移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与材料中向东北转移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5·山东德州二模·18)右图是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少年詹庆良日的一则日记。对此推断合理的是(  )
A.“三大邻国”有误,应为美苏居中调停
B.当时国共两党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
C.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
D.日记所载不符史实,当属作者主观臆造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2015·山东济宁二模·18)写实的歌曲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下面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南京大屠杀
【解析】根据题干歌曲中“古都城壕”、“12月13日侵入强盗”等信息,可知其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南京被日军占领,日军进行大屠杀,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015·山东淄博一模·17)2014年底,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此前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如图5)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B.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感情
C.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
D.“一国两制”政策得到切实执行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国民党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不能体现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感情,故B项错误;台湾和大陆军方都重视牺牲的烈士,不分党派,体现了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故C项正确;“一国两制”在台湾还未实行,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菏泽一模单科·8)一则电讯称:6月3日上午召开第一百四十二次常会,决定恢复陈独秀、张国焘、毛泽东、周恩来、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二十六人的国民党党籍。”这则电讯最有可能发出于(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内战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2015·山东潍坊一模单科·14)下图是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其主要意图是(  )
A.追求民主政治,反对独裁
B.共同抗击法西斯,重建和平
C.推动中美建交,加强合作
D.倡导国共合作,抗战建国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可知反映的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而且孙中山肖像下是“民族、民权、民生”将林肯和孙中山共同印在邮票上,体现共同抗击法西斯,故B项正确;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图片信息显示的是中美的合作,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5.(2015·山东济南一模单科·4)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6.(2015·山东临沂一模文综·16)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这说明卢沟桥事变(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A项错误;讲话认为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存亡的问题”,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要实现全民族抗战,故B项正确;中国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对日宣战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希望获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援助,故D项错误。
7.(2015·山东威海二模·17)表1的数据最能说明(  )...大战.大战
8.(2015·山东滨州二模·18)有抗日将领在评价某战役时指出,这一行动的伟大意义在于“我们反攻了敌人,振奋了华北的人民……摧毁了敌人的据点,扩大了我们的根据地,锻炼了八路军。”该战役是指(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八路军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地区日军战役
9.(2015·山东泰安二模·16)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该片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0.(2015·山东济南二模·19)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表明(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故A项错误;,故B项错误;,故C项正确;,故D项错误。
11.(2015·山东潍坊三模·19)下图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它反映了(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2.(2015·山东青岛一模·18)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
A.B.D.——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国民党政府达成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3.(2015·山东滨州一模·39)(22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
(1)据图一,指出当时国内认为抗战胜利的原因。(6分)
(2)与图一相比,指出图二中纪念抗战胜利的新视角,并分析影响这些新视角出现的因素。(10分)
【考点】(1)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解析】(1)从毛主席在著作中可以分析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从人民战争胜利和光荣参军可以分析出人民的英勇斗争和顽强不屈;从八路军东渡黄河可以分析出敌后战场的开辟;综合考虑应当有中共的正确领导。
(2)第一小问视角,从内容和图片看出增加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部分,从卢沟桥抗战看出增加了国民党军队抗战的内容;第二小问因素,结合1985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从国内来看,我国文革结束不久,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另有改革开放,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开放;从国际来看,中国与西方关系逐渐改善;国共关系来看,两岸关系逐渐缓和,谋求统一。
【答案】(1)原因:敌后战场的开辟;人民的英勇斗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视角:增加了国际性内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增加国民党军队抗日内容。(4分)
因素:文革结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两岸关系逐渐缓和;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国际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4.(2015·山东菏泽一模文综·39)(24分)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材料四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中国的头号敌人。972年之后,尽管对美国的帝国主义定性没有根l989年以后,
——摘编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3)分析材料三、四,据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963年、972年之后美国变化的具体(6分)——中美敌对;中美关系正常化
三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三四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中国的头号敌人l963年四l989年以后,l972年之后
【答案】(3)抗战时期:中美是反法西斯盟友,有共同的敌人。(2分)
1963年:冷战时期,两国处于敌对状态。(2分)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改善。(2分)
2015·山东潍坊一模文综·39)(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答案】(3)原因:日本侵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6分)
16.(2015·山东枣庄一模·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和主题 史料 史论
①1861~接轨 奕?:“窃维制造轮船, 实中国自强要著。 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 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 横行海上, 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 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
②1898~变局 梁启超:“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谭嗣同:“革去故,鼎取新”
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
③1945~复兴 台儿庄一役,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以四比一的伤亡,歼灭了日本一个半师团。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1)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和史论,哪个史论可以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2分)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之材料与结论相符(4分)
共祭炎黄始祖
圣陵千里播迁
成吉思汗陵自古就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企图破坏成吉思汗陵。蒋介石遂从蒙古沙王所请,交最高国防会议复议通过,于1939年办理移陵事宜。灵车曾抵米脂县城,中共中央代表前来祭奠,发表热情洋溢的祭文,号召五族一家,外抗强敌。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检阅,也是反对日寇侵略的大示威。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应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史实、历史意义)(9分)
【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维新思想;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3)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1)第一小问史论,根据材料一中“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可知第一个史料只体现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而没有求富,所以史论错误。材料一第二个史料中“革去故,鼎取新”,“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等词反映出了维新思想进步性,所以史论正确。根据材料一第三史料中“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战役”可知台儿庄战役只是国民党军队独力的抗战表现,不符合全民族抗战的定义,所以史论错误;第二小问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第一组史料和史论,在史料补充方面结合洋务运动中与“求富”相关的历史史实补充即可,在史论修改方面,去掉多余的“求富”目的即可。第三组史料史论,在史料补充方面,举例有各民族、各阶层参加的抗日活动即可,在史论修改方面,结合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修改即可。
(3)结合材料二中“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企图破坏成吉思汗陵”这句话分析其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二中“蒋介石遂从蒙古沙王所请,于1939年办理移陵事宜。中共中央代表前来祭奠,发表热情洋溢的祭文,号召五族一家,外抗强敌。”这几句话来描述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二中“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检阅,也是反对日寇侵略的大示威。”这句话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史论:②可直接推出(2分)
①史料补充: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相关史实。(修改结论:师夷长技以自强) (2分)
③史料补充:中共敌后战场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有关抗战史实(其他少数民族、爱国华侨等有关抗战的史实亦可得分)。(修改结论: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2015·山东青岛二模·39)(22分)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10分)
【考点】(3)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解析】(3)第一小问提取信息,据材料三图一“中英《南京条约》”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政府为清政府,对外政策是妥协投降,据材料三图二“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政府为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政策是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据材料三图三“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外政策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第二小问场景说明,需要结合史实说明,据材料三图片一“中英《南京条约》”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南京条约》是“悲愤”、“悲伤”,此时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令人“愤怒”,据材料三图片二“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据材料三图片三“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
【答案】(3)信息: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6分)
场景:中英《南京条约》:“悲愤”、“悲伤”―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三种观点同等得分,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4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