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客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之争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之争探析
  教育者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建立在主客二元划分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争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主体性虽然作为近代哲学的根基,但是在后来的实践中它的困境逐渐暴露出来,因而,开启了现代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之路。作为以哲学为指导的具体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建立在传统主客二元划分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很自然地成了被批判的对象。而学界在主客体之争中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其实质是指向:&教育者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都是强调主客二元划分,即强调教育者是施教主体,处于主体性地位,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处于被动受教地位&.[1]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之争
  1984年,开始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后来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出不同的划分。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何者为主体的理解,可以作如下划分:教育者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主体际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批判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之路的开启,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应该确立何者为主体的主客体之争。
  所谓教育者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建立在主客二元划分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这一理论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说,是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唯一主体,教育者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上两种观点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主---客&关系中。对于双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着两种理解:其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互为主客体关系,放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则为客体,放在受教过程中,教育者是客体,对应的受教育者为主体。其二、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两者都应该被视为主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又被称为&主体际说&思想政治教育,下面的定义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的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2]这样的主客体之争的直接后果是教育者对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自我认同的混乱。究竟以何种理论来作为指导理念,一时众说纷纭。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争不可缺少的三个前提
  1.区分实践层面的错误与理论自身的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指导实践。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实践中一旦出现了错误或困境,人们便很自然地去反思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是否正确。然而,事实是并不是每一次实践中所犯的错误,总要理论出来买单。因为至少还有其他两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其一、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对理论的理解是否正确。
  如果因为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没有正确领会理论的涵义,那么在实践中指导他行为的就不是他名义上所用的理论本身。其二、即便理解正确了,其在实践中的操作是否得当。这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第二个环节。在操作层面中,如果是操作者本身的行为的错误,其责任也不应推给理论本身。而学界中对&教育者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批判,却没有进行这样的区分。关于这一点,笔者将会在文章的第三节作详细的论述。
  2.区分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
  笔者发现学界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争,均停留在了主体层面本身,而并未对主体的性质作出自觉地区分。而事实上,主体是可分为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所谓认识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实际承担者,是具体的现实的人。而所谓价值主体是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用主客体的争论为例:&教育者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主体间性说&中的主体是认识主体,而&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说&中的主体是价值主体。前者与后者对于主体确立的标准已然不同,因此,&受教育单一主体说&对&教育者单一主体说&的批判是无力的。因为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既可以是同一事物,也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如果实践活动的目标是活动的承担者本身,那么二者是统一的;反之,如果实践活动的目标是活动指向的对象,那么二者就是分离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后者:其活动的承担者是教育者,但活动解决的根本矛盾是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3.区分争论立足的具体过程
  从上文可以看出,除了&客体单一主体说&之外,其余争论的论述主体均属认识主体。对于认识主体的研究,必须要将其放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而不能只抽象地谈概念。因此,若要确定主体,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外延。
  正如马克思对同一时间进行的劳动,从形而上学的层次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同一时间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从同样的层次区分为: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性质上来看,应属前者。之所以作这样的区分,一方面是为了从内涵和外延上厘清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重新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避免&双主体说&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时产生的角度混乱现象。
  毛泽东同志曾对如何区分不同的事物作了经典的论述:&(事物内部包含的)这种特殊的矛盾,是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3]一方面千差万别的事物以其内部的特殊矛盾为相互区分的依据,另一方面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受教育者当前的思想政治水平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但是这一主要矛盾在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却表现着不同的主要方面。从教育者角度来说,其主要方面是提供相关的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等,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矛盾转化提供条件;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其主要方面是如何将教育者提供的教育性材料,创设的情境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再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二者从性质来看不能混为一谈。其次,从外延上来看,二者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育活动并不包含学习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主要研究两大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以及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中,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就包括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因此,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应作为教育活动的研究对象而存在。因此,受教育者虽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却不能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三、对&教育者单一主体&说的辩护
  正如前文所说,人们很容易将实践层面的错误在逻辑上归结到理论层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对&教育者单一主体&说的批判,是没有触动到该理论的是指内涵的,因此,也是不合理的。
  1.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并非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
  当下学界一种流行的观点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方式,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人们把教育者视为唯一的主体,具有明显的&唯我性&&&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方式。&[4]&(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平等性。&[5]
  这样指责正如前文所说,是将对理论的错误理解,归咎到了理论本身。实践中师生地位不平等现象,并非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主体与客体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两个方面,在概念的层次上并无高低之分。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作为与主体相对立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存在,因此也并无依附关系。另一方面,主体若要正确地实践,恰恰要求主体尊重客体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如果主体不能充分尊重他实践的对象,那么把字面上的&主客关系&换成&主体间性&关系也是枉然。
  2.教学相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学界中有着这样的一种批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是单一的。即:&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就完成了,这是一种单赢的思想政治教育。&
  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存在的内在依据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以解决这一矛盾。但是,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就内在地要求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要高于受教育者当前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同时:&从理论上,教育者与社会要求是统一的。&因此,可以自然地推出,理论上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应高于受教育者。同时,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是随着教育日益变化的。因此,教学相长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抹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另一种指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责是:&教育过程中,经常对受教育者&满堂灌',无形中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在此,笔者想反驳的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没有抹杀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而且承认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完整的主体性。
  在此,有必要厘清主体与主体性的关系。主体性是主体所具有的属性,主体是主体性的充分条件。凡是主体,就具有主体性,但反之,具有主体性的却并不一定就是主体。因为主体与客体的确定,并不是作抽象的概念定义,而是要放到具体的关系中。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具有主体性的人作为主体,这是理所当然。然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发生关系的双方均具有主体性,但二者却是处在主---客关系中,也就意味着二者之间必有一个是客体。但主体性是人的固有属性,并不会因处于客体的位置而丧失。在这里受教育者作为现实的人,是一种特殊的客体,是具有&主体性&客体。下面笔者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承认受教育者作为客体的完整的主体性作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观点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根本原因;外因是内因的条件。因此,&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自然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认同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虽然是主---客关系,但另一方面,它认为:&任何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是这些要素(知、情、信、意、行)的不断的均衡发展以及知行转化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内在矛盾运动过程。&而实践中出现的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企图通过教师的&填鸭&来完成教育目标的现象,很明显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内涵不符。
  四、重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既然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是值得反驳的,那么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饱受争议的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有必要重新树立。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以避免不要必要的争论,即:重新树立的教育者主体,在性质上是认识主体。笔者认为这样的重新树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
  首先,在理论上,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具备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不必存在。
  因此,必然需要一个已经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主体来为从不具备到具备之间搭建桥梁。而这一使命是任何人都无法独立完成的,即便是自我教育,若要达到一定的效果,也必须要建立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的基础上。因此,这一承担搭建桥梁的主体便内在地确定为教育者。
  其次,没有目标的教育是无效的,因为人们无法对一个没有课程目标的课程进行评估。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实施教育活动之前,必然要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将学生(受教育者)培养到相应的程度,或使之掌握相应的技能。那么试问,在这样事先带着目标去培养对方的情况下,学生(受教育者)究竟身处认识主体还是客体?教育者没有必要回避将受教育者视为自己的客体,因为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并不是绝对的恶。正如差别本不必然意味着对立,它更是联系的前提;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主强客弱,也意味着和谐。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2]邱伟光,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周先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必然---兼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J].前沿,2010,(7)
  [5]王婷.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基础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0)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之争探析相关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之争探析]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626073" data-title="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之争探析" data-image="">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导读:(1)教育要求与收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其基本内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是指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基础,有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是必要的,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
(1)教育要求与收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其基本内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具体地说,是指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基础,有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是必要的,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人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就是揭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趋势的一个规律。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两大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教育者所施加的自觉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的自发影响。其发展方向是在空间上保持一致性;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
一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职能和基本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特征:1 阶级性。在特定的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的地位最终是由统治阶级规定的。
主导性。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和引领对象参加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客体性(对象性):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被客体所审视。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自检、内省的对象。
职能:1 教育职能。它是指教育者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及身心发展规律,运用说理引导、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等方法,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品德培养、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的职能。教育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固有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其它职能的基础。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传授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1)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2)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和品德规范
(3)促进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首先,教育者要努力培养教育对象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教育者应当为教育对象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氛围,宽容地看待教育对象的价值探索,以便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氛围。 (4)引导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管理职能。它是指教育者按照特定的教育目的,依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手段对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教育和人格塑造的职能。管理职能主要表现为:第一,确定目标和计划。 第二,进行制度管理。 第三,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调控职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单位内部各种教育力量和要素的关系,以便达到各种教育力量和因素的一致或统一;二是协调单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减少家庭教育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其与单位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三是协调单位教育与社会各种
教育力量以及各种社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对受教育者产生同向影响;四是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就是教育者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1 政治素质:是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条件和政治品质,是教育者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综合表现。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对教育者的其他素质起着支配、决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第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三,较高的政治水平。包括政治上明辨是非的能力、政治敏感程度以及善于从实际出发,运用客观规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第四,较高的政策水平。它是指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
2 道德素质。表现为:(1)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 (3)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5)清正廉洁,艰苦奋斗。
3 思想素质。包括:第一,思想观念。它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思维方式;第三,思想作风素质。 4 知识素质。一是比较系统的马克思理论知识。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三是根据工作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应掌握的有关知识。四是其他相关知识。
5 能力素质。包括:观察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6 生理心理素质。具有高度建树意识、面向新世纪矢志长远发展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砥砺出能够与承受的重任相称的强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二 如何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育影响的对象,也就是受教育者。
教育对象的特征:
1 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很宽,很广,具有全民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必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2 层次性。现实生活中的人,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千差万别,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以及思想特点,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3 可塑性。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是可以经由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者的作用加以塑造的,即经过教育,可使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符合社会要求的变化
4 主体性。主要表现:(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自主性。
(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创造性。
三 为什么说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青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主要是由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以及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1 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首先,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其次,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主的希望。2
青年的生理、
心理特征。(1)青年的生理特点。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发育的旺盛时期,新陈代谢能力强,同化过程高于异化过程。(2)青年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特征、智力发展特征、情感活动的发展特征、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四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联系:1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规定和相互依存。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2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变化不居、相互转化。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会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客体化;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象会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化。
区别:1 角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额要求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调控和驾驭,居于主导地位,扮演教育者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可控性教育影响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塑造的道德人格的载体,尽管其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扮演的仍是受教育者的角色。
2 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就活动,促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这一任务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全局性、控制性和协调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任务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自身知、情、意、信、行的水平,进而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
3 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具有主导性,但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能动主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是参与作用;二是制约作用;三是反馈、检验作用。
五 如何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1 平等。平等,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
2 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理解是一种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但要注意:一要饱含感情;二是要重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3 共享。共享是两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处理两者关系的重要原则。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是在实施教育内容时,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良好的功能。
2相关性原则:是教育的内容时,必须充分注意教育内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容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要注意教育内容和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和相互作用。第二:要注意教育内容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层次性原则: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时,要注意到她的层次性;在进行教育时要更具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
4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每一项内容的实施,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5重点要素原则:确定教育原则时,要把作用相对较小的要素放到次要的位置,把作用相对较大的要素放大到主要位置。
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世界观教育: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是人们对世界本质、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生存价值等一系列观点的总和。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是唯物主义教育。
1 政治观:人们对国家的政治关系、政治活动的根本观点。包括: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基本国情教育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意义。第一: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二: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参与现代化事业。第三: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有助于人们认清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认清我们的生存环境,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第四: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合理安排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2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深入进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2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深入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4帮助人们正确把握“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3 人生观教育包括: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4 法制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遵守纪律教育 5 道德观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三 简述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基本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 深入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
2 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3 深入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
4 帮助人们正确把握“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四 如何进行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共产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使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有时限可能的人生奋斗目标。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层次性。第二:社会性和阶级性。第三:互感性。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并为之奋斗。1 要把远大理想即共产主义教育与现阶段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教育结合起来,激励人们胸怀远大,脚踏实地的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2 要结合各行各业、各个集体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工作,为实现共同理想做贡献。3 要把理想教育与引导人们理性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结合,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团结起来为增进共同利益努力奋斗。4 要把社会理想教育与个人理想的引导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把个人理想汇入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在为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5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的理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起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
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旅游景点、外语学习、考试资料、IT计算机、专业文献、文档下载、应用文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等内容。本文共5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