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中对利润的评价》中可以找到股份制的依据吗

当前位置: >>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
华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 姓名:黄德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教师:陈俊明
摘 要摘要对于《资本论》的解读,历来国内大多相关文献的研究和传统政治经济学教 科书存在着四大方面的缺陷:一是对自由资本主义没有做历史阶段的细分,二是 没有区分内外规定的两个层面, 三是没有区分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两类不同性质 的过程; 四是没有突出主体方面的研究。 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提出并试图论证 《资 本论》存在着理论的转型,而且转型的理论逻辑是严格按照四个方面展开的:一 是,三个研究阶段的递进和两次重大的转型;二是,资本运动过程是两类过程的 区别和统一,即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相互促进、影响;三是,理论内容包含两个 层面,即内在规定和外在表现,随着研究阶段的递进,内外规定都发生转型;四 是,区分两大主体,即主导主体资本家阶级和从属主体工人阶级,主要考察主导 主体的观念、行为、需要、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发展。 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客观的历史事实,在《资本论》中把自 由资本主义阶段划分为“初级阶段”和“比较发达阶段”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资 本理论具体化的三个逻辑阶段,即资本主义起点的简单商品、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的单个资本运动、资本主义比较发展阶段的社会总资本运动,提出并论证逻辑发 展阶段是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反映,而且随着阶段的上升,理论规定也必然会发 生转型;第二部分,根据客观经济过程的历史性质,区分为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 两类性质不同的过程,研究并阐发《资本论》中两类过程是相互促进、影响的, 并随着研究阶段的上升而转型;第三部分,根据客观对象的“二重性”存在,即 直接性层面和间接性层面的统一, 《资本论》 提出 资本理论也是区分为两大层面, 一是内在规定,二是外在表现,并且通过“直接性――间接性――直接性和间接 性统一” 的方法, 研究并论证了随着逻辑发展阶段的递进, 内外规定都发生转型; 第四部分,提出并阐发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体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主导主 体资本家阶级的需要、能力的发展,以及观念、行为等方面内容随着逻辑发展阶 段的递进而变化、转型。第五部分,从四大方面分别阐述了“资本转型理论的发 展逻辑”研究的价值。关键词: 《资本论》; 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 三个阶段上升; 两类过程相互推动; 两个层面同时展开;主导主体转型发展II 英 文 摘 要AbstractPeople have always made a great deal of innovations and attempts on the study of the methods of Das Kapital,but most of their reaserch,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 textbooks have four major shortcomings: First, capitalism has done to free the history of the sub-stage, and second,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rovisions of two levels, and the third is the general process and did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special pr Fourth, neglect to highlight the research of leading sbuject. In response to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and argued that there is a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 in Das Kapit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 logic is carried out in strictly accordance with the four aspects: First, the progressive phase of the three studies and two Second, the process of capital movemen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ypes of process and unity, the general process and the special process of mutuall Third, the theory contains two levels, namely internal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with the research phase of the delivery progress in transformation have taken place both inside and ou Fourthly, the main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subject, which the main dominant capitalist class and the subordinate working class, visit the main concepts, behaviors, needs, ability to change and develop. This Paper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based on objective historical facts, in Das Kapital in the freedom of the capitalist stage is divided into &primary stage& and &more developed stag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capital theory three logical stages, namely the simple commodity, a single movement of capital, social total capital movements, proposed and the logical argument is a histor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reflect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along with the rising phase of the theory will also transformation provisions. The second part, in accordance with objectiv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nature of the process, the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general and special proces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process research and elucidation of Das Kapital in the two types of process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the effects of, an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research phase ofIII 英 文 摘 要the transformation . The third part, based on objective targets in the researcher's &duality& exists, that is, level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level of unity, the capital theory is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and the other is external performance, and the adop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direct and indirect unified& approach, research and argues with the logic of the progress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have taken plac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ransformation provisions. The fourth part, put forward and expounded the Marx ‘ Das Kapital in the s main study, the main subject is the dominant capitalist class needs, capacit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ncepts, behavior and so on with the logic of the progress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ransformation. The final Part , respectively, explains the value of research about & the developing logic of the theory of capit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our major aspects above.Key words: Das Kthe developing logic of ca ro two types of mutual prom expanding with two l the developing transformation of leading subject. IV 原创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I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引 言自从《资本论》出版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于《资本论》方法的研究和阐述, 已经做过了很多尝试和创新。但是,一直以来,国内《政治经济学》教材关于资 本主义部分的论述,大多在理论精神上较大地背离了《资本论》 ,特别是传统政 治经济学教科书最为典型,其主要缺陷有四大方面:其一,只区分自由资本主义 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则没有再细分,全部论述好象都 是围绕同一阶段的资本运动而展开的; 其二, 没有区分直接性和间接性两个层面, 好象科学研究只要揭示内在规定,不要说明内在规定的如何外化;其三,不能有 意识地区分一般的和特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发展过程, 好象两者之间不是同时存 在的,彼此没有关系;其四,没有突出主体,尤其没有区分主导主体和从属主体, 好象资本家仅仅是资本的人格化,好象从属主体与资本运动没有关系。这些情况 既不符合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与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逻辑发展 有很大的差距。其实,以上这些缺陷和弊端不仅出现在教材上,而且也或多或少 地表现在很多《资本论》相关研究的文献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做一番深刻的反 思。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其一,必须从《资本论》的理论精神出发,着重把 握其研究方法的特质, 尊重原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 使研究规范化、 科学化; 其二,着重研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在《资本论》中的具体应用,科学地 把握理论具体化的上升机制;其三、运用诠释学的方法,严格区分作者“自认为 提供的东西”和“实际提供的东西”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既注意把握理论逻 辑的主线,又不忽略、放过内容细节,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发掘更多潜在的 理论资源。 在严格按照以上研究的规范和要求基础上,通过一个阶段以来对《资本论》 及其相关文献的认真阅读和思考,在导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本人深感《资本论》 资本理论是逐步、逐层具体化和上升的,其上升机制是,随着研究阶段的发展、 上升,其内在规定和外在表现都发生转型,而且转型的理论逻辑是严格按照四个 方面展开的:一是三个研究阶段的递进和两次重大的转型;二是资本运动过程是 两类过程的区别和统一,即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相互促进、影响;三是理论内容 包含两个层面,即内在规定和外在表现,随着研究阶段的递进,内外规定都发生1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转型;四是两大主体,即主导主体资本家阶级和从属主体工人阶级,考察了主体 的观念、行为、需要、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发展。 其实,在《资本论》中,存在着理论的转型,这早已在学界得到普遍认可。 只是,历来人们对于“转型”的认识大多仅仅局限于“价值转型” ,即“价值如 何转型为生产价格” 而且在历史上有过几次热烈的争论。①事实上,在《资本论》 , 中,理论的“转型”是全方位的,它几乎贯穿整个理论具体化的过程。转型,作 为一种发展观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是陈俊明老师在其专著《资本转型论――& 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中首次发掘出来的,并把它指认为马克思资本理论 具体化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展开其研究的。所谓转型,是指在原有的基 础上发生变化,有层次、有阶段,不割断历史,是升级换代,不同于位移、一般 的变化。②对此,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转型不同于转化、转轨。转化,通常是 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矛盾双方关系的转化,矛盾的解决,新矛盾 的产生;转轨,是脱离原来的运行、发展逻辑、程序,意味着新的起点和原有终 点的发展方向和逻辑均已发生变化。 二是, 转型作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从根本上讲是从逻辑意义上来把握的,也即是说, “转型”这种客观过程的阶段 性变化、发展,是一种特殊的、典型的变化、发展,不是日常经验层面所能直观 得到的,它只能是对过去较长的一段历史过程发展的概括、在掌握了大量的感性 材料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示出来的。因此,所谓转型的逻辑,是包含转 型的客观逻辑和对这种转型反映的主观逻辑,即理论发展的逻辑。 在《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中,转型作为一种观点 和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论证和阐释,也涉及到了转型的逻辑问题。但是,由 于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上来加以规定和展开的, 转型作为一种理论逻 辑方法,尚未予以专门的论证、阐发。实际上,这是预示了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 空间和方向。由于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和转换,同样的研究对象可以有不同层面、 维度的解读和理解,以力求进一步“解蔽” ,这也是理论创新的一种尝试。鉴于 此,本文试通过上述的四个方面,围绕“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 展开专门 地研究,进一步探讨《资本论》资本理论具体化的上升机制,并力求在上述四个 方面的内容上有自己的新见解。① 参见:程恩富: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第九章,东方出版中心 2006 年版,第 157~188 页; 《马 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日本卷》第四章,东方出版中心 2006 年版,第 158~175 页。 ② 陈俊明: 《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15 页。2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一、三个阶段的转型(一)结合客观对象的特征,区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客观对象既有典型性,又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在《资本论》 ,马克思是通 过研究典型对象来揭示“现代经济运动规律”的,他要再现的是当时 19 世纪中 叶以后英国的资本运动。但是,客观对象不是突然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有自己产生、发展、成熟并走向衰亡的历程。典型对象作为社会有机体,虽然 它是比较发达的成熟形态,但它本身也是从低级形态逐渐发展到高级形态,体现 了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客观对象这种历史阶段性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在 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历史过 程中,它表现为工业化、工业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早在
年手稿中,他已经指出科学转变为直接生 产力的趋势,在
年手稿中对这一原理又作了详细的论述。马克思指 出,只有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才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 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而自然力的应用是同科学作 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 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 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 础。这些后来都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篇 中,详细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三个相继 的阶段:协作、分工和机器,大体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马克思 说: “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 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 起点。”①而分工和机器大工业的早期,正好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只是到了 机器大工业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资本主义才进入比较发展的阶段。这种 区分,主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志的。对此,马克思提出了区分生产力发 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58 页。3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①。与此相伴随的,还有劳动组织的发展,即社会 ” 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克思研究了有关十九世纪中叶纺织、造纸、制针、机 器制造等主要工业部门工艺过程的大量资料, 指出机器生产的特点是自动化和联 合化,并把工厂制度看作是和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劳动组织。 二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转型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 发达的商品经济。马克思说: “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 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 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②马 ” 克思在研究生息资本作为商品的借贷时说: “这里出现的一切关系,从简单商品 的观点来看, 或者从那种在再生产过程中作为商品资本执行职能的资本的观点来 看,都是不合理的。 ③在这里,他事实上是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商品:一是“简单 ” 商品” ,二是“在再生产中执行职能的商品资本” ,三是在借贷关系中作为商品的 资本。 这三种形态的商品, 所表现的关系都不相同, 并且产生不同的观点或观念: 第一种观点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起点的简单商品生产, 第二种观点是与资本主义初 级阶段相适应的,这时商品资本还没有独立化。第三种观点应该是与资本主义更 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说明当时资本市场已比较活跃。 三是, 资本运动水平的发展。 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使资本运动在量态、 质态、关系态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能够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资本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根据资本构成变化的快慢区分了: “资本主义生产的幼 年时期”和“现代工业这种独特的生活过程” ④因此,大致可以把资本主义区分 为“比较不发达的阶段”和“比较发达阶段” ⑤,前者就是它的“幼年时期”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初期” ⑥,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为“资本主义初级阶 段” ;而把后者称为“资本主义比较发达阶段” 。当然,发达或不发达是相对的,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英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虽然现在对于我们看来, 那只是资本主义自由阶段的成熟形态或较高发展阶段。还有一点要注意,不同历 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线。对此,马克思研究的出发点是: “正 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 相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04 页。 ②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97~198 页。 ③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96 页。 ④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4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7 页。 ⑥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94、651 页。4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互截然分开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 工艺条件, 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 出来的。 ①这同时也说明了每一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总是立足在既有的基础上 ” 进行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业化、 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同时也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转型。 “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 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②可见,马克思是非 ” 常注重、并严格区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严格地 区分了“资本的前史”和“资本现代史” ,而且也严格区分了“资本现代史”的 不同发展阶段,既把整个研究置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之中,又详细地考察典型对 象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规定及其转型。(二)逻辑阶段的上升、转型,再现了客观对象不同历史阶段的 发展逻辑一词,在各种场合有不同的涵义,是个多义词。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讲, 它指的是一定过程的发展趋势、规则、程序、秩序,等等。它广泛地存在于客观 世界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于客体的运动、发展过程,而且也存在于主体的实 践、意识中。同样,一切发展都是历史的,不仅各种客体都有其发展史,如社会 发展史、 经济发展史等, 而且人们对各种客体的研究和理论反映, 也是有历史的, 如各种思想史、理论史等。可见,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过程,它们的发展都 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 地前进的”③,它是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的,而逻辑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 能捕捉得到的,是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才能揭示出来的,它是客观过程发展的规 律、程序。同样地,理论过程也有这种区别和统一:显然,理论发展史是由一个 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理论家“根据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一部分一部分的― ―零零碎碎地――发展起来的” ④,虽然个别地看,各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理 论, 很难发现其中潜藏的反映历史发展的逻辑, 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比较分析, 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历史逻辑及进一步发展的逻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472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473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3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43 页。5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辑。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资本论》理论逻辑体系,本身就是在总结过 去一切经济思想史, 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史的基础上, 予以批判、 继承和发展。 这本身既体现了经济思想史的发展, 也证明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是资产阶级经济 学特别是古典学派理论逻辑的进一步发展, 是理论进程本身的逻辑与理论发展历 史的区别和统一。 任何思想都是一定时代历史的反映。所以,所谓的“历史与逻辑统一” 在 , 《资本论》中,是理论进程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来反映客观过程的“历史与逻 辑统一” 。 这样,针对客观对象的典型性和发展的阶段性,在理论过程中,必须在不同 的逻辑阶段上予以体现。马克思选取研究的典型对象是有严格要求的,作为典型 对象,必须是在同类事物中最发达、最成熟的。这样的对象具有典型形态的丰富 规定,包含着“过去的遗迹、现在的基础和将来的萌芽” ①,即使他相当深入地 研究了资本主义起点的商品生产, 在阐述了资本主义积累规律之后还详细地论述 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历史趋势,也不过是为了阐明当时资本运动的来龙去脉。 这是他的研究目的决定的。但是,要在理论上再现复杂的对象及其各个侧面、要 素的发展历史,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下子就和盘托出,马克思说: “资产阶级 经济体系在我们面前逐步展开”②,从简单到复杂,由远及近,分阶段逐步推进。 在《资本论》中,理论的展开大致可以区分为以下三个研究的逻辑阶段: 1、第一阶段:研究资本主义起点的简单商品。 《资本论》开篇即第一研究阶段,考察的是简单商品,即简单商品的生产和 流通。马克思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 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 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③这里必须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马克思 ” 确实是从单个商品的分析开始的,商品也确实是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的逻辑 起点;但是,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应该是范畴,即商品范畴,而不仅仅是 单个商品的分析。因为单个商品的分析并不可能构成整个商品范畴的内容,当然 也就不能作为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为,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 起点,相对于成熟的、富有丰富规定的典型对象即“多样性统一的思维具体” , 自然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商品范畴并不是人们习惯想象的那样“极度抽象”和① 列宁: 《列宁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5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 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26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3 页。6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简单,作为范畴,它本身也是有多方面规定的,是活的、运动的。在逻辑上,它 反映的是简单商品,但在历史上,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是已经比 较发达的简单商品经济。从整个第一篇,我们可以看出,它包含“商品、交换、 货币或商品流通”三章,而且内容翔实、丰富。显然,这一篇所要反映的是简单 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是抽象了资本关系的、作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流通的 “缩影” 。虽然暂时抽去了特殊的生产关系,但它还保留着一般的生产关系,正 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作为逻辑起点的商品范畴,是潜在地包含着交换、 货币、流通等范畴的。所以,单个商品作为资本财富的细胞,同时也是简单商品 生产和流通的一般财富细胞,它在整个第一篇,勾画出了简单商品经济的种种规 定和特征。比如,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定,为揭示剩余价 值的生产和流通做了铺垫;对商品的价值形式的揭示,不仅解开了货币的“身世 之谜” ,而且为后来的劳动力商品、资本商品和“作为商品”的资本的分析做了 铺垫;商品的所有权规律,是资本所有权、占有权的基础;商品拜物教发展为货 币拜物教,是资本拜物教、土地拜物教的基础;简单商品经济的货币职能,为考 察货币资本的职能提供了基本的模板; 由于简单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一切矛盾的萌芽,所以,在简单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中已经以潜在的形式包含了揭 示和展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部生动丰富的内容的可能性。等等。  这一阶段的“简单商品” ,虽然可以透视资本主义以前就长期存在的那种简 单商品,但本质却是资本的产品。这里的“简单”性,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 运动最初是从简单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起来的。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看,这 个起点都不是一个很短的阶段。对它的研究,构成了《资本论》的第一个理论阶 段。显然,第一阶段研究的只是总体对象的各种“细胞” ,其各种规定具有抽象 性,所以还需要在后续研究阶段中具体化。即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反映这种抽象 规定在对象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的运动中的发展。只有先研究比较简单的对象,才 有可能进一步研究比较发展的同一对象。马克思曾经批评过重农学派,说“他们 还没有把问题在初级形式上解决,就先在复杂化了的形式上进行探讨” ①由此可 。 见,第一阶段的简单规定潜在地包含着后面阶段复杂规定的萌芽,后面阶段的复 杂规定是前面简单规定的充分展开。由此,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理论规定是和研 究阶段、研究条件紧密联系的。列宁说过: “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运用到实 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只要再多走一小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47 页。7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①因此可以说,研究阶段和 ” 研究条件就是理论规定科学性的边界,一旦条件变化,或者说随着原先暂时撇开 的条件、因素逐步回归研究过程,相应的理论规定就必然要发生变化。 2、第二阶段:研究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单个资本运动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大约从 16 世纪中叶 到 18 世纪末叶。它虽然是用新的私有制代替旧有的私有制,不像公有制取代私 有制那样艰难,但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仍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即从劳 动资料以及直接生产方式的变化看,从简单协作开始,经过有分工的协作即工场 手工业,到轻纺工业实现机器大生产即蒸汽机开始运行,至少经过了两、三百年 的时间。和后来的比较发达的阶段相比,初级阶段资本运动的规定就显得简单和 不成熟,但基本的规定已经定型,并且包含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大体看来,马 克思对它的研究,集中在《资本论》第一、第二卷末篇以前,并且主要是以单个 资本的运动为对象,以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为主要内容。第三卷第一篇,他也 研究单个资本的运动,主要是阐明剩余价值在社会表面上,在生产当事人通常的 意识中的表现。所以, 《资本论》第二阶段研究的主要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单个 资本运动。 在这一阶段, 资本先是剥削绝对剩余价值, 再进一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资 本论》第一卷第四篇考察的机器大工业,从其涉及的内容看,资本有机构成还比 较低,还没有达到 19 世纪中叶的水平,所以,这个阶段的商品还是大体按其价 值交换。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初级阶段没有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只是由于当时社 会资本整体的有机构成比较低,变化比较缓慢,个别资本之间的实力差别较小, 资本不容易从一个部门流动到另一部门,个别资本独立性、排斥性的特征显著, 能够较充分地自由竞争,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社会总资本作为有机联系的 整体还不明朗,还不能对个别资本产生足够的影响和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利 润就还没有平均化,各个部门资本的利润率各不相同,基本上仍按各自的剩余价 值率来实现自己的利润率。这些基本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是不能不注意的,它构 成了理论逻辑上升的具体条件和中介环节。 纵观这一阶段的研究,揭示的各种规定比第一阶段的规定有了很大的变化, 更加丰富了。首先,就价值规律而言,已经发生了转型。人们通常都说,马克思 结合劳动力的买卖,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的产生,但是,人们却① 列宁: 《列宁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17、257 页。8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没有区分,所谓的价值规律是简单商品生产中的价值规律呢,还是资本主义初级 阶段已经变形了的价值规律,或者是比较发达时期的价值规律。如果是前者,那 岂不是说,简单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的内容是永远不变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 那么一切经济规律就都是一成不变的, 那么解剖猴体研究其细胞就可以直接适用 于人体了。 实际上, 在进入第二阶段之后, 随着原先暂时撇开的生产条件的回归, 从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使价值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时所说的价值,已 经不是开篇的那种简单商品的价值, 价值规律也不再是简单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 了。正因为发生了这些变化,它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其次,马克思不仅分 析、考察了“劳动一般” ,而且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了“生产劳动”范畴一旦进 入资本主义社会,就发生“转型” ,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发生了变化;再者,原先 的商品所有权规定,在这里已经发生了“质变”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 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 己的直接对立物”①,即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这说明了同样是商品生产和流通, 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的所有权规律发生了重大的转型;等等。所以,只有 了解研究阶段的变化,才能真正理解《资本论》理论规定的丰富、发展、具体化。 第二阶段研究单个资本的运动,还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剩余价值的转型。 这样贯通《资本论》全三卷的相关论述,结合这些论述的条件,对单个资本运动 的理解才是符合实际的,才能从中发现理论的逻辑。也才能发现,这些地方涉及 的关系尽管比起点复杂得多, 但还只涉及单个资本与其雇用的雇佣工人之间的关 系,很难发现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的, “由于买卖――指劳动力――只是在 个别人之间进行,所以不能在这里找到整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②只有在考察社会 ” 总资本的场合,才能科学地考察这种关系,所以它只构成再现社会总资本的必要 环节。显然,在这个阶段,相比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阶段,很多规定都还处于比 较抽象的阶段,虽然已有发展,但还没完全展开。 比如经济危机理论,因为在这里资本的流通已经展开,虽然在初级阶段还没 爆发过经济危机,但是马克思并不是把它搁置一边,而是在理论上升过程中,考 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种种可能性。显然,从历史上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于1825年在英国爆发的, “大工业只是从1825年的危机才开 始它的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 ③。马克思指出,由经济危机的一般可能性转变为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40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43 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7~18 页。9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是在商品生产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实 现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一开始就是发达的商品生产,发达的商品生产使商品内 在矛盾的各种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展开只有在商 品内在矛盾能够充分展开的地方才能实现。 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形式产生的危机 的可能性,在考察资本时,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更现实得多的基础已经显 露出来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存在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资本运动表现为资本的 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流通过程也是买和卖的统一,不过它与一般商 品流通相比较,除了流通的起点和终点、流通的顺序、流通的媒介、流通的目的 等不一样之外,导致过程分离、独立的原因也有差别。资本流通过程中的分离和 独立主要在于卖的过程之后, 一般不能很顺利地有一个买的过程作为补充。 所以,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主要是围绕着卖或者剩余价值的实现而形成。 再比如,在这一阶段,在论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资本主义 人口规律时,还没有提及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但是,它们本质上互相联系的, 都是资本运动内在矛盾的表现。这些都要随着研究阶段的上升,前后联系起来, 使理论进一步具体化。 3、第三阶段:研究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总资本运动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要再现的是完整的典型对象,是 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 资本运动,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阶段的社会总资本运动。所谓的社会总资本,或 曰社会资本,是以单个资本为细胞或元素, “每一单个资本只是社会总资本的一 个独立的、可以说赋有个体生命的部分。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对 立部分的运动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 ①这个阶段资本各方面 。 的规定已经逐渐充分地展开,社会资本总体有机构成已较高,个别资本之间的实 力差距拉大,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价值转型为生产价格,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开 始明朗起来,股份制的大量出现,垄断虽还未正式出现,但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已 初见端倪,两大阶级的对立加深,等等。在《资本论》中,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 在第一、二卷的最后一篇以及第三卷(前面已经提到,第一篇主要以单个资本为 对象)进行。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说: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 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②,只有考察社会总资本,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这一 阶段的研究,才是他所要再现的对象总体,才是《资本论》最重要的部分。在这 里,他既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积累) 、流通,还阐明了剩余价值在社会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90 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1 页。10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总资本各个部分中的分配。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不是随意的,一方面,它是资本 运动历史发展的反映,生产力等一般过程的发展,资本关系的扩展和深化,都在 有形无形中改变资本的内外规定,使资本的存在形式、运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 化,从个别资本到股份资本,再到部门资本。只有在考察部门资本运动的场合, 才能揭示利润率的平均化。另一方面,研究对象范围的逐步扩大也符合逻辑发展 的要求,逻辑的进展总是“由此及彼地推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互相平列起来, 而使它们互相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 ① 就是说,考察简单的形式 ” 是以复杂形式为依归的,或者说是将复杂形式暂时存而不论,再逐渐地靠拢它。 三个逻辑阶段的两次上升、转型,分别反映了历史上资本主义从简单商品经 济为起点的两个阶段的转型发展。即以简单商品经济为起点的早期资本主义,是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然后经由初级阶段的比较漫长的发展, 进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第一次转型主要是商品经济的转型,即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极 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转型为市场经济;同时,商品经济所具有的一般 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从中也凸显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所在。第二次转型,是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缓慢发展和积累 的基础上,包括科学技术、工艺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历史上的 第一次产业革命,它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进入比较 发达的成熟阶段,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深化的过程,资 本的各方面规定逐渐成熟、 丰富, 体现了从初级阶段到比较发展阶段的转型发展。 这样,通过三个逻辑阶段的两次上升和转型,来反映历史上的两次发展和转型, 如前所述,是理论进程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来反映客观过程的“历史与逻辑统 一”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46 页。11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二、两类过程的转型(一)区分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的必要性一般与特殊的方法在《资本论》中是被几重地运用的。一是,当时英国的资 本运动作为典型的对象,是以个别存在的方式包含了一般,代表了世界“资本体 系的一般” ,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二是,在《资本论》中,为了反映这个典型 对象的发展过程,揭示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就必须要有“资本一般”的 概念,然后随着理论的上升、具体化,通过“资本的特殊化” ,最后结合英国 19 世纪中叶的资本运动,实现一般与特殊、个别的统一,最终完成理论的具体化, 用揭示了的规律来再现典型对象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和最终的“命运” 。三是, 在理论展开过程中,具体对象中的“一般”和“特殊” ,比如“剩余价值一般” 到“剩余价值特殊” 。这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一般与特殊统一”方法的重视。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要再现的只是典型的资本运动。但是,理 论对象与客观对象有所不同,客观对象总是一种集合物,理论研究为了方便和可 能,只能从中挑选出比较纯粹的特定部分,构成研究对象。从逻辑上看,这样做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基本理论的研究并不能完全集中于所选 择的对象,这种理论对象只是客观对象中一个主要部分。但它从来不是单独存在 的,它的运行除了遵循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之外,还受其他规律的影响或制约。显 然,在现实社会过程中,除了特殊的资本运动外,还有一般的商品生产。资本是 通过生产商品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没有商品生产,就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商 品生产是跨社会形态的,与特殊的资本运动不同,是一般的经济发展过程。把一 般过程的要素、属性与特殊生产形态的要素、属性区别开来,同时把两者统一起 来考察。这就要求在分析客观的经济过程中,有一种与上述不同的“一般与特殊 的统一” ,即一般过程与特殊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说: “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可 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 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 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 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12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①。 这说明,马克思除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也很注重研究“生产一般”,在 《资本论》中,主要是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考察商品生产、工业化、社会化。因为 这些过程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是跨社会形态、跨时代的,所以它们是一 般过程。它们虽然与资本运动有本质的区别,但它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寓于资 本运动之中,与后者一起展开,并影响后者的运动。这决定了在理论上,它们要 与特殊过程时而分开研究、时而一起研究。和整个理论过程一样,也是分三个阶 段。在有的场合是先一般,后特殊;在有的场合,则是同时展开。  在第一阶段,即起点,马克思先暂时撇开资本关系考察简单的商品生产,即 简单的一般过程。但是,起点的简单性有双重含义,单个商品既是资产阶级财富 的细胞,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又可以由此透视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这正好 体现了这种既内在又外在的统一关系。  在第二阶段, 即研究资本运动的初级阶段, 阐明简单的一般过程 (商品生产) 与简单的特殊过程(资本运动)的区别和联系。第二篇分析两种流通公式,一种 是一般过程,一种是特殊过程的。第三篇也是,第五、六章都先分析一般的劳动 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再分析特殊的资本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既坚持价值 规律,阐明其发展,又在此基础上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解决了使古典学派破产 的一大难题。在第四篇,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从一般过程开始。先阐 明简单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在生产力迅速发展条件下的转型, 再阐明超额剩余价值 的生产,结果导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接着,关于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 研究,涉及的都是一般的经济发展过程。第五、六两篇,视线也都没有离开一般 过程。在第二卷第一、二篇,情况也基本如此。关于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分析, 都是建立在商品流通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没有流通时间、流通费用的分析,没 有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 周转时间的分析, 特殊过程的研究是难以展开和深入的。 在第三卷开篇,首先分析的成本价格,也是一般过程的范畴。  在第三阶段,即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高阶段,这也是与商品生产、工业化的升 级(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差异的扩大)紧密联系的。在第一卷末篇,它 详细说明生产力的发展(一般过程)对资本运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资本积 累的规律。 在第二卷末篇, 他始终没有离开一般的商品流通。 从第三卷第二篇起, 马克思着力阐述价值的转型与利润率的平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他还用了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 页。13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大的篇幅,将两种过程结合起来,阐明价值的内在结构的变化与各种资本形式的 独立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价值的内在规定在资本竞争中外化、异化,以及这种异 化对资本运动内在规定的外化、异化的作用。①   (二)两类过程的相互促进和转型    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两类性质不同的过程。  一般过程是跨社会形态的,或者说是存在于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而典型 的资本运动则只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证明,商品生产、工业生产,横贯几个 社会经济形态,作为一般过程,它们并不与资本主义共始终,商品生产在资本主 义以前就已经长期存在,在资本主义被消灭后,商品生产、工业生产等一般过程 仍然存在。 所以, 一般过程与资本运动这两种过程从性质上看可以是彼此外在的。 资产阶级学者出于论证资本运动“永恒化”的目的,总是有意将特殊过程与一般 过程混为一谈。即使是古典学派,也看不到这种区别,它们将资本主义社会当成 “天然的制度”②,将资本主义当成永恒的一般的形式,将原始的猎人、渔夫与 当时的资本家混为一谈,而“ 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 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③  其次,两类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和转化。  在现实过程中,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的有机统一。两类过程虽然性质 不同,但互相作用。现实的资本运动除了要遵循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之外,还受其 它事物及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一般过程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寓于特 殊过程之中,即一般过程内在于特殊过程之中,受特殊过程影响,它的运动必然 特殊化;另一方面,特殊的资本运动过程是以一般过程为载体的,它借助于商品 生产、工业化等一般过程的发展而存在和升级,必须遵循这些一般过程的规律, 受其影响,特殊运动也表现出某种一般过程的特殊性来。――不过,这并不意味 着它与一般过程共始终,只是带有一般过程的某些性状。正因为有这种情况,很 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特殊过程一般化了,不再是历史性的。  一般过程从来不能单独存在,总是寓于特殊过程之中,并在后者的“普照之① 详细参考:陈俊明: 《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第五、六、七章,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04 年版。 ②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8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 页。14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光”的笼罩下运行,受特殊过程的影响极大。事实的确如此,在资本主义以前, 商品生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不温不火地缓慢维持着,始终不能成大气候。只 有在资本关系的哺育下, 它们才有长足的发展, 才典型化, 成为社会规模的过程, 因而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在说商品生产、工业化的时候,总是特指哪个 社会的商品生产、 工业化, 也就是说, 它们都是因社会形态各异而有不同的性质。 资本运动总是在特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进行的,科学技术一旦并入资本,就转化 为资本。同样的,工人进入资本的工厂,也以资本为表现形式。“工人作为社会 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只要把工人置于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的 社会生产力就无须支付报酬而发挥出来, 而资本正是把工人置于这样的条件之下 的。”①所以在理论上,就要阐明资本关系如何催化商品价值关系、工业和科学 技术的发展,使之带有特殊的属性,这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说明, 一般过程作为资本运动的现实载体,也使后者会具有某种一般性。资本运动的本 质和目的是攫取剩余价值,但它是通过生产商品和价值来生产剩余价值的。至少 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必须遵循生产力、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也要努力提 高生产率,改善经济结构,还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转型要求。正因为这样,它的特 殊性质才不容易被发现。 这也决定了科学的经济理论不能只是干巴巴地从头到尾 论证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而应以巨大的篇幅深入研究一般过程的转 型,以及它如何促进资本运动的转型。就具体的资本运动看,特殊的资本运动和 一般的经济发展过程两种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有这种影响和制 约,典型对象包含的一般规定和特殊规定都会发生变型。  再次,两类过程在对立中发展。  一般过程是跨社会形态的,它会随着特殊过程的推进而蓬勃发展,但又不会 因特殊过程的衰竭而停止发展。从一定的意义看,资本运动作为特殊过程由生到 灭的运动与一般过程的发展有直接、间接的关系。资本运动并非与商品经济、工 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始终一致,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非只是生产发展的特 殊形式。二者至少在运行目标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当资本运动与一般过程的 运行方向一致时,它的发展就比较顺利,相反,当两种过程的差别发展为对立, 而特殊过程的各种制度、体制已经不能再实现根本性的变革,不能再体现出促进 一般过程发展的优越性,甚至极大地限制后者的发展,其中包含的一般过程的某 些属性就逐步瓦解这个特殊过程。劳动过程的“ 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70 页。15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 ①在《资本论》中,这方面的 研究不是零碎的、隐含的,而是系统的、突出的、贯穿全书始终的。没有它,资 本理论的进展,甚至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两类过程无非是同一经济过程中由于各自内矛盾运动机理、运动 规律以及规律实现的机制不同,而相对区别开来的两个侧面,它们既相互区别、 对立,又是紧密联系、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统一体。这样,随着研究阶段的上升, 资本理论的具体化就必然是两类过程侧面的同时展开和转型。                                               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99 页。16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三、两个层面的转型   (一)客观对象两个层面的区分   马克思说过:“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① 学就成为多余的了” ,何况资本运动又是极为复杂的对象,它的本质规定是复杂、多个层级的,相应地,其本质的表现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两者分属不同层面。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接着又说,“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 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②他又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 动规律”,要揭示“这些规律本身”以及“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 实现的趋势。”③看来,客观对象之于研究者来讲,有两个层面意义的存在,一 是直接性层面,它表示客观对象直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具体表象;二是间接性层 面的存在,是隐藏在表象世界之后的内在规定,包括对象的内在结构、本质规定 及其运动规律;客观对象是直接性层面和间接性层面规定的统一。马克思正是要 通过直接性层面的研究,深入到间接性层面的规定,然后通过已揭示的本质规定 来说明其外在表现的客观必然性, 即把二者统一起来, 是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深入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但 是资本的生产还必须通过流通领域来补足,“但是事实上,这个领域是一个竞争 的领域,就每一个别情况来看,这个领域是偶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在这个领 域中,通过这些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调节着这些偶然性的内部规律,只有 在对这些偶然性进行大量概括的基础上才能看到。因此,对单个的生产当事人本 身来说,这种内部规律仍然是看不出来,不能理解的” ④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能够 揭示资本内在本质的那些范畴和规律“相对地说是看不见的东西,是要通过研究 加以揭示的本质的东西”,而那些直接对应于资本之外部生活关系的范畴“却会⑤ 在现象的表面上显示出来” 。 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当事人来说,资本的神秘化过程、资本作为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客观现实。在第三卷开① ② ③ ④ ⑤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0 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1 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 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36 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1 页。17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篇,马克思就点明了:“ 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 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 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 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 形态, 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 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 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 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①。 纵观整个《资本论》三卷,马克思从商品的价值这一范畴出发所展开的一系 列论述,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虚伪性及古典经济学的不 彻底性,来深刻地阐明资本的内在本质与其外部的生活关系之间的有机联系,从 而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崩溃的必然性。在日常的经验实证方法面前,资本的世 界更多地显现出其外部的生活关系,即表现为一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的形象; 可是,在以社会历史感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看来,这一世界所显示的却 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各种转型而已。 这一具有必然性的内在 本质及其自身的规律通过经验层面的各种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过程, 就是资 本自身的历史发展把附加在它身上的各种真实的假象剥离开来的过程。 也就是说, 资本世界的内在本质在具体生活过程中的浮现, 这本身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 展的产物。  既然《资本论》研究的客观对象有直接性的和间接性的两个层面,那么在理 论上就有一个如何科学地再现的问题。马克思指出,斯密的研究包含了“两种理 解方法,一种是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内在联系”,“另一种则只是把生活过 程中外部表现出来的东西,按照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加以描写、分类、叙述并归入 简单概括的概念规定之中”。“一种方法或多或少正确地表达了内在联系,另一 种方法同样合理地,并且缺乏任何内在联系地,――和前一种理解方法没有任何 联系地――表达了外部表现出来的联系”②。斯密试图通过“内在观察法”和“外 在观察法”两种方法来研究社会关系。比如,他关于市场是“看不见的手”理论, 他通过“内在观察法”,确实深深感受到流通领域有一股很强的、无形的、看不 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动机。根据外在表象可 以被实证经验的方式认识的是“看得见的手”,他把这种莫名的、神秘的市场规 律、机制当成“看不见的手”。“在这场合,像在其它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 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9~30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2 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版,第 182 页。18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 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①斯密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正确猜 测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辨证关系,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深刻的,但是离科学地 揭示规律,以及运用规律来科学地解释社会关系表象,显然还有相当的距离。一 是他深刻地感受到这种与表象不一致的力量在“指挥”着流通领域,使其合理化 地良性运行;二是,他对这种看不见的东西,找不到科学的认识方法,他的那种 “内在观察法”,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经验实证的方法,只不过是通过伦理学层面 上的推测,基本正确地表述了市场的运行规律。但关于这种“看不见的手”的本 质是什么,它如何与个体的主观目的相背离,这种社会关系本质是什么以及为何 颠倒地表现为社会关系表象,斯密并不能予以科学地解答。也即是说,他找不到 一种可以使“内在规定”与“外在表现”有机联系起来的方法。无疑,只有通过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才可能真正揭示隐藏在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经济关 系所处的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地位,才可能理解在与人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伦 理道德、经济交换关系等层次之间的辨证关系。同时,只有通过“从抽象上升到 具体”,才能达到用已揭示的本质规定来说明其外在表现。  这样,通过区分两个层面的研究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成为马克思 采用的“科学上的方法”。通过深入理解《资本论》的方法特质,我们就可以更 深刻、 全面地体会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层的解剖与剥离的时候, 他所完成的不仅是对资本世界的逻辑上的剥离,而且也是历史发生学意义上的剥 离”②。   (二)两个层面规定在“上升”过程中“双重转型”    如前所述,根据客观对象的特点,马克思区分了两个不同层面的研究,通过 “直接性、间接性、直接性和间接性统一”的方法,来把握客观对象的内在规定 和外在表现,并通过“上升”法来再现对象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发展。这样,已 掌握的理论资源在“上升”过程中,其实就是各种理论对象,它们是具有“多样 性规定的”对象整体的某一侧面、层面、阶段、要素等等的规定。  历来,很多人都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从抽象的范畴上升到具体的①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 年版,第 27 页。 ② 唐正东:资本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J]哲学研究,2005(4) 。19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范畴,是“现象――本质――现象”的逻辑结构,这样理解虽然也不算错,但是 却很笼统,不够准确。事实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运用,远为人们想 象的复杂。首先,《资本论》有四大基本范畴,即商品、货币、资本和地租,其 中,资本是核心范畴,它又具有多个维度的规定,按资本存在的属性,可以区分 为单个资本、部门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按资本的职能属性,可以区分为职能资本 和非职能资本,职能资本包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三种,非职能资本 是指派生的、非实体性资本,包括借贷资本、各种有价债券等。其次,就总体的 理论逻辑线索来看,范畴之间的关系是严格按照对象主体的内在结构来安排的, 这是对象范围逐渐扩大的过程,从简单商品到单个资本的运动,再到社会总资本 的运动,构成了资本理论具体化上升的三个逻辑阶段。再次,就每一阶段上看, 都有它自己的核心范畴,每个核心范畴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形态”,它通过一 系列的概念运动来表现自己,本身也是“多样性规定”的统一。比如,第一阶段 的简单商品生产,是 以商品范畴为核心的,也即是说商品作为这个阶段的核心范 畴,它实际上蕴含着货币这一范畴,同时它通过货币范畴丰富了自己的规定,勾 画出了一幅抽去“资本关系”的简单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景象,这也可以被理解为 资本运动的历史前提,即比较发达的简单商品经济。就第二阶段来说,是单个资 本的生产和流通,它既说明了资本运动最直接的、最基本的形态,同时又是以社 会总资本运动为依归的。最后,从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之间相邻的范畴彼此是互 为中介关系的,同一个范畴,在此阶段上是直接考察的对象,是比较抽象的,到 彼阶段又作为中介,是被间接考察的对象,是 起分析作用的,所以又是比较具体 的;在此阶段上是揭示对象的本质内容,到彼阶段又作为内在规定的外化,即表 现形式。这样,理论具体的上升过程中,随着逻辑阶段递进,范畴所揭示的对象 的内容和形式就必定都会发生变化、转型,它反映了对象从最内在的规定逐步、 逐层地上升和具体化。  这样,在“上升”的具体过程中,理论的研究其实是有直接考察对象和间接 考察对象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就表明过,“资本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 不同形式……在那里没有加以考虑。现在它们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直接对象了”①, 这说明,理论上升的具体过程中,因逻辑阶段上的需要,不同的理论对象处在不 同的逻辑秩序上,它们分别构成同一理论对象在不同逻辑阶段中的不同规定,可 以称为直接性层面的规定和间接性层面的规定。这样,具体的理论对象,其实是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0 页。20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直接性层面与间接性层面的统一。随着理论上升过程的展开,整体对象的某一侧 面、环节、要素都相继经历两个层面规定的分开考察和统一考察,“是直接性、 间接性、直接性和间接性统一”的逻辑上升圆圈,一环紧扣一环,较大的逻辑圆 圈又包含许多逻辑小圆圈,这些不同级别的逻辑圆圈由中介范畴架起有机的联 系,共同构成“多样性规定”统一的对象整体。所以,在理论具体化“上升”的 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中介范畴的作用。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李嘉图发现了商品的 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它们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这是他们的功绩。但是他们却不能 根据商品生产的这个本质,科学地说明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各种经济现 象。因为它们所采用的方法不是“上升法”,而是归纳法。这就是说,它们往往 把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如资本、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 当作现成的、已知的事实一起罗列起来,逐一地和价值规律对质,看它们是否符 合以及符合到什么程度。即是说,它们企图使上述各种经济现象和价值规律直接 相符,以此来证明劳动价值理论的有效性,结果陷入了矛盾之中。其原因是他们 不懂得从本质到现象形态的转型必须经过各种中介环节, 跳过这些中介环节而使 本质和现象直接相符,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正确的方法必须是按照从抽象上升 到具体的原则,找出由本质转型为各种现象形态的中介环节。  前面我们说过,事物的发展是分阶段的, 阶段的上升导致了事物规定的转型。 这决定了理论研究在阶段的上升过程中,也要阐明内外规定的转型发展。发展阶 段的上升, 意味着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的内容都要发生转型,或者说是转型发展。 内在规定转型了,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自然也要随之转型。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我 们可以将复杂的内外规定双重转型发展表示如下(箭号表示转型):   这样两个层面的研究紧密联系,既有深入,又有浅出,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 双重转型。通过阶段性的上升,原有的内外规定同时都发生转型的变化,这就是 《资本论》资本理论具体化的上升机制。通过这样的理论逻辑发展机制,所谓的 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就不是人们想象 的那么简单了,这些对立的范畴在理论过程中的统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多 次连续性的;这样的理论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范畴运动、发展和21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转型的动态过程。区分理论的两个基本层面,这是《资本论》的一大建树。它不 仅使古典学派相形见绌, 还与庸俗经济学只在现象范围内打圈圈的做法形成强烈 的反差。它昭示后人,科学的理论结构是复杂的、有机的,万万不可将它随意肢 解、曲解。                                                       22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四、主体的转型    无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采用了“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方法,不仅深 刻地揭示了客观经济运动的规律,而且在理论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也很重视突出 主体方面的内容,包括主体的观念、行为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地位主体之间 相互关系的变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专门以生产关系说明该社会形态的结 构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 肉。……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作为活生生的东西向读者表明出来,将它的生 活习惯,将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具体表现,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 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将资产阶级的家庭 关系都和盘托出。 ①   ” 而且随着研究阶段的上升,不仅客体方面的内外规定发生了变化、转型,相 应地,主体方面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也会发生变化和转型。   (一)《资本论》中的两大主体 在《资本论》中主体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 担者。”②其实,任何经济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一定主体实施 的,研究经济发展,不能离开一定的主体行为。马克思在确立唯物史观的时候就 说过: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 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 解” ③因此,马克思特别注意考察主体的活动,并以各种主体间的关系为考察的 。 主要方面。在《资本论》中,所谓的主导主体,指的是能够主导、垄断整个运动 并由此获得巨大利益的主体,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资产阶级;所谓的从属主 体,指的是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马克思说明,无产阶级最初是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产阶级,后来则演变为在实际上隶属于资产阶级。从科学的意义看,无 产阶级被资本家召入生产过程, 已经转变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已经失去了主体性, 但如果从实际过程看,他们与生产资料还是不同的,还可以算是一种主体,所以①《列宁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9 页。 ②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2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4、58 页。23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也不妨称之为从属主体。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经济运动规律,不能不同时结合经济活动主体 的行为、思想意识活动,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矛盾逐渐地显露和外化,表现为各种经济规律的自然必然性,处在这种生产 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逐渐发展为主体之间的对立、对抗关系,主要是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关系。 这是一种从现实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中 生长出来的主体地位、利益关系,随着客观经济过程的发展,不同发展阶段上, 主体的相互关系还会发生变化、转型,特别是在流通领域,主体之间的关系往往 与本质的生产关系发生歪曲、颠倒的表现。这些都通过主体的观念、行为具体地 表现出来。当特殊经济过程发展到极限时,两大主体之间的关系还会发生根本的 变化。这些马克思在适当的场合都有相应地涉及到。但是,作为特殊过程的主导 者是资本家阶级,所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为了揭露特殊过程发展的规律及 其必然灭亡的趋势,并以此彻底地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在主体方面上的描 述更多地倾向于主导主体。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主导主体的观念、行为、 需求、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发展。(二)主导主体的转型资本家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者,是主导主体。资本家作为资本的 人格化,其直接的生产目的就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充分地体现在其价 值观、法权观、发展观及其相应的行为上面,而且随着客观经济过程的推进,不 仅他们的观念、行为会发生变化、调整,而且他们的需要、能力也会发生发展变 化。 1、观念的变化、转型 首先是价值观的变化、转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刻画资本家自私自利、贪婪的野性,多处有过 生动的描述,包括他们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法权观。 “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 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因 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 ①“在每次证券投机中,每个人都知道暴风 , 雨总有一天会到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03 页。24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落到邻人的头上。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就是每个资本家和每个资本家国家的 口号” ①这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它在流通领域中又颠倒地、虚伪地 。 表现为一种“自由、平等、互利”的景象: “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 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 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 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 等! 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 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 所有权! 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使他们连在一起并 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 是他们的利己心, 是他们的特殊利益, 是他们的私人利益。 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 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 ② 。 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法权观是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但是随着客观经济 过程的推进,它们的这种价值观也会发生调整、改变。特别是,当他们作为总体 资本家时, “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 ③。 ” 其次,是发展观的变化、转型。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资本家都有各自的发展观,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和 财富观。 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早期,各个资本家彼此独立、分散地进行生产,资本 家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生产商品来赚钱,只有扩大规模才能更多地积累。在这 个阶段,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还比较低而且变化较为缓慢,而剩余价值又主要是靠 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 在生产经营模式上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的 发展观, 所以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还主要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追求剩余价值绝 对量的增加。在资本家眼里,工人只是“劳动时间的人格化” ,只是生产剩余价 值的工具。 随着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总体资本家实力的增强,竞争的激烈以 及资本组织形式、集中方式的创新,他们更看重资本的质和结构的优化以及各个 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且逐渐形成新的、整个阶级的发展观、价值观、财富观。他 们在连续的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发展观:发展要靠提高剥削程度,要靠 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改变资本的技术构成,要改变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99 页。 ②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99 页。 ③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21 页。25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产业结构,要将工人的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基金,发展是占有权的扩 大,发展要发掘生产和流通的潜能,竞争是促进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发展有间歇 性,是在一定技术基础上的单纯扩大和技术基础的更新换代,升级换代有时间规 定,等等。他们认为,相对过剩人口、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和扩大对资本主义是有 利的,是资本运动的条件。工人的贫苦、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 堕落的积累是财富积累的必要条件。 他们通过资本的集中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各 个资本个性,形成资本的社会性,这显然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强化。在他们看 来,财富并非单纯的财产,并非只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东西;他们意识到财富 有两种,一种是死机器,一种是活机器,工人是活的财富,延续时间越久,历代 积累的技能积累得越多,就越好,不能让他们随便流失,他们的消费是资本积累 的充分条件。 并由此产生了种种观念, 特别是各种日常的观念, 包括拜物教思想。 对资本家的发展观,马克思并非完全否定。他一方面说明,这种发展观是与 资本运动的发展相适应的。它体现了一定的历史发展,他说: “资本的文明面之 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 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 要素的创造” ①当然,他更指出,各个资本家都受资产阶级狭隘眼界的限制,都 。 不能正确地反映和把握资本运动的规律, 充其量只能对较短期的运动趋势有一定 的认识。至于整个社会的理智,往往是滞后的、扭曲的。象社会生产的各种比例 关系,他们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 2、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转型。 一是个别资本家之间的行为关系。 资本家必须通过生产商品来生产剩余价值, 不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获得都 必须通过市场,而且实现剩余价值也必须通过市场,从而要与市场、与其他的资 本家发生联系,这种联系起初并不为每个资本家所自觉意识到,相反,在单个资 本的积累和简单再生产阶段,个别资本家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彼此之间必然 产生各种竞争关系。随着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深化发展,个别资本之间的联 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之间形成了某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识,彼此建立 各种联合的关系。因此,竞争与联合是商品经济的两大机制。 资本自我增殖的本性要求资本要不断地积累,以便于扩大再生产,从而获得 更多的剩余价值,而积累又是由各单个资本分别进行的,具有独立化和排斥化的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925~926 页。26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倾向, “社会资本中固定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部分,分在许多资本家身上,他 们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 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 , 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 相排斥”“社会总资本这样分散为许多单个资本,或它的各部分间的互相排斥, , 又遇到各部分间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 这已不再是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 简单的、和积累等同的积聚。这是已经形成的各资本的积聚,是它们的个体独立 性的消灭, 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 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 ①这充分说明, 。 资本一方面要自我增殖,一方面又要面对竞争,不得不互相排斥、倾轧和吞并对 方,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提高了进入门槛。结果是小资本部分地消失, 部分地并入大资本中,这是资本所有权的集中。 其实,在市场上,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联合机制一点也不亚于竞争。经济联 合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联系的一种表现。当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水平越来越高 时,任何一种商品都不是单个资本生产的,各个资本家在将相同的或不同的商品 推向市场的时候,就构成了有形的或无形的横向经济联合。生产越是发展,市场 规模越大,生产经营的规模也越大,就越驱使资本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商 品生产者与商品经营者的联合,通过信用机制的借与贷的联合, 最后产生了股份 制。 “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 为前提的资本, 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 (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 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 相对立”“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 , 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 ②股份制的形成促 。 使了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形成了主体行为的专门代理人――职业经 理,而资本家逐渐从直接的生产场地中游离出来,成为货币资本家,资本所有权 与经营权相分离。随着股份制的发展,股份制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本主体逐 渐集团化。 二是,个别资本受部门资本、社会总资本的影响、制约在行为上的变化。 马克思指出,要增加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只有相对地缩 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为此,就要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 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不断地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量来增加绝对剩 余价值的量,这是资本运动的总的趋势和要求。①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686 页。 ②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93 页。27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运动都是以私人资本的形式出现的,特别 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更是如此。其实,各个资本家从来就没有什么剩余价值 的概念,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是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所谓的超额剩余 价值,是指个别资本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低于该商品生产的社会价值,而以社会价 值出售所获得的价值差额。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增加产品的总量,另一 方面可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使之低于社会价值。如果低于社会价值而高于个 别价值而出售, 既可以全部卖出去, 又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他的商品量越大, 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多。所以,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便宜的 动机,并且迫使其他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其结果必然会使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扩大到一切生产部门,当劳动生产率扩大到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部门, 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便宜时,一般剩 余价值率就会受到整个过程的影响,相对剩余价值就形成了。攫取相对剩余价值 是资本总的、一般的趋势,但在这个发展阶段,社会总资本还只是通过单个资本 的相互联系而存在,它的总趋势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通过单个资本追逐超额剩 余价值,因彼此竞争的强制而实施的个别行为来表现。所以,资本运动实际上是 个别资本相互联系,互相交错的总体运动。 马克思说明,在机器大工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已经出现了不同部门资本有机 构成、 周转构成的差别。 而这些差别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但 它们又必然导致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差别,这却是资 本运动所不能允许的,因为资本是天生的平等派,要求有同样的剥削程度,要求 有平等的利润率。 在这些差别扩大的时候, 必然要求价值相应逐步、 局部地转型, 否则社会需要的结构不能随生产力的发展而转型, 而且各个资本家集团的利益与 实力统一的格局也会受到破坏。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进入更高 的发展阶段,价值就必然全面转型。正是通过这种价值转型,经济体制的改革, 资产阶级才合理而有效地解决了生产力发展、 社会需要转型与各部门利益不均之 间的矛盾,解决了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导致资本主义发展跃上一个 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主体关系的角度看,这种机制、体制的转 型实际上是不同主导主体之间的关系的转型。虽然在形式上资本运动仍然个别 地、分散地进行,但是,资本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资本的积聚使许多资本 的实力空前强大,另一方面,与单个资本共存的更大规模的股份制资本。 “随着 大工业的发展,出现在市场上的货币资本,会越来越不由个别的资本家来代表,28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即越来越不由市场上现有资本的这个部分或那个部分的所有者来代表” ①这样, 。 各个资本先是作为某一部门资本的组成部分, 然后是作为社会总资本中拥有相应 份额的部分而存在。各个资本“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 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力” ②由此,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商 。 品的生产已经不再以单个资本为转移了, 每个资本家都意识到他们不是单个的存 在,而是资产阶级总体。 可见,资本主义进入比较发达的发展阶段,个别资本运动向社会总资本运动 转型。虽然在形式上资本运动仍然是个别地、分散地进行,但是资本已经发生了 变化。一方面,资本的积聚使一部分个别资本的势力空前强大,另一方面,还有 与单个资本并存的更大的股份公司。这说明,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相比,所有的 资本都或多或少发生了蜕变。社会总资本就像一个巨大的笼子,巨大的“磁场” , 通过每个资本家的行为所构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 ,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指挥着、控制着个别资本家的行为。 3、需要、能力的变化、发展。 资本家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为个人的必要生活需要、奢侈需要,这当然会随着 剩余价值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质、量、结构都变化。另一方面更表现为深化和扩 大对工人阶级剥削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两种需要也急剧变化,这是 不言而喻的,无需赘言。除此以外,资本家还有一种需要,欺骗世人和欺骗自己, 把棉花“变成火棉,……想用它来堵塞自己和世人的耳朵” ③,一方面为自己的 恶行找到理由,另一方面也将自己偏狭的观念当成社会的观念。因此,他们通过 庸俗经济学家制造了种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来满足自己欺世盗名的需要。 关于资本家的能力发展,马克思的分析是很全面的。一方面,它表现为对科 学技术的利用、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对组织发展的促进等等;另一方面还表现 为对工人阶级劳动力的内含和外延挤压,同时也表现为不同资本家、不同资本家 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开始,资本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生产,因为 总是由一个资本家雇佣多数的工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 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几个阶段,资本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也是跟着发展的。  在简单协作阶段,由于工人被集合到一个生产场地,个别工人的差别被互相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3 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15 页。 ②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18 页。 ③ 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11 页。29 《资本论》资本转型理论的发展逻辑抵消,形成“平均的劳动力” ,节省了劳动资料,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这种节约, 只是由于许多人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它们。 这时资本家的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为 发展市场机会和组织生产,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家开始在生产上组织分工和协作,整个工场的工人 被整合成一个“总体工人” ,发挥着“机器”的生产功能,而局部工人则作为总 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发挥局部的功能。 “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或者工场手工业, 最初是自发地形成的。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 ①资本家不仅要组织工人集中起来, 还要使工人按整体要求进行分工和协作,而且通过各种手段压制和控制工人,延 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  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分工进一步发展,使工人的技术技能呈现等级化,除了 普通的体力工人, “还有为数不多的工程师、机械师、细木工……高级的工人”。②这样,除了机器系统,资本家还组织起了相应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资本的积累趋势必然导致资 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部门内的各个资本之间的利润开始出现差距,资本家就 通过竞争,使利润率平均化,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解决了等量资本要有等 量利润与多剥削劳动可多获得利润之间的矛盾。在生产中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应 用,减少生产资料的耗费的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 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 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日益节省” 。③资本家不仅注意发掘生产过程的潜能,还注意调动流通的潜能。他们根据剩 余劳动的多少来安排生产资料,根据生产的性质来安排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还 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价值的流出流回,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在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每个资本家为了各自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 求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实力。他们通过信用机制建立起各种联合的关系,随着信 用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股份公司,主导主体的行为开始被职业经理代替。 “与信 用事业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一般地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 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私有权相分离” ④他们还利用信用机 。 制,发明了许多金融投资产品,包括国债、银行券、汇票、有价证券等。这样,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02 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61 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论中对利润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