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指什么 青年在职业选择读后感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6《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重点段落赏析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1.6《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重点段落赏析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1.6《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重点段落赏析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1.6《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课文精讲之重点段落赏析1、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赏析:开头这一段作者给我们讲述了青年必须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真考虑”这个词强调了在选择职业时要排除错误的幻想,要找出鼓舞的来源。并且连用了了四个疑问句,构成排比,提醒人们选择职业时,一定要清醒,要冷静善于识破假象,要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找出鼓舞的来源。2、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赏析& 这一段中,马克思提出的选择职业的原则是一是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二是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三是一种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在表达时用了排比的修辞,使得本段气势连贯,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年轻的马克思高尚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3、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赏析:“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这里用假设复句提醒人们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职业,否则,导致的后果将是对自己的完全否定。“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两个反问句的连用,突出了强调“妄自菲薄”对我们自身感情的负面影响和打击,它是无法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这个比喻句把抽象的一种自卑情感变成了具体形象、可视可感的物象行为,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错误的选择带来的对心态的危害。这一段作者非常生动地写出了身体条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4、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赏析:马克思认为,选择职业的最高目标是胸怀全人类的幸福,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自己也会因此而达到完美,那他也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们也可以看出十七岁的马克思是一个年少却胸怀崇高目标的人,他从小就有为类利益而奋斗的大志,所以以后成为世界伟人就在情理之中了。5、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赏析:在文章的最后,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龄为自身的职业选择做了激情的宣告:“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骨灰”在这里是借代的用法,借代我们遗留下的事业或美名。“高尚的人”是指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合起来就是,如果我们能够从事有尊严的职业,并竭尽全力,牺牲自己,我们就会赢得后人的爱戴和敬仰,我们的美名和事业就将永垂不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向我们伟大的思想先驱学习,把“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我们的终身职业。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书报告-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书报告
导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书报告,是作为一个知识青年,马克思对人生择业的理性思索及坚定的做出选择,关于选择职业的思索,神赋予了人类选择职业的权利来达到共同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必须理智的权衡这种选择,这个命题什么时候成立呢?像我们这类比较有志向的青年是成立的,他将会对此类职业怀有极大的热情,我们可能并非对所选择的职业怀有真正的热情,专心读书的,我们必须考虑各种各样无法改变的限制因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与中学毕业考写下。其文章,并不含有过于浓厚的政治 色彩,相反,文中,所表现的,是作为一个知识青年,马克思对人生择业的理性思索及坚定的做出选择,彰显出自己饱满的自信和,桀骜的志气。给我们,这些,大学生们,很大的情切感。文中,关于选择职业的思索,给了我们这些正在逐步,步入社会的人,很大的启迪。于是,接下来我将分析马克思的写作思路,并对其中个别地方,做些探讨。
文中便一针见血的指出,神赋予了人类选择职业的权利来达到共同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同时这种权利又可能毁灭人的一生,因此,必须理智的权衡这种选择。
然后,文中假定,“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 之所以称之为“假定”,是因为原文并没有论述,为什么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这样的目标。而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显然,并非所有人都是有目标的。许多人,生活压根没有目标,整日忙忙碌碌,却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因而,这只能说是一个假定。鉴于这个命题只是一个假定,并非公理。以下推论也就不都总成立。只有当假定成立时推论才成立。那么,这个命题什么时候成立呢?像我们这类比较有志向的青年是成立的。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至少在他本人看来,十分伟大的目标,他将会对此类职业怀有极大的热情。然而作者在指出,我们的热情,有时,不能维持得很长久。有时,是倏忽而来,疏忽而去的。他细致的推究了一下原因并指出,我们可能并非对所选择的职业怀有真正的热情。我们的热情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欺骗,是一种自误。
比如说,虚荣心,和幻想,都会使我们对一些事物产生强烈的热情。这在我们身边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在我们开学初的社团面试中,有些人由于希望自己由于虚荣的缘故,会去面试一大堆的社团。也过了不少面试,进了不少社团,这成了他的一项不错的“资本”,紧接着的铺天盖地的社团活动,立马就让他惊慌失措。见过一个人,过了八个。两星期退了六个的。也见过一个,过了七个的,,非常得力的同时兼顾七个社团,努力奋斗了一个学期,第二个学期,,辞掉所有社团,专心读书的。至于,幻想,我想举一个来自于《读者》上的例子,一个理工科的优秀学生,从一个重点院校毕业后,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出色的理工人才。但是,在工厂里,在昏天暗地的工厂里,呆了两个月后,他就自修了会计,跳巢到办公室去工作了。他说:“在办公室工作,才有社会精英的感觉。”这位先生本来使怀着无限憧憬去工厂的,但是这个憧憬明显含了太多的幻想,当与恶劣的工厂工作环境相触的时候,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热情也就立刻没了。至于他后来跳槽去做会计,是不是也由于另一些幻想呢?不得而知。 面对这些幻想,虚荣心,我的理智并不总是管用的。作者建议我们从长者们去获取些支持,因为“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从这里来看,对于长者的态度,马克思和我们有细微上的不同。当然,我们也一样会去寻求活的父母的支持。然而马克思寻求长者的支持是为了弥补自己在择业时理想上的缺陷,而我们呢,原因众多,最常见的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其次是,希望得到父母一些实际上的支持。比如,你想去做公务员,或者想去外企,或者
想去科研,都得和父母做些交流,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也有这层意味,让父母知道你在忙什么,省得担心。有时候,我们和父母走沟通,其实是想得到父母一些实际的支持,,比如,你想几个哥们开家公司,资金比较缺,希望父母能帮忙一下。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不去争取父母的支持的。 在经过冷静的分析后,如果对原有目标,仍然有极大的热情的话,这种热情就不会很容易消失,但是,作者,在指出,我们必须考虑各种各样无法改变的限制因素。“体质”是其中的一项,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作者要拿体质来说事。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由于体质原因而不能胜任工作的工作情况不是特别多。可能是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生产力相对低,较多体力活要求人来做的缘故,但是,转念一下,这些体力活对作者,以及那时候的年轻人都很有吸引力吗,费解呀。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有些智力劳动,对体质也有要求,比如考古,高管等,甚至于作者本人的“抽象真理”的研究也是有的。总所周知,马克思常年坐在书房里思考问题,因为他有个蹭屁股的嗜好,长年累月,他的椅子被磨了一个四毫米厚的坑,这种高强度的活,没有好的体制何以承受呢?也许正是有如此的亲身体会,他才有举出这么一个没有代表性的例子。但是,他好像那时候还在读书。不应该有这样的体会,那么,,那么,我们只能无奈的归结于这样的解释,伟大的人物,如他,总是具有极大的预见性。
好,再回到,职业选择上,遇到无法改变的限制的问题。先声明一下,本来依据辩证的原则,因为任何限制都是存在改变的可能,只是可能性之大小有别而已。所谓无法改变,仅仅只是改变性很小,很少发生而已。我们知道,单单以体质为例,各种医学奇迹证明体质限制终究可以改变,只是可能不大而已。而作者的考虑,则是面对大多数情况。
作者接下来阐述道,“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因素的人,又怎能防御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的从事活动。然而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此处,我想指出一个问题,但不打算予以探讨,这段话的递进式是非常之强的,但是,这种递进式的逻辑,在剔除了个人的情感因素,和权变因素后,还是否成立呢?
作者分析道,如果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位,但我们却无法克服限制,我们将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法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产生自卑心理。而自卑确实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因为自卑,能让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享受所有带着光辉色彩的东西,因为我们会觉得自己之于光明,是一种玷污。它轻而易举的让我们的天空永远的阴暗下去,厌世,绝望。我分毫不差的赞同作者的观点,当我们获得了允许我们触及崇高理想的途径的时候,我们必然毫无例外的对命运,社会及命运给予无限的感恩,而不幸的是,我们辜负了这种恩德,因为我们无法踏上这条途径。当上帝为你敞开了通往天国的大门,而你却由于自身的原因,没资格踏入。这是一种如何的情绪,难以描述。但有件事,确实显然与清楚,是,你从此认定,你只属于黑暗和地狱。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的情绪,因为你的目标是如此的崇高,人在美好面前总是容易卑微。以一个通俗的例子来予以阐述,恋爱中的人,总是害怕自己配不上对方,就是因为对方在自己的心中,早已化为了圣洁的代名词,而自己却是非常渴望亲近这圣洁,但又恐怕自己的亲近可能让这圣洁被玷污。唯一能绝对消除这种可能的方法就是确证自己是干净的,也就是充分的审核自己是否有瑕疵,当然,这是肯定有的,愈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他总会过于在意自己的所有缺点,以至于,自卑,自惭形秽。是的,当通往崇高理想的道路畅通之时,你却由于自身的原因无法成行,你将无法避免的陷入黑暗,
继而,绝望和厌世。
在无法克服的限制讨论如次之多之后,我们还是回到文章,看看作者在上下文中,有无讨论如何对待这些无法克服的限制。很遗憾,上文的论述,仅仅论证了克服限制是达到崇高目标的必由之路,而下文,做也无再讨论这个问题了。我想,之所以作者没有阐述此原因,在于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如果仍然追求这个目标,那等待你的,除了毫无指望的奇迹,就是漫漫无期的绝望和厌世情绪了。如果放弃追求,那就来奇迹都不会发生了。
作者在接下来的文本里不再学术性的讨论择业的问题,而是表达自己的就业意向。作者认为“尊严是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高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而给人带来尊严的职业,绝不是那种奴隶般的工作,必然是那种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造的工作,从事这种工作,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为,哪怕只是表面上的。这里我有很多费解的地方,首先,马克思把创造性的工作和奴隶般的工作对比,是不是说,不是创造性的工作都是奴隶般的工作,都不能给人带来尊严呢?任何人都得从事创造性工作,才算是尊严的?那么,那些“占大多数”的普普通通的劳动岗位都是没有尊严的?然后,尊严的工作必然是那种极其体面的工作,那么这个世界有如此多的不体面的工作了呢?那么,那些工作谁来做?在这里,作者很明显的将职业区分为奴隶般的和创造性的,不体面的和体面的,并声称后两者有尊严,而前两者没有尊严。请注意,作者在前一段说过,尊严,是是一个人受到人钦佩并高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也就说,从事创造性工作,体面工作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赞誉而其他工作,也就是大多数的工作,是不能的。这是不是一种很明显的职业贵贱观呢?而且,这种职业贵贱是非常强烈,在这种观念之下,绝大多数工作是不值得称道的。而这,显然与我们伟大祖国教导的,劳动光荣相违背。这里,我不敢保证自己的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如果我的推理是对的,那么,马克思真的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资格考试、人文社科、考试资料、教学教材、教程攻略、旅游景点、出国留学以及《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书报告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 商路通
香港商路通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排名优化,网络推广,排名优化
您当前的位置: &
&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有效期至:
最后更新:
浏览次数:
已缴纳 0.00 元保证金
联系人齐开元(先生)&&
会员 [当前离线]
电话地区天津-南开
地址九龙湾宏开道8号其士商业中心
——写于1835年12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日,就读于特里尔中学的马克思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阅卷老师批阅后,评论道:“思想丰富,精采有力,值得赞许”,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扬:“此文以思想丰富和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这年,马克思只有17 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的人;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灵感的东西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的整个存在也就毁灭了。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份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既完美境地的职业。
  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他。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
  但是,正如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使我们感到压抑。
   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而以自我欺骗来解救又是多么糟糕!
  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同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似乎还是最高尚的。
  这些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一篇值得一看、更值得再三研读的文章。本文是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可惜这样的好文章已不再是年轻人的必读文章了。
  文章第一部分(1-2段)是破题,点明了本文的题义。指出人能够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马克思敏锐地指出这种选择实际上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种选择也可能会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导致他人生的不幸。由此马克思认为,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年轻人的首要责任。 
  文章第二部分(3-16段)是承题,从选择目标.虚荣心.幻想和理智.的关系..我们的能力等三个方面.对青年人在就业时的选择展开了论述。在选择目标方面,马克思指出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个他自己看来伟大的目标在支撑他前进,然而这样的目标却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在干扰,反而使我们变成了幻想和盲目的感情的奴隶。可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由他的追求所决定,丧失了生活目标的人,也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慎重的考虑我们所选择的职业目标是否真的能鼓舞我们的生活,这种职业是否是我们的内心所需要的,我们所自以为的鼓舞是否是一种误导,我们所自以为的内心追求是否是一种自欺欺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认为应该考查究竟什么是鼓舞我们的来源本身。接下来,马克思从虚荣心.幻想和理智的关系角度对鼓舞的来源本身做了分析。马克思认为我们很容易受到虚荣心的蛊惑而忘记理智对我们的指导。在他看来,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使人觉得是鼓舞的东西。更何况一个人还会很容易就被名利所裹挟,完全受不可抗拒的欲念所左右,听任偶然的机会和幻想去选择自己的职业,而不再是听从理智的教导,根据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来做出自己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如果“最足以炫耀的职业”也成为了职业选择的标准,由于“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但是,我们不仅容易受虚荣心支配而唤起对某一职业的热情,我们还可能受到幻想的控制,把我们的选择美化成为“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这样就使我们不会仔细而全面的分析这种选择,不会衡量这种选择的全部份量,也就是这种选择所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我们紧紧依靠远处的观察就做出了某种选择,“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一旦我们受到了虚荣心和幻想的支配,理智就对我们丧失了控制。因为这时是感情在蒙骗我们,是幻想在蒙蔽我们,使我们无法对这种选择做出经验的考查和深入的观察。如果这种丧失理智的局面发生了,那么,我们就应听从我们的心的提醒,想到支持我们的父母,想到他们所走过的漫长人生道路,想到他们所饱尝的人世辛酸。我们的父母会重新唤起我们的理智,使我们能够冷静的研究,认清我们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重大责任。当我们愿意面对这种选择所可能导致的困难后,我们依然对这种选择充满热情,并且热爱这种选择,“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因为这时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就不再是受盲目的热情所欺骗,而仓促做出的了。但随之马克思又机敏的指出,这种选择并不是唯心的,表现为我们并不能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所决定了。而这种关系在我们能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理智的看待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所做出的选择。接下来马克思就我们自身的能力对我们的职业选择的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这其中他主要谈了我们的体质与我们的职业选择的关系。他认为,我们不能忽视或者说藐视我们的体质对我们的影响。也许我们自以为我们的意志可以超越于我们的体质,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的体质会更快的拖垮了我们的事业。没有好的体质,我们的事业就如同建筑在松软废墟上的大厦,是不会立的长远的。我们不能把我们的一生变成一场精神原则与肉体原则之间无休无止的斗争。如果真地出现了这样不幸的局面,我们就无法安静地工作,我们没法想象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却能够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人们只有在安静的土壤中才能够结出成熟的果实,伟大壮丽的事业与安静是密不可分的。虚弱的体质是我们没法适应自己的职业,也不能够长久地工作,更加体会不到工作本应带给我们的乐趣。但是职业的操守却仍然逼迫着我们去努力工作。这样我们不仅不能做好工作,反而会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人,体会不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还有什么比这种妄自菲薄的感情更令人痛苦的吗?这种感情难于靠外界的赏赐来予以补偿,他就象可怕的毒蛇那样吞噬我们的心灵,吮吸着那其中可以滋润生命的血液,反过来却不停的向我们的心灵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腐蚀着我们的灵魂。马克思指出,一旦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身的能力,选择了那种实际上是超越我们自身的能力的职业,那么生活就将对我们做出惩罚。这种惩罚不一定表现为外界的指责,却能比外界的指责更加令我们痛苦不堪。  
  第三部分(17-29段)是起讲,这也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马克思在这一部分阐述了自己选择职业所遵循三条标准。那就是尊严,具有正确的思想以及能接近完美境地。17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鲜明的指出我们的职业应带给我们尊严,我们应坚信这种职业是建立在正确思想的基础上的,这种职业能够提供广阔的的场所让我们为人类服务,并接近完美境地。这种共同目标使一切职业都变成了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以下马克思分三部分作了论述。18-19段,马克思谈了尊严对职业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所谓“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于众人之上的东西。”具有尊严这一特点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在这种职业中我们不是被沦为工具般的奴隶,而是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造,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的职业。他不必在这一职业中做出不体面的行动,哪怕这种不体面仅仅是表面上的。接下来的20-25段,马克思就一种职业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思想上作了论述。他写道,不仅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而且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同样会贬低我们,使我们深感压抑。到那时我们只能依靠拙劣的自我欺骗来解救自己,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它不但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而且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而年轻人一旦能够选择自己所珍视的职业,就一定会非常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这是一种交互的作用。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还谈到了自己未来所从事的思想这门职业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从事抽象思想研究并为之竭尽全力是高尚的,这些职业看来似乎是最光荣的,为之牺牲性命也可以在所不惜。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样的职业对于那些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年轻人是最危险的。由此,他得出的看法是抽象思想研究这种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因而,选择这种职业一定应该慎重。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年马克思对自己未来选择所做的冷静思考。这一部分最后一节即26-29段,马克思鲜明的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明白无误地指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能认为个人幸福与人类幸福这两者的利益是矛盾的,是水火不容的。恰恰相反,这二者是水**融,相辅相成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这种观念真的是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和永恒的魅力。如果我们孤立地来看待二者,单纯为个人而劳动,我们也能取得一点点成功,比如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亿万富翁,但是绝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反之,“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下面那句话可以说是马克思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的主题——也是本文不朽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句话写在马克思的人生之初,它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真是一前一尾对马克思的一生作了完美的概括。
本文也许是我们所能看到马克思最早也可以说是最短的一篇文章了,比起他未来受到高度重视的那些鸿文以及浩如烟海的关于那些鸿文的研究文献,本文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然而,事情就是那么奇怪,恰恰是这篇短文里隐藏着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的秘密。这篇文章展现了马克思高尚的人生境界,潜藏的需有待未来去验证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那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些精神上的特质恰恰是后来者应该研究和吸取的东西,因为他们是与马克思的学问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东西,脱离了这些精神去研究马克思的学问就如同研究那被从身上砍下的手一样,就再也不是那双活生生的手了。后来者为什么很难站到巨人的肩上,可能与对这种精神的忽视是有很大关系的。
  首先,为人类或者说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构成了一位伟人一生不断奋斗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爱人民是学习的动力之源,这句话可能会受到不少“聪明人”的嘲弄。那么请看看下列事实吧,马克思,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琴纳,罗素,列宁,毛泽东,曹雪芹,鲁迅,邓稼先哪一位不是以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这一精神,而那些嘲弄他们的“聪明人”呢,追名逐利,得意于一时,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人生的要义,短利,小利,私利使他们失去了本应取得的人生更大的幸福。这就有如开车,在不翻车的前提下,动力有多大,车就能开得有多快,有多远。一般的小汽车与赛车比赛是没有取胜可能的。通常的后来者在伟人知识的宝库里获得莫大收益时,却往往忘记去继承伟人的精神财富,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一方面,它使后来者学的有限,还有可能走入迷途,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是违背伟人追求的。在当今这个崇尚知识就是力量,教人做事而不教人做人的年代,这种做法尤其应该引起高度反思,我们那么多聪明的学生为什么成就有限,学习没有动力,与忽视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难道是没有关系的吗?难道小康,创新性领导人才这些追求就真的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难道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还没有启迪我们一点什么吗?我们的年青人是否过早就失去了黑格尔所提倡的青年的精神,由于时代的艰苦,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了太大的关注,而忘记了现实的最高的责任是在于努力奋斗去复兴并拯救国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个局势。
  其次,精神的高尚确保了伟人科学思维的深度。科学研究是一种既充满乐趣又充满艰难探索的劳动,诚如马克思所言,只有那种不畏艰难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高峰。而那种为了金钱,权力,功名投身科学的人,当面对挫折与困难,艰难与险阻的时候,是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的,更不要说去面对那由于误解而导致的数不清的污蔑攻击甚至性命威胁了。即使取得了小小的成功,由于世俗名利的侵袭,也很难继续奋斗和努力下去的,这就阻碍了他们一生长远的成就。当他们沉浸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的喜悦时,那客观世界的奥秘以及人生的真谛就已经远离他们而去了。科学研究是这样,我们从事其他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伟人往往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勇于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他们并没有将理想与追求流于空谈,而是以其一生去实践它,他们都有一股中国人称作拼命三郎的劲儿。其实伟人也是由平凡人成长起来的,也吃五谷杂粮,也学和我们同样的知识,而问题在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情在做学问,而不是把学问当作玩具去奉和皇帝的新装。当我们在向黑暗妥协,在向世俗生活献媚的时候,他们却敢于毅然前行,不屈不挠的向着人生的目标飞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年在职业选择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